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商务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商务内涵

篇1

关键词:静安;国际商务港;服务品牌;品牌测评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97-04

近年来,静安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特征显现,聚集了上海顶级办公楼、品牌购物广场、高档酒店、会展中心、服务式公寓等,成为上海重要的高级商务和商业区之一。静安区持续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加快推进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充分发挥区域现代服务业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管理效应和品牌效应。在“十二五”期间,静安区将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区域品牌的内涵,实现品牌质的飞跃和量的突破,努力打造静安国际商务港服务品牌。

2010年静安区共有14个品牌被推荐为上海名牌,现共有中国名牌产品4项,上海名牌43项,中国驰名商标5件,上海市著名商标31件。以静安南京路、静安寺地区为引领,静安已经成为高端品牌的集聚地和全市高端消费的风向标。在政府的宏观努力下,静安国际商务港服务品牌形象日趋显现,并与企业品牌的创建和发展相辅相成。分析发现静安国际商务港服务品牌的社会认知、传播途径、品牌内涵能方面呈现以下特点:

静安区社会发展环境较好。近几年,静安区在完善国际商务的集散、中转和处理功能的同时,也不断地提升着人文环境水平,重视历史建筑和老字号的保护开发,绿地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商业商务环境现状改善。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静安社会发展环境比较满意,其中表示满意的比例为66.67%,还有5.88%的人表示非常满意;有27.45%的人表示静安国际商务港的整体环境状况普通。增加绿地、公园等绿化面积、改善人文环境以及改善交通拥挤状况是商务港建设亟须改进的主要方向。

综合服务质量较高。静安国际商务港服务品牌建设,首先要建立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基础。62%的人表示对国际商务港的综合服务质量表示满意,有4%的人表示非常满意;但也有34%的人表示静安区建设国际商务港的服务质量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加强政府服务成为服务质量改进的首要因素,占比达到72.73%。此外,静安国际商务港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持续改进需求。

主要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品牌声誉。分析显示,公众知晓静安国际商务港的主要途径是新闻传媒,政府渠道次之。但由于当前静安国际商务港建设的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媒体宣传、品牌创建与整合等传播渠道缺乏深度,无法保证将国际商务港服务品牌内涵、进程、未来等有效传递给社会大众,在吸引企业加入的同时更应获得社会的鼎力支持。因此,在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政府渠道等扩大静安国际商务港品牌宣传的同时,更要重视品牌内涵建设及宣传成效。

一、静安国际商务港服务品牌测评指标体系

Kevin Keller认为,“品牌是扎根于顾客脑海中对某此些东西的感知,根源于现实,却反应某种感知,甚至反映顾客的独特性”;德·彻纳东尼(De Chenatony)基于戴维逊(Davison.H)的品牌冰山模型(适用于有形产品)创造性地开发出品牌愿景引导的品牌创建理论模型:品牌愿景开发—组织文化—品牌目标—审核品牌环境—确立品牌本质—内部保障措施—寻求品牌资源—品牌评估等,并最终反馈到品牌愿景,该模型为国际商务港的服务品牌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结合顾客满意理论及静安区发展现状和未来战略,本文以品牌内涵和品牌价值为主要内容,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从品牌影响力、品牌增值力、品牌扩张力三个角度来构建核心指标体系;依据三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递阶关系,实现对静安国际商务港服务品牌的持续综合测评(见图1)。

图1 静安国际商务港服务品牌测评模型

1.品牌影响力。服务品牌的影响力是衡量服务品牌的关键因素,是服务品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静安国际商务港打造高品质、高品位国际化服务品牌,应该关注品牌影响力的构建和提升。从品牌认知度、品牌时尚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化程度等四个方面考核品牌影响力。

2.品牌增值力。一个优秀的服务品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品牌自身的影响力上还应体现在品牌内在的持续增值力上,具体表现在经济价值创造和社会价值创造两个方面。从区域增加值增长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等方面对静安国际商务港服务品牌经济价值创造指标进行测评。品牌的增值力还包括对科技文化的发展、公众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不仅对公共环境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公众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改进方向。

篇2

综合上述两块研究成果来看,尚未将二者有机结合并进一步体现专业建设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因此,如何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个角度来更好地指导国际商务类专业尤其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同时将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带动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一)(1)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以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为契机,在职业教育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将湖南省与江苏或浙江等某个沿海发达省份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和加工贸易转型省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深入研究教育部十一五中长期规划和商务部等相关政策和法规,将国际商务类专业建设的提升和湖南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发展进行有效对接,同时通过计量模型的构建和测算,对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影响湖南经济发展的程度做一个经济预测,从而为湖南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也为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2)研究内容: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区域选择与湖南省产业转移关系分析;湖南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国际商务专业方向创新的效用分析;湖南省与浙江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工贸易发展对比分析;新型加工贸易促进湖南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考虑风险的加工贸易模型的假定及说明;模型的实证检验分析以及测算结果的导出;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社会辐射作用与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及产业转移的关系研究;湖南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升级对拉动国际商务类毕业生就业的效用分析。(二)主要观点。(1)国家“十二.五”中长期规划明确规定了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中部省份应承接东部甚至国外产业转移,这为湖南省提升现有加工贸易内涵,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2)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成功申报与前期建设为湖南省提升现有加工贸易内涵,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格局提供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3)将加快湖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后续建设进行对接研究,既是经济发展对更高级别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中“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理念。

三、基于新型加工贸易转型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全面修订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加工贸易的环节众多,涉及的国际商务类专业及典型岗位也比较多,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调研的分析结论,结合相关各岗位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适应外经贸产业转型升级的岗位需求,并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

篇3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篇4

关键词:国际商务 行动导向 职业岗位群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也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主要是有以学科为中心和以岗位应用为中心两种课程体系,前者主要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任,强调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向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研究方向发展;后者主要以培养国际商务专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为中心,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通常重理论轻实践,以岗位应用型为中心则相反,重实践,轻理论。目前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体系上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基本上部分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部分课程以岗位为中心。针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国际商务教研室全体教师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

