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结构设计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袖窿;插肩袖;角度;袖山线;空隙
It put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of shoulder Xiu a research in the clothing structure design
Peng Wei
【Abstract】Any sleeves of shape in the clothing structure the design, almost take the size of Xiu Long as basis, the sleeves structure for design have to mutually fit together with the size of Xiu Long of body type.Regardless match a body shape to still keep loosenning a shape, the key lie in controling its basic principle, confidence good the relation between Xiu and body type.For sleeves structure design to say, the decision put shoulder Xiu a shape of not only be limited by Xiu mountain of height, the more important Xiu mountain line tilt to one side angle decision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shape of clothing, control human body sport of comfort.
【Key words】Xiu Long;Put shoulder Xiu;Angle;Xiu mountain line;Crevice
袖子的造型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一类是上装袖,另一类是连身袖。从造型上看前者的袖子与身型是分开的,通过袖与身的缝合才能组合成完整的服装,而后者的袖子则与身型在不同程度上连接成为一体,其身型的某一部分与袖子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在结构设计中任何造型的袖子,几乎都是以袖窿尺寸为依据,所设计的袖子结构必须与身型的袖窿尺寸相吻合。无论是合体
造型还是宽松造型,关键在于掌握其基本原理,把握好袖子与身型的关系。对于服装制板师来说,上装袖的绘制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只要将所绘制袖型结构中的袖山与袖肥、袖弧线与身型袖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能够保证其纸样在缝制成为成品服装之后,其外观的造型及穿着的舒适度。而肩连袖的造型除处理好上装袖各部位的关系外,还需要注意袖山线的倾斜度,倾斜度的大小不但决定袖子的造型,而且影响服装的机能性。下面就以属肩连袖造型的插肩袖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肩连袖的结构原理
肩连袖或称身连袖在袖子造型中是一个总称,顾名思义,它是指袖子与身型或身型的某一部位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身连袖的造型是袖子与身型相连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袖与身的样板
图(1) 插肩袖结构图
是一个整体,例如蝙蝠袖。在实际应用中,袖子与身型的相互连接,是根据款式造型的需要,在袖造型上增加了某种形状的部分,同时在对应的身型上减掉其形状部分,所构成的袖与身型是分开裁制的则称之为肩连袖,它属身连袖的范围。肩连袖可称之为插肩袖或连肩,其基本原理是将衣身肩部的某一部分裁掉,然后将裁掉的部分与片组合并进行裁制,组合后的样仍然是完整的整体。制板时首先要确定插肩的部位,画好互借所要的结构线,然后将袖子的中点与肩点相对应,袖山弧线与袖窿弧线在肩点的部位重合,这时所确定的插肩部位同袖子形成一个整体,再将腋下的袖弧线与身型袖窿弧线相吻合,便可完成插肩袖的结构。从图完成图中可以看出袖片不同程度的与身型出现了重叠,即图中所标示的重叠量,此重叠量决定了人体腋下的活动空间。这时我们如果将肩端部位的角度减小并绘制出样板,然后与图(1)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随着重叠量的增大上装袖与身型的袖窿之间的空隙随之就会变小。此时袖子的造型在外观上就会出现两种状态:其中根据空隙量小的样板所制作完成的服装,穿着时人的手臂处于自然下垂时其外观造型效果非常好,但缺少手臂上抬的运动空间。相反,根据空隙大的样板制作出来的服装,穿着后会有较大的手臂上抬的运动空间。插肩袖的结构原理适用于很多造型,它既能体现上装袖合体的身型,又能适应人体的运动要求。可以说插肩袖是上装袖与连身袖两者优点的统一,其中上装袖的造型适合设计较为正规的场合的服装,而连身袖的造型适合设计运动量较大的服装,如工作服、运动装等。
2.袖山高是制约插肩袖结构的基本因素
图(2) 插肩袖袖山高的比较
插肩袖同上装袖具有相同点,即袖山高制约着袖子的结构。我们在绘制上装袖时都知道,上装袖造型中袖山高低影响着袖子的肥度,在袖长及前后袖窿尺寸不变的前提下,袖山越高,则袖根越瘦,反之,袖山越低,袖根越肥,而袖腋下线也随着袖山的增高而变短。在制板过程中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外观效果,不考虑服装的实用性,即使结构上合理也会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在插肩袖的绘制中同样会遇到。如图(2)插肩袖袖山高的比较中所示,在插肩袖后片结构图的袖片上,画出A、B、C三条不同尺寸的袖山高线,以B线为原型袖的基础尺寸线,将A线的袖山高与其进行比较,结果主要是在腋下部发生了变化,袖山的增高使袖根肥变瘦,而袖腋下线则变短。与之相反,C线的袖山高线变短使袖根肥变大,而袖腋下线则变长。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袖根肥处于适中时,袖子的外观造型既能美观,穿着又具舒适度。当袖根肥变小时,袖子的外观造型美观无皱褶但穿着时会,因其缺少手臂的活动空间而感到不舒适。相反,当袖肥变大后穿着虽无问题,但造型外观效果稍差,当人的手臂处于自然下垂时袖子部位会出现很多褶皱。图(1)插肩袖结构图中所显示的重叠量与之呈正比,重叠量大的正好是袖山浅的造型,所以前面提到的重叠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由于插肩袖造型的特点,袖山线的倾斜角度也制约着服装外观造型及穿着的舒适度。
3.袖山线的倾斜角度
图(3) 臂厚度
在插肩袖的纸样绘制中,袖山线的倾斜角度制约着袖子的造型。袖子与身型肩点的角度不但影响袖与身型的造型状态,同时决定着人体的活动空间。在确定角度之前,首先要注意到人体的肩点与臂部的关系,当手臂自然下垂时,臂部与肩点呈现了一定的厚度,如图(3)所示。当人体手臂抬至叉腰的状态时,此时的厚度在尺寸上会相对变小,但在绘制纸样时此部位的尺寸不能省去,可根据款式的需要确定数值0.5~2公分。
图(4) 倾斜角度大小比较
就一般袖子来说,袖山线与身型呈45度角的斜度最为标准,这是因为当人体手臂处于叉腰状态时,其胳膊的倾斜度约为45度角。根据此原理绘制插肩袖袖山线的角度时,基本上采用45度角的斜度,此角度制成的纸样即能保证外观造型,又能保证穿着的舒适度。在它的基础上如需增加活动量,减少角度即可,反之,所设计的款式如需要外观造型的美观,则增加角度使倾斜度更接近人体手臂自然下垂的状态。根据以上原理绘制的图形,前身的倾斜度为45度角,由于人体的肩部向前倾的特征,所以后身的角度在45度角的基础上上抬1公分。
从结构原理上进一步分析得出,当袖山高不变的情况下,袖山线倾斜角度的大小控制着手臂的上抬空间。如图(4)所示,当倾斜角度大时,袖中线至袖与身型的重合点的距离变小,当倾斜角度小时,袖中线至袖与身型的重合点的距离则变大,距离的增大,增加了手臂的上抬空间。倾斜角度的增大与减小同时还影响着腋下的活动空间,当倾斜角度大时,袖与身型重叠量就大,当倾斜角度小则袖与身型的重叠量就小。所以倾斜角度同时影响手臂的上抬空间和腋下的活动空间。另外,当袖与身型重合点处于不同位置时,在袖山高及袖山线倾斜角度不变的前提下,所绘制的纸样也会不同。重合点越高,绘制的纸样袖型越肥,袖腋下线则会变长。相反,重合点越低,袖型越瘦,袖腋下线则短,手臂的上抬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如图(5)所示。
图(5) 重合点高低比较
4.袖片的调整
根据以上原理绘制的插肩袖结构图,必须进行调整才能使用。首先,是依据人体的自然状态调整袖中线,当手臂在自然状态时是向前弯曲的,因此要将前片的袖中线和袖下线向前移动1~1.5公分,使其造型符合人体的要求。然后再将后片肩部的省道进行合并,修整袖中线和插肩互借线的造型,使其线条流畅。另外,还要检查前后片的袖下线长短是否一致,大多情况下袖下线长短要求相同,除个别款式要求后片的袖下线长一些,需留出缝制时的吃缝量。最后可根据调整好的纸样进行服装的裁制。
综上所述,决定插肩袖造型的不仅只限于袖山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袖山线倾斜角度决定着服装造型的外观,并且控制着人体运动的舒适度。以上原理适用于肩连袖各种款式结构的绘制。总之,要想处理好肩连袖的结构,就要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以上原理,绘制出既保证造型外观的线条流畅大方,又能使穿着者感到舒适的服装纸样。这是每一位服装制板师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瑞璞刘维和.《服装结构设计与技巧》.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篇2
关键词:公主线;分割线;应用原理;裁配技巧
0 前言
美国的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谈到:“三维的物体的边界是由二维的面围绕而成的,而二维的面又是由一维的线围绕而成的。”服装也是这样,它是一个具有空间的三维物体,是由不同的面构成体、不同的线围成面,面与体、线与面、点与线,它们之间巧妙地组合、灵活地运用,赋予了服装生命与情感。其中,线的形态语言和情感语言,在服装造型设计中起到关键作用,线可以构成多种形态,有装饰和分割面的作用,可以随人体的线条进行灵活的塑造,创造出符合体型不同曲面要求的最佳空间,使服装改变人体的一般造型特点,实现服装对人体自然形态的塑造。在婚纱礼服结构设计中,要使服装裁剪合身贴体,体现完美体形,就必须对服装中的线进行深度的探究。
