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反思策略

1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1.1 对教育观念的反思

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指导着行为。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成绩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这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 “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新课程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在行动中逐步把自己的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1.2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反思教学行为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反思教学行为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还是知识传递的支配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3)反思教学行为中教师是“师道尊严”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2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2.1 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的勇士。责任感和道德心才会促使反思,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2.2 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己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一个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理论提升。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试想,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领会、悟性和内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呢?如果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知之甚少,又怎能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校本培训、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

其次,参与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必须依托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

2.3 掌握反思的方法

(1)教学反思的步骤。第一步,发现问题。 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源与日常行为。成功、失败都是问题的来源,我们要做反思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典型事件或灵感,提出问题。

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对照新课程理念及时反思,必要时借助别人的帮助,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都是很好的形式,也可请教行家,使自己少走弯路而解决问题。

第三步,教学行为的升华。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观念后,教师应在“师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得更好,教学行为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篇2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改革 实践与反思

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行为的改变、教材的灵活处理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和科学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新课标,改革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

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1、改变教师应由课堂的主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许多新知识,我都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样得到知识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学生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新课标理念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比如,《打折销售》这一节,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假若我们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的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自然会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需要学生巩固、提高的知识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线段的比较,我们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然后按教材介绍用圆规怎样比较,用刻度尺怎样比较,这时学生也许就会提出:用得着这么麻烦吗?不是一看就知道长短了吗?的确,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的最多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切合实际的观点,甚至就可以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这时学生一定会提出很多不同于教材而又很实用的方法,学生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三、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要全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始终要坚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总之,数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数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沈劲松;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2年02期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92-01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扰寿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胜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2.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3.熟悉教学反思的内容

3.1反思成功之处。教师上每一节课总会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包括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对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都应该及时地详细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把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

3.2反思失败之处。任何一节课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即使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也可能会出现意外。如:对教学中突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对这些做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今后教学的教训,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3.3反思教学疑难。这里的疑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难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疑问,但是课堂上无法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另一方面是教师的疑难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能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教师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深入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3.4反思教学所悟。每节课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教师总会摸索出一些教学规律和教法的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取舍,写出新的教学设计。这样可以为自己下一年的教学做准备,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四海,赵春哲.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12年第3期

篇4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一、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

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家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了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的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

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篇5

所谓数学课堂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人们对数学及数学学习是否满足自身需求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更广泛地讲,指数学学习中的信念、态度、情绪等“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这些情感因素一方面对学生的数学认知起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和目标。《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情感的描述也是沿用了这种划定。另外,标准中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的阐述,都是将“情感与态度”作为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的目标来定位,体现了对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视,也诠释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标准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合格公民的许多基本素质,都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如对社会,对自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意志力等等。于是,数学情感的培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些是远比升学重要的公民素质。

下面,笔者以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片断为案例,与同行分享如何让情感教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之中。

二、案例分析

案例1:乘方教学“爱心接力”(苏科版七年级上)

若干年前,在一节有理数乘方的市级公开展示课中,上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学情境,让笔者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充满了浓浓的温情和爱意。

师:如今,我们的祖国还不富裕,尤其是边远山区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还有很多。今天,老师在这里提一个建议,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件富有爱心且影响深远的事情,用“爱心接力棒”的形式来帮助那些和我们同龄的贫困孩子,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我们从自己的零用钱中捐出2元钱,捐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同学,好吗?

生:好!(有些人忍不住说:是不是太少了?)

师: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这是一件需要毅力才能完成的事业,2元钱看似微薄,但随着时间的流淌,爱心终会随着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今天就让老师先来实践这一平凡的义举:第一年老师捐款2元,第二年我和我的课代表再各捐款2元,第三年我俩各带动一个好朋友再各捐款2元……以此类推,爱心不断地星火相传。那么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第10年我们的“爱心接力棒”行动能为贫困地区捐款多少元?第20年我们的“爱心接力棒”工程又能为贫困的同龄人捐出多少元呢?

学生在老师的倡议下,纷纷计算:

学生列出的算式如下:

第一年:[2]

第二年:[2×2]

第三年:[2×2×2]

第四年:[2×2×2×2]

……

第十年:[2×2×2×2×2×2×2×2×2×2]

……

通过这样一个极具爱心的宣传,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乘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引入无声无息地渗透进了德育和美育教育,犹如一场无声无息的春雨,润泽了孩子们纯净的心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通过10年乃至于20年的积累,爱心之举犹如雪地里滚动的雪球,越滚越大,可以想象,不远的将来,幸福将会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温暖也会洋溢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师在这一节公开课中,始终将这一主题贯穿于整节课的设计之中。在一节课的结束之时,他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请你和你的家长一起研究一下第20年“爱心接力棒”能为贫困地区捐出多少元钱?你们愿意付诸行动吗?努力行动吧!

