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学专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学专业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基础生理实验课体系 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 研究性教学 考核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TH79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依据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诸种变化,以及国家自主创新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与创新要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本文提出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多模式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该种实验教学体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实验教学的多模式化组织以及综合性开放式实验考核评估2个方面。

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仪器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技术上应培养具备生物医学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新型生物医疗电子、信息与仪器等硬件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设计、开发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做到面和点的结合,既要保证知识面广,同时要重点突出。但现状是生物实验与仪器等软硬件平台的挂钩程度不够。目前生物学实验一方面主要涉及以细胞等微观生物信息为主的实验数据,主要以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为代表;另一方面涉及以人体生理信息为主的宏观生理信号为主的实验数据,主要以医学仪器相关实验为代表,均以单一化实验结果作为实验考核依据,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生物学实验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步改进。通过调整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评体系等措施,对于生物实验分析不能以短期实验唯一结果论的定性认识为主,而应该强调以“长时程跟踪的过程启发式”为主的定量累积式分析,即在侧重得到实验结果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采用各种软硬件仪器平台知识,灵活选择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加强对信号分析的能力和对结果的理性认识,发挥实验课的实践性优势,得到多样化的处理结果,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在以过程化为主的“一问多答”教学模式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变结果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为过程启发式的主动学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而课后的各种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可以直观地了解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明显,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为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1]。

二、现有模式的现状及改革途径

(一). 微观生物实验内容由于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多局限于显微镜使用、或细胞膜通透性等验证性实验,对于推动微观细胞生物学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缺少教学资料与手段;同时,人体生理信息等宏观医疗仪器生物实验的测试侧重于对医疗仪器面板的操作和各种简单生理信息的直接获取。

(二). 实验教学模式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实验教学基本都先由学生预习实验指导书,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都由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做,最后写出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很好地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容易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滞,多数学生被动应付教师的要求,甚至投机取巧,如采用“配色”等方式快速完成生化实验;有的课堂学生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故意捣乱,师生处于一种对抗状况。在这样的课堂环境里,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传授知识、培养素质的目标难以实现[2]。

(三). 实验教学缺乏综合性、设计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课时安排固定、实验条件的限制,现行开设的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基本固定,结果也基本已知,只要按照步骤去做,基本都能达到较好效果。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难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

(四). 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课程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往往难以确定完善的考核指标和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实验报告书写的工整和完整程度决定了最终成绩,使得最终实验课成绩评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4]。

在此评估基础上,应实现的改革途径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物学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采用各种软硬件仪器平台,灵活选择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加强对信号分析的能力和对结果的理性认识,发挥实验课的实践性优势,得到多样化的处理结果,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二,通过施行开放式多结果的过程化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实验知识的延伸,创造和谐课堂、完善考核制度等改革措施,发挥实验课的实践性优势,努力营造和谐课堂,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三、实验内容改革的模块化设置

(一)修改完善教学大纲,科学合理设置实验内容。

本专业实验本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仪器设备的原则,综合考虑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以“综合课程设计”的2-3个相互衔接的短学期形式,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依照学生的实验技能发展过程依次开设基本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创新设计性实验。以微观生物实验为例,基本操作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显微测量、细胞形态观察等内容;设计验证性实验包括活体染色、细胞化学、核酸存在部位及检测方法、细胞膜的渗透压及细胞吞噬作用等内容;设计综合性实验需要在完成基本操作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实验资料及设计实验方法,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来完成实验,如动物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可作为设计综合性实验内容。相关生物实验进行后,应着重加强特定生物信号与相应软件处理的结合工作。可简单概况为将专业软件类课程打通,开设一门面向专业的软件设计课程,如“生物医学工程软件设计”,或“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软件设计”课程,处理对象可定位为前期获得的实验数据。而以宏观的动物生理数据为例,离体培养的小鸡或蛙心肌细胞信号可通过相关动物实验获得,通过将测试的信号存储成dap数据格式,输入labVIEW软件进行锁相处理编程及特定滤波处理,实现对所弱信号的分析和相应数字信号处理工具的掌握,达到将感性数据上升到理性知识的目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变结果灌输式为过程启发引导式。

实验过程中,既要发掘实验背后的理论支持,又要培养技术意识,重视实验技术和方法。同时,鼓励师生交流,提倡师生间的问答,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清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并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可考虑通过建立在各种实验数据分析基础上的论文形式完成。

(三)完善考评体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对本课程的兴趣。

实验考评体系应以过程累积式考核为主,摈弃传统结果式考评。以细胞生物学实验为例,其考核应以考查学生运用理论重视、运用实验技术的能力为主要内容,可安排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实际操作、做出实验结果。对于实验技术,以学生的直接操作作为考核方式,对于实验理论的考核,通过闭卷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各信息化平台分析来进行多结果式考核。另外,对于能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积极申报完成开放性实验的学生给予较大系数的鼓励性加分。实验具体路线图如下。

四、实验操作的关键性问题

(一)如何处理实验室的开放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实验设备资源的开放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是该长期化衔接实验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实现途径为,结合生物学和仪器教学平台,实施“具体生物弱信号案例教学法”,采用学期末“首尾相连”的两个短学期和整个学期的“三明治”夹心时间实施整个实验课程,并由相关实验课的青年教师负责各实验室的公共开放时间和相互协调。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工程技术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避免工科教学理科化、脱离实际的倾向。如图2所示针对在体心电信号的测试及信号处理方法,可安排在微观动物心肌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方法观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的短学期时间,同时合并进行在体式心肌细胞搏动的信号及噪声分析,加强定性实验及理性的定量分析实验的融合,提高相关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结合(图2)。

(二)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引导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

