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8 01: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司法鉴定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司法鉴定分析报告

篇1

由于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工作的特殊性,某些鉴定案情的重大性和复杂性,在短时间的观察与检查中往往难于马上作出鉴定结论,而被鉴定者本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因[1],如伪装、症状不典型等,导致司法鉴定的难度加大。为了提供科学依据,作出公正准确的鉴定结论,提高司法鉴定质量 [2],一些被鉴定者由门诊鉴定转为住院鉴定,以利于观察病情,动态了解被鉴定者的思想变化、行为特征,这就需要护士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保证给鉴定人提供更详细、可靠的临床参考资料。

现本人将这方面的工作作如下护理分析报告

1 病例概况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本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科共收治的住院鉴定人9例,男6例,女3 例,年龄31~60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1例,初中5例,小学3例。案情类型:故意伤害案4 例,盗窃案3例,案1 例,非正常上访1例。鉴定结论及临床诊断符合CCMD-Ⅲ诊断标准:7 例属精神病态作案,占78%,无精神病2例,占22%。其中精神分裂症4 例,无精神病2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 例,癔症性精神病1 例,心境障碍1 例。

2 病情特点

观察中,被鉴定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行为表现,但伪装者与精神障碍患者的表现特点存在区别 [1],精神障碍者临床表现与行为特点多为无明确的目的性,随意性比较强,有一定的可预测性,眼神也较为呆滞、涣散,可连续数日不吃不喝,不知饥饱,睡眠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等,总睡眠时间较少。而伪装者由于行为有预谋,对时间、对象、环境均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对此类人群的行为中仔细观察、甄别,他们很少发生冲动行为,一般无预测性,有较高的警觉性,眼神多变,不能耐受长时间的饥饿,睡眠障碍的特点一般表现为易醒和早醒。所以对司法鉴定中住院的被鉴定者在观察同时要加以分析, 保证资料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3 护理探讨

3.1 安全护理: 在住院期间,被鉴定者的安全护理甚为重要[2]。首先是环境的安全,置被鉴定人于单人间,避免与精神病人接触,以免增加识别伪装的难度,加强病室内危险物品的管理;其次是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安全,将被鉴定者与住院病人分隔开,将其置于视线之内,如果被鉴定者有兴奋、冲动、伤人等危险行为时适当安排专人看护,重大案情需由公安人员看守;再次是被鉴定者本人的安全,有的被鉴定者因畏罪心理影响,可能由自责、自罪进而发展成自伤、自杀的行为,应严密防范,重点看护,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最后是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护理人员是与住院被鉴定者接触最多的人,由于住院被鉴定者的复杂性,可能突然出现的冲动、毁物、外逃、伤人行为,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以免意外的发生。

3.2 严密观察: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方位的观察、检测、推理的结果,护理人员对住院鉴定病人的言行举止都必须细致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认真记录在案,为医生提供客观真实的法律依据。精神障碍患者有其固有的临床特征,其与伪装者的精神状态、行为举止存在差异。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精神病人往往情感淡漠,对外界变化反应不明显,而伪装者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与周围的环境变化有联系,对环境变化敏感,但不能持久地连续表现出某一个症状,有自相矛盾之处,人前人后的表现会出现差别,有人时重、无人时轻, 发作呈间歇性, 白天重、晚上轻,具有表演色彩。这些都与护理人员全面、入微、连续、动态的观察和高度的责任心息息相关的。

3.3 加强沟通: 护理人员在与住院被鉴定者接触时,首先要尊重对方,保持双方人格上的平等,切不可对其另眼相待,沟通时要有礼貌,用诚恳、温和的态度,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被鉴定者,用正面的语言感化被鉴定者,切不可使用挖苦、嘲笑、讽喻的方式。既要开诚布公,又要把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诚待人,才能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才会愿意适时敞开心扉。其次注意谈话的内容不要涉及到案情情节,以免引起被鉴定者强烈的心理波动和精神刺激。不要在被鉴定者面前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也不要对他人的行为轻易作出评判。

