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育儿替代品 劳动供给 儿童健康 内生性
一、 引言
从经济收入的角度而言,女性就业机会的提高,尤其是非农就业机会的提高,有利于家庭增加收入和减少贫困,这可能会在许多方面对儿童福利产生正面影响。来自于多个国家的研究都证明,女性在家庭中收入份额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家庭预算份额中分配至儿童教育、健康和营养相关的部分(Hoddinotte and Haddad,1995;King and Mason,2001;Song,2008)。但同家庭其他成员不同,几乎在世界所有的地方,妇女都被认为是婴儿和孩子的首要照料者(UNDP,1995)。由于时间和能力约束,母亲增加劳动供给或者改变劳动供给模式,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育儿时间的下降,或者由于工作疲惫导致育儿质量的降低,这些都可能对儿童的发展起到负面影响(Desai et al .,1989;刘靖,2008)。
母亲在经济转型期育儿功能的弱化问题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已经凸现。自1978年改革伊始,中国农村经济经历了以非农化、农村工业化以及城乡迁移为特征的巨大转变,在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及其经济利益的激励下,女性或者承担了因为男性劳动力转移而遗留的农业重任,或者选择从事非农就业甚至向城市进行劳动力迁移(相关研究参见Knight and Song,2005;de Brauw et al .,2008;Zhang et al .,2004)。畅红琴和董晓媛(2009)研究发现,对于育儿年龄(26至35岁之间)的劳动人口而言,女性的农业生产份额从1997年的52.3%提高到2006年的53.9%,而雇佣比例则从28.7%提高到47.3%。越来越多的年轻母亲转变劳动供给行为必然会对儿童的照料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母亲劳动时间的增加对孩子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母亲非农劳动增加对儿童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农业劳动的增加(刘靖,2008)。同时,由于大量城乡劳动力转移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研究参见中国妇联(2008)、段成荣(2005)等。问题,也是母亲育儿功能弱化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当年轻的母亲越来越多的转变劳动供给模式时,一些育儿的替代品,包括老人、亲戚以及育儿机构等,开始凸显其重要性。儿童照料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儿童发展的直接影响,还在于它可以通过影响家庭的劳动供给或者消费决策对儿童产生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讨论的是儿童照料的投入水平如何影响儿童发展。部分研究证明,高质量的儿童照料同儿童发展呈正相关关系(Love et al .,1996),但不同的儿童照料模式因其质量的差异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可能并不相同,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参见Blau(1999)。儿童照料的决策如何影响家庭的劳动供给或者物品投入决策的研究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一方面,儿童照料的决策影响家庭劳动供给决策、尤其是母亲的劳动供给决策或与其同时进行的其他决定,相关研究如Chevalier and Viitanen(2002)、Anderson and Levine(2000)、杜凤莲和董晓媛(2010)。就我国农村地区而言,一些研究证实,同孩子的祖父母同住或同祖父母居住地较近与妇女对儿童照料时间的下降紧密相连,年长与年轻的妇女在照料儿童方面存在分工(Chen,2004),并且这种分工有助于年轻妇女的劳动供给与非农就业参与(Judd,2007)。另一方面,儿童照料决策也可能影响家庭对于儿童投入品决策,相关研究参见Bernal and Keane(2006)。
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与劳动力市场发展,母亲作为家庭收入的挣取者和孩童的主要照料者,其劳动供给行为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对儿童的人力资本积累产生影响;随着母亲劳动供给模式的转变,儿童照料替代品,包括老人、亲戚以及育儿机构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在儿童人力资本决定中所起到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本研究使用中国营养健康(CHNS)数据,选取了四种健康指标反映儿童的健康状况,同时利用工具变量控制健康产出方程中各种投入品的内生性问题,重点考察了儿童照料替代品对儿童健康造成的影响,以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和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含义。文章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随后是计量模型的构建以及估计策略,接着是关于数据的说明以及围绕所使用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然后是对于估计结果的讨论,最后是简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 分析框架和估计策略
(一) 分析框架
本文主要采用健康水平作为儿童发展的衡量。儿童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还在于它同儿童的教育、未来的劳动供给以及工资的决定等都具有正相关关系(Behrman,1990)。本文的理论模型类似于标准的Becker(1965)家庭产出模型。首先,母亲效用函数取决于儿童健康( H)、物品消费(X)以及休闲(TL ):
maxU(H,X,TL) (1)
同时,参照James Burdumy(2005)的研究,效用的极大化取决于儿童健康产出方程、母亲和儿童的时间约束,以及家庭预算约束:
儿童健康产出方程表达式(2)表示儿童的健康取决于母亲的照料时间投入Tmc和照料的质量Qc、儿童被他人照料的时间投入Toc和照料的质量Qs,同时还取决于物质投入G,Z为一系列外生的健康产出决定因素,ε是随机扰动项。母亲照料的质量取决于母亲的劳动供给时间Tw以及其他因素A。在家庭预算约束方程(3)中,w指母亲工资、V为其他收入,ps、pG和pX分别指孩子照料替代品的价格、孩子消费市场商品的价格以及母亲消费市场产品的价格。母亲的时间约束方程(4)分为劳动时间Tw、照料儿童时间Tmc以及休闲时间TL。 孩子的时间约束方程(5)这里对于儿童时间进行了高度的简化,一方面忽略了儿童的休闲时间,考虑到儿童的休闲时间对于我们的研究没有关系,这种简化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则假设了母亲的照料时间与他人照料时间之间的简单线性替代关系。如果假设此时儿童被照料的时间(母亲和他人)为“有效”时间,那么这种假设也是符合逻辑的。则简化为被母亲照料的时间和被他人照料的时间为简化分析,这里他人照料指的是儿童被父母以外的人照料的时间。从我们的样本数据中看出,父亲的照料投入比较少,因此,为了减少模型分析的复杂性以及降低计量的困难,在模型中以及后面分析阶段忽略了父亲照料因素。 Toc两 部分。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儿童健康产出方程是一个高度简化的表达式,不仅表现在投入品种类的简化,还表现在投入品之间关系的简化。
从上述理论模型可以看出,从母亲效用函数出发,囿于儿童健康产出方程、母亲和儿童的时间约束以及家庭预算约束,母亲在第一步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过程中决定劳动时间以及儿童照料时间,在此基础上,在优化过程的第二步决定儿童物品投入相关研究参见James Burdumy(2005)、Blau(1996)、Bernal and Keane(2006)等。,通过家庭预算约束决定育儿替代品的选择,从而最终决定儿童健康产出。
假设儿童的健康为时间和物质投入的正常品,从儿童健康产出方程(2)中可以判断,母亲和他人照料时间、照料质量以及市场商品对于儿童健康的直接效应为正,即 hTmc>0,hQc>0,hToc>0,hQs>0和hG>0。同时,预期母亲劳动时间提高往往会增加压力以及疲惫感,从而降低育儿质量,即QcTw0。
依据上述分析,儿童的健康产出方程可以进一步表述为以下形式:
依据上述变形分析,儿童的健康进一步表示为母亲劳动供给、儿童被他人照料以及投入品等其他因素的函数。此时,儿童被他人照料的影响可以从方程(6)中比较直观的推出,其对儿童健康影响的边际效果可以表示为:
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儿童的健康产出为时间投入的正常品,那么合理假定h/Toc>0,此时他人照料对于儿童健康的边际影响取决于母亲照料质量与他人照料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取决于方程(7)右边究竟哪一项占主导地位。依据前述分析,如果他人照料的质量劣于母亲照料的质量,即Qs-Qc
同理,母亲劳动时间对于儿童健康变动的边际效果亦可以从上式推知:
这里可以看出,母亲的劳动供给时间对于儿童健康的影响取决于(8)式中关于照料质量以及投入物品的边际影响相互抵消后的结果,母亲工作时间的提高因降低母亲的照料质量从而对孩子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有可能为儿童健康投入更多的物品。因此,母亲劳动时间对于儿童健康的影响方向如何并不确定,尚属经验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他人照料以及母亲劳动供给对于儿童健康的具体效果并不确定,只能通过经验研究来证明。
(二) 估计策略
依据前述分析,健康产出方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H=α0+α1Toc+α2Tw+α3I+α4W+ε(9)
其中I为家庭劳动收入,市场物品G的替代;W是一系列影响儿童健康的变量,包括Z、V、各种价格,以及其他家庭、个体或社区变量;αi(i=1,2,3,4)表示未知参数;ε是随机扰动项。母亲劳动供给定义为母亲每周工作时间,儿童被他人照料时间定义为儿童被非父母个体照料的时间。家庭劳动收入为家庭年总劳动收入,以对数形式表示。
方程中非母亲照料时间,母亲劳动时间和家庭收入都是内生的,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儿童被他人照料以及母亲的劳动供给同儿童健康禀赋相关,各种禀赋以及偏好的异质性因素均构成了方程中遗漏变量的来源,而变量遗漏问题通常使得估计系数有偏误和不一致;其次,儿童当前健康状况影响非母亲照料时间和母亲劳动时间的决策,比如儿童健康状况差的母亲更可能减少劳动供给和对非母亲照料的需求,从而导致低估这两个变量对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家庭劳动收入变量因其同母亲劳动供给之间的相关性亦遭遇同样的同期决定估计有偏误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研究对于儿童产出方程中的内生性问题的处理进行了努力,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在方程中引入变量、固定效果(或差分)模型以及联立方程模型(多为单方程估计,如工具变量法)。然而这些方法各有裨益:变量方法较为直接,但对于数据信息要求较高,相关研究参见Vandell and Ramanan(1992)等;固定效果(或差分)模型虽然可以移除产出方程中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但依赖于不可观测因素不随时间变化的强假设,且难以解决反向作用的问题,相关研究参见Blau et al. (1996)等;而工具变量方法虽然可以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但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相关研究参见Glick and Sahn(1998)。有鉴于此,多数研究倾向于采取将上述方法结合来解决内生性问题,相关研究参见Blau et al. (1996)和James Burdumy(2005)等。
囿于数据所限从CHNS的数据结构而言,调查相隔年份比较长(2至4年),如果是panel数据,要控制所有年份的儿童年龄都在5岁以下,对于样本量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而即使使用固定效果模型,也不能得出无偏的估计结果,仍然需要使用工具变量。,本文主要采用工具变量方法控制方程中的内生性问题,同时选择尽可能多的能识别禀赋和偏好的变量来辅助降低估计结果对于未观察到的异质性分布假设的敏感程度。此外,因为所有家庭层面的变量都可能同时与母亲的劳动供给以及儿童的照料决策和健康产出相关(James Burdumy,2005),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社区层面变量作为工具变量。本文采用了如下备选的工具变量组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参见James Burdumy(2005)以及Bernal and Keane(2006)。(当地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及其平方项)、影响劳动参与的当地基础设施状况(村距火车站的距离、村内拥有黑白或彩色电视机的家庭的比例以及是否可以接收有线电视从信息的可获得性与就业网络的角度,认为此项工具与劳动参与相关,但与儿童健康关系不大。)、当地市场上的块煤价格以及家庭人均耕地面积考虑到我国耕地面积按照人头划分的分配方式,我们认为耕地面积同儿童健康并不直接相关,但耕地面积可能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农村家庭的收入。。我们认为这些变量与劳动供给决策、育儿决策或家庭劳动收入存在相关性,但在控制了这三个因素的情况下,与儿童健康状况无关。由此,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的方法估计健康产出方程,还将对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三、 数据说明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库(China Economic,Population,Nutrition,and Health Survey,CHNS) 我们感谢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库(CHNS),Carolina Population Center和中国CDC为本文提供了数据。文中所有图表数据来源均来自于本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中国九省七年的调查数据,时间分别为1989、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调查方法采取分层、多级、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内容包括住户调查、膳食调查、健康调查和社区调查等诸多方面。该调查在每一个调查年度调查住户(农村住户和城市住户)4000个左右,涉及家庭成员13000多个。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为其中一部分,采用的子样本包括调查中全部的农村点以及城市郊区的家庭,将城市郊区包括在样本中是因为它们与农村地区关系紧密,其中大部分人仍为农村户口相关的划分方法参见Sicular and Zhao(2004)。。选取的子样本包括除1989年外1989年针对劳动时间和收入的统计方法同其他年份略有不同,且数据质量也不如随后年份,因此,在研究中去掉这一年的数据。的六个年度中0至5岁将孩子的年龄限定在5岁以下主要是考虑到6岁以上儿童开始入学,这样可以避免分析复杂化。年龄采取出生月份除以12个月的计算方法,因此小于6个月的儿童计为0岁,6至18个月的儿童计为1岁,以此类推。孩子,同时去除某些异常值,样本总数为1711个,其中母亲参与劳动的1438个,被他人照料的570个。
