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脑梗塞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塞亡率,已成为致残的首要原因。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50万。急性脑梗塞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其致残率、病塞率均较高, 主要治疗措施为溶栓治疗,溶栓剂均为纤溶酶原激活剂,是通过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血栓溶解,现有的溶栓剂主要有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rtPA SK,UK为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血浆中的纤溶酶原亦被激活,造成全身抗凝溶栓状态,易引起出血并发症,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 PA) 对血栓内纤溶酶原亲和力强,具有特异性局部溶栓作用,而对血循环中的纤溶酶原亲和力小,全身纤溶作用不明显.因此,如患者经济条件许可,应作为首选的溶栓用药。溶栓治疗的时机是影响疗效的关键。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 PA) 已在多个国家用于治疗急性脑梗塞, 而溶栓复流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关键。其可将血栓栓子溶解,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梗塞区血液循环,抢救半暗带,以改善预后。我科2009年11月~2010年6月对收治的2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 PA)静脉内溶栓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l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2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均符合l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将患者rtPA治疗20例,进行溶栓治疗:男13例,女7例,年龄38-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岁,该病例中多为偏瘫为临床体征,其中还有较多病人伴有失语、轻度意识障碍等体征,发病时间3-6时内CT检查结果显示,颈内动脉供血区大片低密度阴影,同侧的脑室受压,脑皮层增宽加深。根据患者病情及具体情况在非溶栓禁忌症的患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内溶栓治疗。
1.2诊断标准1)发病6 h之内初次超急性期脑梗塞;2)年龄
1.3治疗方法溶栓给予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总剂量的1O% 首先静脉推注,其余的9O%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维持60 min。在症状发生的早期24 h内,该治疗方案与肝素钠、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如果防止其他症状(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给予肝素钠皮下注射,剂量不超过5000单位,并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以已改善于后,但是, 前24h内不得给药。与此同时,脑活素、奥扎格雷纳和高压氧等辅助治疗,促使改善梗塞区域的供血,防止受损,有利于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及脑保护,提高疗效。
1.4实验室检测 1)治疗前、治疗后24 h查头颅cT和心电图。2)治疗前、治疗后3、5、7 d的PT、AP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大便潜血试验。3)治疗前、治疗后7、14 d 、尿常规、肝肾功能。
2结果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患者的疗效显著。见表l。
2.3不良反应 溶栓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度皮下和鼻出血(少量),经过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得到缓解。
3讨论
脑梗塞绝大多数是由脑血管局部血栓形成或颅外栓子栓塞脑动脉导致脑血流灌注障碍所致。急性脑梗塞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 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造成脑局部血液中断,引起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缺氧, 继而出现坏塞。大量试验证明,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梗塞的中心坏塞区和正常脑组织之间存在缺血半暗带, 该部分脑组织仅具备短暂的生存能力, 其存在的时间和范围均不稳定, 若缺血区血流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恢复, 则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可以向正常组织转变, 反之半暗带的脑组织就会坏塞, 导致中心坏塞区扩大。急性脑梗塞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梗塞区血供、抢救缺血半暗带、减轻灌注损伤。目前认为, 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最有效的办法是溶解阻塞动脉的血栓, 急性脑梗塞早期给
以溶栓治疗, 能迅速畅通闭塞的脑血管,尽快恢复脑血流, 挽救处于可逆状态的半暗带脑细胞, 缩小脑梗塞面积,溶栓治疗旨在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在缺血脑组织坏塞之前恢复供血,从而纠正或维护脑梗塞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因而被认为是脑梗塞的有效治疗手段。自从NINDS临床试验证实,发病3 h内采用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有良好的疗效l ,并迅速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应用于临床以来,超早期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急性脑梗塞的一个标准治疗方法,溶栓剂均为纤溶酶原激活剂,是通过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血栓溶解,现有的溶栓剂主要有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rtPA SK,UK为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血浆中的纤溶酶原亦被激活,造成全身抗凝溶栓状态,易引起出血并发症,rtPA 对血栓内纤溶酶原亲和力强,具有特异性局部溶栓作用,而对血循环中的纤溶酶原亲和力小,全身纤溶作用不明显,因此,如患者经济条件许可,应作为首选的溶栓用药。溶栓治疗的时机是影响疗效的关键。本研究显示,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效果显著,表明接受rtPA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疗效是肯定的。
综上所述, rt - PA 治疗大面积脑梗塞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 改善患者预后, 增强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急性脑梗塞发病6 h内应用rt - 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白红梅.纤溶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 7 (13) : 2978.
[2]崔炎增 段 杨世春。降纤酶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塞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3 (1) 5.
[3]谭安雄, 李金成, 王玉银, 李小云.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B):651.
