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

篇1

1.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开证行负有第一付款开证行在开出信用证之后,只要出口方提交了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单据,开证行就必须履行付款责任。

2.信用证独立于买卖合同,不受买卖合同的约束。虽然信用证是依据买卖合同开立的,但是不同于买卖合同,它是独立的,仅是开证行对出口方保证付款的承诺。

3.信用证是一种单据业务。银行以交付的单据为准,而不理会货物的实际交付情况。只要单据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要求,银行应无条件付款。

二、为什么会产生风险

在信用证之前,国际贸易结算的方式主要是汇付和托收,由于交易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对买卖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银行参与国际结算,逐步形成了信用证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方式经过反复的实践问题依然存在,一直没能很好地解决。

第一,产生欺诈行为的人利欲熏心。由于欺诈带来的利润十分丰厚,因此有不少人甘愿铤而走险。

第二,被欺诈的人防范意识太差,反欺诈的能力也不是很强。就被欺诈的银行而言,一般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度都会投保,一旦发生了信用证欺诈,开证银行承担的赔偿也会有保险公司出面给予补偿的,因此银行不会有很大动因去反信用证欺诈。

第三,我国有些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相关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银行是没有义务审核信用证单证文件的。

此外,国际贸易方面管理秩序混乱、飞速发展的高科技在造假之中的应用等都是信用证欺诈高发的原因。

三、信用证面临的风险

1.来自进口国的经济或政治风险。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要复杂地多,进口国外贸政策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即使出口方提交了合格的单证,开证行也做出了付款的承诺,这时如果进口国遇到了经济危机, 或者发生了政治动荡,开证行也无法按时付款,这些都会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2.来自开证行的风险。信用证开立后,开证行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因此开证行的资信和付款能力是关键性问题。在全球数量众多的银行中,不是每家银行都能开出让人放心的信用证。如果开证行出现了停业、破产等情况,就无法按时收到货款。

3.来自于进口商的风险。(1)进口商不严格按合同条款开立信用证。信用证的条款应和合同严格相符,但进口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完全按交易合同的条款去银行开证,信用证与合同条款不相符,从而使合同的执行产生困难或使出口商遭受损失。(2)信用证欺诈所引起的风险。信用证欺诈分为两类:一是伪造单据,包括提单、商业发票、保险单、产地证明书、质量证明书、商检证书等; 二是伪造信用证,或者伪造、变更信用证的条件。(3)因软条款导致的风险。信用证中的软条款(Soft Clause),在我国也被称为陷阱条款(PitfallClause),是指开证申请人 (进口商 )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故意设置一些隐蔽性的 “陷阱” 条款以便在信用证运作中置受益人于完全被动的境地,而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则可随时以单据不符为由,解除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责任。

4.来自出口商的风险。(1)出口商交货严重不符。由于信用证是独立的文件,不受买卖合同的约束,信用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完全以信用证条款为依据,若出口商以次充好,以假冒真,只要出口商提供的单据和信用证相符,出口商照样可以得到货款,而深受其害的则是进口商。(2)出口商伪造、涂改单据骗取货款。出口商可以通过伪造信用证所需单据,如保险单,或者预借、倒签提单或是出具保函换取清洁提单,使其表面符合信用证要求, 骗取货款。

四、对信用证风险的防范

1.做好调查。交易前,买卖双方都要做好资信调查,并且建立该交易伙伴的档案以便今后察看。

2.要做好开证行的资信调查,选择信用和实力良好的银行。

3.建立提前预警系统。密切关注进口国政治经济的变化,做好政治情报收集工作,及时了解进口国外贸管制和外汇管制的动态变化,对于可能的风险早作防范,最大限度地规避收汇风险。

4.出口商的风险防范措施。出口商收到通知行发来的信用证之后,应仔细审核,以发现是否存在与合同不符之处或者“软条款”。一旦发现,应立即通知对方,进行改签,争取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条款。一旦发生单据为开证银行拒绝承兑或付款的情况,出口商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以减少损失:(1)研究拒付的理由并与往来银行商讨对策出口商和进口商;(2)直接与进口方或其商交涉;(3)在出口货款未得到偿付以前,出口方对货物及单据须负担最后清偿的责任,为此,出口方应重视货运单据的处理与货物的保全。防范措施应以身份指向和标的指向为原则。

5.进口商的风险防范措施。进口商应当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对提单、保险单、商业发票、质检证书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防止出口商针对漏洞提交不符合合同的单据而符合信用证的单据。

进口方应充分了解有关的国际惯例和国内外法律,坚持依照法律和国际惯例办事。

要求独立的第三方对货物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证书,以确保不存在任何欺诈现象的发生。

选择 FOB 贸易术语进行交易,或者使班轮运输的 CFR 和 CIF。因为在这些贸易术语下出口商提供的部分单据需由较为公正的第三方签发,而第三方参与欺诈的可能性较小。

篇2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企业的债务人由于信用问题,恶意拖欠,不及时偿还负债,从而给出口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国内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的职责不够明确,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从而造成信用风险。

二、出口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

1.调查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出口企业在社会转型期进行国际贸易时,规避贸易风险的前提是对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考察其真实性,从而选择较好的交易对象。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对对方企业的营业执照进行查看,了解其货物情况以及注册资本等信息,确定其进行的经营活动真实合法;二是对对方企业的资产信用和主体资格进行查看,了解其经营管理能力并对主体资格进行辨别,确定对方的身份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或者是其他身份;三是对对方企业的信誉度进行调查,查看对方企业是否存在不良行为。只有通过对对方企业进行调查,明确交易对象具有良好的资信状况,才能更好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2.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社会转型期,为了更好的应对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出口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出口企业可以将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比如可以分为预警级、警告级和上报级。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出口企业要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员工是出口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核心和关键。出口企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传授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处理能力。最后,出口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只有收集了更多的信息,才能更充分的了解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措施。

3.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社会转型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为了防范在社会转型期进行国际贸易的风险,出口企业应充分并合理得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从而增加企业的附加价值。首先,出口企业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其次,出口企业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国际贸易时,可以选择与等级和信用较高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能从对方企业获得有益的指导和建议。最后,出口企业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内部制衡和风险管理。

三、总结

篇3

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大幅增长给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范对策及国外经验借鉴。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1.1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

按照《巴塞尔协议》,国际 贸易融资指商品交易过程当中,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应收款、预付款等资产的融资,是银行为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各个结算过程中提供资金及信誉融通服务的总和。

1.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进出口总额从 2001年509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16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是全球贸易额年均增长率10%的两倍。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有所回落外,近十几年来,我国进出口额都是高速增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开展以保函、信用证为主的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同时,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非常明显,这体现为融资方式多样化、融资手段更为灵活。