考虑到健康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本文共选用四种健康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推荐的方法,健康指标z评分=(观测值―参考标准分年龄均值)/参考标准分年龄标准差,同时对异常值按照WHO推荐方法进行调整。本文中所使用的参考标准为WHO于2006年公布的儿童成长标准。其中,年龄别体重Z评分小于-2为体重不足,体重不足率常用于作为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年龄比身高Z评分小于-2为生长迟缓,反映儿童慢性营养不良;而BMI通常用作肥胖检测指标,过高的BMI可以作为判断儿童是否超重甚至肥胖的标准。。选取儿童的身高比体重Z评分(WHZ)、年龄比体重Z评分(WAZ)、年龄比身高Z评分(HAZ)来分别反映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营养状况,同时选取年龄比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评分(BAZ)作为儿童体重状况的监测。由图1可以看出,HAZ和WAZ的样本均值均小于零,WAZ表现相对好于HAZ,但两种指标的分布均向左偏移,而WHZ和BAZ均值略高于0,且分布基本对称。结合各种指标的代表含义,说明儿童生长迟缓在农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短期的营养不良则并不严重,这表明农村地区的营养不良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在近期内得到了改善,而困扰城市的儿童肥胖在农村并不成问题。
图1 儿童健康指标样本分布图(HAZ、WHZ、WAZ、BAZ)
文中表1为健康方程中出现的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家庭劳动收入以及非劳动收入采用CHNS数据库中所提供的分地区分城乡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2006年为基期不同年份的收入水平使用CHNS数据库中提供的分地区分城乡的物价指数进行调整,以2006年为基期。参见cpc.unc.edu/china/home.html。。样本中女童的比例约46.2%,而独生子女的比例仅有29.7%,结合孩子的出生次序来看,约有53%的孩子虽不是独生子女,但为家中最小的孩子。虽然我们的样本中多数为年轻的父母亲,但其教育水平并不太高,多为小学文化。考察村里的基础设施变量可以发现,农村地区育儿机构的可获得性相对较低,我们所研究的样本中仅有33.8%的村庄有适合儿童的育儿机构,而这个比例还包括了县城以及城郊。从育儿机构的费用来看,即使以2006年的物价水平,月均约45元的费用并不算低虽然这个数字是我们对缺失值调整过后的结果,但偏倚程度并不大,事实上,如果扣除掉缺失的样本,育儿机构费用的均值约为48.8元,这甚至高于我们调整后的结果。,这进一步说明了育儿机构在农村地区较低的可获得性。
考察母亲以及儿童照料情况,样本中母亲的周均劳动时间约为34.7个小时,而儿童周均被他人照料的时间约为11.4个小时。图2左边描绘了母亲劳动参与率以及选择他人照料的儿童的比例随儿童年龄变化趋势,右边描绘了在孩子的每个年龄段不同类型的母亲(参与劳动或未参与劳动)以及选择不同孩子照料方式(他人照料或无他人照料)所占的样本比例(每个年龄段为1)。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母亲的劳动参与率高达70%以上,且随着孩子年龄的上升比例不断提高,儿童被他人照料的比例在儿童小于6个月时比较低,仅有不到20%,之后随着儿童的年龄增加不断增加,到孩子5岁时约有半数的孩子被他人照料。与没有参与劳动的母亲相比,参与劳动的母亲更有可能选择儿童照料的替代品。但即使如此,参与劳动的母亲仍然有较高的比例没有选择儿童照料替代品,从事劳动且不选择他人照料孩子的母亲的比例在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都是最高的,虽然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参与劳动同时选择他人照料孩子的比例也逐渐增加,但依然略小于参与劳动但未选择他人照料孩子的母亲比例,这说明在农村地区母亲可能同时承担了并不轻松的劳动负担以及主要的儿童照料责任。
图3分析了母亲劳动时间以及儿童被他人照料的时间均值随儿童年龄增长的变动趋势,这种变动结合了时间和参与比例的增加两方面。如果仅从均值的比较而言,母亲劳动时间的增加并不能全部由儿童被他人照料时间的增加来弥补,在儿童的不同年龄段这个差异保持在22个小时左右,即使单独考察同时参与劳动以及选择他人照料儿童的母亲,这个差异依然保持在9.8个小时左右,更何况他人照料与母亲照料在质量上尚且可能存在差异,这说明母亲或者因为工作减少了育儿时间,或者牺牲了休闲时间以取得育儿与工作之间的平衡,而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降低育儿的时间数量或质量。分开考虑母亲不同劳动参与状态与育儿模式选择可以发现,选择他人来照料儿童的母亲的劳动时间比没有他人照料儿童的母亲高4 5个小时,而母亲参与劳动时儿童被他人照料的时间比母亲没有参与劳动的样本约高4个小时,这说明育儿决策与母亲劳动供给之间的确存在相关性。
考察母亲不同劳动参与状态与育儿决策情况下的儿童健康状况,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身高比体重Z评分外,其他几个健康指标均显示没有参与劳动的母亲的孩子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参与劳动的母亲。针对中长期的健康指标WAZ和HAZ的分析表明,选择了他人照料的儿童身高与体重指标好于没有选择他人照料的儿童。比较劳动参与和育儿决策的四个不同状态可以发现,母亲没有参与劳动同时没有照料替代品的儿童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几种,这对于所有健康指标都适用,其次为母亲没有参与劳动同时儿童被他人照料,而健康表现最差的是母亲参与劳动的同时没有照料替代品,这表明育儿以及劳动供给决策的确对儿童健康存在影响。
四、 实证分析
表3分别列出了针对四个健康指标的OLS和2SLS估计结果,内生变量为母亲劳动时间、儿童被他人照料时间以及家庭劳动收入。2SLS的第一阶段估计结果见附表1和附表2,可以看出,在选用当前的工具变量组合的情况下,方程得到了较好的识别方程约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弱”工具的假设,这样的结果虽然不能令人特别满意,但结果已基本可信。。通过Hausman检验,我们发现不能忽视这三者在儿童健康产出方程中的内生性,而Hansen Sargan的过度性识别检验则证实了所选择的工具变量的有效性。
2:①HAZ产出方程的IV组合为:当地市场上块煤的价格、当地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及其平方项、村内拥有黑白电视机的家庭的比例、家庭人均耕地面积、村内拥有彩色电视机的家庭的比例、村距火车站的距离;②WHZ、WAZ和BAZ产出方程的IV组合:当地市场上块煤的价格、当地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及其平方项、村内拥有黑白电视机的家庭比例、家庭人均耕地面积、村里是否可以接收有线电视信号。
从OLS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母亲劳动时间投入以及儿童被他人照料时间投入对于儿童健康具有负面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显著;而家庭收入则对于短期健康指标(WHZ)和体重监测指标(BAZ)显示出显著正向影响,但2SLS的估计结果显示OLS的母亲劳动时间和儿童被他人照料时间的估计系数严重有偏,这种偏差主要源自于母亲劳动供给与儿童照料和儿童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导致的内生性。在通过工具变量识别了这种关系后,劳动时间以及照料时间的系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凸显出了时间投入对于儿童健康的重大作用。而OLS的劳动收入的系数则呈现出向下偏移的趋势,这可能表示了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对于家庭收入的作用。2SLS的估计结果显示了家庭劳动收入对于儿童健康显著的正面作用。
从2SLS的估计结果来看,儿童被他人照料的时间对于儿童健康呈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且这种负面影响与母亲劳动时间增加的影响效果非常接近。这意味着在控制了家庭收入以及母亲劳动供给的情况下,儿童被他人照料的时间每增加一个小时,就使得儿童的健康指标下降0.022―0.034个单位。依据前面的分析,方程中儿童被他人照料时间的系数同时包含了他人照料对儿童健康的正效应以及母亲照料时间下降的负效应。儿童被他人照料时间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可以认为是母亲照料与他人照料之间的质量差异,儿童被他人照料时间上升所带来的正效应难以抵消母亲照料时间下降的负效应,这说明了当前儿童照料替代品的质量令人担忧。
母亲劳动时间的增加对儿童健康的四个指标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表现在母亲的周均工作时间每增加一个小时,就倾向于使得儿童的HAZ下降约0.024个单位,WHZ下降约0.026个单位,WAZ下降约0.026个单位,BAZ下降约0.03个单位。这证明了前面的理论以及描述性分析的结果,农村地区母亲可能同时承担了繁重的劳动负担以及主要的儿童照料责任。鉴于母亲劳动时间实际上是母亲照料儿童的有效时间的反向替代,母亲劳动时间的负面影响可能源自于因劳动时间增加所导致的母亲照料时间的减少,以及因疲惫等因素所导致的照料质量的下降,虽然劳动时间增加同样意味着投入物品的增加,但这种正效应难以抵消其所带来的负效应。
家庭劳动收入对于儿童健康均显示出了显著的正面影响,且针对不同的健康指标的影响差异较大。家庭年劳动收入每增加1%,可能使得儿童的WHZ、WAZ和BAZ分别增加约0.63、0.519和0.549个单位,而对于HAZ,这个效用仅为0.28左右。这表明家庭劳动收入对于儿童的近期健康状况具有更大的影响,同时也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家庭收入对于儿童健康具有正面促进作用的结论。类似的,家庭非劳动收入也仅仅显示出了对于儿童短期健康状况具有显著作用,对于其他健康指标则没有明显影响。这种不显著影响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家庭非劳动收入中包括了贫困补助、独生子女费等,补贴水平高反应了家庭的贫困状况,且针对儿童的补贴可能不一定真正对儿童起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体现了个体与家庭水平上的收入控制权不同对于儿童健康的影响,个体对于自己的劳动收入具有更大的决策权力。
作为反映照料替代品质量的变量,家庭有居住地较近的女性老人的存在并没有对儿童的健康产生显著影响。不仅如此,从OLS和2SLS的系数符号来看,这种潜在的影响甚至可能是负的。出乎意料的是,男性老人的存在反而对儿童的中短期健康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或许是由于女性老人对于儿童的影响主要在于照料时间,而男性老人则更倾向于从其他方面如物质投入来对儿童产生影响。适合儿童年龄的育儿机构的可获得性对于儿童短中期的健康状况起到了显著的正面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育儿机构将使得儿童的WAZ提高0.189个单位,它对于WHZ和BAZ的影响尤其显著,其边际变动的影响分别为0.251和0.292个单位。育儿机构费用对于儿童的健康状况则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影响。
儿童的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出生次序均没有显著影响,这或许是由于样本儿童年龄偏小,性别或者独生子女方面的优越性尚未体现所造成的。母亲的生育年龄预期会对儿童的禀赋以及母亲的照料能力或偏好产生影响,估计结果显示了母亲生育年龄较高对于儿童中短期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较,这似乎表明母亲生育年龄的生物学影响效果在我们的样本中要小于母亲年龄增加在儿童照料能力与经验方面的优势,但这种关系并非线性的,这种非线性主要体现在母亲年龄大对于儿童健康的影响上面。母亲年龄大于35岁对于儿童健康的影响为负,且影响程度远远大于生育年龄,但这个作用仅在孩子的年龄比体重估计式中体现出了显著影响。
