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积极影响
引言
一个人怎么样才算健康呢?很多人认为只要身体无病、不虚弱就是健康。这种看法不全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三个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而身体健康是指人体不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躯体无残缺,而且体能良好;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尊和自信等等。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人在农村学校进行了九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就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多,本人浅析体育教育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约35%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躯体先天的残缺或后天的变形、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2.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1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的感情。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漫漫地得到提高。
2.3 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2.4 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2.5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3.体育运动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自尊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是检测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信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程度,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心理动力。
3.1 影响学生自尊的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水平趋于增高。除此之外,自尊的发展存在着性别的差异,在体能和身体魅力方面,男生比女生高,在同伴关系方面,女生比男生高。影响学生自主的因素中还有学业成绩、教师期望、家庭情况等等。
3.2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自尊心将会增强。不同的运动项目会向不同的方面来影响学生自尊的发展。集体项目(如游戏、球类运动等)有助于从同伴关系等方面发展你的自尊,个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田径等)会从体能、身体魅力、教师期望等方面影响学生的自尊。
3.3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体育运动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精神的体现。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并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学生体能,使学生逐渐健壮,进而增强自信。
4.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
4.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4.2 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等。
4.3 合理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
5.结论
体育教育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篇2
摘要:课程目的不仅在于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有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建立“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的目标层次体系;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合并成为“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取消“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设“思想品德”或“品德与行为”目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性质;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1-04
“五年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2001年7月出版并在当年新学期开始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充分发挥了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作用后,也到了必须完善和修订的时刻。本文认为:《课标》凝聚了全国众多体育专家的心血,是一个颇有新意和有许多研究作为背景的纲领性的文件,它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承认《课标》是一个较好的体育课程文件。但由于《课标》“是一个实验稿,还只是一个假说”,《课标》文本中一些问题也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来。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提出来与大家商讨研究,为即将开始的《课标》修改工作提供参考。
1 关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
1.1 《课标》对体育课程性质表述不完整
在5年来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一味迁就学生兴趣’、‘淡化运动技术’、‘轻视规范教学’、‘无劣评定评价’、‘过于追求优质课效应’、‘课堂失真情景’、‘不考虑运动负荷’等现象,显示出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不协调”。这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实践的误差与人们对体育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有关,与指导这些认识的《课标》对体育学科性质的表述不够完整、准确也不无关系。因此,曾有学者疾呼《课标》要“还原体育教学本来面目,使体育课程真的反映体育的本质属性。”
《课标》对体育课程性质是如此描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这段表述不够准确,也欠全面,其中的主要问题有:
(1)“体育与健康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的表述是对体育课程地位和意义的表述,但与体育课程性质基本无关。
(2)“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表述不够全面,缺乏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描述,这容易导致产生轻视运动技术和运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3)体育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不够全面,也比较笼统,难以准确地说明体育“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没有反映学校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终极目的性。
1.2 修改和完善体育课程性质表述的建议
建议将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修改为:“体育是一门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途径,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2 关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领域一至五”等的问题
2.1 概念含义和关系表述不清晰
以目标的层次体系作为《课标》文本的基本主线,是本次设计《课标》时的有益尝试,提出“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领域一至五”等新概念也是本次《课标》的首创。但是,上述概念在含义和相互关系上还有许多不清晰之处,这是造成体育教师对《课标》体系理解困难,并在课堂教学目标上照搬《课标》目标的原因所在。上述诸概念和相互关系的不清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按字面理解,“学习领域目标”中的“领域”含义应该是“内容”,因为如果把“领域”理解为“目标”,那么“学习领域目标”就变成“学习目标的目标”而导致更为严重的错误,因此,“学习领域目标”的含义应该是“学习内容的目标”。但是,《课标》却在“学习领域目标”下面设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这就使得“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逻辑上都成为了“内容”。但实际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不是内容,而把它们当成内容就会造成类似“学习身体健康的目标”一样在文法与词义上的错误。
(2)《课标》在“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学习领域一至五”,这使得“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在“内容”、“目标”和“标准”的性质之间游离,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且,“内容标准”一词既不准确,也不符合语言习惯。
(3)当我们把相关《课标》中的概念按内涵大小排列后就出现了:“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5个学习领域――(一)、(二)、(三)等的表述――水平目标”这样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层次体系,这样一个把目标、内容和标准相互交叉和混用的体系恐怕难以为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所理解。
