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化媒体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化媒体的定义

篇1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酒店;消费者行为

随着国际酒店集团和本土酒店集团的不断扩张,我国酒店业早已进入买方市场,进入微利时代。如今,社会化媒体风生水起,不但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消费模式,酒店业的营销战略也悄然顺势而变,很多酒店开通了微博、微信、拍摄了微电影,说明其已意识到通过社会化媒体,酒店将有更多机会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的延伸与塑造中来,同时,在这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酒店品牌也会被消费者逐渐认同与信赖。可见,社会化媒体已经影响到酒店企业的营销手段,而本文对于社会化媒体对酒店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可以帮助酒店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喜好,也期望能为目前酒店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借鉴。

1.研究方案设计

1.1理论基础

1.1.1信任理论

营销学中对信任的研究主要是对信任在客户关系维护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关注。Crosby(1990)指出信任是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会站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行事的一种信念。Moorman et al. (1993)认为信任是合作的双方彼此对于合作伙伴有信心并乐于依赖对方的一种意愿。Morgan & Hunt(1994)认为信任是指合作双方对于彼此的可靠性和诚实性有充分的信心。本文将信任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度及其用户能力的信心。

1.1.2 感知价值理论

目前在消费者感知价值概念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Zeithaml(1988)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通过对感知利失与感知利得间的权衡,从而产生对一个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Monroe(1991)认为消费者对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相权衡形成感知价值。Butz(1996)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使用过后所感知到的产品附加价值,从而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某种情感联系。王高(2004)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从所购买到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感知利益与消费者为获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感知成本之间的比较。本文认为酒店消费者在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获取酒店相关信息或预订酒店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利益与其所付出的感知成本之间的权衡构成酒店消费者感知价值。

1.1.3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称TAM),是Davis于1989年在研究个体对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时基于理理论提出的一个模型,旨在研究个体接受或拒绝信息系统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如图1-1所示, TAM 通过几个简单的概念,清楚地说明了用户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因此很适合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本论文将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拓展模型作为理论基础。

1.2模型构建方案

本文的模型构建将通过三个步骤完成:首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初步探寻社会化媒体对于酒店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理论推导进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1.3访谈研究

根据实际访谈,笔者根据被访者的回答做了归纳与提炼。

1.4模型构建

基于社会化媒体,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结合访谈研究的结论,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将感知价值与信任引入作为两个中间变量,将易用性、有用性、依赖性、参与性、对话性、社区化、连通性作为自变量,以消费者行为作为因变量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2所示。

1.5变量定义和研究假设

1.5.1易用性和有用性

笔者将技术的有用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感知使用某社会化媒体可提高搜索酒店信息效率的程度;将易用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感知某社会化媒体易于使用的程度。同时,提出假设:

H1a:易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有用性。

H1b:易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

H1c: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H1d:有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

H1e:有用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1.5.2依赖性

笔者将依赖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使用社会化媒体查询酒店信息的依赖程度。同时,提出假设:H2a: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2b: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3参与性

笔者将参与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中主动获取、分享相关信息和积极响应相关活动的表现。同时,提出假设:H3a:参与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3b:参与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4对话性

笔者将对话性定义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酒店企业和消费者以对话形式进行交流沟通的互动行为。同时,提出假设:H4a:对话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4b:对话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5社区化

笔者将社区化定义为通过社会化媒体,酒店消费者加入某社区就酒店相关话题和其他消费者进行讨论、咨询、解答等的行为。同时,提出假设:H5a:社区化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5b:社区化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6连通性

笔者将连通性定义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酒店消费者可以通过链接分享或了解更多酒店相关信息或进行酒店预订。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6a:连通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6b:连通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7信任

笔者在3.1理论基础中已将信任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度及其用户能力的信心。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7a:认知信任正向影响消费者行为。

1.5.8感知价值

笔者在前文中已将感知价值定义为消费者在获取酒店相关信息过程中的综合感知偏好与评价。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8a:感知价值正向影响消费者行为。

1.6问卷设计

本论文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甄别部分,主要调查消费者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等;二是主体部分,主要测量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的接受程度等;三是基本信息,主要调查酒店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月消费水平情况。

2.数据收集与分析

2.1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观测变量达32个,按照测量问项与样本数比例1[∶]5的最低标准,笔者将发放250份调查问卷。最终,网络电子问卷回收77份,纸质问卷回收141份,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213份。本研究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2问卷信度分析

本研究10个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 7,虽然某些变量信度较低,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本问卷总体来说信度尚可。

2.3问卷效度分析

2.3.1自变量效度分析

本研究得出数据KMO值为0.740。同时,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值为2304.971,显著性概率为0.000,各变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本研究的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 6个因子,6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2.496%,说明这6个因子能较好解释原有变量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由于适合提取6个公因子,与本论文原模型不同,因此得将正交旋转后的各因子重新归类,将那些在不同因子间重复载荷以及因子的载荷绝对值小于0.5的问项删除,最终得出6个特性,即依赖性、互动性、连通性、有用性、对话性、易用性。由于互动性是参与性和对话性合并而得,所以对其重新定义:互动性是指酒店消费者主动参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各种营销活动以及与酒店企业相互交流沟通的表现。