父母的身高体重作为儿童健康禀赋的识别因素对于儿童的当前健康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母亲的体重较其身高对于儿童显示出了更为显著的影响,而父亲的身高则显示出更为显著的影响。母亲的教育水平预期可以从影响母亲的照料能力和偏好以及家庭对于儿童投资的偏好等方面来影响儿童健康,但这个影响并不显著。如果从母亲的营养知识的获得或者拓宽视野的角度而言,这种不显著的作用或者说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在健康知识的传递方面的匮乏以及提高能力方面的欠缺,或者说明虽然高教育的母亲有更高的知识以及更宽的视野来对待儿童的健康,但其可获得的物资投入有限,从而限制了知识在儿童健康方面的实现。而父亲的教育水平则对于儿童的长期健康起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从影响家庭物资投入偏好的角度,这似乎说明了父亲而非母亲更有决策权力。
农村是否有可以买到肉蛋禽的自由市场预期可以从营养食品是否较易获得方面来影响儿童健康,在多数情况下这一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这或许是因为农村地区家庭目前仍在肉蛋禽等的消费方面多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所以对于自由市场的远近并不敏感。而稻米价格对于儿童中短期健康显示出显著的负面影响,反映了食物价格变动与儿童健康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这同以往文献的结论如Martin Prevel et al. (2000)相一致。考察地区以及时间变量,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儿童健康状况并没有显著区别,这或许说明了虽然农村幼儿所处的健康大环境并没有变坏,但至少也没有变得更好。县城的幼儿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农村地区,而城郊则和乡村地区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体现了不同地区健康环境的差异。
五、 简要结论
中国的乡村经济自1970年代以来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状况,但却加重了女性育儿与工作的双重负担。随着年幼儿童的母亲参与劳动力市场模式的变化,是否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育儿替代品对于儿童福利的影响越加凸显。本研究选取了四种健康指标――用身高比体重Z评分(WHZ)、年龄比体重Z评分(WAZ)、年龄比身高Z评分(HAZ)来分别反映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营养状况,同时选取年龄比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评分(BAZ)作为儿童体重状况的监测,重点考察控制了母亲劳动供给的情况下儿童照料替代品对于儿童健康所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被他人照料的时间以及母亲劳动时间的增加对儿童健康呈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家庭劳动收入对于儿童健康体现出了显著的正面影响。适合儿童年龄的育儿机构的可获得性对于儿童短期和中期的健康状况起到了显著的正面影响。
目前的公共政策主要针对于儿童健康、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等方面,针对农村儿童照料方面所提供的关注和支持则相对较少。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女性劳动参与对于农村经济增长以及收入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减少女性参与过程对于儿童福利的负面影响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研究证实了儿童照料服务在农村地区因其可获得性远远不够以及质量差强人意而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儿童照料的可获得性及其质量,这对于降低女性负担、促进女性劳动供给,以及提高儿童福利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从研究的结论来看,母亲的教育水平对于儿童健康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或许说明了现有教育体系中关于健康的知识推广不足。另外不同地区的儿童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儿童的健康状况似乎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鉴于公共健康服务的供给具有显著的外部性,以及不同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现象的加剧,建立一个公平而统一的公共健康服务的供给以消除不同地区间健康投入的不均衡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Anderson, P. M. and P. B. Levine, 2000, “Childcare and Mothers Employment Decisions,” in Finding Jobs: Work and Welfare Reform , Eds. by David E. Card and Rebecca M. Blank,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ecker, G. S, 1965, “A Model of Allocation of Time,” Economic Journal , Vol.75, 493 517.
Behrman, J. R., 1990, “The Ac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Poverty on One Another: What We Have Yet to Learn,” Living Standards Measurement , Working Paper No.74,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Bernal, R. and M.P. Keane, 2006, “Child Care Choices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Achievement: The Case of Single Mothers,” manuscript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nd Yale University.
Blau, D., 1999, “The Effects of Child Care Characteristics on Child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 Vol.34(4), 786 822.
Blau, D. M., D. K. Guilkey, and B. M. Popkin, 1996, “Infant Health and the Labor Supply of Mother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 Vol.31(1), 90 139.
Chen, Feinian, 2004, “The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Generations of Women in Rural Chin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Vol.33, 557 580.
Chevalier, A. and T. K,Viitanen, 2002, “The Causality between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Childcare,”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 Vol.9(14), 915 918.
De Brauw,Alan, Qiang Li, Chengfang Liu, Scott Rozelle and Linxiu Zhang, 2008,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Myths Surrounding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Farming,” China Quarterly , Vol.194, 327 348.
Desai, S., P. L. Chase Lansdale, and R.T. Michael, 1989, “Mother or Market? 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on the Intellectual Ability of 4 Year Old Children,” Demography , Vol.26(4), 545 562.
Glick, P. and D. E. Sahn, 1998, “Maternal Labor Supply and Child Nutrition in West Africa,”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Vol.60(3), 325 355.
Hoddinott,J. and L. Haddad, 1995, “Does Female Income Share Influence Household Expenditures? Evidence from Cote DIvoire,”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Vol.57, 77 95.
James Burdumy, S., 2005, “The Effect of Maternal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n Chil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 Vol.23(1), 177 211.
Judd,E., 2007, “No Change for Thirty Years: the Renewed Question of Womens Land Rights in Rural China,” Development and Change , Vol.38, 689 710.
King, E. and A. Mason, 2001, Engendering Development Through Gender Equality in Rights, Resources, and Voice , A co publication of 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night, John and Lina Song , 2005, Towards a Labour Market in China ,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ve, J. M., P. Z. Schochet. and A. L. Meckstroth, 1996, “Are They in any Reat Danger? What Research does and doesnt Tell Us about Child Care Quality and Childrens Well Being,” manuscript , Princeton N.J.: Mathematica Policy Research, Inc.
Martin Prével, Y., F. Delpeuch, P. Traissac, J. P. Massamba, G. Adoua Oyila, K. Coudert, and S. Trèche, 2000, “Deterioration in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in Brazaville, Congo, Following the 1994 Devaluation of the CFA franc,”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Vol.78(1), 108 118.
Sicular,Terry and Yaohui Zhao, 2004, “Earnings and Labor Mobility in Rural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WTO Entry,” in China and the WTO: Accesssion Policy Reforem and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 Eds. by Deepak Bhattasali, Shantong Li, and Will Mart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9 260.
Song, Lina, 2008, “In Search of Gender Bias in Househol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 IZA Discussion Papers 3464,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IZA).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99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dell, D. L. and J. Ramanan, 1992, “Effects of Early and Recent Maternal Employment on Children from Low income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 Vol.63(4), 938 94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The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 who.int/.
Zhang, Linxiu, A. de Brauw and Scott Rozelle, 2004, “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ts Gender Implications,” China Economic Review , Vol.15, 230 247.
