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本理念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服务驱动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满足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需求而提供支撑。服务驱动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服务,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得效益最大化。支撑是为了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是支持学校业务日常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学校往往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学校的生源一般也不好。为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关注需求,强调支撑的作用,走符合学校信息化功能需要的建设道路。
核心特征
1.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环境的封闭与功能的单一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方式。许多已有的教学方式,比如传授、接受、训练等,其实是受限于课堂固有环境和功能的制约,使教学变得单向、被动、机械。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教育方式,也为课堂环境与功能的改进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课堂将因信息技术的介入与支撑,使其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使用,可以有效记录和回放教师的板书,对于教师教学和课堂反思与提升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逐步走入每间教室,有效支持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教学,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无线网络支持下,师生可以随时对需要查阅、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度搜索和学习,并提供多种师生互动方式。借助投影仪,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可以迅速呈现给每位同学,通过交流、思考和分享讨论结果,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完成自主体验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信息的汇总,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学习进度,并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达成教学目标。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现代教育应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尊重人的尊严、潜能和价值,提高主体意识的“我行”的教育,培养出具有成功者心态、能“抬起头来走路”的学生,这已日益成为学校广泛秉持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充满自信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潜力无限,为发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特长,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调研应用反馈效果,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并且,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将技术引入学校中,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3.使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 更注重学生在学业、兴趣、情感和人格等各方面的成长过程。学校重视学生发展历程,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过程性评价平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也能使教师从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以便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做适当的调整, 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使用“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将答题器作为项目测试的数据采集工具,将项目测试结果当堂采集并反馈,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同时,将互动反馈技术采集的所有数据记入网络数据库,随着数据库的不断积累、持续使用,逐步生成有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数据资源,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网络阅卷系统”对学生的考试测验和作业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以网络阅卷为评价工具,收集学生作业、测验和考试数据,将数据写入数据库,可供任课教师统计、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也为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短板与不足,改进学习提供帮助。
4.实现了高效便捷的管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也为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可以提高信息工作质量,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办学效益。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学校管理平台,对师生信息、教师评价、信息、反馈接收等进行管理,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推进资源整合,加快信息流通,规范办公流程,减少办公成本,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各项业务环节的执行情况都有可追溯性,从而全面提高管理效能。例如,在日常办公中,建立OA智能办公系统,提高了日常审批事务的效率;在学籍管理中,应用CMIS系统实现了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在家校联系中,应用“校讯通”、“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增强了家校联系,延伸了课堂,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利用多种应用系统助力学校发展,加快了学校发展的步伐。
运作模式
1.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调研。这类模式的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学校生源一般不好,为了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学校需要优先考虑最根本的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首先,学校各部门提出需求,并进行汇总。本着“从易到难、由简至繁、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别从网络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等方面,从学校层面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其次,针对提出的建设方案,分别与各部门领导及师生代表进行讨论研究,反复论证和修改。最后提交校务会讨论通过后形成定稿。
2.营造校园氛围,渗透办学理念
校园氛围是维系学校全体师生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纽带。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符合办学理念的宗旨,要求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校园氛围时,必须渗透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例如,温泉二中为了推广“多维成功”教育理念,学校建设了对外网站、电视台、校园宣传电子大屏等。这些媒介将校园内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对外,对学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尤其通过学生和教师获得奖励和荣誉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身边成功的例子,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未曾发现的潜能,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进而激发他们渴望成功的愿望。这种成功教育的宣传在师生间产生很大的反响,也对学校的对外宣传起到良好作用。
3.始终以用户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日常工作中,关心并注意培养用户的新需求,在需求调研、软件研发和测试过程中让终端用户参与进来。在实际应用时也关注用户的使用反馈信息,根据反馈对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调研应用反馈效果,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并且,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将技术引入学校中,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
4.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有效整合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的涌现不断催生新的需求,学校的各项应用系统面临升级,而现有的网络设备经过数年的使用开始故障频现,已无法满足庞大的访问量,各类硬件设备需要逐步更新,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以及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培训等,均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作为基础,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作为学校上级管理部门的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以及区教委财务科等部门,在技术、培训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学校很多支持。
