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各种语言技能课程,比如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都要建立在词汇教学基础之上。从当前常用的教学模式来看,词汇教学往往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因此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但是掌握一个词,并不只是了解该词的词义,还需要掌握这个词各方面的知识,包括形式(读音和汉字)、内容(意义)和功能(用法)等方面,这使得词汇的教学任务相对繁重。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高词汇教学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技巧上不断探索。本文借助认知心理学者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尝试提出一套对外汉语词汇信息化教学模式,并提出该模式的教学原则。
二、认知负荷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认知心理学者在实践中深化并不断发展了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说。一是认知结构包含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类。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和时间都是无限的。二是认知负荷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weller。一些实证支持内在、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呈负相关这一观点。学习材料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可以增加内在认知负荷,而材料的呈现方式及教学设计方式容易使得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则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努力。Sweller提出,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并且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为达到上述目的,Mayer等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策略。
汉语词汇数量大、内容庞杂且具有开放性,词汇之间在语音、意义、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各种联系,这使得学习者要面临学习材料本身难度较大的问题,容易造成内在认知负荷增加。而且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词汇往往是一个一个地呈现,如果教师教授词汇无序或教学设计不合理,易造成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如果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语料库、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手段控制学生信息输入量和输入过程,就可以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构建词汇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事实上,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而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但如果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形式与实际教学内容相脱节,或者非语言信息过量,反而会加重信息加工的负担,从而收到反效果。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让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使网络生动呈现学习信息,或在虚拟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汉语情景,归根结底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造不同的汉语词汇教学的外部条件。可以将不同的信息手段引入词汇讲解的不同阶段来建构教学模式,从而降低学生词汇学习的难度。
(一)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型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汉语课堂教学以教材为授课依据,教材中的词语一般与课文相配合,使得一些教师上课时不能筛选词语,对于词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也并不明确。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词汇的难度及使用频率应该是确定教学顺序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词汇的呈现阶段,利用语料库了解词的频率,并筛选出教学内容,是降低学习材料难度,进而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关键。一般来说,综合课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都有训练,因此对词汇的要求较高,可以从词汇形、音、义、用法等角度进行教学,教授内容较为全面。而听力、口语等单项技能课,可以以意义和用法的教授为主。因此,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型调整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合理分配认知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多媒体环境下分模块教授词汇
一些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无序、无差别地教授词语,这容易阻碍学习者对认知结构中已有信息的关联与提取。不良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容易增加外在认知负荷。教学中遇到那些内容比较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的词语时,可以先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些信息模块,再由简到繁、由分到整地依次呈现并讲解。因为小的模块占用的信息加工资源少,在工作记忆中能够被同时加工。在教学设计阶段,可以考虑以小模块形式用多媒体呈现和讲解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记忆,加深学生对抽象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将虚拟技术引入词汇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
应用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可以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使学生自主体验汉语词汇的使用情况,也可以模拟教师授课,从而克服时空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其学习过程应更有实践性。对不具备在中国本土学习汉语条件的学生而言,虚拟课堂环境和虚拟教师无疑使得学习成本更低,通过人机交互可以使学生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有课堂学习条件的学生,虽然能够与真实的教师互动进行语言实践,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虚拟课堂和虚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仍能随时练习汉语词汇,从而延伸了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认知投入,增加有效认知负荷。
(四)利用网络课堂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下练习词汇
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建设网络课堂辅助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的大量资源在网络课堂中提供给学生,供其学习和查阅。教师也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在网络上发起讨论或者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这能够让学生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四、建构信息化词汇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注意信息适量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接收的信息更丰富、更生动。信息技术有极大的优越性,能够让学生以语言和非语言这两种通道实现信息的认知。但是,如果将过量的信息全部呈现给学生,容易让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无所适从,也容易干扰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关联和加工,这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因此,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让教师更容易获得教学资源,但也对教师筛选有效教学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应注意教学信息要适量,重点要突出,呈现信息的顺序和策略也要科学合理。
(二)对信息技术不能过度依赖的原则
词汇是语言信息的主要承担者。而作为交际工具的建筑材料,词汇的内容又包含着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一旦利用了信息技术,就容易将词汇与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大量结合呈现。而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文本等多种方式的冲击下,其认知容易局限于事物的表象,缺乏对事物本质和事物关系的深刻认知。过分强调多媒体的展示效应,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从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三)信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信息环境下,学生不再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要主动利用多层次的技术手段提高语言技能训练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有效认知负荷和学习主体的认知投入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扩大词汇量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这是词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五、结语
篇2
1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教师欠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理论知识。目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会操作电脑,制作PPT课件等最基本、简单的操作上。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效果和教育信息化、人本化的进程,因此,教师信息化首先要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使他们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并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从而改善其信息化知识结构,提高其信息化理论水平。(2)缺少信息资源库,教师缺乏利用信息工具的意识。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互联网”。然而,部分教师数十年“粉笔加黑板”、一本教案用多年已成习惯,许多学校的骨干教师年龄偏大,接受新观点和学习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在教师信息化过程中,容易引起对新技术本能的畏惧甚至抵触。这就需要各校作好教育和疏导工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勇敢参与并积极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工具处理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3)教师信息工具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拟的。要想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未来的教师应该既是单机的熟练用户,也要成为网络客户机以及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学习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锻炼和培养自己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开发个性化的网络课程,要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4)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有待改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信息化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基本能力,是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核心因素。实现教学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5)缺乏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评测机制。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而目前学校中缺少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评测的机制,以至于不能将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量化。
2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那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构建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教师教育信息化必须对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三者进行改革,构建具有应用属性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信息化应该立足于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其内容和结构上应体现应用型的基本属性。新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在传统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整合,进一步加入信息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从技术层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获取、加工、再创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课程可以从应用层面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改善教学环境,转变教学法,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2)加快信息化资源建设步伐。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学校应该自主开发了网络办公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了校本资源库、开展网络教学和校本网络教研等资源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3)建立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测评机制。在教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来进行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把培养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信息化水平测评标准,依此标准来衡量教师的信息化程度,严把测评关,测评合格的颁发证书,教师持证上岗。这样既能保证绝大多数教师积极接受信息化教育,又能规范信息化建设,使教师信息化教育有标准可依。
3结语
