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授课老师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我们的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运用电子信息化,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少不了信息化的使用。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无论对于授课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信息化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使得教课老师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思想观念,也使得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广泛,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所以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对于中小学的师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将教育信息化对于中小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分开进行讲解。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授课老师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学校或者授课老师能够知道全国各地的优秀学校或者教师都在进行什么形式的教学或者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教师通过浏览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备课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都可以共享,丰富和增添了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在局限于学校所提供的课本或者教材。有了教育信息化的帮助,学校老师在进行一些抽象原理或者晦涩难懂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声音、图像表达出这些原理或者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通过图像形象的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老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图表或者是某个现象的形成过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图表或者现象具体的写到黑板上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教育信息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图表和现象形成过程的图或者视频将他们下载下来放入自己的讲义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老师的备课时间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对于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充实了很多,在授课老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也节省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授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授课老师就可以将在备课的过程中节省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制定中小学在每个学习期间的学习进程和学科内容的恰当安排,为中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做出努力。
2.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能够将前后讲解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中小学生所学的每个学科中每个单元或者章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有些时候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凭借记忆或者翻阅以前的笔记来联系这两个知识点,这样就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假如使用教育信息化进行中小学课程的教授,那么我们的任课老师在讲到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以前的课件调出来让同学们复习,这样才能既省时又省力的就将相联系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了。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育信息化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的,因为以前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实际课堂上听取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教育信息化之后学生可以不用非要在实际课堂上学习,他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使用网上课堂或者将老师的课件拷贝到自己电脑上进行听讲。学生将老师的课件拷贝下来之后能够随时听讲,遇到不明白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反复看课件,并且不用与老师必须面对面的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也节省了任课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2.教育信息化可以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中小学校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使得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为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是直观形象的图表,让中小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信息化教育不仅仅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还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增添一些视频或者声音片段,这样中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集中精神去听课,多种感官系统一起作用,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样就能让学生将学习的东西得到更加深刻的记忆。所以对于这种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对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研究。
3.教育信息化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由于教育信息化可以将图、表、声音、视频等等各种感觉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仅可以形象生动的解释相关的知识点,还可以让中小学生充分利用各个感觉器官去感受学习,从而将这些内容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中。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增强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于相应的学科学习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交流
现代的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观念认为,在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学习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授课老师的教授方式和教授内容为中心,并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作用或者目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以后的学习中,老师授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所以中小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去,在接受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一些中学或者小学中老师讲课过程中采用了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这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老师讲解知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实行能够给待遇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和机遇,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和限制,从而对中小学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教育信息化给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需要让中小学校改变自己的教学条件和相应的教育环境
中小学校要想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一些多媒体技术。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教学老师和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需要借助一些电子设备并且这些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这就导致了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不能够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使电子设备的购买费用解决之后,那么以后对于设备的维修费用、保养费用等等各种费用的花销也是很大的,可能对于城市化的学校这些费用是可以承担的,但是对于一些农村的学校或者经济条件的不好的西部地区,这些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操作这些电子设备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的很多中学老师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比较差,更缺乏对新型计算机教学系统和教学软件的学习,甚至有些小学老师连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能够完成,这种现象就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顺利实行。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要想在中小学成功应用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配合,也对中小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在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求任课老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对电子设备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中小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行也需要他们在一定程度对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和掌握。因为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如果学生有听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异议的话,不能够及时地反映给老师,而是需要在课下或者回家之后才能有机会和老师进行沟通。这就要求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熟练的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能够熟练的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至于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由于现在我们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有着很多问题,所以要想能够在中小学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也需要掌握较好的信息技术才行,其中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实行能够增强中小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为以后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角色带来隐形危机[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03,4
