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旅游资源概况

篇1

关键词:旅游发展  策略研究  和谐旅游 

    ⒈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研究的综述与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市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安庆市的地位不断得到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庆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引起了不少研究者对安庆市旅游发展的关注。

    但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一直是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推动了中国旅游整体发展浪潮,优化旅游发展策略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建立在此基础上,在探讨了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⒉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

    2.1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

    安庆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5处(种),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其中自然旅游资源39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46%;人文旅游资源46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54%。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18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21%;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7%;气候与气象景观类旅游资源5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6%。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历史文物古迹遗产类旅游资源3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42%;现代与抽象人文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总体来说,安庆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

    2.2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

    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安庆市在201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67.28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2.27%;实现旅游总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40.03%。安庆市旅游发展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安庆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举措是分不开的。

    2.2.1 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市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类型多样,全市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正在着手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及极具开发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庆市山环水绕的地缘优势和皖江文化的发源地,使得安庆市可挖掘的旅游资源品牌是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性,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如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被汉武帝封为“古南岳”的天柱山,传遍四海的黄梅戏以及着名黄梅戏艺术家(如马兰、韩再芬等),桐城派故里,长江孤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高山出平湖的花亭湖,中国佛教第一山——司空山等等,举不胜举。

    2.2.3 安庆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确立了“打造旅游文化休闲基地,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关于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和政策保障等。2008年制定了《安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三山两水”(天柱山、司空山、妙道山、花亭湖、潜河)旅游扶贫项目规划及《城区人文旅游资源暨大龙山风景区综合开发规划》等,并研究制定了《当前抓旅游促消费十项措施》, 全力支持旅游市场振兴。各县(市)、郊区及重点景区(点)也在规划制定及修编完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着当地旅游发展,形

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全民参与的良好旅游发展局面。

⒊安庆市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3.1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这里所要阐述的“人”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客源市场层面的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这就使得旅游发展应客观全面的了解旅游者的空间流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客源市场。其次是旅游管理者层面的政府。安庆市旅游发展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系统的自身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确保旅游业有序、高效、持续发展。再次是旅游目的地层面的社区居民。旅游发展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利益,探索社区居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居民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旅游发展的和谐环境。最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是遵循旅游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探索低碳、节能、环保的旅游发展的新道路,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3.2抓住机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构建区域旅游圈

    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崛起和宜(安庆)宁(南京)城际铁路的建设,给安庆市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迫切需求,是面对旅游市场竞争的一种战略性选择,是在时代和历史推动下的必然趋势,为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安庆市应以皖江城市带和宜宁城际铁路为契机,通过区域政府搭台,加强区域旅游发展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和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圈,乃至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圈。

    3.3利用地方高校优势资源,加快旅游人才建设

    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今天的旅游发展中,旅游领域的竞争已经凸现为旅游人才领域的竞争,因而拥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旅游人才的培养开发是影响旅游发展的长远大事,如果旅游人才短缺,发展旅游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安庆市旅游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安庆市旅游发展的严重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可以采取加强建立地方政府或企业(包括旅游管委会)与地方高校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安庆师范学院的优势旅游人才资源,尤其是安庆师范学院近来设置的涉外旅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安庆市应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⒋结论

    旅游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当然安庆市旅游的发展也不例外,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旅游业及其发展环境与旅游者、政府(政策)、企业和当地居民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将是实现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安庆市旅游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安庆市“和谐旅游”发展。 

[1]方百寿,王玉瑜.安庆市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6):25—29.

万绪才,冯学钢.安徽省安庆市山水旅游开发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9):117—119.

篇2

关键词:六盘水;山地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68-02

在我国乃至世界多数地区都已将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山地旅游在旅游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六盘水位于云贵高原区东部,市境内90%为山地,山地旅游应当成为六盘水市旅游开发的支柱,成为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结构转型的主力,成为山区居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因此,六盘水市山地旅游资源在开发中产生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六盘水市山地旅游资源概况

1.1 六盘水山地旅游概况 山地一般是指海拔在500m以上具有一定坡度的正地貌类型。山地因海拔高度的不同又可分为高山(海拔高度在3 500m以上)、中山(海拔高度3 500~1 000m)、低山(海拔高度1 000~500m)。六盘水市一般地区的海拔在1 400-1 900m,钟山区大湾镇韭菜坪是地面最高点,海拔为2 901m,最低点出现在六枝毛口乡海拔586m,相对高差2 315m。

1.1.1 自然概况 六盘水地处云贵高原东侧一、二级台地斜坡上,云贵川三省交界,东经104°18′~东经105°42′,北纬25°19′~北纬26°55′。六盘水地貌景观以山地、丘陵为主,另有盆地、高原、台地等地貌类型。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低纬度高海拔等因素的作用下,气候温暖湿润,使得年平均气温维持在13~14℃,7月最高均温19.8~22℃,1月最低均温在3~6.3℃。

1.1.2 人文概况 六盘水得益于三线建设的成果,奠定了厚重的经济基础,据统计,2015年六盘水国民生产总值(GDP)到达1 201.08亿元人民币,排在贵阳、遵义、毕节之后,位列全省第四。截至2010年,数据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为73.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率达25.8%。六盘水所处的地理位置让本市有“四省立交桥”之称。

2 六盘水市山地旅游资源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六盘水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特色明显。全市有少数民族44个,因此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盘县妥乐古银杏风景名胜区珍稀植被资源、野钟黑叶猴保护区珍稀动物资源等众多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六盘水也被称为“中国・凉都”,得益于六盘水良好的气候条件。

2.2 劣势分析 各景区向外的宣传的力度不够,表现为景区的信息不够完善,游客信息获取的渠道少或获取的信息不全,增加游客的心理感知距离。导致部分旅游资源知名度较低,景区吸引力不够。

2.3 机遇分析 六盘水市正由能源工业城市向绿色经济旅游城市转型,并提出“大健康,大旅游”的旅游概念。因此六盘水经济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力调整,由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移,让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在第三产业提供服务。六盘水市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产业效益。在产业扶持方面,按产权分离的原则明确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所属,鼓励民资、外资等资本形式投入到旅游业的开发中,以特许、承包、租赁等方式为各种民间资本提供渠道,参与开发建设盈利性旅游项目,将一事一策的方式运用到重大旅游开发项目的配套优惠政策。

