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和发展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这就是要开辟一条人类与自然既和谐共存和发展,又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它要求一个国家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经济技术体系的生产资料都必须是可以再生的;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资或者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任何产物和废物都是物质循环中下一个环节的原料。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60年代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和各界的重视以来,1965年德国的基尔大学的教育大会,1972年的斯得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5年10月的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界研讨会,1977年10月的第比利斯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以及1992年4月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都讨论了环境教育问题,并对环境教育的定义作了一些探讨。总结历次国际环境会议的精神,国内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环境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深切地感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形成较强的环保意识,以便自觉地从全局利益出发,关心地球环境,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环境意识包含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认识意识是指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的社会活动,既利用了自然也改善了自然,又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而这些活动现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反映和认识,这种对环境能动地反映和认识,被称为环境意识,如将这些认识意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则称之为参与意识。环保意识是建立在良好的环境意识之上的。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
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素质和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沙尘暴、赤潮、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二、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
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环境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也包括观念、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单纯的知识传授困难得多,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潜移默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良好的环境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环境科学知识和身体力行、严格自律,即良好的环境意识行为之上的。
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的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又是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联系的。因此,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学校系统地、有组织地向广大青少年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真正使环境保护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进而起到“教育一代人,影响三代人”的作用,这是我们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责任感。通过环境教育所培养起来的以“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就是弥漫在整个校园中的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同时,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能力。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切实可行的。
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环境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环境教育的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可行的。
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研究一些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也可以研究一些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调查和研究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生物对环境的监测作用、植物对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作用、生物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等。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理解生物资源多样性。在地球40亿年的生物史中,曾产生过25亿种生物,到20世纪90年代已灭绝了99.9%,现仅存500 -3000万种生物。由于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过度掠夺、滥捕乱杀、走私等,目前陆地物种消失很快,按目前的情况估计,到20世纪末,将还有50-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在今后20-30年内,平均每天约有100个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的生活物资和资源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每种生物的特性绝不会与其它任何生物相重复,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都是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系统中任何一个物种的绝灭都预示着上千种其它生物即将面临死亡,而最终威协着人类自己。通过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学习,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对该课题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
1、进行环境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重视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部分课题组成员被选派参加省、市环境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如主研人员杨学勤两次参加了市环保局和市教育局举办的环境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对环境教育有了一定的基础。采取外培和自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校性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通过利用教研活动、科研例会等时间开展环境教育研讨和培训,课题组还收集整理了许多环境教育的资料和教材,大力宣传环保。为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作出贡献。
2、建立相关的实验基地
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以学校的校园、生物园、大渡口家属区和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作为实验基地,让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举办专题讲座。课题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如“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策略”、“研究性课题(自主探索性实验)的选题、设计与实施”、“实验研究报告(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攀枝花苏铁的生长与繁殖”等。
4、收集环保资料,举办知识竞赛。如攀枝花苏铁知识竞赛、环保知识竞赛等。
5、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验。如“攀枝花苏铁的种子繁殖,无性繁殖--扦插”、“校园内攀枝花苏铁的人工辅助授粉”、“番茄、白菜、洋葱、莴苣等的常见植物的栽培和管理”、“玫瑰、葡萄的扦插繁殖”、“褐云玛瑙螺、白玉蜗牛等的养殖与管理”、“叶脉书签的制作”、“制作醪糟的原理及实作探索”、“霉菌的作用探索----豆腐乳的制作原理及实作”等。
6、指导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由学生结合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或调查。如“校园环境的调查分析与环保意识的形成”、“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学生视力与视力保护工作的调查”、“米易溶洞考察”等。
7、开展社区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小组重视和参与环保宣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社区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从小增强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通过他们去影响一个个家庭和社区。如: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开展植树活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组织学生参加市环保局组织的废旧电池、白色垃圾的回收和环保宣传活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市中心广场参加市教委和市环保局组织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深受市民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成果
设计该课题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丰富了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拓展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攀枝花的乡土情谊;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逐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的成果:
