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

篇1

一、建设背景及依据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作为旅游、酒店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茶艺课程表演性、操作性强,适合制作成微课视频以供学习,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不超过10分钟”的“片段化”视频,并分别标明知识点内容,配以辅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茶艺基础知识》微课视频的直观性、趣味性、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建设可行性分析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局限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茶艺基础知识》微课,我们可以把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比如过去我们的各类茶叶的鉴赏课程一般是先讲各类茶叶的色、香、味、形,然后带学生去茶艺室分组了看茶叶,学了一个学期的茶叶理论知识到期末还是分不清各种茶叶。有了微课以后,学生们就可以先观看讲授理论的微课视频,茶叶是如何让制作?不同类型茶叶的制作工艺是什么?然后找到相应的茶叶制作视频或者动画视频来学习,再拿茶叶来鉴赏,这样使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茶叶,同时增加学习的乐趣性。

三、项目实施方案要点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程开发与运用由规划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视频、应用微课三个环节构成。

(一)微课规划:根据《茶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归纳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二)微课设计:“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所以在本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会结合教学目标,充实视频内容,丰富知识的传授方式,做到教学视频的“短少而精”。(三)应用微课: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为载体进行系统微课建设,微课内容应涵盖本门课程相应领域的核心知识、典型案例、主要技能等,资源类型应包括微课视频、教学素材、教辅资料、训练作业、测试试题等。课程课时量为46学时左右,并依托平台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

四、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微课的方式,建设《茶艺基础知识》学习资源库,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等为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

(二)任务

本项目拟建设微课视频46个,其中讲授类微课14个、表演类微课12个、练习类微课10个、演示类微课6个、讨论类微课2个、问答类微课2个,训练作业10份、测试试题2份、实训指导书1份、实训项目卡10份、理论教学大纲1份,实训教学大纲1份。

(三)建设内容

1、讲授类微课:

(1)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的起源与传播、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行业的发展现状、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茶类基本知识:绿茶基本知识、红茶基本知识、黄茶基本知识、白茶基本知识、黑茶基本知识、乌龙茶基本知识。(2)茶具知识:紫砂壶基本知识、茶具的分类及选用。(3)其他理论知识:泡茶用水、茶席设计

2、表演类微课:

(1)茶艺表演: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花茶茶艺。(2)生活茶艺表演: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调饮茶冲泡。

3、练习类微课:

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的练习、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练习

4、演示类微课:

视频演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茶叶的制作

5、讨论类微课:

泡茶前要洗茶吗?绿茶要不要洗茶?如何重振雄风,恢复世界茶贸易大国地位?

6、问答类微课:

茶叶知识问答: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孕产妇能不能喝茶?

五、效益及风险分析

(一)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可以帮助社会上酒店、旅游、以及茶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从业基础知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在线服务、技术服务等。学习者通过登录微课网站,注册账号进行免费观看,这可以帮助他们节省高昂的培训费用和大量的培训时间。通过若干个微课的授课视频,进行网络进行教学,也使得课程的教学不受教师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也极大的节省了授课教师的时间和教学成本。

(二)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存在的风险: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拆分成许多微小的教学片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完整的一部分知识组块以微小模块的形式展现,可能会影响知识间的衔接;同时,为适合大众口味,课时时长短小,可能会使各课时涉及的知识深度不够。

2、应对措施:重视微课互动环节的设置,加强微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通过不断获取学生、同行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结论

篇2

通过本专业学科组会议交流学习、企业调研、本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商榷、在校学生咨询,以及毕业生的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调查,明确了此课程当前的主要培养方向。旨在扩大高等学校广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认知和文化鉴赏能力,为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精髓奠定基础;培养和促进学生未来在职场中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和个人文化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满足社会对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中华茶文化概论

本部分主要是系统地介绍茶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茶叶的对外传播、世界茶区分布及茶叶分类、我国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历史与现状、茶具艺术鉴赏、茶的冲泡与品尝。借以此部分历史、经济、农业、美学等方面的系统介绍,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中华茶文化的多角度认识。

(二)中国各式各民族茶俗例说

了解民族茶俗(汉族和少数民族茶俗),从而剖析中华民族大家庭与茶的源远流长历史渊源,以及获知民族茶文化发展的背景及在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课程讲授时,结合不同民族的饮茶时间,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的影响,来阐述最终形成的不同沏茶方法、饮茶方式和用茶目的等不同的民族饮茶习俗。将故事和风俗寓于学习中,让学生在掌握此部分内容和了解不同民族风土人情二者兼得。

(三)世界各国茶俗例说

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各国后,在不同地域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世界各国不同的茶俗,主要有亚洲国家茶俗、欧美国家茶俗、俄罗斯和东欧茶俗、非洲国家茶俗、大洋洲茶俗以及南美洲茶俗。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后所形成的不同国家饮茶风俗。

(四)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

从茶政与茶法、茶与宗教、茶与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剖析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茶叶为媒介,茶马古道为例,诠释经茶马古道的茶叶传播与外来文化交往、交融、整合与涵化,形成富有地方民族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外来文化影响的文化特征;作为古代重要的贸易交通要道,加强了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宗教文化交流。

(五)茶与健康

被称为国饮的茶,其保健功能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研究的领域更是大有增多。本部分主要包括我国历代医学关于茶的论述、现代医学论茶叶保健作用、茶的心理保健作用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茶叶保健功能的活性成分、并获知这些功能成分所对应的功能,了解中国国饮的健康魅力之所在;并知道如何正确饮茶和健康饮茶。

(六)茶宴、茶点和茶酒

介绍茶宴与茶肴,浆茶、粉茶和茶点心,茶酒与茶鸡尾酒的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如何制作和评比这些制品。通过此章的学习,让学生扩宽了茶除了饮用以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充分完美地利用茶叶,延长茶叶茶业链。