总之,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不断发展,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提高进行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形势及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通过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纪望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9):75-78
[2]李晓霞,王屹楠.区域教师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院改革与发展研究,2011,(2):13-15
篇3
一、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22个教学班(含三个学前班),在校学生1521人,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45台,在校学生与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的比(生机比)为33.8。我校共有教职工69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17台。我校有网络多媒体教室2个,使用统一规定的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建立了学校办公平台和学校网站,具有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库。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现在要求统一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中职;艺术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中职艺术类学校中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教育而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如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机构,都对教育信息化有了更高的重视,而中职学校对于信息化建设以及投入也更为关注。
中职学校的教育更为偏重理论知识应用、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今一些市场热门专业,例如美术设计等,其专业的课程都与信息技术联系紧密,教育信息化成为了中职学校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的艺术人才的重要职责,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都对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
二、中职艺术类学校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淡薄
从整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较为薄弱。中职艺术类学校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资源流失、教学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等。并且加上中职艺术类学校教师的信息化观念滞后,对于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应用的水平有待提升,信息化教学方式落后,使得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2.技术力量不足,整体规划欠缺
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导致学校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往往是应付上级的需求而建立的。学校根据上级的要求,添置不同的教学设备,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设备按照各项任务的需求布置,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设备功能交叉浪费。并且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艺术职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人员的配置也显得不够,导致学校信息化教学缺乏专业的指导,无法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的功能。
三、完善中职艺术类学校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部署,如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为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也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立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规模较小的中职艺术类学校而言,也要以此为总体目标不断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现提出几点具体的对策。
1.统筹规划
中职艺术类学校中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合理统筹规划。首先学校应当明确总体的建设目标,按照建设目标来制订长远的规划以及步骤,全盘布局,如设计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平台,实行统一性的工作,提升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要培养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管理与教师队伍,针对中职艺术类学校规模小的现状,积极加强教师培训,扩大信息教师队伍的数量,提升教学与管理的质量。
2.设立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部门
艺术类学校师资力量规模小,信息部门的建设工作容易被忽视,因而学校应当在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将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综合考虑,有效整合人力、硬件、软件等各方面的资源。为完善管理,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延续性,应当设立组织信息化部门,抽调精通计算机的老师来管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管理,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与规划,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所服务。
3.加强软件项目的投入
中职艺术类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学校以及专业的情况加大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鼓励教师运行信息化手段,进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制作与运用。例如,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教育云代表教育信息化的第三个浪潮,它具有集中管理、按需扩展,使计算机灵活、减少硬件设备的成本等特点,能够很好地促进中职艺术类学校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学校应当构建结构合理、使用便捷高速稳定的基础网络,同时要构建起协同管理的体系,实现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与精细化。
参考文献:
[1]蒋中华.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4).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
作者简介:杨冯圆(1984—),女,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云南艺术学院文学硕士,现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高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音乐表演实践教学
在当前社会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转变为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是直接面向社会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高职院校当中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音乐教育,高职院校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加强音乐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体系,能够更加高效、直观的开展音乐教育,从而促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基于现代化教学环境,结合信息传递的基本方法,以及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心理过程,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和利用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育信息化当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组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构建知识信息,从而提高实际的教学质量[1]。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来说,首先应当对教育基础设施进行大力建设和发展,其次应当加大力度开发和应用优质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最后,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系统,实现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程度不足
音乐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对其概念和意义不够了解,思想意识仍较为保守和陈旧。因此,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对于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长期忽视,使得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网络十分滞后。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建立了音乐教育信息化系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程度不足,也没能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负担。
(二)设备器材缺失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操作性极强的科目,需要大量的音乐器材。而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音乐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对于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十分不足[2]。在很多高职院校当中,都没有专门的音乐演出礼堂,每年用于购置和维护音乐器材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大多数学校甚至没有一架专业的钢琴,仅仅只有电子琴。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往往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靠讲授和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但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同时也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音乐的内涵与魅力。
(三)教师能力有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来说,教师不但应当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需要掌握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但是,当前很多音乐专业的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系统和设施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当中难以熟练的操作和应用。还有一些教师认为音乐信息化教育就是将板书转换成PPT的形式进行展示,没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中对于教学资源的交换、共享和整合。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程度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在教育领域当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转变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3]。因此,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当中,学校应当加深对教育信息化的了解和认识,充分体会到其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基于此,加大力度进行音乐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从而在高职院校中确保音乐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实现,提高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加大投入力度
高职院校要认识到音乐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程度,适当的加大音乐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确保拥有充足的资金,用于音乐教育设备的购置和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建立。这样,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讲授和板书式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音乐器材,以音乐教育信息化作为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能力。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最终实现音乐素质与音乐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教师培训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当中,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虽然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随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在具备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掌握良好的使用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能力[4]。对此,学校应当加大力度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教学信息化当中的各部分内容,从而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效果。
(四)注重教学资源与全媒体的配合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空间等新媒体涌现出来。因而,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移动学习”也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凭借信息技术,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必须积极开发研制适合“移动学习”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要,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开阔性。高职院校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对于当前的人才来说,音乐是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职院校应当加强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其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能力,推动高职音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宗晓倩,汤慧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31:149-150.
