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主要性质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的主要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自主学习,突出目标分层设计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与准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基础性的概念、元素、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掌握,这为进一步的复杂而有难度的合作学习形成了知识基础与心理准备.为此,教师要突出目标的分层设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能力范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自主学习.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大纲中,学习目标是:①知道几种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②认识酸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③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学习目标往往高度概括,并没有具体的落实方法与评估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将抽象的目标化为具体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及特点,问题的解答要侧重于方法的传授.基于此,教师以问题设计来体现目标引领:①通读本节内容,找出常见的几种酸有哪些?常见的几种碱有哪些?②结合课本,说说酸与碱的用途是什么?③总结归纳,酸的主要性质是什么?碱的主要性质是什么?④根据你所总结出的酸和碱的主要性质,进行大胆的化学猜想,并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以探究小实验来印证你的化学猜想.
学生的基础不同,自主学习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问题设计中既要照顾到基础偏弱的学生,以基础性的问题设计来引导他们的学习自主,使其学有所得,建立学科自信.同时,还要考虑到基础扎实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综合性的复杂问题设计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其学有所思,培养发散思维.
二、科学分组,注重问题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需要讲究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特征,认知水平与心理规律差异较小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义不大,这就要求合作学习的成员分配要讲究规律,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据相关学习调查发现,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与思考,独立解决教师设计的简单问题,找出并识记常见的几种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碳酸H2CO3、醋酸CH3COOH,常见的几种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铝Al(OH)3等.学生能够在教材找出酸和碱用途的介绍,可用于纺织、造纸、制肥皂、塑料、染料、精炼石油等,然而不一定能够理解用途背后的化学性质及原理.同时,自主学习环节,不是所有的学生对于酸与碱的性质的归纳都能够做到全面准确,而化学猜想及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及验证等问题,则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开放性特征,无论是知识难度,还是学习广度,都充满挑战性,更需要小组合作来共同探究.这时,教师通过科学分组,让学生在组内形成学习互助,将自主学习环节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得出酸的主要性质: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盐.而大多类似的概括性、理解性、探究性的问题,都能够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小组合作,优等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并强化自主学习成果,学困生能够形成对化学问题的全面认识与深度理解.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监督到位,指导充分,以问题引导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及规律的探究欲,发展他们善于合作与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双向评讲,促进师生互动有序
小组合作仅是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从旁督导的生生合作为主学习方式,而双向评讲式的师生互动则将合作学习的深度、广度、高度进一步强化.在小组合作归纳出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后,学生能够根据盐酸HCl的性质类推,猜想其他物质的酸的性质,并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如酸类遇到紫色石蕊试液是否变色,变成什么颜色等.以现有的知识储备,中学生中对于方案的设计与猜想探究报告的形成,仅仅靠生生合作难以全面掌握与理解,需要师生互动,即以学生的“学”来选择教师的“教”,以教师的“教”来补充与完善学生的“学”.教师通过表格设计问题,实验分步探究,将假设与猜想、验证方法及操作过程、实验现象记录、结论及原理、新的发现等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教师的“教”形成思考与反馈.通过师生互动,还发现:无色酚酞试液及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的酒精浸出液,遇到酸或碱溶液也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这种双向评讲式的师生互动,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学习,它还原了化学课堂的探究性、开放性、科学性特质,加深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以探究实验来印证猜想,在化学现象与化学原理之间建立了内在联系,同时也渗透了化学思想的传授.
四、总结激励,强化概念理解迁移
化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它既要与科学规律发生内在联系,也要与生活发生外在联系,脱离任何其一,都不能充分理解并把握化学的学习.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评讲,对学习目标能够有效落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学习的终结.为此,教师不妨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总结激励,强化概念的迁移性理解,将化学的学习引向更广阔的生活现象中,思考:胃病患者常常口服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其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其化学原理是什么?请写出方程式来验证;农业技术中,有用熟石灰[其主要成分是Ca(OH)2]来改良含有硝酸(HNO3)酸性土壤的典型案例,其化学原理是什么,请写出方程式来验证.通过总结促进化学课堂的拓展,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Al(OH)3+3HClAlCl3+3H2O
Ca(OH)2+HNO3Ca(NO3)2+H2O
篇2
关键词:果园;施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70-02
林果产业是沂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果树生长需要均衡营养,然而沂南部分果农存在施肥过量、比例失调,施肥不科学等问题,不仅造成了肥料浪费,而且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生产成本增加,果品品质降低,生理性病害加重,直接影响了果农的收入。为此,沂南县土肥站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对全县果园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果园施肥存在的的问题,并根据全县果园的土壤养分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施肥对策,以期为指导果农科学施肥提供参考。
1 沂南县果园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化肥,轻有机肥 沂南县果园由于有机肥用量较少,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损坏了土壤微生物群系,损伤果树根系,影响了根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传导,抗病能力下降。同时由于长期偏重使用氮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影响了果树对钙、钾等元素的吸收,使树体营养失调,果实着色差、风味淡且有异味,苦痘病、黑点病普遍发生,表现出明显的缺钙症状,果品品质降低,影响了果园的可持续生产。
1.2 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肥料 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对果树生长起着重要作用,钙、镁、硼、铁、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也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目前沂南地区果园土壤中普遍存在缺乏钙、硼、锌等中微量元素,氮、磷超标现象。土壤中某种元素过量,会影响果树对其它一些元素的吸收,造成土中不缺、树上出现缺素症状的现象。近几年,沂南县土肥站对全县果园取土化验结果表明,果园土壤中缺乏有机质、钙、硼等中微量元素,大量元素钾缺乏,氮、磷超标,有机质仅为0.2%~0.5%,土壤pH值在5左右,普遍出现酸化现象。据2013年9月在湖头镇调查,大部分果农主要使用45%NPK(15-15-15)复合肥,而忽视了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导致树体和果实生理性病害加重。据笔者调查,约40%的果树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性病害,严重影响了果实品质和商品率。
1.3 有机肥料未经充分腐熟直接使用 据调查,部分果农直接将鸡粪、鸭粪、饼肥施入土壤中,有的即使发酵时间很长,由于堆放时过干或过湿,同样造成发酵不彻底。这种有机肥料大量施用后,在土壤中发酵,产生高温、有害气体,造成烧根,使果树出现黄叶、枯枝现象。
1.4 施肥时期方法不当,肥料利用率低下 果树施肥最佳时间是秋季采果后、夏季坐果后及采果前40d,而部分果农习惯春季用肥,肥效发挥慢,对果树春季开花坐果和新梢生长作用较小,不利于花芽分化。再就是施肥方法不当,如长期地表撒施化肥,施肥点偏少,施肥深度把握不好,造成伤根,影响营养吸收。
2 果园施肥对策措施
2.1 改良土壤 果园土壤酸化已成为果树实现高产高效的主要限制因素,必须首先解决。针对土壤酸化这一问题,可使用土壤改良剂或生石灰等技术,使土壤酸碱度调整到6.0~6.5。对酸化轻微的果园,可用土壤改良剂100~200kg/667m2均匀撒在树冠下深翻,不但改良了土壤,还可减轻套袋苹果的黑点、皲裂等生理性病害;对酸化严重的果园,可使用生石灰改良土壤,石灰必须均匀施入土中,通常可先将20~40cm土层的石灰需要量撒施到土壤表面,耙匀后深翻,然后将2~20cm表土的石灰需要量撒施,再耙匀即可。注意生石灰不能连续使用,并且使用生石灰的果园必须经常划锄。不同质地酸性土壤生石灰施用量参照表1。
表1 不同质地酸性土壤石灰施用量(kg/667m2)
[土壤酸度类型\&土壤pH\&粘土\&壤土\&砂土\&强酸性\&4.5~5\&150\&100\&50~75\&酸性\&5~6\&75~125\&50~75\&25~50\&]