第一,以生理仪器平台为主的硬件实践动手能力。

当完成基础性生理实验及相关软硬件知识的授课后,以宏观人体生理信息为主的医学仪器实验,应该以设计开发性实验为主,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开发医学仪器。同样以心电信号为例,如心电监测仪实验中,可要求根据在体式及离体式心电信号的特点(图3(a)(b)),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电信号检测原理图,用布线软件软件画出其原理图,并制作电路板、布线和焊接电路,在单片机应用开发环境中编写程序并调试。最后制作简单心电监测仪,通过相关的虚拟仪器平台,在示波器上显示被测者心电图。同时配合相关传感器知识,还可制作体温计、气体检测仪等医学仪器。在此基础上,还可设置网络数据平台,进行远程控制。

第二,以微弱生物信号实验数据分析为主的软硬件结合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信号一般可以分成电信号和非电信号,如心电、肌电、脑电等属于电信号;其它如体温、血压、呼吸、血流量、脉博、心音等属于非电信号。如从处理的维数来看,可以分成一维信号和二维信号,如体温、血压、呼吸、血流量、脉博、心音等属于一维信号;而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x光片、超声图片、CT图片、核磁等则属于二维信号。医学仪器实验采集到大量的以上一些宏观的人体生理信号数据,应利用学生的相关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知识,根据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对所采集到的生物医学信号进行分析、解释、分类、显示、存贮和传输,其研究目的一是对生物体系结构与功能研究,二是协助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学院的相关教研室教师结合labview、DSP等编程工具的实验教学案例,对于“虚拟仪器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的综合做了以下研究及整合。“虚拟仪器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技术课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到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实验、测试信号的处理、工业生产中自动化生产线的测控等都以信号处理为基础。我校“数字信号处理”实验,以数字信号分析为基础,以数字滤波为手段,以数字信号处理为目的,突出谱分析和滤波的应用,加大与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以及后继的通信原理、计算机图像处理等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其与其他课程实验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虚拟仪器中的相关控件调用为例,解决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数字滤波器”的实验设置,对本文提出的“多模式过程启发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具体阐述。

该知识点通常的实验要求和目的为:①加强对labVIEW相关控件工具的使用及虚拟仪器技术编程能力的提高,加深对FFT基本原理和性质的理解;②学习利用FFT对连续或离散时间信号进行谱分析,了解可能出现问题及其原因,以便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正确使用FFT。

按照基本的实验要求和目的,和多模式开放性原则,对该知识点的实验设置如下:

第一,验证性实验内容。主要通过调用labVIEW“信号分析模块”总的FFT函数,分析序列和其频谱的特点,设计产生相应的虚拟生理信号及噪声源,利用数字信号处理中各滤波器的特点去除噪声,分析去噪后结果,并利用相关原理解释其中的现象。实验目的是通过形象和具体的内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该层面的实验以直观、具体和形象化为主要特点,避免复杂化。学生不会因为陷入繁杂的具体过程,而影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综合、设计型实验内容。数字信号处理与所采集到的实验数据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生物医学信号中的特点是微弱、噪声大,所以滤波和灵敏度是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的关键。另外生物医学信号的随机性强,是随机的且非平稳的。正是因为生物医学信号的这些特点,以傅里叶理论为基础的小波变换方法成为生物医学信号分析的有力工具。利用小波变换能将原始心电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的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重建,此方法能很好地消除心电信号中的基线漂移,抑制工频和肌电干扰,同时能获得QT间期的精确值,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编程思想。

所以,在实际的推进环节中,涉及一个短期的课程推导实践以及长期的过程启发式环节。其中短期内容包括将短学期等实践类课程,如“医学软件编程实习”和本门课程合并,其课时作为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长期内容则包括:①将毕业设计环节和课程合并,增加实践课时;②将所有的硬件测试类课程和相关软件分析生理信号内容合并。如“C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此时授课教师不再为单个教师,而是整个课程群的全体教师;③学生毕业严格按照“宽进严出”的理念操作。总结后的某“过程启发式”实验具体操作实例如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可安排在微观动物培养及生物学方法观察后,同时协调进行在体式动物信号及噪声分析,加强感性的定性实验及理性的定量分析实验的融合,提高相关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结合:如细胞离体培养后的各种生物信号指标及各种混入的噪声和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案例讲解相关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然后将生理信号提取的设计任务作为设计性作业布置给学生。

分组研讨,设计方案。在布置设计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研讨。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和自身特点合理分组,方便学生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学生利用电子资料库检索,查阅相关资料,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成果展示,分析归纳。在各小组取得了初步的设计成果后,教师以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各小组的成果展示与评价。在课堂上通过虚拟实验室系统和数字投影仪,展示各种解决方案所取得的生理信号滤波效果,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共同探讨最佳设计方案。

五、结语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环节,抓好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我国高校推进自主创新,落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培养创新人才所需采取的重要措施[4]。本文总的改革目标是“遵循以学生为本,注重以互动式教学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构建有利于增强求知欲和创造力的课程教学模式”。本文提出的多模式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摈弃短期实验唯一结果论的定性实验,强调以“长时程跟踪的过程启发式”为主的定量累积式综合分析实验,在整个学年中分阶段构建以实验教与学为中心的综合型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主采用各种软硬件仪器平台,灵活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加强对信号分析的能力和对结果的理性认识,发挥实验课的实践性优势。通过施行开放式多结果的过程化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实验知识的延伸,完善考核制度等改革措施,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积极响应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出具有专业领域特色,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初级软硬件规模设计和开发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卓越工程师”型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东.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41-44.

[2]黄解军,袁艳斌。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思路及对策[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8:51-53.

