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已成为当今教师的核心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等。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设计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CAI技术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网络多媒体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智能化,学习者可借助互联网广泛获取相关知识。随着CAI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派生出许多分支,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试验课程、精品课程等。
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所以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的设计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建构知识的情境,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2.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表明,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增加接受信息的容量,有利于获取和保持知识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过程,整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等构成。而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只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开发、设计教学课件时,需要根据信息加工的理论及其规律,将信息的传递和展现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容量大,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和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将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最优教学方案,使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等手段展现知识,拓宽了教与学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最优化,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模式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评价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标准。教学目标除了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师及教学设备等各种条件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训练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还要通过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模式中,使学习者理解在信息时代环境下训练模式的内容发生了的许多新变化,要学会自主学习与在探索、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从而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得到较大提高,技能训练目标能有效地达成。
2.教学内容
一是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二是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课程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Internet等。
3.教学环境
要使培训模式发挥效力、完成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环境的建设很重要。如:创设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用电子资源库(包括图书、光盘、网络资源等)代替普通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技能训练指导用书等。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化,改变传统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以教学的多种形式训练学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提供一些信息技术课题,让学员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探究,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式的设计方案
将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设计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教学方案。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案是在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一系列技能训练任务,学员通过任务中问题的驱动,对学习资源进行积极主动应用,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参与学习活动。将教师的教学转变为学员的探究式学习,使所有学员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选择与技能培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任务,引导学员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员面临的情境可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系统,也可能是教学系统操作、课件制作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员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比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员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分析并解决面临的问题。
2.团结协作,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将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可以一起参加学习,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和探究,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以解决有关问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是直接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而是提供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有关线索,学员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目的。
3.网上交流,技能展示
学员进行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网上进行交流如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或电子信箱中进行交流,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战演练情况,是技能展示的最直接平台。
4.严格考核,效果评价
学员完成每门技能培训课程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严格考核,人人过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学员自主学习探究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模式设计的创新点
该培训模式的设计不仅具有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特点——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又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既注重了训练方案和目标的设计,又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录像、信息反馈、评议标准等方面的设计——而且具有如下的创新点。
1.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支撑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对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和提炼。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是注重发挥教师的训练指导作用,强调充分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这是一种主动、积极、有主见的学习理念,学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教师要注重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学员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任何能利用的网络、电子信息等手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实效。
2.凸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在训练的时间、场所、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建立学员的教学技能培训资料和信息库,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均可以上网进行学习、观摩,而且还能随时观看技能训练音像资料,下载一些有特色的技能训练教学录像和相关的训练资料,不受训练的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教师也不用每次都到培训场所,可以通过网上观看学员的训练情况,给出评议结论,从而使训练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强调学员对传统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更要突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从而培养了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
五、模式的教学实践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现代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二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为主,精讲多练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的安排上,主要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上,采用先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后进行理论教学,即先做后讲,有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将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同时进行。通常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员可以通过上网学习有关知识。在教学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较多的上机操作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效的操作。
3.技能交流、展示与评价相结合
根据技能训练情况及时在网站或电子信箱上进行交流,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员之间的交流,小组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等。
技能展示分为随机展示和期末展示。随机展示是指全体学员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进行学习训练活动,在学员的教学和研讨过程中,每次随机抽出部分学员走上讲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亲自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进行技能展示,整个学期内让每个学员都至少有一次随机技能展示的机会。期末展示就是对每个学员在一个学期中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进行一次教学全过程的展示,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设计等,最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的全过程技能展示。教师针对学员在技能展示中出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集中进行评议、指导,并逐步引导学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最后归类总结。
在国际教育评价中提出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我们借鉴“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将每个学员在技能训练中的小结、教学课件及进行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放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并对学员的技能训练情况采用三结合的考评方式,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
————————
参考文献
[1] 武海明,刘瑞儒.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现代情报,2005(9).
[2] 王黎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1).
