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篇1

近日,卫生部《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否定了“网瘾”这种疾病的存在,反对把网瘾当成疾病的治疗方式,“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严禁体罚”。

如今,大众对于网瘾问题的关注,已经超越了“究竟有没有网瘾”、“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的范畴,而转向求解“如何快速地治疗、抑制网瘾”。似乎一瞬间,以治疗网瘾为主要诉求的学校、中心在全国各地“炸开了花”。

直到今天,在百度搜索“网瘾”二字,还能得到高达21条标有“推广”字样的链接,居然比“买房”还多。网页上还打出“中央电视台报道最多的戒除网瘾机构”、“魔鬼训练学校帮助网瘾少年戒除网瘾”、“三个月网瘾不是梦”等字眼,极尽“忽悠”之能事。

然而,山东临沂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以及广西戒除网瘾训练营教官打死营员等极端事件的发生,使人们突然意识到,网瘾似乎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不是仅靠医学治疗、体能训练就能药到病除的。并且,急切、盲目地治疗网瘾,不仅无益青少年摆脱错误的生活习惯,甚至对其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卫生部声明“网瘾非病”有两方面积极意义: 一方面它说明,对于孩子网瘾的问题,家长不应推卸责任,更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戒网瘾在医学上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另一方面,它引导人们重新回到问题的原点,思考“既然网瘾不是病,那它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网瘾问题的产生,是青少年、社会、网游公司三方合力的结果。一些发达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上的内容也都比中国丰富,却不存在如此普遍、严重的网络成瘾现象。在中国,人们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其实早已形成共识: 主观方面,中国青少年普遍缺乏独立能力、自制能力较差; 客观方面,网瘾实际上是我国社会应试教育畸形发展的副产品。

但是,青少年素质的提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教育改革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一来,问题的焦点就自然转向了第三方―网游公司。没错,网游公司要主动承担抑制网瘾的责任,否则,来自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会越来越大。

篇2

为有效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2016年12月8日至9日,在共青团云南省委的支持下,南华团县委联合昆明普瑞眼科医院开展“明眸・新视代青少年近视防控”大型公益义诊行动。此次大型公益会诊为南华县龙川初级中学近600名师生开展了眼科检查,建立视健康档案,并对100多名有戴镜需求的老师和学生免费验配眼镜。

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一位――全国7-12岁的小学生、13-15岁的初中生、16-18岁的高中生,他们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近年来,国家对青少年视觉健康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一批关爱工程、保护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正通过各种方式,为保护青少年视觉健康鼓呼。共青团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近视青少年,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农村学生能够获得正规、科学、健康、有效的眼科服务,特发起此次公益行动。这是爱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的一件好事,也是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件实事”“8+4”下沉在南华团县委的团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颢茗说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如今戴眼镜的人越来越多,尤其青少年眼疾屈光不正,一到寒暑假,很多父母都要忙着带孩子去配眼镜。“保护眼睛应该从小做起。许多学生没有爱眼护眼的意识,隐瞒视力问题,有些家长也不重视,不及时带孩子去检查配镜,造成孩子视力问题恶化。此次普瑞眼科的医生不仅帮助龙川中学的同学和老师们检查眼睛,还给大家带来非常有用的眼保健知识,教大家在学习中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这是一件实在在的好事实事。”龙川中学校长蔡树能表示,青少年的眼健康已经不容忽视,保护青少年视力刻不容缓。

“我们一生中接受的信息有95%都是由眼睛获得的,眼睛不好,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眼睛的健康是很重要的。我们一生中每个阶段都要进行眼睛健康检查。”普瑞眼科何永洁医生表示,现在人们普遍对眼睛健康检查没有足够的重视,有好多家长带小孩看眼睛的时候,发现有严重的斜弱视情况,但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还有的人眼睛有了病症了才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已经是晚期了。我们此次公益会诊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龙川中学的同学们检查眼部健康,如发现有眼病,可以让大家及早进行治疗。

