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0 01:5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框架结构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框架结构设计

篇1

关键词: 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建筑设计水平也在逐年提升,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这就要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在遵循原则下有更高层次的水平来满足这些要求,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来进行讨论。文章着重阐述框架结构设计中涉及到的各层结构布置图的技术问题及注意事项,用意是辅助设计者在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参见本文可减少乃至避免常规的漏项、差错等。题目很大,内容很广,难尽其详,并不能把工程中所能遇到的每一种情况都阐述到;也不免错漏和带有个人色彩的论点;拿出来是想肯请专家及业界同仁们给予点评,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这一广泛课题,以期不断完善我们的专业理论水平。

2、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分类

2.1基本框架结构

所谓基本框架结构,主要是指基构成基本框架的基础、梁、柱、楼板这四种结构,它是高层建筑的基础,起着承重的作用。其中以基础、柱子和梁为框架的最基本的结构,同时也是主要的承重体。以框架结构为基本结构的建筑,其形式灵活,能够形成相对较大的应用空间,处理相对方便,同时具有抗震性和整体性的优势,此外还具备一定的可塑变能力。

2.2框架配合剪力墙

框架配合剪力墙结构就是讲框架和剪力墙这两种下级结构相结合,形成一个结构体系,是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采用的另外一种结构形式。其中,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担竖向的应力载荷,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能够承担侧向应力载荷,所以水平的应力载荷就靠剪力墙来分担。框架与剪力墙的配合,不但增加了多高层建筑的抗侧力强度,而且减少了框架结构带来的侧向位移的可能。且二者相结合也让层与层之间的变形可能趋向均衡,因此,框架和剪力墙的结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的可建高度。

2.3单纯剪力墙

利用墙体来承受全部的水平应力载荷和竖向应力载荷的建筑体系就是剪力墙结构。刚性明显是剪力墙的主要突出特性,因此剪力墙可以均匀直接地传导力。因其结构的强度和刚性都很高,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延展性,在对抗侧向位移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控制位移程度。所以,单纯剪力墙的结构在对抗台风、地震等类似的灾害时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其建筑高度相较之下高于前面两种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倒塌性。

2.4简体结构体系

由简体为结构主体的体系就称之为简体体系。有简体结构构成的多高层建筑有着较强的强度和刚度,其明显特征就是简体结构体系中的所有构件都可以合理参与应力载荷的分配,在抗台风、地震等上的能力是四种结构中最强的,而且可以符合大空间、大跨度的需要,被

普遍应用在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上。

3、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3.1一定要刚柔并济,平衡结构体系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一定要遵循刚柔并济的原则,众所周知结构太刚变形能力就差,而结构太柔就会导致太脆。当建筑框架结构要承受强大破坏力在一瞬间来袭时,必然导致结构部件部分受损或者全部损坏。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设计人员设计时一定不能使建筑结构太刚。那么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是不是越软越好呢,当然不是。结构柔一些是可以削弱外力,但缺点是容易变形缺乏支柱,必然导致全体倾覆。所以在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中,一定要控制好结构设计的刚度,既不能太刚也不宜太柔。这个问题也正是设计人员正在探索并密切关注的问题,现在的规定只是一个笼统的范围,至于谁多谁少,目前尚没有准确定论。

3.2一定要多道防线,降低结构风险

层层设防能够尽可能的降低结构体系的风险,当突发状况发生的时候,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在联合抵抗,同时相互支撑,这就好比一个物体从高处掉下来,如果经过一层层障碍物的阻碍,缓冲其速度,那么当这个物体掉下来时可能就比没有障碍物阻碍的物体或者障碍物少的受损度小很多。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把结构重心全部寄托在单一的构件上,在土建结构中我们知道多肢墙要比单片的墙好,而框架剪力墙要比纯框架好,我们知道鸟巢外形结构的设计,是多道防线设计思路的最好体现。

3.3一定要抓大放小,保全重要结构

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这不禁勾起了人们对这种说法产生疑问,问什么结构要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在我们的印象中强柱强梁肯定会比强剪强弯要更加结实,更加安全。但是如果所有的结构构件都强了就不好了,将会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我们知道绝对安全的结构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无论哪种结构体系都不能在任何情况都可抵御各种外界的破坏。每个构件的作用都不同,整个结构体系就是由这众多的构件协调组合而成,并依据其重要性来区分轻重。每个结构构件共同抵抗外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遭遇强大的外界破坏力时,能够保住其中最重要的部件不受损坏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遇摧毁,这就是要做出取舍的时候了。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之初就先衡量孰轻孰重,哪部分是主要构件,哪部分是次要构件,当强大的破坏力来临时,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次要的构件,在设计中各个部件千万不可平均受力,那样将损失惨重。我们知道在钢框架的结构设计中,如果柱不幸倒塌,梁也不可能存在,而如果梁倒了的话,柱依然可能存在,这也就说明了柱起到的作用要比梁大。所以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柱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摧毁,这就要把梁放在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上,使其能够承受大部分外来破坏力,尽可能阻挡对柱的破坏,使损失降至最低。而如果把梁和柱

都设计在主要环节上,则有可能使梁和柱遭到同样的破坏。

3.4 一定要使结构合为一体

好的建筑框架结构体系是一个整体的结构,这种结构体系中没有关节,并且能够快速有效的传递并消除外力,尽量减少破坏力度,有了这个原则,我们在设计时就要想办法把各个关节给“打通”,使之畅通无阻。前面我们提到的三个原则( “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 实施的基础就是一定使结构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这个原则是前面三个原则的保障。总的来说,设计者要使原本保持平衡和静态的构件组合之后,在受到强烈的外力冲击时还能保持原来的静态,或者相对的静态,这样目的就达到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高层建筑数量必然继续上升,但从建筑质量安全的角度来讲还需要引起重视。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结构设计的新规范,做出合理的方案选择,提高实际建筑的安全性能。工程设计人员要不断革新自我的设计意识和理念,用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明确结构设计的需求,设计出安全,出色,具有优秀品质的作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异形框架;受力性能;计算分析;设计构造

中图分类号:TU323.5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异形柱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实用与功能性强且美观亦较经济的结构形式,能更好的实现现代建筑多种要求,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面本人结合多年设计工作实践,就异形框架结构设计浅谈几点个人体会,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1 异形框架结构定义及结构体系

1.1异形框架结构定义

一般普通框架结构梁柱截面尺寸均比墙体及楼面屋面板厚度大,这样的建筑,室内墙角和顶棚处均有阳角凸出,既不美观也不方便使用。为克服这一问题,将框架梁柱截面设计成L形、T形及十字形,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传统框架梁柱多为矩形,相对于此,以上所说的就是异形框架了。

1.2异形框架结构体系

异形框架结构系主要包括异形框柱与异形框梁。其中:异形框柱其实和剪力墙带端柱约束边缘挂件从截面角度看是非常的相似,我们把它称为带边缘壁柱的异性框架柱,水平剪力和竖向力主要由主框柱承担,边缘壁柱辅助框柱只承担了少量的竖向力,大多数承担的是水平剪力。边缘壁柱可以依据下面四个情况进行设置:在中间的框柱两侧同一个方向上设置;框柱的四面同时进行设置;在框柱的一侧进行设置;取用框柱的三个方向进行设置。异形框梁为在主框梁上边( 下边, 或者上下边)加设边缘壁梁的框架梁, 框梁承担大部分剪力和弯矩, 边缘壁梁提高框梁的抗弯刚度, 承担部分竖向荷载引起的弯矩和水平荷载引起的剪力。根据计算和平面布置要求可以布置在框梁上边、下边, 或上下边同时设置。