2.4 挑战分析 同质化严重,竞争压力大。在全国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中不只是六盘水在对其进行开发,且在全国来看已经有较多的开发的很好的山地旅游资源,同质竞争较大,这给六盘水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3 韭菜坪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韭菜坪概况 韭菜坪景区坐落于贵州省西部,在毕节市赫章县与六盘水市钟山^大湾镇的接壤处,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韭菜花分布带,同时韭菜坪也是我国独一无二野生韭菜花保护区。有“贵州屋脊”之称的韭菜坪是贵州陆地上的最高峰,海拔为2 901m。在韭菜坪景区周围,居住着和自然相处融洽的少数民族同胞,由于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少,这里保留着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阿西里西”文化。

3.2 景区发展现状

3.2.1 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通过对景区建设方面调查数据的整理统计,从9个方面进行说明,各方面的选项分别为好、较好、一般、较差。(1)有53.2%的游客认为景区配套设施的安全性、便捷性一般。(2)54.5%的游客认为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一般。在景区景点设置方面的特色性及文化精髓是否突出来看,49%的游客认为只有少部分能展现景区的特色及文化精髓,在绝大部分能、全部能、基本不能这3个方面占比分别是35%、7%、9%。

3.2.2 景区未来发展建议方面 通过整理调查数据,由游客选出韭菜坪景区应打造何种旅游模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以自然风景为主、以露营为主、以山村度假为主,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分别为85%、52%、51%的选择率。在游客长期的旅游活动的对比中,游客觉得景区还缺乏什么、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的选项中所有被调查者中有62%的游客选择缺乏娱乐性,54%认为景区交通不够便捷,51%认为景区文化底蕴不够浓厚。

3.3 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调查整理,将问卷调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

3.3.1 客源市场单一 韭菜坪景区的主要客源在省内,景区应在保证省内客源不减少的情况下,逐渐吸引并引入周边省市的客源。景区游客集中在省内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1)山地旅游品牌没有打响,景区吸引力不够。(2)游客对景区的距离感知大于旅游收获,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在旅游途中。

3.3.2 旅游动机比较单调 多数游客的旅游动机仍是处于旅游的初级阶段游览观光,最主要原因就是景区开发不足,不能满足游客其他方面的特殊旅游需求如露营等。因此景区应开发出适合更多年龄层的旅游活动项目,比如针对老年人的康体养老旅游,针对儿童、少年的游戏设施,针对旅游目的不同的人群打造不同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去韭菜坪做科研学习的学者、研究人员。

3.3.3 基础设施不完善 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去欣赏景区的自然风光,还有景区的服务设施,要求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游客从进入景区到离开景区的时间段内,对景区的服务、餐饮、住宿、交通、游玩、购物、娱乐等各方面都感到满足。

3.3.4 宣传力度过低 宣传力度过低也是造成客源市场单一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景区没有一个引爆性的旅游特色产品引导宣传导向,实际宣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景区应该增加游客获取景区信息更新的渠道,从旅行社、电视、网络等方面把景区广告做好,提高景区知名度。

4 韭菜坪山地旅游开发策略

在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量保证景区自然环境的完整,使景区在开发之后生生不息良性的循环发展,得遵循以下几个开发原则。

4.1 因地制宜原则 在对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建筑物的布局,无法避免必须修建的建筑应和山地的自然景观协调,不显得很突兀,影响景区的整体观感,让游客在游玩中找到回归大自然回归山地的乐趣。发展山地旅游各景点的景观布局会有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方案完成景点的开发,因此旅游景点的开发要遵守因地制宜原则进行[3]。

4.2 适度开发与保护原则 山地在一定程度上就包含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等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旅游活动单一的问题,景区管理处为避免这种可能的出现就会大力的投入开发出更多的景点[1],在更深层次的开发中就肯定会出现开发过度的问题,导致一些珍贵的自然形成物受到破坏,得不到长期发展,致使景区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要在遵守适度开发和保护原则的条件下对景区进行开发。

4.3 特色原则 一个景区的生命周期与景区开发出来面向游客的产品是否主题鲜明突出特色有很大关系,也是吸引游客的直接动力和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山地旅游的开发必须注重特色性,让游客体验到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山地旅游环境和地方特色文化,并留下深刻印象。

4.4 鼓励居民参与原则 山地旅游的开发都在山区,韭菜坪山区也不例外,当地居民生活拮据,开发山地旅游就给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活力,居民能参与到这样的经济活动中去并从中获得利益,但是当地居民可能因为保护意识较差,致使景区开发企业与当地居民在利益产生冲突时[2],与当地居民产生矛盾,使得双方利益受损,所以要求景区的开发管理者与政府与当地居民利益共存,并鼓励他们参与到景^的建设与经营中去,双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避免双方冲突。

参考文献

[1]王瑞花.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2]刘宇峰.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中三角;经济增长

一、前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中三角”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随着中三角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四大城市圈合作的不断加深,区域内旅游资源联合开放也在不断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三角地区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将成为一大主流趋势。因此,如何利用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真正将跨区域旅游资源联合开发落到实处,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二、中三角地区概况

(一)中三角地区四大城市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华中地区,湖北省省会,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中国十大城市之一,中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内遍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景区17家。

长沙: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之一。长沙旅游资源独特众多,其中不乏全国和世界意义的精品。其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洲、城的景观格局为奇特,尤其是十里长洲橘子洲为世所罕见。

南昌:南昌又名豫章、洪城、英雄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南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文化遗址600余处,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合肥:合肥,安徽省省会,因淝、施二水交汇而得名,合肥位于安徽正中部,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其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开福寺、莲花庵、汤池温泉等等。

(二)中三角地区重点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情况

中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类型如下:

1.地文景观

山丘型旅游地,谷地型旅游地,断层景观,褶曲景观,凸峰,独峰,峰丛,奇特与象形山石,岩壁与岩缝,峡谷段落,沟壑地,岸滩

2.水域风光

观光游憩河段,观光游憩湖区,潭池,地热与温泉

3.生物景观

林地、丛树、独树、草地,草场花卉地,林间花卉地,水生动物栖息地,陆地动物栖息地,鸟类栖息地

4.遗址遗迹

文物散落地,历史事件发生地,废弃寺庙,废弃生产地,交通遗迹

5.建筑与设施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场所,景物观赏点,展示演示场馆,楼阁,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名人故居,历史纪念建筑,书院,特色市场,陵区陵园,桥,水库观光游憩区段

6.旅游商品

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及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其他物品

7.人文活动

人物,事件,文学艺术作品,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饮食习俗,特色服饰,文化节,商贸农事节

三、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介绍

区域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是指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更高的旅游产品―市场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