[2]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口语教学信息化口语教学现状影响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广泛传播、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地域、跨语言交流日益增多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化,学习英语不再一味强调应试,更重要的应该是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锻炼英语口语的能力。这也体现了信息化时代对于英语口语教学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
1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当前英语口语教学也爱不断的发展,但是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亟待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1.1学生之间英语口语交流水平低
对于老师提出的话题讨论,学生普遍兴趣不高,使得讨论话题利于形式而无法达到提高口语交流能力的初衷。这样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讨论话题缺乏浓厚的兴趣,从而导致讨论过程中情绪不够高涨;其次是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比如对于英语语法结构掌握不足、词汇量比较缺乏,致使学生对于所讨论的话题内容不够明确,无法进行深入讨论。
1.2教师教学针对性比较弱
当代教育现状下,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针对性弱,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等问题。“大班授课不能给每位学生开口讲英语的机会,一般来说英语口语本身比较好的同学口语练习的机会更多”[1]。在学生讨论话题过程中这部分学生往往掌握主动权,而更多的学生则是被动的听,甚至有些学生连听都比较吃力,这些同学就没有机会开流英语或者根本羞于开口,其英语口语水平将会得不到任何提高。
2信息化时代对于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深远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教育趋势。英语口语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优势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英语口语教学的弊端与问题。
2.1英语口语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化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不断地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大量运用,多种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信息技术带来了丰富的口语教学内容,使得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口语练习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兴趣选择各样的口语练习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口语练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有趣,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还可以提高英语口语练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英语口语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不断提高。
2.2单一英语知识教育转向综合性英语能力提升的素质教育
我们当前所处的信息化时代是一个“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融合时代”[3]。这样一个融合性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灵活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只关注考试,培养应试人才,而应该将关注点扩大至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在英语应试教育重压之下,我们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英语笔试成绩而忽视应用英语、听说英语语言的能力。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利用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大量优势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口语练习环境,先培养学生听懂说出英语语言,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英语教学,从而使得学校的单一英语知识教育转向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素质教育。
2.3英语口语教学渗透于学生终身学习
在信息化社会中,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不仅不拘泥于教育地点,更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学习。“信息化社会的网络发展迅猛,网络教学为人们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更新知识乃至终生学习提供方法、手段等各方面的极大便利”[4]。英语口语学习不再只是学生的权利,更成为人们提升自我、丰富自我的重要手段。英语口语教学利用信息化时代提供的各种优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英语口语学习者能够实现终身英语口语的学习。
3采取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信息化时代带动的是教育信息化,英语口语教学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局限性较大,学生的兴趣也不高,口语练习效果不好,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向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发起了挑战。关于如何改变传统英语口语教学以适应当前的教育信息化,有以下三个措施。
3.1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为信息化时代英语口语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化时代下,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是由计算机和网络的软硬件及其他内外部设备组成的庞大体系,“其科技含量高、资金价值大、人才耗费高、更新周期短、建设投资大等特点”[5]。其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科学技术人才要与时俱进,不论在硬件还是软件的配置上都要本着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布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先进性和安全可靠性的优势。同时英语口语教育应该扩大网络资源,充分保证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英语口语学习。
3.2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信息化时代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人才保证
信息化时代下,要想提高的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优秀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当前英语口语教学信息化的推进中要创建一支能适应信息时展趋势的、具备信息时代所要求的教学新型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新进教师,要做好岗前信息技术培训,明确信息技术对于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提高新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对于在岗教师,更要重视对其的在职培训,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培训。
3.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学英语口语的能力
英语口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身,所以要想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突飞猛进,就应该使学生明确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重视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已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计算机的装置、操作等问题,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搜集信息、获取信息、筛选有用信息及如何正确传递信息的能力。
4小结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运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有积极的当然就有消极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各种优势资源来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晓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什么?[EB/OL].
[2]王晓丽.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及其变革[J].甘肃经济纵横,2004,(33).
[3]陈海春,罗敏.信息化时代与大学生发展[J].教育研究,2002,(2).
[4]王永超.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Significant Impact Analysis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Basis Courses Teaching
Hou Jie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gmen 448000,China)
Abstract:Education is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s education is a major trend.Education information to a great impact on higher education,teaching computer courses should meet this requirement,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make adjustments to adapt.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own computer-based teaching practice,mainly for education information to the college computer courses carried out a detailed impact analysis,and proposed a corresponding university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courses implementing several reform measures.