1 公主线分割在婚纱礼服结构中的应用原理
1.1 公主线分割的作用
公主线分割是服装分割线中的一种,线的形态语言和情感语言,线在服装造型、服装结构设计中的作用,在婚纱礼服结构中的公主线都得到了很好地诠释。
(1)分割线的意义。分割线是根据曲线形态或款式要求在服装衣片上增加的结构线。服装上的分割线种类较多,形态各异,不同形态的分割线,有着不同的情感表现,如横向分割给人“稳重、丰满”的感觉;纵向分割给人“苗条、显瘦”的感觉;斜向分割给人“活泼、运动”的感觉;放射线分割视觉冲击力强,极具“闪电般”的刺激感;曲线分割给人“柔和、优雅”的感觉。公主线分割就结构而言,其造型感觉为直线,而在纸样中则显示为曲线,因而,在造型设计上,它具有纵向分割给人“苗条、显瘦”的视错效果,又给人“柔美、优雅”的感觉。深刻理解分割线的意义,才能精确用好分割线。
(2)分割线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作用。分割线是服装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衣片上的分割线按其在结构设计中所处的位置、形态、数量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一般有功能性和装饰性两大作用。
功能性作用表现在将省缝融入分割线中,使服装准确而精致地符合人体不同曲面的要求,并满足人体活动的需要,从而达到适身合体的效果,实现服装对人体自然形态的塑造;装饰性作用是指分割线增加了服装的美感,满足了人们视觉上的需要,附加在服装上起到装饰美化造型的作用。一般来说,具有功能性作用的分割线必然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作用。公主线是一条具有双重作用的分割线,因而公主线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婚纱礼服的结构设计中。
1.2 公主线分割在婚纱礼服结构中的应用原理
婚纱礼服结构中的公主线是一条具有双重作用(即功能性作用和装饰性作用)的分割线,这条分割线经过人体的肩部、胸部、腰部等凹凸部位,在结构上采用连省成缝设计,将肩省、胸省、腰省融入分割线中,前、后衣片各实施断刀工艺,把前衣片分为六片、后衣片分为七片式裁剪;经过公主线分割形成的衣片,衣片的形状符合人体不同块面的要求,如果将经过收省处理的衣片重组、缝合,所制作而成的服装,其结构与女性体型特征完全吻合,使女性躯干的曲线得以完美地展现,既满足了人体工学的要求,又符合人体的运动机能;同时婚纱礼服结构中的公主线是一条竖向破缝的分割线,在造型设计上借助了视错原理,利用竖向分割线给人“挺拔、修长”的视错效果,对女性体型的某些不足加以掩饰,使瘦者看起来变丰满,胖者看起来变苗条,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优秀的线条是永恒的”,公主线就是一条优美的结构线,所以从问世至今,一直被各国时尚大师所推崇、青睐,并广泛应用于现代婚纱礼服造型设计中。
2 公主线分割的结构设计原理
婚纱礼服中的公主线,位置设置在人体前后面与侧面的分界处,经过人体的前胸、后背部位,结构复杂;婚纱礼服又是对合体度要求很高的服装,它讲究服装结构与女性体型的完美结合,因此,制作婚纱礼服时婚纱礼服的形状、结构、规格尺寸应该与穿着者保持高度的一致;为达到这个目的,服装结构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女性的体型特征,并依据人体的工程特点,运用科学的制作方法,掌握分割线在服装结构中的应用技巧,合理分割,才能使分割线和婚纱礼服结构真正融为一体,包装出最佳的着装效果。
2.1 女性的体型特征
女性体型呈曲线状,乳部呈圆锥隆起状,背部肩胛骨突出,腰部较细,臀部宽大向后突出,曲率变化大,胸部、背部曲面较为复杂。
2.2 公主线分割在婚纱礼服中的结构设计方法
根据女性的体型特征,要将一块平面的布料缝制成符合人体各个部位不同曲面要求的合体服装,在结构设计上就必须在前胸、后背等凹凸部位做断缝处理,即进行功能性分割,分割时胸部、腰部做收省处理,并利用省移的方法将衣片全省并入分割线中。具体做法如下:
(1)先按规格尺寸(图中所用规格为美国婚纱标准8#尺寸,制图单位为英寸)要求,做出婚纱标准基准版(前后衣片制图方法见图1)。(裁配技巧:第一,基准版公主线结构一般做成刀背型分割,且把长度加长至腰节以下部位。第二,前侧片公主线弧线要饱满、圆顺,弧度曲率比前中片弧度稍大,且腰节以上部位前侧片公主线比前中片公主线长1/8″。)
(2)制作婚纱标准基型板。为方便婚纱礼服进行结构变化,婚纱上衣前衣片基准版需进一步完善,具体操作方法为:第一,把婚纱基准版的前中片和前侧片剪开,将袖笼省合并,把全省转移到腰节处。第二,将前侧BP点叠合前中BP点1/4″;控制夹圈的长度在规格尺寸内。第三,划顺公主线,加缝份,做好定位标记(具体做法见图2)。第四,后衣片基型板与基准板制图相同。
2.3 公主线分割在婚纱礼服结构中运用实例――围胸款婚纱的公主线结构设计方法
婚纱礼服的款式千变万化,其结构变化都可以在婚纱标准基型板上,通过采取“加、减、断、连、移”等手法进行结构设计。下面以围胸款婚纱制图为例,介绍其公主线结构设计方法。
围胸款婚纱是婚纱礼服中最常见的造型,款式特征是平领、上身前后公主线分割,七片式裁剪,腰节以下可以根据造型需要进行设计。图4是围胸款婚纱的效果图和上衣结构设计图。
(1)制作方法:在婚纱标准基型板上进行变化即可,具体结构设计方法见图3标注。
(2)公主线结构裁配技巧。第一,前中、前侧片公主线位领口处收省一般为1/2″;第二,前侧片公主线腰节以上部位长度要比前中片公主线长出1/8″(胸位容缩量),且曲度较大;第三,后中、后侧公主线领口处每边各收掉1/8″,后中片、后侧片公主线两边等长设计;第四,各裁片的经向应与腰节线垂直。
3 公主线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下面以婚纱8#围胸款心型领的结构设计为例,分析领型变化对公主线结构的影响,并对影响公主线结构的服装面料纱向进行探究,提出优化公主线结构的办法,使版型更适身合体。
3.1 围胸款心型领婚纱的公主线结构优化设计
围胸款婚纱除平领之外,还有各种不同曲度的领型变化,围胸款心型领婚纱就是其领型变化的代表作,图4是其效果图、结构设计图。心型领的最大特点是前中开领点下降,领口弧线曲度增大。根据心型领的特点,围胸款心型领公主线的结构设计,如果按围胸款婚纱的公主线结构设计方法进行裁剪制作,加工完成的婚纱就会出现前衣片公主线位领口荡开,不服贴的现象,这在婚纱礼服这种高档服装中是不允许出现的现象。
(1)分析产生弊病的原因。心型领前直开领顶点下降,领口弧线增大,使前中片领口线位的服装面料处于斜丝绺状态,根据面料的性能,斜丝绺容易被拉伸加长,因此如果按一般裁配方法进行裁剪,因领口线为斜料,制作后的服装穿到人体身上,胸部挺起引起的拉力会把领口线拉伸,使领口线变长,导致领口线荡开,出现领口不服贴现象。
(2)弊病解决办法。前中片领口处公主线(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位收省量适当加大,把因斜料拉伸加长的量一起收掉,使领口线服贴。根据多次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围胸款心型领前领深每降低1″,领口线前中公主线位领口的省量应相应增加3/16″,前侧片公主线结构设计与围胸款平领相同;第二,以此类此,前领深越深,收省量越大;第三,为使心型领造型优美,一般公主线位领口处升高1/4″;第四,后衣片公主线设计与围胸款平领婚纱相同(具体做法见图4)。
3.2 围胸款心型领婚纱的裁配技巧
第一,前中、前侧片公主线位缝合处的领口线应圆顺;第二,公主线位BP点以上前侧片比前中片长1/16″;第三,各裁片的经纱方向一定要与腰节线垂直。
4 结束语
婚纱礼服的服务对象是女性,造型讲究适身合体,修饰身材。因此,应用于婚纱礼服结构上的公主线,分割时必须以女性的体型特征为依据,考虑面料性能对公主线结构的影响,结构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公主线分割要围绕人体胸部、腰部、臀部等凹凸点来进行设计,位置以和人体凹凸点不发生明显的偏离为宜,应尽量保持平衡,使胸、腰的余缺量处理和造型在分割线中达到结构的统一;一般前中公主线偏离胸高点1/4″为宜。第二,进行公主线结构设计,必须将胸腰差、臀腰差均衡分配,才能使平面的面料转化为立体的空间,使衣片符合人体不同块面的要求,满足人体工学的要求,塑造完美形态。第三,公主线结构设计与面料的性能密切相关,裁配时,要充分考虑服装面料性能对公主线结构的影响,使公主线分割与面料之间取得和谐。
参考文献:
[1] 金枝.公主线服装结构的探讨与研究[J].广西工业院学报,2006(12).
篇3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034-02
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专业的技术核心,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大学本科服装专业教育中的主干课程,本文从课程现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把握专业技术更新和行业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服装结构教学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实操能力;综合素质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装生产的技术核心,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近年服装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强烈冲击着该课程的教学。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与课程概述
