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1

1 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税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分析

1.1 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税收信息化的实现解决了纳税人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加强给税收工作带来的挑战,为更加高效地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利依据。因此,继续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客观要求,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可靠的税收信息,让税收数据得到增值运用。

1.2 是实现服务优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税服务工作也需要从维护纳税人权益的角度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和满意度,营造良好的征、纳税环境。

1.3 是全面实现电子政务的必要准备

税务部门是国家的重要职能部门,深化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 推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改变传统税务管理模式和稽查手段,提高办事效率,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奠定基础。

1.4 是节省税收管理成本的最佳选择

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税收工作信息化的实现让税务管理由原来的粗放型逐渐走向精细化,不仅可以减少税务管理与征收人员,还细化和拓宽了服务方式,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有效减少了税务的管理与征收成本。国家财政支出也就相应降低,省下的资金可以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中去或者用于纳税服务水平的建设。纳税人的负担减轻了,满意度就会随之提升,起到加强依法治水效果的作用。

2 当前税收信息化程度下存在的税务管理问题

2.1 税务人员的管理思想存在一定偏差

信息化税收系统同时包含纳税人以及税收机构的税务数据,它改变的只是税务管理模式,管理依据和管理目的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下的税务工作存在着“唯信息论”思想,这种管理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税务人员没有客观、全面地认识,因此将信息化税收管理工作停留在了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手工进行数据的处理这一层面。

2.2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没有与实际相结合

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并且有着不错的运行效果。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税收情况,因此没有与社会其它部门之间形成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曾经对税务管理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并制定税收发展规划,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基础,致使税收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局部性以及缺乏规范等问题。

2.3 基础税务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

在目前的税务信息化水平下,我国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在税务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纳税人税务登记、税务申报表、专用发票以及税款的入库情况,而纳税人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以及银行存款等相关基础输数据则普遍缺乏。

2.4 税收数据的储存以及传递技术不够完善

目前的税收信息化水平下,我国只有少数地区是以地、市局为单位来集中税收信息,更多地区都是以县局甚至是基层局为单位来建立税收数据库系统,因此我国的税收信息比较分散。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全国的税收信息汇集起来,就需要利用网络将储存的税收数据传递给高层税务管理部门。受到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税收数据的储存和传递不仅可靠性和时效性较差,而且精度也不够高。

3 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提升税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1 贯彻税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

税务管理部门应该在“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规划、讲究实效”等原则下实行税收的信息化建设,并以“一体化”作为基本要求,让税务管理人员理顺工作流程与机制,充分认识税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并将其全面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在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下开展税务管理工作,摒弃纸介质条件下的税务信息管理思想。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信息化税务管理的实现并不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代替手工模式,它所追求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以及更加和谐、自觉的纳税环境。只有在改变工作与管理模式的同时更新税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税收管理才能在不断的进步中得到深化。

3.2 针对不同地区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同进行深化

我国税收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以县局甚至是基层局为单位,因此不同地区信息水平与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证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需要以不同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实际实现程度为基础来加强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为目标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3.3 拓宽税务信息的采集范围,提高信息的精度

第一,在采集税务信息的时候,要拓宽范围,既要采集与税收征管有直接关系的税务数据,同时也需要采集纳税评估、税源监管方面的信息,比如纳税人的商业往来情况、金融信用、财务报表以及银行存款等。第二,把好质量关,以确保数据准确性为原则,在充分理解税务信息重要性的基础上建立基础税务数据审核机制,提高税务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

3.4 提高税收数据的储存与传递技术

(1)建立高质量的信息平台,让税务信息得到深度利用

一则需要制定系统的数据管理方法,让一线操作人员以及数据管理人员规范自己的操作,减少直至杜绝垃圾数据的录入,保证税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则需要在一级税务机关内部设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让精英人员负责相关的数据规划工作,监督数据的采集与加工过程。然后做好数据的维护工作,并与业务部门配合,共同研究税收信息的价值,对数据进行深度利用。

(2)实现不同税务部门间的数据共享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一体化”,因此在建设信息交流平台的过程中,数据标准要保持一致,此外网络以及硬件的规格也要保持相同,只有让信息平台软、硬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才能切实提高税收数据的传递速度,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我们可以利用“逐级推进”的方式对我国的信息交换保障体系进行完善与加强,它可以起到以下作用:第一,在交换登记税务信息的前提下建立电子信息交流平台,让国地税、技术监督部门、工商和税务和部门之间交换有用信息;第二,实现纳税人银行存款实名制,让税务部门共享纳税人的银行存款情况,抽取有用信息,然后借助金融部门的监控优势掌控纳税人的资金使用动向;第三,坚持使用唯一性代码,让公民以及企业代码实现统一化,彻底强化税源监控,降低税收征管的投入成本。

3.5 加强网络安全,采取相应的网络安全措施

第一,引入信息安全评估体系。税收信息是动态的,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信息安全会同时受到外部攻击、内部破坏以及内外勾结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为了维护信息安全,相关税收信息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税务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然后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来应对可能的网络风险。第二,建立税收数据的安全储存体制。比如,在操作权限的基础上对税收信息储存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使用带自动备份功能的计算机设备,加强系统的安全性。第三,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一般的税收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以下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税务系统内部建立的业务网;第二层,税务部门与相关部门、政府之间用来沟通协作的信息专网;第三层,同时贯穿专网与内网的服务外网,它主要面向社会民众和纳税人。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安全,三层网络之间应该利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反病毒监测技术进行隔离,以免不法分子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侵入系统。第四,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信息系统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因此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必不可少。只有在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时尽快找到解决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恢复税收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系统应急机制的建立应该根据数据库、机房、互联网、终端以及主机等不同对象制定应急预案,具体包括负责人的确定、信息安全事故的传递方法、事故的定义以及解决流程等内容。另外,为了确保应急机制的有效性,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以锻炼他们的应急反应速度,有效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篇2

【关键词】信息时代;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财务管理;竞争优势

财务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任务,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其中的会计工作,作为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项中心环节,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不断的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来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不断的稳步发展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各项数据资料,搜集的更加迅速、更加准确。传统的会计工作已经无法满足这种要求,迫切需要对会计工作进行变革,加快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一、会计信息化的深刻内涵