[4]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l996,29:376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从我科2003年至今经治患者中选择脑梗死病人120例。发病特点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所规定标准,其中男73例,47例。65~70岁66人;71~75岁36人,76~80岁13人,81~84岁以上5人,平均年龄75.2岁。脑梗死部位:颈内动脉起始处虹吸部占35例;大脑中动脉52例;大脑前动脉占6例;椎动脉占8例;大脑后动脉占11例。并发症:动脉硬化性冠心病占96例;高脂血症占84例;糖尿病占44例;房颤心衰占16例;有TIA发作史或脑梗死病史者占28例。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均采用一般治疗:①呼吸功能的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②调整血压;③降低高血糖;④防治脑水肿。丹参针30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Ivgtt,qd。连用14d。单纯采用此法者设为对照组。观察1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又具备溶栓条件者,时间窗为发病后6h内,以尿激酶(uk)4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再以尿激酶(uk)1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连用3d。观察两组在对照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克塞通络汤(当归、赤芍各20g;桃仁、红花各10g;川芎、广地龙各15g;蜈蚣1条)。1付/d,水煎分2次服,连用14d。痰浊腑实者加生大黄、瓜蒌、枳实各15g,风痰上扰者加胆南星、天麻、石菖蒲各15g;血压偏高者加益母草30~50g、天麻10g,气虚者重用黄芪100~120g;阴虚者加麦门冬、生地黄各30g。治疗组在对照治疗的基础上,既给予观察1组的尿激酶溶栓疗法;同时给予观察两组中的克塞通络汤口服,1付/d,连用14d。
1.3疗效判断与结果执行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且病残程度在1~3级。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失评分减少或增多17%以内。恶化: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以上。结果:对照组;基本痊愈:0例;显著痊愈:7例;进步:9例;无变化:11例;恶化:12例;死亡:1例。观察1组;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12例;无变化2例;恶化:1例;死亡:1例。观察2组: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14例;无变化:3例;恶化:0例;死亡:1例。治疗组: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6例;无变化:0例;死亡:0例。
2体会
老年性急性脑梗死有如下特点:①其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硬化引起,故称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②由于动脉硬化、血管肌层萎缩、缺乏弹性;③正常生理功能减退、脏器功能减弱;④并发症多: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
篇3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
大面积脑梗塞伴脑出血又称出血性脑梗塞 ,是在脑梗塞区内继发性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临床上常表现为大面积脑梗塞原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复查头部CT或MRI证实为出血性脑梗塞塞,治疗困难,病死率
较高。现将我院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合并脑出血病例1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合并脑出血病例共18例,均经头部CT或头部MRI确诊,诊断标准均符合第二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出血性脑梗塞诊断标准[1],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4.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例,其中10例规律服用降压药,有风心病病史5例,既往有脑血管病史5例,房颤病史3例,糖尿病病史6例。自发性出血10例,应用溶栓后出5例,康复过程出血3例。
1.2临床表现及转归
活动中发病13例,静态下发病5例,均为急性起病。发病时间平均为1.5±0.2h。入院后48 h内即出现意识障碍,中枢性面瘫10 例,舌瘫8 例,眼球同向凝视12 例,呕吐15例,抽搐7 例,尿失禁12 例,脑膜刺激征阳性5例,病理征阳性13 例,脑疝2 例,并消化道出血3 例。其中8例常规治疗病情无好转,出现恶心及呕吐,伴抽搐;5例溶栓治疗后病情加重;5例进行康复治疗过程中出现加重;复查头部CT示出血性脑梗塞。
1.3影像学检查
18例病例入院后24小时经头颅CT或头部MRI检查证实为急性大面积脑梗塞,左侧 10 例,右侧 8 例,其中额颞顶叶3例,额颞叶 6 例,颞顶枕叶 9 例,合并侧脑室受压 5 例,中线结构移位9例;早期额 、颞 、顶出现低密度灶,同侧脑沟、脑回饱满,外侧裂及侧脑室受压变窄 。病情加重后复查头CT或头MRI均见在原有低密度灶内混杂不规则片状或点状高密度灶,其中中线移位5例。
1.4治疗
上述病例期中15例经内科保守治疗,甘露醇及速尿脱水,清除自由基,脑组织保护剂,预防感染及应激性溃疡、补液对症治疗,其中2例配合高压氧治疗。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
2结果
18例病人经治疗后存活12例,均遗留偏侧瘫痪,4例呈植物状态,2例死亡,死亡率为11%。
3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起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其中以脑梗塞合并脑出血最为严重,占脑梗塞的5.8%~43%[2]。出血性脑梗塞,是在脑梗塞区内继发性出血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系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发生脑梗塞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而形成。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后,其供血区内脑组织弥漫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或麻痹,当侧支循环再建或过度灌流时,血流力图通过吻合支进入已麻痹损害的血管,则导致出血。梗塞后出血多发生在梗塞后第 2 周内[3],一般预后差 。因此,对大面积脑梗塞应积极防止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除了与梗塞灶大小有关外,还可能与高血压 、年龄、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治疗有关。所以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管理好血压,慎用或不用抗凝药物及溶栓治疗,可能减少梗塞后出血的发生。
总结本病的治疗,作者有如下几点体会:①大面积脑梗塞不适于溶栓治疗,除非在起病6 h ,否则最好不进行降纤及溶栓治疗。 ②早期足量 、联合使用脱水剂是关键 ,甘露醇 125 ml 每 6 小时一次,持续 7~10d 甚至半月,间断配以速尿或甘油果糖联合应用,能有效地缓解颅高压 ,预防脑疝形成。③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在发病上可互为因果,也可共同发生在动脉硬化基础上,临床上两者常并存 ,影响诊断和治疗,值得重视。④当血糖 ≥13. 9 mmol/L时即诱发脑水肿,有导致意识障碍的可能。因此,在血糖 >10 mmol/L时应使用胰岛素加以控制。⑤预防癫痫发作,因病变范围广,皮层常累及易出现癫痫,加重脑水肿,增加死亡率,可常规预防性服用卡马西平。⑥积极预防应激性溃疡,可使用 H2受体阻滞剂,如已发生大出血则可使用质子泵阻滞剂;⑦对脱水药物不能控制的恶性高颅压 ,病情逐渐加重 ,出现早期天幕疝 ,没有严重继发性脑干损伤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错过了手术时机,预后不良。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脱水治疗,预防并发症,病情允许可早期转外科行去骨瓣减压并颞肌大脑表面贴合术。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中华神经科杂志1986.21:60.