2.2 推广果园生草、覆草技术 果园覆草是一项效果好、投入产出比高的技术措施,能很好的预防水土流失,保湿保温,稳定水分供应,增加活土层,增加土壤有机质、有益微生物,既改善了养分含量,又提高了土壤理(下转74页)(上接70页)化性能,从而促进了果树生长发育,对果实的质量提高产生较大影响,果品价格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升。连续2a在依汶镇后峪子村果园试验表明:每年覆草小麦秸秆约30 000kg/hm2,约30cm厚,0~40cm检测土壤主要性状较对照提高显著,如表2。
表2 覆草对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处理\&有机质
(%) \&土壤
容量 \&土壤含水量
(%) \&土壤总孔隙
度(%) \&数据\&对比
增减\&数据
(g/cm2)\&对比增
减(%)\&数据\&对比
增减\&数据\&对比
增减\&覆草(2a)\&11.63\&25.88\&1.269\&-16.81\&10.87\&53.92\&51.35\&19.72\&不覆草(对照)\&9.24\&\&1.53\&\&7.06\&\&42.89\&\&]
此外,果园生草也可以很好的改善果园小气候条件,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开花结果和有害生物的控制,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对比地块增产、增质明显,可以在果园推广应用。试验区2a增加产量35.5%、41.3%,着色率增加22.4%、25.3%。
2.3 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合使用
2.3.1 果树的需肥规律 果树需要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环境,为果树根系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果树生长结果需要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成龄果园要求土壤有机质在3%~5%,适量的中微量元素肥料,大量元素氮磷钾的需求比例大致是2∶1∶2.5;幼树生长、树冠形成需要大量的氮、磷肥料,但若氮、磷肥使用过多,会导致果树徒长,成花少、产量低、品质差。
2.3.2 科学施肥,有机无机配合使用 果树生长需要均衡营养,所需元素不能缺乏,才能达到果树生长健壮、品质最好、产量最高的目的。如果一种元素缺少,即使其它元素施用的再多也不会弥补其对果树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沂南县土肥站根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通过果园肥料肥效试验研究和全县果园土壤检测结果,总结分析出果树生产施肥中氮、磷、钾三要素的优化配方,增施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选用充分腐熟的人粪尿、厩肥和沤肥等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作基肥。成龄果园若施农家肥,按“斤果斤肥”确定施肥量,若施入商品有机肥,一般用量在500~800kg/667m2;幼龄果园每667m2施入优质农家肥1 000kg左右或商品有机肥200kg。化肥应用中氮、低磷、高钾的硫酸钾配方肥,同时配合硅钙肥、生物菌肥、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2.4 喷施叶面肥 开花前喷施硼肥,盛花期过后每隔14d喷钙1次,直到套袋,转色期再继续喷钙。叶面补肥可依据农药和肥料性质,结合喷药混合喷施,果实采收前20d内禁止喷施。
2.5 调整施肥时期 采取秋季用肥、深施肥料的策略,充分发挥肥料促进开花、坐果的作用,满足早春果树对营养的大量需求。丰产果园可以在坐果后、转色期前补充施肥。
篇3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M有机物等于MH+MC不含有O元素;
大于MH+MC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大于理论含氮量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着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2)缓慢氧化的条件(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Fe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先与CuSO4反应;
Fe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九单元溶液
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酸和碱
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一、了解NaCl、Na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六、了解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了解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篇4
(1.塔里木大学机电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现代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
摘要:通过对新疆地区苹果的生产现状从种植面积和产量、生产分布及单产水平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当前新疆苹果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新疆苹果产业发展和产业规划提供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 :苹果;生产现状;发展建议
新疆苹果生产作为新疆地区林果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疆的苹果种植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加之其浓郁的口感,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亲睐。然而新疆苹果生产中仍存在着一些诸如栽培制度落后、果园密闭严重、土肥水管理粗放、标准体系落后、推广体系不健全、果农科技水平较低、对病虫害及灾害性天气的防控重视程度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新疆地区苹果整体质量和优质果品比率,以及新疆地区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调查分析新疆地区苹果产业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对新疆地区苹果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生产现状
1.1 种植面积和产量
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的统计,2011年新疆全区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为83 326 hm2和715 136 t,其中地方为67 961 hm2和510 591 t,兵团为15 365 hm2和204 545 t。与2010年相比,2011年全区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9 980 hm2和56 413 t,同比增长了13.61%和8.56%。地方和兵团近十年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见表1、2。
1.2 生产分布
新疆地区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地区、哈密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勒盟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兵团十大产区。其中,以北疆地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南疆地区的阿克苏地区为苹果的老产区,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前列。2011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为44 838 hm2和145 173 t,分别占新疆地区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3.81%和20.30%。阿克苏地区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为14 268 hm2和243 308 t,分别占自治区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7.12%和34.02%。兵团作为新疆苹果的新兴主产区,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同年,兵团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为15 365 hm2和204 545 t[1],分别占自治区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8.45%和28.60%。2011年自治区十大主产区种植面积、产量及比重见表3。
1.3 单产水平
2011年新疆自治区平均单产为8.85 t/hm2,相比2010年8.98 t/hm2,基本单产水平保持不变。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博州、和田地区及兵团年单产量均大于自治区平均单产量,其中喀什地区年单产量达到22.95 t/hm2,阿克苏地区年单产量也达到了17.05 t/hm2,北疆的年单产量总体来说相对较低。2003—2011年间,自治区单产量基本稳定在10 t/hm2左右,地方单产量基本稳定在9 t/hm2左右,兵团单产量则稳定在13 t/hm2左右(见表4、5)。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栽培制度落后,果园密闭严重,品种结构发展不均衡,果品质量整体不高
新疆地区90%以上的成型苹果园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大发展时期栽植,主要采用以乔砧密植栽培模式为主的传统栽培制度。而该传统的栽培制度使得大多数果园果树生长粗壮、果树长势很难控制、以及乔砧密植栽培技术相对复杂,加上该种栽培模式本身的不足,造成大多数果园树身高大、树体密闭、枝量众多、空间开度不合理、光照不良,果树生长环境逐渐变差,致使果树产量低、果品质量整体不高、优质果品比率较低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果树品种结构发展不均衡,缺乏市场调查与预测,适地适栽原则坚持不够,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的栽植也占有相当比例[2],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搭配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造成果品整体质量降低、优质高档果品比率不高等问题。
2.2 土肥水管理粗放,果园产量、质量水平较低
土壤是果树生长的根本,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含量、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到果树的产量、品质。新疆地区大多数果园土壤比较瘠薄、有机质含量低;90%以上的果园以清耕为主,生草和覆草的果园相对较少;经营模式又以高密度、超高产等掠夺性等方式,不仅导致果园土壤、生长环境恶化,而且也不能及时采用适时、合理的均衡营养施基肥、覆盖栽培等恢复性栽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果园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提高;施肥种类得不到合理分配,长期的化肥施用为主,有机肥投入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结构遭到破坏、理化性质不高、贮水护肥能力较差。水的管理制度也相当粗放,大多数果园以大水漫灌为主,不仅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也对土壤结构、有机质及土壤肥力有所破坏。