1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对江苏省企业对商务人才需求的调研,我们制定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单证制作、价格核算、交易磋商、市场调查、营销管理、客户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行政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在外贸企业或各类中小企业从事外贸业务、营销管理、商务行政管理等业务工作,具有良好的商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高职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内涵及开发的基本原则

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高职项目课程通常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因而必须以严格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其思维与行动的目标指向是通过应用综合知识与技能完成;其结果是获得制作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国际商务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典型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来组织教学等三个方面。通常在开发课程体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

人才培养计划中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能清晰地体现出就业方向及工作必须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与就业目标总体无多大关联的课程少开,即使开了占用的课时减少。使得课程设置精减实用,目标明确。同时结合我国的就业形势,应在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职业岗位群里的择业和转岗能力。除了培养一般的职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与人沟通交流与再学习能力,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而赋予他们自我生存以及后续发展的能力。

2.2 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

我们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以人才规格分析为前提,因而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通过人才规格分析,我们得出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能力是交易磋商、价格谈判和外贸制单,这是课程体系模块设置的重要依据,应在课程模块对应能力模块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着力强化能力培养。

2.3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适应学生智力特点为尺度

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它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建立有利于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高职学生的主体是高考成绩处于中间段的学生,这个群体一方面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另一方面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和稳定性差、自我调控能力差,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特点,因而更具有应用型人才的智能优势,所以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排除学科式的体系课程,重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更适合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3 国际商务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设计

3.1 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一些专业课程可以由若干个学习领域组成,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即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来编排相关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这样就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实践证明,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未来到企业工作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突破传统学科型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转向以“能力”为基础。这需要我们深入企业,分析企业岗位领域,从而确定课程“学习领域”,通过分析具体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并与之相对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当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并非要否定理论知识,只是强调突出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体地位,以工作任务来引领、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使理论与实践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主动性。

3.2 改革教学方法,实行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

“行动导向”教学法(也称项目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最早出现,这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方法,每个单元教学都应用专业技术(技能)完成一个项目。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逐步朝项目教学方面转变,以行动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突破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传统学科性灌输式教学模式,实行以实际工作项目为对象,以工作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的“项目教学法”。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区别体现在教学中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现场为中心,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专业技能。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可以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依托,以具体进出口业务为主线,把业务划分成若干模块,在模板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单证、国际结算、报关、报检等)的知识融入进去,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3.3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

美国职业培训中有一种“KAS”模式,它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即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在教学上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一般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和职业技能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

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出现实践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实践课时量不够、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分配比例不合理等现象。而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应用为目的,坚持以够用为度,重技能操作,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企业也都希望所招聘的高职毕业生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可以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性课程。并通过开发或购买相关外贸教学软件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特别对一些实操些很强的课程如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等,通过软件模拟教学比单纯理论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更好。

3.4 根据岗位群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目前外贸行业职位的调研,可以将外贸行业职位分成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货代、报检员、报关员等工作岗位,其中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相对而言就业面较宽,比较笼统,而报检、报关等专业性较强,就业面较窄。

结合当前整体就业形势和我系往届毕业生学业情况,可以对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确定有关外贸岗位的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方向、跟单员+货代方向、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方向”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确定需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根据专业方向与外贸工作流程来确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对于不同方向,在具体教学中要做到各有侧重点,避免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的有过多重复设置。此外,结合不同外贸岗位资格证进行专门培训,以强化相关岗位技能,同时使学生能够持专业资格证书毕业,具备有关外贸工作岗位的实操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常州职业技术学院[J].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

[3]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Z].2007.

[4]姚大伟.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思考[J].管理教育,2008.

[5]杨庆.以职业岗位群为目标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6]魏彩慧.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9).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 商务英语 翻译 文化差异 信息对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商务成为我国商务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际商务英语是人们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时经常使用的英语。它是以国际商务为语言背景的应用性英语学科。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的交流必须建立在文化的理解的基础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语言中不仅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同时还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因此,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研究,重点在于研究英语在异国文化差异的条件下,使用过程中由于行业、团体、功能等因素而产生的变体及其规律。

一、跨文化意识的建立

在国际上的经济交流就意味着将与处于异国文化熏陶下的人们有着频繁的接触。而英语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已成为国际商务、国际通讯和互联网的最佳媒体。作为全球商务语言,英语却具备很强的多样性和易变性,这就导致英语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具有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形成的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动态环节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这样的编码、译码形式不同于机器译码,是建立在人对文化理解的主观基础之上的,包含着人的意识对文化的反馈。因此,建立跨文化意识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准确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西文化主要是在对事物认识、对颜色和数字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文化差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源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目的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使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文化背景差异条件下巨大的落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商务活动造成影响。比如,中国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把“龙”看成是民族的图腾,代表着神圣、尊严,蕴含着希望、吉祥,因此,中国的众多商务品牌引用了“龙”。然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是魔鬼撒旦(Satan)的化身,所以,在翻译的过程要特别注意,不能使用“dragon”直译。

中西方在颜色上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尽管人们对颜色所蕴含的意义认识相似,但由于各国所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相异的缘故,因此颜色所蕴含的意义大相径庭。例如,蓝色在西方文化中有忧郁、消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郁闷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国是“没有价值”的意思,但蓝色在中国文化中却并没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与之类似,红色在中国是很被人崇尚的,它象征着吉祥、喜庆,然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相当贬义的词,它象征着残暴、血腥、灾祸等。不注重这些细节,必然会造成商务会谈中的不愉快,从而给商务交流带来损失。

在对“数字”含义的理解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不可忽视。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则没有这种特殊的文化含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与“久”同音,“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六”为六六大顺,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数字,然而“666”在《圣经》里却是魔鬼的象征。

可以看出,要想进行成功的国际商务交流,译者就必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跨文化及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构建商务领域的跨文化意识。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信息调整

