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

篇1

一、建设背景及依据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作为旅游、酒店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茶艺课程表演性、操作性强,适合制作成微课视频以供学习,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不超过10分钟”的“片段化”视频,并分别标明知识点内容,配以辅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茶艺基础知识》微课视频的直观性、趣味性、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建设可行性分析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局限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茶艺基础知识》微课,我们可以把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比如过去我们的各类茶叶的鉴赏课程一般是先讲各类茶叶的色、香、味、形,然后带学生去茶艺室分组了看茶叶,学了一个学期的茶叶理论知识到期末还是分不清各种茶叶。有了微课以后,学生们就可以先观看讲授理论的微课视频,茶叶是如何让制作?不同类型茶叶的制作工艺是什么?然后找到相应的茶叶制作视频或者动画视频来学习,再拿茶叶来鉴赏,这样使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茶叶,同时增加学习的乐趣性。

三、项目实施方案要点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程开发与运用由规划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视频、应用微课三个环节构成。

(一)微课规划:根据《茶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归纳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二)微课设计:“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所以在本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会结合教学目标,充实视频内容,丰富知识的传授方式,做到教学视频的“短少而精”。(三)应用微课: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为载体进行系统微课建设,微课内容应涵盖本门课程相应领域的核心知识、典型案例、主要技能等,资源类型应包括微课视频、教学素材、教辅资料、训练作业、测试试题等。课程课时量为46学时左右,并依托平台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

四、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微课的方式,建设《茶艺基础知识》学习资源库,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等为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

(二)任务

本项目拟建设微课视频46个,其中讲授类微课14个、表演类微课12个、练习类微课10个、演示类微课6个、讨论类微课2个、问答类微课2个,训练作业10份、测试试题2份、实训指导书1份、实训项目卡10份、理论教学大纲1份,实训教学大纲1份。

(三)建设内容

1、讲授类微课:

(1)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的起源与传播、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行业的发展现状、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茶类基本知识:绿茶基本知识、红茶基本知识、黄茶基本知识、白茶基本知识、黑茶基本知识、乌龙茶基本知识。(2)茶具知识:紫砂壶基本知识、茶具的分类及选用。(3)其他理论知识:泡茶用水、茶席设计

2、表演类微课:

(1)茶艺表演: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花茶茶艺。(2)生活茶艺表演: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调饮茶冲泡。

3、练习类微课:

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的练习、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练习

4、演示类微课:

视频演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茶叶的制作

5、讨论类微课:

泡茶前要洗茶吗?绿茶要不要洗茶?如何重振雄风,恢复世界茶贸易大国地位?

6、问答类微课:

茶叶知识问答: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孕产妇能不能喝茶?

五、效益及风险分析

(一)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可以帮助社会上酒店、旅游、以及茶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从业基础知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在线服务、技术服务等。学习者通过登录微课网站,注册账号进行免费观看,这可以帮助他们节省高昂的培训费用和大量的培训时间。通过若干个微课的授课视频,进行网络进行教学,也使得课程的教学不受教师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也极大的节省了授课教师的时间和教学成本。

(二)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存在的风险: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拆分成许多微小的教学片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完整的一部分知识组块以微小模块的形式展现,可能会影响知识间的衔接;同时,为适合大众口味,课时时长短小,可能会使各课时涉及的知识深度不够。

2、应对措施:重视微课互动环节的设置,加强微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通过不断获取学生、同行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结论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 旅游类专业 茶艺基础 课程建设与改革

[作者简介]陈静(1976- ),女,四川宜宾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饭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44-02

“茶艺基础”课程是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课程。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对茶及茶文化的基础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类茶的冲泡及服务知识、技能,掌握“茶艺师”职业岗位的相关知识,达到“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主动热情、认真周到、团结协作的服务精神,为学生就业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着眼于突出专业特色,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突出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加强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

一、课程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既是实现高职课程设计的重要途径,又是指导高职课程设计的教育理念。该课程的设计思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按茶艺馆工作要求,实现课程的设计(如图所示)。

1.以“茶艺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该课程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

2.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无缝衔接设计课程。“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无缝衔接。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是茶叶冲泡的基础,同时,茶叶的冲泡必须依据各类茶叶的特性而定,这就使得有关茶叶的理论知识和茶叶的冲泡技能必须紧密结合,才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的做法,将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无缝衔接。

3.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设计。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相应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其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1.依据“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教学实际实用”选取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应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遴选至分解,从教学之初的课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完成后的实践反馈,体现“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着力打造并不断深化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

2.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要求补充教学内容。“茶艺基础”课程是一门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按茶艺馆工作内容选取教学内容,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

3.基于“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习茶、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艺服务的基本技能,还要能有效地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4.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学内容。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通过一些知识拓展、提升的方式,增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广度与深度,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茶艺基础”课程结合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规律,循用了“模

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的内容建设思路,将课程通过有效整合,拟为“3大课程模块+3大工作任务+9个工作项目”的课程内容体系(如表所示)。课程内容组织与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1.“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构建课程内容结构。“茶艺基础”涉及许多有关茶叶的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但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由于“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需要有机融合。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分开的做法,将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例如,在讲述各类茶的基本知识时,将各类茶叶的识别技能训练同时进行,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各类茶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述后,根据茶叶的特点,立刻进行该类茶叶冲泡知识的讲授,并同时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茶叶推荐与推销理论知识讲述后,立刻进行茶叶推销的技能训练等等。注重理论的具体运用,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形成“理论—实训”统一的内容结构。

