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教学

篇1

    一、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对于旅游专业而言,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属于基础阶段;而旅游英语教学则属于应用提高阶段,一般安排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之后进行。该阶段教学的特殊性有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水平来看:该阶段学生的英语已具有一定基础,一般词汇积累在4000个单词以上,语法基础较好,初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阅读为主”、“重基础,轻应用”、“重语法,轻写作”、“重翻译,轻口语”的能力缺陷;

    2.从教师队伍的素质来看:旅游专业英语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很强的复合能力,即英语水平和旅游专业知识都要过硬;海归和外籍的专业教师虽然能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但人数太少。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一类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前者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旅游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所以授课重点不得不偏重于语法、词汇的讲解,减弱了对旅游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后者又往往被自身的英语水平所限,难以将旅游专业词汇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削弱了本学科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点。

    3.从课程的地位和成熟程度来看:旅游专业英语在受重视程度、教学资源分配方面远不及“大学英语”课程。在许多旅游高等院校,旅游英语仅为选修课,为36~108学时,并且缺乏专任教师。而“大学英语”课程为基础课程,一般分配有216学时,并且在师资、设备的配置方面也享有优势。有些旅游院校甚至没有专任的旅游英语教师,旅游英语课程的设置交由外语院系的领导和专家决定。因而许多任课教师缺乏对旅游领域的了解和实践。此外,旅游英语的课程建设也不够成熟,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或权威性的教学大纲,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去制定大纲并选用教材,容易造成教学的片面性。

    4.从课程的内容来看:目前国内旅游专业一般包含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和会展等多个专业方向。据此,旅游专业英语其实也可以细分为酒店英语、导游英语、旅游规划和管理英语和会展英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各自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例如酒店英语和观光英语应侧重于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旅游规划和管理专业英语则可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迅速提高其专业词汇量。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为其设置旅游英语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师资、学时等捉襟见肘,许多高校便笼统地冠之以“旅游英语”的名称,让授课教师“看着办”。

    5.从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以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等为主要就业方向。这些行业是对外交流的窗口,要求其从业人员不仅具有相当的语言水平,还应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就要求旅游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文化导入,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和认识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历史、民族、宗教等多个方面,强化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并培养他们对待文化差异宽容、平等的态度。由于受到学时和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这项目标很难实现。

    二、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旅游英语教学的优势

    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化、丰富的学习资料: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传递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多样化的教学信息,丰富教学内容,使学习者可以更迅速、生动地掌握所学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偏好加以强化练习,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酒店英语中关于酒店预订的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利用booking.com等全球预订网,辅以GoogleEarth等虚拟街景导览软件,在巴黎第13区预订住宿,预算分别为每晚300欧元、100欧元和20欧元,并了解房价所包含的内容和详细的预订条款。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有关酒店预订的英语表达,还锻炼了他们的实操能力,为其今后在酒店或旅行社从业打下基础。

    2.“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学习方式:在网络教育环境中,教师更多地是扮演“教练”的角色,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例如,笔者将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链接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从中查找资料,完成一些专题调查,结果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提高了他们使用英语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加强引导,循序渐进。

篇2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开始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种由电子白板、短焦投影机、网络多媒体教学组成的电脑与网络化模式教学,不仅拥有鲜活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同时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可以说是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利有弊,这种教育信息化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教育信息化带来的问题

1.由于告别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师生动笔的机会越来越少

如,小学一年级的写字教学,过去是教师带领学生在田字格中一笔一画地书写,可是现在,教师鼠标一点,电子白板上就会出现一个汉字的书写过程,同时配的还有声音。有的学校学生的课堂笔记、家庭作业、写话作文等,几乎都是通过电脑完成,使学生动笔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长此下去,无疑会使学生丧失动手书写的能力。不久前,我市某小学进行了一次学生书写习惯与书写能力的调查,发现全校能够书写出规范、端正、美观汉字的学生仅占40%,并呈下降的趋势,这与教育部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在汉字书写方面提出的“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2.教育信息化,引发了学生对多媒体的浓厚兴趣,网络语言的广泛流行,使语言规范化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如今的中小学生,不论是作文还是开口说话,经常会甩出一些新词。有的由方言改编,如“母代”,在我们这个地方是“没有”的意思;有的来自外语,如“high”,指“兴奋”;还有的是以汉语拼音简写来代替,如“BT(变态)”等。数学与符号也很流行,如4242(是啊是啊);还有一些是混合式的,如“+U(加油)”等等。这些网络产物,不仅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听起来云山雾罩的,不知所云。但学生却认为“时尚、有趣、很有魅力,是规范词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教育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操作技术,使不少学生成为“高手”