商务交往往直接和经济效益有关,因此,翻译的准确性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文化差异而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跨文化信息调整的重要地位也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必须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具体体现在在目的语中寻找“对等语”的过程中。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提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宋华学者也认为,“多年来,译界学者提出功能对等、等值、传神化境来作为翻译实践的标准。而译者发现在翻译中遇到的真正困难不在于语法或句子结构,而是来自于不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活动中的负迁移……深刻理解各自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跨越语言鸿沟,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承载的思想与涵义”。为了达到这种文化信息的对等,就必须调整翻译中的跨文化信息,避免由于“文化冲突”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商业经济损失。

1.如果源语中的指称对象在目的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或罕见或被忽视,则通常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像“三心二意”,就要译为“halfhearted”。

2.如果源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但译文有可能导致对源语文化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玉免”译成了“Moon Rabbit”而不是“Jade Rabbit”。原因在于“玉兔”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所以,它已经成为月亮的代表。

3.和目的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

结语

传统的翻译重点放在语言方面,集中在词汇、短语、句子等的翻译技巧训练上,忽略了文化差异方面所造成的问题。然而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成功的翻译绝不仅仅是了解了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后就能做到的,翻译时必须进行文化信息调整,尽力减少语言间“代码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丢失。只有这样才能使商务背景下的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自如地转换,才能把我国更多的商品推向国际市场,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广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

参考文献:

[1]帅建林.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等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2]李良春.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J].现代企业教育,2008.

[3]岳中生.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差异浅析[J].商业研究.

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 阅读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1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迅猛增加,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各界对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要求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人员既具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又具有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务英语这一学科就应运而生。商务英语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商务环境下应用的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 的一个重要分支,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宽厚的人文素养,同时又具有系统的国际商务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商务英语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与英语专业相比,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与经济管理类相比,又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阅读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笔者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教学策略。

一、专门用途英语视角下的商务英语阅读

1.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英语教学只是作为普通学历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素质为目的。60年代后,为满足不同的目的,不同领域的英语教学模式逐渐出现。70年代,社会语言学家在美国的兴起,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异作用,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确定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性的性质,从而确立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直到1977年Strevens提出了ESP的定义:“在内容和目标有特定学习者群体的特殊需要而定的语言课程或教学计划”。它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一种英语语言的变体。它的教学不仅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它有独特的词汇、句法和结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我国培养既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从事实际工作中的专业英语,还通晓特定行业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商务英语培养目标相匹配。

2.专门用途英语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属性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它已取代科技英语成为专门用途英语最为重要的分支。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有普通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之分。普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培养其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基本技能,而商务英语教学在重视结构和功能等英语语言基本方面的训练的同时,其教学重点要放在商务环境上。EGP和ESP的差异:ESP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交际需求,而EGP只是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从实践角度来看,商务英语也可以分普通商务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 EGBP)和专业商务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 ESBP)。学习者在学习商务英语时,要学习较为系统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某一国际商务学习的专业知识。专业商务英语的特点是突出国际商务学科领域中“专业”,因为其教学目标是培养擅长国际商务某个领域知识的、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的英语专门人才。而普通商务英语是指国际商务活动中常用的英语语言,带有国际商务的基本特征。旨在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领域各行业的知识和相关的基础专业英语。他们所学的“商务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商务英语知识。可以看出,专业商务英语包含普通商务英语,例如普通商务英语中的国际市场营销,只是涉及营销中的基本知识,“营销组合”、“整合传播”、“目标市场” 等基本概念,专业商务英语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3.商务英语阅读的语言特点及教学现状

商务英语阅读作为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具有既培养语言能力又传授商务知识的双重目的。在商务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要了解英语语言知识,又要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相关的商务知识。而商务英语阅读的语言特点是:专业词汇和行业术语多;文体多元化;实用性较强;涉及多领域商务专业知识。

对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者达成共识:多数的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不能兼顾商务英语阅读课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学生通过英语语言掌握商务知识的技能。

二、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策略

商务英语阅读课程应该坚持语言教学和商务知识教学相融合,同时要注意教学策略。

1.选定普通商务英语的教材

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一方面是英语阅读的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对各种阅读技巧的使用,以提高对文章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是商务知识教学。英语为载体,阅读为手段,以国际商务英语的基础知识为核心, 让学生获取商务知识。教学中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英语水平进行延伸,所以应选取普通商务英语内容的商务英语阅读的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现有的阅读教材,不是系统性地选取只是随机性地对商务背景知识进行补充。从普通商务英语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阅读的教材内容应涵盖国际商务活动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应系统地涵盖商务英语的主要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管理学、物流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2.基于内容教学法的商务英语阅读

近年来,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众说纷纭,有案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这里所强调的是内容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由于商务英语教学是既注重语言技能培训又注重学科内容传授,内容教学法正满足这一需求。

CBI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将语言教学和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学科内容或学习者感兴趣的信息结合起来。

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内容教学法的主题式CBI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围绕某个特定的主题或与其相关的话题组织教学。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相关的商务专业知识。

三、结语

从专门用途英语的角度看,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不同于普通英语阅读,它不是对英语阅读的单一延伸,有其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是只强调词汇、语句和语篇的讲解和各种阅读技巧的训练,而是注重商务知识的输入。从普通商务英语的方面,让学生用英语来获取商务知识,并掌握商务基础知识的专业英语,做到英语语言教学和商务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当然,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困难重重。如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教材内容满足不了商务内容教学法的需求,学生学习策略不当等方面的问题,相信经过许多商务英语教学者的不懈努力,一定会有很大改善,发挥商务英语阅读在培养既具有良好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又有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国际商务管理;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步入新年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化的时代相应到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日趋频繁,与之相关的管理同时也成为了国际商务活动中重要环节。国际商务活动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一种,也是文化活动的一种。而国际商务管理可以看作是跨越国界商务活动中用以人际交往特殊的形式,属经济领域合作,还是文化间的碰撞及交流。需要注意的是,东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与地区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反映在国际商务经济运行中,甚至可能导致商业冲突[1]。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和管理办法,将存在于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冲突最大程度降低,保障企业在参加国际经济的竞争时适应活动主体经济环境,同时能够融入各自文化环境,还能保持竞争优势并获得主动权,是一家企业在全球经济化的大形势下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国际商务管理与文化价值观的概念