1、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对环保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营造了浓厚的科技、环境教育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环保和创新意识。此外邀请市环保局、攀研院和大学等机构的专家来学校进行环境科学方面的技术指导,交流、作讲座、报告等。每逢此时,学校的多功能演播厅座无虚席,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活动的开展,师生环境意识增强,能自觉地从全局利益出发,爱护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自觉保护环境,全校基本上杜绝乱扔纸屑、乱到垃圾、乱吐、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爱护公共财物,不攀折树木,不践踏花草,保护和关心我们生活的环境尽量不受污染。校园环境整洁优美,食堂干净卫生,无卫生死角。并且师生均能积极参加旧电池和白色垃圾回收等环保公益活动。师生员工养成的节水节电,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用或少用造成环境污染的生活用品,注意收集废旧污染物品的良好习惯,具备了较强的环境参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2、丰富了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拓展能力。通过“校园内攀枝花苏铁的人工辅助授粉” 、“攀枝花苏铁的种子繁殖,无性繁殖--扦插”探索性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理解和掌握了裸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有关的知识。通过对 “番茄、白菜、洋葱、莴苣等的常见植物的栽培和管理”活动的进行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也理解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六种器官的组成、植物体的整体性以及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的道理和方法。通过“玫瑰、葡萄的扦插繁殖”实验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用茎繁殖的原理、过程。通过“褐云玛瑙螺、白玉蜗牛等的养殖与管理”活动的开展,掌握了软体动物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将学过的有关真菌的知识运用于实验“制作醪糟的原理及实作探索”、“霉菌的作用探索----豆腐乳的制作原理及实作”中。
3、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攀枝花的乡土情谊。由不同学生选材、设计和开展的 “校园环境的调查分析与环保意识的形成”、“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建议”、“米易溶洞考察”等研究性活动课题,对朝夕相伴的环境优美的校园的了解,对值得我们攀枝花人自豪的攀枝花苏铁、米易溶洞的进一步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攀枝花的乡土情谊;同时,随着对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米易溶洞的环境现状的调查了解,同学们看到一棵棵苏铁被盗挖以后留下的大坑、火烧后留下的一片片灰烬、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形成的晶莹剔透的钟乳石、石笋被人扳断后留下的“残臂”时,同学们不禁惊呼:“人们啊,停止你惟利是图的双手,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保护我们拥有的资源。”
4、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逐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5、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探索出了一条以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结合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对环境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本课题的研究填补了攀枝花地区环境教育与学校学科教育相结合的空白,为环境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课题以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
7、取得的有关成果和荣誉:集体活动项目“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的素质培养”获得全国优秀活动表扬奖,“常见植物的栽培和管理”、“褐云玛瑙螺的饲养和管理”分别获得四川省二、三等奖。论文“玫瑰的繁殖方法”获得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论文二等奖。在第六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评比中,我校开展的“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校园环境的调查分析与环保意识的形成”分别获得四川省二、三等奖。“我与攀枝花苏铁”科普活动方案获得四川省一等奖。环保课件《生态系统》获得全国绿色学校多媒体课件一等奖。
篇2
随着当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对各种资源掠夺式的开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污染的程度日趋严重。这一全球性问题,不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构成威胁。因此,保护环境,治理环境已被公认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社会性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一个国家而言,不单是要制定环境保护法,建立一支强劲有力的环保队伍,更重要的是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必须从学生开始,因此,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中学环保教育的紧迫性、可行性
1、中学环保教育的紧迫性
例如,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是由于大多数人长期对科学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致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我国的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等近10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大熊猫、长臂猿、白鳍豚等20种野生动物也正处于绝灭的边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1],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是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
2、中学环保教育的可行性
人们逐渐从环境造成的人身伤害中觉醒,从工农业生产到衣食住行,都开始关注“绿色”和“环保”。作为生物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的队伍里,收集积累有关环境的信息资料,结合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究环保问题;通过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探讨食品污染;通过油炸、腌制等不合理的烹饪方式;宣讲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开展“保护环境,呵护生命”的大讨论;开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签名活动;开展“世界环境日”主题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给学生环保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素质,又可以使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环保教育的途径
1、生物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环保意识的主渠道
中学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与环境及生态相关,充分利用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渗透环保教育[3]。例如进行生态平衡知识的教学时,引入古人治理“黄河泛滥”的典故使学生逐渐明确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使得许多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和各种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人类将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讲到“植物的蒸腾作用[4]”时,课本上介绍了大规模植树造林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在此,教师可补充介绍树木可以吸滞尘埃。
环境保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生活实际可激发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如讲到苔藓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在我国重工业区,污染较严重苔藓植物很难见到。这样使学生们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自己身边,学生真正感觉到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形成环保意识的自觉性
除了正常的生物课堂教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好第2课堂,是激发学生形成环保意识的自觉性的第一重要途径。在“6.5世界环境日[5]”组织学生出环保专刊,,举办“地球的孩子”、“在绿荫下成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6]”等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从而自觉的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
三、生物教学进行环保教育取得明显效果
1、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行为明显转变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思想品质。
2、通过环保教育使学生懂得环保与社会公德的联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纠正各种恶习和陋习,做模范公民
环保教育使学生在言行举止、修养品性、思想道德等方面实现了美的升华,文明的跨越。
篇3