2.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1)建立一个“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符合体育教师理解习惯的较为清晰的目标层次体系。
(2)将“领域”的概念改为(或正确地理解为)“内容”;将含有很强的目标含义“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分别在课程目标体系中表述,而将“领域”(或内容)划分为“体育知识”、“运动技术”、“身体素质”、“锻炼方法”和“情感体验”5个部分。
3 关于“运动参与”目标的问题
3.1 “运动参与”作为目标单列不合理
《课标》在提出“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等与传统目标相近的目标外,还提出了“运动参与”的新目标。这个目标的现实意义提醒体育教师:在当前学生参加体育积极性不太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终生体育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以更好的教学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实践中来。但是,“运动参与”作为一个目标单列出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
(1)“运动参与”是一个中性的行为概念,含义中自然包括了“积极、主动的运动参与”和“消极、被动的运动参与”两个方面,把这样一个中性的词作为目标,不但意思不清晰,
也不恰当。
(2)“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目标都有实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作为支撑,甚至比较抽象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理论的教学内容支撑,而“运动参与”却明显缺乏这种支撑。
(3)在“运动参与”的水平目标中,有很多并不代表“愿意并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的含义,说明体育课程理论在建构“运动参与”的目标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设立能够指导体育教学的“运动参与”目标存在较大的难度。
3.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
4 关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4.1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难以理解和操作
《课标》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传统目标外,还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有所拓展的新目标。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这两个目标提醒我们要注重体育对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促进,而且这两个目标的提出为一些新教材(如“心理拓展训练”)的开发提出了要求。但是自2001年《课标》实施以来,“关于课程目标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新课程标准实验工作的展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在实践中不可操作情况加剧了争论”。而在实践层面,许多体育教师因为这两个目标难以理解和操作,于是“以领域目标直接作为课程内容的分类标准,完全混淆了目标体系和内容分类的差别”,而且从实践中看,“‘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本文认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心理的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在现实中,‘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含、互相交融的行为和概念,《课标》把两个互为依托的目标分别予以单列自然会引起交叉和混乱。
(2)在《课标》中,有许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与“已经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已经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目标到达”状态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没有任何关系,说明我们现在还很难建构出科学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体系。
(3)很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是不容易在教学情景下达成的,因此这些目标既难以和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也与教学情景不吻合,因此这些目标自实验以来,就游离在体育教科书和教学改革实践之外。这类目标的典型范例有:1)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2)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3)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4)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心理健康的目标);5)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情绪调控方法(心理健康的目标);6)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社会适应的目标);7)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社会适应的目标);8)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社会适应的目标);9)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社会适应的目标);10)运用互联网制订和改进体育锻炼、健康、娱乐或旅游等计划(社会适应的目标)。
(4)“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不能直接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得体育课程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失。这与当前党和国家强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神不符合,也难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4.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篇3
关键词: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相关研究;对比;维度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43-03
在临床治疗和研究中,人们对动作障碍的界定常存在差异[1]。本文作者总结前人相关论点从体育角度,并借鉴“学习困难”的概念认为:运动技能学习困难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发展障碍。其操作定义(描述)表现为学习多种运动技能相对缓慢,与正常学生相比,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学会完成相应的动作技能,且学会动作技能花费的时间远多于正常学生,但其智力正常。该概念是作者大胆提出的独家之言,希望各位同行和学者来共同探讨、磋商,并提出宝贵意见。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在两大搜索引擎“google”和“百度”中,分别用关键词“运动技能学习困难”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无相关记录”,再分别用题名“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相关对比研究”在以上检索系统中进行检索,结果还是显示“0相关记录”[2-5]。由此可见,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有必要对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由此,根据体育教育实际和运动心理学的理论提出假设“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均比正常大学生低,其相关系数可能会明显高于正常大学生”。如果假设成立,则该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更好地认识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以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量化相关关系;以此来为丰富和完善运动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及学校体育学的理论提供参考;也想为体育的和谐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江汉大学外语学院、数计学院、艺术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和物信学院等6个学院共24班的新生为研究对象。为了正确界定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大学生,选择对象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初选,以任课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评价为效标,从每个年级选取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学生5~10名,共186名;第二步确定,再向这一部分学生传授自编一套由难、中、易组成的专门技术动作(动作图略),为了克服无关变量的干扰,传授这套动作时既不给动作命名,也不讲解和解释该动作技术要领,对初选对象进行专门的教学实验和观察2学时,最后按操作定义(见前述)确定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小学生共计157人(男生89人,女生68人)作为实验对象,从以上6个院系中随机抽出100名(男59,女41)学生作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1.2.1.1体质健康测量利用全国体质达标现场分别测量了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学生的身高、体重、心率、肺活量、100 m成绩、立定跳远、血压和握力8个方面的数据。