4 分析

精神障碍患者的行为紊乱特点是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有其固有的临床特点和发展规律,伪装者与精神障碍患者的表现特点存在区别,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是我们护理过程中重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观察的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注意观察的连续性,尤其要注意在昼夜、环境及住院时间的变化中其表现的差别, 通过连续的观察识别其自我保护性表现与相互矛盾之处;其次,加强观察的全面性,人的精神活动受其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思想状况、年龄特点、躯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而其表现千差万别, 要从精神病嫌疑人的表情、言语、动作中全面观察其精神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全方位的对精神病嫌疑人加强观察;再次,观察记录的真实性, 要详细记录精神病嫌疑人的原话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表情与动作,记录精神活动和生活起居表现的动态情况, 提供客观真实的资料。

如何有效辨别伪装,又是我们护理过程中的难点。伪装是一种高级心理防御活动,一个具有伪装意识及伪装能力的人,通常多表明其中枢神经功能,尤其是认知功能相对完整,精神活动多无明显障碍。所以,除了细致全面的观察、记录之外,二项迫选数字记忆测验[3]是辨别伪装的有效心理测查工具,通过两组完全不相同的数字辨认与对照,能有效辨别伪装,有助于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中提高对被鉴定者伪装的识别率。在涉及伪装精神病和伪装认知损害相关诈病的司法心理学实际运用中[4],MMPI第2版作为一项成熟的心理测试技术可以正确反映被试者对心理测验的态度或心理状态,提供较为可靠证据。

5 结论

由于住院被鉴定者受案情的特殊影响,其本身的心理状态、外在表现都显得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面对这些特殊对象时,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去伪存真,为鉴定专家提供更加可靠、翔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不放过有不良企图的人逃避法律制裁。

参考文献

[1]王云仙,李亚惠, 76例住院司法鉴定精神病嫌疑人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7,2(2):31

[2] 殷凤莲,翁华,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124,135.

篇2

论文关键词 检察技术 技术工作现状 科学发展

一、检察技术工作的现状

在传统检察技术方面,郯城县院技术科编制四人,实际开展工作五人,二名信息技术员(兼视听)、一名法医、一名科长(兼信息、视听),一名借调人员。司法会计长期配属反渎局办案,心理测试技术员隶属反贪局,法医还兼任繁重的侦查监督工作。所以该院技术科由于不可调和的人员矛盾,势必影响到检察技术工作的法律监督职能。在仅存的法医文证审查这一块,也几乎是处于半瘫痪状态。在现行的检察技术管理上也存在着管理与技术的脱节,我们的部门干警要么只是某一方面的专才,要么是行管人员,很难找到一个横跨法律和技术两方面的复合性人才。基层检察院本身编制就只有两、三个人左右,这就给人员调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很多技术性的工作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信息技术和侦查技术作为检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办公、办案的重要平台。目前郯城县院这部分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瓶颈主要还是人才方面,除了急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同时具备法律专业和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我院去年新进了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科长一齐肩负全院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视听技术应用以及技术行政管理等工作。与其他机关比较,检察机关在现代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特别是检察人员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相当令人担忧。近几年郯城县院的硬件建设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如何在短时期内大幅度地提高检察人员的信息技术观念和应用水平,是摆在我们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只有从检察技术运行机制上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阻碍检察技术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现行检察技术运行机制的问题

