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

篇1

关键词:高职;地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45—02

一、引言

我校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开办于2008年,现已有两届毕业生,通过对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回访和调查,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地籍专业学生基础扎实、上手快,有的已经成果单位的骨干。生产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是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水平,实习实训条件方面来决定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自2008年以来实施“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二、人才培养模式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结合重庆统筹城乡建设和三峡库区建设等工程项目对测绘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分析测绘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重庆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每门课程对应的测绘项目贯穿在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学生100%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建立“项目导向、师生参与、实战育人、校企双赢”人才培养机制。为使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既达到就业岗位职业要求,又具有可持续职业发展潜力,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实施“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通过市场调研、测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结合西部开发、重庆建设和煤炭开采对测绘行业的要求,确定典型的测绘工程项目,将典型的测绘工程项目分解为具体的测绘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完成这些测绘岗位工作任务应具有的岗位能力,构建支撑培养这些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

1、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行动领域归纳

通过市场调研并按照区域测绘行业的特点划分,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典型测绘工程项目主要有8个,即“山区地形测量”、“数字测图”、“GPS测量”、“三峡库区滑坡变形监测”、“建筑施工测量”、“道路施工测量”、“水利建设施工测量”和“摄影测量和遥感内业处理”。8个典型工程测绘项目又进一步分解为52个测绘工作任务,将与测绘职业的行动情境相互关联任务的同一类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共有12个行动领域。

2、将专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

对8大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应的测绘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确定培养这些能力支撑的学习领域课程。以完成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应具有的能力为导向,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并根据测量生产一线对测量新技术、新标准的信息回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形成与测绘工程项目实际联系紧密、互动灵活的理论与实训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机制。

如图1所示,在测绘能力中,学生的山区地形测量能力和数字测图能力主要通过地形测量、计算机与测量绘图、数字测图和地籍调查与测量等课程来培养;GPS测量能力主要通过大地测量和GPS测量技术等课程来培养;变形监测能力主要通过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等课程来培养;建筑施工测量能力和道路施工测量能力主要通过工程测量和建筑与道路工程等课程来培养;水利电力测量能力主要通过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分析与应用和VB程序设计等课程来培养;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处理能力主要通过摄影测量、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等课程来培养。

图1 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图

四、课程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设计

(一)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

根据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各学习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基础课程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专业建设团队的老师与学院基础部的老师一起设计和开发了测量数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英语(测绘)、体育训练、应用文写作等五门基础课程。选择问题、任务、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安排整体上采用由浅入深的编排模式。

(二)专业领域课程设计

按照测绘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并遵循教学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领域,与企业专家一起,设计开发了地形测量、程序计算器使用等十余门专业课程,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按从易至难进行划分。根据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选择测量对象、工程测量项目、工作任务、测量项目算例、地籍图类型、过程等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安排整体上采用由浅入深的编排模式。

(三)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

根据培养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单项职业能力的要求,系统的设计了十几门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训项目,同时设计了《地形测量》等九门专业课程对应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了单项实训、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

五、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围绕培养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组织教学。教学计划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完成测绘“8大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来实施教学,即实施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完成测绘“8大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直接完成生产单位的真实测绘工程项目。通过与川渝两地测绘生产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测绘工程项目,在教学安排上,实行项目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测绘工程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测绘工作环境和明确的工作责任中,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真实测绘产品的生产。二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完成一个测绘工程项目的流程来组织教学。

(二)一体化教学。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尽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过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过程考核,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考核方式侧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考核学生完成实际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从而保证“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四)学生100%参与测绘工程项目。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就上专业课程,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完成实际测绘工程项目;专业课教学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不同的专业课程分别集中在上下半学期完成,这样有利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一旦有测绘对外技术服务项目,方便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学生参与完成实际测绘工程项目的比例达100%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天和.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的启示[J].科学咨询,2009,(5):86—87.

篇2

[关键词]测绘 发展机遇 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 P21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14-2

1引言

随着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的转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跨越发展,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已进入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呈现出地理信息需求旺盛、服务模式多样多变、测绘技术日新月异,测绘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而城市又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在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勘测事业必将迎来一场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或衰败!或腾飞!本文通过信息化测绘的特征分析,对信息化测绘体系下测绘服务保障模式的创新进行了一些思考,并结合城市勘测业务发展趋势与空间分析,提出了当前城市测绘实现服务创新的几点思路和措施。

2信息化测绘的特征分析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在完全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就是实现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信息化测绘体系相对于数字化测绘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标志性特征:

(1)数据获取实时化。即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建设将由静态生产为主,转为动态变化监测和实时更新为主。信息化测绘要通过综合采用航空、航天、地面等一切可使用的快速观测新技术和组织运作方式,实现数据获取实时化;同时也将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和实时更新列为基础测绘的基本任务。

(2)信息处理网络化。由“局域”到“广域”,即作为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的网络支撑运行环境,对于数字化测绘生产可以局域网为主;但对于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必须依靠广域专网或国际互联网,来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彻底的网络化。

(3)信息服务社会化。从“封闭”到“开放”,即体系的运行主体应从测绘系统内部扩展到其它应用部门、从公益性测绘保障体系内部扩展到地理信息产业体系,形成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用户大众协同运作的开放机制,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4)基础设施公用化。由“专用”到“公用”,即体系的基础设施,包括测绘基准体系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等的使用,由原来的供专业使用为主,升级改造为满足社会公共使用为主,实现测绘基础设施公用化。