1.2.1.2心理健康测量采用焦虑测验。该量表后来由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1991)主修为心理健康测量量表(MHT)。GAT由100道题组成,含学习不安(A)、对人不安(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征候(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等8个焦虑分量表和1个信度量表。整个量表为累加模式,记分采用“是”、“否”两级,答“是”的题目计1分,答“否”的题目计0分[3]。
1.2.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被试与体质和心理健康相关的基本情况,如对“体育课、技术动作、体育运动、人际交往”等相关态度的信息的收集。
1.2.3文献资料法查找大量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选定题目、进行研究设计及研究结果的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1.5和Casio-3600pv作为计算工具,对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数据进行样本特征数的统计分析,对有关变量进行假设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与正常学生的比较对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学生体质测量值与正常学生的值进行比较,发现其统计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运动技能水平与体质健康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影响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水平的降低反过来又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
2.2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正常学生的比较对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数据列表统计结果见表5。与正常学生(常模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产生原因可能是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影响。这类学生由于运动技能学习出现相对困难,其体质较差,运动成绩也不好,从而影响了他(她)们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敏感性突出、学习不安、身体候症、对人不安等方面。
2.3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体质健康间相关关系及其分析由表3可知,8项体质健康指标中除心率和血压外,其它6项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相关。这说明在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中,影响体质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要素是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的,某项体质健康的提高可能会有利于另一项健康指标的改善,三者都不能忽视。心率可能与耐力有关,它与其它7项指标无明显相关。学生的血压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与其它体质健康指标没有明显相关。
2.4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及其分析由表4可知,心理健康的8个指标中除A与C、D和C、E和C、D和G无显著相关,其它指标存在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198~0.428之间,这说明心理健康的主要维度指标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正常大学生相关系数在0.19~0.68间,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小学生相关系数在0.161~0.497之间,显然被试(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分量表相关比正常学生小,表明该测试分量表之间的区分度效度对于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小学生更高,尤其是A(学习不安)、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和G(恐惧倾向)等几项指标独立性较好,对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区分效度更好。
2.5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及其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C与50 m跑、C与肺活量;D与体重,G与心率、G与握力;H与血压等指标有显著相关;其它各身心健康指标间无显著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与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小学生同类指标不同,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小学生大多数身心健康指标存在显著相关[6]。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与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有关,小学生处于童年期,身体和心理指标发育均不成熟,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存在明显的相互依存性,身体的发育程度与心理的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因此两者的显著相关的指标较多;而大学生则处于发育成熟期,是少年向成年发展的过度时期,其身心各方面都较小学生成熟,身和心各自的独立性更强,身体与心理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减少,因此,显著相关指标较少。这一结论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身心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其对应的相关系数又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影响更明显,其身体与心理活动相互之间更敏感,这种现象对此类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是不利的,因为他(她)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本身就比正常学生低,如果不尽快改变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状况,容易导致身心健康的恶性循环。至于其它深层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有待于与各位同行探讨。
3结论与建议
1) 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正常学生有明显差异。体质健康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可能会影响到体质健康,也可能体质健康水平低下反过来影响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尤其是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大学生,在进行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忽视加强体质健康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现象的出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这说明运动技能学习困难是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因此,对此类学生只有设法改变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状况,才有可能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3) 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间存在明显的相关。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者相互影响,学校在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中应该加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不能有所偏颇,保证全面提高体质健康水平。3) 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多数指标间存在明显相关,相关系数普遍小于正常学生。因此,我们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心理健康指标的多维度入手;另外,本结论说明该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学生的区分度更好,所以,将该量表在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学生中进行推广可能会更有效。4) 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有部分指标(7个方面)有着显著性相关,其相关系和相关指标数明显低于同类小学生,而又高于正常大学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青少年身心发育和成熟及年龄特征有关,其深层次原因有待于下一步扩大样本含量(n)再对比研究。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研究者不仅重视从量的角度探讨动作障碍的严重程度,也要重视发展多学科的评估方法从质的角度考察动作障碍的复杂特点[1]。
参考文献:
[1]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56-237,270-280.