据了解,8年以来,普瑞眼科秉承“用爱传递光明”的理念,先后到版纳、丽江、大理、玉溪、曲靖、东川、禄劝等地,开展“山区爱眼计划”、“明眸・新视代青少年近视防控”关爱计划等公益项目,先后为8万多名孩子义诊,救助斜弱视、屈光不正孩子上千名。并设立了专门的慈善基金用于支持家庭贫困孩子以及留守儿童的眼病治疗,并与政府和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免费眼病筛查、眼保健知识培训、儿童眼科服务等公益活动。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聊天;责任感淡薄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67-03

网络聊天是当今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它的出现带来了人们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道德问题,其中最令人深思的是网络聊天中的责任感淡薄问题。它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往,阻碍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如何化解青少年网络聊天中的责任感淡薄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聊天中责任感淡薄问题的主要表现

1.对自我的责任感淡薄。作为社会的人,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一个人必须首先对自己负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不会成为他人和集体的拖累,才有可能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然而,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无节制地上网聊天,以致荒废学业,染上“网络综合症”。部分青少年不注意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形象,网络聊天时口无遮拦,胡言乱语。这些都是对自我的责任感淡薄的表现。

2.对他人的责任感淡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承担对他人的责任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青少年在网络聊天中应学会对他人负责,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然而,在网络聊天中,有的青少年任意扩大个人的自由度,而忽略自己对于他人的责任。有的青少年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及开放性等特征和网络技术的某种缺陷,在网上恶意攻击他人,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甚至有的青少年利用网络黑客技术盗取他人信息和钱财,损害他人利益。这些都是对他人的责任感淡薄的表现。

3.对社会的责任感淡薄。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青少年在网络聊天中要学会对社会负责,维护网络聊天的健康环境,关心社会整体利益。然而,有的青少年会恶意传播木马病毒,破坏社会资源,危害网络安全;有的青少年还会在网络聊天中散布谣言,恶意攻击国家、社会。这些都是对社会的责任感淡薄的表现。

二、青少年网络聊天中责任感淡薄问题的归因分析

1.网络聊天环境对青少年责任感形成的负面影响。网络聊天环境对青少年责任感的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聊天环境的虚拟性,使青少年的自我责任感发生飘逸。虚拟的网络聊天环境,使得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忘记了自己的学业,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忘记了自己的形象,他们的自我责任感在虚拟的空间里飘逸得无影无踪。二是网络聊天环境的自由性,使得青少年的他人责任感产生弱化。网络聊天的高度自由性和隐蔽性,使得一些青少年变得肆无忌惮,他们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三是网络聊天环境的开放性,使得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淡化。网络聊天打破了地域限制,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价值观在这里交汇撞击。对于自制力和辨别力不是很强的青少年而言,这极易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动摇,进而相对主义盛行,国家、社会被抛之脑后,在网上攻击国家社会或破坏网络安全,也不觉得有所不妥。

2.青少年的知情意存在偏差,导致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的内化缺乏坚实基础。对于道德内化的定义,唐凯麟先生认为:“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1]简单来说,就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德性的过程。从此定义中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可看出,道德的内化离不开道德主体知、情、意的相互作用,哪一方面存在偏差,都会影响道德内化的结果。而在网络聊天中,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存在一定的偏差。面对网络聊天的自由性和诱惑性,一些青少年很难控制自己的言行,沉迷于本我的世界里,从而失去自制力和道德意志。青少年在知情意等方面的偏差,必将影响社会道德的内化,使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的内化缺乏坚实基础。

3.网络聊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薄弱,导致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的外化难以推进。所谓道德的外化,简单来说就是把德性外化为德行。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或德性本非天赋,亦非违背本性而生”[2],人的德性绝非本能地、自然而然地在我们身上产生的,都是来源于习惯。“这就是说,一个人在认识善的同时,要积极地实践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掌握德性。实践善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一个道德践履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外化的过程。”[3]可见,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外化的基本途径,离开了实践活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外化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要想推进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的外化,对青少年进行网络聊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非常必要。然而,当前的网络聊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非常薄弱。这就导致青少年在网络聊天实践中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使不良行为逐渐累积成一种坏习惯,势必会严重影响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的外化。

