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

篇1

我们必须把解放思想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把发展理念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要求上来,以新的思想大解放促进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大发展。笔者认为,当前,解放思想,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要切实做到“五个要”: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要进一步统一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强化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统一性,树立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二是要切实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要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社区、单位、家庭创建活动,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扎实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开展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督执法检查,加强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要大力开展“生态系列”创建工作,确保生态县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要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大力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善于算大账、算总账、算长远账,克服急躁冒进思想,立足当前,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制度,健全污染源监管的长效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决不搞浪费性、破坏性的投资建设,坚决追求长久的生态效应;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根据我县的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现状,结合环境、能耗与水耗标准,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大力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争取建设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篇2

一、关于省委《决定》的基本背景

省委谋划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决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基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考虑。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七大以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等重要场合和全国各地开展调研时,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新要求和总书记重要讲话新精神的重大部署和具体行动。

第二。基于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不断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考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明确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分别作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在新的发展阶段,省委又召开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审议通过《决定》,对于形成和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基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省发展形态历史性跨越的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其实质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尚未彻底转变。我省要破解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使我们发展理念由“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力促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基于提高浙江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不重视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全省人民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升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应有之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第五,基于巩固我省生态省建设成果、努力使我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十年绿化浙江”、建设“绿色浙江”等工作的部署实施,特别是生态省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已有成果,做好继承与创新这篇文章,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栽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关于省委《决定》起草所遵循的原则

省委高度重视《决定》起草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带头深入调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力求使《决定》既充分体现中央精神、又紧密联系浙江实际,既符合时展的新要求、又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起草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五条原则:

一是力求科学性。《决定》注重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主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中央一系列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决定》注重科学谋篇布局。主要是从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工作领导等6个方面来构建体系,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框架格局。《决定》注重科学论述重要提法,对重要表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新提法,务必要有权威依据和规范出处,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力求表述准确、严谨、精炼。

二是力求民主性。《决定》在形成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智慧,不断凝聚共识,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决定》建立于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去年以来,赵洪祝书记亲自主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课题调研,并深入湖州、绍兴、宁波等地开展专题调研。省直18个部门和11市也积极开展调研,并形成课题调研报告。《决定》建立于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赵洪祝书记多次主持召开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市县(市)委书记、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以及省级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省委还委托省政协党组召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协商会议,充分征求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人民政协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作了重要探索。同时,委托各市委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党代表的意见建议。全会召开前,《决定》稿印发90个省直有关单位党委(党组)、11市市委、省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和部分老同志征求意见。《决定》起草过程中,共收集610余条意见建议,已采纳420余条。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决定》稿提交全会审议通过。

三是力求针对性。《决定》紧密联系浙江实际,既把握全局,强调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又突出重点,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生活品质

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决定》在总体框架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决定》在各项重点任务的分条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决定》在工作举措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部署,根据工作职责,加快制定和实施“十二五”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拟订年度实施意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力求前瞻性。《决定》放眼全国、面向未来,提出要“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一总体目标,描绘出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必将有力提振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信心。同时,《决定》立足当前、适度超前,提出了与国家和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相衔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比如,提出将“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提出要“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出将氨氮、氮氧化物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一起纳入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在确保完成好国家相关约束性“规定指标”的同时,自加压力,主动提出“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等“自选目标”。

五是力求连续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继承和深化,是与生态省建设等战略举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产物。《决定》注重工作载体的连续性,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本届省委坚持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坚定决心。《决定》注重相关规划的连续性,吸收了《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精髓,注重两者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延续性。《决定》注重具体举措的连续性。继续强调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工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继续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强调加强污染治理,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等,体现了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的坚持和推进。

三、关于省委《决定》的特色亮点

《决定》作为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战略高度、认识深度和工作力度,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浙江发展实际,具有起点高、立意远、观点新、举措实的特点。归纳而言,其主要特色和亮点有:

一是目标上有新设置。《决定》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这是我省继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目标之后,适应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要的思想。把实现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环境优先,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追求。同时,《决定》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的新载体,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加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新定位,对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示范省”、“全国交通物流发展试验先行区”等新目标。

二是文化上有新追求。《决定》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支持作用。《决定》强调挖掘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总结提炼浙江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中的丰富生态思想。《决定》强调引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出要研究制定我省推进生态的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大中小学生和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决定》强调推进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建设,提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植物园等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生态市县、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设立“浙江生态日”,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决定》强调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鼓励引导城乡居民生活节能节水、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全民健身,主动做好垃圾分类,积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篇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中心位置,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更是践行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十三五”期间,我们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全党全国总动员,五级书记齐上阵,精准脱贫思想精准落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全国人民有信心和决心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以首都生态文明教育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旨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时回应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凝聚起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共识。

首都生态文明教育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科学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推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重大历史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范畴,不仅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思想指引,也为未来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方向判断和价值引领。首都教育领域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应该以生动实践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上落地生根,

