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患者的心脏瓣膜而导致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病因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致使心脏瓣膜边缘和基底部发生水肿、渗出等症状,并逐渐发展至整个心脏瓣膜,从而导致瓣膜交界处区的瓣叶等组织逐渐萎缩、僵化,造成瓣膜关闭不全等情况,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自身免疫类疾病,在临床治疗中较为棘手[1]。快速心房颤动是风湿性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情况下,不仅会给患者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同时也会干扰到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所以,使患者保持有效窦性心律,防止快速心房颤动发生是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通过采用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快速心房颤动,以此探讨胺碘酮对其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上述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整理,得到试验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2.3±2.1)岁,房颤时间(35.3±11.7)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41~69岁,平均(49.7±6.9)岁,房颤时间(33.9±13.5)月。研究中患者应符合以下条件:①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病并伴有快速心房颤动,同时没有其他心律失常病症;②患者对胺碘酮无过敏反应;③患者的心功能≤Ⅲ级;④患者的电解质以及酸碱度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两组资料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无意义,即差异性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主要为口服强心、利尿、抗凝等相关功能药物。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口服,第1w内3/d,200mg/次,第2w内2次/d,200mg/次,第3w内减为1次/d,200mg/次,两组患者均治疗3w,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2]。
1.3效果判定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其中有效为患者治疗后2h内,其心率明显下降到了100次/min之下,或者是较基础下降了20%;无效则是患者治疗2h后以上要求均未达到。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 17.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人数为27例,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人数为23例,有效率为76.67%,两组患者的转复情况差异性在统计学中有意义,即P
3 讨论
快速心房颤动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其中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占到了60%以上,因此,风湿性心脏病是快速心房颤动的主要诱因之一,另外,心房颤动在临床中自愈情况较少,而且即使通过治疗转复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一般也较差,这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例如患者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甚至出现休克、猝死等情况。所以,如何控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心房颤动症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是临床治疗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院主要通过胺碘酮来缓解患者的心房颤动情况。胺碘酮是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主要通过延长患者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以及有效不应期,从而起到抑制心房以及相关组织器官的快钠离子内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此外,胺碘酮能够抑制钾通道,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还具有直接扩张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3]。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的治疗有效率为90.00%,而对照组患者的心房颤动治疗有效率为76.67%,两组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有意义,因此,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胺碘酮的转复率较高,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也较好,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此外,研究中胺碘酮的给药方式为口服,这样不仅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同时也能降低药物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副作用的风险,经过调查记录,本研究的试验组中没有患者出现由于服用胺碘酮而产生副作用的情况,这与胺碘酮的药理功能有关,采用胺碘酮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药物对于左右心室功能的影响,同时临床中极少发生毒副作用,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由此,可以将胺碘酮的优势总结为以下四点:①采用胺碘酮治疗的转复率高,同时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较好;②胺碘酮对于左心室的功能影响较小,可以适用于左心功能不全患者;③胺碘酮对于两心房的功能影响小,很少引起栓塞并发症,副作用发生率较小[4]。
值得注意的是,胺碘酮自身并没有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作用,而是对于由于风湿性心脏病而产生的快速心房颤动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出现快速心房颤动时,若其风湿活动显著,风湿性心肌炎情况严重,应该适度减少胺碘酮的使用量或者改用其他药物,因为当使用胺碘酮转复或减慢心室率时,有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在临床中使用胺碘酮时应针对患者的病情对药量进行调整,避免由于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胺碘酮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伴有快速心房颤动的患者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提高心房颤动转复率,维持患者窦性心律,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也降低了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了治疗的安全性,最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胺碘酮应该在该类病症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良健,王志农,韩林,等.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自动复律患者围术期的窦性心律维持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22(2):122-124.
[2]刘海华,李爱静.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对煤矿工人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心房纤颤转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6):172-174.