三、青少年网络聊天中责任感淡薄问题的应对策略

篇4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家庭责任感 家庭责任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1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1.1家庭责任感是公民的必备素质

责任感,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完成任务、履行责任的情况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不同,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责任的对象和客体来看,责任感可分为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具体可以分为:他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等方面。责任感是我们作为社会角色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家庭成员,不论角色如何,都有其必须承担的责,如作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而父母则有养育子女的责任,这是“作为人而具有的本质所加于你们的责任”。对于社会而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家庭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责任感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核心品德,而家庭责任感是责任感的基本要素,因此家庭责任感是公民的必备素质。

1.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小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已具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此时正是培养家庭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阶段必须打好基础,强化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合格公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贯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强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新课标将家庭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大领域纳入其课程内容,从其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应该并且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1.3青少年家庭责任感缺失现状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家长的过分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家长提升孩子家庭责任感的能力不足。另外,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德育。这些孩子常常是感情淡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会体谅父母,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近年来,由于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青少年家庭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生命意识淡薄,漠视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二是行为责任意识淡薄,知行不一致。三是重自我,轻家庭。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

2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2.1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大量的知识讲述关于家庭生活、责任教育方面的,家庭作为主要的活动领域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有关家庭责任感教育的知识。将家庭责任感教育渗透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规则教育、关怀意识教育等方面,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触发学生对家人产生相应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2.2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中渗透家庭责任感教育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自觉承担起一定的家庭责任。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探究活动,能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责任认知,形成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从而迁移到家庭生活中。

2.3设置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人的情感共鸣

“活动体验”强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格,在教师创设的活动中,突出学生参与,让学生处在自己成长的体验之中,发挥自我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以便学生对家庭责任感有真切的理解和迫切的需要,使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构建。

2.4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建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课程评价主要偏重于结果性评价,很少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和智育。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注重品德培育、充满人性关怀的学科,其课程实施的效果不是分数可以量化的,对其评价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促使课程主体――教师和学生实现心灵的升华。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在功能上要与传统课程评价有本质的区别,在评价内容及方式上也要赋予新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通过课外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孩子与家长的互动,课程评价中注重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的反馈。

参考文献

[1] 马志尼.论人的责任[M].商务印书馆,1995:93

篇5

[关键词] 青少年保护;青少年权益;青少年维权

[中图分类号] C913.5[文献标识码] A

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无疑使当代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然而,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相应执行机构机制以及青少年自身维权意识与能力的制约或限制,青少年权益的保护工作呈现出颇多矛盾与悖论,以致使不少工作处于“空转”乃至“反转”状态。揭示这些悖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本文的目的。

一、需求与供给的悖论

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家庭、学校与社会无疑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就是维护其发展权、传授相关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能力与理性,这至少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与独立人格基础上的交往理性,以及公民意识、公共理性基础上的自我教育、自治自理能力和维权意识与能力。

但是,我们的社会教育是否充分地为当代青少年发展极其需要的上述意识、能力与理性提供了条件,并满足了这些需求呢?为此,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当代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则又显示出需求与供给的存在着悖论,有的更是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现实中严重的问题是,不仅没有“供给”、满足不了需求,而且还相反――供给着或客观上供给的是现代社会青少年们不需要的意识、能力,是无益于现代化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首先,培育了反伦理的走捷径意识。当代青少年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中,大量的时间与空间为考试和升学所占有,特别是那种“你死我活”的竟争性考试,有意无意中培养出来的是一种“适者生存”的生存理性,是一种“搭便车”、“走捷径”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手段,大量调查发现这些意识与年龄成正比,这与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共生共荣的交往理性、规范意识相去何远!