5.重视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
学校在进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部门目标管理后,相继出台了对学校网络及办公平台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对网络安全的相关预案计划、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也特别注意严格遵守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开招标采购制度等,从而规范了信息化建设工作。
问题与建议
支撑型的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学校,其目的是实现三个“最大化”,即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在不具有良好生源的情况下,在不具有充裕资金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关注需求,支撑学校的办学理念,支撑学生的成长,支撑教师的发展,支撑管理的高效与便捷。但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如下问题:首先,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当出现更多的需求时,很可能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满足这些需求。而学校在不具备充裕资金的情况下,则很难满足需求,出现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其次,下拨资金的滞后性与服务的及时性不匹配。从学校出现资金需求,到上报财务部门审批,再到相应资金到位,周期过长,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得到资金的支持。最后,学校系统平台分散,未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例如,管理模块中的出勤考评独列为一个平台,家校互动又独列为一个平台,而这两个平台实际上都属于办公管理平台。功能性质相似的平台分散开来,未形成有机的整体模块,这将给管理和教学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上级部门可针对学校实际需要下拨更多资金,积极听取学校的需求意见,体谅学校的苦衷,满足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急切需求。同时,学校也需科学、及时、不断地采集需求,从学校特点和实际出发,调整需求,积极向上级部门表达诉求。其次,提高资金审批效率,缩短资金下拨周期。目前,从学校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到财务审批,再到资金到位的周期过长。只有提高资金审批效率,缩短资金下拨周期,学校才能得到“及时雨”。最后,学校平台按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将学校的平台按照相似性质的模块整合在一起,比如将教学类的平台整合到一起,管理类的平台整合到一起,另外还需对平台进行再次整合。多平台的系统整合也是学校系统平台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篇2
>> 曲靖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分析研究 数字校园环境下曲靖市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研究 曲靖市疾控系统医疗仪器设备档案现状与对策分析 曲靖市麒麟区社区儿童游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曲靖市太极拳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原州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新疆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调查与分析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曲靖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曲靖市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分析 曲靖市农村会计人员的现状及其教育研究 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浅析 爱尔兰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述评 基于淮安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浅析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2-18,2013-03-10.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R].2011.
[3]孙小梅,耿庆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
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
一、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对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做出正确的决定,满足市场的消费要求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企业利用信息,及时获取消息,升级生产设备和机器,了解市场的动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市场的正确把握,使得企业能够实现有效决策。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能够很好的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于消费者的评价可以及时获知,从而对于改善产品和服务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具体内容
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实际上就是说企业利用先进互联网、智能机器以及数据库和各类信息设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生产与开发、市场与流通等有具体地把握,从而达到发展与信息化的完美结合,使企业把握住市场规律,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减小市场的延迟性与滞后性对于企业的不良影响。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实现企业各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企业各过程的自动化,还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减少人工操作所带来的失误得到可能性。
三、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建设发展规划
1.与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企业进行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针对大部分企业快速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企业走出低产效益的重要方法。但企业决策者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盲目展开建设,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企业的发展方向来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方针。如果不这样,也可能功亏一篑。2.必须要对于企业发展的当前状况进行了解再做决定。有句话叫做想要发展,首先得了解自身现状。这句话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意思也就是企业必须明白自身有什么,缺什么。在之后开展的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了解到应当重点建设什么,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还可以节省资源,把人力物力利用到最需要的地方。3.提前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提前制定计划可以说是关键的一步棋。它包括了估测,重点发展等几个方面。企业需要根据前面的两个步骤来总结出信息化网络过程中哪些是重点,哪些需要重点建设,从而制定出建设的总的规划。这一环节对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非常重要,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销售方面有缺陷的就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注重对于销售手段与方式的升级,生产方面有缺陷的就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注重对生产设备与工具的更新换代。4.注重建设方法。这一点要求企业对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这样一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如果发生问题,不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恐慌,能够及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具有专业素养的企业工作人员可以试验网络设施的可行性,由此可以减少建设完成后存在的缺陷可以被及时发现和弥补。工作人员可以对体验情况进行评估,促进优化,使得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可以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实现产品精准好,销售实现快准狠的必要条件。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各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信息随处可见,企业如何利用丰富的信息来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自身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主动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多产量和高质量化,如何使企业内部运行得当有效,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发展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信息。哪个企业把握住了信息,谁就把握住了发展的诀窍。只有抓住了信息化,我们的国家的企业才能缩小与其他快速发展的国家的企业之间的差距,才能最终赶上或者超过他们。因此,企业加快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鲜,王瑛,汪晓东,任改梅,焦建利.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志,2014,(05):24-33.