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以“茶艺师”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茶艺师”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课程按照“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按三大模块组织教学内容,一是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二是各类茶及冲泡的基础知识,三是茶艺服务基础知识,全面涉及茶艺师需要掌握的有关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茶艺服务与产品销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涵盖了目前市场上主要消费茶类的冲泡品饮方法以及名品茶的茶艺表演。

3.理论够用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并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要求,体现“理论够用”的原则,克服理论偏多、偏深的弊端,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性。例如,在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讲授中,只针对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中常涉及的各类茶最基础的知识进行讲授,而偏深的诸如各类茶叶的物理学特性则删掉。同时,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知识内容供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4.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做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所有教学均在实训室进行,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训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完全融合,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

2.实践教学分层次,构建“三段渐进”教学模式。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分层次的“三段渐进”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逐渐推进,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操作技能强化;第三阶段,通过校外实践或企业顶岗实习等,工学交替,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将知识技能进行实践运用,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转换,形成操作技能,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多渠道、多方式并存,建立“三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 “三结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茶艺基础”课程以茶艺服务的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注重操作技能环节,充分体现了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课程建设之初,我们对课程、企业深入调研,重新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酒店工作岗位相对接,确定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构建四优能动( 小组优化、任务优化、展示优化、评价优化) 课堂,推进了酒水服务课程的理实一体化进程,改变以往酒水服务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强调针对性与适用性。通过对多个企业不同层次的考察,同时与企业、行业专家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多轮座谈,结合我校教学经验,经过小组的多次研讨、论证,最后选取一系列和餐饮与酒吧服务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调酒师、茶艺师、咖啡师、侍酒师等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针对不同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与岗位专员共同确定典型工作情景、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与实际岗位需要的联系,把知识要求、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融为一体,保证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 一) 理论教学方法多元化

1. 讲解法: 教师通过口头授课,向学生描绘情况、解释概念、阐明原理,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着眼于学生观察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 实地观摩: 充分利用与各大酒店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参观、考察,现场感受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使学生对岗位有直观认识。实践证明,学生回到课堂后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

( 二) 实训教学创新

1. 项目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实训教学项目,提升学生酒水服务操作技能,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接受知识更有条理性。

2. 自制教学素材。将酒吧的一些主要设施设备、洋酒酒标等拍摄下来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摩、学习,丰富实训课内容。

3. 酒瓶采集。为扩充学生知识面,我们还采取让学生采集酒瓶的方法使其主动认识更多的名酒种类。此方法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自创鸡尾酒。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够掌握鸡尾酒的调制方法,还要求能够自创一款鸡尾酒,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成立调酒社团。聘请长春市五月花酒吧的调酒师专门教授学生花式调酒技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操作技能。

6. 成立茶艺社团。聘请茶楼的茶艺师担任社团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社团系统训练各种茶的冲泡技术及服务,并利用业余时间训练,参加学校的各类演出,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达到上岗标准。

三、考核方法的多元化

课程考核模式与方法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正确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成长。酒水服务课程考核成绩有四个组成部分,形成了由学校、学生、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1. 笔试成绩占 40% ,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此部分考核主要是在学校完成;

2. 实训课程中所有项目的考核占 50% ,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处考核主要是由学校、学生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

3. 学生平时的职业化表现 ( 出勤、作业、德育等) 占10%,考核学生职业修养。此处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4. 在校期间通过调酒师、茶艺师、咖啡师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同学,直接取得本门课程的一半的学分。

四、实习实训环境的多样化

1. 建设校内实训环境。我校的酒水实训场所种类多,包括茶艺室、调酒室、咖啡与酒吧、餐饮实训室在内的四个实训场所,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技术含量高,完全能满足教学需要。近三年添置和更新了实训设备,每年都有专项预算资金用于更新改善实验设施和条件,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有效进行。学校即将投资修建一所模拟的中型酒店,将为本课程创建更佳的实训环境。

2. 统筹规划校外实训基地。我校与广源酒店、长春华天酒店、长春日鑫宾馆、南湖宾馆、长春艾博丽思大饭店、北京桔子酒店、苏州吴中环秀晓筑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课程的实践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环节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

3. 利用现有实训环境与用人企业实现交流与互通。学生在校外实训场所中经常参加由酒店餐饮部经理、酒吧经理及茶楼经理等管理者举行的讲座,现场培训和指导,与本校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校内实训课程中经常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操培训和技能讲解。

五、师资队伍的规模化

酒水服务课程团队由 9 人组成,是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中青搭配、充满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课程组教师分别毕业于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名流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学缘结构良好。拥有2 名企业兼职教师,所有教师全部有酒店服务或酒吧工作经验。课程教师队伍注重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一名教师拥有高级调酒师资格证,三名教师拥有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一名教师拥有营养师资格证。