其次,扼杀创新能力。那种重识记、模仿的读书方式,培养了青少年死读书、读死书的能力,许多调查都发现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与年龄成反比,以致到了大学里几乎不能适应以自学为主的大学生活,没有了老师的具体指导,他们都不知如何独立学习与思考,遑论创新、创业、干大事业了。

再次养成了依附性性格。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考试性学习,长期的德育“空洞化”,不少青少年不知道社会伦理规范为何物,严重缺乏自治自律的能力。在家庭与学校,一切依靠父母、依附老师,在极端服从与极端逆反中徘徊。进入社会后,又只知有索取不知有责任,只知小我不知大我,也不知如何合理合法的自我保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啃老族”、“校漂族”乃至“新游民”产生了,并且正在成为日渐明显的社会问题。

这样,青少年成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没有社会责任的人;成为只知简单模仿,一味依附他人,缺乏自知自强,也不知如何善待他人,善于融入社会与人合作的人。这就大大影响到青少年合作协调、独立自主、积极发展的能力。

以上种种现实情况已经或正在从根本上损害着青少年的权益,这些问题不解决,法律意义上的保护又该如何落实?

二、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从理论上或从理想的角度讲对青少年的保护应当是全面的、全方位的,但是由于种种的限制,我们在现实中能提供的保护还是局部或片面的、并受着种种限制,这是青少年保护的又一个悖论问题。

首先是城乡的不平衡。城市的片面性,则主要表现在物质的强保护与精神的软保护乃至无保护。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但“度”的把握很重要,特别是物质(包括身体)的过度保护反而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而缺少了精神上的保护、呵护,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就失去了灵魂。物质的强保护和精神的弱保护这种双重片面性无疑是对青少年正常成长发展之权益的侵害,这种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侵害却尚未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农村的片面性,原先是物质与精神上的保护都明显不足,近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展开与国家农村教育法规政策的落实,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过,几千万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以及对于他们成长发展的影响则在近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如何使这种影响的负面作用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上,恐怕是相当一个时期内农村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城市在这方面本来也有责任与义务,更应有所行动,因为来自农村的农民工毕竟在为城市建设出力,但却没有得到完全公平的回报――包括他们的子女。

其次,维权者职责的片面性。由于条块管理的现实,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执行单位也随之呈分割之态,各管一块;由此,条条块块都在管,可是就是管不全,有的交叉有的又空缺。久而久之,维权与维权机构的利益发生了联系,利益部门化,反过来影响到青少年权益的保护,现今不少条块的青少年保护的统筹协调工作难有突破,有限资源或闲置或浪费;相关机构的空转或转向,其背后往往存在着“利益部门化”这个计划经济留下的痼疾。这个痼疾使得维权者职责的片面性几乎不可避免,而承担后果的却是本来应尽职去全面保护的青少年们。

三、目的与结果的悖论

个人在中国社会维权包括青少年的维权是近几十年最多不超过百年的新生事物,维权者往往在为青少年维权的过程中,在有意无意间维护着这方面的权益却侵犯了那方面的权益,于是目的与结果间就出现了悖论问题。

首先是个人尊严与维权方式。真正的维权应是被维权者参与式的维权,现实中由于维权者能力与地位的限制,更多的是赐与式的维权,维权机构的相关人员往往作为高高在上的保护人,采取一种居高临下、恩赐式姿态,有时甚至还要让被保护人作感激涕零的表示,这实际上是对保护人个人尊严的侵犯,是在维权过程中新的侵权行为。

其次是个人隐私与维权宣传。维权宣传在我们这个维权刚刚起步的社会里本来就十分必要且无可指摘,问题是有些传媒出于商业性炒作的需要,过于渲染细节,侵犯了被维权者的隐私权,而这种侵犯对于一些被侵权的女青少年更是灾难性的,有的后果甚至超过了原侵权的后果。

再次,个人能力与维权教育。个人的维权能力来自于日常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维权教育,但是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却很少这方面的内容,即使有的话也是零散而不成系统。由此,青少年在面对侵权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既无维权意识,又无维护手段与能力,以致应对失当,或忍声吞气或过激反应;以致要等家长、学校和社区发现后才能启动维权程序,这往往就失去了维权的最佳时机。最终造成了本可避免的后果。