旅游业作为凝聚力很强的行业,最有条件也最有必要加强联合。搞好联合才能实现新的资源和产品组合,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基本上可以分为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弱联合三种开发形式。从经济发展上看,中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应属于强强联合。

四、中三角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思考

当前,鄂湘赣三省《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于2012年初正式签署,为推进“中三角”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2012年四月中旬召开的武汉会商会议,确定了三省共同创建“中三角”集群旅游品牌,并就实现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等六个“一体化”达成共识。

通过以上研究基本可以了解对中三角地区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迫切性及现状。接下来,本人将从客观与主观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两大角度切入,探究中三角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客观上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

客观上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要做到将客观的、实际的旅游资源联合在一起,达到客观上的一体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游客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

基础设施的建设始终是较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前提。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必须纳入中三角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规划当中。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尤其要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武汉强大的交通区位优势,建立以高铁为中心便捷快速的城市交通网。同时,加强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交通网的联合发展。

与此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基础设施风格的统一,特指在各个地区旅游标准化的前提下,通过地区间达成共识,促使旅游标准化的风格趋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2.设计与开发一体化旅游产品,加强地区间旅行社的合作

设计与开发一体化旅游产品,加强地区间旅行社的合作,是促进区域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最便捷途径。能从直观上将跨区域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旅游市场的发展。

同时,也应当加强地区间的旅行社合作,建立合作联盟,对不同客源市场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在实施旅游产品一体化的过程中,注重以中心城市为集散中心,以核心旅游景区为依托,注重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旅游市场的差异化、各类旅游要素的组合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深化区域内企业合作,促进企业合作一体化

可以说,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将涉及到旅游业发展的多方面。联合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在促进企业营业额增加的同时可为区域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做出贡献。为此,应当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以资金、品牌、市场为纽带,在本区域内形成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持续扩大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主观上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

主观上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最主要的任务是要为区域内旅游资源创造精神上的联系。要使游客从情感上对中三角地区产生一体化的感受。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的设计不同旅游系列,较好地帮助游客形成认同感。

1.从旅游资源的共同点出发

中三角地区地理位置相近,有非常多的共同点。为此,从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共同点出发,可以设计出较为出色的旅游系列。例如,可以利用中三角区域内的城市历史设计“江南老城之旅”,利用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设计出围绕三大名楼的旅游系列等等。

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共同点的旅游系列。有利于加深游客对“中三角”概念的认识、对中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的接受程度。

2.从旅游资源的不同点出发

相比起中三角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自然类旅游资源的缺失可以说是旅游资源开发上的一块短板。为此,可以利用中三角中心城市较为发达的优势,开发一系列针对城市的旅游项目。例如,可以通过为各大城市设计不同的关键词,开发城市主题公园;还可以通过利用各大城市文化、习俗、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化,举办各类城市现代节庆。通过利用地区间的差异性,能够开发更多方面的旅游资源,并且,由于差异化,可以为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以防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五、结语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中部崛起。同时,中三角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跨区域开发,会为中三角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然而,中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当前已被列为工作的重点,但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希望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对中三角地区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真正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达华.串珠抱团,推进中三角旅游业一体化[C]//政策,2012

[2]温如春,钟新桥.中三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2(10)

[3]孙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人文地理,2001,16(4)

[4]李金滟.中三角城市群多维能级梯度分析与绿色崛起路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9)

[5]黄建军,廖志明,彭欢首.长沙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6)

[6]何调霞.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评价[J].城市问题,2013(4)

篇4

【摘 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它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也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曲阜的主要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名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产品结构单一、小门票经济、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名城污染等问题。借鉴国内外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的范例,在历史文化名城宏观规划的指导下,围绕曲阜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系统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1-0023-01

一、历史文化名城曲阜的概况

(一)曲阜概况

曲阜素有“孔孟之乡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和尚东旅游的主题形象。曲阜是神农故都、皇帝生地、少昊之墟、商殷故都、周汉鲁都,又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地发源的,被誉为“东方圣城”。

(二)曲阜市旅游资源及特性

曲阜市的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文物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概括起来,曲阜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数量众多,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均有重要的地位。二、主导型资源级别高,知名度大,影响广泛,优势突出。三、资源特色突出,文脉突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形成完整的圣人文化体系。

二、名城的保护现状

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既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成就,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特色和灵魂。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绝对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灵魂。解放前,曲阜的孔庙孔林由衍圣公主持祭祀,进行管理。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民政府设立专职机构,多次命令,制定法规,批专款对古建筑加以修葺,对珍贵文物建有设备完善的文物档案馆,并先后开展了文物普查,鉴定分级,文物陈列于研究工作。曲阜市通过了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策略。按古城保护的原则,对古城保护的空间高度、街巷、民居文物古迹进行区划和分等级,做出控制性的详细规划。保护等级按文物价值和古城风貌分为绝对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分别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使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机构单一

曲阜是的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这些资源在旅游业兴起之初曾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并带动了国内市场的发育成熟。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广泛开拓及产品多元化趋势的加强,尤其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逐渐被休闲度假和综合性旅游所取代,曲阜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已明显的不适应这种发展需求。近年来,接待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

(二)曲阜旅游的门票经济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由于曲阜市的主体旅游资源空间狭小,三孔旅游资源的分布空间仅有2.21平方千米,尤其是孔庙孔府的面积和起来只有0.21平方千米,游览的空间容量和 时间容量都不大,。并且在旅游高峰期,数万游人涌入主景区,人潮涌动,拥挤不堪,严重破坏了文化圣地特有的旅游氛围,加上游览线路安排的不合理,游览时间短,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区位劣势

由于曲阜是县级城市,其经济发展制约了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业的综合体系食、住、行、游、购、娱,相应的娱乐和购物设施还没有完善起来。

(四)曲阜市旅游资源的破坏较为严重环境污染明显

(1)资源本身的破坏。如曲阜的“三孔”旅游景区,尤其是孔庙孔府内,由于大量游人进入,使景区内土壤板结,通气,透水性能较差,影响古树木的呼吸和生长。(2)旅游环境氛围的破坏。城市的建设与施工,严重影响了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的保持。如.明故城内过度的商业化和大量公用设施的增加,大大削弱了文化古城的氛围。(3)环境污染。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所造成的污染如曲阜市内的主要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护城河和泗河。另外,就大多数旅游者而言,自觉的保护旅游环境的观念还未形成,加之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巨大,经济收入和文化较低的旅游者急速增长,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四、名称曲阜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名城保护与开发策略