六、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精品课建设期间,学校组织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校本教材《酒水知识与服务》,现已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投入到教学中。与此同时,学校还组织编写了辅助性教材,调酒课程的《调出七彩时光》和茶艺的社团教材( 待发行)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它是对知识内容的重组与提升。

篇4

关键词:茶叶审评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

2008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茶叶审评技术》是我国茶业行业中的一门主要职业技能课。从2003年该专业开办以来,学院就把茶叶审评技能作为茶文化专业建设的重点。多年来,该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注重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培养模式,按照国家评茶员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行业标准规范对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职业态度的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确立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和落脚点。2004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地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互评总结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要求保持课程学习中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按照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在典型工作情境下,学生通过获取直接的工作经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案例和整体化的学习。在此背景下,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了改革。

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课程定位《茶叶审评技术》是高职茶文化专业骨干课程之一,是面向评茶员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培训及考证的重要综合性专业技术课,是一门研究茶叶品质感官鉴定的应用型课程。它是茶叶生产、收购、营销、外贸、商检、科研及产业升级中进行茶叶品质鉴定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茶叶审评技术》课对促进学生掌握评茶员职业能力,培养高技能评茶人才,起着支撑作用和决定作用。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茶叶专业理论知识,能适应评茶员工作岗位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行业,贴近企业,符合茶行业与三峡地区特色发展需要,达到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茶叶审评技术》课程目标与达到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确定课程内容。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指导下,根据课程开发中的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和标准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知识的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各门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工作能力需要进行有机的整合。

课程内容设计我们在市场调研、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议、征求业界行家的意见后,对茶叶审评技术进行课程设计,2006年,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将茶叶生化、茶叶检验、饮茶与健康及茶树栽培与制茶等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更强调了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工作过程化,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架构出课程内容:从评茶环境和设备要求开始,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和六大茶类品质特征,重点突出审评方法和技巧要素训练,加强对茶叶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及应用,强调评茶技能的学习、体验、实训与岗位实践,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课程内容实施在教学内容上,以评茶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优化课程模块,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实训效果。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训练,重点体会评茶员的工作流程,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学边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从而掌握评茶员工作过程的综合职业知识、技能,养成从事评茶员岗位工作的良好职业素质。教学中,以技能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学生根据实际工作,不断提高审评鉴别的能力。理论知识包括评茶基础知识,茶叶品质形成、茶叶品质特征、茶叶标准样及茶叶感官审评操作等五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判别出品质的优次,鉴定品种的优劣,认定加工工艺的正确与否,能评定出该茶的等级和价格,为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茶产业升级服务。

实践性教学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评茶技能,我们改革了茶叶审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实训,注重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评茶技能水平。一是到校外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工作中学习评茶技能。二是在校内茶叶审评室进行实训教学,加强学生对色、香、味形成的规律性变化的认识,为感官审评的准确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按工作过程导向,实训教学确定了主题、过程策划、评茶准备、技能实操、互评总结、提高练习等六个环节,使学生具备样品接收、评茶准备、感官品质评定、审评培训指导、茶叶评比活动的组织实施、咨询及指导等七种能力。教学实施由浅入深,评茶技能逐步提升。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茶叶审评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视频及多媒体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茶叶审评理论水平。

在实训教学中,按照评茶员职业岗位的特点,建立了包括教学实习实训、寒暑假试就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为主体的实训体系,工学交替,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学习评茶,实现从课堂到工作岗位的转换,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真正掌握评茶员必备的工作能力。按照评茶员工作流程实施任务教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审评内容,要求学生策划准备,鼓励大家通过讨论确定活动方案,分工负责,实施完成,同学互相评价,教师对任务完成过程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改革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的依据,在确立课程评价的质量标准时,要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兼顾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要求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方式的多元化。在校内建立了以学院教学督导、系、教研室、课程建设小组为主体的评价机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过级率进行检测;校外以茶企业和行业学会、协会为主体,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等信息反馈,进行综合评价,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篇5

关键词 茶事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8-01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意见》指出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该目的,体现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课程建设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2]。本文以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为例,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

1 课程内容理论构成――重基础、宽知识、适理论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交通、餐饮服务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也可作为校级公选课设置,不H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要,也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医药养生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点。在“重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2],与高职院校“宽知识、重实践”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3]。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茶叶基础知识模块、茶艺模块、茶事服务模块、茶文化模块四大模块;实践内容包括茶园参观、茶艺礼仪、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花茶茶艺和黑茶茶艺8个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茶馆参观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2 教学内容实践构成――养素质、强能力、重实践

2.1 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大纲,再结合课程特点制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茶事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课程课时分配为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表1)。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力求完整地、深入浅出地传授茶文化及茶事服务基础知识,同时有利于不断夯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4]。茶事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除传统讲授法之外,探索采取课堂小讲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并辅以作业、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比如:①在教学“少数民族茶俗礼仪”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民族的茶俗礼仪,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②举办“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馆文化及发展”等课堂小讲座,辅助以现场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体验。③采用慕课的方式教授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优绿茶介绍”“茶艺表演流程”“茶点搭配”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⑤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超市出售的产业产品,并将产品分类,以小组形式介绍其特点,模拟与客人介绍茶叶的场景。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根本都是从学生的思想需要、心理动态、学习习惯出发,因势利导地采用适当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茶艺、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2.2 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践练习。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茶艺实训室进行4个茶艺表演专题的教学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参观教学。集中安排学生到茶园、茶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认识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了解茶馆服务内容和经营形式。以便学生了解茶文化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能等的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表演能力、服务能力,从而使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解惑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精品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的特色。

3 结语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统计发现,目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已达5 638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建设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及课堂组织的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着力,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主线,然后在此主线上具体展开其他各部分内容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路线;二是实践课程灵活多样。本课程实践以参观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实、多样、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师应能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前引导,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建设者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同时改进教学内容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想。

4 参考文献

[1] 闫晓红.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37-138.

