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群众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群众;戏曲知识;普及
一、引言
戏曲的传播受到了很多限制条件的阻碍,导致戏曲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和推广情况还未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因此还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适合的在群众中宣传戏曲知识的计划,利用科学的手段,让群众对戏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让人们重视戏曲文化的传播,通过群众的力量保证戏曲文化的推广。
二、戏曲传承在群众文化中受到的阻碍
(一)戏曲的区域性限制戏曲知识传播。戏曲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综合而成的,因此具有浓烈的地方特点,部分戏曲文化因为在表演的过程中带有很多地方语言,导致戏曲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为语言问题导致戏曲文化本身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城市都设立了一定的戏曲表演剧场,还有专门的戏曲知识交流馆,剧场会定期举办戏曲活动,人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戏曲知识的交流,让戏曲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但是在部分不够发达的城市中,因为资金的限制,城市缺少固定的戏曲表演和知识交流的场地,而且群众为了生活,很少有时间组织戏曲活动,存在部分热爱戏曲文化的群众只能选择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因此戏曲知识的传播就受到了地区的限制,部分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或是农村地区的戏曲知识的普及效果较差,并没有在群众文化中进行良好的传播。(二)戏曲知识没有得到传承。目前我国很多热爱戏曲文化和戏曲知识的人群大都为老年人,喜爱戏曲知识的年轻人较少,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充足时间去欣赏戏曲,而年轻人更加喜欢流行文化,并且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原因,没有时间接触戏曲知识,只有较少一部分年轻人因为自小接触戏曲知识或是自身对戏曲知识感兴趣,因而愿意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戏曲文化,除此之外,戏曲知识很难在年轻人群中进行普及。因为很多喜爱戏曲的群体都是老年人,这导致戏曲表演的传承受到影响,很多戏曲剧场逐渐减少了戏曲表演,导致戏曲的传播进一步受到影响,在群众文化中的存在感逐渐减弱[1]。(三)人们对戏曲知识缺乏重视。戏曲知识经过历史的洗涤,很多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年代感,根据戏曲故事编撰的不同时期,都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但是到了现代,缺少了戏曲故事的编撰,很多年轻人都对戏曲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人们更加喜欢带有趣味性的故事,而且电子设备的发展让戏曲的普及也受到了影响,因为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的产生导致年轻人群更加喜欢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的网络游戏,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戏曲知识,而且很多老年人因为行动不便也放弃了前往戏曲剧场与他人交流戏曲知识的机会,导致戏曲文化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人们对戏曲的重视程度逐渐下滑。(四)流行文化对戏曲知识产生冲击。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的逐渐流行,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西方文化与流行文化更受年轻人群的喜爱,因此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群众逐渐减少,而戏曲知识作为传统文化中传承时间久、地方特色强的文化,更难受到年轻人群的传承,这导致戏曲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越来越难。并且年轻人群的休息时间逐渐碎片化,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难以协调,这让喜爱戏曲知识的人们也难以空出时间来学习戏曲知识。
三、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戏曲知识的意义
(一)戏曲知识具有重要的内涵。戏曲文化能经历千百年的传承,除了自身属于休闲项目外,更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目前我国的五大戏曲剧种分别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以及豫剧,除此以外还包括秦腔、昆曲等。因为表演的故事是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进行编撰的,因此戏曲知识中具有很多历史知识,人们可以从戏曲中了解到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从中感悟到很多的道理。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戏曲知识修身养性,通过欣赏戏曲表演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避免受到不健康文化的影响,通过戏曲知识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协调群众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的价值走向[2]。(二)戏曲知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戏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是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融合了许多精神、智慧以及艺术综合而成的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戏曲是我国艺术的代表之一,有着优美的唱腔、精美的服饰,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非常成熟的文化艺术,在我国还没有出现影视文化时,戏曲文化是人们最为喜爱的重要文化之一,在群众中的普及非常广泛,人们通过戏曲表演了解到了很多历史故事、民间神话、英雄人物以及民间生活,听戏是人们重要的休闲项目。(三)戏曲的传统文化激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戏曲文化在传播戏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戏曲文化在国外是著名的中国文化代表,人们在欣赏戏曲文化带来的娱乐的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在近代创作的戏曲表演中,有很多有关抗战救国的剧目,人们可以通过戏曲表演了解到仁人志士的伟大事迹,对于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四、戏曲知识在群众文化中进行普及的策略
(一)政府引导戏曲文化传播。戏曲的普及不仅需要群众自身的喜爱和支持,政府也需要贡献一定的力量,推动戏曲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定的戏曲表演剧场和戏曲文化交流馆,为热爱戏曲知识的群众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可以成立相关组织,帮助戏曲知识进行推广和普及;可以对民间的戏曲组织进行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帮助民间戏曲组织安排一定的训练场地,让他们对戏曲进行系统性的训练,促进戏曲表演的发展;政府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立戏曲学院,培养戏曲人才,有助于戏曲文化在年轻人群中继续传承;引导民间戏曲组织的健康发展,让人们对戏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推动戏曲知识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3]。(二)保障戏曲知识传播的资金支持。戏曲知识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为戏曲表演是团体性的,因此必须保证资金能够支撑表演的正常开展,而且戏曲的表演需要准备大量的服饰还有伴奏乐器,所以政府等相关部门必须保证对戏曲表演团体的支持,通过各类文化传播资金的支持,帮助戏曲表演顺利开展。(三)组织各类戏曲知识传播活动。戏曲知识的学习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要让群众认识到戏曲知识传承的重要性。通过戏曲知识让群众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通过戏曲表演帮助群众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相关部门要在群众中宣传戏曲知识的重要性,组织各类戏曲文化知识活动,让群众有机会参加戏曲活动,更加直观地欣赏戏曲文化,深入了解戏曲文化的内涵,让戏曲文化在群众中能得到普及和传承,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戏曲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文化知识讲授进行传播,这会使戏曲文化逐渐成为小众的艺术,脱离了大众的视野,更让戏曲文化难以继续传承,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让戏曲知识成为大众文化,让群众对戏曲知识有更多的了解,采取多种措施让戏曲文化保持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江丽君.群众文化推广的有益研究——流行音乐与戏曲元素的结合[J].艺术品鉴,2019,000(10Z):70-71.
[2]闫丽丽,张静.着力推动保定市群众性戏曲音乐活动的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9,000(003):171-172.