篇2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适用“新教育”“新技术”“新课堂”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教授,虚心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在学习中对专家讲解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加强业务学习与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技能水平,如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⑷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俗话说“长到老,学到老”,我决心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并拟写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教学或者教学设计与同事交流,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
1、上课期间每天利用1至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假期可以每天适当延长3至4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篇3
关键词:混合学习;微课程;教育技术
1基本概念
(1)混合学习概念。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但它的理念和思想却已经存在了多年。根据美国Learning circuits的解释,Blended learning被认为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Driscoll(2002)曾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她认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术(如虚拟课堂实况、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的结合(或者混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和教学 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如视频、CDROM,基于Web的培训和电影)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革新,这种革新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
(2)“微课程”涵义。“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简称“微课”,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字节,加之其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非常适合信息化环境下,借助计算机终端和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3)“微课程”资源内容。微课程资源包括音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可以拍摄教师某一章节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过程、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文本等素材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的资源开发。
2培训前期准备与分析
2.1培训内容分析
(1)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以下简称技能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等特点。技能培训内容大多与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软件、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相关,指向性和针对性较强,但内容又不是那么深奥难懂。比如,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技巧、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质量工程平台的使用以及办公自动化平台的使用。培训内容既有理论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是更注重操作过程中的实践性。
(2)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性。由于技能培训的操作性特点,它更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就不能达到技能培训的目的,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实现教学优化的效果就大大降低。培训过程中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培训知识的习得和实践经验的内化。
(3)知识的经验性和内隐性。技能培训更多的是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的培训,这种培训内容的操作性和经验性具有更多的内隐性,是一种操作的体验性和经验性,有时这种操作性和经验性是难于用语言表达和传递的。
2.2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们的培训对象是在校教职工和行政人员。一线教师对教育技术需求强烈,尤其信息化环境下的多媒体授课尤其明显;办公自动化装配后,需要对行政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使用培训。由于是医学类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化,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也高低不同。
2.3培训模式分析
在教育培训中常用的模式有面授模式、网络――面授以及网络――网络模式,这几种培训模式都有其优点,面授模式更能体现现场感,师生在同一环境下沟通交流更直接和便捷;网络―面授模式结合了信息化环境和传统面授模式的优势,是一种混合模式的培训。网络―网络培训模式是网络环境下的培训模式,全部借助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实现,对硬件及师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笔者以为混合式培训模式是基于混合学习借助网络等虚拟环境构建起来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混合,通过对资源、环境和学习活动的重新整合,实现最佳的培训质量与效果。
3基于“微课程”资源的混合学习培训策略
3.1集中培训与学习过程中微课程资源的应用
短时集中理论培训与学习和现场实景操作实践与指导相结合。这种面对面的培训与学习更利于海量信息的传递与显性知识的快速习得。可以利用微视频、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等微课程资源呈现实景操作的过程,可以反复播放和演示操作要领及细节,通过微课程资源,尤其是微视频资源的使用能更直观的再现培训内容,既节约成本又提供培训效果和质量。包括微视频在内的微课程资源除了作为培训资源用于课堂教授的内容呈现外,它们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资源供学生学习交流之用,也可以作为在线的学习资源库的子资源,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3.2网络环境下混合培训过程中微课程资源的应用
(1)显性知识的呈现。借助网络平台扩展集中培训的功能,实现知识推送服务。在这个区域主要仍是知识的呈现和信息的传递,这些知识是外化的可以表达和交流的显性知识。这些外显的易于表达的知识通过微课程资源中的图片资源、动画资源或者视频资源呈现,实现更加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为了更加便捷的实现显性知识的呈现,可以采用超链接和直接通达的教学内容推送方式,以快速查找相关知识内容。
(2)基于实情案例的学习可以将将软件和平台的使用方法和常用技巧做成一个实情案例,用该实情案例进行教学培训,具有更直观和形象的教学和学习功效。依照此案例,设定类似的故障情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和先前经验处理问题,通过这种设定情景、情景化及去情景化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习得及经验的获取。
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继之,又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目标是“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职教育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是培养现代高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高职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视角不是终结性教育,培养可持续能力是建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根本诉求,信息化为高职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义务。
1 信息技术推动高职教育理念变革
信息化是一个现代技术带来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改变,从而呈现一个时代特征的广义概念。信息化在教育方面已成为一个教学单位发展的助推器,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点。教育信息化涵盖了教育资源、教育技术、教育环境等方面,具体到教师与学生,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与学根本变化,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平等交流,时空不受限制。教育信息化不仅仅从技术上改变了教育手段,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教育理念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冲破了资源垄断的围墙,学生无论富或贫,地区无论远或近都可以享受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促使学习阶段界限突破,带来了学习终身性,以学历文凭获得的学校学习和不为文凭而学习,不再是界限分明,不可融合的不同阶段教育;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可以平等交流,相互讨论,教学相长;教育信息化催生了学习成果的测评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公平,不同教育之间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信息平等相互转换、认可,真正达到“有教无类”。教育者之间的界限也可以通过“立交桥”达到沟通、融通、合作。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培养的目标仅盯着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相应的证书,让他容易找到工作,满足于就业率显然不够,必须适应信息化的趋势,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不断涌现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职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不是专业的定型而要寻求专业的变型,不仅职业的取得而要谋求职业的发展。