2 异形框架结构设计要求

2.1节点设计要求

节点是指梁与柱的交汇区,它属于梁高范围的柱段。按节点所在位置分,有中间层中间节点和端节点以及顶层中间节点和端节点。节点的主要作用是将所属的本层和上层荷载和作用(例如地震)有效地传递到下层柱中去。因而节点核心区的作用力为与节点相连接的梁端和柱端的弯矩、轴力、剪力甚至扭矩等等,受力甚为复杂。按满足被连接构件的受力特性要求,节点可分为两类:类型 1:结构承受重力荷载和一般风荷载,所连接的构件(梁、柱)主要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要求节点满足所连接构件的承载力要求;类型 2:结构承受地震作用情况,要求节点满足所连接的构件在反复变型下进入非弹性而又必须维持一定的承载力的要求。对于矩形截面柱框架,一般情况下,1 类节点不要求对节点核心区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只须满足构造要求和配置一定数量的水平箍筋,2 类节点,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必须对节点核心区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并应满足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对三、四级抗震等级则只须满足抗震构造措施要求。

2.2异形柱的设计要求

一是材料设计要求。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且不应高于C50。⑵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高强的 HRB400、HRB500 级钢筋。

二是截面设计要求。⑴异形柱截面各肢肢高、肢厚比不应大于 4,肢厚不应小于 200mm。⑵异形柱不应采用一字形和 Z 字形。⑶尽可能地避免短柱和极短柱,异形柱的剪跨比宜大于 2,不应小于115,减小地震作用下发生脆性粘结破坏的危险性。

三是框架柱设计要求。⑴柱纵筋与箍筋设置形式有“L”、“T”、“十”及双排布置等形式。在同一截面内,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其直径不应大于 25mm,且不小于 14mm,纵筋间距大于 250mm 时,应设置纵向构造筋,其直径可采用 12mm,并设拉筋,拉筋间距为箍筋间距的两倍。⑵柱截面厚度小于 200mm 时,纵向受力钢筋每排不应多于 2 根;肢厚在 200~250mm 时,每排钢筋不应多于3 根,必要时可分两排设置,两排钢筋之间的净距离不应小于 50 mm。⑶框架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抗震等级为Ⅱ级时,中柱、边柱不应小于 0.7%,角柱不应小于0.9%;抗震等级为Ⅲ级时,中柱、边柱不应小于 0.6%,角柱不应小于 0.8%。框架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对Ⅱ级、Ⅲ级钢筋不宜大于 3%。⑷框架柱应采用复合箍,严禁采用具有内折角的箍筋,箍筋必须做成封闭式。箍筋末端做成不小于 135的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d(d 为箍筋直径)。⑸箍筋加密区长度取柱截面的长边尺寸、层间柱净高的 1/6 和 500mm 者中的最大值。在加密区内,箍筋的直径不变,间距为 100mm。

2.3框架顶层柱纵向钢筋的设计要求

由于异形柱柱肢宽度与梁相当,所以存在着梁筋与柱筋交接处较密集的问题。《规程》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11.6.7 条规定并考虑异形柱的特点,顶层端节点柱外纵向钢筋沿节点外边和梁上边与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增大到 1.6 LaE(1.6 la),但伸入梁内的柱外侧纵向钢筋截面面积调整为不宜少于柱外侧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 50%。在目前没有异形柱结构标准图集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应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予以注明,以免发生施工错误。

2.4柱与填充墙的连接设计要求

⑴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并必须与框架可靠地连接。当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在框架与填充墙的交接处,沿高度每隔 500mm 或砌体皮数的适当倍数,用26 钢筋与柱拉结。钢筋由柱的每边伸出,进入墙内的长度:Ⅱ级抗震时沿填充墙全长设置;Ⅲ级时不小于填充墙长的 1/5 及 700mm。填充墙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2.5。

⑵填充墙长度大于 5m 时,墙顶部与梁宜有拉结措施;填充墙高度超过 4m 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混凝土水平墙梁。

2.5轴压比的设计要求

在目前设计过的工程中,由于各地建筑主管部门的严格控制,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一般不高,异形柱的轴压比不会太大,一般可控制在比普通柱结构规范规定的限值小 0.3 的水平。另外,不同的柱截面形式,如 L形、T 形、十字形,在相同水平侧移下,其延性性能也有较大差异,对双向对称的十字形,轴压比限值可适当放宽,而双向均不对称的 L 形就应严格控制,T 形次之,这与结构布置中的角柱轴力小,布置 L 形,边柱,布置 T形,中柱轴力大,布置十字形基本吻合。

2.6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设计要求

由异形柱的截面特性,决定了梁柱节点核心区域面积较小,而梁柱纵筋交汇使得箍筋配置不可能太多。为了满足抗剪承载力的要求,只能提高混凝土的标号,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构件变脆,同时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的协调也成问题,有时为了个别柱的需要,而使全部柱的混凝土标号提高,也造成了投资上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已建成的工程中采用了在节点核心区的柱内加竖向钢板的方法,钢板伸过节点核心区上下一定的长度锚固,按钢板与混凝土协同工作来计算分析,确定钢板的截面尺寸。

3 设计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建筑,地下一层(层高 4.9 m),地上 12 层(层高 2.8m),顶层为坡屋顶,总层高为 2.8×11+5.7=36.5 m。经过研究讨论,该工程确定采用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地下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三级,异形柱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 1/600,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 1/60,轴压比限值:L 形0.60,T 形 0.65,十字形 0.70。

3.2平面布置

(1)鉴于异形柱受力复杂且抗震性能不好,能采用矩形柱的地方优先采用矩形柱,对于卧室等对空间有要求的地方采用异形柱。

(2)设计时应和建筑师商量尽量使纵横柱网轴线对齐拉通,震害表明柱网轴线不对齐不能形成完整的框架,可能因扭转效应和传力路线中断等问题引发严重震害。

(3)对于异形柱结构 L 形柱宜采用两肢等长,但是由于建筑方案地下室一侧为停车库,为了保证车子出入的宽度,这一排异形 L 柱均采用不等长的柱,但保证两肢肢高比不超过 1.6。

3.3其他方面

顶层托斜层顶的柱,规程没涉及,它所受轴力、弯矩均不大,柱本身强度没问题,关键是顶部结构的整体性能。设计人员自动把握抗震设计的异形柱结构不应有的错层,原因是避免形成短柱,但楼梯处容易形成短柱,所以,在楼梯间两侧布置剪力墙或用方柱,其他地方可用异形柱,原则上在不影响美观和使用功能时,能用方柱尽量用方柱。

篇3

关键词:框架; 结构;设计

Abstract: the framework structure is China's first choice in the high-rise building one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in the reality to get a lot of application, in this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design of several problems tha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1) the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the seismic grade; (2) frame structure of the judgement of the weak and processing; (3) floor open hole structure calculation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4) in the Settings of the foundation beam; (5) part of the parameters such as the reasonable choice, for the engineering reference in design.