但是,由于他们心理年龄的原因及电脑的魅力,网络资源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少人未能有效地踏上“信息高速公路”,而是把网络当成“游戏网”,不是在BBS上发牢骚、聊天,就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市许多学生都在家用电脑上存储大量的游戏软件,背着家长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彻夜不眠;还有不少学生为玩电子游戏,而经常在放学后泡网吧,一学期会花掉数千元,白天上课时精神萎靡不振。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面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工具,在现今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不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鲜明的、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一个正确的扬弃,这样才能有效地“与时俱进”。

1.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教育学生认识到,汉语言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之根,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说一口标准、严谨的汉语言,书写一手规范、端正、美观的汉字,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语文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每个学段都要注意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提高书写质量,不要动不动就依赖电脑,要不断加强学生动手书写的练习。对于网络语言的流行,语文教师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像理解当年流行歌曲那样理解新语言,和学生一起进入到话语空间;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汉语不是不能吸收网络中鲜活的东西,关键是在日常学习中,应戒绝一些为文者的猎奇、卖弄心理。即便是对某些方言、外语单词、短句的使用也应少而精,不宜多而杂,对汉语语法知识还得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在社会中与人交流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更重要的还在于保护我们母语――汉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正如我国一位著名学者所说:“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就应该热爱有几千年历史的汉语。作为一个正接受教育的学生,应该从学好汉语的表达和书写开始。”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对于中小学生沉湎于电子游戏这一现象,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中小学未实行教育信息化之前,早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教育信息化,不过使广大中小学生更有理由接触电脑,给自己热衷电子游戏找一个借口或创造一个机会罢了。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与思想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抓住学生自身求知、探索性、创造性不足这一链条,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电脑在学习中的应用,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互联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正确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资源,才能使自己的学习更进一步,从而处理好学习与“游戏”的关系,让电脑更好地为学生的求知服务。

篇3

关键字微格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格教学系统;教育信息化

1引言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常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产生于美国,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把现代视听设备应用于教学,对师范生“角色扮演”课程进行改造而形成的。1963年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被人们肯定并成为一门课程,被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格教学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微格教学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具有更强大教学功能的教育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趋向复杂,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得到广泛的建立和使用,语言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等适应于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识拥有者、传播者,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学生的伙伴,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探究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远程学习模式、个别辅导模式等[2]。

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微格教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要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设计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在微格教学的技能训练中,重点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能力。

3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

3.1教学环境的数字化

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3]。可具有以下用途[4]: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院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院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院实况转播。

(5)学院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3.2微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5]。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目标,帮助师范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关人际交流的主要沟通因素分析;训练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促进反馈评价。

3.3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重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环境下,注重课堂日常教学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手段方法、数字化学习环境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中,开发设计数字化学习课程,掌握、运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学教并重”或“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2)构建数字化视频案例库。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教师等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中包含“精选案例”、“名师授课”、“典型范例”、“实况录像”等,每个案例附有背景介绍、分析说明、教师解说和评论、专家点评、适用对象、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及综合技能的示范、问题示范等,来增强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提供学习的样板(包括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6]。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是包括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教师要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德育教育。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整合技能。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遵循施兰姆公式,即教学媒体选择几率(频度、次数)与教学功效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教师不但要会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还要能够在微格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合理地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使教学媒体和教师的口头讲述、板书、演示、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4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多样化[7]

基于方法导向的多元技能训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为主的方式,更加提倡师生相互作用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活动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师技能方面强调教师“导学”的能力、设置问题情境的能力、认知工具选择的能力、组织有效活动的能力、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等等。在微格训练的课堂上,除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外,受训者们还应采用更加建构化的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学习怎样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怎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采取有效人际沟通、怎样发挥学生专家的作用、对活动和教学情境如何设计等等。

