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生儿指自出生后28天以内的小儿。此期是小儿刚刚脱离母亲,开始独立生存的最初阶段,机体内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而新生儿生理调节功能不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应用护理技术加强新生儿日常护理是保障小儿正常发育和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新生儿日常护理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维持新生儿体温正常的护理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特别是皮下脂肪较薄,血管丰富,肌肉不发达,活动力弱,皮肤汗腺发育不良,故体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波动。所以应准确、及时、严密观察新生儿体温变化,防止新生儿体温过低致硬肿症或新生儿由脱水而致体温过高,以及病理性体温过高能够及时得到治疗,使其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测得新生儿体温过低我们应多盖被保暖并予以哺乳,增加新生儿的活动量,增加基础代谢率,产生能量从而使体温升高。测得新生儿体温升高通常有如下几种情况:被服盖多了;哭闹时;吸吮时;脱水热;病理改变引起炎症反应。对于吸吮、哭闹时体温升高我们可以不需处理,不哭不吸吮时体温很快就恢复正常,也可在哭闹、吸吮体温升高时予少盖被子,对于被服盖多时引起的体温过高,我们应减少盖被,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可用手触摸新生儿额、鼻部,如果新生儿额鼻部热热的就少盖点,如果凉凉的就多盖点;脱水热我们应指导家属间断地给新生儿喂温开水,直到体温降到正常为止。几种方法处理后新生儿体温仍然高应考虑是病理性体温升高,及时送新生儿病房治疗。
2 新生儿皮肤护理
由于新生儿皮肤比较娇嫩,稍有轻微外力即易引起损伤与感染。而真皮内血管丰富,毛细血管网稠密,皮肤感染后很易扩散。因此对新生儿悉心皮肤护理,我们每天早晨可给新生儿沐浴一次,沐浴方法有淋浴、盆浴、床上擦浴等。沐浴时应用左手按住新生儿耳朵,不能让水流进新生儿耳内,防止感染。洗澡间室温应调到24 ℃~28 ℃,酌情关闭门窗,水温应调节至38 ℃~40 ℃,用手腕试水温,水温不能过高,防止烫伤。沐浴可促进血液循环,活动新生儿肢体,使新生儿感到舒适,沐浴时,我们应观察新生儿全身皮肤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处理。
3 新生儿脐部的护理
胎儿娩出脐带经无菌结扎后逐渐干燥,残端一般在3~7天脱落,基断端须保持无菌。新生儿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常可引起脐炎,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所以我们每天给新生儿脐部护理一次,洗浴完毕,用大毛巾擦干全身,除去原有脐敷料检查脐部情况,按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脐部护理:(1)脐轮无红肿,无脓性分泌物者以棉蘸0.5%磺酊溶液轻轻擦净脐带残端和脐轮,如果腹部皮肤不小心擦上碘酒应用75%酒精脱碘;(2)脐轮红肿并有脓性分泌物者,以棉蘸75%乙醇溶液轻轻擦净脐带残端和脐轮,然后以干棉签蘸3%过氯化氢溶液擦洗,脐部涂以2.5%碘酊溶液后再用75%乙醇溶液脱碘,必要时送分泌物做细菌培养;(3)脐带脱落者(一般3~7天脱落)脱落处如不干燥,可撒用消炎粉;如有红色肉芽组织增生,可用5%~10%硝酸银溶液烧灼,并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局部,注意烧灼时勿触及正常组织,以免引起皮肤灼伤;覆盖脐敷料,尿布的折叠勿盖住脐部,防止尿液污染脐部,脐敷料和尿布潮湿应及时更换,保持其干燥,如脐部红肿或分泌物有臭味,提示脐部感染,除局部处理外,应同时全身使用抗生素,预防败血症的发生。
4 新生儿红臀的预防及护理
新生儿皮肤角质薄嫩,易受损伤而发生感染,因排出物可分解出氨和酸性物质,易刺激臀部皮肤,故大便后必须以温水洗净,吸干(禁用肥皂),局部涂消毒植物油,以保护皮肤。尿布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的浅色棉布作尿布,尿布应洗涤干净,最好在日常下曝晒干燥后使用。保持臀部的干燥,尿布必须兜住整个臀部和外阴,经常查看尿布有无污湿,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更换。尿布包兜不可过紧、过松,不宜垫橡胶单或塑料布。如果已发生轻度红臀除可采用预防红臀发生的措施处理外,在季节或室温条件允许时,垫好尿布使臀部暴露在空气中;也可将患儿臀部暴露在阳光下,每日2~3次,每次10~20 min,但注意保暖;另一种方法用鹅颈灯或红外线灯照射,有加速渗出物吸收和抗炎抑菌作用。照射时灯与新生儿臀部距离应保持在30~40 cm,照射时间约20 min,每日2~3次。对于重度红臀除按轻度红臀处理外,同时应加强全身营养,再结合糜烂程度进行处理。Ⅰ度,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炎可局部涂鱼肝油。Ⅱ度,皮肤溃破可用消毒植物油或鱼肝油纱布贴敷患处,或用氯化锌软膏涂抹局部。Ⅲ度,局部有较大片糜烂或表皮脱落,有时可继发细菌感染,可用含抗生素药膏的无菌敷料贴于患处,经常更换,如果单纯继发真菌感染可涂克霉唑制剂。
5 新生儿的喂养
新生儿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良好合理的喂养是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的关键。新生儿的喂养包括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这里我们探讨的是新生儿最佳喂养方法——母乳喂养。由于新生儿的胃呈横位,贲门括约肌不发达,而幽门括约肌发达,吃饭后1 h内如果我们给其换尿布或洗澡,最易引起新生儿胃内容物溢出,引起新生儿难受或呕吐物阻塞新生儿呼吸道等,所以哺乳前应给新生儿更换清洁尿布(或哺乳后2 h给其换尿布或洗澡),包裹好新生儿后洗手,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或清洁湿毛巾清洁,乳晕,防止交叉感染,但禁用肥皂、乙醇擦浴,以防干裂。如遇内陷或平坦未完全纠正者,哺乳前应取舒适松弛的坐位姿势,湿热敷乳房3~5 min,同时按摩乳房以引起排乳反射,挤出一些乳汁,然后捻转引起应乳反射,这样易被新生儿含吮,必要时可配助奶器。新生儿每天哺乳不规定次数也不规定时间,实行按需哺乳,产妇何时有乳房胀感需要哺乳时就给新生儿哺乳,小孩何时饿了(小孩哭闹、烦躁、嘴两旁寻找的样子)需要喝奶就要给其哺乳。哺喂后将新生儿抱起竖立,头伏于母亲肩上,轻拍背部让吸进胃内的空气溢出,再换右侧卧位30 min以利乳汁进入十二指肠,防止溢乳。
篇2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14-02
新生儿是指胎儿在宫内或产程中由于缺氧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呼吸循环障碍,致氧和二氧化碳交换不足及主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表现,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也是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国内患病率约5%-10%[1],我院新生儿科收治216例新生儿窒息的患儿,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6月-2010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因窒息进行复苏抢救的患儿216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窒息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婴132例、女婴84例、胎龄≤36周(早产儿)36例、36-42周(足月儿)173例、≥42周(过期产儿)7例,体重4000g 15例。根据Apgar评分标准[3]轻度窒息(青紫窒息)Apgar评分4-7分188例,重度窒息(苍白窒息)Apgar评分0-3分、28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10例。颅内出血6例。