(5)信息共享法制化。推进信息共享,要切实从政策法规上为充分的信息共享创造有利条件,妥善解决信息共享中的安全问题和产权问题,建立信息共享相关的法规、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法制化。

3测绘服务的模式创新

测绘方式的转变必将带来服务模式的变化,测绘服务模式发展随着测绘技术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图模式”阶段:该阶段测绘服务主要以提供各种比例尺、各类专题的纸质地形图和地图为主要方式,来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需要;

(2)“数据模式”阶段:该阶段测绘服务主要以提供各种比例尺、各类专题的基础测绘数据为主要方式,来满足社会和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对基础测绘数据或电子地图的需求;

(3)“信息模式”阶段:该阶段测绘服务将主要以提供与空间地理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和服务为主要手段,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提供一种网络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

当前,测绘服务正处于“数据模式”阶段向“信息模式”阶段转换的过渡时期,如何实现信息化测绘体系下的信息化服务,目前各行业各部门都在积极进行着探索、创新和实践,特别是城市测绘主管部门和测绘单位更是应极力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积极发展壮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领域和产业。着眼于城市测绘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测绘部门如何来提升测绘行业地位,推动测绘服务创新,当前条件下主要的突破口和入手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快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涵盖市区(县)两级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纵向实现市、区(县)上下联通,横向实现规划、建设、国土、市政、房管、城管、发改等多部门间的协同共享。加快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更新速度,不断提高数据的鲜活程度。深化平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典型应用,建立三维辅助规划应用系统、全市建设项目协同审批系统、地下管线应用系统、数字社区、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等一批有特色的应用系统。要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逐步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应用,建立和完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的法规和机制。②开展城市地理市情监测。加强上下协调,积极全面开展地理市情监测,加快地理市情信息获取效率,建立地理市情信息的快速获取机制和处理体系,加强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和知识发现。加大地理市情监测技术手段研究,特别是多源数据处理技术研究,包括影像数据处理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空间矢量数据的处理技术,以及地理市情监测专题模型研究等。要通过地理市情监测,重点完善和实现数据获取的实时化、信息处理的网络化,不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龙头地位。③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数字城市”建设成果基础上,搭建服务型城市级智慧城市平台。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支撑,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开发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高速迈进的发展战略。

4城市测绘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城市测绘的业务大致均可分为三部分:(1)传统类业务,诸如规划拨地、放线等为规划服务的测量业务;(2)市场类业务,即除规划测量以外的参与市场竞争的其它城市测量业务,诸如市政测量、房产测量、形变监测等业务;(3)地理信息类业务,即基于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地理信息服务业务。在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这三类业务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各有异同。

4.1传统类业务发展空间不大

传统类业务由于目前还有政策倾斜和保护,发展比较稳定,但市场潜力有限,蛋糕就那么大,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目前传统业务还时有挑战,一是开发区政策有松动,新成立的一些开发区和基地,政策灵活,有的业务不一定委托城市测绘部门来做,二是一些大型政府专项投资项目,如地铁、市政路桥建设等重点测绘工程也不一定都委托给城市测绘单位,这些都给城市测绘的传统业务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4.2市场类业务竞争非常激烈

市场类业务范围比较大,如形变监测、市政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量等城市测量业务,都有着很大的市场领域,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城市地区更是测绘单位云集,城市测绘单位竞争力不强,优势不明显,要想扩大份额也并非易事。

4.3地理信息类业务市场潜力巨大、资源优势明显

当前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地理信息服务需求旺盛,地理信息市场潜力巨大,城市测绘单位依托历史积累的数据资源优势是其他单位无法超越的,这应是城市测绘单位实现跨越式发展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当前面临的困难也很多,诸如信息推广力量单薄,营销意识有所禁锢,政策环境不成熟,技术力量不足等都制约着这方面的发展。综上分析,城市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是城市测绘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城市测绘单位只有大力发展地理信息服务业务,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5服务创新的几点措施与思路

如何加快发展城市地理信息业务,如何实现信息化测绘服务的创新与跨越,这是一个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的课题,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逐步发展,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和发展条件,城市测绘单位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从数据的采集、生产、处理、管理到数据的分发、服务等,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在已经完成的城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城市大地水准面精化、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基础上,发展完善卫星与航空数据获取及更新、三维空间数据生产与处理、数据分发与服务等生产体系,为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打好数据生产基础。(2)加快建立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现有基于局域网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加速搭建基于互联网之上的、面向社会和大众的、开放式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应用与服务。(3)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并不遥远,要在已经取得的数字城市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优势条件,加快启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设计,建立和完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和法规,加强系统宣传与营销,通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辐射和带动,提升城市测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影响力,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现代测绘服务模式;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地理信息的管理、获取和开发的专业性较强,应用需求比较广泛,本文主要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政府信息化和测绘部门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探讨。在建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时,要以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作为核心,建立开放性较强的空间定位平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以解决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问题。

2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况和内容

2.1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数据基础是地理空间,管理工具是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非空间信息的整合,并且通过信息终端和网络,向各个行业、政府和公众提供有效的地理信息服务,各式各样的地理信息都包含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能够供各个行业利用。