[2] 雄鹰、林世和.出血性脑梗塞发病时间与病程演变的关系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3;26(6):163.
[3] 褚晓凡、曲松滨、戴艳萍等,大块脑梗塞中出血性脑梗塞的病理特点,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13(5):275.
篇4
摘要:
目的从症状、证候改变及神经损伤的角度出发,探讨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治疗组(37例)服用星蒌承气汤,对照组(15例)口服杜密克或开塞露灌肠。疗程为(5±2)d。对两组治疗前后相关量表评分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内风、内火、痰湿、血瘀等实证均改善(P<0.05或P<0.01),NSE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痰湿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蒌承气汤对痰湿证的改善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星蒌承气汤;痰热腑实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自20世纪80年代王永炎院士提出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辨证论治,并报道了运用化痰通腑饮(即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经验[1-2],星蒌承气汤已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关于星蒌承气汤的机制研究目前尚未深入。本研究从症状、证候改变及神经细胞损伤的角度出发,探讨星蒌承气汤的疗效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2014年5月—2015年10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的住院病人。入组前病人本人或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共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57例,依据随机对照表,按照2∶1的比例,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18例。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进行有效分析病例52例。治疗组37例,年龄64.54岁±10.38岁;对照组15例,年龄69.53岁±12.41岁。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诊断。中医病名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中病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痰热腑实证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证类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1.3纳入标准
符合以下6项全部者可纳入:①符合西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③符合中医中风病痰热腑实证辨证标准;④自本次发病之日起14d之内者;⑤年龄18岁~85岁(性别无特殊要求);⑥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1.4排除标准
具备以下6项中任何一项者,不可被纳入临床研究范围:①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中风病人;③因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疾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⑤合并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肿瘤病人、精神病病人、无自知能力者;⑥妊娠、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
1.1.5剔除与脱落标准
①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入的病例,或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按时服药者应予剔除;②自行退出,或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等不宜继续而未完成整个试验疗程,影响疗效判断的病例均视为脱落。
1.2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对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病人进行临床观察。
1.2.1治疗方法及疗程
从伦理学角度考虑,为保障病人利益和临床操作的可行性,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以下常规内科综合支持治疗方案。根据病情采取稳定血压、降糖、调脂、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及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如有需要可采用溶栓治疗。对治疗药物做详细记录,并尽量统一用药。治疗组采用中医星蒌承气汤治疗,星蒌承气汤组方:全瓜蒌30g,胆南星6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羌活6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00mL,一日2次。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通便药物治疗,杜密克口服/开塞露灌肠疗法,杜密克每日1次,每次1袋,口服;或开塞露,每日1次,每次40mL,纳肛灌肠。两组疗程均为(5±2)d。
1.2.2治疗前后评价时点
于治疗前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时点为:①入组当天(用药第1天);②治疗(5±2)d,腑气通下后。
1.2.3观察指标
采用客观定量的计分方法,治疗前后进行量表评价,填写统一制定的观察表格: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②依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病类诊断评价;③依据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制定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病人进行证候要素评分。治疗前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检测均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核医学科进行。监测治疗期间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等安全性指标。
1.2.4数据管理及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工作手册记录观察病例资料。使用Microsoft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采取二次录入的方式,并由第三人进行合库校正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数据进行统计时,严格按照资料的类型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于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时,符合正态性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时,对差值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非正态分布的采用2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对于计量资料的相关性研究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计量资料数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各证候要素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内风、内火、痰湿、血瘀证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组间比较,痰湿证积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NIHSS评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NSE检测
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治疗组治疗后NSE水平总体上升,对照组总体下降。52例中,治疗前6例、治疗后5例的NSE水平高于临床参考值范围(0~16.3μg/L),其余病人NSE水平均在参考值范围内。进一步对两组中血清NSE水平上升和下降病例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2.5NSE与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对52例病人治疗前的血清NSE水平与《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及NIHSS评分做相关性分析,均未见直线相关性(P>0.05)。详见表6。
3讨论