1.2 抢救护理方法:由我院或其他医院转入新生儿科的患儿均给予特级护理,新生儿重病监护,血氧饱和度
2 护理措施
2.1 保暖:将出生后的新生儿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将新生儿置于红外线保暖床上或红外线辐射台上。用预热好的毛巾擦干全身,以免大量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待患儿病情稳定后置于预热好暖箱内保暖,一般箱温在30℃-32℃,早产儿箱温在32℃-34℃,相对湿度55%-65%,定时测T,维持患儿肛温在36℃-37℃之间,以免体温过低而引起并发症。
2.2 呼吸的护理,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将头后仰,立即用吸痰管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及分泌物,分泌物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行翻身,拍背、吸痰措施。吸入羊水的患儿出生数天后仍有羊水从口中溢出应采取侧卧位,以防返流器官引起吸入性肺炎。
2.3 迅速建立自主呼吸,轻度窒息患儿可采用触摸背部、轻弹足底,手按胸廓等方法刺激患儿恢复自主呼吸。重度窒息的患儿需立即组织抢救复苏,严格按照《新生儿复苏指南》[4]进行。复苏过程主要为①开放气道、行Apgar评分②建立呼吸③恢复循环④药物应用⑤评价、除上述五步急救措施外,还要保持氧的供给,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病的发生。
2.4 吸氧: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根据氧饱和度调节氧浓度,注意保持给氧通畅和湿化温度,提高氧疗效果,吸氧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情况,根据病情及缺氧情况给予间断吸氧,持续吸氧或停氧。
2.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注意监测体温、呼吸、心率及严密观察面色、神志、意识、瞳孔、哭声大小(是否尖叫)前囟张力肌张力、抽搐、吸吮及各种生理反射、尿量、大便及皮肤色泽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如有异常并及时报告医生。
2.6 合理喂养:采取少量多次喂奶,轻度窒息的患儿喂养后抬高头部,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引起窒息的发生,中度窒息恢复不佳的适当推迟喂奶时间,需鼻饲喂养的要注意胃管的清洁,喂奶前用少量温开水冲洗胃管内的残渣,推注奶量后、(鼻饲喂奶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呕吐、紫绀等情况)再注入少量温开水保持胃管内清洁通畅,并妥善固定,胃管24h更换一次,对胃管不能耐受的患儿行胃肠外营养。
2.7 给药的护理、严格、准确及时的执行医嘱,注意用药的效果及副作用。常用的抢救药如肾上腺素,扩容剂等可用微泵输入。
2.8 静脉输液的护理:可采用静脉留置针,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每次冲封管工作,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如发现胶布污染应及时更换。定期观察置管部位有无液体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2.9 预防感染: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医护人员及家属进入病房均要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各项操作前要洗手,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有呼吸道感染者禁止接触患儿,以防交叉感染,新生儿每天沐浴2次,并做好脐部和臀部的护理。
2.10 健康教育:向家属讲解新生儿窒息的相关知识,让亲属认识本病的危害性及早治疗的必要性,科学喂养,精心护理,添加辅食及预防接种。
3 小结
新生儿窒息对全身各个系统均造成损害,正确有效的抢救措施及护理措施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护理中应认真观察患儿的病情,并给合新生儿解剖特点,做好各种基础护理,因此复苏后的观察及护理尤为重要,在抢救新生儿窒息提高治愈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敏.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操作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学,2009.4(22):224-225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1
篇3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蓝光治疗;抚触疗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普遍的一种疾病,其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①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出生24h之后肉眼可见的头部,四肢,虹膜发黄,在2~3d左右会达到峰值,两周时间即可退黄,足月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②病理性黄疸: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使得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的。然而红血球破坏过多,是间接型的高胆红素造成,它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对于头部脑部发育尚未成熟、本身具有先天疾病有遗传病史的或是早产儿来说,造成伤害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黄疸持续高值会使得脑部产生核黄疸,从而会影响脑部发育,胆红素脑病的病死率很高,并且也会伴随着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对高胆红素血症必须加以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1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黄疸一般会从患儿的头部开始,常见于虹膜,面颈部,手足部位。生理性黄疸患儿轻者呈色泽轻,浅花色,2~3d后消退,5~6d后肌肤颜色基本能够恢复正常颜色,重者黄疸患儿颜色会相对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有可能会黄染,黄疸时间在7d以上,个别早产儿可以持续到4w时间。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2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2.1家庭护理 妈妈出院回家后应当控制家里的光线,自然光为好,不能太暗,但也不能太过刺眼。