在文化领域中文化文化价值观属一些被当代及历史所重视及被否认的言行、理论而引发的感想。从中可以发现,价值观有其自主的生命力,是虽时间段游走所触发的或低迷或壮观的思潮。同时,价值观还存在有年代作用,并在不同年挥不同价值所在。一种价值观被确立,是被人自身所认可及衡量的,固一个人所处的年代不一样其拥有的价值观也并不相同。文化价值观同样如此,它不存在阶级性、不分高低、不分等级、没有贵贱,唯一不同的在于一个人在处于某阶段时是否存在能够被利用的价值。也就是说,文化价值观是什么,通俗些说,就是一个人觉得怎样的文化好,怎样的文化坏而已。在文化中价值观是最深处部分,辅助支配人们态度、行为及信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区别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特殊文化思维方式、心理素质、道德规范、价值尺度与情感取向。国际商务主要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的和商品、技术、服务、知识产权、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交流或交易活动。而国际商务管理则是指国际商务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市场有利的机会及对市场不利的风险来分析、寻找、评价的方式,从而以此探讨决策、有效落实的管理过程。随着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和世界经济向一体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包括有国际服务贸易、商品贸易、跨国投资等形式国际性的商务活动也在获得了长足发展[2]。

二、国际商务管理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体现

1.沟通过程被文化差异所影响

语言是用来在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实现沟通的枢纽和桥梁,虽然当前商务管理的相关人员所使用语言能够较高程度的在不同的文化中适应,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从事国际商务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仍能够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出语言所存在的差异,并且是显而易见的,在国际商务管理进行时有不同文化及语言的双方,理所当然的会选择各自所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沟通,打个比方说属文化内涵程度较高的国家,群众就往往在Z言运用方面相对含蓄,相关的管理人员常常会已间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身想法,所有只有结合沟通时实际情景才能准确的理解其语言含义;而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偏低则更加偏爱运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观点、陈述事物。而这两类拥有不同文化修养管理组在商务管理时,往往表现出一类觉得对方太过粗鲁,而另一类觉得对方没有诚意或将其沉默误认为是承认,导致双方需要深入沟通就会遇到障碍[3]。

2.管理风格中文化差异体现

总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风格与欧美国家存在的西方文化及管理风格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已美国人为代表,时间等于金钱,用金钱来决定、衡量事物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人管理标准。他们常认为生意是生意,也就是说做生意就应六亲不认,行事必须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因此他们更重视经济效益的获得,已最低投入来获得最大收益。在商务活动进行时美国这一国家的商人就往往表现的有些急于求成,做事方法直截了当,阐述观点时更加的开门见山,善于单刀直入,却不喜欢通过人或是要顾问来参与管理,在人们的印象中常感觉他们能够代表公司决定[4]。

3.决策方式中存在文化差异

思维差异往往是客观存在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的管理人员在需要进行决策的时候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导致在通盘决策和顺序决策等方式上表现出有所冲突的状况。一般来说西方人特别是其中的英美人更乐意采用顺序决策,给予具体事物切入,更多的认定是问题本质应注重细节,若他们觉得只有在某一方面、某一问题中占有一定优势,才可有主动权,他们常会先从这一方面、这一内容着手,但对与原则性问题的把控则相对宽松;另一方面,在东方文化熏陶下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往往是原则性的问题一旦被确定,就坚定不移且很难让步,但在处理一些细节问题方面则具有较大灵活性[5]。

三、国际商务管理中文化价值观的作用

文化差异属进行商务管理时跨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影响着在管理过程中每个环节和步骤,产生这种影响的因素往往表现在多个方面,如空间的概念、思维的方式和价值的观念等。

1.价值取向影响着管理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文化来对人们所做的行为与后果进行衡量,而人们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时选用的方式也会受此影响,同样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比较剧烈的情感方面冲击。我们应当了解每种文化在传承中都会有着较为独立的价值体系,而在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对国际商务活动所产生影响更多的体现在其拥有的客观性,能在商务管理中将人与人或人和事物等各方面的区分程度更加客观的反映,在西方人别是美国人,通常客观性较强,提倡公事公办且不会徇私情,能够在从事商务管理时左右他们的一定是冷酷事实,并会以此做出评价与决策;而中国文化背景下决定了群众更加的知礼、谦虚,不是很乐意争强好胜,也不突出个人,固市场主导地位更倾向于集体,认为个人发展的追求属严重个人主义,会被谴责。由此可见,国际商务管理进行过程中存在不同价值观碰撞不可避免。

2.思维差异影响国际商务管理

所拥有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认识外界事物、使用话语的规则及相关的管理行为。通常情况下西方文化背景主导的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注重更多的是在逻辑方面的分析,线性思维就是如此,而东方文化背景为主导的管理人员体现出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在直觉上的整体性,也就是综合性更强的思维。受到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国人会多多的倾向于从总体上去了解事物的特征。不同的思维方式还会反映出在管理策略方面存在的差异,比如在以往商务活动中,我方代表对遵循“先谈原则在谈细节”的管理策略,首先向对各方面所共同承诺、遵守的原则及利益开始讨论。而西方线性思维为主的管理者多会在开始时就从正题出发,对相关的细节也更加的重视。