[2]姚雷.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176-177.
[3]卢华丽.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3,08:289.
篇6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行业新热点,国务院在20__年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__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
职中历来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多次向省、市、县财政积极争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学校课程课件的采集、制作,实现课程音像资源共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学校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装配有高标准实验室13个(包括语音室2个、财会模拟室1个、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2个、建成拥有65台的计算机室2个)和多功能厅2个及图书室、阅览室、健身房、绘画教室、音乐训练室。多媒体系统装备精良,设施先进,配200座。同时还建有卫星数字传输教育网络(卫星接受器2台)、远程教育宽带网、高保真听力系统和价值70多万元的全县一流的校园网,电教设备总价值达2180270元(包括校园网),校园网采用星型以太网拓扑结构,网络交换具有三层交换功能,实现了1000兆主干,100兆交换到桌面,共有219台计算机,信息点安装达到150个点,每点安装2个模块。同时还购置了用于教学的电视机4台,VCD和CD7台,各班都配备了升降式投影仪(50多台)。
二、主要经验和成功之处。
1、初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
学校已经开始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的兴趣不浓厚等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知识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缩短了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积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纳入到课程改革的具体规划当中。
2、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网络化。
我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校园网建设,为教室、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打印机等相关的设备,并武装了3个多媒体机房。学校将国际互联网引入到校园中,使学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获取知识,有效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知识含量。校园网的建成为学校的网络办公提供了施展空间,初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网络化。同时,网上的互动还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变得快捷、便利和丰富多彩。
3、信息技术资源库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备课、上课及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尤为重要。目前学校已着手开展这方面工作,准备率先从建立健全中考题库开始,以便能真正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将大量可用资源放入校园网的资源库中,通过信息技术资源库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免费资源,从而大大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4、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在全校内达成共识。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当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职中上至校长,下到学生都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现代教育就是信息化教育。现在我校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较高,能够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许多环节。
三、面临的问题。
1、重点是资金投入问题。
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敏感的话题,我校建成校园网历时6年,几经周折,共投入资金70多万元,到目前应付给施工部门的资金还有欠债。20__年6月,职中拿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__—20__年)》,内容主要是建立职教实训基地,将学校后面47.5亩土地征取过来扩建校园、修建职业教育实训综合大楼,投资预计500万元,如此大的数额将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最大的“瓶颈”问题。
2、一少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
不少教师仍沉湎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即使有了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施也不用,使之束之高阁,成为摆设。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不敢大胆尝试,过分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给信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即便有了先进的设施也只发挥出极少的功能如打字,游戏等。
3、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够非常普及。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近几年来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相对比较完备,但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装备的功能,浪费了较多的信息技术资源。对教师的培训、内部的资源配置及建设、应用平台的建设等不够重视,对设备的利用率不是太高,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用,其他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接触比较少。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尚未建成,目前只是仅仅接入了“英特网”而已。
5、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的些缺乏。
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缺乏是影响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外,其他教师也应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的相关作用,才能将信息技术引入专业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设想。
1、转变全体师生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创新都有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教育信息化也不赶时髦,要有急迫感。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为教育信息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有设施,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必须要把师资培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师资队伍的培训是职业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及网上操作能力。在校园网建设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保证校园网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具大作用。培训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职业学校的积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培训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
3、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
开展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首先要学校必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或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会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和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次,要鼓励教师在所教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同时,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
4、加快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浪费。
在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中,必须科学规划,结合本校信息技术设备的实际情况,与金昌、相关的职业教育机构紧密联系,使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技术开发、教学软件开发等方面实现较大发展,并使其周围兄弟职业学校也能获益,加速实现职业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5、下大决心,尽早建成职教实训基地。
没有空间上的发展和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职中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职教实训基地,这既是学校的当务之急,也是今后工作的宏伟目标。在此基础上分三个层次推进职教信息化建设:一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与运用;二是组织学校上网,利用网上教育资源;三是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不断满足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