2.3 标准体系技术落后,不利于苹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新疆地区作为中国苹果产业的主产区,其果品品质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赖,但是一些与苹果有关的标准体系仍存在着技术落后的问题,这不利于新疆苹果产业标准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新疆苹果标准化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栽培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有待于加强提高,标准化建设还需要加快步伐。与先进国家相比,在安全高效标准化生产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与国际标准及市场接轨的基础技术相对较薄弱,栽培技术、采收指标、果品质量标准、采后处理等都未能实现统一规范。同时,新疆苹果生产主要是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缺乏有效的组织,果农获取信息的渠道滞后,与市场之间的联系脱节,不能及时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导致种植效益不高,标准化生产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很难实现,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被消弱。而且名优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足,也很难和果树生产者形成战略经济合作[3]。
2.4 苹果产业缺乏健全、有力的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
产业技术推广人才和服务人员的短缺使得新疆地区苹果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较为薄弱,许多有关苹果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难以及时而又广泛的向果农推广,苹果基地无法坚持持续、高效的健康发展。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够,组织化水平不高,企业与果农之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利益纽带。地方品牌推广不力,地区优质苹果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2.5 果农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果农作为苹果生产的一线人员,其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果园的产量和品质。而新疆地区果农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技术管理水平有限,特别是一些新建果园区技术力量更为薄弱,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差,再加上对采用新技术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的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这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果农的损失,也不利于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6 对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防控的重视程度不高
过去几年,新疆苹果产业并没有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除了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频繁的灾害性天气和频发病虫害的影响。北疆地区特别是伊犁地区周期性的冻害一直制约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的引苗不慎所产生的小吉丁虫,致使伊犁河谷苹果产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南疆地区影响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花期沙尘暴、寒流、阴雨天,采收期冻害、早霜等。深冬季节冻害引发的腐烂病也一直困扰着当地苹果生产基地。
3 发展建议
3.1 加快推广现代苹果栽培制度,调整果品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矮砧密植已成为发达国家苹果栽培的主要模式[4]。以宽行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苹果栽培模式,不仅省工、省力、优质、高效,而且便于机械化生产作业。目前,欧美国家矮砧密植栽培比重已达到90%以上,而我国起步较晚,新疆地区更是没有普遍建立起来。今后5 ~ 10年,新疆苹果栽培新技术将处于大范围推广普及的重要时期,要时刻抓紧这一关键机遇,通过实施老果园栽培技术更新工程,在新建的果园大力推广实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模式,借鉴欧美先进的苹果综合生产制度(IFP),稳步推进现代化苹果栽培制度的普及。同时,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加大调整苹果品种结构,坚持适地适栽原则,选择适宜的地区栽培适宜的优良品种,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3],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地域优势,重点建设以北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地区为一体的和以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和田地区为一体的两大优质苹果种植带,大力提倡和推动绿色苹果和无公害苹果的生产与销售,提高果品的整体质量、优质果品比率,以及食用安全性,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
3.2 加强土肥水管理,提高现有果园的产量、质量水平
当前,新疆苹果生产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提高现有果园的产量和质量水平。针对我国苹果生产中存在的土肥水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建议:(1)重视和规范使用基肥,优化土壤结构。合理控制施肥时间,确保肥效发挥尽可能的吻合果树的需肥时间。多施有机肥或配施加工的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保持良好的蓄水保墒能力。(2)做好土壤追肥,保持养分持续、有效供给。按照果树需肥特点,重点做好春季施肥补充氮肥,水肥同补;幼果膨大期追施磷肥,以钾肥为辅,少量补氮,实行多点浅施;果实快速膨大后期补钙与补钾交错进行。(3)做好果树水分持续、有效供给,尽可能的做到以滴灌为主。根据土壤墒情和果树需求时期,做到合理施水。合理调控土壤、肥效、水源等诸多影响果园整体产量、品质、优质果率的关键因子,在新疆五大主产区大力推广和普及果园密闭实施改造、改善土肥水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新疆地区苹果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果园产量、质量的水平,增强新疆苹果产业的竞争力。
3.3 加强苹果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进新疆苹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
欧美发达国家的苹果产业大多以安全、绿色、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为目标,综合运用了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原理和栽培技术,形成了现代苹果矮砧密植标准化生产技术、水果综合生产技术(IFP)制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IMP)、果园精准施肥技术(PFS)、水果质量保证制度体系(FQA)、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绿色果品栽培技术等,促进了果蔬产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技术成果和生产经验,国内外良好农果业操作规范(GAP)、IFP和有机苹果生产等质量控制体系,结合新疆苹果主产区的生产实际,建立无公害、绿色苹果基地以及出口苹果基地,制定具有新疆特色的苹果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在五大主产区建立质量安全监测站,完善检测手段,对苹果生产基地的大气环境、土壤、肥质、水质和产品品质进行安全监测。同时,为了能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可以将已形成规模的、分散的果农组成苹果产业合作组织。在苹果主产区,大力发展果品贮存和加工业,提高苹果的贮存能力和加工能力,在延长苹果产业链的同时,使苹果能够周年上市。
3.4 加强苹果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新疆苹果产业组织化水平
借鉴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自治区及主要产区建立苹果产业协会和果农专业合作社组织,提供标准化、产业化的技术推广体系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服务体系,以提高果农的种植信心,提高果园的产量、品质,发展集约化苹果产业,规范生产和市场秩序,提高新疆地区苹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行规模经营,避免一家一户的模式。同时,积极鼓励和创新苹果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强化政府的协调,维护好企业与果民双方的利益,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完善新疆苹果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新疆苹果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以产业化促进苹果生产基地可持续健康发展。保护地方品牌,确保优质苹果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新疆苹果的品牌更好的走入国内外市场。
3.5 加强技术普及力度,加大果农培训力度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新疆地区的苹果产业,以绿色、无公害苹果示范园和地区科技专家培训基地为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人才,不断壮大苹果产业专业队伍,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加强技术普及,大力开展对果农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快速提高果农的整体素质,保障新疆地区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6 高度重视对病虫害和主要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和防控体系研究
新疆地区幅员辽阔,南北疆地理结构和自然条件多样,每年都有可能在不同的地区发生冻害、寒流、阴雨、雨涝、干旱、沙尘等自然灾害,以及在苹果种植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病虫害[5],都会给新疆地区苹果产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制定针对病虫害和主要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防范、防控和抗灾减灾、安全生产的综合技术措施,建立病虫害和主要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和防控技术体系,保证新疆地区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4 - 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2.
[2] 王金政,路超.我国苹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6):117-119.
[3] 胡忠惠,张文庆.天津地区苹果生产浅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4(2):47-48.