2.3.2中间变量效度分析

首先进行 KMO值计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适合因子分析。提取2个公因子,2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3.582%。接着,再进行正交旋转。8个测量问项相应的因子载荷绝对值均大于0.5,因此保留这8个问项。

2.3.3 应变量效度分析

首先进行 KMO值计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适合因子分析。提取 1个因子,1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5.401%。4个测量问项的因子得分均大于0.5,因此保留这4个问项。

2.4模型修正

本文根据最终因子分析结果,共提取6个公因子,与之前假设的因子有别,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1所示。对假设也作相应修正,将H3a、H3b、H4a 、H4b这4项假设修正为2个假设:即H3a: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正向影响酒店消费者的感知价值;H3b: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正向影响酒店消费者的认知信任。

2.5假设模型验证

本研究使用AMOS21.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前文已有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社会化媒体特性变量和酒店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最大似然估计进行模型运算,选取GFI、NFI、IFI、CFI和RMSEA共5个指标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假设模型的初次拟合结果如表2-1所示:

由于拟合指标与合理值之间还有差距,表明假设模型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正。

经过修正之后,最终得到了一个拟合程度较好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如表2-2所示:

3.研究结论

H7、H8成立,可得出:酒店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认知信任越强,购买意愿就越强。

H1a、H1b成立, H1c不成立, H1d、H1e、H2a、H2b成立,可得出,社会化媒体的有用性越强,酒店消费者就对其越依赖,购买意愿也会越强烈。社会化媒体的易用性虽然可以影响酒店消费者感知的有用性和依赖性,但不直接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H3a、H3b成立,可以得出: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越强烈,购买意愿就越强。

H5a不成立,H5b成立,可得出:社会化媒体的社区化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部分相关关系。

H6a成立,H6b不成立,可以得出:社会化媒体的连通性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部分相P关系。

4.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营销策略与建议

本论文研究了社会化媒体对酒店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出了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即社会化媒体的易用性、有用性、参与性、对话性、社区化、连通性。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营销策略给出以下几点建议:进行快捷有效的内容传播;注重网络口碑;进行“活动+娱乐”式营销;进行多平台互动营销。

参考文献:

[1]Crosby, L. A.,Evans, K. R.,& Cowles 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 selling: 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3):68-81.

[2]Morgan, R. M.,& Hunt, S. D.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3): 20-38.

[3]Alarie A Zeithaml.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a means 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33-53.

[4]James, F. Monro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M].New York: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1996.

[5]Butz Howard E,Jr. Leonard D. Goodstein. Measuring Customer Value: Gaining the Strategic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6(24):63-77.

篇2

Econsultancy的报告分析了今天的公司在社会化媒体应用上的需求和挑战,基于650位营销人员的调研。下面是报告的关键发现:

社会化媒体如何与商业整合

下面是不同规模的企业营销者对社会化媒体在营销层面和商业层面的整合意见

社会化的角色

如下表所示,社会化媒体多被视作提升品牌认知的渠道,但也有明显比例的企业使用社会化媒体用于内容营销和客户服务,但是却甚少有企业将之视为销售渠道

社会化媒体的目标和评估

研究发现很多公司在定义社会化媒体的目标和评估成效方面仍然进展甚少。只有28%的小企业和42%的大企业表示他们评估他们的社会化媒体营销。

篇3

根据Bia/Kelsey的预计,2011年美国社会化媒体广告收入为38亿美元,2016年将增至98亿美元,年度复合增长率为21%。而美国本地社交网络广告收入将从2011年的8.4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31亿美元,年度复合增长率29.8%。

更好的表现,加上富媒体和创新的广告形式是社会化媒体广告增长的几大驱动力。随著中小企业对社会化媒体采用的加深,本地社交广告支出将增长较快。Facebook和Twitter广告平台向更多合作伙伴的开放也带来了增长的机会。

BIA/Kelsey定义的社交媒体广告指的是社会化网络投放的广告形式。主流的社交广告形式为展示广告,社交展示广告的收入将从2011年的36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92亿美元。而社交非展示广告收入将从2011年的1.4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6.3亿美元,年度复合增长率为35.2%。(来源:199it)

篇4

那么,这些在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团队,到底哪个才算真正达成了我们的市场营销目标呢?正是由于这种衡量指标的差异,让你很难确定。考虑到社会化媒体丰富的数据资源,也许可以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来衡量最终的成效,许多品牌都费尽心思地把想到的所有数据都纳入他们营销计划的KPI中去,然而,这些海量的信息数据既有来自付费平台的,也有来自自有媒体的,要想通过这些纷繁复杂数据来洞察出是否达成营销目标,也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企业品牌究竟该如何运用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呢?——从基础数据到ROI的数据信息所有的答案归为一项核心业务,即组织内部数据的有效传播和沟通。

这项可靠的结论是作者通过多年来对国际品牌使用社会化数据取得成功的案例进行观察分析后所得出的。以下三个策略就指导你如何达成上述目标:

1.定义关键绩效指标(KPI)