篇2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02-03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也是一门普及生态教育、提高大众国民生态意识的科学。当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复杂,而由生态学支撑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平衡等理论,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卫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生态学人才培养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1977年内蒙古大学创办全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以来[2],截至2010年底,本科院校开设生态学专业的院校已达52个[3]。为加强生态学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中,将生态学由原来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说明了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给生态学专业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广阔前景。然而,近年来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就业并不理想,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对2010―2012年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图1),由图可知,2010年就业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约占42.8%,无关的约占57.1%;2011年就业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约占52.1%,无关的约占48.9%;2012年就业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约占47.9%,无关的约占52.1%。结果显示,生态学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流失逐年上升。因此,本文在分析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这一薄弱环节,提出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旨在为学生创新培养和生态学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我国大多数高校将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较全面地掌握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过生态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系统的现代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验技能,熟悉生态学现状、前沿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4]。然而现实情况却反映出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缺乏合理定位。一是本科生四年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定位,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在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二是各高校在本科生培养定位上没有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陷入了“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尴尬局面。三是长期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2.教学存在不足。由于生态学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造成了教学上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为了面面俱到,开设了涵盖生态学的所有内容,包括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等不同尺度的生态学内容,但缺乏系统课程体系构建,使得各个课程教学内容出现了较多的重复,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高校为了专业排名,过多注重生态学科学研究,忽视社会实际应用需求,导致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渠道狭窄,对口性不强。

3.教学资源薄弱。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但是一直以来,本科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实验课时少,教学内容陈旧,生态学先进精密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等没有引入本科实践教学中。此外,一些年青教师多是刚出校门即上讲台,有点“赶鸭子上架”,教学经验不足;一些骨干教师也因科研任务繁重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精力不足,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些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流于表面,专业知识结构不够系统,甚至存在盲区。

二、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生态素养。所以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生态素养与个人定位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因此,笔者认为,应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课内外衔接、产学研结合、融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的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1.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互补的实践课程体系。传统的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基础实验、野外综合实习、毕业论文3个方面。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毕业论文实习(设计)在内的“五环节”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首先将一些联系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安排在同一学年进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和简单性,又能在暑期进行综合性实习。比如将气象学、测量学、植物学、树木学、土壤学、普通生态学,整合成“生态学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主要是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自然结合起来,系统理解森林生态奥秘和野外调查的技术;将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工程技术、生态监测与评价等课程实习结合起来,整合成“环境生态监测和修复综合实习”,主要使学生理解污染生态过程,从而明确生态监测和修复的方法。

其次根据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生态学本科生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学科基础实验9门,专业实验课17门,野外实习课12门,专业生产实习(生态学专业综合实习和生态学专业能力训练)2周,毕业论文实习16周。实践学分由原来总学分的30%提高到40%以上,总周数也由原来不足40周增加到47.6周。我们希望通过改革学生既可以掌握较为完整的野外调查技能,又能提高对各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实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2.改进和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我们要将生态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软”、“空”、“泛”现状向“硬”、“实”、“深”改变,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2∶2∶1的比例,把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

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一般以单个指标的测定为主,如植物生物量测定、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pH值测定等。在实验过程中,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通过自身动手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植物、土壤和水样品的收集和处理及其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操作规范。

综合性实验是基础性实验的拓展和延伸。除了需要测定多个分析指标外,还要把其他一些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首先由主讲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再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相关题材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城市森林降水水质的研究。实验内容包括了大气降水、经林冠截留后的穿透水、树干茎流的水质测定,即监测点的确定,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水样指标(pH值、溶解氧、电导率、铵态氮、硝态氮、硫)的分析测定。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将《森林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分析测定结果,完成研究报告。由于综合性实验的题材融入了学生平时对相关学科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以及科研兴趣的题材,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显,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拓能力。

研究性实验结合毕业论文一起进行。学生自主选择科研选题,选题确定后,学生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文献资料,文献阅读结束后与老师一起设计、确定实验方案,然后开展分析测定,测定结果运用SPSS、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完成毕业论文。优秀的毕业论文在老师帮助下修改,以科技论文形式公开发表。通过这个过程的训练,学生具备了熟练的文献检索技巧,学会使用了相关软件,学会了遇到问题后通过检索文献,参考同一领域其他研究者的方法与结果,从而找到解决科研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识,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大有益处。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科教育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而进行的教育改革新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也是高校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师生双向选择;沟通交流;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学校应实施全程导师制,即从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让本科生选择导师,让本科生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申报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与研究生组成科研团队尽早地进入科研工作之中,使大学生更早地获得导师的“学术关怀”,稳定专业思想,制订学业发展规划[5]。

4.打造优质高效的实验平台。依托生态学科拥有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森林生态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根据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平台。

(1)针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建立基础实验平台。拥有数量充足的基本实验设备,如水土气取样仪、光照度计、水质分析仪、pH测定仪、GPS、天平、烘箱等,保障了基础实验的需求。

(2)针对开放性实验,结合学科老师主攻研究方向,建设专业方向性实验室。包括样品处理室、土壤生态实验室、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室、微生物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实验室等,均向本科生开放,同时开放城市森林生态观测站,促使学生较好掌握高精尖仪器的使用,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建立本科生与研究生交流机制。建立本科生与硕士、博士研究生交流平台,在实验室一起学习研究,提高本科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提升本科生研究能力。

(4)按照“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我们已与湖南省植物园、长沙金霞污水处理厂、黑麋峰自然保护区、湖南天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将实现学生与企事业单位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规划自己学习目标。

(5)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平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实验指导、实验题目、实验所需数据、资料等都能通过网络进行,实验课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以此增加资源共享。

5.健全实验实践技能考核制度。考核方法关乎学生实验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性,也是强化与巩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改革后的实验考核采取多元标准,基础实验、技能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实验、实验态度和观念态度五项,分别占总分的20%,并要求由学生书面设计一个综合性实验,重点是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实验报告的科学性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考核的形式,也改为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实验小组首先要对实验开展情况做出总结和汇报,其次要求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出小结,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评价,以此考核学生科学素养、数据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编写优质实践教材,打造实践教学精品课程体系、制度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总之,上述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可以较好满足社会对于生态学既重应用又重学术的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建柱,张文丽,陈芳清.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10,(32):211-212.