篇5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南宁 530007;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a.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b.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 430064)
摘要:采用不同磷肥施用水平和不同的磷肥品种搭配,研究其对马蹄[Heleocharis dulcis(Burm. f.) Trin.]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量为13~25 kg/667 m2时,不同的磷肥施用水平对马蹄的生育期无影响;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淀粉和可溶性总糖的积累,但不能显著提高马蹄的产量。从经济效益上看,增施磷肥不能提高马蹄的经济效益,纯收益最好的是施磷水平为13 kg/667 m2。钙镁磷肥和磷酸一铵两种磷肥的不同比例对马蹄生育期和产量均无影响,随着磷肥中磷酸一铵的比例增加,马蹄的大果率增加,淀粉和可溶性总糖的积累随之降低。
关键词 :磷肥;施用水平;品种;马蹄[H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中图分类号:S143.2;S6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6-3880-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6.012
收稿日期:2015-06-15
基金项目:2015年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BA199);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科研项目;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15-620-007-001)
作者简介:郑 丹(1981-),女,湖北荆门人,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及营养方面的研究,(电话)15007195861(电子信箱)4611744@qq.com;通信作者,郭 鹏,副研究员,(电子信箱)gp.pengguo@gmail.com。
马蹄[H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又名荸荠,属莎草科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植物,以地下球茎作为食用器官,可鲜食或加工,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均有广泛种植[1,2]。生产者为了追求高产、高效益,往往重施肥料,肥料的大量施用造成了磷肥资源浪费和土壤磷素富集严重,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3-8]。由于磷肥和土壤性质不同,等磷量磷肥的增产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9,10]。本试验通过比较不同磷肥施用水平及磷肥品种搭配对马蹄生产的影响,以期为马蹄生产中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马蹄品种为广西芳林马蹄。
尿素(含N 46%,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磷酸一铵(含P2O5 44%,含N 11%,广西鹿寨化肥有限公司生产)、钙镁磷肥(含P2O5 17%,广西鹿寨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硫酸钾(含K2O 52%,俄罗斯阿钦斯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试验于2014年7~12月在贺州市贺街镇白沙村进行。试验地块的土壤pH 6.3,有机质含量29.77 g/kg ,全氮1.81 g/kg,有效磷23.76 g/kg,速效钾221.1 g/kg。前茬作物为水稻。
试验设9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具体试验处理及施肥量见表1。
除施肥水平不同外,其他各项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小区面积30 m2,长6 m,宽5 m。马蹄苗于7月29日移栽,插植规格70 cm×75 cm,每处理6行,每行13株,每株4~5苗。
1.3 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小区实行单排单灌,以防止肥水串灌。前期浅水2~4 cm,促分蘖;中期深水5~7 cm,控分蘖,促进早结球;球茎膨大期田间保持15~20 cm的深水;11月后田间保持土壤湿润至成熟。
2)肥料管理。磷肥全部基施。氮肥和钾肥采用基施和追施相结合。追肥分为分株形成肥、二次分株形成肥、花茎的抽生肥、球茎形成肥、球茎膨大肥。氮肥的基追肥分配比例为0.25∶0.13∶0.20∶0.15∶0.15∶0.12。钾肥的基追肥分配比例为0.25∶0.10∶0.10∶0.15∶0.20∶0.20。
3)收获。2015年1月19~20日收获,分处理人工收挖,分大小果,单独称小区产量。
1.4 部分测定方法
收获后分别从各个处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个新鲜马蹄球茎去皮,切成约0.5 cm×0.5 cm的碎片混匀后,称取20.0 g于预冷的研钵中,冰浴中研磨成匀浆后,取2.0 g作为检查样品。淀粉含量采用碘显色法测定[11,12],可溶性总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1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磷肥施用水平及磷肥品种搭配对马蹄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的一次分株形成期、二次分株形成期、花茎的抽生期、球茎形成期的出现时期基本一致,处理1的成熟期比其他处理早7 d。可见,施磷量在13~25 kg/667 m2范围内时,不同的磷肥施用量、钙镁磷肥和磷酸一铵的不同比例对马蹄生育期没有影响。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蹄大果率和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3、处理6和处理7的大果率(大中果率,下同)分别为73.5%,74.6%和78.4%。处理4、处理8和处理9的大果率分别为73.5%,77.7%和80.4%。由此可见,随着磷肥中磷酸一铵比例的增加,马蹄的大果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除与对照差异显著外,其余各处理的株高和667 m2苗数差异均不明显。处理2的总果数最多,达到了154个/m2,产量达到了2 925.5 kg/667 m2。其次是处理3,产量可达到了2 844.4 kg/667 m2。除处理1外,其余处理的产量差异均不明显。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的产量对比差异不明显,表明施磷量在13~25 kg/667 m2范围内时,增施磷肥不能明显提高马蹄产量。
处理3的产量达到了2 844.4 kg/667 m2,处理6的产量达到了2 784.4 kg/667 m2,处理7的产量达到了2 703.5 kg/667 m2。由此可见,随着磷肥中磷酸一铵的比例的增加,产量呈减少趋势。处理4、处理8和处理9的产量也呈现同样的趋势。结果表明,施用钙镁磷肥和磷酸一铵这两种磷肥对马蹄产量无明显影响。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蹄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由表4可知,处理2的产值为5 130.84元/667 m2,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处理5,产值达到5 047.56元/667 m2。除去肥料成本,处理2的纯收益为4 560.15元/667 m2,处理5的纯收益为4 568.65元/667 m2,处理5的纯收益高于处理2,这说明马蹄施磷量在13~25 kg/667 m2范围内时,增施磷肥不能提高马蹄的经济效益。
处理3的纯收益为4 416.47元/667 m2、处理6的纯收益为4 347.40元/667 m2、处理7的纯收益为4 407.98 元/667 m2。处理4、处理8和处理9的纯收益分别为4 379.66、4 244.11和4 198.54元/667 m2,呈现递减趋势。由此可见,随着磷肥中磷酸一铵的比例的增加,马蹄纯收益并未相应增加。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蹄品质性状的影响
由表5可知,处理1的淀粉含量为52.03 g/kg,可溶性总糖含量为44.12 g/kg,低于其他处理。处理2、处理3、处理4和处理5的的淀粉含量分别为63.54、62.80、62.15、61.58 g/kg,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55.87、54.28、54.16、53.89 g/kg,均呈现递减趋势,可见马蹄施磷量在13~25 kg/667 m2范围内时,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马蹄淀粉和可溶性总糖的积累。
处理3、处理6和处理7淀粉含量分别为62.80、62.44、61.85 g/kg,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54.28、52.81和53.41 g/kg,呈现递减趋势。处理4、处理8和处理9也呈现相似递减的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磷酸一铵比例的增加,马蹄的淀粉和可溶性总糖的积累相应降低。
3 小结与讨论
施磷量为13~25 kg/667 m2时,磷肥施用量对马蹄的生育期无影响;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淀粉和可溶性总糖的积累,但不能显著增加马蹄的产量。从经济效益上看,增施磷肥不能提高马蹄的经济效益,纯收益最好的是施磷水平为13 kg/667 m2处理。在实际的马蹄生产中,减少磷肥施用量并不会造成马蹄纯收益的降低,建议降低磷肥用量,既可保证马蹄产量,又可节约肥料成本。
钙镁磷肥和磷酸一铵两种磷肥的不同比例对马蹄生育期和产量均无影响。随着磷肥中磷酸一铵的比例增加,马蹄的大果率增加,淀粉和可溶性总糖的积累随之降低,这可能与磷酸一铵比钙镁磷肥更能提高土壤olsen-P(有效磷)含量有关[14],同时由于磷酸一铵相比钙镁磷肥更容易发生磷素损失,这可能是造成处理间马蹄产量无明显差异的原因。在生产中,可综合考虑土壤酸碱性、马蹄大果率和品质的要求,确定钙镁磷肥和磷酸一铵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江 文,李杨瑞,杨丽涛,等.荸荠球茎主要性状观察及营养品质分析[J].中国蔬菜,2009(2):51-54.
[2] 陈荣新,潘绍东.不同钾肥用量对马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广西农学报,2003(4):1-4.
[3] 王朝辉,宗志强,李生秀.菜地和一般农田土壤主要养分累积的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9):1091-1094.
[4] 刘建玲,张福锁,杨奋翮.北方耕地和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状况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6(2):179-186.
[5] 张学军,孙 权,陈晓群,等.不同类型菜田和农田土壤磷素状况研究[J].土壤,2005,37(6):649-654.
[6] 章明清,李 娟,孔庆波,等.不同磷肥用量对菜稻轮作土壤磷肥利用率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3,44(4):952-955.
[7] EDWARDS A C,WITHERS P J A.Soil phosphorus management and water quality:a UK perspective[J]. Soil Use and Manage,1998,14:124-129.
[8] 宋文恩,陈世宝,唐杰伟.稻田生态系统中镉污染及环境风险管理[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9):1669-1678.
[9] 刘 藜,孙锐锋,肖厚军,等.不同磷肥品种及用量在辣椒上的施用效应[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2943-2944.
[10] 蔡海洋,陈雪芸,易江婷,等.施用不同磷肥对植烟土壤中磷的淋失和有效磷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9(6):6-9.