会计信息化是时展的产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财务信息的传递速率。具体说来,是在财务部门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所带来的益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据会计管理理念,整合会计部门的各会计业务流程或整合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会计业务流程,准确的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支持,以便为企业制定的各项策略提供快速、有用的信息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1)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过去,企业普遍重视会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的作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本身也不是很重视财务管理。经过政府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并下发了各种相关文件,大力推行具有预测、控制、核算、分析和决策功能的软件,提高了从业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改变了他们的知识构架。在当今,利用信息技术,将会计工作信息化,不仅使会计工作变得简捷,会计人员有更多充足时间去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还及时的给企业决策者提供了有效信息。会计信息化直接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2)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时效性。建立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只要企业将产生的数据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便会立刻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工作中出现的变差就可以立即改正,这样就规避了风险的发生。同时,在当企业将数据输入时,这些数据便可以被重复利用,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企业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调阅。从而改变了会计工作的被动,变的主动,如此,大大节约了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3)加速了企业财务管理中信息统计的全面性。对于企业来说,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能够把力量集合在一点,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做得突破。企业财务管理要做的就是首先保证财务信息的集中,会计信息化能整合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对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进行整合,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便于财务集中管理。同时,会计信息化中的网络通信技术手段,可以及时分析整个企业的运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状况,实现更全面、更完善的财务管理,有效减少财务管理层次,使集团的组织机构更趋于扁平化,提升集团各个层面管理的运行效率和控制水平。财务管理的会计信息化,避免了资源的闲置浪费,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会计的信息化使得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流程更加有序,管理模式更加集中,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4)提高了企业财务监管能力与风险规避能力。由于传统会计工作的局限性,事后的数据统计和资料整理并不能将结果做出任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既不及时,又由于对于过程无法掌握,提高了风险的发生几率。实现会计的信息化,企业管理者可以时时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查询下属各单位的账目明细,据此来了解企业财务,业务的经营流程。信息化是提升企业财务监控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企业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一些企业者简单的认为,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的核算,就算是实现了会计的信息化。其实,他们没能够认清会计信息化为企业提供的深层次的作用,在企业的资金使用决策中,会计信息化能为企业及时的采集相关数据,为领导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另外,在企业内部,由于一些管理层狭隘的思想,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使得财务部门在核算时更加简便快捷,却不知从业务到基本的各个部门都是会计信息化的受益者。虽然一些企业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拥有一流的会计信息系统,但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不过关,强大的信息系统被用来做最简单的事情,会计工作只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2)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人才的缺失。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会计学知识的人才,还需要拥有高超的计算机技能的人才,最缺少的就是两者兼备,既能进行专业的会计记账,又能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会计领域,使得两者优势互补。这类人才是十分欠缺的。随着大学扩招,大批学生涌入会计专业,他们拥有的会计学专业知识自是不必多说,然而距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相距甚远。所以,企业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招聘,既要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化所服务。(3)会计信息化利用率不高。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运作,使得企业稳步发展,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从生产、销售、物流到控制、决策,这些工作内容都可以从会计信息化中受益。然而,在企业实际经营中,由于管理者意识淡薄,观念欠缺等问题,往往一些财务软件只在财务部门广泛运用,许多有用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无法在企业内部达成共享,这使得企业在决策时没有充分的数据依据,同时,由于信息流通不畅,造成各个部门对自己部门的账目明细了解的也不是很清楚。若是完善了会计信息化,这将使得各部门协调运作更流畅,大大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整体的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四、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一些应对上述问题的措施

(1)加大会计信息化作用的宣传力度,改变观念意识。要大力宣传会计信息化模式,让所有员工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对一些危险性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预测,有预见性的增加防范措施,当危险来临时,也可以使得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企业内部员工都应该坚持的理念。(2)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时,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培养既具有会计学专业知识又具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可以从高校中公开选拔这些人才。同时,对已经入职的员工注意后期的培训,对其进行继续教育,补充一些专业知识,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一批复合型人才。(3)提升会计信息化的利用率。会计信息化利用率不高是广泛存在的问题,为了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得提高会计信息化利用率。将会计信息化带来的益处融入到企业的每一项工作中。所以实现会计信息化与业务流程一体化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会计信息和信息分析系统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促进日常业务的运营更加高效、更加顺畅。优化配置人力和无理,资源的利用率更高,从根本上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总之,会计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是实现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在剧烈市场竞争下的必然选择。企业在实现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即使有困难也要迎难而上,克服种种阻碍,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对会计信息化的内容进行探索,争取找到一种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会计信息化模式。

参 考 文 献

[1]刘雅.信息化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现代商业

篇3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自动化;服务能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绝大部分的人类文化知识遗产是以书籍的形式记载流传下来,而图书馆作为收藏、传播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公民终身学习,提高素质的知识殿堂。因此,如何推动图书馆规范化、提升信息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来展开管理、服务、传播。一直以来,大多数传统图书馆藏书以保存为主,办馆思想多是“重藏轻用”、“重馆轻用”,具有被动型、单纯型、浅层次的服务特点。时展到今天,在现代技术文明的催化下,传统图书馆的局限性与落后性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知识的迫切需求,因此,必须加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图书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图书馆信息化是传统图书馆走向现代图书馆的一个过程,是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和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其最大的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书馆的信息化应当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服务等方面开辟新的领域,并树立起更适合目前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服务观念,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感、新鲜感。作为基层图书馆应密切关注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条件成熟应及时引进,结合本馆实际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系统,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图书馆信息化应当以图书馆的资源、技术、网络优势为基础,制定具体规划,形成分层次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发展方向,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整体信息服务能力。同时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避免在网络环境下的重复建设,争取实现“一馆付费、多馆共享、全民获益”。即强调资源共建共享,联合各系统、各单位的信息资源,开展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管理手段改进图书馆管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

三、我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7年迁馆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图书馆自身的努力下,建设发展经费投入逐年提高。近几年来,陆续建立完善了图书馆网站、电子阅览室、区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RFID自助借还系统和24小时自助图书室的建设,成立了6个资源共享的分馆,实现了全市通借通还全流通系统的建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满足大多读者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由于受其自身基础设施、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开发不足,服务能力有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馆在自动化、网络化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省市图书馆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即便是已实现和部分实现图书自动化管理,也还存在不够完善和应用程度较低的问题。比如虽然建有电子阅览室,但是拥有电子数字图书的数量和种类有限。在数据库建设、信息开发利用方面也明显不足,面向读者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内容,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化文献资源较少,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尤其是无法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实际使用率较低。

2、信息化意识淡薄,服务方式、手段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导致了个别工作人员重藏轻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不能满足群众对信息的深层次需求;其次,传统的工作模式也制约了工作人员的观念和认识,墨守成规,能动性较差,信息化意识淡薄。很多服务仍旧以手工状态方式为主,虽然引进了信息技术,但是利用程度不够,甚至仅停留在简单应用方面,工作人员没有形成创造的意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不高。

3、专业人员匮乏,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受编制限制,我馆在编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既懂图书馆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缺乏。另外,现有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较轻,管理经验不足,知识积累粗浅,服务标准较低,整体水平不高,这些都影响了我馆信息化建设步伐,制约了我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四、我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全面实施,无论是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基层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信息化建设都势在必行。如何加快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这是我们当前应重点研究的一大课题。作为区级图书馆我们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特色信息化数据库