(七)茶文化大众窗口——茶馆

介绍不同形式茶馆(当前中国主要的宣扬茶文化为主的茶艺馆)的主要管理模式和内容,包括北京“五福”茶艺馆、上海“湖心亭”茶楼、西子湖畔茶馆、重庆中华茶艺山庄等茶艺馆。通过茶艺馆的设计、管理和内容介绍,以及组织参观校园周边的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茶楼设计公司和地方茶艺馆,综合凝练学生对前六章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学生从设计学、美学和贸易管理学的角度综合认识茶文化。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根据《茶文化学》课程内容设计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茶文化与茶俗、茶与健康、含茶食品、茶艺馆。每个模块教学内容都相对独立,在教学中不同的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模块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课程内容的1-4部分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外,还带了茶叶、茶具现场展示,辅助加深茶叶分类、茶具欣赏等;展示不同的茶叶和不同的茶具匹配型号,以及其分别的冲泡方式和礼仪。

(二)新型茶叶产品和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介绍、吟诵结合茶叶冲泡,融艺术、生活所需于学习中。茶与健康部分的内容偏工科,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且降低掌握知识的难度,主要是先展示新型的含茶产品,再逐步导入这些产品中所主要运用的是茶的何种功能,从而引发学生主动了解茶的功能成分的积极性;在茶保健功能介绍时,增加了宋代、唐代的有茶叶保健功效解说的诗词,并采用吟诵的方式讲述,寓文学、艺术于茶健康知识学习中去。

(三)含茶食品展示与品尝、结合实际操作制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携带简单易做的含茶食品(抹茶饮料、抹茶蛋糕等)到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去,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这些产品的制作,并真正地了解产品的特性,扩大学生对茶和茶文化的认识,增大茶与生活的贴切度。

(四)实际参观周边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介绍学生到其有兴趣的茶艺馆实习。除了课堂上不同的中国特色茶艺馆介绍外,还联系近边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带部分学生前往参观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茶艺馆的整个运营理念,懂得学习的重点部分;同时也让茶艺馆工作人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扩展其运营模式。

四、考核方式的改良

考核的方式从单一的期末统考,改为了平时作业、上课心得和项目完成考核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其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和60%。平时作业学生需手写交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直接复制信息的可能,增加其手写记忆的部分;并且还期待通过手写作业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全心感受经历。上课心得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撰写内容可包括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信息、对茶文化的感受、茶食品制作的领悟、或是对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等等。在课程初期,提出一个可执行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5-7个学生一组,自己确定项目任务、目标,并制定项目完成计划和实施方案,最后在课程结束时,交付审核并计分。

五、教学改革的反思

对于《茶文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反思。

(一)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掌握和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把自己从课堂的讲授和知识的灌输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地和社会接轨接触新的知识,并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样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学生。

(三)茶室和茶具的建设除了软件上的更新,硬件上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必备的;茶室和茶具的更新建设,才能有效地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的不断前进,茶文化也出现更新,茶具也是不断地配合改进。譬如现有的红茶泡器则是新型退出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茶文化,建设茶室和茶具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篇3

2012年1月,学校成功申报立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项目,并被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题组组长和协作组组长学校。课题实施以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全体专家与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以课题研究引领课程体系改革,全面达成了任务目标,有效推进了学校示范建设。

一、眼界决定高度

学校组建课题团队,确定了“总体设计、专家引领、名师参研、企业参与”的课题开发思路。成立了课题总体设计和管理团队,并第一时间组建了指导专家团队、专业名师团队和企业顾问团队。在专家团队中,特聘请徐国庆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职教研究所副教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会副主任、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为课题研发首席顾问,全程引领精品课程的开发;聘请全国酒店业资深专家、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伟教授为专业指导专家。从全国各示范校遴选出20所学校的73名酒店专业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并聘请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重庆饭店协会会长、重庆天怡集团总裁石世珍女士及多位知名国际型酒店一线经理组成企业顾问团队。课题组多方考察比较,最终确定由实力强劲、经验丰富的大连泽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课题的技术单位。

课题组还从全国参与组长、副组长申报单位的示范建设学校中进行遴选确定副组长。2012年1月19日,学校组织了首次组长协调会。确定了课题将开发的《酒店中餐服务》《酒店西餐服务》《酒店客房服务》《酒店前厅服务》《酒店服务礼仪》《酒水知识与服务技能》《茶艺与茶文化》7门核心课程,并分别由全国五所知名职业学校担任课题副组长。

2012年3月6日至9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全国的培训会,课题组组织了全体副组长及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012年7月,我校还组织41名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项目课程的专题培训,更新了课程理念,提升了课程开发能力,为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2年4月至7月间,课题组先后三次组织召开全国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由职教课程专家徐国庆博士和来自行业的专家引领全国二十所示范学校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开展课程研究。目前,我校已完成154个动画脚本和83个视频脚本的撰写并全部通过验收。10月,《茶艺与茶文化》和《酒水知识与服务技能》两门课程的教学视频拍摄工作由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组织顺利拍摄;11月,其他五门课程的教学视频由我校组织拍摄。所有视频拍摄的场景、服装、用具全部来自真实的职场,情境动画的制作和教学视频的拍摄将大大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二、实力决定思路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开发扎实地走好了市场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学习项目设计、教学材料开发的每一步。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开发,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将努力反映中国特点、时代特征、职教特色,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以项目教学理念为引领重构精品课程体系

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以项目教学理念为引领,重构精品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开发确立了“模块化呈现、精细化教学、多样化适应”三条基本建设思路,以“学习情境”的开发为整个资源平台开发的突破口。“学习情境”完全按照项目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思路进行开发,并加入职场安全及教学评价的相关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教学课程框架。

在学习情境的开发基础上,课程还开发了延伸阅读、实训方案、教学案例、考核试题、动画视频等配套资源来实现“助学”;开发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行业标准、竞赛方案等资源来实现“助教”,大大加强了课程的实用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不仅如此,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网络课程在国内中职教学中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课题的研发工作多次受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褒奖,并受其委托拟定了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期验收表。

(二)产教结合实现课程内容学以致用

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重视企业的参与,邀请数十家企业以顾问团队的身份全程参与课程开发,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行业的对接,体现了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行业培训,专业教师团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锻造与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直接使用行业标准,将工作服务过程渗透进学校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参与真实的服务与管理,学以致用。在课程资源试用的过程中,师生普遍反映课程的理念先进、任务明确、形式新颖,教学效果良好。