畅红琴和董晓媛,2009,《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留家庭成员时间使用的影响》,《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63―76页。
杜凤莲和董晓媛,2010,《转轨期女性劳动参与和学前教育选择的经验研究:以中国城镇为例》,《世界经济》第2期53―68页。
段成荣和周福林,2005,《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第1期29―36页。
篇2
[关键词] 儿童;营养不良;肥胖;贫血
[中图分类号] R72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41-03
Health condition analysis of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five in Meizhou city
ZHANG Qiuyun
Campus Hospital of Jiaying Colleges of 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Meizhou 5140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ster the health status of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in Meizhou city, and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health level.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c investigation method was used and a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of 12 928 cases of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among 30 kindergartens in the urban area was collected.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children wa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referring to the standards recommend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TO).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moderate and severe malnutrition of the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was 3.77%,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s (P>0.05). The prevalence rate of malnutrition was lower among children younger than 1 year old, but higher among children older than 1 year ol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malnutrition was growth retardation (44.56%), followed by low body weight (40.04%), weight loss (15.40%). The prevalence rate of obese among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was 5.01%,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boys (5.53%) was higher than girls (4.45%)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Children; Malnutrition; Adiposity; Anemia
5岁以前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健康状况将对其终生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梅州市经济条件以及文化与其他地区不同,儿童的健康问题及健康水平与其他地区也不尽相同,为了解梅州市儿童健康状况,发现儿童健康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治疗,为儿童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的建议,笔者2010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本市区12 928名5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分析与评价,以期为促进儿童健康提供基础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包括从初生到不满5周岁的所有儿童(包括常住、暂住、流动人口)。抽样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以托幼机构为调查单位,随机抽取30所托幼机构。
1.2 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①发育评估:对每个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包括体重、身高等指标。②营养不良:采用WHO推荐标准,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为低体重;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中位数-2SD为生长迟缓;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为消瘦。③贫血:血红蛋白(Hb)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包处理,对数据资料进行t检验、χ2检验等处理,以P
2 结果
2.1各年龄组男、女儿童的体重、身高的测量值
儿童身高、体重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年龄愈小增长愈快。2岁以后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呈现平稳增长。男童身高、体重均值普遍比女童高。见表1。
表1 5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x±s)
注:与男性比较,*P
2.2 各种营养性疾病的检出情况
2.2.1 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情况本次调查了12 928名5岁以下儿童(满月至未满5周岁儿童),检出中、重度营养不良487例,营养不良患病率为3.77%。其中,男童6 769名,检出营养不良儿童269名,女童6 159名,检出营养不良儿童218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岁以下婴儿营养不良患病率较低,1岁以后开始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2 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情况在12 928名5岁以下(满月至未满5周岁儿童)被检儿童中,单纯性肥胖患病率为5.01%。其中,男童6 769名,检出单纯性肥胖儿童374名,女童 6 159名,检出单纯性肥胖儿童274名,男童单纯性肥胖的检出率(5.53%)高于女童(4.4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3 各年龄段儿童贫血患病率
在12 028例5岁以下(6个月至未满5周岁儿童)被检儿童中,贫血患病率为22.42%。其中,男童6 334例,检出贫血儿童1 505例,女童5 694例,检出贫血儿童1 192例,男童贫血的患病率(23.76%)高于女童(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生命早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而这一时期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及成年后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生长发育评价是衡量儿童健康状况快捷、易行和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身高和体重两个最常用的指标来进行评价。本次调查显示,梅州市区5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达到我国九市城区儿童水平(2005年全国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调查资料),儿童身高、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年龄愈小增长愈快。2岁以后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呈现平衡增长。
长期的营养不良,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会对我国未来的劳动生产力造成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缓慢的,不易觉察,但却是长期的、确实存在的,随之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会大大地超出想象,有研究表明,在儿童2岁前发生的生长迟缓将会对其一生发生影响。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因病死亡的儿童中55%有营养不良。2001年我国44个西部贫困地区的调查发现,农村3岁以下儿童的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患病率分别为13.6%、16.9%和6.3%。2006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开展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评估指标调查数据显示,全国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情况,生长迟缓率为9.9%,低体重率为5.9%,消瘦率为2.2%。本次调查显示,梅州市区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营养不良患病率为3.77%,高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终期目标(全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城市2.55%)。本次调查营养不良的性别差异不明显;1岁以下婴儿营养不良患病率较低,1岁以后开始增高。儿童营养不良高峰集中在1~4岁年龄段,尤其2~3岁年龄段的生长迟缓、低体重患病率增高显著,说明6~23个月是营养不良的高发期,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考虑与6~23个月是辅食添加的关键期和各种疾病,如腹泻、感冒和贫血等喂养相关疾病的高发期有关。提示防治营养不良的关键期应该在儿童早期,尤其是3岁以前。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问题也日益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1]。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如商品广告、家长对儿童的体重期望、饮食习惯以及家长对儿童溺爱等都对儿童肥胖的发生产生影响。调查显示,广州城区儿童肥胖发生率为5.2%[2]。本次调查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为5.01%,其中男童的检出率(5.53%)高于女童(4.45%),应引起重视。对体重超标和肥胖的儿童,不仅要控制饮食中热量的供给,更要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强调平衡膳食的重要性,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煅练。政府要积极引导,提高人们对肥胖危害的认知,并对儿童、对家长及社会采取群体性干预措施来促进儿童的健康。
贫血是世界上最为普遍的营养性疾病,也是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01年WHO的调查报告[3]显示,在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4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9.0%与20.1%。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数据[4]也显示,6~12个月龄组婴儿的贫血患病率在城市、农村分别为38.3%、34.7%,2岁以内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31.1%,国内研究报道[5],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为30.60%,但处于缺铁准状度且未达到贫血诊断标准婴儿的比例可能更高。研究已证实,婴幼儿贫血不仅会对其幼年生长发育造成有害影响,同时也会造成其在今后的年长儿时期行为和学习能力方面严重而不可逆性的降低,对其体能、智能、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等也均有影响。本次调查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2.4%,男童贫血患病率(23.76%)高于女童(20.93%),表明梅州市的儿童贫血患病也不容轻视。因此预防儿童贫血比治疗贫血更重要。研究显示,小儿贫血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喂养,因此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还要正确指导喂养,对家长加强宣教工作,科学、合理地添加辅食,对预防贫血的发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商晓红.济南市郊区儿童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山东大学,2009,6(10):57-62.
[2]曲文君,柳洁.2008大连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儿童健康杂志,2009,4(3):164-167.
[3]Cmet TC, Childhood obesity: normal variant or serious illness [J]. Compr Ther,2006,32(3):147-149.
[4]聂少萍,马文军,徐浩锋,等.广东省2002年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11-113.
[5]WHO/UNICEF/UNU.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52-53.
[6]朴建华,赖建强,荫士安,等.中国居民贫血状况研究[J].营养学报,2005,27(4):268-271.
篇3
关键词: 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策略教育途径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可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
幼儿的身体要健康,膳食营养少不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膳食业发展迅速,各类膳食五花八门,我们的孩子膳食营养健康能否得到保证呢?
一、家庭与幼儿园的膳食营养状况及分析
经调查发现,在家庭中,首先,每一种膳食行为儿童与家长都有相关性。例如在食物的选择上,家长认为哪些食物营养价值高,哪些食物的营养价值低,他们会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灌输给孩子,从而使孩子在食物选择上的差异。
其次是口味问题,每个家庭的口味偏好都不一样。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食物,不大会单独为孩子准备食物。所以在膳食习惯上子女和家长的相似性较高。
最后,人们的膳食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文化、传统、民族、教育等,改变一个人的膳食行为是不容易的,它基本上是一个家庭膳食习惯的改变。经过科学调查,在中国25%—35%的儿童有进食问题。[1]
在我园,我经常看到孩子带着购买的早餐在活动室内吃。经过调查,这样的孩子占20%左右。由此我想到,现在父母由于忙碌,在家中与孩子共进早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在幼儿园的午餐桌上,我经常发现,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萝卜、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带等多被扔在餐盘里,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为严重。问问孩子们为什么不吃,他们回答不喜欢吃。调查发现,现在孩子的偏食率在70%以上,这些偏食孩子喜欢甜食、油炸食品、膨化食品、饮料、肉类加工制品等,不喜欢食用绿叶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萝卜、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带等,坚持喝纯鲜牛奶制品的孩子不多,吃水果和每餐吃蔬菜的幼儿也相对较少。[2]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1.家长的膳食营养健康观念存在问题
一些家庭的营养健康观念不够,在家怎么方便怎么弄,一日三餐普遍存在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富”的现象;由于营养知识缺乏,一味给孩子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孩子们偏食症、嗜食症、肥胖症、性早熟等现象越来越普遍。