Keywords: framework;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子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它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布置灵活、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框架结构设计是结构设计中较为基础的设计,也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在设计时,如何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值得结构设计人员不断探讨和研究。

1应从概念设计上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强柱弱梁”,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性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强柱弱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矩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注意构造措施,对于大跨度柱网的框架结构,在楼梯间处的框架柱由于楼梯平台梁与其相连,使得楼梯间处的柱可能成为短柱,应对柱箍筋全长加密。这一点,在设计中容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对框架结构外立面为带形窗时,因设置连续的窗过梁,使外框架柱可能成为短柱,应注意加强构造措施。

2框架结构薄弱层的判定与处理

薄弱层是指在强烈地震下,结构首先屈服并产生较大弹塑性位移的部位,这些部位的承载力是满足设计地震作用下抗震承载力要求的。

对于薄弱层的判断,有个人指定、计算判定、强制认定三种方式。在PKPM的SATWE软件里,设计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 5. 4条规定或个人经验可以直接指定哪一层为薄弱层;软件在计算时,如果结构的抗侧移刚度不规则,某层的抗侧移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70% ,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或楼层承载力突变,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 4. 2条竖向不规则的规定,软件自动将该层指定为薄弱层;如果结构存在转换层,即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那么不管该层刚度与上层或上三层的比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或楼层承载力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必须强制认为该层为薄弱层。

薄弱层是对抗震极为不利的结构层,原则上应避免出现薄弱层。避免出现薄弱层的最基本方法是加大该层的抗侧移刚度,即加大该层的柱截面或梁截面;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改变该层层高或减少基础埋置深度。当无法避免出现薄弱层时,在结构计算和出图时必须按照规范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 4. 3. 2条及第5. 5. 2条至第5. 5. 5条的规定,除对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倍的放大系数外,还应对结构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进行验算。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如果在地震烈度7度至9度地区的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 5时,应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符合表5. 5. 5的规定。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 必须对结构布置进行调整。

3楼板开大洞结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楼板开洞的结构比较普通,如果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就属于平面不规则了,计算时必须进行处理。以PKPM软件为例, TAT和SAT2WE分别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TAT软件是将无楼板的节点定义为弹性节点,也就是表明该节点不受刚性楼板假定的限制,其平动自由度独立(在这里所指的节点为梁柱交点) ; SATWE软件是将所有楼板定义为弹性膜,由软件真实地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刚度,忽略楼板的片面外刚度。

如果某层洞口面积大于楼层面积的30%以上时,建议应将全楼所有楼板定义为弹性膜比较符合实际,也可以将该层洞口边缘节点定义为弹性节点(即不考虑楼板的刚度) ;如果屋面为刚网架时,应输入一板厚,定义为弹性膜,真实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刚度,比较符合实际。

在正确定义了弹性节点或弹性膜后,在后续计算中必须采用总刚度计算法,否则侧刚度计算法仍按刚性楼板计算结构内力和配筋,计算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4基础系梁的设置问题

如果基础埋置深度较深时,可以用基础梁减少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在±0. 000以下设置系梁,此时系梁宜按一般框架梁进行设计,同时系梁以下的柱应按短柱处理。

如果工程条件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 1. 11条规定,应设基础系梁。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梁。基础梁截面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 /10~1 /15。构造基础梁纵向受力钢筋可取上述所连接柱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为构造配筋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当基础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的荷载时,应与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叠加计算,基础梁截面也应适当增加,算出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和构造配筋要求。构造基础梁顶标高通常与基础顶标高相同。为减少基础梁计算跨度,可以将基础梁下与独立基础的台阶或锥形斜坡之间的空隙部分,用与素混凝土浇筑至与基础顶面平齐,再浇筑基础梁。

如果用基础梁平衡柱底弯矩,梁的截面尺寸与配筋应按框架梁设计。这时,拉梁正弯矩钢筋应全部拉通,负弯矩钢筋至少应在1/2跨拉通,基础梁的纵筋在框架柱内的锚固、箍筋的加密及其余抗震构造要求应与上部框架梁完全相同,且此时拉梁应设置在基础顶部。

5短柱

在框架结构中,如果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4或剪跨比≤2,那么该柱为短柱。

短柱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脆性破坏,因为短柱的受剪承载力及变形能力不足,会引起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设计时应尽可能避免。

短柱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楼梯间半休息平台或结构局部错层造成两个框架梁之间的框架柱净高较小引起的;二是填充墙设置不当,造成某层的框架柱两侧一部分无填充墙,一部分有填充墙,无填充墙的柱净高与柱截面之比往往小于等于4,形成短柱 。

处理短柱主要是增加柱的抗剪承载力及改善其变形能力,一般采用复合箍筋,箍筋沿全高加密;保证短柱的纵向钢筋对称布置,且每侧的纵向钢筋配筋率以不大于1. 2%的方式处理。

6部分计算参数的合理选用

现浇框架结构中,如果梁两边没有楼板或有弧形梁时,扭矩折减系数应为1. 0;如果梁两侧均有楼板,应对梁的扭矩进行折减,折减系数一般为0. 4。对于一般工程,梁的配筋应计算两次:一次对所有梁的扭矩折减,计算出两侧都有楼板的梁的配筋;另一次对所有的梁扭矩不折减,计算出一侧有楼板或两侧都没有楼板的梁的配筋。这样计算结构比较符合实际,这一点应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

结构计算时,框架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矩往往很大,造成钢筋太密,无法施工;同时,由于框架结构一般为超静定结构,框架梁在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之前,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因此可以适当降低框架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负弯矩,通过平衡条件相应增大梁跨中弯矩。应注意这里只是降低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负弯矩,然后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设计。

而梁弯矩放大系数仅在没有考虑梁的活荷载不利布置时起作用,并且对梁的正负弯矩均起作用,且不可与考虑梁的活荷载不利布置同时考虑,这样会引起梁弯矩增大,造成材料浪费。

7设计构造方面的问题

对于规范中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要求,绝大部分设计人员都能给于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的“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 12、0. 10、0. 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 6%、0. 5%、0. 4% ”设计中经常被忽视,尤其是柱轴压比不大时,常常不满足要求。这一规定是保证节点核芯区延性的重要构造措施,应严格遵守。

底层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应满足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底层柱,柱根处箍筋加密区范围为不小于柱净高的1 /3”,设计中应重点说明框架梁的纵向配筋率应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当框架梁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梁箍筋最小直径的数值应比表6. 3. 3中规定的数值增大2 mm”,在目前设计中,这一规定常被忽视,造成梁端延性不足。

框架梁上部纵筋端部水平锚固长度应满足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框架端节点处,当框架梁上部纵筋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 4 LaE”,当框架柱截面尺寸小于400mm×400 mm时,应注意梁上部纵筋直径的选择,否则这一项要求不容易得到保证。

8应用平法图集须注意的问题

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框架结构一般都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 101 - 1) 》的平法,表示梁、柱、剪力墙的配筋,在使用图集时宜注意以下问题。

框架柱如果采用剖面列表法表示配筋时,需注意每层楼面标高以下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应为框架梁高与规范规定的箍筋加密区长度( 1 /6 柱净高、柱截面高度、500 mm中的较大值)之和,因为PKPM软件出图时加密区长度没有包含梁高,而施工人员如果按图施工,往往会造成箍筋加密区高度不够。