(三)三级验收制度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更好地规范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开发,确保开发质量,课题组制定了三级验收制度,即子课题组长验收为一级,课题组长验收为二级,专家团队验收为三级,对开发步骤和开发质量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课题组组织的三次研讨会上,全体骨干教师现场编写并审核验收。通过三级验收的课程资源方能交技术公司进行制作。目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所有课程资源已全部通过三级验收。

篇4

中原油田幼教中心于2007年4月组建礼仪课题实验园,由主管幼教工作的张慧英主任担任课题组组长,十家幼儿园参与,承接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礼仪、品格素质教育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自承接课题以来,在张主任的亲自带领下,十家幼儿园的老师们积极参与,探索研究,创新实践,交流总结,群策群力,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各项规定勇于钻研,谋求发展。以总课题组提供的教材为实践蓝本,结合本园实际,开展礼仪、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

我们紧紧围绕礼仪课题,从环境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三个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一、环境建设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礼仪课题组把创设礼仪教育环境、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园本礼仪文化、创设具有鲜明特色化的礼仪环境作为课程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我们从爱的教育入手,有计划、系统性地为幼儿创造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完善情感教育机制,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课题实践中,将物质、精神环境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物质环境的创设:从幼儿园的外部环境到内部环境,处处彰显礼仪园的特点。置身优雅、舒适的礼仪教育环境,让人不自觉中就会检点自身行为,修饰自己的言行;干净整洁的茶艺室,茶香袅袅,弥漫着茶文化的久远与厚重;简单易懂、而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让人感受生活的真谛,顿悟人生的得失;温馨而经典的励志警语,时刻警醒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

幼儿园悬挂着“家长日常行为规范”、“教职工礼仪行为规范”;宣传栏内设有专门的礼仪活动展示专栏。幼儿园走廊设计礼仪文化宣传版面,自编自创的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三字经”,使孩子和家长通过观看版面内容学到很多的礼仪常识,让环境在儿童礼仪养成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精神环境的创设:在幼儿园内形成礼仪实验园自己独特的礼仪文化氛围,从而使整个幼儿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

晨间接待是礼仪实验园的一大亮点。每天早上,礼仪宝贝身穿园服,肩披绶带,端庄挺拔地站在幼儿园门两侧,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声声“叔叔好!”“阿姨好!”“小朋友好!”,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也净化着家长,使得小朋友成为课题实践研究的“小小宣传员”、“小小监督员”,一批批“讲文明、懂道理、守信誉、善交往”的新苗在实践中涌现。

教师亲切的问候,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给入园的每一个家长带来了舒心和愉快,构成了和谐、温馨的氛围,同时也营造了礼仪幼儿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课程建设

以总课题组提供的教材为实践蓝本,结合本园实际,开展礼仪、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

1.课程开设的前期准备:

家长教育:对家长进行礼仪教育,让家长了解开展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家长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教师培训:对教师队伍进行礼仪培训,有效提高教职工学礼、懂礼、守礼积极性,进一步将外在的学习内容内化。

2.以礼仪、品格教育为主线,积极创编礼仪教育园本课程和教案,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1)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依据《幼儿园教育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坚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以礼仪、品格教育为主线,积极创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2)挖掘民俗、民族文化,围绕中国传统节日设计主题活动,走进家庭、社区,亲身体验节日礼仪,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和文化熏陶。

(3)通过开展争创“礼仪宝贝”教育活动、“幼儿交往礼仪”、“幼儿生活礼仪”、“我与文明手拉手”、“小手牵大手”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观念,继而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

(4)学习茶艺、插花、礼品包装等。在六一的大型茶艺表演中,孩子们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将传统的茶文化表演得淋漓尽致,我们的孩子正用一双双小手托起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仪。

3.确立了“以爱心教育为主导,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教研课题,以品格教育为主线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1)通过爱心教育,使礼仪品格在幼儿心中得到升华。礼仪园开展了“小手拉小手团结友爱向前走”为革命老区小朋友献爱心主题教育活动;3个月的时间,我们8000多名孩子每天少吃一块冰糕,少买一张帖画,一分一毛,积少成多:一刀一剪,一针一线,制作手工品义卖,汇集起来,共计6万8千多元,并确定河南新县田铺乡中心幼儿园和清丰县纸房乡中心幼儿园为援助单位。我们的园长、家长和教师代表,带着新的桌椅、床、电脑、图书、光盘、玩具、演出服和油田8000多名孩子的爱心,对贫困幼儿园进行了援助。通过这些活动,中原油田的小朋友已经成了一个爱心形象群体。

(2)2008年5月在汶川地震后,礼仪实验园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活动,有“点燃生命之光”祈福、“众志成城抗灾害、同心协力献爱心”捐款、“节约一毛钱”爱心义卖、“灾害面前我会做……”主题活动、“地震了……”实地演习等,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关爱他人。

(3)“九九重阳节”看望孤寡老人、关爱长辈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关爱他人的快乐,懂得了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爱生命和生活。这些关爱活动感动了社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三、教材建设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挖掘教师专业潜力,提升了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于2008年3月承接了中央教科所《礼仪、品格、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新版《礼仪教育》教师用书编写任务,完成了六个主题课程。

这六个主题课程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共创编出24个子主题,设计出教学活动157节,其中自编儿歌38首、自编故事25个、自编歌曲15首、自编礼仪三字经14首,自编情景剧1个,自编游戏5个。

2.参与编写了《家长手册》小班下册、中班下册、大班下册的“锦囊妙计”栏目和“亲子游戏栏目”的活动方案设计,共设计活动方案30篇,已经有7篇入选。

3.自编教材。在课题研究中,为了更好地将礼仪深化为教师和幼儿的日常行为,教师们自编自创了许许多多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礼仪三字经,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礼仪教材。

四、收获思考

随着礼仪、品格教育的全面展开,我们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肯定,形成老师、幼儿、家长良好礼仪行为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赢得了社会对我们礼仪课题的肯定。