区级公共图书馆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利用资金,不断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逐步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比例,注重本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做好本地区政治改革、经济发展、乡土人情等有关内容的收录,不断扩大自己的馆藏资源并加速图书馆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深化信息服务,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信息需求。

2、以人为本,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手段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工作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公共图书馆要转变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向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才能满足读者对信息的多样化,及时性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基层公共图书馆要摆脱各种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强化信息服务意识,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服务读者”的理念,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工作流程,拓展面向读者的各类服务功能,强化系统的信息服务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

3、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几年来的工作使我认识到,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必须掌握为读者服务的本领。由于读者的需求和爱好各不相同,在服务过程中,只有精通业务工作,才能迅速准确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并根据读者提出的要求,给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使读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读者才能乐于“用”图书馆。

4、做好宣传,引导读者熟练掌握图书馆信息化技术

篇4

(一)“量身定做”的信息系统

1.高可管理性。面对金融业务的不断增加,对数据和系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天津国税通过方正公司搭建的独特的税务系统拥有强大的网络管理功能,能够有效的帮助税务部门全面实现网络管理和远程监测,大大提高企业对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同时,降低了国税局及地方税务局在IT资产的总拥有成本。

(二)“简便易用”的培训系统

天津国税局为了提高公务员素质,使其更好的跟上税务信息化步伐,建成了一个供税务内部人员使用的信息培训教室。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内容涵盖了税收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大,任务艰巨,质量要求高,各种新技术,新系统,新软件的不断出现,国家重点税务信息化系统,金保工程系统编由四个软件系统构成,分别为:每一个系统的成功实施,都需要项目相关官员的积极配合和学习,因而为适应未来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要求,对项目相关人员进行不定时的信息化培训非常必要。考虑到税务系统的特殊性,各种税务系统繁多,系统维护人员较少,安全性要求较高,现有的网络培训系统以不能满足税务行业的需求,因而,天津国税局委托方正公司建成了一个供税务内部人员使用的信息培训教室,并使用了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双翼税务培训系统解决了网络建设上的难题。由于天津国税局在建设税务征管信息化方面的不懈努力,有效抑制了长期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了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政策决策的理性需求以及税务检查效率,朝着税收征管现代化大踏步迈进。但是在天津国税向下级基层税务机关普及信息化培训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省市级税务机关好于县区级税务机关,因此也暴露出许多基层税务机关征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二、制约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影响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主观原因

从主观上剖析,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缺乏观念支持,基层税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认识有偏差。税务征管信息化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尽管已经进行好几年,但发展很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上的问题。对蓟县分局的10多名税务人员初步调查:对税务信息化缺少必要的认识,不知道税收信息化是什么的占大多数;认为信息化建设高不可攀,客观条件不具备的也很普遍而能清楚回答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的只有2人。或许这样的调查不能代表较深层面的现状,但可以看出加强基层税务人员信息化观念迫在眉睫。

(二)客观原因

1.成本太高,基层税务机关的财力难以承受

从长期来看,虽然相对在降低税收成本减少偷税漏税方面带来的收益是“物有所值”,但有限的财力制约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在网络建设、硬件配置、设备维护等方面都难以快速推进,因此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计算机依托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础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不高、源端信息和集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能共享、数据传递和存储技术有待完善等问题。

2.缺乏专业人员

就税务系统的人才状况来看,目前税务系统内部不仅缺少网络管理人员,而且缺少系统操作和应用管理人员,更缺少精通税收、经济、管理以及数学等专业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由于没有专门人才对税收信息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使税收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只停留在简单的模拟手T操作的水平上,即使有的地方初步应用了一些辅分析系统,也只是局限于对历史数据的静态分析,尚不能做到动态预测与管理。究其原因,都是受人才引进渠道和工资待遇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工作在基层,尤其是郊县的就更少。以蓟县分局为例,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几乎没有,全市国税系统系统仅有的这方面人才又都集中在市国税机关信息中心,基层征管基本上是没有熟练掌握征管软件程序的人,另一方面,县级国税局受工资制度限制,也难以留住人才。再有就是信息技术培训缺乏系统性,仍有一部分人虽会操作也仅限于开票,打字等,计算机功能远远没有发挥。

3.税收管理的专业化分工不到位

目前,税务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和静止环节来进行划分,没有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而是仍然按照工作环节划分专业职能,并且各专业职能之间包括各环节内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的现象。譬如,在征收专业化基本到位的条件下,作为税收管理重要内容的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专业化分工明显缺位。从近年来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的运行情况看,不仅其职能相互重叠,并且在每个环节的内部也同样没有明确的专业化分工。纳税评估在具体操作中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操作办法,对相当一部分评估对象只是简单地走过场。稽查选案则是根据纳税申报的一些资料和计算机中的有限信息,对选取的案源进行评析,在稽查选案对象的确定上,非数据信息的成分大。

篇5

一、对税收信息化内涵的认识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发展过程的信息化,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提高管理、监控、服务的效能;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影响和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

根据信息化本身内涵和近几年税收信息化发展实践,我们认为税收信息化应定义为: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塑,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这一定义至少应包含以下内涵:税收信息化是税务管理改革与信息技术运用相互结合和互相促进的过程,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税务管理中广泛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税收信息化是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个管理创新的过程,将引发管理变革,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文观念、组织模式、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税收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只有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有效利用和繁衍信息,才能通过信息资源开发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效能;税收信息化是以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为目标,它既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又是管理现代化有机的组成部分,因而税收信息化不仅包括税收征管业务的信息化,还应包括税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并且当时主要局限于应用计算机模拟并替代手工操作(如用于计会部门产生报表、用于计算机开具税票等),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税收信息化的认识偏重于工具层面。随着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特别是1995年底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征管改革的目标模式后,各地以征管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对税收信息化内涵和规律也逐渐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是仍有不少人对税收信息化的认识偏重于技术层面。由于对税收信息化的深刻内涵缺乏全面、正确的把握,因而导致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不少误区,制约了税收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误区一:重技术,轻管理。实践中许多地方对技术比较注重,似乎更热衷于投资购买硬件设备和大量的软件开发,而对系统需求的整体分析研究不够,对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问题重视不够,不注意信息化建设所需干部素质、观念、技能的培养和信息化环境的营造。有的地方只是用现代化手段去重复、模仿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没有或不敢触动原有的管理方式、组织结构、价值观念,最终阻碍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误区二:重信息系统应用,轻数据资源管理。许多地方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注重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更多的是重视信息系统替代手工操作的功效,而忽视了数据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有的税务机关由于忽视了对本单位内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信息化建设基础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起来的信息系统因基础资料不规范而形同虚设。有的信息技术应用,往往只停留于辅助管理、加快处理速度、减少差错或节省成本等表层作用,对如何把数据转化为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以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研究不多,致使税收信息化没有真正发挥其潜在功效。