要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各文物古迹的重点保护,这些都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过程中最翔实,最古老、最直观、最具说服力的历史见证,更是城市人文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用以确认历史名城资格的重要依据和物质见证,应以最大的努力与投入加以保护。

(1)改善城市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1.首先要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名城的生存基底。2.其次要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市政建设融入旅游和园林意识、努力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3.要努力培育城市文化,提高城市文化含量。4.在社会环境方面,应将精神文明建设与旅游形象建设相结合,提高城市社会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2)功能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曲阜作为一个县级旅游城市,仅靠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发展旅游,导致资源破坏严重;而且旅游又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在旅游旺季,由于原来的旅游景区的客容量,容时量小,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完善产业体系,发展大旅游。如大力发展与旅游也密切相关的园林、文化、娱乐、交通运输业。因为旅游活动不可能仅局限在景区,他们要去娱乐、购物、休闲,需要其他产业来支持。

(3)科技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切实将“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合格层面上。要有重点的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包括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的电子信息技术、旅游环境整治技术、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等,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利用科学技术延伸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4)营销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感知形象一般较为固定,要求旅游开发者根据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产品线路相结合,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进行营销。将历史文化名城较为固定的感知形象贯穿于旅游营销的每一个环节,注重树立名牌效应,以龙头产品的营销带动整个旅游产品的营销,从而增强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影响力。曲阜以三孔为龙头带动其他旅游产品的营销。

小结:曲阜作为老牌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孔子的故乡,很早就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历史在发展,城市要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也要发展。但是近年来,曲阜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收入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与其知名度很不相符。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对这一现状的重视,使未来曲阜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优秀的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M].中华书局,1994年7月。

[2]张玉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J].古城,2002年5月第4期。

[3]贾鸿雁.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去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张荣.对提升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功能的思考[J].2004年第25卷第5期。

[5]陶伟.中国遗产地的旅游进程[J].中国旅游报,2002年第3期。

篇5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民族民间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中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变化所形成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复合体,通常将其归入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把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变成吸引游客的活动,即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

一、喀什民俗简介

(一)喀什民俗概况

喀什,是“喀什噶尔”的简称。“喀什”是突厥语“玉石”之意,“噶尔”则是古代塞种人语言中的“地区”、“邦国”之意,合译即“玉石之国”或“玉石集中之地”。喀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存有众多的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古墓葬、古建筑,显示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有闻名遐迩的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班超纪念公园、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叶尔羌汗国遗址、・喀什噶里墓、高台民居、莫尔佛塔、唐王城、石头城等历史遗址,是追寻西域历史文化变迁的好去处。还有喀什的民族风味小吃,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及古尔邦节,肉孜节等独特的风俗人情,这些为发展喀什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而,人们常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

(二)喀什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的思考

民俗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

喀什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民俗文化灿烂。喀什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这里的绝大多数民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是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方,所以这里最能体现维吾尔民俗风情和伊斯兰宗教文化。针对喀什地区的民族特色,国际、国内旅游者作这样的形象定位:丝绸之路上最具维吾尔风情的旅游名城。

二、喀什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喀什民俗族旅游开发现状

近年来喀什旅游在新疆旅游市场的比重逐渐下降,除区位,交通因素影响外,究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供给的严重不足。表现在旅游产品的数量上,依然几十年如一日维持几个传统景点格局,被戏称为“三个麻扎(陵墓),两个巴扎(集市)”。总之,支持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要把喀什打造为国际旅游名城必须站在国际旅游目的地高度和喀什独特旅游资源基础上重新构建旅游产品体系。

(二)喀什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旅游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会冲击旅游地传统文化。对于喀什民俗旅游资源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其次,还有过度开发会造成民俗旅游资源的破坏。再次,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利益。当地居民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民族文化旅游真正的拥有者。同时他们也要承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喀什民俗旅游开发的前景及建议

(一)构筑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

这个产品体系应该在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包含喀什以丝路为主线的历史文化要素,以维吾尔文化为主的民族风情要求,以特色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吸引物要素。同时考虑,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艺术和喀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影响。

(三)建喀什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战略

为了发挥喀什作为丝路名城和西域民俗风情文化的资源优势,以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力为主推力,着力打造以民俗风情旅游为主题、以特色自然风光旅游为次主题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加快旅游市场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过度及转型,巩固旅游作业为喀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提升其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城市地位。计划到2022年,将喀什建设成为最具民俗风情的国际旅游名城和新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根据喀什旅游面对的特殊市场、区位情况、经济实力和所占面积、资源分布、生态系统,必须实事求是地选择可行的科学发展战略,以求在短期内实现旅游发展的突破。

(四)将喀什建成为最具维吾尔风情的国际旅游名城

篇6

关键词:咸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

一、咸阳市概况

咸阳介于东经107°39′~109°11′,北纬34°12′~35°34′之间,东与铜川市、渭南市毗邻,北与延安市、甘肃省平凉地区和庆阳地区交界,西与宝鸡市接壤,南与西安市相连。南北最大纵距14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06公里,总面积10196平方千米。现辖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等2个区1个县级市10个县。因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以秦代国都所在地、汉唐帝王陵墓群和古朴典雅的明清城而闻名于世。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此筑城立阙算起,已有2350多年的建城史,被评为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以及首届中国魅力城市等。

二、咸阳市旅游发展现状

(一)咸阳市旅游资源的特点。(1)民俗风情资源别具特色。咸阳的民俗文化涵盖渭北黄土文化和关中民俗文化,集中反映在建筑、饮食、娱乐和剪纸等方面,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北部以礼泉、秦都、兴平、乾县、旬邑等地为代表的民俗风情、秦汉文化、秦汉歌舞及社火、剪纸、皮影、牛拉鼓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技术精湛,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一批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正在发展壮大,形成别具一格的民俗风。(2)地热资源得天独厚。咸阳已探明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兴平、武功、礼泉、三原等县,总资源量折合标准煤约50亿吨。其微量元素和有益组份之丰与达标种类之多,在国内名列前茅,且利于开采,为发展温泉水疗、沐浴业、医疗和足疗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6年2月18日,咸阳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地热城”,同年,国家发改委将其列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3)传统医学资源独树一帜。咸阳自古名医荟萃,许多宫廷保健秘方和民间偏方验方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科学研究,不断发扬光大。现在咸阳市各类野生中草药资源有138种,有西北最大的中医药标本室、全国第一所中医药科技博物馆,而且因为拥有著名的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研究所等中医科研院所等一批著名的中医专家,而被誉为“神城”。(4)主要以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等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旅游资源单体是指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咸阳市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单体共计845个,咸阳市旅游资源主要以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等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旅游资源类型较为单一。(5)旅游资源单体分布不均衡。咸阳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以渭城区、乾县、泾阳县、三原县局多;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在渭城区、兴平市、礼泉县、乾县、彬县、三原县、旬邑等县都有分布,而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居前五位的是渭城区、乾县、秦都区、三原县、旬邑县。总体而言,咸阳市旅游资源单体地域分布不平衡。