幼儿:通过实践活动,礼仪行为得到规范,同伴之间团结友爱、文明谦让、互相合作,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了幼儿“讲文明、懂道理、守信誉、善交往”的良好品质。

家长:家长的礼仪行为在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家长素质,和谐了家园关系,赢得了家长对礼仪、品格教育的认可。

教师:通过礼仪、品格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幼儿、家长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篇5

(一)改革招聘制度

许多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大学在教师招聘上既有学历的标准也有实践经验的要求,这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我国应用型大学教师招聘应改变过去只要求学历不要求实践能力的现象,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具体化到专业、兼职教师招聘条件中,使我们能够招聘到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从业经验的人才。

(二)开展多项校企合作项目

尽管许多专业教师已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具有较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但在教学中却时常遭遇缺乏实践经验而不能指导实习实训课程的尴尬。学校应当积极主动拓展校企合作范围,在双赢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多项校企合作项目,将教师的理论知识与酒店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可以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三)建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机制

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该加强校内教学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设置前厅客房实训室、餐厅宴会实训室、茶艺实训室和酒吧等,特别是一些正在致力扩大、新建校区的学校,在校区建设中应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的意见,科学规划实验实训室的各项功能和软件配备。

2.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1)岗前培训

制定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对于没有从业经验的新入职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内容是:①承担实训指导老师助教工作,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并通过教研室制定的“专业教师技能要求”考试合格。②必须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轮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2)在职培训

酒店专业教研室在年初制定全年在职教师培训计划,其中包括定期的专业培训和企业挂职培训。定期专业培训主要是安排教师到其他院校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挂职培训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已经被国内外所有应用型院校所认可。专业系部应重视教师的挂职锻炼培训,并认真做好计划组织工作。系部应选择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酒店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并取得合作酒店的支持和认同,共同制定教师挂职培训计划,使挂职锻炼真正起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作用,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那样形成“教室--酒店--教室”的职业循环模式。

(四)完善绩效考评制度,促进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将实践教学能力考核纳入到绩效考评体系中,分解成不同的量化考核指标。考核内容包括:①教师实践能力评估,设置的指标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参加教师培训计划的过程和考核结果、参加校企合作项目情况等。②教师指导校内实训效果评估,设置的指标有实训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标准为实训方案的设计是否符合行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实训效果、学生评价。③教师指导实习效果评估,指标有认识实习效果、顶岗实习效果、毕业实习效果。通过对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估,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课证融通;高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5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提高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扩大学生的见习岗位群,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取得“双证书”的毕业生人数较多,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该专业重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以下简称导游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却连年下降,不仅造成学生考证信心严重不足,也极大影响了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本文从“课证融通”的理念出发,以提高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切入点,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就很好地契合了这一要求,所谓“课证融通”,是指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者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按照职业资格证或技术等级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课证融通”强调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机结合,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岗位要求,具有较强的标准性、典型性和较好的共适性,以“课证融通”为切入点进行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

依据“课证融通”理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为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即导游资格证书,导游资格证的过关率就是专业的生命线,是衡量专业建设成效和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以广西为例,按照广西的导游资格考证安排,考试时间每年仅一次并安排在11月底或12月上旬,笔试内容对应四本教材,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并以单项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作为考试题型的情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围绕考证要求来进行改革和调整,搭建出符合“课证融通”理念,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引进职业标准,推进“课证融通”,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着眼点,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通,以重构课程安排设置、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课程考核方式等为手段围绕职业资格考试探讨该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模式

1.整合职业资格考试科目,重构课程安排设置。重视职业资格考证中的指导性作用,借鉴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把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按照考证的时间和要求进行调整,按照职业资格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无缝对接。见下图:

为达到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证在上课时间和学习内容的对应,确保帮助学生在第三学期完成备考和考证,顺利取得进入行业的准入资格,为其第五、六学期的见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按照将职业资格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对课程时间安排进行调整。

2.围绕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特点在于专业知识的融合,无论是理论考核还是面试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不仅仅是通过一两门的课程学习体现出来,而是要求对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课程的之间的融合,突出“学为己用”的理念,强调学生的理论吸收成效和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将专业理论教学在实践和操作过程当中入脑入心。采取项目化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模式,项目化的教学手段,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设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按照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分为具体的项目,通过每个项目的设置和实施,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以适应考证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将教师角色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学生地位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媒体作用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教学过程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结合高职教学的特点,注重资源运用,将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3.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特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真实的导游大赛标准和导游行业要求搭建竞赛平台,举行院级模拟导游大赛,院级赛要求专业的所有学生必须参赛,并聘请旅行社的行业专家担任评委,对参赛学生进行专业点评,帮助学生迅速提高水平。比赛中的佼佼者则代表学院参加全区或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导游服务)大赛,将比赛与集训相结合,在大赛环境下检验学生对考取导游资格证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和运用状况,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功能,带动教学改革。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竞赛元素,将技能竞赛作为常态化教学活动,通过比赛反思教学方式和效果,优化教学改革。

其次,对应导游资格考证当中的口试环节,通过与当地旅游景区相对接,将旅游景区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点的方式对学生导游讲解方面的能力进行强化。学生在大一阶段即多次利用教学实践周的时间前往旅游景点,感受优秀导游和景点讲解员的示范性教学,对规范、标准、优秀导游讲解有基本印象和了解,在大二阶段考证之前,引导学生利用实践周和周末实践到景点担任义务讲解员,既锻炼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又是对专业和学院的一次宣传契机。

4.参照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调整课程考核方式。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行业企业对具体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考核标准,结合所在省份职业资格考证的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进行模拟考题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在此基础上编制校本模拟习题集,强化模拟考试,提高考证通过率。在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中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既考核个人专业能力,又考核职业素养,参照导游证考试要求,打破专业课程必须在期末才能进行考试考查的藩篱,考证当中的相关课程,笔试对应笔试,口试对应口试,强化考前复习练习,在考证前多次进行模拟考试,并进行课程考查,学生考证环节结束,则课程教学和考试环节结束。

5.开设职业素质提升课程,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导游资格考试只是职业技能考核的一种方式,只能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部分素质,而非全部,若仅仅追求这一职业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则无法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也考虑到对学生其他职业技能的培养,如开设《普通话口才训练》课程对应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开设《茶艺服务技术》课程对应考取茶艺师资格证书,开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应考取人力资源师资格证,开展《专业英语》课程对应考取外语导游资格证书,并通过开展普通话诵读大赛、职业形象与礼仪大赛、主题茶席设计比赛、茶艺展示等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在旅游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0-11.