2.2地理信息的框架数据

各个行业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要想包含所有的地理要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而且,地理信息的维护和更新也存在着较大困难,这严重阻碍了地理信息的进一步推广。地理空间框架能够在一个比较抽象的空间内,对具有权威性、基础性、公共性和频率性的空间数据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且通过空间框架数据,能够对目标空间中的基础信息进行研究和观察,所得出的信息能够成为定位参考的基准,用户可以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其中适当添加其他相关信息。

地理信息框架数据的主要内容有数字高程模型、正射影像、水系、交通、地名和地名定位、行政境界、扩展属性等内容。在地理信息框架数据的所有内容中,除了数字高程模式和正射影像,其他信息的具体情况要通过矢量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

2.3空间信息

空间信息指的是对专业部门的专业手段进行利用所获得的空间信息,这些空间信息重要局限在某些行业内部和本专业之中,主要包括市政设施、房产、土地、地下管理网络等方面。专业空间信息的特点是详细、准确、获取时间长、投入精力大,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测绘能力,因此,专业空间信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垄断性。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空间数据是构架地理空间数据。因此,要将专业空间信息融入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当中去,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实现。

3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构架方法以及服务模式

3.1平台构架

如今,我国的信息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其运行环境变化也较大,运行环境的变化能够在人们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将通信与计算机共同组成的信息空间进行良好的融入,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普适计算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运用信息服务的思想,并且能够实现对最新信息技术的追踪,通过终端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3.2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各行业的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新维护系统及其数据成果分发系统。

3.3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

如今,各个地区的政府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通过门户网站,能够向社会各界提供旅游、交通、科技教育、房产等方面的公益性信息,把相关空间位置的地理信息与电子地图网站进行结合,能够更好的为公众提供服务信息,并且提高信息的空间性和方位性。

3.4多媒体电子地图

多媒体电子地图指的是在可视化数字地图背景下,对动画、照片、视频、图表等形式进行合理运用,把一个区域当中的现代信息产品表现出来的应用。多媒体电子地图与传统地图相比,更加直观和生动,而且具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利用多媒体电子地图,人们可以迅速查阅到自己需要的地理信息,还可以进行统计、测距、放大和缩小等操作。

4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4.1创建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标准体系

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增强共享环境的开放性,因此,信息资源的统一和整合必不可少。在建立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标准体系时,要根据空间数据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并且对国家通用软件标准进行参考,与其他非空间信息实现整合。从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国际、国内的标准进行建立。

4.2空间共享与互操作技术

在进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工作之前,要研究和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空间共享和互操作技术的,了解他们的差异和特点,然后,在对开放信息系统研究互操作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各个行业地理空间数据之间资源共享与互操作的顺利实现。

4.3利用网络环境和浏览影像信息

提供不同分辨率的正射影像数据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服务,然而,由于数据量较大,而且还会受到网络宽带速度的限制,因此,影像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应用时,速度通常过于缓慢,地理信息服务的效果和质量会受到影像数据的影响,因此,如何解决网络环境下影像数据浏览时所存在的问题是工作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

5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现代测绘的重要意义

5.1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

地理信息是一种基础性信息,能够完成对其他信息功能的整合,相关信息的交互与汇集也要靠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来实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还可以实现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构架,划分实体的具体级别和空间位置。并且将完成划分后的信息组成集成信息,最终形成载体。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用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另外,在进行相关信息的整合之前,要保证编码的标准化,编码的标准化是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基础和前提。

5.2有利于促进现代测绘的广泛应用

框架地理空间数据的主要来源就是基础测绘,因此,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就要请专业的测绘部门进行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让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更加充分的了解专业测绘部门在地理信息管理、更新和获取方面的权威。而且,目前我国所实行的计划性测绘无法满足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需求,但是平台的实际应用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能够顺利建立的基础。通过建立地理信息平台,能够实现测绘从提供单一测绘成果向提供地理服务信息的转变,通常来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加工后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比较简单,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测绘部门的发展核心是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社会化应用,因此,测绘部门要抓住发展机遇,促进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应用,并且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维护、更新和管理水平获得有效提高,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成从静态模拟服务形式向动态和网络化服务的转变。

6结语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促进现代测绘服务模式的应用,我国测绘部门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重点就是推进测绘成果向社会化迈进,开创基础地理信息应用的新局面。如今,我国已经完成了对数字化测绘保障体系的建立,并且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基础地理信息的维护、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地理信息的应用、开发和服务能力是未来我国信息测绘的重点发展目标,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将这一目标充分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苗前军.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有效驱动[J]. 地理信息世界,2010(01)

[2]宋新龙.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 地理空间信息,2010(01)

[3]何忠焕,万冉冉. 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其服务模式的思考[J]. 江西测绘,2010(04)

篇4

【关键字】:基础测绘、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基础测绘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其公益服务性在于它是直接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为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其基础性在于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农林、水利、土地、矿产、城建等部门的规划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取代了原来的模拟地形图,基础测绘的应用又有了更加广泛的领域。基础测绘成果所反映的基础地理信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基础地理信息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基础测绘所需经费应当由政府投入。基础地理信息是构建数字城市的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即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多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

一、基础测绘成果就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为基础测绘的手段提供了更先进、更广泛的途径。现代测绘业就是地理信息产业。基础地理信息主要表征地球上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它主要有三类产品:一是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如数字地图,二是地理信息技术产品如GIS软硬件,三是地理信息工程。其集合构成了空间数据框架集,它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的基础