篇4
模式;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20―01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教育模式开始诞生,也开启了课程变革的新时代。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信息技术深入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信息技术走进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作为学校,应该好好地把握 “互联网+”的大潮流,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让教育信息化真的落到实处,让学校、老师、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时代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大力发展并不代表盲目发展,如何顺应 “互联网+”的潮流发展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做到信息化教学设施满足教师每堂课都实现信息化教学,每个班级都可以连接到互联网,能够使教师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技术完成有关的教学任务,进而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走向课堂信息化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平台,只有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才有可能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 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除了要靠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外,还要靠学校和教师自身来完善。为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课程设置成立相应的资源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将各自所属学科的优秀资源保存起来,供教师共享,并且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殊性搜索、制作相关的资源,同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分享好的经验。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购买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供教师使用和学习。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1. 从实践中学习信息化技能,培养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属于实践知识的范畴,如果没有具体的实践,这种能力就很难形成,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训练,并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但是也不能只重视信息化的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传统条件下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思考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
2. 加强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反思、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学科和个人教学风格的信息化教学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改革并建立高效的培训模式
1. 培训不能只是单纯的技术性培训,更应加强先进理论的学习。在培训过程中,要不断渗透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的理念,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构建理论框架,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
2. 根据培训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对象,对受培训者做培需求分析,使得培训目的更加明确。
3. 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使教师最大化地掌握培训内容。
4. 培训应结合具体学科,在培训讲解或者演示某一内容时,应结合具体学科来进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5. 重视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要以校为本,集中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资源,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
6. 培训应该有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规划,不论是校内培训还是校外培训都应该在内容上能够有序地链接起来,要避免出现重复培训,减少资源浪费。
篇5
关键词:云计算;云平台;教育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49-03
一、 研究背景
云计算的一个优点是节约了组织机构信息化的成本,云模式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自由获取资源,云的特性不止于此;对于云计算这种代表了目前技术发展潮流和方向的新兴技术来说,它也给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模式。笔者们研究如何利用好云计算技术来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是符合新形势下教育管理工作建设的现实需求的。
二、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虚拟化、网络存储、负载均衡等新兴的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技术集合,是互联网技术向多元化、高效化、服务化发展的产物。云计算并非是简单的数据存储及使用的网络化,它支持组织内各层级单位的互联互通,能够方便高效地实现资源的跨平台,同时它还包含了平台开发、定制化应用服务等内容。云计算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这三个层面凸显了云计算的几个特点。
(1)用户成本优化
云计算的核心是应用服务,业界普遍描述了云计算的使用模式,即像水电和煤气一样,按照人们的需求去购买云服务。云计算中心、云服务器为许多企业和单位节约了设备建设的资金和空间,用户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购买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带宽等。当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时,用户只须考虑增加或减少自己购买的基础设施服务。这种模式的一个好处就是人们可以集中精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2)使用方式便捷灵活
云计算和传统计算应用的一个区别是使用方式的便捷灵活。由于数据存储在云上,在能连接到云服务器的前提下,云服务不拘泥于人们的使用地点和时间。由于云计算能轻松实现各种终端的互联互通,人们可以通过PC、移动设备或电视机等智能家电来享受云服务。这给人们的办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3)共享性
由于信息资源都通过网络上传的方式存储在云上,用户只需连接网络就可以上传信息资源,具有权限的其他用户登录云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其他地区的单位或个人存储在云上的资源。
(4)高稳定性
分布式数据中心提供了数据存储在地理意义上的隔离,提高了容灾能力。同时,虚拟化技术可以保证集群服务器上的多个虚拟服务器均有云服务器镜像,任一服务器出现问题都不会影响到云服务的稳定。
(5)定制式应用服务