如果在医院时患儿黄疸指数超过15mg/dL,医院会照蓝光,让胆红素由于光化的反应,使其结构变成不会对脑部造成伤害的结构。因为蓝光具有特定的波长,所以照射会对病情有缓解。由于自然光中具有任何波长的光,或多或少的会有些帮助,但是注意不要把直接患儿带到太阳光下进行直射,尽量避免紫外线对其造成的的不必要的伤害。然而若家中太暗的话会对宝宝吸收维他命D有影响。与此同时应尽量给患儿补充水分,适当的水分有利于患儿自身黄疸的排出。看新生儿的小便排便情况是判断新生儿液体摄入是否充足的办法,一般正常的新生儿一天会排出6~8次小便。另外应该尽早的排除胎便,一般新生儿的胎便会在出生后2~3d后全部排出,这样就能减少新生儿黄疸的程度,这也是小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之一。同时要注意宝宝大便的颜色,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肝脏处理好后的胆红素会由胆管至肠道后排泄,但是如果在胆道闭锁的情况下,胆红素就会堆积在肝脏内无法排出,大便的颜色就会越来越浅,如果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大便会变白。在大便变白的情况下,患儿变黄的更严重,应该保留大便即使送往医院,由医生检查后进行有效的治疗。增加母乳喂养,勤吸奶会刺激分泌乳激素,母乳喂养对孩子和妈妈都有好处,有益于身体健康。
2.2新生儿黄疸的抚触疗法 抚触疗法是通过对婴儿全身各部位的皮肤进行科学的、有序的、温和的按摩,将肌肤的刺激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增强母婴情感交流的一项护理技术。应该在新生儿每天淋浴和进食后进行全身的抚触训练,并加强腹部和背部的抚触频率和力度,这样也可以促进患儿体内的胎便和胆红素的排出,降低体内胆红素的水平,促进患儿肠胃蠕动,有利于黄疸情况的缓解。新生儿黄疸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下、胆红素产生过多及排泄异常有关。新生儿肠腔内胎便总量约100~200g,其胎粪中含有大量胆红素,若胎粪在肠腔停留时间过长,就会增加肠道对胆红素的再次吸收回至胎儿体内。正常新生儿一般会在出生后10~12h内排胎便,出生后3~4d开始排黄便。胎便排出时间和变黄时间延迟是引起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3~4d血清胆红素超出正常生理性黄疸范围的因素之一。根据新生儿肝肠循环的生理特点,出生6~48h抚触的重点应该是在腹部。腹部抚触应是根据结肠、直肠的解剖特点,按结肠蠕动的方向给予机械动力作用。新生儿出生时初步具有视、听等功能,其中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器官,皮肤又是面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外感觉器官。因此抚触训练对于新生儿黄疸有缓解的作用。
2.3新生儿黄疸的蓝光照射护理 目前医疗水平来说,光照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将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照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的反应,使得未结合胆红素由脂溶性的变成水溶性,然后有胆道到肠道或尿道排出。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索血症普遍采用蓝光疗法。蓝光治疗的过程:①蓝光治疗前应该对光疗箱、开放式抢救台及蓝光灯管进行清洁、并且紫外线消毒,蓝光治疗室内应该配有空调,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另外应该根据患儿的体质量、日龄及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箱温,保证患儿体温控制在36.0~37.4℃,体温过高时可暂时关闭蓝光或调节箱温。采用开放式抢救台光疗的患儿,应注意探头的固定,防止探头脱落反射性造成抢救台持续加热;②进行蓝光治疗时应用黑色眼罩来保护患儿眼睛,新生儿眼睛刚刚发育暂时不能够接受强光的照射,避免强光对眼部的损伤,另外由于长时间遮住了患儿的眼部,应密切观察其眼部有无炎症的发生,如果发现有炎症的发生应用以 0.9%生理盐水擦拭眼部。用尿布包裹住患儿会阴及,还要保证患儿全身皮肤都能够充分地暴露在蓝光下,每1~2h变换1次;③蓝光照射疗法过程中容易引起患儿排便次数的增多及排稀便,粪便及尿液产生的氨类物质对新生儿皮肤会有很大的刺激,易引起新生儿臀炎。应在每次患儿排便后用湿巾清洁臀部,再用鞣酸软膏涂于臀部给予保护,另外还应该勤换尿片,保持臀部的干爽;④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黄疸的情况,肌肤颜色及大小便的颜色,每天每班护理人员都要准确的记录患儿大小便次数、出入液体量和生命体征等,观察患儿黄疸的程度,每日进行黄疸测定,及时与医生交流沟通;⑤患儿在出箱前,护理人员应该轻柔地摘取眼罩,保护好患儿的眼睛,不得有强光刺激患儿的眼睛,同时检查患儿全身皮肤是否有破损,与玻璃的擦伤以及有无皮疹的发生。给予患儿皮肤清洗擦拭,清洁后及时给患儿穿上衣服,避免着凉。护理人员还要继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变化、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情况,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向医师。
3 结束语
胎黄的发生通常是由于孕母体内的湿热侵入到胎儿体内造成的,所以在妊娠期间,孕妇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合理搭配,少辛辣,生冷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调理好脾胃。若孕妇有肝炎史或者生育过有生理性黄疸的婴儿,就应该多多注意,做好产检,必要时可以辅以药物进行治疗,婴儿出生后进行实时观察,加强护理。如果父母双方的血型不合,特别是母亲的血型为O型,应该注意羊水检查,防止新生儿溶血的现象。另外新生儿注意保暖,也不能过热,防止生疹子,护理好皮肤,早起开奶。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生儿;烫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69-01
新生儿由于皮肤薄嫩,烫伤后因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护理不当而容易发生休克,感染,致败血症,脓毒血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我院2012年一月收治2例烫伤的患儿,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患儿,女,1天,全身多处烫伤约4小时入院。左上肢、躯干、臀部、会阴、及双下肢,Ⅱ。-Ⅲ。共约40%烫伤创面,基底大多红润,部分红白相间,少许苍白,渗出液较多,体温37℃-38.7℃持续11天,住院27天,皮肤破溃完全愈合出院。
例2.患儿,男,20天,烫伤3小时入院,全身多处烫伤Ⅱ。面积约55%,少量水疱已破溃,大部分创面未破溃,少量渗液,体温37.3℃-38.5℃持续5天,住院15天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抗休克治疗。严重烧伤后,最早的反应是体液渗出,由于组织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样渗液聚集至细胞间隙或皮肤各层间,形成水肿,水泡或直接丢失于体表,使体液减少,电解质失衡,酸碱紊乱,血液浓缩,烧伤后的体液渗出可自伤后数分钟即开始,至2-3小时最快,8小时达高峰,12-36减慢,48小时后趋于稳定并开始回吸收,烧伤后48小时内为休克期。[1]根据小儿体重计算补液总液量,总液量的一半应在伤后8小时内输完,另一半在其余的16小时内输完,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以确保单位时间内液体顺利输入,保持输液通畅,防止液体外渗,保证输液泵运行正常,使患儿平稳度过休克期。