高职教育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life long education)是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尔?朗格朗(Parl Lengrand)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契合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终身教育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接受到倡导,从倡导到政策确立,从政策到立法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正掀起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热潮。作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必须顺应社会需求,借助信息化的推动力量,将高职教育推向现代化,建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将高职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核心问题予以考虑。
2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思想,考虑全局性、平衡性、长期性,从国家的层面讲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资源、环境处于协调、平衡、健康、持续的发展,从个人角度说,就是一个人要获得适应社会,适应实践,适应变化,有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教育要培养人,就应当培养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教育不是造就一个文凭获得者,技能证书取得者,而要造就能不断学习,获取更新知识,更高技能,更有适应能力,更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概括之,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方法而不是在塑造受教育者的模型,学校不是生产产品,而是培养能生产不同产品的人,基于可持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必须着重于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职业能力,可持续素质提高能力的培养。
2.1 可持续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作为人发展的根本要素,动物为什么上万年,上千年来在能力上都没有什么变化?如千年前的老鼠与千年后的老鼠,都是相同的打洞本能,不会一代更比一代强。动物甚至因适应不了环境的变化而灭绝。对于人而言,生理上,体力上,牙齿的尖利上不如动物,但人不断在发展中,人才辈出,代代推新,一代比一代强。人与动物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学习,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更多东西,掌握更新的知识,获得更新的技能。假如人类没有了学习能力,人类就不能前进,个人没有学习能力,个人也就不能够进步。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必落后,不善学,跟不上。培养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可持续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学习毅力三方面,首先要的是学习理念,一个人要自觉认识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把学习当作习惯,当作生活,好学,想学,主动学,自觉学;其次是学习方法和技巧,也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目标确定,时间安排,资料收集,资料鉴别,筛选,手段应运。最后就是培养学习毅力,自我控制能力,要能管理自己,不受外界诱惑,有定心,有恒心,能吃苦,能攻坚。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要从思想上教育,行为上养成,方法上启发。
2.2 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是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就职业性来说,要培养就业的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但职业不是静态的,从社会发展来说,职业在变化,不仅表现在类别或种类的变化,更表现在职业本性内涵的变化。以汽车修理工来说,汽车修理面对的汽车在发展,在变化,必须掌握汽车不断变化升级的要求,在岗就要不断学习,相同的岗位,懒于学就会变成新手,甚至完全陌生,丧失岗位能力。对于职业人来说,不仅本职能力要提升,还要学习,提升新的职业能力。只有不断适应新的岗位能力需求,才有变换新职业的条件,才能获得职业发展的机遇。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高职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是高职教育高等性表现,高职教育不仅表现于技能的高级性,还表现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提高,迎接新挑战,获得可持续性则职业发展能力。
2.3 可持续素质提高能力
高职培养的学生不仅是职业人,也是社会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一个人的素质总体来说包括三方面: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伦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的自然的,生理的,基本的素质。身体健康,有旺盛的生命力,心理正常,能与社会交往,善于沟通,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是工作、生活、学习的前提。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尤其是现时代的学生,生活优越,普遍受宠,受不得累,受不了苦,喜欢电玩,爱睡懒觉,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不容乐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军训课,体育课,课外活动,再不能把体育课看着是多余的,摆设的,可以随意伸缩的课程,也不可把课外活动视为不要管,管不着,管无效的活动。一所优秀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包含其培养的学生体测指标要过硬。
知识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限于专业知识素质,还应有一定历史、人文、法律、艺术等知识素养。知识素质,不是在学校阶段所能完成的,必须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广泛学习的理念,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处处学,时时学”。目前,我们要改变对高职生的看法,认为高职学是学习差的学生,是为了找份工作而读书的学生。诚然,在高考制度下,高职生考试成绩不好,但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来说,绝不可满足于让学生找份工作。找份工作是中职学校,培训机构,中介市场就能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因承担技能教育,文化传承,素质拓展的培养任务。
伦理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品格养成,生活态度,工作态度方面的素质。一个人具备了“体”“知”,还是一个不完全的人,一定意义上还是处于工具性的人。只有具备了“德”,即“体、知、德”一体,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有正确方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伦理素质―― 德,这个素质是“成人”之本。任何教育都不应只是培养能干活的工具型的人,而是要培养能干好事的人,要使学生“成人”,会做事,会做人,必养成伦理素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学校阶段要着重于培养诚信、协作、敬业、吃苦这四中种品德,因为这四种品德是高职培养目标,高职办学定位应有的基本要求,即要培养建设、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素质人才。一线的高技能素质人才,对于企业,社会用人来说,最根本的是能否用得上,留得住,好配合,可放心。用得上是指专业技能符不符合要求,留得住是指能否坚持,能否吃苦能,能否爱岗敬业,好配合是指有没有团队精神,协调配合精神,可放心是指做事踏不踏实,做人能否老实讲信用。故诚信、协作、敬业、吃苦的四品德,是高职院校必须夯实的四根基柱。
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校阶段,完成的是基柱的工作,要构造大厦,还需延续到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
3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平台建设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可持续能力培养的实施,应当依托信息化系统平台来完成。
3.1 本专科学历提系统平台
为全日制在校学生及社会公众提供包括开放教育的本专科学历提升、网络教育的本专科学历提升、自学考试的专本衔接学历提升以及研究生学历教育,为高职院校在校生以及毕业后的校友提供长期、稳定的学历提升信息化学习平台。该信息化平台子系统包括学历学员功能模块、学历管理员功能模块和教师功能模块。
通过该平台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学员可持续性的学历提升培训模式,研究如何建立学历提升的品牌超市,营造学历提升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可持续性学习的便利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一站式”学习服务。在本子系统中社区学员功能模块包括学员在线报名、在线选课、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以及学员调查等子模块;社区管理员功能模块包括学习信息、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习分析评价等子模块;教师功能模块包括课程信息公告、作业批改解答、课程资源管理以及课程学习统计等子模块。
3.2 技能培训和技能鉴服务平台
通过技能培训和技能鉴服务平台,培养学生可持续性的职业能力。学员职前、职中、职后的技能培训模式,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学员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能力,提升职级的发展能力。为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毕业后的技能培训、考证鉴定等要求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持,实现高职院校课证融合和技能鉴定信息分析和统计,技能培训和鉴定信息和推送,终端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浏览查看技能培训和鉴定信息、技能考证咨询在线学习等功能。该信息化平台子系统包括学生技能鉴定功能模块、培训鉴定管理员功能模块和职业证书管理功能模块,具体如图1所示。
学生技能鉴定功能模块包括培训鉴定信息浏览、技能培训鉴定报名、培训鉴定资料下载、培训鉴定在线调查等子模块;培训鉴定管理员模块包括技能培训及鉴定信息、专业鉴定信息管理、培训鉴定资源管理、培训鉴定分析评价等子模块;职业证书管理功能模块包括学生职业证书信息填报、职业证书信息审核、职业证书信息确认、职业证书分析统计等子模块。
3.3 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平台
篇5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日渐提高。但与市场需求不符的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技能人才缺乏,如果仅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社会培训任务,显然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职业技能培训的重任,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
