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概述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微生物学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本课程具备专业性强、实践性强、临床应用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根据临床检验标本,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获得准确的结果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为了适应现代临床医学检验发展,我们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丰富教学活动、转变考试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发展至今,病原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临床上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在逐渐被耐药菌株和机会致病菌替代,而新型病原和传染病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内容要有所变化[2]。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接轨,我校与在临床教学单位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完成工作岗位的需要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融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实现“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微生物学检验的工作重点。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2.1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针对学科特点,我校增加了微生物检验实践课学时比例,由原来的不足30%调整到50%以上。采取校内实践课与校外现场教学相结合。在校内建立一体化实验室、检验实训中心,尽可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阜阳医学临床检验中心开设课堂,把课堂带到临床一线,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现场操作―教师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开展检验技能强化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只有一次的实验课程操作还不能完全熟练掌握,导致进入临床工作中,不能完全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针对此问题,我们开展医学检验技能强化训练,通过对操作过程的详细讲解、教学演示,指导学生对技能项目进行反复演练、详细归纳、纠正和总结。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检验常用仪器使用和实践技术操作。
2.3实现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开放性,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多参与、多实践。在教学时间上体现开放性,在周末开放实验室,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值班,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每学期安排2周技能开放周,学生随时进入实验室训练,组织教师进行指导,增强实训时间的开放性。
3.开展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为此,我校教师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
3.1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协会”和“微生物学协会”等学习型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比例高达60%以上。学生以社团为单位,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指导,在校内外开展服务性社团活动,如免费验血、流行病预防讲座等。
3.2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我校与阜阳市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合作,每年举办“美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竞赛、“美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和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实践课的积极性。每到赛前,教室和实训室都有大批学生在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转变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考核制度
微生物检验的教学任务重、知识点散、重难点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微生物检验教学考核中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单一理论考试变为“理论考试+平时技能考试+实验考试+口试”,理论考试占50%: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技能考试占20%包括个人技能考核、小组技能考核,注重学生个人技能的锻炼和团队合作精神;实验考试占20%即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基本操作,如制备细菌涂片、染色、平板画线等;口试占10%:由学生任意抽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作答,现场打分。通过创新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了提高。
总之,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丰富教学活动,转变考试模式,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经过长期努力,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马爱新.微生物检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7):556-558.
篇2
关键词:微生物学习;细菌分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6-02
简单地说,微生物就是我们人类用肉眼很难将其观测到的细微生物。细菌是微生物中的一类,属于原核生物,按照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以及螺旋菌。细菌虽然微小,但是其分布极为广泛,在人体中,细菌的数量要远远超过人体细胞的总量,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一、关于微生物学的学习
在生物专业学习中,微生物学是其重要分支之一,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例如酿酒、酸奶制作等)、医药(例如医学中细菌病毒检测、药品中各种菌素片等)、生物工程以及细胞工程等等。由于微生物是我们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细微生物,所以如果没有显微镜,认识起微生物来就不够直观,这也导致了人类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很多利用微生物的事件被记载,但都没有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所以在学习微生物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己亲身观察实践,利用显微镜等仪器,将微生物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
当然在现代社会,绝大部分学生对微生物已经不陌生,但是在没有学习微生物学之前真正对其了解并喜爱的可能不多,在微生物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学习之初,要通过微生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实例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提出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其对微生物学产生好奇,然后利用显微境等仪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激起学生成就感,从而引发其兴趣。
二、微生物学习中细菌分类概述
在微生物学习中,《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以及《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是细菌分类以及细菌鉴定的权威以及代表作品,由于生物技术在不断进步,所以这两部手册也在不断修订。
目前,对细菌种类的研究主要是在细菌分类基础上,对细菌菌株进行鉴定;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细菌进化关系;也有在同一属的细菌范畴内对细菌的种进行分群聚类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以细菌分类为基础,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微生物学习中细菌分类的重要性。
在学习细菌分类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菌分类是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的,这主要是由于生物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研究细菌分类的方法就在不断进步。同时还要注意技术的更新换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技术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明的,所以要注意不要因为有了新技术,就将原有的完全抛弃,也许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只使用新技术,但是在学习时,也应该对历史有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学习细菌分类时,应该全面、连贯。
三、微生物学习中细菌分类方法探讨
对细菌进行分类,方法非常重要。所以,在微生物学习中,细菌分类方法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细菌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征分类法、数值分类法、组分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以及多相分类法等。
1、特征分类法
不同的细菌,其形态、代谢以及生存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在生物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依据形态、生理以及生存环境等基本特征对细菌进行分类。不过由于细菌体积微小,使得这些特征的观察较为笼统,所以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粗犷,很难对细菌进行进一步区分。特征分类法是一种古老、相对较为宏观的分类方法。
2、数值分类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分类法开始大规模兴起。细菌的表性特征有很多,将这些特征全部进行检测,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纳分类,这就是数值分类法。相对特征分类法,数值分类法要精细一些,但是其需要测定的特征很多。由于数值分类法能够定量反应细菌特征,所以目前该方法应用依然较为广泛。
3、组分分类法
组分分类法主要利用质谱、光谱、气相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检测细菌的化学组分。需要检测的细菌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细胞壁、细胞膜脂肪酸、枝菌酸、磷脂、醌、以及蛋白质等。检测细胞壁主要是检测其氨基酸和糖分;脂肪酸和枝菌酸都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是极性脂;醌是非极性脂,存在于线体膜以及细胞质膜;蛋白质组分检测是采用全细胞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
4、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主要包括16S rRNA基因等序列分析、GC含量分析、DNA指纹技术、ITS序列分析、DNA-RNA杂交技术以及DNA-DNA杂交技术。目前,该方法应用广泛,用于细菌分类、多样性分析的基因除了16S rRNA基因外,还有16S~23SrRNA基因、tuf基因、hsp60基因、pheS基因等。当然,16S rRNA基因在利用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分类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
5、多相分类法
多相分类法就是综合上述几种方法进行细菌分类,该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将几种单一方法结合起来,互相验证、补充,可以得到更为合理可信的结论。
四、结束语
微生物学习中,细菌分类是一项系统但又繁琐的工作,而且细菌分布广泛、变异快,新种不断被发现,将新种进行鉴定和分类应该采用多种方法,而不能简单的通过单一方法就下结论,多相分类法就是用多种单一方法进行分类鉴定,所以相对更为全面可靠。
参考文献
[1] 廖咏梅,张君成,王忠文.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在农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7,S1:191-195.