由于不同企业的企业规模、内部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的不同,云服务用户的信息需求存在差异,其所需的信息系统和应用服务也不尽相同。云计算提供了应用开发平台服务,用户根据自身所在组织的特点,通过云计算提供的包括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部署所需的一整套开发组件来开发符合自己需求的应用服务,并快速部署到云服务器。这种定制式的应用开发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高效化的应用服务。
三、基于云计算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模式
云计算不只是新技术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对于建设者而言,云计算与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区别。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的购买和运营、维护是信息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云计算则将这一部分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人们,这更便于人们专注于自己的业务;云在硬件性能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面向不同的任务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具体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技术所带来的不同之处,如表所示。
1.从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应用服务建设
云计算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大型云服务器、云计算中心与分散的、各单位独自建立的信息基础设施相比,不存在重复建设和设备空置等问题。云计算背景下学校和教育机构主要面对的是终端的建设,这就大大缩短了各单位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时间,节省了空间的占用,节约了精力和财力的投入。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应用。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当考虑的是建立能够互联互通的应用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第十二章指出:“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汇聚百家企事业单位、万名师生开发的优秀资源。”第十六章指出:“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在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基于云计算技术建设的教育云平台将为教育监管者、教师、学生等建立统一的门户,门户按照用户登录权限的不同来形成诸如数据存储、信息、资源共享、跨平台合作等形式多样的应用服务的集合。
2.从数据存储走向数据挖掘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当数据存储普遍实现以后,人们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处理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例如,教育监管部门对海量的一线工作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将得到的信息情报作为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再例如学校提取一段时期内学生的成绩数据进行分析来判断教学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云存储为数据的交换和托管提供了场所,云平台具有对原数据加工的能力,用户可以通过云平台提取符合自身需求的数据并进行再加工。如果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将走向应用服务,那么对海量数据的加工利用将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云计算的出现则加快了这种发展的速度。更好地利用海量的原始数据,使其为教育监管、教学安排乃至个人学习提供决策所需的情报依据,也是云计算的意义所在。
3.从技术部门走向职能部门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一开始是从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建设展开的,这些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部门。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技术部门的事情,人们关注的重点是信息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建设。教师、教育管理者、受教育者很少参与其中。然而,云计算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变化,它加快了教育信息化从技术部门走向职能部门的进程;云平台为人们带来的是业务性的平台和应用软件,使人们从关注信息技术意义上的建设转向关注业务本身的信息化提升。例如,当教育管理者通过云平台进行学生档案管理、教师通过云平台获取优质课资源时,信息化建设的关注重点是业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而不是信息技术。当业务对于信息技术有所需求时,人们可以立即同技术部门沟通,要求添加新的应用或进行新的开发。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目的是从信息化建设出发,通过信息技术同教育的深度融合与深度应用,为教育本身带来提升和变革。云计算的出现使信息技术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能够更好地同步协作,达成技术建设与职能导向的密切结合。
4.从封闭式系统走向开放性平台
在教育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许多教育机构的系统建设自成体系,各单位之间的系统相互独立,没有形成互联互通的局面,甚至同一单位内部也存在各种类似问题,例如同一家高校内部各部门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不同,导致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难以达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新的技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新知识和讯息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考虑与时代接轨,与技术进步的方向结合,与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同步。云平台是与互联网联接的开放性平台,具备方便快捷的联接方式和互联互通的特性,教育信息化系统基于云平台建立的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存储与共享,另一方面则为教育管理的纵向流畅性提供了便利。
四、云计算影响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1.促进办公的便利和成本节约
在构建区域教育云服务平台过程中,利用虚拟化技术整合物理服务器,将业务迁移到云平台上,通过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大大节约了硬件投资和维护的成本。对于一些贫困偏远地区的学校来说,通过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可以与其他具有一定实力的学校形成基础设施的共建,也可以租赁使用指定的基础设施提供商提供的大型云计算中心,节约了设备建设的经费,只需购买廉价的终端即可。这样,从基础层级的建设开始,每一个层级都更快更好地实现了信息化的建设,同时教育管理的业务在云平台上进行,云随时随地可用的特性极大地方便了移动办公和随时办公的需求,这种便利的实现也无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节约了办公的成本。
2.促进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利用
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属典型的科层管理,管理层级涉及到国家、省、市、县、校多个层级,在信息上传和下达的过程中,信息衰减严重,解读容易出现偏差。教育管理的具体工作从布置到完成,层级多、程序复杂、进展慢,容易超出规定的时间。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各个学校的信息系统环境往往是封闭的,由于校内各个部门间所使用的应用软件不同,信息传递与共享在学校内部甚至也难以快速实现,更不要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