[2] 钱建龙等.中小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相关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8(12):96-100.
[3]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01-215.
[4] 王耘.大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71-387.
[5] 钱建龙.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13-229.
[6] 钱建龙.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小学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量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1):38-43.
[7] 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5-248.白文飞等.2000年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39-41.
[8] 陈英三,林风南,吴新华.动作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113-123.
[9] 钱建龙.对动作教育的三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7(1):28-37.
[10]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1-438.
[11] 省略.
[12] 省略.
[13] bhes.tpc.edu.tw/schoolboard/attachmen ... 181K 2004-10-21.
[14] sa.isu.edu.tw/extact/upload/postfile_ ... 59K 2006-1-11.
篇4
初中生正是生长发育阶段,各方面正是发展的时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关注个性差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此必须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关注个别学生。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是有个性差异的,个性差异是一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学生比较聪明,那个学生比较愚笨,这个学生性格开朗,那个学生性格内向,这个学生比较坚强,那个学生比较懦弱等,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人经历不同,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地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即根据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对中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适应环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磨练意志和形成良好品德为目的的教育,首先,意志力是人生的性格中的重要品质之一,体育活动更需要有意志力的配合与参与,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到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而心理上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如强烈和持久的忧虑,烦闷,疑虑,愤怒等情绪,又会引起生理器官病变或功能失调,造成生理疾病。如果没有心理的健康,就谈不上他们的身体健康。
针对新形势下初中生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初中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还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
还有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要取得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因为体育运动引起人体构造和功能方面的显著变化,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系统的锻炼,才能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水平的增强。如果中断锻炼,则体内各器官和系统的构造及其功能会逐渐消退;另外,体育习惯已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内部的动力,此时主题的行为是靠内心驱使的,而不是靠外在的约束和限制。据此,体育教师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为兴趣是习惯养成的前提;二要强化监督,管理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已形成运动心理定势,这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
篇5
关键词:健美操 大学生 健康
一、身心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命之本,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充分折射出人身体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关系到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每个家庭的幸福快乐。在《辞海》中,健康被定义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的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是生物性、社会性的综合体,不仅仅具有非常复杂的生理活动,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活动以及对社会和生活事件的适应情况。以前,人们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但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历史。对于每个人的健康来说,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同等重要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为基础、互为补充的,两者共同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共同影响着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和身体健康。因此,现在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是包括精神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系统健康观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方面的全新概念。
二、健美操的概念以及特点
健美操是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它是健身美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学校的健美操课程主要是以健身为主的健身健美操,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强度和难度比竞技健美操要低。因此,健美操的目的是健身,通过使身体全面活动,使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增强体质,促进人体的健美,使人精神焕发,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健美操以健身美体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健美操这一运动。它符合现代人追求健美身心的需要。在激昂振奋的音乐声下,舒活筋骨,又能给人带来欢快奔放的情感体验,因而深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它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也不高,练习起来简便安全,适合学生练习。
三、健美操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健美操这一运动项目是以是以有氧代谢(下转第71页)(上接第62页)为基础的,长期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大学生现处于青少年阶段,如果大学生能够从这一时间段开始坚持参加健美操锻炼,还可以促进骺软骨的生长,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的增高,且使骨质更为致密、结实。大学生如果经常进行健美操的锻炼,还可以提高他们神经的灵活性、均衡性,使他们的动作记忆和再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健美操的动作姿态健美,频率较快,跳跃动作较多,讲究力度、幅度,运功负荷较大,有利于消除身体多余的脂肪,还可以使某些部位的肌肉得到发展,塑造出符合健美标准体型。健美操中有很多动作是不对称的,还有一些动作需要较复杂的上下肢配合,经常从事健美操锻炼可以使人的协调灵敏素质得到提高。此外,健美操非常注重动作的力度和幅度,长期锻炼可以使人的力量和柔韧性得到提同。健美操在锻炼过程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要求锻炼者具有克服疲劳的耐力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下进行锻炼,往往使锻炼者忘却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身体的耐力水平。长期锻炼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锻炼者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等。健美操的音乐强劲、欢快、奔放、充满活力,经常进行练习,可以使锻炼者的心情愉快,不仅可以起到排除紧张和郁闷情绪的作用,还可以陶冶锻炼者的心灵和性情,使锻炼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健康的发展。由于健美操一般是在集体中进行练习的,因而还可以增进友谊,增强群体意识。