6、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在近5年内逐步给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使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学生每10人一台电脑,同时给所有教学班级装备网络教室,实现真正的现代信息化教学,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越。
7、建设教学素材库。
教学素村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重要建设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职教教学素材从信息载体来看,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软件等多种媒体,从其反映的学科内容或知识点来看,应涵盖职业教育的主要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
8、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在近期3—5年内分期分批,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及“全员化培训”的形式,培养一批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掌握信息资源开发原则和方法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掌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的教师队伍。
9、成立信息化中心。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信息化中心”,建立学生电子图书档案馆,同时利用校园网、“英特网”各种信息。尤其要制作好本校的网站,以便让教师学生通过本校网站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9-0054-05
一、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定位研究历史与现状
有关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问题的探讨最早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当属1996年初由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承担的《普通高校电教面临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课题组对北京、上海、陕西、湖北四省市的55所高校做了重点调查,对其中的17所高校进行了个案研究,“提出13条具体改革对策,核心是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教育技术中心定位、加强组织建设、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等” 。[1]此后,对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定位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机构应当是教务处的下设机构,应当专注于信息化教学实践;也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机构应当是平行于教务处、设备处等部门的独立处级部门,其中有人支持教育技术中心与信息中心分设,也有人支持合并建立复合型职能机构。就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具体职能方面,学界的观点也是不一而足。范新星等认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应当是“综合性应用型研究型人才汇聚中心、教学资源管理与制作中心、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中心、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中心、科研课题研究中心”;[2]宋亮等人则认为“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应当成为教学环境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主导者,教学资源建设的引领者,教育理念的推广者,教学科研的参与者”。[3]丁卫泽等提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机构应该是肩负建设、服务、管理、教学和科研五大职能的综合性机构;其中,建设与服务是立身之本,是基础;教学与科研是强身之路,是两翼;管理是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的重要推手,是龙头”。[4]而张小红等认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理想状态的职能定位应该是: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申服务为本的理念,注重推送式服务,加速教育信息化本质属性的体现;知识资产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构建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试验场;构建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5]
从历史文献回顾中可知学界对“教育信息化机构”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认为教育信息化机构是传统电教机构的延伸和发展,主要是对有关“教学”的支持和服务,涉及信息化教学环境规划与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技术研究与培训等内容。第二种认为教育信息化机构不仅具有上述工作和职能,还应当包括基础网络、数字化校园等内容。第一种认识意味着高校需要分别设立多个相关机构,但是这样会增加资金投入、人力成本与内耗以及沟通协调的难度,拆解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合力”,同时也有碍于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二种认识以“大教育技术观”为基本理念,以教育信息化为业务范畴,有利于机构内部人员的协同与合作,有利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整体推进,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总的来看,学者大都以各自所在高校为原型、以经验为基础来构思描绘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定位的理想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界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的生存状态。但是,“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着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属性的界定”。[6]囿于对教育信息化机构内涵的认识存在分歧,导致学界对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的探讨缺少共同的话语基础。另外,从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以往的信息化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机构的职能也往往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要求,从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两个层面迫使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重新定位并实施组织变革。我们只有遵从政策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地在变革中谋求发展。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行使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混乱,职能交叉重叠
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设置混乱和职能交叉重叠现象一直以来饱受诟病。机构设置混乱主要表现在:大多学校设立多个独立建制的教育信息化机构,主要是以校园网、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为核心业务的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同以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维护与管理为核心业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信息中心改制为信息化办公室;有些高校还设立了以实验教学为核心业务的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或计算中心等;还有些学校教育信息化机构隶属于校办、教务处、教育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教育学院或图书馆等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行方式也大量存在。机构职能交叉重叠主要表现在:与教务处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职能交叉,与设备管理处或后勤集团在多媒体教室管理等业务上的交叉重叠,与教师发展中心在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交叉重B;有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机构还在影像资料存储等方面与档案馆有交叉,或在广播电视台和信息方面与宣传部门有重叠。
2.业务纷繁复杂,职能泛化严重
教育信息化机构往往被认为是高校中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部门,加之其“教辅”的身份和地位,许多有关“技术”的业务工作都被加载在教育信息化机构身上。电视台、广播站、校园安全监控和会议室等都由教育信息化机构负责建设、管理和维护,甚至电话通讯、英语等级考试、普通话培训、录像资料保管、教学材料上传等都被定性为教育信息化机构业务。教育信息化机构业务内容纷繁复杂,职能严重泛化,导致教育信息化机构核心职能被淹没、话语权被削弱、人力物力资源被分散、核心职能的执行力被迫降低。
3.缺乏统一标准,依仗经验行事
缺乏标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评价中的一大缺陷。由于缺乏标准,教育信息化机构在组织设计、职能定位、发展蓝图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凭借经验行事。“教育信息化在高校的l展,包括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的职能、定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主管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7]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导致经验主义盛行。“经验只能说明以往成功的过程,而不能告诉我们未来如何成功。”依靠经验难以界定部门的职能边界,更不利于教育信息化机构的长远发展和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4.体制机制不健全,执行力不够