中风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疾病,由于脑络损伤,神机失用,常导致多个脏腑的功能紊乱。在中风病的急性期常出现痰热腑实证的涌现,具体表现为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同时兼有口干、口苦口臭、烦躁不安、腹胀腹痛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仅是痰证、热证、腑实证的临床表现,更代表了中风病在该阶段的整体核心病机,即风痰瘀火阻络,导致气血逆乱,火热、秽浊之气上扰神明、败坏形体[1]。此时运用星蒌承气汤,既可通腑泄热、清热化痰,又能熄风开窍,对于胃肠以及神智等全身症状的改善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中风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为主,到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随着标实减轻,气虚、阴虚等虚证开始逐渐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神经功能较前改善,并且内风、内火、痰湿、血瘀等实证积分均明显改善。但气虚、阴虚积分治疗前后未表现出差异。与西医常规通便治疗方法相比,星蒌承气汤对痰湿证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烯醇化酶是生物体内参与糖酵解的一种酶,其γ型同工酶特异性地存在于神经元及神经内分泌细胞中,故称之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正常情况下,NSE在人体体液中含量很低。当神经细胞受损时,NSE可从细胞内大量漏出到细胞外,继而进入到脑脊液以及血液循环[5-6]。据文献报道[7-8],血清NSE水平在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4h内无明显变化,6h后即开始升高,24h后明显升高,2d、3d达到高峰,并可持续到5d~7d,1周开始下降,两周基本恢复正常,21d可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研究表明[9-11],NSE不仅可以反映中风病人的脑梗死灶大小、病情严重程度,也可以对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提供信息。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前后比较,NSE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病人血清NSE水平多在正常范围内,与NIHSS等量表评分未表现出相关性。治疗后两组共31例(59.6%)病人的NSE水平升高,但临床症状并未出现加重。这些结果与文献报道不一致。进一步查阅国外文献,可知目前对NSE这一指标的认识尚未统一[12]。关于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血清NSE的动态变化,国外的研究结果观点不一。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清NSE变化并非均呈单一的高峰,可以呈现平稳、上升、下降、单峰、双峰等多种变化趋势[13],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其呈双峰[14]。亦有临床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病人血清NSE水平与病人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15]。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考虑可能与纳入病人的病情、病程、样本量等不同有关。NSE检测的稳定性及作为药物疗效评价指标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出于伦理原因考虑,本研究未设置对便秘不予特殊干预的空白对照。由于样本量较小,未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划级比较。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痰湿证的改善有较好的疗效。关于其对NSE的影响,更多样本的积累、对NSE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帮助我们今后对这一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一)———历史源流、证候病机及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1):1-6;24.
[2]王永炎,李秀琴,邓振明,等.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15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86,1(2):22-24.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4):50-59;6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5]李志,张洪娟,刘卉萍,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临床意义[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30(1):69-72.
[6]李志,刘卫红,谢田刚,等.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29(5):494-496.
[7]陈俊,何国厚,余绍祖,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动态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1):72-74.
篇5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6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51-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 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 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硝酸甘油液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45岁~70岁,平均年龄54.5岁,发病时间在6h~12h内(仅一例发病超过72h)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持续性胸痛≥0.5h,心电图显示呈超急性期改变,相邻两个或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部导联≥0.2mV[1],其中部分出现病理性Q波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注射硝酸甘油液治疗,硝酸甘油维持静滴,阿司匹林口服,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症状体征外 ,连续监测心电 血压 血小板计数 心肌酶 肝肾功能 电解质 血常规 尿常规等,记录胸痛减轻情况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2]
2 结果
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持续性胸痛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12小时内心电监测发现,抬高的ST段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迅速回降≥50% 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仅1例由于就诊延误及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病死亡外, 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比较突然,症状危重,是中老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先兆为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恶化型心绞痛)为最突出 ,大多数患者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少数患者伴有濒死感,甚至一开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全身发热 心动过速 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 发热多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后出现,体温多在38℃左右 胃肠道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重症者有呃逆 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 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房室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多[3] 低血压和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发生,多为心源性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征为心脏浊音界轻中度增大,心率多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心房性)奔马律,10~20%患者 2~3天出现心包摩擦音 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为二尖瓣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所致,可有各种心律失常,血压降低等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对中老年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休克 心衰而原因未明或突然发生较重而持久的胸闷或胸痛者应考虑本病[4]
急性心肌梗死容易引发并发症,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发生率高达50%,其原因为二尖瓣肌因缺血,坏死等使收缩期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第一心音可不减弱,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包压塞而猝死 室间隔穿孔,在胸骨左缘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有震颤,但有的为亚急性 栓塞见于起病后1~2周,可引发脑 肾 脾 四肢等动脉栓塞 心室壁瘤多见于左心室,体查可见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广泛,可有收缩期杂音 心电图ST段持续升高,X线和超声可见左室局部心缘突出 急性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原因为机体对坏死物质过敏[5]