数字城市就是把城市搬进计算机,再现城市,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服务。

数字地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一个广泛概念,发展和形成数字地球必须首先发展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没有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也就不可能有数字城市。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空间数据框架集—包括空间定位控制数据、地形框架数据、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地籍测绘数据、航测与遥感影像数据以及交通、水系、行政境界等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基本自然人文信息,作为权威的数据是SDI建设的核心。

2、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和机构,即权威的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协调领导机构,从事空间数据获取和加工的骨干生产组织,专门从事空间数据维护更新和数据分发的单位,作为权威的管理是SDI建设的核心。

3、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包括有关信息共享机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标准,作为政府和各类专业系统权威的应用是SDI建设的关键。

4、空间数据交换网站,是指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者、管理者和用户相连接的一个广域的网络工作站,是SDI建设的中枢。

由此可见,基础测绘成果是数字城市的基础。三、我市基础测绘工作五十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市基础测绘工作自建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经过我院的不断努力下,经过五十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覆盖市区范围的约3000km2的Ⅱ、Ⅲ、Ⅳ等及GPS平面控制网,布设和施测了全市Ⅱ等水准点312个,Ⅲ级水准点192个,形成了武汉市基础地理空间的基准框架。

2、施测了主城及近郊区1300km2范围的1∶2000基本地形图,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主城总体规划区范围714km21∶2000基本地形图的数字化建库,并于1996年起利用1∶2000数字地形图编绘了城区1∶5000数字地形图170幅680km2。

3、分别于1960年、1973年对城区的自来水、市政、电讯、电力等主要管线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各类专业和综合地下管网图共计1299张。1996年起组建地下管网整测专班开始对部分单项工程实施综合地下管网测量,并进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立的试点。

4、为配合土地登记、发证等土地管理工作,从1992年至2000年6月共完成城区100余平方公里的单宗权属地籍测量工作。

5、1993年至今开展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已完成八个子系统,目前正在进行系统改造升级工作。

四、我市“十五”期间的基础测绘主要目标和任务

1、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加强基础测绘设施建设,形成以“3S”(GIS、GPS、RS)技术、“4D”(DLG数字线划地图、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RG数字栅格地图)技术产品和数字通信等技术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2、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是全面开展全市1∶500~1∶100000系列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建设“数字武汉”奠定基础,开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新领域。

3、建立健全勘测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勘测产品价格机制。

站在构建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的高度认识来实施基础测绘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现代测绘高新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高水准地推进基础测绘工作,对加快构建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加速武汉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

1、测绘部门要加速对传统测绘技术和产业向数字化技术和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建立规模化的数字化生产和数据管理机制,切实担负起空间数据的及时获取、处理、加工和提供的重任。

2、实施武汉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必须将武汉市基础测绘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确定基础测绘定期更新的周期,建立和完善控制网数据库、地形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名数据库,构成完整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集。

3、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勘测院与市政府和有关委办局专业系统的网络以及勘测院内部局域网。

4、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法规与标准。为强化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进一步确定基础测绘的法定地位即基础测绘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和政府行为属性。确定法定测绘成果的法律地位,以及法定测绘的定期或动态更新原则,以及实施计划投入的原则。在信息标准化方面,要制定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技术标准。

5、建立权威的地理信息管理协调机构。明确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谁是权威的管理、谁拥有权威的数据、谁控制和事实权威的应用。

六、加快基础测绘步伐,构建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为数字城市提供可靠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要作好以下工作:

1、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提高测绘保障能力,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基础测绘项目经费,并实行专项管理。

2、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要充分利用市政测量、竣工测量、地籍测量以及遥感信息等各种手段,确保城市系列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适时更新。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

3、加强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切实做好基础测绘的组织实施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的深加工,开拓基础测绘应用和服务的新领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程度,基础测绘单位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成基础测绘的保障和管理体系,从技术标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吸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尽快建立“数字武汉”并形成新兴的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

篇5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起步阶段。随着社会进步,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增幅超过300%,2011年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从业人员约80万人,从业机构超过2万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到2020年年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对高校本科专业行了调整,专业由原来的504个调整为294个,教育部特别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这一点说明地理信息产业的特殊优势和生命力。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再次调整,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改名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经各种资料的统计表明,2000年有37所院校设立了GIS专业,2003年有93个高校开设了GIS专业,2007年全国共有161所高校设置GIS专业,2012年全国共有168所高校设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2]。从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2.1教师专业素养迫切需要提高

目前状况是一些院校现有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是从相关学科转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又走入学校,并没有机会从事实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经验[3]。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又很迅速,这使得一些教师很难胜任所承担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2.2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脱节

由于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相应的实验教材很难跟上。据此有些人提出了要大胆尝试采用电子教材,某些部门或是软件出品单位不要只是将精力放在软件使用帮助上,也应当随之出品入门级或更高档次的电子实验教材,弥补实验教材陈旧落后更新慢的问题。理论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非常明显,与各人才培养层次与方向脱节,没有针对各个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统一化、系统化的教材的建设[4]。

2.3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各高校开办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时,主要是依托已有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无论是学科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皆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脱节[5]。大多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和学生的素质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还有因师资不足,涉及地理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不能开设,学生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二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在工作中暴露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的缺陷,直接影响到该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声誉[6]。

2.4专业目录名称与本学科内涵不相适应

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分层次的培养来看,名称上存在不相称,一些专家建议,对于理科院校或从地理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可以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但对于工科院校或从测绘等方向发展起来的,可以改称为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磨合共融发展,也可能在将来二者会统一于新的名称。