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风险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国外信用情况复杂,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完善,尤其在亚非拉等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制度、法律及文化的不完善,企业的信用情况无法准确评价;其次,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成为新常态,地方债尚处在化解的过程中,经济的转型升级尚未完全明确,企业信用评价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复杂的信用环境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融资无法偿还。

2.2 汇率风险

订单的结算使用不同的货币,很可能是外国货币,而外汇价格变动频繁。整个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尤其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汇率的变动有可能使银行出现大额亏损。汇率风险一直伴随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整个过程。

2.3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变动影响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收益及成本的预期,使银行获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差距,同时所付出的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也产生差距,使得银行不能准确预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相比其他传统的融资业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多种货币,所以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如不能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利率风险进行准确预估,

2.4 操作风险

内控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外部事件都会引发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无法盈利,但却普遍存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还刚刚起步不久,不具有完善的内控机制,而且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个银行为了拓展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往往采取比较宽松的内控制度。以上因素使得银行面临比较大的操作风险。

2.5 银行资信风险

银行深入参与到国际贸易融资的各个过程中,是订单交易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而且一笔融资业务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银行的信用至关重要。选择信用评级较高的银行,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帮助化解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将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确保收回融资;评级较低的银行可能会使国际贸易融资成为坏账。

3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3.1 防范信用风险

第一,建立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企业特点的客户标准。贸易融资应该服务于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业务,选择的客户有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经验和良好的信用。

第二,规范业务操作。首先在业务前期要仔细调查客户的贸易状况。其次,注重贷款途中的评价与管理。企业应该按照约定使用资金,不可挪作他用,对此银行应着重监督。

第三,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3.2 丰富资产结构,化解汇率风险

要化解与转移汇率风险,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另一方面要丰富资产结构。丰富资产结构要做到:第一,保证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币种不是单一的,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相互对冲。第二,控制进口融资与出口融资的业务规模平衡,资金流向在进口融资与出口融资中是相反的,控制其业务规模的平衡,在汇率变动时,可以起到有效对冲汇率风险的作用。第三,尽可能选择多种国际结算方式。

3.3 借助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

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仅面临国外利率变动的风险,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也将面临国内利率变动的风险。借助金融衍生工具是目前对冲利率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如利率互换等。

3.4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化解操作风险

首先,逐步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及流程,完善内部稽核监督机制,并保持其独立性及权威性。

其次,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吸引外部高水平的人才,各个岗位责任明确、分工合理,互相监督。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对从业人员的科学管理。

第三,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加强信息和安全管理,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对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进行升级,增强收集信息的灵敏度,以应对复杂的业务环境。同时,建立严格的资料保全制度。

3.5 银行资信风险和国别风险的控制体制

国外银行的风险控制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信用额度,二是限制业务范围,最终目标是避免大范围的集体风险。在对国家信用危机及国外行信用危机评估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得到行的信用等级,信用额度和业务范围都应该根据信用等级来制定,不可贪图便宜而选择一些资质差的银行作为行。

3.6 外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在十八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就开始显现出来,西方商业银行在近200年的经济发展中对于风险的认识和控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方商业银行要求国际贸易融资款项不可以当作他用,在企业收回货款的第一时间,就应当马上将国际贸易融资款项如数归还给商业银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安全性。

4 结语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但比传统融资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这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在各方面不断学习完善,减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得到安全、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江林.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金融视线,2013年4月:124-125

[2]徐静等.浅议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J].商界论坛:292

[3]刘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其管理对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篇4

关键词:贸易融资;国际贸易;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层次发展,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出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贸易融资中潜在的风险随之不断变化。因此如何规避国际结算业务中的融资风险,最大限度地获取中间业务和融资效益,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亟需关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分析

(一)客户及银行的资信风险

银行贸易融资涉及的当事人比较复杂,如果交易的任何一方不履行约定,都会给融资银行带来风险即属于客户资信风险。客户方面的资信风险大致源于欺诈、编造虚假贸易背景等骗取银行资金或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资金链断裂或资金回笼不及时使得融资款项面临风险。银行业之间通过建立行进行国际结算,如果与银行进行交易的对方银行失去了偿付能力,也会给融资银行带来风险与损失。另外,对境外客户资信情况,银行要给予特别关注,因为一些特殊贸易很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

(二)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以外币计价的债权债务、资产负债的货币价值上下变动,造成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任何一方资产遭受的风险。不同币种之间汇率的形成有复杂因素,而各国汇率政策取向各国存在差异。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放款日与还款日之间的代开存续期内汇率大幅度波动,或因为汇率波动,客户收汇的资金出现不足以偿还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款项,会造成银行资金回笼的损失,另外汇率波动会影响客户正常业务的开展,也会给银行贸易融资带来风险因素。

(三)内部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部管理不规范或操作方法不当,或与银行工作人员失误或违规操作等因素相关而造成银行资金损失的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未能严格审核交易背景的真实性,未能充分揭示企业利用虚假交易套取银行信用的风险;再如基于真实国际贸易背景的技术性贷款审查不严,审查人员素质不高或责任心不强,没有深入调查贷款人的信誉、还款能力等,就审批通过,导致商业银行融资行为面临坏账的风险,或是对融资业务缺乏有效的信贷监控,抑或是未能对申请人或担保人进行评价或调查评价不全面,贷款抵押缺乏保障等。再者由于贸易融资业务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增加,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的国际惯例、政策法规要求随之提高,融资业务操作人员以及其与其他部门间的操作等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从而影响贸易融资的顺利进行。

二、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一)资信风险防范

在客户资信风险防范方面,交行S分行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应加强内部控制来降低企业信用风险。将内部控制与外部约束统一在一起,才能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随着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改进,产品多样化复杂化,对企业信用的审核面临更大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才能有效控制贸易融资业务改进带来的风险。对客户进行统一的额度授信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资信状况与财务状况来确定企业的授信额度,并分别根据授信业务的种类为客户确定授信额度。前期调查了解融资业务是否真实,是否连续。银行对企业的交易双方和信用记录都要在贷后管理中进行一一监督,做到事前事后予以跟踪,减少融资风险。对于银行信用风险,交行S分行要建立健全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建立评级体系,划分银行信用风险等级,在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时,有所借鉴参考。

(二)汇率风险防范

汇率变动会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提高汇率风险损失所占的比重,因此商业银行应提高对汇率风险的识别,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开展汇率风险管理。交行S分行要建立汇率专项服务。定期向办理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汇率风险的企业提供外汇资讯,制作贸易融资业务与汇率关联的台账,随时更新贸易融资数据,设置止盈止损交易点,向客户提供止盈止损的汇率触碰提示。使客户更及时的了解外汇资讯、向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是降低贸易融资改进后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为了有效避免汇兑损失,可以采取远期、期权、外汇期货等交易品种,有效控制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确保银行收益。

(三)操作风险防范

对银行来说,操作风险尤其是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是很难控制的。由于内部激励等客观原因,员工不愿意承担与其收益不相称的责任,导致内部操作风险较大。交行S分行要完善内控制度建设,重塑权利与责任对等的激励机制。同时加快国际结算业务系统的开发,并根据业务操作和管理需要不断升级和完善,提高操作效率,减少人为操作差错。深入研究与银行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规避法律风险;自觉遵守外汇管理法规,树立文明经营的良好形象,避免外汇业务经营中的政策风险。再者,要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定覆盖所有贸易融资业务岗位和环节的内控制度,全方位防范各类操作风险。加强对贸易融资人员的管理,制定规范的岗位职责、严格的操作规程,强化对单据交接审核、电文收发、信用证不符点提示、电传密押及操作密码保管等重点业务环节的管理,减少内部操作方面的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畅,高承志.浅论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信用风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4(8).