“组织的发展除了实体的组织机构发展,还包括组织机构运作过程中所依赖的管理体制的发展。”[8]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明显存在滞后和不协调的现象。在信息技术引起的业务流程再造和机构重组的过程中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一度不受重视,现有体制机制建设大多是在出现问题时的修修补补,不系统不健全。教育信息化机构人员在项目建设和业务处理中经常遇到难以处理的“死胡同”,直接导致执行力下降、业务工作受阻、绩效不突出等问题。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高耗低效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机构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5.人力资源匮乏,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
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的人员主要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教育技术学和老电教人员等“技术人员”组成,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艺术设计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少之又少。这样的人员组成和知识结构,可能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不利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对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方面影响较大。由于教辅机构的定位、体制机制运行不畅、人员待遇较低、职称评聘受限、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等原因,导致教育信息化机构人员队伍不稳定、积极性不高。很多具有理论功底和发展诉求的人员要么想方设法挤入教师行列,要么争相兼职上课,要么参与社会培训机构掘金;也有些人员在刻苦钻研领域外知识,努力提升科研水平,期待“跳槽转岗”机会。
6.战略认识不到位,机构地位边缘化
长期以来教育信息化机构被定位为“教学辅助部门”,没有把机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来设计和考虑;也正是囿于“教辅”部门的现实定位,使教育信息化机构逐渐形成了依附性发展观念,保守被动且缺乏创新服务,最终机构地位被边缘化,甚至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机构的战略地位逐渐在国内一流大学中得到认可,并开始进行战略调整和部署,而普通高校对教育信息化机构的战略地位依然模糊不清,依然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这不仅不利于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也有碍于高校教学改革和信息化战略实现。
三、“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机构的挑战与机遇
1.新兴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教育是新时代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思路,过去的建设重点是网络、计算、存储、基础构架和系统软件,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突破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利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管理’新模式,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根本性变革。”[9]这种变革不只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更是新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管理观念、组织机构、业务模式与业务流程的变革。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不仅需要信息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提升信息化的领导力与协调力,实现信息系统的全面集成与整合,从而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公共服务的系统化和学校管理的规范化。
2.新兴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等信息化环境支撑下的新兴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并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和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重点。这些新兴教学模式的落地实施,需要建设支撑新型教学模式的信息化环境,需要适合新兴教学模式的原创性教学资源,需要广大师生实现从传统教与学习惯向新兴教学模式适应性的转变,同时也伴随着对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与测量的更高要求。“随着社会对当今员工所需技能的重新定义,高校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定义、衡量、证明知识的掌握程度。”[10]在高校这些工作都将直接依赖于教育信息化机构的创新实践,这既是教育信息化机构面临的艰难挑战,也是教育信息化机构谋求发展的良好机遇。
3.新型参与方式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以往被定义为“教辅部门”,是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的协助辅助单位,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只是扮演“技术支持者”的角色,提供的往往是被动服务,致使教育信息化机构“有力使不上,无力偏被使”的现象时有发生。“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的强力冲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以及信息化对高校发展战略意义的逐渐明朗,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机构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从单纯的技术支持者转变为改革引导者和决策参与者。这不仅要求教育信息化机构人员懂技术、懂管理,也要懂业务。教育信息化机构应当把业务视角定位在学校整体发展的层面,变被动支持为主动服务,积极保持与大学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确保教育信息化成为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机构的职能定位
“互联网+”是一场革命,几乎可以加高校教育的一切,比如“互联网+教学”、“互联网+管理”、“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校园安全”等等。“互联网+”革命强势要求高校几乎所有教育教学业务都互联网化,但教育信息化机构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互联网+教育”的任何业务都包揽在自己身上,这种背景下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更应该界定明确的职责范围和准确的职能定位。机构职能是指机构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机构功能或职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与目的,也是其价值与意义的外在体现。”[11]那么,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应当具有怎样的职能?我们认为应当具有规划与评价、管理与协调、建设与维护、教学与科研、创新与推广、支持与服务等十二大职能。
1.规划与评价职能
“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寻求全局性整体解决方案的过程,是梳理业务、暴露矛盾、反复沟通、全面碰撞、凝聚共识、更新理念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相关决策是否上升到战略高度,直接决定学校的鹇运嘉和导向,决定学校信息化投资力度以及在信息化项目实施中对涉及的业务流程、组织变革的决心和执行力,关系到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成败。”[12]“许多研究发现战略规划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大体上的正相关关系”。[13]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是教育信息化机构必不可少的职能。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实践已经证明,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决条件,信息化评价对信息化工作的执行起到阶段性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促进规划落地实施并提升应用绩效的评价职能也是教育信息化机构必不可少的重要职能。缺失评价的规划很可能会变成“空头支票”而有名无实。评价必须贯穿于教育信息化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事先、事中和事后评价都不能少。事先评价主要包括需求调研、方案论证和经费预算等,事中评价主要是对项目建设关键节点的控制以及对信息化应用绩效的及时追踪,事后评价则主要包括项目验收和年终考核等。在高校内部,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与评价只有教育信息化机构才有可能完成并实现,无论这个教育信息化机构采用什么名称。
2.管理与协调职能
“信息化的本质是对流程的再造,实施过程是改变管理观念、组织机构和业务模式的过程”[14],高校信息化过程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协调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主要是对新建项目立项、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流程梳理以及配套经费分配的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服务,服务必须建立在合理有序的管理制度之上。协调主要是对信息化业务流程重构时各部门工作内容和相关利益的沟通与协商,以及学校业务部门与产品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协调,没有协调信息化工作就会卡死在“你争我夺、你避我闪”的利益冲突之中。教育信息化机构拥有管理和协调职能,才有可能有权利解决信息化过程中“问题多、响应慢、重复犯”的旧有诟病。另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也要求教育信息化机构具备管理和协调职能,教育信息化机构没有能力也没有人力开发原创性教学资源,很难想象教育信息化机构如何完成一所高校几千甚至上万门课程的信息化开发,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依赖于广大一线教师,教育信息化机构能做的只有提供平台、管理资源、协调进度、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教育信息化机构应该是管理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而不应该是开发者。