Keywords: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Computer basis courses;Teaching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在高校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及其计算机操作水平与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其工作能力一个极为重要的体现。教育的信息化在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步进行。教育的信息化会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什么影响呢?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该采取什么方法和策略来适应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的信息化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究竟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教学方案带来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水平的提高必然会给教学方案带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案可以借助于PPT之外的其他新颖的软件来进行。这就会加大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都有自己网站,计算机课程内容也可以被上传到网站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呈现出多样化,学生可以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上课讲解,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进行自学,巩固课堂知识,扩展知识面。
(三)给教学方式带来影响。过去,社会的技术水平不高,教师经常采用较为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如今信息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课程教学方式发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变化。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被设置在机房,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实施教学。机房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自由上机的环境,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另外,借助于“凌波教学系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快捷的沟通与交流。
(四)给考试方式带来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在进行考核时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教育的信息化就为实现这种考核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教师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不再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而是让学生进行上机考试。上机考试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也有助于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的信息化与标准化。上机考试也有助于检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采取的对策
根据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的信息化的确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实际上,在很多学校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这种积极影响表现并不明显。那么,高校应采用何种策略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呢?
(一)改进教师观念,全面提高教师水平。教师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导,教师水平的高低会给教学质量带来直接影响。所以,高校要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就应该先从教师入手,全面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自身也应该积极学习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技术,从而为丰富教学手段提供基础。这些对于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网不断进行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更新。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而有的学生已经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非常高。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丰富自身知识,这就应该积极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所以校园网应该及时上传新的资源和新的知识。
(三)学校应该积极改进考试方式。虽然教育的信息化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考试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依旧采用原有考试方式,这既不会给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有利影响,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高校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就应该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或者上机考试与传统考试形式并存。学生在上机考试中能够把自身水平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上机考试也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种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和一大特点。教育信息化也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其中包括对教学方案的影响、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对考试方式的影响。基于上述影响,高校和计算机教师应该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华.论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罗霞.教学媒体对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3]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
篇4
与此同时,网络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衍生并传播着一些负面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诱导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也有着很高的覆盖面,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了解最新的时事新闻,最前卫的文化思想,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改良变迁,从而使大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的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转变为互补与补充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动力。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快速更新与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单纯的图片、声音完美的结合,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让高校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精彩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凭借着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引导着高校学生,这让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无可比拟。
(二)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它不但为高校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带来了沟通上的方便,由此出发,介于网络文化的交互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高校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往往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坦率的去吐露真心,将自己的见解、情感以及诉求真实而有力的吐槽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及了解学生的这些诉求,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引导,在沟通中鼓励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有针对性的对那些消极而悲观的思想状况进行疏导,及时了解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关心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高校学生与外界联系沟通的路径,是校园文化变得更加有趣充实,而网络世界的绚烂多彩极大地诱惑着高校学子的好奇心,这种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化满足着高校学子的各种兴趣和爱好。从而导致传统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和传承的载体受到极大地冲击,加之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掺合,使得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受到从未有过的威胁。因此,高校学子对网络文化的支持与参与同网络文化对高校学子思想政治状况形成冲突,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观念、行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概念,让传统意义中空间和时间所涵盖的文化、经济、政治概念发生转变与偏移。西方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极大地冲击,同时也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德育观念产生极大地影响。导致高校学子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懈怠,以及在道德观念上和行为规范上产生懈怠。同时,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差别,让高校学子沉溺于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中不健康思想的趁机而入,让缺乏自律性的学子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冲击,从而导致高校学子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下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
(一)从思想上疏导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有着较强接受力的群体,对社会新事物、新思想充满着好奇心。随着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凭借着各种媒介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从根源上认识到新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信息化与现代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让高校学子从思想上去认识区分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会如何汲取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也要学会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中探索和学习。
