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

篇1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发展历程 应用前景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着例如会计报表相关性、金融衍生工具等多方面的挑战,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主体相关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这种单一计量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出并快速发展。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提出

将“公允”这一概念最早应用于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国家是英国。1844年,英国的股份公司法中就明确规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必须“充分和公允”;在1948年,又将公司法中的这种说法修改为“真实和公允”。

在我国,首次引入公允价值概念是在1998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 《投资》 《非货币易》中,首次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国际上的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一直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积极推动者。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遵循了由表外披露到对部分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再到对所有金融工具均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逐步推广到非金融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循序渐进的过程。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中全面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到2005年修订时,IASB对这一选择权作出严格的限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借助公允价值计量粉饰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始试用阶段、暂停使用阶段、重新应用阶段。

1998年6月,财政部正式《债务重组》准则,首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越来越容易取得, 财政部决定将重新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且应用范围也较以前有较大推广,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保持了高度协同。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前景

1.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必然性

尽管公允价值确定较历史成本而言难度有所增加,但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历史成本计量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信息相关利益各方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成为必然。

首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美国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目前加入WTO,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十分必要。

第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企业内部的需要。公允价值的引入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经营能力,实现资本保全,在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产贬值;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合理反映企业的财务和收益状况。

第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目标转变的需要。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增加、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的目标已由以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己任的责任观,开始让位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的决策有用观。在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相关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公允价值因其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已被认可为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计量属性。

2.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

公允价值自产生之日起,便受到广泛的争议。2008年9月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界更加猛烈地抨击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第一,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在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二,公允价值的金额难以取得。我国市场并不是十分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难度很大。

第三,普遍存在的关联方交易严重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我国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交易非常普遍,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第四,中介机构尚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中介职能。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客观性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第五,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具有较高水平的会计人才较企业对这类会计人才的需求而言数量较少,有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等,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

3.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相关建议

为使公允价值计量更好地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服务,笔者提出了以下相关建议:(1)健全法律制度环境,尽快形成合理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2)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3)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4)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2] 王淑栋:公允价值运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2)

篇2

关键词:金融工具减值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当期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一、金融工具减值准则发展历程

2008年3月,IASB了关于如何简化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讨论稿,其中提出要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给予改进。

2009年11月,IASB了IFRS-9《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征求意见稿(ED),提出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代替IAS-39 的“已发生损失模型”。

2010年5月,FASB《金融工具会计以及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修订》的征求意见稿(ED),提出求当主体不能收回所有合同金额时,应确认信用损失。

2011年1月,IASB和FASB联合《金融工具:减值》的征求意见稿(ED),该文件作为《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补充文件,对减值的范围、减值的主体应否在做出损失评估后考虑未来事项、以及减值的计量和有效利率等问题进行了完整的规范。

2011年7月,IASB和FASB提出了“三组别法”,该方法依照内部信用层级对金融资产确认预期损失,信用风险由低到高为第一、第二、第三组别。FASB根据相关反馈意见后,决定开始自行探索一套可行的减值模型。

2012年12月,FASB了《金融工具:信用损失》的征求意见稿(ED),提出用“当前预期信用模型”代替 GAAP的“已发生损失模型”。

2013年3月,IASB了《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的征求意见稿(ED),提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应根据信用质量的不同等级,分别确认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以及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

二、减值模型对比分析

(一)已发生损失模型

目前,我们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该模型需要企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对除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减值。

(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IASB提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要求计提的资产不再需要有减值迹象,在估计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不仅要考虑已发生的损失,还必须要考虑未来的信用损失,并且在每个会计期间内还要重新进行预期信用损失的估计。

(三)当期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FASB提出的“当期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以金融资产现金流的预期可收回程度的为基础,不再强调减值迹象的发生,从而也更早地确认了减值损失。

(四)三种减值模型的异同点

IASB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和FASB的“当期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范围的问题上本质是一致的。但由于两者在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上的不同,导致在某些形式上有所不同:IASB是以摊余成本来计量的金融资产,而FASB是短期应收款项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IASB的模型和FASB的模型在对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和计量上有本质不同。前者是依据信用质量的不同分别确认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以及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后者在对金融资产的可收回现金流程度作预期时,需要考虑到与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全部信息,但却不需要考虑到报告期后的信息,不因金融工具自初始确认以来信用质量是否恶化而区别对待。

IASB的模型与FASB的模型对预期信用损失确认时点不同。前者要求当信用风险明显增加时才确认金融工具到期前所有的预期信用损失,而后者在初始确认时就确认金融工具到期前所有预期信用损失。

IASB的模型和FASB的模型,相对于现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在金融工具减值的方法上有很大的改进。首先,预期信用损失的确定不再有触发事件,并且当预期信用损失发生变化时立即更新预期信用损失;其次,主体在确认预期信用损失时,不仅仅只考虑历史事件及当前状况,还要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估计未来可能导致信用发生损失的各种因素。

三、目前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不足

我国现行准则“已发生减值模型”是基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和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而实行的。准则中制定了判断标准,这些标准表面上看起来是合理,但实际上却很难准确地把握。因为界定公允价值下降是否为暂时,取决于管理层的判断。如果公允价值下降被判定是暂时的,影响的是权益而不是损益;反之出现了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就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将原来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转为资产减值损失,影响的是损益而不是权益。

我国现行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该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因为资产的可回收价值有可能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也有可能高于资产的账面价值。

四、对我国金融工具减值准则制定的影响

我们从IASB和FASB制定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对金融工具准则的趋同与协调从未停止止步。在国际组织探讨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背景下,我国对金融资产的减值研究明显滞后。我国应充分考虑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准则,真正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国特色

随着我国向世界经济靠拢的步伐越来越快,会计信息对于国际间经贸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纷纷意识到要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顺应国际趋同的潮流,为全球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与稳定做出贡献。

1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

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行,使我国向国际准则趋同迈进了一大步。“新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32项应用指南,若干准则解释和补充规定。2010年4月,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2 CAS与IFRS & IAS趋同的具体表现与比较分析