[11] 邱贺媛.荸荠淀粉含量的测定[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 25(5):44-45.
[12] 徐昌杰,陈文俊,陈昆松,等.淀粉含量测定的一种简便方法—碘显色法[J].生物技术,1998,8(2):41-43.
篇6
关键词: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活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49-03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20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泛指学生主动参与的一切探究学习活动,主要以如下栏目呈现:实验、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新教材坚持化学课程改革方向,倡导多样学习方式,增强指导性,落实实验教学要求,适当降低偏高的学习要求,限制开放性较大的内容,修改难度大的“活动与探究”。现就新教材的“科学探究”内容重大变化谈几点体会:
变化之一:降低难度,让学生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突出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使用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多种要素。教材中,充分展示了各种不同的科学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所蕴涵的多种科学方法,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和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如“探究”栏目中的实验探究,设计了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得到解决的全过程。比如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全过程为:①提出问题,即实验课题(教材已给出)②制订计划(书上给出详尽的实验步骤)③收集证据(指导如何观察、观察什么,从知识上给予铺垫,给出明确的观察提问和记录要求,且留有填空)④解释与讨论(提供信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⑤反思与评价(书上给出学习化学的特点)。在上述过程中蕴涵有制订计划的方法,有收集证据、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反思等多种方法。
教材突出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使用,并改进实验或探究活动,降低了难度。如:在第一单元课题2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内容中增加“连接仪器装置”;第五单元课题1实验改进,用红磷代替白磷,通过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第八单元课题1中,为了更好地说明“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大”,将“焊锡和锡”更换为“硬铝片和铝片”,因为焊锡比锡软;第九单元课题2原“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改为“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考虑到明矾不易得到;“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变为“使用pH试纸检验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原“活动与探究——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改为“探究——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考虑到原探究中测定头发在不同pH的溶液中的变化情况,难度较大;增加“氢气的燃烧”实验。
为说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第八单元课题2由以前“金属活动性顺序”标题下包括: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现改为: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三、金属活动性顺序。强调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的区别和联系,不能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Mg>Zn>Fe,就得出金属的活动性是Mg>Zn>Fe。能否发生反应反映的是金属的热力学性质(本质属性);反应的剧烈程度(速率)是动力学性质,会受到外界条件如接触面积、浓度等的影响。
变化之二: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发挥科学探究对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
在探究学习活动的实践中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习得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知识和运用;在探究学习活动的实践中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交流讨论等逻辑思维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和品质,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评价能力,体会什么是科学,如何做科学,增进对科学的感情,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结合学习内容选做实验探究活动,教材的实验探究活动,有的包含某些探究要素,以实验技能、方法学习为主;有的包含比较完整探究过程或较多探究要素的实验内容有8项: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性质,认识实验方法是探究物质组成的重要手段;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帮助学生运用实验手段,通过半定量的实验方法,通过比较,收集证据,认识空气中氧气在呼吸中的作用,了解空气成分在呼吸作用中发生的变化,体会氧气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转化;通过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学习实验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变化得到新的物质,并伴随有颜色变化、气体放出等现象。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认识实验手段在学习化学中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要素,发现自己原认识中的误区,更新观念,建构知识;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中和反应;探究酸液、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探究农药、化肥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
选用提高学生依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活动。如: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从水的合成和分解两个角度发现和证实水的元素组成;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会化学在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观察铜锌原电池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化学反应在实现不同形式能量转化中的作用,萌发进一步了解其中奥秘的愿望,提高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变化之三:删改部分实验,区分实验或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教材中,科学探究不只是某种具体活动形式,而是渗透在整个教材所设计的探究活动之中,这些探究活动在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既有含较多探究要素的活动,也有含探究要素较少的、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另外,大多数探究活动的设计与选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并把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到学生探究活动中。创设能引发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通过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教材对探究实验和一般实验做了区分,如: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定位为实验,不强调探究,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对于一些难度大或现实意义不大、操作性不强的实验也做了删改。如:删去“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的实验;把“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配制某种无土栽培所需的无机盐营养液”分别改为“实验:比较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根据已知比例配制某种无土栽培所需的无机盐营养液”。把“讨论:温度计中的水银能否用水或酒精来替代”、“分离氯化钠固体和铁粉组成的混合物”分别改为:“实验:水的电解”、“实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单元中用“常用铵态氮肥的检验”代替“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在化学与能源和资源利用单元,用“观察少量汽油、柴油、油样品的燃烧现象,调查其用途”代替“比较原油常见馏分的某些物理性质及其燃烧的情况”。
变化之四:精选学生实验活动,加强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再认识