目前的检察技术运行机制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法律监督职能,主要由法医、司法会计、文字痕迹等传统技术领域组成。二是技术保障职能,主要由信息技术和现代侦查技术等现代技术作为支撑。这两个没有多大关联的两个领域就因为“技术”两个字硬生生地捆绑在了一起,组成了检察技术运行机制的全部内容。现代技术在检察机关的应用本身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但在现行检察技术运行机制的构架下,这部分工作没有真正作为检察机关长期发展目标来对待。主要体现在:一是这部分工作长期划归法律监督范畴,势必影响到它的拓展和提升。检察技术部门因为司法鉴定监督职能的缘故划归检察监督系列管理,虽然法律监督的职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现代技术的应用却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往往是作为边角废料被抬上桌面,技术人员在死劲的拼凑,领导和同事却不知该怎样利用;二是技术人员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检察机关实行的人员职务职级制度并不能够适应检察现代信息化的发展。作为信息化建设主力,信息技术人员在其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但是信息技术职务在检察职级待遇上却迟迟没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在信息化人员建设问题上,检察机关所处的位置已经严重落后于其他的机关了。三是检察队伍信息技术整体水平还处于拓荒阶段。信息化决不是仅靠技术人员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这是因为检察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检察职能,因此对最终使用者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就目前情况来看,检察队伍信息技术整体水平据此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使用者对于检察信息化的认识有限。再加上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即使是专门研究的人,如果不注意学习也会跟不上发展,更何况是使用者呢。由于受前述种种发展情况的限制,信息化带来的实际效益并未得到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信息化在检察机关的推广与普及。四是检察技术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我们在检察技术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许多管理的制度与条款,但它们的制定多带有些行政色彩,其中一些规定本身并没有认真考察客观实际,只是单纯参照以前的行政规定制定,而且由于所参考的行政制度本身大都脱离检察技术建设实际,这样做的后果是这些规定不仅不适合本单位检察技术的发展,没有可操作性,而且因为制定时的时效性、前瞻性严重不足而引发出了大量的问题。

三、改革现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针对检察技术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将传统的检察技术工作切割出去,让司法鉴定监督真正归口于法律监督部门。司法鉴定监督和侦查监督、公诉等形成有效的法律监督合力。二是彻底整合检察技术部门,明确检察技术部门的主要职责。技术应用是检察技术工作的核心,光有技术设备绝不等于技术应用。人员培训是技术应用工作的基础,没有训练有素的应用技术终端人员,检察机关的现代化办公、办案都将是一句空话。所以,改革后的检察技术部门的两项主要工作就是搞好技术应用和人员培训工作,这不同于检察机关的其他政治业务培训,而是针对各个应用岗位的实战性培训。要进一步大力加强对检察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要定期开展针对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使教育培训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并大力组织科研活动,实现技术手段的创新。三是完善检察技术现代化管理机制。通过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与各个部门沟通配合,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检察技术管理规范制度与对内培训制度。还应该特别提出的是检察技术管理制度不仅包括检察技术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更主要的是整个检察技术应用的管理规范,所以在检察技术管理方面检察技术部门必须有绝对的权威。四是建立健全检察技术运行的长远发展机制。对检察技术领导组织结构应有明确定位。应该按技术分工和技术应用来确立检察技术领导小组,而不是单纯从行政层面来划分。对检察技术的长远发展规划必须考虑技术人员和专家的咨询意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设计管理机制,变领导决策为科学决策,变请示报告为可行性分析报告。

四、坚持检察技术工作科学发展的对策

明确检察技术工作科学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把检察技术工作贯彻到“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上来。

一是要牢固树立强化法律监督服务的理念,坚持面向检察业务主战场,面向办案第一线开展检察技术工作。坚持“侦鉴分开”的同时,估好“侦鉴同步”工作。这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二是检察技术运行机制改革是规范管理、全面提高鉴定人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鉴定人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和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鉴定质量和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

三是在建议成立检察技术运行机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检察长任组长,技术科科长任副组长,其他技术人员为成员,积极开展检察技术运行机制改革工作。

四是制定一系列落实检察技术运行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实施办法。如关于我院检察技术工作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协调配合的意见,关于认真开展文证审查工作的意见,检察技术办案保障机制及奖惩办法,鉴定人办案责任制工作实施意见等工作机制。