2.5资金投放不足

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样受到发展速度与投入增量不同步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且不配套。特别是在一般本科类院校,在追求规模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教学仪器设备与运行保障经费采取紧缩政策[7]。

2.6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培养评价体系

对于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相应评价体系。尤其针对一般本院校来说,不论是以测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还是以地理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都没有真正融入到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圈子里。要真正服务社会,不应靠少数顶级院校的科学进展,更多是发挥好全国各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育资源,让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落到实处,从而彰显地理视角。

3建议与发展策略

3.1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应遵循应用科学的教育理念

这个专业无论是从测绘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还是从以地理学空间分析应用为主的理科发展起来的,大家都会认为本专业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从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就业情况来分析,本科阶段是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时期,研究生阶段可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本科阶段要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寻市场,更不能成为步入社会的培训场所。大学本科教育是思想和认知善恶发育成型的阶段,让学生有能力去追求知识与真理,这是大学本科的教学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3.2培养空间思维的教学模式不能变

空间思维能力不只是让人知道东西南北,更多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维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理信息科学的普及也是对全民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ESRI在美国会对小孩子进行免费的地理知识讲解,使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地理空间的概念,启发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3人才培养上要在权威机构中划分出层次

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来看,地理信息科学学位教育应强化技能培训,这部分人才培养就落在一些以测绘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培养上,突出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另一类别是以地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院校专业上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总之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有能够创新思路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扎实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共同推动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3.4通过任教资格考试、技术水平认证来规范地理信息从业人员的水平

国家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管理地理信息产业。规定必须要有相当水平的从业人员才能承接各种项目。原因就是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行业关系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如果政策法规跟不上,那么将会一片混乱。3.5为一线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申请教学或科研项目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层面上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保障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真正地申请到地理信息科学项目,如教育部科技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等或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等各级协会都可以组织建立保障机制并实施这种运行模式。

3.6分层次规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篇6

国外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其教学内容采用以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四个主题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模式.其中,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是传统测绘是测绘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而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同其它地理空间专业交叉发展的新兴领域,极大的拓宽测绘技术本身的应用层面,也是测绘复合型人才的主要体现.相比国外,国内高校对于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滞后,主要表现在多数测绘专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心仍旧集中在传统的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两个方向,而对后两方向的投入比重则相对较弱且与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衔接不足等缺陷.其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测绘的定义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存在脱节.尤其是在同计算机技术相关方面的技术脱节十分严重.导致国内测绘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普遍过于保守,使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孤岛现象”,无法满足当前测绘信息在环境、城市、国土等跨领域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国外测绘专业建设体系发现,不管是传统工测、地测,还是新兴导航、地理信息主题,其实质都是围绕空间数据处理这一核心问题.空间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时空复杂、多尺度等特征,因此对于空间数据的处理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这也使得对计算机应用的熟练程度成为了衡量现代测绘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对于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普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课程设置目标错误、课程时效性差、缺少实用的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等,具体分析见下一小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测绘行业本科生而言,早期传统测绘学所要求的三大基本功,即“测、绘、算”的内涵在现代测绘行业中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测”主要指对测绘仪器操作技能的要求.随着GPS、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自动化仪器的出现,“测”变得更简单,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大幅度降低,因此“测”更多的体现在对仪器开发、工作原理以及性能的理解和掌握“.绘”指地图绘制,目前有关地图绘制工作基本借助于计算机,因此绘图技能更多指的是电子绘图软件的使用以及二次开发;“算”早期主要指测量项目中平差计算或者坐标转换等常见测量计算,而现代测绘的“算”则指的是对空间数据模型的信息化处理.同过去相比,现在的空间数据具有处理量大、方式种类多样、过程复杂等特点,因此,“算”的能力成了衡量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本着高效的目的,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通常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因此现代测绘工作者算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掌握数据处理方法,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即测绘应用领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因此无论是从“三基”能力,或者是“五会”等衡量指标对现有测绘专业毕业生进行考量,都可反映出现代测绘行业对学生空间数据处理,尤其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处理空间数据的高要求.目前国内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所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数量上虽可满足教学需要,但在课程质量、课程衔接方面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也缺少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实践,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计算机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错位

对测量专业而言,测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专业核心,而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在实践环节中起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需要能既懂测绘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熟练时候用各种测绘专业软件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以基础知识引导实践内容,以实践方式加深知识理解的螺旋式教育模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测绘空间数据模型、数据操作等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开设必须基于测绘理论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尤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主次衔接和连贯性.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过多的关注客观需要,反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片面的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强化.

2.2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测绘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偏重计算机理论课程,轻视了计算机实践课程;侧重基础课程的普适教学,忽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深化.导致传统计算机知识同测绘专业的交叉融合内容较薄弱,内在知识体系的衔接不够,无法体现测绘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特色.