[3]纳佳.本科专业介绍及其开设院校之生态学[EB/OL].http://.2010-07-06.

篇3

生态学

人们都向往亚马逊热带雨林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远离都市的喧嚣和人类工业、商业的文明使得热带丛林成为一片返璞归真的孤岛绿洲,它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是一种身心的超然脱俗。

大家所看见亚马逊那样五彩斑斓的植被与各种光怪陆离的生物,其实也是生态学所研究的对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学学习课程看起来特别富有“科学味”,从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到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学、环境生态工程,隐隐都透出一个科学家的成长之路,闭着眼睛就能想象出一个身穿白大褂,静坐在电子显微镜前或者是手拿滴管做实验的形象。

就业观象台: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部分地区过度砍伐、放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态破坏没有得到控制。我国正处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阶段,生态保护的任务主要是针对这种情况,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方案。国家这些年越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央下拨的资金连年增加,生态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态学毕业生可以从事农业生态、气象生态、生态农业和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景区、花卉企业(基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等众多用人单位都是生态专业毕业生的热门就业选择,当然林业局、环保局也是较为不错的选择。

TIP:

在生态学专业的排名中,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均榜上有名,不同的院校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实力在具体的研究方向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考自己喜欢的院校。

化学工程与技术

每天我们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清洁淡水,同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种生活污水,这些汇聚了多种“污染源”的污水在一起,即使是洁净能力再强的洗衣粉恐怕都不能将其转化为我们日常的生活用水,那么究竟是通过什么神奇的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化学工程与技术可谓是功能强大,它是一门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过程工业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基本规律和应用的基础性工程技术学科。它不仅仅能解决氢能与燃料电池以及纳米粉体材料合成的问题,还能应用于医药中间体合成、无机材料合成工艺,也能参与到生物医药工程与生物材料制造的工作中来,它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能源及制药等领域,当然进行水处理也是其在生态化工的分支运用之一。

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确和许多学科相比已经不属于新兴学科行列,看似很普通,其实内在要求较高,它要求毕业生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将化学工程知识运用于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新产品研制、新工业过程研究及市场开发中来。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会学习到现代生物技术、高等分析分离工程、结构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物理化学、手性药物合成等课程的知识,这些课程都是较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学习好这些课程是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本功底。

就业观象台: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个宽口径的就业学科,毕业生可在食品、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从事生物产品的研制、生产,选择面较为广泛。该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状态,基本上毕业生都能找到较为合适的工作,毕业生基本不会沦为“毕业就失业”的失败者。就其工资水平来讲,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处于全国平均工资之上,但是和银行金融等相关专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TIP:

化学工程与技术属于多种学科的交叉综合,它不单单是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的结合,也需要发挥生产管理与产品研制的作用。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都是“既叫好,又叫座”的有名院校,其中大部分院校的专业技术含金量也是相当高。

核科学与技术

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事故共造成31名消防人员死亡,数千人受到强核辐射,数万人撤离。自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核能给人类带来的到底是福音还是恶梦,核能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也逐渐走热。

人们在广泛利用核能和核技术的同时必须面对特殊的人身安全和环境问题。为此,要研究和解决对放射性和有毒有害物质的防护和污染控制;要确保核设施的安全,同时妥善解决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安全处置;不但要解决核设施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防护问题,而且要使核设施周围的公众受到的环境辐射剂量达到合理的尽可能低的水平,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核科学与技术分支方向较多,核反应堆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都是核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反应堆工程重点倾向于工程实践,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则侧重于开发研究和日常应用。核科学与技术的主干课程特别具有专业特色,一看便知道是核专业,核反应堆核工程,反应堆燃料管理,高等反应堆结构力学,核反应堆控制与动力学,核反应堆及核电厂安全分析这样的课程看着都直呼过瘾,更别说亲自体验一番的感觉了。

对于核科学与技术专业,想必部分同学还是对该专业是否会影响身体健康而有所顾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报道过因为在核相关单位因为日常工作受到辐射而死亡的案例,对于核防护,100%的企业和相关单位都是做足了功课的,完全能达到防护要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常在用人单位面试前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身体检查以备选择。

就业观象台:

从家长和考生最关心的角度出发,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基本是百分之百,同时专业本身的特色也决定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总体环境,在如今形势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选择与核相关专业的确是非常明智的。现代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相互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间的竞争最后还是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许多核电企业为了争夺人才,在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和大多数同学签订了就业意向,就业以后薪水和福利都让许多非核专业学生瞠目结舌,羡慕不已。许多核电企业的校园宣讲会提出的口号是“有车有房不是梦,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你会在惊讶于强大的核能转化成水蒸气的动能再转为成电能的同时,震惊于核能所创造的巨大的经济效益。

TIP:

目前国内开设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由于该专业准入门槛较高,要求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以及过硬的实验环境。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等在学术界以及就业市场都享有较高声誉,在就业的问题上,同学们千万别担心这些院校的强大号召力。