篇4

新常态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张 勇

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以及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分析新常态下资源环境新形势,研究部署2015年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一、切实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发展改革(经信)系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中央部署,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文件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近日即将印发。开展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研究,启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研究提出并报请国办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通过强化目标责任、加强政策引导、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3.4%、2.47%、2.9%、6.7%,成为新常态下的新亮点。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开展墙体材料革新,资源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四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大气、水、重金属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工作方案》,推动车油路统筹综合治理机动车污染。各地区、各部门环资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去年,在各地区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大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全面分析、深刻理解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更加突出

党的十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今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环资工作作出明确部署,要求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决策部署,使环资工作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我们要认真履责,积极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切实把中央“五位一体”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环资工作注入了新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换挡,发展方式进一步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过去的一年,我国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不断释放,化解钢铁、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取得积极进展,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去年节能减排之所以能取得“十二五”以来最大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说,经济步入新常态为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预定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推动环资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资源环境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硬约束

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发展的软肋、短板,这对环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石油、天然气、耕地、淡水等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生活稳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资源消耗呈刚性增长。二是利用方式粗放。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水资源产出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多,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三是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资源无序开采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扎实做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四)环资工作本身面临着新挑战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地方容易在稳增长的情况下忽视和减弱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煤炭、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增速放缓,也容易造成企业节能改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降低;随着管理方式转变,一些老办法已经不管用、或者不能用,新的办法还不成熟或在“立”的过程之中,有的还不会用、用不好;一些地方满足已有成绩,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环资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环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顺应大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明确目标任务,扎实做好2015年工作

2015年的环资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制度创新和模式探索,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认真谋划好“十三五”重大政策,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和节能减排综合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的战略任务,是环资工作的主题主线,要抓紧抓好。一是认真抓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宣传贯彻。尽快提出《意见》的部门分工,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后印发。研究制定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指导意见,切实守住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加大《意见》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二是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在制度创新、模式探索,而不是弄盆景、搞政策洼地,关键是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要跟踪分析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展,总结有效模式和制度创新亮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尽快启动第二批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三是加强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密切关注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抓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在实践中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要把宣传、贯彻、落实好《意见》作为今年工作重中之重,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任务落地。

(二)强力推进节能降耗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是今年的硬任务,既是中心、也是底线,必须确保完成。特别要强调,各地的目光不能只盯在完成目标上,而要将其作为倒逼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解除群众“心肺”之患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一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带动社会投入,加快实施重点工程。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做好高效电机和节能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效领跑者制度。二是加强形势分析。按月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并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做好应对复杂情况政策储备。对进度滞后、形势严峻的地区适时开展专项督察和推动。三是做好节能评估审查。完善能评审查程序,积极推进网上在线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督检查,推动全国能评项目联网运行。以大气污染十大严重城市为重点,扎实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四是强化目标责任。开展2014年度节能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现场评价考核,把考核变成帮助地方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公告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各地要组织好地市级政府和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落实奖惩措施。五是完善法规标准。研究修订能评审查管理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办法,出台节能监察办法。50项左右节能国家标准和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目录。

(三)推动循环经济做大做强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治本之策,我们要多措并举,深挖潜力。一是做好工作统筹。加快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将近年来试点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循环经济统筹规划,年度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各地要抓住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做好统筹谋划,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取得重点突破。二是深入推进试点示范。支持6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支持25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17个城市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5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做好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广。三是推进“双百工程”建设。继续抓好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修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切实抓好秸秆综合利用,确保2015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地区利用率达到85%以上。四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研究提出落实节水优先战略的意见,出台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再生水、雨水、矿井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探索推行合同水资源管理。

(四)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必须下大力气尽快治理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一是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污泥处理处置和配套管网建设,推动垃圾焚烧处理,努力实现规划中明确的污水垃圾处理目标,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二是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燃煤机组脱硫脱硝除尘、钢铁烧结机脱硫、水泥生产线脱硝等改造,新增二氧化硫减排能力60万吨,氮氧化物减排能力100万吨。加快淘汰黄标车,推动油品质量升级。示范推广煤电超高能效、超低排放行动计划。三是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和园区两个层面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工作,探索解决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完善配套政策。四是抓好清洁生产。加大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的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从源头削减污染。将清洁生产审核结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产能重组等。五是突出重点地区。制定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作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多元化筹措机制,推动生态环境率先突破。抓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重点地区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丹江口库区及南水北调中线、黄河中上游等水污染治理力度。

(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既利当前稳增长,又利长远调结构,还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要加大支持力度,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快实施生态环保重点工程。去年和今年通过加大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已累计投资9200多亿元开展国土生态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水工程。各地要督促项目主体加快前期工作,尽快完善审批核准要件。鼓励技术审查、评估机构提前介入,主动沟通,加快评估论证。建立审批核准“快速通道”,主动服务,优化程序,尽量缩短审核周期。二是持续挖掘市场潜力。各地要组织重点用能排放单位开展能效排放水平对标、节能环保诊断等,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合理安排“十三五”任务。一批能效领跑者名录和能效指标,使有关企业单位赶有方向、学有目标。三是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力度。节能环保市场涌现出许多新技术,要通过推介会、现场会等加大推广力度。结合一带一路、对外援助等,推动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研究支持先进技术推广的财政、金融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四是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六)深入开展全民行动