如何超越悖论,开展真正适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全面的、合目的性的维权工作?最关键的有以下几个紧迫的工作:

第一,突破思维定势,确立现代维权理念。成人社会要强化公民意识,站在公共理性的立场上,摆脱被动的、消极的、恩赐式的维权意识,确立主动的、积极的、平等的维权意识,特别是要全面认识青少年权益的现代内涵,为青少年生存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条件与机会,立德、树人、自主,自立,为社会培养、提供合格的人才。

篇6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是共青团组织在16-18岁青少年中开展的一项思想道德和公民素质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县各级团组织利用成人节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在培养青年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操,提高青年公民素质,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今天,在这秋高气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里,我们在这里举行新世纪第一个成人节成人宣誓仪式,又有一批年轻的朋友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成为共和国的成年公民,成为建设新苍东的生力军。在此,我向18岁青年朋友以及你们的同龄人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为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广大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每一个人都有18岁,每一代人在他们18岁时都有不同的期盼和梦想。作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逢盛世。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广阔的舞台和机遇,你们面临的使命和责任也无比重大。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如何制定好自己发展的目标,迈好今后人生的道路?如何担负起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去回报父母的教育、师さ慕袒搴凸业呐嘌课蚁耄耸贝丝蹋饺氤赡甑哪忝且欢ɑ崛险娴厮伎颊庖幌盗腥松闹卮罂翁狻?

18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当你们举起右手,向祖国、向党、向人民发出成人的誓言,将意味着从此你们不再是一个需要被监护和照顾的孩子,而是以一个共和国公民的名义,去享受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全部权利,去承担宪法和法律所要求的全部义务。因此,成人意味着成熟。青年的成熟需要努力地学习,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唯有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成长;青年的成长需要刻苦地磨砺,自觉投身于建设现代化新苍东的艰苦实践,把学到的知识与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快地成才;青年的成才需要积极地进取,前进的道路充满着挑战和坎坷,唯有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成功;青年的成功更需要不断地创新,要在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前,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智慧去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走好人生之路,担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保持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并以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自觉奉献的实际行动,去弘扬和体现社会所迫切呼唤的时代精神。

18岁,如旭日东升,朝气蓬勃,希望无限。让我们在心中永远珍藏这美好的一刻,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考验,为建设祖国、开创未来,做出无愧于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青春的贡献!

篇7

11年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为青少年环保教育开辟新途径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在发言中表示:“欧莱雅对‘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全面支持,彰显了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在承担环境责任、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欧莱雅(中国)董事长盖保罗在会上说:“欧莱雅超过百年的成功经验,不仅归功于对商业社会作出的贡献,更是由于我们为了让世界更美好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母亲河奖”是全国保护母亲河领导小组在我国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领域设立的权威奖项,是青少年生态环保事业的唯一奖项。据悉,第五届“母亲河奖”将评选出10名个人奖及5个组织奖。主要表彰那些在保护江河湖泊项目中有杰出成就、在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有突出贡献、并在推进环保技术发明创新方面有卓越表现的个人和生态环保组织。本届评选将特别优先考虑青少年优秀团体和个人。

“保护母亲河项目”:欧莱雅“战略性公益”的典型案例

会上,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她以欧莱雅“保护母亲河”项目为例阐述了什么是“战略性公益”:“作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欧莱雅总部有非常清晰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方向。我们关注的CSR领域总的来说有三个:科学、对年轻人的教育和扶持弱势群体。在科学领域,我们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青少年的教育领域,‘保护母亲河项目’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关注弱势群体方面,我们携手美发师做过抗击艾滋病预防教育项目。”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责任;对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高中历史学的进行无疑为学生责任感的加强提供了一个平台,那么高中历史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应该如何实践在历史课中教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呢?