经过长期的健美操锻炼后,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和吸引力都有较大改观,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健美操锻炼,在固执性格、人际关系、对事物的担心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和偏执顽固心理上也有着很好的改善,并且它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四个心理维度上也有较好的改善。由于健美操是一项群体运动,一般在集体场所进行锻炼,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使大学生找到了一个满足社交需要的机会和场所。在健美操锻炼中,大学生能够在团结友爱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锻炼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会相互帮助、以诚待人,扩大与社会的接触,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避免不良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不适。健美操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使学生更容易与他人相互沟通、交流感情,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更有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强有力、旋律优美的音乐中练习健美操,能使人的注意力从烦恼中转移开,得到内心的安宁,从而缓解精神压力,释放负面情绪。
学校应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在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当中,学校应加大力度,认真组织有关健美操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良好习惯。因而大学生进行长期有规律的健美操锻炼,这样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起着其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公务员;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个名词,十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表明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关注人们内心的感受,更从系统性层面提出心理健康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意义。公务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和执政党干部队伍,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与飞速发展,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近年来广受关注,在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拓展上大有可为。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公务员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
积极心理指人在组织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持久稳定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研究思潮,1997年S e l i g m a n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提出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为研究对象,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发展的最终决定者,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快乐,它的兴起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国内外社会各领域被运用或提及,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拓展科学有效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成为提升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平台的拓展将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尊重公务员个体,特别是注重积极心理的培育和发展,对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启示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各国政府及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心理学问题,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早、理念先进,在上世纪80 年代就通过员工帮助计划(EAP)将公务员纳入心理教育平台。我国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日益被重视,党政机关、党校、行政学院等组织培训部门开始有意识将其纳入干部教育的体系,高校院所、社会机构等加大了相关研究和培训;另一方面总体上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分不健全,存在若有若无、被动预防、渠道不畅等问题。
(一)规范性不足,被动介入多
尽管国内心理学领域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少,但其具体标准是什么,究竟一名心理健康的公务员应该是什么样子,还没有统一和明确量化。而针对公务员职业群体的本土测量的工具尚不存在,通常都是直接使用国外SCL-90量表进行研究,由于此量表时间阶段性的局限,容易导致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与此同时当前公务员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各类典型极端案例的不断出现,以倒逼的方式引发社会各界对心理问题的重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多着眼于预防矫正、治疗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忽略了正常工作状态下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提升,造成公务员几乎都通过自我调适来缓解压力,作用局限。
(二)独立性不强,对身体健康关注度高
联合国卫生组织( WHO) 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公务员群体对躯体健康都比较重视,部门单位大都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身体健康体检,但对心理健康的独立性认识不足,很少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因素在调节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实,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精神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强身、健体、增寿的关键。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使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对人体健康具有比较明显的调控作用,免疫系统功能的均衡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职业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心理状态的作用导致疾病的产生,这些在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
(三)专业性不足,共建共享机制薄弱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经常混在一起,出现心理辅导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进行,对心理疏导关注的少。各级单位和机关也多采用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普及相关知识,缺乏有针对性、专业性的个别心理辅导,既没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也没反应心理辅导的专业特点。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未能建立整合资源的机制,在宣传普及上缺少和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联动;在队伍建设上未能和专业心理机构、心理工作者建立长效的联系,特别是没能在心理危机应急网络体系的开展上提供有力的组织和科研保障,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机构的防护网络和心理危机应急模式没有形成;在教育模式上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常规教育管理,缺乏专业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公务员心理档案的建立流于形式;在长效研究上和科研院所的共建模式未能形成,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追求短平快,缺少统一、全面、长期的跟踪研究。
篇7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篇8
