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产养殖 淡水养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25-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担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
一、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口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多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滞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会更大。
二、促进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地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展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淡水养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篇2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粪污处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37-02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正逐步转型,规模化养殖越来越多,使得畜禽养殖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为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畜禽养殖业在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因畜禽粪污处理不当造成了空气、土壤、水质、居所等环境污染,畜禽养殖粪污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我们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积极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解决畜禽养殖场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畜牧业经济发展之路。
1 存在的问题
(1)对环境保护及畜禽粪污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够。因对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一些养殖业主对畜禽粪污排放标准不知,对不达标应受的处罚不明。
(2)养殖业主环保意识薄弱。养殖业主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粪污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养殖污染缺乏科学的管理,重养殖轻治理,没有做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养殖持续发展相协调。
(3)养殖业主不按国家环保标准执行,片面追求养殖规模。大部分的养殖业主受利益的驱动,片面追求养殖规模,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养殖生产中,对粪污处理设施的投入甚少,给养殖污染治理带来了困难。
(4)养殖场选址布局不合理,养殖分区划定不明确。部分养殖场选址布局不科学,不利于畜禽粪污的收集和处理。局部地方养殖过于集中,增加了污染治理的难度。没有对畜禽养殖进行区域划定,一些养殖场建在江河流域及天坑旁、饮水源区、人口密集区、城郊结合部等地方,造成排污量过大,难以治理及利用。
(5)养殖业污染环境防治经费不足,采取措施简单不到位。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作。养殖业主有心无力,只能建设一些面积小的沼气池、化粪池等处理设施,污水经简单处理后就直接排到外面,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的粪便中含有硫化氢、氨气等恶臭味极大的有毒气体,这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若畜禽粪便以超出农田吸收限额的数量排入农田之中,则会使土壤出现硬化现象,从而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再进行农作物种植,使土壤的再利用性降低;若畜禽粪便与水结合,则会促使水源营养化饱和,生成污染性水源;畜禽粪便中还含有众多的寄生虫和有毒病菌,若与人类进行接触,则会造成生物污染;更有甚者,部分小规模养殖场无任何设施,粪尿直排入周边土地、天坑、河流等,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和影响人们生活。
2 应对措施
(1)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养殖业主环保意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办法》及《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提高养殖业主清洁养殖意识,引导养殖业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实行“三区”划定饲养。“三区”是指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
禁养区:城区、开发区、乡镇集镇区、科研区、医疗区、商业区、游览区、河流、水库、饮用水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药用植物园等边界外延500 m直线范围内为禁养区,其内已建成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要全部关停或搬迁。
限养区:将禁养区外延一定范围内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线等两侧500 m直线范围内划定为限养区,对限养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必须实施标准化改造,按规定落实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实现达标排放。
适养区:禁养区、限养区之外的区域为适养区。
(3)养殖场选址科学、布局合理,依法进行环评。对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科学选址,场内建筑布局合理,在畜禽养殖场场址的选取上,尽量设置在远离居民居住地,且土地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区,通过合理的规划,将养殖场位置设定在向阳、背风且水源充足的地点,这样不仅能利于对养殖场的开发,更便于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整治,从而使畜禽养殖场的选址更具科学性。在建场的同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生产与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利用的环保制度,必须拥有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农田消纳畜禽粪污。
(4)对已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实行标准化改造。畜禽养殖场全部实现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的隔离。对粪尿排泄物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工艺进行改造,对畜禽粪尿的处理,可引进粪尿干湿分离机或在养殖场中建立起干湿分离自动化清粪系统,以此使畜禽粪尿能够有效分离,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料水分离,在设施上和工艺上减少污水浓度和排放量。
(5)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据统计,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年产量约38亿t,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但未被有效资源化利用。我国植物对有机肥料的需求迫切,如把所有动物粪、尿排泄物充分利用,能够满足植物对有机肥需求的40%。因此,要以种植业为依托,以有机肥、沼气为纽带,以实施生态农业项目为契机,积极引导畜禽养殖业主和种植户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通过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方式,实现区域内资源循环和生态平衡。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以全面推广有机肥加工、“干清粪+污水沼气池发酵处理+还田利用”、生物发酵床零排放等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和“猪(牛、羊、禽)-沼-菜(蔬、果、粮、药材)”等种养结合模式。这样通过种养结合、综合利用,一可彻底处理畜禽粪污问题,二可有效根治我国农业化肥等过量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生态养殖、环境友好的目标。
篇3
>> 转轨 转轨经济时期诚信营销问题的应对策略 论策略性经济转轨与财政公共化转型 中国经济转轨渐进式制度改革成功的策略研究综述 汇率转轨的路径选择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探究 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国有企业在转轨过程中工人失业问题及解决策略 市场转轨与腐败模式的变迁 天空之变与史诗的转轨 素质教育转轨难之浅析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自主创新与“转轨发展” 新产权关系与转轨成本 全球化流变与投资转轨 制度转轨中的文化转型 转轨道路的比较新视角 对于外语教学转轨的思考 降速转轨的关键点 转轨最大的动力就是社保缺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5-19.