《服装结构设计》是现代服装设计与工程中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是服装工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服装产品工艺造型的根本手段之一。它一方面使款式设计的构思效果转化为平面的结构图,另一方面为服装制作工艺提供了成套的样板和面料裁片。从程序上看,结构设计既是款式设计的继续和补充,又是工艺设计的依据和基础。但实质上结构设计存在于整个服装设计与工程系统及其生产全过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的最核心的本质部分。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构成要素内在关系的设计,是以人体为基础,重点研究服装结构的立体构成及平面分解的方法与规律,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组合关系。在知识结构及科技含量方面包含了人体工效学、服装材料学、服饰美学、数学等多种学科。在教育观念方面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充分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教学目标方面,它不仅承担培养服装制板师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设计师、跟单员、生产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从1983年我国首设服装专科专业到目前综合型院校基本都设置了服装专业,服装结构的教学发展伴随着服装行业的兴衰经历了特殊的二十余年。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依照教学惯性进行系统理论知识讲授,封闭式的开展练习。简单生硬的教学环节,无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甚至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的习惯,在真正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操作中反而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两个环节的对接。因此,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引导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有一个全面、正确地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深入浅出的进行理论教学,简明透彻的阐述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任务,使学生学、用并重,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是教师教学实施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分析我国结构设计教学的发展过程和以往教学的状态很有必要。由于该学科历史局限的原因,南北方各自为政,结构设计方法有比例法、原型法及立体裁剪法等,形成多种方法汇总,多种风格并存,融合成了不同的结构设计知识体系[2]。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研现状
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我国服装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使该学科的知识结构及理论体系(包括范畴、内涵、重点、难点及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国内现代服装结构理论派生于日本服装理论,在许多方面偏重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的研究。许多应用性问题不深不透,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可以说没有形成一套自身系统的理论框架,许多领域(如非平面结构的分解,平面结构分解中有关计算公式、结构原理论证)还有待于研究、提高和创新。
《服装结构设计》是大学服装专业的基础学科,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服装制作过程中具有承接理论设计与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内开设服装专业的院校和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通常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如表1:
表1 结构设计教学内容与理教学期
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使学生学、用并重,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是教师教学实施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充分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通常服装工程专业的理工科生源,绘画水平和“艺”的素养相对薄弱,服装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是款式设计的继续和与生产对接的桥梁,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合理、艺术进行款式设计。
三、服装结构设计教改措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首先设计了新型教学用动态课件,解决服装装结构、工艺理论理解难问题,应用动画效果直观的解释结构原理,解释平面制图和立体成型的因果关系,以及人体与服装相互作用的关系。动态课件有效的带动了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
对于实操能力的培养,补充切实的实践环节,增强动手能力。这个动手能力不是缝纫工艺的动手能力,而是结构制图自身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兴趣激发阶段,应当多组织学生及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初期对于专业的兴奋点,根据兴奋点和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通过实体教学、设置疑问、思考讨论、集体研究等多种共同进步的方式,广泛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体学习讨论的氛围。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理论与制图实践课时比例为2:1,甚至1:1,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3年级2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结构理论上优化男装结构设计中核心理论部分:日本文化式原型(基本型),使之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现代中国男子的人体体型,使之成为适用的服装基本型。为此课题组与本地大型服装企业(太可思)联合首先对男装原型进行了改良,对加放量、前后宽分配、肩斜角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了重要调整,用优化后的实际人体测量数据代替了原有的作图参数,通过生产实践证明改良后的男装基本型与人体形态匹配理想,成品成型效果好。联合研究达到了良好的产学结合的目的,研究结果为理论教材的改良提供了前提。
结语: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还要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因此培养的人才也应是全面的、综合的。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积极探索一条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超前的意识、过硬的精神、敏锐的创造性思维、客观的决策及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之路,创建“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的人才培养工程,以新的教学模式保证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服装结构设计充分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培养的学生不单纯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而是一个真正的、全面的服装设计师或服装结构设计师。本课题对传统的理论知识用新的教授模式进行了探索,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衣着服装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不仅仅停留在原始的蔽体作用上,更加追求美观大方和个性。在各大院校和实际设计前线工作者的努力下,服装的结构设计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我国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的综述,使读者对服装结构设计方法有更加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设计方法;新方法;三维立体
众所周知,服装设计的构成要素很多。其中结构设计是最具重要性的,不仅仅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展,而且是工艺设计的前提,在服装设计中是极其重要的衔接过程,对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一、服装的结构设计内容
服装结构设计是将服装款式图通过一定的方法变成平面图的过程,它是服装设计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人员根据效果图来确定各部位的位置尺寸关系,决定采用何种制作工艺。
服装结构设计和制版是相同实质的不同说法,都是包含在服装设计中的一部分,服装结构设计是较正式的学名,而其俗称是服装制版。服装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创作的设计(款式图,包括款式、面料、色彩等的体现);(二)结构的设计(需要详细掌握每个部位的具体规格尺寸);(三)工艺的设计(一般被称为车位,一件成品的缝制过程)。简言之,它是服装制作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过渡环节,设计思想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设计理念,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立体一平面一立体,这点很像哲学上的实践论的表述,每一个领域,每一门技术都是可以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范围来思考和探索,并寻求其规律,以此来指导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因此,现代化的服装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与艺术密切结合的基础上。