一、乌海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乌海市位于西部,面积1754平方公里,人口46万,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工业城市,境内以煤化工、氯碱化工及电力企业为主导,以热能动力、机电一体化、无机化工等产业为重点的企事业单位急需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乌海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主要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指定的培训机构进行,大都是市县区的职教中心、职业院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然而,大多数培训机构仅限于低技能短期培训,培训规模相对较小,层次相对较低,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面对乌海职业技能人才培训的严峻形势,有必要利用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使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实例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拥有较完备的培训体系、优秀的师资队伍、特色鲜明的培训模式,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鉴定和社会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已开设了化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国家职业资格统一鉴定、乌海市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认证、1+N复合型技能人才职业培训、ISO9000内审员资格培训等培训与资格认证专业9个,培训了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职工数千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首先,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具有相对较完备的培训体系。学校以电力工程、机电工程、矿业工程、建筑工程、化学工程等特色专业为基础,通过市场调研,完备了特色专业领域不同工种的职业技能。
其次,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针对每名教师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重点加以培养,使每名教师都有“一技之长”,形成了一支优秀的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再次,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市场的战略眼光。
学校与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先后与神华乌海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神华蒙西煤化公司、乌海市君正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进行中高层管理干部、在职职工及工人岗前培训等项目,并与市委组织部、市劳动局、市环境保护局、市残联、市公安局、市统战部、海化、北方电力公司等行政事业单位联合举办了多种职业能力、职业资格培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强化培训等方面的经验。 转贴于
三、乌海职业技能培训对策
高职院校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根据市场需求培训。纵观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一方面,大批高校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职场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某些行业急需高技能专业人才,虽然给出了高福利待遇的优厚条件,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对于某些高技能、高劳动强度的特殊行业,则更急需专业人才。之所以产生这种供需矛盾,究其原因就是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未按市场需求进行培训。为此,高职院校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必须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社会发展需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打造完备的培训体系。每个行业、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其工作流程、生产工艺、制造规范、管理规范、流通渠道等都各不相同,工作过程中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拥有完备的培训体系,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特点要求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3、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各有千秋,如何将自身特色融入职业技能培训之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形成理想的培训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最好的方法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例如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化工行业、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等,既能体现院校特色,又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扩大培训规模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4、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职业技能培训的好坏,相比大学而言,高职教师对职业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才能满足教学需求。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让教师更熟悉企业环境和操作流程,锻炼其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可以在校内模拟真实生产环境进行实践操作,以提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可以主动联合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产品开发等等。最后,要加强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乌海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尤其是高职院校齐心协力,为乌海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曹义忠 王风娟 王素英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和适时性分析[J].河北企业,2008,(3):54-55。
[2]刘鲁伟 王彬 构筑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积极打造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J].中国冶金教育,2007,(6):78-79。
篇6
【关键词】 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教师观念;技能培训;学以致用
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是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弥补自身不足,加快农村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整合优质资源为农村教育服务的需要。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的是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逐步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别。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的实施,为学校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效益提供了条件,为学校步入信息时代提供了最佳的机遇。对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引进先进的课改理念,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及提升现代教育教学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让现有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让远教资源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1 加大力度,转变教师观念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观念,要使广大教师感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到这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大问题,从而能自觉地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积极、自觉地去学习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加强对教师的技术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教育,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打破传统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分界,根据教学需要寻找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的途径,实现教育手段、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的整合。
2 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立足学校实际,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有了设备,没人用,一切都是空的,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不高,多数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老一套粉笔加黑板的方式,连投影仪都很少使用,对计算机甚至有畏惧感。因此,只能立足本校,自力更生,通过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
3 学以致用,边用边学
教师结合学校的课改和教研工作,有选择性的搞好课题研究,远教资源对教师的课改及教研提供了信息支援,这对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和教学水平,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无疑提供了物质保障。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媒体展示和动画,优化教学结构,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烘托场面,以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环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场景的改变,把学生带入新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到是在观看动画片,通过欣赏情景,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既创设了学生乐学的环境,又使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并掌握了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根据自己任教学科和教学内容,游览下载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和因特网上所提供的外地优秀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选用切实可用的教法,编写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增加授课的广度与深度,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建筑技术人员;培训;问题;对策