误区三:重税收业务系统建设,轻信息资源整合及一体化建设。对税务部门来说,税收征管业务是其核心业务,绝大部分的税务机关是从征管业务着手开始其信息化建设的。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税务机关也进行了行政管理、辅助决策系统以及外部网站的建设,税收信息化逐渐发展到包含各个方面的信息化。但大部分建设要么突出征管业务而弱化行政管理或其它的信息化建设,要么重自身的封闭式开发,缺乏与上级机关、外部门及社会的信息一体化建设,造成目前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割据的状况,不能形成合力,制约了税收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以上误区,一方面是对税收信息化内涵缺乏全面认识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税收信息化的建设中,对税收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认识模糊。在正确把握和理解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尽快明确税收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目标。

二、税收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税收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既是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努力方向,又是衡量税收信息化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尺。确立税收信息化发展目标,一方面要遵循信息化自身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立足当前税收工作对信息化所提出的工作要求。据此,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应贯彻“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的指导方针,把发展目标定位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效率目标

这是税收信息化的第一目标或基本目标,就是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到税务管理中去,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也就是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收征管、行政管理和辅助决策,用信息技术手段替代手工作业,加强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管理手段的电子化,大幅度提高征管效率、工作质量和行政能力,降低管理成本。

(二)监控目标

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的监控。通过建立内联外通、上下贯通的网络系统,实现历史数据、过程数据、审批信息的网上传递,从而使税务系统上级机关能够监控下级机关,决策层、管理层可以监控一线操作层的行为,税务机关能够监控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和税源异动情况,从而有效实现管理目标。

(三)服务目标

当前,税务管理工作正在适应加入WTO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从“监控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而服务的广度、深度和含量也需要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得以提升。确立服务目标,就是要通过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税务机关为纳税人、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水平,以低成本将税务机关已建立的信息公路和信息资源延伸到纳税人和社会,实现开放式管理和服务。

(四)信息共享目标

在税务管理领域,客观地、大量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极易导致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博弈以及税务人员的寻租行为。税收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信息的网上和传输,消除“信息割据”、“信息壁垒”等,加强信息的流动和共享,缓解税务管理中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矛盾。

(五)流程再造目标

税收信息化并不是传统税务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在转换职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打破各级管理部门的组织界限、工作流程的繁琐性与,用最快捷的电子方式在上下级之间、内外部门横向之间传递信息。这种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带来业务重组、组织架构和文化观念的重构。

三、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从税收信息化的内涵和发展目标可以看出,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一般要经历工具信息化、事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直至组织信息化四个不同层次的建设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按照信息化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实施策略,既是保证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实现税收信息化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为此,我们认为税收信息化建设在实施策略的选择上应坚持以下“五个结合”:

(一)坚持税收信息化建设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原动力。要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实现五个基本目标,首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促进税收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不断提升。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应把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开放式信息网络。应实行“三网并重、三网联通”的策略,即:既要建设从国家税务总局到省、市、县国地税相通的内部网,又要重视加强与政府部门相连的外部网、与INTERNET相连的社会公众网的建设,以最大限度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2)运用科学的软件系统。首先需要将业务需求与软件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充分对需求进行分析与交互的基础上再进行软件开发;其次应主要采用三层体系结构,把生产系统与分析系统相互剥离;再次在软件技术框架的确定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要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安全性、扩展性和兼容性。

(3)充分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它包括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的升级和扩容,以及已有数据资源的整理、迁移和组织。应在主题化模型设计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智能信息等技术,逐步建设集成化智能型税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在数据采集、信息抽取和知识发现基础上税务管理由信息化管理向知识化管理的跃升,实现信息向知识的转化。

(4)强化信息技术在优化纳税服务中的应用。通过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建立“虚拟政府”,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要满足构建电子政府的要求,不断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对税收工作的需要,尽快建立网上服务渠道,以用户即纳税人为中心,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技术,①为纳税人提供网上申报、网上下载表格、网上获取税务信息及政策法规、网上咨询、网上投诉举报等服务。

(二)坚持税收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拓展信息化支撑下的管理手段和方式

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管理创新反过来又为信息化的推进拓展了应用空间。在信息化条件下,管理创新的空间很广,方式很多,通过建立网络化管理监控平台,实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虚拟管理”就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创新方式。可以在数据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网络控制中心,该中心不仅能够对办税服务厅等现场进行视屏监控,对全部计算机进行桌面监控,提高监督效能,而且可以通过对各类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的及时监控、抽取、筛选、分析和推送,将征管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打破跨系统、分部门、分地区税务行业管理的信息障碍和壁垒,提高税收征管绩效;通过综合办文、办会、办事等各类行政管理的过程控制信息,按行政目的进行抽取、分析,并推送决策层进行行政干预,可以达到信息化条件下规范行政管理权、提高行政效能的基本目的;通过对外部和内部WEB网站及其运行监控,及时捕捉“文化热点”,掌握干部的行为特点、思想倾向和个性特质,对干部思想和组织文化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对上述税收征管、行政管理、干部行为等各个方面的管理监控,可以实现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数据信息的有机整合,形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综合管理后台,从而改变管理和决策过程的整体状况和结构。

(三)坚持税收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挖掘相结合,切实强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在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支撑技术平台的同时,要将更多的注意力用于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首先,要加强对数据采集的管理,按应用需求对数据采集内容进行规划,加强数据审核,尽可能从源头保证数据的质量,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其次,应定期进行数据的清洗和校验,把垃圾数据杜绝在信息系统之外,确保在此基础上加工的数据产品真实有效且能对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再次,应在数据加工与分析上下功夫,把各种历史数据、各类财务信息、申报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通过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抽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与决策分析,从而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将它输送到决策者和用户手中。为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在全国设立若干个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安全、畅通的网络,保障各级税务部门与数据处理中心实时交换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再与外部网络平台(工商、海关、公安、统计等)实现良好的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多层体系结构的数据仓库技术,对所有涉税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联机分析处理,通过数据抽取、加工、分析等功能,整合异源异构数据资源,形成有效信息;利用科学的分析预测模型进行目标、过程和行为的管理决策支持;利用电子户档、报表、征管质量分析等数据产品提供信息服务,使数据真正实现向管理信息的转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坚持税收信息化建设与综合改革相结合,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业务、机构、制度体系