2.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膳食营养观念存在一定问题
据调查,幼儿园虽配备了保健老师,但只是简单编制食谱。即使有食谱,厨师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不能共同了解科学膳食的重要性,不能让膳食营养食谱广泛使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从幼儿园到家庭对膳食营养健康的认识是非常不够的。身体健康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不仅要让孩子积极锻炼身体,而且要普及儿童营养健康知识。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开设营养健康课程,对幼儿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策略
1.合理的膳食计划
无论是幼儿园保健老师还是家长,都有必要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制订好合理的膳食计划。
祖国医学典籍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精辟阐述了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在人体中的功效。从营养成分吸收的角度来看,营养成分的吸收与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有关。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宝塔[3]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参考此模式,我们根据幼儿的身体消化吸收特点,就可以为幼儿制订丰富、合理的膳食计划。此外,膳食应随季节有所变化,冬季适当增加脂肪的量,提供较多的热能;夏季多选用清淡的食物。在烹调方法上注意幼儿消化能力和进食心理,在色、形、味诸方面下工夫,以激发孩子的食欲,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食欲、使营养成分相互影响,提高营养价值,而且能保证营养平衡。[3]
2.科学的膳食制度
为了使幼儿每天摄取足够的营养素,我们还要根据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包括进餐时间、次数,以及各餐热量分配,等等。每日为幼儿安排三餐及上午、下午各一次点心,每餐间隔约4小时,各餐热量分配为早餐25%—30%,上午点心10%、午餐:35%—40%,下午点心:10%,晚餐:25%—30%。[4]日托制的幼儿园无法分配早餐和晚餐,但一定要做好家长宣传工作。
早餐与上午点心:供应丰盛,包括粗粮、牛奶、豆浆或鸡蛋、胡萝卜等,可见,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已经关注到了幼儿的早餐营养健康。
上午水果:经过多方考证,我们建议把水果安排在上午两个活动之间。因为我国传统膳食习惯上一般不在早晨吃水果,整个早晨的维生素摄入量是不够的,因此在上午两个活动之间吃点水果更有利于营养的消化吸收。
午餐:午餐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保证有充足量的肉、蛋及豆类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及矿物质,还含有较高的能量;还要保证有充足的蔬菜,这可以使幼儿获取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水及纤维素。我园非常重视幼儿的午餐,一直坚持两菜一汤,保证了幼儿的营养需求。
晚餐:因为晚饭后活动时间短,活动量又较小(尤其是冬天),所以,建议晚餐不应过于丰盛,以避免热量在体内积累,造成肥胖。[4]
幼儿的肠胃娇嫩,要少吃多餐。合理的膳食制度有利于幼儿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利用,也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使孩子身体舒适,获得进餐的快乐。
3.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饮食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少吃零食,饭前、饭后不做剧烈活动,不吃汤泡饭,进餐时保持安静,以及其他膳食卫生习惯。
偏食是孩子缺乏营养的主要原因,所以,预防和纠正偏食是非常必要的。孩子的偏食大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家长偏食,膳食过于单调;或家长常常问孩子喜欢吃什么,从而为孩子的偏食创造了条件。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则体内易缺乏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还有的孩子不爱吃肉、蛋,长此以往则体内易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等,势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那么如何纠正偏食呢?①把喜欢吃的食物与不喜欢吃的食物结合在一起;②在孩子饥饿且心情愉快给其不喜欢吃的食物;③给孩子讲解一些营养知识或让孩子同大人一起做饭,等等。
膳食定时定量是保证幼儿摄取足够营养成分的前提。因此,我们不仅固定时间用餐,而且在指导幼儿用餐时注意控制幼儿的饭量,食量偏少者鼓励多吃一些,食量偏大者少吃一些。
为了保证食物的充分消化,我们还教育孩子吃饭时细嚼慢咽:“食物放在嘴里咀嚼10次后咽下去。”细嚼慢咽能减少饭量,促进牙齿的运动、唾液腺的消化功能,还能预防和治疗肥胖症,消除紧张情绪,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4.温馨的饮食环境
为了增强幼儿的食欲和促进营养成分的消化与吸收,我们还创造条件使幼儿心情愉快、安静进餐。如,我们在进餐场所墙面贴一些水果、蔬菜的图画,进餐时播放一些轻音乐,等等,努力创建优雅的环境使孩子心情愉快,增强胃肠的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要求教师在孩子进餐前后及过程中不训斥、责骂或惩罚孩子,以保证孩子愉快地进餐。
日本“国民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和父母一起进餐者食欲好的占17.7%,独自进餐则为13.4%,且独自进餐的孩子大多只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会造成体内营养缺乏的比例增高。可见与父母一同愉快地进餐,好处多多,孩子会吃得格外香。我们建议家长营造温馨的用餐氛围,和孩子一起进餐。
总之,给幼儿合理的膳食营养,是使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而提倡均衡膳食,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膳食习惯,创建良好的膳食环境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我们都该懂得,幼儿营养,贵在合理。
三、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途径
如何有效地实施营养健康教育呢?我觉得可以通过三条途径进行。
1.开展丰富多彩的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行为习惯;
3.家园共育。
三者同时进行,可使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卓有成效。
对幼儿进行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时,首先要传授健康知识,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会健康,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其次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意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使行为产生动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再次要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生活。最后要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引导幼儿通过系统的训练促进其跳跃能力、奔跑能力、协调能力、投掷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及每个人的一生的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因此,向幼儿进行膳食营养知识教育,不是可有可无之事,而是势在必行的。营养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从三方面进行:(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活动。(2)选择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活动。(3)选择的活动能促进各领域之间的融合。
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了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健康主题活动。例如根据小班幼儿对水果的喜爱,开展《酸酸甜甜的水果》这种形象又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5]。根据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开展主题活动“黄豆的一家”,引导幼儿认识黄豆及各种各样的豆制品,知道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与家长们共同收集豆类和豆制品,从多方面了解豆类含有的营养,知道多吃豆制品对身体有哪些好处。引导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引起幼儿发现黄豆加工后的变化的兴趣,引导幼儿喜欢吃豆制品。还引导幼儿种植豆类,观察记录其生长的变化,让幼儿在种植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培养责任心。根据大班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日益增长的求知欲等年龄特点,我们开展“奇特的餐具”等集知识味性为一体的健康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本国及其他国家餐具的异同,学会正确使用刀叉。了解筷子的由来、使用过程中的禁忌,以及亚洲各国筷子制作材料的异同,开阔幼儿的眼界,并引导幼儿进一步懂得如何正确使用餐具。
其次,我们选择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活动。如在中班“蔬菜王国”中,我们选择了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健康营养教育活动“蔬菜拼盘”“采摘黄瓜和豇豆”“豇豆、四季豆和刀豆”,让幼儿在操作、分辨、比较中增长知识,了解不同蔬菜所含营养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受到活动的快乐。又如在大班“膳食文化”中,我们设计“好吃的西餐”这样一个情境性的活动,把教室布置成西餐厅,幼儿穿上正式的服装,并请两名老师客串服务员,幼儿在身临其境中学会了正确使用刀叉的方法,了解了餐具摆放所包含的意义,并了解了西餐的基本礼仪。可见选择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自然、社区,激发幼儿对食材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了解和认识食物的名称、形状、颜色、性质和分类,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一方式也非常有效。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食物产生广泛兴趣,了解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懂得如何选择食物,初步形成符合营养准则、健康准则的习惯。在营养教育活动中,他们能体验,感知食物的特性,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丰富生活经验,促进全面发展。
在平时实施的综合活动教材中,我们经常遇到与营养健康有关的活动。而对于自己的身体,幼儿一直充满认识的兴趣,他们常常会问:人为什么会呼吸呢?肚子饿了为什么会咕咕叫呢?食物到哪里去了呢?因势利导的营养健康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奇妙的身体》里,我们引导孩子认识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让幼儿了解消化系统的功能,并懂得吃营养健康的食物的对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们认识人体的呼吸系统和骨骼,了解人体器官的重要性,学会保护自己身体器官的方法[5]。我们还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对孩子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例如我们设计了大班的健康活动“健康郊游餐”中,孩子们通过了解膳食宝塔中的分类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初步了解了哪些食物应多吃、哪些食物应少吃,初步会为自己设计郊游营养食谱。又如健康活动“丰盛的早餐”中,孩子们通过认识膳食宝塔,了解早餐的重要性后,自己选配了营养早餐,开展了自助早餐活动。我们还开展《食物保质期》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寻找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了解食品的保质期及它的作用,知道应该在保质期内食用食品,激发幼儿的食品卫生意识。
在教学活动的选择过程中,我们还注意掌握好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健康教育活动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它包括幼儿认知的学习、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等多领域之间的融合。如“蔬菜王国”是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语言教育的融合;“黄豆的一家”是语言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融合;“小小自助餐”是健康教育、社会教育的融合……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营养健康知识,逐渐建立起营养健康意识,各项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最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不仅注重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不挑食、喜欢吃各种食物,还注重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如饭前便后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多喝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并懂得爱护眼睛的基本常识;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等等。这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的基础工作。
对幼儿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仅仅依赖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必须让家长们共同行动起来。首先,我们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健康营养知识,丰富家长的膳食文化知识和指导家长的膳食行为,让家长影响幼儿。其次,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充分展示营养健康课程,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健康课程,懂得该如何与幼儿园进行配合,如何对幼儿进行引导。最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将家长请到课堂上,让家长给幼儿进行活动演示,如在大班“春天”主题中的活动“美味的野菜”,大班家长为孩子们讲解菜肴制作需要的材料,制作的程序,并现场演示制作过程,做各种各样美味的野菜制品,请大家品尝。做好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开展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能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正是有了以上对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我们觉得提高新一代孩子的综合素质可以从膳食营养健康教育上抓起,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构建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基本体系,以促进幼儿身心素质获得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琼,徐秀.儿童进食的行为问题评估和干预策略.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1):22-25.
[2]马冠生,葛可佑.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行为:零食.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1):32-44.
[3]国家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试用教程.公共营养师培训教材,2009.
[4]黄欣欣.托幼机构园长及保健、保育、炊事人员工作实用手册,2005:60-62,77-91.