2.1 公允价值方面

2011年5 月,IASB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简称IFRS 13),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广泛地应用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2014年1月初,我国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简称CAS 39),不仅促进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公允价值准则的统一,使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和拓展。

在公允价值定义方面我国与国际相似,都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我国会计准则把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从“资产的交换或负债的清偿”拓展到“资产的收到或负债的转移”,扩大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同时体现了与国际的趋同态势。两者定义均提到了“脱手价格”及价格是真实发生的,而不只是意愿而已。在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方面,国际上除特定情况外,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应用范围比较狭窄,限制也多,如生物资产的计量、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均采用成本模式。估值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趋同都有三种方法: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在公允价值层级方面,CAS 39&IFRS 13都将其分为三个层级:最优层级为活跃市场中未调整的公开报价;第二层级为直接或间接地输入值;第三层级为不可观察层级。

2.2 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方面

我国2014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CAS 33)与国际(IFRS 10)关于合并范围的认定已经达成共识:都是以“控制”为基础,即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并享有其可变回报,而且有能力影响其回报金额的,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对于少数股东权益的计量,CAS 33要求以少数股东享有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进行计量,而IFRS 10规定也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在母公司是否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方面,CAS 33规定除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可以有豁免权外,所有其他母公司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IFRS 10认为若母公司本身是另一企业的全资子公司,也可豁免该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会计准则虽然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却不全盘吸收,在追求共性的同时也保持个性。针对企业合并时采用的会计计处理方法,我国就有自己的特色。国际(IFRS 3)规定企业合并必须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我国(CAS 2)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权益结合法目前在我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我国企业股本结构特殊,产权交易市场不够成熟,实践中存在大量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与被合并方有时并非完全自愿参与合并,这种合并不是市场机制下的企业购买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股权联合。另外,上市公司存在大量非流通股,用并不公允的价值来替代公允价值,会影响合并报表的合理性。

3 结 论

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过程中,一方面与国际趋同顺应大势。符合经济与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另一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可能一挥而就。应考虑本国利益;正确看待差异,不要盲目跟风;应当循序渐进,有取有舍。作为20国集团的成员,我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争取更多发言权,更要积极推进各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靠拢,使会计信息更加标准,更加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波.浅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J].环球t望,2014(23).

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 运用 新会计准则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界和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空前激烈的争论。在这场危机中,本已饱受争议的公允价值计量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虽然比较短,但却有着“先用后弃、弃后又用”的坎坷经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积极关注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意义重大。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2006年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变革,公允价值的全面运用更是新准则的一大亮点。据统计,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17个具体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1.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时效性

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而公允价值能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达到一种动态计量的效果。公允价值的运用更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使会计报表的信息更加相关,更有利于管理层做出决策。

2.运用公允价值能客观反映财务状况

由于市场物价的变动必然导致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动,而企业的资产或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企业就不能按照变动的情况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尤其在通货膨胀引起物价变动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负债表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而公允价值计量是能够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能客观地反映通货膨胀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

3.运用公允价值能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计量

随着经济制度的创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金融衍生工具等软资产大量涌现。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是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动而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因此无法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公允价值的计量符合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要求,所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显得十分及时而且必要。

4.公允价值计量体现国际化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体现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发展。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多地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也是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潮流。

三、运用公允价值的劣势

1.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38项具体准则中的17个具体准则不同程度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但只有两项较为详细地提供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指南,对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没有提供统一的解决框架。此次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就可以看出,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公允价值不易直接获取

公允价值计量的首要目标就是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的确定应首先按活跃市场中自愿交易形成的公平价格。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相关市场的发展不成熟,当某些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而且在市场上找不到相类似的资产或负债,则只能采取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但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因此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很难确定。

3.公允价值容易引起利润操纵

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不够成熟,导致难以通过市场来获取公允价值计量所需要的信息。由于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尤其是不存在市场价值的情况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会有很大的变动空间。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下,管理层往往会将公允价值作为操纵利润的工具,从而获取一些私人利益。

4.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有限

公允价值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是以原则导向作为基准,在许多操作层面的细则没有作明确规定,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重大挑战。

四、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建议

1.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

我国当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谢诗芬教授指出:“完善理论比活跃市场和高素质人才更重要。”因此应加快健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体系。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体系,是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得以真正的广泛应用的基础。

2.创造公允价值计量的环境

促进市场网络化,建立市场信息相关的数据库。利用网络快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公共信息,实现资产信息的及时查询和资源共享,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使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快捷、有效。

3.加强会计和审计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预防、发现、纠正和惩处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造假的新机制。应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等的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严格遵守会计规范,使公允价值计量在行业监督指导下实施。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公允价值的确认与报告的可靠性得到保证,就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会计人员的培训机制,使会计人员理论和实操水平与时俱进;二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法制教育,提升其思想境界。

小结

随着国内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公允价值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市场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4.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5

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只有采取国际会计标准及时披露信息,才能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市场赢得投资者信任,同时也对经营层的经营管理真正产生约束。然而,自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金融海啸,也让世界经济走向低迷。美国华尔街带来的这场金融风波引发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的金融体制走向破产边缘。中国在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中当然也不能幸免。公允价值会计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在次贷危机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在不断发展,财政部一直致力于制定与国际会计准则(IAS)相协调的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准则制定者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即只要与我过现行的法律没有矛盾和冲突,我国的经济实务与国际会计准则所针对的经济实务一致或相近,又可以在实际中进行操作,就可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充分协调。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是美国,并且在十多年前就早已提出建设“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但无论是本世纪初发生的“安然事件”还是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均暴露美国会计准则存在重大缺陷。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会计准则国际化做进一步的思考。本文欲从2005年以来中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历程来比较分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

二、国际化趋势思考与启示

在G20峰会上,会议纲要明确提出要求制定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能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高效地执行。从而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将加入到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的行列中,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会大大加快。

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会计准则发展历程,找出差异分析原因,决定是否与国际会计接轨,提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道路,过去采用的是渐进式方式,将来也是如此,国际化协调是我国会计发展的趋势,那么,通过比较了中美会计准则国际化历程,我国要在国际化进程中,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从发展的角度看