3.建设与维护职能
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信息化机构的重要工作,也将是永恒的主题。建设和维护的范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中心机房(包括服务器、存储、安全设备等)、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教学录播演播室、语音实验室、远程会议系统等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硬件构成;二是公共服务系统(但不包括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公共数据库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统一身份认证、视频点播、VPN和EMAIL等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三是相关管理制度,主要包括IT建设项目管理办法、IT绩效评价办法、网络课程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系统管理和应用的相应要求和规章制度等。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应当由各业务部门来完成,教育信息化机构在其中行使的是规划、评价、管理、协调、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职能,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又可以倒逼业务部门掌握信息化理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规划的落地实施和提高信息化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
4.教学与科研职能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的重要职能,并非可有可无。诸多学者极力呼吁重视教学与科研对教育信息化机构发展以及实现教育信息化目的的重要意义,从上述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定位的典型研究中便可见一斑。教学的目的在于深入一线教学,关注教师与学生的成长需求,没有切实的教学实践而空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推广的说服力和指导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就更不用说“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了”。反过来说,“教育信息化是内生于教育活动之中的,脱离了教育活动就不是教育信息化”。[15]科研的目的在于把握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在于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实践重点。没有深入的科学研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和前沿把握就会出现偏差,势必影响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和指导性;因此,高校不仅要赋予教育信息化机构教学和科研职能,而且在教育信息化机构组织设计和职能定位时必须充分考虑促进其教学、科研职能发挥效用的条件保障。
5.创新与推广职能
信息化机构一度被学界认为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头羊”和“强力引擎”,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但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实践领域并非确定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机构长期缺乏深入教学一线和科研前沿而导致的在创新和推广上的无能无力所造成的,最终致使机构的创新和推广职能萎靡、缩水,甚至于消亡。最危险的就是不进行创新,而教学和科研是创新的源泉,这也是呼吁赋予教育信息化机构教学与科研职能的重要原因。“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16]创新是在现实条件下探索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而推广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应用的培训,也包括信息化理念、新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宣传。应用培训、专题讲座、专项科研立项等都是教育信息化机构进行推广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和推广的战略意义,并坚定地把创新和推广工作融入到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各方面、各阶段。
6.支持与服务职能
技术支持与服务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最原始的职能,也是教育信息化机构的立身之本。支持和服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供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如提供基础网络、校园门户、移动应用、VPN、E-Mail、教学资源库等全校性、普遍性的公共应用服务;二是对学校其他部门在技术环境条件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如为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存储空间、虚拟服务器、容灾备份等硬件支持,为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等各类考试提供计算机机房服务等;三是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如资源开发技术咨询、视频摄录编、教学设计培训等;四是在学校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交流、技术指导、方案审核等;五是对学校非常规性活动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如学校举办承办的各级各类竞赛、比赛活动的网络保障、技术支持等。技术支持与服务是一项比较繁杂零碎的工作,但也是教育信息化机构的生存基础。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不能因为拥有规划、评价、教学、科研等看起来“光鲜”的职能,而规避支持与服务的现实需求。我们应当“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在支持与服务过程中谋生存、求发展、开拓创新。[4]
五、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机构是一个组织,“作为组织,它不仅是一种关系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有自己的生命、独特结构、组织目标以及责任与义务”。[17]准确的职能定位无疑是组织存在的本源理由。从传统的角度来讲,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往往被划分为核心职能和边缘职能,这种划分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它在无形中为机构忽视甚至抛弃边缘职能提供了理由,或者为执行边缘职能而无暇顾及核心职能提供了借口。我们建议从职能的属性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维持性职能和发展性职能,维持性职能包括管理、评价、协调、维护、支持与服务,而发展性职能包括规划、建设、科研、教学、创新与推广。通过上述对教育信息化机构应该具有的职能分析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机构应当定位在兼具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和业务工作的综合性机构,而不应该是单纯的教辅部门或是纯粹的行政管理部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智慧校园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这既给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有必要重新思考并进行教育信息化机构职能定位和组织重构,改变以往教辅部门的定位枷锁,将其转变为综合性一体化机构、提升机构信息化领导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雍潜.《普通高校电教面临问题与对策》课题通过专家鉴定[Z].现代教育技术,1997(3).
[2]范新星,李艳如,曾敬.地方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及其发展方向[J]. Proceedings of 2010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Volume 9),2010.
[3]宋亮,李勇,郭煜.MOOCs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定位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28-30.
[4]丁卫泽,罗永平.五位一体 多方联动 强势推进 均衡发展――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技术工作[J].现代教育技术,2012(2):60-64.
[5]张小红,王亚琴,陆和萍.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职能定位研究――兼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的融合[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42-47.
[6]刘献君.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9:74.
[7]陈欣.高校教育技术管理体制的困境及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48-51.
[8]罗永平,吴寒飞,张伟.智慧教育理念下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建设模式探讨――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模式[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0):79-80.