[2][17][19][28]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9-35.
[3]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3-5.
[4][7]曹雨平.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N].中国教育报,2015-07-16(11).
[5]杨明午.李北光:“中国制造2025”核心在于创新驱动发展[J].装备制造,2015(7):58-6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划司.《中国制造2025》解读[EB/OL]..
[8]宋晓欣,闫志利,杨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5(33):10-13.
[9]周如俊.职校技能型人才“技能素质”如何定位[N].江苏教育报,2011-12-26(A3).
[10][12]周如俊.职业教育“多元整合课程模式”构建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5(7):3-5.
[11]吴晓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探索,2009(2):102-106.
[13]都丽莎,张龙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角度分析[J].2015(9):13-14.
[14]周如俊.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四大”问题及对策[J].青年教师,2015(2):38-39.
[15]周如俊.“2.5+0.5”学制分段后中职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4(3):66-69.
[16]周如俊.“工业4.0”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转型审视[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1):48-51.
[18]葛道凯.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4-04-28(7).
[20]周如俊,基于CDIO审视中职校专业教育实施误区与应对之策[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7):32-34.
[21]周如俊.浅析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五大失衡”误区与对策[J].工业与信息化教育,2015(4):56-61.
[22]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三问工业4.0[EB/OL].http:///2015-03/09/c_134051061.htm,2015-03-09.
[23]蔡泽寰.应对工业4.0高职教育的趋向[N].襄阳日报,2015-06-09(5).
[24]欧阳恩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5(19):24-27.
[25][27][28][30]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EB/OL].http://.cn/sfx_management1.action?swfdocId=2477,2011-07-06.
篇4
【文章摘要】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就业质量差等现状,主要原因是供需错位、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设计不合理、实习合作机制不畅等原因,本文在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鼓励师下企业锻炼、创建多元教学情境等对策。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存在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有近千所,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了研究。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1.1 职业意识淡薄,职业情感淡漠
很多高职毕业生对于就业问题比较盲目、缺乏职业发展规划,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没有及时的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在校学习期间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式学习。许多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旅游行业是“伺候人”的行业。
1.2 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全面,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
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全面,学生主要偏重掌握一些专业主干课的内容而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片面,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由于实习实训条件限制,许多学生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
1.3 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在被采访的398名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中,有22%的人认为高职生的英语能力尤其口语表达能力很差,53%的认为高职生需要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14%的认为高职生英语能 力一般,11%的认为高职生英语能力很好。
旅游行业是与国际接轨较早、融合较多的行业,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尤为需要,因此高职生要加强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1.4 行业适应能力较差
在调研的过程中,67%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基本完成本职工作,33%的人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服务主动性差、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1.5 教学内容不实用或陈旧
大多数学生在实习后都会发现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技能与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没有有效的结 合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没有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是盲目跟风,大家纷纷开设近年发展较好的专业,结果学生毕业时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学生就业率下降。
2.2 部分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虽然许多学校都对课程的实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一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能达到1:1,在课程选取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实践教学条件限制、师资短缺等原因,很多课程只能照本宣科,而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
2.3 “双师”素质培养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很多学校制订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等规章制度,但由于相应配套政策、保障制度不健全,使许多老师不愿意去企业锻炼。
2.4 校外实训基地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许多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的学生实习合作协议中更多涉及的是学校和实习生的义务,而对实习企业的要求尤其是关于实习岗位等要求较少,实习生只能在某个部分或岗位进行实习,学校一味迁就实习企业,使实习生感到实习艰苦、乏味、所学知识技能很少,失去的对实习的兴趣、失去了对旅游企业的兴趣。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对策
3.1 以职业情感为主线,加强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
学校从入学起就要通过认知实习、业界人士做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3.2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
学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不能盲目模仿其他院校,而应根据所在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和学校的发展方向合理设置专业。
3.3 创建多元教学情境
学校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景、竞赛教学情景、现场教学、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4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努力拓展国际化合作
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学校合作共赢,这样才能保障双方的长期合作。同时学校要积极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联系,大量输送学生到全国、全世界各地实习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3.5 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使老师下企业锻炼有制度的保障,如教师下企业锻炼可以折合为课时、计入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中,教师下企业锻炼作为履职晋级的条件之一。