我国的会计准则要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资本市场的发展是我国增加直接融资的一大方式,资本运作已作为发展的主导,会计准则国际化提供真实、公允、可比并能满足国外投资者、债权人需要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我国会计准则必须国际化。

(二)从金融危机角度看

此次金融危机并非公允价值惹的祸,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是美国社会过度的超前消费、投资银行等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疏于监管。即使金融产品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次金融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从稳定的角度看

要保持我国会计的中国特色。我国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市场不是万能的,我国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且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决定了民间团体制定会计准则不可行,美国自“安然事件”后重新编制GAAP也证明了我国由政府制定会计准则的正确性;另外,我国国情是经济还欠发达,全面实施公允价值计量还不切实可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一定范围内运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规范重点偏向于利润表,准则与制度并存等。我国会计具体操作以会计制度为准,这便于会计人员工资,也是历史演变的过程(叶建芳,2005)。

(四)从会计准则国际化本质看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其背后的实质实际上是各国的利益之争。IFRS与US.GAAP并不一定可能完全趋同。美国的环境,如立法与规则,大量使用律师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情况。经济环境如此不同,如何在会计准则上达到趋同?在现行会计准则全球化的发展中,真正的竞争对手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同IFRS,虽然有迹象表明美国有朝IFRS发展的趋势,但其准则制定者没有止步投降。那么美国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的一些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小结

不论是中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还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是为了公众利益的公共产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定一套高质量的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并被一致的解释和真实的执行,每个国家都要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这也是各国利益相互博弈的一个过程,我国要在立足自己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化交流,充分利用后金融时代世界经济格局重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发生重大改革的契机,借势发力,顺势而为,全面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修改与制定。

参考文献

[1] 叶建芳.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23-36.

[2] 陆建桥,林启云.国际会计审计及其监管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对策[J].会计研究,2010(3):13-15.

[3] 武朝荣.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J].会计之友,2009(9):22-25.

[4] 汪祥耀.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重大变革与启示[J].财经论丛,2009(11):11-14.

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运用;监督;制度

公允价值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内容,通常又被称为公允市价或者公允价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代表着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

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是从1998年政府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开始的,这一期间,财政部共颁布了42项具体会计准则,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包括: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租赁等多项。下面一列举的方式,阐述公允价值目前在我国经济活动中主要运用。

1.公允价值在企业债务重组中的运用

在企业的债务重组互动中,无论重组的双方是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对于双方资产的评估都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而要对不同的企业资产转换到一个可以用数字来表述的统一价值平台上来,对于公允价值这个概念的运用就成为了必须要进行的过程。当债务需要通过非现金的方式进行偿还时,非现金的资产从账面的价值被转换为了公允价值,也就是与债权人通过谈判或者别的手段达成一致的一个价值,通常会大于债务人资产本身,债务人通过转让费资金资产,获得了公允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从而能够促进交易的进行。有时候,债务重组的方式是将对债务人的债权转化为债权人实际控制债务企业部分股份。这时,债权人获得的股权部分就化作了公允价值,并不是根据其市场价值来进行交易的,而是通过双方通过谈判的形式都能够接受的一个价值。债务人将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其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使债权人享受股权公允价值的长期投资资格。债务重组是企业合并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为了达到重组的目的,我们常常看到,强势的一方往往通过公允价值的方法为弱势一方让出一些利益,这些利益往往是具体的金钱数目。在这个过程中,弱势的一方获得了公允价值与债务原本价值的差额,这样就大大提升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的成功概率,为整体效率的提升做出了一些贡献。

2.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过程中的运用

引入新概念“公允价值”之后,我国的会计结算制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都是以账面价值入账,非货币性资产如土地、厂房和相关税费等都是以折算的方式进行入账。当会计行业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后,会计进行账务管理时,不再以账面价值入账,而是将公允价值作为入账的基础。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是,不再以市场的平均价格来运行,而是通过双方协商后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交换资产的成本。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价的基本条件是交换符合正规正常的商业实质,且交换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有可靠的计量方法和方式。

3.公允价值在长期期权投资中的运用

长期股权投资(Long-term investment on stocks)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在长期期权投资过程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非同一控制形式下的企业之间通过长期期权投资来控制其他单位或者企业的过程。按照正规的操作顺序和规定,企业合并中的购买方在购买当日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初始的投资成本。根据规定,购买方在长期期权购入当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后续的工作中,长期期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能够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的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二、 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过程中的利与弊

我国的公允价值运用已经经历了超过十五年的时间,虽然时间不短,但是与发达国家对比发现,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过程的利好

公允价值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交易双方的自愿,公允价值本质上还是体现了商品本身的价值。然而,经济学指出,价格往往与价值并不相等,而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也就为公允价值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运用为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利好。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对于传统的会计计量系统,公允价值是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会计的信息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从这一角度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动态的计量,能够在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现实中更加准确的反应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量,这些会计信息的联通为信息的对称性发展提供了可能,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和长期债券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和准确的信息,保证这些企业的应有利益。

其次,公允价值计量促进了金融创新。随着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演化,已经出现了很多人们不愿看到的对金融市场本身影响十分恶劣的事情,例如很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进行计量。当整个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的时候,或许只有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地反应交易的实质,反应真实的市场规律。事实上,在很多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价值是双方或者多方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真实和公允的信息, 并且使得金融创新有了可 靠地计量依据.从而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护。企业资本的维持和扩大再生产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企业必须有能力对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进行回购。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体系当中,一旦物价大幅上涨,回购很有可能成为泡影。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无论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全部按照行市家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中也有能力回购耗费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资本得到了保护,削弱了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最后,采用公允价值体系,经济上可以更好与国际接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一步,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2.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过程的弊端

在我国经济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历史、政治以及一些习惯性操作的问题,公允价值的运用也带来了一些比较突出的弊端。

首先,公允价值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非市场因素对市场本身的干扰十分严重,这就导致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虽然我们出台了很多的规定,但是“人治”时代的习惯使得我们的公允价值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局或者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操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保证。