另外,由于一层建筑地面是在主体结构浇筑完毕后才施工的,如果一层地面为刚性地面,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 3. 10. 2条规定,柱箍筋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范围内应加密,这一点往往被施工单位忽视,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中应有明确交待。

在框架结构中,井字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外伸长度应交待,平法图集第68页有专门说明,设计人员应明确指出。此外,由于梁截面过小或承载力较大时,框架梁如设三排纵筋,建议调整梁截面或纵筋直径改为两排,否则,第三排纵筋的外伸长度应交待。

篇4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结构设计

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梁、板、柱构件组成的空间结构,既承受竖向荷载,又承受水平荷载。其延性较好,横向侧移刚度较小,特点是柱网布置灵活,便于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适用于需要大空间的、层数不宜太多、房屋的高度不宜太高的建筑。

一、截面尺寸的选择

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选择是框架结构设计的前提,除应满足规范[1]所要求的取值范围,还应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以达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梁端形成塑性铰时,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节点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的目的。即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强节点”。

二、梁、柱的适宜配筋率

框架梁的配筋在设计中应掌握“适中”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其配筋率宜取0.4%~1.5%框架柱的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宜取1%~3%。另外当梁端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大于2%时,其箍筋的最小直径应增大2mm。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均应满足规范[1]所规定的最大、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另外框架梁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注意规范[1]与规范[2]中的区别:规范[2]中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只和框架的抗震等级有关,而在规范[1]中梁的最小配筋率除和框架的抗震等级有关外,还和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与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有关,所以在设计中应依据规范[1]来确定梁的最小配筋。

三、框架柱配筋的调整

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有时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但是实际工程中均不会按此配筋。因为在地震作用下的框架柱,尤其是角柱,所受的扭转剪力最大,同时又受双向弯矩作用,而横梁的约束又较小,工作状态下又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所以其震害重于内柱。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框架尤为明显。因此应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另外也可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计算后比较同一侧面的配筋,取其较大值,并采用对称配筋的原则。为了满足框架柱在多种内力组合作用下其强度要求,在配筋计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角柱、边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会产生偏心受拉时,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大25%。

2.框架柱的配筋可放大1.2~1.6倍,其中角柱1.4倍,边柱1.3倍,中柱1.2倍。

3.框架柱的箍筋形式应选用菱形或井字形,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

4.对于二、三级框架的底层柱底和底部加强部位纵筋宜采用焊接,且当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Φ8,并应焊接。

另外多层框架电算时常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当多层框架水平尺寸和垂直尺寸较大以及地基软弱土层较厚或地基土质不均匀时,可以适当放大框架柱的配筋,且宜在纵、横两个方向设置基础梁,其配筋不宜按构造设置,应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1]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

四、框架梁裂缝宽度、斜截面配筋调整

在满足梁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率的情况下,仍需在计算配筋后进行梁的裂缝宽度的验算和满足梁端斜截面“强剪弱弯”条件下的梁端配筋调整。

1.影响裂缝宽度的因素和调整的办法。框架梁的裂缝宽度验算往往被工程设计人员忽视,对此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二是钢筋的级别和直径。由于混凝土等级与钢筋的级别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对于普通的混凝土构件,混凝土的高等级对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影响不大,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加大梁的配筋率或增大梁的截面尺寸的方法来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另外需注意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结构建模中的荷载输入时,一定要将恒、活载数值分开输入,以便进行内力组合和裂缝宽度的计算,不要贪图省事而将恒、活载合并输入,以防止梁、柱内力计算错误,致使所绘制的施工图不能使用。

2.梁端斜截面的配筋调整。框架结构设计中,宜满足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的梁端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规范要求,即“强剪弱弯”。在具体设计和梁配筋调整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不放大梁端负弯矩钢筋而加大梁的跨中受力钢筋(一般放大1.1~1.3倍);(2)梁端箍筋的直径可增加2mm;(3)支座处尽量不设置弯起钢筋,宜利用箍筋承受支座剪力。

3、在电算中合理、准确运用弯矩的调幅

规范规定只有在竖向力作用下梁端弯矩可调幅,水平力作用下梁端弯矩不允许调幅,因此在计算时必须先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后,再将水平荷载产生的梁端弯矩叠加。在此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梁端的固定弯矩调幅后,再进行力矩分配;二是将由力矩分配法算得的梁端负弯矩直接乘以调幅系数。

五、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在框架结构中不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型式,楼、电梯间、局部突出屋顶的房间,均不得采用砖墙承重。因为框架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而砖混结构是一种刚性结构。为了使结构的变形相互协调,不应采用不同结构混合受力。

2.加强短柱的构造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棚可能要吊顶或其它装修,甲方为了节约开支,往往要求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者是在墙上任意开门窗洞口,这样往往会造成短柱。由于短柱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使其受剪,当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时,则产生交叉裂缝及脆性错断,从而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所以在设计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尽量减弱短柱的楼层约束,如降低相连梁的高度、梁与柱采用铰接等;(2)增加箍筋的配置,在短柱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00mm,柱的纵向钢筋间距≤150mm;(3)采用良好的箍筋类型,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

3.由于建筑的需要,有时需要框架梁外挑,且梁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在柱的内力和配筋计算中,有些设计人员对其受力概念不清,误认为此柱为构造柱,并且其配筋为构造配筋,悬臂梁也未按计算配筋,这样有可能导致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力不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实际上,在结构的整体计算中,此柱为偏心受压构件,柱与梁端交接处类似于框架梁、柱节点,应考虑悬臂梁梁端的协调变形。所以对于此柱应作为竖向构件参与结构的整体分析,并且柱与梁端交接处应按框架梁、柱的节点处理。

4.对于框架梁下部的填充墙构造措施,当填充墙长度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采用拉接措施;当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混凝土水平墙梁。

5.在设计框架结构和裙房时,高低跨之间不要采用主楼设牛腿、低层屋面或楼梯梁搁在牛腿上的做法,也不要用牛腿托梁的方式作为防震缝。因为在地震时各单元之间,尤其是高低层之间的震动情况不同,连接处很容易压碎、拉断。因此,凡要设缝,就要分得彻底,凡不设缝,就要连接牢固,绝不能似分非分,似连非连,否则很容易在地震中破坏。

6.在设计中不得随意加大主筋的面积,或为了简化构造而统一截面设计,以避免造成结构的某些部位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篇5

关键词:柜架结构设计板梁柱基础

从专业的定义讲来,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子,以钢接或者铰接相连接的方式来构成承重体系的一种建筑结构,即由梁和柱子组成建筑的基本框架来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在根本上并不是用于承重的,而是仅起到围护和分隔的作用,一般的建筑结构所选用的材料是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空心砖或多孔砖、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装配而成。

框架结构设计步骤及要点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的设计依据、建筑的抗震等级和人防等级、具体的地基情况及建筑承载力、防潮抗渗设计方案,所用材料的等级,施工中应该引起注意的事项、选用的详细设计图案、通用详图以及在建筑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文字或者图纸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在建筑结构设计时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根据各杆件的线刚度计算各节点的杆端弯矩分配系数,并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各跨梁的固端弯矩。

(2)计算框架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并对所有节点的不平衡弯矩计进行第一次分配(其间不进行弯矩传递)。