研究促进绿色消费的措施,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做好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工作,加强资源环境国情教育,以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等为重点,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良好的宣传活动,形成有力的舆论引导。各地要宣传“十二五”节能减排取得的成效及采取的政策措施,增强治理环境问题的信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节能有道、节俭养德”为主题,组织开展第25届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

三、奋发有为,狠抓落实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一年,全年的工作承前启后,任务重、要求高。

(一)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谋划好“十三五”

明年,“十三五”重大规划都要陆续出台,今年要先期抓好各领域重大目标、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问题研究,为编制规划打好基础。初步设想,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这些规划的目标要与地方做好衔接沟通,充分体现各地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功能定位要求;政策措施要注意总结地方的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针对性、有效性;重大工程和项目要解决关键问题,切实发挥工程项目的带动作用。开展经济绿色化水平评价研究,形成对地方转型升级的正确导向。要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出谋划策,使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工作得到充分体现。

(二)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推进简政放权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印发了推动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方案,对机关转型提出了明确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要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作风,提升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和本领。要继续清理和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取消和下放的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目录,将节能评估审查同步下放。目前,国家发改委还正在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能够废止的全部废止,能够合并的尽量合并,确需保留的要说明理由,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的干预,给市场松绑,释放市场活力。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用在全局和战略问题研究上,用在解决重大难点、关键问题上,用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在下放权力时,要加强中央地方互动,责任要同时下放,能力要同时培养,做到无缝衔接,确保各地接得住、用得好。

(三)加强项目管理,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工程技术措施。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将继续支持节能、循环经济、资源节约、重大环境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项目。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除极少数资金由国家发改委安排到具体项目外,绝大多数资金打捆下达到地方。国家发改委对项目范围、补助比例等提出要求,地方确定具体项目,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通知已于3月中旬下发地方,各地要做好项目组织,按时报送进展情况,开展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稳定投资增长做贡献,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确保工程实施效果。

(四)加强系统联动,形成整体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国家的政策需要地方去落实,制定政策措施也离不开地方的实践和凝练,许多地方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式也具有相似性。这需要加强部门协动、上下互动、系统联动,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增强政策实效。地方发改委、经信委贴近基层、熟悉企业,对形势的变化最敏感,各省要按季度做好形势分析,把问题及时上报,为决策提供坚实基础。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上报本地区的成功经验,国家发改委将印发供各地学习借鉴。要支持地方开展实践探索,国家组织的试点示范要向有基础的地方倾斜。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与兄弟部门的沟通协作,从大局、长远出发,多商量、多沟通,形成工作合力。

(五)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工作能力

篇5

一、切实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县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把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问题摆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强化农村环境监管,加强农村污染防治,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同时,主动出击,积极开展了全县地下水和白河、唐河、湍河沿岸地下水调查,摸清了全县地下水水质状况,制定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规划和计划,连续三年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向社会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强力推进。今年,我县又把解决白河沿岸居民饮水问题列入以项目为主的重点工作,力争3年内使沿岸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水。通过向上争取和自筹资金,采取打深井、配套集中供水设施等措施,今年又解决了1.3万人饮水问题,目前已使全县乡镇村的20万群众喝上了干净水。

二、以治促建,稳步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清洁的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我县在2006年制定下发的《新野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年实施纲要》,把改善农村环境列为重要内容,明确了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环保目标,提出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设施为突破口,抓好村庄布局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几年来,我县不断加大“一池三改”实施力度,按照“四清、五改、三化”和“六通、六有”的标准,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完成户用沼气建设7800座,同时还建设了果园村综合利用沼气工程和南阳市种猪厂沼气工程。集中对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整治,使这些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脏、乱、差现象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我县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筛选出生态条件较好,文明程度较高的村镇,按照生态创建标准,采取政策引导,资金项目扶持措施,进一步完善软件和硬件建设,使一部分环境优美村镇脱颖而出,目前已有两个市级和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通过了验收。典型带动作用激发了全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热情,全县个新农村示范村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确定为新的奋斗目标。

三、防控结合,强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我县首先是完善乡镇企业发展规划,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和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村镇工业布局,便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集中控制与治理。其次是严格环境准入,实行发改、国土、工商、环保等多部门对建设项目的联动把关,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的落实,坚决做到“四个不批”,不符合环境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布局不合理,不符合选址、选线和规划的不批;对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不批;对增加排污量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不批,杜绝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去年以来,我县先后否决投资额2亿多元的10多个项目。第三是狠抓农村工业企业污染减排,加强环境监管,加大染治理力度,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限产限排,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三年来,我县关停粘土砖等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29个。

四、发展生态安全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近年来,我县围绕发展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不断加快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改变靠大量施用化肥,喷撒农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在面源污染防治上探索了初步经验。如今我县的3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平均施用化肥和高毒农药量不到其他农区的一半,这样即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水平,打响了无公害蔬菜的品牌。与此同时,我县不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健康养殖。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促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通过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现了养殖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我县畜牧公司种猪厂污染治理工程年产沼气立方米,有机肥吨,不仅治理了污染,而且转化成了资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该治理工程的示范带动下,今年我县又有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主动开展了污染防治。