(二)咸阳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1)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咸阳是我国的著名古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以“秦都”、“帝陵”闻名于世。咸阳地处渭河、泾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市内有文物古迹495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68处;有大小历史博物馆10座,展出的珍贵文物4万余件。咸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很大。(2)已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咸阳有很多风味小吃,如 “乾州四宝”、“三原小吃宴”、礼泉水盆羊肉、彬县御面、长武锅盔等,且小吃摊点众多,好吃又便宜。咸阳的酒店类型齐备,价位合理,但酒店普遍规模偏小、档次不高。咸阳作为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点众多。当地的民间草编、咸阳皮影、民间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工艺精湛,样式精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风情,是前来咸阳旅游购物的首选。此外,浪漫的音乐茶座,民间社火,皮影表演等,都可满足前来游客的旅游需求。(3)地域发展不平衡。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但由于旅游业本身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在资金上需要大量投入,虽然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产业,但是毕竟资金有限。而产业再生产资金又少,致使旅游资源开发和再开发循环速度缓慢。

(三)咸阳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资源开发存在重复性、盲目性。咸阳主要以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为主,其又以陵墓旅游资源占多数,陵墓资源就其物质属性而言,仅土堆而已,其大体上是相似的。又因为咸阳关于这些资源的开发目前只涉及表层,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的越多,重复性建设就越多,资源开发存在重复性和盲目性。(2)旅游者活动类型单调。咸阳旅游资源开发建成的旅游产品,能供给旅游者旅游活动还仅停留在旅游的基本层次即游览观光。旅游类型单调、活动不足,缺乏参与性强的度假型旅游活动。至今,咸阳还没有一处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温泉洗浴、保健足疗的经营场所随处可见,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许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其知名度还比不上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到咸阳旅游的旅游者的活动类型相对单调。(3)旅游宣传力度不足。咸阳市财政每年下拨的旅游宣传经费比不上省内的西安市、宝鸡、延安各市,更难与外省相比。由于经费匮乏等因素制约,咸阳市无力在央视、外省市和本省主流媒体上宣传推介自身旅游产品,以及举办高规格、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节庆活动,严重影响旅游宣传促销的规模、水平和发展。这就势必减弱了咸阳旅游资源的知名度,造成咸阳优良级旅游资源很多,人们却不知道或知道很少的局面。(4)进入性较强,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较低。咸阳交通便捷,旅游的可进入性较强,但各景点联系较差,从这方面来说,咸阳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旅游地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到目前为止,咸阳旅游市场购物分散、产品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景区普遍无功能完善的停车场、接待室和游客服务中心等。这些严重影响了旅游者在旅游地“食、住、行、购、娱”的活动,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三、咸阳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分析

(一)把文化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在咸阳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加入文化因素显得更为重要。人文资源是咸阳的优势,原生的自然资源设计后可变为旅游产品,而人文资源却相对复杂。因其既有物质属性,又具有超乎物质之外的精神属性。如咸阳的陵墓,其物质属性仅为坟墓,一个土堆而已,单从物质属性来看,不易刺激大众游客的兴奋中枢,但其文化属性方面却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结晶。旅游产品的精神文化的开发就是要能和游客的精神文化感受产生融和、共鸣或撞击,从而达到新、齐、美的感受,扩大或延伸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容量。如在乾陵可根据历史文化背景自办或引进一些诸如仿唐歌舞、女皇登基、列国朝、仿唐车马环陵灯光唐文化演艺项目,在过渡区开发建设唐市、马球场等仿唐民俗餐饮娱乐项目等,深入挖掘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积极开发参与、游乐、度假型旅游产品。咸阳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似乎只能搞观光旅游,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等来划分,观光旅游仅为旅游的初级阶段,咸阳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游客夜生活的相对缺乏、参与性项目的相对缺乏,游乐项目的相对匮乏是游客停留时间少的重要原因。咸阳应大力发展参与性强的旅游游乐项目,并努力发掘民俗旅游。如不断壮大康复保健旅游,也可重点选择反映咸阳民间文艺特色的社火、皮影、牛拉鼓、歌舞(仿唐、仿秦、仿汉等歌舞)的杂技、文艺等表演项目,积极推进文化部门和旅游的结合,解决旅游活动类型单一的问题。

(三)不断壮大康复保健旅游。咸阳可以利用地热水有益成分多的特点突出,满足医疗洗浴、康乐保健、旅游度假等不同选择的需要。因为地热,古城咸阳在获得“魅力城市”、“最佳宜居城市”之后,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再度升温,加上传统医学文化积淀深厚,要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 继续推进以足疗为代表的康复保健旅游项目的发展和规范工作,开发建设温泉水疗、温泉度假、温泉洗浴、温泉足疗中心等一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同时加入文化因素,把咸阳历史、民族风情合理地加入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独具特色的咸阳康复保健旅游,依此来提升咸阳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更新观念,调整政策,实现开发主体多元化。随着西咸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咸阳和西安共同发展成为趋势,咸阳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最具吸引力和震撼效果的是其作为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尤其是汉帝陵墓群以及唐帝陵墓群。西安表现为“”文化,而咸阳表现为“帝陵”文化,这两种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在咸阳未来的发展中,与西安联手打造“大西安遗产型国际旅游目的地”,实现开发主体多元化。

(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咸阳市旅游资源等级高,特色强,但知名度有待提高。如汉阳陵内各类文物古迹数十处,保存完好的彩陶俑可与秦始皇的兵马俑相媲美,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游客坐飞机来西安旅游,却不知汉阳陵近在咫尺;曾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的彬县大佛寺,近年来,知名度大不如前,旅游人数增长缓慢。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咸阳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刻不容缓。

(六)利用西咸新区的良好机遇,实现西安咸阳的共同发

展。对咸阳来讲,西咸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接受西安城市外溢效应,分散西安的部分城市功能,充分利用西安的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科技、文化、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优势,扩大咸阳城市规模,加快咸阳城市化进程,增强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实力,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吸引力,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使咸阳城市化水平在较短时间进入西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平台。可见西咸共同发展可实现西安咸阳的优势互补,那么作为咸阳旅游系统更应抓住这一机遇,练好内功,不但要加强硬件质量,更要注重软件建设,整体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星.中外旅游地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18.