(3)将所有杆端的分配弯矩同时向其远端传递,(对于刚接框架,递系数均取1/2),递系数均取。

(4)将各节点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使各节点处于平衡状态。至此,整个弯矩分配和传递过程即告结束。

(5)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叠加。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常用的建筑结构是混凝土框架(其方式有现浇整体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也可根据具体的需要对建筑结构的梁和板施加预应力)。之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时采用框架建筑设计的原因是:框架结构可以将建筑空间灵活地分隔开来从而方便配合建筑平面布置,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再者由于其自重轻而有利于抗震,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建筑材料;建筑框架结构因为梁、柱构件设计的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的整体式结构,方便统一施工,以缩短施工工期;尤其在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刚度较好,良好的建筑结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还做到了抗震的效果。

当然,框架结构体系也不是完美无瑕的美玉。它本身也是存在缺点的,比如:框架结构因为其侧向刚度小,在属性上属于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建筑整体结构所产生的水平位移偏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性而损坏建筑结构;另外,因为建筑结构构建的巨大工程量,钢材和水泥用量相应的也很大,机械吊装的次数多,工程之间的接头工作量也大,耗费人力物力,再者,建筑工程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其施工工程容易受季节、环境的影响;从定义上可以知道建筑结构框架是由梁柱构成的杆系结构系统,其水平方向上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尤其是与各楼层相比而言,由于承重程度的不同,层间变形上小下大,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框架的刚度以及如何控制好结构侧移是整个兼职结构设计所考虑当然重要因素。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建筑高层建筑时,由于其承重过多,其结构底部各层不但柱的轴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整体的侧移亦显著增加,从而就导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给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带来一些结构性地困难,从而影响建筑空间的最优使用。这些缺点也正是当前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难题,因此,在结构设计方面,规范科学的操作是必要且迫切的。下面,笔者将从建筑结构设计的操作规范角度对建筑结构设计做一些总结。

首先,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梁的要求如下:

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其次关于梁宽,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采取现浇的方式,在普遍建筑结构设计时,梁小线最好能与柱中线重合,在布置梁时,采用双向布置的方式,且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一级框架结构。在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的前提下,要做到粱端的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最大不能大于2.5%。且包括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其中,一级不应大于0.25。二级不应大于0.35。对于按计算确定的梁端截面底面和顶面的纵向钢筋配筋量比值,一级最小0.5,二、三级最小为0.3。对于建筑结构一、二级的框架梁内贯通结构中柱的纵向钢筋的直径和矩形截面柱,不能超过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如果截面柱是圆形的,最大的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是柱截面弦长的1/20。

其次,对于建筑结构中柱的要求如下:建筑结构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最小为300mm,圆柱直径最小为350mm。

再次,对于建筑结构中板的要求如下:

板的设计:根据经验,板厚―般取120、140规定的取值范围梁端弯矩的调幅系数取0.85, 在建筑结构设计时,也总会遇到一些建筑技术和建筑环境的特殊情况和难题。下面,我将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1)在建筑结构基础平面设计图上应加指北针。

(2)当结构基础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时,可采用厚板跨过阻碍的方式越过建筑结构障碍,当然在混凝土基础下要做垫层。

(3)当建筑结构下穿过防水层时,应考虑防水层厚度并依据具体情况设计建筑板的厚度。

(4)当施工的建筑地段较好,并且有大于3米的基础埋深的地段时,应设计为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因为设置地下室可以降低地基的附加应力,从而能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尤其是在周围有建筑时是更实用的),减少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但是也不应设局部地下室。

(5)当地下室底板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来达到防水的目的。在底板上每隔30或40米设一个后浇带,并注明在地下室施工的两个月后会使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

(6)当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为减少工序、节约资源可减少或取消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的工程。

(7)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以不设计接缝,但是在建筑结构的连接处应加强以保证质量。

篇6

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应用

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同时,使用设计的方式比较多样,经常使用的建筑结构设计方式就是框架结构设计。正式因为框架结构设计比较简单,同时灵活的对建筑结构进行布局,所以在不同类型建筑结构当中广泛的使用。显然,尽管框架结构使用当中有非常多的优势,但是也要充分了解到框架结构设计当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使用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最后将我国框架结构设计品质和水准不断的提升,帮助我国建筑工程得到更好的发展进步。

1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框架结构内容介绍

建筑工程项目当中进行框架结构施工当中,需要关心项目当中是否包含了地下室,同样因为地下室当中的建筑物,具体施工建设需要将底层设计标准充分考量。此外,进行框架结构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关心框架结构工程施工原则,普通来说,框架结构在施工设计的流程中,关心其弹性,为了更好的保证抵抗来自外界的压力。详细的施工环节当中,要将各个步骤进行打通,防止出现外力干扰,另外,施工当中需要关心重点施工部分。

2 框架结构实际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2.1 抗震方案概念设计及构思问题

设计框架结构抗震,需要具有清晰的设计图纸,设计人员在设计当中,尽量保证竖向建筑构件布置成为压应力水准,同时接近均匀情况。设计建筑盖梁系统当中,同样需要尽量让重力荷载垂直,这样保证通过最短的路程,最快的传送到竖向构件墙当中,同时,使用转换结构系统,通过转换层,将上部结构竖向构件传送到垂直重力荷载转换出来,保证各个部件受力均匀。

2.2 柱子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对建筑工程来讲,框架结构当中配筋率一般来说比较低,这样如果发生地震,建筑框架在受到很大作用力的情况中出现扭转剪力。一旦在设计框架结构的过程中不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就会给建筑结构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设计框架结构的同时,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配筋设置,保证建筑结构设计品质。

2.3 梁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设计基础梁,重点就是处理好埋设深度,保证基础梁埋设深度并不会太深,也不会太过于浅,比较适中,更好的保证框架结构设计的品质。一旦出现了埋设比较深的问题,要按照一层框架梁的标准进行设计,将对埋设的部分根据短柱来进行处理。同时,设计基础梁的同时,保证建筑具备更高的抗震效果,就需要在设计基础梁的同时,根据建筑主体框架柱的两个轴方向进行设置。

3 框架结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3.1 混凝土工程施工要点

框架结构来讲,混凝土工程重点影响刚度和稳定性,因此为了确保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重点需要做好混凝土施工工作。首先配制混凝土之前,需要将各种组成材料质量严格进行检测,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混凝土配制过程中,严重影响混凝土强度和稳定性能,所以,不合格的配置材料,不能够使用到混凝土配制流程中。其次,配置混凝土的时候,各种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需要进行科学、合理配制,与此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配置温度,防止因为在配制过程中混凝土温度影响导致质量不符合标准情况出现。接着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要依靠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不但可以防止施工不专业的导致材料浪费,同时保证混凝土的浇筑品质。最后,仓混凝土节后,要详细记录混凝土硬化流程,同时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避免之后出现裂缝问题,普遍来讲,混凝土养护工作,往往需要7天左右时间。

3.2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模板工程施工的优劣,给框架结构施工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使用模板之前,需要做好表面清洁工作,保证表面干净整洁。使用模板的同时,为了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偏移状况,模板内侧要固定一个短的钢筋头。为了尽可能使用模板避免破坏墙体,使用海绵材料在模板和墙体之间。一旦发现模板出现了漏浆状况,需要及时科学的处理,保证建筑施工品质。