2.2 严密观察病情,按各项评估要求至少每2小时一次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尿量, 尿量是反映血容量恢复的最有效、最敏感的指标,尿量维持在1.0~1.5 mL(kg·h),根据尿量调整输液泵的输液速度和输量,尿量可通过称尿布或尿不湿的质量来计算。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2名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做好降温处理,降低箱温或打开箱门,体温超过38.5℃给予凉水枕。观察心率也是判断血容量变化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心率控制在140~160次/min。烫伤创面观察,注意包扎外敷料渗出情况,以及包扎肢体末梢循环情况,创面分泌物的性状、颜色、气味。
2.3 创面的护理:2名患儿烫伤处均有大小不等的水泡,以双下肢为甚, 水疱表皮完整者,不去除水疱,创面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水疱低位刺孔引流,用无菌纱布轻拭创面,再用0.1%碘伏消毒,用甲紫草+磺胺嘧啶银乳膏纱布包扎双下肢,每日换药1次,动作要轻揉,以防再损伤。对于水疱表皮已破损者,则去除疱皮,再消毒包扎,双上肢、躯干、臀部、会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后,暴露, 并保持创面清洁干燥,若被大小便污染要及时更换敷料。
2.4 消毒隔离:患儿置暖箱内,根据体温设置箱温,保持箱内湿度在55%-60%,保温箱每日用1∶100“84”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水箱内的水每日更换,以防细菌滋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湿式清扫,每日 2 次,用 1 000mg/L 含氯消毒液清洁地面,擦拭物品,同时严格限制探视,减少医院感染几率,每4小时进行空气消毒,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均洗手,手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每 2~4 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0.9%生理盐水冲洗干净,防止大便污染创面,随时清理脱落的痂皮、皮屑,被污染的床单要及时更换, 体温计,听诊器固定使用,随用随消毒, 2例患儿住院期间,无交叉感染现象。
2.5 营养支持 新生儿能量储备低加之烫伤创面的不断渗出和蛋白质:的丢失,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如不给予营养支持,易发生低蛋白血症,降低抗感染能力,延缓创面修复。 因此,患儿在入院2 h 后便输新鲜血浆,严重烫伤后在丧失体表屏障的同时,肠粘膜屏障亦发生明显的应激性损伤,通透性增加,肠道微生物,内毒素移位,成为创面或全身性感染的主要原因[2]。可先试喂水无呕吐给予新生儿配方奶,以保持胃肠粘膜屏障,待胃肠功能正常后奶量循序渐进,不可过猛,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 若患儿哭闹可用安抚奶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 有报道称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 促进 5-羟色胺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3]
2.6 出院指导:2名患儿均在沐浴时因没有调好水温而至烫伤,新生儿烫伤与其监护人或照顾者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缺乏有密切关系。加强安全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妥善放置盛放热液器皿,冬季用热水袋保暖时要掌握合适的温度(40~50℃),并在外包裹4~5层棉布或毛巾,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使用红外线烤灯照射时,应距离被照射部位约33 cm,同时必须有人守护,以防灼伤。热水浴时先放冷水,再冲热水,水温控制在37~39℃,以手臂内侧试水温以热而不烫为宜,一旦发生烫伤,现场立即用冷水冲洗或冷敷创面,同时立即送专科医院治疗。
3 小结
新生儿皮肤薄,皮下脂肪少,组织含水量高,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心功能代偿能力低,易发生休克、高热、感染、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早期有效的对2例患儿进行补液、抗炎、抗休克治疗、创面综合处理使患儿平稳度过了休克期和感染期,阻断了新生儿烫伤病情的恶化。早期合理的喂养即提供了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保护了胃肠道,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使创面逐渐愈合,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89―0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发病原理是由于血液中非结合型的胆红素含量过高。当黄疸严重时,未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下丘脑、大脑基底节和第四脑室的脑细胞变性、受损及坏死,导致胆红素脑病,直接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神的中枢经性系统后遗症。我们通过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加速粪便的排出及皮肤的排泄等,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临床表现仅为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μmol/L78例;除上述表现外,同时伴有嗜睡、神经活动减弱、不愿吃奶等,并有不同程度感染或溶血等22例。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蓝光疗法
蓝光照射疗法是通过利用蓝光照射的方法,使4Z,15Z-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4Z,15E-胆红素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达到退黄的疗效。
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简便而且安全,护士为具体的操作人员。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儿全身,用深颜色尿布遮住会,戴好眼罩。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我科的光疗箱为单面蓝光,护士一般每2小时给患儿更换一次,仰卧、侧卧、俯卧交替进行。俯卧时,专人守护,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在蓝光照射的同时,给患儿适当多饮水,补充水分,并帮助胆红素异构体自尿液排出。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简便有效。