二、服装的结构设计方法
服装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又是一件变化多端、依据个体的审美观点不同而体现出不同价值的艺术品,一件简单的服装上极有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历史痕迹和文化艺术内涵,因而只有采用正确合适的设计方法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服装产品。在中国服装结构设计活动中,平面裁剪法应用较广,立体裁剪运用相对较少。当遇到的款式较复杂的时候,这两种方法可以考虑并用。
(一)平面设计方法
从数学上讲,平面是由线的运动轨迹构成的二次元空间。在服装造型层面上,平面更能给人直观而又形象的感性认识。有机形平面自然、淳朴,体现了轻快鲜明的生动之感;几何形平面简洁规律,体现了一种清晰的理性之感;偶然形平面则大胆泼辣,以人的意识和想象力为依据,是一种无法复制的不定形,极具独特的个性。因而,不同的平面特点对应了风格各异的服装款式。
1比例分配法
比例分配法的设计原理即是首先掌握人体主要控制部位尺寸,再利用其与长度围度的比例关系来确定制图时的各个点的相互关系,与此同时需要结合服装款式特点预留相应的放松量,按理想情况下身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衣片各部位尺寸大小,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方法要求更加精细、严格。通常这种方法电被称为直接制图法,与间接媒体不同的是,它是直接测得所需数据,或运用人体部位与服装之间的对应关系,运用比例计算方法得出服装结构图各部分尺寸。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即不能适应款式变化较大的情形。
2原型法(间接法)
原型法在学术上的另一个名称更容易理解,即过渡法。放开来说即是以原型或基型为基础,根据每一款服装的尺寸大小,通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原型法在日本、欧美等国比较广泛,按不同国家及使用惯例又分为不同类型与流派。但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即依据款式变化而变化,从制作平面图或立体裁剪的布型开始至裁剪衣料的过程。其中,平面裁剪又叫短寸式裁剪法。立体裁剪的原理是将衣片从人体上裁剪下来,做成很符合人体曲线要求的原型。而原型裁剪运用的是推理的方式,按照性别、款式,不同人体的躯干部分起伏幅度,因人而异,应要求而异,才能设计出舒适合体的服装。
(二)立体设计方法
服装的立体设计换一种说法就是服装立体裁剪,即用特殊布料在人体模型或人体上直接裁剪,可以形象直观地观察出外观效果图,掌握这种方法,也需要学习人体结构和服装结构基础知识,但是需要学习者花费较高的成本。根据立体设计理念,探讨三维立体形状规律性的知识,也就是利用特殊的布料和数字模拟,把不同形状的立体形态通过一定的方式以立体的直观形象呈现在设计者的面前,同时,依赖于创作者的感觉和灵感来表达某一特定的主题。立体设计作为重要的设计方法之一,涵盖了从平面设计到形状色彩设计的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可以视为由基础设计向专业领域设计的过渡环节。所谓立体设计,就是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转化的最终结果。设计的好与坏相当一部分将直接取决于设计形态的选择。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立体设计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思维,对设计者的思维练习效果显著。
(三)服装结构设计新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服装结构设计的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比如现如今非常前卫的三维服装设计方法,就是利用新一代计算机平台为基础,利用各种先进的软件进行的服装设计。这种方法的建立是在二维平面设计的基础上,使所要达到的设计目标更加符合用户要求,更加受广大设计者青睐的一种形象直观的新方法。计算机技术在各学科各领域的普及不断深化着已有的设计方法,并推陈出新,日益显示着重要性。
三、上述各方法之比较
在西方围家中,立体设计方法最常用,而平面设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在使用:比如在标准人体模架上是以立体设计方法为主,而以平面设计方法为辅。东方发展中国家多采用立体设计、平面设计并举或以平面设计为主、立体设计为辅的模式,立体形态简单的服装使用“平面设计一立体检验一修正一推板”的模式;对于立体形态相对复杂的款式则多数情况下必须使用立体设计才能完成。平面设计方法同样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专业性,通过“视觉”来实现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和表现。透过多种方式来灵活运用和结合符号、图片、文字,借此作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比例设计方法对一般款式能一步到位,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设计者的体力及脑力劳动强度,缺点是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款式要求;原型法在设计过程中要求二次成形,虽然加大了工艺难度和工作量,但能灵活的适应款式的变化。同时对平面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立体设计方法能够达到很好的直观效果,使设计者能够充分发挥所学和灵感并能及时对设计内容做出合理的修改。综上可知,相比之下立体设计效果更加直观形象,但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者的综合素养也更加严格和苛刻。
四、结语
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情况下,善于综合运用各种结构设计方法,结合设计经验和实际情况及数学计算工具,灵活的设计出实用、美观、具有创造性的设计。
篇5
关键词:衣身袖窿;紧致;包裹;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一、时尚的无袖女装
无袖背心式女装,由于穿着舒适洒脱,凸显女性身材与肌肤,任性而简洁、随意,越来越被众多的女性所青睐。
当红影星赵丽颖身穿一款白色无袖服装登上2015年瑞丽服饰电子杂志封面,白色很好地体现了女性柔美的感觉。服装的风格和定位非常清新,该款服装的衣身袖窿底很低,露出臂膀侧面至腋下,包括肩胛骨凸点以下的7~9cm,追求脸的长度、肤色跟无袖的袖窿深长度和臂膀的肌肤相呼应的设计理念,体现出一种清新之美。
路易-威登集团继承人Delphine Arnault亮相迪奥2015春夏成衣秀,其着装紧致中尽显内秀,平淡中蕴含奢华,合体地包裹胸、背部的同r突显运动舒适感,尽显自信与简练,体现了当今世界顶级女装成衣的结构设计水平。无袖女装衣身袖窿呈现略带背心式样的衣身袖窿弧线,包裹紧致而美丽,衣片的肩线略短于小肩线,仅微露肩膀的一小部分,给人以简洁而紧致的衣着服饰文化之美,穿着上很好地承载了她对时尚的态度和她的风采。该款服装既体现了温婉的感觉,干练时尚,又传递着服饰文化和知性情感。
二、女装衣身袖窿的造型来源
衣身袖窿需要与人体臂根围高度吻合,人体臂根围截面有眩骨、三角肌、胸大肌、棘上肌、前后腋窝下脂肪层等部位,在背部的肩胛骨上覆盖着肩大肌,该肌肉厚薄形态决定了女性臂膀根围的形态。在进行上肢运动过程中,肩胛骨的凸点皮肤表面积有明显的伸缩变化。
人体臂根围有五个关键点:前、后腋点,肩端点,前胸宽点,后背宽点。这五点相关联的弧线决定了衣身袖窿底部腋点位置,决定了衣身袖窿的包裹紧致程度。衣身袖窿弧线与肩膀、胸部造型高度吻合状态,关系到整个衣服的造型美观程度、动态服贴程度以及着装舒适度,极其关键。
三、无袖衣身肩端点设计位置
女性人体的肩部由多个曲面组成,由颈肩点连肩端止骨点直线,细致观察,女性人体肩部止骨点到肩部实体中,围绕肩端外一周边缘线的距离约0.6~2.8cm的空隙,最美无袖高度合体的衣身袖窿的肩端点在止骨点内边缘上。衣身袖窿结构中,无袖结构的肩端点是设计关键,这决定了成型的美学造型需要露多少最美,三个节点连成的弧线的立体包裹效果是确保做到紧致漂亮的关键。
四、无袖衣身袖窿设计的服装研究
衣身袖窿包裹要符合运动规律,其设计关系到服装的舒适性、功能性和造型的美观性。袖窿衣身结构的面积越小,手臂的运动越方便,做多方向的运动,手臂向前60度至手臂向后40度,任意自由而无束缚感。肩臂部的肌肉表面的面积呈现复杂的动态的伸缩变化,这些变化的数据必须与衣身袖窿的结构设计关联,从人体工学角度考虑,精准地设定平衡点的定寸值。服装衣身袖窿结构准确,对前后腋点及结构转变省量变形进行计算及对缝制工艺、辅料材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是追求高质量成衣品质的前提。
袖窿的形状受前胸宽、后背宽、胸围大小、胸高点、肩胛骨高点等因素的影响,袖窿深根据前后腋点与衣身结构腋点的上下左右的距离间隙设定。在衣身袖窿结构中,袖窿弧线长短与弯曲程度,由人体肩膀边缘形状结构来决定设计,设计成型的视觉效果由设定的细节尺寸决定。衣身袖窿弧线整体造型风格随着与之相配伍的肩线形状及长短、肩窝曲面的弧线设定、前后宽腋点与衣身下腋点曲面之间的弧线设定、半身宽的松量与省道设计分配及省道转移技术的精巧设计等变化。怎样合理设计这些相关参数,是决定衣身袖窿弧线是否美观合体的关键,也是这部分设计的难点和技术含量所在,决定是否能达到衣身袖窿的外观与设计衣服的服装美学与舒适性的完美协调。
净体加放松量的衣身袖窿尺寸决定人体着装状态时,在人体腋窝处包裹胸部的效果。人体背部造型形状决定了袖窿结构的设计,由女性人体前胸乳高点的挺拔凸起,肩骨拱凸,肩部线条圆润且较窄,肩斜20度至22度的特点,决定了越紧身的女装,胸围越大,肩冲量越小,越能体现包裹胸部的效果。袖窿下腋点越向上贴近女性人体厚度的中间腋点,其形状越近似于人体的臂根围的状态。所以前后腋点和衣身结构下腋点的弧线比例与形状要既要符合女性人体工学结构,又要吻合设计理念。