3.风俗习惯存在的差异影响商务管理

风俗习惯方面涉及最多的常常是宗教上一些相关禁忌。打个比方说,泰国人民认为左手乃不洁象征,我们在与泰国人初次相加需要交换名片时一定要记住不能将名片用左手递出;美国则认为一些数字不吉利,在礼拜五通常不举行商务获得,甚至会关注其酒店房号、楼层号、门牌号、餐桌号;柠檬香在菲律宾代表疾病相关而在美国则表示活泼、清新;在比如说阿拉伯国家,与其交往时应当避免妇女问题,也不能派遣女性商务代表,还需注意管理应当含蓄。

4.商务管理受到时空概念的差异影响

有学者将时间利于方式分成单一时间利用和多种时间利用两种方式,德国人、瑞士人及北美人的时间利用特点是单一利用,注重专时专用,善于将时间按小段小段进行规划,也被大很多属低语境的国家所采用。高语境的地区与国家会采用多种时间的利用方式,强调多人参与、一时多用,这些地区人们多拥有较宽松时刻表,做事并不完全的按照时刻表来进行。由于所持不同的时间观念,管理者会就会用不同的时间管理方式。比方说美国人竞争意识相对强烈,效益和效率被认为是核心观念,也就使得美国商人的作风雷厉风行,会在每各环节上予以重视,将管理时间尽量缩短,做到每一项管理速战速决。而在某些还存在封建意识或有浓重传统观念的国家当中,人们在时间重视方面会出现偏差,甚至于有时会有意识的将时间拖延,期望显示出尊贵的低位,最突出的体现是南美商人在商务管理活动中迟到各一到两小时都有可能。中国人把时间看做是能够随意支配且分散的,通常会在同一个时间短内伴几件事情或和几个人谈话,很容易使得西方人产生不适宜的感觉。

四、结语

总之,国际商务管理中跨文化的交际是不可避免的,对此问题研究愈发深入,无论对跨文化交流还是对商务管理的实践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管理人员语言行为代表着企业、个人甚至整个国家,哪些因素能够影响管理,更多的趋向与于管理人员文化取向。管理人员只有能够得体处理在商务管理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才可实现高效常务沟通。

参考文献:

[1]陆欣,王小芳.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45-49.

[2]冯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3-76.

[3]庄恩平.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4]陈奇.国际商务谈判实训方法、成效及改革建议―基于国际商务实训教学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3(1):102-103.

篇8

关键词 国际商务谈判 项目化教学 合作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国际商务谈判开展教改的必要性

首先,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际商务谈判作为谈判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及成功达成交易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其地位和作用更加无法替代。而以前的教学却大多以理论为主体,仅对谈判基本知识做粗浅的讲解,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国际商务谈判从筹划到组织实施等全过程各项复杂工作的现实意义。

其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国际商务谈判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讨:如汤春玲(2007),汤惠(2007),袁胜军、邱重植、曾藓雅(2008)进行了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温(2005)、余瑾秋(2010)讨论了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李娟(2011)则进行了“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深入开展研究的空白领域。

因此,结合浙江省义乌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本校同学身处商城义乌以及电子商务创业参与程度极高的特殊性,本人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项目化教学与合作性学习相融合,使学生主动用脑、用心学习,真正掌握各种谈判方法和技巧,并能应用于未来的国际商务谈判或者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谈判。

2 教改新思路的具体内涵及其与课程的契合性分析

2.1 项目化教学法简介

所谓项目化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国际贸易资深从业人员一起,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前后环节紧密衔接、适应岗位要求的多个项目,每个项目又细分为多个具体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和利用有关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同时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项目化教学法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2 何谓合作性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学者斯莱文(Slavin)将合作性学习定义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它强调在所有形式的小组学习中有三个核心概念――集体受奖、个人责任感及成功机会均等。王坦①将合作学习进一步表述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合作学习中小组构建、目标达成、奖励原则等要素,同时又强调了合作学习的系统性及合作性学习中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

2.3 项目化教学法和合作性学习相结合教学法与课程的契合度分析

首先,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性调动的程度成正比。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课前需要在教师指引下认真阅读和收集谈判所需的资料,并深入分析和思考;在模拟谈判环节,学生需要根据谈判任务的要求去组建谈判团队,主动搜集谈判的关键信息并设计各环节谈判的策略等。总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

其次,国际商务谈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达到全员参与的良好教学效果,通常需要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课堂讨论、模拟谈判和角色扮演等实训环节,教学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并结合有关谈判理论来制定最佳的谈判策略和方案。因此通过精巧的项目设计与实施,学生将学会如何与团队其他成员协作,如何讨论并达成最终的正确决策,这些都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国际商务谈判实践的复杂性、灵活性等特点,要求教师依据岗位的具体要求,以提升经贸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和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法,综合运用模拟谈判、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课程设计方法,使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干中学”的实际谈判情境,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真正掌握谈判所需的方法和技巧,并将所学习的谈判理论灵活运用到谈判实践当中来。

3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案设计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与众多国际贸易资深从业人员的深入交流,笔者尝试以多形式的灵活课堂讲授为基础,按照“提出问题―任务设计―知识讲解―多样化实训环节―科学考核”的总体框架,进行了项目化教学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教学法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3.1 “提出问题―任务设计―知识讲解”模块的构建

本人在这一模块中尝试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构建课堂内容体系,努力使学生正确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理论、原则和完整程序,了解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主要特点并掌握常用的谈判策略和谈判技巧,对如何筹划一次成功的国际商务谈判了然于胸。

(1)围绕核心谈判能力的多方位塑造,精讲国际商务谈判基础理论。本着“理论知识要够用”的原则,主要讲述国际商务谈判原理、程序和常用技巧等基础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谈判观、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完整理论框架;对于较简单的章节则布置学生结合有关问题进行预习,然后以随机提问和教师点评的形式营造必要的紧张课堂气氛,让学生认真反思课前自学的效果,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合作性学习作准备,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在未来谈判实践中的口头表达和灵活应对能力。

