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洪涝灾害 经济影响 防灾减灾能力 评估 研究
【中图分类号】S28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且大量的围湖造田,导致湖面缩减,泄洪能力差,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种种因素导致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洪涝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建立健全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洪涝灾害究竟有哪些经济影响,我们应当如何构建科学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笔者主要针对以上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索和研究。
洪涝灾害的经济影响
洪涝灾害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历史上每一次大型洪涝灾害都会产生大量伤亡人口和受灾人口。①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经由相关部门核实,2013年全国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多达1.2亿人,因灾死亡774人、失踪374人,全国共投入抢险人数966万人次,紧急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112万人,解救洪水围困群众195万人,减少受灾人口3787万人。即使如此,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相对来说还是总体偏轻,2013年洪涝灾害主要指标与1990年以来的均值相比,偏少3成的受灾人口,偏少7成的死亡人口,偏少7成的倒塌房屋,偏少1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占上年GDP比值小0.98%。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洪涝灾害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完全的保障,进而限制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②
洪涝灾害恶化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洪涝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住房的破坏、基本生活设施的损坏等状况产生,这些状况无疑恶化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洪涝灾害不仅会导致房屋倒塌,还会污染饮用水、破坏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③以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为例,据统计与核实,2013年我国洪涝灾害倒塌房屋53万间,农作物受灾11901千公顷,成灾6623公顷,受损水库1241座、堤防3.7万处、护岸5.3万处、水闸7187座,其中,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
同时,由于洪涝灾害破坏了原本的安全水源,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又由于洪涝灾害破坏了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各种垃圾随着洪涝流向漂流满溢,大大增加了血吸虫病、疟疾和肠道传染病等疫病和传染病的爆发概率,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④洪涝灾害对人们生存条件破坏所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以及国家后期对修复再建的经济投入,很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⑤
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影响。据统计,2013年我国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146亿元,全国投入抢险舟船10万舟次,运输设备68万班次,机械设备35万班次,消耗编织袋9963万条,最终防洪减淹耕地3978千公顷,避免粮食损失2029万吨,减灾效益约2362亿元。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洪涝灾害造成了我国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各大产业中,受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利事业。
从农牧渔业的角度来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由于洪涝灾害的特点,洪涝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耕田被淹、农作物被毁,在农牧渔业当中,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首先,阻碍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洪涝灾害,灾情较轻的年度农产品产量大大多于灾情较重的年度农产品产量。其次,洪涝灾害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性。例如,2013年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农作物受灾3927千公顷,成灾26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91亿元。⑥其中,松辽流域地区最为严重,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损失是我国将近12年以来年均损失值的三倍之多。再次,不同地区的农田受灾率具有很大的差异。农田受灾率是指农作物受灾面积与耕地面积的平均比例。根据我国历年农田受灾情况可以看出,农田受灾率在全国显现出由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步升高的趋势。⑦
最后,洪涝灾害对牧渔产业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尤其是今年来,在我国林牧渔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洪涝灾害对牧渔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看,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看,洪涝灾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是洪涝灾害造成工矿企业停产;二是洪涝灾害破坏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导致电力中断以及通讯中断;三是洪涝灾害毁坏路基和路面,导致铁路中断以及公路中断。⑧ 首先,洪涝灾害对工矿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迫使工矿企业停产、停工和停业,导致企业生产量下降,生产值减少。其次,洪涝灾害对交通运输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铁路与公路的路基、路面、轨道、隧道、车站等基础设施被损坏,威胁交通安全,迫使铁路中断以及公路中断。最后,洪涝灾害对电力业与通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电力与通信基础设施设备被破坏,从而损坏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迫使供电中断以及通讯中断。
从水利事业的角度来看,我国要防洪减灾,就应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事业是对抗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因此,洪涝灾害,尤其是大型洪涝灾害,会严重破坏水利设施。洪涝灾害会损害水库、堤防,导致垮坝以及堤防决口,同时,洪涝灾害还会破坏机电泵站、机电井、塘坝、护岸、水文测站。灌溉设施以及水电站等水利基础设施,不利于区域防护、农业灌溉的进行,妨碍了区域内的正常发电与供电。据调查,21世纪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水利设施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9.12亿元,其中,江西、广东、四川、浙江和湖南水利设施受损情况最为严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影响。洪涝灾害不仅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经济影响,还会产生间接经济影响。间接经济影响是指由于洪涝灾害直接造成了某行业的经济损失,从而影响到与某行业具有关联性的其他行业,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经济影响。目前,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实际GDP、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洪涝灾害通过对我国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水利事业的影响,导致我国实际GDP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实际工资水平与就业水平下降、资本要素的四个指标整体下降以及行业产出受到负面影响等等。
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估
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系统设计。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就应当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系统设计,提升防灾减灾质量,提高防灾减灾效率。首先,我们应当深化对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出综合评价防灾减灾能力的总体架构,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是指政府相关部门把持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行为能力,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总体行为目标为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为社会连续性运行和人民人身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应当依据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和大师罗伯特・希斯率先提出的4R危机理论和危机管理领域公认的PPRR理论,应对洪涝灾害危机,设计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其中,4R危机理论将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Reduction(缩减力)、Readiness(预备力)、Response(反应力)、Recovery(恢复力),PPRR理论则将危机管理分为Prevention(危机前预防阶段)、Preparation(危机前准备阶段)、Response(危机爆发期反应阶段)和Recovery(危机结束期恢复阶段)四个阶段。另外,我国于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根据突发事件发生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预防与应急措施、监测与预示警报、应急行动与救援、事后重建与恢复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性规定。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危机管理科学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制定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