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都将被水淹没;尽管在多方努力下,多国政府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都会出现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则高达50%以上,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自己的将来,环境科学及工程也引起了全球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的环境问题异常复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更是日益突出,这形势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挑战。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要求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支撑。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既是社会急需,也是这一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综合性学科,也是科学技术领域最年轻、最活跃、最具影响的学科之一。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还处在蓬勃发展之中,对环境科学的分科体系迄今尚未有一致的看法,由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综合性,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部门都已积极参加环境科学的研究,形成了许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分支学科,环境科学及工程便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但是环境科学及工程近年来的不俗表现足以证明自己在环境科学中的独特地位。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工程治理的技术,同时也能够向学生们传递最新的环境理念,将学生培养成为理工结合的高层次、高境界、视野宽阔、基础扎实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具备末端治理的技术同时也具有源头控制的理念与方法,能够去参与实施我国新世纪的环境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就业观象台:

毕业生可以到政府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部门、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监督与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当下也是一份非常热门的工作,好多项目的开发以及工矿企业的新建都必须通过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一些污染大、高耗能的企业往往还没来得及投产运行就“胎死腹中”,败倒在环境评估中,但是鉴于好多上述部门都是公务员部门,所以大家还必须要做好公务员考试的准备。由于环境压力大和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工作的重视,因此也衍生出了许多环境咨询公司,环境咨询公司目前也是该专业大热的就业焦点,环境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多项环境相关的服务,其中包括生态和工业相协调的开发模式、项目建设书的编制(例如垃圾资源化处理及再利用工程项目建议书、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等)、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评估、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这些都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广大的私营企业因为我们的生态和生存环境受到压缩而蓬勃发展,同时这也为我们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和从业空间。

篇4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

篇5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13-0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1],对于刚起步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建设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滨州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生态学专业作为滨州学院较早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专业,其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较强,主要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相关方面的人才,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需求日益增加。就目前作者调研来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不大,这与实习质量较低具有较大的关系,在此情况下,改变原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方式,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非常必要。作者以滨州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就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建设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建议,以推动以滨州学院为代表的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生态学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

一、地方本科院校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点和意义

1.生态学专业的特点。(1)培养目标。以滨州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例,生态学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面向区域生态规划和环境保护行业一线,具有解决生态环境相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分方向、分重点来进行建设。(2)课程设置复杂。生态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为生物学基础课程、生态学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为主,以滨州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涵盖了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与技术相关体系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3)实践环节。目前各高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滨州学院为例,生态学专业设置的主要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认识实习、野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课程、素质拓展等环节,实践环节学分占比30%以上。要达到相应的实践教学效果,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迫在眉睫。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作用。针对于生态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特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从生态学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教学基地的管理、校基合作方式等方面调研,可以改变原有实践教学基地落后的管理和利用模式以及开发实用性高的实践教学基地,为生态学专业及全校高质量应用性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策略支撑;另一方面,长而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大幅度提高生态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野外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各环节的质量,提高生态学专业的影响力。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定位不准。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面向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不能一味地向211、985科研型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看齐,定位一定要符合地方性院校的区域性特点。以滨州学院为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相关产业和行业,从中选取合适的单位来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也可以针对学科特点与当地代表性森林公园建立“服务和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2.利用效率不高。以滨州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目前实践教学基地有原山森林公园、泉城公园等,类型比较单一,并不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中的专家资源和硬件资源,最终学生获取的知识也大打折扣。

3.校企合作不顺畅。目前,滨州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组织学生参与与生态学有关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委派专家进行专业性讲解等,有较多的情况是实践教学基地单位积极性不高,基地指导教师配备质量较低[2-4],校企观念上没有达到共识,以滨州学院为代表的新建本科院校缺乏竞争力,所以从另一方面加大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

三、生态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原则

1.急需性原则和节约性原则。针对于以滨州学院为代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由于存在较大的需求,实践基地建设必须从本专业特色出发,根据主干课程和主干实践环节例如实习来建立急需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技能锻炼的需求;另一个方面,通过建设急需性实践教学基地,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现状,突出特色的同时避免浪费,根据专业的发展规划和市场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建设规模。

2.与人才培养定位一致性原则。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立的实践基地必须要与时俱进地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吻合,体现地方本科院校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体现专业应用能力的锻炼提高与所学理论的一致性,符合专业不同课程实践环节进行系统学习的需要,完全满足生态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保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有效地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先进性原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学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应用学科发展的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技术能力,实现与学科发展趋势的结合。反映新型生态学规划设计的潮流,使实践基地成为生态学规划与设计的典范,以保证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

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对教师及对社会开放等三个层面。实践项目对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教学进度以及自己的时间安排,进入实践基地,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要保证学生创新需求,设计学生专用开发性实践活动空间,为学生参加创新实验、挑战杯等活动提供条件。基地为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提供研究条件和空间;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实践基地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基地对社会开放,接待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和社会相关单位的技术培训,从另一个层面可以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汪雪雁,胡霞,厦业鲍,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安徽农业学报(上半月刊),2011,(07):194-195.

[2]黄维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文献综述[J].科技信息,2007,(34):49-50.

[3]张万奎.以实验室为基地,培养制造业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0):7-8.

[4]吴能表,田红,黄麟,等.加强本科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74-77.

篇6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1):61-63.