1.2.2新生儿沐浴
患儿游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在加速新生儿的结合型胆红素的代谢上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在护士的陪护下,抱住婴儿进行游泳运动,保持头部的呼吸顺畅以及注意婴儿的手足运动情况,每天1次,每次10―20分钟,促使新陈代谢加快,促进皮肤排泄,清除皮肤黄染。
1.2.3新生儿抚触
通过抚触按摩,促进皮肤代谢,按摩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消化道排泄。
2 结果分析
经过临床早期护理干预4d―7d后,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显著。其中有明显康复效果的患儿有89例,皮肤黄染全部消退,患儿能够正常吃奶和睡眠,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3 讨论
本文所进行的一系列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临床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治疗的有效性。综合运用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注重在早期的治疗,最大程度地增加新生儿黄疸康复的可能性。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各种护理干预方法的相互配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永芳.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与评估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20-21.
篇6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急救;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出生后的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的低氧血症或是混合性酸中毒。它是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现今我国所使用的复苏项目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引进的新生儿复苏项目(NRP)结合中国国情所制定的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虽说NRP对于新生儿的复苏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被复苏的新生儿没有现存或是潜在的并发症。窒息后即使成功复苏也可能导致新生儿的机体或是神经系统出现一些不可逆的损伤。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部门2003年底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产时窒息为致残的首位原因。所以应该着重于复苏及复苏后的质量。近几年研究发现现存的复苏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和不足的地方,有些护理干预会促进窒息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而这些观点并未被临床熟知和运用。
1.1诊断上的差异
从诊断上说传统的诊断方法是以Apger评分为准,因为实践证明,Apger评分虽可以识别新生儿有无抑制,但不能区别抑制的病因,因为除了窒息以外很多病也会出现低Apger评分。所以不可以单一的依靠Apger评分来诊断窒息。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妇产科学会(ACOC)明确指出[3]:低Apger评分并不等同于窒息,如将评Apger评分作为诊断窒息的唯一标准,则是对评分Apger的误解和滥用。从围生期角度考察,对新生儿窒息概念的分析,可以把其窒息的诊断分为:产前的高危因素、Apger评分、动脉血气分析、脏器损伤[4]。陈自励、何锐智、彭倩等人研究得出产前高危因素、Apger评分、脏器损伤具有敏感性,其特异性不大,而脐动脉血的敏感性低,特异性高。目前国外多主张对低Apger评分加查动脉血气分析和脏器损伤,以增加诊断依据。现今新生儿窒息普遍强调综合判断的重要性[5]。Apger评分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较低,血气指标特异性较敏感性较低,两者结合可增加判断的准确性;对出生时有抑制表现的婴儿,可在剪脐带时取微量脐动脉血,并在获得血气报告之前及时进行复苏;一但排除其他可出现低Apger评分的情况和疾病,诊断可以成立;产前高危因素和非平安的EFM图形有助分析窒息的原因;如复苏后出现多器官系统的症状,更有助诊断。
1.2通过诊断、评估新生儿出现窒息的情况,那么就应该立即采取抢救措施。现在公认的复苏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脏学会提出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近年对于其各个章节又做出了若干修订和改进。
1.2.1建立通畅的气道(airway) Wiswell组织美国12个研究中心对于有活力的胎粪污染新生儿采取气管吸引胎粪是否能减少胎粪吸入综合症(MAS)的评估表明对于有活力的胎粪污染新生儿可观察,先不用气管吸引[8];而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且无活力是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吸引胎粪[9]。
1.2.2建立呼吸(breathing)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出现一种面罩叫“喉罩”,这种面罩在新生儿的复苏中得到广泛的推崇。2000年及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均推荐对面罩通气失败而又难以气管插管的新生儿使用喉罩进行复苏。Micaglio用新生儿模型进行经典型喉罩与双管型喉罩的比较,结果表明双管型喉罩可达到的气道压力明显高于经典型,但暂且没有适用于新生儿临床上的型号。
1.2.2恢复循环(Circulation) 建立呼吸后如果心率仍小于60次/分或是在60-80次/分之间并且不再增加时要给予胸外按压,现在对于胸外按压有一明确的时间就是在建立呼吸30s后,若心率仍旧小于60次/分,给予胸外按压。按压深度为前后径的1/3。按压的频率与呼吸的频率比为3:1,即:每按压3次给予正压通气1次。比起旧版的方法少了30次。按压时手不离开按压点。
1.2.3药物治疗 Lokesh的实验得出出生后短期内应用碳酸氢钠对改善预后并无益处。对于纳洛酮的适应症和用法也有新的看法。虞人杰[28]指出应用纳络酮需两个指征同时出现:(1)正压人工呼吸使心率和肤色恢复正常后,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2)母亲分娩前4h有注射过史。次药不宜泛用。
新生儿复苏的技术发展的很快,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一些与新观念不相符合的地方。而且现今的复苏也不是单一的复苏,要考虑的更多,例如方法的可行性,如何将新生儿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等问题。对于站在第一线的护理人员来说应该及时的了解新法,分析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这样才可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12.