体育与健康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抓好升学率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家长也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情况,学校和家庭都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这方面还做的远远不够,过去的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与集体主义精神等,对心理健康这个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多,缺乏经验方法。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因为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健康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能完善自我、克服困难。体育与健康教学应充分利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二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不言而喻,学校体育教育也必须贯彻这个服务宗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的腐朽的事物也充分暴露。学生早恋、逃学、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很难设想,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哪能立足当今社会,哪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现在有一些人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他们什么都看不惯,处处不顺心,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委曲,满腹牢骚,郁郁寡欢,有的人跌入悲观厌世的泥坑不能自拔,有的人甚至成了精神病患者,如此种种举不胜数。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影响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还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伦理上都处于完全安宁的状态。
篇9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切实抓好。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们除了在家,其余大多时间都在幼儿园,而在幼儿园孩子们一直与老师一起生活和活动,于是幼儿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就十分重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成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那么教师如何以积极的情绪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一、注意情绪稳定
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烦恼和痛苦,特别是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幼儿教师整日要处理各种繁琐的事情,不免引起紧张心理,甚至产生厌倦和烦恼的情绪,有时教师情绪会比较容易波动,不稳定、喜怒无常。但教师应随时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不能感情用事。
这样的例子不少见,比如:一教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讲课,孩子们认真地听,突然她发现一个一向都很调皮的小男孩在拉前面小女孩的辫子。于是停下课来,开始严厉训斥那孩子,情绪马上激动起来,声音马上高上了八度,脸色也马上黑了一圈。这时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们害怕的神情?有没有意识到孩子们此时的内心感受?几分钟的“狂风暴雨”后你又开始讲课,试问这时孩子们还能如先前那样投入、专注了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他们会害怕下一个“暴风雨”的来临。有的老师可能还自认为教育有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殊不知,长期如此,会使孩子们感到无所适从,使他们恐惧教师的脸色,增强焦虑感,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很不利。所以千万不要让孩子学会看老师的“脸色”。
二、保持情绪愉快
班杜拉的社会人格理论中将人格的发展观念归纳为不但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且是观察别人的结果。因此,要使孩子们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教师首先要学会随时调整自身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把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永远是微笑和爱意,以自己愉快的情绪带动、感染他们。
例如:今天由于家中有点不高兴的事,你的情绪很低落,这时你带着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你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孩子们能以高涨、愉快的情绪参与吗?他们会以为这样的活动索然无味。孩子们与老师共处的时间很多,在很大程度上,你的许多行为情绪都会影响他们。确实,如果教师缺乏热情,则会使幼儿感情也跟着淡漠;如果教师缺乏爱心,则会使幼儿讨厌集体生活,憎恨他人,性格孤僻,人格不健全……所以,就请用你的愉快让孩子跟着你一起快乐起来吧。
三、适度控制情绪
蒙台梭利说:“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积极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基础。”该如何建立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积极关系呢?控制情绪十分重要。有的教师在情绪愉快时,就会对幼儿的行为无条件地迁就容忍,对他们犯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情绪不好时,就对幼儿态度冷漠,甚至不理不睬。这样很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05-1
一、体育课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高考竞争的影响,使高中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的心理压力之下,有些学生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即便最后考上大学,也不能坚持完成学业,个别学生还由于心理问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身体健康,而且要求其心理以及其他方面都健康。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身体健康的有关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锻炼提高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起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与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从近几年健康测试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指标,尤其是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等,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从高中学生中招收飞行员,体检过关人数越来越少的原因。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健康教育专题规定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必修内容,就是为了让高中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获得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持与增进健康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二、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的再认识
要提高思想认识。高中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模糊,认为四肢健全和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为此,我国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对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修订。《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加入健康教育的内容
1.兴趣引导。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适宜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学好体育课的前提。尤其是对于高中的学生,兴趣的产生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要理解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对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体育课要上得生动活泼,就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自主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幻灯片进行实例讲解。
(1)在平时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想了解健康知识的愿望很强烈。我们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会问我们体育老师为什么要进行体育达标测试,为什么要跑800米、1000米;上课时为什么要进行热身运动,为什么要压韧带,跑步时肚子痛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与我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有关系,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只有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才会更有兴趣进行体育课学习。
(2)全面讲解体育课对健康的作用,体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各种活动的基础。以此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让学生理解健康和体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动力和需要。
- 上一篇:电厂火灾应急演练方案
- 下一篇:微生物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