云平台的优势是通过其超大规模数据存储能力和跨设备跨平台的数据共享能力,打通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之间、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传输屏障,实现信息纵向和横向的有效传输和共享,使信息快速、便捷地传送到云平台的各个层级,实现信息传输的扁平化,提高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效率,使各个层级间的共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
3.提高监管与评价能力
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的云服务平台能为各级教育部门提供信息系统和数据存储与服务,从全局上形成学校、教师、学生、设备等各项数据的集成,形成各类业务数据完整、有序的存储与管理,为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教育管理信息和数据,满足对教育发展状况的有效监测。
同时,云平台的在线特征与随取随读特性,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调用平台上的各项数据。云平台为各个对象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即时生成全程的动态数据,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多元、动态、连续的实时信息,便于形成良好的监管体系。通过对不同单位数据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很好地了解各层级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便于提高评价的能力和质量。
4.结合大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对于管理决策来说,决策支持需要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和决策模型的基础上。云计算技术根据用户所需进行资源的分配,优化了资源的利用率,并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降低了用户对客户端的要求,这种有效的优化为大数据提供了访问渠道和存储空间。
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对教育管理的意义在于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情报。大数据在数据的提取、存储、分析、发现等领域具有时代前端的表现能力,大数据能够很好地利用采集到的海量一线工作数据,如:学生发展数据、教育教学数据、教育管理数据等,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式,形成显性的、有价值的情报,结合实际情况一起形成科学的论证,为教育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束语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云计算是新兴的多种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而来的,代表了目前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潮流和方向;研究其特点,发挥其所长,将云计算技术纳入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来,研究如何使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为我们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助力,是值得我们长久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珏琪.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新发展:从“班班通”到“教育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4):4-8.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Z].
[3]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1):62-67.
篇6
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自那以后,“三通两平台”就成了教育信息化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因此,到今天,无论你是教育研究者,还是企业厂商,或者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是一线教师,只要说到教育信息化,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三通两平台”,那你可真就太奥特曼了。
到底什么是“三通两平台”呢?这“三通两平台”中的“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是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今天我们按下“两平台”不表,单讲这“三通”。
“三通”之一,“宽带网络校校通”,其实质内容有两个,一是基本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条件,二是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通俗地理解,就是宽带网络铺设到每一间学校,进入每一间教室。其实,这“宽带网络校校通”的核心,无非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是经费投入。有钱,这事不难办。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育信息化投入应精准到位。在解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问题时,应当采用与经济发达地区一致的解决方案。
不可否认,国家宽带网络(NBN)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宽带网络不仅仅要校校通,更要班班通,人人通,处处通,时时通。这是泛在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终身学习社会和非正式学习时代的学习条件的必然要求。这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而“三通”之二,“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要使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的大部分班级的课堂教学能够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能够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每个班级都能使用在线的优质教育资源。
这里涉及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从哪里来?由谁来建设?没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无从谈起。再进一步讲,有了这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没有终端也白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总是要在数字设备上流转的啊!
显然,需要改变“自上而下”的为建资源而建资源的模式,鼓励分众、自组织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否则,所建设的资源在质量上就会大打折扣,建了资源没有人用的现象还会出现。
现在,在网络上并不缺少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推进这么多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再到各级各类学校,都设计开发和购置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可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为什么人们并不积极使用这些已有的教育资源呢?有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为什么我们无法利用它们实现班班通?