[2]詹晓芬.新生儿窒息286例产科原因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6(42).
[3]陈自励.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上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5(15).
[4]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56(4).
[5]王德智.新生儿窒息诊断认识上的新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
[6]AHA/APP.Neonatal Resusciation program Steering Committee. 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00,8(4).
[7]孔元荣,王自能.纯氧复苏对窒息新生儿心肌的影响.海南医学,2007,18(2).
篇7
【关键字】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6-02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取我市某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出生的新生儿300名,并将这些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随机抽取的情况下,观察组内的男婴有65人,占观察组内所有新生儿的43.3%,其女婴为85人,所占比例为56.7%,而这些新生儿在出生时的体重大约在2.6-3.5kg,胎龄基本上在35-40周左右;而在这些新生儿中,顺产的新生儿为70人,占总人数的46.7% ,其剖腹产有80人,占53.3%;而在对照组中的男婴有80人,所占53.3%,其女婴为70人,所占比例为46.7% ,其出生时的体重大多在2.6-3.8kg,胎龄32-38周;而在对照组的150名新生儿中,顺产的有90人,所占比例在这些新生儿中的一半以上,即为60%,而剖腹产60人,所占比例为40%。在这些新生儿当中都没有任何的疾病,出生时一般情况良好。
2、方法
首先将300名新生儿随机并均衡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观察组,除了对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以外,有增加了对于风险问题的特殊管理;而对对照组的新生儿仅仅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在经过一定的时期,对两组新生儿额死亡率进行比较,并获取新生儿家长对新生儿护理的满意度。
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的新生儿死亡率:观察组150名新生儿中没有一例发生,对照组150名新生儿中死亡4人,占2.7% 。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 n(%)
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家属满意程度 n(%)
三、讨论
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静脉穿刺存在隐患
1)输液穿刺不成功。由于小儿的身体有很多地方没有发育完全,导致小儿静脉输液本身就有很多不便,如果再加上个别孩子自身基础条件不好的,时常会出现护理人员屡次穿刺不成功的情况。而且,新生儿的身体反射属条件反射,受到穿刺针的刺激,就会发生趋避反射,更是加大了穿刺的难度。
2)输液的滴速不稳定。医护人员在对小儿进行输液时,会根据其自身情况和药物特点,选取合适的输液速度,虽然很多时候加入了输液泵和留置针的应用,但是在输液过程中仍会出现小儿会更换碰到或者压到输液针的情况,这都有可能加快或者减慢输液速度。
3)静脉采血。小儿的静脉采血首选颈外或者股静脉进行穿刺,但是由于小儿身体条件特殊,对于这两个部位的暴露程度不够,再加上小儿哭闹时家长过分的焦虑、不当的配合方式等,都会增加医护人员操作的难度,甚至造成恶性循环。
(2)护理操作中不遵守操作程序
在小儿护理期间,部分医护人员会因为麻痹大意或者经验不足而不能按照规范流程完成工作,轻则犯些可以弥补的小错,重则酿成大祸。而且在进行护理操作的同时,必须认真做好护理记录,以便自身查对和对家属进行讲述。
(3)人员因素分析
由于医疗和护理之间的配合、个人自身工作习惯、患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家属不能时时事事对无陪护病房内的患儿进行照顾等各种因素,使得医生跟护理的责任变得尤为重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对患儿进行基本救治期间,能够切实负起治病救人的责任,立足于本职工作,拥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需要看护的患儿,成为他们真正的“守护神”。
(4)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密
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个人的疏忽导致医疗事故屡有发生。例如,患儿较多、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发生医生开错药、护士打错针的情况,也许在普通病房或者成人病房这种情况会被家属或者患者及时发现,避免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是在无陪护的新生儿病区,医生和护士作为第一责任人,如果没能认真及时做好查对工作,面对无行为能力的患儿,造成的危害很可能无法挽回。
(5)不能有效地跟患儿和家长沟通
患儿在住院期间,因为不能得到家长的陪护,而且很多人对医学的了解知之甚少,所以跟家长做好良好的沟通十分必要,一则能够使家长对患儿的目前状况和病情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家长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二则在患儿需要特殊治疗时,通过与家属的有效沟通,得到家属的认可,以争取及时的治疗时机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籍孝诚.儿科临床指导[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9.
[2] 董启琴.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6): 89- 90.
[3] 王文琴.新生儿护理体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1):57- 59.