最后,应当在危机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优化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我们应当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措施能力评估分系统、监测与预示警报能力评估分系统、应急行动与救援能力评估分系统与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评估分系统。其中,在预防与应急措施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洪涝工程防灾能力、生态保护能力以及民众防灾意识进行评估;在检测与预示警报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洪涝灾害监测能力、洪涝灾情分析能力、洪涝灾害预警能力以及相关信息能力进行评估;在应急行动与救援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防洪除涝能力、安置灾民能力、交通运输能力、医疗救治能力以及灾区通信能力进行评估;在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政府救济能力、资源供应能力、灾区建设能力以及居民恢复能力进行评估。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种功能。我们应当收集与洪涝灾情以及防灾减灾情况相关的多种数据,将数据加以归纳整理,充分发挥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描述与反映功能。同时,我们应当综合分析灾情区域内各方面的防灾减灾能力,总结和反思不足之处,对比不同灾区的情况,分析相同点与不同点,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洪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测与评价功能。另外,我们应当明确各地防灾减灾工作的绩效与缺点,优化工作设计,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洪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和决策功能。
其次,应当科学合理地构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效果最优化。我们应当贯彻实施科学的理论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当地灾情和我国国情,将科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构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我们应当将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差四个层次,坚持系统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协调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各方面的关系,突出评价重点,抓住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和情况,科学构建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我们应当运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或表格阐述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发展,使其具有正确的引导意义,促进我国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应当对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防灾减灾能力包含多种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不同的能力,我们应当根据科学理论和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在评价防灾工程的排水管道密度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工程的排水管道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率,将实际比率与规范的排水管道密度相对比,科学评价该地区的工程防灾能力。在评价地区人均防护林造林面积时,我们应当计算当地实际防护林造林面积与当地常住人口的比率,将其余规范的人均防护林造林面积相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能力做出科学评价。在评价区域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时,我们应当计算区域气象观测站点数量与其土地面积的比率,将其与规范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相对比,科学评价该区域的灾害监测能力。⑨在评价洪涝灾区除涝面积比例时,我们应当将除涝面积除以耕地面积,再乘以100%,将实际比例数据与规范数据相对比,从而评价该地防洪除涝能力。在评价洪涝灾区的人均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地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与常住人口的比例,将其与规范数据相对比,科学评价政府救济能力。在评价地区人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地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与规范数据对比之后,科学评价资源供应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洪涝灾害破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我国的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利事业等方面造成了负面的直接经济影响,对我国的实际GDP、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造成了负面的间接经济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防灾减灾事业的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灾后重建制度和灾民保障制度,对防灾减灾事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应当注重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全方位、多方面地评价防灾减灾能力,促使评价指标科学化、规范化,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对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办公室;本文系山东行政学院课题“山东省危机管理信息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T201110)
【注释】
①姜蓝齐,马艳敏,张丽娟,马玉妍,徐虹:“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第5期。
②张晓等:《中国水旱灾害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③庄天慧,刘人瑜:“贫困地区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南地区28个村的调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5期。
④周峰,许有鹏,石怡:“基于AHP-OWA方法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以秦淮河中下游地区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第6期。
⑤ 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⑥崔巍,陈文学,白音包力皋,陈兴茹:“中小河流洪涝风险评估及研究―以哈尔滨地区为例”,《中国水利》,2013年第4期。
⑦薛晓萍,马俊,李鸿怡:“基于GIS的乡镇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为例”,《灾害学》,2012年第4期。
⑧何爱平:《灾害经济学》,北京: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规划;防洪治涝;设计
雨水天气,低洼地区会产生渍水,甚至被淹没,从而出现洪涝。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农业等领域的发展。洪涝灾害也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造成工程结构的破坏,影响其正常使用。因而在水利工程规划中,工作人员应重视洪涝灾害的控制问题,加强防洪治涝设计,明确规划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确保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水利工程规划中防洪治涝设计的原则
(1)从整体性出发。水利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基于整体角度考虑,将综合利益置于首位。在防洪治涝设计中,工作人员应注重上下游和两岸的灾害抵御,在整体上考虑防洪治涝问题。规划人员要优先明确防洪治涝的整体任务,即对洪水的抵御和疏导[1]。以此为出发点,明确工程设计的重点。同时,工程建设要注重轻重缓急,特别关注重点要素,包括名胜古迹、交通枢纽、农田等,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对这些要素的保护,进行优先考虑。(2)结合相应的防洪措施。防洪治涝的工程项目规模较大,需要占据较大面积的土地,耗费较高的成本。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非工程处理措施,能够以较少的人力与物力投资降低洪涝损失。这种措施是水利工程防洪治涝设计的要点之一[2]。例如,国家规范水利工程人员技术操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现代化防汛指挥系统等,都是此类措施之一。规划人员要将这些非工程处理措施应用到防洪治涝设计中,全面提高规划效率。(3)有效利用水资源。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较大,但是洪涝过程中的水资源也可以被有效利用,对损失进行弥补。我国国土面积大,地形地势复杂且差异性较大,导致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洪涝地区的水资源可以被引至水资源缺乏地区,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3]。因而,防洪治涝设计要与水资源分配结合起来,在易出现洪涝的地区强化洪水疏导工程建设,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兴建水库,实现储水。在防洪治涝设计中融入水资源配置思路,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理办法,降低成本,提高防洪治涝设计的有效性。
2水利工程规划中防洪治涝设计的对策