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修订要求,新增加学生实验活动,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了解需要遵守的化学实验室规则、关注安全问题、防止污染环境,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动手完成基础学生实验,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能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和猜想。要求至少完成下列表1中的学生实验活动。
变化之五: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和教材的关系,提高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实效
教材语言力求简洁明了,亲切生动,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与教材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原教材中,平均起来每课时有1.3次探究活动,从数字上说明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的探究活动量、探究活动的选题等,新版教材力求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和教材的关系,特别是学生的独立自主程度和教师的调控程度的关系。下页表2是以教师与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把科学探究划分为5个不同的水平层次。
在表2中1级水平是最低水平,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制定实验计划均由教师负责,做实验、观察、记录由学生做,解释与结论先由学生做,然后教师补充、订正,反思与评价先由教师为这次活动做总结,提出优缺点、批评与表扬,然后学生补充。显然,这种水平的探究活动,教师的指导起重要作用,学生的自主性不很强。2到4级水平,学生自主性逐步加强,教师逐渐成了参谋和顾问。5级水平完全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属于较高要求。人教版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多半属于1级水平。
结语
总之,有思考性是教科书的生命力所在。新教材力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是问题。为此,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构建了一个既充分整合,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体系。不论是十二个单元主题还是每个单元内具体实验探究的编排顺序的调整,都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突出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学科价值,为高中化学顺利衔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篇7
关键词:给水管材;连接方式;
室内给水管应选用耐腐蚀和安装方便可靠的管材。室内给水管材主要分为金属管和非金属管两大类。
1.金属管
现在应用较多的室内金属给水管材主要有钢管、给水铝合金衬塑管、给水铜管。
1.1钢管
钢管有焊接钢管和无缝钢管之分。保护层型分为金属保护层型与非金属保护层型。表面镀层保护层型有冷、热镀锌钢管,表面压合保护层型。
普通焊接钢管、普通无缝钢管和镀锌钢管常用规格在各种设计手册中都有详细的资料,其应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因此我们不再多介绍。这里分别做不锈钢管、钢塑复合钢管、铜管等几大类介绍。
1.1.1不锈钢管
不锈钢管按管壁厚度不同有不锈钢管与薄壁不锈钢管。90年代末才在国内出现的薄壁不锈钢管的推广应用正逐步为大家所认同和接受。
1.1.1.1薄壁不锈钢管
由特殊焊接工艺处理的薄壁不锈钢管,因其强度高,管壁较薄,造价降低,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不锈钢管的应用和发展。薄壁不锈钢管的优越性能还有:(1)经久耐用,卫生可靠, 防腐蚀性好,环保性好。(2)抗冲击强。(3)韧性好。比一般金属易弯曲、易扭转,不易裂缝,不易折断。(4)采用成熟、可靠的专用连接技术,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和效率。
不锈钢管连接方式:常见的管件类型有压缩式、压紧式 、推进式、焊接式及焊接与传统连接相结合的派生系列的连接方式。
薄壁不锈钢管由于管价相对较高,用于沿建筑外墙安装的直饮水管或高标准建筑室内给水管路。
1.1.2钢塑复合钢管
钢塑复合钢管主要是给水涂塑复合钢管与给水衬塑复合钢管两大类。
1.1.2.1给水涂塑复合钢管
给水涂塑复合钢管的优异性能有:(1)安全卫生,价格低廉 。(2)良好的防腐性能,使用寿命长。优越的耐冲击机械性能。(3)介质流动阻力低于钢管40%。
涂塑复合钢管的连接方式有管螺纹、法兰和沟槽式三种。
1.1.2.2给水衬塑复合钢管
给水钢衬塑复合管主要性能与给水涂塑复合管比较类似 ,对衬塑复合钢管来说,导热系数低,节省了保温与防结露的材料厚度。另外同外管径条件下,过水断面小,水流损失与流速均增大。
1.2铜管
铜管按材质不同分为:紫铜管、青铜管和黄铜管三大类。建筑给水中采用紫铜管。
铜管的主要优点:(1)经久耐用。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耐热,可在不同的环境中长期使用,使用寿命约为镀锌钢管的3-4倍。(2)机械性能好,耐压强度高,同时韧性好,延展性也高,具有优良的抗振、抗冲击性能。(3)使用卫生性能好。它对某些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铜还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铜管安全卫生性能好、总造价适中、使用年限长、可用于冷热水供应系统及饮用净水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铜管实用技术的进步,会较快地进入逐渐普及的小康家庭。
2非金属管材
非金属管材有玻璃钢管、塑料管和塑料复合管三大类。
由于玻璃钢管在室内应用中管料和管件造价高等原因,除特殊需要,一般较少采用,这里不再介绍。
2.1塑料管
塑料管主要有:交联聚乙烯(PEX管,有的也叫PE-X管)管、改 性聚丙烯(PP-R,PP-C)管、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硬聚氯乙烯(PVC-U)管、聚乙烯(PE管,也分为高密度HDPE型管和中密度MDP E型管,通常代表高密度HDPE型管)管、聚丁烯(PB)管、丙烯腈-丁二烯-苯二烯(ABS)管、纳米聚丙烯管(NPP-R)等。其中PVC-U管、HDPE管和ABS管在室外给水管中介绍较详细,在此就不再单列介绍了。
2.1.1PE-X管
PE-X管采用普通聚乙烯原料加入硅烷接枝料,在聚合物大分子链间形成化学共价键以取代原有的范德华力,从而形成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的交联聚乙烯。
其特性:(1)优良的耐温性能,使用的温度为-70-100℃。(2 )优良的隔热性能和耐压力。PE-X管导热系数低,热量损失小 ,节约能源。(3)较长的使用寿命。可安全使用50年以上。(4)抗振动,耐冲击。(5)无污染环境的绿色环保管材,不含任何毒素 ,也不释放有害物质,焚烧后只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2.1.2改性聚丙烯(PP-R)管
PP-R管也叫Ⅲ型聚丙烯即无规共聚聚丙烯,采用先进的气相共聚工 艺将PE在PP的分子链中随机、均匀地进行聚合而制成的无规共聚聚丙烯(PE约占3%)基料,从而获得更加优良的性能。
其突出特点:(1)无毒、卫生。(2)耐热、保温性能好。完全可以满足常用的工业和民用生活热水和空调供回水系统。(3 )安装方便且是永久性的连接。(4)原料可回收,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PP-R管不仅可用于建筑物内的冷热水系统,而且可用于建筑物内的采暖系统、直饮用水供水系统 、中央空调供回水系统、输送化学介质等。在进行设计时宜根据各产品的企业标准或技术规程选定合适的规格。
2.1.3PVC-C管
PVC-C管又叫CPVC管是一种氯化聚氯乙烯 。
其主要性能特点:(1)防腐性能很强。PVC-C管道无论是在酸、碱、盐、氯化、氧化的环境中,暴露在空气中、埋于腐蚀性土壤里。甚至在95℃高温下,内外均不会被腐蚀。(2)良好的阻燃性。PVC-C的着火温度482℃,所以PVC-C管道不自燃且不助燃,还具有限制烟雾的特性,不会产生有毒气体。(3)保温性能佳,热膨胀小。PVC-C热传导率低,所以PVC-C管道夏天不易结露,冬天可节省大部分保温材料及施工费用,也不易扭曲变形。(4)抗震性好。PVC-C管道具有较好的弹性模量,抗震并能大大降低水锤效应。(5)具有优异的耐老化性和抗紫外线性能。
PVC-C管优点比较多,且在热水管道上应用较好,但因为材料价格比较昂贵,在给水方面推广应用受到较大局限。
2.1.4PB管
PB管是由聚丁烯树脂通过一定的制管工艺生产而成的管材及管件。其主要特性有:(1)良好的耐温性能。 (2)耐压性能极佳和极强抗蠕变能力。同样条件下其管壁最薄。其工作压力:冷水时为1.6-2.5MPa ;热水时为1.0MPa。(3)极好的韧性和耐冲击力。(4)极好的抗腐 蚀能力。(5)较好的隔热性能。材料的导热率较小。(6)无毒、重塑性强。
PB管主要采用热熔式或电熔式承插式接头连接,也采用胶圈密封连接。PB材料属于易燃材料,安装加工或使用的场所必要时需采取防火措施。由于这种管材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价格昂贵,故在国内应用很有限。
2.1.5NPP-R管
NPP-R管材是以无机层状硅酸盐插层复合技术制备的含有纳米抗菌剂的纳米聚丙烯(NPP―R)抗菌塑料粒料制成的。NPP-R管材专用料研发成功,是我国纳米技术的重大突破,属国内首创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正光纳米聚丙烯(NPP-R)管道集普PP-R管道所有优点,其独具特性为:(1)优异的力学性能。在安装和 使用过程中不会因偶然的撞击、敲打或轧压而造成破坏。(2)线性膨胀系数小。较进口PP-R料制成的管道小25-30%,不易因使用温度的变化而造成嵌件部分的松动渗漏。(3)纵向收缩率低 。较进口PP-R料制成的管道低30-40%,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小,适合采用嵌墙和地坪面层内的直接暗敷设方式。(4)100% 的杀菌功能。特别适用于饮用水管网输水工程。(5)极好的绿色环保产品。
主要连接方式为热熔式插接,部分使用在工厂内生产成型的丝扣进行连接。
2.2塑料复合管
塑料复合管按使用的骨架材料不同分为铝塑复合管(PEX-AL -PEX或PAP)、铜塑复合管和(钢骨架增强)塑料复合管。其中(钢 骨架增强)塑料复合管在室外给水管中介绍较详细,在此就不再单列介绍了。