篇6
关键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药规范化治疗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耳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病人多有感冒病史,继之出现听力下降,自声增强,耳痛,耳闭塞感,耳鸣,患耳周围皮肤麻木感等症状。主要病理变化为中耳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笔者对5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给予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另50例患者给予抗生素口服,同时配合鼻腔喷药,观察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资料选取200501~200701在吉林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0例。100例患者均为初次患病,年龄3~64岁,平均14.5岁;病程1 d~4周。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15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行纯音测听及鼓室导抗图检查。
1.2 临床表现 患者自觉耳微痛和(或)耳鸣、堵塞感、听力下降,病程1 d~4周。耳镜检查: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纯音测听:语言频率平均骨气导差(听力级)15~30 dB;鼓室导抗图示平坦型(B型)或高负压型(C型)曲线。本组病人全部排除鼻咽、鼻腔肿瘤等疾病。
2 方法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治疗组病人每天行以下治疗:①波氏法咽鼓管吹张;②以1%呋喃西林麻黄素生理盐水、双黄连注射液混合液行鼻雾化吸入10 min(辽宁省鞍山市电子医疗仪器厂生产JSC-202隔离湿气超声波雾化器);③鼓膜按摩15 min,80~110 r/min(威海东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骏马牌SGZ型速效鼓膜治疗仪);④耳微波理疗15 min,功率15~20 W(长春志成公司生产WFL-III型电脑微波多功能治疗仪);⑤鼻部超短波理疗15 min(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生产五官DL-CII超短波电疗机)。同时口服自拟中药方,方剂组成为:双花15 g,连翘15 g,荆芥10 g,牛蒡子10 g,苏子10 g,白芥子10 g,莱菔子10 g,黄芩10 g,石菖蒲10 g,路路通10 g,党参15 g。每剂水煎取汁300 ml,成人3次/d,100 ml/次,儿童适当减量。
对照组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以达芬林喷鼻。15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行纯音测听及鼓室导抗图检查。
2.2 疗效评定标准自觉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内胀闷、耳鸣、耳痛等无改变,耳镜检查结果与治疗前相同或鼓室导抗图仍为B型或C型为无效;自觉症状减轻,耳镜检查鼓膜基本正常,鼓室导抗图为A型或由B型变为C型,语言频率平均气导听力提高10 dB或以上,但仍有骨气导差为有效 ;自觉症状消失,耳镜检查鼓膜标志正常,鼓室导抗图为A型,语言频率平均气导听力提高>15 dB或骨气导差消失为痊愈。
2.3 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50例痊愈3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50例痊愈23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篇7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肺拴塞;健康教育进展
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全程护理服务,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举措。而健康教育是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1],也加强了护患沟通,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肺拴塞患者36例,男15例,年龄49~82岁。女21例,年龄53~86岁。其中治愈35例。其中一例80岁患者因呼吸衰竭合并骨折并合并肺拴塞,病情未见好转,家属要求出院。
2 健康评估:病史评估
评估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有无下肢骨折、偏瘫等长期卧床史,有无大手术、烧伤等创伤损伤血管内皮史,有无肿瘤史,有无妊娠和使用避孕药史,有无健康人长期坐在电脑前史等。栓塞程度评估:肺栓塞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肺栓塞面积和栓子的大小。按栓子的大小可分为:①急性巨大肺栓塞,均急性发作,谛动脉阻塞达50%,相当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肺叶动脉被阻塞,当栓子完全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他主要分支时也称骑跨型栓塞。②急性次巨大肺栓塞,一个肺叶动脉被阻塞,约30%灌注缺损。③中等肺栓塞,即主肺段和亚肺段动脉栓塞。④小肺栓塞,即亚段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2]。心理状态评估:呼吸困难、胸痛、气促等症状引起的焦虑、恐惧的程度。
3 健康教育的方式
3.1 随机性健康教育 随机性健康教育是适用性很强的一种健康教育方式。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模式是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的健康问题,充分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机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深入浅出、有针对性的讲解。
3.2 健康教育处方 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写成健康教育处方,发给患者,以便随时记忆。
3.3 提问患者及其家属 优质护理服务实行层级管理。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进行个体指导,责任组长对患者进行提问,并作进一步补充,健康教育组长对患者再次提问,并做必要补充。
4 健康教育的内容
4.1 心理指导 呼吸困难、胸痛、气促等使患者焦虑、恐惧。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所患疾病是肺拴塞,是由于各种栓子如血栓、脂肪颗粒、羊水等阻塞肺动脉系统引起呼吸困难、胸痛、气促。遵医嘱吸氧、用药之后症状可减轻,有文献报道,情绪过于激动可诱发拴子脱落,只要很好的配合治疗,遵照护士讲解的健康指导,一般一个月可出院。并带领已能下床活动的肺拴塞患者到刚确诊肺拴塞患者的床前与责任护士及家属四人进行有效沟通,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4.2 环境知道 患者的房间应该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二次。嘱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预防感冒。吸烟的患者应严格禁烟,烟中尼古丁可使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血管内膜变化引起胆固醇沉着,而加重病情,还会影响抗凝药物的代谢。
4.3 休息活动指导 肺拴塞活动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时间2~3周,无明显症状且生活能自理者也应卧床。大小便均需在床上完成。床上活动时避免突然坐起,并注意不要过度屈曲下肢,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拴塞。
4.4 饮食指导 宜食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高的食品。少食用油腻、高胆固醇的食物,禁食硬辣食物,在饮食调理上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多食芝麻、核桃、鲜藕、梨、蜂蜜、银耳、绿豆等食物,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饮食宜清淡、爽口。葱、姜、桂皮、八角、辣椒等辛辣香燥之品能助阳生炎,灼伤津液,不宜多食。肥肉、动物油、羊肉、狗肉、熏烤及油炸食品等热性食物应忌食。必要时可服补品,但应清补。保持平衡膳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每日饮水量,多饮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
4.5 便秘指导 除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外,当您排便费力时,请及时告知责任护士,护士会给予您缓泻剂或甘油灌肠,使您能够顺利排便。因便秘可使腹腔压力突然增高而使深静脉血栓脱落。
4.6 吸氧指导 吸氧是维持机体生命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吸氧,可提高肺泡内血氧饱和度,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纠正机体缺氧状态,也可改善呼吸困难、气喘等症状。但氧气是易燃品应严禁烟火,家属及探病者请勿吸烟,也不可私自调节开关,一方面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会损伤肺泡组织,另一方面吸氧的流量并不是越高越好,长期吸入高浓度的氧气会引起氧中毒。患者需进食时,应先通知责任护士暂停吸氧。