[2]何琳燕,盛下放. 细菌分类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06,05:172-175.
[3]王秀平. 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构建与应用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尤秋琴. 高师院校生物专业教育实习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5]周兴文,张卓,郭晓华. 大学生物课程与中学教材知识结构的比较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8-21.
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分子生物;微生物;应用
前言:作为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保护学以及微生物学于一体的学科,微生物学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衍生出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有较多先进理念与技术被引入该学科中,但对于部分环境监测或环境净化等问题,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要求充分发挥分子生物技术的优势。因此,本文对环境工程微生物中分子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子生物技术的相关概述
1.1测序技术
细胞中的rDNA本身表现出明显的高突序列、保守序列以及稳定特征,但其是分类微生物中的指标之一。通常测序分析中,为使微生物种群得以分析,对分离物或分类单元进行确定,便需借助rRNA分析方式。从该基因序列的类型看,有较多如16SrRNA、23SrRNA与5sRNA,其中后两者包含的含核苷酸分别过多与过少,很难为测序分析提供指导。所以在原核生物系统研究中,可考虑将16SrRNA引入。具体测定中,会在如TA克隆试剂、PGEM-T克隆试剂等载体应用下,克隆PCR产物,完成文库构建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可通过其与文库中的序列做好对比,判断是否有相对应或相似微生物种类。另外,也可对rDNA多样性利用电泳分离进行显示,或直接通过RFLP对扩增产物做好分析。通过这些测序方法的应用,对微生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可起到重要作用[1]。
1.2核酸技术
核酸技术在分子生物技术中极为常见,可具体细化为PCR-SSCP、PCR-DGGE与PCR-RFLP等技术。以其中PCR-SSCP技术为例,其以往运用中多局限在基因突变方面,是临床医学中的常用方法,经过不断发展被引入到微生物生态学中。从其实现原理看,主要以单链DNA空间折叠构象为基础,若其中有碱基出现变化,空间构象会随之发生变化,配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使DNA谱带得以生成。以16SrRNA测序在废水生物中的表现为例,便可借助PCR-SSCP,对细菌群落受培养基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再如PCR-DGGE,应用中一般强调将基因组DNA从环境样品内被提取,在此基础上将PCR扩增技术引入,可达到扩增DNA的目标,此时可将聚丙烯酰胺凝胶与扩增产物相结合,通过电泳作用分离双链DN段,最终生成的将为单链DNA谱带。最后便可对谱带中展现的碱基序列与文库内序列做好对比分析,完成微生物种属的界定。由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操作较为简便,所以在微生物分析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如对微生物种群在活性污泥中的情况判断,将该技术引入,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PCR-RFLP技术方面,其主要借助核酸特异位点、DNA识别序列,对双链DNA进行切割,配合溴化乙锭凝胶的应用,无需通过放射性标记形式,便可达到DN段分析目标。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判断,便可借助该技术实现。
1.3基因探针
目前分子生物技术中,基因探针的引入主要借助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对样品内核酸进行识别分析。对于该技术,也表现在核酸印迹、荧光原位以及放射性标记探针等技术方面。其中放射性探针应用下,尽管对于寡核苷酸、RNA或单链DNA等都可进行标记,但其涉及的同位素具有较高的成本,很容易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使用中受到较大的限制。而对于荧光原位,应用中一般可做好细菌空间位置标识或定量定性判断细菌情况等工作。另外,在核酸印迹方面,其适用对象集中表现在PCR扩增产物方面,对微生物风度、多样性检测都可起到重要作用[2]。
2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
2.1微生物群种丰度与多样性的分析
现行环境工程领域中,通常需检测的对象多表现在底泥、土壤、生物膜以及污泥方面。从现行较多实践研究都可发现,若将16SrRNA从菌落中提取出来并开展测序工作,可对微生物种群在活性污泥中的情况被测定,并将聚光激光扫描、荧光显微以及FISH等技术引入,可定位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或检测其活性。再以城市地区垃圾填埋细菌的分析,可在ARDRA方法的运用下,使细菌多样性情况以及细菌结构被有效判断。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微生物丰度、多样性都可在分子微生物技术应用下被有效判断,通过定量或定性检测得到的结果,能够为环境工程中较多工艺操作、构筑物设计提供参考。
2.2指示微生物与致病菌的有效检测
环境工程研究中,可发现在土壤、水体或空气等媒介作用下,致病菌很可能对人体造成较大威胁,如典型的SARS。对此,便可借助分子微生物完成致病菌测定工作,如部分学者将16SrRNA基因、PRC-DGGE技术共同引入,对垃圾场、污水处理厂以及大学校园中的空气环境进行测定,可发现在以往微生物培养下,很难测定气溶胶微生物情况。另外,对于水体内是否有大肠杆菌等DNA存在,也可借助分子微生物技术进行判断。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对于指示微生物、致病菌的检测,分子生物技术应用效果都较为明显。
2.3功能微生物的培养
由于当前化工行业发展步伐较快,其带来的过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环境工程领域面临的难题,很多有机化合物如含苯环类型,很难实现快速降解目标。对此问题,大多学者通过实验方式,发现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下可使这种现状得以改变,如对甲苯质粒、降解萘利用DNA印迹杂交形式,可使这两种质粒微生物被判断。此外,对于其他难以降解的有机物,都可采用质粒如工程、基因重组等方式,使功能群被构建,使有机物难以被降解的问题得以解决[3]。
3结论
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是现行微生物研究的重要保障。实际引入该技术中,应正确认识分子生物技术的实现原理,包括测序技术、基因探针以及核酸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致病菌检测、功能微生物培养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等方面,能够推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琛,王璐.环境微生物领域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3,16:135+139.