关键词:环境教育;化学教学;新课程;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21-01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和人民的普遍关注。近20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如今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金属废弃物污染、雾霾等现象日益严重,这些现实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发挥化学学科自身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达到环保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的环境教育是我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但过去存在一些弊端:从总体看中学化学“渗透式”的环境教育模式在各个学校发展极不平衡。这主要受教师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影响;其次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简单化。对化学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体验式。研究性的学习理念的引入和实施。因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是偏远农村化学教师缺乏专业性的环境知识。使得中学不同阶段的环境教育缺乏层次、内容差别不大。知识结构和系统性差。根据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采取现代教育学理念和原则对化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指导,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以课堂、实验、讨论、课外活动等方式为手段。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认为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师要制定好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让学生中在学习中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高中必修教材中多处涉及有关环境的知识,如空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物的成分、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汽车尾气、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大量使用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臭氧空洞又导致越来越多的不明人类疾病与生物变异。癌症发病率随之上升及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产生;结合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及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源及环境的污染并给人体带来危害;结合有机物中高聚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的解决办法,等等。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来进行实验。
三、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根据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仅靠在课堂上的培养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环保活动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认真有效的实施。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在学校成立化学课外小组,以环境为主题,组织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污水处理情况,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通过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测定附近河沟和湖水的酸碱度, 调查繁忙公路边民警、工业区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明确铅的危害,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身边环境,同时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最好的方法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分小组讨论等探究性学习方式,查找如何处理环境污染及如何进行废物利用。让学生将收集到的环保知识及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以短文的形式写出来并选取优秀作品贴在宣传栏中。让更多学阅读;还可以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重大的环保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低碳出行,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的习惯,努力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通过这样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活动在环保第一线,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处,亲身参与环保活动,真真切切体会到环保任务的艰巨性,有利于学生把被动地培养环保意识转为自发主动地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正林.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意识渗透浅谈[J].化学教育,2001(11).
[2] 鲁兴树。学校环境教育的原则[M].北京:环境教育,2002。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学校的课堂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前提,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逐步提高社会的整体环境。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思想,从日常的生活中着手,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帮助小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环保意识。
一、在课堂中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美术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不但涉及美术专业知识,同时也与社会整体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小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环境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讲授环保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环保与教育的有效结合,将环保意识推向教学的各个层面。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学习跟动物有关的创作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解作品中各种动物的生存现状,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讨论保护动物的各种方法,激发他们从小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采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环境的整体认识,认识到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结合故事、录像、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同时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渗透环保知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例如,在美术课堂中经常会使用绘画本以及铅笔,部分学生一旦画错,就立马撕掉重画,经常出现浪费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小学生形成节约的良好品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循环利用的习惯,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收集废旧材料,改变学生不良习惯
在美术作品中有众多的艺术品是来源废旧材料的再次创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产生垃圾。如果将垃圾再次利用便成为了材料,合理利用、稍作改造,经过装饰后部分垃圾就可能形成精美的艺术品。收集废旧材料不但能够减少环境中的污染,还能够提高创作的可能性,最终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废旧材料,进行美术创作。这样不但能够减少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小学生对艺术的创作灵感。
四、运用绘画创作,宣传环保重要性
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视,保证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h保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添加环保意识的元素,让小学生在课堂环境的熏陶中感受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自身的环保意识。此外,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创造一些与环保题材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环保的重视,将环保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意识;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4
引言
在地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门学科中,都有所涉及环保教育问题,在这些学科中,地理学科与环保教育最为密切。目前高中地理教材就是始于宇宙环境,用地球圈层结构来展示地理环境特征,以自然资源把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最后以人地关系的协调作为结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始终贯穿着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通过地理教学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是切实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首先阐述了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且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进行探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拙见,旨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仅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一、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如今,世界环境已经遭受到很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比如,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水位升高等;人们生产排放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天气,使得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遭到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当前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而培养中学生环保意识更是重中之重。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深知环境的危机感,进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从自己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再者,要让学生认识到处理不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带来的危害,并且对一些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养成关心可持续发展和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其次,通过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与世界相连,建立全球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为环保事业做贡献是非常高尚和崇高的。最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入一定的环保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使地理的课堂教育更好地联系社会焦点,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笔者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措施