(2)结合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确定国际商务谈判的核心内容。首先,根据国际商务谈判对经贸类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布置模拟商务谈判任务。模拟商务谈判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所讲授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策略,结合相关知识和能力,设定具体的商务谈判目标,由学生分别扮演谈判双方的具体角色,组建谈判小组并制定详细的谈判计划,在准备阶段认真分析对手的谈判立场、观点、风格等,通过一系列谈判技巧的运用来说服对方,从而实现最终的谈判目的。比如,针对国际商务谈判开局环节设定简洁易懂的具体谈判场景,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已经给出的谈判背景资料营造良好的开局气氛,在课堂内组织学生围绕国际商务谈判开局的不同形式及其对谈判结果的影响展开深入分析和讨论。

其次,笔者精选义乌丰富的国际贸易实践中的经典谈判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有关案例材料,结合老师所提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经过充分讨论之后由一名小组成员详细阐述本组同学对问题的思考并对其他同学或老师的质疑进行解答。老师在案例分析课上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引导大家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最后再对所有小组的分析进行归纳和点评,这一环节的训练重点在于锤炼大家的谈判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3.2 “多样化实训环节”模块的构建――合作性学习的核心

3.2.1 “模拟谈判”模块的构建与实施

首先,在谈判准备阶段,学生自由分组并由学生民主选出的组长进行谈判角色分工,老师主要负责提前布置谈判任务并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或信息源。学生根据谈判背景集体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准备;之后由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谈判思维方式、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运用、谈判策略的运用等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修改建议;模拟谈判开始之前,协助学生对谈判场所按照实际的标准进行布置,包括座次安排、如何着装、筹备签约仪式等。

其次,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别扮演谈判双方,在高度仿真的谈判场景中模拟如何营造良好开局气氛、陈述己方谈判意图并试探对方、双方深入磋商以及如何成功结束谈判。老师对整个模拟谈判过程进行指导和把控,力争使模拟谈判的进行尽量贴近实际,使所有参与的同学深刻体会国际商务谈判的复杂性。在模拟谈判结束之后,老师要对所有小组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并且给予以正面激励为主的点评,尤其对性格内向、表现认真、思路清晰的学生等给予肯定、认可,同时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以委婉的方式进行引导、启发。

从近几年模拟谈判的开展情况来看,这一训练不仅使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得到充分锻炼,还有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从上交的模拟谈判书面总结中可以看出,同学们不仅从极其难缠的谈判对手身上学习,还善于反思己方谈判中的不足之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此外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学期末的教学质量跟踪和反馈过程中,很多同学都表示非常喜欢这种灵活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3.2.2 “典型案例深度分析和课堂持续追问”模块的实施

这一模块的实施分为两个环节,即课堂提问、自由讨论以及课后总结。在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老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由于课前多是同学们单独进行准备的,所以课堂分组的方法越出乎意料,小组成员在讨论中的头脑风暴效果会更好)。各小组成员相互交换不同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和沟通,最后老师随机抽取一个小组,由其详细汇报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和最终结论。汇报过程中,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可随时就有关内容进行追问,该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所有疑问,如果课堂内不能及时解答,可以留到下次课来补充回答。

之后,由老师进行总结:首先,客观地点评被抽取做汇报的小组各成员的思路和观点,并对大家在讨论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给予深入的总结和解答;其次,针对国际商务谈判案例分析存在的不确定性特点和问题答案的开放式特点,引导学生对本次课堂讨论所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启发大家继续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在课堂内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3.2.3 “国际商务谈判实践体验”模块的构建与实施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聘请外贸公司、义乌龙头企业等商贸实训基地有丰富经验的谈判人员来教室给学生举行专题讲座、实训周期间安排学生实习、组织学生观看真实谈判视频等。

首先,开设国际商务谈判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义乌外贸非常发达,每学期课题组都选聘一些有丰富国际商务谈判经验的外贸行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通过他们的亲身谈判经历,同学们可以分享谈判时的问题处理技巧和切身的感受,还可以更多地了解谈判的复杂性和准备过程中的细节对整个谈判结果的影响,从而能深刻地体会到谈判的整个过程和成功谈判所需要的基本策略和技巧,同时也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谈判风格的了解和把握。

其次,针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实操性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义乌周边的外贸企业参加谈判实践,增强职业角色体验感。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谈判,可以亲身感受国际商务谈判人员的职业角色和氛围,增强其职业意识和素养,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眼光和独到谈判思维,坚定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真正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再次,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国际商务谈判实训环节,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国际商务谈判视频,使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科学考核方案的探索

与以往注重期末考试以及书面作业成绩的方法不同,本人所尝试的评价法与课堂教学和各个实训环节的表现紧密结合在一起,评价内容全部来自学生贯穿整个学期的持续课堂参与情况等综合表现:既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评价,也对学生的课程教学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既注重对以谈判小组为单位的团队整体考核,也注重对学生个人进行独立考核,防止极个别学生“搭便车”的懒惰心理;既考核《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加强考核。

这种期末成绩由平时各环节表现累加得来的安排使学生从学期开始就认真对待,且课堂表现对最终成绩的极大影响以及以下的两个特点使学生对于主动学习具有更大的动力,从而最终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持续提高:一是案例讨论和模拟谈判这两个部分由给个人打分改为评判小组成绩,根据各小组在案例分析和模拟谈判中的表现来打分,该小组的最终分数即是整个小组每个学生的成绩,这样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二是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笔者目前采取的考核方式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和平时作业(20%),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表现及案例分析报告(30%),小组模拟谈判和谈判实践表现(50%),其中谈判实践部分将由公司主管等资深商务人员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分数,考核标准包括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角色配合与团队协作能力等。

综上所述,按照国际商务谈判的传统授课方法,学生无法真正领悟谈判从筹划到组织实施等完成全过程的各项工作的真正含义,更不能身临其境去感悟谈判中的各种技巧和策略的运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岗位标准要求,从提升经贸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角度出发,尝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将项目化教学与合作性学习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采取模拟谈判、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灵活的课程设计方法及考核方案,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真正掌握谈判所需的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 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参考文献

[1] 汤春玲.高校“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6):56-59.