计算关键绩效指标的方法有许多种,尤其对于社会化媒体的指标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促销信息。企业如何定义自己的KPI?如何从全局的角度去计算?这两个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观点、分享与提及率这三者的综合效果也常常作为企业衡量社会化媒体到达率的重要指标。同样的,点赞、分享和正面的评论也常被用于测量顾客的态度,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公式可以测量出结果呢?这些问题都是每一个企业需要从全球化的角度去定义的东西。

有一个解决途径是在作者看来是行之有效的,推荐全球KPI圣经(A global KPI glossary/bible,小编实在是没有找到这个资料)——一部实践性强的文稿资料,用于指导跨国企业。如果大家都读过这篇资料,那么当我们在讨论基于数据驱动的问题时,就会更容易地站在同一个认识层面上。

2.使关键指标数据易于获取

只有在人们都了解的情况下,指标才能指导行动。对企业来说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有明确的方式让合适的人接触到相关指标数据:无论是登陆dashboard,还是邮件推送,亦或共享报表(当然,有些信息需要过滤,比如一些敏感议题和过载信息)。凡是涉及到有关信息需要和有关人员相匹配的时候,我们需要确保这种方式应该是实时有效的,比如内容生产者可以围绕时下热门话题,在第一时间内编撰出好的文章;或者是团队也可以通过付费媒体的讯息支持而提高绩效,同样团队也需要对客户提出的反馈(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做出即时回应。

3.传播智慧

每一个社会化营销人都会向你夸夸其谈一番他们关于数据的一些见闻和观点,比如说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KPI;一天中什么时机最适合用以分享营销秘诀;什么样的产品在用户生成图像上表现最佳;以及他们从竞争对手中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你要给企业分享从他人身上获得的经验,那么你还要将它们加工提炼,使其变成更具大规模可行性的洞见。

此时,公司的内刊就会发挥巨大作用。在这里,营销者将以个人的身份出现,每周分享一部分核心知识,再通过经理或编辑把这些内容编排为具体的操作指南,最终推广到整个企业。

员工可以在公司内部的图书馆中根据标签“KPI”来检索相应书籍,或者也可以通过数据库来获取并下载相关知识,两种方法同样可行。

当然,这些倡议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激励来鼓励员工去尽可能多的分享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经验。

篇5

消费者参与价值创造

在过去,企业对于产品的研发、营销的传播和服务的改善,更多是依靠企业自身建立的系统来完成的,企业只有将消费者的需求定义清楚,将商业模式确定好,将营销的通路建设完善,再通过各种媒体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基本上就可以实现利益的回报。这可以称之为企业营销的1.0时代,企业单向进行产品和服务创造,然后提供给消费者。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模式已经很难保证一个企业能够取得绝对竞争优势。因为消费者的话语权在互联网上被扩大了,来自任何一个角落的消费者都可能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消费者希望与企业进行互动,并希望他的意见得到即时的重视。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互联网上各种新社群的形成、沟通工具的变化,也在实时发生改变,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信息的快速扩散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今天的企业如果不能实时地倾听消费者的意见,或许你的产品和服务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企业的营销进入到2.0时代,也就是消费者参与价值创造的时代。

在消费者参与创造价值的时代,企业不仅要让消费者主动创造和参与到营销过程中,同时也要更加主动地与消费者进行对话,并且要实时地关注消费者的意见,甚至让消费者成为价值创造者。例如,建立消费者互动的网络社区,让消费者提供自己的需求,对新开发产品进行投票,征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创意等等。2010年8月,棒・约翰比萨在Facebook上公布了一项名为“挑战比萨”的任务,由用户亲自设计一款新口味比萨食谱,然后由棒・约翰的掌门人以及公司专业的品味师评选出前三名,并根据他们的食谱做出成品出售,销量最好的那款比萨食谱提供者将会得到该款比萨销售额的1%和终生免费食用棒・约翰比萨的激励,还将有机会在棒・约翰的电视广告中露脸,由于Facebook是应用最广泛的社交网站,这场比萨口味征集活动既以低廉的成本设计出了受顾客青睐的新款比萨,又为棒・约翰赚足了关注的目光。

娱乐化的品牌沟通方式

在过去,企业品牌通常以一种权威的、严肃的身份存在,因为很多企业都认为,要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位消费者。因此,企业常常以一种近乎“说教”的口吻,或者是“叫卖”的方式和消费者进行沟通。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方式已经很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网络上的消费者更加关注新奇特,同时有着娱乐化心态,人类所有的天性在互联网上都显现出来。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表达方式一定不是刻板的,很多时候是完全放松的、诙谐的、幽默的。

互联网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变成了一个宣泄情感、表达自我、围观社会的重要平台。互联网上的一切正在被娱乐化,在海量信息爆炸以及消费者被广告包围甚至感到视觉疲劳的今天,只有那些非常轻松和带有娱乐精神的沟通,才可以帮助品牌迅速在网络上进行影响力扩散,并形成消费者之间自动自发地传播和扩散。企业还要学会思考和利用互联网语言,用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和消费者沟通,要愿意放低身段。特别是随着“90后”的成长,互联网常常会产生很多新的语言符号体系。对于品牌而言,不能融入整个互联网中新的话语体系,将很难真正与消费者进行对话。