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由受训者分别进行“师”和“生”的角色扮演是微格训练中的常规做法。它的优点是使得复杂的课堂教学变得清晰、易于控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多项教学技能的运用需要一个整合过程。实际上,在训练中,让每一位受训者都完成多项教学技能从分解到整合的全部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教师角色扮演协作的方法,以训练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多项教学技能训练,并通过内容使之初步整合起来。在协作小组中,教学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担,分工明确,任务量适中,根据任务决定每人训练的技能项目。由此既完成了一定量的个体训练,又针对某一完整教学内容完成了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具体描述及评价,同时又不割裂训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训练:学导式训练,即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导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训练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进修教师,还可以包括其它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成员间信息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信息流量更大。这种学导式的合作学习利于发展受训者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使受训者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了解组织合作学习的技巧,而且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合作可以使教学训练更具变化和趣味性,可以使受训者尝试如何协作组织设计多学科知识内容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堂教学组织中。

基于教学设计的说课训练:“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节课,按某种具体要求,向同行或专家进行全面讲解的一种备课方式。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教学,而且能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不是作简单的“应然”分析,而是客观、完整、基于理论支持的“实然”分析。通过说课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教师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的理解程度,对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掌握情况,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估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对于师范生而言,说课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由受训者对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该部分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思路、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这样做的教学理论根据等等。说课时间同样可以控制在3~5分钟内,讨论分析,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将继续成为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系统将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能够传播最新教育观念与教育信息,创造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校园环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通过网络在校内和校际间进行教师合作专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反思提供的素材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价和集体讨论评价;并且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师专业化发展手段的缺陷,有效地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作为真实的研究对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速了教育的信息化[4]。

参考文献

[1]蒋文彬.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构建方案[J].高校理科研究,2007年,第6期:88

[2]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93-94

[3]李宗颖,江玲.智能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第2期第20卷:12

[4]田国生.运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6年,4月:60

[5]刘鹂,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493期:56

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师范教育;教学模式;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30-02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对我国的教学理念、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满足对教师越来越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师范教育目前的现状

师范教育目前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部分师范院校,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师范大学(也包括一部分已经改名不含“师范”的高校)。在高校扩招以后,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转,即便是有师范类专业,其毕业生已经不以中小学教师为就业重点。因此,他们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其师范教育的特点越来越不突出,对师范生培养的针对性越来越弱化。

另一部分师范院校,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但由于受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条件的限制,其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十年前比起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即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领域一般设置思想政治、大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国防教育、艺术与审美、人文与社会等模块;学科教育领域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模块;教师教育领域一般设置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等模块。

从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信息技术的课程大多是计算机基础(Office2003为主)、课件制作(Powerpoint)、简单的图像(Photoshop)声音处理等,而对于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网络学习、网络资源、云计算、即时通讯等内容则很少涉及;就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说,多数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电化教育学》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选修课程,或者是公共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一些新型多媒体设备(如液晶电子白板)没有涉及;微格教学的实验条件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技能实训要求。有的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两年在师范生实训条件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总体上来说,离现实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

2012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今年,教育部又了《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其整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为指南,全面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各项部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加快落实“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也将逐步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如何建设好、使用好,除了国家加大投入以外,关键还要靠教师,教师是应用的主体。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院校学生,如何进行职前培养?培养哪些技能?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以后,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生网络知识及应用软件、应用平台的学习,以提高他们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2.“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求教师率先使用,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网上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学习强调的是协同学习,互助学习,要求教师具备熟练使用网上交流工具,像QQ、微信等即时交流软件。同时,对网络平台的应用必须熟悉。

3.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交互式白板、云终端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已大量装备到中小学校,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应对措施

面对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师范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使师范生走出校园,能够胜任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就要与时俱进,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我们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教会他们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学习的技能,获取知识的方法。

2.教学计划与课程改革

(1)对教学计划重新进行梳理,减少、压缩那些知识陈旧、内容过时的课程,增加并加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在必修课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增加选修课的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弥补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2)跟踪国际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课程内容。例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推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像“电子书包-一对一数字化学习”、“21世纪课堂评价”、“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等,都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的。师范院校应及时跟进,使师范院校的学生接受与国际同步的先进理念,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3.专业技能培养

时代在变,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在变。过去要求教师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行了。而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网络学习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数字多媒体交互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各种教学评价、备课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比如,对于近两年才配备的大屏幕液晶电子白板,最好能纳入到教师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中;备课中常用的思维导图、教学评价中常用的问卷星、维客等工具的学习,应及时加入到课程内容,在专业技能实训中进行学习。

4.实训条件的配套

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离不开实训设备、场地等条件的支持,尽管近几年教师实训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离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除常规的教师技能实训室以外,应重点在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实训室、实训设备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如:高配置的计算机多媒体机房,网络环境下的微格教室、录播室、视频直播室,液晶电子白板实训室等,以满足不同实训课程的需要。

五、总结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已密不可分,师范院校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紧跟时代的脚步,更新观念,身体力行。使这些准教师――师范毕业生,在他们走出校园的时候,能够满怀信心的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只有这样,他们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才能走的更稳、走的更快,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才能更高。

参考文献:

[1]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3-5.