2.3计算机课程设置时效性不高,教材更新缓慢

我国学校测绘工程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借鉴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受限于师资水平或者专业背景,一些课程,如C语言,VB语言的教案设计沿用多年,知识陈旧,更新缓慢,已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测绘专业培养体系过于保守,新技术的成果没有及时在计算机课程内容中得到体现和反映;另一方面,借鉴而来的计算机课程缺乏同测绘专业知识体系之间融会贯通,过于强调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力求面面俱到.然而在课时固定的前提下,不加筛选,去重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加重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负担,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学习、适应能力的深化和培养,甚至会使学生对重复性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而非用”,“学而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3改进措施

基于上述存在问题分析,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有关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的改进措施:

3.1明确计算机技术在测绘工程专业中辅助工具的定位

依据专业课程总学分提出“5-2-3”的课程设置比例,即传统测绘,包括大地 测量和工程测量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占50%,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占比20%,而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占30%.三者之间主次关系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测绘课程是本门专业,是培养测绘本科生的立足点,因此占据最多比重;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信息化测绘框架重点发展的应用技术领域,是传统测绘知识体系的延伸和拓展;计算机技术课程是数字化、信息化测绘发展重要的辅助工具和实现手段,也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按照课程性质划分,计算机技术课程归于应用工具类,其它两种则属于理论知识类,因此,学生逐渐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过程,就是传统测绘和现代测绘知识体系融合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比重划分并非固定不变,其主要目的是从宏观方面明确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中应作为应用型的工具,起辅助作用.

3.2以空间数据为核心,以数据处理为主线,设置有测绘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

在确定比重的前提下,还需对计算机课程,尤其是编程基础类课程(如C、VB、C#、Java)等内容进行筛选和去重,避免学生陷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复学习,将原本依编程语言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课程根据空间数据处理流程融入到测绘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中,突出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专业特色.例如,在学生首次接触编程语言(C或C++)时,可把重点放和数据处理有关,如变量、函数、数组、指针、文件等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通过案例教学法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测量学原理课程中提取公式算法,作为实验环节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开设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C#或Java)课程时,就可相对的减少基础知识的课程比重,把课程重点、难点转移到如开发环境、界面设计、网络应用、以及测量平差课程等实际问题的应用层面,通过阶梯式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实现以上目标,建议测绘专业讲授计算机相关课程的专任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GIS、测绘交叉背景,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或搭配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应用人才组成教学团队.

3.3基于项目情境安排课程进度,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测绘、计算机都是时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仪器操作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作为高等院校应加强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学校与测绘生产单位的合作模式,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针对具体课程,可先安排教师深入测绘单位、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沟通,基于实际项目或案例,采用项目情景式教学或者开放式实验教学等方法设计课程结构,辅以项目成果建立课程的综合评价机制,结合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防止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的教学现象.

3.4及时吸纳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迭代教材资料和实践案例

篇7

论文摘要:基础测绘是数字城市框架和核心的基础系统工程,基础测绘为数字城市提供基础数据集,数字城市则是高效、全方位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数据的一种最直接的途径。本文叙述了基础测绘和数字城市的重要性以及我市开展基础测绘的现状及主要目标和任务,并叙述了加快基础测绘的步伐,构建数字临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为建立数字城市服务。

基础测绘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其公益服务性在于它是直接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为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其基础性在于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农林、水利、土地、矿产、城建等部门的规划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取代了原来的模拟地形图,基础测绘的应用又有了更加广泛的领域。基础测绘成果所反映的基础地理信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基础地理信息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基础测绘所需经费应当由政府投入。基础地理信息是构建数字城市的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即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多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

一、基础测绘成果就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为基础测绘的手段提供了更先进、更广泛的途径。现代测绘业就是地理信息产业。基础地理信息主要表征地球上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它主要有三类产品:一是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如数字地图,二是地理信息技术产品如GIS软硬件,三是地理信息工程。其集合构成了空间数据框架集,它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的基础

数字城市就是把城市搬进计算机,再现城市,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服务。

数字地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一个广泛概念,发展和形成数字地球必须首先发展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没有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也就不可能有数字城市。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空间数据框架集—包括空间定位控制数据、地形框架数据、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地籍测绘数据、航测与遥感影像数据以及交通、水系、行政境界等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基本自然人文信息,作为权威的数据是SDI建设的核心。

2、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和机构,即权威的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协调领导机构,从事空间数据获取和加工的骨干生产组织,专门从事空间数据维护更新和数据分发的单位,作为权威的管理是SDI建设的核心。

3、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包括有关信息共享机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标准,作为政府和各类专业系统权威的应用是SDI建设的关键。

4、空间数据交换网站,是指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者、管理者和用户相连接的一个广域的网络工作站,是SDI建设的中枢。

由此可见,基础测绘成果是数字城市的基础。

三、加速临沂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

1、测绘部门要加速对传统测绘技术和产业向数字化技术和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建立规模化的数字化生产和数据管理机制,切实担负起空间数据的及时获取、处理、加工和提供的重任。

2、实施临沂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必须将临沂市基础测绘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确定基础测绘定期更新的周期,建立和完善控制网数据库、地形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名数据库,构成完整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集。

3、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勘测院与市政府和有关委办局专业系统的网络以及勘测院内部局域网。

4、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法规与标准。为强化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进一步确定基础测绘的法定地位即基础测绘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和政府行为属性。确定法定测绘成果的法律地位,以及法定测绘的定期或动态更新原则,以及实施计划投入的原则。在信息标准化方面,要制定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技术标准。

5、建立权威的地理信息管理协调机构。明确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谁是权威的管理、谁拥有权威的数据、谁控制和事实权威的应用。

四、加快基础测绘步伐,构建数字临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为数字城市提供可靠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要作好以下工作:

1、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提高测绘保障能力,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基础测绘项目经费,并实行专项管理。