而“三通”之三,“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指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在线学习,有学习环境。这些空间是能够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能够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的一种网络设计产品。空间既指网络虚拟学习环境,也指个体能够存放知识、分享知识的物理空间。
仔细想想,将“三通两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抓手,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通”也好,“两平台”也罢,归根结底,其实都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而教育信息化建设绝非抓住其基础设施就万事大吉。
人们都在呼唤“三通两平台”,可是究竟为什么要通?如何通?怎么算通?怎么算不通?标准是什么?通了之后怎么办?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似乎考虑不多!三通两平台,厂商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前基本是只关注了第一通,对第二通和第三通在这几年关注度才日渐增加。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Curtis Bonk兄在《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中所写的:教育信息化三大宏观趋势,一是基础设施,二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三是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
其中,邦克所讲的“基础设施”的问题,大体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三通”之第一通,校校通。而校校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钱的问题。而邦克所说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我想大体可以对应我们所说的“班班通”。随着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风起云涌,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处于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时代,那就是:今天,我们任何人,只要借助互联网,都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我们仿佛一下子处于教育资源的一个大同世界。而邦克所说的“在线参与式学习问题”,在我看来,才是他所讲的开放教育世界中的三大宏观汇聚趋势的核心与关键。它既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又不是顺应潮流自然而然就会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强调“校校通”、“班班通”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人通”,而“人人通”的核心则在于一种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
三通两平台,“通”是策略,“用”是目的。我们不是为“通”而“通”,而是为“用”而“通”。中医经络学说有一句名言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说人体经脉通则身体正常,不会感觉疼痛或不舒服,而经脉不通就会引起疼痛或疾病。
篇7
浙江作为文化强省,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重视,制定了长远规划,有效解决教学水平、教学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各项工程能顺利进行,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浙江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本刊特别选择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城市来透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全貌。
智慧杭州
杭州,素有“天堂”之称,这种美誉得之于天然的山水风光,天然雕饰铸就了此地的繁华,展示出了诱人的魅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凸显了这座城市的独特的风景。 大诗人白居易曾感慨:“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时光荏苒,这座城市的辉煌并没有因此褪色,相反,却因此更增加了历史的厚度,增强了文化底蕴。
今天,杭州的魅力,不再仅仅靠优美的自然风光来彰显,还得益于现代信息化的发展。如今的杭州拥有大容量光纤通讯、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十一五”期间,通信网络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方向发展,网络规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手段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重点发展数字电视网络、宽带数据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络,以及有线、无线“天地一体化”,努力建设立体型、全方位的“ 数字城市”奠定基础。
明天,杭州将会继续走信息化发展之路,借助于信息化优势,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一座散发出“智慧光芒”的现代化城市。实施“十二五”规划一年多以来,杭州的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拓进取的杭州人正大刀阔斧地践行着“十二五”规划,在这条智慧大道上,他们坚定信心,努力拼搏,到2015年,保持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农业、教育事业的高度融合;加快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在经济、教育等各领域的应用;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促进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水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努力打造出一个现代化的“智慧杭州”。
数字嘉兴
嘉兴市,区位优势明显,在“人间天堂”苏杭之间。嘉兴自古“罕习军旅,尤慕文儒”, “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历年以来,嘉兴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保持浙江省前列。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6所,其中国家级4所、省级41所、市级31所。已初步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数字嘉兴”。
“十二五”期间,全市决定重点发展“六大工程”: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教育资源信息系统和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工程;3.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工程;4.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工程;5.网络教学教研平台建设工程;6.中小学“书香校园”、“标准化实验室”、“ 机器人实验室”建设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面建成全市城乡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嘉兴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打造“数字校园”,完善教育信息化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魅力温州
2012年2月,温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对温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做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形成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规划的出台,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温州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引擎。
篇8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模式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1]
何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培养适合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针对高等院校而言,信息化建设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体制建设。
1、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信息化硬件建设和信息化软件建设。信息化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软件的建设包括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软、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2、资源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指各种电子资源的建设,具体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课程、网络题库、数字图书馆等。这是在已有的硬件和基础软件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建设,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基本在这个层次。
3、管理体制建设。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不仅仅停留在软件和硬件的购置上,相应的管理体制建设尤为重要。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具有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操作本领的教师队伍的培养等。如果说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那么管理体制建设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2]
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幅增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以较快的步伐向前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和出口带宽、多媒体教学的种类与科目均大幅增加,应用管理系统的水平和使用率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逐步转变。起初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大量的购置和使用各种数字化软硬件资源,如今已经发展到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且网络资源体系也正在逐步的完善。此外,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网络学院,支持网上远程授课和辅导答疑。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
3、培养出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最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增加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开设,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化教学理念。培养出了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4、教师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教育信息化从主观上人的因素看,首要的就是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水平。要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拥有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各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地开展旨在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各种培训,为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5、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制度和法规是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和实施的政策保障。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数据规范》《教育管理信息化》以及《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3]