[2] 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3] 白俊奎.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7-49.

篇6

通过本专业学科组会议交流学习、企业调研、本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商榷、在校学生咨询,以及毕业生的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调查,明确了此课程当前的主要培养方向。旨在扩大高等学校广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认知和文化鉴赏能力,为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精髓奠定基础;培养和促进学生未来在职场中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和个人文化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满足社会对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中华茶文化概论

本部分主要是系统地介绍茶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茶叶的对外传播、世界茶区分布及茶叶分类、我国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历史与现状、茶具艺术鉴赏、茶的冲泡与品尝。借以此部分历史、经济、农业、美学等方面的系统介绍,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中华茶文化的多角度认识。

(二)中国各式各民族茶俗例说

了解民族茶俗(汉族和少数民族茶俗),从而剖析中华民族大家庭与茶的源远流长历史渊源,以及获知民族茶文化发展的背景及在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课程讲授时,结合不同民族的饮茶时间,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的影响,来阐述最终形成的不同沏茶方法、饮茶方式和用茶目的等不同的民族饮茶习俗。将故事和风俗寓于学习中,让学生在掌握此部分内容和了解不同民族风土人情二者兼得。

(三)世界各国茶俗例说

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各国后,在不同地域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世界各国不同的茶俗,主要有亚洲国家茶俗、欧美国家茶俗、俄罗斯和东欧茶俗、非洲国家茶俗、大洋洲茶俗以及南美洲茶俗。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后所形成的不同国家饮茶风俗。

(四)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

从茶政与茶法、茶与宗教、茶与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剖析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茶叶为媒介,茶马古道为例,诠释经茶马古道的茶叶传播与外来文化交往、交融、整合与涵化,形成富有地方民族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外来文化影响的文化特征;作为古代重要的贸易交通要道,加强了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宗教文化交流。

(五)茶与健康

被称为国饮的茶,其保健功能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研究的领域更是大有增多。本部分主要包括我国历代医学关于茶的论述、现代医学论茶叶保健作用、茶的心理保健作用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茶叶保健功能的活性成分、并获知这些功能成分所对应的功能,了解中国国饮的健康魅力之所在;并知道如何正确饮茶和健康饮茶。

(六)茶宴、茶点和茶酒

介绍茶宴与茶肴,浆茶、粉茶和茶点心,茶酒与茶鸡尾酒的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如何制作和评比这些制品。通过此章的学习,让学生扩宽了茶除了饮用以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充分完美地利用茶叶,延长茶叶茶业链。

(七)茶文化大众窗口——茶馆

介绍不同形式茶馆(当前中国主要的宣扬茶文化为主的茶艺馆)的主要管理模式和内容,包括北京“五福”茶艺馆、上海“湖心亭”茶楼、西子湖畔茶馆、重庆中华茶艺山庄等茶艺馆。通过茶艺馆的设计、管理和内容介绍,以及组织参观校园周边的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茶楼设计公司和地方茶艺馆,综合凝练学生对前六章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学生从设计学、美学和贸易管理学的角度综合认识茶文化。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根据《茶文化学》课程内容设计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茶文化与茶俗、茶与健康、含茶食品、茶艺馆。每个模块教学内容都相对独立,在教学中不同的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模块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课程内容的1-4部分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外,还带了茶叶、茶具现场展示,辅助加深茶叶分类、茶具欣赏等;展示不同的茶叶和不同的茶具匹配型号,以及其分别的冲泡方式和礼仪。

(二)新型茶叶产品和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介绍、吟诵结合茶叶冲泡,融艺术、生活所需于学习中。茶与健康部分的内容偏工科,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且降低掌握知识的难度,主要是先展示新型的含茶产品,再逐步导入这些产品中所主要运用的是茶的何种功能,从而引发学生主动了解茶的功能成分的积极性;在茶保健功能介绍时,增加了宋代、唐代的有茶叶保健功效解说的诗词,并采用吟诵的方式讲述,寓文学、艺术于茶健康知识学习中去。

(三)含茶食品展示与品尝、结合实际操作制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携带简单易做的含茶食品(抹茶饮料、抹茶蛋糕等)到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去,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这些产品的制作,并真正地了解产品的特性,扩大学生对茶和茶文化的认识,增大茶与生活的贴切度。

(四)实际参观周边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介绍学生到其有兴趣的茶艺馆实习。除了课堂上不同的中国特色茶艺馆介绍外,还联系近边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带部分学生前往参观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茶艺馆的整个运营理念,懂得学习的重点部分;同时也让茶艺馆工作人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扩展其运营模式。