篇5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师角色 问题 发展策略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观念、手段、方法和模式均受到了巨大冲击。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研究将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基础和前提。[1]高校教师不仅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而且是教育信息化成效的评价者和反馈者。高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环境、教育活动和教师角色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师生关系等诸多要素都已发生巨大变革,高校教师传统的角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权威的信息所有者、忠实的大纲执行者”[2],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从其内涵、特征、职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权威者,现有高校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勇敢面对新环境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每一位高校教师都面临着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问题,也面临着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面对此类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高校教师角色现状,且依靠调查所得数据的支撑,归纳出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
我们通过设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问卷,探讨了高校教师对角色的认识和态度和高校教师角色行动中所反映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和发展的阻碍因素,最终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高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角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策略,以帮助高校教师重新认识角色内涵和制定角色行为规范,指导高校教师的角色实践,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最终实现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目标。
本次调查以我市三所高校中的在职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从三所高校中以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有效率为83.3%。调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被调查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教师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称、学科背景、学校类型等6个单选项目。第二部分为调查问卷的重点,按照调查的不同目的分为三小块来设计。
1.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的调查。
此部分是有关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观念题,包括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认识、态度和适应性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角色扮演的态度等。此部分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对角色的基本认识、态度及对师生关系的观念,以期了解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态度状况。
2.高校教师实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行为方式调查。
试图了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行为表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以及实现高校教师角色的内在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对高校教师自身的角色期待的现状。通过此部分调查反映当前高校教师在对角色认识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具体行为是否符合角色实现的要求。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阻碍教师角色发展的因素调查。
在前面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角色认识和角色行为存在的差异,调查并试图找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因素。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的问题总结与思考
1.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认识不足。
统计数据反映出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新旧角色的界定在观念上还不够明确,特别是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适应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转变。实际调查反馈显示,有9.4%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不会对教师角色产生影响;有16.8%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不太重要;有20.1%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与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没有区别;更有33.6%的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不断变化的角色。这些调查数据说明,高校教师在角色实践前,思想意识、观念等还有待转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还略显不足。
2.高校教师对师生关系中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角色不够明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有22%的高校教师课后基本不与学生联系和沟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是否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取决于高校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和引导,高校教师角色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获取有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更要指导他们学会用新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于学习,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
3.高校教师在角色行动中缺乏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
调查数据反映,高校教师在教学目标中选择培养创新能力的只有45.6%;有15.2%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25.6%的教师认为信息化课堂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具有传统的保守思想,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精神;有24%的教师没有选择新的信息技术方式评价学生,仍然选择用古老的纯笔试方式进行评价。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了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教师角色的发展,缺乏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中,有7.2%的教师选择了完全没有使用过,说明这部分教师没有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无法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有11.2%的教师甚至表示没时间,不想学习新技术,这些都表明了高校教师的终生学习意识比较淡薄,教师角色定位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化要求不相符合。总之,高校教师创新精神的缺乏和终生学习意识的淡薄使得教师角色行动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教学目标过低,教学评价单一,等等。
4.高校教师在教学角色实践中表现出信息素养偏低问题。
针对高校教师角色实现的内在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主要是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利用情况、教师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搜索能力及教师的网络信息能力等五个方面展开的。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部分教师掌握了最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有85.6%和75.2%的教师掌握了信息资源的搜索能力和办公软件操作能力,超过50%的教师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术。数据统计显示高校教师有着较好的学习新知识的态度,这说明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比较强,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普遍较高,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和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这就说明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就无法达到。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提高是完成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其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的重要前提。信息素养作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行动的重要内在因素,是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正确制定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调查数据显示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在信息技术的认识上,8%的高校教师认为对其工作和学习没有影响,7.2%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过信息技术,21.7%的高校教师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33.6%的高校教师表示学习信息技术有困难。这些数据反映出,目前高校教师在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掌握情况均不是太令人满意,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
5.师生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期待。
大部分高校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期望,但是数据显示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角色的期待停留在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者和权威者上,并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角色的新要求,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的各个方面,来促进教育各环节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传统教育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角色必须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进行必要的角色调适和定位。从调查数据看,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停留在以往的角色认识和实践中,不太理解高校教师角色应该与时俱进,认为高校教师角色就是传统的管理者和教书匠或说教者,这部分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急需矫正或转变。