[2]张凤.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3,08:192-194.
篇4
关键词:虚拟实验室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教学模式
实验室不管是对高等学校还是科学研究单位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培养人才,创新,科研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实验室系为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主要承担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准备及部分实验授课工作。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为其内容都涉及了生化,分子生物,细胞生物学等诸微观领域,所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难免会觉得抽象,理论性强不容易理解与掌握。与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验原理的解读,实验程序的操作,实验结果的观察将某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不仅学习了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近年,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实验条件和资源渐显不足。实验课学生数量增加,实验室各方面建设速度不能与之相匹配,造成实验室资源紧张,实验室教师及其它工作人员工作负荷趋近饱和。这就迫切需要有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来解决现存的问题。虚拟实验室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而构建的。在我国,虚拟实验技术研究虽起步比较晚,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实验室的构建技术亦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其优势也渐突显,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2]。
1建设微免虚拟实验室的益处
1.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微免实验室由于实验室内条件限制或由于课程要求的不同,多设置与理论相结合的验证性或综合性实验。同时由于实验设备材料等的限制,学生并不能够自主开展一些设计性的实验。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基本处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对所做实验印象不够深刻,导致所安排的实验彼此孤立。通过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学生可以利用虚拟器件选择实验所需的实验设备、工具、材料,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基本操作技能。还可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自身实验的需要,进行实验设计,如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遇耗时较长的实验也可根据需要暂停,之后适时的继续实验而不影响实验进程。从而可以更大程度的推进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积极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3]。
1.2利于实验拓展
进行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时,往往由于某些实验都涉及使用较大型或昂贵的仪器设备:如微生物实验细菌的分离鉴定中全自动微生物生化分析仪及免疫学实验中的流式细胞术。学生并不能够自己动手操作。这些设备往往由专人负责,学生在实验课中并无缘自行操作,使得基础技能不能得到充分训练,。再如某些医学微生物实验还涉及生物安全问题,需有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实验室才能开展。如结核分枝杆菌是临床较常见的致病菌,由于涉及生物安全,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并不能在一般的学生实验中开展。利用虚拟实验室,解决了时空限制,更可以满足学生对贵重大型实验设备的操作欲望,减少一次性实验耗材的使用,节能减排利于学生实验项目的拓展。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及继续学习中打下坚实基础。
1.3资源共享
虚拟实验室中无论是实验对象还是实验资源具有共享性。在虚拟实验室中,仪器设备是利用软件虚拟制作而来。实验者通过互联网进入实验室,利用鼠标点击或者拖拽选择需要的设备、材料进行实验。虚拟实验室中,无论是虚拟的仪器设备还是虚拟的实验材料甚至实验结果都具共享性,不仅能使从不同计算机登陆的实验者进行实验,还可通过互联网传输等共享资源[4]。
2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相结合教学
虚拟实验室可以给学生一种新的实验体验,在其间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如单纯的使用虚拟实验室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教学要求。譬如医学微生物实验中细菌培养技术,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该操作技术,而且要通过此实验要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树立良好的无菌观念。但由于虚拟操作缺乏实物感,往往不能达到此教学要求。故而,我们需要将虚拟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相结合应用于实验教学。如此,将二者按比例设置,不仅可以节约课时还可以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譬如微生物实验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病毒的分离鉴定,由于耗时长或生物安全的限制,而无法安排到实验课堂进行操作。此时可借助虚拟实验室缩短实验周期,后将其整合到实验内容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果。不仅助于学生对所学章节理论知识的把握,更有助于对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的学习掌握。我实验室准备的免疫学实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实验学生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5]后续所有实验均以学生自己的标本为基础开展进行。如实验内容中的静脉采血及淋巴细胞的分离技术。首先,学生可通过虚拟实验室预习实验内容,熟练静脉采血的注意事项和基本操作规程,强化实验技能,减少由于穿刺失误给同组实验同学带来的疼痛感。再如免疫荧光实验,由于用到的荧光显微镜价格昂贵,实验室暂只有一台供学生实验使用。实验课时学生必须排队按序轮流观察,极大地耗费了实验时间,如设置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节省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实验操作而不是排队等候。故设计并设置虚拟实验内容并将其整合到学生实验课中,不仅利于学生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强化训练学习,节省实验时间,解决减缩课时数与提高教学质量要求的矛盾。
3虚拟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不足
虚拟实验室的构建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建设过程中易出现建设者与实验室使用者相脱离的现象。构建的虚拟实验室中所体现的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及构建本身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到位,但某些实验设计与设置达不到实验者专业的要求。这就要求建设者与使用者多沟通协作,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进行设计,使虚拟环境更接近实验室的真实环境,使实验者的感觉也更真实,使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不仅要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更要达到专业上的精确。创建更精确更完美的符合实验条件的虚拟实验室。
4结语
虚拟实验室是通过计算机创建的具有传统实验室功能的虚拟实验环境。将虚拟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结合合理安排实验比例应用于教学中,不仅可以解决实验室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虚拟实验室的应用具有以往教学方法无法取代的优点。它能够为实验者创造更直观更便利的实验条件与环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为实验教学提供新平台,以新的形势补充传统实验教学方式。目前看来,由于虚拟实验室的诸多优点,将会被加强建设,同时加强各实验室间的合作,共享实验资源。将虚拟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结合教学,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范珠,包强,赵燕敏,等.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作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21-23.