[2]周玉蓉,赵计萍.高等职业院校“双证融通”的探索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30).

[3]黄O.高职高专“双证书”制度实施途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

篇7

在我国普通高校转型的背景下,选取五所普通高校比较分析其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概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实训模块功能不全、实验室数量参差不齐、实习基地类型单一、实训目标定位模糊以及双师型教师缺乏。提出明确实训目标,搞好实训功能划分,构造实训平台,完善实训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打造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

关键词:

旅游管理;高校;实训体系

2014年,国务院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我国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619所,高职高专院校995所。在所有高校中,重点高校目标通常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更侧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中间层的普通高校则定位模糊,课程和实训体系没有特点和方向。随着国务院指导意见的下发,普通高校定位明确,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普通高校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进行改革。

一、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本文选取了山西省的运城学院、晋中学院、江苏省的淮阴师范学院、江西省的九江学院和山西的大同大学五所地方型院校进行分析,这5所院校都处于所属省份的三四线城市,大同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于2000年组建旅游管理专业;九江学院于1993年成立国土与旅游管理学院,晋中学院和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则分别成立于2003年和2005年。以实践教学学分分值、实训模块类型、实验室数量、实习基地数量以及双师型教师占比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概况.

二、实训体系问题分析

1.实训模块功能不全

实训课程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专业直观认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模块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高低。根据比较发现,5所大学在实践教学学分分值方面比较相似,没有明显差别,在实训模块方面差别很大,其中实训模块最多的是江西九江学院,其专业实训体系包括餐饮实务、客房实务、酒吧、茶艺、模拟导游、应用软件、职业形象塑造、旅游线路规划、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10项,最少的为运城学院,仅有5个实训模块,仅仅包括专业见习、餐饮、客房技能实训、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五个方面,参照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这样的实训体系远不能完成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2.实训室数量参差不齐

实训室是承接实训教学体系的载体,尤其是校内实训环节,实训室建设可以反映一个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表1可以看出,5所大学在实训室方面的完善程度各不相同,实验室数量最多的是淮阴师范学院,包括导游模拟、中餐、西餐、酒水、茶艺、礼仪培训、前厅、客房、模拟旅行社、旅游信息以及淮扬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共11个实训室;九江学院位居其后,除了餐饮、客房、酒吧、茶艺等上述实训室外,还有旅游管理软件、航空三维模拟以及体现地方特色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模拟仿真实验室;相对而言,运城学院实训室较少,分别有餐厅、客房、中式包间、酒吧、导游和旅行社模拟实训室;大同大学最少,仅有客房、旅行社、餐饮和导游实训室。

3.实习基地类型单一

实习基地是指学生在校外学习、实践的地方,一般是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根据表1数据,实习基地最多的淮阴师范学院有11个,其次为晋中学院和运城学院,最少的是大同大学。而在实习基地的类型方面,大多数院校酒店为主,比如淮阴师范学院11个实习基地和九江学院的7个实习基地均为酒店,运城学院在2015年以前也是全部与酒店合作,2016年刚刚开始了和旅行社的合作,晋中学院的实习基地中有8家酒店、1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1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有的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有非常明显的缺陷,这样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就业面狭窄,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另外,5所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大多选择大城市企业,很少选择院校所在地企业,淮阴师范学院的实习基地以上海和南京为主,本地酒店只有1家;晋中学院合作酒店大多在北京,只有2家在所处城市;九江学院实习基地范围较广,但本地企业也只有1家;运城学院往年合作企业多在北京和上海,2016年增加了5家本地旅行社。实训基地选择大城市企业有很多优点,但是地方型院校有服务地方的功能,和更多的地方企业建立联系有助于实训体系常态化,学生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也更容易参与其中,也有助于实现地方型院校服务地方的功能。

4.实训目标定位模糊

实训体系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根据我国目标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现状,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而普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在旅游行业各产业体系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事管理及服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人才定位,又有别于技术型人才定位,这也是普通高校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院校定位的不同之处。另外,从市场需求来看,企业对具有一定能动性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于对学生技术的要求,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但是在5所院校的实训体系中,无论是实训模块还是实训室建设都更多地体现了技术培养,未能体现出更多的应用能力培养,实训体系的构建模糊了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5.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及实施者,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招聘教师时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较高,注重应聘者的学习科研能力,这就导致了很多实践能力强、有经验但学历不够的人无法进入高校,而进入高校的人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缺乏企业锻炼机会,在这一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双师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5所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多少不一,其中比例最高的是九江学院,其双师型教师高达95%,其次为晋中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比例最低的为大同大学和运城学院,仅为20%和30%。双师型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校内实训课程,双师型教师过少将会使校内实训课程质量下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无法保障。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实训目标,搞好功能划分

实训体系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实训模块的划分应清晰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层、应用能力层和实践与创新层。基本技能层包括旅游各行业专业认识、实际操作和基础实验等,专业认识是通过参观、考察相关的景区、饭店、导游过程、旅游购物等,让学生对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度有个基本的认识;实际操作是各行业基层工作的操作技能和认识,比如摆台、斟酒、传菜、铺床、调酒、茶艺等;基础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外语口语会话技能。应用能力层是在基本技能层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包括运用旅游管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公关、人际沟通、协调与合作能力,还包括旅游职业形象塑造能力、导游服务能力、餐饮管理、客房管理等。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是在应用能力上的进一步升华,要求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处理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够创新思维,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活动方案策划、旅游线路和产品设计、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等。