五、大力营造人工植被,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篇6

中共十以来的5年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上,明确提出中国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r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显示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同时满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决心。这就需要中国在系统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走向生态经济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告诉本刊记者,“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重大时期顺应时展的战略决策,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及时作出的道路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执政党又一次完成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为中国发展指明了道路。”

顺应世界文明发展大势的新抉择

今日中国:请您谈谈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张孝德: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融入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过程的战略思路,体现了治理能源环境危机的新思路新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这个新思路新理念不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认为整个文明系统出了问题,能源和环境危机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问题的结果。

虽然工业文明到今天仍然给人们创造着财富,但是由此带来的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已经进入了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的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一系列变革的系统性革命。

第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能源、“互联网+”等革命,标志着整个西方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所以,十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一个世界问题,标志着中国顺应了世界文明转型发展的大势。生态文明解决的是全人类的问题,而以主席为首的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要为世界文明做贡献的责任担当。

第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走过的路,同时,也把发达国家100多年形成的污染问题集中在这30多年中释放出来。如果考虑到环境等一些因素会发现,中国今天的工业文明成本很大、甚至大于收益。如果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绩或许不可持续。

所有这些都倒逼中国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导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

今日中国:中国政府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的高度,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发展新战略的关系?

张孝德:生态文明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学界提出,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把生态文明上升国家战略的唯一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以担当的勇气高举生态文明大旗,这是中国走向新时代“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的表现。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作为行动纲领。

十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理念与思路上,是一个基于东方智慧的治理之路,是一个不同于西方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环境系统治理的新思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发展方向,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导航标。

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举措。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一条通过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以及绿色管理的绿色发展,从根源与系统治理能源危机的新文明之路。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如此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国和世界发展命运的大事。

到目前为止,在面对能源环境约束的世界性难题上,中国已经开始站在文明的高度,按照中国特有的价值和智慧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思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空间和新道路。

十以来的重大决策部署

今日中国:请您梳理一下5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历程,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张孝德:首先,十之后,中共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生态文明理念定位、战略定位、制度定位等所有的问题都进行了布局,形成了整个生态文明系统的战略思想。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十三五规划”。这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三个文件非常重要:

1,2015年5月初,中国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五化协同”。

2,2015年9月,中国颁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细化搭建制度框架,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为加快推进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方案》中提出建立健全八项制度,分别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起由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突出公众获得感,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考核办法明确,年度评价以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参照,主要评估各地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年度评价结果纳入目标考核。

其次,5年来,政府重拳出击,启动对环境污染突出的雾霾天气、水、土壤等的治理。这是政府围绕环境治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5年。

第三,不断完善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从2015年元旦开始,《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新修订的环保法律相继出台,成为沉重打击环境违法者的有力武器。同时,各省也加强了环境立法。

第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这是中国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持续推出的又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举措,对于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扩大有效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年,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5年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在制度建O上为遏制环境污染谋篇布局,为中国的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中共之后,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化到各级政府的体制中,成为各级政府一把手主抓的工作。

未来将是中国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的5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领域将会有重大的突破,例如新能源、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而光伏发电的技术将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未来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因为成本最低,将是发展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最好的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将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将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将会给世界探索出一条低能耗、低污染、幸福度高的新文明模式。这样一种生态文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将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

迈向时代:执政党的新方略

今日中国:在您看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对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意味着什么?

张孝德: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带来的是新文明模式,为解决当代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开出一个新的药方。

篇7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党的*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党的*大以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市委“三市并举”和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高地、三个翻番”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三三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构建浙南闽北边际区域中心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的发展也遇到了比以往更复杂的困难、更严峻的挑战:我县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投入不足、发展不快、总量不大,仍然是我们的县情;结构不合理、产业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存在,农民增收难、企业增效难、财政增长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县的经济运行也同样面临巨大压力;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仍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依然很大。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作风和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适应,有些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异常复杂和日趋严峻的宏观形势,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唯一出路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发展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改革创新的精神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争先创优,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区域中心”为实践载体,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推动“三三战略”深入实施,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浙南闽北边际区域中心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放思想、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努力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以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二是突出实践特色。坚持知行辩证统一,以“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区域中心”实践载体为总抓手,总结借鉴以往集中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动本单位正在做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三三战略”的深入实施。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全程参与,虚心向群众学习,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主动为群众服务,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诚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四是正面教育为主。着眼于保护和调动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注重激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自觉查找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在深化上下功夫,在实效上求突破,努力达到“四个目标”: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解放思想,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三三战略”,构建浙南闽北边际区域中心的根本举措,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在怎样走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条科学发展之路上形成共识,实现思想新的解放和新的统一。