[2]林枢.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10(5).

篇5

当代社会是信息网络的社会,国际互联网迅速成为新的商业媒体形式,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蓬勃发展。电子支付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工程,而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支付方式的顺利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网络支付的发展现状

网上支付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银行所支持的某种数字金融工具,发生在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的金融交换,而实现从买者到金融机构、商家之间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过程,对电子商务服务和其它服务提供金融支持。国际上通用的网上支付工具有银行支付、电子支票、电子钱包和网上银行。网上支付具有交易与支付同步的特点,并且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二、国际贸易网上支付的优点

一是降低了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一方面直接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网上银行的网上支付方式,中介机构的手续费大大低于普通的支付操作;另一方面节约了交易时间,采用网上支付后,由于买卖双方对彼此的信用等级十分了解,所以交货与付款基本上是同步进行,这就提高了资本的利用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是能够降低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在贸易交割期间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由于通过网络支付的方式,合同从签署到履行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就降低汇率波动对双方的影响。

三、国际贸易网上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是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一方面网络支付系统的风险,这种风险是软硬件的系统风险。全球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和管理中的缺陷或问题成为电子支付运行的最为重要的系统风险。现今发达国家零售和金融业的经营服务已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系统的平衡、可靠和安全运行成为电子支付各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知识化和专业性,又出于对降低运营成本的考虑,金融机构往往要依赖外部市场的服务支持来解决内部的技术或管理难题,如聘请金融机构之外的专家来支持或直接操作各种网上业务活动。这种做法使自身暴露在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之中。另一方面,网络支付的操作风险大量存在。电子扒手,网上诈骗,黑客攻击,电脑病毒破坏等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对国际贸易中的网络支付产生了极大的安全问题。

二是信用风险。网上银行通过远程通信手段,借助信用确认程序对借款者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有可能增加网上银行的信用风险。因为借款人很可能不履行对电子货币的借贷应承担的义务,或者由于借贷人网络上运行的金融信用评估系统不健全造成信用评估失误。此外,从电子货币发行者处购买电子货币并用于转卖的国际银行,也会由于发行者不兑现电子货币而承担信用风险。有时,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将出售电子货币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如果被投资方不履行业务,就可能为发行人带来信用风险。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是信用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电子支付业务甚至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法律问题带来的风险。电子支付业务常涉及银行法、证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财务披露制度、隐私保护法、知识产权法和货币银行制度等。目前,全球对于电子支付立法相对滞后。现行许多法律都是适用于传统金融业务形式的。在电子支付业务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发行电子货币的主体资格、电子货币发行量的控制、电子支付业务资格的确定、电子支付活动的监管、客户应负的义务与银行应承担的责任,缺乏法律规范调整的后果表现在两个方面,要么司法者或仲裁者必须用传统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工具来分析网上业务产生的争议;要么法官或仲裁者不得不放弃受理这类纠纷。由于网络纠纷的特殊性,用传统法律规则来解决是一个非常吃力的问题;但是,消极地拒绝受理有关争议同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法律规定的欠缺使得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四、国际贸易网上支付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

一是完善电子商务法规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各方的利益,考虑到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与法律法规建设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新的法律法规必须有一个较为灵活的框架,防止其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银行要协调工商、税务、公安、保险等部门关系,实现信用资源共享,培育专业的信用服务机构,采用同一种规划平台、同一种标准手段、同一种技术流程,建立统一、高效、客观、公正的社会信用体系,降低金融信用危机,以提高人们对网络银行支付方式的信任程度,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

三是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对国际贸易交易双方进行信用评级和身份认证。在我国,我国由中央银行联合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行等12家商业银行参与共同建设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工程项目,作为面向全国的金融系统联合共建的统一认证中心,它专门发放和管理所有参与网上交易实体的所需的数字证书。这是电子商务的身份证明,从而解决网上交易者相互间的信任问题,防范网上欺诈行为。

四是加强信息传输的安全与隐密性针对互联网上信息传输不够安全的致命伤,市场上发展出SSL(Secure Socket Layer)与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两大机制为互联网上的交易安全把关。

参考文献:

[1]王瑞.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财富.2010(1).

篇6

国际保理(Factoring)

保理是保付的简称,指出口商根据保理合同将应收账款的所有权转让给保理商,同时保理商通过实现应收账款可以免除出口商的账务管理、催收账款、风险承担等相关职责,是保理商(通常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向出口人提供进口人的资信调查,承担100%的信用风险,担保应收账款的催收和追偿、资金融通和财务管理的一种综合性财务服务。出口保理一般采用双保理机制。出口商和出口保理商之间签订出口保理协议之后,出口商对于其出口销售只需与当地的出口保理商联系。出口保理商与每一个进口国的进口保理商保持着联系,各方受国际保理联合会颁布的《国际保理惯例规则》的约束。进口商的应收账款由出口保理商转让给相应的进口保理商,进口保理商因而向出口保理商负责保理协议中规定的收款和风险担保。

从保理的概念可以看出,保付业务是由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的一种集财务管理、信用担保、融资和结算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贸易支付方式。具体做法是:出口人事先与保理商签订保理协议,根据协议,出口人按买卖合同规定发货后,将运输单据直接寄交进口人,而将应收账款的单据卖给保理商,由保理商通过其在进口地的人负责向进口人收款,保理商收到货款后,扣除一定的手续费,将货款交给出口人。

通常在赊销方式下,卖方根据合同或订单发货交单后,只能被动地等待买方到期付款,这种货到付款方式,进口商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属商业信用,而不象信用证那样,由银行来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属银行信用。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买方可能会一再拖延付款或拒不付款,因此卖方的收款只能依靠对方的信誉,除非买方的资信可靠,信誉度极佳。这种方式使卖方坐失很多商业机会。

但如果出口商和保理商签定了协议,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保理商负责对买方的资信进行调查,替出口商催收账款及进行有关账务管理和资金融通并提供风险担保等。赊销业务中,资金的占用对出口方来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赊销将使出口方的资金大量被应收账款所占用。国际保理业务便是一种专门为出口赊销提供服务的金融工具,它可以使企业在得到赊销利益的同时,避免赊销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企业赢利的目的。