篇8
【关键词】新生儿;抚触;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09―02
新生儿抚触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科学育婴新方法,新生儿抚触,也称为新生儿触摸,是一种通过触摸新生儿的皮肤,刺激皮肤感受器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刺激宝宝感觉器官的发育,增进宝宝的生理成长和神经系统反应,并更增加宝宝对外在环境的认知,在抚触的过程中,还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浓厚感情。婴儿抚触作为现代医学中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已受到国内外医学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家长的欢迎。
1 新生儿抚触的定义
新生儿抚触是经过科学的指导,在新生儿出生后的最佳时机,通过对新生儿皮肤进行有序的、有技巧的抚摸,让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的操作方法,是一种对新生儿健康最有益的自然的医疗技术[1]
2 一般资料:对出生后第2天的新生儿进行按摩,3次/d,每次15min,为期2个月,同时观察按摩后婴儿的情绪反应、摄入奶量、睡眠情况、排泄功能及生长发育等。
3 新生儿抚触方法
3.1 抚触时间 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体温恒定后开始做抚触[2],婴儿沐浴后,午睡前或哺乳后lh,不疲倦、不饥饿、不烦躁且清醒时[3]。
3.2抚触前准备 ①房间温度须调节在28-30℃,早产儿按摩应在暖箱或暖床上进行;②可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帮助彼此放松;③进食后1h内或烦躁哭闹、吸氧、静脉输液时不能进行婴儿按摩;④按摩最好在婴儿沐浴后进行。
3.3抚触者要求:洗手,双手温暖,抚触时要充满爱心,与婴儿交谈,目光与婴儿对视,语言柔和,面带微笑[4]。
3.4抚触手法与技巧
头部:(1)用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移动(沿眉骨);(2)用两手拇指从下颌中央向外、向上移动(似微笑状);(3)两手掌面从前额发际向上、向后滑动,至后下发际,并停止于两耳乳突(耳垂后处),轻轻按压。胸部: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下侧向对侧的外上侧移动(似X型)。腹部:(1)右手从宝宝腹部的右下侧滑向右上腹(似I型);(2)右手从宝宝腹部的右上侧水平滑向左上腹,再滑向左下腹(似L型);四肢:双手抓住上肢近端(肩),边挤边滑向远端(手腕),下肢与上肢相同,(从大腿根向足的方向)。手足:两手指指腹从宝宝的手掌面依次推向指端,活动关节;足与手相同。背部:婴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5]。
4 新生儿抚触的注意事项
①抚触是抚摸和按触,新生儿皮肤娇嫩,禁忌用力;开始时用力要轻,然后逐渐增加力度,使婴儿逐渐适应。抚触按照自上而下,从前到后,由内到外的顺序进行。②密切观察新生儿反应,出现哭吵,肌张力增高皮肤颜色发生变化或呕吐应暂停。③抚触时避开乳腺和脐部。④抚触过程中注意与小儿进行交流,目光与婴儿对视,语言柔和,面带微笑。⑤按着抚触顺序逐渐脱去婴儿衣服,不可。⑥因新生儿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故每个动作不能重复太多,以4―6次为宜,每次15―20 min。(8)房间温度适宜,可放柔和的音乐作背景 。(9)选择适当的时间,避开宝宝感觉疲劳、饥渴或烦躁时;最好是在婴儿洗澡后或穿衣过程中进行(10)按摩前须温暖双手,将婴儿润肤液倒在掌心,不要将乳液或油直接倒在宝宝身上。
5 抚触对新生儿的作用
5.1抚触可使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减小
新生儿出生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体重的10%,生后10 d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6]。新生儿早期抚触,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7],腹部抚摸按结肠蠕动方向进行,从而促进胎便的排泄和胃的排空[8]。
5.2帮助睡眠品质
新生儿常有睡眠周期不固定、夜晚容易惊醒的情况,经各项医学研究发现,这些困扰都可以皆由婴儿抚触和按摩获得有效的改善。
5.3促进肠胃蠕动
宝宝喂奶后常见的腹胀、打嗝的现象,传统方式常以手拍背部二十到三十分钟舒缓,但研究发现,如果对宝宝作腹部按摩约三到五分钟,以顺时钟方向、与肠胃消化方向一致,有助于宝宝的肠胃蠕动,比传统拍背的方式更为有效。
5.4有助情绪稳定
触摸按摩可以刺激神经末梢的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经由脊髓传到脑部,让人产生松弛舒畅的感受,所以通过触摸,不但可以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更能够调节情绪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5.5刺激听觉视觉
父母亲在触摸孩子时,除了肌肤的感觉之外,可以和孩子说话或唱歌给孩子听,宝宝在感受抚触的愉悦时,也能够专注聆听和观察父母的表情声音,同时接触到听觉和视觉的刺激。
5.6增进亲子情谊
现在的双亲家庭和小家庭非常普及,亲子之间的互动明显减少,以英国的经验来说,对于家中有新生儿的家庭,当地政府积极训练父母做婴儿按摩,许多爸爸妈妈都表示,替宝宝按摩是非常愉快的经验,感觉孩子也很喜欢。每天十到二十分钟触摸宝宝的肌肤,是增进亲子情谊最好的方式。
6 抚触的体会及应用
新生儿抚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医疗技术,通过对新生儿皮肤感官温和的刺激,有益于新生儿健康发育。同时抚触是一种社会效益明显、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易掌握的实用护理技术,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新菊,王向静援抚触的发展史与意义[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6):1807-1808.
[2] 淑玉。张馨云,赵芳,等.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及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6):750.
[3] 王柳英.新生儿抚触的观察[J].护理实践与观察,2007,4(1):35―36.
[4] 安国花,陈英祥.婴儿抚触的f晦床效果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7,30(1):67.
[5] 王柳英.新生儿抚触的观察[J].护理实践与观察,2007,4(1):35―36.
[6] 催炎.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104.