总之,设计建筑工程项目的同时,要重视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点以及总体施工工艺专业性和建筑物品质,同时,具体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同时,需要有关工作人员提前对施工环境进行详细调查。与此同时,根据文章所述,建筑工程在施工当中,需要对细节非常关心。同时,建筑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对具体施工部分特征进行了解的情况中,根据施工标准进行工程建设工作。

篇7

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方案;原理;荷载;计算;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在这种环境背景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性能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物实际的生活和心理追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便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建筑空间、平面布局等都包含在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中,对满足人们的需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框架结构的定义和类型

1.1 定义

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框架结构是多层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也是高层建筑的基本结构单元。

1.2 类型

(1)按构件组成划分可分为梁板式结构和无梁式结构两种两种类型。

梁板式结构是指由梁、板、柱三种基本构件组成的骨架结构;无梁式结构是指由板和柱子组成的骨架结构。

(2)按框架的施工方法划分可分为现浇整体式框架、装配式框架、半现浇框架及装配整体框架。

(3)按材料组成区分可分为钢框架和混凝土框架

钢框架是指有钢梁或钢柱组成的能承受垂直和水平荷载的结构。混凝土框架是指由混凝土为汉族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二、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

在建筑结构中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结构的荷载,二是极限状态设计法。

2.1 建筑结构的荷载

荷载: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称之为直接荷载;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称之为间接荷载。荷载效应:由作用引起的结构国构件的反映。结构抗力:结构或结构构件承受效应的能力。

2.2 极限状态设计法

为了保证框架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耐久性与实用性,必须对其极限状态进行验算。同时,这也是框架结构设计的方法。安全性:满足特定的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承载力极限状态;耐久性:保证结构的承载力的持续时间与环境使用度;实用性:保证结构在正常使用中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三、框架结构设计及其计算要点分析

3.1框架计算简图的确定

没有地下室的多层框架房屋,一般来说基础埋的较深,对于不同的深浅度,要有不同的设计。在基础埋的比较深的时候,为了增加房屋底部的整体性,减小位移有时在±0.000附近设置基础连系梁。将基础连系梁以下的部分看作底层,层高H取基础顶面至连系梁顶面的高度,而把实际建筑的底层作为第二层考虑,层高H取连系梁顶层至一层楼面高度。基础埋深较浅时现浇的框架结构梁柱刚接,计算简图的确定主要是确定底层柱的计算长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以下简称《结构规范》)第6.2.20条规定:一般多层房屋中梁柱为刚接的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取基础顶面到一层楼盖顶面的高度H,装配式框架取1.25H。对于带地下室的多层框架结构,合理确定上部结构的嵌固位置是一个关键问题。《结构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震规范》),都没有明确地提出具置,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能够满足《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地下室结构或采用箱型基础时,可将地下室顶作为框架上部结构的嵌固位置,在利用PKPM软件进行设计时,楼层总数仅输入地下室以上的实际层数,底层的层高H取实际层高。这样计算出的地震作用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对于不能满足《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地下室结构或者采用筏板式基础时,嵌固位置最好取在基础顶面。此时,利用电算进行楼层组合时,总层数应为实际的楼层数加上地下室的层数。

3.2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取值

混凝土保护层在保护钢筋不受锈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保证钢筋的粘结锚固性能,对于构件的耐久性和钢筋的受力性能影响比较大。《结构规范》规定,保护层厚度计算应由最外层钢筋开始计算,梁柱保护层计算需考虑由箍筋及构造筋边开始计算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实际工作中设计人员的不重视,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主梁与次梁交叉处、主梁、次梁和板的钢筋关系处理不明确,造成板负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或构件有效截面高度损失,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安全性;2)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柱因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根据规范要求,应采取不同的保护层厚度。

3.3.1梁的设计

设计梁要注意梁度差,当梁度差较小时,两高也要与之相同。如果梁底与窗定的尺寸相差的小,大粱的高度就该与窗顶一致.外部的框架梁尽梁尽量保持外皮与住外皮的一 平。有次梁的时候,尽量使主梁和次梁分开,以免引起主次梁的抗扭。 使抗扭的纵箍筋增加。上梁纵筋的间距在满足抗裂的同时.也要注意 将梁端头的箍筋加密。小面积的梁及框架梁,上下部的纵筋避免支座 搭接。由于挑梁在总负荷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将挑粱变成截面不能够 有效的减轻自重,变截面梁时,其挠度也大于截面梁。如果挑梁的端部有次梁,要注意对其加固。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剪承载力不足时,挑梁根部才可以加斜筋。挑梁配筋必须留有空间.而就大梁而言.在梁的下部必须配置受压钢筋来减少挠度。为了保证梁的变形能力,使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能使梁端截面的受压区相对高度满足以下要求:一级框架≤0.25ho;二、三级框架≤0.35ho,同时,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为了保证梁有足够的延性,提高塑性铰区压区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值,并防止在塑性铰区内最终发生斜裂缝破坏,在梁端纵筋屈服范围内加密封闭式箍筋,对提高梁的变形能力十分有效。同时,为了防止压筋过早压曲,应严格遵照《抗震规范》限制箍筋的间距。

3.3.2柱的设计

柱的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分别是柱截面尺寸、柱纵向钢筋的配置、柱的箍筋。柱的平均剪应力太大,会使柱产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平均压应力或轴压比太大会使柱产生混凝土压碎破坏,为了使柱有足够的延性,柱截面尺寸应符合以下要求:柱截面的长边应小于柱净高的1/4;且矩形截面柱,抗震等级为四级或层数不超过2层时,其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且层数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截面直径,抗震等级为四级或层数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且层数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柱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当剪压比保持较低时,可获得较好的延性,为此柱端截面的平均剪应力一般宜小于3N/mm。

结束语

建筑框架结构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近几年所采用的,各项设计技术以及施工工艺方法还不够成熟,为此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与建设时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设计经验,提高设计质量标准,为我国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新梅;;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之常见问题的分析[J];四川建材;2009

篇8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措施

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作为现行比较常用的实际模式,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类建筑中,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日益增多,因而作为一个结构设计者需要在遵循各种规范下大胆灵活的解决一些结构方案上的难点、重点。

一、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说明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主要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施工图中未画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等等。

1)建筑结构类型及概况,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人防工程抗力等级等。

2)设计±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持力层土层类型及承载力特征值,地下水类型及标高、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地基液化,湿陷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地基土冻结深度。

3)设计活荷载值。

4)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材料等级、强度等级、材料性能(包括钢材强屈比等性能指标)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等。

5)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结构的统一做法和构造要求,现行规范规程及标准图选用,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6)建筑物耐火等级、构件耐火等级。

7)施工注意事项,如后浇带设置、封闭时间及所用材料性能、施工程序、专业配合及施工质量验收的特殊要求等。

二、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措施

(一)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整体性)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8度超过5层有条件时,尽量加剪力墙,可大大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接体系,但也允许部分的框架梁搭在另一框架梁上。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规范给出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