1968年,国际保理联合会成立,为会员提供国际保理服务的统一标准、程序、法律依据和技术咨询并负责组织协调和技术培训,对保理业务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保理业务在世界范围发展很快。1992年3月,中行北京分行分别与美国国民保理公司和英国米兰银行所属的鹰狮保理公司签署保理协议,率先开办国际保理业务。1993年3月,中行正式加入国际保理联合会。保理业务在我国逐步开展起来。

福费廷(Forfaiting)

福费廷业务是指在延期付款且标的较大的国际贸易中,出口商把经进口商承兑的远期汇票,无追索权地售予出口商所在地的福费廷商,以提前取得现款的一种贸易结算融资方式。票据买卖后的无追索性是福费廷业务的重要特征。出口企业通过办理福费廷业务,无需占用银行授信额度,就可从银行获得100%的便利快捷的资金融通,改善其资产负债比率,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规避利率、汇率、信用等各种风险,为在对外贸易谈判中争取有利的地位和价格条款、扩大贸易机会创造条件,但此项业务较其它结算方式费用高。

福费廷业务有以下特点:福费廷业务中的远期票据产生于销售货物或提供技术服务的正当贸易;出口商在背书转让债权凭证的票据时均加注“无追索权”字样,从而将收取债款的权利、风险和责任转嫁给福费廷商即包买商。包买商对出口商、背书人无追索权。随着福费廷业务的发展,其融资期限1个月至10年不等,时间跨度很大。福费廷业务的特色是出口商转嫁风险。福费廷业务项下银行对出口商放弃追索权的前提条件是出口商所出售的债权是合法有效的。因此,银行通常在与出口商签订的福费廷业务协议中约定,如因法院止付令、冻结令等司法命令而使该行未能按期收到债务人或承兑/承付/保付银行的付款,或有证据表明出口商出售给该行的不是源于正当交易的有效票据或债权时,银行对出口商保留追索权。

国际福费廷协会(IFA)是福费廷业务领域最大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促进福费廷业务在全球的发展,制订福费廷业务的惯例规则,便利成员间的业务合作。目前,该协会拥有140多家成员,主要为遍布全球的国际性银行和专业福费廷公司。

福费廷与保付业务的区别如下:福费廷与保付业务虽然都是由出口商向银行卖断汇票或期票,银行不能对出口商行使追索权。保付业务一般多在中小企业之间进行。成交的多系一般进出口商品,交易金额不大,付款期限在1年以下;而福费廷业务,成交的商品为大型设备,付款期限长,交易金额大,并在较大的企业间进行。保付业务不须进口商所在地的银行对汇票的支付进行保证或开立保函;而福费廷业务则必须履行该项手续。保付业务中出口商不须事先与进口商协商;而福费廷业务中进出口双方必须事先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保付业务的内容比较综合,常附有资信调查、会计处理、代制单据等服务内容,而福费廷业务的内容则比较单一,只提供远期汇票兑现的资金融通业务。

国际结算的风险防范

在当达的交换中,没有“信用”为基础,就不可能有贸易的产生和双向流动。但另一方面,信用活动总是伴随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国际贸易是跨国家的商人间的交易,又由于各个国家间的商业习惯及法律差别很大,国际间商业交易的正常运行势必受各国法律环境差异的影响。在不了解对方法律环境的情况下,一旦产生贸易纠纷,则将极不利于纠纷的解决。国际诈骗的存在,又加深了这种复杂性。国际结算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再加上我国开展国际业务的时间较其它发达国家还尚短,相关业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不规范操作、考虑问题不够周全造成的结算风险提高。

在国际结算中,客户信用风险又称应收账款风险,是指进口方拖欠出口方货款产生应收账款风险的可能性。在国际贸易中,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进口国贸易政策变化、经济滑坡、国际市场变化、利率变化、汇率变化等,这些因素均会导致信用风险。发展中国家在信用管理领域较发达国家而言严重滞后,再加上开展国际业务的时间较短,因此导致风险较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有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形成了较有效的监控机制,并提供较有力的司法保障。但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信用欺诈司法约束严重不足,尽管国际社会为促进贸易公平健康发展而制定了一系列公约或规则,但对如何惩治信用欺诈尚未制定足够完备和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目前,可采用以下的防范方法:

(一)交易前与贸易目标国政府签署合作协议

与目标国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是一种寻求官方保护的方法。外贸企业应尽可能与目标国政府签订官方合作协议,以使今后的国家风险最小化。这样可以为进出口贸易提供法律保护和支持,可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二)对贸易的合作国进行风险评估

了解所在国的政策及经济环境并做出评估,可以大大减少国家风险的发生概率。也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贸易国政府的支持力度及态度、各笔交易风险与收益的对比、当地消费者偏好和当地同行业市场规模等。

(三)签订由官方承保的信用保险

使用进出口贸易的各种保险是一种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很多国家为了鼓励本国进出口业务的开展,对外贸企业提供进出口贸易保险,这些保险对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风险遭受的损失都给予一定补偿。对于我国外贸企业来说,在从事进出口贸易前,可以选择签订出口信用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把风险转嫁给保险机构,使企业本身能更好的进行国际贸易,而减少商业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

(四)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及专职机构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目前,外贸企业内部管理中出口部门和财务部门往往在收账问题和风险控制上职责不清,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究其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缺少信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没有专业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国际经验表明信用管理部门是现代出口企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能部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才能完成。信用风险是国际结算核心风险,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工作的重点是对客户信用的管理。

客户信用管理实质上就是对客户的支付信用和支付能力进行评价。企业要制定客户资信管理制度,以客户资信管理为核心实施一套防范和控制客户风险的管理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进行资信调查、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和剔除信用不良的客户。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销售和管理决策严重失控的局面,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以新增设的信用管理部门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对每笔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并以此对应收账款发生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这样能使企业的交易决策权限和拖欠风险职责更加明确,以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而且使企业的销售管理体制从对外销员的管理为主拓展到以对客户的管理为主这一现代销售模式上来。

篇7

在当今经济趋向全球化与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国际贸易融资已经广为应用,但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的发展仍然受到一定影响,使得银行贷款融资中国际贸易融资量逐渐攀升,带来的融资风险也随之增大。本文详细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开拓国际贸易融资应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措施

0 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重复性、短期性及高流动性的特征,注重的是操作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持续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国际贸易融资与其他信贷业务之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融合了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于一体,不管是对进出口商还是对银行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并成为不少跨国性大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然而,国际贸易融资所涉及到的资产业务、信用担保业务,不但具有风险,而且根据不同的业务其风险的大小也是各有不同,主要存在的风险包括:国家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物流风险、单据风险等。所以在国际贸易融资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必须加强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就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控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措施仍然采取的是传统信贷模式,其对企业考核的指标重视的是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净资产、盈利能力、负债比率、现金流及担保方式和还款来源等方面。长期使用传统的信贷模式来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1 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风险分析