社会化媒体的产生正在加速企业沟通模式的变革,而且这种来自互联网上的变革也进一步影响到消费者在非互联网状态下的心态。那些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品牌将会被消费者所抛弃,人们喜欢的品牌一定是带有鲜活的元素,以及带有娱乐精神和关注消费者内心共鸣的品牌,甚至是在沟通中借助更多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碎片相关的元素进行传播的品牌。例如2009年在YouTube上引起轰动的视频――法国依云矿泉水拍摄的旱冰宝宝视频广告。一群穿着纸尿裤、笑容满面的可爱宝贝滑起了旱冰,还摆出各种酷酷的姿势。伴随着录音机里传出的说唱音乐声,在闪转腾挪之间他们轻松搞定各种高难度动作。这个视频广告不仅让旱冰宝宝成为了网络明星,也为依云品牌带来了可观的传播效果。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沟通一定是以构思巧妙的创意取胜,不仅要考虑结合自己品牌的定位、营销的策略,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激发人们的共鸣,或者是超出人们的想象。

关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誉”

社会化媒体正在迅速发展,社会化媒体让信息传递的模式发生改变,消费者之间正在以一种新的网状结构建立新的关系结构和沟通结构。而这种新结构的产生,以及社会化媒体上更多的话语的创造,让品牌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中谈论了。你的品牌如何被谈论的?人们谈论你的品牌的时候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有负面信息的时候,消费者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这些行动会对品牌带来怎样的效应?这些日益成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社会化媒体可能让一个企业迅速出名,但也可能让它瞬间破灭。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化媒体主导的互联网时代,决定企业品牌价值的,除了那些销售量以及传统消费者的认知以外,现在又有了另外一种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品牌在网上的声誉和影响力。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研究中发现,几乎超过一半的网民都认为,其他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比企业自己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这就让社会化媒体中被人们谈论的品牌信息产生了价值,这就定义了新的互联网环境下的品牌影响力。在各个社会化媒体中的曝光次数成为品牌网络认知度,被正面评价的次数成为品牌网络美誉度,综合起来,可以称之为“网誉”。这个“网誉”来自于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上各种对于品牌的感知、评价、满意、期待、体验、感觉的综合评估。

一项研究指出,在所属的行业领域中有着最多话题的品牌平均比领域中其他品牌的成长快4倍,话题增长12%时,销售量增长2倍。因此,一个优秀的品牌要学会引领话题,让更多网友去积极地谈论你,从而带来品牌美誉度。另外,任何一个品牌都有很多消费者会谈到的话题,问题是企业如何学会管理这些话题,如何减低负面的信息,增加正面的信息。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品牌一定要学会利用媒体实时发现企业的危机并及时回应。其次,用社会化媒体来塑造品牌的性格,展示品牌核心价值和形象。美国Burson-Marsteller研究《财富》杂志五百家大企业时发现,排名前一百的大公司中高达79%的公司都使用社交网站,包括Twitter、Facebook、YouTube或博客,同顾客、股东积极互动,其中有86%的美国公司、88%的欧洲公司,都至少使用过一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营销。

篇6

回眸历史

不说回眸30年,单说10年,中国消费者的生活片断就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有了WEB之后,大家有了门户的概念,知道信息的来源多了一个网络渠道,有了QQ和MSN,大家的社交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在这10年的改变更为明显,有了Social,这是一个杀手级的应用,在我国网民中几乎人人都有Social 帐号。如果说10年前人们处在一个相对封闭、信息渠道单一的物质匮乏的时代,那么在10年后的今天,消费者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膨胀并且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围绕信息变革路径和生活方式变迁的产品创新和营销才是这个时代快消和日化行业生存的根本,深入解析近几年的快消和日化领域的变化,也基本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消费者洞察

消费者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被重新定义。从过去5年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变化来看,网络时代的消费正在被重新定义,网络时代让消费者越来越忙,但同时也越来越“懒”,生活碎片化的程度大得吓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直接走到终端门店完成他们的购买,而是先会通过网络来搜索自己需要的产品,了解产品相关的信息的同时从互联网网友那里获取相关的产品评价等等,进而减少了决策的时间和周期,从新兴消费逐渐过度成为了“习惯消费”,而从消费者的“快节奏”生活中去寻找产品创新机会也成为了快消品和日化品的新营销机会。

网络营销洞察

如今,互联网已经进入了WEB2.0时代,这个时代的消费者与以往相比,有两个动作高度值得关注:第一,搜索,目前搜索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很多人查找信息的非常重要的方式;第二,分享,消费者不仅要浏览,还要表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博客、BBS、视频、照片,甚至即时通讯工具在网上和别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发表并分享自己的意见,这也是网络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非常重要的差异点。这两个动作的高频发生意味着,在网络世界中消费者有更多的互动行为,而互联网不仅可以带给他们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网络也在改变着消费者的意识。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了解了更多的品牌,同时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也会因为互联网而产生影响。因此,今天网络上的消费者和线下的消费者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他们更加自我、更加感性,甚至在网络空间里面更加直白、强势,这对于快速变化的快消和日化品牌而言非常值得关注。