其次,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很难确认。在发达国家,往往有着十分发达并且专业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能够用专业的眼光公开公正的对企业交易过程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然而,在我国,这种体系的缺失不仅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起到不利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然后,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导致利润操纵。公允价值定价的方法和方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十分巨大,当人的作用在交易中扩大的时候,交易的公平和真实性就受到了威胁,部分能量较大的企业决策者有可能运用各种手段或者阴谋来进行账面利润率的操纵,这样不仅是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对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一种挑战。

最后,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财务信息的波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变动进行管理,由于公允价值 受经济环境、供求情况、 市场预期、 企业信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企业财务的信息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在很多情况下,市场信息一旦失灵,价格波动就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导致企业经营的困难。

三、 公允价值的监督措施

从公允价值的产生、发展以及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利弊来分析公允价值本身,我们会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必须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监督。目前,我国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监督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首先,国家出台多项规定促进会计事务所体制的发展,改善从业环境。会计行业本身也出台了一些行业自律准则,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准则,提高会计师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准。发达国家往往都有严厉的《注册会计师惩戒规则》,对违反规则的会计师进行重罚,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制定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操作规范。我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向公允价值体系运用成熟的国家进行学习,出台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规范运行流程和运行环境,对公允价值计量工具的运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

最后,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一切监督的根本,从道德、法律和业务三个方面对从业者进行培训和提升,使他们认识到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与国外的差别,真正建立一支道德水准高、法律意识强和业务能力强的会计队伍,不仅是监督的关键,同时也是监督的最终目的。

四、 总结

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运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其发展不可避免。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在为我国的经济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的严重问题。那么,对待公允价值,我们就更应该加强监督,提高防范,同时也必须大胆运用,促使我国经济和企业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洪波.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4,20:55-56.

[2]何利.环境会计教学中“公允价值”的概念解析[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

[3]陈敏.从公允价值发展历程的角度论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214.

篇7

[关键词] 公允价值 环境要求 前景展望

计量属性一直是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会计环境要求对其进行改进乃至彻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要求,以FASB为首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公允价值”这一全新的计量模式,并随之逐步应用和推广至会计准则中。我国也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确定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的地位。

一、公允价值理论的历史背景

真实公允观是从英国会计原理衍生出来的概念,最早将公允价值这一理念纳入财务报表列报的则是美国。由于公允价值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相关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迅速反应,FASB于1984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了SFAS80(远期合同会计),之后公允价值运用经历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确认的过程。公允价值会计日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和认可,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会计计量模式。

二、国际国内公允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

1.美国《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1)主要内容:①含义: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②估价技术:市场法,依据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估价。收益法,运用某些估价技术将未来多笔金额(现金流量)转换成当前单笔金额(贴现后)。成本法,使用当前重置一项资产的服务能力所需支付的金额进行估价(常指当前的重置成本)。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要同时使用三种估价技术,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③公允价值级次:公允价值级次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时估价技术所用参数的可靠程度所划分的等级。SFAS157将估价技术所用参数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参数是计量日主体准入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可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其他可观察市场参数,包括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报价之外的可观察市场参数及其他得到市场证实的信息。三级参数是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

(2)分析评述。①SFAS157的进步性:SFAS157明确提出“脱手价计量目标”,全面引入“市场参与者观”,并制定了兼顾计量和披露的“公允价值级次”,是国际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对财务会计计量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提升了公允价值内涵的高度。本准则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值。公允价值是市场交易者使用其在市场进行交易的价格,同时该定义还强调了主市场和最有利市场在公允价值确定中的作用。结束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本准则确立了GAAP计量公允价值的框架,结束了GAAP中关于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和有限应用指南以及指南零散地分布于其他准则中的局面。提出分层估价与披露。据公允价值的参照信息,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等级,对于不同的公允价值等级需要分开单独披露,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依据活跃市场信息,最小限度地参照自己的判断。这样的规定旨在降低会计利润操纵,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和相关性。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SFAS157前公允价值仅用于具体准则要求或允许的金融工具和有限非金融工具的计量。后虽然没有增加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但它提供了一个将来一切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即从理论上而言,公允价值可以用于一切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②仍需考虑的几个问题: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对于一些没有相关市价的金融工具,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其公允价值的最好技术。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推广应用的难点。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莫测,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而这些波动可能并不能提供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2.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

(1)方向明确: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打破了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瓶颈,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事实上,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日渐成熟,较为严密、可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些经验和做法可为我所用,从而大为降低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风险。

(2)涉及面广: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审时度势,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局出发,在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做出了大胆的选择。目前我国已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项,在这30项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21项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涉及范围之大是显然的。

(3)运用谨慎:尽管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运用较为广泛,但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运用的非主导性和严格的限制条件。新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是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

三、公允价值理论的前景展望

1.公允价值理论发展的必然性

(1)公允价值计量是合理反应企业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它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它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是需要转移的价值,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2)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于处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工具,显然公允价值是会计所能提供的最为相关的计量属性,或者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3)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国际化的需要。作为用来规范国际商业通用语言的会计,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逐步实现国际化是必然要求。若我国过分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拒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会降低会计报表中的资产价值,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投资者低估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也不利于我国公司到境外上市和发行股票。

2.公允价值理论发展的曲折性

(1)思想观念的转变存在难度。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世界会计史上沿袭了百余年时间,追随会计计量属性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路走来,对会计人的影响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意识上都已经根深蒂固。而公允价值问世至今也不过30来年,这中间必定要经历一个不断地反复和波折的过程。

(2)会计计量体系全面变革需要时间。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奠定了传统会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在会计方法论和实践领域一度占据着绝对核心的地位。如果要彻底改变现有的会计计量模式,实现公允价值取代应用的革命“需全面触动传统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现有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

(3)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工作中具有较大难度。尽管现值技术不应该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障碍,但必须承认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操作中的确具有较大难度。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是会计理论革新的机遇,但也是对会计人从业技术全面进步的挑战。要真正掌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的专业技能技巧,实现公允价值的准确计量和妥善处理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会计人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充足的过渡时间。