(1)充分结合和挖掘教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是围绕着人与环境来编写的,他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人类维持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并且阐述了人类在地理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教材,用事实说话: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空气、土地和水,这些都我们生存所不能或缺的。如果离开了这些大自然的赐予,我们也将不会存在。但是,如今人类过度地开发自然,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人类的健康发展也将会受到影响。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比如,我们在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借助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尽管拥有比较大的水资源总量,但是人均占有量却极小,进而使学生建立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又如,我们在讲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在讲课的同时向学生提问: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受到的柏油路面的影响?通过思考这个问题,使学生很容易联系环保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环境意识,而且环境意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表现出来。若没有参加过关于人与环境关系或者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时,那么,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就只能是空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的教育。譬如,我们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感受来谈谈对冷热、刮风和下雨等现象,尤其是对台风、沙尘暴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符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环保知识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进而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中,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环保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譬如,我们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一课时,众所周知,全球变暖问题是这节课的主题,为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灾难,我们以电影《后天》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冲击,感受到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紧接着,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地点在北极,一对北极熊母子相互依偎着趴在一块浮冰上面,北极熊宝宝看着母亲,流着泪问:“妈妈,我们该去哪里呢?”这张图片再一次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学生对全球变暖的危害体会更深。通过这些,点燃了学生环保思想,唤醒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起环保理念,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保护环境是每位公民的义务和职责,环保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抓起。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地理教学壳的优势,担当起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寻求各种方法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把环境意识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共建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180.
[2]高慧奇.高中地理课堂与环保教育同行[J].青春岁月.2012(2):177-178.
[3]孙茂广.把环保意识渗透地理课堂[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5):91.
篇6
【关键词】环保意识 培养 地理教学 中职生
现在是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如何使人类的生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中职学校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回顾人类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大规模城镇化的实施,自然物种不断的灭绝,茂密的森林被滥伐,导致地表地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资源紧张等各种问题的发生,这都与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上述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从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地理教学,应该突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地理教师要具有科学的环保意识
俗话说得好,“育人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作为地理教师,本身需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环保思维、环保行为,这是中职生环保意识培养教学成功的前提。
首先,要从环保知识方面入手,让学生学会有关环保的多种知识。如人类人口数量增多、性别比例失调、石油资源、森林资源等环保知识,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可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环保意识。
其次,环境教育中加强环保意识的指导。地理教学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尤其是加强课外活动时间的利用,例如对山川河流的考察、周末的郊游、教学实践实习等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对中职生地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得到亲身的体验,从而正确认识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促使其环保意识的养成。
再次,大力倡导学生成为环保的小主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每一个中职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爱护它、保护它。学生应该认识到,人类每天从它身上攫取各种资源,人类的生存和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我们需珍惜和爱护身边的每一寸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学生抓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使学生做环保的小主人。
二、抓住地理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使学生时时处于环保教育中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教学,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作为教师,要从抓住45分钟的高效课堂、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去培养中职生的环保意识。
1. 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相关课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但放眼全国,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主要矛盾是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我们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教学设计多设计一些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遇到的各种环保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首先,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师生要有质疑精神,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取其精华,同时要补充相应的内容,来辅助主内容,同时教学内容要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与时政焦点相联系。因此,教什么内容、怎么去教,教师要心中有数。例如,温室效应问题,涉及了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森林滥伐等多个问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自己之所想,言自己之所言,出自己之所意。其次,地理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这里,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随着时空开放性的不断挖掘,地质博物馆、山川、河流,甚至田间地头等地方都可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它不仅可开阔中职生的视野,还能使其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奥秘和广博,更能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热爱自己的家园,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利用好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地理环保知识的运用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因此,要重视地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首先,利用平时的地理知识,把知识巧化实践行为。平时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天气,根据天气的不断变化,来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为做有效的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例如,2012年的夏天,我们这里接连几天高温天气,但不少学生通过冷热空气对流的知识,细心观察几天来天气的变化情况,然后得出几天后有可能出现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于是,他们向家长建议尽快把自己种的瓜果进行抢收,或者加强瓜果的保护。有些家长采纳了孩子们的意见,使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但有些家长没有听从孩子的建议,结果损失十分严重。这里,中职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和实际结合一起,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他们自觉遵循了自然规律,使我们人类趋利避害。