PAP管是中间层采用焊接铝管,外层和内层采用中密度或高密度聚乙烯或交联高密度聚乙烯,经热熔胶粘合而复合成的一种管道。PAP管特性有:(1)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管壁内外均不存在锈蚀的问题,且不含有害成分,化学性能稳定。(2)优良的机械性能,防渗漏,耐压强度较高,工作压力完全可以满足多层建筑供水的需要。(3)抗振动、耐冲击,能有效缓冲管路中的水锤作用,减少管内水流噪音。(4)不用套丝,弯曲操作简单,管线连接施工方便。
管道连接方式宜采用卡套式连接。管道宜采用管材生产企业配套的管件及专用工具进行施工安装。
铜塑复合管的性能基本上与铝塑复合管大多类似,铜的韧性比铝要好些,因此造价要高,这也是铜塑复合管比铝塑复合管推广应用要少的缘故。这里不做介绍。
篇8
【关键词】法律移植;知识产权意识;企业意识;公众意识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12-02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移植使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得以在短期内速成,但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不完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拥有量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能力不强,侵犯知识产权现象还比较突出,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演变
中国拥有知识产权的绝对数量还是很少,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受制于人,如在技术引进中受制于发达国家的“专利池”保护,严重阻碍了中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并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甚至可以说一点保护意识都没有。我国企业为当初对知识产权的淡漠付出沉重的代价,加入WTO后,知识产权的作用已突现出来,今后我国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将会不断增多,而围绕知识产权进行的竞争将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的最高级形式。
由于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滞后,导致在国际社会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了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适应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不断上升的地位和我国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我国必须在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中寻求自己的话语权,吸收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过程中的只一味地迎合,造成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薄弱的教训,改变只重视知识产权的立法,而不重视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和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知识产权整体战略的研究和实施。
(二)我国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相比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我国民众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不强烈,甚至仅仅停留在官方层面上。中国的“山寨”遍布大街小巷,甚至当外国电影还未登陆时,各种“枪版”、“破解版”已经被贴在了各大网站上了。
知识产权法律,在中国历史上既没有制度传承,也缺乏文化土壤西方国家知识产权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中世纪末期“封建特许权”至资本主义初期“私人财产权”长达数百年的孕育。在社会转型的激烈变革中,政治、经济、科技、思想诸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构成了这一新兴法律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法律文化是有惰性的。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愈见深厚,其消极精神因素的沿袭就愈见顽固。建立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西方知识产权法,移植于义务本位、专制主义、人伦理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法律异化后果。
文化与法律相伴而生。文化是不可小看的“软”力量,好的文化可以加速事业的成功,不好的文化可以令事业毁于一旦。知识产权法律是知识产权文化的物化凝结,而知识产权文化则是知识产权法律的思想基础。受千百年来受儒家“轻利取义”思想的影响,知识分子的任何自我保护意识,都会被贴上敝扫自珍的标签,儒家理性的追求目标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身、家、国、天下的融合,而不是凭借对工具理性的掌握,调整、评判主与客、灵与肉、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紧张关系。在这种理性支配下,人们在自己的知识财产受到侵犯的时候,往往尚和谐、求无讼,不敢提出权利的主张。但是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即独占性或垄断性:除权利人同意或法律规定外,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该项权利。只有通过“强制许可”,“征用”等法律程序,才能变更权利人的专有权,这同儒家思想“大同”显然是相背离的。同时知识产权又是具有时效性的,超过一定时间,必须供全民享有,而我国特有的“秘方”,“家传”更是我们所提到的知识产权的意义相背离,知识产权制度是从外部移植过来的私权制度,作为受体的中国文化体系接纳的并不好,而我国又是一个制国家,民众在权力上的维权意识不足,也间接导致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以引起民众的注义,知识产权法律移植成败关键取决于我国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改造程度为知识产权文化营造的社会氛围质量以及民众知识产权理念的启蒙程度和引导进程可以说这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本土化的关键步骤
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移植时间不长,本土化过程刚刚开始,这些主要是凭借政府的公共力量推动和知识精英的思想先导活动进行的,大多数民众对法律移植的关注是松散的,且是基于自身利益的关注来间接地对法律移植作出反映。具言之,即是公众普遍抱有对盗版、假冒等侵权行为的容忍态度以及大量存在着侵权复制品的消费群体。这说明,在本土化进程中,物化法律规范已经建立,但活的法律信仰尚未形成。
二、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一)认识到法律移植本土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开始着力于建设知识产权制度,制度主体上是移植西方已经比较成熟的法律法规及思想,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后,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不可否认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在几十年的实践里面法律移植占据主要成分,在知识产权制度引进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其的接纳程度以及我国民众的可接受性,也忽视了我国历史上缺少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传统,导致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落差。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了解所移植的法律其原先的生长土壤和社会环境,进而在本国努力创造出适宜其生长的土壤,同时对之加以适当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本土资源结合,否则单纯的移植法律规定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导致事与愿违。
(二)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加强我国公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尤其要注重文化的作用作为精神现象,文化具有传播性、继承性、渗透性、排他性、习惯性(稳定性)、渐进性(演变性)等主要性质。各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存。在文化冲突继续存在的同时,全球文化融合成为一种大趋势。但是需要注意到文化的排斥性,这也是知识产权制度在移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应在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制度重构以争取公正合理之外部环境的同时,着力建设适宜其制度运行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等社会基础,尤其是培育市场主体知识产权法文化观念。
(三)健全知识产权执法和管理体制
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强化公共服务。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要在制度建设上扎扎实实地取得进展。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形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我们要按照履行承诺、适应国情、完善制度、积极保护的方针,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四)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篇9
关键词:公路 软基 处理 试验 方法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公路工程施工中因地区情况的变异,会遇到范围大小不一,程度不同的软基。为加快软土路基的处理,缩短变更周期,事先认真做好软基试验检测工作,提出准确的试验检测数据供业主及时处理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就中亚轮胎试验场施工过程中,对当前软土路基的试验鉴别和处治做了一些探讨。