篇2
关键词:文化体制 改革 群众文化 趋势
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重点内容,搞好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带动整个社会朝着和谐方向发展。群众文化是文化体制改革主要对象,借助文化体制改革背景可进行多方面调整,积极构建先进性群众文化平台。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做好改革准备,借助文化体制改革大环境,努力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环境。
一、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文化事业给予足够重视,每年拟定社会文化改革战略,且广泛融入于群众文化领域。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也体现了群众基础的重要性,号召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发展才是根本性保障。
二、新环境下群众文化建设趋势
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根基,广义上,指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面对社会文明事业不断改革与进步,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也变得更加全面,涉及到社会文明多个方面的领域。笔者认为,新环境下群众文化建设趋势:
1、基层化。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发展之基础,也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成,只有发挥基层群众的社会影响力,才能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建设水平。基层化要从劳动群众开始,从群众基础角度出发,为社会文化布局提供指导性依据。
2、群众化。我国是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群众是党政建设的根基,是社会文化的主要源泉。早期我国文化事业脱离群众主体,破坏了文化事业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要突出群众的基础作用。
3、统筹化。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但并非社会主义的全部构成,正确处理群众文化与政治、经济等事业的内在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等标准,才是群众文化目标实现的基础保障。
三、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新时期我国对文化事业发展坚持不断探索的原则,从多个方面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思路。群众文化是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文化体制改革背景,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也要注重多元化改革。笔者认为,文化体制改革下群众文化建设应重视文化宣传、体制创新、加强指导等方面。
1、文化宣传。做好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精神的宣传工作,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宣传活动。例如,采取开会、办培训班、组织直属单位负责人集体学习等形式,推进文化部系统的学习;定期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推进全国文化系统的学习,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事业建设。
2、体制创新。坚持文化体制创新是时展要求,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要考虑制度创新准则,不断完善改革工作领导机制。文化部门人员积极强化工作责任,形成党组统一领导、相关司局分工负责、改革办公室综合协调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3、加强指导。文化系统改革工作提供多元化指导,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文化创新工作,为群众文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深化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发挥文化部门的指导作用,实时提出深化改革的目标、重点、进度和措施;全面推动群众文化事业改革建设。
4、部门改革。推进文化部直属单位的改革。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抽调精干力量,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文化部直属单位改革。面对日趋更新的文化事业标准,政府部门应当对文化事业部门进行多方面改革,努力优化改革群众文化建设方案,提出推进改革的具体计划和时间安排。
5、调整政策。文化部门要结合新体制改革要求,积极调整原有的群众文化建设方针,为广大群众共同建立优越的文化平台。例如,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标准,提出符合群众文化建设要求的对策;大力扶持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转企改制的政策。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带动群众文化事业改革建设。
四、结论
总之,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会文化体制改革趋势日趋合理化,群众文化是文化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也要结合具体环境实施改革调整。现阶段,群众文化建设可从文化宣传、部门改革、调整政策等方面开展工作,确保群众文化符合科学发展观之需求,实现文化体制建设之长远目标。参考文献:
[1]程晓冬.浅谈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2]郭敏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群众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理论),2009(03).
篇3
第一条为了公平、公正地评价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水平,鼓励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促进群众文化在全市各区、县的繁荣和发展,根据《图书资料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和《上海市实施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的暂行办法》(沪人[1999]52号)及有关配套文件精神,结合本市群众文化专业队伍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各级、各类群众文化(艺术)馆中从事群众文化的指导、辅导、培训、研究、创作,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等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为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
第四条群众文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审定,重点考察申报对象的专业技术(组织辅导)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工作业绩,注重专业技术的创作成果。
第五条申报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并在社会或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研究馆员
一、学历、资历要求
l、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取得副研究馆员职称资格后,受聘副研究馆员职务五年以上;
2、大专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十五年以上,取得副研究馆员职称资格后,受聘副研究馆员职务六年以上。
二、语言考试要求
应通过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或通过本市职称古汉语(高级)考试。
第七条副研究馆员
一、学历、资历要求
l、博士学位,受聘馆员职务二年以上;
2、硕士学位,受聘馆员职务五年以上;
3、大学本科,受聘馆员职务五年以上;
4、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十七年以上,受聘馆员六年以上。
二、语言考试要求
应通过全国职称外语B级考试,或通过本市职称古汉语(高级)考试。
第八条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申报副研究馆员或研究馆员任职资格的对象,需在任低一级职务期间,在年度(业务)考核中优秀获得者,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辅导、指导、培训群众文化专业人员或业余爱好者进行专业训练工作中,成绩显著,并在省、市级群众文化比赛中获本市二等奖或全国三等奖。
(2)撰写的论文、论著或艺术作品,在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第九条继续教育要求
申报群众文化系列高级职称资格的对象,在任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应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并达到规定的课时要求。
第三章审定标准
第十条研究馆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专业技术能力
1、指导、组织群众文化工作成绩卓著,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在全国群众文化工作中有一定的影响,能主持和指导中级或副高级专业人员进行学术研究,并具有显著成就。
2、能很好地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在副研究馆员职务期间,成绩优异,能履行研究馆员职责。
3、任副研究馆员职务期间,在组织策划大、中型(市、区级)群众文化活动等重要业务活动中,担任主要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在辅导、指导、培训群众文化专业人员或业余爱好者进行专业训练工作中,成绩显著,并在同行中有较高的威望。
二、专业理论水平
受聘副研究馆员职务期间,对群众文化工作有系统的研究和理论论述,在重大业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有创见,独立撰写并在省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并经同行专家鉴定认可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四篇以上或学术专著一部。
第十一条副研究馆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专业技术能力
1、工作成绩显著,具有较广博的文化艺术理论知识,有较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较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具有培养专门人才和指导中级专业人员的能力。
2、对群众文化专业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理论论述,在业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有创见,公开出版、发表本专业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并取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3、有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实际经验,能审定、制订业务培训计划,指导授课和审定工作,并解决专业活动中较为重大的问题。制定较为周密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方案并有效地组织实施。