[2]许微.虚拟现实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79-280
[3]赵羚云.虚拟实验室的特性及应用[J].硅谷,2012,8(10):126,121.
[4]由继红.虚拟实验室研究概述[J].生命科学仪器,2014,12(4):34-36.
篇5
1.1对象
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
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1.2.3风险评估方法
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险评估报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
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
2.1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关资料和实际评估内容,编制了风疹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军团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铜绿假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包括10个病毒、19个细菌、2个螺旋体和1个真菌。
2.2专家评审结果
2013年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活动复杂程度取决于实验活动实际的危险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根据各种危险源特征和强度适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2)风险评估既要识别各种风险源,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也应避免过度、盲目的防护;
(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并邀请专家再次审核修订的评估报告,认为这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对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疾控系统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讨论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最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增加了危险度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质运输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内容。美国疾控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指出,生物风险评估还应包括对实验工作人员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瑞典传染病控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合作中心,2007年前就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体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教学效果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60-02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实验课程。其研究对象是对多种恶性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达到某种特殊医学目的而开发的生物产品,对保障人类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等,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许多的农业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目前相关实验课程的设置还亟待完善。因此对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检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本文重点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制品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尝试对有关问题予以分析和探讨,采取项目教学为主线,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
1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教学特点
1.1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检验理论及其实验课程的特点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是一门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工程学等学科为支撑的综合性生物技术[1]。这门课程主要概述生物制品的历史沿革;生物制品在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各类生物制品(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血液制品、重组DNA产品、体外诊断试剂等)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各类生物制品的实验室质量检定。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课教学以免疫学为主,对学生来说极其抽象。实验技术又要求严格,在实验内容上包括细菌和病毒的培养、纯化、鉴定;免疫血清的制备与纯化技术;抗体的制备与检验技术等;还包括生物制品的纯度检验、效力检验、安全检验、物理性状检验、有机残留检验、生产和研究单位污水的检验、生物制品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相关的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检验课程实验指导书很少,其实验内容又与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预防医学相互交叉。由于各高校的实践基本条件、开设的实践课程内容不一,因此教学效果差别很大[2]。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检验课程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更好理解相关生物制品制备的理论,使得学生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生产实际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实验设计中要凸显生物制品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综合性所具有的三大显著特点。所以,对所开设的每一个实验应该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技术路线。因此,通过实验课程,显著提高了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对生物制品相关产品的生产也有了全面了解。
1.2 实践教学的改革特点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检验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目前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检验的实验在我国没有统一的实验教材。各个院校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条件设置实验教材。我院开设的该门课程实验是本教研室教师共同探讨而制定的。以往实验教学都是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时间很零散,学生不能系统的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而且,学生是在老师的简要讲解实验过程和步骤后,被动地完成实验。教改后,将该门课实验课分为5大项目的教学,保证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增强。
在项目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前告诉学生讨论的主题,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提前预习,课后认真思考,必要时查阅有关资料。而后开始实验,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完成。所需的实验试剂除了极个别以外都由学生自己配制。实验结束后,学生再依据操作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以小组讨论形式提交实验报告。然后进行分组汇报、讨论实验结果。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此外,配合实验教学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开设网上讨论,以方便与学生24小时的互动,加深对一些实验现象与结果的理解[3]。同时,还提供实验思考题、作业与图片结果等的FTP网上下载。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将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检验课程整合为以下五个项目进行教学:(1)麻疹减毒疫苗的制备及检验;(2)卡介苗的制备及检验;(3)人用狂犬病毒纯化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检验;(4)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检验;(5)人血白蛋白的制备与检验。在开展项目教学时,按照实验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5~6人),老师下发任务单和学习资料,同时,由学生自行设计项目实施的路线,在教师认可的条件下,学生各小组成员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可及时请教教师或查阅相关资料。项目完成后,由小组组长阐述学习成果,教师或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在大家的讨论中答疑解惑。
3 实施教学改革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7
关键词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26-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最悠久、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贡献的学科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前沿学科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动物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动物胚胎工程等几大领域,在诸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农业、食品业、医学行业等[1]。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见该门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学好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对今后的就业至关重要。笔者在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以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生物技术是指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其他类科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对生物体或生物原料等进行加工或改造等,目的是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先进的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对生物体的改造是指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或加工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使其能够生产出对人类有利的产品[1-2]。
2 教学现状与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自1996年开始招生,2006年成为品牌专业,经过了16年的专业建设,首先于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中开设36学时的动物胚胎工程课程(专业选修课),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36学时的理论讲授明显不足,于2005级学生中更改教学大纲,内容上增加了动物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理论教学增加到54学时,并增加18学时实验教学,课程性质首次转为专业必修课,并创新性地更名为动物生物技术,当时整个生物领域还未出现命名为动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直到2009年5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技术》,至此这一新课程有了正式出版的教材可参考。笔者调查了部分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主要有11门(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调查的农林院校中(安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都开设《细胞工程》课程,目前只有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与《细胞工程》相近课程《动物生物技术》和《植物生物技术》课程。
3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3.1 教学思想与目标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3],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一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掌握一种主动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成为富有知识和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 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的一人一课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力争紧跟各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督导组专家听课、评课,同时不定期开展自评和互评及学生评教,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教材建设与改革
根据调研,笔者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蒋思文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技术》作为教材,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最新发展。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且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些最新热点在教材中没有体现的,自行编写部分讲义,以文本形式拷贝给学生,并推荐其阅读中外文的优秀参考书。
3.4 课程内容改革