下图为文化式原型法驳样的服装结构设计,运用AutoCAD软件制图设计,A、B为女体前胸省在前衣身袖窿弧线的关键点与背宽点的连线距离,作为衣身袖窿宽来表示女体厚度,CD为腋下可调距离,E为寻找的服装结构中腋下最佳设计点。设计者通过不断观察,感悟服装美感、变化,追求服饰着装个性与人的共性的统一协调的服装美学效果。深化无袖紧致衣身袖窿设计思维,丰富表形手段,追求服装上身效果,表现为立体无间隙的艺术造型,使无袖款式突显高端品质的观感和个性思维,尽显女性的知性与干练的现代女性美感特征,进而细致研究女性肩膀轮廓造型与人体袖窿结构的协调配合,强调平面进入立体效果的结构设计关键节点的寻找,运用立体思维指导平面结构设计的方法,体现高端服装的平面结构设计的立体思维,优化服饰造型。
五、结语
无袖紧致衣身袖窿弧线课题通过合体包裹体系的研究解析,探索既合理又合体的衣身袖窿结构的前、后人体腋点和肩端点的设定及衣身结构腋点的设计(结合Auto CAD样条曲线的推算)。研究无袖紧致衣身袖窿设计能提升服装成衣胸部结构技术处理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日)中泽愈.人体与服装:人体结构・美的要素・纸样 [M].袁观洛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篇6
随着服装市场国际化和日渐激烈的竞争,使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全面。根据市场反馈和企业反映:毕业生实操能力较为簿弱,欠缺现代服装的实战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市场脱节,实践教学内容欠缺现代服装实践应用的创新能力。
因此,创新教育的必要性是现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源泉则来自丰富的实践教学和校企互动合作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体现,这也是目前创新教学的一个难点。故,创新教学的定位是打破传统教学的关键所在。
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精准化
1.更新培养模式,转变教学理念
为适应21世纪服装设计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的培养目标科学定位。我校依托服装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训为主导,走校企合作、项目结合为契机,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
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化”,可以模拟服装企业制作工艺流程,按课程顺序分为:基础模块、裙子模块、裤子模块、衬衫模块、旗袍模块等。
2.强化课程标准模式,形成系统的课程教学方案
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首先从培养目标入手,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为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准确定位,我们应该以核心专业课程标准为主题,依据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不断渗透企业岗位与边沿课程的知识内容。企业需求与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产业需求与专业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对接。
3.以专业岗位考证及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
证书课程实施环节一体化,探索学习成果认证形成不同转换模式;在学期间,参加服装设计或制作比赛获奖的学生,提交获奖证书,可作为相应课程成绩。课程内容尽量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例如学生通过学习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等课程后可以帮助学生考取服装制板师初级(五级)、中级(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学习服装画技法、专题服装设计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考取服装设计师初级(五级)、中级(四级);学习裙裤装制版与工艺、上装制版与工艺等到可以帮助学生考取服装定制工初级(五级)、中级(四级);学习服装CAD应用技术课程后可以帮助学生考取服装CAD制板师证中级(四级)。
根据行业岗位需求、能力结构本文从四门核心课程进行研究。《服饰图案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设计》、《服装CAD应用技术》
1.《服饰图案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
《服饰图案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总学时数54,本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理论30%,实践70%。为服装设计及品牌企划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本课程具有实用性、适应性和审美性的特点;采用自主式教学和项目教学法,将理论教学与组织学生参加具体项目的设计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实训作业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设计创新能力。
(1)教学模式:采用“教、学、练、做、评”于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内容的设置;如:简化理论部分,强化图案设计流程――从如何写生、到变化、到设计,重点培养学生从设计到服饰图案应用的能力。同时将品牌项目结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知识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了教、学、练、做、评一体化。
(2)实验项目的教学法设计
服饰图案设计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示范,写生归纳,挖掘新的表现技法。精讲多练,直观教学。例如:打破传统图案教学方法,利用白色文化衫、环保袋、纺织颜料或炳稀颜料为素材重组装饰设计的创造,服饰图案设计还可以通过手绘和刺绣相结合。通过品牌项目模拟设计与制作,让学生懂得一个项目如何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流程,掌握服饰图案设计与应用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3)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考核标准:百分制,满60分为及格
评分方法:
A.构思及创意表达30分程
B.配色及表现技法30分
C.整体效果30分
D.综合出勤及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10分
2.《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
《服装结构设计》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54学时;是双证融通的课程之一。
《服装结构设计》是结构设计的基础,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逐步熟练和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及技巧,使学生能根据设计的款式,按品牌服装的结构设计理念,制作出具有品牌理念、现代流行元素的服装款式板型。在上述教学要求中,本课程将以一定量的作业为前提,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今后的专业设计形成较好的衔接。
(1)教学模式:采用“教、学、练、做、评”于一体
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轻理论,重实践;其次,采用直观、具体的示范操作,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强化实践、融入行业,采用“教、学、练、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2)实验项目的教学法设计: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是根据行业岗位的需求,开拓专业导向的实践课程方案,在每一单元模块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5分钟微课件示范操作,再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制板技巧,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计目标任务。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制作出符合款式要求和结构板型:在西裤制板过程中以基本结构为主体,时尚裤装结构为辅导,在实际应用中强化西裤结构制作的体验模式,以实物示范―结构制图―样裤试制等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效掌握西裤结构的主要特点和应用原理,为拓展时尚裤装奠定良好的基础。
(3)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服装款式设计图文件考核评分
评分标准:结构设计的准确性50%、设计30%、清洁度5%、合理性15%。
3.《服装缝制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
《服装缝制工艺设计》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3学分, 课内54学时;也是双证融通的课程之一。通过对服装工艺基础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充份了解服装基础工艺的特性,理解服装工艺的规律,熟练服装工艺中的手针工艺、车缝工艺基础和裙装工艺的缝制技巧,掌握服装工艺流程,使服装工艺水平达到服装品牌的品质要求。
(1)课程教学模式
在《服装缝制工艺设计》课程教学中,重点采用“教、学、练、做、评”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地点在实训室中进行,“教学练做评”紧密结合,轻理论,重实训,把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考评方法于一体的模式。