二、专业理论水平
受聘馆员职务期间,独立撰写并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经同行专家鉴定认可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二篇以上或学术专著一部。
第四章审定组织
第十二条群众文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实行审定制,必须坚持标准、注重实绩、严格审定。
第十三条副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委员会(简称“高审委”)审定。
第十四条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高审委”向文化部推荐。
第十五条申报副研究馆员任职资格的对象,由“高审委”对其进行论文答辩。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申报对象,一般不接受申报。确有真才实学、成绩特别显著、有较高知名度的群众文化专业技术人员,须经各级职改部门同意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不得申报群众文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l、任期内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群众文化工作者职业道德的;
2、由于本人的过失,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并受到有关部门查处,或给本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十八条在申报过程中,对伪造学历、资历、外语(或古汉语)、业绩、获奖、论文等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视情节轻重,取消申报资格,对审定已通过的,将报请取消相应的资格。
篇4
“华东师大不是全国第一流的大学,但‘华东师大作家群’是全国唯一的。”
――王晓玉
在上海的四大高校里,论综合也许华东师大并不算领头拔尖的,可是在上海的文化界特别是文学界,华东师大的名头却是响当当的,而说到这个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华东师大作家群”,因为他们或意气阔达或温婉细腻的文字,使得这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诸多文学作品里的经典场景,甚至让“丽娃河”这条校内的小河成为了各地文学青年们心中的朝圣地标。
“华东师大作家群”其实早有传统,但真正得以冠名,还要追溯到1995年前后,根据前华东师大出版社总编辑王铁仙的回忆,最早是因为1995-1996年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5本的本校中文系6位校友作家的选本的缘故。这套丛书是当时出版社的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而阮光页正是本校著名的“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拥有赵丽宏、王小鹰、孙、陈保平和陈丹燕等作家,而他们中的很多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赵丽宏、王小鹰更是在进校前就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和诗歌,早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了。就是这一批学生,在校时就勤于创作、百花齐放;毕业后的十余年中依旧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于是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校友中沙叶新、戴厚英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于是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这套丛书。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这套丛书推出之后,意料之中地得到了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各界的瞩目,人们很快认可了这个作家群体的冠名,因为它的确名副其实。于是出版社便开始进一步“名正言顺”地充实这个概念,先后加入了比沙叶新更年长的鲁光,加入了同是七七级的周佩红,加入了比七七级还要年轻些的李其纲和徐芳……
前辈们的积累加上后辈们的勤勉,再加上出版社有意识的归总,“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成员组成可谓群星璀璨,作品更是精彩纷呈: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代表作家;格非是与苏童、余华并列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是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等话剧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反响;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在当时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起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与北方的《北京人在纽约》一起,成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品;赵丽宏的散文、王小鹰的《你为谁辩护》、王晓玉的《紫藤花园》、陈丹燕的《独生子女宣言》《上海的金枝玉叶》等作品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入围第6届茅盾文学奖并获首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与莫言《檀香刑》分享此项殊荣……可以说,“华东师大作家群”的耀眼之处不仅在于一校拥有知名作家最多,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拥有的是一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可以留下影响的作家。
提起当年作家群的盛况,如今已退休在家的王晓玉很有感怀,她说:“华东师大不是全国第一流的大学,但‘华东师大作家群’是全国唯一的。这是一个文化现象,可以作为理论问题探讨,而讨论这个作家群的文化现象的关键是如何延续下去。”王晓玉还认为,“华东师大作家群”这个群体跟别的群体不太一样:他们一方面形成群体,一方面身上却有一种独特的气韵。首先是有骨气,第二是很正派,长骨头也长肉,有肉还有心。“徐中玉先生,90多岁了,形也好,神也好,照样站得腰板笔直。还有钱谷融先生,柔性在外,刚性其中。他们身上的那股气韵就是华东师大的那股气。”虽然自己早已为人师多年且桃李满园,但是提起前辈师者,王晓玉还是满心敬畏:“文学道路千万条,但层次总是有的,层次体现在你有形、还有神;你有肉、还有心。我想,也正因为这些,‘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才能得以长久地存在、延续和流传。”
那么,为什么华东师大会出现作家群,尤其会在七七级比较集中地出现呢?针对这一现象,中文系元老钱谷融先生分析说:“这个群体里成了作家的,大多是属于‘老三届’中人。他们在进大学以前,早已或在工厂,或在农村,或在部队,跌打滚爬了好多年,目睹了国家和人民所经历的种种折腾和灾难,饱尝了生活中令他们永世难忘的各种各样酸甜苦辣的滋味。他们的心头已积满了许多使他们既兴奋又不胜怅恨、既厌弃又无限怀恋,纠缠不请、欲诉无门的思想感情,一旦进了中文系,朝夕与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伴,这些思想感情就忽然增添了异样的活力,在他们胸中翻滚涌动起来,终至冲破了无形的闸门,一泻而出了。我相信,在这个特定时期内,国内其他大学的中文系毕业生中,一定也有许多成为作家的人,不过数量上可能不如华东师大中文系那么多而集中罢了。”
对于钱先生的这番分析,王铁仙作为在华东师大出版社亲眼目睹这一文学群体形成、壮大的“守望者”深表赞同。他认为,从共性上说,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不同于“”之前的和以后的在上述两方面都显得浅狭的学生。但是他同时提出,既然全国的七七级大学生都存在这一共性,那么为什么最终形成的是“华东师大作家群”而不是其他任何大学呢?这里面显然还存在着一种特殊性――就是因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七七级,从一年级起就形成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氛围。这“氛围”两个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个体来说,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学生的群体来说,氛围是最好的向导,最强大的推动力,最有魅力的“首席教授”。王铁仙如是说:“当时的中文系七七级里,赵丽宏、孙、王小鹰三人实际上已可称为作家,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大家耳闻目睹他们的言谈、文章,不禁会产生‘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予乃不能是’的争胜之心。何况他们三人,待人诚恳热情,乐于指点,而毫不自视特殊,拒人门外。这样,原来就热爱文学的许多同学的心里,升腾起创作的欲望,又从他们身上依稀体悟到在课堂上书本里得不到的某种创作的门径,同时发现了自己本有的创作的潜能,也写起东西来了。”例如陈丹燕就是在这种氛围里培育出来的“后起之秀”,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还有方啸、戴舫、陈洁等,也大致如此。其中戴舫,本专注于黑格尔美学和一些文艺理论的研读,在这种氛围下,最后也写起小说来。毕业后,他赴美国求学并获博士学位,在大学教文学和古汉语课程,但一直保持着在“七七级”形成的习性,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用中、英文写出了很多小说,至今乐此不疲。除此之外,华东师大教师中拥有享有盛名的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等老一辈作家和学者,亦对新生代作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终日与名师和名著为伴,不禁升腾起创作的欲望,发现了自己创作的潜能。这种正面的力量蒸蒸日上,正应了沙叶新的戏语――师大出大师。
作为七七级的代表人物,赵丽宏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促成某种氛围的关键因素,他认为“是母校和文学把我们这一代代的写作者联系在了一起”。赵丽宏说:“我们七七、七八、七九级是二十七八岁进的大学,那时候作家是很受尊重的。当时报纸种类少,出书难,但是大家对文学的热情是很高的。环境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相信适度的贫困和痛苦对创作是有好处的――但我觉得一个真正的作家要有一种对文学追求向往的创作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经历,即使生活平淡无波澜,也可以写得很深刻,比如《追忆逝水年华》。”赵丽宏认为,虽然他们那一代人是经历过坎坷的,比如遇到下农村,生活很忧郁苦闷,而写作是当时唯一可以打发时光和寄托理想的,但那只是外因。内心里对文学的坚守才是形成“华东师大作家群”和延续这种精神的内因。文学在于心。哪里都可出作家,不在乎丽娃河,即便是荒凉的大漠也可以产生莫高窟那样的艺术精华;而面对现实中的景象,你用什么样的目光决定了你是否有不一样的感悟,从这一点上说,华东师大就是传承这种“眼界”或者说“心境”的宝地。赵丽宏殷切地说:“现在的华东师大作家群,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已然延续到了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身上了,而他们这一代的许多人是并不想做专职作家的,但我希望他们要一代一代不断代,以不变应万变,坚持最初的理想,坚持自己的风格。如果为了迎合出版商和读者而不断改变自己,最后这个作家一定会消失,最后整个作家群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好的作品了。”
“什么时候,高校的中文系再能养育出一个新的‘作家群’呢?”