动物生物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也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大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着这一新兴学科的知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保证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做好与其他课程交叉内容的增、减和衔接。在课程内容上,首先介绍绪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概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性别控制,胚胎分割,嵌合体;其次,介绍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基础;最后重点介绍细胞核移植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精心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动物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3.5 教学方法改革
3.5.1 利用重大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如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利用“基因靶向”技术让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失去活性,培养出研究价值极高的“基因敲除”小鼠,为人类遗传病研究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有了这些动物模型后,人类就能更有效地找到治疗各种遗传病的新疗法,彻底攻克遗传病就为时不远了,这一成果使得他们一起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爵士,英国生理学家,生殖医学的先驱者,因创建了“体外受精技术”,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门课程的讲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课程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更丰富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于像动物生物技术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许多知识都处于动态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1]。
3.5.2 跟踪学科科研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5]。因此,在应用范围广、知识更新快的动物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进展,有意识地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 cell),由日本的2位科学家于2006年发表于世界顶级杂志《Cell》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某种方法,把高度分化的成体细胞去分化,使之成为多能干细胞,重新获得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IPS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回避了历来已久的伦理争议,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使干细胞向临床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该成果的研究者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IP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它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优势也已日趋明显[6]。
3.5.3 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课堂文化,使其融入其中,积极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可适当增加专题讨论会,通过学生准备ppt演讲等形式,一改以往整节课教师讲、学生记,缺乏沟通的模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7]。
3.5.4 优化多媒体教学,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有限的课时,着重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对于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等手段,从国外引进和下载原版图书和动感图像,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组织效率,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例如,细胞融合,精卵受精,细胞核移植等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坚持适度运用原则和有机结合原则,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思考,且结合使用板书、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取长补短,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喜欢学习[2]。
3.6 考核方法改革
首先,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将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重视实践、将重视成绩转变成重视课堂教学,今后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为总成绩,而要加上一定比例的实践考核成绩,让教师、学生都能重视实践;其次,增减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等作为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体系,即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中成绩和40%期末成绩[9]。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因此各个高校要建设好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已迫在眉睫。课程组立足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身特色,通过分析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3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注重该门课程特点,围绕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建设,创新教学形式及考核体系,逐步完善优化动物生物技术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10]。
5 参考文献
[1] 王伟霞,李福后.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45.
[2] 周欢敏.动物细胞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蒋思文.动物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朱海英,苏娟,訾晓渊.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107-109.
[5] 李淑芳,徐春厚,雍艳红.动物免疫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7):65-67.
[6] 刘锴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32.
[7] 代建丽.植物细胞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1(6):23,37.
[8] 张一春.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PBL;言语治疗;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71-03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方法作为一种医学教育改革途径在国外已被广泛认可,目前国内在医学教育中正逐步推广该法[1]。《言语治疗学》作为康复医学的一门临床专业课,是康复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言语治疗教学模式过于看重教材的指导与规范作用,教学内容枯燥,学生难于掌握其要领,为了构建具有创新性设计和易教易学特点的言语治疗学教学框架,创立一种开放式、新颖实用、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2],鉴于PBL教学模式的诸多优点,我们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言语治疗学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2009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共163人,学生平均年龄21.51±0.61岁,其中男性57人(34.96%),女性106人(65.03%)。
(二)研究方法
1.教学设计。(1)教材选用华夏出版社《言语治疗学》第一版,主编:李胜利。(2)课程安排:失语症、构音障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吞咽障碍等教学内容评定部分采用PBL教学模式;概述、治疗部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3)教学实施。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应用PBL教学模式,具体按以下步骤实施:①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集病人录像资料,设计适宜的问题;②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的人数分组,每组10人,并设定小组长;③查阅资料: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1周)查阅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汇总结论;④课堂讨论:在各小组自学、思考、讨论后进行,每组选派代表发言;⑤总结:教师围绕学生争论的焦点、分歧较大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不足及建议。
2.评价方法。(1)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发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在调动学习热情、提高自学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表达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判断有帮助、很有帮助可视为有效,无帮助视为无效。(2)综合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总成绩10%)、实践操作考核成绩(课程结束后随堂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30%)、理论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60%)3部分组成。综合考试成绩≥9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
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
在课程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对PBL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发放PBL教学模式调查表163份,回收163份,剔除5份(因调查内容不全),符合标准158份;发放传统教学模式调查表163份,回收159份,剔除8份(因调查内容不全),符合标准151份(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PBL教学模式在调动学习热情、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理论知识理解等12个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P
(二)考试成绩
2007~2009级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言语治疗学平时成绩理论合格率平均为97.1%,实践操作考试合格率平均为97.9%,理论合格率平均为98.3%;言语治疗学综合成绩合格率平均为100%,优秀率平均为17.8%,良好率平均为64.4%(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综合成绩效果明显。
三、讨论
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在教与学双向活动中,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学习者。而传统的医学教育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片面强调知识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3]。PBL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互相结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在现代《言语治疗学》教学过程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问题为主线,将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与临床知识联系起来,提出结合临床的实用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创新,不设标准答案,激励学生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准备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需检索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已有知识概念,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参与精神,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思想,提高了科学素养;在PBL教学活动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师生间可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畅所欲言,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始终扮演“分享者”的角色,还起到了增强了师生互动,改善了师生关系的作用。在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应用PBL相结合授课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综合成绩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7]。
对于本门课程教学而言,传统教学法与PBL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改革,目前处于尝试阶段。如何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及评估方法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东华,高岳,薄红,等.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育中的应用及所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99-100.