1现下建筑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出现的主要问题
1.1建筑技术人员对职业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多数建筑技术人员对社会机构提供的就业培训表示怀疑,他们更多的把业余时间花在娱乐、游玩等上面。一些建筑技术人员思想观念依然迂腐落后,前瞻性不足,只关心眼前的利益,没有认识到强化技能对经济收入的重要性,不肯将时间和精力花在职业技能培训上。另外,建筑技术人员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非常难得,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又是摆在每个建筑技术人员面前的现实难关,让他们放下工作参加技能培训变的更困难。所以没时间进行职业培训或是培训时间太短效果不明显,也是制约建筑技术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一个主要因素。1.2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较差建筑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出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建筑技术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提升自己技能水平。培训教师容易忽略建筑技术人员的接受能力,未能全面的考虑建筑技术人员的个体差异,技能培训多数是学,同建筑技术人员进行互动,教学效果不明显,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并且对建筑技术人员往往只开展电焊等的培训,培训科目少。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初级技能为主,而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此外,一些建筑技术人员在选择培训内容时更在乎短期收益,经常进行在短期内可以获得收益的项目的培训上,并且自费培训的积极性不强。建筑技术人员多数只在乎从业能力培训,对在城市中生活要求的一般性认识,和对自己的保护等各方面的意识不足。目前的培训资源比较散乱,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建筑技术人员参与培训变动较多,由于个体具备的知识水平、能够参与培训的时间的差异,以及面对培训的态度比较随意。很多因素都制约着培训效果。1.3就业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我国建筑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及落实行营可行的培训政策,从法规条例上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培训工作的展开。从整体上看,我国培训制度有所欠缺,不能对现有培训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资源整合的能力不足。培训机构没有城镇用工信息,导致培训项目与市场实际需求脱离,建筑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后就业质量不高,受益效率低,打击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作的就业服务体系。很多建筑技术人员找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朋友介绍,找熟人推荐,不经过就业服务体系,导致培训机构难以获得建筑技术人员的培训需要,无法制定迎合市场和建筑技术人员需要的培训计划,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培训放在就业服务体系中去思考。1.4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不足职业技能培训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我国现下施工技术人员培训资金长效机制欠缺,培训资金来源几乎是以政府投入,企业贴补为主。资金投入不够规范化、常态化,资金链的时断时续和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施工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工作的正常实施。培训资金的来源问题大大限制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展开。国内很多用人单位在培训问题上不愿投资,建筑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不高,再支付一定数额的培训费,困难是巨大的。这导致一些建筑技术人员虽工作十余年却从未参加过技术培训,职业技能方面未有所提高,一旦遇到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升级,便被淘汰出公司。
2建筑技术人员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2.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政府要主动担负起支持倡导建筑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的责任,提倡企事业单位与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的相关培训课程。并且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维权意识。此外,积极举办各种各样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施工技术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对建筑技术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既能增加其谋生本领,提升薪酬待遇,2.2加强供需对接,围绕市场抓培训可以通过展开劳务洽谈会,走访联谊知名企业、向经济发达地区派驻办事处等形式,加强劳务对接,积极与外派劳务公司合作,开拓沿海及国际劳务市场。文化水平不高,又缺少专业技能及稳定收入的建筑技术人员,主要对他们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培训过程中,考虑建筑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理论知识要少而精,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建筑技术人员,就可以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培养他们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具有初级职业技能的建筑技术人员,进行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或是技师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保证其高质量稳定就业。对经考试合格的,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培训在加强理论培训的同时更要着重通过现场演示、实地操作等实训方式,提高建筑技术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建筑技术人员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2.3健全技术培训体系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建筑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的相关制度,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来消除制度。督促各级部门形成培训管理的制度和评价体系。针对当前建筑技术人员培训管理现状,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统一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技术人员培训成本。建立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培训管理体系,使建筑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发挥出最好的社会效应。2.4建设培训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建筑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工作中要考虑各个行业的具体要求,明确被培训建筑技术人员的基础水平,再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合适的培训内容与形式。此外,建筑企业还需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改善单位福利和工作环境,避免建筑技术人员频繁更换工作,减少建筑技术人员培训风险。
3建筑技术人员培训的案例分析
3.1江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实施大规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对建筑技术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成果: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培训17.6万,技能人员10.6万,农民工19.7万,继续教育19.8万培训内容、流程和重点:(1)联合开展市县领导干部培训(省厅会同省委组织部):城镇化专题培训、援疆项目建设专项培训。(2)专业管理人员培训:同浙大联合培养村镇规划管理研修班,并组织管理技术人员前往北大清华参观学习(宿迁市规划局)、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城管业务培训(淮安城管局)、自编教材(南通市公积金中心)。(3)开办多形式的公务员培训,如“南通规划讲堂”(全省各级各部门)。(4)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包括职称评审系统的使用,国家、江苏省层面的各项高层人才项目申报和资金申请等工作。(5)实施各类继续教育,截止2015年已培训19.8万人次(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6)高技能人才培训及多形式组织农民工培训(省建设职业技能指导中心)。(7)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8)建设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苏州-农民工业余学校信息化建设;开展部分岗位网络教学系统;建设人才网络培训管理整合,目标”一个平台,多个入口(各地市住建委和建设局组织农民工的各项培训)3.2河北引入标准化理念,确保培训质量成绩:近五年举办培训班482期,39000多人次(高端培训省厅主导,各地市建委配合)。培训内容、流程和重点:(1)开展专题培训:市、县住建系统行业局长及执法骨干培训班和周末大讲堂等专题培训“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2)与高端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办班:如与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合作。(3)着重课程设计,系统改进:按培训主题拟定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加强与业务处室沟通,不断完善方案;面向培训对象,开展调研和意见征询;制定课程需求单,与授课教师沟通。(4)创新教学方式,突出能力培养:突出能力教学;组织论坛和经验介绍;采取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刘平青,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15(09).