――王铁仙
赵丽宏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样见证了中文系七七级辉煌的孙和王小鹰都表达了这样的忧虑。孙说:“华东师大出了好多作家,作为华师大的校友我们都很自豪。不过当时的环境确实和现在不一样,那时的社会比较单调,文学是青年们的集体爱好;而现在的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或者各种原因,可能喜欢经济、金融的青年比喜欢文学的要多一点吧。”而王小鹰则表示:“我们这一代人是用生命来写作的,不平则鸣,文学对于我们真的是在生命的困境里对精神的抚慰。然而现在的文学没有精神的痛苦,也不需要生活的经历,仔细想想,也许说明文学的路宽了。只希望年轻一代的写作者们能保持文学的崇高性,不要为了迎合书商而低俗化。”事实上,“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虽然在理论上说是延续至今的,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名声赫赫的“华东师大作家群”里走出来的都是这样的一些名字: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钱谷融、沙叶新、戴厚英、王智量、鲁光、赵丽宏、王小鹰、王晓玉、孙、刘观德、格非、李洱、徐芳、陈丹燕、周佩红、戴舫、陈洁……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传承着师大文脉的那一批生于七十年代的“青年作家”如殷健灵、缪克构、汤涛、田健东等,和前辈作家相比,无论是群体规模还是个人成就或者说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力、号召力都有所不如。无怪乎早在1995年王铁仙为“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写下序言的时候就已经忧虑丛生:什么时候,在高校的中文系或在中文系的某一年级,能重现一种真正热爱文学、钟情创作、求索真谛的氛围呢?什么时候,高校的中文系再能养育出一个新的“作家群”呢?
事实上,作家影响力下降的背后,所反映的正是文学影响力的下降,而文学影响力的下降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就是人文学科的式微,而人文学科的式微所带来的后果则不仅仅是影响着高校院系,它更深远地影响着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盛衰,而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之盛衰,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这个问题已经不是远虑,而是近忧了。去年的10月23日,在中国的第一个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00周年之际,针对“人文学科的时代价值在哪里”的审视和追问就已经在学界和社会引发关注。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在回答记者关于“百年”之后中文系以及人文学科如何面对困境的问题时表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求中文系师生有责任介入当下的社会改革以及思想文化建设。“不是不要专业,而是在专注专业的同时,保留社会关怀、思想批判、文化重建的趣味与能力。说到底,人文学是和一个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或‘知识’,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陈平原教授认为,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人文学”如何被边缘化,正是目前中国教育过分市场化的结果。现在,我们的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把大学当成职业学校、培训中心来经营,宣扬“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忘却了大学的责任。大学教育是为一个人一辈子的知识及精神打底子的,并不是现学现用的职业培训。而任何国家的本国语言文学系师生,所从事的更加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而是一种包含着价值、立场和责任的思想文化建设。
遗憾的是,放眼当下的高校,还对“社会关怀、思想批判、文化重建”保留有热情和责任的年轻人早已少之又少,高校里的人文学科也早已被逐步“边缘化”了,有的中文系开始被肢解,种种“学院”和“中心”山头林立;一些思想深邃、理论精深的学者不得不饮恨别离,“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高校这个以产生“精神贵族”见长的地方,竟越来越鲜见有人去报考文史哲,倒是那些毫无学科积累的、技术性的、实用性强的系科年年呈现爆满趋势。一时间,满目都是“低头找钱的人”,难觅“仰望星空的人”。功利主义如铁流长驱直入,销蚀着民族灵魂。正如陈平原教授所感慨的:“我做过西南联大的研究。看那时的老照片,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在天地间,着实让人感动。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是否还有那么一股志气、意气、豪气?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三气’,人文学才可能做得有滋有味。”
“这个偏向造成的后果,今天已经很明显了,我们的社会正在为这些‘虚’的东西的恶化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
――王晓明
很显然,七七级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是具备这“三气”的,所以那一代的“作家群”才能够那般的风声水起、气象万千。在著名学者王晓明的回忆里,那个时代的中文系俨然是有志青年的精神高地:“我是大学恢复高考以后的七七级的学生,实际上是1978年2月进华师大,当时进来的时候,我们这个校园里面很多地方还是稻田,所以我们进大学以后的第一个暑假的劳动是在校园里面割麦子。当时我们华东师大新派来了一位党委书记,这个党委书记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老干部,而当时大学中层的行政管理层干部基本上都是期间上去的那些人,他们或者出于思想观念的原因,认识上比较糊涂,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利害关系,对新来的党委书记的改革――比较尖锐的改革,首先把大学弄得像大学的样子――是有抵触的。所以就变成了‘剃头担子两头热’,我们学生很起劲,党委书记等最高的领导很起劲,可当中这一大层推不动。怎么办呢?当时的党委书记想了一个法子,他就在全校的每一个班直接找一个学生担任代表。当时华东师大有多少个班,就有多少位学生代表,而这些学生代表是直接跟他联系的。他每个月开一次会,把这些学生代表请来,各个处的处长也全部找来,大家就坐下来听这些学生代表说,说食堂怎么怎么不好啦,宿舍卫生怎么怎么差啦,课程设置怎么怎么有问题啦……我们七七级那一届人数很多,中文系一个年级一共150个;学生当中年龄相差也很大,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17岁,因为是10年没有高考了。学生当中有一部分胆子很大,是有社会工作经验的,而且确实敢讲。所以每一次这样的会开得都非常热闹。我不是我们班的学生代表,但是我们的学生代表每一次去开会之前,我们都先到他的房间里面跟他讲,然后大家讨论,最后他再把很多同学的意见带到会上面去。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制度,上下夹攻,这对学校的改革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我们回想起那个时期,也就是八十年代的初期和七十年代的晚期,那个时候的华东师大真是充满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景象。学生真的是感觉到,我是这个学校的主体。”
回顾过去的中文系,让人热血沸腾的正是师生们发自内心的那股志气、意气与豪气,然而最近二十年来,大学里的风气却逐渐沾染了社会的急功、好利、投机之气。对这种现象,王晓明语气里充满了遗憾,他说:“我们的社会在很多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改革、投资,但是对那些无形的精神的领域却明显是忽略了,好像那都是不重要的事情,至少不是现在紧迫的事情,而是将来的事情,可以先放在一边去。这个偏向造成的后果,今天已经很明显了,我们的社会正在为这些‘虚’的东西的恶化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在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合理的制度,也需要能与这合理的制度相适应的精神上的某种根据。如果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不断恶化,再好的制度也建立不起来。因此,当前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已经不是制度性的改革就能消灭的――当一个人为了很小的利益就可以对别人施以凶残的伤害的时候,光靠利益、靠惩罚、靠奖励,靠诉诸他以利害的心,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如果大多数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即使有了一点富裕的生活也不可能长久。王晓明说,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个学生告诉他,某位老师居然对他们说,你们读什么书啊,大学四年,赶紧考一些有用的证书,毕业以后能找到好工作就行了。王晓明对此深感震惊:大学的教师居然这样来教导学生!由此可见整个社会的“人心”的恶化,是到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地步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怎么办?王晓明说,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严刑峻法,先秦和秦代的法家就是搞这一套的,用严刑峻法威逼利诱,诉诸人的趋利避害之心,结果如何?二世而亡。然而面对中国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状况,似乎你不用严刑峻法还真没办法――于是这就成了一个困境。可这个困境是怎么造成的呢?王晓明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少年来我们的社会忽略了无形的东西。比如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比如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比如对生存意义的理解,比如对人文精神的追问、探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中,人们忽略了对所有这些抽象的东西的重视,认为人的幸福是可以用钱来确证的,除了钱,除了各种实际的利益,其他都不重要。结果正是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小问题,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积少成多,最后把我们逼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困境里。