篇7

社交媒体的概念定义

社交媒体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最早出现在一本叫《什么是社会化媒体》[1]的电子书里。作者Antony Mayfield(2006)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Daniel Scocco(2009)则认为社会化媒体是各种形式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简称UGC),以及使人们在线交流和分享的网站或应用程序的集合。 同年,Ron Jones(2009)提出社会化媒体是这样一个类比的在线媒体,人们在这一类在线媒体上谈话、参与、分享、交际和标记。此后,Susan Ward(2010)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社会化媒体是一种促进沟通的在线媒体,这一点正与传统媒体相反,传统媒体提供内容,但是不允许读者、观众、听众参与内容的创建与发展。同年,Andreas Kaplan 和 Michael Haenlein(2010)对社会化媒体的定义是“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这些应用建立在Web 2.0(内容的创造和交流来自用户产生的内容)的理念和技术基础之上”。

除此之外,国内有学者从信息科学领域、情报学视角和传播学领域对社交媒体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在信息科学领域,研究者使用该概念对由社会性网络服务带来的新型网络信息交流空间进行集合性表述;从情报学视角来看,是个体信息空间与公共信息空间互涉的产物;在传播学领域,则始于对博客这种“自媒?w”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王晓光,2008)。

社交媒体的特点

社交媒体并无确切的翻译与释义,基于以上观点,可以将社交媒体简单定义为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web2.0的基础之上的互动社区,是一种用以社交的便捷的途径。它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并具有着这样一些特征:以对话的形式沟通,而不是独白;参与者是个人,而不是组织;诚实与透明是核心价值;引导人们主动获取,而不是推给他们;分布式结构,而不是集中式(Dion Hinchcliffe,2007)。

像新浪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广泛地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年轻人的生活圈子,更一秒也离不开它们。

大学生对新媒体有着天然的接受力和较强的使用能力,因此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中活跃的主角。对智能手机的超前适应性也使得他们比其他群体在网络社交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大学生们传统的交往方式,在社交网站中大学生通过对个人主页的管理,进行“选择性暴露”和“自我印象塑造”,创建了一个网络中的“拟态的自我”。大学生们通过“拟态的我”与“拟态的他”彼此认知、互动并带来心理需求的满足。然而“拟态的自我”并不等于真实的自我,“社交媒体依赖症”引发的自恋自怜、孤独寂寞、爱慕虚荣、焦虑不安的现象频发。这已成为关注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虽然这些社交媒体为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也渐渐地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面簿,对人们的幸福感有负面的影响。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找来一批年轻人做测试,经过连续两个星期观察他们使用面簿的状况,发现使用频率高的人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也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觉得自己人生糟糕透顶。

根据调查显示,社交媒体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时时对比”,说的是人们在浏览了亲友或他人在社交媒体的生活动态后,而无时无刻不在比较自身现状和理想状况的行为,一旦发现与自身的真实生活成了强烈对比后,就产生了羡慕,或衍生成了自卑的心理,导致与亲友疏远。情况严重的话,甚至可能患上忧郁症。

此外,有些人“时时对比”的情况下,在社交媒体上塑造一个虚拟的人格,就是只表现生活最好的部分,抑或虚造假象的生活,久而久之,则会使心理产生不安、烦躁等。

Instagra 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下属的青年健康运动组织YHM,最近分析了该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和其心理健康的数据,并抽取了 1500 名英国 14 岁至 24 岁青年对 YouTube 、 Twitter 、 Snapchat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这 5 个社交媒体打分。在英国,超过 9 成的青少年都会上社交网站,是所有年龄段人群中使用社交媒体比例最高的,与此同时,青少年患有焦虑症或忧郁症的比率近 25 年来上升了 70 % ,有近 7 成的青少年称,在社交媒体上遭遇过网络暴力。评分结果显示, YouTube是这些平台中对心理健康影响最积极的平台, Twitter 和 Facebook 位居第二和第三, Snapchat 则排在第四位,而 Instagram则位列第五位,即对年轻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最大。具体原因可能是,以图片为主的社交平台Instagram 和 Snapchat ,容易让青年人对自己的形象和体型产生焦虑和厌倦等负面情绪。

在报告中,YHM对社交媒体施加给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做了具体阐释。比如其会增加其焦虑症和忧郁症的患病率。每六位年轻人中就有一位称自己时常会对生活感到焦虑不安,而全英国有 8 万儿童及青少年患有严重的忧郁症。该组织研究人员发现,每天使用社交媒体两个小时以上与青少年糟糕的自我评价或是精神状态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现象被称为“Facebook 忧郁症”。YHM 还认为,社交平台上的身材形象很容易给青少年,特别是女孩带来负面影响。在调查中,近 9 成的青春期女孩表示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研究显示,处于青春期或 20 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在浏览了一段时间的 Facebook 后,在身材和形象管理方面明显比没有浏览的人更加焦虑。

社交媒体另一主要负面影响是网络暴力。 SnapChat 和 WhatsApp 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让网络暴力的言论和图像得以迅速传播。而在 Facebook上,青少年被霸凌的概率是其他社交媒体的两倍。虽然每个社交平台都有反对网络暴力的相应政策,但 Bullying UK 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 9 成的年轻人表示,当网络暴力发生时,有关方面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此外,社交媒体还会引起青少年因焦虑而失眠,以及出现缺少自尊、害怕落单等消极心理状态。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健康也有一些潜在的积极影响。它们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他人保持健康的经验、专业的健康知识,建立、维护和巩固人际关系,还能成为青少年寻求情绪支持和社群构建的途径。调查数据显示,近 7 成青少年在情绪低落或者感到痛苦时从社交媒体上得到过帮助。社交媒体还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这对其个人成长十分重要。