2、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要充分利用市政测量、竣工测量、地籍测量以及遥感信息等各种手段,确保城市系列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适时更新。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

3、加强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切实做好基础测绘的组织实施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的深加工,开拓基础测绘应用和服务的新领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程度,基础测绘单位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成基础测绘的保障和管理体系,从技术标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吸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尽快建立“数字临沂”并形成新兴的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基础测绘是数字城市框架和核心的基础系统工程,基础测绘为数字城市提供基础数据集,数字城市则是高效、全方位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数据的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我们要以城市基础测绘纳入临沂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契机,积极发展勘测科技,加强勘测技术研究,全面实现数字测绘,充分利用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建设城市基础空间信息系统,更好地为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1)专业办学标准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应至少安排8门必须的测绘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分别为测绘学概论、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基础、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

2)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淄博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等测绘甲级资质企业的调研,分析测绘行业的岗位设置情况,确定了对应岗位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

3)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共分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践及素质训练课程及创新能力训练课程四个模块。①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为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等课程。②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岗位能力需求,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开设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等以“外业”为主的课程,开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等以“内业”为主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工程测量、数字化采集、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③实践及素质训练课程开设数字化测图实验等校企共建课程,开设数字化数据采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等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人生观、文化基础、职业人生规划和通用能力等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开设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④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则包括测量程序设计、MATLAB空间数据处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参加大学生技能竞赛、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途径,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2课程建设

1)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以省级精品课程《测量学》为龙头,结合测绘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山东理工大学核心课程建设标准》,与企业密切合作完成10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形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

2)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根据《山东理工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标准》,选择比较成熟的课程《MATLAB空间数据处理》作为双语教学建设的课程;通过三年的建设,完成英文教材引进、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讲课录像等工作;并且在教改项目立项、进修提高、报奖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3)校企共建课程建设

为了尽快达到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熟悉企业作业模式和规范要求,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数字化测图实验、数字化绘图软件等课程开展校企共建,即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在实施中采用“校企交替”的形式组织教学,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再由企业的一线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战技巧讲解,将企业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

4)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按照课程知识关联度,整合原来单一课程的实习与设计,形成以《测量学》、《地图学》和《数字化绘图软件》三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外业数据采集”为核心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实习;以《地理信息系统》和《GIS工程实践》两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空间数据处理”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以《摄影测量学》和《遥感原理与应用》两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图像数据处理”为核心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以《大地测量学基础》、《GNSS原理与应用》和《工程测量学》三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工程控制与施工测量”为核心的大地测量实习;以全部专业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为核心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全部实现校企共建,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对外沟通能力。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地理信息;数据库;服务平台

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在很多的行业都得到了应用,地理信息主要是对空间数据进行收集,然后进行处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然后对数据使用。地理信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数据收集方面就存在着一些问题,数据直接影响着地理信息的质量,这样就使得数据在访问和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在数据获取的时候采用必要的技术,同时在处理和分析的时候也要采取必要的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地理信息的使用效果。城市空间信息是城市信息化的主体,城市空间信息主要包括城市的建设方面的信息、城市环境信息、城市生态信息、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农业信息,城市空间信息在使用的时候,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需求。城市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能满足城市宏观建设的要求,在城市管理中对环境问题也要进行注意,这些都是和信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行业对空间信息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使用传统的方法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的建设城市,一定要将城市空间信息数据进行更新,在更新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更好的手段和机制。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科学性,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同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一定要做到便捷,同时要不断完善网络平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以测绘技术作为核心的,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作为平台,以信息公开、服务公众为目的,将基础的地理信息进行整合,使地理信息在进行公共服务的时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地理信息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城市建设和工程施工中应用更加明显。

1 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机构设计

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以数字城市建设作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管理工具,系统可以整合地理信息有关的非空间信息,同时以信息网络作为载体,地理信息系统以各种信息终端作为媒介,建立流畅的基础地理信息流程,然后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有机集成管理,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的共享。地理信息系统要以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支持,以更好的提供地理信息作为目的。地理信息服务要面向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对象主要有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地理信息现在已经实现了在线服务,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地理信息向社会化发展,同时向产业化发展。

1.1 地理信息获取与维护体系

地理信息要以测绘技术作为服务体系的核心,测绘技术将基础地理信息和各类地理信息进行收集、建立数据库、更新信息和数据的维护。测绘技术的内容主要有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地理信息的获取和维护体系在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是基础的部分,是其他体系建设的依据。

1.2 地理信息集成管理与共享体系

大型数据库可以实现地理信息的海量收集,同时在数据管理的时候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地理信息产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形成基础地理信息的集中式空间数据库,将收集到的基础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在信息服务平台上进行信息提供,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数据之间的共享和交换。

1.3 地理信息分发与服务体系

地理信息分发的时候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媒介,大型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要以互联网作为支撑,建立地理信息分发服务平台,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地理信息的生产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利用地理信息促进政府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同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2 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从基础建设到最后的分发利用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和系统建设。在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建设中,主要包括括网络基础设施层、空间数据基础层、空间数据层、空间数据管理层、支撑体系层和信息服务层。