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出适应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信息化技术能够使高校在教学管理、行政办公、后勤服务等多方面更加简便快捷。
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系统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内部和外部多个方面。需要内外、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工作方式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变化,从而引起抵制和误解。这就需要加大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和推广的力度。
其次,要优化教育信息化的运行机制。教育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大量物力支持外,还需要一支优秀的建设和管理队伍。必须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实施和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处理好建设与管理、服务与应用、投资与收益、体制与机制的关系,使部门之间高效联动,这样才能从更高的层次形成统一的规划,从根本上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再次,要注重建设的实效性。正如只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授课不能称之为多媒体教学一样,单纯的计算机代替手工,或者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上也不能称之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计算机化,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
四、结束语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囊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它不是简单的对现有教学和科研等体制的网络化,而是需要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系统有机结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走向快捷、高效、稳定、安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郝晓冰 谈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学研究 2006 年5 月
篇9
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由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荣怀教授牵头,联合超过5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作为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组总结提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大趋势,内容如下。
趋势一: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持续引发各个国家教育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各类创新产品的涌现和应用方式的改变,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中。伴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改造,新型移动设备和智慧型产品普遍进入课堂,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将持续引发各国对教育教学创新的普遍关注。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扭转教师低效的教学形式,改变课堂单一的教学形态。在创新学习方式方面,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伙伴,3D打印技术将颠覆学生的动手实践,体感技术将引发学生互动学习的新体验,教育游戏将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社会性虚拟社区将支撑学生大规模的合作学习。在创新教学形式方面,开源硬件正在夯实信息技术“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学习分析技术将支持规模化教学形式的变革。在创新课堂形态方面,云计算环境可以促进学习与教学的协同,Second life等创建的虚拟世界已经涌现了“真实课堂”,移动卫星车助力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信息化课堂。以上十大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环境方面均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趋势二:数字鸿沟和技术环境将加剧“全球学习危机”
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全球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然而“全球学习危机”正在涌现。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13-2014)》指出,在全球6.5亿小学适龄儿童中,依然有至少2.5亿人没有学到基本的读写和计算技能。其次,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因数字鸿沟产生的学习者信息素养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机会具有明显差异,从而阻碍了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妨碍学习者未来体面就业所需各种技能的培训。再次,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环境支撑下的教学模式也并未充分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各种教学模式在很大比例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虽然手持先进的移动设备,获取最前沿的动态信息,但因“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缺乏,学习者依然无法体会到先进技术给学习带来的趣味性,甚至加剧了学习者的厌学情绪。因此,缩小数字鸿沟、加强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设计才能进一步改善“全球学习危机”的境况。
趋势三: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优先发展教育信息化看作是关系到本国国际竞争力和21世纪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纷纷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并采取一系列行动。为保证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连续性,各国政府均重视顶层设计,以分阶段、渐进式来解决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先后四次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应对不同的境遇和问题,但政策具有显著的连续性,体现了各时期的关注重点。日本政府也先后提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从基础设施到网络互联再到信息化应用,涉及范围广,覆盖面宽,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政策顶层设计的重视。
趋势四:不同国家政策导向差异导致其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特征日趋明显
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战略发展重心与各国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始转向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上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各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还比较大,但是都已步入综合协调发展的轨道并与上述四个阶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以英国为例,该国的“下一代学习”战略重点由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转向应用水平和效益的提高,顶层设计更多是围绕如何利用技术为个人的潜能最大发挥服务,而不只为个人的单一能力。
趋势五:“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将成为全球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共同强化的研究主题
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研究体系中,“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已被当作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众多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基金会、非政府组织、企业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研究人员,加入了该领域的研究行列,有效地支撑着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很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普遍形成了实力雄厚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家层面构建了系统化的支撑体系。不论是研究经费投入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与该领域研究价值相匹配,凸显各国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以美国NSF和欧盟FP7为例,美国和欧盟都有非常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体系。美国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和支持机构来源多样,研究的资金渠道也呈多元化,既有政府支持也有民间资本的支持。欧盟根据自身多国、多体系特点,联合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了开放式项目研究管理体系,确保相关研究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
趋势六:全球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呈多极化