1软土路基的确定
软土路基的确定是一项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对软基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用比较量化的试验指标来控制。在确定软土时要查明软土及与一般土类的成因及类别、范围、物理力学性质及必要的水理化学性质的区别。
然而对软土的鉴别由于各省市、各公路工程的软土成因不尽相同,故而其性质也千差万别,滨海、谷地、河滩、湖沼等各处辨别也应区别对待,不应生搬硬套标准。根据交通部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以天然含水量、天然孔隙比、十字板剪切强度三大指标为鉴别软土的主要依据,如下表1:
软土鉴别表表1
特征指标名称 天然含水量% 天然孔隙比 十字板剪切温度(Kpa)
指标值 ≥35与液限 >1.0
根据以上三大指标大大简化了现场软土检测和室内试验工作。不费时、费事。有利加快工程进度。
现就本路段的主要软基取样并作了试验,所得数据见表2:
软土基主要性质试验数据 表2
桩号 深度
(M) 天然含
水量W
(%) 天然密度P(G/CM3) 比重Y 液限
WL
(%) 塑限
WP
(%) 塑指 孔隙比E(%) 孔隙率N(%) 饱和度SR(%)
T1 K2+280 4 37.3 1.446 2.723 30.6 20.3 10.3 1.583 61.3 64.2
T1 K2+425 2 39.7 1.357 2.723 30.9 20.5 10.4 1.799 64.3 60.1
T1 K3+720
右4米 2 48.5 1.186 2.723 45.1 26.7 18.4 2.404 70.6 54.9
T1 K3+525
左13米 2 50.4 1.118 2.681 59.8 32.2 27.6 2.606 72.3 51.9
T8 K1+300
左1米 1 51.4 1.120 2.783 2.762 73.4 51.8
T14-10 K0+150
右2米 1.5 59.4 1.018 2.591 46.5 29.2 17.3 3.057 75.4 50.3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规律:
1.1天然密度
一般天然细粒土的天然密度在1.60-1.75 g/cm3之间,而水又是不可压缩的,密度远小于土的天然密度1.60-1.75 g/cm3,所以对于同样的土质含水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土体干密度的减小。
1.2液塑限的因素
由以上结果分析,液塑限对软基的断定并非必然的连系,事实上,在本工程中,我们遇到了相当多的高液限土(约为85%),并且用这些高液限土填筑路基,若处理得当效果也不错。当然,高液限土(WL>50%)是一种不适宜材料,击实试验表明液限大,最佳含水量也较大,自然对应的最大干密度就会较小,一般高液限粘土的最大干密度为1.53-1.62g/cm3。
1.3孔隙比
孔隙比与含水量有较大的关系,其公式为:
e0=GPw(1+W)/P-1
式中:Pw―为水的密度
G―为土粒比重
P―为湿密度
W―为含水量
其中若w较大将导致分母ρ较小,必然导致e0较大。事实上,软土的G并未见有特别之处,因此可以说w较大程度地决定了e0的大小。
本工程推荐使用荷兰轻型触探仪来鉴别软土。使用方法:开沟清表30cm后连续摊晒3个晴天,现场测试地基,当满足Cu≥25Kpa时即位软土深度,软基探测每断面间距10m,布置5个测点,或以5mx5m方格网“十”字角点作为触点。该仪器应经过原状土试验,进行偏差校正,一般地
Rd=M2hN/(20(Ti+M)A)
Cu=0.02Rd
式中:Rd――动贯入阻力(Kpa)
Cu――不排水抗剪强度(Kpa),土的抗剪强度为τ=σּtgΨ+c,τ与作用在滑动面上的正应力无关,故记τmax=Cu。也有依据紧密程度取
Cu=(0.02~0.033)Rd的
h――降落高度0.5m
20――贯入深度20cm
Ti――净重(限位器、导杆、探头、及杆件总和)。本试验室触探仪的Ti为8.35kg,若加杆每根2.45kg。
M――锤质量10.35kg
N――贯入每20cm的锤击次数
A――探头面积5cm2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荷兰轻型触探仪对较深软土的适应性并不太好,很典型的软基,若深度超过1.5m,荷兰触探仪就处于失效状态,因为软泥对探杆的吸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因素。
另外还提出了钢钎插探的方法。该法很不实用,因为深度稍大(如1m),钢钎很难和拔出。
所以最后普偏采用了挖掘机直接挖探并结合使用荷兰触探仪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没有什么争议,所以能被业主、监理、承包商所接受。该方法是在需鉴别的路段进行随机选点,之后用挖掘机先挖探,再用荷兰触探仪对基底触探。但深度超过3m的话,容易引起坍塌,所以出于安全考虑,不再进行触探,可现场用手捏原状土来初步判断,并配予需要的室内土工试验。
2软基的处治
软基的处治一般常见的有:挤密砂桩,碎石桩,粉喷桩,抛石挤淤,挖除换填片石或土,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反压护道,土工布等。
下面对本工程中常用的几种方法作一介绍:
2.1挖除换填碎片石方法
对于深度不太大的软基工程,在路堤范围内,将需要处理的软土挖除,动力触探合格后,用碎片石换填,可采用分段挖除,分段分层回填的方法。用于换填的石料强度应不小于15Mpa,分层厚度不宜大于30cm,石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层厚的2/3,依据规范,分层回填的碎片石应碾压合格,表面石块嵌挤紧密无松动,用镐刨不动,一般采用激震力320kN以上的压路机强震碾压无轮迹。
挖出换填片石处置软基,效果最好,由于完全挖开处理,不会留有隐蔽危害,但是费用也较大,因此一般换填至超过地下水位30cm即可采用回填素土的方法,所回填的素土应满足CBR〉8%,低液限,如果有条件设置渗沟、盲沟的话,对于路基的稳定会大有好处。
对于较深的软基,挖出换填的话,工程量太大,可以考虑采用粉喷桩。粉喷桩主要是以粉体物质作用加固料和原状土进行搅拌,经过理化作用生成具有较高强度的混合柱体,以带动整个路堤产生足够的强度,一般采用水泥作为固化剂,最好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要依据施工时间选用水泥初终凝时间合适的水泥,防止未成型即已凝固的发生。不得使用受潮结块的变质水泥。试验室应重点对水泥剂量监控,重点保证均匀性。初期配合比对剂量的提供要准确合理,实际上,七天之内,即产生主要强度,我们配制了3%-6%的水泥剂量试验,发现3%水泥几乎不能使软泥固结,6%剂量能满足要求。但是室内配比不能完全代替施工情形,因此应该跟踪检测,应对7天桩监控,1)破去桩头0.3m-0.5m表层水泥,进行外观检测,主要检测其桩体外观是否圆顺,水泥土搅拌是否均匀;2)用轻便触探仪对开挖出来的桩头进行强度检测,根据N10贯入10cm的锤击次数 或N10的连续贯入30cm的锤击次数来判定桩头强度是否合格(可采用公式[σ0]=N10*8-20)。据此有疑问的桩,在成桩28d后进行进行钻芯取样检测。在28天时对成桩进行随机检测只要出现以下情况,即可定为不合格桩。
2.1.1桩长达不到设计要求。
2.1.2桩体喷粉不均匀,有断粉现象。
2.1.3复搅段以下呈软塑、留塑或取不出芯样。
2.1.4所取芯样的柱状加块片状取芯率小于80%。
对于不合格桩,应在原桩边上补桩,新桩与旧桩净距>20cm。如出现较多不合格桩应查找原因,进行改正。
2.2抛石挤淤法
由于我们中亚轮胎试验场存在多处鱼塘和常年积水的洼地,软土层位于水下,更换土壤较为困难,或者基底直接落在含水量极高的淤泥中,基本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表现为稠度远超过液限、透水性差、天然含水量较大、压缩性高,且这些地方大多为高填方路堤,若对软基不加任何处治或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路基失稳或过量沉降,造成公路不能正常使用。对于厚度较薄,表层无硬壳,片石能沉达底部的泥沼或厚度为3-4m的软土,就可以采用抛石挤淤法。抛石挤淤就是向路基底部抛投一定数量的片石,将淤泥挤出基底范围,以提高地基的强度。施工时用抽水机或自然排水法将处理范围内的地表水抽排入天然水系,必要时围堰排水,并作好挖换范围内的排水沟、截水沟,以免再次积水。用挖掘机自一端向另一端或由两端向中间挖除上部3m的软土,用自卸汽车运至指定弃土场,挖除段落的长短,以挖掘机能够工作的最大水平距离为准,挖除出一个段落后,即可进行抛石。
抛挤时,对于软土地层平坦时,抛投沿路中线向前抛填,再次向两侧扩展,软土地层横坡陡于1:10时,自高处侧向低侧抛投,并在低侧边部多抛投,使低侧边部有2m宽的平台顶面。将抛石挤出的下部淤泥进行清除后,抛石达到挖除的界面高时,在抛石回填的片石顶面上,铺0.1m厚碎石垫层(砂砾垫层)并整平.第一段落抛石挤淤完成后,挖掘机移到第二段落重复以上工作。直至完成本段的抛石挤淤为止。抛石工作完成,并铺筑好碎石或砂砾垫层,且垫层经仔细整平、重型压路机碾压达到规定要求后,再在其上铺一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应拉直平顺,用钉桩固定,紧贴下承层.在斜坡上时,应保持一定的松紧度(可用U形钉控制),以避免石块使其变形超出其弹性极限,土工格栅应沿路纵向铺设,即土工格栅为纵向受拉,沿路基方向。格栅之间应牢固联结,其叠合长度大于15cm。铺设格栅的关键是保证其连续性,不使其出现扭曲、折皱、重叠,并要避免因过量拉伸使其强度和变形超过极限产生破坏、撕裂、局部顶破等,现场施工中发现土工格栅有破损时必须立即修补好。格栅的存放及施工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曝晒或暴露,以免其性能劣化。整个路段土工格栅摊铺完成后,铺筑砂垫层,压实达到要求后,即开始路堤的正常填筑。
抛石挤淤时,由于各处沉降不一致,从而在路堤下面残留部分软土,完工后,则会产生不利的不均匀沉降,因而必须注意垫层铺筑后的压实,以使淤泥挤出,减少这种不利影响。
3结语
总之,对于公路软基处治值得重视和研究。尤其是遇到大面积的软土路基,因观点不一,变更周期长,如何以试验检测数据加以认定,易使施工各方形成统一意见,从而可缩短变更周期,加快路基施工进度,同时更有效地控制路基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篇10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是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
以上的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完成数学活动教学的任务。
相关文章
对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把握教材、明确意识;抓住环节,重视练习——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五点一线备一课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会点滴
- 上一篇: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 下一篇: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