[2]单新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151-152.

篇5

趣味化;科学化;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57―01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渗透已成为创造泛在学习环境的总体趋势。传统的学校教育受时间、地点、空间和教学模式所限,无法满足“终身性、全民性、泛在性、灵活性”等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而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知识,实现手段方式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推进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能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和体验,能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它对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把信息化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课堂从以往的传授为主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体现“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可根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动力,提高课堂效益。目前,上海、杭州、深圳、山东等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目光超远,领跑全国教育,在实施整体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一批批先进学校率先步入了“教育云”时代,在课堂教学上实现了“翻转课堂”。如,杭州市江平区,深圳市的各个区、办学集团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了教学资源,传入“云”终端,学生在课外进行在线视频学习,在线完成练习。教师在课前就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没有学懂的问题。这种方式使知识的内化“翻转”到了课堂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提高了学习效率,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也对当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案导学”、“271”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挑战。

二、把信息化运用于教育科研,可以实现教育科研的优质化

信息技术的深度广泛应用,将改革既有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从以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它不仅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多元的体验与选择,其全新的价值取向也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改进方向。如,杭州市江平区实施了“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学习模式”的研究课题,杭州采实教育集团开发了大量的学科类的“开放在线微课程”。这种课程在不到10分钟的短时间内,以视频多媒体方式呈现,帮助学生解决某个具体的小问题点,以求符合网络时代学生学习的“短”、“平”、“快”等的特点。

三、把信息化运用于学生学习,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便捷化

教育信息化把教室变为 “学室”,使学生的学习突破了学校“围墙”,创造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即“打开你的电脑(手机),学习你的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引导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把信息化运用于各类活动,可以实现学生活动的趣味化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将教学资源在网上,更多的应是通过网络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与体验。学生可以在“科普宫馆”里冥想尝试,在“艺术殿堂”里临摹感悟,在“文学海洋”中畅游搏击,从而感受生活的五彩绚丽。

五、把信息化运用于学校管理,可以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

通过信息化操作可以建立学校“基本情况数据库”,开展学籍、学生基本信息、学生素质评价、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师资队伍、专业培训、教研成果和财产装备、财务报表等相关数据的分析统计及应用。还可以建立校园一卡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管理,优化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校园管理信息化,促成学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

篇6

摘要:近年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人文综合素养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从而增设《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课程。但是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给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冲击,尤其在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彰显出重要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恰当使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能够解决了传统阅读教学课堂中的重难点,更促成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所以应该要尽快转变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崭新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大学语文 阅读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唐纳德・伊利教授认为教育技术“是用来强调媒介制作、开发和利用及对新传播工具的开发利用。”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凸显,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一个热点。当下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更新速度可谓之快,优秀的版本亦是层出不穷,如经典的以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编写的《大学语文》等版本为主流。

高等院校如何提高大学语文与各专业技能知识的有效融合力?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实际问题。“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结合大学生语文水平特点来看,青年人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精力和创造性的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只会让他们昏昏欲睡,《大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开设的意义,而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则能汇聚他们的眼光,在实践操作中完成“做中学、做中悟”,同时也开放师生交流的平台,加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使得《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轻松,意义更加广泛深远。

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化的原则

1、教育信息化要坚持“教学并重”。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应首先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教师授课前必须为学生整理大容量的教学资料,创设丰富多彩的音、视、画等学习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中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继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2、教育信息化应坚持“突破重、难点”。

对于教育信息化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的整合,并不意味着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信息化,那样只会“画蛇添足”,丧失大学语文的灵动性与亲近性。所以教育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呈现不在多,而在恰如其分,而最恰当的点莫过于对“重、难点”的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重难点的突破,教师一般通过提问探讨、板书分析的办法来解决,但收效甚微。而借助教育信息化全方位的教学形式,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和大容量的展示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虚为实,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真正解决重难点。