2.构造实训平台,完善实训体系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应当构造校内(课堂+实训室+比赛)和校外(实践+实习+比赛+认证)两大平台。校内平台(课堂+实训室+校内比赛),首先是课堂能力培养环节,将现有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每门课程按章节进行功能定位,进一步压缩教材理论的灌输,代之以任务型教学,分析案例和策划方案,最终以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作为考核标准;实训室是基础技术操作能力的实现载体,资料显示,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针对实训室资源不足,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应当加大投入力度;校内比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部分高校通过定期举办导游大赛的方式丰富专业活动,由于赛事覆盖面和参与机会较少原因,学生的整体受益性不高。应当结合专业方向特点,将赛事贯穿于整个学年,打造专业赛事平台化、程序化,比如节庆营销策划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模拟导游大赛、餐饮创业策划大赛等,丰富的比赛使得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加,其锻炼效果也更加明显。校外平台(实践+校外比赛+认证+实习),实践指的是社会实践,它不同于毕业集中实习,也不拘泥于单位类型和实践形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或者项目合作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一学期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校外比赛是提高学校专业知名度,促进院校交流,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应当在校内比赛平台基础上,使校内比赛和校外比赛完美对接,通过大量校外赛事提高专业知名度,提高学生能力和自信心;认证平台是指除了学业合格证书外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考核和认可,也是学生就业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并在学分奖励上加以体现,以学分代替选修课程;实习是指毕业集中实习,结合前面问题分析,实习平台主要是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合作,实习基地必须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即实习基地的多样化,又要满足服务地方要求,开拓更多的地方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既能满足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的要求,又能合理利用地缘关系,实现社会实践和产学研平台的常态化。

3.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根据上述分析,大多数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与企业建立联系,长期合作的更少,这样会造成教师讲课偏离企业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三种:一是社会认证考试,现在高校都将资格证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可以促进教师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也有助于教师走向社会;二是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与市场脱节是永远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的;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通过横向课题项目实现与企业的对接,通过与企业共同完成一些高难度的有创新的项目,既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又可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掌握市场前沿动态,也可以邀请企业来到学校进行互动。

作者:李剑锋 单位:运城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桂凤.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9):62-63.

[2]徐文丽.基于顶层设计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4).

[3]丁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29(6):75-76.

篇8

在这串漂亮数字的背后,彰显着求实近几年的强势发展。几年间,通过资源整合先后有北京市第130中学、北京市金融商贸职业技术学校、北京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等多所学校加入求实,形成了占地近200亩、一校多址的办学格局;同时学校十分注重内涵建设,遵循“让教育适应学生、让学校适合学生、让幸福伴随学生”的办学理念,沿着“开放式、国际化、经营型、机制活”的办学轨道奋力前行。近两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立项单位;并获得“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首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改革,理性而务实

都说职业学校的就业率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区经济决定的。这话不假。求实所属的北京市朝阳区的确占有地缘上的优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无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机遇只在有准备的人面前才能变成现实。

“一定要有改革意识,如果没有,就是温水煮青蛙。”校长林安杰说。他认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的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直接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和企业的教育。要真正办好,必须有与职教特点相适应的改革发展思路。”

事实上,改革和创新一直是林安杰弹奏的主旋律。还是在幸福村中学时,林安杰提出的学生营养配餐理念,曾在全国引起反响,他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营养配餐专业;上世纪90年代,林安杰在北京市率先进行了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探索、深入研究和试验学分制改革;后来又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课程,拓展校企合作、国际合作、非学历教育的途径,在学校内部试行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时至今日,他倡导并实施的双证制、学分制、产教结合等一个个在当初颇具争议的构想,在实践中已被一一证实、推广。

因为林安杰的改革建立在理性的思考和务实执行的基础上,所以使他始终保持着非凡的勇气和意志力。在他看来,改革需要“勇气、鉴赏力、领导力、执行力”四个主导要素,改革者有了这四大法宝,便可迎接时代的挑战;便可引入与培养价值观一致的有品质的人力资源;便可团结、带领、激励其团队开展改革,达成目标;便可坚定不移、规范有序地推进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以及产学研合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思考,2004年,林安杰在求实上任后不久,即掀起了一场大变革:实行“校长治校,专业主任治教”的扁平化管理,设立“专业主任”岗位,让懂专业的人办专业:从专业课程建设到发展,从招收学生到实习分配,赋予专业主任充分的自。这一改革,充分发掘了专业教师的潜能,使各专业与企业实现了更为紧密的结合。

林安杰坚信:“校长不用事必躬亲,关键是管理得法。”为了提高求实多校址办学的管理效率,林安杰着力搭建了教育教学管理、综合管理、社会联系、后勤服务四大管理系统,并建立各系统“横向定标准、纵向抓落实”的管理机制。这一机制迅速激活了学校的发展动力,释放了大家的工作热情。而后,又制定了“面向区域,需求第一;适时调整,打造精品”的办学策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业建设与调整机制。成立了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出台《办学指导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指导意见》《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专业建设督导条例》等系列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建设的运行流程和管理规则。前者统筹指导学校总体专业设置、审核专业的动态调整内容;后者负责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及其课程标准、改进教学实施措施,使之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建设,求实在办学过程中没有盲目跟风开新专业,而是不断赋予其优势专业新的内涵,鼎力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文秘专业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推动专业培养向纵深发展,在“国际化”的大视野下引进BTEC商业管理课程,开发国际办公管理、商务英语秘书、商务日语秘书等方向的课程,积极与国内外院校相对接,积极契合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需求;他们依据市场将单一专业拓展成专业群,形成集群下的专业发展优势互补态势;在专业课程改革中,还提出了文秘专业课程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并出版核心教材8本,参与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的遴选。金融专业参与了北京市课程改革,开发出版校本教材6本。这样的动态调整,不但保持了学校稳健的办学规模,还被评为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成为相关专业发展的领军者。

在理性而务实的改革中,求实形成了文秘、金融事务等龙头专业引领下的现代办公、金融商贸、信息技术、民航服务四大专业集群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探索了“学岗对接、阶梯成长”的新模式,深入开展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形成了集群专业优势、校企资源共享新格局。