(2)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服装工艺教学以深入浅出为主导,着重缝制工艺的基础教学,分析讲授服装缝制工艺的普通规律和缝制技巧,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运用高清摄像影机的性能特点,让学生可以全方位清晰地了解服装工艺制作的全过程),采取现场直观操作,学生同步学习的实践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并通过对各类服装的缝制与工艺流程手册的完成,来提高学生的服装缝制工艺水平。
(3)教学成绩评定:
作业与评分标准以大作业的形式考核,按课程规定完成裙裤装缝制工艺(成品)各一件,根据工艺流程设计制作《缝制工艺设计于册》。
评分标准:A.缝制工艺的优良性70% B.整烫工艺水平10%C.缝制工艺手册20%
4.《服装CAD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
《服装CAD应用技术》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3学分, 课内54学时;也是双证融通的课程之一。
(1)课程教学模式
在《服装CAD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重点采用“教、学、练、做、评”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地点在计算机房中进行,把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考评方法于一体紧密结合。
(2)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服装CAD应用技术》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式学习方法与任务教学法;教学内容“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以就业岗位裙为导向和考取服装CAD制板师证的改革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练做评”模式的内涵是:以行业职业能力为依据,整体设计教学方案,合理组合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理论和实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设计操作方法,以实际服装款式的设计制作和各种品牌服装的具体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接触生产,把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地运用。
(3)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服装CAD应用技术》考核方式以大作业的形式:
按服装款式设计图文件考核评分。
评分标准:公式设置40%、设计30%、款式设计的合理性20%、输出10%。
结语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课程的改革关系服装专业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和借助助力计划平台,认真钻研、积极探索,通过应用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奠定良好的实战基础和创业自信心。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为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和完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切实帮助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提升,是我们教育机构的职责,也是我们教师的光荣使命,希望通过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探讨,有效提高服装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核心动力。
篇7
关键词:服装特殊结构线;造型;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服装造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型的完整不再是服装好坏的评判标准。人们开始重视结构的基本构成元素,认为这些元素本身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作品本身的完整统一,而在于各个元素的充分表达。再完整的衣服如果穿起来显得不美观、合体,造型结构不时尚、不现代,人们也不会购买。在新的审美标准和意识下,通过对服装结构的解构设计、面料的再造设计、图案的结构设计使服装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是服装造型设计思维新取向研究的重点。
服装结构线,也称分割线、裁剪线。结构线是在完整的平面上进行立体曲线塑造和余量处理的手段。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构成要素内在关系的设计,是将款式设计具体化、精确化和数据化的工作,是服装设计的本质部分。结构线作为服装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服装这种空间艺术表达形式的重要手段,构成了服装的整体形态,结构线是通过分割的形式对服装进行处理,可借助视错原理改变人体的自然形态,创造理想的比例和完美的造型。在服装设计中利用结构线的形状、位置和数量的不同组合,形成服装的不同造型及合体程度的变化规律。利用结构线塑造的服装造型即保持了单个曲面的表现力,又具有多个曲面的组合力,使服装的线条更为丰富流畅,造型更为随心所欲。有了结构设计,才能使一个服装设计整体方案得以实现。款式设计把握服装的宏观效果,结构设计把握服装的具体关系。款式是服装的生命,结构是服装的基础。
(1)服装的结构线分为造型性结构线和功能性结构线。造型性结构线是为了实现服装中结构和形态的关系所采用的线条构成方式,具备特定的功能性,在服装结构中可使服装款式造型产生变化。功能性结构线是能满足人体型和活动的需要的线条构成方式。造型形象是为功能服务的,有助于功能的发挥;功能又是造型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对造型形象的感性因素起到辅助的作用。
服装中的特殊结构线是从传统的结构线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省道的产生就是结构线出现的开始,省道是指根据人体曲面的需要,把多余的布去掉,使得服装更加适合身体,而在衣服表面呈现的一条暗缝线。省道遍及服装的各个部位,上装的前身、袖子、后背,下装的腰部,甚至有时裤口和膝弯处也需要省。在直裁服装中,如果面料没有弹性,想设计出合体的服装,就必须使用各种省道来形成立体造型。
(2)在服装造型的设计中,有一些特殊的结构线,它区别于根据人体凸点和皮肤表面的起伏变化,体现人体结构的传统意义上的结构线,而是打破传统规律,使人体结构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这些线无规律可循,有斜线、弧线、自由分割线等等。斜线的运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动感,弧线能呈现柔和优美的形态,自由交错的分割线能打破束缚,使人感到新鲜,刺激,变化多端。
(3)任何造型艺术都是由形、色、质三大要素组成,服装的构成也不例外。服装结构的设计是关于服装造型要素间关系的设计。造型要素中点构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又由体构成服装部位,各服装部位又组构成服装,这正是造型要素层层组构的过程。而色彩的设计是关于服装的色彩各要素间相互搭配协调的过程。例如由原色构成问色,由间色组成复色,色彩的花与素、深与浅,对比的强与弱、主与次等。而材料的选择与搭配也要根据造型、结构、款式进行,材料的刚与柔、重与轻、吸湿性、弹性等都要根据款式结构而定。
服装结构设计存在贯穿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及全过程。在对服装的创造设计过程中,根据实践,结合对结构的分解和对工艺的研究、操作,不断地总 结归纳色、形、质的运用是否合理、准确、协调。
(4)服装造型随着流行趋势和人们的喜好总在千变万化,多元化是主流,特殊服装结构线极大地丰富了女装的设计。鬼才设计师约翰・加里阿诺(John Galliano)独特的柱式螺旋线剪裁,复杂的衣饰结构,成就了他在时装界的骄人地位。亚历山大・马克奎恩(Alexander Marquee)把经典传统的英伦手工剪裁溶入个人设计,在大胆的“破坏”和“否定”中完成的后现代时装赢得外界一致好评。让・保罗・戈蒂埃(Jean Paul Gaultier)更加强烈的“破坏”处理,即使是最基本的服装款式,也能充分展现夸张诙谐。总之,在追求个性、时尚的过程中,特殊结构线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5)由于绝大多数服装都要作为实用品最终穿着在人体上,因此服装造型总是万变不离其中,都是以人体为核心和载体进行构思和设计。特殊结构线也具有服装造型特征,只是采取的表现手法有异于常规结构线。特殊的结构线作为一种自由、开放的设计方法,也是按照服装设计的艺术方法和服装结构线的构成规律进行设计的。
这些特殊结构线的表现手法通常有,偏离常规的结构线的错位结构线;将某些元素多次重复使用的叠加结构;构成立体感较强的有明显视觉冲击的立体结构;常用于裙装表现灵动美的斜裁结构等。
结语:特殊结构造型的服装,是将服装从空间到形式上的重组,把看似不大可能、不太合理的造型因素,通过理性设计,在结构上分析、分解,运用恰当的工艺手段进行制作,使其外观效果达到视觉上的震撼。在新的审美标准和意识下,通过对服装结构的解构设计、面料的再造设计、图案的结构设计使服装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是服装造型设计思维新取向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索格.时装设计元素[M].袁燕,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 柴丽荣.服装设计造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设计,2007.