三、教育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1、主动设定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找到学习的兴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会使思维状态处于积极活跃状态,继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如在导入李乐薇经典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水墨动画《逸》,把动静结合的音、视和学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去体味独居的妙处,主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如果我有足够的自由,我会把自己的梦中小屋建在哪里儿?”飘逸灵动的水墨动画为学生创设情境,加上浪漫新颖的问题启发诱导,促使学生用一颗多愁善感之心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作者情志的理解也就显得更加积极和水到渠成。

2、与专业紧密结合,开发大学语文的多元性。

教育信息化阅读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多元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高校专业不同的学生可以将这种优势从课堂知识的教授延伸到对专业技能的探讨,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充分使大学语文知识与专业有效结合。以华兹华斯的诗歌《在西敏寺桥上》为例,给旅游类专业的学生讲授时,可以提出作者蕴含于泰晤士河的情志可谓天地人之和谐,那么作为未来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应该如何迎接职业道路上的乐与忧呢?引导学生上网收集关于以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为基点参观旅游的材料,整理分析后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解说词;对于环境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可以从生态平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早在200多年的英国工业十分发达,与时下人们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在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环境下艰难行进,很少有心思去亲近自然。即使想仰望星空,点数星辰,当你的视野被林立的高楼和污浊的烟气遮挡时,恐怕也只能为今天人与自然的冷漠关系而叹息了。让学生在教学中想象这首诗所展现的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境界,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3.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达到综合育人之功效。

自主性学习的建构,就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现代信息技术能使人们在超文本阅读中接触大量信息,这就给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中分析王熙凤人物形象时,播放电视剧的片段,让学生亲眼感受著名演员邓捷对性格豪爽又不失圆滑世故的王熙凤真切注释,既可以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又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后如何处事提供鲜活的借鉴,教学和育人两全其美,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阅读教学的最大化,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篇7

1 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误区

1.1 信息化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盲目崇拜,导致有些教师放弃了课前深刻钻研教材的机会,而把过多精力放到了制作课件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了多幅美伦美奂的幻灯片。曾经有一位教师,在40 min的一堂公开课上,放映了25张幻灯片图片和资料,其中还特意添加了超级链接。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位教师在播放和简单解说,学生充满新奇的目光欣赏美景,而课本中优美的文字描述却被抛在脑后,听课的教师后来忍不住质疑,这位教师担任的是“课堂的引导者”还是“放映员”?学生到底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

1.2 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不能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计算机多媒体在视听冲击上有长足的优势,有的教师在语文课教学设计时,往往喜欢用展示图片、影视片段或播放音乐来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不是让学生阅读课文,透过文字去体味桃花源的美景,而是用已设计好的或动或静的图片来表现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观文者不披文又怎能入情呢?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观看一两组画面、听一首歌曲能实现的。特别是小说、散文,它们被人们所喜爱,缘于文学特有的模糊性,其中的情、意需要学生通过品读用心去感受,用想象去揣摩。若一味追求视听效果,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将被弱化,形成定向思维。

1.3 信息化技术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之一,现代信息技术虽然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优势吸引学生,但容易淡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作用,使课堂上只有知识的流动和学生机械的反馈。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的感情渲染,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播放一些悲伤的音乐,并且教师在范读时自己感动得眼泛泪光,有些心软的学生自己也跟着哭,而一下课,学生就抹干眼泪,笑着去玩了。他们其实并没有从课文中真正体会到悲伤,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流泪,他们哭也许是看见老师哭了,也许因为听了哀伤的音乐。人的感情表现应发自内心感受,自然流露出来才真实。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单靠哀伤的音乐、悲伤画面、教师的“表演”,只会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被动和做作,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显得非常失败。

2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2.1 巧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李将军列传》一课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剧《李广射虎》,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漏看了什么。然后笔者让学生谈论:“《李广射虎》中,李广为什么会射中了一块大石头?”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的说是因为李广力大无穷,有的说是因为晚上天黑漆漆的,他看不清路边的东西……学生因喜欢情景剧而对学习内容变得非常专注。这时教师适机地提问点拔,学生畅所欲言,把教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出来,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有了全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

2.2 巧用信息化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是教给学生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字;二是使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学生素质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2.3 巧用信息化技术拓宽学习渠道,补充学习的材料和内容

随着课题实验的不断推进,使得互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实践,步入语文课堂,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教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口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参与者。

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初中计算机教学

1教育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俨然成为时代赋予的主流,在信息化唱主角的当下,作为育人工程的教育也必须跟紧时代的步调。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宗旨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广泛地应用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各类教育资源,如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得到高效的整合。在教育领域应用上信息化能实现组织和管理方式的高效运转。