(1)细化调研。对于洪涝的高发地点,规划人员要进行细致的调研工作。首先要通过网络、书籍、走访等形式了解现场的基本信息,包括地形、地势、水文、气象等特点,根据资料分析可能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4]。其次,要根据历史信息掌握该地点出现洪涝灾害的情况,并分析原因,了解当时的解决方法,结合环境及现实条件的变化,研究制定新的防洪治涝方案。另外,除了施工地实际情况的调研,还应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居民实际需求,使得水利工程迎合民众需要,降低人为因素干扰。(2)制定标准。调研后,工作人员要对防洪治涝设计方案进行意见征集,制定标准。明确设计标准有利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使之更符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针对该区域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工作人员要进行保护区的划分,明确保护区洪涝灾害的影响程度和发生几率,进而开展综合分析,详细制定防洪治涝设计标准,使得防治标准更加符合建设区域的实际,优化防洪治涝效果。(3)构建防治体系。调研和防治标准完成后,规划人员要建设防洪治涝的综合治理系统,使设计成为体系。防洪治涝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规划人员系统地把握。防治体系的建设同样需要以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设计、建设等各部门的需求进行全面把握,分析防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建设起完善的防洪治涝体系。在决定最终方案之前,要进行工程质量评估,必要时可适当牺牲局部利益,以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确保防治效果最优。(4)进行效益评估。水利工程建设的本质属性是环境工程,其作用指向抵御洪灾,保证生存环境质量。水利工程在防洪治涝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移民安置、垃圾处理等,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较大。因而,防洪治涝设计中要进行适时地环境评估,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5]。另外,规划人员应对年均效益进行估算,以便反应防洪治涝的效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结合历史数据,对典型洪水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判断经济发展与洪灾损失之间关系,将计算结果纳入防洪治涝效益的体系中。(5)编写报告。防洪治涝设计最终要以报告形式呈现。规划人员要在报告中阐释工程建设及投资、流域自然情况、历史洪灾分析、移民安置、水文资料分析、防洪工程建设情况、社会经济情况、非工程措施等内容。规划人员要确保报告的完整性,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编写。同时,编制设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实性,规划人员要确保数据信息真实有效,对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提高报告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报告编制完成后需接受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审核,并进行质量检测,判断设计报告的可行性,审核通过方可投入使用,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指导文件,以防洪治涝设计提升水利工程的功能性。
篇3
排水追肥防洪涝
“玉米是一种既怕干旱又不耐洪涝的作物,土壤湿度超过最大持水量80%时,它就会发育不良;被水淹没3天,植株一般都会死。”农技专家称,为应对局部地区因强降水带来的洪涝灾害,种植户可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排除积水首先,清理田间背沟和边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和涝渍危害。同时,在天气转晴、地面泛白时,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改善玉米的生长环境,促进根系生长。
及时追肥其次,在强降水或洪涝灾害后,土壤肥力被雨水带走,此时应及时追肥,促使植株恢复生长。可选用尿素0.5%和磷酸二氢钾0.2%,在完全溶解混匀之后,利用雨后放晴天,进行叶面喷洒追肥,需连续喷洒2次,中间每次间隔7天;同时,及时扶正倒伏玉米,用喷水清洗叶片,恢复叶子的正常光合作用;对受淹时间较长、灾情较重的地块,还需喷施高效叶面肥和促根剂,促进玉米恢复生长。
人工授粉对处在授粉扬花期的玉米,要重施穗肥,每亩可追施尿素24斤或适量的人畜粪水。暴雨还可能影响玉米开花授粉,造成玉米秃尖、缺行少粒,种植户可采取人工辅助授粉,办法是在上午9-11时或下午4-6时,轻摇雄花进行授粉。
适时改种最后,科学评估受灾情况。若洪涝只造成玉米减产,种植户不要轻易改种,但要是水淹造成大面积绝收,则需要及时改种短季蔬菜,如低海拔地区可补种一季糯玉米,争取在国庆节后前后错峰上市,以减少损失。
培土去穗防倒伏
强降水除了容易给玉米带来洪涝灾害,暴雨还时常伴随着大风,造成玉米倒伏,影响生长和产量,因此,防倒伏是玉米种植又一项重要应急技术。专家介绍,防治玉米倒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人工去雄、培土防倒、化控防倒等措施。
人工去雄目前虎林市平坝、低山地区玉米的扬花授粉期已经基本结束,而玉米的雄穗占植株高度四分之一左右,因此,种植户可以人工剪掉雄穗,降低植株高度,有效减轻大风造成玉米倒伏的危害;同时还能增加田间植株的透光性,利于增强玉米籽粒的灌浆速度和颗粒重量。
培土防倒在雨季到来前,可对玉米地进行中耕培土,中耕深度一般在5~8厘米,培土高度一般为8~10厘米,此举可促使植株生根发育,增强抗风能力。
化控防倒在风灾较为严重的地区,还可以采取化控防倒,既喷洒一些化学调控剂,如玉米健壮素、金得乐、玉黄金等,抑制茎秆节间伸长,促进茎秆增粗,控制植株的高度,增强抗倒伏能力。
种植防倒农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种一些抗倒品种。一般而言,植株较高、茎秆纤细、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倒伏几率较大。同时,倒伏还与植株的生长发育特性有关,一般在抽雄前后,玉米茎秆相对柔弱,遇到大风容易倒伏,因此,种植户可采取提早播种,避开雨季大风期。种植时,可适当加大玉米种植行距,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能力,有利于促进植株基部茎节的发育,减轻植株对风的阻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玉米倒伏。
篇4
[关键词] 企业;防洪防汛;规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40
[中图分类号] F273;TE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066- 02
1 企业防汛防洪工作的必要性
洪涝灾害始终是国家的心腹之患,防洪防汛是我国水利事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998年遭遇洪水灾害之后,水利界对此次洪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充分认识到过去防洪防汛策略的不足,认为人类不可能消灭洪涝灾害,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于天然气企业来说,一旦遭受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防洪防汛工作的效益是巨大的,没有防洪防汛工作,企业的生产及发展就失去了保障。为了保障天然气企业的安全、顺利生产,一定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与塌陷对于站场、天然气管道等生产设施的威胁,进行认真的规划,结合企业生产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过去防洪工作的经验教训,遵循上级防汛部门的防洪规划要求,扎扎实实搞好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 企业防洪防汛工作的设想与规划
笔者认为,防汛工作要在“防”字上下工夫,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需要采取“亡羊”之前先“补牢”的办法,对发现的安全薄弱环节,不要等、不要靠,及时制订详细的维修计划,排除安全生产中的隐患,对安全隐患问题要有超前整治防范意识,做到安防于未然,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防洪工作要在“洪”字上下功夫,结合以往防洪经验,充分预想、预判当前及未来洪水的危害性及覆盖面,全面监控危险点,将工作提前做充分、做细致,制订周密的防洪防汛应急预案,确定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和保障措施等,同时,加强人员值班,保证物资充足,尽可能地减少灾害损失。与此同时,防洪工作离不开它的“眼睛”,即准确的气象预报,时刻要与气象部门保证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地获取雨情和水情,并传达到企业下属各单位。
对于天然气企业防洪防汛工程的建设,本文提出以下规划:
第一,做好安全责任制落实,实行主要领导对防洪防汛工作全面负责、逐级负责、岗位负责的安全负责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预防到位”。
第二,对于企业负责的防洪设施及时进行加固, 从根本上提高抗洪能力,有效解除汛期洪水对生产建设的威胁。投入经费并安排专职人员,对防洪设施常年进行整修填土与加强。对于天然气长输管道穿越地面低洼易积水区域、河槽等易受雨水冲刷外漏、受损区域,要进行及时的维护。
第三,加强环境的观测和综合治理,要对安全隐患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山洪、塌方以及泥石流的预防,可以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控,可以埋置地下水位传感器,实时监控地下水位,同时,在有塌方可能的地方建立地下水控制系统,当地下水位传感器探测到水位超标的信号时,即启动该水位控制系统,将地下水抽走排放到地表江河水网中。也可以自山体表面数米到数十米的深度(离山顶近的表面处的排水网不必深入山体中太多,但是离山顶越远的排水网深入山体的距离需要增加,因为山脚山体所受的压力大)开始设置排水网,保证山体中的水即使遇到暴雨,也可以迅速排到外面,不至于积压在山体内部。
第四,对于天然气管道穿越河段方面,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破坏主河槽,限制开挖和扰动宽度,同时尽可能恢复原貌,管道穿越河段时主要应注意做好环境保护,避免水体污染,不影响河道防洪、泄洪。
第五,在管道等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对周围植被的破坏,对防护林、绿化美化用的花木草皮等进行培养与补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重点区域内配套建设防洪防汛值班室。
第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多种形式开展《水法》宣传活动,组织防汛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水法》知识培训,将《水法》与地方的防汛要求汇编发给企业各单位,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理。
第七,整顿防汛各项基础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建立防汛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制定经济责任制、工作标准、岗位职责、月周工作计划和质量职能。落实好防汛物资储备及抢险队伍,做到有备无患。针对防洪防汛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应急预案,为防洪抢险提供指挥决策依据,并认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防汛抢险能力。
第八,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双达标。
3 结束语
防洪工作,事关大局。作为天然气企业,应对防洪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根据洪水特性、灾害成因、防洪要求、生产建设发展、已有的防洪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及管理办法,加上实施规划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规划。总结过去、抓住今天、着眼将来,防患于未然。从长远考虑,结合总体发展趋势,探索新路,开创切实可行的天然气企业防洪战略,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将生产、建设和防洪相结合,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实现利益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洪福.海事、拆船企业携手应对“海上巨无霸”影响防洪防台[J].珠江水运,2012(17):50-51.
[2]冯志国.企业水库《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及建议[J].电子制作,2013(14):218.
[3]郝福华.漳泽水库下游河道防洪能力分析[J].地下水,2009,31(3):72-73,76.