篇4
关键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儿童保健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家庭的重要性
幼儿生存和生长的基本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幼儿生存和发展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幼儿提供生存和生长条件的主要是父母,亲-子关系成为构成幼儿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幼儿成长的关键因素[1]。父母的养育态度和行为是家庭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父母是养育儿童最重要的实施者,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最早、最亲、最密、最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育儿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影响至深。国外文献报道,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父母的养育行为如拒绝、过度保护增多而情感温暖减少显著相关[4,5]。因此,从婴幼儿时期就让父母学习科学合理的养育方式,培养正确的养育行为,不仅可以增加父母对儿童疾病的预防,也促进了儿童健康心理行为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儿童保健模式中,保健人员是唯一的实施者,父母家长只是一个被动配合的角色,并不能发挥主动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只能在防病治病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实这个模式对中国儿童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儿童绝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父母,父母-特别是母亲采用怎样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0~3岁儿童心理发育特别迅速,从不会站立到独立行走,从不会说话到能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识世界,这些变化都是质的改变。因此,这段时间给予适宜的环境刺激和父母正确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2母亲的影响
由于母亲在生育、哺乳等方面的天然条件决定了母亲比父亲在幼儿生长和发展中担负更大的责任。母亲作为幼儿的主要抚养者,其对婴幼儿的影响是最巨大的。出生后断脐使新生儿与母体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仍需要家长科学合理的抚养和教育,才能使其天赋的各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3]。事实上,对达到儿童身心最优发展,尤其在幼儿时期和幼儿早期,母亲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黄东明等人研究把母亲作为一个主要实施者加入到婴幼儿的保健中,使儿童保健人员-母亲-婴幼儿-儿童保健人员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体,不仅使保健措施通过母亲这个载体从医院延伸到家庭,而且让母亲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直接参与了孩子的保健,大大提高了父母的保健意识。研究显示,让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以后,孩子接受认知刺激量和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父母更加能够主动给孩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带孩子到动物园和公园,以及参加各类的培训班。丰富的教育环境刺激促进了脑部复杂神经网络结构的建立,以及智力的发展。另外他通过对母亲育儿行为的干预发现,实验组的母亲更能够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例如从月子里就不会把幼儿捆的很紧,更能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并且善于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对孩子的犯错采用较为宽容的态度进行处理。婴幼儿期是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候,具有巨大潜能,在婴幼儿期给予正确的培植和开发,更能促使孩子的智能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作出卓越成就[6]。
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即直接与父母接触,通过改变父母的育儿行为,提高父母的育儿技能,改善家庭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刺激,达到最终改善儿童发育水平的目的,同时母亲从干预活动中也有所收获。由于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对父母育儿行为有较多的影响,因此更适合3岁以下的婴幼儿[7]。研究表明强调了母婴交流的重要性,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结果表明,在日常儿童保健中,特别是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方面,让母亲参加进来,在婴幼儿的保健中担当更积极的角色,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母婴之间的交流,让母亲更多的了解孩子,从而促进母婴的感情交流。情绪和情感表达是人类心理体验的一个核心元素。从出生开始,它们就是幼儿活动和调节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期望通过养育者的情绪反应和情绪暗示,给他们提供理解周围所发生事情的信息。幼儿和儿童会敏锐地捕抓他们从养育者那里得到的暗示,并使自己与之协调。他们对于冷漠的信号尤其敏感。响应迅速、敏感的父母能激起孩子的信赖感,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感觉迟钝或者疏远的父母会培育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严重影响孩子将来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调整[2]。
然而,有研究表明,母亲的文化程度与母亲对儿童的拒绝、否定倾向得分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负性情感教育越多,其原因是①母亲对子女的要求提高了;②经济条件可能更好了,子女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与父母的希望相矛盾[8]。
3父亲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大约只占母亲的1/3,然而父亲在幼儿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父亲是幼儿重要的游戏伙伴;②父亲是诱导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③父亲与幼儿的共同活动和游戏对于幼儿认知、社会性和个性特征发展起重要作用;④父亲与母亲二者之间的角色和行为的差别,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均起同样重要的作用;⑤此外,父亲还会通过母亲为中介影响着母-婴关系。因此,让父亲更多的参与孩子的养育,不仅减轻了母亲的家庭压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9]。
4环境的影响
重视环境在儿童健康中的作用这里所指的环境是广义的,用生态学观点看待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如环境毒物包括多种有毒物质对儿童发育的危害,生存环境与脑发育关键期及脑功能间的关系,后天环境和经历在促进幼儿内隐学习的作用等[10].学校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幼儿园教育要求要符合幼儿实际。对孩子使用批评要恰当,批评之后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还应注意帮助那些内向的、具有自卑感的孩子摆脱否定情绪,重新建立自信,学会情绪表达。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情绪时,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生理因素、性格、情绪表现和言行举止等特点进行个别的教育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如在角色游戏中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明白生活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情绪低落。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教师适时的鼓励和支持就非常必要和关键,它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关心、爱心和期待。引导幼儿学会初步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理解他人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学会去了解他人的感受,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语言、声音、眼神和手势等体态语中体会到欢乐与不安、痛苦与幸福,使幼儿具有初步的情绪识别能力,从而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3]。
要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孩子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必要的活动时间。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如设宣传栏,板报定期更换内容,让家长随时能了解儿保知识。设立专门儿童休闲、娱乐室:休闲室内放置有电视,VCD定时播放儿童保健知识。休闲室内放置健康教育资料,儿童、家长可阅览健康教育资料,增加儿童、家长保健知识。
5重视心理行为
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的研究虽然仅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非常迅速。儿童心理保健的任务是以优生为基础,优育为手段,促使社会和家庭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满足必要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的社会行为,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还应重视高危少年儿童的监护,对情绪和行为障碍患儿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但目前要把心理保健作为我国儿童保健的常规任务还需要从人员培训、知识普及、心理疾病防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加强努力。根据神经心理学原理提出儿童心理发育关键期在6岁以前,重视发育敏感期的存在有利于心理发育的促进[11]。
因此,如何让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目前儿童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时有必要探讨一种更加适宜的儿童保健模式以充分发挥母亲、父亲及各种环境在促进儿童早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95.
[2]孟宪璋,译.儿童异常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5-57.
[3]刘湘云.现代育儿新理念[M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1):36-37.
[4]XiaGQianM1Therelationshipofparentingstyletoself–reportedmentalhealthamongtwosubculturesofChinese1JAdolesc,2001,24(2):251.
[5][6]陶国泰.婴儿期使心理发展和早出人才的关键[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8.
[7]郝波.儿童早期心理干预[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5):233.
[8]黄永兰,仇凤琴.父母文化程度与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5):311.
[9]黄东明.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40-642.
篇5
关键词:少年儿童;图书馆;服务
当前,公共图书馆内部的少年儿童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广大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却与日俱增,时代的发展要求图书馆方面必须做出更大努力,以缩小供需关系的失衡。只有充分了解我国当今公共图书馆在少年儿童服务方面的现状,才能更好的帮助公共图书馆完善这一方面的措施。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现状
1、起步晚,基础设施薄弱
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少年儿童服务方面的工作开展的较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等七所少年儿童图书馆,而且各地图书馆内也极少设立少儿阅览室。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出要重视少年儿童发展的战略方针,针对少年儿童的服务才逐步得到重视,独立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数量激增,公共的图书馆也相继开设少年儿童的阅览室。然而,只有个别图书馆能够真正关注少年儿童服务,大部分图书馆只是敷衍了事,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藏书也较少,且服务内容也过于单一。
2、分布不均,位置偏,宣传少
据统计,我国独立的未成年人图书馆有86所,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阅览室也有超过两千个。但是我国的领土面积大,人口数量也多,图书馆的数量按照比例,明显偏少。而且,这类图书馆的地理位置又相对偏僻,交通不方便,宣传较少,很多市民甚至不知道本市图书馆在哪里,更不了解图书馆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3、图书馆经费不足,软件硬件设施落后
除了独立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设有专门的未成年人阅览室,有专业的管理人员为少年儿童提供服务,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没有独立的未成年人阅览室管理体系,各项条件都比较差,没有专门的阅读区域和工作人员,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相关藏书少且旧,无法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要。加上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发展,很多未成年人已经开始从网络上获取知识,而公共的图书馆没有开设少年儿童专属的电子阅览室,在这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有义务更好的引导少年儿童安全上网,有效利用网络。
4、观念陈旧,图书馆服务单一
图书馆管理的观念陈旧主要表现为两点。首先,我国大多数少年儿童和家长们,只重视校本课程教育,而忽略了课外知识的教育。其次,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少年儿童的服务方面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且服务内容也只是单调的借书还书,没有延伸服务,由此制约了公共图书馆在少年儿童服务方面的开展。
二.完善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的措施
培养少年儿童在图书馆获得知识,是我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无法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其一是鼓励少年儿童学会在图书馆查找文献,培养少年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其二是让图书馆服务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影响作用,体现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
1、引起重视,增加公共图书馆内部少年儿童专门的阅览室
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依然较少,分布不均的问题,要积极扩建公共图书馆的面积,增加藏书数量,提高相关经费标准,加强专门的服务。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不能再是一个分支,而是作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打破陈规,树立新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服务模式
做好公共图书馆的少年儿童服务,需要打破保守的老思想,牢固树立服务至上,读者第一,积极主动服务的新观念。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要积极改变以往的被动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项目,主动走出大门,向更多的读者送上服务,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更应给予关注。公共图书馆要为我国广大少年儿童读者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帮助少年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宣传,组织精彩纷呈的读者活动
我国的教育现状是,学校和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在学校的考试分数,忽略课外知识的重要性。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更应肩负使命,正确引导少年儿童健康读书,培养阅读爱好。为少年儿童提供优良的读书环境,针对少年儿童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有益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图书。同时,还要加强图书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家长和少年儿童了解图书馆的公共职能,举办特色读书活动,努力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与社会其他组织合作,使图书馆网络化
时展离不开网络,图书馆事业也要积极利用网络。积极与各阶层的图书馆,学校,社区,街道,企业等等合作,建设流动的图书室,方便广大少年儿童就近读书,并且加强网络阅览的普及,指导少年儿童健康上网,提高公共图书馆社会声誉,推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三.结语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提高少年儿童的知识水平,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家庭和社会不应该把培养少年儿童的关注点只放在考试成绩上,而是应该全面的了解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帮助少年儿童从课外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便包括这一点。做好少年儿童的服务工作,在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阵地功能的同时,也有利于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让少年儿童真正受益于图书馆,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庚,李俊国.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开创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工作新局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03):110-112.