1.1教育信息化的6个目标

在教育部颁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已明确指出的6个目标涉及到学校互联网和网络教学覆盖情况、公共资源服务体系框架、教学资源免费播放使用、“人人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相关教师培训任务。

1.2教育信息化的8项任务

在教育部颁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已明确指出的8项任务涉及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协同服务、数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师培训、校园建设、推广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人人通”学习空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典型。

2初中计算机教学在初中阶段开展

计算机教学的工作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从长远教育意义考虑,初中计算机教学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初中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能的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从一定程度上讲,初中计算机教育是加快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

2.1教育信息化的计算机教学

在初中阶段进行计算机教育教学,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促进计算机教学设计的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探究。在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得以尝试自主式探究性的学习。

2.2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客观条件、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情况的改变。2.2.1对教学客观条件的影响:改进教学条件。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完善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整体环境。从直观上看,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2.2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凭借网络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实际任务的分配工作;在初中计算机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相关的教育软件,通过教学终端的途径对学生展开教学内容的具体操作演示的过程,操作演示的结果也能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出来。总之,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师对初中计算机教学实现科学化系统化。2.2.3对教学主体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搭建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与学的平台,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分享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自身学习能力也有所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师教授的方式方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思考初中计算机教学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发展

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开展也是步履维艰。主要体现在,教育工作者对初中计算机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因为思想意识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教师对计算机学科投入的时间少。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学生的表现是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度不高。

3.1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下,初级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在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等方面得以提升。针对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既要完成已定的教学目标,也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前瞻性,把培养学生对与信息有关联的素养视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学校对初中学生实施的计算机教育是没有严格的教学目标的,可以理解为,对初中学生实施的计算机教育是缺乏指向性的。

3.2提升初中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

针对计算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征,导致初中计算机教学对学生的实操能力的要求是比较突出的。开展初中计算机教育的初衷即是希望为学生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多数中学生都以在上初中前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可以说他们对计算机是不陌生的。学校在对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而言,要把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毋庸置疑,计算机的技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学生只有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后,才能具备与时俱进的基础。

3.3产生及时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育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及时教学模式。及时教学模式既体现在教师知识传授上,也凸显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及时教学模式是师生双向沟通的。在计算机及时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及时检测到学生对新原理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消化度不清楚的困惑。在计算机及时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通过操作也能做到心知肚明,为他们接下来学习的起点做好准备。同时,及时教学模式还有其自身的优势,表现在及时教学模式能把学生课内与课外有关联的知识统筹在一起。

4结语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提升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引用:

[1]安桂芬.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探索实践基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正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建设发展中的关键词,创新创业热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而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也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学生在课堂内外可运用互联网与计算机获取更为快捷、丰富的教育资料。这为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更多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体现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趋势,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

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学生适不适合创业、在创新创业前应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怎样激发其创业激情、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怎样扶持好项目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笔者学校探索借助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创业先锋模拟软件、物理沙盘及游戏道具,采用沙盘演练的方式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通过教、练、赛、孵、扶五个环节,尝试采用“五环层递”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地推进教学改革。

二、探索实践目标

在高职学生中推行“创业光荣,创业我先行”的创新创业新风,挖掘并树立创新创业学生典型,使学生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新创业与生涯发展的关系、与就业的关系,自觉遵循创新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推进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

通过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三、教学实施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

通过运用创业先锋模拟软件、物理沙盘、游戏道具、现场教学、实战模拟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内容情境化,使学生更易于学习知识、掌握规律、锻炼能力。

2.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包括成立专业的教学团队、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职业素质培训中心、创新创业培训室;购买模拟软件、物理沙盘、游戏道具;在历届毕业生中评选“创业之星”,制作创业之星宣传画册,建成创新创业文化走廊,设立优秀毕业生事迹展览厅等。

3.采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

除了创业先锋模拟软件、物理沙盘、游戏道具等工具,还要借助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网络课程平台、微课、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教学资源,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4.拓展有效的实践路径

校内,积极组织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沙龙活动;校外,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施多元的教学评价

创新创业教学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同行、教学专家、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评价的方法可采取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教学专家和社会人士评价采取定性评价方法中常用的评议法,教学专家侧重围绕学校宏观政策、机构布局、硬件配套和教学成果等进行综合定性评价,社会人士侧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教师同行评价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是对网络课堂建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活动各环节进行集体评议,定量评价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评价量表对各指标内容逐一打分,得出总得分或等级。学生评价采取问卷调查法,由在校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方式、过程和效果进行量化性评价,由毕业生对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四、“五环层递”教学模式的步骤