[2]林馨.《言语治疗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路[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817-818.
[3]刘忠秀.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6-17.
[4]车春莉,郭庆峰,张一梅,等.PBL教学模式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26-127.
[5]马慧娟,袁芳,武宇明.PBL教学的开展条件和模式探索[J].教育战线,2009,(7):93-94.
[6]郑兰艳,王继春,史俊岩,等.应用PBL教学法的病原生物学课程考核体系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159-162.
[7]解冰,刘冰,刘枫,等.PBL教学法在军校八年制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99-100,130-13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改课题资助(GJ2010-185);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2012-JG023)
篇9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骨结核;发热;误诊
[中图分类号] R542.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5-0136-03
Infective endocarditis misdiagnosed as bone tuberculosis: A case report
QIN Shuai1 LIANG Fayu2 LIANG Zhixing2 SHEN Yu2
1.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2.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diseases in cardiac surgery. If it cannot get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its mortality or morbidity is high. Because of its more than only the continued high fever as the first symptom, easily overlooked by the first clinic clinicians caused by misdiagnosis. This article aim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and vigilance of the disease and reduce misdiagnosis by conducting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o the case that a IE patient is misdiagnosed as bone tuberculosis admitted by our department.
[Key words] Infective endocarditis; Bone tuberculosis; Fever; Misdiagnosis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外科疾病中较为危重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种有创心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增加和临床中抗生素的滥用,该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并因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文介绍我院收治的1例在外院误诊为“骨结核”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初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对本病的警惕性。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主诉:间断发热伴体力活动能力下降2个月,发现心脏杂音10余日于2012年8月27日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以午后及夜间发热多见,体温多在38.0℃~38.5℃,最高体温38.9℃,伴有寒颤、肌肉酸痛,症状持续数小时后可自行缓解,其间自觉体力活动能力较前下降,重体力活动时即出现心慌、气短症状,休息后症状可缓解,外院诊断为“骨结核”,口服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剂量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后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可能,主动脉瓣轻度狭窄伴重度关闭不全,左房、左室扩大,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遂以“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畸形”收入我院心外科。既往史:患者2002年因右侧髋关节结核行滑膜切除术,术后规律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年;否认糖尿病、心脏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病史;否认血液透析史、静脉注射吸毒史;否认疟疾、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7.3℃,脉搏94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7/79 mmHg。眼睑结膜无苍白,无咽喉及扁桃体红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音,心率94次/min,心律齐整,可于胸骨右缘第Ⅱ~Ⅲ肋间闻及舒张期3级杂音,心前区未触及震颤;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化验及辅助检查:白细胞4.2×109/L,红细胞3.91×1012/L,血红蛋白105.0 g/L;血肌酐54.4 μmol/L,红细胞沉降率25 mm/第1小时末,C-反应蛋白18.8 mg/L,PPD实验(-),ASO(-);其余各化验均正常。入院后患者仍有间断发热症状,最高体温38.8℃,于9月2日查房时追问病史:自2012年5月中旬曾有右上牙齿松动、疼痛、张口困难,自行口服甲硝唑治疗,其间出现寒颤、高热症状。结合患者病史,不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行血培养+药敏检查3次(首次与末次时间间隔>1 h),均覆盖需氧及厌氧菌普,3次均提示托尔豪特链球菌(+)。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根部及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轻度狭窄伴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及左室心内膜面欠光滑,可见斑点状强回声(考虑为细菌性赘生物形成)。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根据血培养+药敏检查提示,选用左氧氟沙星治疗1周后体温控制平稳,未再次出现发热症状,继续抗生素治疗4周后,在全麻及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见升主动脉均匀性扩张,最宽处外径4.2 cm,主动脉瓣四瓣畸形,瓣叶菲薄、质脆、瓣环扩大、中-重度关闭不全,其中1瓣叶游离缘可见细小颗粒状赘生物,左心室扩张、室壁肥厚,主动脉瓣下左室后壁见2处心内膜破坏,表面粗糙。切除病变瓣膜,以碘酒纱布擦拭左室内壁,以25#机械瓣膜置换主动脉瓣。术后继续使用左氧氟沙星3周,患者痊愈出院。随访3年余,无复发,心功能Ⅰ级。
2 讨论