[2]谢建社.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06).
[3]许项发.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J].成人教育,2013(02).
篇8
[关键词]PE管焊接;教育;虚拟仿真技术;PE管焊接教学虚拟仿真;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34-02
PE是指聚乙烯塑料,是基础的一种塑料制品,塑料袋和保鲜膜等都是PE材料,PE管具有优良的耐大多数生活和工业用化学品的特性,所用范围非常广,一般可用于PE燃气管道、PE给水管道和PE排污管道等,对于焊接技术,国家有关部门专门为此设立焊接工技术考试,设置专门的技术证明,可见国家对这项技术的重视及认可,不少高校将焊接技术列入工科学生的认识实习当中,让学生接触焊接技术,从大学开始培养学生的焊接技术,培养能从事燃气和居民用水的输送、存运等同时具备多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虚拟仿真与PE管焊接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关于国家教育部的《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内容第10点“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及加强国家建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内容提及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发展规划,着重强调了关于增强开发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以及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力度。
虚拟仿真技术是由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及获得与环境交互体验的虚拟世界。营造一个三维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真正使教学者更容易地去表达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为如下:(1)在教学模式方面,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2)在教学手段方面,以一种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提供直观形象的思维材料;(3)在教学内容方面,用文字、语音和三位实景虚拟现实过程协同描述。 因此,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项前瞻的科学技术,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在教育领域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明星技术”。
目前的焊接教学内容,主要为多媒体视频播放及PPT的讲解,但并没有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会,错误的操作,失误的操作时常发生,学生的焊接技术并没有质的提升,因此,为有效培养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提供学生的焊接技术,西南石油大学率先开发出PE管焊接实训系统,应用于焊接技术教学,并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
1.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仿真即虚拟现实技术或模拟技术,就是用一个虚拟的系统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其虚拟系统由计算机产生,而使用者可“进入”到该环境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可借助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与虚拟世界进行自然的交互。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有其四个特性:(1)沉浸性(Immersion):使用者能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运动感觉等多种感知,应该具有能够给人所有感知信息的功能。(2)交互性(Interaction):即不仅环境能够作用于人,人也可以对环境进行控制,并且人是以近乎自然的行为(自身的语言、肢体的动作等)进行控制的,而虚拟环境还能够对人的操作回以实时的反应。 (3)虚幻性(Imagination):系统中的环境是虚幻的,是模拟出来的。既可以模拟客观世界中以前存在过的或是现在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模拟出当前并不存在的但将来可能出现的环境,或仅属于人们幻想的环境。(4)逼真性(reality):虚拟仿真系统的逼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给人的各种感觉与所模拟的客观世界非常相像,就如真实世界一样;另一方面,当人以自然的行为作用于虚拟环境时,环境做出的反应也符合客观世界的有关规律。
2.PE管焊接仿真实训系统的应用
(1)工艺流程
根据焊接方法的不同,设置了电熔焊接和热熔焊接不同的工艺流程。在应用之前,先让学生首先大致了解PE管及各种设备的大概信息,和不同的焊接有哪些步骤。例如电源电压的范围,机架管材的放置,铣刀夹具的开启取下等。其后就是针对各个小步骤的工艺,如各种信息的录入,压力的记录等进行更为详细的讲解。
仿真系统的操作中,通过点击鼠标实现设备的开启,夹取,信息的录入情况等。教师可设置不同的工艺流程参数,准确地模拟出现场不同的管材设备。如此,那么在老师授课轻松便捷的同时,学生不仅会轻松掌握一般PE管焊接的相关操作步骤,更会全面的让学生处理各种不同条件状况下的实际情况。
(2)仿真软件的互动性
1.用软件进行操作时,在相应的单元内通过鼠标、键盘等输入相应的型号及参数后,会在场景内自动生成管件模型,用鼠标点击可以进行拖动,继续下一步操作。例如在进行PE管的选用时,直接在相应菜单输入管径、材料和壁厚等参数就可以在场景内直接生成相应的管道。
2.同时在场景内,当鼠标悬停在设备上时,可显示设备参数、工作状态等信息。例如在进行加热管材的过程中,可以把鼠标悬停在PE管上,查看管道的参数,也可以悬停在泵站上查看压力等数据。
3.操作进行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得到部件及机器的工作状态的视觉动画和音频信息的反馈。例如在打开铣刀之后,铣刀部件将会旋转,开启信息直接反馈给使用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4.当进行软件操作之时,如果出现错误、不当的操作时,那么便会在界面弹出错误信息提示框,会提示具体错误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规范提示,且在错误之处的相关部件或者信息参数以高亮等明显颜色显示,让操作者不仅能够明白自己哪些地方错误,还能知道规范以及如何改正。例如,半自动热熔焊接时,加热板在加热后,要进行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的吸热,软件会有相关的提示;如果忽视提示,直接取下加热板,那么便会进行相关预警,提示时间不足和会造成的后果,给出正确做法,加强操作者的意识。
5.本系统采用了一人一号登录的方法,当每个学员在实际使用中出现操作错误时,系统不仅能够给出提醒,以便学员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还能自动记录下该学员发生错误的步骤,随着学员使用本系统的次数增加,会自动为该学员生成一个易错点数据库,在该学员碎片化时间的训练中,可以针对这些易错点进行单独的训练。使训练更加有针对性。该数据库还会自动匿名上传使用该培训机构的服务器,随着学员样本的增多,逐渐会形成有代表性的易错点数据库,使学员知道PE管焊接过程中的易错点,更有针对性的练习。
(3)主要设备
进入PE管仿真实训系统,点击主要设备菜单,学习人员可以看到各种焊接设备的简介、内部结构详解以及工作原理模拟。通过全方位无死角浏览各个单体设备结构以及详细学习设备工作原理,提高了学习人员对设备构造、工作原理的认知度,为学习人员将来实际操作工艺设备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4)操作流程
PE管焊接技术虽然现在有专门的人员培训机制,但是存在培训流程不完善,参与性、安全性较差,效率低,对管材损耗较大,培训成本较高等问题,学习人员实际操作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些难题,培训方可以利用PE管仿真实训系统中的各工艺单元操作流程进行具体的讲解。
(5)技能培训
PE管焊接技能培训包括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理论培训可用实际教学班的形式进行,并在PE管焊接虚拟仿真软件中添加题库和成绩评判模块,以便学员进行PE管焊接理论的自我检测。
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是PE管焊接人才技能培训的主题,应重点突出操作技能的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坚持理论与虚拟操作实践的结合,促进PE管焊接技能人才在虚拟实践操作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虚拟仿真系统教学可以彻底打破时空限制,对学员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虚拟仿真,可直接观察到这种焊接问题在以后的使用中产生的后果。在技能培训方面,它不仅更加形象生动,使学员更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更能够直接获取技能操作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升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而且针对PE管焊接技能训练,由于训练的特殊性,在实践操作训练中,当学员的操作不当,会导致焊接的直接失败,没有挽回的余地。焊接失败的管段不能继续用于焊接,使技能培训成本大大增加。使用虚拟仿真系统对PE管焊接进行培训,能节省训练的开支和成本。