1.1 银行内部存在的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用证或其他融资业务时,操作过程中没有实施严格的管理,或者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造成大量缺乏管理、监察不力、制度松弛等不当操作的现象出现,从而导致资金蒙受损失,产生了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操作风险集中表现为:一是缺少必要的信贷监控系统;二是缺乏严格的贷款审查程序;三是贷款保障机制不健全。

1.2 银行内部存在的管理失控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的开展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技术方式监控管理整个操作业务中的每个环节,并且促使银行内部有关部门及各分支行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处理外汇业务的程序上相对滞后,在不同的部门及分支行之间业务运作比较独立,在管理方面缺乏协调统一性,网络资源缺少共享,业务操作流程缺乏规范性,对各项业务没有进行细分统计,这就难以实现互相制约、监控风险及资源共享的目标。具体而言:一是对市场客户缺少深入了解,发现控制能力比较弱,风险预警不到位;二是有些商业银行中的分支行开展的进出口业务存在比例失调的现象,融资业务没有必要的风险补偿;三是有些商业银行中的分支行内部考核机制存在问题,在年末进行考核时面临着完成国际结算业务总量的压力,对国际贸易融资降低了资产质量的要求。

1.3 进出口商存在的信用风险

我国进出口商总体效益欠佳,普遍存在多头开户结算、融资押汇与贷款现象,缺乏良好的信用状况。但是出于资金压力,经常孤注一掷,利用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国际贸易融资工具,从银行套取资金挪作他用,导致银行信贷资金体外循环,在名义上虽然贸易融资拥有追索权,但与信贷部门开展的依法收息一样,其实际收效甚微,难度非常大。

2 商业银行开拓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问题

2.1 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首先,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不能对风险进行早期防范。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快速预警制度、风险预警模块等方面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重要风险指标暴露出非常严重的问题,如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及流动性水平等,缺乏真实的数据为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其次,风险管理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尤其是专业性高的中间机构较少,导致无法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难以提高工作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最后,缺乏完善的风险分摊机制。当前有些银行尚未建立起一个涵盖金融同业、保险机构及总行在内的风险分摊机制,单一银行难以实现由风险分摊机制来有效化解流动性清偿问题。

2.2 国际贸易融资中缺乏灵活的授信额度管理

当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包含了国际贸易融资。银行在统一授信管理中往往是依据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资信水平等因素,最终为企业核定一个最大的综合授信额度,并且根据不同的授信业务品种给企业核定出分项授信额度。但是在我国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的中小企业、贸易类企业,基本都是规模较小,这种情况下使传统企业的财务分析对其核定授信额度就失去了指导意义。虽然中小企业一般都忽视了报表的作用,但它们重视有形的房产抵押。可见,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贸易类企业进行融资时所选择的策略比较滞后,跟不上国际贸易融资的前进步伐。此外,与传统授信审批的方式和重点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并没有太大区别,时效性差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一旦确定了企业的授信额度,一年之内办理的业务只能在额度以内,而不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对授信额度进行随时调整。同时贷后管理不到位,没有从贸易融资的具体特点出发对物流与资金流进行有效管理。

2.3 国际贸易融资缺乏有针对性的贷后管理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还没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贷后管理办法,现在大部分客户经理对贸易融资业务依然按照以往的贷后管理模式进行贷后管理。这样就会容易产生两个风险:一是企业一旦出现违约,企业已经将充当第一还款来源的实物处理掉了;二是银行手里虽然控制着物权,但是对物权处理缺少应有的经验和能力,最终财产保全只能以追索担保方式进行,这样银行就处于被动的境地。然而事实上以其业务自身来防范风险是贸易融资业务所具有的特点,在对贸易融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强化定期审核前提下,同时要注重将贸易融资业务的特性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贷后管理。此外,贷后管理还存在一个明显问题,银行相关信贷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责任划定不明确,一旦出现风险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3 商业银行开拓国际贸易融资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3.1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防控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针对越来越严重的内部控制问题曾颁发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相关指导文件。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能够涵盖全部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全方位强化风险防范体系,使得国际贸易融资中能有效防范风险。一是为了保障内部控制制度能不断完善,就需要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独立性的内部审核监督机制。内部审核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事后评价活动,它是对金融机构内发生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不定期、定期评价的同时,还要及时评价内部控制状况。二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就是要强化安全、信息管理。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信息处理,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还要严格管理各种业务的档案,对相关资料建立起完整的保全制度,保障各项业务经营活动及其相关事项能够随时被监督与检查。

3.2 创新信贷模式,促进国际贸易融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的一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强,在实践中能否获取业务的关键就在于便捷的审批流程。贸易融资业务需要重视的是贸易的真实性与连续性,审查交易方、信用记录、操作手续及贷后管理等方面,并且对贸易中产生的销售收入要引起重视,以及在期限方面要与贸易周期严格匹配等。依据业务自身的特点,以贸易融资的授信额度作为一种参考,实行全方位动态化的贸易融资业务管理。首先评定授信额度时不能仅仅关注那些财务报表上的传统指标,可以运用一些更能表现出贸易业务特点的财务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以此作为授信额度的测算标准。其次,针对贸易融资强化授信额度评级的灵活性、时效性。针对价格波动较快的进口商品,可由季度、半年评级来代替原来的年度评级的套路,这样对授信额度可以随时减少或增加;更加灵活的方式是直接参与制定企业贸易流程及控制货权,临时给予企业单笔授信。商业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对于用静态数据核准的授信额度只能作为参考,贸易企业应该适用动态化的财务审核指标。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难以确定的风险,包括复杂的贸易和票据交割背景,对贸易融资业务来说必须坚持动态化的审查原则。商业银行如果不能考虑到环境和企业本身的变化,只是单纯的、机械化的使用原有的授信额度,最终将使自身置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3.3 针对国际贸易融资强化贷后管理

首先,以动态审批为前提,按照不同贸易融资产品的差异化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贷后动态管理制度。建立这样的制度需要体现出以下两点:第一,要切实进行动态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包括随时跟踪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会对企业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当出现风险后,或是风险即将发生时,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要尽量降低银行资产损失。其次,对银行来说贸易融资能掌握的货权。所以在贸易融资中掌握货权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银行对货物的监控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所以需要引人第三方监管机构,由专门的第三方代替银行监管质押物,控制风险的关键就在于此。此外,银行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质押物所具有的变现能力和企业自身的信用,如果货物有较大的价格波动,银行就应该要求企业及时追加保证金,或者尽快处置抵押物。最后,为了防范潜在风险,商业银行内部需要强化联动机制。如果进出口商办理的业务是在相同银行,银行内部的联动机制就会发挥有效作用,保障银行对企业上下游情况及时了解,从而准确判断出贸易的真实性,贸易双方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 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加深,致使我们必须正视风险的存在,虽然商业银行开拓国际贸易融资具有较大的风险,但只要根据贸易融资的具体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备的贸易融资运作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使业务操作得到规范,就能将贸易融资所具有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终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篇8