[9]林冬青.教育管理信息化未来革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49-52.
[10]金慧,刘迪,高玲慧,宋蕾.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3-10.
[11]张杰侯.普通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职能优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4.
[12]刘希俭.企业信息化实务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6:14.
[13]罗宾斯,库尔特著;于原等译.管理学(第1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4]宓.基于网上办事大厅eHall的一站式服务探索[R].WE+2016智绘互联校园新生态峰会,2016-4-15.
[15]樊泽恒.价值分析・标准诉求・路径探索――论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关系[J].现代教育技术,2014(4):5-11.
篇8
一、健全组织,强化管理,确立目标,整体规划,是顺利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先决条件
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效益,体现价值,就必须健全组织领导,全面规划部署,明确目标,强化管理。首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确保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落实;其次,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制度,组织协调工程实施;第三,聘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家成立指导小组,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保障。
经过对学校实际的深入分析与专家论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步确定为四块内容:信息化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培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同时确立如下目标:验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可操作性和适应度,依据教育发展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更新,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及时调整,提出可借鉴、可操作的经验。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渠道,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教育信息化内化为思想上的需要,并外化为行动。培养一批思想观念新、业务能力强、能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为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保证。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研究。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
首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一方面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培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研究力度,使之与其它学科教学融在一起,培养教师教学的整合能力。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各种软件的使用技术培训。其次,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结合起来,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明确课改的方向、结构、目标,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切实把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再次,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不断更新认知结构,以丰厚的知识功底和终身学习的态度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四是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深入把握教材,教学有深度。
三、建设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开放的信息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首先,建设集信息资源中心、课件制作中心于一体的多媒体控制中心;其次,建立学生微机室即信息技术课专用教室,正常上课达到每人一机;多功能微机室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用微机室,也可同时用作语音室和电子阅览室。设备完善,学习资源充足,学生阅览电子资料便利。其次,建设完善的校园广播系统,定时播出校园新闻和教学节目。上课、下课采用音乐铃声。校园电视系统采、录、编、播功能齐全,能自制、播出传播有关教学的电视节目。
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最为重要。
首先是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储大量的教学软件和学习资源,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能很方便的查询及使用教学软件和资源;其次,教育教学信息平台(网站),具备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办公以及对外信息等功能。平台建设科学、合理、实用,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校和家庭、社会相互沟通。各学科和班级都建有自己的网站,更新比较及时,信息比较丰富,有专职或兼职信息员负责收集、整理、下载信息,及时通过学校信息平台信息;再次,注意营造和建设信息环境,方便学生搜集信息,校园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有足够资料,经常向学生开放,供学生整合信息。四是鼓励教师开发信息资源,形成校本特色的学习资源。开发包括:自制、引进、下载、整合的各种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教学软件等。
篇9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学校信息化 目的 策略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更注重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根魔杖的魔术师。
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必将要革新,而教育模式的改变首先取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头脑里的认知结构而自主建构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正好适合于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带来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二、学校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育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实现网上学习,实现CAI学习……,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
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上效果,但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将使教育信息化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受到了广大教师、广大学生的批评和抵制。这些软件、系统,教师不用,学生也反对。以这样的软件上课,学生批评是除了老师灌以外,还用机器灌、电灌,比人灌更厉害。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是穿信息化的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把学校建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的认识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三、学校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1.硬件建设超前性与够用性的关系。学校信息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是硬件设备的建设。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前沿性,学校在硬件建设中想要保持其先进性,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因此,硬件设备应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超前。这就要准确把握现阶段学校实现信息化及其应用与面向未来发展的度,这个“度”有几层含义:一是强调“必需、够用”,根据需要配备、添置设备、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二是注重实用,切不可盲目攀新、攀高,造成不必要的闲置或浪费;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超前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以保持领先地位。
2.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的重要步骤就是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由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据量很大,而且同时接受网络教学的学生数量较多,校园网中的数据流量和并发访问人数均要比一般的局域网高很多。因此,要寻求一种成本较低、易于安装、易于使用、易于管理、易于扩展、使用性能和可靠性均很高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存储与共享解决方案,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多媒体教育资源迅速增长时所面临的海量存储和网络共享问题,可用于已有的、在建的、或将来实施的各种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数字化图书馆。
3.资源库的建设:网络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的支撑,这导致学校对教育资源库产品的需求不断升温。有些厂商为了赶时髦或搭“资源库”这班车,将相关的、不相关的产品一概称之为“教育资源库”;有些人甚至将做软件剩下的“边角料”、“陈芝麻烂谷子”都装到资源库中;还有人从互联网上随便下载一些内容,拼凑在一起也成了“资源库”。难怪人们评价说,“资源库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一些学校花大本钱买了“资源库”后,却发觉可利用率不高,大呼上当。
教育资源建设仍是重中之重。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其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目标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我们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从其根源上说,也是参考了发达国家的这一进程。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获得了长足发展。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已不再是少数人才能使用的稀缺资源,大多数城市教师和学生都有了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大量的教育教学应用软件正不断涌现。这些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基本条件。
当前,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渴望正在与日俱增,以往那些单纯的题库和管理软件,以及那些封闭的、按照开发者固定思路使用的软件,已经无法满足教师们的需要。