评析:这是一节笔者好几年前听过的公开展示课片段,其中的一些细节现在已经难以记起,唯一还留有深刻印象的就是学生通过计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震撼和这位老师充满温情和爱心的导入过程。相信当时的那群可爱的孩子们,老师早已在你们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做力所能及的善举,为需要帮助的人传递爱的力量!而作为当时在座听课的笔者最大的感受也犹如饮下一泓甘洌的清泉,心中至今仍然流淌着那份爱的温馨。

案例2:中心对称图形(苏科版八年级下)

师: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经过民间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精美的剪纸图案。(多媒体展示的剪纸图案都是中心对称图形,通过这些剪纸图案的展示,让学生学会欣赏对称之美,感受民间艺术的璀璨,同时体会到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同学们自己的创意作品。(多媒体演示)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这些图形绕哪一点旋转多少度后能与自身重合?

生1:上节课研究了五角星,它绕着中心旋转72°或144°或216°或288°能与自身重合。另外还研究了正方形,它绕着旋转中心旋转或90°或180°或270°后能与自身完全重合。

师:很好!其中绕着中心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我们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下面,请大家从旋转角度上来说一说中心对称图形和之前学习的旋转对称图形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生2:旋转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其中这个角度只要小于360°,中心对称图形一定是旋转对称图形,而旋转对称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3:刚才老师给出了很多精美的图案,其中有些图案只是旋转对称图形,而有些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旋转对称图形。

师:很好,这说明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的特殊情况。同学们,你还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呢?

(学生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更多的人陷入沉思)

师:老师准备了一个蝴蝶飞的动画,请大家欣赏,找出动画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看哪一组说得更多。

……

(通过举例子以及动画播放,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中心对称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对称之美无处不在)

师: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同学们能不能从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呢?

生4:有线段、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它们的对称中心在哪里呢?

生4:线段的对称中心是它的中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都是对角线的交点;圆的对称中心就是圆心……

师:很好!刚才大家所举例的都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以下让我们一起进一步来学习中心对称的有关性质吧。

……

(本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小结归纳,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师:通过这节课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了生活中心对称图形非常美丽,其“美妙”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验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学过的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案,然后在全班展示,让我们共同欣赏,好吗?

评析:课堂结束后的实践性作业与之前的习题型作业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对这种实践性作业很感兴趣,设计的很多漂亮的中心对称图形,很有创意。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让学生回味、感受数学美,弘扬数学美的文化价值。学生剪、拼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教师的简单评述也是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的过程。数学的美,需要人们用心、智慧深层次地去挖掘,更好地体会它的美学价值和它丰富、深邃的内涵和思想,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深刻影响。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与学生们一起探索、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就会不断深入其中,欣赏和创造美。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应该作为一种美的承载物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人格更美好,懂得关怀,懂得关注多彩的生活。让每个老师踏上寻找美丽的发现之旅吧!这样不仅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寻找美的源泉,更让我们的教育变成美的神话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美的教育中茁壮成长。

三、归纳反思

以上三个案例片段均来源于平时的数学课堂,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对日常的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或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抑或是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潜移默化之间增强数学课堂的感染力。正如陕西师范大学的罗增儒教授所言:“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所以,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然,情感教育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实施标准,为了促进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教师还应切实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情感态度培养的教学情境应当合理、真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当注意梯度,力求联系生活实际,避免在情境创设过程中人为设置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合理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案例1中,从最常见的生活实例引入,既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踊跃发言,从而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师又能通过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细微差别让学生发现症结所在,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挑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从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进入数学学习的发现与探索过程。可见,能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合理、真实的情境设置是必要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情感态度的培养应渗透于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传授,操作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形,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采取简单的“喊口号、走过场”的形式,把情感教育的目标放在嘴上,其结果必然造成情感教育空泛教条化,与数学教学目标相背离。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耐心细致地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反馈情况、思维动向等融入教学全过程,尝试在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数学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