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阻碍因素。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反映出某些高校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够重视,导致高校教师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无法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角色的发展。29.6%的高校教师认为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培训阻碍了其角色定位;23.2%的高校教师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时,由于自身的信息素养不高而困难重重,培训不到位使得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信息技术的培训也就成了阻碍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因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也可以从调查数据中反映出来,30.4%的高校教师认为软、硬件条件差,29.6%的高校教师表示缺乏信息资源,35.2%的高校教师认为缺乏信息化教育的氛围,17.6%的高校教师提出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这些教育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严重阻碍了教师角色的定位,成为了高校教师角色得不到发展的客观问题。
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策略
在目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存在种种问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角色行为的偏差造成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紊乱,加上高校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有待加强及缺乏相应的培训等阻碍因素,造成高校教师对角色定位的种种困惑。要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发展,必须解决调查中发现的上述各类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以新观念引领高校教师角色行为。
高校教师要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转变教育观念是内在而且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观念的变革是行动变革的先导。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多元角色的新态势需要教师切实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观念引领自己的角色行为。首先,树立创新教育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次,树立终身教育观,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最后,树立以人为本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角色行为是否能够满足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3]师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形成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2.培养信息素养,促进高校教师角色发展。
高校教师培养信息素养、提高教育信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信息素养就是发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它是终身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更是高校教师角色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定位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应该关注如何高效地把信息技能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和期望发生转变,许多高校教师暂时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形势不容乐观,部分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层次,表现为基本信息常识缺乏、信息意识薄弱、教育信息能力偏低等,尤其是文科背景的教师在这些方面更需要提高。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的信息能力,而且要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3.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保障高校教师角色发展。
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在对高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需要及教师需求的培训。[4]它注重的是在教师培训中学校和教师自身潜力的挖掘、校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校本培训的理解关键在于把握“校本”的内涵,综合文献的研究观点,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应该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为了学校,其次是在学校中,最后是基于学校。
4.建立高校教师角色实践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建立良好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高校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氛围。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探索、实践,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能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高校应在工作量核算和奖酬金的分配中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高校教师研究并开发的教学软件、网络素材等,通过专家鉴定和权威部门的认可,应视作与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同等看待,并作为将来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研究并制定出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估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相关考核。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信息化教学评比、课件制作大赛、精品课程设计竞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全校教师结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运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通过建立这些机制,引导和激励高校教师把提高信息技术作为培养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目标,不断地学习和发展。
5.优化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环境。
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它包括所有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等,这些都是制约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高校教师即使有一身信息化教学本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无法更好地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因此,优化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重点应从优化两个方面的环境着手,一方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学和学习环境。包括以教与学为主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环境建设、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校园网络环境、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多媒体教室环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室环境、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环境、以信息利用为主的电子图书馆。另一方面完善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功能,优化综合管理环境。
对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制约远非上述几个因素所能涵盖,但上述所及是我们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高校教师角色中的普遍现象,因此比较集中地反映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角色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这五条策略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和发展问题,但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对高校教师树立科学的角色理想并投身于角色实践会有所帮助或提示。因此,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策略研究能带动教师对角色行为之前的思考和角色行为之后的反思,更好地实践高校教师多元化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阿不来提・吉力力.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6013-6015.
[2]蒋洁.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师角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全胜.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转换[D].南昌大学,2008.
[4]张国胜.校本培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1,(11):51-52.
篇6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高职院校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引起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革命,对高职院校教师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这个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谨慎审视目前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适应教育信息化,更好地为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服务。
1 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1 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文字和图形、表格等形式呈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欠佳。而以高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教学,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使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多媒体教学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再如优秀的课件可以通过磁带、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记录下来,通过互联网远距离传输。教育信息化对高职教育教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为培养高技能型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教育信息化对每一所高职院校、每一位高职教师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育的信息化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缺乏系统规划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稳步地推广和深化,那就需要高职院校将信息化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要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规划联系起来,要求做到投资上要力求平衡,技术标准上要力求统一规范,各个高职院要互相学习和整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有的高职院校,在推广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只看重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突出,如对硬件投资力度加大,对软件和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如笔者所在学校的物流专业,物流专业经常有省级、国家级的技能比赛,应对各类比赛需要相应的软件做支撑,一套软件动辙上十万甚至更多,但学校却投入很少,一到比赛经常就跟不上形势,当然也拿不到好的名次,因此校园网络硬件效益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再如在应用软件上缺乏有效的管理,经常使信息数据难以达到资源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很难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处理。因此,其应用效率和准确性大大降低,同时也为网络的有效管理增添了莫大负担。