篇8
关键词:服装样板师;工作任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整合,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这就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课程改革要实现目标与结果的统一,首先必须在课程理念上有所突破;其次,应当彻底摆脱学科性倾向,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岗位工作分析入手,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真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体系从“知识中心”向“任务中心”的转变,从而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基于上述思考,我院提出了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改革方案,我系的服装设计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也在此方案指导下进行了系列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相应的系统化课程分析,方案如下:
一、样板师工作任务分析
1、现代服装样板师的工作任务
在现代服装企业中,服装样板师是把时装设计师的设计草图变成服装的关键人物,工作任务涉及到从产品计划到产品完成的很多环节。除了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完成每件款式的样板制作、根据服装工艺要求进行制板、做好生产款式的推档工作外,还需做诸如以下的工作:向服装设计师提供相应的工艺信息、最新的设备信息,并配合设计师选定料样,做面料性能试验;设定号型搭配,与设计师共同商定辅料配置;指导样衣工制作样衣、解决板型与工艺质量问题、修正样板和样衣、计算用料、参与生产过程的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工作等等。
2、现代化服装样板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在业内,样板师又称为服装结构设计师,对服装的处理不仅要符合设计师唯美、时尚、个性化的要求,还要适合工厂可操作性、工业化、经济化的要求,他们除应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服装结构设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和良好的立体造型能力;服装材料的性能和外观效果的识别选择和应用能力;服装工艺处理能力和新技术在服装制作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服装机械新设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服装成衣生产流程管理和技术文件处理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服装样板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
二、源自样板师工作任务的系统化课程分析
1、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要求和服装样板师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特点,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运用新设备的能力。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独立性,忽视课程间的连贯性,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的课程知识,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尝试以样板师岗位需求为导向来重新整合课程和更新教学内容。
(1)整合设置专业主干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制图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设计、服装材料学、服装CAD、服装工业制板与推板、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综合训练、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专业外语等。
(2)将“服装制图”和“服装生产工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重组,整合为“服装制图与工艺”,完成对学生服装制图和工艺处理能力的培养。
(3)将“服装标准化”、“服装生产管理”两门课程整合为“服装生产管理”,完成对学生服装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4)增加综合性实践教学——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综合训练,以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5)对核心课程“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变原先就款式授课的方法,结合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理论上加强服装结构基本原理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实践上组织学生完成各种款式的纸样制作,样衣试制修正,完成服装从平面纸样向成衣产品的过渡,操作流程和要求均模拟服装生产企业的运作方式和标准,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灵活应用能力。
(6)对核心课程“服装制图与工艺”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先完成基础工艺的教学,按照典型款式和基本零部件完成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的学习,再结合结构设计中样衣试制进行工艺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对整体服装的把握,最后组织安排流水线生产,使学生对成衣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有全新的认识。
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任务引领型新课程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五个步骤:
(1)提示工作任务。老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师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
(3)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即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需要先获得哪些知识?如果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没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
(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它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并理解和记住这些理论知识。
(5)回归工作任务。在完成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完成工作任务。
(6)最后还要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一步骤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人体工效学;过肩;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S 941.17 文献标志码:A
A Study on the Yoke Structure Design Based on Human Ergonomics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rment yoke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human shoulder wa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ergonomics. The effects of yoke structure parameters on garment modeling were studied by referring to the parameters of the optimization experiments on slim men’s shirt (175/92A). The results show shoulder shape constrains the yoke structure of slim garment, and the ergonomic evaluation of shoulder modeling is the best when the parameters of yoke structur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houlder shape.
Key words: human ergonomics; yoke; structure design
人w工效学,又称“人体工程学”、“人间工学”,是人体科学、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和交叉的产物。人体工效学主张“设计以人为本”,从适合人体各种要求的角度出发,对产品创造(设计与制造)提出要求,使设计最大限度地适合人体的需要,达到舒适卫生的最佳状态,继而强化人在设计中的主体性。服装的整体造型与人体结构形态密不可分,如人体的比例、外形、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等。因此,基于人体工效学的服装设计理念强调服装在设计、打板、缝制以及穿着过程中对人体生理及心理诉求的反应,并对此进行科学的实验和测量,在进行大量分析的基础上为服装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把人的工作、运动、休息等生活行为分解成各种姿势模型,根据人的立位、坐位和卧位的基准点来合理设计服装各部位规格尺寸,并结合服装材料学,来达到研究指导服装结构设计的目的,从而形成系统的服装结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体系。
过肩,又称复肩、复司、复势,是指连接前后衣身与肩合缝的部件,一般常用双层布料。早期过肩结构用于工人工作服的设计,在原有的衣服外面加缝一种比较厚的布料,逐渐演变成了过肩结构,目的在于保护颈肩处的衣服在工作时不被磨损。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机械设备的使用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肩膀扛重物的人力搬运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此服装过肩结构的防磨损功能已被显著弱化。如今很多服装品类仍然保留着过肩结构的设计惯例,尤其是男士衬衫产品。
通过资料检索,关于服装过肩结构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多数服装从业者认为服装过肩结构仅仅是一种款式,因设计而存在。为使服装从业者对服装过肩结构有更为深入的认知,本文从人体工效学的角度分析了过肩结构与人体肩部的关联性,通过修身型男衬衫过肩结构参数的优化实验,研究了过肩结构设计参数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1 过肩结构与人体肩部的关联分析
日本服装学者中泽愈把人体体表按照服装设计的功能性分为贴合区、作用区、自由区和设计区(图 1)。图 1中颜色最深的区域为贴合区,它是上半身服装造型的关键区域,对服装的穿着感、合体性、悬垂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服装过肩结构就位于上半身贴合区的范围,因此,服装过肩结构与人体肩部形态结构有着密切关联,对服装整体造型有较大影响。
1.1 人体肩部范围的界定及其形态特征
人体肩部的范围是以支持服装的功能和服装造型性为基准来确定,通常以前面突出的肱骨头水平位置和后背肩胛棘和椎骨缘交点的水平位置为下限,到领围线为止的区域。相应的背部表面的斜方肌和肩关节外侧的三角肌是形成肩部的主要肌肉。
人体肩部骨骼构成和肌肉分布特征决定了人体肩部形态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由于肩端的肱骨突起和锁骨的胸骨端内凹形成凹弧,即使有斜方肌附着,通常该部位体表仍是凹面,尤其是女性,但体型健壮的男性和肌肉发达的运动员除外。
(2)后面肩胛骨中肩胛棘的突起形成了大的弯曲弧度,加上肌肉的附着使凸面更突出。
(3)人体肩棱(肩线)并非直线,而是在肩棱处背部凸面和前部凹面对接而成的曲线。
1.2 肩部前凹面与肩棱趋势对过肩的制约
肱骨和锁骨引起的肩部前凹面造成服装肩部与人体难以完全服贴。为了弥补凹面形成的人体缺陷,在制服类外套制作过程中往往通过附衬工艺来塑造服装平整的外观造型。然而,在轻薄型衬衫制作过程中则不适合采用此工艺方法,为了塑造形体,通过过肩结构处理可以弱化前凹面形成的人体缺陷。通常男衬衫过肩的前过肩量取在距离肩棱(肩线)向前 3 cm左右,这一位置恰好处在人体肩部前凹面的中心部位,这为男衬衫前衣身的塑形提供了便利。但由于人体体型的差异,最佳的前过肩量还需要适当调整。
此外,前过肩与前衣片缝合线并不在肩棱处,但该位置并没有逃脱肩棱趋势的约束范围。修身型男衬衫不同于休闲衬衫,它要求兼顾合体性和舒适性。因此,处理在修身型男衬衫过肩结构时,前过肩缝合线应顺应肩棱趋势,以保证着装舒适性达到最佳状态。
1.3 肩胛凸与肩部肌肉引起的后凸面对过肩的制约
肩胛骨的存在和肌肉的附着使后背肩胛骨部位更加凸起。为了塑造合体造型,通常在肩部会设计肩胛省。对男衬衫而言,在肩部设计指向肩胛凸的肩胛省不利于男衬衫外观造型美的综合评价。通常会借助过肩结构将肩胛省转移至后过肩与后片缝合处,使肩胛省由显性处理变成隐性处理,不仅塑造了合体的造型,还有助于保持男衬衫的特征之美。关于肩胛省用量的大小取决于肩胛凸的程度和服装的款式要求,应根据实际造型需要适当设计。