(三)情感态度培养应通过有效载体来实现

如果用心关注身边、关注生活、关注教材,悉心挖掘提炼,培养情感态度的有效载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到对数学美的欣赏,数学成就的剖析;小到数学故事的解读,数学游戏的开展,无一不是进行数学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案例3中,教师通过图片赏析给学生展示了数学中的对称、和谐、简洁之美。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富于理性的数学故事、充满智慧的数学名题都能成为学生数学情感不断升华的加速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情感态度。

(四)情感教育的目标是打造生态课堂,创建新型课堂文化

数学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大舞台,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课堂中教师、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情感、课堂环境等各种要素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研究不能单一地从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出发,而应该从生态化的角度,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用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动态、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不仅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更是师生之间交流知识和交流感情。这一生态环境是师生积极数学情感的体现,也是新型课堂文化的核心。打造生态课堂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亲和的师生情感。亲和的师生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数学的无比热爱、勤于钻研、执着追求以及饱满的教学激情,可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师以自己对事业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可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数学知识、风趣幽默的数学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灵活多样的数学研究方法展示数学的魅力,变高度抽象概括的数学定律概念为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数学现象,变严密的逻辑推理为自然的流畅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参 考 文 献]

[1]朱宸材,浦叙德.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微探究活动”设计[J].中学数学,2013(8).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问题;讨论;反思

在初中教学中实施“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模式进行教学,是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问或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得出结论,通过反思来促进发展。“情境—问题—讨论—反思”式教学要构建的是一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性的、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做简单分析。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抽象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认知以直观为主。传统教学中是教师将教科书“捣烂”了来“喂”给学生,这个“捣烂”的过程在教师看来是一个精简和分析的过程,其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抽象,故而很多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不厌其烦地讲授的“真理”失去兴趣。其实,知识源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一点,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悬疑情境、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类比情境、故事情境等,但无论哪一种情境,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得到兴趣的激发。以悬疑情境为例,悬疑情境是要在新知学习之前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平方根”的教学中,教师先说大象和蚊子的体重是一样的,当然学生会对此感到非常疑惑。于是,进行验证,设大象的体重为x千克,蚊子的体重为y千克,他们的体重之和为2w,就有①式x+y=2w。将①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w—y)得到②式x—w=w—y,将②式两边同时平方得到③式(x—w)2=(w—y)2,再开平方就可得到x—w=y—w,那么自然得到x=y。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大象的体重怎么和蚊子一样呢?接着教师再引入平方根的学习,学生带着疑惑和好奇心,兴趣增强,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

二、根据问题情境,设计探究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提问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问了没有人回答,多为问题太难;二是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本“无动于衷”。这些问题笔者将其称为“无效问题”,无效问题不仅占用课堂时间,对学生的探究性获得开展也无任何益处。如,在“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就提出了“什么是函数?它的定义是什么?”再如,有的教师则是“照葫芦画瓢”,备课时直接从某本教参书上截取一些问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改变,结果学生被问题纠缠住了,研究了半天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如,让学生指出“以每小时50 km匀速前进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提示的温度和时刻”中的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表达方式后,再在变量间找共性,然后进行假设求证。

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所谓构建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问题就必须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通过探究而达到预期目的(教学目标)。还是在“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以某一水库储水量的测定来导入,当学生知道通过测量水深来间接地测量储水量时,根据表达式来对变量进行分析,从而对一个变量表示另一个变量的目的有了了解,进而深入到函数本质属性的探究中。

三、合作讨论交流,突出重难点

讨论交流的好处首先在于学生在讨论中,是“同一等级”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心理距离会缩短,从而让学习交流更加自由;其次,在讨论交流中,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那么,参与讨论的成员就会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到困惑时,在参与讨论中得到了解决办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积极意义。

以“概率初步”中的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随机事件结果的稳定性的学习为例。首先,教师可将学生根据班级情况而分为不同的小组;其次,各小组成员每人进行10次抛硬币的试验并用表格记录结果;再次,组内对结果进行讨论并对出现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小组成员将成员的测试结果进行累加并做汇总表;最后,全班进行累加来探究规律。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当人数越多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不确定,而结果则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目标达成,重点突出。

在新课改中,自主式探究性学习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方法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在以一种方法为主的基础上渗入多种方法。在“情境—问题—讨论—反思”式教学渗入自主式探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参与到知识探究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针对结果反思,在反思中发展

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需要得到不断的强化和自我反思,如此掌握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才能促进技能的形成。

在反思过程中,首先是自我反省。如,对同一个问题,试问“我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我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或者其他办法”等,这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的基础。评断阶段则更多的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如方法是否恰当、思路如何、结果对否等。觉察阶段则更多的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如本课所学我是否掌握了,哪些还不到位,这个问题有几种解决办法,某个定理是如何进行求证的,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等。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顶角等于 ”,结果学生大多算出是30°。这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觉察阶段就需要认证思考,三角形的高不一定就是在内部,根据不同的三角形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由此也可以得到150°这个答案。

其次要在确认的基础上总结提高,即通过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分析、对比中进行自我总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情境—问题—讨论—反思”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探究,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大有裨益的,今后教学中还需不断研究、丰富、总结、提高,以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05.