(4)理想前提条件在现阶段还无法完全实现。经济的繁荣、市场的成熟、环境的优化、会计执业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企业内外会计控制和监督机制的完善等都是理论上全面推行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提条件,而这一系列条件的实现需要主客观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公允价值会计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已日趋完善,在理想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也得到了可行性论证。但是由于多项复杂因素的存在,全面推行基于公允价值理论构架体系下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理想环境在现阶段还无法完全实现,而且这个阶段可能还会延续一定时间。所以,即使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是大势所趋,然而对于会计实务领域来说,在具体实践中的选择更多的应该仍如葛家澎教授所预见的那样:“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同时并存,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货币时间价值 会计准则 现值 公允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理念,其正确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是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回顾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体现的发展历程,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变多的过程。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考虑到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以及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突破了以往准则和制度的禁锢,在更大范围和层面上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理念,从而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新会计准则中的突显是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一、基于会计视角的货币时间价值研究回顾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涵义所谓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货币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相同数量的货币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也是不同的。货币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学中一个既基本又重要的概念,对于企业的科学决策起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不同时点现金流量信息的要求,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中也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

(二)基于会计视角的货币时间价值研究我国会计学术界基于会计视角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研究主要内含在对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是对于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中。其中对现值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近十几年的事,而且这种研究是在许多重要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由国际会计界为主进行的。2000年,FASB正式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为在初始确认或新起点计量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计量基础、以及发挥利息法在会计摊配中的作用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指导框架。之后,国内众多学者围绕公允价值、现值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谢诗芬(2001、2004)全面论述了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运用,对估计现金流量金额与时间、现值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折现率的选择、摊余成本等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的会计计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直接针对会计视角下货币时间价值的研究很少,叶映红(2007)对于新会计准则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中,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于增强了信息相关性,但降低了可靠性。黄珍文(2008)举例说明了新会计准则中货币时间价值运用的几种情况,但并不全面。此外,还有一些增强现值计量效果方面的技术研究,如对于贴现率的选择、实际利率法的完善等方面的研究。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运用的发展历程

(一)2000年之前:米体现货币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范的应用应体现在交易与事项的确认与计量上。2000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中虽然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首次正式出现是在1998年的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但却同时规定暂不采用“现值”进行计量。究其具体理由,一是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现值的确定比较复杂,计量成本较高;二是考虑我国当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能力。

(二)2001年至2006年: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极少数具体准则中得反映由于这一时期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而给滥用公允价值留出空间,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因此,当时颁布和修订的一些具体准则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强调真实和谨慎,明确回避公允价值计量,而改按账面价值人账。但与此同时,现值计量却相对还有所增加。如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规定: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期末都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是指以下两项金额中的较大者: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预期从无形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年限结束时的处置中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中规定: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二者中的较低者”确定租赁资产人账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以“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和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确定融资租赁资产的价值。这些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对于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体现虽然还不够充分,但却是时间价值理念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初次体现,是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完善这一主要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会计目标导引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对多元计量属性的要求。

(三)2006年新会计准则:在更大范围上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虽然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修订的准则更强调真实和谨慎,尽可能地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但这并非否认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在我国运用的广泛前景。在动态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大量涌现、衍生金融工具大量使用,信息使用者需要更多相关信息对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做出评价,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强的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求,运用多元的计量属性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了迅速扩张和较为充分的体现。

三、新会计准则中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的背景分析

(一)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理念发生变化,促进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广泛运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这一切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必须面向未来。面向市场做出适合于现在的正确的经济决策。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理念发生变化,即要求会计信息不仅要着眼历史,更要着眼未来;不仅要着眼可靠性,更要着眼相关性;要克服现行财务报告重利润而轻现金流量、重成本而轻价值的局限性。这种会计理念上的转变必然导致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风险的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现值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是内含了现值技术的,与现值计量存在着共生性。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强调“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决策有用观”被更多人所接受。“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相关f生通常由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因素组成。而货币时间价值在资产计量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契合资产的定义,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决策相关性。

(三)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等效的要求西方国家较早注重了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2000年,FASB了第七辑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为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资产与负债所进行确认与计量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指导框架。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为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可比性,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的国际化,我国在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强调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原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允许公允价值、现值计量的有条件使用,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等方面实现了国际趋同。

四、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

(一)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基本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现值”和“公允价值”作为允许采用的计量属性。其中规定: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虽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而且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在资产及同类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时,是可以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的,其中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价方法。所以,公允价值是内含了现值计量属性的,货币时间价值显然可以通过公允价值的应用加以体现。但我国引入现值又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若对现值的使用不加限制,则有可能出现现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机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所以,“基本准则”第43条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盲目使用,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又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基本准则”对包括现值、公允价值在内的多元计量属性的规定原则指导着“具体准则”中各种资产、负债的计量。而且在具体准则中,货币资金时间价值理念不仅体现在资产、负债的初始和后续计量中,还体现在一些具体事项的确认标准、收益或费用的跨期分摊、以及资产列报等规定中。涉及的具体准则主要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租赁、借款费用、金融工具等。

(1)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具体准则中主要体现在此两项资产的初始计量和未确认融资费的跨期摊销上。《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时,对购买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其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可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在信用期内计人当期损益。这两项具体规定通过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运用,使得在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付款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资产的初始计量更为相关、更符合经济实质,同时也更符合资产“预期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性质;而对未确认融资费用通过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也使得各期费用更为合理。同时,这些也是与旧准则相关规定的重要区别。

(2)货币时间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该准则中体现在对换人资产的计量和对资产交换性质的判断标准上。《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并在第4条规定中,将“换人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作为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确认标准之一。

(3)货币时间价值在资产减值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该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资产是否会发生减值的认定。《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只有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其可收回金额。而对可能发生资产减值的认定,准则列举的第三项便是: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二是资产、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或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其中公允价值按照前文所述的三个级次进行计量,其中包括现值。该准则还就如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从而充分体现了时间价值。而原准则对于如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包括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南和方法。

(4)货币时间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体现。新债务重组准则对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恢复使用上。《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责务重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抵债业务中,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先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尽管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已允许采用公允价值,但2001年的修订版又禁止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而尽可能使用“账面价值”。2006年的新准则是在国内、国际会计环境变化、要求和支撑下对公允价值的理性复归,而不是简单的反复。