社交媒体依赖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早在1922 年,著名政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就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而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媒介影响的不仅是人们对外部社会环境的认知,更包括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的认知。网络社交时代人们通过主宰自己的社交媒体展示页面(QQ 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主页等) 创造出了“另一个自我”,虽然这一自我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并且也会或多或少地包含自己的真实信息,但“网络中的自我”无法等同于现实中的自我,社交媒体中通过各种展示页面呈现的自我是每个个体经过自己的信息过滤之后呈现出来的“拟态的自我”。比如女生都会选择漂亮的照片放到自己的社交媒体相册中,每个人都倾向于把好的、完美的一面展现给社交网络中的观众,有意识地隐藏不完美的一面。基于社交媒体中的“拟态的自我”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关联和矛盾之处,笔者试图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1. 自我意识的膨胀

“拟态的自我”是基于“真实的自我”之上的自我生产和自我更新,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了普通大众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是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们天然的舞台。在社交网站上,年轻人乐于将生活细节等展示在他人面前。在前文的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哪些功能的调查中,有79% 的同学选择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点滴,在与被调查的大学生们聊天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有不少人会将诸如今天午餐吃了什么、哪条街新开了一家好喝的奶茶店这种生活琐事到自己的社交媒体主页中; 很多人在吃饭、逛街之前都要先拍张照发到社交网站上,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并不是无害的,因为过分地自我展示会进一步膨胀其自我意识,在某某餐厅吃顿饭就一定要广而告之,以期得到粉丝和好友的关注,不断更新有关自我的信息,高转发率和高评论率是他们所期望看到的。吸引眼球的指数成为自我肯定的因素,因而的内容越来越倾向于猎奇性、低俗化。日积月累的自我暴露,使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过度膨胀。虚荣、自负、傲慢等性格的弱点被放大,这使得大学生的室友关系变得不那么融洽,近几年在大学校园频频出现的室友之间由于一点儿小矛盾而最后酿成大悲剧的例子比比皆是。“90 后”本来就是极具自我意识的一代,社交媒体更是膨胀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谦虚谨慎的良好品格却越来越被弱化。

3. 社交媒体催生了焦虑心理

篇8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迎来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也给服装品牌企业带来了全方位挑战。在分析了社会化媒体时代营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品牌营销策略。

关键词 社会化营销;服装企业;品牌营销;互联网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20

中图分类号:F7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66-02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社会化媒体时代来临。社会化媒体作为新型的沟通方式,不仅改变了传播的媒介,突破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实现了媒体与客户的有机统一。美国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指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能否把握住新型的传播方式,将直接决定着企业营销的成败。”对于服装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利用社会化媒体时代到来的契机,做好服装企业品牌营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营销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力量和商业目的,因此需要有效、精准地利用好社会化营销。

1社会化媒体与品牌营销

社会化媒体指的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允许用户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的工具和平台。社会化媒体包括论坛、社区、微博、图片和视频分享网站等,具有参与、交流、公开、社区化和多平台特点。好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社会化媒体的核心,真实用户的熟人关系网络是社会化媒体的人际关系本质。社会化媒体给予大众创作和传播内容的能力,产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创作,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交互,非常适合于产品和品牌的口碑传播,社会化营销因此越来越受到追捧。1971年,P.Kotler提出了“社会化营销”(SocialMedia)概念:像营销一件商品一样,让大众接受一个社会观点。社会化媒体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博客和微博等用户关系网络,与用户对话并使其关注品牌,最后利用传播对话,使用户自传播的营销活动。

2社会化媒体时代营销的特点

与传统网络营销相比较,社会化营销在传播方式、沟通表达和营销主体等均有很大的不同。从传播方式来看,社会化营销根植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企业与用户处于对等地位,是一个对称而又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企业可直接与其受众建立关系,通过这个关系进而持续地沟通,最终实现商业目标。从沟通表达方式来看,传统网络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更多地表现为“组织与人”的沟通思维,缺乏互动。而社会化营销下充分强调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关系。从营销主体来看,社会化营销的主体是“人”,也就是消费者。其中消费者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他们往往自己生成内容,是营销的主角。而传统营销传播的中心是“企业”,企业自己生成内容、自己产生营销,另外消费者的信息接收也受到企业信息发送的制约。除此之外,传统网络营销欠缺口碑传播的可信度和力度,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口碑传播效果十分明显,也十分有效,停留的时间较长。传统网络营销是单向营销,其营销效果不易衡量,而社会化媒体营销强调多向互动性,它的营销效果可以量化。