篇2
急病看西医慢病服中药
例如急性心衰、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重症哮喘、严重创伤合并内出血、宫外孕、胃穿孔以及可以手术切除的早期肿瘤等,理当首选西医西药治疗。因为,此时需要对症处理,争分夺秒,而西医西药起效快,在很多情况下能够使患者转危为安,起死回生。
对于许多慢性疾病,西医很难获得令人惊喜的效果,而去看有经验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师,常能获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例如早、中期的肾病综合征和肝炎,辨证选用中药汤剂治疗,几个月便可明显见效;又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可用西药控制症状,在夏秋季节应用中药治疗,可使有些病例获得治愈、有些得到缓解;再如女性月经不调,中医调理有几百年的经验积累。
首次诊断最好看西医
在疾病的首次诊断上最好先选择现代医学。中医的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综合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来辨别病人的虚实寒热,尽管具有整体思维的优点,但却失于精确。完全可以想象,一个肺癌患者如果首先就诊于中医而得出肺阴虚的结论,对其治疗是严重的耽误。
X光、CT、核磁共振等极大延伸了诊断触角,尽可能地避免了危重疾病的误诊。在身患疾病时首先选择现代医学,能够明确诊断或至少能排除可能的危重疾病。初诊患者不能满足于“某某虚”、“某某实”的诊断,因为这些“虚”“实”的诊断下,可能掩盖的是一些致命急病或重病。
说得清病源的看西医反之看中医
有些疾病,目前西医已经了解得相当透彻,可以先看西医;了解不清楚的病情,可以试着以中医来治疗。譬如不少女性身体不太好,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病症,到医院用仪器检查又查不出一点点毛病,显示各器官完全正常,这时候就适合看中医,用中药来调理。
西医看病分科很细,如呼吸科的医生绝不会看肾科的病人。如果西医师对一个病人的病情不了解时,就会转给其他医师。因此,对于一些已经明确是哪一器官出现问题的疾病,应该看西医,让相关专科医生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治疗。
首选西医的疾病:危重病的急症(如突发昏厥、高热、严重创伤及烧伤、药物中毒、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早中期肿瘤的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创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肠道传染性疾病等)、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脏功能衰竭、慢性肾炎肾功衰竭、肝功衰竭)等。这些疾病的治疗,现代医学已显示出明显优势,治疗方案也较为成熟。
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肺炎、肺气肿)、中晚期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感冒、乙肝、艾滋病等)。这些疾病,通过现代西医学正规治疗一般可以良好控制症状,而辅以中医中药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3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观察;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病原菌侵袭心内膜引发感染导致的循环系统疾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文章回顾性分析了56例IE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IE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2~78岁,平均(37.62±7.61)岁,病程2 d~12个月。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3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15例,其他心脏病例11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Duck大学制定的改良后的IE诊断标准[1]:具备两个主要标准;具备1个主要标准及3个次要标准;具备5个次要标准。主要标准为:多次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阳性(心内膜赘生物、脓肿、新近出现的瓣膜疾病等)。次要标准:具有发病诱因;发热,T≥38°;血管栓塞;免疫系统反应异常;超声心动图疑似阳性。
1.3 内科治疗:给予单纯内科抗生素治疗,入院初期选用广谱抗生素,致病菌未明时一般经验性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或头孢类、万古霉素等与氨基糖甙类联用,必要时可选择三代头孢,待血培养结果出来之后及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合并真菌及支原体感染者加用抗真菌药氟康唑、罗红霉素;同时对心功能不全或有肝肾基础病患者给予吸氧,扩张血管,强心利尿等及时纠正心功能,积极治疗基础病。一般给予6~8周长疗程用药,经治疗无效者转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其中本组56例患者青霉素与氨基糖甙类联用者33例,头孢类抗生素者23例,治疗期间13例病情恶化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停用抗生素后连续3次血培养阴性,血流动力学稳定,超声心动图示赘生物明显缩小;显效:症状减轻,体温恢复正常,血培养或超声心动图未完全恢复;无效:用药72 h后症状体征不变甚至加重,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未有改善,心功能持续减弱。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56例患者中发热者最多为54例(96.43%),分别为不规则发热19例,弛张热14例,持续高热11例,间歇发热10例;心脏杂音31例(55.36%);2级以上心功能不全26例(46.43%);贫血43例(76.79%);脾大9例(16.07%);动脉栓塞7例(12.50%);皮肤黏膜出血点5例(8.93%);杵状指3例(5.36%);Osler结1例(1.79%)。
2.2 治疗效果:56例患者经治疗,达到临床痊愈者21例,占37.50%;显效14例,占25.00%;经内科治疗无效转上级医院手术者13例(23.21%);死亡患者8例,死亡原分别为心力衰竭6例(75.00%),感染性休克和脑栓塞各1例(12.50%)。
3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基础为感染导致血小板、各种血细胞、纤维蛋白、病原菌等附着于心脏瓣膜表现形成赘生物导致心内膜炎,引发各种病理反应,患者大多具有器质性心脏病史,在诱因的作用下引发此病。本组资料中基础病变最多的仍为风湿性心脏病,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但是近年来创伤性的诊疗技术发展迅速,以导管为媒介的各种临床诊治、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的广泛应用使无基础心脏病患者比例增多,值得临床关注[2]。
IE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这与病原菌的致病力、患者自身抵抗能力有很大关系。发热仍为临床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各种热型均可出现,常被误诊为感冒等,本组资料发热患者有54例,高达96.43%,其次为贫血和心脏杂音,分别为43例(76.79%)和31例(55.36%),还有肝脾肿大、各种血管征等,Osler结发生率较低,本组仅有1例发生,但这些表现对疾病仍有重要的诊断价值[3]。此外心力衰竭为本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超声心动图能够快速查出心脏瓣膜赘生物,为诊断提供确切依据,持续血培养阳性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内科治疗的基础。但由于患者入院前往往经过一定的抗生素治疗,因此临床持续血培养阳性率低于国外同类报道[4]。
IE的抗生素治疗一般遵循“早用药、大剂量、足疗程”的原则,根据细菌培养选择敏感药物,必要时采取联合用药。对反复发热患者可重复多次进行血培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由于致病菌往往深埋于赘生物内部,因此治疗必须达到足够疗程,一般为6~8周,彻底消除感染病灶,以免复发引发瓣膜穿孔。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变发展迅速,死亡率高,一般经过内科抗生素治疗能达到治愈,对病情凶险、内科治疗无效、发生心力衰竭或瓣膜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综合提高患者治愈率。
4 参考文献
[1] Li Js,Sexton DJ,Mick N,et al.Proposed modifications to the Duke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J].Clin Infect Dis,2000,30(3):633.