世界五大地区北美、欧盟、亚太、南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因其政治结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教育观念、文化背景等不同,导致教育信息化态势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多极化特征。北美地区的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先进,美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早,整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地广人稀的加拿大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其教育信息化的亮点。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相继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各成员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欧盟各国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向。亚太地区涵盖范围广泛,有着世界经济总量前列的国家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侧重虽存在差异,但都表现出极富特色的发展态势,其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在于不断的探索创新。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有较大改善,教育信息化发展虽然存在瓶颈,但这并未阻碍南美各国紧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步伐。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在21世纪虽有显著提高,但仍面临重重困难,寻求在社会稳定中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该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思路。
趋势七:“教育公平”在各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趋明显
各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公平问题,区域之间、种族之间教育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差异性,并且有日趋严重之势。为避免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教育公平”问题提高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结合自身国情,纷纷制定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采取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措施。例如,美国政府采取优先发展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并对特殊群体给予教育政策的特别关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跨越数字鸿沟。英国政府的《E-Strategy战略规划》提出为所有机构提供国家宽带服务,尤其面向弱势群体发展ICT基础设施和服务。对经济处境不好的学校进行技术投资,让这些学校的普通学生或残疾学生都有机会使用同等的先进技术。智利推出的“结网”计划成为其促进公平的重要手段,试点首先在首都地区进行,之后的工作重心主要偏向贫困及偏远地区。
趋势八:政府引导下的多方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以联邦政府投资为主,各州、基金会和社会捐赠也占有一定比例,该国的教育折扣项目(E-Rate)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针对数字鸿沟而启动的国家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凡是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和图书馆在购买相关软件时,只需支付相应折扣价格,折扣之外的费用则由E-rate基金支付。此外,美国政府还以项目的形式鼓励和资助各州和学区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资金来源也多种多样,可以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也可以来自美国农业部的基金项目,还有大量来自工业界和非盈利机构等。日本实行“公费”、“私费”并举,官民共同分担的政策,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社会参与、民间支持成为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趋势九:信息产业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信息产业领域的企业对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创新的软硬件研发、教育信息化核心技术的攻关等,无不得到了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的支持。此外,多数企业也将积极支持教育信息化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跨国IT企业(如Intel、Microsoft、HP等)所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公益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知名数字出版企业在数字资源建设与运营模式方面独树一帜,有力地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政企合作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特别是政府购买企业的服务,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出现了一批专门面向教育信息化行业的企业,如K12.com、Blackboard、Desire2Learning、Instructure Canvas等。当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为确保面向教育的企业能够长期支持该领域的发展,各国政府在政策、投资模式等方面也给予了相应的设计,从而有利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新课标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重新的定义,明确了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毕竟教育信息化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而且不同的地区教材使用情况、设备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从而使教学模式、课堂结构还处于不断探索、研究之中。一些教师认为,由于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无论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一些地区,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担负校园网维护、计算机教室管理等职责,未能够有效的利用,从而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师队伍有待提升
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一些中小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执行力不够,导致一些教师虽然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但是由于未得到领导的关注而“无奈”选择退出。对于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如何进行改进和提升,如何加强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融合,如何保证培养目标与考核目标相一致,已经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教育信息化教师未能够对信息化技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他们无法更好的开展信息化教学,无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
(三)资金不足,设备落后
要想更好的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就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保证,需要购买与之相匹配的设备。但是我国大部分小学还很少接触电脑,既是学校购置了电脑但是已经用了好长时间,濒临淘汰的边缘,虽然有些学校想要对其进行更新,但是迫于资金的压力,无法得到实现,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化无法顺利进行。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学校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无法及时购置教学设备,导致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就成为制约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提高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教育观念好坏直接决定了教育行为能否顺利进行,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的问题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变,而并非技术问题。目前,落后的思维模式和教育观念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最大障碍。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已经在社会各界得到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从而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意识,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也应该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说在小学教育之中,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建立起合作关系,然后分享各自的教学资源,而通过互联网就能够有效地实现远程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
如今,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统筹、均衡城乡教育,以更好的缩短城乡差距,推动教育事业的均衡、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各个地区也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完善基本教育设施,尽可能让广大师生真正步入到信息化时代。另外,还需要根据当地发展情况,来因地制宜的进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更好的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所以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对于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三)加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我国可以将小学教育信息化课程设定为必修课,这样不仅可以引起教育机构的重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更好的确保小学教育信息化课程的进行,提高其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是其说起来容易,真正落实到实处还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大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缺乏统一的执行方案,要想解决该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生下工夫,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特点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从而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缺陷,以确保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加大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进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执行者,而且师资队伍的质量将会直接决定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因此,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更好的确保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要从根本上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万悦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文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 上一篇:科技金融市场前景
- 下一篇:青少年如何承担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