篇5
在占我国国土总面积11.2%的106万平方公里受洪水威胁的区域中,聚集了全国66%的人口、80%的资产、90%以上的城市和40%的耕地。这一区域是全国最富饶、人口最密集、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由于防洪治涝体系尚不完善、人水争地矛盾突出、气候变化加剧等原因,该区域洪涝灾害的损失依然处于上升态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 受洪水威胁区域的
分布和特点
根据地理、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可将我国受洪水威胁的区域大致分为平原地区、山丘地区和城市地区。
平原地区洪涝特点。受洪水威胁的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江河中下游,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目前,其防洪工程已基本达标,通过水库、堤防、蓄滞洪区和分洪道的联合调度,多可以防御20世纪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但发生超标准极端洪水而导致工程失事、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般年份,比之河道洪水,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内涝更为频繁,灾害损失更大。此外,海洋风暴潮洪水也对沿海地区构成较大威胁。
山丘地区洪水特点。山丘地区洪水以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为主,量大面广,影响范围沿河流两岸呈线状分布。受保护面积、工程投资、生态和对下游防洪影响等因素的制约,工程防洪标准不可能很高,许多河流甚至不宜设防。受河流两岸经济发展迅速、防洪标准低、治理迟缓、缺乏风险意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不仅山丘地区洪水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大于其他地区,一般年份,水灾损失也高于其他区域。
城市地区洪涝特点。在以城市为重点防护对象、江河层次化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之后,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因河道堤防溃决而遭受淹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近年来的水灾特性表明,比之河道洪水和日趋严重的平原农业地区内涝灾害,城市内涝积水问题更为突出。造成城市内涝积水严重化的原因包括城市不断地向低洼地带发展、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城市功能区布局和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天然水面减少、填埋排水河渠、地面沉陷、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关于防洪减灾的若干建议
我国主要江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已基本达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一步全面提高防洪标准的可能性不大。除妥善维护已建工程、防止防洪工程的效能随时间衰减外,对于可能出现的超标准河道洪水,应通过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辅之以应急抗洪抢险,限制洪水影响;同时,应事先分析评价洪水可能泛滥的风险,制订应急预案,合理安排超额洪水,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轻财产损失。
江河中下游平原以工程防洪为主。对于山丘地区的河流,因防洪工程标准不高甚至不设防,则应“防”、“避”并重,甚至以“避”为主。通常情况下,随着河流自下游向上游的地形由缓向陡变化,“防”的成分递减,“避”的成分递增。所谓“避”分两个方面,一是在洪水发生时从居住或生产的区域临时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预先划定禁止或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或要求建筑物、设施等必须抬高到规定的高程以上。
受河道防洪、排水能力、工程投资等因素的制约,试图建设排水设施将涝水、积水完全外排是不可行的。无论对于农村地区或城市内涝,目前应更侧重于“内蓄”,而非“外排”。在农村,内蓄相对简单,主要是扩大天然水面,可兼收治涝、雨洪资源利用、水产养殖等功效,但需放弃一些耕地。在城市,扩大天然水面虽然有效,但余地不大,更多的是采取多种形式的分散措施,包括地下蓄水池、下凹式绿地、透水地面等,就地消化雨洪。此外,制定法规,要求新开发区开发后的产流不得高于开发前,也是十分有效的治涝手段。
篇6
关键词:鹤岗市;自然灾害特点;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57-2
0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对农业影响严重的主要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龙卷、冰雹、飑线、雷电、雪灾、冻雨、冻害、霜冻、低温冷害、沙尘暴、高温热浪、大雾、霾、连阴雨、渍涝、干热风、凌汛、酸雨、气象地质灾害、赤潮、风暴潮、作物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大气污染共28类。
我国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和滑坡泥石流等5种,所造成的损失占损失总量的80%至90%。1949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过4000万公顷,受灾人口年均超过2亿。我国是农业大国,干旱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1951-2006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为2246.3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灾、成灾面积均趋于增加,2000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最大(4054万公顷),旱灾损失粮食600亿公斤。
据预测21世纪我国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直接导致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冰川显著退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人类生产生活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 鹤岗市自然灾害的种类、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总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地处小兴安岭向三江平原缓冲地带,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山区,东南为平原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过分集中。春季多风、少雨干旱;夏季短促而高温多雨;秋季降温急剧,常有霜冻发生;冬季漫长、严寒干燥。
由于境内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损失巨大。主要有干旱、洪涝、风雹,其次有低温寒潮、连阴雨等。在各类灾害中,尤以洪涝和干旱危害最大。因5至6月降水量较少,易发生春旱;7至8月降水量较大,占全年降水量70-80%,易发生洪涝,局部暴雨或大暴雨多数出现于夏季。
1.1 干旱
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气候现象。中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是大范围干旱,在1990-2005年中平均每年有8.9 亿亩农田遭受干旱灾害,其中3.9 亿亩农田遭受严重干旱灾害;在我市主要有春旱和夏旱。
1.2 洪涝
洪涝是指某一时段内由于降水过多、排水不畅而产生的洪灾和涝灾,其中洪灾指河流泛滥和山洪暴发,涝灾指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使农田积水成灾。暴雨洪涝是我国最重要的灾害,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的历次大水(如1954、1969、1975、1991、1993、1994、1995、1996、1998、2003年)都是由致洪暴雨造成的,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在我市,7-8月是洪涝灾害高发期。洪涝灾害发生后,将导致作物叶片变黄,根系发黑、腐烂,生长减慢,植株软弱。
1.3 连阴雨
持续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成为连阴雨,我市常发生于春秋两季。春季连阴雨对作物播种影响较大,秋季连阴雨主要影响秋种和秋收活动。连阴雨持续时间长的,将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1.4 低温冻害
低温冻害是指作物和果蔬在晚秋和早春,遇到0℃以下低温或剧烈变温而引起的植物体冰冻或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物体死亡或部分死亡。近些年以“倒春寒”为主的低温冻害频繁发生,所有作物均难幸免,尤其是对经济作物的影响最大。
1.5 高温热害
高温热害是指持续出现超过作物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损害。
1.6 大风
瞬时最大风速17米/秒的大风,可以造成作物叶片损伤,茎秆折断,植株倒伏,自理脱落,农业设施损毁。一般6级以上大风就能造成风灾。
1.7 冰雹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高大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冰雹季节性明显,破坏力强,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5-8月是冰雹高发期,我市绥滨县易发生冰雹灾害。
2 防御自然灾害的具体对策
2.1 干旱
(1)根据干旱规律,调整农业结构;(2)兴修水利,合理灌溉;(3)平整土地,深耕改土;(4)抗旱播种。春旱主要是影响作物出苗,因此要特别注意适时播种,获得全苗。
2.2 洪涝
(1)建造高标准防洪工程;(2)修好田间排水沟;(3)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4)调整农业结构,实行防涝栽培等。
2.3 连阴雨
(1)掌握天气气候演变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2)修好田间排水沟,及时清沟排渍,搞好田间管理;(3)提倡薄膜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实施育苗移栽。
2.4 低温
(1)掌握低温规律,调整农业布局;(2)利用和改善小气候生态环境,增强抗御低温能力;(3)运用综合栽培技术防御低温冻害。如地膜覆盖、合理施肥等措施。
2.5 高温
(1)种植抗性较强的作物;(2)套种高秆作物,遮阴降温;(3)适时浇水,通过蒸发散热降温;(4)覆盖遮阴栽培;(5)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落花落果。
2.6 大风
(1)营造农田防护林,减轻作物受害;(2)合理布局,使作物生长关键期避开大风高峰期;(3)大棚蔬菜产区尽量搭建骨架式蔬菜大棚,增加压膜线。
2.7 冰雹
(1)人工消雹;(2)大力种草植树,改善气候条件,减少冰雹发生频率;(3)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范准备;(4)一旦发生雹灾,及时补救。
3 防御自然灾害的宏观措施
农业以前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界博弈的过程。近年来,除了不断提高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外,普及抗灾减灾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等,都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
3.1 建立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机制
积极和气象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农业灾害如洪涝干旱灾害等的全天候、大面积、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并及时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3.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快速反应机制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危机应对者的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灾区局势,迅速恢复社会秩序。