中国文化是“有无相生”的文化,“有”是硬的,“无”是软的,现在的人们只相信“坚硬的力量”,很少相信“柔软的力量”。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光靠GDP是不够的,还得提供价值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中说,“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她的这番话影响很大,代表了西方世界对我们的整体判断。这番尖刻而尖锐的话,足以引起我们反思,让我们重新去关注那些精神深处的“柔软的力量”。现在,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恢复传统了――中文系,目光聚焦于中国的语言文学,而心系语言外壳下的人文内涵、思想体系,这是中文系责无旁贷的天然使命。参与建设中国的人文思想建设,是中文系的神圣天职!“妙手著文章”者,首先应该是“铁肩担道义”者,这是时代之托、民族之托。
中文兴则人文兴,人文兴则国家兴。
声音:
“华东师大新生代作家群”再续传统
有些学者认为,“华东师大作家群”属于一个时代,不会再来了,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热衷于文学创作。然而曾经亲手打造了“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的资深出版人阮光页却认为: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文学创作者对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作家群出现与否和时代无关,只和出现什么样的作家群体有联系。阮光页说:“我可以理解这些人对‘作家群’文脉继承的焦虑,但是他们的论断似乎有些太过悲观。事实上,正如我们期盼的那样,一批‘新生代作家’承载着我校的传统和时代的精神,已经诞生了,并且开始在全国青年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正又一次汇聚在丽娃河畔,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华东师大新生代作家群。”在他们中间,七十年代出生的殷健灵、缪克构、田健东、汤涛等人的文字具有显著的兼容性,既有老一辈作家的社会责任心,同时也积极面对新的社会体验,传承特点明显。而八十年代出生的许佳、苏德、小饭等2000年前后入学的一批人,深受新思维、新表达和真体验的三新定位影响,寻求某种反叛,目光更多地带向自我情绪。阮光页对这个新的创作群体的未来很有信心:“华东师大新生代作家群虽然还不及老一代作家们的成就,但是没有人敢置疑他们的潜力。他们已经形成了校园文化里的一道夺目的风景线,成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精神的续谱者。”
汤涛:(70后,著有《窗外雨季》等):我认为自己不能称为作家,我仅仅是个创作者,我的文学创作远未成熟,作家对我来说是很奢侈很崇高的概念。创作就像行路,人的生命没有到尽头,创作就不会有结束。
“华东师大作家群”对我的影响太深了。早在中学时候,像沙叶新、戴厚英等著名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就已经很熟悉了。到了大学后,为了实现个人拜见他们的私望,我骑着自行车奔钻在上海的街头,敲着作家的大门去采访他们,访谈除了在学校的报纸发表,还供稿给《新民晚报》的文学角、《公关信使报》等报刊,甚至还逃课去听他们的文学讲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校园文学热慢慢退温,但对我个人来说却是创作热情的高温期。与我同时代的一起写作的七十年代生人,有一批实力很强的新生代作家,譬如田健东、殷健灵、廖增明、缪克构等,早在中学时就发表过大量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大学还是进入社会后,创作一直十分旺盛。
许佳(80后,著有《我爱阳光》等):我已经有一两年没有写长篇了,一是工作忙,二是没有积累。我觉得自己心底的看法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是以前我可以把握的很少,现在成熟了,也眼高手低起来。我不喜欢被书商、读者催着写,我的每一部新作品都要看得到进步。我这几年是在体验生活。过去,1995年的时候,我认为成年人懂的我都懂,现在不是了,发现以前喜欢看的东西,每看一遍总有新的看法。
苏德(80后,著有《威马逊之夜》等):师大给了我四年很好的创作时间,2004年我的创作达到巅峰状态。谈到创作,我的创作不是从校园文学开始的,而是一上来就关注社会,写别人,没写过多少校园的东西。我一直在想到底作家是什么?我们其实是被卖出来的一代,出名太快了。2005、2006年畅销书市场萎缩得厉害,过去的作家市场很规范,有作协,我们这一代没有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状态,我们的写作环境非常动荡,太多诱惑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际遇在未来可能有所好转,但现在的日子是很难过的。一直以来,我始终告诉自己:坚持。
篇5
一、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和群众组织建设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建设和各类群众组织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完善社区文化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群众组织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群众组织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
二、重视社区群众组织人才队伍的建设
以社区基层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各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基层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群众组织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职工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人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重点抓好群众组织队伍建设,积极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各类群众组织(如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社区环境美化志愿者队伍等等),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三、“绿色文化”打造“绿色社区”
绿色环境是现代文明社区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文化”已成为日益成熟的全人类文化。“绿色文化”倡导正确的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消费文化。“绿色社区”正是以“绿色文化”为背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基础,来营造以“理想家园”为目标的生活方式。
正确认识社区群众组织建设、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方略是我们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社区群众组织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广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改善邻里关系,又增进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绿色文化”是建立社区良好关系的精神纽带。“绿色社区”有利于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约束,有利于减少摩擦、减少犯罪。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四、发挥社区群众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紧密联系,团结协作,营造和谐氛围。紧密联系社区创建和谐文化的实际,积极地创造性地实施职工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二是拓展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建、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群众组织相互配合、共建共管新格局。为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做好服务的基础上,积极营造社区文化特别是中老年文化氛围,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动的标准化管理和量化考核,推动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组织的优势。社区是离退休人员集中最多的地方,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著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组织他们参与组织建设,开展自娱自乐的活动,强身健体。他们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