篇9
【关键词】新生儿头颅血肿;护理;产伤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46-01
新生儿头颅血肿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产伤疾病,其病因机制由产伤致使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在骨膜下积留所引起的,产伤多见于头盆不称、胎位不正、胎头吸引、产钳助产等[1] 。本文将我院四年多发生的50例新生儿头颅血肿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更多地了解该疾病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实现临床作用,为分娩与新生儿头颅血肿的护理与治疗打下基础,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发生的新生儿头颅血肿共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常规药物外敷治疗为对照组,常规药物外敷辅以局部按揉治疗为观察组。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采用常规药物外敷治疗,利用云南白药、百多邦软膏、酒精、凝血酶等涂敷患处,涂膜面积应大于血肿一厘米,外敷治疗两周。
观察组:对患儿采用常规药物外敷辅以局部按揉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敷治疗一周,继而对局部血肿进行按揉,一日两次,持续按揉两周。
在两周后对两组患儿血肿的直径进行测量,血肿直径小于原有血肿直径的一半,且未发生任何感染,颅内出血现象明显改善则有效,若血肿直径大于原有血肿直径,且存在感染,则需对局部血肿进行穿刺。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新生儿头颅血肿共50例,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所取得的成果比较满意,常规药物外敷辅以局部按揉治疗新生儿头颅血肿,患儿血肿最大直径均明显减小,此法疗效优于常规药物外敷治疗法。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8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颅骨绕着一层软组织即头皮,其中含有大量的组织与血管,头皮的主要组成包括皮下组织、皮肤、键膜下层、骨膜层、帽状键膜层,在分娩的过程中,胎儿头部受到重力挤压、胎头吸引、产钳助产等致使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在骨膜下积留所引起的头皮血肿,根据头皮的结构分层可分为帽状键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皮下血肿。骨膜下血肿即为新生儿头颅血肿,是在头颅骨、骨膜之间发生的出血,血肿比较明显且不易扩散,通常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不予特殊处理,只用简单的药物外敷,不对其血肿进行按揉,一至三月内血肿就会完全消除。一般发生血肿面积大的情况,会对局部血肿行穿刺,再对血肿处进行包扎,将血肿抽吸后,降低腔内压力,大部分会发生再次出血。由于血液是滋养细菌生长的最佳物质,若不严格消毒血肿穿刺处,细菌容易进入血肿内部,进一步诱发血肿感染,致使出现伤口化脓、细菌感染等。
根据中医推拿理论下衍生的小儿推拿,有利于治疗新生儿便秘、肌性斜颈、呕吐等,对新生儿头颅血肿进行局部按揉,针对血肿处作按揉处理,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由于新生儿头颅血肿发生位置的特性,对血肿按揉时其治疗手法应轻快、柔软为主,控制按揉力度,最佳按揉时间应在急性出血期后,也就是一周后对新生儿作局部按揉。本文采用常规药物外敷辅以局部按揉治疗新生儿头颅血肿,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药物外敷治疗法,也可有效减少因血肿穿刺而造成的血肿感染、继续出血等,对50例新生儿头颅血肿作处理二周后,采用头颅B超进行复查,没有出现颅内出血、颅骨骨折,这就表示常规药物外敷辅以局部按揉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靠性。综上所述,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及早治愈新生儿头颅血肿,这是所有医务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靖,方乐,姜春梅.局部压迫法防治新生儿头颅血肿[J].中国伤残医学,2010(1):164.
篇10
新生儿肺炎本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但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重,易并发呼吸衰竭,进一步引起心力衰竭,且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再度出现,直接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是导致围产期小儿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笔者对2006年5月~2008年11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30例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男2l例,女9例;年龄1-24 d,平均年龄12 d;足月顺产6例,剖腹产14例,早产儿10例;城市患儿9例,乡村患儿21例。30例患儿经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2 护理要点
2.1 做好患儿家长心理护理 患儿病情进展快且严重,家长思想准备不足,心理负担较重,为了避免患儿母亲精神刺激,令其离开抢救现场,待抢救成功后,嘱其家长陪同照顾,按时吸取乳汁,直到患儿脱离危险。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小,病情重,且应用镇静剂,一切微小的病情变化都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微观察。经常巡视病房,特别在夜间。抢救期间,药物应用繁多而复杂,平均每3―5min用药1次,故设有专人护理,制订护理计划,按护理计划进行护理,随时注意呼吸、心率变化。如喂乳呛咳,面色青紫,呼吸困难,听诊双肺布满中细湿音,考虑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必须立刻进行抢救。新生儿肺炎易并发呼衰、心衰、酸中毒,尿量观察非常重要,认真记录排尿次数,准确估计每次尿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 患儿由于咳嗽反射弱,故痰不能很好排出,而痰易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导致心衰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时消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对于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尤为重要。应经常翻身:能预防肺内分泌物堆积和改善受压部位肺扩张。拍击背部:由下而上,由向肺门,五指并拢,掌心内凹拍击,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松动易于进入较大气道。有利于吸痰和促进肺循环。吸痰: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粘稠者应采用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促进分泌物排出。
2.4 合理用氧,改善缺氧 一般用鼻前区导管给氧,氧流量为0.5-1升/min;氧浓度不超过40%;氧宜湿化,以免损害气道纤毛上皮细胞及使痰液粘稠。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 L/分,氧浓度为50%~60%。呼吸衰竭患儿低浓度持续吸氧,需要严格控制氧流量,观察紫绀消失程度,定时检查氧气导管是否通畅,喂奶、喂水时防止呛咳。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器。
2.5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患儿头皮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抢救期间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保证顺利输入所需的药物和液体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滴数和液体量,保持液体流畅,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6 室内环境 维持正常体温,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尽可能使室温保持在18℃~20℃,湿度为55%~60%,体温过高时予降温,体温过低时予保暖。
2.7 一般护理
2.7.1 脐部护理 评估脐部干燥程度,是否脱落、无脓液;如未脱落,用0.9%碘酊,超过半月仍未脱落者,应考虑重新结扎;已脱落者,有感染渗出情况,用双氧水彻底清洗渗出液、脓液后涂0.75%碘酊,已感染的脐部擦涂龙胆紫,保持脐部干燥。
2.7.2 口腔护理 每日以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口腔,棉签沾水不宜多。以免引起呛咳。
2.7.3 皮肤护理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腹泻,每次便后进行皮肤清洁,勤换尿布;保持全身皮肤干燥清洁,勤换衣,皱折处用温水清洗,软布拭干涂粉。
3 讨论
- 上一篇:应急预案演练的方法
- 下一篇:高校行政人员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