3品牌社会化营销的策略

3.1内容策略

社会化媒体能够让普通消费者聚集在品牌周围,形成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群体,其中品牌与消费者的纽带就是内容。传统的广播方式中,品牌商往往以广播的口吻内容,而且内容也缺乏趣味性,难以触动买家购买的冲动。对于当下的社会化网络用户来说,他们渴望看到个性化的内容,他们关注品牌,也为了分享那些值得分享的内容。以定位平民化时尚服装品牌H&M为例,H&M凭借诚意十足的内容俘获了消费者的心,在深知自己的消费者是一群对时尚极度敏感的年轻人时,H&M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并不局限于与品牌定位息息相关的内容,更会延伸至时尚的各个领域,在社交平台上细心地照顾到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喜好,创造出各种有趣话题,满足用户好奇心的同时,更是品牌活动的再度传播,让用户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品牌。H&M持续的话题讨论使活动保持热度,趣味活动激发用户的主动分享。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用创意来整合内容,使常规内容尽可能做到有趣、有关,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其内容更容易被分享。注重客户行为和营销内容的结合,这种结合包括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关联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共鸣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娱乐性。

3.2受众策略

互联网时代,社会化营销需要对目标受众定位精准化,也需要将关系进行到底。一项数据显示,争取一个新顾客比维护一个老顾客要多6~10倍的工作量,而培养一个新顾客的成本则等于维护8个老顾客的成本。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如果能让消费者全方面参与到企业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来,与消费者建立好品牌的关系,将会使得营销成本更为降低和具有回报性。以服装品牌优衣库为例,它是与顾客生活在一起的品牌。内衣品牌黛安芬也一直以好友分享深化关系而获得成功。作为服装品牌来说,需要改变以往品牌信息的习惯,转变为让消费者创造、扩散和维护这些信息。现在许多服装企业的营销陷入完全以吸引大量粉丝为目的误区中,忽视了粉丝是否为目标消费群体这个重要问题。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说,“粉丝”质量更为重要,因为企业最终是要从其粉丝身上转化出商业价值,所以,选择精准的营销信息和定位精准的粉丝群体将是社会媒体行业需要挖掘的价值点。

3.3整合策略

整合营销传播的最早定义为:使用更多的传播方式,以达到最大的通信影响(1989)。而当下,整合营销传播理解为“为了实现营销活动的目标,将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整合起来。”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消费者注意力严重下降的时代,只有极少量的信息能够真正到达消费者,而通过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能使企业更好地将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整合营销传播以一个统一的声音在进行传播,而不是零碎的、支离破碎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更能在消费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消费者对高度一致的信息的认可度总是高于那些存在矛盾的信息,从而也就更能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甚至让消费者产生更强烈的购买意图。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要积极整合服装品牌在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广告、促销和包装等一系列要素,促进各种传播元素间互相渗透,形成营销合力。

参考文献

[1]西门柳上等.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策略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邓煜,唐大麟,于梦.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品牌营销之道[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

篇9

1社会化媒体与品牌营销

社会化媒体指的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允许用户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的工具和平台。社会化媒体包括论坛、社区、微博、图片和视频分享网站等,具有参与、交流、公开、社区化和多平台特点。好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社会化媒体的核心,真实用户的熟人关系网络是社会化媒体的人际关系本质。社会化媒体给予大众创作和传播内容的能力,产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创作,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交互,非常适合于产品和品牌的口碑传播,社会化营销因此越来越受到追捧。1971年,P.Kotler提出了“社会化营销”(SocialMedia)概念:像营销一件商品一样,让大众接受一个社会观点。社会化媒体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博客和微博等用户关系网络,与用户对话并使其关注品牌,最后利用传播对话,使用户自传播的营销活动。

2社会化媒体时代营销的特点

与传统网络营销相比较,社会化营销在传播方式、沟通表达和营销主体等均有很大的不同。从传播方式来看,社会化营销根植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企业与用户处于对等地位,是一个对称而又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企业可直接与其受众建立关系,通过这个关系进而持续地沟通,最终实现商业目标。从沟通表达方式来看,传统网络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更多地表现为“组织与人”的沟通思维,缺乏互动。而社会化营销下充分强调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关系。从营销主体来看,社会化营销的主体是“人”,也就是消费者。其中消费者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他们往往自己生成内容,是营销的主角。而传统营销传播的中心是“企业”,企业自己生成内容、自己产生营销,另外消费者的信息接收也受到企业信息发送的制约。除此之外,传统网络营销欠缺口碑传播的可信度和力度,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口碑传播效果十分明显,也十分有效,停留的时间较长。传统网络营销是单向营销,其营销效果不易衡量,而社会化媒体营销强调多向互动性,它的营销效果可以量化。

3品牌社会化营销的策略

3.1内容策略

社会化媒体能够让普通消费者聚集在品牌周围,形成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群体,其中品牌与消费者的纽带就是内容。传统的广播方式中,品牌商往往以广播的口吻内容,而且内容也缺乏趣味性,难以触动买家购买的冲动。对于当下的社会化网络用户来说,他们渴望看到个性化的内容,他们关注品牌,也为了分享那些值得分享的内容。以定位平民化时尚服装品牌H&M为例,H&M凭借诚意十足的内容俘获了消费者的心,在深知自己的消费者是一群对时尚极度敏感的年轻人时,H&M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并不局限于与品牌定位息息相关的内容,更会延伸至时尚的各个领域,在社交平台上细心地照顾到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喜好,创造出各种有趣话题,满足用户好奇心的同时,更是品牌活动的再度传播,让用户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品牌。H&M持续的话题讨论使活动保持热度,趣味活动激发用户的主动分享。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用创意来整合内容,使常规内容尽可能做到有趣、有关,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其内容更容易被分享。注重客户行为和营销内容的结合,这种结合包括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关联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共鸣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娱乐性。