[2] 周千星,吴正贤,黄 芬,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特点分析(附119例报告)[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4):274.
篇4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脑钠肽;注射用益气复脉;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6R289.5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3.013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30279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病因所致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以致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综合征,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研究证实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极为密切[1],能够敏感且特异地反映心室功能紊乱的程度。本文旨在通过脑钠肽水平变化和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变化,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确诊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87例,所有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评定标准[2]。男53例,女34例,年龄36岁~80岁(55.4岁±9.3岁)。基础心脏病分别为冠心病42例,扩张性心肌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肺源性心脏病12例。心功能分级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评定,心功能Ⅱ级13例,Ⅲ级56例,Ⅳ级18例。病例排除标准: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的肺、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常规组(43例)。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严重程度、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卧床休息,低钠饮食,吸氧,限制入水量,纠正电解质紊乱。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利尿剂(呋塞米、螺内酯)、洋地黄制剂(地高辛为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益气复脉4支/日,连续2周为1疗程。两组在急性发作或加重时可使用毛花苷C(西地兰)、呋塞米、硝普钠及新活素等药物。
1.3观察指标与方法①左心功能测定。住院患者于入院24 h~48 h内和治疗后2周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HP 1500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同一B超医师在不知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左室射血分数(LVEF)。②血浆BNP测定。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肘静脉血3 mL(无抗凝剂),采用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诊断试剂盒,运用固相免疫层析法在心衰检测仪上测定。试剂盒及仪器均由美国美德声科学技术公司提供。③心功能评价。治疗2周后由3名心血管医师对每例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进行评定,结果不一致时,取3个评级的平均值。
1.4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Ⅰ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显效: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而未达到Ⅰ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以上,而未达到Ⅰ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篇5
【关键词】 风湿; 关节炎; 疲乏不适; 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coexistence of fatigue unwell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Method:50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on this basi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on the fatigue discomfort response were observed.Result:Four months after discharge,patients with no fatigu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while the data at discharge and four months after discharge follow-up compared in observ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heumatism; Arthritis; Fatigue unwell; Health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Yantai Yuhuang Top Hospital in 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1.025
L湿类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多发生于关节处,其次为骨骼、肌肉以及结缔组织均可发病[1]。风湿类疾病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而发病年龄无特定,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本病常反复发作,急性期后可遗留慢性心脏损害,形成风湿性心瓣膜病。同时发病多不易发现,病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情况,因此对其的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的难度。在风湿性疾病中,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关节变形,甚至残疾等,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也是最为困扰风湿性疾病患者的症状。除此之外,疲乏症状是第二大困扰风湿性患者的临床表现。疲乏感往往经过休息也不能有效的缓解,因此会产生患者失眠、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2],对患者的治疗以及生活质量均有严重的影响。因此本院对风湿性疾病的患者的疲乏感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合理有效地健康教育可对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50例类风湿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诊断标准为2010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修订的RA分类标准。排除标准:其他可能引起疲乏症状的慢性疾病、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和依从性差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4岁,
病程1~15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
21~69岁,平均(43.00±5.24)岁;病程1~15年,平均(8.00±2.47)年。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5~74岁,平均(49.00±5.80)岁;病程1~15年,平均(9.00±5.4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患者住院期间按照本院风湿内科治疗方法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嘱患者按时服药,同时对风湿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针对不同患者进行心理指导等。同时不定期地举行风湿性疾病的专题讲座,可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出院后,4个月进行复诊。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治疗及护理的常规基础上,观察组对患者进行更直接有效合理的健康教育[3]。而健康教育应从患者入院第1天起便开始进行,首先应了解患者最基本情况,如病情、病程、既往病史、有无过敏史、家庭环境、知识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健康教育应定为每天下午进行,时间在30 min左右,具体方法:(1)集体教育以及单独指导相互结合,给患者发放宣传材料,并观看相关VCD的影像资料[4]。(2)耐心向患者、家属介绍有关风湿性疾病的常见病因、疾病的类型、临床表现以及常见并发症和治疗原则等。(3)饮食指导:养成良好卫生饮食习惯,定量,并不吃过热、过冷、过硬以及刺激性、难以消化的食物。(4)心理干预,由于该疾病多引发不同程度的疲乏感,因此应对此类情绪进行重点引导,同时防止和预防并发其他负面的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5]。