1.3 教育信息化的能力较低
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但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还很难应对这个战略选择。具体表现为:将教育信息化应用到课堂教学的能力相对较弱,将教育信息化应用到教研科研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将教育信息化很好应用到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教师应对自己的角色特征和教师的作用、职能进行改变,如果高职教师不能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将难以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更难以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2 主要对策
2.1 提高认识,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让高职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实在太快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还没等到学生学会就已经被淘汰了。所以高职老师应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在教育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传授,使高职学生成为会学习、能学习、善于学习的人,能够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树立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是高职教师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前提,更是与当代教育发展保持同步的重要表现。
根据心理学相关原理,一般行为源于人的思想观念,因此,高职教师能否产生良好的教育行为源于教师拥有怎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教育行为,不断进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发展巨大的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也大大增加了,同时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这一切的改变要求高职教师必须树立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较好地实现探究教学、合作教学、个别化教学。然而,这一切效果并非自然而然就能达到。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进人课堂后,教师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2.2 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处理信息的能力,此能力是人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二是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作为高职学生应具备解决信息时代所面临的一切新问题的能力;三是交流信息的能力。如果高职学生具有这三种能力,那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信息素养和能力了,高职学生也就能够有效地、自主地开始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和扩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自然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为了尽快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高职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充分利用大学城空间进行课程空间教学。
2.3 加强培训,提高高职院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走在教育前沿的高职教师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如何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更好服务教育教学?如何不让自己被淘汰永远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笔者认为这是每个高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位高职教师要强化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各项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教育信息化的能力,笔者认为不断提高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对高职教师的再教育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是专业知识的培训,专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另一部分是信息技术的培训,高职教师应掌握FLASH、图像处理、音频文件、PPT等软件的使用,尤其是大学城空间的运用,这些需要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才能更好的掌握,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通过开展这两项培训,提高了高职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使高职教师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网络开展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由此可见,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高职教师若想在教学和科研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再教育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高职教师加强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或通过在职或脱产的方式进行系统学习,获得硕士或更高学历,或借助互联网进行远程学习,或参与教育部门或企业举办的高层次的培训活动,或进行学术交流等等。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对教师的再教育培训给予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
2.4 加大软件投入,整合资源、统一规划
一般高职院校为了吸引生源,在硬件设施的投入上会大大增加,其实摸不着的软件资源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硬件是基础,有良好硬件设施做支撑,还有相应软件资源相配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软硬件的综合效益。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更要利用软件资源的优势,利用教育信息手段将本院校的精品课程上网,实现资源共享,而高职教师应利用这些共享资源进行、消化和吸收,为自己的教学增光添彩,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实现软硬件的综合效益。
篇7
关键词:中职;应对;教育信息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日趋深化,其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广泛,特别是对转变教育模式、思想、观念及教学手段都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时代下,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从容应对,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使之更能切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求呢?
1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致,即“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其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较为严格,除了要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娴熟高超的操作技能,以及可贵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目标不改变教育的本质,只是转变了学习方式。将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特别是网络技术资源充分地应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协作”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联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强调发展性评价,主张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最终培养出具备行业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人。其次还要对培养主体――学生有正确的认识。他们都是具有主体地位的,都蕴藏着巨量的财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开采这些财富,而教师在其中要起指导作用。通过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及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还要明确所有的学习及培养方式的改变,都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学会通过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从而不断累积知识财富。教育信息化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痛点、重点、难点,应用先进的IT技术数字化传统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共享教育资源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并不改变教育的初衷。其特点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IT技术为支撑,强调教学模式的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丰富性,教与学的融合性。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可以自主探究亦可以合作式学习的平台。
3 利用互联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育信息化,关键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模式和方法带来一场深刻变革。毋庸置疑,它正以强劲的势头向教育界渗透,特别是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对接,给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让网络教学变成现实,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开辟了新局面。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要让学生学会如选择资源、获取资源、下载资源。其次,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怀疑精神的塑造也意义重大。数字文化所造就的DIY学习理念往往培养的是一种互动精神,这种互动能帮助学生不断成长,不断培养开发其自身的价值,互动过程中训练其分析力、判断力、评估力、批判力及协助他人的能力。基于此原因,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通过IT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最后,通过不断地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选取和利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教师主讲模式变成学生自主建构性、发现性学习模式。从学生被动学习模式变成为主动学习模式,完成知识建构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 转变教师观念