四是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群众组织因势利导,注重培养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采用社区之间文化活动,送出去参加学习培训的方式,拓宽视野,增长本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为他们展示才华、交流信息、活跃文化搭建“文化台”、塑造“文化人”,走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的“特色路”。
五是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社区群众组织抓住机遇,以创建老年之家活动为载体,开展健身操、门球、棋类比赛、秧歌舞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社区中老年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从而增强离退休人员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职工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篇6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随着“中国梦”口号的不断深入和落实,群众文化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组织和开展。作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还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作用。下文中,笔者结合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特性,以“越城文化直通车”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为背景,着重就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特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形式也日益增多。除了传统以“琴棋书画”为主的群众文化生活外,运动及户外的群众文化活动项目也日益增多。结合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就其新特性而言,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高水平、可持续、广覆盖,旨在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充足公平、优质鲜活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做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越城文化直通车”是由越城区文化旅游局及下属越城区文化馆、各镇街文体站共同打造的属于越城区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它主要涵盖了“越城文化大讲堂”、“越城文化大教室”以及“越城文化大舞台”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新时期群众文化鲜明的文化性、群众性及传播性,为新时期其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了好的示范,能让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中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和社会的认同感。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有效措施及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那么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以“越城文化直通车”为例,下文中,笔者重要围绕新时期群众文化组织与开展的具体策略提出了建议。
(一)循序渐进,把握好子活动之间的连贯性。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注意把握子活动之间的连贯性,提高群众参与活动的联系性。一般情况,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分为独立性群众文化活动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两种。新时期里,由于渗透性强、参与度高等原因,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日益增多。在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中,组织者不仅能更为清晰的掌握活动参与者的爱好倾向,同时还能有效保证每次活动的开展质量及效率,包括了人员、活动流程及方向等。比如就“越城文化直通车”群众文化活动来说,它涵盖了“越城文化大讲堂”、“越城文化大教室”以及“越城文化大舞台”三大子活动。在“越城文化大讲堂”中,主要采用的是自愿方式,邀请广大群众参与艺术欣赏讲座,为后续子活动奠定基础;在“越城文化大教室”中,开始涉及一些实质性的艺术培养,实行定期开展模式并限定名额,这样一来,能够将“大讲堂”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听众转换为“大教室”的忠实粉丝,并为大舞台奠定基础。
(二)丰富基础,争取做到“长幼兼顾”。基层群众是较为广泛的群体,因此,就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来说,也一定要注意做到循序渐进、长幼兼顾,这样才能有效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在“越城文化直通车”群众文化活动中,分别设置了“越城文化大讲堂”、“越城文化大教室”以及“越城文化大舞台”三个子活动,“大讲堂”中包含了群文创作、党政信息宣讲、非遗知识普及、市民艺术培训、文化艺术欣赏等内容,为广大成人市民提供了文化给养渠道;而“越城文化大教室”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儿童身上,前期开办少儿书法、国画;手工制作;声乐、口才与交流等3个项目6个班次的公益性培训班,邀请市、区知名教师授课,每年举办2-3期,每期15次课,每次2课时,90分钟。在这样一种文化活动中,不仅有效的做到了全民参与,还真正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极大程度的保证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的效果和效率。就“越城文化大舞台”来说,实际上是“越城文化大讲堂”与“越城文化大教室”的再一次检验和升级,在前两个子活动取得良好成就的基础上,“越城文化大舞台”实际上就有了开展的基础和条件。群众已经之间深入认识到“越城文化直通车”这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继续参加“大舞台”活动也是情理之中。
(三)平衡控制,活动时间的合理安排。除循序渐进、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外,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应进行平衡控制,对活动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在“越城文化直通车”群众活动开展过程中,“越城文化大讲堂”计划每月开设1―2次,邀请知名的专家来大讲堂讲课,以自愿的形式组织、发动市民参与讲堂活动。在开展的四期活动中,《舞台化妆艺术培训班(舞台妆)》、舞台化妆艺术培训班(戏曲妆)》为期一月,每门课程共安排十个课时学习时间;“越城文化大教室”少儿书法、国画;手工制作;声乐、口才与交流等3个项目6个班次的公益性培训班,邀请市、区知名教师授课,每年举办2-3期,每期15次课,每次2课时,90分钟;“越城文化大舞台”以舞台展演的形式呈现,每月一期,全年12期,镇街轮流搭台,每个镇街一年承办1―2场。在这样一种时间安排和设置下,“越城文化直通车”群众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由此可见平衡控制的重要性。
(四)吸引眼球,邀请专家镇场。从“越城文化直通车”群众文化活动的成功开展来看,知名专家阵容对整个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普通群众百姓来说,专家或相关专业人士,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某一艺术或某一行的代表典范,因此,在相应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加入这一要素,必然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越城文化大讲堂”为期一个月的《舞台化妆艺术培训班(舞台妆)》、舞台化妆艺术培训班(戏曲妆)》,邀请到了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邵洪涛老师、国家高级技能职业化妆师吴婵娟老师前来授课,受到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为期共十六课时的《非遗手工技艺培训班(捏面人)》、《非遗手工技艺培训班(丝网花)》,还特别邀请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科、吴迎仙传授非遗技艺,反响热烈、赞誉如潮。
(五)植入特色,深入文化腹地。新时期,特色一词深入人心。因此,新时期群众文化生活的开展,也应对“特色”一词进行充分应用。“越城文化大舞台”活动前期投入了大量精力筹备,组织、联合多部门,对各镇街选送的节目进行选拨,精心筛选出高质量、高水准、城乡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巡演节目,文艺巡演节目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演形式上追求丰富多样,有莲花落、平湖调、绍剧、越剧、小品、舞蹈等。尤其是结合各街道乡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突出“本土化”特色一招,着实精彩。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始终离不开“群众”这一根本,只有做到从“群众需求”出发,满足“群众期待”,因地制宜,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袁方.论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3:183.