篇7

[关键词]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策略

伴随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旅游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功效,越来越引起了世界各国旅游界和体育界人士的关注。中国近几年在体育旅游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上我国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发展后劲,致使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在后奥运时期对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健康、规范和快速发展。

一、体育旅游产业的涵义

作为体育旅游,目的是使人们善度余暇、健身强体、消除疲劳,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与放松。它首先必须具备旅游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根据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可以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和体育的结合,是通过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补互利,把体育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

二、新时期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的契机

1.我国在后奥运时期体育旅游发展的契机。奥运会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也是全世界人气指数最旺的重大活动。奥运会不仅是传播团结、友谊、和平、公平竞技的盛会,而且能够拉动旅游业,特别是体育旅游产业。奥运会的结束,留给举办城市的不仅是载入史册的荣誉和闻名世界的场馆设施,更重要的是留下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北京和青岛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她因现存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古迹和秀丽的苑园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名城;而青岛是一个沿海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水上旅游资源,对中外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将两者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会迅速提高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

2.新的休假制度带给体育旅游的契机。随着我国新的休假条例颁布,人民群众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如何保持身心最佳状态,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人们对于如何使自身身心得到发展、身心得到放松而去做出选择,使我国上下掀起了旅游的热潮。但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静态的旅游向动态的参与性、健身性更强的方向发展。这就为体育运动与旅游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三、后奥运时期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策略

1.综合开发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从国家旅游局到地方旅游局应推出与体育有关的旅游活动,为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我国国土资源丰富,山地、高原、盆地、海滨、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较多,完全可以依托这些资源重点发展休闲型的体育旅游,建设一些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主题公园。一方面既可以满足青少年喜爱的新兴体育旅游项目,如野营、探险、定向运动等,也可以适度发展适合中老年人参加的休闲健身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冲浪、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帆船、登山、游泳、划船,徒步旅行等。其次,可以积极争取申办大型国际观赛、观光型体育旅游,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前来。再者我国丰富的具有民族传统的体育旅游资源也可以重点开发如磨秋、龙舟、赛马、叼羊、风筝、骑射等,经过精心筹备重点打造完全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同时也扩大了这些运动项目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入境体育旅游。

2.建构体育旅游的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由于现代体育旅游产业以商品的形式服务社会,能为广大体育旅游者提供各种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外出观赏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受到了广大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欢迎,形成了相当大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要满足这一新的消费需求,仅仅加大对体育旅游的物质投入、扩大经营规模是不够的,还要下大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体质旅游专业人才,以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的生存与发展,保证体育旅游产业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投资决策、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因此,将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纳入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体育开辟了一条谋求经济效益,发挥经济功能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体育实现产业化的经济增长点

3.利用多元化的促销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促销。从我国体育旅游的客源市场来看,一是国内客源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体育旅游消费。二是港澳台客源市场,要增强促销力度,扩大港澳台市场份额。三是国外客源市场,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促销手段与战略。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实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坚持以国际体育旅游为先导、国内体育旅游为基础的发展方针,大力拓展体育旅游客源市场。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体育旅游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体育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政府要把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战略重点。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明确体育旅游的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宏观管理,通过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规范体育旅游企业和经营者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在成熟的体育旅游市场,从业人员、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相关管理条例较为全面,能够对安全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而我国部分冰雪运动、漂流、民族体育项目的管理法规、措施相对滞后,为此,必须对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提出标准、保证安全,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体育旅游安全的有效监督与控制。

参考文献:

[1]韩忠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5

[2]陈福利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共生理论;旅游资源;竞合发展;武陵山片区

本文为湖南省情项目:“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竞合发展对策研究”(2015BZZ134)研究成果;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基于共生理论的大湘西旅游竞合发展研究”(15C0796)研究成果;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5年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大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研究”课题资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一、共生理论

“共生”起源于希腊语,最早来源于生态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意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它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共生的本质就是协作,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发展最基本的动力之一,20世纪中期后,共生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医学、农业、经济等各种领域。共生并不排斥竞争、是一种竞争式的合作,在竞争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而“旅游共生”是指在旅游市场环境中旅游地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最大利益。其本质就是合作竞争思想的旅游延伸。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为主,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实现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但也并不排除竞争,不摒弃自身性质和状态。这种竞争是通过参与共生的各旅游地内部结构和功能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和合作实现的。

二、武陵山片区旅游竞合发展可行性分析

(一)武陵山片区概况。武陵山片区横跨重庆、贵州、湖北和湖南四省份,具体涉及到71个县(市、区),该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由于少数民族众多,跨省交界面大,并且贫困人口连片分布,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大、河流遍布、土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繁多,整个连片集中了张家界、~山、恩施大峡谷、贵州梵净山、武隆喀斯特等自然旅游资源品味高、景观独特、发展潜力巨大的景区,也有凤凰古城、乾州古城、里耶古城、芙蓉镇等人文风情浓郁的景区。故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多样,且自然旅游资源极具吸引力,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人文旅游资源也是武陵山片区旅游竞合发展的潜力之所在。

(二)武陵山旅游竞合发展困难分析。首先,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极不平衡,除张家界、武隆等几个核心增长极外,其他地市旅游业发展规模偏小、且顾客的满意度和参与度不高、同质旅游景区恶性竞争突出、景区特色不够鲜明、旅游产品设计单一;其次,片区很多旅游景区都是以民族进行划分且行政隶属不同,政府虽然牵头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模式,可更多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签字合作,市场主导的合作形式较少;最后,武陵山片区交通、通信虽有很大的改善,但整个片区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有待加强,如:~山虽是世界地质遗产,但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仍然很差。此外,片区内客源单一导致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整体落后。

三、武陵山片区旅游竞合发展对策

(一)加快片区法律法规保障,整体编制片区旅游规划,为区域竞合发展创造条件。武陵山片区应出台多项促进政策、地方旅游法规并落实,来促进区域内城市内“竞合式”发展。同时,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应服从整体的旅游规划布局,合理、适度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共同打造旅游品牌,促进“武陵山”旅游经济圈的形成。