篇6
【摘要】医学是认识人类生命活动规律、预防治疗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的科学。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的进步,整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在儿科护理中,引人性化护理对于提高儿科护理水平同样十分重要。本文从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出发,论述如何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为患者服务。
【关键字】儿科护理 人性化
人性化护理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使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都能得到温馨且舒适的服务。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
1 人性化护理是时展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患者在关注自己生理上的健康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自己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健康。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生理上疾病又要重视心理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重视“人文精神”,最终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协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更新和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展示出它特有的价值。
2 人性化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特殊意义。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当孩子生病住院时,作为父母都格外焦虑紧张,常会对医护人员提出的要求较高。此外,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这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不仅具有内容的复杂性,工作的紧迫性,还存在护患关系的特殊性。
3 实施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素养和品质。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督促儿科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人文学课程的学习,增加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识,使其建立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品质。这样,才能体现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能提高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1 营造温馨治疗环境,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感。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环境的恐惧心理,尽量将病房营造出一种充满童趣、活泼天真的氛围,使其在喜爱、快乐、亲和的氛围中接受治疗。如病区墙面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张贴上如鲜花、奥特曼、喜洋洋等能够引起患儿注意力的可爱卡通画。护士可不定期与患儿玩游戏、讲故事,组织不同患儿开展交流、比赛等,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五角星、小红花等。总的来说,要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感到轻松、亲切的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孩子配合治疗,使其早日康复。
2 为患儿建立亲切友好的印象,重视出入院的护理。
站在患儿的角度来说,护理人员扮演着多重角色:母亲、老师、姐姐、朋友等。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最多,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患儿和家长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高质量的儿科护理人员要注意个人礼仪仪表,保持优良的职业风度,才能让患儿和家属信赖和放心。在对患儿出入院的护理工作上要重视。患儿刚刚入院时,护理人员亲切、热情地接待,向患儿介绍医院的环境、介绍认识病室里的其他小朋友,有利于使患儿尽快消除陌生感,缩短护理与患儿之间的距离。出院时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做好回家后的应注意的保健基本知识的叮嘱,并亲自送他们到医院门口,送一个小礼物给出院小朋友作为纪念,让患儿感到医院是一个温暖的地方,看到护理人员就有亲切感。
3 熟悉与患儿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首先,护理人员应运用亲切的语言和患儿打招呼、沟通、交流,不能只顾与家长交流而将患儿置之不理,否则会让患儿产生被孤立感觉,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影响其配合治疗。其次,对患儿的昵称应亲切,切忌冷冰冰的直呼其名,应该用如“小帅哥”、 “小美女”等称呼。并经常用语言交流之外的肢体交流,例如抚摸头发、拥抱等,让孩予产生亲近心理。
4 健康教育有趣化:儿科护理较成人护理的健康教育更需要注重细节和方式。第一,要制定合理的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在进行疾病防治、用药指导、饮食要求、体育锻炼等方面知识教育时,要依据儿童的学习能力制定合适的方案,例如将健康教育知识写在卡片上,采用多示教学、编写讲述小故事、一对一讲解等方式进行,寓教于乐;第二,对患儿家长进行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的知识的集体交流、宣教和检查指导;第三,做好儿童健康教育的板报、宣传栏、橱窗,格式要以图片为主,最好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板式要生活活泼,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5 以患儿为中心,丰富服务项目。人性化护理理念不仅体现在和蔼对待患儿和家长的态度,更应表现在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优质服务上。 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五个一”。“五个字”为:“不”――不对患儿和家长说不字;“情”――真情以待;“忍”――忍让在先;“换”――换位思考;“乐”――让患儿快乐治疗。“五个一”:做好第一次入院宣教、送上第一瓶水、指导第一次用药、协助第一次检查、落实第一顿饭。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快捷点餐服务、便民服务、节日送节日礼物等服务。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估
1 儿科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提高了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人性化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护理人员以患儿为中心、一切为患儿和家长服务的意识。同时规范化的服务模式、和谐的沟通方式及温馨的服务环境,促进了护患间相互理解,把护理纠纷和患者投诉消灭在萌芽期间,极大减少了护患矛盾的发生,使护理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2 人性化护理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儿科实施人性化护理,在社会上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出院后的患儿和家长无形中成为了医院最大最有效的广告宣传途径,良好的形象优质的服务促使更多的患儿来院就诊,增加了医院的门诊量,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结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理念,不仅积极有效的促进患儿康复,而且在减少护患纠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顺应了社会和医学发展需要。人性化护理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医院在临床各个病区护理系统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金芳.人性化护理在急诊儿科护理中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8,(11)
[2] 吴莉华.现代儿科护理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3).
篇7
研究人员表示,仰卧之所以是保证睡眠的最好睡姿的理由是,仰卧可以防止颈脖和后背疼痛,缓解胃酸反流,减少面部皱纹。仰卧更容易使头、颈和脊椎保持中立位置。研究人员建议颈脖疼痛的患者采取仰卧姿势,但是患有严重打鼾或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应当避免仰卧睡姿。
保证睡眠的第二种最佳睡姿是侧卧。侧卧有益全身健康,可防止颈脖和背部疼痛,缓解胃酸反流,减少打鼾几率。侧卧是孕妇的理想卧姿。妊娠晚期时,最好采取左侧卧睡姿,以增加胎儿血液供应。侧卧还有益拉伸脊椎,防止后背疼痛。
然而,侧卧也有其缺陷,比如,侧卧会压迫肩膀和颈部肌肉组织。因此习惯侧卧睡姿者,最好左右经常轮换位置,或者做做肩膀拉伸动作,以防止疼痛发生。侧卧的另一大缺点是加重面部皱纹或下垂。
俯卧是最糟糕的睡姿。俯卧有助于缓解打鼾,但是不利于颈脖和后背健康。俯卧也很难保持脊椎的中立位置,增加关节和肌肉压力,进而刺激神经和导致疼痛、麻木或刺痛。
缺乏运动影响孩子脑发育
据“英国国民健康指导”指出,5岁以下的孩子,每天应该进行至少3小时的锻炼。英国政府将要求托儿所的初学走路儿童每天至少步行15分钟,而婴孩们也要在“婴儿健身房”进行游泳和拉伸课程。最新科研成果表明,孩子运动不足,会影响脑部发育。
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关注5岁以下儿童的健身问题,这是由于英国孩子的肥胖率不断提高的结果。实际上,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的儿童都已经或者正在出现肥胖问题。
这份国民健康指导是由萨利・戴维斯博士,通过对全国儿童健康情况进行考察后做出的。她指出:“对于那些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证据表明让他们尽早在地上爬、玩或者滚动,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必须进行有健身作用的游戏,每天至少3小时,这很重要。”她解释道:“我认为有些父母不清楚让小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有些父母非常忙碌,可能也没有顾及到平衡各方面时间,确定哪些事情更重要。”
研究发现,只有30%的孩子能够达到英国政府建议的活动或者健身时间标准。
美国匹兹堡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走路快慢可预测寿命长短。
研究涉及3.5万名65岁以上老人,结果发现,走路速度每增加0.1米/秒,死亡危险就会下降12%。比如,在75~84岁的老年妇女中,走路最快(速度大于等于1,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几率为92%,而走路最慢(速度小于等于0.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几率仅为35%。
篇8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及心理发展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在家庭生活方面,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常常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留守儿童和他们父母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很难得到父母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在受教育方面,由于农村整体教育水平较低、教育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很难对留守儿童实施特别的关注与照顾,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在心理发展方面,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下,受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很容易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无助的生活还会使他们产生自我为中心、厌学、自闭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究其背后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
在留守儿童的心中,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他们的心理是孤寂的,师生的关爱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关心留守儿童,与孩子们真诚相处。这种关心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成绩,还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教师在日常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中,积极引导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这一事实,正确认知这一自己并不能改变的现实状况,使其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作为小孩,应当体谅,在离开父母的时间里学会调整自己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把父母不在身边的这一现实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乐观对待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不断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减轻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定期家访时应当关注留守儿童情感与认知教育
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而家庭教育是培养留守儿童正确认知的关键。家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是培养留守儿童正确认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父母应当知道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别人都无法代替的,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远离父母,情感上也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认知偏差和负面情绪则会进一步泛化,更进一步引发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即使父母与孩子相隔两地生活,父母再忙也要抽空利用电话等方式及时给予孩子生活学习上的关爱,了解他们心灵的渴望,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留守儿童暂时的监护人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父母及时补偿他们对父母依恋的情感。家庭环境因素是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最重要因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与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不断自觉认清自我完善自我
首先,留守儿童要对自己有清晰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认识到自己存在缺点和优点,对自己性格、兴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采取的具体方法是鼓励留守儿童写一些关于自我成长的文章,父母要求或孩子定期对自己做总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老师有时不耐烦、不恰当的批评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要多采用温暖的感化方式,而不是伤害他们自尊的言语和惩罚方式,温和感化他们,利用奖励等正强化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正确认知和行为,不断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鼓励留守儿童从各个角度来认识自己,同时也要做到客观真实。不断鼓励留守儿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和行为上证明自己。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常规教育时,帮助留守儿童认清自己和外界世界,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引导留守儿童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成功和失败,纠正错误认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适应现实环境,面对现实,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政府、以及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本文在分析留守儿童现状以及成因之后,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篇9
目的研究实施保健护理系统管理方法对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12月及2015年9—12月在本院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36例。常规组实行一般管理,干预组实施早期保健护理。观察两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常规组男童身高、女童身高、男童头围、女童头围、男童体重及女童体重分别为(76.01±1.49)、(75.51±1.48)、(45.71±0.89)、(45.01±0.81)cm、(9.81±0.55)、(9.02±0.36)kg,均低于干预组的(77.03±1.51)、(76.49±1.25)、(46.77±1.13)、(45.58±1.42)cm、(10.15±0.67)、(9.61±0.43)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幼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交流、环境适应性及个人交往评分分别为(71.81±1.32)、(72.18±1.31)、(80.03±1.51)、(76.12±2.02)、(80.81±2.10)分,均低于干预组的(90.90±3.41)、(93.90±3.35)、(94.81±2.92)、(90.63±4.34)、(93.71±4.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为幼儿提供早期全面保健护理,通过对不同阶段儿童进行智力及增加辅助运动训练,同时注意按照月龄调整饮食结构,及时添加辅食,为幼儿提供充足营养及培养幼儿对颜色、图案的辨识度,多与同龄儿童交流,可有效提高幼儿发育商评分。
关键词:
保健护理;生长;发育;影响
生长指人体各大器官、系统及身体形态发生改变;发育指人体组织、细胞及器官功能上日趋成熟[1]。两者之间联系密切,生长为发育提供基础,发育直接反映生长变化。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生长发育遵循一定规律,但依据个人进食情况、消化功能、遗传等因素影响,呈现一定个体差异[2]。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为其提供充足营养支持,幼儿的饮食应遵循平衡膳食原则,早期实施保健护理也非常必要。本文研究保健护理对儿童早期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9—12月及2015年9—12月于我院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幼儿均为足月健康儿童;无先天性疾病;出生时未出现产伤[3]。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36例。常规组男28例,女8例;接受管理时月龄1~12个月,平均(4.3±1.2)个月;干预组男26例,女10例,接受管理时月龄1~10个月,平均(5.1±2.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
采用一般护理指导,包括对儿童进行常规体检指导,再依据儿童体检结果向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幼儿饮食添加原则等相关知识,告知儿童智力早教的重要性及其他成长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1.2.2干预组
实施早期保健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依据幼儿体检结果制定适宜护理保健措施,教会家属如何实施,告知父母幼儿在成长阶段中需要接受的疫苗种类及接种时间。(2)叮嘱家属为幼儿提供充足营养支持,包括高热量、蛋白质含量丰富、高纤维素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依据成长阶段不同可听取医生建议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适当增加辅食,及时补充钙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D。(3)注意细心关注幼儿生长发育情况,避免幼儿接触可能危险物。(4)每日对幼儿进行智力及运动训练,带领儿童做趣味游戏,多与同龄儿童进行交流,在不同月龄实施不同辅助训练指导。(5)为幼儿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父母相关生活行为及态度对其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父母应给幼儿树立榜样。(6)及早进行颜色、图案辨识等行为训练。(7)适时锻炼幼儿进行俯卧、抬腿、转头、手掌抓握能力训练及语言交流能力。(8)父母抽出一定时间陪伴幼儿,给予其爱与温暖,有意识引导幼儿树立正确行为意识。
1.3观察指标
护理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幼儿体重增长情况、头围、身高等情况。进行儿童发育商测定,包括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交流、环境适应性及个人交往等指标,采用百分制,评分越高表明儿童发育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身高、体重及头围情况比较
常规组男童及女童身高、头围及体重均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两组发育商情况比较
常规组幼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交流、环境适应性及个人交往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如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及幼儿健康等已经成为父母重点关注目标,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精心呵护,不仅要在饮食上给予支持,还要对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及运动指导,促进幼儿体格发育的同时注重对其神经及大脑发育的训练[4-5]。幼儿脑部及神经功能有较大发展空间,良好的成长环境及早期智力锻炼可有效提高幼儿智力、学习及适应能力。幼儿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会受到营养支持、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对其进行保健护理时应尤为注意[6]。研究表明,对幼儿早期实施保健护理系统管理措施,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给予健康指导,可显著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帮助其体格发展,使幼儿机体各方面生长均符合正常值。但目前家属对儿童保健护理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正确认识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应向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告知其此项护理管理模式可帮助幼儿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更积极健康的发育成长,使其机体各方面功能、与人交往、语言、对环境适应性等各个方面均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7-8]。学者研究发现,对幼儿实施早期保健护理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提高幼儿发育商评分[9-10]。本文结果表明,常规组男童及女童身高、头围及体重均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常规组幼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交流、环境适应性及个人交往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综上所述,为幼儿提供早期全面保健护理措施,通过对不同阶段儿童进行智力及辅助运动训练,注意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按照月龄适当添加辅食,为幼儿提供充足营养,有意识培养幼儿对颜色、图案的辨识度,多与同龄儿童交流,可有效提高幼儿发育商评分。
作者:王金燕 单位:汉中市3201医院儿保门诊
参考文献
[1]许小菊,严丽梅.早期儿童发展中保健护理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327.