到社会中去学做社会人,到企业中去学做企业人

“你是阳光广告公司行政办公室秘书,今天你收到以下五种信函,请你分析如何处理这些信函。

任务1:私人特快专递、发票、询价单、商榷函、求职信;任务2:私人邮包、取款通知单、客户投诉信、商榷函、求职信;任务3:私人信函、期刊、宣传材料、商榷函、求职信”……

这是求实行政文秘班实训课上的一个环节。信函处理是秘书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对信函提出准确的拟办意见和按照领导意图协同各部门处理信函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课上,老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教学。执教的张志佳老师说:“任务设计的内容源于企业调研的一手资料,在这里我们进行了恰当的处理,设计成了三个任务,使本节实训课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上还特别设计了让学生对行政公文收文处理和企业来信来函处理进行比较的学习。”

在求实,各专业都在围绕由知识、学历本位向能力、素质本位转变,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专业课的实训教学、综合实践项目中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建构。林安杰说:“职业教育,是能力导向的工作过程的教育。只有按照工作岗位流程设计课程,按照课程的需要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岗位能力标准进行实训基地的管理与使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才是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此,求实致力于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传统课程和相对封闭的设置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不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为给学生提供“做”的真实环境,学校以联想、华为、工商银行、北辰集团、西安飞豹、国际展览中心等行业领军企业为依托,在19个专业均建成了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文秘、金融事务、计算机网络技术、民航运输等骨干专业实训基地部分高端设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还以“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短期实践”为模板共建了205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就业分配提供了一体化服务。比如,工商银行无偿为学校实训基地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为教师提供新业务、新技能培训,每年接纳150名学生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提供技能指导和帮助。计算机网络专业与华为的金牌商――金商祺系统集成公司、华为3com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按行业技术要求建立网络综合实训基地。同时,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还解决了教师去企业进修的渠道问题。

这些年,学校先后派出师生与三荣企业形象策划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为广州宝洁公司“第八届国际美容皮肤科学大会”做整体会议设计,以展位设计合理、布置美观等优势最终得到认可与实施;在宝洁公司飘柔品牌“头发静电测试仪”的研发工作中,教师进入到了研发与产品外观设计等环节;在“2010年麦当劳北区全明星大赛”杂志设计中,经过教师与学生的不懈努力,设计方案得到客户的认可;信息技术专业的师生为北京中北杰珩汽车租赁服务有限公司量身定做网站;会展专业长期为国家博物馆进行场馆疏导;民航服务专业师生到机场航站楼参与引导旅客办理值机、转机手续和咨询服务工作;文秘专业多次参与国际教育博览会、京交会、外语游园会等企事业活动策划与会议服务……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贴紧真实的工作岗位、锻炼“实战”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林安杰始终强调:“职业教育办学不能把师生限制在学校里。要让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学做社会人,到企业中去学做职业人。学校教育再好,也教不完知识,教师要教学生提升能力;要让他们去实践、去摔打,哪怕摔跟头、失败都不怕,回来我们还有机会给他们补‘缺’、疗‘伤’。教师再棒,也设计不出社会上和职业中会发生的每一件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还有哪些本领没学到手,还需要哪个老师的帮助。”

文化育人 技能育才

这是发生在求实学生身上的一个真实案例。有位学生进入某大型企业毕业实习,她在送茶时发现总经理办公室有一套茶道用具,学习时养成的习惯使她爱惜地擦拭着。这个举动被总经理发现了,就问:“你会茶道吗?”学生回答:“我在茶艺选修课上学过。”总经理看了她的茶艺后将她调了过来。

其实,这个案例的发生不仅是学生幸运地遇到了伯乐,而首先是他们做人做事的态度得到了认可,其次是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如那位学生所言:“幸运的是我学习了学校的人文素质类课程。”

何谓人文素质类课程?林安杰说:“学校的发展,其实并非仅仅是硬件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的增加,最重要的是学校品牌含金量的加大,这又源于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提高。没有素养的人,技能多高,都不会发展好。”素养如何培养?他强调,“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会欣赏人、会欣赏美的事物;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生活,会经营所获、会营造氛围;不但要告诉学生规则,还要让学生认同规则,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自愿融入企业文化、自主进行创业创新。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德与行、好与恶、言谈与举止等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双馨的人才”。

为此,求实专门设立了与专业教研室并列的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室,将它建设成为能够承担教育理论探讨、教育案例分析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学校人文发展理论核心研究室。

为了强化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对社团活动的组织管理,求实专门成立了与校团委、学生管理处相配合的学生活动处。几年来,在两部门的共同指导下,学生活动处组织了合唱团、中英日文话剧团、诗社、杂志社、书法协会、礼仪队、茶道队、舞蹈队、篮球队、啦啦操队等,这些社团在市区乃至全国的各类比赛中均获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学校亦定期举办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素质拓展训练、专业技能竞赛等大型活动。

在课改专家指导下,求实还特别建构了新课程体系,进行特色课程建设。为了更有效地加强文化素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素养提高课程”的课程体系。根据中职特点,学校开设了许多素质修养课程,如人文系列课程(包括中国文化、北京文化、欧洲文化、日本文化等)、软硬笔书法、音乐欣赏、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礼仪和职业指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等校本课程和茶道训练、舞蹈表演、京剧欣赏、球类运动、瑜伽修习等选修课程。

以中国文化系列课程为例。这个课程体系涵盖了历史文化常识、中国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三大模块。学生以完成模拟任务或承接真实项目作为考核成绩,事半功倍地做到了文化课程与专业能力的无缝对接。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和专业需要,又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了文化品位。

这几年,求实每年都拿出近百万元经费,专门支持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英国、新加坡感受英语文化,到日本、韩国体验日韩文化,到香港参加国际中学生合唱节演出,到西安参观碑林、兵马俑,到杭州、武夷山考察茶文化等。虽然每次活动只有短暂的几天,但是学生们的收获却很大。实地考察时,学生们徜徉青山绿水、博览异域文化,寻访传统文化之源,探寻记录鲜活的历史,观察社会状况,品味人生真谛。他们说,“社会真是一个大课堂,有学不完的知识;人生就是一本书,我想在每一页展现生命的精彩”。