在虚拟焊接系统中,应该考虑训练产生的结果以及教学的效果,这套系统能提供真实的虚拟训练的情景,校正学员错误等功能,真正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确保PE管焊接虚拟培训系统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结语与展望
为达到安全实训的目的,培养出符合焊接要求的技术性专业人才,提高学习就业竞争力,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对推动焊接教学来说,PE管焊接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改变了传统焊接技术教学培训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焊接技术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二维”的学习环境转变为
“三维”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浏览三维虚拟场景、模拟操作公益流程以及考核学习成果,学生能较快的熟悉PE管焊接的现场环境、设备、安全规范及相关操作,降低了高校实训成本,避免了操作风险。
因此,在PE管焊接的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进一步完成完全互动型PE管焊接仿真教学系统的研发,对焊接教学的培训具有深远意义。进一步形成一套先进性、实用性、教学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全方位PE管焊接仿真教学系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晓南.虚拟仿真在城市燃气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石油教育, 2013,(5):44-48.
[2] 胡卫红.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139-140.
[3] 李敏,韩丰.虚拟现实技术综述[J].软件导刊,2010,9 (6):142-144.
[4] 李志文,韩晓玲.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5,(3):94-96.
[5] 徐艳.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园科技信息,2008,(7):235-236.
[6] 刘刚,周芳,李磊等.虚拟现实在炼化设备操作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22(3):53-56.
篇9
关键词:教育技术培训 培训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57-01
1 传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经教育部师范司审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指定培训,课程专门针对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设计,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课程开发吸收了INTER未来教育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和国家已有的基础环境开发设计的。
中小学校教师直接面对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能力的提高更应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信息能力的核心是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应用的实践能力,所以,培育信息能力的过程还是提高学习者分析、收集、整理、归纳等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中小学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从信息意识教育、获取信息能力、学习者的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入手, 内容上综合考虑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技能要求,采取“知识构建+活动+理论指导+应用案例+评价”的形式,注重专家引领与教师参与紧密结合,授导教学与体验学习紧密结合,教材培训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面授培训、远程培训与校本培训的紧密结合,逐渐提高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2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应注入的理念
2.1终身培训的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在更新,教育在革新,我们的教师教育培训只有真正落实在“继续”两字上,才能具有生命力。进行培训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讨论、训练、实践及研究等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2.2开放培训的理念
树立开放培训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灵活性。多媒体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它是一个培训平台,也是一个应用的环境和工具,真正实现了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随机交互,实现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全天候、全方位共享,教师可以自主、快捷地获得和利用各种信息,打破了教师教育培训在时空上的束缚。
2.3主体培训的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的过程,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新知识,进而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它打破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而应该给学习者创设情景,通过自主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真正把知识融为自己的内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体,既不是教师进修院校,也不是行政主管领导,而是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增强一线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培训中“要我学、被动学、强制学”的现状,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融合法”培训模式
“融合法”培训模式,就是在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知识管理理论等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能很好的解决理论与技能相脱节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参培教师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参培者感兴趣,他们才会听的认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本身就很丰富,所以在教学中任何一部分知识都结合有趣的实例来讲解。在讲解图片资源的加工处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笔者适时在课件中讲述“网络小胖”事件,把网友们用Photoshop工具软件处理的一系列“小胖”展示给学员欣赏,让他们对图片的再加工处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一部分学员甚至花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研究图片处理软件;再比如讲解网络应用环节时,必然会讲到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因为很多参培学员都用无线路由器,怎么选一个好的无线路由器、怎么配置、怎么提高无线网络安全等,对这部分枯燥的网络生僻名词,在讲解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员都比较感兴趣;又比如在讲解word图文处理软件时,除了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外,培训教师应引导被培训教师应用word进行信息化教案的编写,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案编写产生兴趣,从而引人教育技术理论,并提出现代教师应具备编写信息化教案的能力。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是以任务为导向,希望解决具体问题,并希望看到学习成果。如果把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缓解教师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还可使教师有一个消化理论的时间。这样,教师技能提高的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渐上了台阶,理论与技能的相互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教师如何接受培训将影响到他如何去教学生。