篇8
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细化部署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2013年的各项重点工作,以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为抓手,认真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也借此向教育部领导汇报一下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取得明显成效
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省高等学校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宽带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满足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需要,部分高校正积极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基本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90%的中等职业学校接入了互联网;“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校基本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初步构建了惠及全省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72%的中小学接入了互联网,44%的中小学建成了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中小学已将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上,数字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列为重大发展项目之一。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联合转发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在建设经费、项目设定等方面全力保障,形成了各方联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早在2000年,省教育厅就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远程教育处,后更名为教育信息化处,负责统筹规划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地、各高校均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全省所有地市和70%的县成立了专门机构,实现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协同推进,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是制定了全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为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科学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了2013~2020年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明确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任务,规划了五项重点工程,这是指导我省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是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
(1)加快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在国家提供的142万元建设经费基础上,我省又筹集了415万元,为所有教学点各配备了一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为每个教学点培训了1名骨干教师,指定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员统一接收国家针对教学点传送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进行分类和编排,将在今年秋季开学前上传到“龙学网”资源应用平台供教学点使用。
(2)制定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我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建设方案。各项基础性工作正稳步推进,省教育厅与黑龙江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龙学网”建设项目已列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项试点项目和省工信委信息化重点推进项目。
(3)科学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我省育龙教育信息网资源库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征集、优质课评比、自制教育软件讲评等形式,深入推动一线教师教育资源的应用;依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及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确立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项目”,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课题组开展“融合”的研究。
(4)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刻领会教育部试点工作精神,安排部署全省试点工作,总结和推广鸡西市“建设为基础、管理为重点、应用为核心”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哈尔滨市阿城区“三网联动,全员参与”的教研信息化模式和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尝试性地实施了试点高校与试点区域结对子帮扶,黑龙江大学与哈尔滨香坊区结对,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阿城区结对,利用高校雄厚的技术实力帮助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还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支持、课题牵动、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5)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力度。省、市、县(区)举办不同层级的专题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三年来共培训教师10万人次。近期刚刚结束的全省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骨干教师培训班,共培训省级骨干教师1400名,培训视频全部放在“龙学网”师资研修服务平台上全省共享,这些骨干教师正在进行各自区域及校本培训,预计将培训教师近4万人。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必须加快推进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新四化”的要求,国家要推进信息化,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深刻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去年9月,国家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作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发展任务和推进措施,展现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可以说,教育信息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抓住这个机遇呢?
一是提高认识。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是当前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最大障碍之一。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也是基本标志之一,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思想、理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办学形态等的全方位创新和深刻变革,引领各级各类教育走向现代化之路,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时间非常紧迫,必须加快推进。
二是加强领导。切实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健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归口统筹负责,行政职能部门归口统筹落实,做到领导到位、机构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部门协调、创新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本地发改、财政、工信、科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跨部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局面。
三是加大投入。各地要把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升级等费用纳入部门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2013年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已下拨到各地,各地要在薄改资金使用上以及教育投入的增量资金上向“三通工程”倾斜,以保证“三通工程”任务如期完成。
四是完善队伍。各地要建立建设工作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设备(系统)有专门部门和专人维护的长效机制。每所学校应有专人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专人负责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升级,省及各市、县(市、区)应组成由电教部门和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为核心团队的运行维护队伍,负责对本地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以此为基础建设我省的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
五是督导评估。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督导评估,各地要认真自查,省里将在年底前对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并公布督查结果。
当前,还有个别地方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推进不力、进展缓慢,必须及时加以改进,迅速行动,迎头赶上,至少要赶上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步伐,不能拖全省的后腿,更不能因为个别地方工作没有做好,影响全省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甚至影响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质量。
三、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务要真抓实干
我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几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和重点工作。今年是落实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必须要开好头,起好步,要进一步细化工作部署并加以督促推进,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完成全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目前,全省342个教学点已完成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安装工作,秋季开学前,各地要完成所辖教学点宽带接入工作,以保证国家、省及地方资源能及时传送到教学点。省电教馆要做好国家针对教学点传送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接收、编排和网络传输工作,各地要组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到教学点,基本实现每个教学点至少能够利用数字资源开好1门此前无法开好的国家规定课程,尽快实现开齐课、开好课的目标,提高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各地要采取与国有电信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将55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接入宽带网络,使全省接入宽带的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到80%。为已接入宽带网络的45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建设网络条件下的基础教学环境,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目标。