风湿性疾病患者出院要进行为期4个月的电话随访工作,具体时间应避开三餐及午休时间,一般为早九点至十一点,下午安排在下午三点至五点。回访频率为第1个月每周1次,第2个月延迟至每两周1次,第3、4个月均每个月回访1次。患者入院至4个月后复查期间,应实时观察患者的心理,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的反应。同时也应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提高家属的配合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其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穿衣,走路等功能情况的表现,以及每天出现疲劳感的程度。同时给予健康指导,健康指导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干预措施,耐心仔细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并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性指导。具体健康教育内容如下:(1)情志疏导:查阅患者入院后所有诊疗及护理记录,并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交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鼓励患者提出当前对治疗及护理期间存在的疑虑,引导患者回顾在应对上述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并教会其再次遇到上述问题时的正确解决方法[6]。鼓励患者如实表达自身心理状态,在指导患者正确解决问题的同时,采用启发性、安抚性、支持性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引导患者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尽最大努力改善当前情况[7]。以患者为主体,采用诱发性、开放性提问的方法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引导患者说出当前对健康的需求及期望,指导其根据自身思维方式制定各阶段切实可行的目标,鼓励其以上述制定的目标作为努力的方向,并诱导其联想实现目标后可能获得的利益,以增强其实现目标的信心[8]。(2)用药指导:医生开出药物后,应提前告知患者药物的主要临床作用,以及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如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应早上饭后服药,这样就可有效地减轻皮质激素对胃肠道的刺激[9]。再如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道反应较大,嘱患者饭后立即服药,并配合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减少患者的胃部不适感,同时注意服药期间可多饮水,可以加速药物排泄,减轻药物副作用带来的不适感[10]。(3)康复指导: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但往往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从而很多患者不愿意M行康复训练,延误病情,导致致残等情况。因此在康复锻炼时,应配合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11]。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及兴趣来制定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尤其对于疲乏不适的风湿性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及耐受程度,在患者的精神及病情均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四肢的被动锻炼,次数可1次/d逐渐增加,患者如有明显疲劳感可停止,稍作休息等[12]。
(4)饮食调护:应合理搭配患者饮食,可指定不同营养套餐,供患者自己选择,在套餐中尽量多加入蔬菜、豆类、瘦肉、牛奶等易消化食物,切记油腻。同时应忌食生、冷、酸、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养成良好卫生饮食习惯,定量并不吃过热、过冷、过硬以及刺激性、难以消化的食物[13]。
1.3 评价方法 观察患者入院、出院当天及出院后4个月复查时的疲乏程度及功能状态。(1)疲乏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横线,让患者自我感觉在横线上标注记号,来表示疲乏的程度。总分共10分,0分为无疲乏程度,1~3分表示为轻度疲乏感,4~6分表示中度疲乏,7分以上为重度。(2)功能状态采用健康评估问卷(HAQ)评价:由患者对HAQ中涉及的穿衣与梳头、起身、进食、行走、个人卫生、触物6个功能方面的20个问题的选项进行选择,采取0~10分进行评分,其中功能状态无困难为0分,稍有困难1~3分,很困难4~6分,无法完成功能活动7~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当天及出院后4个月复查时的疲乏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当天疲乏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4个月,观察组无疲乏程度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功能状态比较 对照组出院时和出院4个月后复诊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出院时和出院4个月后复诊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风湿性疾病多属于自身免疫性系统疾病,其主要是累及人体的关节最为多发,临床常见疾病为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的患者可侵犯至骨关节的周围软组织,如肌腱、滑膜等部位[14]。风湿性疾病还包括弥漫性的结缔组织疾病,最常见的如系统性的红斑狼疮等,还包括脊柱关节系统疾病,如临床常见的强制性脊柱炎等,均为风湿性疾病。对于风湿系统疾病的广义上认为只要是引起关节、肌肉疼痛,均可以归为风湿性疾病[15]。经全球风湿性疾病的研究,广义的风湿性疾病已经囊括了一百多种疾病,其中包括了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遗传性、退行性、肿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狭义上应该仅限于内科与免疫相关范畴的几十种疾病,其中有些病还是跨学科的,如痛风、骨性关节病、感染性关节炎等[16]。
风湿性疾病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往往只关注临床用药效果,止疼效果等,而对于风湿性疾病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除疼痛外,还会出现明显的疲乏不适的感觉。而这种疲乏不适,经作者不断临床研究发现,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很多患者入院治疗效果显著,而出院后,病情往往复发或更为严重。因此,针对风湿性患者的疲乏症状,笔者发现,经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可有效地缓解患者这种疲乏症状,尤其对于出院后患者,可以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17]。
健康教育为整体护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以及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来有效指导患者及患者的家属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和预防等,从而促进患者建立以及形成健康的生活以及行为方式,保护自己的健康。依从性指个体对于医疗的认可程度以及执行力,个体行为(患者行为)对医务人员的治疗以及健康相关指导的一致程度的高低[18]。根据患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导患者正确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引导患者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资源和潜能来阻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努力改善当前情况,有利于调动主观能动性,激励其自身效能和资源[19]。此外,通过对患者所做出的努力,及时给予正向支持反馈,予以肯定和支持,鼓励患者继续努力,有利于增强患者对实现目标的信心,增强其执行意愿,同时对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
经本文的临床结果可见,在实施同一治疗方案后,两组患者出院时进行的功能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4个月后复查,实施健康教育的观察组预后功能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
本组所研究的50例类风湿性疾病疲乏不适患者,观察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治疗模式,针对患者临床疲乏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对风湿性疾病出现的疲乏不适的症状有着较好的临床干预效果,尤其是患者出院后自我调整效果,预后较理想。
参考文献
[1]乌兰,包长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整体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4(13):1778.