(5)货币时间价值在或有事项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该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对预计负债的计量上。《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企业在确定预计负债的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通常为3年以上),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而原准则是不要求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的。

(6)货币时间价值在收入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收人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对分期收款中收入的计量和日后未确认融资费用的跨期摊销上,还体现在利息收入的确定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销售商品,若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该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利息收入,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收入准则的这些规定与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以及租赁准则的相关规定相互呼应,使得收入的计量更加符合收入的性质和确认标准,金额更为准确,不仅体现了资金时间价

值,同时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相关。

(7)货币时间价值在借款费用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与原准则相比:一是扩大了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资产的范围:已不仅限于固定资产,还包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其他资产;二是扩大了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除了专门借款外,为构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也允许资本化。新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使得资产价值中可以包括更多符合条件的因占用他人资金而发生的借款费用,从而更好的体现了时间价值理念。此外,准则中还规定:若借款存在折价或者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这也是时间价值理念的体现。

(8)货币时间价值在租赁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货币时间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现值确认是否属融资租赁。融资租赁认定条件中的第4条是: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二是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并在租赁期内按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三是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并在租赁期内按实际利率法进行分配。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于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对于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规定采用实际利率法,取消了直线法、并对租赁内含利率的含义进行了完善,这些都是新准则进一步强调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体现。

(9)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相关准则中的体现。金融工具本身的特性使得利益相关者对其信息的需求更注重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即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更为突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促进金融工具日益丰富多样的同时,也为金融工具的及时、准确核算提供了可能。基于此,相比较《企业会计制度》和原《投资》准则,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与金融工具直接相关的3个具体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工具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第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中的体现。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利用时间价值理念,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负债也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并计入当期损益。根据第42条规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准则对如何确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了细致规定。此外,根据第49条,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根据第45条规定,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其中活期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可支取时应付的金额;通知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要求支取时应付金额从可支取的第一天起进行折现的现值。而对于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准则还就企业如何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做了明确规定。第二,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转移准则中的体现。首先,体现在对“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转移给转入方的判断上。要求在做此判断时,比较转移前后该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及时间分布的波动使其面临的风险,而且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时,考虑所有合理、可能的现金流量波动,并采用适当的现行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其次,体现在关于期权的相关核算上。当企业因卖出一项看跌期权或持有一项看涨期权,使所转移金融资产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准则规定:按照摊余成本计量该金融资产的,所转移金融资产在期权到期日的摊余成本和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初始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该金融资产的,若为持有看涨期权,应当在转移日仍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同时考虑时间价值计量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若为卖出看跌期权,则应当在转移日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该期权行权价格之间的较低者,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同时按照该期权的行权价格与时间价值之和,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第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列报准则中的体现。根据该准则,企业应当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一些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如本期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利息收入总额或利息费用总额:按照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包括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若企业确定公允价值采用的是估值技术,则应当披露相关估值假设,包括提前还款率、预计信用损失率、利率或折现率等;若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具有重大敏感性的,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及改变估值假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披露采用这种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的本期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数额。这些披露要求使得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充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供给者对包括现值在内的估值技术的滥用。

(10)货币时间价值在套期保值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中时间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第一,现金流量套期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该有效套期部分的金额,按照套期工具自套期开始的累计利得或损失与被套期项目自套期开始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累计变动额两者中的较低者确定。第二,若被套期项目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的,在对被套期项目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时,应当按照调整日重新计算的实际利率在调整日至到期日的期间内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对利率风险组合的公允价值套期,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的相关项目,也应当按照调整日重新计算的实际利率在调整日至相关的重新定价期间结束日的期间内摊销。此外,新会计准则还在“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具体准则的规范中体现了时间价值理念。

五、思考及展望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运用在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增强会计信息相关幽拘考虑,但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信息的可靠性。由于在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理念时,会涉及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期限的确定等,这些是依据会计及其他人员的主观预测、估计、推断来进行,这必然导致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成分,在信息的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公允表达方面,应不及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而且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不够理想,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这些也都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到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效果。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在我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地位。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面临着愈演愈烈的考验,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公允价值”。由于市场大跌和投资者的极度恐慌,市场定价的功能大为削弱,金融机构不得不依从市场状况,对资产按市价不断进行减计,从而使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中。

一、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优势

(一)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在会计的发展历程中,存在两种典型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以其含义简明、易于操作、可靠性强的特点,在现代会计中长期据于重要地位,受到普遍推崇与应用。但是,历史成本属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价格变动的情况下,一些局限性就成为问题和缺点。比如,当价格明显波动时,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当价格上涨时,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将无法区分和反映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和外在价格波动引起的持有利得;当价格上涨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性项目外,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都会低估,这种报表就不能解释实际的财务状况,对决策可能不相关甚至无用。

(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根源

投资者整体上在处理信息时并没有市场效率理论假设的那样老到,历史成本基础的净收益只能解释股价变动的一小部分。在市场不是充分有效的情况下,依靠历史成本计量加充分披露的信息观并不能向投资则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者必须依赖会计提供资产和负债更公允的价值,这是导致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使得它能更好地克服历史成本会计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更好地履行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功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进财务报告关于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

二、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现实问题

(一)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依然存在

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刘泉军,2006)。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对整体上市公司的年报产生了波动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担忧,尤其担心公允价值的运用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那么,包含大量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的施行,是否还会导致大量的利润操纵?我国的市场经济近年来日趋成熟,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已经有了一些改善,证监会推进股权分置试点,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资的程序;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识别的能力也有所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操纵利润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些从2007年和2008年的上市公司年报中不难发现。所以,要时刻注意改善我国经济环境,努力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二)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尚不深入

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与国际准则趋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多重高压,而并非政界、学界、实务界真正从会计发展规律上理解和掌握了纷繁复杂的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精髓。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规定了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条件,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准则制定者的担忧,从而限制了公允价值会计在实务中的广泛应用。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已被宣布为未来两年中国会计学会重大科研课题,并将由中国会计学会召开全国性专题研讨会,表明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三)会计准则体系还不完善