一、信用证的特点

1.开证行承担第一性的、而且是独立的付款责任,是一种银行信用。信用证是银行以自己的信用作出的付款保证,银行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这一特点极大地减少了由于交易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付款不确定性,为进出口双方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2.信用证是一项自足文件。信用证虽然是根据买卖合同开立的,但信用证一经开出,就成为独立于买卖合同以外的一项约定。《UCP500》第3条规定:信用证与其可能作为其依据的销售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交易,即使信用证中提及该合同,银行也与该合同无关,并且不受其约束。

3.信用证是一种单据买卖。《UCP500》第4条规定:在信用证业务中,各有关方所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银行只负责单证、单单之间的表面相符。

二、信用证方式下的风险及防范

信用证(L/C)支付方式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银行参与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有了银行的参与,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可以降低国际贸易风险,并使双方得到资金融通。但由于信用证业务要求进出口双方严格遵守信用证条款,必须受《UCP500》的约束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只要有一方未遵守条款,或利用其中缺陷刻意欺诈,则信用证项下的风险就会由此产生。

1.进口商面临的主要风险。(1) 出口商交货严重违反贸易合同的要求。由于信用证是一项自足的文件,独立于买卖合同之外,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完全以L/C条款为依据,银行对于买卖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概不负责。若出口商以次充好,以假冒真,只要出口商提供的单据与L/C相符,出口商照样可得到货款,而进口商则遭受损失。(2)出口商伪造单据骗取货款。《UCP500》第15条规定“银行对单据下述方面不负责任:形式、完整性、准确性、真伪、法律效力等。银行对单据所代表的货物在下述方面不负责任:货品、数量、重量、状况、包装、交货、存在与否”这一规定为不法商人伪造单据骗取货款提供了方便。(3)卖方勾结承运人出具预借提单或倒签提单,或勾结其他当事人如船长等将货物中途卖掉。

2.出口商面临的风险。(1)由于交货期、交货数量、规格等不符而造成的风险。在实务中,常常发生出口方未按规定交货的情况,任何一个不符点都可能使信用证失去其保证作用,导致出口商收不到货款;即使出口方完全按信用证规定出货,但由于疏忽而造成单证不符,也同样会遭到开证行拒付。(2)因软条款而导致的风险。有“软条款”的信用证开证人可以任意、单方面使单据与信用证不符,即使受益人提交了与信用证规定相符的单据,也可解除其付款责任。这种信用证实质上是变相的可撤销的信用证。(3)进口商利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绕过通知行直接寄出口商,引诱出口商发货,骗取货物。(4)正本提单直接寄进口商。如果一份正本提单直接寄给客户,等于把物权拱手交给对方。客户可以不经银行议付而直接凭手中的提单提走货物。如果寄送银行的单据有任何不符点而收不到货款,银行将不承担责任。(5)进口商申请开立不合格信开证,并拒绝或拖延修改,或改用其他付款方式支付。此时卖方若贸然发货,将造成单证不符或单货不符的被动局面。(6)开证行倒闭或无力偿付信用证款项。此时,出口商只能凭借买卖合同要求进口商付款,须承担商业信用风险。

三、信用证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银行信用不可能完全取代商业信用,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商业风险,因此企业必须注意对信用证项下风险的防范。

1.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慎重选择贸易伙伴。及时了解国际信用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模式,有助于提高其信用风险的管理技巧和水平。在进行交易之前,要对客户的基本情况、所属行业的风险等进行调查了解,建立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并定期进行复核、评价。慎重选择贸易伙伴,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采取适当的措施。

2.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加强对信用证条款的审核。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规定与新方案也不断出现,UPC本身也不断的修订完善,这都要求业务人员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业务人员要熟知UCP500和UCP600,精通国际惯例、国际商会的仲裁惯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信用证条款的审核。(1)单据不符的审核。制单、审单是一项非常仔细的工作,有关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细的工作精神,制单人员应严格按照信用证的要求给银行一套完整、正确的单据,银行应协助企业审单,确保单据与信用证、合同、实际货物的一致,以便及时结汇。(2)对单证质量的审核。提高单证的质量,保质出货,使单单一致、单证相符,从程序上保证单据准确完整。经过信用证审核程序后,如果接受了对方的信用证,就应该按要求装运货物,制作相关单据,在核对无误后,提交议付行以保证按时收款。(3)对陷阱条款和软条款的审核。业务人员要对信用证进行认真审核,确保其中没有“陷阱”和“软条款”。主要的审查内容包括:审核信用证的内容与合同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导致出口方履约困难的“陷阱”,是否存在 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的“软条款”等。若发现在这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应立即要求对方修改或删除这些条款。

篇9

论文关键词:国际保理,保理商法律风险,规避

 

国际保理是一种由保理商为卖方提供的集商业资信调查与评估、应收账款的管理与追收、贸易融资及买方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结算与融资方式。当前,在国际买方市场逐渐形成、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国际保理业务由于其特有的优势,迎合了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我国作为外贸大国,对国际保理业务也有着巨大的需求。外汇拖欠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这些企业一直期盼能有安全有效的金融服务来解决这一难题,而国际保理的出现对解决企业外汇拖欠问题提供了一种现实和可能的途径。像许多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从事保理业务的保理商主要是银行和非银行保理公司,其中银行的国际保理业务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其业务量在我国现有的保理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份额。国际保理业务在给保理商提供新的、更广阔的利润空间的同时,也会给其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如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一、国际保理的概念

国际保理是国际保付的简称,它是18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崛起的一种界于托收与信用证之间兼具商业和银行双重信用功能的结算方式。美国的《商业律师》一书中对保理业务的定义是:“在保理商和以赊销方式销售或提供服务的供货商之间存在持续有效的安排,根据这一安排,保理商对通过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应收账款应提供下述服务:1、现金收购所有的应收账款;2、保留销售分户账并提供有关应收账的其他账务服务;3、收取应收账款;4.承担因债务人清偿能力不足而产生的坏账损失。同时还规定,保理商只有在提供至少两项上述服务时才被视为是保理业务。”这一定义是基于专业实践的考虑而作出的,与《国际保理公约》的规定相类似。概括而言,国际保理是为国际贸易赊销方式提供的坏中集账务管理、应收账款收取、信用风险担保和贸易资金融通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国际保理业务一般涉及四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出口商)、债务人(进口商)、出口保理商、进口保理商;国际保理业务涉及的合同相应地包括出口商与进口商之间的货物(服务)销售合同、出口商与出口保理商之间的出口保理合同、出口保理商与进口保理商之间的相互保理合同。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律基础是债权转让,出口商通过出售应收账款,即债权,从而获取融资,保理商从出口商买断出口商出售货物(服务)的应收账款,并作为新的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向进口商催收账款。由于保理业务能够很好地解决赊销供应商而临的资金积压与进口商信用风险的问题,因而目前己成为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一种重要结算方式。[1]