(二)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提升自然旅游资源整体实力。政府可以结合多种媒体、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来宣传区域内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历史文化积累、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同时,积极引导游客了解当地民族风情、历史变迁等文化,并不定期推出历史之旅、少数民族风情之旅、文化之旅等主题活动。在古城、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突出“城”的同时,也要突出“市”的特点,开发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加强游客的参与度,并为当地居民增收。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整体开发、协调共进”的开发模式,整体宣传、整体开发,塑造出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在强调整个区域的特点的同时,差别化景区的个性,以知名风景名胜区带动其他非知名景区,发挥旅游发展潜力。

(三)努力开拓旅游市场,完善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系统组织环境。加强区域旅游市场调研,建立旅游目标及营销重点,区域内资源共享、客户共享、主动出击、多方行动,加大景区文化国际宣传和推广力度,加速推进景区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智慧化。加大国际游客吸引力的同时,加强“武陵源”、“凤凰”、“梵净山―恩施大峡谷”等区域内核心景区旅游规模,并注重接纳“长株潭旅游圈”、“武汉―三峡旅游圈”、“重庆都市旅游圈”等知名旅游圈辐射、进行有效的旅游信息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

(四)加强区域内旅游人才的培养,壮大当地旅游企业。扶持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当地旅游企业,科学、合理的规范旅游市场;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培养专业的旅游人才,并对域内旅游人才进行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区域的整体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水平。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接待能力。域内应该利用国家武陵山攻坚扶贫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国家的交通大项目、高速、高铁,提高武陵山片区与其他地区、武陵山内部各个地州市的交通通达度、确保游客的可进入性。同时,旅游企业也应该合理设计旅游线路,提高效率,景区则应该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好现有设施设备,加快引入“智慧景区”、“互联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手段,有效、有序、合理控制景区接待能力,以促进武陵山片区旅游整体的发展。

(六)转变政府职能,利用“旅游扶贫”,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推进“旅游扶贫”攻坚,政府首先应该转变职能,加大财政对旅游业、景区质量提升的扶持力度、加快旅游人才培养与引进。同时,多方向、多渠道引导片区贫困人口积极参与到旅游经济发展及扶贫开发中去;其次,政府本身也应该打破行政区域隔阂,开展跨区域政府间合作,进行片区整体旅游品牌宣传、推广、旅游营销、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与设计等全方位的合作。此外,政府有必要合理引导武陵山各景区旅游企业进行有效合作、互惠互利,而不是恶性竞争、过度开发。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高,汪宇明.基于SWOT分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业的竞合发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12.27.30.

[2]晏枭,姚娟.区域旅游竞合国内外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4.5.

[3]史春云.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

[4]罗碧波.湖北武陵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9

[关键词]东营 旅游业 发展对策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它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人口200万人,面积8000平方公里。东营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非常适合开展各项旅游休闲和观光活动。

一、东营市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母亲河黄河赋予了东营独特的旅游资源。黄河三角洲的“黄龙入海”,黄河三角洲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的过渡”之称的黄河水体纪念碑,亚洲最大的天鹅湖湿地景区都是具有显著特色的旅游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如东营胜利电视塔,代表东营人坚忍不拔的精神的新世纪广场,东营南部广饶县的孙武故里的相关古建筑群都是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度的景点。文化方面,作为传统吕剧的发源地,东营有着很厚的群众戏剧基础,这也是一个可以深度进行挖掘的旅游特色方向。

二、 东营市旅游业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

1. 加大旅游设施投入

东营市在本世纪初,全市旅游业还没有成型——7家旅行社和2家挂牌景区景点,没有成熟的旅游产业链。政府对旅游业缺少清楚的认识,投入资金少,本地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深度开发,旅游企业获得的政策扶持较少,产业化水平比较低。旅游企业大多各自为战,小、弱、散的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政府积极扶持黄河三角洲经济带的政策相应出台,东营市开始认识到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但目前仍然需要挖掘社会各种力量的积极参与来建设特色景区景点和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2.改变发展思路,加大旅游教育普及

作为油田产业为主兴起的工业城市,东营市建市时间较短,对旅游服务业的规划还缺少认识。例如,在对孙子故里的开发方面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宣传,导致资源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孙子故里应当作为优先发展的旅游项目进行建设开发,为加快旅游品牌的树立打下良好基础。在旅游业品牌建设发展如此激烈的今天,必须要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吸引更多的客源。另外,对于市民也要进行旅游教育的普及,提高他们对于旅游资源保护和建设的意识,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和城市服务水平。

三、东营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1.旅游规划是发展保障

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规划显得日益重要。旅游产业的第一步就是要做一个完整、系统的旅游规划。东营市的三大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资源性的整合才能盘活整个地域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旅游规划包括线路的包装和旅游资源类别的区分等方面,尤其是要对有潜在开发价值和有可行性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规划。东营旅游资源还存在着紧密的互补性,可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旅游需求。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产品的组合,要尽量把游客感兴趣的旅游景点设计合理。

2.塑造有特色的旅游品牌

在整体旅游规划上,要将东营旅游纳入山东整体旅游发展,充分利用黄河入海口这张“水”牌。东营很多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应当突出特色,塑造名牌,避免重复建设。黄河入海口风景区可以修建一些有突出“黄河入海”特点的风景,还可以多配备可供水上娱乐和游览的设施。对古齐文化区,应突出齐文化遗址遗物的挖掘整理,同时修缮孙武祠等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建筑。对于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要注意保存和发扬,保护好民间的艺术形式,同时对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要注意进行开发。

3.政府重视旅游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有很大的区别,它的多产业带动效应应该给予更多重视。政府除提供必要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要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体系,制订相应的旅游开发、经营方案,争取较高层次、较大规模的各种节庆、体育活动。2012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积分赛的成功举办就是成功案例之一。上下级政府之间也需保持旅游扶持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使旅游发展与城镇发展相互促进。

4.先进包装宣传手段

适度的包装与宣传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东营旅游业起步晚,旅游知名度低,所以更要在旅游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上做好文章。类似“广饶孙子文化节”和“黄河口文化节”的举办就起到了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在央视和山东电视台投放广告也对其旅游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活动引起媒体和消费人群的关注是包装宣传的主要目的,缺少与社会沟通的旅游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5.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吸引中外投资者共同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积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都可以可使旅游业获得必要的发展资金。提高市场运作水平,熟练使用旅游业运营的特点,积极加强旅游中间商的合作,全面提高东营旅游服务水平。重视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旅游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中间体。

四、 东营市旅游发展对策探讨的意义

发展旅游业是东营市加快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调整产业结构,选择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布局,将旅游经济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这是符合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的旅游发展对策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既有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当地的既有文化,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可以把这种文化进行必要的继承和保护,并且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将其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进行深度开发。

参考文献:

[1]蔡云龙.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旅游区总体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2]徐春晓.旅游目的地评估与发展规划[J].经济师.2006,(3)

[3]赵冬.黄河口旅游业发展探寻[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7,(21)

篇10

一、区域概况

富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由四川省自贡市所管辖,东接隆昌,西邻自贡,南靠泸州,西南与宜宾市接壤。全县幅员面积为1336平方公里。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冠以“千年古县”、“巴蜀才子之乡” 、“中国豆花之城”的美誉。

二、旅游资源调查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富顺县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富顺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共有8大主类,亚类,主要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为突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为旅游市场的定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地文景观表现为山地资源众多,如天山坡、五条沟等。水域风光集中体现为水资源丰富,具体景点类型表现为湖泊,瀑布等,且景点结合性强,游览价值高;建筑与设施类文化底蕴深厚,具体为富顺文庙、回澜塔等。旅游商品特色突出,如富顺豆花、富顺秸秆工艺品技艺等。而生物资源也较为丰富,主要表现为青山岭,森林分布区域,覆盖面广,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旅游资源评价

(一)定性评价

1.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开发潜力大。富顺县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主类均有涉及,占有率达100%,亚类旅游资源20个,占总数的65%,可见本区的旅游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其中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顺文庙等人文旅游资源,和省级森林公园-青山岭等自然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潜力较高。因此本区既有旅游资源可开发,又有开发的市场价值。

2.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富顺县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千年古县”之称,县内人文旅游资源众多,除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富顺文庙外,还有始建于唐朝懿宗咸通年间的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千佛岩(寺),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自韩子“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到”而得名的回澜塔,以及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刘光第故居、甘为霖府邸、尚书祠、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3.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突出,分布集中。本区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基本类型16个,占本区总数的42%,单体34个,占本区总数的41%,如千佛岩、富顺县水上乐园、凤凰庄等。这些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有分布集中的特点,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富顺县城内或周边,如千佛岩、凤凰庄、文庙等分布于县城内部,黄泥滩、黄葛灏等分布于县城周边。

4.生物景观与水域风光组合良好,生态环境质量高。本区内生物景观丰富、水域风光优美,且这两类旅游资源的组合搭配良好。不仅形成了本区优美的旅游资源,也保障了本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如省级森林公园―青山岭,景区内森林覆盖面积大,与景区山下的天池湖相搭配,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5.井盐历史文化悠久,遗迹众多。富顺县的井盐历史起源于东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给富顺县留下了丰富的井盐历史遗迹,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井盐生产遗址。最具代表的是位于盐井街的“富世盐井遗址”。第二,井盐贸易的过程中留下的遗址。随着井盐业的产生和发展,在沱江沿岸和其他主要运盐交通线上,先后形成了众多的因盐业而繁荣的古镇、古街。其中位于富顺县的就有赵化镇、琵琶镇、狮市镇等五个镇,古街有县城后街、赵化镇新华街等。第三,盐商活动、生活的场所。在井盐业繁荣的时期,形成了盐业的行帮组织,并修建了自己的活动场所和生活场所。

(二)定量评价

1.评价方法。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定量评价方法设“评价因子”与“评价项目”两个档次。评价项目又分为“资源要素价值”、“附加值”和“资源影响力”。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五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两项评价因子;“附加值”中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一项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和评价项目用具体数量值来表示。其中,资源影响力和资源要素价值总分值为100分,附加值又有正负分之分。

2.定量评价。以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为基础,结合富顺县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对主要旅游资源做出评价打分。并由此可知本区内有五级旅游资源、四级旅游资源,且三级、二级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发展潜力大,其中按资源禀赋的价值大小依次为:文庙、青山岭森林公园、千佛岩、富顺西湖、天山坡、夺锦州、五条沟风景区、刘光第故居、富顺水上乐园、金竹花田等。由此可以看出,富顺县的旅游资源禀赋整体上是属于中等水平,二三级旅游资源占总体的大部分,说明本区旅游业的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但还欠缺开发力度与市场知名度。本区如要达到更有影响力的发展目标,应以富顺文庙这种特别突出著名的旅游景区为龙头,带动开发其他的旅游资源,在保护本区自然资源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市场基础,开发更具独特性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带动本区经济发展。

四、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在对富顺县旅游资源综合分析和实地考察后,结合富顺县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开发对策。

(一)加强各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

富顺县政府是本区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主导者。但目前,富顺县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旅游的态度大不相同。总的评价是“上热下冷”,上热:富顺县级政府部门对旅游的发展高度重视;下冷:富顺县镇级政府及下属部门,发展旅游业无动于衷。因此,富顺县发展旅游业要避免“一头热”,在制定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时,要充分与各级政府部分沟通、合作,增加各级政府部门的参与度。

(二)定位旅游形象,加大宣传力度。

根据对富顺县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富顺县的旅游定位以打造“青山岭生态观光”“特色豆花文化游”“井盐文化探索”等旅游品牌。富顺县的旅游客源市场绝大部分以本地客源为主,外地客源十分狭小。旅游宣传力度是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因素,在定位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品牌的同时,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如电台、因特尔网络、电视台、报纸、广告等对本地以及周边城市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本区旅游景区的知名度,有效地吸引外地旅游的客源。

(三)大力发展“富顺豆花文化”。

豆花文化是富顺县的特色旅游资源,但目前开发力度和程度还处于初步阶段,未能形成成熟的旅游资源。目前,应借助于发展豆花文化,进一步影响并推动富顺县的旅游产业。具体的措施是可以打造一个豆花村或豆花街。首先由政府带头,规划出一个豆花村或豆花文化一条街;然后由富顺县影响力较大的豆花生产商对豆花进行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改良和创新;最后百姓参与其中。使“富顺豆花文化”成为富顺旅游的名片之一。

(四)形成一个发展中心,两条发展主轴的发展模式。

一个中心:指的是以富顺县城区旅游发展为中心。富顺县有“千年古县”之称,城区内人文景观荟萃。除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外,还有千佛寺、凤凰庄等众多人文景点。而在城区腹地的富顺西湖以及周边的钟秀山、五府山等自然景观使更是使富顺县城具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特色。

两条发展轴:①东北-东南线,即富顺县城-狮市古镇-葛仙山,这是一条以沱江风光为依托的水上游览观光旅游线。线上的主要景点有葛仙山的佛道文化、黄泥滩库区、赵化古镇等旅游区。②西线,这是一条自然生态观光旅游线,其间景点有五条沟水上风光休闲度假区和木桥沟水库周边观光农业区。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