4.7 溶栓和抗凝治疗期间的指导 溶栓和抗凝治疗期间要绝对卧床休息,不要做下肢屈曲用力的动作,特别是溶栓过程中栓子外层逐渐被溶解,易脱落附着的血管,活动后造成栓子脱落而发生再次肺拴塞的危险。溶栓治疗主要并发症是出血[3]。治疗前需要测凝血酶,溶栓治疗后每4小时测凝血酶1次,是为了动态观察凝血功能,穿刺时一定会动作轻柔,尽量一次成功,减少你的痛苦,穿刺后按压穿刺部位时间会长,以免形成瘀斑。溶栓和抗凝治疗期间如果出现头痛、头晕腹痛、腹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这些症状是出现并发症的先兆。因本病治疗需要应用大剂量抗凝剂,在生活中您应做到保护好自己,避免创伤和出血。刷牙时应用软毛牙刷,使用电动剃须刀刮胡子,不要用手指抠鼻子。衣服应柔软舒适,避免粗糙紧束的衣服。出现皮肤瘙痒时减少抓挠,定情修剪指甲,保证指甲平齐。牢记高脂饮食和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卷心菜、菜花、莴苣、绿箩卜、洋葱、鱼肉等可以干扰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药效。因此,在口服抗凝药物期间应减少使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和蔬菜[4]
4.8 出院指导 保持情绪轻松稳定,合理安排膳食,保证每日饮水量。要定期随访,按时服药,特别是抗凝剂,要每天同一时间服药,未经医生许可,不能擅自停药,因药物不够有可能复发。如果漏服一次药物应及时补上但不应为了弥补而将两次药物一次服用,以免合并出血。自行观察皮肤及黏膜出血情况,如牙龈出血、皮肤破口出血不止等要及时就医。平时生活中注意下肢的活动,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等,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液淤滞,血栓复发。
5 体会
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服务内容的重要环节。健康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5]。通过对肺拴塞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观察,发现实施了全面细致的健康教育后,提高了患者对肺拴塞疾病各项知识的了解,加强了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学会灵活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不但让患者能尽快康复,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工作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许少先.《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
[2] 张绍敏,陈萍.呼吸疾病专科护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65.
[3] 丁淑贞,白雅君.临床内科护理细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中医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CT或MRI)检查确诊。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制定。排除标准:均为初次发病或反复发作的急性期:①年龄大于65岁;②曾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者;③合并严重内科病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⑥妊娠期妇女;⑥有手术指征者;⑦中途无故停止治疗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 年龄18-65岁,病程3天-5年;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8-64岁,病程2天-6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均采用针刺和腰椎牵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丹鹿通督片。①针刺:主穴:根据症状定位并结合CT或MRI检查结果,选用突出椎间盘节段及上、下两个节段的夹脊穴、委中穴。辅穴:根据下肢症状酌情选取太阳经的秩边和承扶、殷门、承山、昆仑及少阳经的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等穴,均取双侧,并取阿是穴。操作:常规消毒所取穴区,取适当长之毫针,在夹脊穴垂直缓慢进针,深度以针尖达到椎弓板并有明显之酸胀麻木沉重等针感,少数患者有下肢放射感,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一次,连用10天为一个疗程。②腰椎牵引:采用中国安阳市翔宙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JYZ-ⅡA型微电脑牵引床,患者仰卧位,持续牵引,重量为体重的30%-60%,每次牵引时间为30分钟。每日1次,连用10天为一个疗程。③药物治疗:丹鹿通督片(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批号:国药准字Z20050085,规格:每片重0.6克),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连用10天为一个疗程。
两组治疗期间均不服用任何中西药物,连续治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疗效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4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疗效比较采用X2 检验。
2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76.7%,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率46.7%,有效率73.3%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在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2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目前主要以保守的非手术综合疗法为主,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都能缓解或治愈。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约有10%-20%的病人需经手术治疗,但是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的远期疗效基本相同,而且80%-90%的病人经积极适当的非手术治疗都可以获得满意恢复。[2]
本病在中医学属“痹症”范畴。本病所在部位属于中医十四经脉之督脉经。中医认为:“肾主督脉”。又云:“奇经之脉,隶于肝肾。”《内经》云:“风寒湿三邪杂合而为痹”。说明其发病为肝肾亏损,气血不和,兼有风寒湿瘀之邪。丹鹿通督片成份为丹参、鹿角胶、黄芪、延胡索、杜仲。方中丹参活血祛瘀,宣络通痹,”治腰膝痹痿,病重难履”,为活血药物之首;鹿角胶补血益精,善通督脉,峻补元阳,补益肝肾,强精活血;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补气不致滞塞,活血不损元气;延胡索活血祛瘀,理气止痛,通滞散结;杜仲补肾壮腰,肾气足则肾强,肝气则筋健。诸药配伍,共达活血通督,补肾益气,活络定痛之功效。
针刺局部夹脊穴[3],可刺激脊神经和周围血管,使之产生应激反应,一则改善局部微循环,吸收局部炎性渗出物,帮助纤维环修复,二则夹脊穴局部机纤维推动髓核回位,达到根治目的。针刺委中为经验取穴,“腰背委中求。”针刺阿是穴并循放射痛部位取穴,能扶督脉之阳,助膀胱经之气,以期宣泄风寒湿邪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腰椎牵引的疗效已得到国内外公认,它可以缓解腰背肌痉挛,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善突出物与神经的位置关系,并能松解软组织粘、改善和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从而缓解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症状,促进突出的椎间盘回纳。[4]
综上所述,丹鹿通督片配合针刺,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疗效。3种疗法灵活运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作用,既能较快地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又有利于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岳寿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2-73.
[3]文强,张联太,柳玉琴.电针华伦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8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5):35.
篇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内科,新疆阿克苏 84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在脑梗死的早期诊疗过程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情况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脑梗死患者122例,并对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61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进行临床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非他汀类药物(常规疗法)进行临床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经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血脂(TG、TC、LDL-C、HDL-C)、hs-CRP水平、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评价等级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5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3.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有效、安全、理想的脑梗死早期临床治疗方法。