[2] 袁胜军,邱重植,曾藓雅.论如何提高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效果[J].当代经济,2008(4):130-131.

[3] 汤惠.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53-54.

[4] 樊建廷.商务谈判[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温.中国高校商务谈判教学的现状分析[J].江苏商论,2005(10):20-22.

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学科定位;交叉学科

加入WTO以后,企业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并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上升,但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不仅要有良好的英语功底,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这些要求对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来说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回顾,对目前存在争议较大的焦点问题,结合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商务英语培训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笔者对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理解。

一、商务英语理论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

商务英语在我国高校已经有20多年的办学历程,我国商务英语学科体系已基本形成。然而,就商务英语学科定位问题仍然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学术界讨论大致如下:

第一种认为所有在对外贸易中应用的英语都可以称为商务英语。80年代以前,商务英语一直被称为外贸英语或外经贸英语,这也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商务英语学科的理解和定位。

第二种认为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一个分支。专门用途英语犹如一颗有很多分支的参天大树,商务英语只是其中茂盛的一个分支(参见专门用途英语树型结构图)。所谓专门用途英语就是与特定目的或专业相关联的英语。根据Tom Hutchinson 和Alan Waters 的观点,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三个分支之一,其中商务英语又可以分为商贸学术英语和商贸职业英语。

第三种认为商务英语是属于在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英语在国际商务中应用。因此,商务英语是语言学与管理学、经济学交叉学习应用的一种学科。

第四种认为商务英语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体,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也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文化、经济、贸易和法律等诸多学科的一门应用性的边缘交叉学科。

第五种认为它是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归类:既可以把它列在一级学科经济学门下,按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商务英语顺序把它列为其中的三级或四级学科;又可以把它列在一级学科语言学门下,按语言学-英语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顺序把它列为其中的三级或四级学科。

从以上对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几种主要观点可以看出商务英语的研究范围和方法在发生着不断变化,各种观点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商务英语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第四种和第五种观点是最新的观点,也是较为确切的定位和描述。第四种观点认为商务英语是在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英语在国际商务中的应用,那么商务英语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语言学,它只不过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第五种观点认为既可以把它列在一级学科“经济学”门下,也可以把它列在一级学科“语言学”门下,那么商务英语就是分属两种学科的混合体。但问题主要在于既然商务英语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以英语为载体,以经济、管理类的跨学科的基本知识为内容,那么如果仅仅用英语语言学、英语应用语言学作为其理论基础或仅仅用经济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都无法体现出商务英语作为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体的特点和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所以笔者建议将商务英语学科定位在:商务英语学科是英语语言学和经济类学科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二者相互交叉和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英语语言学、英语应用语言学和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有关理论都应该是该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

它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也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语言是依托,基本商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目标,即商务英语是提供一种具有比较完整、具有整体性的商务知识的语言学习过程,并不仅仅限于英语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和学习,也不仅仅限于经济类商务知识的学习。商务英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门类,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整个商务英语教育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的整体。这样就赋予了商务英语更加宽广的学科定位与内涵。

二、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

商务英语学科从一开始就承担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国际商务领域和活动中具有行为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必须切合培养目标的需要。

把商务英语教学与英语讲授的商务课程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旨在培养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三个理由:培养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必须将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学的主要宗旨是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从事专业的交际工具,而不是语言学研究;英语商务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一直在尝试如下教学模式培养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如图2)

笔者比较认同广外的培养模式,上述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现实的实际需要,也是培养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片面的强调英语或商务都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商务英语不完全是语言方面的应用,还有商务知识方面的具体应用,只有Business English and business in English 相结合才能较好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从培养目标这个角度来讲,将商务英语学科定位为经济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较为科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三、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

由于各高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和支撑理论认识和理解不同,对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和归类、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就不同。目前,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认为大体可分为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流派:第一种认为商务英语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应用经济学的一种,其中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为代表;第二种认为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归属于英语语言学,其中以对外经贸大学为代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下设主要专业方向有英语(国际商务管理)、英语(国际贸易)、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国际经济法)、国际商务管理(全英)等,并且所有专业的核心课程都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课程。而在基础上将商务英语专业进一步细化为针对性更强的分支,例如贸易、金融、法律等。从课程设置的思路来看,商务英语侧重与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是以经济学科的理论为理论基础,学习和研究特定商务环境之下的英语语言应用。对外经贸大学的核心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旨在通过商务类核心课程的框架性介绍,给学生一种“见木又见林”整体观,即通过商务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来对相关的基本商务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从宏观上把握商务知识,将商务英语看作是一个具有商务背景的语言学习过程,因此,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就成为其理论指导。

从目前商务英语的核心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反映出,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出现了从原来的单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逐渐向与经济学、工商管理类基础课程相结合的趋势,而且后者的比重愈来愈大。商务英语已经超出了单纯英语应用语言学的范畴,经济管理类课程比重的增加也要求把相关的指导理论导入到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来。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和发展应该从英语应用语言学和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一种更加开放、严谨的教学目标,从而进行相应的学科建设思路的转变。

四、商务英语培训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

记者:瑞来英语的商务英语课程主要涵盖哪些内容?Miller:从课程内容上讲,瑞来英语的商务英语课程主要包括从初级到精通逐级上升的9个级别的课程,并且会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商务英语的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授课模式,我们不得不承认商务英语只是职业英语的一种。职业英语可以说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行业英语,比如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医用英语。但他们共同点在于都有英语的基本语言基础。实用性是商务英语最大的特点。许多外企需要员工具有更加专业性的英语能力――“职业英语”。

商务英语培训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社会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从上述记者对商务英语培训的采访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是一种职业英语,同时还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的行业英语,不仅要求学习者要具备基本语言基础,还要具备专业知识。商务英语培训班会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商务英语的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授课模式,所以对于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来讲,就有必要根据商务的具体行业领域,确定一个专业方向,以便使培养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学生不仅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公共课程,还学习了专业方向课程,这样即使学生具备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基本素质,还使学生将来就业时增强了适应性。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商务英语学科定位既离不开语言学也离不开经济学,应该是二者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五、结论