3.6 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
学校应该提供和争取相应配套资金,鼓励老师和旅游企业共同编写紧跟行业动态、适合行业发展、适合本地经济建设需要的教材、培训讲义等。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行业和学校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丹.高职生职业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10-16
[2]赵素洁.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9-20
[3]齐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41-45
篇5
关键词: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78-02
养老保险作为中国社会保障中一项最为基本和重大的制度,其具有涉及面广泛和具有资规模较大以及具有收支平衡周期比较长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较为深远等特点。怎样不断完善企业养老保险机制,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顺利实施,是保障社会安定的一项重大课题。“十一五”时期,中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制为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保持社会安定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也存有一些问题。进入“十二五”后,怎样在新时期新阶段不断完善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当前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不够完善
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基金是依赖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共同负担,遵循以支定收、稍有结余、留有一些积累的办法筹集。由于存在着涉及面不宽、导致应保未保问题、参保企业拖欠费用或者参保人数少缴费又低问题依旧存在,并且随着就业模式多元化与工业、城市化的大发展,大批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与机动就业者依然没有纳入参保范围之列;因为在企业、行业与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与相关立法方面、监督管理方面、风险控制体系等诸多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企业年金这块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快速发展;而个人储蓄性质的养老保险因受国民保险意识认知程度及税收政策的约束,涉及的人群也相当有限。
(二)养老保险基金发放的公平性不清晰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给国家的发展与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是从对一些企业退休职工调查中了解到,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偏低,并且没有构成正常、安稳的增长机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数额主要受职务的高低以及退休时间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存在着企业退休职工与行政事业单位退休职员之间待遇的差别、效益较好的企业退休职工与效益较差的企业退休职工之间待遇的差别、先退职工和后退职工待遇的差别等。导致企业退休职工心理的严重不平衡,极易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同时也与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治国思想相悖。尽管目前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做到了准时和足额下发,可中国对于行政机关、企业养老金实行的双轨制具有很大的不公平性。譬如,相同的工作资历、相同的学历,与行政机单位和于企业退休,其所得到的的待遇完全不一样。二者养老金发放数值差距小的达到2倍以上,差距大的则达到了3~4倍左右。企业的退休养老金的确偏低,很难应对日趣增长的消费支出与随时上涨的物价。
(三)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和基金监管不够到位
体制养老保险金同财政之间的联系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养老保险金极易被占用或拖欠。因为养老保险涉及面窄,致使养老保险基金范围不能扩大,参保企业只关注眼前利益,少报或不实报养老保险上缴费用基数,迟缴或拖欠养老保险金等等,导致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做实与基金的积累所带来的影响极大。关于基金监督管理方面,因为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从而导致养老保险金被占用、拖欠,致使基金严重流失,养老保险金运行效率极为低下[1]。
二、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对策
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要遵循如下原则:坚持社会统筹同个人账户相融合的基本形式,稳定政策连续性,解决好过渡性矛盾;坚持保障能力同生产力发展水准相适宜,保证企业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坚持权利同义务相互对应,兼顾公平与效率,有效发挥政府同市场的互动成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正确理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让企业职工得到实惠。
(一)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面,建立多渠道的基金筹措机制
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切实做实后,实施个人账户进入市场运营,保证积累基金保值增值尤为重要。在遵循养老保险基金机制的前提基础上,正确把握好其稳妥、收益以及流动等三个方面的原则,积极强化基金的运营,不仅达到养老保险结余基金的保值增值,获取最大收益,壮大基金实力,而且为发展经济、支援国家建设筹措了必要的资金[2]。
(二)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坚持“三个层次”不动摇
建构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以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此三方面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定的改革目标,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三)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方面 注重公平与效率
在企、事业及公务员三大块的养老保险方案构架中,应当达到筹资方面与给付方面相统一;应当达到模式方面与管理方面相统一,排除当前的二元制度共存的局面,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单独构架上述群体各自的补充养老保险方案,以促进新旧制度合理衔接与稳定过渡。使企业与职工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之成果[3]。
三、改进中国补充养老保险政策的建议
补充养老保险是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系统以外的一项主要制度安排,是中国构架社会养老保障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围绕克服补充养老保险发展影响制约因素,针对中国补充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建议如下:
(一)强化统筹规划,构建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统一框架
整合分散在诸多文件内的补充养老保险建议,构成统一、协调、全面的补充养老保险发展方案,不断理清补充养老保险事务的内涵与外延,确立补充养老保险的保证目标、各种模式运作的基本规则、监督管理原则等,保证上级政策建构基础的一致,构成国家全方位推进补充养老保险快速发展之合力,同时也有助于构成整个社会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认识,有效促使相关业务深入展开。
(二)完善现行政策体系,支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展
具体可从以下三点来加以说明:(1)合理测算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工资替代率水准,给企业提供补充养老保险发展之空间,利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缩小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重负。(2)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逐渐提升企业所得税之税前列支的补充养老保险费之比例数值,不断鼓励更多的企业建构补充养老保险机制。(3)从落实优惠政策与参考国际通用做法的视角,取消把企业给个人购买的多种补充养老保险产品支付看做个人收入纳入计征个人所得税范围的政策规定。
(三)注重个人投保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提高补充养老保险保障力
建立中国补充养老保险系统应当更加关注个人所起的积极性的作用:一方面调动个人参保之积极性,顺应了中国整个国内间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流动愈加活跃的客观现实,有利于缩小人才流动成本,推进地区或企业之间人才科学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广泛吸收个人参保,能够有效弥补原来企业参保为主的旧的模式导致的保障单一、灵活性短板的缺点,促使不同收入领域、不同年岁阶段的人对补充养老保险之差异性的适应需求[4]。
四、结语