[2]董彩君.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普陀教育,2007(9).

篇7

关键词:反思能力;初中数学;课堂培养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揭示的就是反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点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自然也不例外,作为数学思维中一种较高级别的形式,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对于学生数学成绩与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将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为学生提供反思动力

想要对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进行培养,初中数学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提供反思动力,而这一反思动力的主要形式则是以情感为“催化剂”,以此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谈话交流、情景激励、肯定激励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反思的动力。所谓谈话交流,就是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肯定与鼓舞;而情景激励则是通过结合实际事物的方式,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而肯定激励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美,这样才能够较好地为学生提供反思动力。

二、为学生组织反思实践

在学生拥有了数学学习的反思动力之后,初中数学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反思实践,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通过教学“回头看”的方式,带领学生对所学案例进行反思实践,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自身所学知识与经验。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反思实践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x-a)2+b=0中b的取值范围问题,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对“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小组谈论,这样就能够在学习过知识后,通过为学生准备的反思实践,有效、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强化学生反思意识

在完成上述两步骤后,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法对学生的反思意识进行强化,这样才能够较好地进行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在对学生反思意识的强化中,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以此保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促进学生反思意识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初中“矩形”相关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通过什么变化平行四边形可成为矩形?”这一问题,并在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时,继续提问:“我们是如何识别平行四边形的?”以此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边、角、对角线”方面,其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既然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归纳?”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形式进行具体的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矩形相关知识的同时,对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知识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将使学生在大脑中残留下反思意识,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反思意识的强化以及反思能力的培养,都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学生还能够发现并重视相似概念间的不同结构和本质区别,切实提高自身的反思意识和观察能力。

四、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为了切实实现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设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最终将反思习惯化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具体的学生习惯培养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预习的方式,将反思习惯与学生的数学学习相结合。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前,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回顾,其后要求学生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回顾,讨论这一方程的一般形式,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若x2=2,x= ”“2x2=1,x= ”“(x-1)2=2,x= ”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能够通过数学知识预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讨论的参与度,在学生有所得、有所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这样就能够最终起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考虑,学习中的反思行为某种意义上也相当于一种自我的“揭短”行为,所以,要培养数学学习反思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反思技巧,还应设法将反思真正与学生的数学学习相结合,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因毅力不够造成的反思实施困难。为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毅力的训练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较好地保证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莘建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新课改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被提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且还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新方式进行教学,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实现学生的综合学习发展。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生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为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而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存在一些弊端,为此,在新课改发展下,需要教师转变初中教学发展思路,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一、初中数学教学之前的反思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仔细研读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加强对教材编写意图的了解,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要求进行反思,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比如,对于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平行投影”“打折销售”等课程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图案、图标,到商场了解商品如何进行打折销售,在太阳下观察实际的投影形状等,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初中教要在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反思

初中数学学习中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认识冲突,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反思,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效率。通过一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加强初中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初中数学学习的价值,进而更好地进行初中数学学习。比如,在学习“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像“正方形的边长在减少2 cm之后,面积是8 cm2,求解正方形原来的边长。”边长的求解需要假设正方形的边长是x,之后列出方程(x-2)2。方程的列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同时学生还不会求解平方数的平方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能通过估算的方式来计算。但估算的方式学生也没有充分把握,估算流程也很复杂。教师之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并非是让学生进行解题,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估算和一般计算器计算之间的区别。

(二)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中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的人文性关怀,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人教版“生日相同概率”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开展相关教学,比如,提问学生50个人中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大?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区分简单事件和复杂事件之间的区别。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反思

教师虽然在课前对教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对于这些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强行打断学生的数学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无法解决学生心中的学习疑问。比如,在人教版反比例函数学习中,对于“y=■,当x1

三、教学之后的反思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科学转变、教师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教学比较反思。教师在教学之后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种反思一般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实现的。通过让学生反思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成效。(3)学生学习的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整体了解,并在教师对自己的学习评价中得到学习的启发。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加快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评价方式,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进行阶段和教学结束阶段全面践行新课改中对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篇9

但是当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很少甚至不愿意去运用探究性教学,甚至认为数学探究性教学是“花哨”的东西,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合公开课、观摩课;在一些初中学校,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校,数学探究性教学还没有真正走进课堂,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情况依然存在.