商务英语学科定位应是经济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那么笔者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划分具体的方向,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做法。对于职业类和专科层次学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建议采用商务英语最初的学科定位――定位在外贸英语较好,主要是语言技能加上一般的商务背景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在一般商务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专业性不强。因为学生的基础差,培养的时间也较短,很难系统地学好英语和商务两方面知识,该层次的学生只要能够总体上对英语和商务有一定认识就可以了。

我们还应该将商务英语与用英语讲授经贸业务课区别开来。为了加快引进国外经贸课程,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许多高校采用国外经贸课程的原版教材,还有些高校组织学生学习原版国际经贸公约、惯例等。这类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也从中学到一些商务英语。但是学习原版教材、读物并不能完全代替商务英语教学。商务英语既然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它就从属于英语语言,商务英语教学还必须包括语言能力的训练。如果学习原版教材、读物可以代替商务英语教学,那么在全部使用英语原版教材的英语国家就没有必要教授商务英语了。事实上,在英语国家开设许多教授商务英语的语言学校,据《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的作者Mark Ellis 和Christine Johnson说,仅英国就有这类学校一百多所。

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商务英语学科定位问题的研究,让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一系列问题早日规范,发展得更好、更快,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咸修斌,唐文龙. 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新思考[J].高教探索,2005,(2)60-61.

[2]孙湘生,龚艳霞. 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90.

篇10

关键词:零距离就业 国际商务 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受到空前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了重大变革,倡导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新模式。面对这种新形势,要求中职教育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内涵,特别是在构建实习实训仿真环境方面更应加强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毕业生就业与企业所需之间的“零距离”接轨,使学生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的需要。

基于这一目标,我校国际商务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训、证书与能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2+1”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两年的校内教育和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其中校内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模块和专业知识模块,顶岗实习则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达到零距离就业目标。

一、当前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大多采用模拟软件进行,让学生上机操作。虽然该教学手段比较形象,但是也存在枯燥、不真实等缺点。在国际贸易单证工作中,有些单据是手工填写的。而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只能机械的提供学生进行电脑制作单据,无法提供学生真实的外贸单证业务环境的,所以用单证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往往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缺乏业务连贯性和总体性

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外贸从业人员往往同时面对纵向和横向两套甚至是多套单证。纵向是指同一笔业务不同环节的单证,横向则指不同笔业务的单证。随着贸易伙伴结汇方式、贸易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外贸单证的内容和份数都会相应变化,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外贸单证员必须具备能够独立处理变化多端的单证的能力,同时要求中职学校在外贸单证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外贸单证工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然而,在实际的单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如信用证、商业发票、装箱单、托运单、报关单等单据单独进行教学。这样则使学生对于外贸单证工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更影响学生对国际贸易流程的理解。

3.专业对口类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进一步探索国际商务专业实训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国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对企业吸引力不足,外贸工作又是政策性、操作性、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外贸岗位相对于生产企业岗位所需的工作人员较少,种种因素导致当前许多中职类国际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多数是流于形式。

二、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即:课内单证实训、校内仿真实验和校外顶岗实习。课内单证实训和校内仿真实验采用教学实训软件和实验设备完成,而校外顶岗实习则主要以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

1.课内单证实训

课内单证实训包括两个部分,即印制单据进行手工填制和使用教学软件进行电子制单。

(1)印制相应的单据,练习手工填制

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单据是单证员手工填写的,如出口收汇核销单、进口付汇核销单。由于政策等原因,此类单据不可能在市场上自由购得。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尽量真实的情景进行学习,在外贸单证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印制相应的单据,开展手工填制练习。印制的单据无论从纸张的质地上还是图表的色彩上都应该尽量接近真实单据。这样,学生无论是在以后的实习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不会感到陌生,也可以使课堂内容接近工作实际。

(2)使用教学软件进行电子制单

除手工填制的少部分单据外,其他的外贸单据如商业发票、装箱单、提单等都是使用电子单据。为了是教学内容更加真实,我校引进上海远恒集团开发的外贸跟单教学软件和国际单证实训软件,学生课内实训环节中一半以上的课时是由学生在机房自己动手操作完成,通过电子制单,使教学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

2.校内仿真实验

校内仿真实验则通过建立局域网的方式来实现网上模拟操作练习。单证工作是一项涉外工作,一项外贸交易的单据涉及到银行、商检、报关行、货代、海关等部门。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广中国电子口岸,进行网上电子报关和申领使用核销单;而东莞的各项单据都已经实现了网上申领。

当学生熟练掌握了单证制作技巧后,为了让学生对外贸单证工作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通过建立局域网的方式来实现整个交易的网上模拟操作练习。让学生以小组学习模式,由老师挑选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担任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角色,对其他学生提交的结汇、报检、报关、核销等单证进行审核;其他学生承担外贸单证员、货代操作员等角色,制作结汇、报关、报检等单证提交银行、海关、商检等部门进行模拟操作。通过建立局域网,进行网上模拟操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接近真实的外贸单证工作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单证的兴趣。

3.校外顶岗实习

我校的顶岗实习主要与行业协会合作,实行工学结合。由于外贸岗位的特殊性质,每个企业多则三五个,少则一两个,外贸人员用量不是很大,所以仅仅通过学校与有限的几家企业合作是无法完成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的。鉴于此,我校通过与东莞市外贸企业协会、经济技术开发区、虎门港物流园等建立合作关系,由协会出面安排学生到下属的企业去实习。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课时,增加校外实训课时,将课堂搬到企业里面去,真正让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结语

在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从业人才为宗旨,以“全对口专业,零距离就业”为目标,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应把实践教学过程作为加强操作能力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进出口业务流程,并动手缮制进出口业务所需的各种单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谢东升.中职“2+1”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