总之,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深入与不断完善,其服务形式也会随之不断创新,中国实施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上是适应现实国情的。因为改革方案难以达到尽善尽美,致使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着诸多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改革道路中只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机制的改革方能获取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孙瑶.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完善[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 李晔.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篇6
关键词:师范生 老师职业技能 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64-02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训练教师职业技能活动,但由于传统的重视理论教学、轻视教育实践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如何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成为我国各大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探讨的重大问题。
1 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
1.1 不合理的课程体系
当前,地方综合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影响着师范生培养水平,尤其是理论型课门类繁多,学分比例过高;而实践型课程门类少、学分比例低。在当前国内教师教育教学结构体系中,理论型课程一般占到总学时的80%左右,而实践性课程比例占到20%左右,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负担,并且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苦读课本知识上,而却没有时间顾及和重视教学操作能力。另外,由于缺少实践型课程,学生对教育职业并没有充分的了解,缺少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机会,致使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不高。
1.2 不科学的教学方法
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中,承担着教师职业技能的教育教学与训练指导的教师便是学科教学理论教师。这些教师具备学术高、学历高、教学能力强等优势,但多数教师都缺乏中小学教学经验,对当前基础教学实际状况缺乏了解,尤其是对基层教育课程改革状况与发展状况有些掌握不清,所以其教学与指导越发空疏和泛化,缺少因地制宜性,严重影响了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基本都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丧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讲解学科概念、理论知识层面上,缺少对教学实践专业技能的点拨,缺少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例子,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的培养。
1.3 不扎实的教学实践
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普遍都在大四阶段展开,进行8~9周的实习,有的院校甚至更少,只有3~4周的实习时间,可见真正的、有效的教学实习时间是非常少的,师范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适应教师这份工作,更无法实践研究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环节。对比而言,发达国家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间要长很多,如:德国师范生要在实践教学环境实习72周左右、法国师范生要实习30周左右等。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实际授课节数也有很大差别,有的可授课十多节,有的只是授课一两节课。由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与当地中小学通过教育实习构建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实习中肯定会冲击着实习学校的正常有序教学,实习学校并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实习学校教师也不愿意指导实习生,并且很多实习带队教师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е陆逃实习制度如同虚设,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1.4 师范生自我训练职业技能意识低
想要成为一名有效的人民教师,教师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但师范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自我训练职业技能意识很低,严重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多师范生在入校后,觉得学校的各方面条件与自身理想中的院校有差距,再加上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技能训练困难,长期下来就会对学校与专业产生失望感;有的师范生选择的教学专业并非是自身所喜欢的,只是为了拿到本科毕业证才选择现专业,在其潜意识里就抵触所学专业。虽然也有很多师范生在校期间从事家教工作,但家教只是简单的“一对一”教学实践活动,与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距。
2 促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对策
2.1 改革教育教学课程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结构这是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根本。应从如下三方面上着手进行:第一,优化和整合课程结构。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遵循教师教学成长规律,合理设置师范生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也就是在教师教育课程中,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比例,特别是要增设教育教学技能课程,构建起新的教师教学课程体系,确保从根本上满足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需求。第二,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也就是将培养师范生的任务分解给各门课程,保证新的课程内容符合师范生日后教育教学要求。第三,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彻底摒弃,通过研究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方法等,来提高师范生学习的热情,并培养师范生获取知识、创造性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学科教学法课程应多进行实践。
2.2 注重实践环节
首先,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延长教育教学实践时间,师范生面向中小学实践实习时间最少为半年,只有足够长的实习时间,才能让师范生更好地了解教师这份职业。其次,应强化实习指导。地方本科是否院校应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强的带队教师,严格把关师范生的授课、听课和评课等各项工作,针对师范生在这些工作中的不足,因地制宜地帮助其提高。师范院校还应让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师范生有目的地安排他们到学校附近的中学和小学实施见习,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切实地了解课堂教学,为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再次,应探索和发掘新的实践渠道与实践摸索。除了课外实习之外,还需要有课内模拟教学;除了集中实践学习外,还需要有分散实践;除了有互相训练方式外,还应有自主训练方式。最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和支持教师教育专业,建立与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相符的管理制度,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上,进而提高师范生的就业能力。
2.3 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如果只靠有限的教学时间、教育实习训练,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合理规范的达标考核制度是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前提。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集合自身特征,积极地开展培养师范生职业技能标准研究,构建与培养各项职业技能相符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并尽量形成可供检测的、合理的量化指标,针对所存在的培养内容与培养项目,在各个教学阶段,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保证师范生能够在考核中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将其不断完善。
3 结语
总之,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需要学校、教师、师范生等三方主体的积极努力,学校应给师范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师范生应不断锻炼自身职业技能,唯有各方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好培养师范生职业技能这项工作,以此来真正地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企业职工 养老保险 问题 对策