篇7

关键词:校企共建;老年护理办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目前,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例,明确指出了老年人生活和疾病照顾质量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在现代的社会阶段中,我国的养老服务人才出现培训规模小、结构简单、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老服务的发展和进步,致使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始终处于落后的状态。校企共建老年护理专业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在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中改革与完善。

1建设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心是思想指导、学术为主、育人为本、校企共赢。校企合作,一方面实现了高等教育人才的有效培养,以企业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为中心,其培养基础就是高校的办学条件,以校企合作作为契合点;另一方面实现了企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和高等院校学生完成就业,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目的。校企共建的实际教学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创建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育的主要平台,以高校的教学实验基地作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作为指导。在两方的洽谈中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安排适宜的课程制度和教学内容,定期聘请资深专家进行讲座,逐渐形成校企统一的实践教学系统。

1.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1.2.1成立老年护理实践基地高校需要与当地的养老机构、养老院、养老组织和地区医院等具有互动的原则与合作协议,共同制定适宜的培养目标和建设实践基地,作为全部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起始点与基础。1.2.2建设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老年护理队伍高等学校对老年护理专业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需要体现校企共建的专有特点。聘请养老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实习培训教师,与高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组成特有的师资团队。其中,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要负责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部分。将这种师资团队加入到本科老年护理实践的教学体制中,真正达到校企两个方面的资源相互补充的目的。校内、校外都有教师的指导和教学,这种制度可以取长补短,经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实践中的案例和教材之间融会贯通,一方面提升老年护理实际训练教学阶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拉近了教学和生活的距离,创设出良好的职业气氛,让知识学习、技术能力、专业素养这三者共同进步。

2在培养教育课程中不断创新

2.1在课程安排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校企共建中,实行“三位一体,四加强”的特殊老年护理理论教学课程制度。“三位一体”包含归纳有关课程形成老年临床护理、老年人文化社会科学、中医特征这三个方面为一体的护理教学体制;“四加强”指的是加强在基础医学课程和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老年人文化与社会科学、中医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2.2以生态学的角度对课程安排进行改革与创新

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实际的实施,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2.2.1整体性和共生性老年护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具有较高的本身特性,一方面要求具有严格的理学特性,另一方面要求具有宽广的人文文化特点。老年护理专业的关注点在于老年人的细心护理方面,不断加强人才的塑造和培养。不仅要在基础的护理学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加强教学,还要在实际的课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模式,不断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在老年护理专业中,增减课程是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不能影响整体知识的宽度和研究深度;在课程之间找到共生性,以点带面,组成良好的教学链。2.2.2互不影响与互相帮助互不影响指的是个人在进行自我行为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或造成影响,在群体的相互竞争中让每一个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互相帮助与互不影响是对立又统一的,让每个人在独立完成操作的同时与他人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发展。2.2.3动态平衡生态学认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各个构造和功能将会处于平衡的动态中。在老年护理专业的课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在教学内容、分配、选择、课时长短等方面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此外,增设了老年人文化社会科学和实际培训时间的课程后,展现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医学课程和科学文化课程之间的动态发展过程,突显老年护理专业的特点。

3镶嵌和集中相结合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及实施

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是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信息、思维模式、思想价值及表达形式。老年护理实际培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对老年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加强实践技术技能的培训,发挥高校人才的优势和行业资源的优势,让校企共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趋于互惠互利的局面。在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建设中,有效实行镶嵌式和集中式共同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实践教学和养老组织的需求达到统一。

3.1在理论课程中镶嵌见习实践

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镶嵌见习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最好手段。见习内容包含妇幼保护站的基础服务、健康档案整理、预产期保健、儿童疫苗接种等方面,让学生在新鲜好奇的心理和环境中学习到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

3.2在临床实习中采取集中方式

在临床实习中应用集中教学的方式,一方面达到培养目标中对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和标准,另一方面能够完成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4结语

总之,结合目前我国养老失业发展研究人才培养的制度,对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信任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燕,孟繁洁,胡燕,等.校企共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6):65-66.

[2]王冬梅.由日本养老护理浅谈我国老年[J].卫生职业教育,2012(4):25-27.

篇8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 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环境科学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目前国内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这与环境保护在我国现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的环境教育专业设置、学科分布不合理有关。目前,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办学定位不准;(2)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3)缺乏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青海大学是国家“211”大学,多年来按学校“立足高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教学体系和实践模式方面仍面临着前述问题。本文对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为在高原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为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总规划

在学校“立足高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下,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确定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总体思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公共基础、学科平台课、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四大平台课程体系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公共基础、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在专业方向课程与实践设置中,突出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两个主干方向,以理论结合实践,强化综合性大实验和实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体现了“两个构建”,一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培养应用型环境专业本科人才目标的要求,精细设计,整合实验课程,以够用、管用、会用为原则,精简课程门数,突出核心课程,实现实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构建了全新的平台+模块实验课程体系,即在保留原有的课程实验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模块的综合性大实验如《环境监测与污染处理综合性大实验》《环境生态与毒理学综合性大实验》等,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的目标;二是突破传统安排,创立全新的“5+ 1+ 1+ 1”模式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即前5个学期在校内以理论学习为主,第6学期在校外进行生产实习、顶岗跟班等实际训练,第7学期则在校内安排综合性大实验, 第8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强化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搭建了“两个改革”

如在《环境监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剖析教学内容、突出地方特色、突出自身教授特点、挖掘课程内容”“集体备课”“教案内容修改整理”及“科研与教学结合”等方法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和设计,同时掌握了课堂教学效果,活跃了气氛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环境监测》课件制作中结合例证、图片、视频链接等,紧密结合西宁市环境状况,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西宁市水体、大气、噪声、土壤污染状况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普通生态学》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制作课程教学课件时从课件内容、影音资料、拓展知识、精品课链接、生态热点、生态趣闻六个方面进行建设,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完善每章节授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并配合讲授、提问、讨论、辩论、座谈、观看录像、布置作业等活动来改善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取得明显效果。