二是解决突出问题。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巩固和发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成果,推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进一步树立党员干部的新形象。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围绕科学发展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县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解决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针对现阶段*发展,要着眼于“突出三大重点、提升三大产业、加强三大建设”,积极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体制机制。领导机关着重建立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切实转变职能;基层单位着重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着眼于深化技能型乡镇政府和服务型机关建设,找准基层政府职能定位,优化干部资源配置,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努力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四是促进科学发展。学习实践活动坚持务求实效,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在新的起点上,围绕省委和市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的经济特色和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着力提升山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均衡性,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

针对*发展实际,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个坚持,五个推进”:

一是坚持抓生态,推进文明发展。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使党员干部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共识,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新路子,在培育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上攻坚克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的顺利实施,形成山区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合力。

二是坚持抓民生,推进和谐发展。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加强民生工程、“平安*”建设、党的建设“三大建设”,提高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能力,推进全县十件大事、县直单位实事实办项目的落实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突出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坚持抓项目,推进跨越发展。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对项目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县上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突出生态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三大重点”,把今年的项目建设和各项工作任务真正抓紧、抓实、抓好。

四是坚持抓创新,推进科学发展。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和本领,敢于直面我县发展中遇到的战略性、体制性、政策性、素质性、结构性方面的突出问题,以深化技能型乡镇政府和服务型机关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体制机制,增强科学发展活力和动力。

五是坚持抓作风,推进合力发展。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建立健全问责制、销号制、评判制“三项制度”,强化抓典型、抓督查、抓队伍“三个抓”,监督促进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使“治滑、治阻、治野、治假、治贪”的“五个治”工作显现成效,使领导干部自觉达到“要群众遵守的我们先遵守、要群众做到的我们先做到、要群众提倡的我们先提倡、要群众管好的我们先管好、要群众不干的我们先不干”的“五个先”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科学发展环境。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根据省委、市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县学习实践活动分两批进行,每批半年左右时间。

第二批: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09年8月基本完成。参加对象为县党政机关,县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党组织关系隶属于县及其部门的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以及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等61个单位,3067名党员。

第三批:从2009年9月开始到2010年2月基本完成。参加对象为党组织关系在乡镇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村、学校、社区等420个单位,7663名党员。

第二批活动开展时,县里确定百山祖乡为第三批活动试点单位。

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单位,原则上按照党组织的领导关系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国有企业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关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确定。对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和正在改制的国有企业的党员以及流动党员等,可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总的要求前提下,区别对待,灵活安排。流动党员一般在流入地党组织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流出地党组织协助。要保证学习实践活动覆盖到所有的基层党组织,确保每个党员干部都参加活动。对那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确有困难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他们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创造必要条件。

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思想发动,认真学习传达、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摸清学习实践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结合本单位实际,紧扣“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区域中心”,创新载体,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动员大会,由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作动员部署,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调研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抓好学习调研和解放思想讨论等工作。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百问》、《丽水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县委领导同志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重要文件精神。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辅导材料。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党员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作学习报告。领导班子要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本单位体制机制,确定重点调研课题,每个班子成员要结合各自分工,深入调查研究,进行案例分析,梳理主要问题,形成调研报告。紧密联系当前经济形势和自身实际,围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区域中心,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大讨论大交流,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以思想解放引领观念转变,以解放思想推进实践创新。

(二)分析检查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等工作。做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前的征求意见工作,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所有党员都要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会,针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领导班子成员要撰写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并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分析检查报告。

(三)整改落实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等工作。根据征求意见、专题调研、民主评议、分析检查中反映和查找出的问题,各级领导班子要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措施、明确整改落实责任,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出公开承诺。整改工作要贯穿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集中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办好几件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实事。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要注意做好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机制的工作,基层党组织也要完善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及时制定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措施。

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边学边改,把解决突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让人民群众从一开始就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

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发展思路不清、发展信心不足、发展方式落后、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不能深入了解群众愿望、顺应群众要求,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对社会和谐稳定重视不够等问题。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片面发展、盲目发展、只顾眼前发展等问题,尤其要解决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视调整经济结构,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节能减排,甚至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不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着力解决全局意识不强,缺乏战略思维,不能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通问题,尤其要解决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不能正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问题。

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党性不强、党风不正、执行党纪不严的问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党员意识不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不正确、作风漂浮以及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

查找和解决突出问题,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哪些问题已具备条件,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解决问题要突出重点,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多为人民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

七、加强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和日常工作。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抽调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参加具体工作,并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担任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班子成员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按照职责和分工做好工作,根据不同批次学习实践活动的特点,结合各自分工,建立联系点,加强指导,解决具体问题,总结创新经验。各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实施分类指导。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总体要求的同时,针对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村、社区以及其他单位的不同特点,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等不同层面,紧密结合部门和行业实际,分别提出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分层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从实际出发,组织好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学习。

(三)积极探索创新。各乡镇、各单位在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规定要求的同时,要紧密联系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符合各乡镇、各单位实际、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增强活动的效果。

(四)加强督促检查。按照省委、市委部署和要求,在我县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时,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向县直各单位和试点单位百山祖乡派出指导检查组;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时,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向各乡镇派出指导检查组;各指导检查组要做好了解情况、反映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提出建议,督促检查、保证质量等工作。