3.3 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在国外农业发展上作出很大贡献。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慢、规模小、范围窄、尚未有效调动农民、保险经营主体、政府等多方积极性。因此,应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机制,以政府为主体,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基金。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河南省; 农业气象灾害;粮食产量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所以,民生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粮食问题。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肩上的重任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是1a比1a成果显著,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粮食产量高居全国第一,并且连续五年占据着榜首之位。但是,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也是越来越严重,风雨失调的状况也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
1 河南省气象灾害的类型分析
河南省的气象灾害很多,主要的影响河南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等,其中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这些气象灾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 干旱气象灾害的分析
河南省的地形相对复杂,盆地、山地等地形很多都有分布,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是平原,东部是丘陵和山地。河南省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理论上讲河南水源充足,但是实际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增加,河南省近几年的干旱天气也在加剧。干旱是河南发生频率高的气象灾害,气候变暖使得河南省蒸发量大,境内河流径流量减少,干旱不断发生。干旱对河南的影响很大,每年都会让河南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
1.2 洪涝气象灾害的分析
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形、土壤等都有关系,河南的降水量年季变化大,空间和时间上分配有时候过于集中,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较大,降水后容易聚集,再加上排水系统部完善,所以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不但影响农作物,还可以冲毁道路,影响到交通等。洪涝气象灾害对河南的影响近几年也在逐渐增多,对河南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1.3 冰雹气象灾害的分析
冰雹作为1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破坏力强大。在河南,冰雹主要发生在3~8月份,是我国多冰雹的地区之一。冰雹发生时一般会伴随着大风和暴雨,1场剧烈的冰雹过程,会对农业、工业、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河南,一些地区受山地等影响,冰雹灾害频发。为了应对冰雹带来的巨大的损失,人们也在一些方面加强了准备和预防工作,尽量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2 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危害程度
2.1 干旱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对于身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来说,水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于近几年频繁光顾河南的干旱天气,河南省只能通过一些其他措施来解决。一年四季中,春旱是最为严重的,春季是播种的季节,但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导致春季降水减少,致使播的种子发芽迟缓、生长缓慢,幼芽阶段便由于缺水影响后期生长;春季缺水,导致经过了1个冬天的小麦复苏缓慢,也有大片干枯导致死亡。近几年的干旱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河南省粮食产量降低30%。抵御干旱是近几年河南省面临的1个严重课题。
2.2 洪涝和冰雹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同样,对于农作物来说,过量的水也是致命的。对于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洪涝便意味着减产。河南省处于平原地区,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洪涝的出现,导致大量的农作物的根茎浸泡在水中,致使根茎腐烂,大量农作物死亡。近几年,疏通河道,修缮排水设施亦是重中之重。
冰雹,又1种影响粮食产量的外在因素。局域性强,危害性大是这种河南省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一般来说,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不仅限于砸伤农作物,严重的冰雹则会砸死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相对来说,冰雹没有干旱和洪涝影响的范围大,但是,冰雹所过之处,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一点也不比干旱和洪涝带来的后果弱。
3 政府提高管理机制和全民抗灾的风险防御意识是关键
在应对气象灾害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增强责任心,真正的负责。要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关键在于预报准确。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灾前的积极预报工作,加强各个部门的密切联系。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群众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常见的气象灾害知识的了解。广泛的增强抗灾的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比如为了应对干旱灾害的发生,可以多种一些树木,加大一些灌溉技术的发展。洪涝的预防过程中,可以实行深耕工作,降低地下水位。灾害过后,应该迅速进行排水工作,疏通沟渠。
4 总结
河南省的气候条件复杂,气象灾害也随之多样,预防气象灾害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气象灾害对河南的影响也表现为多层次的,尤其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气象灾害对各种农作物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后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科研工作和预防工作,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荣花,朱自玺,方文松,王友贺,许蓬蓬,师丽魁.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J].生态学杂志, 2006(09).
[2] 常彦军,董津瑞.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
篇8
关键词:现代城市;排水规划;防涝对策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18702
每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预防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设施,能够及时有效的排放处理雨水,防止城市交通造成瘫痪和财产等损失,是城市正常运行的保障。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排水系统却未能有相应的更新升级,因此,就是北京、重庆等发达城市也屡屡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排水系统,我国城市的排水仍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应对特大暴雨突降带来的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城市因暴雨造成损失。
1太原排水基本情况概述
太原地处山西省的中央,是盆地地形,东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环山,只有中南部为河谷平原。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是太原的母亲河,横穿太原市境内自北向南,流经长度约有100公里,流经区域约7000平方公里。因为太原呈现簸箕形的地貌特征,太原的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据有关数据统计,太原年平均降雨量约为467mm,其中最大降雨量的年份是1964年,降雨量为695mm,降雨量最大的区域是古交市与万柏林区交界处,约为703mm。并且,太原市的降雨基本集中于6到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而7月和8月两个月的降雨量占比超过全年降雨量的50%。太原发生洪涝灾害的部分统计数据如下:
1996年8月4日,太原突降特大暴雨,导致虎峪河水位骤涨,冲垮了河坝,淹没了迎泽大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达2.86亿元。
2008年6月28日,由于突降暴雨,排水系统不畅通致使积水过深,万柏林区瓦流路地段两名女子不慎被地面湍急的洪水冲入下水道卷走。可怕的暴雨夺去两条年轻的生命,让更多的政府人员开始反思排水系统的问题。
2009年7月17日,又是暴雨突降,太原新建路、南内环街、迎泽大街等主干道的部分路段积水漫过了行人的膝盖,多辆行驶中的公交车瘫痪在积水中,严重影响到了市民的出行,甚至威胁到被困行人的人身安全。
同样,2011年至2014年,均有一些路段因暴雨造成交通瘫痪的情形发生。
可见,尽管太原市投入排水系统改造维护的费用逐年增加,但形势依旧严峻,需要不断提升城市排水能力。
2城市排水防涝面临的挑战
2.1极端天气频发引发降雨量骤增
随着全球变暖的普遍影响和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人员密度加大引发了活动更加频繁等多方面的因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使得有利于降雨的条件成熟,许多无法预测控制的特大暴雨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历时很短的强降雨天气带来了排水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比如,2012年7月第一周就发生了三次强降雨,最大的一次降雨发生在7月4日中午。暴雨袭击一个多小时之后,太原市尖草坪立交桥下、迎春街铁道桥下,积水深达100公分,就连新建路市委东门口等路段,积水也深达30到50公分不等。并且,因为暴雨引发了部分区域停电,同时造成了停水等连锁反应。
2.2排水系统的软肋加剧了洪涝灾害
首先,井篦子的堵塞是下水不畅的直接障碍。由于疏于管理和惩罚制度的漏洞,很多沿街经营商铺将杂物、垃圾和泔水等倒入下水道,堵塞了井篦子,严重影响到了下水道的排水功能。根据一位基层道排所的所长的介绍,正常情况下,一个下水井篦子的进水口能在一秒钟时间之内排掉10立方米的水量,但是有杂物堵塞,不仅影响水的流量,更为关键的是影响水的流速,这样就只能排掉5立方米的水量,甚至会更少。
其次,下水管道直径口细径小,对雨水的消化能力不够强。目前,太原旧城区的改造较为缓慢,即使有的道路进行了更新,但排水系统却未能同步得到改造。比如,小东门、五一路等道路,排水管道的直径不到30厘米,几乎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城市强降雨的要求。再者太原市很多下水管道没有达到雨污分流的设计标准,雨水和污水共用一条管道,一旦遇到暴雨,排水压力剧增。地下管道长度不够也是制约排水能力的一大障碍,太原市的排水管道长度总共只有780公里,一旦遭遇强降雨,降水量达到40mm以上,街道退水的速度就会明显的放缓,造成积水增加严重。
再次,地下方涵直径有限。汇入各条道路下水井室的积水,通过下水管道,一般进入比较大的地下雨水方涵。但是,太原市的雨水方涵容量不够大,还存在垃圾堵塞的问题,造成了排水能力下降。