公允价值概念是一个最基础、最复杂、最重大和最迫切的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而我国在公允价值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就付诸实施了。我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将公允价值与其它四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简单并列,而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任何解释的做法就严重误导了公允价值的外延,已引起国内不少人的质疑。除了公允价值概念方面的缺陷外,我国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很不详尽和统一,无法有效指导实践。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迫切需要补充类似于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

(四)实施中的估计技术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必须依赖估价技术,而计量公允价值时使用估价技术的目标在于,确定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出于正常商业考虑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该估价技术应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场输入变量,且最小限度地使用主体特有输入变量。但是,我国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够成熟,即使那些有效的交易市场,也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国在运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缺乏市场参考标准。另外,我国当前缺乏一份既能详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又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执业指南。这些都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三、公允价值会计改进对策

(一)完善我国公允价值会计体系的理论前提

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通过重新分类金融资产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在危机得到缓解后,必然会遭到投资者的反对。金融危机是消费者过度债务化、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资本市场过度证券化和金融监管过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的,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明确了非活跃市场下或仅考虑估值技术更公允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修订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而且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仍处于总体健康状态,没有必要启动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机制。当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可靠、可比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同时,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如何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

(二)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

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迅速,2008年又恰逢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国内也存在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等不利因素,新会计准则体系需要在这种不同境况下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得到施用,方能更显其适用性,并于具体内容层面上寻求进一步完善。对于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应当持续对公允价值会计在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特有的会计环境,慎重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公允价值的方法和具体措施,从而可以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同时,会计准则制定者还应加大对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研究,加强公允价值会计相关准则的探索、改进和完善。

公允价值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变量和不确定因素,科学地设计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公允价值计量,就能够使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最小化,从而确保公允价值会计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社会公众对引入公允价值的新会计准则表示质疑。认为公允价值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又使公司报表过于“难看”,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更有甚者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相反,美国消费者组织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如果不按公允价值计量,会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幻想定价”,肆意虚定高价,由此引发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现状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定义公允价值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自愿的各方进行的当前交易中,即在非强制或清算性出售交易中,买卖一项资产(承担或结算一项负债)所采用的金额。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也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了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鲍春生认为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交易双方必须是在公平交易环境中,并且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而且熟悉交易的情况,这三个条件构成了公允价值形成的前提;二是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要素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三是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资产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形成的价格,也不是资产在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现值。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真正建立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在我国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早在1998年,我国在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就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当时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证券市场、公司治理、综合监管体系、信用中介体系等内外部经济环境都不成熟,公允价值的信息量不足且不易取得,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性,企业利润纵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会计计量不真实。第二阶段:2001年财政部的会计准则中强调了真实和谨慎,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成熟、监管体系的缺失、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公允价值计量给人为操纵利润打开了方便之门。基于上市公司滥用这一计量属性操纵利润的现象多次发生,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但对现值的应用有所增加。准则的修订减少了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财政部对公允价值态度的转变对于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三阶段:按照会计国际趋同的要求,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大大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对公允价值禁而又用。我国已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在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引入有利于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哲学观,使计价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实质相联系,真正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核心需求。

(三)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 在我国已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尽管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我国对对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在诸多方面做了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也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谨慎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应用范围上远远小于国际会计准则,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现状,新企业会计准则目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2)公允价值的确认要有严格的使用前提,在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也可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是使用公允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这说明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计量格局中,历史成本仍处在主导地位,是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才引入公允价值的。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中,无一例外地规定了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可供选择时,优先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历史成本无法计量时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3)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运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规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前提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则规定,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非货币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中,商业实质是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是任何企业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若不能满足公允价值适用条件,是不能运用的。

我国之所以要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不顾条件地运用公允价值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在我国,作为活跃市场事后证据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为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以信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此外,公司治理、企业高管人员道德观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等也是我国不宜以公允价值作为主导计量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目前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也还参差不齐。因此,在现实会计环境下,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持谨慎态度仍是最优选择。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应对

(一)公允价值的特殊背景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金融界的应用,除了具有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一般目标外,还有着特殊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允价值”概念正是由于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这一原则被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暴露的问题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暴露出公允价值应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

(1)公允价值的“顺周期”特征导致“不公允”。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曾经享受过公允价值带来的快乐,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却谈虎色变,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新会计准则,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记――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主要参考“市价”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具有“顺周期”特征,即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估值偏高时,公允价值也会出现高估,并通过放大再融资规模等途径加剧泡沫的形成,而在市场低迷时,公允价值又会出现低估,并通过紧缩信贷等途径加剧市场的低迷。“顺周期效应”遮蔽了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市场行情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诱使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情绪。一旦经济下滑,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金融机构就要计提高额减值准备,这势必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特征,有不少市场参与者,甚至立法部门专家,认为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对本次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和加剧危机的作用,要求改革这一会计准则。

(2)美国第157号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问题。金融危机也暴露出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FAS157)的一些缺陷。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同样地,FAS1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不幸的是,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更为致命的是,当市场巨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FAS157却未能就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差距很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当前市场价格确定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取代过去的历史成本会计。但这种会计方法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不断下滑和低价出售套现,使金融稳定性进一步恶化。因为企业在泡沫时期的资产负债表水涨船高,容易采取进取扩张的策略;而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持有的投资工具(如基金、股票等可交易的衍生产品)大幅贬值,按市值入账将会产生巨额损失,企业在资产贬值、盈利下跌的情况下难以寻找到融资,放大了财务困境的程度。

(三)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公允价值处理方法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处理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清除其不利影响。

(1)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进入利润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没能及时改变会计计量属性,导致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综合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的影响。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该资产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入账,持有期间由公允价值引起的变动计入公司当期的损益。这一举措会对那些拥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产生极大的影响。若当期股票或债券的价格大幅上升,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大幅增加;若股票或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则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大幅减少。拥有大量金融工具业务的上市公司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当期利润将受较大影响。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则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时不仅支付的对价与债务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而且所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也计入损益。这样,绩差公司或债务重组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增加当期利润。金融类企业是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资产重估的重点,并且在经济形势乐观背景下,金融类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用公允价值计量会直接影响到当期收益或者所有者权益,从而改写上市公司净利润或者净资产。金融类企业自身主营收入的增加触发了自身业绩预增、估值提升、股价上涨等连锁反应,最终通过公允价值传导给上市公司。