三要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总结推广“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地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组织名师,通过网络教研等形式,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组织名师开办网络课堂,广泛共享名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探索教学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覆盖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完成 “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目标。
四要促进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各地和各学校要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的有效机制,重点推动职业教育、中小学校机构空间和教师空间建设,带动学生空间建设,使我省网络学习空间数量达到84万个左右。各地和各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网上研修活动,使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活动的中小学教师不少于20%,农村学校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进一步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研究,探索利用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完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目标。
五要开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我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满足当前需求,面向未来需要的教育资源中心存储和服务能力,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按照“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原则,探索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审查、评价、免费与有偿使用等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相关办法、规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中央、省、市(地)、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秋季开学前,完成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和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部署,实现全省100%中小学生数据入库。建立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系统应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培训技术及应用骨干,保障系统长期应用和数据的及时更新。
六要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逐步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采取集中培训、网上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培训出发点,将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提升其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省教育厅拟在今年9月底前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资源放在“龙学网”教师培训平台上,供全省教师在网上随时查阅,自我培训。教师培训要向已完成项目建设的学校倾斜,确保硬件设施与教师能力同步到位,重点完成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和实现宽带网络接入中小学70%以上的教师培训,使已实现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30%以上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
篇9
作为一名基层电教工作者,我认为这里所说的“革命性影响”,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来变革教育,而变革必须通过基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基层必须成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从三个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要求,坚持应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制定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机制措施,引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让技术变革教育。要重视建设,更要重视应用。国家实施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只有把这些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变革的目标。目前,在中西部不少学校,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仍然被教师按照自己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使用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电子白板等设备进行着传统模式的教学,学生仍旧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网络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加了课堂容量,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白板的使用价值约等于白墙,大量的设备和资源闲置浪费,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扎实开展教师培训,注重典型引领,整体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其次,教师必须按照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要求。要积极探索研究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有效地满足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需求的方式和途径,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目前,在部分省区学校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和革命。知识传递发生在课外,知识的内化发生在课堂。学生课下观看视频学习新课,课上完成作业,开展研讨活动,突破重点和难点。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课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课下加班加点辅导学生,彻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会了还必须学,不会又不能重复学的状况。尽管“翻转课堂”需要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配套支持和教师不断地探究和实践,但却是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资源共享
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义务教育发展不仅是教育公平的起点和关键,更是广大群众的期盼和各级政府肩负的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对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提供优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缩小了学校间教育发展的差距。那么,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信息化途径有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最大限度消除或缩小校际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
一、提高校长信息化意识,强化学校信息化应用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本人的办学思路、教育理念、管理风格都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当从校长入手,只有校长的信息化观念得到升华,才能促使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得到实际提高。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较单一,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大校长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长必须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改革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升级教学信息化层次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它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个人能力与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增强和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来看,教师个人能力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是造成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区学校的教师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参加教育培训和学习机会也较多,能够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而较落后、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师获得的教学资源就很有限,学校信息化设备短缺,与外部交流的机会也比较有限,农村教师个人能力与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非常有限。
因此,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个人能力与信息化素养水平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教师具备了深厚的信息化素养,灵活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才能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深入推进。网络教研的开展,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为农村教师与优秀教师的交流提供平台,对教师专业成长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教研过程中进行学科协作教研,自定义或邀请其他教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等线上教研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际间师资不均衡的现象。
三、跨越数字鸿沟,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校际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上存在着差异,以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口号,网络同步课堂就是基于目前教育不均衡而推出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它借助领先的互联网通讯技术,配合摄像机、电子白板等硬件外,实现名师课堂的远程在线直播和实时互动,并可同步录制整个授课过程,以供学生后期点拨学习,从而实现学校间优秀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资源薄弱学校缺师少教,课程开设不齐的y题。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同步课堂的交流而提高授课水平,缓解师资水平不均衡的严重性。
- 上一篇:大学生人际关系心得体会
- 下一篇:计算机专业创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