[2]李慧,邱小容,麦梅东.保健护理措施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2):1739-1741.
[3]冉伶,吴霞飞,杨爱萍,等.关于成立儿童居家保健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96.
[4]羊小勇.保健护理系统管理下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的情况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172-173.
[5]陈红香,刘艳萍.0~1岁门诊患儿父母对儿童保健知识及护理服务需求情况调查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2):209-211.
[6]姜玉娥,杨丽,谢春华,等.0~6岁住院患儿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及需求调查[J].护理杂志,2013,30(21):26-28.
[7]田慧,刘振寰,马美美.中医保健干预对脾虚体质儿童生长发育的效果评价[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46-50.
[8]张凤英,覃树勇,兰作平,等.4000名5岁以下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8):922-923.
篇10
[关键词]血铅水平;影响因素;流行率
[中图分类号] R595.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92-02
铅是多系统、多亲和性毒物,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影响. 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铅对其智力发育、体格生长、心理行为、潜能发展等方面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为了解学前儿童的血铅水平和儿童受低浓度铅污染的情况,为儿童铅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定期调查血铅水平以及影响血铅水平的因素,以便因时因地制宜,提出相应
防治措施。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7年长春市区普查血铅4867例,2008年到儿童保健门诊接受健康体检的儿童1651例,同期在幼儿园接受健康体检的儿童1881例。据199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标准,血铅水平≥100 μg/L(≥0.48μmol/L)诊断为铅中毒。
1.2方法
采血前对采血部皮肤消毒,采取食指或中指血样40μL加入专用试剂中,采用微量血用钨舟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铅含量(BH2100原子吸收光谱仪),铅标准使用浓度为0、10、20μg/L,绘制标准曲线。钨舟原子化测定过程:干燥阶段(110℃)灰化阶段(300℃~600℃)原子化及测量阶段(1600℃)钨舟净化阶段(1800℃)。所有化验器材和化学试剂均经去铅处理和铅含量控制。
2结果
2.1学前儿童血铅水平
根据199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儿童铅中毒指南,将儿童血铅分为:
2.2铅中毒流行率
见表1。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经统计学处理,χ2=15.15(P100μg/L者,在5~6岁组有一个高峰值。在所调查的2536例5~6岁儿童中,>100μg/L者有364例,占14.35%,高于其他年龄组,4~5岁组次之。
3讨论
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儿童血铅检测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但是由于许多实验室不能提供准确、可信的儿童血铅质量浓度的数据,送检者出于对检验结果的不信任,将一份样品送多个实验室检测,发现数据各不一样,由此引发的投诉和医疗纠纷事件频繁发生。不准确的儿童血铅测定结果,不仅造成儿童铅中毒的误诊和误治,错误引导儿童接受医学干预,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和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有可能干扰国家儿童铅中毒防治策略的制定[1]。儿童铅中毒的确定,铅质量浓度是目前儿童铅中毒的诊断和分级的首选指标。根据血液中铅的质量浓度能判断儿童是否有过量的铅吸收,是否必须进行医学干预或治疗。血铅测定方法成熟,取材方便,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其重要性和实用价值目前尚无其它指标能够取代。为了更好地、更准确无误地报出结果,我们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将基体和浓度与被测物质相同或类似的质控样和待测样品一起进行实验操作,了解分析过程的质量情况,同时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严格控制外来误差。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①校准曲线:每次分析样品时必须制备校准曲线。校准曲线应由空白及3个已知质量浓度的标准溶液,按样品的测定步骤制备,必要时,包括样品的前处理操作。样品质量浓度必须在校准曲线的质量浓度范围以内。超出标准曲线的部分不能外推。②平行样的分析:每一份样品必须进行平行双样分析。平行双样测定误差不得大于分析方法规定的批内精密度的2倍最大偏差。③血铅标准物质的使用:标准物质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并已经很好地确定其特性量值的物质或材料,用于校准仪器、评价测量方法或确定材料的量值。日常分析的操作程序:将血铅标准物质和待测样品一起进行实验操作。在制作工作曲线后,应先测试高、低质量浓度的血铅标准物质,如血铅标准物质的分析结果落在给定范围内,开始测定样品,如果结果超出正常,我们要求异常标本必须做4遍,每次结果基本吻合后,方可发出报告单,并且要求重采血做进一步复查,排除采血过程中造成的误差,如果两次结果基本吻合,方可正式发出化验报告,临床医生再根据结果考虑是否需要排铅处理。
儿童铅中毒的普遍性常以两个指标(血铅水平大于100μg/L的儿童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来反映[2]。儿童血铅水平大于100μg/L即认为铅中毒。儿童铅中毒是指体内铅负荷已经处于有损儿童健康水平,绝大多数铅中毒患儿都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因此它的诊断主要是依据体内铅负荷的水平。血铅检测是在分析人员、仪器、试剂、质量控品样品、检测方法的主客观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对现场采集的血样中的铅进行定量分析,为受检者提供最有价值的实验检测信息。由于血铅测定用的仪器和器皿、检测方法、检测环境、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分析测试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误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可减小随机误差,避免或校正系统误差、杜绝过失误差,确保分析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保证:质量保证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全部活动”。质量保证措施必须贯穿于整个分析步骤的每一个环节,从样品的选择、采集、运输、保存、分析、实验记录、报告及评价等步骤都要质量把关。血样采集、运输和保存:儿童铅中毒的诊断采用静脉血。铅尘无处不在,以下分析的各个环节如何避免污染就显得十分重要。①试剂以及实验器皿空白抽检尤为重要;②采血场地;③采血部位的清洁处理;④血样的保存、储存和运送:到实验室后,于4℃冰箱保存,尽快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长春市市区0~6岁儿童的血铅平均已达到92μg/L,血铅范围12~396 μg/L,血铅水平>100μg/L者占被调查总数的12.72%,男童血铅均值(86μg/L)略高于女童(83μg/L)。长春市区儿童血铅总体均值与中国城市儿童血铅水平相当[3],长春市区儿童血铅水平>100μg/L的百分数低于中国城市儿童的百分数。
通过调查发现,血铅浓度>100μg/L者有一个高峰期,即5~6岁组高于其他各年龄组,5~6岁组儿童接触彩色画料、画册、铅笔及幼儿园常用油漆涂料的墙壁和地板的机会增多,又常把手指放入口中而食入铅料所致。而且随着人居条件的不断改善,室内装修日益普遍,而各种装饰材料如油漆、涂料等含铅,城市交通工具高速增长,导致汽车废气排放的增加,大气铅污染日益严重,同时儿童不良的卫生习惯如常吃墙皮、松花蛋、爆米花、饭前不洗手、常玩有漆的玩具、常咬指甲和笔尖等以及家庭环境都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我们应重视儿童生活环境、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具中的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通过血铅的检查,轻度的铅负荷增高并不需要特殊处理,主要是宣传教育、减少少儿接触铅的机会,同时多吃富含铁、锌、钙及纤维素等的食物,以降低胃肠道对铅的吸收[4]。对早期发现的高血铅儿童进行及时的个体干预,对家长和儿童进行良好卫生教育,提高家长对儿童铅吸收、铅中毒的认识,是预防儿童铅中毒的重要途径。另外我们一般对没有临床症状的孩子首先帮助他们找原因,如果是环境因素,让孩子远离污染,如果是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要求改掉不良习惯,吸烟的家长我们要求他们不要在孩子面前吸,对于有些高血铅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的孩子,我们一方面给予排铅治疗,一方面给家长提供健康知识的培训。心理门诊有一个孩子,血铅396μg/L,虽然给予治疗,但是症状并未改善,孩子特别烦躁、易怒,家长很着急,他既没有其他接触的途径,也没有不良的卫生、饮食习惯,通过我们认真细致地了解发现,孩子因为疾病正在服中药,在没有其他可疑的前提下,我们征求家长的意见,暂停服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复查,血铅值明显下降,最后终于正常。这也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某些中药也会造成体内铅中毒。治疗不是关键,预防是关键,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保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宜群,颜崇淮. 儿童铅中毒防治100问[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0-11.
[2] 沈晓明. 儿童铅中毒[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3-120.
[3] 戚其平,杨艳伟,姚孝元,等. 中国城市儿童血铅水平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3):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