[2]王秀芹.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2):15-17.
[3]周厚清,吴瑾滨,董敏.类风湿因子阴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抗瓜氨酸肽或蛋白抗体、IL-10及IL-18检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3):1441-1442.
[4]柳贵梅,周雪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J].河北医药,2011,33(16):2482.
[5]梁燕芳.优质护理服务在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中的实施对策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4):99-100.
[6]施春香.综合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疲乏症状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1,11(1):23-26.
[7]孟莎莎,葛学慧,乔慧.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J].医药,2015,16(4):00 066.
[8]秦中广,毛宗源,邓兆智.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265-270.
[9]何晓琥.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国际风湿病学会联盟新分类标准讨论稿[J].中华儿科杂志,2012,40(4):254-255.
[10]万丽丽,王晓东,慈春增.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J].医药,2015,16(4):292-294.
[11]⒔。程华威,郭雯,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9(2):106-108.
[12]张义浜,刘志敏,熊凌霜.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21(s1):88-90.
[13]路秀英,杨贵贞.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其抑制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3,16(4):183-187.
[14] Primdahl J,Wagner L,Horslev Fetersen K.Being an outpatient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 focus group study on patients self-efficacy and experiences from participation in a short course and one of three different outpatient settings[J].Scand J Caring Sci,2011,25(2):394-403.
[15]李玉芬,张宝华.内科病人健康教育效果量化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4,20(5):15-16.
[16] van der Linden M P,Knevel R,Huizinga T W,et al.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comparison of the 1987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Criteria and the 201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riteria[J].Arthritis Rheum,2011,63(1):37-42.
[17]陈爱萍,张维娜,蔡虻,等.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与健康教育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2,16(3):145-146.
[18]王志红.浅析护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52-53.
[19]郑访江,师燕,李丹琳,等.浅谈健康教育处方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护理实践与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7-98.
篇6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22-01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类疾病的终末期阶段病症[1]。当下国内形势明显呈现老龄化趋势,因此,罹患慢性心衰的人群不断扩大,每年因该病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2]。本次研究中,
笔者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结果证明这样的护理方式可优化治疗效果,详情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就医的10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我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标准,左室增大、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水肿)等,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症[1]。对照组:男、女性患者各为28例、22例;年龄介于44.6~66.3岁,平均年龄(50.2±6.2)岁;平均病程(12.4±5.3)年;其中冠心病患者19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0例,扩张性心肌病转折11例。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各为29例、21例;年龄介于45.1~67.5岁,,平均年龄(48.3±8.5)岁;平均病程(13.7±4.7)年;其中冠心病患者2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8例,扩张性心肌病转折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服务:给患者分别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积极回答患者以及家属的与疾病相关的内容,对患者进行生活和护理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心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症较为复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治疗所需的费用较高,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就导致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和烦躁的情绪,部分患者还会对治疗产生消极的态度,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安抚患者,帮助他们缓解忧虑,使他们能燃起与疾病战斗的信心,同时,护士需经常鼓励患者,多讲解成功的病例激励患者治疗。对待患者提出的问题,应用亲切、和蔼的态度耐心的回答。
1.2.2健康教育护士应多收集心衰资料,并主动为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给家属介绍一些简易的日常护理方法,使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有一定的认识,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如何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督促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健康知识讲座。
1.2.3日常护理干预患者需要禁烟、禁酒;饮食要有规律,保持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选择低糖、低脂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例如:水果和蔬菜,避免便秘发生。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病房的通风、整洁和舒适,给予患者一个安静的恢复环境。根据病情调整患者的和床头高度。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有氧运动,每周保持在3~6次,运动强度以轻微疲乏、出汗和气喘为宜。
1.3观察指标护理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前后6min步行情况。
依从性评价标准:全面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为完全依从;基本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的患者为一般依从,不配合医生用药或不愿意主动服药的患者属于不依从情况[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汇总并作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χ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情况比较观察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心衰是多类心脏病的晚期阶段,导致人体心脏器官的射血功能衰退,同时,令左心室出现充盈情况。慢性心衰患者的心排血量降低,肾脏血流量也在不断地减少,由此导致患者心肌的收缩能力不断增强[4]。心力衰竭患者的炎性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都因为病症的发展而升高,导致患者的心室纤维化和心室扩张现象出现,最后使心脏泵功能衰竭日益明显。常规的护理已不再适用于临床,而是需要综合护理干预配合治疗,帮助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在心功能评价和治疗依从性方面均和对照组呈现明显差异,由此可知,该护理方法有效可行。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综合性护理对策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升疗效,缩短病程,为患者争取更好的预后,具有普及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我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S].
[2]林凯思.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4:1298-1299.
[3]张净,方伟,王燕.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4,34:95-98.