建国以后,我国开始构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虽然几十年的发展变迁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断完善,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些问题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日渐凸显。如何在兼顾公平以及效率的前提基础之上,来对现有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进行完善,充分发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作用,正在不断考验着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智慧。
一、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不完善,无论是从制度的设计,还是从体系的运行来看,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面较窄。从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来看,覆盖面较窄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任何类型的企业都应为企业员工缴纳养老保险。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很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一些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所雇佣的员工都没有为企业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民工这一就业群体的参保率始终维持在一个低位。
2.缴费率偏高。国家规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企业以及劳动者共同缴纳,其中企业缴纳比例为20%,个人缴纳8%。从有关资料看,我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费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缴费率偏高对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负面影响有两个,一是导致很多企业因为成本压力不愿意为员工缴纳保险;另一方面是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得企业不能招聘到更多的职工,也会影响到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
3.基金增值难。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狭窄、基金增值比较困难,加上基金管理的不规范,很多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都出现了一定亏空。很多地区的养老保险资金结余都是存在银行,在人民币通货膨胀严重的背景条件下,基金甚至面临着贬值的风险,基金增值难度大对于越来越大的基金缺口而言是雪上加霜。
4.老龄化冲击。我国这些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老龄人口的不断膨胀给我国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按照目前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情况来看,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巨大,如果不进行养老保险体系的变革,根本就不能应付老龄化的冲击。从笔者所在地区看,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赡养比为2.79:1。
二、完善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策略
针对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世界各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构建的相关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个针对性的策略:
1.扩大覆盖面。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短缺的问题。覆盖面的扩大要求国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确保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参保,同时还应在政策层面给予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提供支持,逐步提升职工的覆盖面。
2.降低缴费率。针对企业居高不下的养老保险缴费负担,我国可以适当降低企业的缴费率,实施低标准、广覆盖的策略,国家应给予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一些财政政策方面的支持,鼓励其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举例而言,对于那些规模小的企业允许其降低缴费率,或者在其经济苦难时缓交社保费用。
3.加强基金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是广大职工的“养命钱”,对于这部分基金应加强管理,一方面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确保各地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基金的管理;另外一方面还进一步的扩大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提升基金的收益率,应对通货膨胀的威胁。举例而言,可以适度提升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投入的比例,寻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4.提高退休年龄。老龄化社会的骤然来临对我国既有的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保基金缺口,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从横向来看,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年龄还比较低,通过提升职工的退休年龄来应对老龄化带给养老保险体系的冲击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养老保险是社会的稳定网以及安全阀,其在确保企业退休职工“老有所养”方面的功能不可替代,面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政府必须要从体系设计、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夏承艳.试论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J].财经界,2010(2)
篇8
1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是照搬那些成功院校的培养模式,缺乏自己院校的专业特色,即使有也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具体落实。
1.1 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体系相对滞后
高职院校都实行教学计划制度,每学期的课本都是提前预定好的,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的课程版本,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相关内容就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很多新颖的内容,学生无法在课本上看到,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上予以补充和完善,无法呈现系统、全面的介绍。
1.2 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不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选拨有了更高的标准,高学历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企业比以往更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但在目前的院校中依然是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培训,其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
1.3 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当前我国高校与外界企业缺乏一定的沟通和交流,不太了解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具体运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营销实战经验,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也不能与企业营销实践进行有效对接;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学、科研等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有些教师虽具有实践经验,但也只是在企业兼职过,所学得的内容都不够全面、专业。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从事实践教学的大部分都是职称不高或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
1.4 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合理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定位,对全面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高于本科院校,更强调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很多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照搬或压缩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缺乏一些信息化的课程,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的更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在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衡量更看重其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的课程内容上比较欠缺,甚至是空白,严重忽略了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团队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5 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调