四、考核方式的改良

考核的方式从单一的期末统考,改为了平时作业、上课心得和项目完成考核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其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和60%。平时作业学生需手写交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直接复制信息的可能,增加其手写记忆的部分;并且还期待通过手写作业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全心感受经历。上课心得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撰写内容可包括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信息、对茶文化的感受、茶食品制作的领悟、或是对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等等。在课程初期,提出一个可执行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5-7个学生一组,自己确定项目任务、目标,并制定项目完成计划和实施方案,最后在课程结束时,交付审核并计分。

五、教学改革的反思

对于《茶文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反思。

(一)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掌握和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把自己从课堂的讲授和知识的灌输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地和社会接轨接触新的知识,并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样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学生。

(三)茶室和茶具的建设除了软件上的更新,硬件上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必备的;茶室和茶具的更新建设,才能有效地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的不断前进,茶文化也出现更新,茶具也是不断地配合改进。譬如现有的红茶泡器则是新型退出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茶文化,建设茶室和茶具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篇7

加强领导,纳入日程 绿色食品办公室成立了以绿办主任为组长的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绿办副主任担任,负责抓培训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布置阳光工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扎实有序地推进工作。

搞好调研,摸清底数 为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把党的阳光普照在农民身上,工作人员先后深入到企业、乡村和农民专业协会,了解他们的用工需求和运营情况。对全县11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了调查摸底。目前,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有6000余人。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在县阳光办的领导下,绿色食品办公室通过广播、电视、辉南农网等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重大意义和目的,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宣传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让企业和农户充分认识到只有真正掌握“三品”生产知识,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分健康和生活质量,才能创造出更大地社会效益和经济益。

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 一是贯彻公示制度。将培训专业、培训教师、收费标准、补助标准等通过广播、电视、辉南农网、传单、示板等媒体向社会公示、公开举报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落实信息报送制度。指定专人管理和使用农业部调整升级后的项目监管系统,及时录入、审核和上报培训信息。三是执行台账制度。四是严格检查验收制度。检查验收主要通过检查培训档案、核实培训台账、走访或电话访问培训学员等方式进行。五是坚持自查制度。按照省里检查验收标准进行对照检查,结合上级部门督查指导发现的问题,找不足查差距,及时改正,总结提高。

认真组织,扎实培训 针对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开展了蔬菜园艺工、果桑茶园艺工等方面的培训,以推动全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宗旨,扎实开展培训。

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茶文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是时代的一个侧面体现,它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科技的进步,还能从中获取更多关于艺术的途径。罗马斗兽场、北京的故宫等都是当时时代背景的一个缩影,它凝聚着物质与精神文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是饮茶大国,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时期信息的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带去了新的活力。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与之前的纯艺术教育有一定的差异性,环境艺术的美不会随我们的主观感受发生变化,它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并带有强制性的色彩。传统的茶文化是中国精神文化的精髓,在时间的流逝中,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为了让更多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重心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学课堂中都会涉及到传统的茶文化。竞争要求我国学校里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改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效的适应社会需求。由于人们对环境设计的认知水平不一,如何更好地让环境艺术教育开展下去,以及怎样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这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时代背景下茶文化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以信息技术为背景,学校中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需要大量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用到的软件都依赖于信息化教学,互联网上的数据能够利于学生的学习,并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软件视频教学。新的教学方式出现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多,还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茶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起到很大的助推力。当下的学生在接收新思想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统的茶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的精神被不断沉淀,留到最后的都是精髓。所以,依托茶文化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非常恰当且必要的。

2信息时代背景下茶文化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现状

2.1职业技术能力考虑不全面

一般来说,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说的职业能力主要是从事工作所需的知识储备能力与思维交际能力。在环境艺术教学中,就目前情况而言,利用茶文化来推动教学改革的学校少之又少。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学子,更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学习,从茶文化中学习其精神内涵,有利于推进环境艺术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明确事物的特征寓意,通过手绘等形式展现出来,无论是色彩还是结构,从内到外都需要将其表达出来,只有设计者对作品有着充分的认识,才能够推进环境艺术教学的改革,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在职业技术能力方面,高校学子缺乏合作意识,职业技术能力考虑不够全面,许多高校目前都没有将其联系起来学习,甚至还有的学校并未开设茶文化课程。若通过茶文化的课程来推进环境艺术的设计,则有利于提升高校环境艺术学子的认知能力。

2.2课程教学设计欠缺茶文化内涵

好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教师们只注意了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精神层次的指导,没有合理注入茶文化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前环境艺术教学课程的学习忽略了茶文化中精神内涵因素,既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没法在设计中融入思想。在我国,茶文化是经典的文化之一。其中蕴含的设计思想十分广泛,融自然、社会与人文科学为一体,包含着多方面的艺术内涵。若能在高校传承茶文化,在当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需要通过茶文化来推动教学改革,促进环境艺术学子多元化成长。

2.3师资力量欠缺

教学改革重要一环是在教师身上的,想要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就必须先改善当前的师资情况。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要想突破局限、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竞争力的作品,就必须要重视茶文化的思想引入,关注相关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问题。在信息时代背景的当下,诸多学校没有树立环境艺术课程需要多元化推动其教学改革的理念,只是一味的让专业教师给学生讲解环境艺术的价值与历史。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要想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建立茶文化思想,这就需要学校有复合型教师,能够指导学习茶文化,并通过茶文化推进环境艺术课程的创新。