最后,河道、渠道的淤泥沉积严重,导致排水量减少,水位上升,引发洪涝的几率增加。比如,上文提到的虎峪河水流冲击迎泽大街,与河道的设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太原市河道、渠道共有80多条,总长度1460公里,但由于严重积淤,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另外,人为的活动占用河道区域,也为防涝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3下穿式立交和地下空间成为新的防涝区
上文提到的迎春街铁道桥下和尖草坪立交桥下,一旦遇到暴雨来临,总是积水较深的地方。近几年,太原市道路改造升级,修建的立交桥和下穿式道路,都应当作为防涝的重要部位。并且,很多地下空间一旦进入雨水,只能通过机械设备强制性抽水,需要配备完善的抽水机泵等设施。比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的强降雨,造成洪涝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立交泵站排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太原市的道路立交、地下停车场的开发呈增长的态势,应当引起排水管理部门的重视,加强管理。
3对策分析
排水防洪防涝工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规划设计、实际地域要求、施工维护等多个方面进行统一的运筹。其中,特大暴雨的监测预警、适时的事前准备防护、重点区域的特别防范、科学有效的调度以及必要资金的投入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排水防洪防涝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不断持续的投入进行更新升级,才能标本兼治,做到长久保障城市各项事宜的正常运行。
3.1提高排水防涝的标准
首先,使用新的降雨强度衡量标准,按照地区的差异,统一计算口径,制定不同的防涝措施和手段。新建道路、新修桥梁等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对旧城区可以进行更新改造的排水系统,也要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标准进行。
其次,开展排水规划修编。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降雨强度计算方法、设计施工规范和标准等资料,充分考虑太原的地形、气候、人口以及未来的发展规模等因素,适当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形成布局规划符合实际、体系完善、排放畅通、能够有效预防洪涝的排水系统。真正做到,正常降雨道路无积水、短时暴雨道路不淹没、特大暴雨交通不瘫痪。
3.2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首先,在工程体系方面,主要应当实施六大工程:第一,针对防洪河堤做到工程达标,定期清理沉积淤泥,对沿河地段的低标准河堤进行改造加固,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第二,实施城市外排工程,真正做到排水畅通,将雨水有效的排放到汾河,保证汾河的畅通,使得雨水入河为安;第三,实施六城区低洼、立交桥下等治理工程,消除低洼、立交桥的积水隐患;第四,实施城市排水泵站的双电源工程,切实确保排水的有效;第五,实施城区河道和下水管网的综合治理,加大监督力度,提升调蓄引排能力;第六,改造雨水排水管道,达到国家标准,新城区建设采用雨污分流。
其次,在非工程体系方面,实施旧城区河网自流工程,进一步打通龙潭公园、饮马河公园、迎泽公园以及汾河公园之间水系的流通,形成活水,增强降雨水量增大时的蓄水调节能力。
3.3完善排水防涝运行管理
首先,完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排水系统设施的完善和设计施工达标是一个方面,而后期的适时维护则是另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积极将市一级排水管理部门、区一级排水管理部门以及街道办和社区的职能调动起来,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形成规范的排水管网养护办法。
其次,强化应急管理。制定切合实际而完备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模拟演练,保证做到特大暴雨来临之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应对有方,及时消除隐患和危险。
再次,注重能力建设。政府应当加大排水工程的投入,保证各项资金物资的及时到位。加强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建立专业化的应急抢险队伍。对低洼和立交桥等特殊地段进行设施升级改造,保障积水的及时排出。
4结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排水系统的升级更新,对于构建四位一体的和谐文明城市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城市环境保障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海滨,赵华菁.苏州城市排水防涝对策探讨[J].中国水利,2013,(17).
篇9
关键词:电网 暴雨 风险评估 模型
中图分类号:P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075-02
台州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历年台风登陆地很多集中在此地。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每年都严重威胁着台州电网的运行安全,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暴雨洪涝对电网的影响一方面来自于风力带来的破坏,如面向海口处和台风登陆前进方向的高山风口处的杆塔,因受到超过设计风速的强台风袭击,造成倒杆、折弯,引起线路跳闸;变电站内主变压器引下线受台风影响引起风偏放电,造成主变压器跳闸。另一个方面来自于台风登陆后经常带来的强降雨,雨水冲刷线路杆塔基础,引起杆塔倾斜甚至倒塌,洪水、泥石流对变电站、配电室特别是地下开闭所带来严重影响,造成二次设备如端子箱、直流系统进水,引起继电保护装置不能正常工作或误动、拒动,甚至整个变电站停运。
暴雨侵害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致使设备运行异常或故障。强风时的暴雨往往雨量大而急、方向偏,有时会发生局部龙卷风雨,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防雨密封构成较大威胁。尤其是高压开关室的屋顶、继电保护室的门窗、户外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机构箱、端子箱等,这些重要部位发生渗漏雨,就可能造成高压设备外部绝缘闪络放电,或造成二次控制回路接地、短路故障,甚至导致保护及开关误动跳闸。处于防洪标准较低地域的变电站还可能遭受洪灾、泥石流的严重威胁,处于城市内涝严重地段的变电站有水淹变电站的危险。
现有电网系统对暴雨灾害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不能有效预报灾害的发生,不能及时监控灾情。指挥人员无法判断暴雨灾害的发展趋势及风险,无法掌握暴雨对电网设施引起的风险情况,无法得到相关的决策所需信息,这给电力系统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急需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防范预警系统,了解台风及暴雨洪涝的动态,能够预测暴雨趋势并显示实际雨量及预警信息,及时了解暴雨洪涝可能对电网设备带来的影响,及时做出部署,事后能根据灾害情况,对灾害对电网损害情况进行评估,保证当地电网的安全运行。
1 资料收集
(1)灾情资料:台州临海自有记录以来的暴雨电网灾害数据,多灾并重时,选取影响最大的灾害。并统计以街区为单元的电力灾情频次。(2)暴雨资料:台州市范围内气象站(常规站、自动站)、电力气象监测站自有记录以来的逐日降水量统计。(3)社会经济资料:台州临海以街道为单元的土地面积、区内耗电量、国民生产总值(GDP)等数据。(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台州临海1∶500比例尺的水系及DEM数据。(5)电网分布数据。
2 风险评估方法
从风险评估四要素出发,充分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即暴雨频率、相对高差和水网密度、电网密度、国民生产总值)的空间差异和权重差异,进行暴雨对电网安全影响的等级划分、区划和分区评价。
3 技术路线
电网风险评估技术路线见图1。
3.1 致灾因子程度计算
统计各站每年1、2、3……7 d的暴雨过程降水量,分别建立降水过程序列,计算不同序列的第60、80、90、95、98百分位数的降雨量值,即划分为1~5个等级。根据暴雨强度等级越高,对内涝形成所起的作用越大的原则,确定降水致灾因子权重,将暴雨强度5、4、3、2、1级分别取作权重,并进行5级划分。
3.2 孕灾环境计算
高程:从高程数据中,划分2 m×2 m的网格,采用周围8个格点高程标准差为地形起伏变化,作为地形影响指数。高程越低、标准差越小,表示越有利于形成涝灾,影响值就越大。
水系:主要包括河网密度和距离水体的远近。在1∶500的地形图中采用2 m×2 m的网格计算河网密度。距离水体远近的影响则用GIS中的计算缓冲区功能实现,其中河流应按照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湖泊水库按照水域面积来分别考虑,分为一级缓冲区和二级缓冲区,给予0~1适当的影响因子值。河网密度和缓冲区影响规范化处理后,给予权重值,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求得水系影响指数。
计算暴雨内涝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指数,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敏感性划分为5个等级。
3.3 承灾体易损性
从发电量和耗电量两方面分析,利用GIS中自然断点法将综合承灾体易损性指数按5个等级分区划分,并基于GIS绘制综合承灾体易损性指数区划图。
3.4 防灾抗灾能力
防灾抗灾能力是受灾区对暴雨灾害的抵御和恢复程度,是为应对暴雨内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害而进行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主要考虑人均GDP。对人均GDP规范化处理后,利用自然断点分级法,绘制暴雨内涝灾害防灾抗灾能力区划图。
3.5 暴雨内涝电网灾害风险区划
在以上因子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暴雨内涝灾害风U指数计算式如下:
bynl=(bywe)(yzwh)(cztws)(10-fznl)wr
式中:bynl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指数,用于表示风险程度,其值越大,则灾害风险程度越大;by、yz、czt、fznl的值分别为风险评价模型中的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各评价因子指数;we、wh、ws、wr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专家评分确定。最后利用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将暴雨内涝电网灾害风险指数按5个等级分区划分(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风险区),并基于GIS绘制区划图。
4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暴雨内涝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社区作为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单元,在城市减灾降险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并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灾害的理念与手段,而风险评估作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则成为各国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以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资助(521172Z1400SX)为依托,在实地考察和调研暴雨内涝灾害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并获得大量文献资料和一手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GIS方法、情景分析方法和概率统计方法开展了典型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海珍,丁凤琴.社区参与研究综述[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16-17.