篇7
[关键词]心血管康复;老年;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156-04
冠心病是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由于脂质等在冠状动脉的沉积,导致冠状动脉管径缩小,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而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介入治疗等改善心肌供血,延缓病情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康复理念的不断发展,康复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证实,康复治疗技术可显著提高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探讨心血管康复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1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8±5.9)岁,平均病程(4.14±0.73)年,NYHA分级Ⅱ级的有22例,Ⅲ级的有20例,17例有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病的有25例,合并糖尿病的有18例,合并高脂血症的有16例;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68.2±6.2)岁,平均病程(4.09±0.81)年,NYHA分级Ⅱ级的有24例,Ⅲ级的有18例,18例有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病的有24例,合并糖尿病的有17例,合并高脂血症的有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参照《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明确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同时排除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呼吸衰竭、脑卒中等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排除合并严重骨关节病、急性心血管事件等具有康复训练禁忌证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以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包括调整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H10940039)改善心肌供血,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J20080078)抗血小板聚集,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H32025391)减少心肌耗氧等。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心血管康复治疗。首先根据患者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包括戒烟、戒酒,根据患者血压、血糖和血脂情况指导其调整膳食结构并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以及调节心理状态,尽量避免情绪出现剧烈的波动。由我院心血管医师和康复科医师各1名负责采用6min步行试验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估。以评估结果的75%~85%为基础运动量制定康复训练方案。训练1周后,逐渐将每次平地步行距离增加到500m,每天训练2次。如果训练过程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应马上中止训练并立即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等,保证康复治疗的安全。由护理人员通过口头宣教、发放健康宣传材料等方式,为其介绍冠心病的相关知识,主要治疗药物、作用及其服用方法。介绍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指导患者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控制危险因素,避免病情的加重。告知患者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以及应对措施。同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对比治疗前后血清B型脑钠肽(BNP)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康复治疗12个月内的因冠心病再次住院率和心源性死亡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
篇8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出院健康指导,是缓解患者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避免复发、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现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院健康指导措施总结如下。
1 指导内容
1.1 疾病知识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及原发病的基本知识进行宣教,包括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诱发因素、简要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应急情况的处理等,使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了解,正确、客观地对待疾病,正视危险因素的存在,积极遵从医嘱,接受长期家庭康复治疗的现实,尽可能避免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定期门诊随访,防止复发。
1.2 休息与活动指导:良好的体力和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措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疲劳。日常活动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原发疾病性质、体力及心功能情况等给予具体指导,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使毛细血管床开放,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的后负荷,改善运动耐力,同时可以预防长时间卧床带来的褥疮、下肢静脉血栓、胃肠蠕动减弱致食欲下降、性低血压等危险。活动形式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有氧运动为宜。活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引起胸闷、憋气、心慌累等不适为宜。
1.3 饮食指导:总的饮食原则是进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控制钠盐摄入可以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水钠潴留、减轻心脏的前负荷。食盐的摄入量可限制在2~3 g/d,长期维持,以防止心力衰竭的复发。在低盐饮食基础上可食五谷类、豆类、各种新鲜蔬菜、水果、菌藻类(如香菇、黑木耳)、植物油等;尽量少吃,如动物内脏、脑、动物油、肥肉、含钠调味品、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适当限制水分的摄入,以1.5~2 L/d为宜,以免过多的水分进入体内,增加循环血量,加重心脏的负担。
1.4 服药指导:患者出院时心功能已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但绝大多数患者需用药维持和巩固,要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坚持用药的重要性,并讲明出院所带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不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如服用利尿剂以早上为宜,以使利尿作用发生在白天,避免影响夜间休息,在服用利尿剂期间尿量多时要定期复查电解质,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情况,一旦出现倦睡、肌肉无力、腹胀、恶心等低血钾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遵医嘱予补钾药物,饮食上可多吃红枣、橘子、香蕉、韭菜等含钾高的食物。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严格遵守医嘱服药,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服药前要数脉搏,若脉率