2 修身型男衬衫过肩结构参数的设计优化
2.1 过肩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素
按照原型裁剪法的结构设计程序,服装过肩是在衣身原型衣片的基础上,由前过肩(通常取距离前肩线约2 ~ 3 cm)和后过肩(通常后颈点向下 8 ~ 10 cm)拼合而成,其结构设计要素包括前后肩斜度、前后过肩缝合线形态、前过肩量、后过肩量以及肩胛省量等 5 个方面。其中前后肩斜度根据造型需要在衣身结构平衡处理时已经确定,前后过肩缝合线形态在款式图表达中已经展现。因此,对修身型男衬衫而言,过肩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的关键要素包括前后过肩量和满足人体肩部曲面特征需要的肩胛省量。
2.2 过肩结构参数优化实验设计
以修身型男衬衫为例,衬衫规格选取175/92A,人台选取红帮牌92号黑色标准人台,白坯布为面料。实验参数变量的设计结合常规数值和理论数值设定。
2.2.1 前过肩量优化的实验方案
不同取值的前过肩分别标记为FY1、FY2、FY3、FY4、FY5。前过肩缝合线靠近袖窿处的取值用“FAH处”表示,前过肩缝合线靠近领圈处的取值用“FNL处”表示。具体方案如表 1 所示。
2.2.2 后过肩量优化的实验方案(表 2)
不同取值的后过肩分别标记为BY1、BY2、BY3、BY4、BY5。
不同取值的后过肩省分别标记为BD1、BD2、BD3、BD4、BD5。
2.3 过肩结构参数优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前过肩取值对造型的影响
表 4 给出了前过肩量优化设计实验的实物效果。从表 4 可以看出,前过肩量取值的不同造成前过肩与衣身缝合线与肩线的平行感不同。虽然FY1、FY2在制板时前过肩缝合线与肩线平行,但实际实物效果却不相平行。相反,FY3、FY4、FY5在制版时前过肩缝合线虽不与肩线平行,但实物效果却具有近似平行感。这是由于前后面所构成的肩棱(肩线)是呈前弯的曲线,在制板时前过肩取值在袖窿处比领围处较大,在视觉上修正了肩线的前后量差。前过肩缝合线的高低对于肩部造型适体性影响不大,但对造型美观性影响较大。FY1、FY2形成的“不平行”效果给人“平肩化”的视觉感,可以增强男性肩部的厚重感,使男性的阳刚健壮美得到强化。因此,适度平肩化的前过肩设计为修身型男衬衫的最佳选择。从实验效果还可以看出,对修身型男衬衫(175/92A)而言,前过肩3.0/3.0 cm的取值是适合的。
2.3.2 后过肩取值对造型的影响
表 5 给出了后过肩量优化设计实验的实物效果。从表 5 可以看出,随着后过肩量的增加,后衣片越来越贴合人体。这与人体肩胛棘突出部位的位置有密切关系。若要使衬衫后背贴合人体,则后背部位的曲面化的最佳位置应在肩胛棘突点处,即后过肩缝合线设计在该位置。由于人体身高和体型结构的不同,肩胛棘突出c的位置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后过肩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体工效学总体要求的衬衫造型。从实验效果还可以看出,对修身型男衬衫(175/92A)而言,9.5 ~ 10.0 cm的取值范围是适合的。
2.3.3 后过肩隐性肩胛省省量对造型的影响
表 6 给出了后过肩用省量优化设计实验的实物效果。从表 6 可以看出,随着后过肩缝合处隐性肩胛省用量的加大,衬衫后背越来越合体。基于立体构成塑型原理,用省量与肩胛棘突出量愈接近,服装肩部与人体肩部的贴合性愈好。当二者相一致时,达到设计极限,贴体度最佳。但在服装结构设计中,除了特殊紧身造型需要外,很少把省量用到极限,通常把一部分量作为放松度隐藏在衣片中,使服装造型美观性和舒适性达到协调统一。因此,后过肩缝合处隐性肩胛省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体工效学总体要求的衬衫造型。从实验效果可知,对修身型男衬衫(175/92A)而言,后过肩用省量 1 ~ 1.5 cm的取值兼顾造型的美观和舒适性,对标准体是较适合的。
3 结论
服装过肩依托人体肩部而存在,其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人体肩部特征合理处理。服装过肩结构参数设定需同时满足人体肩部特征和服装造型设计双重需要,才能实现服装整体造型的适体性、美观性和稳定性的协调统一。对修身型男衬衫(175/92A)而言,适合于标准体的过肩结构参数为前过肩取3.0/3.0 cm,后过肩取9.5 ~ 10.0 cm,后过肩缝合处隐性肩胛省用量 1 ~ 1.5 cm。
参考文献
[1] 张文斌,方方.服装人体工效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中泽愈,袁观洛.人体与服装[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篇10
1河南省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
1.1服装行业人才的现状在调研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服装行业并不需要非常有才气,特别有个性的人才,而是需要有一定专业技能,具有团队精神,虚心好学,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的人。这样的人可塑性强,有发展空间,并且留得住。通过对郑州市多家服装企业进行调查,企业对服装行业人才评价如表1。
1.2服装行业人才需求问题分析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服装企业所急需的服装人才主要包括设计师、制版师、样衣师、质检员、跟单员及生产管理人才等。而且,企业现有服装人才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企业“供、产、销”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很多服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服装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服装结构设计原理;(2)要有一定服装生产工艺基础,可以合理设计工艺流程;(3)要有一定的服装缝制技巧,可以熟练进行样衣制作;(4)要有一定的服装生产管理知识,能够合理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5)要有服装设计能力和服装企业管理能力;(6)要有一定创新思想,敢于创新,敢于探索。
2服装类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问题分析
2.1服装类毕业生的缺陷(1)缺乏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创新意识。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所选择的专业了解不够透彻,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而是盲目的选择一个自我感觉还可以的专业。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没学到位,而且还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通过实践,自己亲自动手发现或发明一种全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仅是教学任务的重心,而且也是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打下扎实基础。(2)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大部分大学生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很少吃过苦,而且总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佼佼者,很了不起,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干体力活,不愿从基层干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3)喜欢跳槽,而且不重视在企业的实习。大学最后一年大学生都要面临着实习,也就是离开学校去企业工作和生活。很多大学生在实习时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很难融入到企业的团队里,无法把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能很好的完成实习的任务。而且当实习结束后,或感觉自己学到一些东西很了不起了,就想要回家乡发展,不愿意长期留在实习单位,甚至签过合同的,直接单方面撕毁合同,这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不再相信毕业生,也不愿意让他们担任重要职位。
2.2服装类毕业生的优点(1)做事有热情、有干劲。大学生刚毕业进去社会的最大优势就是年轻、身体好,做什么事情都充满热情,有一个好的身体状态和健康的心里状态,而他们的积极、努力会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他们的激情和拼搏,同时也会激发起身边人的激情和斗志。(2)做事一板一眼,相当认真。大学生刚毕业进入企业因为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一些长久的经验带来的技巧,所以就没有偷懒的办法。也正是因此,他们做事才非常认真。而且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接受新事物、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进步就比较快。正是这些认真的态度,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一些老师傅也非常乐意指导他们,才使他们快速成长和进步。(3)知错就改,不被挫折打倒。大学生刚进入企业,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所以会经常出现错误。然而不会一错再错,认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而会虚心向老员工请教,主动承认错误,并认真反思自己每次所犯的错误,想办法改正或避免。
3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更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观念(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方向,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和环境让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各类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大力提倡的工业化进程中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2)“3+1”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对于多元化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时代背景而产生的,它是其它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组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种模式是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它依靠企业的有效资源,利用企业的设备和环境,具有教学训练与生产零距离接触的实践教学特色。
3.2设置新的教学体系(1)改变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为重心的方案。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一味传播知识型的教学方法,力求在结构设计理念、结构设计方式、服装文化及流行趋势各方面融会贯通,把结构设计理论与市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改变以往重结构轻设计轻工艺的倾向,加大实践技能课程时数,以求所学课程与服装行业的现代化生产趋于同步。(2)在修订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更加明确的定位服装专业培养目标,使学校、老师和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措施。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以“就业岗位”为中心,以“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计划,也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条主线。
3.3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1)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应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而且还要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从教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明确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高校服装专业应走向社会,校企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服装企业的运作中学到了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来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使高校服装专业培养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变的更好,在毕业进入社会时经得起社会的考验和挑选。
4结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服装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