一、对教师来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践责任教育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的核心追求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作为历史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把当代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让学生清晰理解史实,产生荣耻之心,以国家的荣誉为荣、以国家所受的侵略为耻,建立正确的荣辱观,在借鉴历史、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情境下,成为敢于面对历史,肯于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人,成为对历史、对民族负责的建设型人才,成为主动履行社会主义公民义务的人。

高中生正处在逐渐成熟、逐渐形成个性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他们渴求成熟,渴求走向社会,进而实现自我,面对学生的这一成长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在教学中制订合理的历史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等方面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历史知识的选取不仅要适应社会的进程,更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进而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了解进行的革命,树立民族自信心,建立爱国主义情怀,了解史实,正确认识各国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国际社会发展形势。通过历史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关系意识,切实实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达到责任教育的目标。

二、对学生而言,要做到对自己、对家庭负责和对民族、对国家负责

1.对自己、对家庭负责

对自己负责,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一个不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怎样对家庭负责,更谈不上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就要努力成为一个精神阳光、人格健全,富有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会做人,比如,尊敬他人,敬畏生命,努力实现自己或他人的人生价值等,可以向《史记》中的司马迁学习,对学生来讲,尤其是高中生,要学好文化知识,抓住机会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绝不可虚度青春。

对家庭负责,就是对自己亲近的家人负责,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以谈对工作负责,进而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以下两点就是对家庭负责的最好体现:学会在生活中寻求乐趣,积极健康地面对生活,在不同的阶段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职,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重视亲情,感受家庭带来的温馨快乐,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尊老爱幼是我国传统美德,自古我国便有思乡怀家的情节,更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以思乡为感的不朽诗篇。

2.对民族、对国家负责

对民族、对国家负责,是社会责任感的最高境界,无论英雄、伟人,还是庸庸碌碌、默默无闻的平凡人,都可以实现对民族、对国家负责。

一方面,做合格的社会人,对此只需踏踏实实地学习文化知识,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注重自身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努力得到教师的认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只有少部分被记入史册,其实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还是普普通通的人民大众,被记录在册的伟人只是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普通的合格社会人也是创造历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身的能力,主动承担振兴中华的重担。目前作为学生想要为国家奉献,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基础知识,为日后更深入地学习,或为工作做准备,为国家日后的需要储备能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可以挺身而出。

以上是对高中历史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一些看法,从教师和学生两部分入手,对教师而言要有使命感,引导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对学生而言,应通过对自己、对家庭负责和对民族、对国家负责来实现社会责任感,积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责任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永秀.一个初中历史教师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33).

[2]冯华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探讨[J].大江周刊:论坛,2012(02).

篇9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会伴随着每个生命的始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了不同的责任。正是责任,使我们在困难时能够坚持,让我们在胜利时保持冷静,更使我们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责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与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只有每个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社会才能进步;只有每个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社会才能和谐。

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始于家庭教育,成于学校培养,体现在社会贡献之中。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按照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青少年(12周岁至18周岁)处于道德习俗水平,即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观中个人地位的作用,履行个人责任,遵守现有社会秩序并且对此进行维护与支持。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一旦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情感,就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意志,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道德认知是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础。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一个人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感,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怎样形成,如何体现,中学生认真学习、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尊敬长辈、保护环境与社会责任感有何联系,等等,都应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使学生知道社会责任感对一个人成长是多么重要,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责任感伴随着我们每一天,每时每处都会体现一个人的责任感。

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宣传、表彰、推介、奖励责任感强的人,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同化与顺应,从小树立责任感意识。要以形象去教育学生,因为责任感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形象感性的道德经验是形成责任感概念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用身边的人和事去教育他们,同时,要把责任感行为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结合起来,让学生领会责任感行为既有社会意义,也有个人意义,认识到责任是一个人品格和能力的承载,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素养。所有成功的人都必须有责任感,如果缺乏了责任感,即使有聪明、才智、学识,也是不会成功的。