3信息时代背景下茶文化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改进措施

3.1增强教学与茶文化之间的联系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发展愈来愈复杂化,我们需要增强课程教学与茶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茶文化来推进课程的改革。高校就需要从茶文化与现代的环境艺术教学间的联系入手,以拓展的眼光去认识中国茶文化创新教学改革的问题,并结合现有的学术理论去将其运用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茶文化内涵,将茶的魅力及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既能提升了高校学子的人文素养,又能够让茶文化得到传承。环境艺术设计与现代茶文化的结合,能够充分展现环境艺术设计学子的主导地位,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3.2创新教学方法

现如今,高校一般在课堂中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提炼茶文化的教学价值功能,综合运用影像、图片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依据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水平的不同,开设不同的教学课程内容,因材施教。我们要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教学内容规划,合理利用互联网+模式。学校在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规划上,为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教学的兴趣,就必须要改变以往陈旧的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多媒体中得到释放。譬如,将茶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在一起,注重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的运用,让学生的作品富有新意。

3.3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增加相关茶文化的培训课程,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有着实际的价值。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应至少有相关茶文化的教学经验,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专业地指导学生,传授专业的环境艺术教学内容。在培训教师时,要着力体验式教学,将互联网+技术贯彻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学校方面,还可以通过专门聘请优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教师来授课,根据茶文化的特点,对高校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提供指导。

3.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传递具有创意的信息,让观众对某个点产生兴趣并且深入了解信息。由此看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与茶文化紧密联系,考验学生对不同事物如何联系在一起,有效发散思维,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全新的设计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将诸多生活中的元素运用在设计作品中,提升作品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快速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以创新的精神去实现教学的改革,是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经之路。在茶文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利于我国环艺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学校铸造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柳.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改革[J].大众文艺,2015(12):251-252.

[2]贾广雷.试分析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J].亚太教育,2016(10):133.

[3]吕永新,向东.第六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暨2008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年会综述[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1):26-31.

[4]辛艺峰.改革中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系列课程建设及其实践探索[J].室内设计,2009(1):46-50+33-35.

[5]吴彪.论基于环境艺术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手绘课程教学改革[J].装饰,2009(11):135-136.

[6]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9):164-166.

[7]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94-395+397.

[8]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J].装饰,2011(2):139-140.

篇9

关键词: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导演型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89-02

近几年来,中职教育开设的专业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但对专业建设的质量仍重视不够,致使个别专业学生报考率、就业率低。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按照产业对中等人才的需求,打造品牌专业,以此推动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品牌专业是形成中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只有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品牌专业建设上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依据产业需求,划分农艺专业学习领域。

现代农艺专业是在对已有的或即将产生的相关职业进行职业分析基础上,归并和分类后形成的。可见,现代农艺专业不等于社会职业,也不是劳动岗位。是对涉农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进行分析归纳后,设置的基于现实职业发展趋势的教学专业。同一个职业有多个不同的岗位,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情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开发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学习领域,必须针对本专业主要职业工作岗位进行企业调研,并与现场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典型意义及具有完整结构的工作过程,才能确定专业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只有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才能划分出本专业的学习领域。

课题组依据这一理论基础,首先,对县域农业产业的主要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分类调查,筛选确定了我县农艺工的六大典型工作任务,即柑橘生态栽培、高山蔬菜种植、核桃高效栽培、茶树种植与绿茶加工、花卉组培育苗和烤烟种植与烘烤等。接着逐个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后,制定出侧重于种植的农艺专业的学习领域。具体如下:

基础学习领域:由“说写”基础、“数理化”基础、“信息”基础和职业生涯规划四大模块构成,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重点。“说写”基础模块――开发《说写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突出应用文写作、演讲、解说等“说写”基本技能。如,我县地处三峡库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英语课的教学形式是开展 “用英语话家乡” 主体活动,介绍当地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数理化”基础模块――主要突出“数理化”的基本常识,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需要编写数理化基本常识校本教材,如重点选择与使用农业机械相关联的物理常识,与使用化工产品有关的化学常识和与成本核算相关的数学知识。“信息”基础模块――主要内容是网络的使用、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基本知识,以学习电脑的操作技能为主。

专业学习领域:由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方向学习领域两大模块构成。专业核心课是学习专业方向课程的工具,为专业技能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这类课的开发要充分体现“基础”的特性,“舍去”中专统编教材中较深奥的理论知识,选编出紧密结合本地区产业实际的校本教材。如结合本县的农业资源整合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和农业产业规划等相关知识,编写《兴山县农业生产与环境》校本课程;又如针对本县六大农业产业,编写《兴山县主要经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课程,介绍柑橘、茶树、蔬菜、花卉、烟叶和核桃等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专业方向课程是以服务产业项目为目标,坚持教学活动就是生产活动的原则,做到每一项专业知识至少要指导一项农艺产品的生产,删除与应用技术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开发服务于农业产业的农艺专业方向教材。围绕本县六大农业产业开发《核桃高效优质栽培》《茶树栽培与绿茶加工》《脐橙栽培技术》《香菇生产技术》《花卉组织培养》《高山蔬菜栽培》《优质烤烟生产》和《山羊养殖》等校本教材,每门专业课都有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拓展学习领域:目的是拓宽中职学生在农业经营管理和家庭园艺两方面的专业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主要领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经纪人实务、特种动物养殖、食用菌生产和盆景与插花。