二、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的法律风险

保理商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销售账务管理、应收账款收取、信用风险担保和贸易融资,销售账务管理是保理商利用其便利条件和专业知识提供的管理服务,不涉及责任与风险,所以保理商主要面临着与其他服务内容相关的风险:即与贸易融资相关的出口商风险和与信用风险担保及应收账款收取相关的债务人风险,以及来自对应保理商的风险。

(一)来自出口商的法律风险

保理业务中,保理商和供应商签订保理协议和应收账款的债权让与是保理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保理商面临来自出口商的风险主要是应收账款的法律风险。

保理不同于信用证的地方在于保理协议和基础贸易合同密切相关,保理商通过购买出口方对买方的应收账款,获得对买方的债权,因此,应收账款债权本身存在的法律风险是在国际保理业务中应该注意的保理商法律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应收账款债权的合法性风险。在保理中,并不是供应商的各类销售的应收账款都是合法的,如果存在合同欺诈、违背外贸管理的强制性规范等情形,则应收账款债权不具有合法性,会损害保理商的债权。

(2)应收账款债权的可转让性风险。债权的可转让性是保理商开展保理业务的前提条件,由出口商将其对进口商的债权转让给保理商,属于民法中的债权转移问题。如果保理商接受的债权是不可转让的债权,那么它无法实现债权的有效索偿。

(3)应收账款债权转让中的权利抗辩风险。根据债权让与的一般规则,债务人对抗原债权人的抗辩,亦可向新的债权人主张。如果应收账款债权本身存在债务人的抗辩,如认为供应商的供货品质或交货时间与合同规定不符,或者提出债务抵消要求,拒绝向进口保理商付款,则保理商将有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4)应收账款债权中的权利瑕疵风险。应收账款债权瑕疵通常有如下情形:供应商己经将应收款抵押给第二人;供应商将转让债权的部分或全部债权己经通过保理协议转让给其他保理商;债权转让中,没有将实现债权所必需的附随权利如强制收款权、起诉权、留质权、停运权、对流通票据的背书权利等进行转让,导致保理商不能实现债权。

(二)来自债务人的信用风险

在保理业务中,保理商更为关注的是买方购货商即债务人的资信状况,因为购货商是货款的最终支付者。保理商买断供应商应收账款,便成为货款债权人,保理商和债务人之间也就建立起了债权债务关系,同时也承担了原先由供应商承担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信用风险。

保理商面临的买方购货商信用风险具体表现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买方购货商隐瞒自身的资信状况,伪造反映其还款能力的真实数据,不及时告知可能影响自己及时还款的各种事件,导致保理商难以正确评估买方的资信状况。融资审查时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不能合理的确定债务人的信用额度,融资判断失误,高估了购货商的资信程度,最终出现买方拖欠贷款,买方拒收货物井拒付货款,甚至买方无力偿还债务或破产的信用风险。而且保理商是在一段时间后才追收账款。在这段时间里,债务人的经济行为的得失,必定会引起其信用水平的升降,影明其清偿能力。也许进口商的资信水平原来不错,但在履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资信水平下降,无法继续履约,而保理商的事中监督不够得力,难以预料买方购货商今后还款的意愿和能力。还有,如果债务人得到货物后逃匿,保理商如无法找到债务人,则无法收取应收账款。[2]

(三)来自对方保理人的信用风险。

在国际保理业务中,双重保理机制是最为普遍而重要的操作方式论文开题报告。在这种保理方式中,存在着四方当事人,由两个保理商通过保理协议共同提供保理服务。这样,一方出口保理商不仅要而对来自供应商和债务人可能的信用风险,还要而对由另一方保理商(进口保理商)不履行义务而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风险。这种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进口商不能成功收取应收账款或虽己成功收取账款,但无力向出口保理商转付相应款项。

(2)进口保理商不遵守保理协议,在收取相应的账款后,逃匿或拒不向出口保理商转付相应的款项。

(3)进口保理商成功收取应收账款后,将该账款挪用与其它经营项目而没有及时向出口保理商转付相应款项。这样,在己向供货商提供了预付款贸易融资后却无法收到进口保理商应该转付的账款,出口保理商将而临重大的损失。而进口保理商则承受着其能否从出口保理商那里收取相应的保理费的风险。[3]

三、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的法律风险规避

鉴于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存在诸多的法律风险,为有效地控制和规避法律风险,保理商在国际保理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签订保理协议,加强对应收账款债权的保护。

在保理协议中通常以如下几类条款来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性。

(1)供应商担保条款。由供应商在保理协议中做出承诺,保证所出售的应收账款的债权是合法的债权;除了己经向保理商披露的因素外,一开始就不存在任何阻碍债权可转让的因素;保证在出售的应收账款债权上不存在保理商所不知道的权利抗辩风险和权利瑕疵风险;保证债权转让的完整性等。

(2)通知条款。应收账款债权的让与通知可以由供应商发给债务人,经授权也可以由保理商发给债务人,通知直接关系到保理商的利益,是债权转让的生效要件之一。在保理协议中应当对通知的方式做出详细的规定,如规定在发票上注明该债权己经让与保理商,进口商应直接向保理商支付的字样。

(3)协助条款。在保理协议中应规定;一旦发生进口商拒付情形,而且拒付并不是基于其与供应商之间的贸易纠纷时,保理商应该要求供应商承诺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协助保理商追讨债款。特别是因债务人所在国家法律对于保理商直接针对债务人提起诉讼设置障碍时,保理商应要求供应商承诺:不管是通过法院还是其他方式进行诉讼,都应该对保理商的诉讼进行配合,必要时保理商可以联合供应商或使用供应商的名义进行诉讼。

(4)追索条款。保理协议应规定:如果对己保理的应收账款债务人针对供应商提出抗辩、反索和抵消主张时,保理商将有权解除保理协议,并对其支付的预付款向供应商行使追索权。

(二)深入调研保理商法律风险,事前做好保理业务当事人的资信审查工作

资信调查是保理商控制风险的主要依据和保障业务正常运行的手段。可以说,做好了保理业务当事人的资信审查工作,保理业务的信用风险的防范就成功了一半了。

(1)对供应商的审查。供应商的信誊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保理商能否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因此在与供应商签订保理合同之前,保理商必须对供应商的信用状况进行审查。应对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看供应商是否为经营正当业务的合格法人,其产生应收账款的业务是否在其经营范围之内,还应审查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行业经验及经营业绩等,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定供应商的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从而定是否做这笔保理业务。