[
关键词 ] 脑梗死;他汀类药物;临床效果
[作者简介] 塞麦提·阿拉吾西(1963.9-),男,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也叫做缺血性卒中,在中医上也被称为是中风或卒中[1]。它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局部脑组织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区域性的血液供应障碍,造成患者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性的病变或坏死,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缺失等临床症状[2]。脑梗死的类型根据其发病的机制可以划分为: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以及腔隙性脑梗死等等,而最为常见的一类病症即为脑血栓[3]。为探讨和分析在脑梗死的早期诊疗过程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情况及效果。该研究选择自2008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在该院进行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2例,将他们按照入院诊疗时间随机的进行分组,即观察组患者61例,对照组患者61例。分别采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以及非他汀类药物(常规疗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该院进行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2例。患者年龄普遍在53~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3±5.4)岁;男性患者有69例,女性患者有53例。随机将12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普遍在53~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7±4.8)岁;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26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普遍在59~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4.1)岁;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7例。经过临床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并且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的比较存在对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非他汀类药物(常规疗法)进行临床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和胞二磷胆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等等。同时,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症情况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例如:预防感染、脱水(通常对患者实施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纠正机体内环境紊乱等等。对患者连续治疗2周[4]。
观察组:对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进行临床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患者口服辛伐他汀(药品名称:东乐;生产厂家: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剂量为20 mg/次,1次/d,连续用药2周[5]。
两组患者在结束治疗后,均要进行血脂、NIHSS 评分、hs-CRP(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临床效果等方面的测评[6]。
1.3 评价标准
1.3.1 血脂 主要包括有:TG(三酰甘油)、TC(血清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3.2 日常生活能力 即用日常生活活动(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量表进行评价。分数为0~45分,分数越高表明病情越重:<45分为重度依赖;50~70分为中度依赖;70~95分为轻度依赖;95~100分为独立。总有效率—轻度依赖+独立[7]。
1.3.3 日常生活效果等级评价 共有5级,即:Ⅰ级: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仍然存在轻微的神经障碍,但对正常的生活不构成影响;Ⅱ级: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仍然存在中度的病残,但对日常生活基本不构成影响;Ⅲ级: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仍为重度病残,且对思维意识和日常生活均具有非常严重的阻碍和影响;Ⅳ级:患者为植物人;Ⅴ级:患者死亡[8]。
1.3.4 临床疗效评价 主要分为6级,其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痊愈: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率>91%;显效:患者的病残程度为1~3级,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率在46%~90%左右;有效:患者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率在18%~45%左右;无效:患者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率<17%左右;恶化:患者功能缺损的评分出现增加或患者死亡[9]。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13.0软件对两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脂以及hs-CRP水平分析
统计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TG、TC、LDL-C和hs-CRP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HDL-C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析
经统计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进展终止时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经过分析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的总有效率(86.8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5.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评价等级分析
经过临床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在Ⅰ级、Ⅱ级、Ⅲ级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Ⅳ级、Ⅴ级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经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52%)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3.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它的病发高危人群主要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酗酒、吸烟等群体。目前,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普遍是恢复血供、溶解血栓,而随着卫生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对脑梗死的临床诊治方法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 在脑梗死的治疗中,CRP水平过高会导致患者死亡率上升,降低预后,减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他汀类药物是较为有效的临床降脂药物,能够对胆固醇的合成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10]。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症的临床效果越来越肯定。通过本次临床研究,结合表1、表2、表3、表4、表5中的结果可以得出,采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要优于常规治疗的患者,由此可以得出,在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脂情况,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死亡率,因此,应当在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他汀类药物,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
参考文献]
[1] 张明英,朱香莲.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0(12):1735-1737.