推进信息化的过程本身是一场改革,坚持税收信息化建设与综合改革相结合,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支撑,重新设计、整合税收征管、行政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机构,从而获得绩效改善的跃进,实现税收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税务机构的扁平化。为此,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税收征管改革、行政管理改革及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实行综合互动。首先,要通过征管改革、行政管理改革,加快业务流程重组。其次,要大胆推进机构改革,重建组织机构,实现由非信息化组织向信息化组织转化。改革的目标是“三化”:集中化:征管机构上可采取税款集中征收、信息集中处理、硬件集中管理模式,尽量精简机构。扁平化:改变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机构,由非信息化组织的“高耸结构(tallstructure)转变为信息化组织的“扁平结构”(flatstructure)。因为多层级的组织机构容易导致执法随意性大,信息采集、汇总、传递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信息失真、衰减等现象。而在信息化下,各种信息都会突破纸介质限制,通过网络达到空前的集中与共享,上级可以很容易地穿透行政层级,了解下级工作状况,使控管更加垂直,管理更加有效。专业化:通过征管查专业化运作,使职责明晰、环环相扣、流水线作业,有利于加强规范化管理,促进信息化建设。

篇6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税收建设;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信息化税收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深度应用和全面提高数据能力为目标,将先进管理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税收管理体制。信息化税收与传统的税收管理体制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税收管理理念的变化:即由传统的经验型税收管理转变为基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进行税收管理的理念。但是,信息化建设应当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起来①。从科学主义角度看信息化建设,最容易看到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以人为本角度看信息化建设,则还会发现信息文化的推动作用。既然应用信息技术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应当有对应的信息文化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可是具体谈到信息化应用时,人们往往把后一点给忘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来加强税务部门税收征管,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作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信息化这两手应用,都要硬,才谈得上全面建设。由此,笔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理论思想对当前的税务工作提出粗浅的建议。

一、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及要求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它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及要求。从信息化发展规律可看出:

第一,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丰富,从分散到统一,这是一个必然的建设过程。当前税务部门信息化发展的内部不平衡,地域间不平衡、技术指标不平衡、应用水平不平衡,相应导致的系统林立,消息割裂等都应该是这一过程需要解决的课题。

第二,信息化已经远远超出技术手段的范畴和含义。信息化的实质是生命化②。信息技术是客观的和理性的,而应用于管理中就需要人性化的东西存在。生命总是理性寓之于内,而感性行之于外的。税务信息化近十年的建设,其发展迅猛,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对税务部门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干部的思想意识和管理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打破环节、层级、部门间的壁垒,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迫使管理者必须打破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运行机制的变革,以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从税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技术同征管改革和实践联系紧密,并始终贯穿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所以,信息化税收建设达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科技+管理”的征管现代化之路。

二、当前信息化税收建设走入误区的剖析

几年来,税务信息化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领导重视,投资不菲,电子税务的运行平台、网络建设初具规模,金税工程、征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构建起了税收征管信息化体系。但目前信息化税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理论指导的偏差,致使其走入误区。

(一)“唯信息论”的管理思想

信息化税收系统包含了纳税人和税收机关两方面的数据库,根据税法要求确定的管理项目、管理层次和管理机构、工作流程3个部分。由此可知,信息化管理并没有给税收的管理目的和管理依据带来变化,它是由国家税法决定的。但在目前的税务工作中存在“唯信息论”的思想。一是税收管理由执法行为异化为纯粹的信息处理工作;二是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还存在“两张皮”现象,甚至把税收业务寄托于技术上而忽视了人的内因主导作用。

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信息化税收的内涵、规律和体系的构筑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应用观念基本停留在计算机模拟手工和事务处理阶段上,管理观念对信息化税收建设只基于技术层面,而对知识创新、人文因素及社会科学理论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把管理岗位人为分成业务岗位和技术岗位,缺乏大量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从而不能有效利用各种数据开展有实效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收监控等工作;没有重视和强调人与系统,人与技术、机器之间的不同以及各自适宜承担的任务,而是要求人以时间、金钱为代价去适应系统。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公开和资源共享,这对税务部门的组织机构重组带来了挑战,因为过去长期形成的既得利益要被打破,它们不愿意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结果是宁愿把资金花在对技术、技术人员和设备的过度投资;只重视税务部门内部征管系统而忽略与纳税人的关系,即优化服务质量,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完成一系列纳税申报、缴款、查询、涉税事宜等活动。

(二)重数量轻质量的管理方式

由于存在上述的思想观念,在平时的税务工作中就会看重数量的完成多寡而忽视质量的提高。例如,应用系统开发起点低,系统林立,互不兼容,应用平台不一,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战,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严重浪费,信息化功能交叉,信息不共享,甚至制约了多数局部系统的发展。虽然近几年实施了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但数据共享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如数据重复报送和重复录入问题。

多年来,在税务信息化建设中,各级税务机关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但税务部门的数据管理水平却仍不够高,所存储的数据质量不容乐观。目前大量的业务数据仅满足于税收征管日常应用,在数据增值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这一方面体现在税务基层不能充分利用数据加强管理和优化服务;另一方面决策者很难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来指导基层工作。

信息化税收在不断发展,但随之上升的信息化税收风险还没有被税务部门意识到。互联网的应用、数据的大集中、税银联网和数据交换技术等都是信息化税收风险来源,如何保障税收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及时规避各种潜在的风险还没有得到税务工作人员的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制定和宣传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而我国目前税务领域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仍处于极其薄弱的状况。

(三)缺乏统筹兼顾的管理方法

因为税务部门信息化启动比较晚,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在管理方法上难免会顾此失彼,不能通观全局,统筹兼顾。具体表现为:

1.资源结构投入失衡

信息化建设在投资结构及发展趋向上过分强调专业化,缺乏整体系统观,存在着重视信息化建设而轻运行时的管理、重视硬件资源的建设而没有抓紧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重视网络建设而轻资源的投入、重软件统一而轻标准统一、重征管系统而轻纳税服务系统、重自主投入而轻投资多元化等误区。

2.与其它部门发展不协调

具有社会系统功能的信息化税收建设,和其它部门沟通不畅,不能协调发展。若协调部门不能很好地配合,就难以形成部门互动,使信息化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的阻力。

从内部看,大量、有效的涉税信息因税务局外部其它部门信息的缺失,将难以导入地税系统的数据仓库中,信息运行阻断,同时由于短缺融法律、税收、信息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又淡化了科技的推进作用;另外,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成立了国、地税两套税务系统,但由于两套税务系统在税款的征收管理上基本是各自为政,未能构建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无法对纳税人起到应有的国地税相互监督的作用,因而造成国家的税款流失。就外部言,信息化税收是在税务部门积极倡导和社会各部门自觉跟进的互动中一步一步实现的。而目前,除金融、电信外,企业及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这种信息占有和运用的不对称以及参差不齐的网络办税客体对信息化税收的推进产生了负面冲击。与其它部门沟通协调不畅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源不完整,表现在与税收监管密切关联的工商登记信息、企业编码、银行账号、个人身份证明等技术标准受现行行业体制和部门法规的制约,既不规范也不统一,既难获取又无法得到利用。如税务系统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不共享,可能产生税收征管漏洞。现行各地工商部门登记的工商户数普遍高于当地税务部门登记的纳税人数,就是税收征管漏洞的表现之一。税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信息未联网,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证号和银行账号难以相应登录掌握;税务机关查询涉税案件企业的银行存款的权利难以通过税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信息共享实现。