其次,通过参观访问提高环保意识。现在我们的社会的确在不断进步,但空气污染严重,火灾时有发生,用水浪费严重等却是现实。这里,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周边工厂,使其认识环境污染的主因,然后让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写成书信形式邮寄给有关主管部门,从而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与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从课堂内外抓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学生敢做环保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范津京.中专地理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篇7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第一中学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将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优美型社会。为加大环境保护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在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环境保护部。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新任务。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一、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化学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上课效率。在实验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扩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掌握了科学的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教学和活动中,学生们了解了目前地球的状况,了解了环保方面的国情,了解了身边的环保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社会针对性原则。在我国教育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完全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我们化学教学一个重要目标。
二、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高水平的环保意识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环保意识水平,将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
(一)教师要及时给自己“充电”,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我们许多正在执教的化学教师在中学和大学时接触环境保护的知识太少,对其了解不深,难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所以当务之急是我们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平时要多读书、多看报,扩宽自身的知识面,真正认识到环保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主动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环保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二)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树立新榜样。我们在实验时,常用到各种会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我们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等这样几乎每次实验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化学教师正确的处理习惯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培养其环保意识。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方便饭盒等等也会言传身教逐步影响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三、抓住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全方位地进行环保教育
(一)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国家应把环保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考试栏目中,在此之前,要求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如高中化学教学,结合氯气、硫化氢和苯蒸气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内容。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推进环保教育。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从而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
篇8
【关键词】 初中英语 环境保护 理念渗透
在七十年代时,英国学者卢卡斯教授提出了环境教育,且新课标也提出,目前的课程体系应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劳动以及关心集体等素质,初中学生获得环保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环保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就能够让学生掌握环保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小学环保教育开展十分顺利,而初中英语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同样是渗透环保理念的重要途径。英语教学中环保理念的渗透通常较为深入,且在环境问题严重的今天,关于环保的话题也开始出现了英语考试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英语课程一般是以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为重点,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2.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英语教材为环保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素材。近年来,英语教材编排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关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逐渐丰富,且内容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可行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关注自然以及社会等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二、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技能的训练以及文化课,对于环保知识并不了解,也没有树立起环保意识,对于环境问题不关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环保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与实践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充分的发掘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料,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实际上需要每节课都实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实施,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强烈的环保意识不仅仅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主要条件。而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是学生充分的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主主要方法。以牛津教材8A Unit 4为例,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与分析资料,了解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例如The reduction of vegetation(植被减少)以及Wild animal decrease(野生动物减少)等,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就能够了解许多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以此树立起环保意识。
第二、有效地利用日常教学渗透环保教育。英语课堂不仅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意识,就能够使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当学生融入社会后,还能够为环保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与环保相关的词汇融合在一起学习,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extinguish(灭绝)等。
第三、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与社会责任。学生时代正是环境意识形成的阶段,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与意识,使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环保理念最为有效,教师可以8A Unit4 Reading为例,在课前让学生找出与大熊猫相关的资料,比如大熊猫的外貌、性格以及生活习性等,通过梳理文章,寻找Giant Pandas面临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由于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的各种威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Should we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m?
(2) Is a giant panda a lovely animal?
(3) Why is it difficult for giant pandas to survive in the wild?
让学生来寻找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界应该怎样和谐相处,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由此产生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环境情感与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内容,就能够发现教材中包含的多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找出渗透环保理念的切入点,扩大环保的教育范围。此外,教师还应当将环保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并逐步渗透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将课本知识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充分地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1] 周仕东, 姜鹏, 徐英操.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英语――谈如何通过实践来学习英语[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11).