二、分析工作过程,开发行动导向学习情境。

在德国行动导向的情境性课程原则指导下,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学习情境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是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可见,学习情境是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背景,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后形成的一种学习性工作任务。这种课程的设计是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体验工作情境为出发点,针对现实工作技能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教学环节,并通过举一反三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课题组依据这一理论,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前提,坚持学习行动即工作行动的学习情境设计总要求。制定了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典型的农艺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体例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跳起来够得着”为设计尺度的三项学习情境开发原则。期望让学生在学习行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工作情境,快乐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职业综合能力。遵照情境开发的三项原则,我们尝试研发了两册适用于我县农艺专业的行动导向学习情境。如在编写《核桃高效优质栽培》校本学习情境时,首先,对核桃高效栽培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然后筛选确定了认识核桃树、嫁接育苗、规划与施工、土壤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预防、采收处理、低产园改造等工作任务,这八个任务是核桃生产者或技术员必定会遇到的工作内容。最后,按照八项工作任务的内在关系,编排成核桃栽培园艺工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技能六步完整的学习行动来安排学习任务,并编制出学习性工作任务单。同时,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师生提供了教学指导参考。

三、针对农事季节,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市场导向、能力本位、学练并重、工学结合等特征,其构建原则应该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要求中职校准确定位、素质教育与实际教育相结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据此,课题组构建了农艺专业“季节性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基础训练、项目整合实训、生产综合训练”三步技能实训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农艺产品生产的季节为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灵活组织教学。农闲时在校内集中学习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农忙时在企业里进行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实践训练,工学交替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其主要的合作模式有三种: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公司+员工、学校+农户+学生。为了确保模式的顺利实施,首先学校必须争取县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和教育局等主管部门的支持。然后,通过各职能局的介绍和沟通,与龙头企业的法人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办学协调机构。共同制定农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确保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经教学实践验证成效显著,先后有三名同学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二、三等奖,学生制作的龙洞春茗荣获湖北省名优绿茶评比特等奖、国家二等奖,田水涛、程子义等同学回乡后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四、校企互惠合作,共建行动教学实训基地。

依托本地的农业企业科学合理地组建技能实训平台,有助于中职学生的技能养成,也有利于解决农业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经调查获悉,县内的绝大多数农业企业存在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工人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素养、成果转化能力差等问题。而拥有一批懂理论、能实践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我校的优势。学校领导在分析企校各自优劣势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企校合作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校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建设,先后承担了多个农业科研项目,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增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我校先后与富源核桃合作社、绿缘果业合作社、金丰园开发公司、萧氏茶叶公司、烟草公司等企业联合组建了六大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场所,而且能随时为学校反馈信息,便于学校掌握农业科技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校内建成了1300多亩的实训基地,成功培育了果树新品种―鄂猕4号,繁育苗木100多万株,示范推广面积达20000余亩。我校现已建成“两室两地”系统化的行动教学实训平台,确保了“实验基础训练、项目整合实训、生产综合训练”三步技能实训法的顺利实施。

五、突出角色转变,培养“导演型”师资队伍。

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由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让学生在完整、综合性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培养方法能力的目的。而传统教学法只注重信息获得和实施,忽视“计划―决策”和“检查―评估”四个关键环节,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缺乏计划和评估等能力的养成,恰恰这些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是通过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地采取具体的行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可见,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主持人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

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这种转变,学校积极规划了校本培训、名师培训和企业培训三项教师综合质素提高计划。具体做法是:骨干教师每学期举办1-2次专业技能讲座和示范教学,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开展课题研究,了解科技发展动向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节假日聘请高校的名师来校培训和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选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及技术改造,培养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项培训计划的实施,培养了一支“导演型”师资队伍。11位农艺专业教师,其中有6名成为双师型教师,承担了2个科技部和6个县农业科研项目,同时,还承担了省、市级教改课题各3个,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成果登记和县级科技进步奖,公开20余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J].职教论坛,2004,(6).

篇10

关键词:情境教学 课程建设 昭平红茶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02-02

红茶加工技术是茶叶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我校重点打造的精品课程,《昭平红茶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课题曾获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级课题立项。学习红茶加工技术的学生对茶叶加工有了初步了解,并初步掌握了绿茶加工技术,要上好《昭平红茶加工技术》这门课,在教与学上要有一定的突破,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一流的教学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情境教学法是近几年引进的被广泛实践,并被证实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优秀教学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有效的尝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都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结合,从而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下面将探讨如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 昭平红茶加工技术》课程中。

一、学习情境教学设计

学习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知,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预见性。

1.情境教学设计思路

1.1重视与企业合作。对茶厂、茶庄等企业相关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相应岗位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以此为基础开发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以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核心,在企业里选择教学内容载体,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2强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现。要想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为本,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工作过程,通过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职业素养。