2.1 网络基础设施层

为互联网服务、政务网服务、企业专网服务、局域网服务。对于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采取局域网服务,政府级地理信息服务通过政务网服务,企业级地理信息服务通过企业专网服务,公众级地理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服务。公众用户通过ADSL拨号、GPRS、CDMA等方式接入互联网通过Intemet网络DMZ区的Internet应用服务器组访问平台;各委、办、局等政务专网用户接入政务专网通过DMZ区的应用服务器组访问平台;企业用户接入企业专网通过DMZ区的应用服务器组访问平台;内部局域网用户通过应用服务器组访问平台、通过数据更新服务器来完成数据更新工作。用户包括数据更新人员不能直接访问平台的数据库服务器组,只能通过各类应用服务器调用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和更新数据。

2.2 空间数据基础层

包括测绘基准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符号体系建设和权限管理技术、版本管理技术等。标准体系包括系列比例尺地理信息标准、专题地理信息标准和元数据标准等;符号体系包括基础地理和专题地理信息的符号设计;权限管理是对服务平台的使用用户,分不同的用户权限,访问不同的数据,实施不同的操作功能;版本管理为了保证网络中多个用户对同一目标编辑修改的正确性,为了再现现势数据多次变更的历史过程,通过版本管理来解决。

2.3 空间数据层

空间数据层存储所有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资源,按类型分为基础类数据、专题类数据和应用类数据,具体包括:基础地理数据集、框架数据集、专题数据集,社会数据集等。

2.4 空间数据管理层

为了保证数据库最大的安全性,全面考虑数据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行及更新,故分别建立核心数据库和应用数据库,保证系统良好地运行和数据库良性地更新。可通过数据库同步更新技术实时维护应用数据库与应用数据库之间的一致。

2.5 支撑体系层

包括元数据库平台、共享机制、安全技术。软件体系:ArclMS、ArcGIS Server、ArcGIS Engine。地形图浏览:根据权限,利用IE浏览器通过框架数据可浏览相关地图信息,以及直接浏览公开版地形图信息。

2.6 信息服务层

基础地理服务、政府地理服务、企业地理信息服务、公众地理信息服务。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地理信息集成与综合管理系统、地理信息流程管理;政府级地理信息服务包括地理信息蓝皮书,专业GIS系统、服务平台;企业级地理信息服务包括提供数据服务和平台服务;公众级地理信息服务包括地理信息产品服务、电子地图网站。

3 结束语

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地理信息进行分类,然后建立专题的数据库服务器建设,通过不同的服务方式向地理信息对象提供专题的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在建设的时候,服务的成果主要取决于地理信息的规范程度,以及相关的硬件设备。地理信息在使用的时候需求量日益增多,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要不断提高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 数据库 建设方案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内蒙古基础地理信息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需求日益加大。为了实现这些政务信息基于地理信息的有机整合、空间定位和可视化显示及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海量数据的管理及政务网上的快速浏览和查询,进行内蒙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经过反复对比,并参阅有关数据库建设方案,依据国家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提出内蒙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方案。

一、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为了推进内蒙古信息化建设,搭建“数字内蒙古”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网络平台地理编码及分布式异构数据库技术,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化服务。

二、项目建设的目标

以内蒙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框架,实现三个方面的测绘保障服务。

1. 建设满足各专业部门需求的应用平台。

2. 建设满足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需求的基于政务专网上运行的公共地理信息平台。

3. 建设服务于社会各界的基于互联网上运行的网络电子地图平台。

三、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及内容

1. 数据库建库原则

①先进性

内蒙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一个多尺度、多时相、多分辨率、无缝拼接的、具有先进水平的集成化数据库。

②高效运行化

内蒙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一个运行化系统,软硬件配置协调,空间数据库系统能够业务化运行。

③网络化

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和因特网信息技术

④数据库与出图并举

数据库要满足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要求,符合国家的第五要素编码标准,能够实现制作多种比例尺、多种形式的地形图。

⑤标准性和规范性

数据库建设执行国家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⑥实用性

能够全方位、动态的和实时的为各级政府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为信息化管理部门开发建设各类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数据库运行环境

①硬件环境

企业级IBM510Q服务器、磁盘阵列(6TB)、高档微机和彩色喷墨绘图仪。

②软件环境

数据库管理软件Oracle10g;

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9.2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ArcGIS9.2

系统开发软件Visual Studio6.0、ArcGIS Engine9.2

数据处理软件ArcGIS、Erddas、Photoshop、Geoway等

3. 数据库总体结构

①1∶100万矢量地形数据库:由15幅1∶100万矢量地形数据经过无缝拼接后生成。主要包括政区、交通、地貌、水系和居民地等层数据,每层数据都可以任意进行叠加浏览和查询。

②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包括矢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矢量数据经过无缝拼接后生成,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以条带为单位进行组织,采用高斯投影。

③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包括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能够满足各专业部门规划管理建立专业信息系统、三维建模和坡度分析等工作对基础地理数据的需求。

④1∶1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包括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用于满足内蒙古经济政治文化活跃地区和各专业部门建立专业信息系统、三维建模和坡度分析等工作对地理信息深层次的需要。

内蒙古1∶1万数据库建设按照自治区基础测绘规划安排与数据采集同步进行。

⑤影像数据库

⑥专题数据库

⑦地名数据库

⑧大地数据库

⑨元数据库

⑩索引库

4.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应用功能

实现数据浏览、图幅符号化和查询属性,叠加显示不同层数据和不同类型数据,任意裁切和定义裁切数据。进行分发服务,快速生成专题数据,计算距离、面积和周长。建立缓冲区,快速进行图幅整饰、出图和利用3D分析功能分析坡度、坡向和三维建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