三、践行科学发展走出信息化税收建设误区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管理方面,与一般的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同,信息化税收建设除了注重科学性的规律问题之外,更要注重人文性的素养问题。要大力培养税务人员的信息素养,从社会学、管理学和情报学等多重角度来认识信息化理论,充分认识信息的作用和价值,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服务和创新能力;强化网站等信息门户的人文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公开、公正、公平地将税法贯彻、适用于全体纳税人,以及通过帮助个性需求不同的纳税人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为纳税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二)向精细化、知识管理方式转变

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提高数据应用水平。针对目前强化“首问责任制”和强调管理“精细化”的新要求,在数据应用上应以“一户式”为主要改革方向。构建一户纳税人“横向”和“纵向”两个信息库,对纳税人的信息实行集中管理。在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方面及继续满足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应对个别纳税人实施精细化监督管理并作为数据应用的新目标。

以“创造税收价值”为目标,从提升管理的角度关注和挖掘信息技术在推动业务管理方面的潜力,引入知识管理,达到社会和纳税人不断增长的期望值,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税收等方面的价值。抓好信息管理制度的落实,落实数据管理规程、数据质量管理办法、数据公开制度、数据信息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形成知识管理流程,以流程化的方式,使制度体系紧密衔接、规范运作;建立以风险识别、风险评定和风险应对为基本环节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把高风险的纳税人作为管理重点。

(三)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共建和谐信息化社会

注重内部信息化与外部协调发展。在重视部门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做好与外部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信息化税收建设的社会化程度,这是构建和谐信息化社会的必由之路。加快纳税服务系统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纳税人的宣传和引导力度,采用网上办税、推行防伪税控器具等方式,提高纳税人财务会计、信息应用水平和为纳税人提供快捷、方便的优质服务。建立民众广泛参与、满足电子政务要求、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开放式信息系统,并成为社会信息系统建设的组成部分。税务部门在加强自身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强与其他社会经济管理部门如,公安、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广泛利用第三方信息,改变过去自下而上的手工采集和重复采集信息的方式,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金荣,等.中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财税电子化研所,2001.

[2]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电子政务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谭荣华.税收信息化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魏国宏.我国税务信息发展的宏观思考[D].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04.

篇7

关键词:财税管理;信息化;税收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正是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引发了税务管理的革命性变革,也正是在税收信息化的支撑下,财税工作越来越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公平化、透明化。

一、信息化建设对财税工作的财税大意义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其行使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律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发挥着为国聚财、公平税负、鼓励平等竞争、调节宏观经济、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等重要作用。在财税工作的一系列活动中,财税管理随着财税的产生而产生,是国家税务机关依据税收分配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税收分配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协调,以保证税收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一种管理活动,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税收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金税工程三期项目建议书按照当时的需要和可能将工程目标设定为,在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后实现如下目标:

(一)税收征收率。将从2002年的63.5%提高到75%。

(二)计算机网络化覆盖面。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将全部纳入金税工程三期管理,其网络化覆盖面将从2002年纳入全国统一应用系统管理的41%提高到100%;金税工程三期还将全面覆盖申报征收、税款入库、发票管理、税务稽查、纳税评估等主要征管工作环节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国、地税征收的主要税种。

(三)税收成本。国税系统每百元税收成本将由2002年的4.66元降低到2.5元以下。

二、信息化技术给财税管理带重大变革

(一)优化了税收服务体系

税收信息化不但规范了税务管理行为,而且促进了管理向管理服务的职能转变,税收服务也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减免税、个案处理、自由散乱的“保姆式”服务转变到公开公正公平执法、文明高效优质服务上来,一个以纳税人为中心的“自助式”税收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九五”时期,我省各县市区按照“带好队,收好税,执好法,服好务”的宗旨,依托征管局域网络,已建成多功能办税服务厅,为纳税人提供从办理税务登记―领购发票―申报纳税―税务咨询等涉税事宜的“一条龙”和“一站式”服务,大大方便了纳税人。

(二)提升了队伍素质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全国国税系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税务管理理念、手段、机制、制度的更新,一体化、规范化、程序化等科学管理思想逐步强化,国税干部综合素质普遍提高,队伍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同时,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新机制,使税务管理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信息共享、减少了管理的随意性,促进了依法治税、从严治队。

(三)降低了税收成本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信息社会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同样,税收信息化建设也成为降低税收成本的主要方式。依托税收信息化建立起来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改善了税收成本结构,大幅度的提高了征管效率,降低税收成本。计算机网络缩短了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集中征收和信息的集中处理,税务机关实现了由“人海战术”的手工操作与粗放管理向现代化、专业化管理转变,减少了一线征收人员,增加了管理和稽查人员,拓宽和细化了服务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征收成本。实施信息化还使税收成本结构得以优化。例如:信息和机构的集中减少了办公场所建设费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减少了交通费用的支出,电子信息的共享减少了办公费用,强大的信息分类检索、分析校验能力减少了人力费用等等。费用结构调整的结果是征管工作的高效和节约。

三、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推进财税管理创新

(一)强化信息化意识,充分把握财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一般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应用到系统集成,从分散到整合,从追求效率到追求效益的方向发展。金财工程和金税工程的建设正是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并将使财税管理机制与水平发生质的飞跃,会在政令畅通、内部功能整合、数据分析利用和为纳税人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

(二)完善人才引进、激励和培训机制,提升全员信息化应用水平

在财税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是核心,网络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是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引进人才,通过对熟悉税收业务的人员进行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税收业务的培训等方式对优秀人才进行定向培养。二是建立人才管理使用激励机制。通过职称评聘、人才库选拔及优秀人才的轮岗制度等方式从内部造就复合性人才。三是建立人才多层次培训机制。建立分级分类、循序渐进的培训模式,对电脑管理员以财税信息化建设开发、系统应用、数据处理和安全维护为重点进行培训,对一般人员的培训主要集中在电脑相关基础知识的普及、电子政务的推广及各类财税软件的操作应用上。

(三)加强配套资源的支持力度,借助“外力”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

借鉴美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内部与外部协调配合,除了信息技术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配合外,还要与外部各大公司合作。通过组织业务、技术骨干、外聘的技术专家、管理咨询的专业公司等共同组成项目组,根据工作方案,拟定各个阶段明细的实施计划,形成项目实施、试运行、问题反馈、对比发现、修正等的寸套完整机制。

参考文献:

篇8

税务信息化建设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计算机代替了手工,但工作思路和模式只是停留在减轻工作的劳动强度及提高工作效率上;第二阶段,计算机管理系统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数据和应用实行大集中,在通过公共服务网络向纳税人提供税务信息服务的同时,税务部门也从在网上向纳税人提供单向的网上办税服务向与纳税人在网上进行互动型交流转化。