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仍延续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另外还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但是有更多的先进教学工具没有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或是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常用的形式,没有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无法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1.6 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低,实习单位落实比较困难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校内有配套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但是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投入经费明显不足,现有的实训基地更多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评估或检查,也有一些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一个大教室放置几十台电脑,而且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根本无法起到真正让学生利用的作用。
实习基地是弥补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不足的重要实践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企业不景气,考虑到成本因素,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实习单位落实困难,或者说把接收学生实习当成一种任务,不让学生接触重要部门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事务,以防泄露商业秘密。因此一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成了特定业务环节的临时打工者,不能够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运作情况,导致实习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建立科学系统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应包含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三个方面: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技巧能力。所以课程应结合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加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
2.2 学校政策上予以支持
学校政策的支持应加大对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可通过建立多个校内营销模拟实验室,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营销模拟实验,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给学生充足的实训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2.3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水平。可以选派一些理论扎实、业务水平高的教学骨干到企事业单位任职,具体从事经济管理活动。或者从企事业单位聘任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积淀的优秀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所以要改进人
才质量评价体系,既要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又要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 2.4 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对市场营销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企业的支持,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高决策实施效果,这是一种双赢。对于企业而言,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节省了费用;对于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客观。
篇9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86-02
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职教界的研究热点。但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遇到不少的问题,发展缓慢。本文试探其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职业院校来说,工学结合不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在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遇到不少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
1.教学理念存在偏差。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偏远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院校忽略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本质内涵,仅从自身利益出发,把工学结合看做解决学生实习、增加学费来源的一个途径,或是学校加快周转、增招扩容的手段;有的院校把实训基地的模拟情景等同于工作现场的现实情景,认为建设好自己的实训基地就是工学结合的全部,而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机会和校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导致工学结合的实行走样。
2.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滞后。工学结合重视学习与劳动的“双交叉”,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上,侧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工学结合的培养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在课程设置上,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面向生产一线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致不能适应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3.教师队伍力量薄弱。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吸引师资人才的资金和力量有限,多数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能力薄弱,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并且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鲜有机会到企业等生产一线接受锻炼,缺乏对相关专业的完整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的整体体验,对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工作的实践活动。这与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明显不适应,难以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4.学生适应能力差。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中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自控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由于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比例占大多数,他们对企业接触不多,认识有限,对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的认识都比较缺乏,一时难以适应企业的管理,融入企业或工作团队的难度较大。
(二)企业方面
1.企业缺乏正确认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活动以经济效益的获取为中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一些企业缺乏合作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到企业对于职业教育也应尽到社会责任,因而对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即使一些企业有合作意向,也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只提供较单一的工作实习环境,不能提供专门的指导老师,往往把学生当正式员工使用,有时因企业追赶完成订单,会对实习生过多安排加班,缺乏足够的职业岗位培训和指导。这种方式的工学结合层次偏低,甚至流于形式。