[2] 刘金平,周广亚,黄宏强.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6,29(2):370-372.
篇10
【摘 要】主城区是__直辖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搞好城市防洪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保障__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__主城区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__主城区城市防洪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就如何搞好城市防洪综合体系建设,实现人、水与城市的和谐相处和城市科学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发展 防洪减灾 对策
一、 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
主城区位于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尾部,座落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间的丘陵地带。城区包括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巴南、北碚、渝北共九区,幅员面积5473 km2。海拔高程为168~900m,市政布局依山就势,具有独特的山城和水城的风貌。城区属中亚季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最大日降雨量达380.9mm(20__年“7.17”特大暴雨,沙坪坝气象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__主城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二)江河分布及水文特性
主城区内江河纵横密布。长江、嘉陵江流经主城并在渝中区朝天门交汇,还有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20条,主要有御临河、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梁滩河等。主城区洪涝灾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过境洪水。长江、嘉陵江上游大面积暴雨形成的过境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两江四岸的临河建筑就经常受到过境洪水的威胁,如上世纪的“81.7”特大洪灾。二类是本地暴雨洪涝。境内区域暴雨形成洪水,主要发生在境内中小河流,主要特点是:洪水发生频繁、强度大、来势猛、破坏力强,形成陡涨陡落的尖瘦型洪峰。如20__年“7.17”特大暴雨致使梁滩河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沙坪坝区的歌乐山、陈家桥等镇相继受灾。三类是综合遭遇型洪水。主要由上游过境洪水与本地洪水同步而造成洪水灾害,其特点是境内河流洪水陡涨,长江、嘉陵江又形成阻塞性洪水,洪水过程历时较长,洪灾损失很大。据资料记载,1870年7月(清同治九年)的洪水,城区长江水位达197.50m,北碚水文站达213.99 m,为历史最高记录。
(三)防洪工程概况
主城区内长江、嘉陵江河道长为113.4km,其中长江53.4km,嘉陵江60km。目前已成防洪护岸工程仅42.36km,仅占河道长度的18.7%,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已成的两江防洪护岸工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较多的注重交通功能,对城市防洪保安问题考虑不够,导致部分堤段防洪标准较低、堤型结构不适宜。如南岸区南滨路部分地段(石板坡~弹子石河段)的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渝中区长滨路部分地段(菜园坝~朝天门河段)的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而且珊瑚坝段已经出现严重险情。与国家规定的50~100年一遇的大城市防洪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在主城区至今没有一座大型水库,已成的中型水库仅6座,小(一)型水库39座,小(2)型水库239座,在建中型水库3座,在主城区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20条河流中大多数没有具有拦洪削峰功能的控制性水库工程。
(四)城市发展及社会经济现状
__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唯一的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城区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通讯枢纽。而且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新设有经国务院批准、内陆地区唯一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城区总人口618万,其中城镇人口521万,经济较为发达,以工业为主,且门类齐全。20__年__市gdp达5098亿元,其中主城区达2249.27亿元,占全市gdp的44.12%。但每年因洪涝致灾损失极其严重。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约占当年gdp的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70%。以20__年为例,主城区因洪涝受灾265.66万人,死亡32人,经济损失高达15.96亿元。这充分说明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在__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市防洪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防洪排涝工程标准偏低,城区防汛管理相对滞后
目前,主城区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存在洪涝灾害频发与防洪标准偏低的矛盾,防洪能力仍然不足的现状与城市化客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一是城市防洪工程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险工险段多、老化失修等问题。主城区已建防洪护岸工程中防洪标准不达标段长度为12km。在1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下仍有居民住房和生产用房近100万m2,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房屋面积170万m2左右。二是城市排涝存在系统不完善、管网不合理、设计标准低等问题。由于建设年代不同,相互之间不配套,旧城区排涝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如部分管网设施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采取“雨污混流”模式。当遇暴雨洪水时,往往排泄不畅,极易形成局部内涝。特别是部分低洼地区基本上是连年发生涝灾。三是市政排涝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落后。旧城区部分管网淤积严重或带病运行,致使管网排水能力减弱,有的甚至失去排水功能。四是主城各区的防汛工作存在 “基层薄弱”和“基础脆弱”的问题。如20__年城区发生局部内涝时,反应出基层街道和社区应急能力较差等。
(二)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不协调,人水争地矛盾突出
近年来,__城市化建设对土地开发需求不断增加,每年新增加的城区面积是20到25 km2。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越快致使城市防洪的问题越突出:一是在开发区建设中,普遍对洪涝风险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有的建筑建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填埋、堵塞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但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没有与城市发展同步建设,原有水系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个别开发商为增加有效开发土地面积,将天然河道改成涵管,人为减少行洪断面导致行洪不畅
,一遇洪水,水位壅高,造成内涝无法排除,形成“关门淹”。如20__年“5.28”洪灾中,渝北区龙塔街道十一社因某开发商将河道改成涵管,造成居民区大面积严重内涝达2m。二是由于开发商与城市规划部门的价值取向不同,造成城市水利“兴利除害”的功能要求与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容积率、建筑密度的控制上缺乏强制性手段,造成了少数开发商的超强度无序开发,从而大大增加了受洪涝袭击的风险。三是“向空中发展”式的危旧房改造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部份排涝排污设施系统改造建设还存在“建设—改造—再改造”的问题。如20__年6月2日南岸区原塑料四厂、6月14日沙坪坝区阳光水城均因类似原因相继发生较大的城市局部内涝。四是城市开发建设使呈现自然流态的原有水系遭受破坏,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造成暴雨产流汇流速度加快,加大了相同量级暴雨条件下的洪水强度,城市洪涝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三)“雨岛效应”日趋明显,城市局部地区暴雨频发
__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世界著名的“火炉”城市。直辖以来,随着工业化和主城扩张的明显加快,城市“雨岛效应”也趋明显。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量测站资料初步分析,发现在近10年汛期降水分布图上,主城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近郊区县,呈现出比较清晰的城市“雨岛”。据气象专家解释:主城区大气环流较弱,由于日益加剧的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热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产生,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美国有关机构研究也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造成城市局部暴雨频繁发生。如20__年的“7.17”特大暴雨洪灾,沙坪坝区大面积内涝水深达4米;20__年主城区又相继发生“5.28”、“6.2”、“7.12”、“8.9”等8次暴雨洪灾,其发生频次明显高于远郊区县(详见下表)。
20__年主城区与区县汛期暴雨发生次数对比表
区县名称
主城区
巫山县
奉节县
万州区
丰都县
酉阳县
潼南县
暴雨发生次数
8
3
4
3
5
3
3