(2)对债务人的审查。债务人的债务状况和偿还能力将直接决定着银行保理商能否成功地追收账款。保理商在多大程度上承担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取决于行保理商所核准的信用额度。因此,作为银行保理商核定债务人的信用额度的主要根据,对债务人的资信调查显得尤为重要。银行保理商应该利用其广泛的分支机构和网络,或者利用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1)的网络和官方及民间的商情咨询机构,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关债务人的信用信息,对债务人的负债情况,债务的集中程度,销售能力和偿还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查,从而决定是否提供保理服务或何种保理服务。

(3)对对应保理商的审查。选择资信状况好、对抗风险能力强的保理商,是防范对应保理商的信用风险的关键。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要慎重选择对应的保理商,事先对对应的保理商的资信状况、风险对抗能力等作严格的审查。

(三)完善我国的保理业务法律体系,为保理业务风险防范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还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沃土,我国目前没有关于保理的专门法规。国际保理业务主要依据《国际保理公约》这一惟一的国际法及〈〈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执行,而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入世”之后,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是国内融资市场所而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针对日前我国发展保理业务的需要,应该由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尽快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保理业务管理法规和操作细则,加强对中国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监管,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保理公司,推动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注释:

[1]白志潮:〈〈浅谈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2月

[2]吴胜林 张一帆:〈〈我国国内保理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析〉〉,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9月

[3]仇志刚 李恒:〈〈我国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的信用风险及其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2月

参考文献:

[1]朱宏文:〈〈国际保理法律与实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版

[2]于立新:〈〈现代国际保理通论〉〉,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3]弗瑞迪:〈〈保理法律与实务〉,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白志潮:〈〈浅谈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2月

[5]吴胜林张一帆:〈〈我国国内保理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析〉〉,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9月

[6]仇志刚李恒:〈〈我国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的信用风险及其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2月

篇10

【关键词】 经济危机;中小企业;风险;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影响下,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一种必然选择。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出口总值达到14285.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8%。然而,国际拓展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不确定性,这致使中小企业在国际拓展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风险。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经济下滑趋势尚未见底,多数国家面临的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压力不断增大,纷纷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主义。比如某国在政府政策中限定必须购买国货,此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也是发达国家采用的主要贸易保护主义手段,这一切致使我国中小企业国际拓展政治风险更加突出。2009年4月23日,印度财政部海关总局声明,对来自中国的以冷轧不锈钢为主的若干不锈钢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因此,在经济危机形势下,如何清晰认识、防范和化解国际拓展中所面临风险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国际拓展风险分析

(一)坏账风险

2008年中国人民币升值,国内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低价优势逐渐变弱,竞争更加激烈。国内激烈的竞争局面导致外商拥有交易话语权,外商为了减轻资金负担,加速资金周转,便要求在交易过程中少占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赢取客户,赊销成为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采用的普遍竞争手段。赊销直接导致坏账风险的产生。2008年,广东省出口额4041亿美元,其中坏账额200亿美元,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这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遭受巨大损失。

(二)国际诈骗风险

中小企业国际诈骗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中小企业被外商企业编造的虚假信息所蒙骗,从而遭受巨大财物损失。产生国际诈骗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在没有完全了解外商企业商业信用信息、资金财务信息、跨国经营的要求和惯例的情况下,轻易听信外商企业的虚假言论,又经不起巨额订单和巨额利润的诱惑,贸然与外商企业签订贸易合同,导致上当受骗,遭受巨大财物损失。中小企业遭遇的国际诈骗事件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涉及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危害极大。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集中表现在以下各方面,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政局动乱、政策变化、当地企业与中国厂商产生矛盾等因素,致使中小企业进行国际拓展时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由于俄罗斯“灰色清关”政策变化,2008年中国商人价值20亿美元的货物被俄罗斯扣押,俄罗斯政府宣称将销毁这批货物,此举将给相关中国企业造成致命打击。至今,货物已经被扣押长达一年,据初步估计,如果货物最终被销毁,至少有100个生产企业会破产,约10万工人面临失业的威胁。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剧,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这明显增加了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国际拓展过程中的风险,致使企业外贸环境进一步恶化。美国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增加了购买国货条款,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一度引起争议。

在美国和欧盟对中国产品不断设置贸易壁垒同时,当地企业和中国厂商的矛盾也不断加剧,“砸店”、“烧货”事件时有发生。2004年9月,共有16个集装箱温州鞋在西班牙埃尔切市被当地失业鞋厂工人烧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0多万元,西班牙事件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企业不善于妥善处理当地公共关系。

二、中小企业国际拓展风险对策

(一)出口信用保险

随着国际贸易风险不断增多,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应运而生。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惟一承办政策性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旨在帮助企业化解国际拓展过程中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能够实质性地解决贸易赊销中国内出口商资金占压和国外进口商信用风险的问题,实质性地解决中小企业国际拓展中可能面临的潜在政治风险问题。通过购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中小企业能够进一步强化信用管理,减少呆坏账款。把握贸易机会,扩大业务规模,确保持续发展。

(二)企业尽职调查

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态度一定要严谨慎重,不能轻易信任进口商陈述的信息,应当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针对进口商进行企业尽职调查,利用尽职调查报告,全面了解进口商的资信情况,包括企业工商登记资料、股本结构、经营者情况、经营情况、银行往来情况、财务情况等信息,从而正确判断对方的实力、信用额度以及潜在问题,最终确定相应的合作方式和结算方式,从根源上防范坏账风险和国际诈骗风险。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有以下渠道和手段:通过国内的咨询机构调查,该类型咨询机构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浙江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等;通过国内往来银行进行调查;利用工商名录进行调查;通过我国驻外使馆的商务机构调查;通过国外咨询机构或资信调查公司进行调查;委托律师参与资信调查。

(三)树立自主品牌

中小企业应当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技术含量,逐步实施品牌战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拓展中,绝大多数依赖的是低价优势,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低价策略经常导致国内产家互相压价,参与竞争的中小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另外,低价策略经常引起外国政府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和技术贸易壁垒,导致中小企业遭受巨大财务损失和国际拓展受阻,严重威胁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小企业要积极依靠技术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塑造企业品牌,扩大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经济危机时期,国际需求下降,各类成本降低,正是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最佳阶段。树立自主品牌既能提高产品利润,又能规避国际反倾销措施和技术贸易壁垒等政策性风险。

参考文献:

[1]吴西镇.国际反倾销规则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及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8,12

[2]陈丹彤.中小企业如何加强出口信用风险管理[J].大经贸,2007(5)

[3]傅磊,顾奋玲.出口企业信用风险及其防范――兼谈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防范功能[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

[4]林长富.论温州民营企业品牌建设之路[J].现代经济,2008,7

[5]刘晓英,余世红.中小企业的品牌塑造,企业活力,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