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离不开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必将促进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各种理论融人到不同技能学习中的“融合法”培训既避免了理论与技术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现实”,也使技术操作有了理论指导,而且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与教学实际结合,使其所学能立刻应用,体现成人培训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教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教育的地方也必然要求有教育技术的存在,教育技术应该融合到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之中。教育技术不仅使教育本身发生了巨大裂变,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教育技术为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支持和推动力,它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10
创新举措一:创建360度全方位评价法 构建新型干部考核体系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和履行职责的情况,大连供电公司中层领导干部考核工作中开始引入了360度全方位评价法,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了实用化改进,经过全公司范围的中层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实践,360度全方位评价法在中层领导干部考核工作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并形成了有大连供电公司特色的适应目前供电企业实际情况的领导干部360度考核体系。
360度全方位评价是指被考评者的工作表现不只是由其上级予以评价,同时还应由其下属、同事,以及合作者、被考核者本人,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加以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把上级的评价作为考评信息的惟一来源,而是将组织内与被考评者有关的所有主体(包括自己)作为提供信息的来源,实现了考评信息的多元化,提高了考评的可信度和工作效率。
360度全方位评价法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能够做到全方位、多角度评价。360度全方位评价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与被考评者相关的多方面信息渠道进行评价,考评者涉及组织内的不同层次:直接主管领导、同事、下级等。二是基于分类的针对性评价。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不同的职责。因此,以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为参照标准,来自不同层面的评价内容能够对被评价者的工作改进产生不同的作用。
360度全方位评价法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评价者不仅来自于不同的层次,而且每个层次的评价者都有若干名,最后的评价结果取其加权平均值,从统计学和真分数理论的角度来看,样本量越大,平均误差越趋近于零,那么评价结果越接近于客观实际,从而减少了可能存在的个人偏见,降低了评分误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60度全方位评价法形成了有大连供电公司特色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为公司领导班子进一步了解中层干部队伍现状,掌握中层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工作情况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分析,为进一步优化中层干部配置和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依据,也为中层干部在工作中自我修正和提高提供了导向。
创新举措二:创新网络信息化技术 助力现场技能培训
大连供电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SG-ERP”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评估、员工培训积分等教育培训应用软件,以生产技能岗位模块化培训标准为基础,以网络远程培训、岗位适应性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支撑日益重要的现场技能培训管理体系,从需求、计划、设计、实施、评估反馈5个环节,创新实践依托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员工现场技能培训全过程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自主创新,开发远程技能培训课件。大连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以专兼职培训师团队为开发主体,开展教学成果研究和培训方式创新实践,开发了《10kV三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中间头施工工艺》视频培训课件,并获得“大连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一等奖”和省公司“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多措并举,创新实践员工远程网络自助技能培训与评价。大连供电公司创新实践员工技能素质评估、模块化课程培训、培训积分等工作举措,公司以远程网络培训平台为基础,定制开发远程培训课程、测试评价技能题库、员工培训积分等个性化功能,丰富现场技能培训方式与评价方式。公司累计开发各专业、工种技能题库110余万题,累计举办专业考试、专业调考、全员普考等178场远程考试,累计举办远程技术业务适应性培训班56期,三年期间远程培训系统登录达355000余人次。
现场技能培训成果与实操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大连供电公司率先在省内实现“0”低当量,并在各项技能竞赛中均取得多项优异成绩。2012年,大连供电公司生产岗位员工已全部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均取得了高级工及以上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技师212人,技师1445人,高级工2480人,同时部分岗位员工取得了“建造师”“造价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进一步拓宽了生产岗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创新举措三:多措并举 促进公司人才当量不断提升
政策倾斜,鼓励员工岗位成才。大连公司通过专家创新工作室建设、提高技师高级技师聘任津贴标准、出台“三种人”补贴等正向激励政策,引导、鼓励员工主动提升自身素质,加快员工岗位成才。
建立优秀人才队伍。通过国家举办的职(执)业任职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稳步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加各类人才积累,为高层次的优秀人才选拔和使用夯实基础。制订、出台了《鼓励员工参加全国工程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通知》《员工持证上岗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促进专业岗位全面实现持证上岗管理,鼓励员工岗位成才。实施优秀人才选拔制度,保证优秀人才选拔质量,基于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专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制订的人才选拔流程,保证了人才选拔过程规范、透明,基于任职资格评价系统、绩效管理系统、培训积分系统、素质测评系统等建立的人才选拔标准体系,保证了人才选拔结果公正、公平。构建“国网公司专家、省公司专家、公司专家和公司优秀人才”一体化梯队,促进公司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