2.1 疾病概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由细菌、真菌及其他致病微生物感染入血,累及心脏,导致心脏内膜和(或)瓣膜损伤的一类心脏感染性炎症疾病。其高危致病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畸形、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各类心脏瓣膜疾病及风湿免疫性疾病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以及可能造成细菌入血的外科操作、静脉药物成瘾者[1-3]等。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心脏瓣膜,其余还可见于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关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近年来有报道指出仍以草绿色链球菌最为多见,也有学者认为草绿色链球菌比例在逐年下降,而其他病原菌在逐年上升,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6]。关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分类,2009年的新版指南提出新的分类方法:①左侧自体瓣膜IE;②左侧人工瓣膜IE;③右侧IE;④器械相关的IE(包括起搏器或除器相关IE)[1],这样的分类方法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心脏杂音、动脉栓塞、脾大、贫血及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和Roth斑、Janeway损伤等。2009年新版指南中仍继续沿用Duke诊断标准[7]:主要标准:(1)两次不同的血培养均为IE的典型致病菌,或与IE一致的微生物持续性血培养阳性(持续性阳性定义为相隔>12 h的≥2次血培养阳性;或首次与末次血培养相隔时间>1 h的三次血培养全部阳性或4次全部阳性);(2)单次血培养阳性提示为贝氏柯克斯体或I相IgG滴度>1∶800;(3)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心脏脓肿、新发现的人工瓣膜损伤;(4)新发的瓣膜反流。次要标准:(1)易患因素、基础心脏病或静脉药物成瘾;(2)体温>38℃;(3)血管损伤征象:大动脉栓塞,霉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出血等;(4)免疫异象:Osler结节、Roth出血点、肾小球肾炎及类风湿因子;(5)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未达到主要标准要求,或与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致的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证据。确定诊断:2条主要标准或1条主要标准+3条次要标准或5条次要标准。可能诊断:1条主要标准+1条次要标准或3条次要标准。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外科治疗。药物治疗的关键在于杀菌,抗生素的引用原则为:早期应用、选用杀菌药物、大剂量和长疗程、静脉用药为主[8]。并应在留取血培养标本后即开始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待获得培养和药敏结果后调整用药[9]。有文献报道,外科手术治疗是控制感染及影响术后存活的关键,可明显减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并且优于内科保守治疗[10]。而手术时机的选择在临床工作中人用争议,有学者认为早期手术可以切除感染物、引流脓肿和修复受损组织,避免心衰恶化和不可逆的心脏结构破坏,预防血栓事件[11-14]。也有一项研究显示早期手术可改善伴随严重并发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生存率,但复发和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的风险预期增加[15]。
2.2 误诊分析
本例为中年男性,既往曾有髋关节结核病史,加之许多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医生可能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缺乏诊断经验,同时临床中的全面查体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真正做到全面,所以导致遗漏心脏体征,误诊为“骨结核”。本例患者于我院门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并未发现瓣膜赘生物,可能因超声医师经验、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认识以及超声检查本身存在一定误差的影响,造成未能发现心内赘生物,故对存在发热原因不明伴有心脏杂音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更加仔细,并多次复查,必要时需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以便能够准确找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超声诊断证据。本病例诊治经验提示临床医生应增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认识,遇到无明显诱因、难以控制的发热是应做到全面分析、认真检查,以便及早确诊。
综上所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尤其仅以发热为唯一临床表现的患者,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不明原因的单纯发热患者,询问病史应详细,体格检查应做到真正的全面、仔细,避免忽略任何细节。同时,在病因不明时,诊断思路不能局限化,对所有可能的病因均应仔细分析、认真排查。此外,各科室医生需认真学习与本科室疾病相鉴别的各类疾病,避免因知识匮乏而造成误诊或漏诊。
[参考文献]
[1] Habib G,Hoen B,Tornos P,et al. Guidelines on the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new version 2009):The Task Force on the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J].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9,30(19):2369-2413.
[2] Gould FK,Denning DW,Elliott TS,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antibiotic treatment of endocarditis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Working Party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2,67(2):269-289.
[3] 孙筱璐,张健,王国干,等. 真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2例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13,93(8):569-573.
[4] 杨剑.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603-4604.
[5] 谢红梅,胡必杰,周春妹,等. 2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及预后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2014, 53(5):363-367.
[6] 孙筱璐,张健. 比较血培养阴性和血培养阳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和预后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2013,(1):136.
[7] 熊长明. 规范抗菌治疗疗效欠佳者考虑早期手术治疗――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 中国循环杂志,2012,27(s1):93-96.
[8] 彭晓红.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药物治疗[J]. 医药前沿,2013,(7):300.
[9] 王鹤,王红. 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与治疗进展[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426-1427.
[10] 朱西安,吴观生,龚启华,等. 感染性心饶ぱ椎耐饪浦瘟[J]. 中国循环杂志,2014,11(s1):106-107.
[11] 徐荣建,苗齐,刘兴荣,等. 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构成、药敏分析及早期外科治疗62例[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5,31(5):278-281.
[12] 贾立群,付强,杨帅,等. 早期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行性探讨[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8):464-466.
[13] 照日格吐. 早期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初探[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5):574-575.
[14] Funakoshi S,Kaji S,Yamamuro A,et al. Impact of early surgery in the active phase on long-term outcomes in left-sided native valve infective endocarditis[J]. Journal of Thoracic &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11,142(4):836-842.