[2] 庞宇,谭毅.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8(2):818-822.
[3] 林永忠,孙长凯,肖昭扬,等.不同疗程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8,20(12):28-31.
[4] 徐红书.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63-264.
[5] 何忠芳,刘芳,翟所迪,等.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8(10):873-879.
[6] 汤继平.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10):4-5
[7] 喻俊峰,王昌铭.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6(11):31-33
[8] 李凤莲,刘景旭,侯亚梅,等.他汀类药物对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0、IL-17含量影响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7(6):2318-2319
[9] 张利军,白宇.他汀类药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8,2(12):217-221
篇10
【关键词】尼莫地平;脑血管痉挛;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脑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引起。尽管在影像诊断、手术技术、麻醉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多方面有了飞速发展,但SAH的预后仍差,美国心脏病学会进来的报告显示,SAH总死亡率约25%,存活者中50%有明显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多与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有关。CVS发生率由于缺乏恒定、可靠的诊断标准而差异很大,血管造影显示CVS有典型的暂时性动态变化过程,出血后3~5 d发作,6~14 d内最狭窄,2~4周逐渐消退,约一半病例CVS表现为延迟性的脑缺血障碍。目前SAH后CVS发病的复杂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也缺乏满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尼莫地平是一种高度选择性作用于脑组织的钙离子拮抗剂,具有直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又可作用于神经元细胞、增强其抗缺血缺氧的能力、加速其正常生理活动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67例病例。其中男42例,女25例,13~83岁,平均48岁。均以头疼、呕吐为主要症状。均经CT或MRI证实,符合诊断标准。经给予常规病因、镇静、止血、抗感染、降压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其治愈率51%,好转率22%,死亡率27%。
1.2 尼莫地平的应用 静脉治疗应在出血后4 d内开始,并在血管痉挛危险期连续给药,持续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10~14 d。静脉治疗结束后继续口服治疗尼莫地平7~14 d。
1.2.1 静脉治疗 入院后均予浅静脉留置针,运用静脉泵泵入尼莫地平。尼莫地平注射液规格10 mg/50 ml。用60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尼莫地平50 ml排尽空气,将注射器接到留置针接好的头皮针上,将注射器稳妥的固定在静脉泵上,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设定注射速度,初始2 ml/h,按“开始”键,在使用静脉泵2 h后,如患者耐受良好,无明显血压下降时可调整注射速度,最大可5 ml/h,疗程14 d。
1.2.2 口服治疗 静脉治疗停止后6 h开始口服尼莫地平30 mg/次,6次/d,疗程7~14 d。
2 监测及护理
2.1 严密监测药效及病情变化 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血压、脉搏、神志、脑膜刺激征等变化。防止尼莫地平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血压下降、心率失常、反跳性血管痉挛等。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静脉治疗期间15~30 min监测一次,口服治疗期间2~4 h监测一次,并做好记录(收缩压低于100 mm Hg需慎用)。对神志、瞳孔改变、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变化的患者,应随时调节进药速度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严重肝功能不全,尤其是肝硬化,由于首过效应的降低和代谢清除率下降,导致尼莫地平的生物利用率的升高,疗效和不良反应,尤其是血压下降更明显。此类患者更应密切监测,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血压情况适当减量,必要时中断治疗。
2.2 使用静脉泵护理 使用前检查电源系统是否安全。使用时检查药物是否有渗漏,更换注射器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当静脉泵报警时应及时查明原因,立即处理。输注时先将参数准确换算成静脉泵的固定输入参数,然后输入泵内显示器上,并根据病情或医嘱作出相应调整。
2.3 用药护理 尼莫地平对光有轻微的敏感性,使用时用治疗巾遮盖避光,在25℃以下保存。尼莫地平具有固定扩张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引起穿刺血管发生静脉炎[2]。密切观察,及时更换静脉,静脉炎局部用50%硫酸镁持续湿敷。
2.4 作好卫生宣教工作 给予患者及家属安慰、说明病情的危险性、预防方法、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不良反应,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5 头痛的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严格控制探视,避免和减少各种刺激,使患者安静,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颅内压增高或呼吸不规则的情况下,禁用吗啡类等麻醉剂,保持呼吸道通畅。
2.6 防止再次出血的护理 留陪护一人。高热者,在抗感染同时给予物理降温、头部冰敷。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床上大小便。除非有明显的手术指针,禁止搬动患者和进行非急需的检查。必须保持大小便通畅,急性期可给予开塞路、国导等缓泻剂。保持留置导尿管通畅,防止尿潴留引起燥动不安。
参 考 文 献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急性腰病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