鉴于此情况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当前我国数学探究性教育的主要原因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初中数学教师自身的内在因素;二是初中数学教育的外部环境.

一、初中教师的内在因素

1.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探究性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数学书本知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认为数学探究性教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通过比接受式教学更好的方式去掌握知识,却没能理解数学探究性教学有着比获得知识更丰富的意义.

2.初中数学教师驾驭探究性教学的能力欠缺.

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教学技能.由于初中数学教师自身的探究教学能力的限制,使得数学探究教学过程力不从心.如有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中有完整的探究教学程序,却没能关注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给学生数学探究的时间,却没给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张学生自己探究,却不能善待差异;让学生尝试探究,却不能宽容学生的失误.

二、初中数学教育的外部环境

1.探究性教学文献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我国目前也有大量有关探究教学的著作和论文出现.然而它们的理论性太强,中小学初中数学教师比较喜欢的直接结合学科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案例以及教学视频却很少,初中数学教师很难将一些宏观抽象的探究教学理念和实际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也是束缚初中数学教师放不开手脚的一大因素.

2.体系的滞后.

自从探究性教学引入基础教育以来,评价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很多初中数学教师也理解探究性教学的优势及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中考命题也正在一步步地向着新理念靠近,但在操作方法上却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评价体系,很多学校仍然沿用原有的评价机制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评价.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迫于中考、高考成绩等评价的压力,而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3.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中也常常使用演示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或一些偏远山区,学校很难负担得起学生探究实验甚至初中数学教师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初中数学教师外出交流、培训需要的经费,学校无法满足,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探究教学的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掌握,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了. 三、从教师内在因素入手,促进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第一,初中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发出思维的火花,这些都应该在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数学学习的探究性.

第二,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数学探究的情境,创设情景、类比联想、问题开放和动手操作的探究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的过程,从本质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发展数学能力.

第三,善于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完一个数学问题后,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应掌握什么方法,弄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探究获得的数学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从而牢牢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是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关键,也是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

四、从教学外部环境入手,推动探究性教学的发展

1.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政策上进行支持.

由于数学探究性教学实践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如制定激励制度、聘请专家或教研员深人数学课堂教学,对一线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专业支持.使他们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反思与评价等环节人手,亲身感受数学探究性教学如何从理论的庙堂走向实践.

2.探究性教学技能培训应落实在初中数学教师上.

篇10

初中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上,要想有效培养初中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就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激励,减少学生的盲目学习和被动学习,增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以及自主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在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实际问题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知识应用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帮助。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自主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入“拉拉面”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拉面师傅将一个面团拉伸五六次之后的条数,让学生发现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发现热情,在讲完“有理数乘方”的相关知识后,再创设将面团拉伸十次、百次后的条数等问题情境,进而充分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培养初中学生发现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发现当中感受到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魅力,在发现中收获更多的成功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设置趣味化的教学情境,通过趣味化的数学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多姿多彩的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七巧板”的拼图游戏,通过对七巧板由来的介绍,让学生指导七巧板是我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智力游戏,而且能够流行至今并传到国外,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会被调动起来,接下来教师再创设以下几个问题:七巧板的七块板分别是什么图形;你用一套七巧板可以拼出哪些平面图形?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发现”游戏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实现个人数学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丰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学途径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主要不是通过老师传授的,更多的是学生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在数学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空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丰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途径,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可以积极思考和展示自己。首先,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实践,这可以让数学学习活动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感知,激发发现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图像的旋转”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初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单纯依靠个人想象很难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这时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实物图像,让学生根据具体要求旋转一下,让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到了发现问题、探究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也表明了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重要性,初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体现学生的数学技能,而对于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则更能体现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创造力的高低,这比单纯灌输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显然更有教育意义。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往往是创新和进步的起点,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这样才能保持好学生的发现热情,敢于在课堂上进行发问和质疑,加快学生提出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掌握并不难,发现勾股定理的数学家才是最伟大的,远在公元前约三千年的古巴比伦人就知道和应用勾股定理。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入古代人发现和应用勾股定理的故事,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保持好学生的发现热情。

五、结语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就要敢于对传统灌输性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性教学,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职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应用能力的不但提升,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2]钱佳宇.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对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的反思[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