篇9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初中的地理教材提供了大量和环境有关的知识
如人口问题、气候问题、土地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及森林资源的环保和利用现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更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
利用这一学科的优势融入环境道德教育,使地理这一学科成为“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 动和相关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让学生做环境的有心人,关注周边的环境问题,以身作则,并作好宣传工作
二、认真钻研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以课本为主要依据还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引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而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为环保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法律法规教育
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破坏环境不仅仅只是道德问题了,环境保护已写进了法律、法规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法》、《水资源保护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环保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在提及此事时,我会这样反问学生:如果你家正在装修新房,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你家的自留地里正好有几棵成年树,于是你父母就直接将其取之己用,请问是否触犯了法律、法规?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父母的行为已触犯了法律。我又会问:你家里是不是也参与了“退耕还茶”?学生都说:是!,我又会引导他们说:你父母积极响应上里政府“退耕还茶”的政策,实际上不仅是增加了你家经济收入来源,同时,为上里古镇的茶文化出了一份力,也是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一种表现。
通过地理教学中列举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会在法制观念较淡薄的农村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
3.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如在讲到水资源的问题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我们这上里水源是否缺乏,又是否存在水污染问题?学生列举了许多许多。并且就“上里古镇旅游中的环境问题”要求学生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有的学生发现到上里的旅游也面临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部分茶馆的茶水直接倒入河里;部分餐馆的废水未按要求进行废水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里;随着游客的增多,带来的垃圾增多,那大量的生活垃圾又该如何正确处理……等等问题。这样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身保护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也会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三、不断地研究、探索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1.采用互动式教学,针对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 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 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 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就以上提到政府在大力打造上里的旅游经济的同时也会面临环境问题,那“经济收入与环境问题”该如何正确处理?我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代表“上里古镇管委会”的领导;有的代表旅客;有的代表农家乐的老板;有的代表居民;有的代表环保局的局长等等,大家就:“‘经济’与‘环境’谁更轻谁更重”展开讨论?通过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激烈的争论,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和“环境”要协调发展,并且要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的环境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意识
在学生学懂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转化为实践活动,这是地理环境教育的出发点。
2.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讲到我国水资源缺乏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那你家里的家庭用水又是如何的处理的呢,是否也做到循环使用呢?”所以,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倡节约用水,要从自己做起,并且要在环保观念缺乏的农村扮演好知法、懂法的小角色,带动农村环保意识能大幅度的提高。
2.2结合上里古镇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篇10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1.在教学中认识大气污染,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学习了空气知识后,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环保教育,介绍“臭氧层空洞”成因、现状、危害以及消除措施等,让学生了解臭氧层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臭氧层。又如,可结合本地区实际,如岗背石灰厂矿物质的燃烧、水泥厂的废气、龙北火力发电厂上空冒出的条条“黄龙”等,所有这些,都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源,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尾气处理、怎样达到环保要求等等。通过这些化学理论的分析,并联系身边实际事例,让学生意识到洁净的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到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存,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
2.在实践中认识水体污染,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学习“爱护水资源”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前收集水资源、水体污染的相关情况,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禁用含磷洗衣粉”,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结合本市梅江河上游河段出现的水葫芦疯长情况,介绍“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现象。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酚、芳烃等,酚为五毒之首,为助致癌剂,而且在低浓度就使蛋白质变性。所以,通过课堂教学与渗透,使学生明白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好习惯。
3.在课堂中认识土壤污染,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向学生讲解“白色污染”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它是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塑料垃圾大部分难降解,填埋在地下100~200年才能降解,长期积累,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焚烧又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农村、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我们熟知的“六六粉”“呋喃丹”等农药不易分解,施入土壤后形成潜在的土壤污染。所以,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如何减少“白色污染”、合理使用农药,认识掌握化学知识对保护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中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4.在生活中认识生物污染,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在讲化学肥料时,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化学农药,有些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附集在生物体内。例如,“敌敌畏”可通过食物链附集损害植物神经,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新闻媒体经常报道海洋动物,如海豚、海豹、海龟等由于误食了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废弃物,堵塞消化道而丧生。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努力宣传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意识,爱惜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因此,我们化学教师更要因地制宜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注重实验实践过程,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将环保知识渗透到每一次的实验中。化学不能离开实验,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例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等有毒性气体放出的实验时,指导学生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中用过的废酸、废碱,应放入指定容器中回收处理。
联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做一名小小环保志愿者。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城市雨水酸碱度,了解兴宁市“泥雨”治理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带领学生走访兴宁氮肥厂、岗背水泥厂原址周边住户,采访氮肥厂搬迁前后该片区空气质量变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我们学生自己做起,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的意识,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强化和巩固。
三、认识绿色化学,引导环境保护教育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
如,有化学专家提倡的无公害氧化剂过氧化氢的制备可采用乙基蒽醌法,即由氢和氧在2-乙基蒽醌和Pd为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合成,2-乙基蒽醌复出并可循环使用。此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体现了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生成和排放,是典型的零排放例子。
- 上一篇:规培护士培训计划及方案
- 下一篇:循环经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