[2]吴陆生.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咸宁学院学报,2012,06:112-114.
[3]张剑雄.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群文天地,2012,16:37.
[4]王敬明.论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群文天地,2013,02:49-50.
篇7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当前,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形势良好,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人才缺乏;群众热情不高,参与率较低;活动形式单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如何有效开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人才缺乏
当前,大多数乡镇缺乏专门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设施、设备相对陈旧落后,而且数量不足。同时,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者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自身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文艺创作人才奇缺,缺乏专职的演出团队;民间文艺才人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文化活动缺乏群众基础。
(二)群众热情不高,参与率较低
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众多,但前来参与的人却不多,特别是年轻人寥寥无几。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者没能很好地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刻内涵,缺乏对活动的充分策划与分析,一些活动仅有形式没有内容。有些活动组织者出于政绩需要,以行政命令要求群众参与活动,违反了群众自动参与的原则,使得群众的热情不高、参与率低,出现活动组织者"一人独舞"的局面。
(三)活动形式单一,创新能力不强
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单一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传统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对大众的吸引力越来越低。当前,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多以舞蹈、歌唱、大合唱为主,从内容上看,体现文化底蕴的作品不多,创新能力不强,学别人的多、自己的东西少,导致群众文化活动整体处于浅层次、小规模、低水平的局面。
二、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举措
(一)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培养
加大资金投入,要建立"以政府为主,以群众为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平台。一是逐年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设立群众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用于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发挥群众自筹力量;三是引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来。
重视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培养,要逐步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和队伍网络。一是要充实文化工作机构的队伍,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二是要培养年轻骨干文化人才,解决专业人员不足问题;三是挖掘培养群众文化人才,通过举行比赛、开展活动等多种途径挖掘文化人才,使民间文化能人浮出水面。
(二)加强对群众的引导,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
党的十明确指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不是组织者的个人舞台,应加强群众的主体性,加大对群众的引导,促进群众的自我发展,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使群众在活动中增强自我认识,增进自我了解,通过引导激励群众发挥主动性,来实现群众的自我服务;要有意识地对群众进行引导,多举办参与性强的活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带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新风尚。
(三)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工作机制
深挖传统文化资源,要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民
俗节日、重大节庆日和重大活动为载体,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要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现状,拉动群众文化活动向更多种类、更高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创新文化工作机制,要把握好新时期的新理论,用新的理论促进文化工作机制的创新。一是要创新思维,用新的思维来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二是要创新引导机制,上级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的文化建设工作的引导;三是要创新制约机制,建立系统的监督考核机制,使群众文化活动真正做到听民声、干实事、合民愿。
三、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作为集娱乐性、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活动,对于丰富群众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养都大有裨益。新时期,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工作,认识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承晋.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究[J].群文天地,2012,(12).
篇8
(一)影响力大
群众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原因包含三个方面。首先,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较高。为了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人民群众会利用闲暇时间不断接受知识,参加活动。而群众文化的发展为人民建立了可参与的平台,因此参与度较高。其次,群众文化抓住了人民从众心理,是其自发参与活动,潜移默化间接受了先进的文化知识。最后,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类繁多,且趣味性较高,人民在参与时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因此其影响力较大。
(二)内容具有普及性
群众文化的内容通常浅显易懂,不论年纪大小皆能充分参与其中,体现出其普及性的特点。此外,群众文化的通俗性特点也被广泛接受,文化来源于生活,而群众文化活动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用人民所喜好的方式传播文化,接受度更高。
(三)活动丰富
群众文化的活动较为丰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也得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对人民学习知识、提升思想的意愿带来更多元化的平台,且其涉及范围较广,因此能够传播的文化知识也较为丰富。
二、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群众文化的种类丰富、有趣,能够吸引人民的注意力。例如,赛龙舟旨在向人民传播中国传统端午节的知识等。此外,群众文化的自发参与度较高,真正做到将人民群体作为传播主体,能够有效地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着其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如下。
(一)反映真实情况,促进公民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较专业文化活动的参与度高与其活动的广泛、普及息相关。但也正因为其参与度较高,活动较为丰富,且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公民对文化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能够被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对其进行研讨,能够了解道德建设中缺少的因素。组织者能够针对其状况进行设计活动,促进人民的道德思想得以有效发展,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基础。
(二)促进文化传播,培养公民道德意识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引发人民自发参加,用有趣的方式向人民转播文化,从而用独特的方法影响着人民的思想。此外,群众文化能够有效地展现出群众中榜样人物,经过群众的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能够自发将榜样人物作为行为标杆,根据模仿与竞争心态提升自己,从而培养公民道德意识。
(三)宣传文化教育,普及文化知识
道德建?O需要人民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意识,但传播之前需要人民具备优良的文化底蕴,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向人民宣传文化教育,激发人民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普及文化知识的目标。
宣传文化教育是培养人民文化意识的基础,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文化活动,健康、文明且积极、向上。并且其以人民为主体,通过自发设计、策划来开展相关活动,达到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目的。因此,群众文化的普及性较强,能够渗透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能够有效地向人民宣传文化教育,结合人民的学习兴趣及基本需求,加强其文化教育。例如,举办“学雷锋”活动、宣传雷锋知识,加强人民对乐于助人的深入理解,从而将其运用入生活之中;开展“好少年”评比活动,使得青少年踊跃参加,使得文化宣传教育充分深入至各年龄阶段,展现出有效的教育意义。
群众文化不设门槛,活动种类多样,可以成为人民教育的一大途径。很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将传统文化及先进知识与活动进行融合,用有趣的方法引导人民接受文化的教育。组织者在充分考虑人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及文化面貌的基础上,组织与之相关的活动,使其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规范行为,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例如,可以组织书法比赛、剪纸活动,用行为号召人民进行参加,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民可以通过参赛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知识掌握较少的人民能够通过参加活动更多了解知识。
(四)加强人民团结意识,提升社会凝聚力
团结向上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亦是民族精神。只有人民之间团结向上,社会凝聚力才能有效提升,民族才能得以发展。首先,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促进人民的沟通与合作,使得人民的团结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促进其感情沟通,加强其合作意识,调整人民的心态,使其凝聚在一起,构建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其次,部分活动会将人民分组进行,例如赛龙舟活动,只有同组参与者共同努力,整组才会取得胜利。同组人民会互相鼓励、互相监督,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团结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团结向上的含义及重要性。一旦人民养成了团结向上的习惯,社会凝聚力将有效提升,对其道德建设也有着推进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工作