篇10
关键词:叶下珠;提取物;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2-2812-03
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Extracts from 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
DENG Zhi-yong
(Colleg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542800,Guangxi,China)
Abstract: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5 solvent extracts from 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 against 5 species of bacterium were determined by growth rat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 solvent which were methanol, ethanol and acetone extracts had high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Shigella dysenteriae (Shiga) Castellani & Chalmers, 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 Salmonella typhi (Schroeter) Warren & Scott with antibacterial rates more than 60%, and had low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Migula) Casleillii and Chalmers, 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 with antibacterial rates below 60%. The water extracts and petroleum ether extracts had low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5 species of bacterium with the antibacterial rates below 51%. The methanol extracts had the high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Shigella dysenteriae(Shiga) Castellani & Chalmers, whose EC50 was 2.915 5 mg/mL. The ethanol extracts had the high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 which EC50 was 3.440 2 mg/mL. The acetone extracts had the high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 whose EC50 was 4.320 6 mg/mL.
Key words: 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 extracts;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植物源杀菌剂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菌、抑菌活性的物质,以及由其分离纯化的单体物质加工而成的药剂。从植物中寻找杀菌、抑菌活性物质已成为当今开发、研制无公害新型杀菌剂的热点之一[1]。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Phyllanthus)草本植物,又名珍珠草、夜合草、阴阳草、油柑草等[2],全草入药,具有清热利尿、解毒、止泻、抑菌、体内和体外抗HBV[3]、防治肝细胞损伤[4]、抗乙型肝炎病毒[5]等作用。迄今,从叶下珠中已发现的化合物有40多种[6],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脂素类、萜类、鞣质等多种成分。试验研究了叶下珠5种溶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Migula) Casleillii & Chalmers]、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 (Schroeter) Warren & Scott]、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 (Shiga) Castellani & Chalmer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的抑制活性,以期发现新型抗菌物质,为叶下珠作为原料开发食品防腐剂提供理论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5种病原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实验室。
1.1.2 供试植物材料 叶下珠全株,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郊区。
1.1.3 溶剂 甲醇、乙醇、丙酮、石油醚,市售分析纯;纯净水,自制。
1.2 方法
1.2.1 植物成分提取 采用冷浸法。取叶下珠全株,洗净风干,放入60 ℃的恒温鼓风干燥箱内烘干至发脆,用植物粉碎机将其粉碎,过425 μm筛。称取一定量的植物干粉放入三角瓶中,加入5倍量的溶剂,在室温下浸提(其间每隔12 h振荡1次)48 h后抽滤。再重复浸提2次,将3次滤液合并,用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蒸干溶剂得膏状粗提物。称重,置于4 ℃冰箱中保存备用。
1.2.2 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 参照参考文献[7],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下珠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叶下珠5种溶剂提取物在10 mg/mL的浓度下对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1)。5种溶剂提取物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有较大的差别。总体上,甲醇提取物抑菌率较高,分别为87.85%(痢疾志贺氏菌)、85.00%(金黄色葡萄球菌)、75.50%(伤寒沙门氏菌)、60.00%(大肠杆菌),51.89%(蜡状芽孢杆菌);其次是乙醇提取物,抑菌率分别为84.00%(金黄色葡萄球菌)、75.55%(痢疾志贺氏菌)、67.37%(伤寒沙门氏菌)、42.90% (大肠杆菌)、16.67%(蜡状芽孢杆菌);再次是丙酮提取物,抑菌率分别为72.56%(金黄色葡萄球菌)、68.23%(痢疾志贺氏菌)、64.60%(伤寒沙门氏菌)、29.67%(蜡状芽孢杆菌)、19.90%(大肠杆菌);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对这5种细菌的抑菌率较低,都在51%以下。同一溶剂提取物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有较大的差别。甲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的抑菌率最高,为87.85%;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为84.00%;丙酮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为72.56%。由上可知,甲醇提取物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乙醇提取物次之,丙酮提取物第三;甲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的抑菌率最高,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丙酮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
2.2 叶下珠3种溶剂提取物对3种细菌的毒力
鉴于叶下珠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实验室条件下进一步测试了这3种溶剂提取物对以上3种细菌的毒力,以y为死亡率机率值、 x为剂量对数值建立毒力回归方程,计算有效中浓度(EC50),结果见表2。叶下珠甲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强,有效中浓度分别为2.915 5、3.233 9、3.796 4 mg/mL;叶下珠乙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的有效中浓度分别为3.980 5、3.440 2、5.324 1 mg/mL;叶下珠丙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的有效中浓度分别为5.411 1、4.320 6、5.595 7 mg/mL。
3 结论
1)10 mg/mL叶下珠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抑菌率都不低于60%,对大肠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的抑菌率较低,其抑菌率都不高于60%;而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对这5种细菌的抑菌率都比较低,其抑菌率都在51%以下。
2)叶下珠甲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的抑菌效果好,其抑制有效中浓度为2.915 5 mg/mL;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好,其抑制有效中浓度为3.440 2 mg/mL;丙酮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好,其抑制有效中浓度为4.320 6 mg/mL。
参考文献:
[1] 任 芳,刘 强.珍珠柴粗提物对1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J].广西植物,2009,29(1):132-135.
[2] 罗文继,阮细发,杨义雄.叶下珠研究概述[J].海峡药学,1988, 10(1):70-72.
[3] 张 韬.叶下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2,19(4):22-23.
[4] 周 军,李 茂.叶下珠醇提物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5-7.
[5] 马海伦.苦味叶下珠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J]. 天津医药,1994,22(12):760-763.
- 上一篇:水产养殖行业调研
- 下一篇:大学生咖啡店创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