3.2受众策略

互联网时代,社会化营销需要对目标受众定位精准化,也需要将关系进行到底。一项数据显示,争取一个新顾客比维护一个老顾客要多6~10倍的工作量,而培养一个新顾客的成本则等于维护8个老顾客的成本。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如果能让消费者全方面参与到企业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来,与消费者建立好品牌的关系,将会使得营销成本更为降低和具有回报性。以服装品牌优衣库为例,它是与顾客生活在一起的品牌。内衣品牌黛安芬也一直以好友分享深化关系而获得成功。作为服装品牌来说,需要改变以往品牌信息的习惯,转变为让消费者创造、扩散和维护这些信息。现在许多服装企业的营销陷入完全以吸引大量粉丝为目的误区中,忽视了粉丝是否为目标消费群体这个重要问题。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说,“粉丝”质量更为重要,因为企业最终是要从其粉丝身上转化出商业价值,所以,选择精准的营销信息和定位精准的粉丝群体将是社会媒体行业需要挖掘的价值点。

3.3整合策略

篇10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大学生 个人学习环境(PLE) 探析

2006年,“YOU”当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标志着基于Web2.0的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一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的知识更新浪潮正迎面袭来。在大学校园里,以微博、微信、QQ、推特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不仅仅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更构成了一个开放、个性化、多元化的大学生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正在改变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个人学习方式,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一、社会化媒体与大学生自主学习

(一)社会化媒体以及类型

社会化媒体是指21世纪被广泛应用的各种网络化的工具或者技术,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往往是可以交互对话的基于Web2.0的社交网站[1]。社会化媒体常以论坛、网志、维基、播客、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现给使用者,其涉及的种类主要包括:(1)资源共享型的Delicious、QQ空间、人人网;(2)可以在线或者形成社会化的电子书推特、博客或者微博、豆瓣阅读;(3)能够创建一个协作工作空间的PBworks、维基,以及视频分享工具如Flickr和YouTube等;(4)社会化的网络站点如FaceBook;(5)以网络为基础的办公工具Google Apps等。

(二)社会化媒体用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越性

1、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呈现网络化

社会化媒体时代,微博、微信、QQ等社会化媒体的发达,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由网下转移到了网上,学习由教室转移到了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利用互联网强大传播功能和交际功能以及资源共享性,学生既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课程资料,又可以学习网上名师的在线课程。更重要的是,利用社交型的社会化媒体,学生很快就可以向本领域的名师在线请教问题。例如,搜索引擎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社交网站被广泛用于学习交流。

2、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呈现非正式化

在社会化媒体和Web2.0时代,自主学习变成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行为。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形式不受工作、生活、社交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参加某种考试或者获得某种证书,而是为了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以及获取知识。这种学习、工作、生活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呈现非正式化学习的特征,将成为下一阶段新的学习模式。

3、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呈现工具依赖性

社会化媒体在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时,也让学生对社会化媒体产生依赖性心理。学生在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时,都能找到相应的网络工具来应对,使自主学习呈现工具化特征。例如,资料查找可以选择谷歌、百度、有道、360等搜索工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处理、存储时可以选择word、个人空间、网络相册、视频网站等整合性工具;图表处理时可以选择以概念地图、Diigo为代表的信息处理工具;信息时可以选择博客、微博、空间的信息工具。

二、社会化媒体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变革:个人学习环境(PLE)诞生

(一)个人学习环境(PLE)的定义

PLE到底什么是?学界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观点一,是平台。Martindale认为PLE是“一种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平台,以社会化媒体作为支撑,是在电子化学习领域内一个全新的构想”[2]。观点二,是环境。Nada认为PLE是“以人中心,信息技术支撑下由学习者自行设计、构建、管理的学习环境” [1]。观点三,综合体,也是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PLE是“一种工具、服务、人和资源的综合体,是利用网络力量的一种新方式”[3]。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PLE是Web2.0时代,人类数字化生存的一种状态,是集学习、教育、生活和工作于一体,可以为个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全新的生存模式。

(二)个人学习环境(PLE)的特征

1、个性化与工具性兼具

PLE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这种方式为每一个学生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提供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符合他们的学习风格和场所。由于PLE集聚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方法,整合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因此对大学生来说一,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

2、互动性与社会性兼具

值得注意的是,以社会化媒体为载体的学习工具,在允许学生获得知识或者能力的同时,可以与在线的与一个班级或者一群学生互动,学习者可以在某个领域内找到自己的榜样,然后树立新的目标去接近。同时,PLE明显的特征就是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在线的学习身份和标签,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提示学习者什么可以分享,什么不可以分享,以及怎样高效的去进行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

参考文献:

[1] Nada Dabbagh, Anastasia Kitsantas.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social media,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natural formula for connecting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J]. 2012,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