教育资源的开发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其定位要从目前基于资源的教学转向基于资源的学习。现有的资源库产品都是为教师准备的,以使教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但是,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将逐步成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并提供一个理想的网络学习平台,将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因此,在学校的资源库建设中,自力更新虽然显得慢些,但在教师队伍有相当的能力时,鼓励自行开发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
四、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几条建议
1.要大力促进新工具的使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标志。应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是否使用先进的工具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教学效率。要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除了鼓励大家“多用”之外,更要鼓励大家“多用新工具”。教师的信息化手段要从过去的“课件”向“课程”的转变。新工具所隐含的新的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使用者的观念更新。为此,应将新工具的推广使用与教师的培训结合起来,专人专职,常抓不懈。学校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责任经常把一些最新工具介绍给学科老师,让他们通过追随技术进步而提高工作效果与效率。
2.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以3到5年为限作一个近景规划。规划时间太短没有连续性,太长难以操作,不易实现。信息化事业的初期是一个“烧钱”的过程,然而钱总不能无限期地“烧”下去,时间一长谁都受不了。因此,要找新的突破口、新的“亮点”,必须在应用上下功夫。如果以“70%的投入在资源建设,30%在硬件”的成功模式为准,参照中国IT权威研究机构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数据看,中国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存在着持续不断的投资比例失调现象。
从投资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从份额上看依然以硬件投资为主,从投资方向上看以网络建设为主。现在的形势是,如果不及时把这些设备有效地利用起来,建设规模就可能“过热”,也即“泡沫效应”就会出现。任何学校的财力都是有限的,也要讲究效益问题,所以设备建设不可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亮点”,奢华更不应是教育的门面。
3.建立学校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教育信息化探索。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水平也应该从CAI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主要教学模式不同于课件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而是研究/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必须有一套激励机制与支撑系统。
4.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教育信息化是要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因而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工具。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通过信息能力带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学校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最主要阵地,学校信息化的效率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与效度。困此,应该把学校的信息化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考虑教育“以人为本”的特性进行合理规划,这样的信息化才有助于当代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篇10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早。西城区教委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信息化的作用,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信息化工作。多年来,西城区教委在电子政务建设、门户网站建设、高中课改平台建设、研修网建设、城域网建设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早在1998 年,北京市西城区就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15个教育信息化实验区之一,信息化教育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2000年,西城区在全市第一个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2004年,西城区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并与光纤宽带网络相连接,实现高速、实时、校际间的连通和较大面积的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网络格局。在此基础上,西城教育城域网建成,它是我国普教领域第一个采用RPR技术组网的城域网,对我国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具有极大的示范意义。
到目前为止,西城区从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入手,率先在全市建立起网络管理、教育技术应用、电子学籍、教育音视频资源应用的教学研究队伍,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带领学校开展信息化课题研究活动,采用展示交流课等形式,探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率先在全市基础教育系统中建设“西城区中小学网络实验室”,使西城区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工作水平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北京市西城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理念与认识问题
目前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内涵理解各异,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和共识。认识不到位,重视就不到位,机制体制建设就不到位。有些学校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有些学校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制,把教育信息化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忽视了教学信息化这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2. 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与协作机制问题
一方面,各个学校都有相对封闭的利益,想要解决因资源共享造成的各校之间、教师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协作机制;另一方面,在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如何体现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工作予以认可和奖励,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3. 支撑人才与应用人才的培养问题
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人才和应用人才是保障各学校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所需要的人才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维护人员,各类管理和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人员以及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通过对全区128位中小学网管教师的调研发现,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应用重要支撑的网络管理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出现了职业倦怠情况。在情绪耗竭维度和性格解体维度方面,有90%以上的教师表现出了中度和重度的倦怠;有15.8%的教师表现出了个人成就感降低;专职网管教师与兼职网管教师在情绪耗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4. 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问题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各校都建立了一批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平台,如人员管理、门户网站管理、图书馆管理、食堂后勤管理等。但是这些系统在设计建设之初随意性很大,缺乏统一设计标准,更没有从信息化建设整体角度进行规划,因此,迅速形成了一批“信息孤岛”,为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埋”下隐患,很难实现信息的共用。
5. 科学评价问题
调研发现,西城区教育存在多重检查问题。区督导、区信息中心、区小教科、中教科或职教科以及学校都可以检查,而且侧重点不一,传统做法实际上阻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另外,基础设施的使用指导也不到位,使用效果缺乏完善有效的评价机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软性环境评价往往缺失。
北京市西城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我们认为,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具有开创性、全局性、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的特点,必须对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创新发展、区域均衡、高层设计、观念先行、高校介入、社会参与等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1. 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发展战略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框框,敢想敢闯敢做,大胆地想、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实践,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等不靠不要,不迷信书本和权威。遵循创新发展战略,我们可以尝试鼓励各学校网络管理教师在职进行教育技术硕士和软件工程硕士方向学习。重点培养其教育信息化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系统研究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方法,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有助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再如,可以以教育网为主要平台,建立完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拓展学习空间。鼓励技术、师资条件好的学校创办网络学校,积极开拓教育国际市场,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到国外设置网络远程教学点。向社区开放教育,建立城区市民终身学习网络平台,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