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属于“保姆式”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师依赖程度高,缺乏独立性,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训练不足。新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开放式和自主式结合的方式,即在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先和学生一起预习实验内容,一起探讨实验中的有关事项,教师只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行进行操作,教师再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错误,最后再完整地重新操作整个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四、结语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学校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教育为青海“生态立省”及“青海湖”“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也是标本兼治、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建设、调整和改革,基本构筑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改革、完善,逐步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易秀.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及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吕华.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13,40(22):152.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1.150

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从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技经过60年的发展把整个生物学带入了崭新的应用领域。生物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涉及的技术种类多样且复杂,是一门跨领域特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军事、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小至分子、细胞乃至纳米层次,也可大到组织、个体、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如果没有生物技术的一个公认的定义,就很难区分什么不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学科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将非常难于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确立也无据可依。我国自1997年高校批准设立生物技术专业至今,普遍采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技术定义进行界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生物技术的定义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依赖生物技术定义,并随着定义的发展而调整。

1关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由于一个专业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在我国高校现行体制中,生物技术专业往往被等同于一个二级学科,以学科的定义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对教师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服务进行了界定。在这种模式下,生物技术面对大量的学科交叉应用,在教学上却固步自封,本科专业方向设置狭隘,闭门造车,教育教学和产业应用脱节严重,在医学、农业、军事、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甘当配角,失去了生物技术专业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大好发展机遇。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现的应该是专业在多种学科的综合后在某个领域的应用,是具体的人才培养应用方向。在生物技术强国美国[2],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包括生物物理、海洋生物、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方向;哈佛大学直接将生命科学划成了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两个专业,生物学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跨越到生态学和古生物学,而生物化学专业则主要关注的是分子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含有综合生物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两个专业,后者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向、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方向、遗传学和发育方向、免疫学方向以及神经生物学方向。美国一流高校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上的显著特点是:将生物学的二级学科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又称为课程方案)。在我国只有“985”,“211”大学才具备将生命科学的专业分支建设为生物技术的专业培养方向的能力,其原因主要是生物技术为实验性科学、需要大量的高端生物技术相关设备以及相应的研究型学者师资。国内独立学院受师资、设备和资金的局限性,2013年办学较好的前十个独立院校中只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举办生物类专业,而且在传统意义上,独立学院生物技术学科布局非常不完善,不可能看齐国内外一流大学,将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建设为多个人才专业方向。因此,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相结合,跨学科建设专业方向,延展学科资源共享效益,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并付诸实践是独立学院举办特色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关键步骤。珠海市食品、医药和医疗机械制造产业发达,社会对跨学科的生物技术专业体现出的能力要求表现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需求、制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需求以及医疗器械领域对生物技术的应用需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学科布局上对生物技术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提供了很好的跨专业资源共享平台。我们结合泛珠三角经济发展需求、依据自身实际条件首先确立如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有扎实的现代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生物技术的应用实践技能,富有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生物制品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可从事生物制造与生物制品安全以及食品检验检疫等领域中生物技术应用的相关研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未来5-10年内逐步规划制药领域、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服务珠海市生物技术跨学科应用型人才需求。

2关于课程模块的优化实践

生物技术课程模块式优化有利于适用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利于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容易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经过7年的改革实践,我校生物技术课程模块优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精准勾勒专业知识模块。模块优化主要使学生清楚哪些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哪些是自己必须了解的生物基础知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育种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酶工程等专业内容。受限于160学分的总限制,生物技术专业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开设成单独的课程,而且各类课程中重复性内容较多,不利于学生综合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做到“有基础,有专业”。有基础,用12个学分构建生物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共5门理论课程,知识点覆盖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人体结构与生理等上游生物技术基础知识;有专业,用20个学分构建五个核心专业课程,含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原理及应用,酶学原理与酶工程。二是构筑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模块。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应用性、实用性为准则,必修和选修互补,模块上除设置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生物技术必修模块外,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升学、留学需求,尽可能提供适应学生需求的选修课程模块,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专业方向必修模块包括:现代仪器分析、HACCP原理与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卫生毒理学、现代食品分析技术。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药物设计与药物研究、生物物理学、生物仪器分析、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等。总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优化的方向是甩开传统学科分类包袱,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现实资源为依托,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夯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模块。人才培养要做到实效性,必须用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我们逐步取消了一课一实验配套的办法,将所有实验课整合成独立规划的实践课程,综合后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各专业实验课里完成,实行课堂化管理(分为四个技能训练课程,每周4-6学时),最后考察评价,夯实基本生物技术实验能力;第二阶段在专题研究课程内完成,教师单独辅导,以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作为评价标准,获得相应学分;第三阶段主要在国内外实践基地统一组织、自由安排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大量的实践、见习、参观为主要手段,融入部分毕业实习内容,独立撰写实习报告;第四阶段主要在校内外实验室完成,根据毕业论文具体要求,在相应实验结果前提下,独立撰写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

3关于保障生物技术课程体系实施的实验条件

生物技术在学科划分上理工不分,即可以发理学学位,也可以发工学学位,实验科学的特性决定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高成本,高投入。独立学院自筹经费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在举办生物类专业上与公办高校在人才、资金投入上相去甚远的现状。我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举办生物技术专业同样面临资金、人才匮乏局面。只有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协同创新办学体制才能解决生物技术专业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设备应符合现代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经过文献搜索和对珠海30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食品安全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人才符合国家和珠海地区发展的需要。2007年我校与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珠海局正式签署协议协同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平等自愿、产权不变、协同建设、资源共享”的方针使得双方能够大胆持续投入,共建共享实验室,至今我校已经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卫生检验检疫两个国家级实验室,部分生物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条件满足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要求。另外,在实践课程经费投入方面,生均实验材料费为750元/人,学院预算仪器购置费为2857元/生,年度生均实践环节总投入为3607元/生,将教育部2004年2号文件“学费20%直接用于教学”的规定不打折扣落到实处。

4生物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效果

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课程体系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首先,实验条件是实现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规划的重要保障,“检学”协同创建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体系为执行生物技术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创造了先进的实验室基础,学生实验训练得到有力的保障;其次,通过实验室共建、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把直接为企业提供食品安全检测的国家级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作为学生通过高层次技术服务学习的平台,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学有所用”的意义,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并作为切身利益方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反馈能够直接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这优于任何第三方去评价课程体系改革效果;最后,摸索出了适应特殊机制大学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升学率达20%,就业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71.