2.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肩负着实现课程目标的使命。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红茶加工)的分析,按照红茶生产管理流程,遵循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一个具体任务化的学习和训练,学习情境要根据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性技能训练、实际应用环境保障与职业素养养成组合在一起,构成教学内容,每个学习情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力描述)、学时分配、教学方法建议、媒体选择、考核与评价、学生基础和教师能力要求等内容,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通过信息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执行、控制检测、评估评价的"六步"训练,将抽象的"生产过程"实现为完整的思维训练过程并逐步增强。其中"信息咨询"为针对工作任务"信息收集、分析",明确任务应达到的目标和应考虑的因素;"计划"是指解决工作任务进行的程序和要求;"决策"指解决工作任务的方法和路径,确定应使用的工具、材料等;"实施执行"是指按(计划、决策)既定方案实施完成工作任务;"控制检测"是指检查工作任务是否得到完整、专业的实施,工作目标达到与否;"评估评价"是针对任务的完成过程与成效进行评估,明确今后要改进的方面。学习情境以实现该课程的教育目标为目的,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并且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下图为依据课程教育目标创设"红茶加工技术"课程学习情境而构建的课程内容结构图。

小种红茶

图1 创设学习情境,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图

课程教学结构通过学习情境中"典型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而建构,知识在工作过程中有序化,学生知识技能的建构顺序也是基于工作过程,应用性知识通过工作过程而系统化。学生通过"学中做"和"做中学"形成了自己的应用知识体系,由实操归纳经验,由过程归纳程序,由问题归纳策略,由实践归纳技术,甚至由技术归纳知识,逐步从掌握经验技术升华为掌握理论知识。

3.单元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可以有若干个单元情境构成,每一个单元可以分配不同的学时。同样,每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境也都有明确的单元学习目标和单元工作任务(例如专题讨论、小论文、小项目等),并按照六个普适性的工作步骤思路实施教学。

3.1发现课题,设计课题。将学习情境中的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或小项目,任务或项目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并确定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目的是什么,怎样做,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把教师和学生的想法结合起来。

3.2确定目标和计划。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3.3准备阶段。可采取集中学习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考虑怎么做,需要哪些信息和资料信息,如何分配时间等。

3.4实施阶段。学生确定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形式,并按照各自计划来实施。

3.5成果展示与成文阶段。学生认识工作成果,成果的展现形式和怎样将成果展示给全体队员,让学生知道成果的重要性和别人对成果的兴趣。

3.6评价阶段。可采用学生自评,教师检查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分析评估结果及未来努力方向。

如课程开始的第一单元为"红碎茶加工技术",该单元的学习目标为:①了解红茶产销概况,②熟悉我国红茶种类,③掌握我国大叶种红碎茶的品质要求,④掌握大叶种红碎茶加工工艺及影响红茶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各工序的技术要点。根据单元的学习目标给学生设定的任务是撰写科技小论文,要求学生以小组工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包括搜集资料、分析提炼、撰写提纲、写作论文、制作答辩PPT文案等。最终学生的答辩效果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完成任务较认真,制作的PPT及答辩效果也很好,为下一个学习情境--红碎茶加工实操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设计

创设了学习情境,就要精心设计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

1.针对学生情境的宏观教学方法的选择

学习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过程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验-评价六个行动步骤开展,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应采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引导文)教学法",基于任务分析进行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单元成为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行动,就是完成以"某种类红茶"为目的的工作任务,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在"项目"教学中,采取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的模式。为了便于学生理清思路,针对不同学习情境采用案例教学法,每个情境采用不同的案例,同时分给学生相应的任务,学生边学边完成自己的任务。根据具体情况,授课地点也从教室转移到了实训室。

2.针对单元教学微观教学法的选择

微观教学法要充分体现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化为现代教学活动的"导演","讲授"这种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比例大幅"弱化",代之以引导、练习、讨论,用引导文工作、演讲、指导性自学、现场演示等多种以行动为导向的微观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获得隐性知识的自主构建,又可以兼顾学习能力的培养。

3.教学组织方式的确定

常规的教学组织方式包括全班集中、小组工作、伙伴工作、单独工作等多种形式。教学组织方式要尽可能与工作(或生产)组织方式相一致,这样可以从教学组织的角度再现工作情境。"全班集中"可以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一个问题的多角度理解,便于开阔思路 ;"单独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伙伴工作"可以在课内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判断能力;"小组工作"主要用于共同完成一项行动任务,或者讨论某个行动任务的完成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非常具有社会性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团队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改革前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笔试考核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师是评价的主体,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难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针对以项目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新的评价手段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任务完成情况、作业、出勤率、纪律、责任心、团队协作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课程最终答辩评价,按照这样的比例形成评价:过程考核占60%,答辩(教师或企业专家评价)占20%,平时测试占10%,操作技能占10%。不论是哪种评价手段,都采用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长评价、专家评价和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红茶加工的职业能力,通过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不仅体验到了从新鲜茶叶到红茶成品加工制作的全部过程,也体验到了每一个工作程序的工作要领和岗位职责,为他们今后走上企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古能平.《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4

[2]董学友.《茶叶检验与茶艺》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3

[3]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史 平、秦旭芳 《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索与创新》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