五是积极探索和拓展检察技术工作为各项检察业务提供及明,准确的检察技术支持和保障,为业务部门提供更科学的证据,时时严把鉴定关。

篇3

1国内现状

目前国内对事故车辆安全缺陷调查主要代表有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简称“NAIS”)项目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简称“CIDAS”)项目。由于两个项目牵头机构的不同性质,两者的目的也不尽相同。NAIS体系主要是查找发生事故的存在安全缺陷的汽车产品,开展汽车召回;CIDAS项目主要是深入研究车辆事故,推动对汽车安全性能的改进。NAIS体系由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联合全国多家单位共同建立,包括云南云通司法鉴定中心、第三军医大学等5家单位,于2011年正式开展试点工作。该体系旨在通过车辆事故深度调查,分析车辆的安全隐患,开展车辆缺陷分析判定技术研究,及时敦促制造商消除缺陷,为汽车召回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及汽车产品的研发提供实例及技术支持[3]。CIDAS项目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多家知名汽车企业发起,于2011年7月15日启动,旨在通过对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的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为中国乃至国际汽车行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技术服务。CIDAS工作组采取“经费分担,成果共享”的工作方式,其阶段性成果已在相关汽车安全标准制修订、C-NCAP中得到应用[4]。

2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两个项目的建立在改进车辆安全性能和车辆安全缺陷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事故车辆数据采集途径有限,数据库样本案例较少,难以对特定车型安全缺陷开展全面评估分析;(2)车辆安全缺陷技术理论缺乏,检测设备和评估手段不足;(3)专业人才较少,研究力量薄弱;(4)注重事故信息的采集,忽视数据的分析。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作为政府机构,根据法定职责可以对存在安全缺陷的事故车辆开展技术调查、认定及召回,但没有权限掌握全国范围所有事故车辆数据,这制约了安全缺陷车辆的及时发现和治理。NAIS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事故车辆数据的来源问题,但5家合作单位,在5个省市每年采集的事故车辆案例数据不超过2000例,数据库样本案例较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作为企业,在人力、经费及信息资源方面能力有限,仅在5个城市开展事故车辆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工作,每年事故车辆采集量不超过1000例,而事故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技术工程,企业开展长期研究存在困难。上述两个项目数据库样本量较小,难以对特定车辆的安全性能开展全面系统评估,安全缺陷车辆治理效果有限。而美国死亡事故分析报告系统包括全美50个州、哥伦比亚特区以及波多黎各岛中所有的死于交通事故的统计资料,目前已经收集到超过近100万例汽车死亡事故的详细数据[5]。针对上述问题,建议:(1)在现有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框架内建立道路交通事故车辆深度调查与缺陷治理合作机制,协调好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设定、任务分配、信息共享、利益平衡、成果评估等工作,由质检、公安、工信、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事故车辆的深度调查和安全缺陷理,解决管理部门间信息沟通和权责分配等问题。(2)加强对车辆安全缺陷技术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车辆缺陷是指由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形[6]。车辆安全缺陷治理的重要前提是进行车辆缺陷的分析和判定,在我国由于车辆安全缺陷治理研究工作刚起步,车辆安全缺陷分析判定涉及机械、材料、力学等多个复杂学科,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建议有关科研单位及高校开展专门研究,建立车辆安全缺陷分析和判定的理论基础。(3)加强人才队伍和试验力量的建设。事故车辆深度调查和安全缺陷的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试验力量的支撑,建议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车辆企业的合作研究与信息共享机制,解决研究人才、经费及试验设备等问题。

3重点车辆安全缺陷治理

我国事故车辆深度调查和安全缺陷治理研究工作刚起步,存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的诸多限制,为了提高车辆安全缺陷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议对重中型货车、面包车、电动车、老年代步车等事故主要车型开展深度调查。货车、面包车等车型安全隐患突出,以货车为例,由于货车外廓尺寸与《公告》不一致、侧后部防护装置强度不符合要求、未按规定安装缓速器等问题[7],导致的交通事故数量大,伤亡人数多。据统计,2013年我国货车数量仅占全部机动车的8%,但货车导致的交通事故数量占交通事故总量的18%,造成的死亡人数占28%。2013年发生的16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交通事故中,有7起涉及重中型货车,占43.8%。对国内违规生产问题严重的前8家货车企业统计发现,近两年就涉及道路交通事故6万多起,造成近3万人死亡。通过重点车型事故深度调查,对存在严重安全缺陷的车辆启动召回处理,消除安全隐患,对于车辆共性问题,通过提高车型安全技术标准和加强生产企业管理等手段,提升我国在用车辆运行安全性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8]。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