1.5 心理指导: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转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紧张等)可以引起人体多系统机能的失调,同时也是慢性心力衰竭复发、加重的诱发因素。因此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愉快,处事积极乐观,避免情绪激动,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和生活。
1.6 避免诱因,防止复发: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减缓病情发展、减少住院率非常重要。(1)积极治疗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等。(2)保持情绪稳定,勿激动,避免观看竞争激烈的比赛或惊险刺激的电视剧。(3)合理饮食结构,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戒烟、酒。(4)注意休息、避免疲劳。(5)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加重心脏负担。(6)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感冒,积极防止呼吸道感染。(7)育龄妇女应注意安全避孕。
2 指导方法
2.1 口头讲解与书面指导相结合:患者出院前1~2天,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及原发病性质等作认真评估,给予全面的出院健康指导,告知科室联系电话及急救电话。同时发放《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健康教育》书面资料,方便患者出院后长期保留及查阅。
2.2 口头讲解与示教相结合:对于需要患者或家属掌握的简单操作,如正确测量脉搏的方法,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方法,如何采取舒适的卧位等,在口头讲解的同时,应加强示范训练,直到患者或家属正确掌握为止。
2.3 因人而异、有针对性进行宣教: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病情轻重、心理状态的不同有针对性进行宣教。如对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宜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多次强化讲解,尽量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对于文化程度较高者,除一般宣教外,还可向其推荐一些医学科普书籍,使患者对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年龄较大、听力障碍、自理能力下降或智能减退患者,则宣教对象重点是患者家属,使患者家属了解发病原因、病理生理过程、治疗,掌握紧急情况的处置方法等,以保证患者出院后长期家庭治疗的持续进行。
3 体会
篇9
尽管陈老先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很是上心,但还是不幸遭遇了心肌梗死。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三条主要的分支遭遇“红色拥堵”,管腔的90%以上被堵死。若不及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老先生随时可能发生不测。
然而在医生跟家属介绍治疗方案时,双方产生了严重分歧。医生认为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是远期效果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案;而家属却觉得搭桥术已经是“过去式”了,放支架才是最“时兴”的疗法,不仅疗效显著,而且整个治疗过程在微创下进行,不像搭桥手术那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面对家属的不解,医护人员作了耐心的解释,终于让他们意识到,冠脉支架术竟然有如此多的局限性。
冠脉支架术无法“包打天下”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狭窄乃至梗阻,由于受阻血管供血的心肌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导致局部压榨性疼痛,心肌收缩力减弱甚至消失。患者可因急性心功能不全而遭遇生命危险。发生心肌梗死之后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冠脉支架术是否能解决所有问题?
明显轻症的患者,在医生指导和密切监控下服用药物,就能够显著改善症状。但对于冠脉器质性梗阻的患者,只能采用外科或介入的方法来“疏通”堵塞。冠脉支架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
单从治疗原理来看,支架术十分理想,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许多棘手的细节以及本身固有的缺陷。如果患者梗阻部位的血管形态十分特殊,常规的支架就无法有效支撑;冠脉多支或弥漫性病变的患者,支架术显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前已经放置过支架但又发生堵塞的患者,自然也无法在原有的支架处重复放置支架。上述患者只有行冠脉搭桥术。
移花接木置换病变血管:冠心病患者的“保底”疗法
搭桥手术就好比在堵塞不畅的水管外另排一条管路,接通水管堵塞端的两端,所不同的是水管是不会动,而心脏上的血管是随心脏的搏动而不断跳动的,这样就使得接“水管”变得异常困难。
医师想出了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利用体外循环的人工心肺机模拟心肺工作,使患者本身心脏停止跳动,医师在停跳的心脏上行手术操作,这就是体外停跳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二是利用固定器使局部心肌收缩减弱,在相对稳定的心脏表面进行手术操作,这就是非体外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后者的优点是不需要体外循环,其益处是:减少中风和栓塞;减少肾功能衰竭;减少出血和感染;缩短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降低医疗费用。
如今,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已经成为临床的主流术式。
老汤洗完澡在穿衣服时突然遭遇心悸,晕倒在地,额头在浴缸边缘磕出了一条长长的口子。送到医院时,老汤神智已恢复清醒,没有什么大碍。家人认为把外伤处理好就可以回家了。然而,医生却要求老汤必须留院观察。由于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梗死,医生建议做冠脉造影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堵塞的位置、数量和程度。
对于医生的建议,老汤和家属都觉得完全是小题大作。老汤患高血压多年,他知道血压若不好好控制,有可能导致冠心病等并发症。但他服药还算是认真,而且血压的总体情况也是不错的,怎么可能遭遇心肌梗死呢?经过医护人员的反复劝说,老汤总算同意做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两支主要的冠脉血管均严重狭窄。
高血压只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的确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吸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都是冠心病的幕后推手。伴随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普遍吃得越来越好,动得越来越少,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导致了多种危险因素的出现。
老汤的经历提示患者,控制血压固然重要,但同时还应密切关注血脂、血糖和体重等其他危险因素。这就像是管理学中提到的“木桶效应”,任何一个因素未得到有效控制,就会遭遇短板。
臧旺福 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医学博士,心脏中心副主任。
长期从事心胸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能处理心胸血管外科各种疑难疾病,熟练掌握各类心脏外科疾病的手术技巧。对心脏外科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和成形、复杂先天心脏病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感染心内膜炎、动脉瘤、心脏肿瘤、心脏移植等外科手术具有丰富经验。2002年获教育部“吴阶平医学研究奖”。曾任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中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上海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特邀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等。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下午(特需)
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心理健康