责任感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包含直觉的情绪体验、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及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①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意识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教师在提出要求时通过语言启示,激起学生情绪,通过教师自身的良好的责任形象,引起学生情感共鸣;②充分运用好艺术作品和英雄模范人物高贵品质的生动事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③将一般的、抽象的要求与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结合起来,例如,把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与对自己负责结合起来,把对自己负责与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这样的责任感才是深厚的。

责任意志的锻炼是责任感内化为学生个人品质的重要阶段,一些责任意志薄弱的人,虽有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却不能坚持到底。只有真正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顽强持久地克服一切困难。因此,责任意志起着特别重要作用。

要组织行动练习,提高意志力,如完成学习任务、遵守纪律、执行班集体的任务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按“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设计的意志锻炼预案,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是可以达到的。要求一经提出,不应轻易改变。为使学生获得锻炼的信心,开始时布置一些经短期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然后提出比较复杂、需长时间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应有意地创设一些有困难又有意义的活动,以激发学生意志上的努力。平时在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提出一些不能立刻引起兴趣,但必须完成的任务,并适当设置一些外部障碍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对意志锻炼情况要有检查与讲评,并给以奖励和批评。

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还必须加强学生与责任感有关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因为道德行为习惯是学生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时应做到 :①创设有利于责任感形成的良好行为的环境;②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③在行为训练时,要明确训练的目的、意义和阶段要求,并不断地坚持下去;④根除“随便”“差不多”“这样可以了”的不良习惯时,要让学生知道这些不良习惯的代价,教师要提出纠正不良习惯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及时的评价及合理的奖罚。

篇10

关键字:中学生 上网成瘾 教育对策 信息技术教育

中学生为什么上网成瘾的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信息技术老师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其中的症结和解决的方法。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互联网,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已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一、学校要为中学生营造宽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部分的中学生都上过网,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完全荒废学业,真正陷落的是那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坚的懦弱者。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采取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在学习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得学生不会因为学习的压力而去上网,逃避。学校还应努力提高与健全中学生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要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 ,把网络当成工具,而不是玩具。

二、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较长,关系较为密切,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要期望太高,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与接纳,以缓解及消除其负面情绪。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

三、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用法律规范网吧,使其走上正轨。

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共同教育。

孩子上网成瘾有家长的责任、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要想让学生戒掉网瘾,我们必须齐心协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氛围,融洽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现实的人际关系,在生理心理保健等方面给青少年以更多的关心。要定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正面引导,要帮助孩子提高自身抵制诱惑能力,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和正当有益的特长爱好上。

五、措施

1.心理教育。利用心理学实验等使青少年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把信任感、归属感建立在各种教育力量和组织当中,解除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2.抗挫折教育。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挫折,选择网络逃避现实是消极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增强信心,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遇到的挫折。

3.根据上网成瘾的原因采取各种措施。

上网成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归结起来是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善于了解中学生的心理,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理解每个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和心理调控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勇于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同时,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情绪调控技巧,即使已经产生委屈、难过、害怕、烦恼、苦闷等情绪,也要寻找适当的办法,比如找知心朋友、老师、家长倾诉,合理地宣泄;或转移消极情绪,到操场跑跑步、打打球,尽量将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因素。孩子上网成瘾家长有很大的责任,你应该对您的家庭关系进行思考、分析,并分析家庭是否存在问题,再者,去了解您孩子所在的学校和周边的环境,要和学校老师联系,找出问题,帮助孩子走出这种困境。

那中学生为什么上网成瘾?之所以会成“瘾”,主要是这些成“瘾”的中学生,在现实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难和问题,甚至是压力,而他们又缺乏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只好沉迷在网络中逃避现实和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

中学生“上网成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如中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学校要对面临严重学业压力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政府相关机构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师资力量、与科研机构合作深入研究网瘾问题;加大青少年网瘾的科研力度、为保护未成年人上网立法、建立网瘾治疗和救助基金、规范和管理网络游戏及网上不良信息,全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只要青少年们能够把握住自己,掌握好上网的“度”的问题,网络一定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侯芹英;中小学生上网成瘾分析与网络教育[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年08期

[2]王克永;“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危害与防治[J];家教指南;200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