篇8

今天召开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暨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很重视,虽然未能亲自参加,但专门作了批示。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大精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是在总结近年*林业工作的基础上,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化和推进,必将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刚才,清和同志回顾总结了近年林业工作情况,对*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我完全同意,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有关区、县级市的领导也作了典型发言,值得学习借鉴。下面,我三点意见:

一、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党的*大报告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首次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林业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

(一)要牢固树立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林业大发展的观念。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全市正在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务求通过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就林业建设而言,解放思想,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代林业的定性定位。要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高度看林业。多年的实践反复表明,林业是生态之本、和谐之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特别是发展环境承受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确有必要跳出林业看林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实际行动。解放思想,还要全面查找、整改当前影响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好,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森林公园保护建设的问题;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分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如何加快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在发展中解决林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实现林场持续稳定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积极寻求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务求实现用新理念指导林业发展,用新机制解决林业发展,用新方法推动林业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推动林业生态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一要务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量事实表明,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造福人民群众、荫及子孙后代的大事业,其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十分巨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森林作为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能源库,通过城市森林建设,能够增加城市的环境容量,能够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二是通过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三是通过建设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促使人们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厚重的文化支撑。近年来,*通过城市森林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央媒体专题进行了宣传报道,发挥了示范作用。我们要继续总结经验,坚持林业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根本宗旨,以“青山绿地”等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着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生活空间,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三)要切实增强发展现代林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随着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林业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就明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去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主席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党的*大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更是为今后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地位,赋予了重任。同时,从世界眼光来看,与日本、芬兰、莫斯科等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城市相比,*林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所有这些都警示我们,必须切实增进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现代林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应对林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快*现代林业发展,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林业、了解林业、支持林业;尤其是林业系统的同志要善于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创造性地开展林业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胜任林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不断完成林业所承担的越来越繁重的历史责任,也才能为我市建设“两个适宜”生态城市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二、全力推进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下决心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要在巩固“青山绿地”一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实施青山绿地二期“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市森林建设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生态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是我市2010年举办“绿色亚运”,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重点是对城市主要出入口、城市主干道沿线和亚运场馆周边等重要地段实施绿化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各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具体的实施方案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后下发实施。各区、县级市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市的规划方案,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好配套资金,明确工作责任。要根据市林业局先期预下达任务的安排,提前做好今年建设项目的租地补偿和苗木准备等前期工作,以便依时开展工程招投标和种植工作,加快工程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花城特色,搞好每一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整体功能强、局部景观多样、色彩丰富的城市森林景观,逐步形成多功能的有特色的森林生态体系。

(二)分类指导,重点推进。

要结合城市绿化现状,分类指导,重点推进。一是抓好景观林带的建设升级。在“青山绿地”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针对部分新建的主干道沿线还没有绿化,以及部分原有主干道林带存在不连贯和不够宽的问题,重点在*东、南、北方向建立完善和拓展8条50-100米宽的道路林带,串联重点亚运场馆、森林公园、绿色生态旅游景点,形成标志性、贯通城乡、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城市绿色廊道。二是抓好城市主要出入口景观节点建设。在*主要城市出入口、重要主干线交汇点、公路收费站周边等门户地段,结合周边地形地貌,运用植物群落绿化模式,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营造富有岭南特色、展现*绿化水平的生态型绿化景点,打造标志性“绿色门户”。三是抓好重点地段的森林景观资源整合。对城市主要出入口、主干道路沿线和亚运场馆周边重点地段的农田林网、零散菜地、农村四边地和风水林、森林公园、丘陵山地及水系绿化等进行升级改造和整合,形成具有岭南水乡风貌特色的森林景观。四是抓好绿色生态景观标识系统建设。梳理*各类生态旅游资源和绿化建设成果,结合科普教育及城市自然人文景观、公益设施介绍,设置路牌、标志牌和绿色生态地图,形成一套完善的视觉标识系统,直观地向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展示城市绿化设施、人文景观,倡导“绿色亚运”、绿色生活理念。

(三)加强检查,保证质量。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在实施“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中,必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保证质量放在第一位。要坚持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管护,都要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控制工程建设成本。要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检查和监督,把质量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标投标、作业施工等各个环节,切实把好质量关。要注意总结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查找不足,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抓好检查验收。对,延误工期和造成质量问题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切实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

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已进行了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目前我国最高级别的政府论坛,并已发展成为亚欧国家展现各城市生态环境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四个省会城市已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殊荣。*年争办论坛和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竞争异常激烈,包括*、*、*、*、*、*、*、*等,全国已有14个城市正式申报。