1.第一步:教

教指教学,主要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此阶段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学团队必须建立网络资源课程网站,统一构建教学内容,设计优化教学课件,配备相应教学软件;还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形成制度,将信息化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考核的内容之一;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设备配套,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创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人才保障。

2.第二步:练

练是指创新创业之前的游戏模拟演练,实践对象为有意愿创新创业的学生。利用学校的职业素质培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培训室,安装创业演练软件,借助物理沙盘模拟,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命周期和创业基本流程。组织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实际的生产流程。此阶段要求学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训室,配套多媒体及创业演练游戏软件,分期分批对学生进行培训演练。

3.第三步:赛

赛是指校园比赛,旨在初步选定有培养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对象为全校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模拟演练后,组织校园创新创业计划书大赛,由学生组建团队,选定创新创业项目,写出团队创新创业计划书,制作PPT并现场演示,经专家和学校评审委员会审定后,确定可行项目入驻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此阶段要求校园比赛常态化、制度化,并逐渐形成品牌化。

4.第四步:孵

对在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施一年以上并运行较好的项目,可进一步按程序选送到政府的创业实践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监测评价体系,进行统一管理。

篇10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为高效的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是教学信息传播的载体。传播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在传统教学中,文字和实物的信息传输比较直接和简单,教学信息通道和流量相对来说比较小。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将先进的、宏观的、微观的和课外的教学信息,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集中传递给学生,拓宽了信息通道,加大了信息流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比如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寻找课件及与课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相关文件、数据、图片等。可以说,网络避免了单调、重复性的劳动,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此外,网络使研究成果的变得快捷方便,便于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网络资源等课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浮力》的新课引入,可播放氢气球、热气球的充气与上升的视频录像,同样也可以播放死海中游泳,轮船、潜艇、飞艇、航空母舰的视频录像。

又如八年级物理第四章《汽化和液化》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可播放热风干物体的视频录像。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的利用》中回声及利用教学时,可播放面对大山壁喊叫、天坛公园回音壁、测海底深度的视频录像。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牛顿第一定律》中惯性现象的教学中,可播放汽车飞越断桥、汽车相撞的视频录像。

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物理教学、物理实验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实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优化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找出实验中所涉及的概念、规律间的共同之处和各自的特点,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和网络化。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并且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使教学目标具体、集中、突出,这样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普及,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

如,九年级第十四章《浮力的应用》中,关于浮力现象的实验,实验需要验证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如,当物体浸没在水中,如果F浮>G,则物体上浮,若物体开始露出水面,则F浮减小。

随着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增大,F浮减小,直到F浮=G,物体就飘浮在水面上。

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十分抽象,对学生来说,既重要,又难于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就能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实验设计的重点不应是现象的呈现,而应让学生明白物体浮沉的本质。

设计实验时,应当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可在实验课件中加入假设结论的思考及现象的描述等,让学生主动思考,也可以引入与课程相关的课外思考,将平时见到的现象,引入其中,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件的交互性和大容量,为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将知识结构化和网络化提供了方便。

又如高中物理实验中,《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实验的设计,情况复杂,是实验教学中的难点。运用CAI课件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实验课件,可设计出各种模拟仪器,利用课件的交互性,通过计算机进行实验设计。这样既简单又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了学生的思维容量。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实验课件,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一个好的实验课件能使实验有节奏、有次序、有质量地完成,能使教师和学生很好地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物理概念多,定理、公式多,怎样使物理课上起来不枯燥,不那么死板,就要靠好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视频、Flash、CAI等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具体教学中,可让学生讲练结合,自学或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课件及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好课堂知识,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生机活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1.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使学生带着兴趣去思考和学习,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运用,大大节约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的时间,不仅能实时、高效地传播教育信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通过多媒体的使用,真正收到小课堂、大社会的最优效果。

3.活跃课堂,师生互动。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轻松。就某一问题的互相提问、互相论证而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与学共同活动和双向交流的场所。教师也是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这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导积极性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的广阔空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成熟的课件可以通过网络传给每一个学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学生可以一目了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大量练习题、思考题可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可以利用人机对话,促进师生互动,网络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一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荣怀.多媒体教育网络的设计与开发.北京:1997.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