2.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条件和能力不足。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工学结合要取得实质性效果,需要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优秀的技术团队,并能抽调出与学生专业群相匹配的兼有教育培训经验的技术人员给予指导。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较落后,很多企业只是属于中、小型企业,他们的技术和生产还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只能充当技术的消极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者,无力或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
(三)政府方面
1.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目前工学结合教育制度还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和试验探索阶段,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政府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企业与学校在推进工学结合过程中,责、权、利不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合作既没有法律义务也缺少激励机制,致使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地方政府实质性指导力度不够。对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尚未出台具体的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性文件,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工学结合,对推进工学结合的实质性指导力度不够,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为了取得与企业的合作,有的院校只能把学生送到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培养,又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应加强合作,各司其职,齐心合力办好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体,应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和企业在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该有所作为。
(一)学校应采取主要出击的发展战略,积极争取企业的合作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人才、财力均有限,企业也要优先考虑生存问题,目前无暇协调和顾及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在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不能单靠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亦不能等待企业主动找上门来与自己合作。院校应该采取主动的发展战略,积极地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在合作中最大化地深化和完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让企业受益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许多企业只是中小规模,生存发展的压力很大,不可能要求它们对教育教学给予大力和无私的支持。但是,如果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对自身有利,或者获得利益,或者取得发展,对企业来说是有巨大吸引力的。因此,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尽量让合作的企业获得相应的利益,例如,免费为企业职工补习相关理论知识;免费为企业设计产品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吸引企业的参与。甚至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从学校的经费中设立专门的款项,作为学生到企业参加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的带教费用或教
学补贴,让企业愿意或积极为工学结合出人力物力,争取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学校应创新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
1.更新教育理念,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彻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轴心、以理论教学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跳出基于学科逻辑的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工学结合的理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目标、教学计划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确保工与学的深度结合。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新课程,或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场所、仪器设备等;以满足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西部欠发达地区条件有限,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更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企业实际条件。
2.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教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工学结合教育成功的保证。西部欠发达地区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可通过强化教师对“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认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从企业引进、聘请具有较强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丰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或让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最新的经营管理知识,弥补不足,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也可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考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3.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应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树立学生学好专业的信心;在理论知识学习阶段,要以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教育主线,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带领学生到实验实训基地参观和见习,让学生熟悉模拟的工作环境,在思想上培养其岗位适应能力,克服胆怯心理;在校外顶岗实习阶段,要以职业技能为主线,重点进行岗位规范、责任感和爱岗敬业教育;加强实习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对工作的感受,帮助排解工作上的困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毅力;和企业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机制,使学生接受和适应规范的岗位工作要求。
(四)国家应加快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地方政府须充分发挥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完善的政策、法规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尽快制定更有约束力、更为具体的政策、法规,修改完善职业教育法,把工学结合纳入政策、法律的约束范畴,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也要发挥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调动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教育,充分发挥政府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1(3)
[2]程敏.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I]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3]吴玫,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我见[I].经营与管理,2009(12)
[4]王浩,简析中职生心理特征[J].教师。2011(35)
[5]刘明生,张立逢,工学结合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09(12)
[6]陈松洲推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I].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1)
[7]徐涵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I],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篇10
一、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淡水养殖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