在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第三阶段,税务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和应用大集中,为我们实现打破部门限制、时间限制、地域限制的职能化、专业化服务提供了条件。第三步税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纳税人提供统一的、互动的、高效的、全方位的网上办税服务。

要建立网上纳税服务体系,税务部门必须实现内外数据的共享。一是与公安、工商、国税、财政、银行、国库、统计等部门实现数据的准确传递和共享,实现税务管理从税务登记到税收入库的全程信息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税收成本,并为其他部门提供翔实可靠的税收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各部门共享的数据,实现跨部门的协作办公,切实简化纳税人的办事流程,大大压缩办事时限,为纳税人提供“主动式”办税服务。

税收征管历来是与税收流程相依存的。我们目前的征管流程是基于传统的手工征管方式设计的,在新时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其弊端日渐显现:组织结构呈层次化,不必要的工作分配环节多,无实际意义的审批多,常理部门仍然从事综合性管理等等,这些都有悖于新征管软件打破科室限制、地域限制、时空限制、简化环节、改变流程的开发理念。因此,机构重组和业务重组是新时期税务信息化、税收征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因特网应用非常普及的今天,该法律的实施将给电子地税局的建设扫清法律上的障碍,电子税务局的内涵也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纳税人网上登记、网上申报、网上缴款、网上审批等很多纸质材料完全可以取消,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也可以大大简化,纳税人将可以得到更多更快捷的服务。同时,电子税务档案将由此产生,电子税务档案的法律地位也得到确认。电子税务档案的存储和管理比纸质税务档案的存储和管理简便得多、高效得多。

数据是税收信息化的生命,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的深度和广度,是税收信息化对征纳双方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数据存储和处理相对集中以及保持现有生疏点数量的前提下,我们只有把业务内容数据化,借助数据体系充分反映情况,才能最终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这就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在抓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既要以满足前台征收业务为目标,又要放眼于管理,将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提升管理水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定位。把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之中,借助数据源的提炼形成一体化的数据体系,并通过研制开发一系列应用软件体现信息的价值。

作为决策者,并不关心数据库中复杂的、海量的数据,而是关心数据背后所揭示的问题,从而达到“了解过去、掌握现在、预测趋势”的目的。因此,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发简单化的数据展示工具,建设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将非常需要。决策系统可以包括这样几项内容:税收完成状况、潜在税源分析、税收异常监控、区域税收分析、行业税收分析、税收预测等等。

篇9

关键词 税务稽查 信息化建设 稽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1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1稽查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时展要求的需要

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以检查纸质账目为主的传统税务稽查方式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以交易异地化和凭证无纸化为典型特征的电子商务使税务稽查传统的凭证追踪检查方式失去基础。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加快稽查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税务稽查的信息技术含量,以科技创新带动稽查技术创新,才能有效地查处各种税收违法,不断提升稽查执法水平。

1.2稽查信息化建设是规范稽查执法行为的需要

税务稽查管理工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税务人员在稽查执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高的执法风险。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管理,可以及时掌握稽查工作进度,同时可以对各个业务环节,层层加以控制和制约。因此积极运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对税务稽查执法进行高度的信息共享和科学的分权制约,严格限制和规范每一项执法行为,可以有效增强税务稽查执法的刚性。

1.3稽查信息化建设是发挥稽查职能作用的需要

当前,税务稽查工作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纳税人数多,稽查力量弱,税务稽点打击的效果不理想。如何提高税务稽查效率和质量,是当前税收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税务稽查信息化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在“大集中”的海量数据基础之上,把稽查选案到稽查实施、案件审理、案件执行等各个环节中能够结构化的工作内容运用计算机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提高税务稽查效率和准确性,充分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

2搭建“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税务稽查体系

2.1搭建案源管理平台,提高稽查科学性

选案环节是税务稽查的首要环节。为使稽查选案更加科学有效、更具针对性,在案源管理平台中,每个工作小组及人员都有各自的操作口令,通过稽查选案模块,可以对全区所属企业的纳税数据、行业、税种等指标数据进行纵、横向比对、分析,进行案源信息采集,使选案环节更接近科学、及时和精确。而自查数据、数据统计查询、备查线索等模块,则涵盖了稽查内部工作流程和外部信息,使信息查询、自查补提、自查补缴等各项数据的录入、统计、分析都得到了直观、细致的体现。平台的成功搭建,将省局“大集中”数据和稽查管理平台数据有机结合起来,稽查数据信息与省、市、区局内部网站实时对接,使稽查工作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无纸化传输,极大地提高了稽查工作质效。

2.2优化电子查帐软件,提高工作时效性

为积极面对现代企业电子财务软件不断升级改造给税收稽查带来的挑战,就能够将企业财务数据和税务征管信息采集并导入到查帐软件平台,穿透式查阅企业帐户、科目和凭证,对报表进行自定义分析、加工处理后,对企业进行整体税收的全面评估,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涉税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比对,指出检点和方向,找出涉税疑点,使原来需要一周查完的案件可以在半天之内完成。该软件可以对不断积累的相关数据、案例进行分析,自动形成稽查案例库,指导类似企业的检查,实现信息管理的不断增值应用。

2.3创办稽查内部网站,提高信息共享度

“行业专题”下设“房地产专题”和“城中村改造”栏目,将外网中有关房地产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出售等情况以图形和表格等形式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来,方便检查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各开发公司楼盘项目的详细资料。网站全面、直观的展示当前税务稽查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和信息资源,使大家查询政策、案件查办、制作文书时更为方便、快捷。稽查内部网站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网络体系,可以实现各项信息和业务内容的即时更新,使内外部信息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实现稽查信息高度共享,稽查工作质效得到大幅度提高。

3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3.1提高了稽查工作效率

稽查人员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利用采集的财务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工、比对、筛选、挖掘和利用,可以让稽查人员从中发现稽查实施的方向和重点关注细节,快速锁定帐套差异和疑点,直接指向差异的凭证,指导检查人员进行分析判断,提高稽查实施的效率,使税务稽查工作更为科学、快捷、高效。同时,应用电子查帐可以大大减少稽查人员翻阅、查找、计算等简单劳动,节约了办案时间,降低了稽查成本。

3.2规范了稽查执法行为

电子查帐软件既是一种稽查实施工具,也是一种监控管理和业务学习工具。稽查人员通过使用电子查帐软件,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执法技能,增强了税务稽查的威慑力。同时,使用电子查帐软件从企业调取的数据信息,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加大执法透明度,进一步规范了稽查工作流程,有利于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

篇10

[关键词] 财务信息化;合理避税;主要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64-2

一、财务信息化在合理避税中的主要应用

(一)信息化在合理避税中的主要作用。企业如何利用信息化进行合理避税首先必须明确法律上的概念,即企业进行合理避税需在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内,才真正称得上为“合理”。企业合理避税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还可以运用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利润。利用信息化进行合理避税的主要作用如下:

首先,财务信息化有利于增强企业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领域的“细胞”,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自身盈利的最大化。税收作为国家将社会资金进行重新分配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开展各方面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就与企业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有所“违背”。企业可以利用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进行合理避税,减少不必要的税务承担,还可将必须缴纳的税款做好计划,以便全面减少企业支出。

其次,财务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利用财务信息化进行合理避税,要以企业自身明晰关于纳税的各类法律条款为前提,并对企业自身经营实际作出相应规划,制定详细的纳税方法等方式实现减少税费的最终效果。这也客观上要求企业加强自身经济管理能力,协调财务部门、法律部门以及借贷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以最终实现法律范围内的合理避税,进一步达到企业增加利润的目的。

再次,财务信息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涉税法律体系的建构。涉税法律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够保证我国财政税收的稳定,也可以更好地维护纳税企业的合法利益。企业在研究税收法律的同时,利用财务信息化和税收法律尚未“禁止”的方面进行合理避税,一是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法律经营理念;二是可以推动我国涉税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加快我国涉税法律的建构进程。

最后,财务信息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质量。企业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纳税人,出于企业盈利逐利的本质,必然会有效运用政府提出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进而调整企业的经营项目以规避本身税收,同时仍然选择那些具有税收优惠政策的项目作为企业再次发展的动力。利用财务信息化合理避税迎合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方向,提升我国资源优化配置的质量。

(二)合理避税的主要方法。一是巧用从业人员流动进行国际避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代表就是跨国公司出现,大多数国家在税收征收法律中都对纳税人的界定有明确的划分,例如我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中,将征收对象定义为如果没有住所且在国内居住一年或者拥有住所的人,在境内或者境外的收入所得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在我国境内没有住所或者没有居住一年的人,在国内所得的收入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现如今,很多跨国公司巧妙利用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方式来达到避税的目的,企业在今后的人员业务往来中可以运用此方法来避开税收的缴纳。

二是利用财产转移或延期获得收入来避税。财产或者收入的转移是企业或者个人合理规避税收的又一重要手段,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规避人员或企业不进行跨越国境的财产或者收入的转移,也并不进行国籍的改变,而是通过他人在国外成立诸如公司等来进行财产和收入的转移,来规避财产所需缴纳的税款。延期获得个人收入的避税方式比较适合那些收入并不稳定的人群,因为收入的高地段与税收征收额度相对应,个人可以在自身收入较高时期延期获得收入,将这部分交稿说如纳入到较低收入的时期,可以在承担税收义务的同时减少税收的缴纳额度。

三是更为全面地应用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我国正处于积极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时期,对于那些低能耗、高生产以及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的优惠政策数目很多。例如,我国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企业税收政策中规定,在产业区内的技术企业可以减15%的税率缴纳税收;而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可以在税费上享受二年的免征所得税;对于那些美化环境,利用废品作为原料的技术企业更是可以在五年之内免征或者减少所得税的征收;为此,企业应该提高对税收法律以及相关政策的认识,更为全面地应用税收优惠政策达到减税和避税目的。

四是借助定价转移和分摊费用实现避税。定价转移的避税方式广泛应用于在税率上有差异的关联企业之间,其在相互联系密切的商业活动中为了实现利润的转移或者平摊,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并不遵循市场价格,而是出于维护企业利益的目标进行产品定价。分摊费用也是企业避税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在其生产以及经营的过程中会将期间形成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方式摊入企业运营成本之中,而费用分摊是让企业在支持刚性费用支出的前提下,能够在企业账目中保持平衡,最终使费用的成本更多地最大从而达到避税目的。

二、合理避税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税务征收的信息化为国家顺利征收、企业方便纳税提供了诸多好处,反过来对经济建设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税收信息化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以期更好地为企业和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一)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和有效部署。科学有效地规划和统一的战略部署是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我国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开发”的问题。例如从我国非常发达的省份广东省来看,省级层面有一套税收信息化系统,这就使得在税收征管工作中上下、平级由于系统限制,浪费了行政投入资金。在税收信息化专业要求上也不一致,有的系统建设专业强度很高,而系统之间的融合度并不高。虽然目前各个地区对税收信息化建设比较重视,但统一的大局意识还是不足。在税收具体的行政执法部门与专业信息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提升。

(二)标准化信息共享机制仍未建立。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建立标准化的税收信息共享机制,阻碍了合理避税信息化的利用。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现存的地税系统与国税系统信息不能共享。在我国的税收征收体制中存在着国税与地税两种体制,两种体系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就造成了对纳税人的监管上缺乏相互合作的机制;另一方面在税收系统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机制,税务部门也没有与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进行信息挂钩,这就导致了纳税诚信未能与企业或者个人的银行信用进行挂钩,从而不能更好地对纳税人进行有效监管。

(三)数据转换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不足。我国税收工作部门中的信息化水平,在与其他部门的对比中总体上还是很高,但是在将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与需求的知识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能力不足问题。广东作为我国税务工作比较发达的省份,但仍存在问题,一是面临着信息管理能力提升的挑战。在税务系统管理中信息技术主要由信息中心进行具体管控,而具体的业务则需要各个内部部门来负责,这就使得税收数据的搜集、到处理再到形成有用参考信息分散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中;二是在信息系统运作和整合方面还很不足,经济形势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税收业务,这些业务如何能够更好融入到现有的税收信息体系中,还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和开发。

三、合理避税信息化的建议

一是在重点院校中成立研究部门,注重税收信息化的知识普及。重点院校是培养知识的摇篮,将税务信息化纳入到重点院校进行研究,可以将税收业务领域内较为专业的学者前来授课,传授较为实用的税务信息化知识重点,并在条件成熟时将税务信息化知识成立为专门的研究专业,定向培养专业的税务工作人员,扩大税务信息化影响。

二是加强网络数据监管,提高资源优化利用率。在税收信息化的具体工作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如录入信息不准、数据存在真伪等问题,从而导致数据资源浪费,进而产生工作错误;另一方面也是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在对数据信息审核等方面“蒙混过关”;再有就是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败坏,故意将数据弄错。为此,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要加强税收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保证信息录入工作的完整准确。

三是加大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效能。税务信息化建设应该基于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统一部署和基本要求,而不是“各自为政”。在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国家税务总局的“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具体要求,加大信息化的具体操作进程,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积极协调建立与现实工作要求相符合的信息共享机制,将税收信息化建设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

[1]李广舜.国内外有关税务信息化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2008,(2).

[2]任志庚.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D]重庆市渝中区国税局,2010.

[3]殷召利.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存在问题浅析及建议[J].财税纵横,2008.

[4]袁凤冰.浅谈企业税务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