社会在进步,我国的经济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于是,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只有精神生活水平也随之有相应程度的提高,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然而,当前形势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速度较慢。因而,新形势下一定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介于此,我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一些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方法。其具体如下:
一、新形势下,扎实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方法
1.群众文化工作联系生活实际,组织适宜文化活动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搞好群众文化工作也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大物博,属于世界第三大的陆地国家,地域分布明显,由于地垮热带,亚热带,温带,我国的气候各地不同,我国的地形也各种各样,有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造成我国群众生活多种多样,要开展群众生化工作,也要按不同的方法去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是我们丰富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保留。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参加到大众的文化生活中,体会我们国家的丰富文化生活,发扬其优秀传统,使得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致流失。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搭上文化元素,开展各种文艺演出,以及各项文化活动。
2.政府加强对文化宫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开展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设施的不完善。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必须要投入资本。面对现状,我国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尤其是文化设施欠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茶余饭后找不到可以进行文化活动的设施。政府应该在小区增加文化设施的建设,例如文化宫,博物馆,艺术馆等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对于开展文化活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完备的文化设施,让群众无顾虑地参加文化活动,确保他们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建设图书阅览室,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可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生活。
3.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各种文化相互融合
我们的文化过于单调,但是,我们可以让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不一样的文化。新形势,流行有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老年文化等,还有我们应该结合各民族的特色,开展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结合国外的一些先进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舞蹈艺术,可以发展为街舞,芭蕾舞,交谊舞等舞种。我们还应该传承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中开展相关纪念活动,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文化石我国几千年历史的瑰宝,保护它们的完整,我们责无旁贷。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的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这些文化应该有机结合,互相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新形势下的新文化。
4.大力发展通俗文化事业
现在群众的立场上,通俗易懂的文化更能触动感情。大众化通俗文化更贴近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能受到大众的欢迎。所谓通俗,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了解时下的通俗文化,才能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收集最近的通俗文化元素,对群众进行访问调查,了解群众的想法,不仅是从音乐上找出通俗歌曲,还要在舞蹈上找到迎合大众心理的舞蹈等找出更能迎合大众的心思的事情来。
5.相关文化工作人员应该提高相关素质
要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就要确保相关文化活动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发挥应有的素质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文化活动工作者应该提高相关文化素质,坚持群众路线,结合群众,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工作人员还应该搞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个合格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而如何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工作者的素质可以采用以下办法:相关工作者可以采取自学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活动素质。针对自己在现实工作中所缺乏的各种专业知识,可以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来进行补充。还可以互相学习,群众文化工作者之间存在差异性,互相学习,交流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从对方身上发现优点,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单位为提高自己的内部人员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来对群众文化活动工作人员进行指导。
6.举办相关文化活动
要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还需要做一些能够推动他们的热情的活动,而竞赛无疑最能吸取群众的目光。利用空余时间,可以举办一些文艺比赛,书画比赛等,吸引大众的眼球,充分提高他们对文化的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在这方面,政府需要投入经费,对相关工作活动进行扶持,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这还需要相关部门人员的支持与配合,协调帮助举办过程,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7.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扩展文化活动
当今社会步入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纪,计算机网络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网络来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工作的顺利进行。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内容全等特点,利用其来快速有效传播群众文化,令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工作更加顺利进行。开展文化工作,互联网无疑是一个好帮手,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的视频照片信息传上网络,利用网络,可以让全国各地的人民了解各地方如何进行文化活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活动。还可以跟全国各地的人民进行交流心得体会,对新形势下的文化活动进行讨论,交流。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同时,群众文化对于国家发展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赋予新的更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一、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群众文化是一种反映文化的活动形态,人们通过这种文化活动形式,使参与者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又感受了文化的影响。例如:在群众书法艺术展览中,参与者不但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成果,同时也在学习和感受其他参与者的文化艺术作品,从而达到相互交流与提高的目的。举一反三,其他门类与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众所周知,科学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人们是通过文化知识来认识科学的,也就是说只有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才能带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群众文化既然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的繁荣与发展必然会带动科学水平的提高。例如:某地农民欲发展养殖业,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学习和掌握科技养殖书籍介绍的科技知识,而通过当地文化站举办的文化实习班的培训,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进而能够读懂弄通科技书中的养殖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结果取得了事业的发展。这样的事例可谓举不胜举。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的确促进了人们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
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思想道德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群众文化对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人类的思想形态是世界观的体现,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国情要求国民应具有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水准,我们的群众文化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开展活动的。用积极健康的群众文化去引导人们的思想道德观点向正确方向发展,是群众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我们不是用积极正确的观念去教育人民,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去引导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那么一些有损社会进步的不良思想道德行为就会泛滥。应该说,思想文化领域是影响人们思想道德观念最为突出的领域,群众文化则是这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活动方式。因此,群众文化对于促进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体现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根本内容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具重要性。而群众文化又是以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而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为方便有效的手段。文化活动能够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已是不争的事实,一首《国际歌》能够唤发起世界上无产阶级的奋斗精神,一曲《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激励起中国人民保卫祖国、浴血奋斗的爱国热情,都有力地证明文化活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至整个世界发展与进步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是参与对象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文化活动方式。因此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前对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也是有着现实作用的。
四、有益身心健康增强人民体质
- 上一篇:室内设计策划书
- 下一篇: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