从上市公司2007中报看,共有316家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科目本期发生额不为零,其中240家上市公司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76家上市公司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自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资产,平均为上市公司增加了巨额利润,占上市公司税前利润的59.44%,而具有公允价值净收益的上市公司则利润增加更高,平均占税前利润的79.78%。金融行业因公允价值的引入而受益最深。如中国人寿(6001628)直接增加了64.59亿人民币的巨额利润,占其税前利润的三分之一强;排在第二位的中国平安也获得了30.94亿人民币的利润,占税前利润的34.87%;排在第二十位的中海发展也获得了6000万以上的直接利润。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一类涉及各个行业的上市公司账面利润或者资产的增加, 股价上涨。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对于可比公司利润增长的负贡献约为6.26个百分点;而上年则提升利润增长约为10.76个百分点。

(2)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公允价值采取的措施。金融危机后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充分考虑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应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导致资产价值的虚增,从而加速经济发展,在经济本身具有泡沫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泡沫。或在经济萎靡情况下,又有可能发生像美国金融危机这样的情况。当市场发生突变的时候,信息披露透明化程度、传递速度日益提高的现代金融市场中,市场价格的波动会迅速通过这种计价机制,反映到主体的财务报告等,并冲击公众投资者的心里预期,在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作用下,原来的价格波动信号被放大,并即刻影响到实际交易,又迅速成为下一报告期的计价基础。由此可以看到,应用“市值计价”、“公允”的善意已被扭曲,计价机制实际上在市场波幅较大时会起到助涨杀跌的帮凶作用。而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自由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今,波动已成为一种常态,投资者心里预期变动的非理性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经历了诸多波折问世的公允价值似乎仍太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经济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确定公允价值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有资产或者负债的市场价格,存在活跃市场,有实际市场的报价,有最近交易日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考虑估值技术,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行业的基准价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还有期权定价模型等。如果需要采用估值技术,应该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由于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和可操纵性,因而其形成的会计计量模式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其主要表现:一是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二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三是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三、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走向及完善对策

(一)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走向 公允价值究竟该何去何从?是摒弃公允价值,回到历史成本等传统的计量属性,还是改进公允价值应用以适应现实?赫兹在2008年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指出,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事实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显然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并没有必然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次金融危机中,正是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才使得金融风险得到了充分地暴露。显然历史事实已表明:其他的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相比,更无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情况,产生更大程度的信息误导。因而改进公允价值应用以适应现实已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学者对此也做了不少研究。

200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针对第157号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SEC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以及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郭健认为具体的做法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例如:区别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环境,就一些特殊市场情况(如特别乐观或悲观的市场条件,以及流动性极度匮乏的市场条件),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作特殊修正;就目前广泛应用估值模型重新做深入剖析,改进其对经济预测参数的估计技术,减少主观夸大经济波动的倾向,区别各种市场条件,拟订更细化更严密的应用条件、应用方式;多元化的信息披露,在公允价值为主导的计量基础上,增加其他计量属性的参考信息,矫正非理性因素的夸大效应。邹慷行认为对我国会计准则而言,应对三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有选择地增加有关估值的信息。会计估值本身需要补充其他信息,比如公允估值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建模技术以及假设,从而让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评估机构的风险。其次,提高资本缓冲和备付金。增加缓冲资本和采用前瞻性准备金计提,将有助于防止周期下降。为了完全抵御周期下降,模拟显示为了抵御最严重冲击需积累的资本缓冲,要比正常水平高30%-40%。最后,提供有的放矢的风险披露。公司可以考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报告,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频率较高的简短报告可能比频率较低的长报告更好。

(二)金融危机后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完善措施 从美国爆发并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不断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1)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一定要与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协调,既要不断提高信息的相关性、透明度,更要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在制定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时应保持足够的谨慎,积极与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充分地沟通,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究竟会对金融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考虑金融监管部门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意见,共同解决银行信贷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不断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金融业和金融监管当局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公允价值的使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2)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目前,我国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分布较为零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传统历史成本计量的弊端已严重制约着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和会计行业的发展,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代表的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改革的方向。在此背景下,理论界应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系,以更好推动理论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3)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确保会计计量的可靠性,就需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职业判断又取决于职业水平。因此,要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各种培训等加强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扩大知识面,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会计人员职业责任,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4)建立应用公允价值的风险控制机制。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新兴计量工具,将对会计核算产生重大影响,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些规定将对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表内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5)建立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良好环境。随着企业新业务不断涌现,未来会有很多业务涉及公允价值,因此,必须加快具体准则的制定步伐,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和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鉴于会计造假的违规机会成本远低于其预期收益,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借鉴美国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会计造假进行严惩,以震慑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论

力推公允价值应用的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将公允价值推到了罪魁祸首的位置。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是引发这场金融海啸的主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的推广和应用仍将为社会广泛接纳和认可。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国际趋势,是会计发展的巨大进步,新会计准则既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经验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尽管在公允价值的运用方面较为谨慎,但随着我国会计内外环境的逐步完善和各项法律制度的健全,会计按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谈江辉:《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现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5期。

[5]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会计研究》2006年第5期。

[6]刘明志、金艳平:《金融危机将加剧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变革》,《上海金融》2008年第12期。

[7]肖凯英:《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相关问题浅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8期。

[8]陶晓峰:《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下应用的现实意义》,《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年第20期。

[9]司振强:《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与金融稳定》,《新金融》2007年第3期。

[10]俄召娣:《公允价值与美国次贷危机》,《合作与经济》2008年第24期。

[11]陈颖:《公允价值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中应用的探讨》,《中国外贸》2008年第7期。

[12]蔡丽霞:《公允价值计量:现实思考与未来展望》,《北方经贸》2006年第3期。

[13]陆子平、王晓莹:《对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观的思考和展望》,《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10期。

[14]黎云凤:《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12期。

[15]郭永清、屈梅英:《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10期。

[16]陈淑照:《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谨慎运用》,《商务周刊》2008年第19期。

[17]沈仲阔:《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相关问题探讨》,《财会通讯》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