我市自*年初*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创森”工作。一是通过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大力营造城市森林,全市森林总量显著增加,森林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项绿化指标达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张广宁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统筹全市“创森”工作。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的重视支持。去年8月由张市长亲自带队到北京向国家林业局汇报我市“创森”工作情况,争取了国家林业局的指导支持。国家“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全国政协环资委和国家林业局联合调研组到*进行前期考察调研,对我市城市森林建设和“创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意义大、影响大,有利于举办“绿色亚运”、提升国家形象,为全国大中城市生态建设起示范幅射作用。年前,“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关于组织宣传*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典型的请示,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政协报、中国绿色时报等9家中央媒体专题对*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朱小丹书记亲自会见中央媒体,这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目前,我市“创森”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密切配合,扎扎实实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举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各项工作。

(一)对照“创森”指标巩固提高绿化水平。

结合“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春季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各区、县级市要对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绿化、美化水平。一是针对去冬今春长期的冻害和阴雨天气带来的影响,迅速组织林业绿化受害情况摸查,开展救灾复绿工作,抓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二是对城区和主干道沿线建筑工程闲置地、农村弃荒地,可通过政府资金补贴和苗木、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鼓励业主单位种植速生绿化树种,尽快绿起来。三是加强重点地段绿化养护建设,尤其是要抓好主要进出口公路林带和城乡结合部绿化保护、查漏补缺,提高林带的连通度和绿化的完好度,以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迎接国家“创森”专家组的考核检查,展示*的生态形象。

(二)大力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氛围。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是依托“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来开展的。由此可见,加强宣传是“创森”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和最重要的内容。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创新宣传手段,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结合城市发展、城市森林建设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力争举办首届全国“生态文明论坛”,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社会环境,形成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强大动力,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发挥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全力筹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今年*要力争办好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由于往届论坛的水平高,而今年申办竞争又十分激烈,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尽早筹划,争取支持,全力办好。尤其要在以下几方面凸显特色、办出水平:一是明确“论坛”的目标与定位。把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办成具有“*风格、岭南特色、中国水平、世界潮流”的高水平论坛,借此展示*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和良好形象。二是突出“论坛”主旨。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主题,将论坛与生态文明和关注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城市森林建设以人为本的实质。三是突出“论坛”创新。结合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配合*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探讨创新型城市生态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措施。四是凸显“论坛”的国际性。适时组织有关管理、科技人员赴国内外先进城市考察访问,学习建设、管理城市森林,改善民生的现念;邀请有关国际组织、外国城市,尤其是20个*友好城市的更多专家和官员参加论坛,进一步扩大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国际影响。

(四)尽快制定*森林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9

会议精神传达和贯彻意见

同志们:

  下面,我简要传达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一、会议基本情况

  200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于1月25日-26日上午在北京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环境保护局(厅)主要负责同志;全军环保绿化办公室负责人;总局各直属单位、派出机构和机关各司、局、办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副局长祝光耀、王玉庆、汪纪戎、潘岳、张力军和原副局长王心芳、原纪检组长曾晓东出席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4年环保工作进展,研究部署2005年环保工作。1月25日上午,解振华局长作了题为《强化环境监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报告,汪纪戎副局长宣布了“表彰全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下午,江苏、广东、山东、贵阳、新疆、吉林环保局分别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规划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抓生态保护工作,整治环境污染等不同侧面介绍了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26日上午,会议进行分组讨论。下午,祝光耀副局长作了题为《开拓创新 上下联动 努力完成“十五”环保各项任务》的会议总结报告。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结束后,接着召开了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会,潘岳副局长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推进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报告。

  二、会议主要精神和特点

  这次会议内容丰富、要求明确、重点突出、安排紧凑。会议主要精神和特点有以下几点:

主题鲜明

  简单说就是:抓好落实,抓住机遇,强化监管。解振华局长作了题为《强化环境监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从十个方面总结了2004年的工作,从十二个方面对2005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当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环境保护工作在当前全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不适应状况。报告实事求是、也非常全面。解局长的报告我们已印发给大家,这里我重点传达他特别强调的几个问题。尤其在“六个不适应”方面,解局长除了指出墨守成规、体制不完善、能力不足、没有充分重视社会监督等几个问题外,对不能敏锐把握机遇、执法不到位等情况进行了批评。他指出,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环境保护将显现更加重要的地位,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可以说环境保护面临极好发展机遇,但仍有些同志思想准备不足,不敢正视挑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难有起色;在执法不到位上,除外部环境外,自身缺乏敢于碰硬的精神,自己腰杆不硬,执法不到位、行政不作为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解局长在2005年的工作中从整体和具体措施上作了部署。即在今年和今后五年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谋划好环保工作的发展大局。

  (二)要求明确

  2005年是实现“十五”环保目标、筹划“十一五”环保大计的关键一年。今年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取得新突破,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得到巩固和提高,强化环境法制和社会监督,探索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努力完成“十五”各项环保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05年环保工作重点是:

  一是要筹备好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二是要认真编制“十一五”环保规划,将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和目标;三是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四是要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五是要深化生态保护工作;六是要做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七是要严格规划和新建项目环境管理;八是要继续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九是要健全法规、标准和政策;十是要推进国家环境合作;十一是加强能力建设;十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和队伍建设。从第七到第十二个部分,解局长用很大篇幅提出对付“六个不适应”的对策,如:

  ——加大环评改革力度,通过环评参与综合决策;

  ——严格执法,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未批先建的项目,一律责令V菇ㄉ瑁?婪ùΨ#?BR>  ——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的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中纪委五次全会的要求,联合监察部对企业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予以重点查处;

  ——完善分级审批制度,将按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程度调整和上收一级审批权;

  ——加大社会公开力度;

  ——严格环评队伍监管,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配合立法机关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就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等进行修改;

  ——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将环保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试点工作;

  ——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这项活动作为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系统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执政能力的一个极好机遇,解决突出问题;要以贯彻“六项禁令”为重点,加强行风建设,结合行风评议对容易出问题的重点环节和部门开展调查,提出整改办法;

——继续开展政务公开,要对重点案件查处、重大项目审批、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使用等实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开展反腐和廉政工作;

  ——加强环境监察队伍规范化建设等。

  会议要求在2005年的工作中:①突出一个主题。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五个统筹”中找准环保工作的地位和奋斗方向,齐心协力起草好中央将要发布的环境保护决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保目标提供组织、制度保障。②集中力量编制好两个规划。即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全国环保系统能力建设规划。③三大领域即污染防治工作、生态保护工作、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要有新进展。④重点推进四项工作。即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开展执法专项行动,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境准入;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⑤切实加强六大能力建设。即监测、信息、宣教、科技标准、队伍和国际合作六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三)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新意明显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代表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推进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工作报告。潘岳同志在报告中回顾了2004年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他指出,2004年环保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弘扬态文明、宣传环境文化为主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绿色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高环保队伍素质,取得了明显进展。大力宣传环境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形成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积极推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推进环保公众参与;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六·五”世界环境日、淮河水污染防治以及循环经济试点四大战役性新闻宣传,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主动做好未成年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工作;文明行业创建成果喜人等成果都作为环保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扩大了系统精神文明创建的内涵,给人以新的启发。

他同时指出,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领导同志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系统内工作机构没有理顺、农村绿色创建明显滞后等。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全民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广大环保工作者必须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推动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潘岳强调,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机制。各级领导同志要花时间研究精神文明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机构建设,形成主要领导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协调联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运行机制。

潘岳同志在报告中对2005年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2005年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促进行风建设。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二要大力宣传环境文化,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大张旗鼓宣传环境文化和环境伦理,引导绿色生产与消费方向,使环境保护理念真正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新杠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与资源配置的调节器。三要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要加强对绿色学校等绿色创建活动的引导和推广,让更多学校和社区加入创建序列。四要大力推进环保公众参与。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明确认识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群众的权利。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改进信息公开的形式,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要加强与不同环保组织的联系,搭建政府公众对话平台,与民间环保组织一道传播生态文明的火种。

  三、结合实际,开创性地做好我们的工作

  我在这里仅提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1、要抓住机遇。

  今年年初省委全委会上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对得当,就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应对失当,有机遇也抓不住。小平曾经说过,‘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机遇易失不易得,能否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对我们各级领导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广大群众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环境、重视循环经济的建立等大好形势下,我们要怎样工作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

  2、怎样解决我们队伍中“六个不适应”的问题?

篇10

在关注森林活动即将迎来10周年之际,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市举办城市森林论坛,必将对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林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社会对林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回顾林业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的林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仅在消灭荒山、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等方面作出了示范,还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工作,今年6月在《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中,明确作出了“以打造宜居城乡为载体,建设美好家园”,“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以森林、土壤、水、大气为重点,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战略决策。广东省推进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模式,必将在全国发挥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优美的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直接体现。

我们一定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在继续大力加强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和重视人居生态建设。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对城市森林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城市林业建设赋予的重大使命。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城市森林为实现城市生态良好提供保障。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具备良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是生态优美的城市,才能是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宜居的城市。城市生态良好,不但体现在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还体现在城市生态产品的极大丰富。森林是生态产品的最大生产者,发展城市森林是城市解决污染、噪音、粉尘、热岛效应等问题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只有科学经营好城市森林,充分挖掘其功能、发挥其效益、提高其质量,城市森林生产的生态产品才会更多更好,人们在享用清新空气、洁净的水、安全食物方面的幸福健康指数才会更高。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城市森林为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一个城市经济的增长空间有多大,从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城市的生态容量有多大。发展城市森林是保护和扩大城市生态容量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据专家研究,一辆奥迪轿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14亩人工林就能全部吸收;一座2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48万亩人工林就能全部吸收;一架波音777飞机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1.5万亩人工林就能全部吸收。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我们绕不过经济发展中的能耗排放等问题。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森林,提升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和吸碳能力,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更大的生态容量,才能更有利于建成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城市。

森林既是第四大能源,也是最大的循环经济体。城市森林不但可以提供可再生、可降解、无污染的绿色林产品,还可以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业生物质能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节约能源资源。此外,发展城市森林,壮大森林旅游、森林休闲、森林保健等新兴生态产业,还可以为城市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扩大城市就业。因此,保护城市森林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城市森林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为发展经济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