雨蓬不得从填充墙内出挑。大跨度雨蓬、阳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考虑抗扭时,扭矩为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距乘以跨度的一半;框架梁、柱的混凝土等级宜相差一级;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梁或过梁等截面较大时,应验算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出屋面的楼电梯间不得采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中的电梯井壁宜采用粘土砖砌筑,但不能采用砖墙承重。应采用每层的梁承托每层的墙体重量。梯井四角加构造柱,层高较高时宜在门洞上方加圈梁。因楼电梯间位置较偏,梯井采用混凝土墙时刚度很大,其它地方不加剪力墙,对梯井和整体结构都十分不利;建筑长度宜满足伸缩缝要求,否则应采取措施。如:增大配筋率,通长配筋,改善保温,铺设架空层,加后浇带等;柱子轴压比宜满足规范要求;当采用井字梁时,梁的自重大于板自重,梁自重不可忽略不计。周边一般加大截面的边梁;当建筑布局很不规则时,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布局做出合理的结构布置,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当地下水位很高时,暖沟应做防水。一般可做u型混凝土暖沟,暖气管通过防水套管进入室内暖沟。有地下室时,混凝土应抗渗,等级S6或S8,混凝土等级应大干等于C25,混凝土内应掺人膨胀剂。混凝土外墙应注明水平施工缝做法,一般加金属止水片,较薄的混凝士墙做企El较难。

(二)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措施

在用PKPM软件计算梁柱时,应尽量采用TAT或SATWE三维软件。第一,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受力状态,如地震力或风力是按抗侧移刚度分配,而不是按框架的楼面从属面积,还如从框架柱出挑的梁和从次梁出挑的梁,因次梁的支座(框架梁)发生下沉变形,内力重分布,从框架柱出挑的挑梁配筋将较大。第二,快速方便,三维软件整体计算,不必生成单榀框架,再人工归并,可整楼归并。第三,TAT或SATWE还可以进行井式梁的计算,由于PKPM 软件计算梁时仅按矩形计算,而井式梁的断面较小,有可能超筋,此时可取出弯距再按T型梁补充计算,不必直接加大梁高。在绘制施工图时,较大直径的钢筋连接宜用机械连接取代焊接,造价相差不大,但机械连接可靠并易干检查。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可任意,但一次截断的钢筋不大于50%,接头位置应错开70d。 三、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成承重体系的房屋建筑结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文件与图纸是最主要的依据之一,全面理解设计文件,并规范进程加以实施,是结构方案的主要工作。全面理解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看懂容懂图纸的每项内容,达到按图纸施工的要求,对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会审加以解决,对其遗误交易纠正,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必须认真地组织与实施,该项工作由甲方或委托监理工程师进行。

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规程、编制和审查施工组织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水平承重体系一各层楼盖和屋盖连接形成空间的整体结构体系。其中各平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成竖向承重体系,它们承受由楼盖和屋盖传来的竖向和水平荷载并再传给地基基础。

做好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交底,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队的技术素质状况对其不熟悉的施工工艺过程,经批准实施的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等,必须认真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各项工艺参数指标、操作方法、质量要求和检测办法,并认真的加以实施。

现浇式框架即梁、柱、楼盖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现浇式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强、抗震性能好,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比较广泛。但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量较大。

预制装配式框架是指梁、柱、楼板均为预制,通过焊接拼装连接成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优点是构件均为预制,可实现标准化、工厂化,机械生产。因此,施工速度快、效率高。但整体性较差,抗震能力弱,不宜在地震区应用。

现浇预制框架是指梁、柱、楼板均为预制,在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对连接节点区浇筑混凝土,从而将粱、柱、楼板在连成整体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浇预制框架既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又可采用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量。因此它兼有现浇式框架和装配式框架的优点。

总结:

以上几点是我在工程设计中对框架结构设计的认识体会,希望这些设计体会能给各位同行在今后的工程设计中有些帮助,以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

篇9

关键词:框架结构;结构设计;平面及竖向布置;结构布置

1. 工程概况

某综合楼规划用地面积29001.22,总建筑面积28550.55,计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21836.36,地下室面积6667.19,建筑占地面积4172.32,综合容积率0.78,绿化率37.64%。综合楼建筑面积17296.2。一类高层及所有地下室为一级,二类高层为二级,该综合楼建筑层数为地上9层,地下1层;建筑最大高度41.6米。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结构的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设防措施按6度);建筑耐久年限等级为二级,使用年限50年。

2. 框架结构体系选取

对于同一个建筑来说,可选取的结构类型多种多样,而关键是要选取既经济又结构受力合理的结构体系才是关键,而如何合理地选取结构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而框架结构体系是介于砌体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之间的可选结构体系。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则,结合笔者的结构设计经验,对于框架结构体系选取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归纳。

(1)考虑建筑功能的要求,例如多层建筑空间大、平面布置灵活时。(2)考虑建筑高度和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3)框架结构对于非抗震设计时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多用多层及小高层建筑(7度区以下)。(4)框架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差,因此在地震区不宜设计较高的框架结构。在7度(0.15g)设防区,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层数不宜超过10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8米。在8度(0.3g)层数不宜超过5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0米,结合笔者工程实践表明,超过以上数据时虽然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经济。

3. 结构体系设计

建筑柱网尺寸应当根据建筑类别等进行确定,其常用的柱网有内廊式和等跨式两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对于内廊式的边跨跨度一般为6~8m,而对于中间跨跨度为 2~4m,等跨式的跨度一般为 6~12m。对于教学楼来说可采取小柱网和大柱网两类。

结合实践,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性能。设计中应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不应在同一层同时改变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框架结构宜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架体系以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或风荷裁.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一向为刚架,另一向为铰接排架的结构体系。但在铰接排架方向应设置支撑或抗震墙,以保证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德定。尤其是对于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如果不可避免的话,可设计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多层建筑也可仅在单跨方向设置剪力墙。后者框架结构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选用、而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选用。

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对于小高层结构体系笔者建议适宜采用框架结构,首先尽可能将过于狭长的结构用伸缩缝脱开,如果建筑专业不允许,可通过加大端部开间的抗侧刚度达到限制结构扭转效应的目的.具体可将边框架的角柱断面增大,加大框架梁的高度,如条件允许,中同增加框架住,既增加框架的跨数。这些方法可以显著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

4.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4.1角柱的处理

位于建筑平面的凸角部、与柱的正交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粱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而位于建筑平面的凹角处,若柱的四边各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则可不按角柱对待。考虑到角柱承受双向地震作用,扭转效应对内力影响较大且受力复杂等,抗震设计中对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有一些专门的要求。

4.2梁的挠度或裂缝宽度较大时的处理

当梁的挠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可增加梁高或采用梁起拱的措施来解决。不要增加梁宽或加大纵筋。当梁的裂缝宽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时,首先在保证钢筋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钢筋根数增加而直径减小,或者在钢筋相同外形情况下降低钢筋级别.。

4.3非框架梁箍筋不加密

(1)非框架梁主要承受竖向荷载作用,有无抗震设计均不考虑延性,梁端箍筋不加密,其箍筋按内力计算确定,不要求135度弯钩及10倍直径直段。当利用程序自动形成施工图时应选择非抗震计算。(2)施工图设计时,应根据计算结果配筋,不应随意增加钢筋根数、直径或改变钢筋等级,否则有可能不满足规范要求,使梁出现超筋破坏。对于框架梁来说,地震时当梁出现塑性铰时有可能会是“混凝土铰”。

4.4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的处理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楼板平面过于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过大削弱时,楼板有可能产生显著的平面内变形,这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在结构分析中考虑柔性或弹性楼板计算模型、采取相应的楼板加强构造措施等。对于错层结构,如错层超过梁高,应按楼板开洞考虑。