冠心病一般发病突然,加之冠心病表现出的胸闷胸痛症状,令多数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因此,家庭成员对患者要关心理解,可采用倾听、疏导、安慰、鼓励、帮助等方法,使患者对控制疾病产生信心。
合理膳食
冠心病患者合理的膳食对控制疾病发展有很大作用。建议多食用清淡而富含营养,且低脂、低盐、低糖、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蛋白类的食物,少食用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少饮浓茶、咖啡、可乐等饮料,可多吃香蕉等预防便秘,减少心肌梗死诱因。
生活规律
轻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对冠心病患者十分重要。患者应该在一个令身心感到愉悦的环境下生活,避免过度紧张、兴奋、悲伤等情绪。同时要保证充足睡眠,不要过度劳累、熬夜。
起床时动作缓慢,可在肢体稍加活动后再起床。不要饥饿及暴饮暴食,避免身处极端寒冷或者炎热的环境下。排便规律,排便时不要做用力屏气动作。
遵嘱服药
在家休养的患者更应该严格遵照医嘱规律服药。很多患者疾病稳定后,在未得到医生同意下随意减药,导致症状复发甚至心梗发生。对于某些如倍他乐克药物,还应遵医嘱监测血压心率等,防止用药过量。
适当锻炼
适当合理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肌利用氧的能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患者应该选择适宜的运动类型,如慢跑、散步等。在运动强度和时间上要加以控制,循序渐进,避免过劳。在进行运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
掌握急救
冠心病通常发病突然,所以一些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应随身携带,家中应该常备氧气、血压计等医疗器械。
患者一旦有胸闷胸痛不适,应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毫克或消心痛5毫克,并且卧床吸氧休息。如病情未见好转,应及时就医。
篇10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护理
作者单位:467000河南省平顶山市一矿医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脑梗死的先兆;是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一般症状持续数分到数小时,可以反复发作,24 h完全恢复。临床上正确的处理TIA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11年我院神经科收治110例TIA患者,男62例,女48例,年龄34~73岁,平均64岁。110例患者入院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1]。入院后经头部CT或MRI检查未发现梗死、出血或肿瘤灶。排除既往有脑出血、脑梗死、心力衰竭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TIA首次发作45例,发作两次及两次以上者为65例。其中高血压70例,吸烟40例,糖尿病22例,高血脂26例,有酗酒史16例,颈椎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
1.2 方法 将110例短暂性脑缺血分为对照组55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观察及护理
2.1 症状、体征的观察 临床症状为脑某一局部神经功能缺失, 发作突然, 历时短暂, 一般为5 min~30 min, 半数在10 min 以内症状消失, 最长在24 h 内完全恢复而不留神经功能缺失。临床上常将TIA分为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两大类。
2.1.1 颈动脉系统TIA 常见的症状为单肢无力或不完全性偏瘫, 感觉异常或减退, 一过性单眼盲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 优势半球缺血时可有失语, 对侧同向偏盲较少见[2]。
2.1.2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有真性眩晕, 一般不伴有明显的耳鸣。可出现复视, 眼球阵颤, 构音障碍, 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一侧脑神经麻痹, 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典型表现[2]。
2.2 护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分布可干预的包括①原发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②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酗酒,肥胖,高盐高脂饮食等。
2.2.1 原发病的护理干预 高血压是脑卒中首要、独立的危险因素,血压与卒中的发生均呈正相关[3],与TIA的发病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一旦患者开始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应对之进行系统随访和监测。护士应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遵医嘱服用维持量,以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直至血压下降达标。护士应告知患者自测血压的意义,并教会患者选择适合家庭用的血压计和规范化的测量方法。对无症状的患者更应该强调用药的重要性,让其认识到不遵医行为将导致的严重危害。教育患者坚持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脑动脉血管变化,避免血管的器质性病变进一步恶化。
2.2.2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液成分的改变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高血脂症可增加血液粘滞度,使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4]。因此,要及时治疗高脂血症,使血脂降至正常。糖尿病患者要尽快控制血糖。根据个体存在的相关疾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出院后定期随访,根据随访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定期测量血压,复查血脂、血糖等。
2.2.3 避免不合理饮食 让患者了解肥胖、吸烟、酗酒及饮食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一般认为高钠盐、低钙、高肉类、高动物油的饮食是促进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因素, 指导患者低盐、进低脂、低糖、高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饮食, 每日食盐量不超过2 g,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酒, 忌辛辣油炸食物和暴饮暴食, 避免过分饥饿。
2.2.4 戒烟、禁止酗酒吸烟和酗酒可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度增加,减少脑血流量及加速动脉硬化等。因此,向患者讲明吸烟的危害性, 采用心理咨询、口服戒烟药等综合性干预措施,避免大量饮酒,控制体重。
2.2.5 健康教育 ①保持心情愉快, 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紧张。②生活起居规律,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 注意劳逸结合。尤其是经常发作的患者, 应避免重体力劳动, 尽量避免单独外出。扭头或仰头动作不宜过急, 幅度不要太大, 防止诱发TIA或跌伤。③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按医嘱正确服药, 不能随意更改、终止或自行购药服用。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用药注意事项。④发现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复视或突然跌倒时应引起重视, 及时就医。
3 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高血压、高血脂及吸烟因素是TIA发生的重要因素,与糖尿病、冠心病、情绪激动、劳累、饮酒、等因素也有相关性。这些危险因素是可以进行干预的。本研究显示,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及时给予正确治疗、精心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提高了TIA治疗效果,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病杂志,1996,29:37,167.
[2]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134.
- 上一篇:群众文化知识
-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