(四)中小河流防洪问题突出,中小水库防洪效益欠佳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开发与雨量、水文监测站点的不足,促使主城区中小河流防洪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如媒体多次曝光的渝北区玉峰山采石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削弱,河道泥沙淤积十分严重,极大的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如御临河、梁滩河等,一遇暴雨,水位迅速上升,直接威胁沿岸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主城地处浅丘地带,开发建设时基本都采取高挖低填的场平方式,使洪水流程缩短,加之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径流系数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大大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三是规划和管理不到位,临河、跨河建筑物侵占行洪断面现象严重。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梁滩河上的交通桥严重影响行洪的问题,在20__年“7.17”洪灾中充分暴露出来。四是水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较差。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部分河流的水文站点布设不足,有的流域尚无监测站点。主城区的水库工程年久失修,病险十分严重。目前主城区空库或限蓄运行的中型病险水库达3座,小(一)型病险水库34座,分别占已成水库50﹪和87﹪,如渝北的两岔、巴南的下涧口和北碚的胜天水库等,目前仍在工程除险整治中。主城区的库、塘、堰水利网络系统的拦洪削峰功能大大削弱,无法发挥应有的防洪减灾效益。
(五)涉水事务管理现状与城市防洪排涝要求不协调
目前,我市市级与主城九区均没设立水务局,城区涉水事务仍然未实现统一管理。涉水事务行政管理职能分散在水利、市政、建委、环保等部门,将城市水利与郊区农村水利、供水与排水、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实行分割管理,各部门从本部门的立场和利益出发,不能从城市建设发展和雨洪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整体性思考和处理城市水问题,未能形成治理城市水患的合力。现行水管理体制致使涉水管理部门多,管理职能交叉,造成了无法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严重体制,从而也根本无法建立快捷、高效、有序的城市抗洪除涝应对工作机制。如城市排涝系统建设与管理权仍隶属市政部门,排涝排污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工程建设对水系的破坏又得不到恢复,更增加了主城区内涝发生的几率,也加重了主城区洪涝致灾的程度。
三、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对策建议
城市洪涝灾害具有损失重、影响面大、灾害损失与城市发展同步增长的特点,其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城市洪涝是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防洪是城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防汛工作新思路,着力构建城市防洪综合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防汛应急管理能力,努力实现__主城区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修编城市防洪规划
城市防洪要规划先行。城市防洪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按照城市防洪规划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主城区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修编城市防洪规划时,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转变单纯治水的传统观念,变单一城市防洪工程为城市综合利用工程。把城市防洪保安建设与水环境改善、旧城区改造、道路建设、旅游休闲、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紧密结合,尽可能的营造人水和谐共处的亲水环境创造条件。二是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要依据城市的水系条件、防洪排涝任务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编制,同时兼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中、长期需求,既要以城市防洪安全为基础,又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三是要统筹防洪与排涝规划,才能使城市达到洪涝兼治。排涝规划要着眼长远,在充分分析城市内涝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超标准暴雨的排涝应对措施。对现有城市排水除涝系统的改造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污水治理和排涝工程相结合,协调好防、排、滞的关系。四是要建立针对城市防洪规划的监督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特别是在各区编制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城区规划时,同级防汛部门要切实履行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职能。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相协调。
(二)制定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健全防汛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城市防汛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能力,是构建和谐__和平安__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一是逐级编制和及时修订城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要高度重视街道、社区的预案编制工作,细化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预警方式、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确保标准洪水不出灾,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措施。二是逐级健全突发汛情、涝情预报预警机制和良性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划定不同洪水量级和降雨强度下的响应级别和相应措施,并向社会公众。三是要着力解决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双基”(基层薄弱、基础脆弱)问题,推行以“预案到居委会”、“预警到社区”、“梯次转移”为主要特点的防御方法,增强局部突发性洪涝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使得防汛措施和应急处置更加科学、更加快捷、更有实效。四是提高基层政府的城市防汛应急管理效能,增强在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置能力
。特别是基层政府要按照预案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和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这是实现城市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三)广开投融资渠道,加快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城市防洪工程是投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根据国家要求到2015年城市防洪工程必须达标的总目标,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建设人水协调的防洪排涝工程保障体系是__城市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是必须坚持“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管理),加快对已成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设中要处理好防洪工程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将防洪功能、城市功能和景观功能结合起来。在投入方面首先要破解筹融资难题,积极探索建立城市防洪基金,并构建综合运作的投融资大平台,应将多元化的投融资手段结合起来运用。二是注重城市排涝能力建设。城市排涝宜采取排、截、抽、蓄等综合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大旧城区管网的改造力度;新区开发的非机动车地面应采取透水结构设计,推广使用透水材料;借鉴西方国家建设城市雨洪收集系统的经验,推广小型雨洪集蓄工程建设。三是在区域内中小河流上游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雨洪调蓄能力的大中型水库,打牢洪水调度和控制洪水的工程基础,切实提高城市综合防洪减灾能力。
(四)理顺涉水事务管理体制,完善非工程体系建设
要实现城市防汛减灾效益最大化目标,必须加强以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为核心的非工程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涉水事权,实行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市、区两级均应成立水务局,依法履行城市供水、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等职责,改变多龙管水的现状。二是加大《水法》、《防洪法》、《__市防汛抗旱条例》等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编制面向社会大众的浅显易懂的主城区洪涝风险图,增强市民的主动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市民的抢险、避险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快城市防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建立完善的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决策会商系统和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等,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城市防汛管理和执法力度。城市建设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给洪水以出路”的新理念,加强涉河建筑的审批和监管,对市区现有河道沟渠要进行清淤疏浚。将“检修市政排水设施、清理疏通排水管网”作为主城区一项重要的汛前准备工作,并正式纳入区级防汛部门监督检查考核体系。对非法侵占河道等行为,必须严格执法,限期整改。五是推行洪水保险制度。可以在沿江洪水易淹区(如磁溪口)、低洼易涝区作为先行试点,逐步推行洪水保险,实现“风险分摊”。
- 上一篇:关于网络安全培训的心得体会
- 下一篇:乡村医生培训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