4.5软弱层的处理

软弱层是指楼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部上一层的8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的80%;除顶层外,局部缩进的水平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软弱层属于“侧向刚度”不规刚。楼层的侧向刚度计算应采用弹性阶段层间剪力除以层间位移。调整楼层侧向刚度可以采用增大本层侧向刚度或减小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方法。

5. 结构计算分析

对于结构设计来说,对结构进行合理的结构布置与建模后,对结构计算结构的分析判断加以调整是结构设计人员关键工作之一。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笔者总结了对于框架结构来说几点重点的计算结果分析。

5.1需检查的计算结果数据

(1)一般多层框架结构的柱截面是由水平地震作用下为满足位移(抗侧力刚度)确定,高层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柱截面一般是由柱轴压叱要求确定;(2)控制刚度比是为了避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3)通过剪重比来控制楼层的最小地震剪力,保证结构的安全;(4)控制结构的扭转程度,避免地震作用下扭转对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呐;(5)对于多层建筑可不考虑周期比,但基本自振周期不能以扭转为主。对于高层建筑应满足《高规》第4.3.5条规定;(6)《高规》第5.4.4条给出了刚重比的限值。控制刚重比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结构的稳定性,避免结构产生整体失稳。

5.2计算结果特征

(1)结构自振周期。正常情况下,非耦联计算地震作用时,对于框架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按照公式T1=(0.12~0.15)N计算,其中N为结构计算层数。当结构计算周期偏离上述值太远,应当考虑本工程刚度是否合适,必要时调整结构截面尺寸。

(2)结构振型。正常计算结果的振型曲线多为连续光滑曲线,当沿竖向有非常明显的刚度和质量突变时振型曲线可能有不光滑的畸变点。框架结构的基本振型为剪切型。

(3)结构位移。对于框架啊结构来说,往往结构的位移起着控制作用。因此结构的弹性位移角需满足《抗规》第5.5.1条的要求,即层间位移角应1/550。此时位移是在“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假定条件下计算的,且应在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4)渐变性的判断。对于框架结构设计为竖向刚度、质量变化较均匀,在较均匀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其内力、位移等计算结果自上而下也应均匀变化,不应有较大的突变,否则应检查结构截面尺寸或输入数据是否正确、合理。

6. 结语

结合笔者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经验,提出框架结构体系选取,同时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提出框架结构平面及竖向布置等相关设计要点以及计算结果的分析,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宗泽.框架结构设计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31(06):56~57.

篇10

【关键词】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多层建筑也发展迅速,设计思想也在不断更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起到平面、立面变化的建筑效果。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它们延性大、耗能能力强。但是,在框架结构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概念性和实际性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予以高度重视,以确保结构设计质量。

2、结构设计

2.1 正确选取重要的结构计算参数

结构设计计算时, 除了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 正确选择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合理选取电算软件中的其他各项参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各类房屋建筑首先应当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确定建筑类别。对于丙类建筑, 其地震作用均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对于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但是抗震措施( 主要体现为抗震等级)在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 8 度时,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计算中应严格注意地震区的划分,选取正确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这一项对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极大。

对于较高层建筑, 当不考虑扭转耦联时, 振型数应不小于3;当振型数多于3 时,宜取为3 的倍数, 但不能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不大于 2 时, 振型数可取层数。对于不规则建筑, 当考虑扭转耦联时, 振型数应不小于9; 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多取,如结构有转换层,顶部有小塔楼等, 振型数应大于12或更多,但不能多于房屋层数的 3倍;只有定义弹性楼板且按总刚分析法分析, 有必要时,才可以取更多的振型。振型数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 90%所需的振型数。如:对于某一建筑, 选取的振型数为 15, 但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只有50%,说明振型数取得不够,可能由于此建筑过于复杂或由于某些杆件不连续导致局部震动引起的, 应仔细复核。

框架结构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计算周期大于实际周期, 因此, 算出的地震作用效应偏小, 使结构偏于不安全, 因而对结构的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是必要的,但如果折减系数取得过大也是不妥当的。对于框架结构来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周期折减系数可根据填充墙的材料及数量选取0.6~ 0.7;砌体填充墙较少或采用轻质砌块时, 可取0.9; 无墙的纯框架,计算周期可以不折减。

结构设计计算软件的梁输入模型均为矩形截面,未考虑因存在楼板形成 T 型截面而引起的刚度增大,造成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使结构偏于不安全。因此计算时应将梁刚度进行放大,放大系数中梁取2. 0、边梁取1. 5 为宜。

2.2 框架结构构造配筋

由于占地面积的限制,使用功能的要求或结构上的原因,工程上常在框架的梁端设计挑梁。由于框架梁的荷载与外挑梁的实际荷载值不同, 因而框架梁与外挑梁的断面尺寸会有所不同,而有的设计人员在绘图时只是将框架梁上的某些主筋向外挑梁延伸了事,殊不知有些主筋根本无法伸进挑梁,这些差错一般在施工时才会暴露出来, 但为时已晚, 许多钢筋已截断成型,这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 而且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框架梁外挑梁下常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在柱的内力和配筋计算中, 有些设计人员对其受力概念不清,误认为此为构造柱,并且其配筋为构造配筋,悬臂梁也未按计算配筋, 这样有可能导致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力不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对不同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箍筋直径和最大箍筋间距都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工程习惯上常取的梁、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为 100 mm, 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为200 mm。当框架梁中由于种种原因纵向钢筋超筋时,梁端适当加大抗剪承载力对结构抗震非常有利。这也是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规范规定梁的箍筋直径应比最小构造直径增大2 mm 的原因。对于框架柱, 当框架内定柱加密区箍筋间距为100 mm 时, 在某些情况下, 亦可能因非加密区箍筋间距采用200 mm 引起配箍不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梁、柱箍筋非加密区配箍验算时可不考虑强剪弱弯的要求,即剪力设计值取加密区终点处外侧的组合剪力设计值,并且不乘以剪力增大系数。

2.3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要求

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 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 当建筑许可时, 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矩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为了提高抗震墙的变形能力,避免发生剪切破坏,对于一道截面较长的抗震墙,应该利用洞口设置弱连梁,使墙体分为小开口墙、多肢墙或单肢墙,并使每个墙段的高宽比不小于2。连梁不能太强,以免水平地震作用下某个墙肢出现全截面受拉, 这是比较危险的。但是,考虑到耗能,连梁又不能太弱,连梁弱到成为一般小梁时, 墙肢就变成单肢墙,而单肢墙的延性很差,仅为多肢墙的一半,且单肢墙仅具有一道抗震防线,超静定次数少,在地震作用下是很不利的。在实际设计中, 对连梁的刚度都要进行折减,连梁首先就必须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对连梁的刚度进行折减实际上就是降低其抗弯能力。强剪弱弯是保证构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为加大各承重构件相对于其抗弯能力的抗剪承载力,使这些部位在结构经历罕遇地震的过程中以足够的保证率不出现脆性剪切失效。

3、结论

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结构设计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是日益增多,而作为一个结构设计者需要在遵循各种规范的前提下大胆灵活的解决一些结构方案上的难点、重点,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虽然相对比较简单,但设计中仍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熟练地掌握规范,并具有良好的结构概念以及长期的设计经验总结积累,才能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适用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GB50011- 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GB50010- 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