篇10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教学问题

一、引言

“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是在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其《教学社会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由堪萨斯大学的巴克和赖特主持的密德威斯特心理学现场研究所是当时对人类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的中心。1966年,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但不少学者认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于1976年首先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康奈尔大学的布朗弗布伦纳沿着这一路线继续前行,并试图建立一门“人类发展生态学”。而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在其《学校生态学》(1977)中独树一帜,以研究教育资源的分布为主旨;同时,埃格尔斯顿还注意到,生态学所关注的是有机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此外,一些学者则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展开探讨,如费恩的《公立学校的生态学》(1971)、坦纳的《生态学、环境与教育》(1974)、沙利文的《未来:人类生态学与教育》(1975)等。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的概念,这可能是第一次将生态学的观念引人了教育理论的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仅更加宽广,而且向纵深方向发展。几十年来,从简单借用生态学概念到消化、吸收、发展,逐渐形成了学科雏形,开始能够以教育生态学自身的概念和方法与传统教育学初步接轨,提供新的教育学研究视角和学术工具。

时至今日,随着生态学这一“边缘”学科的迅速中心化,生态学的观念开始深人人心,生态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主流倾向之一。生态学在教育理论领域的影响也不断深人,人们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关注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比如课堂教学这样比较具体的环节。

二、 生态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似性

1.研究目的的相似性

生态学:促进生态系统朝着更成熟的稳态发展,促进生物的可持续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系统的优化和完善,促进人(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对象的相似性

生态系统研究的对象包括有机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研究的生态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种群。宏观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的行为以及他们与教学环境的关系。微观方面,人员构成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学生群体、教师队伍、大学英语教职员工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3.研究内容的相似性

生态系统研究的内容包括物种因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而此消彼长;物种内部的密度效应关系;物种之间共生或排斥的关联;以及生态失衡的原因是由于人口、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接近或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而造成的。同样地,学生在学业或就业的竞争中、教职员工在职称评聘或薪酬待遇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也是此消彼长的;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职员工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都应保持适度距离。同时教职员工(教师、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可能出现互利共生或对立的情形。在大学英语教育系统的紊乱或不和谐的失衡局面可能是由于学生数量激增、教育发展对教师、管理者和教学资源的压力超出教师、管理者和教学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的。

4.研究者所持的基本观念具有相似性

系统观:生态系统中的因子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系统和环境不断地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系统虽然由相对独立的各个部分组成,但却是具有一定功能和特性的有机整体。而教学中师生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内部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在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大学英语教学系统由管理部门、教职员工、学生等相对独立的要素组成,但却是具有育人功能的有机整体。

整体观: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是一个整体、师生要全面发展。

平衡观:生态系统中结构上、功能上、输入与输出物质和能量都需保持平衡;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中生师比、教学育人质量、投入产出比等需保持相对稳定。

控制观:人既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其管理者,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并对生态系统加以调节和控制;师生、管理者既是大学英语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又能积极发挥能动性,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加以调节和控制。

5.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生态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系统都会涉及到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

三、基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生态学原理中,环境变化是导致生物形态、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生物的多样性、开放性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某个物种的突然增加会破坏生态平衡以及物种内部关系的密度效应和种间关联。

对应地,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中也出现了一些生态失衡现象,比如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教师、学生、管理者、资源)未能适应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化;师生的发展模式千人一面;大学英语教学系统的开放程度过低;大学英语学生因高校扩招而激增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系统结构紊乱、功能减弱;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矛盾、对立和冲突。

四、生态学背景下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构建生态化、可持续的课堂情境系统在英语教学中应致力于构建一种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民主、体验、生命、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重新选择与确定师生角色,构建人文、平等、自山、开放、对话的生态因子存在模式,从而实现教学双边活动最人化的有效教学。

2.构建辩证的师生观促进教和学的和谐平衡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要求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平衡,倡导师生通过合作与探究活动加强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平衡不同的冲突与对抗,构建和谐课堂文化圈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3.构建学生生态共同体重视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日标,使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合作者,及时传递语言、意义与价值。

4.构建人本主义对话,促进师生生态角色转换课堂中要彰显师生话语的动态性、交互性、反馈性和师生主体间的对话性。这种对话使学生不断与知识客体、与其他师生、与自我内在进行融合,在互为主导因子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程的积极推进者、平等的对话者和行动的研究者,同时也共同成为解构者,在解构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知识文化的建构。

5.全面、系统地研究影响教育的生态因子,并且明确各生态因子是如何作用于教育的,从而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陈新夏.(2009).《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

2. 窦福良.(2008).论合作学习对课堂生态的改善.《现代教育论丛》.11

3. 樊桂芳.(2009).外语教育课堂生态观探索.《教学与管理》.1

4. 金玉梅.(2009).生态式课程探析.《当代教育科学》.7

5. 林新事.(2008).《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6. 孙芙蓉,谢利民.(2006).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0

7. 吴鼎福,褚文蔚.(1990).《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