求实的老师说,“文化育人,技能育才”所触动的是学生追求美好人生的按钮,它所开启的是学生通往幸福生活的智慧之门;它所承载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责任;它所传递的是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课改理念。而这种富有特色的教育创新,大大拓展了求实职业学校的发展前景。3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达到了学校“社会人、职业人、幸福人”的培育目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很多毕业生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如北京市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程力、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乘务部乘务长焦萌、百度科技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客户经理孙超,等等。

篇9

(西安航空学院外语与旅游系,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 澳大利亚是世界闻名的旅游业发达国家,但更以其高质量的旅游教育著称于世。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的特色旅游教育,并结合当前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出了对于我国旅游教育的启示。未来我国的旅游教育必须积极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与规范化。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应当科学合理设置教学课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各高校要不断提升其师资质量以满足学生及行业的的更高需求。

[

关键词] 澳大利亚教育;特色旅游教育;旅游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37?03

旅游业是以游客作为服务对象,为其游览活动及所需商品提供便利条件与服务的综合型产业。当前旅游业的竞争更明显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上的各个旅游大国为了提高本国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并使其达到国际一流标准,都十分重视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业人才。澳大利亚作为著名的旅游强国,更是把旅游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将其称之为旅游业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并建立起了极富特色的旅游教育模式。

一、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的特色

澳大利亚生态环境独特,自然风貌奇异,发达的经济与对比强烈的多元文化造就了该国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发达的旅游业。二战之后,澳大利亚的旅游业保持了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中的旅游业比重稳步提升,现已成为澳洲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大量境外旅游者的进入,一方面澳大利亚旅游得到了极大促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对其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澳大利亚旅游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澳洲政府及时吸收了欧洲的先进理念与高素质管理人员,并加强了本国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同时澳洲众多大学也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开设了众多针对性强的旅游类专业,并逐渐形成了其相应的教育特色。

(一)专业多样,针对性强

目前,澳大利亚各类学校已开设了旅游类专业10 余种。大旅游类专业,主要涵盖了旅游管理、酒店业管理,休闲管理,餐饮管理,会展管理,休闲体育管理等。同时已设置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实用性强。例如,澳大利亚的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全面掌握酒店的经营管理,并熟悉旅游业务的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大多数开设此专业澳洲院校还与众多当地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二)新颖的课程设置与授课方式

澳大利亚旅游院校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领域包括了旅游业经济发展,游客管理,会展餐饮食品设计等。而在教学方面,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加大了授课方式的创新。例如,采用专业学术研讨会,或给学生提供专业相关自我实践课程。同时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密切围绕就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为政府旅游部门,餐饮,娱乐服务,主题公园和旅游景点,旅游产品零售等。因此,澳洲的旅游专业主要在本科阶段开设了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旅游商品营销、会展营销管理、旅游餐饮管理、会展营销与客户服务、旅游服务学、旅游心理学等相应课程。

(三)利用旅游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目前,澳洲的主要旅游行业协会都积极参与旅游人才的培养,在旅游教育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旅游企业中的最高行业协会—澳洲旅游理事会、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资助的澳州旅游研究局、澳大利亚旅游研究理事会等。澳大利亚旅游协会广泛参与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制定与教师培训等方面,有力的推动了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业研究,实现了旅游院校与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的合作效益

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本国的旅游教育,对旅游教育的引导和旅游院校的经费支持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澳大利亚政府现已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政策,旨在保障和落实各项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借以实现澳洲旅游业从业人员业务素养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澳洲的旅游企业也纷纷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企业通过在高校建立旅游研究机构,与高校联合研究旅游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校企人才交流,精心挑选研究专家,整合双方的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样化、网络型、交叉式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有力的保障了澳大利亚旅游业管理的专业水平。

(五)旅游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并重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职业教育,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也是由最初的提供旅游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发展而来。从1974 年设立第一个旅游专业至今,逐步形成了旅游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并重的格局[1]。在如今的澳洲50 多所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与职业技能认定,一般高校都将实习期设定到1-1.5 年,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认证的旅游专业技能鉴定,通过建立国际职业技能认定制度来推进旅游人才的职业化进程。

(六)鼓励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澳大利亚旅游业始终保持较高的国际水准,离不开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澳大利亚通过广泛开展与欧美旅游大国合作,联合培养澳洲旅游从业人员。同时注重提升学员分析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规范与谈判、沟通技巧。澳洲旅游企业也极为重视人员的继续教育,视之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澳大利亚的每年的高级酒店管理人才的招生,生源要求必须来自通过相关中级培训,并拥有数年行业工作经历的人。并且想要成为行业中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要脱离现有岗位,并返回学校进行继续教育或培训[2]。

二、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旅游教育开展的较晚,目前主要依靠大专院校,没有形成如澳大利亚式的,据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由旅游企业自发组织起来的相关旅游行业协会。中国旅游协会大都具有政府机构性质,行政意识较强且效率低下,无法推动中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数量迅速增长,现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规模。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10年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是1 968 所,在校生总数达1 086 000 人,平均在校生552 人[3]。这些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已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为未来复合型,专业化的旅游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面对不断扩大的旅游产业与日益激烈的国际旅游竞争,我国的旅游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旅游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设置旅游专业是为了满足旅游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而我国的旅游专业大多在诸如管理、经济、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新建、组建而成的旅游系或旅游专业,主要是从为了这些学科寻找发展的出来而强行将本学科嫁接在旅游上形成的。因此,通过这样外延式形成的旅游专业,造成了我国的旅游院校众多,但是整体质量较低,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旅游专业要求。同时,这些旅游院校只是照搬其他学科固有的教学方式,习惯性的沿袭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使中国旅游教育缺乏特色、专业与活力[4]。

(二)缺乏清晰的教育目标

当前的中国旅游教育,往往是旅游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混淆,中专、大专与本科教育定位不清。很多高校的旅游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开设的课程类似或一致,有些本应发展特色旅游职业教育的的高职院校更是完全照搬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教材,甚至对培养人才的定位也无法突破本科教育的条条框框,极大的束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实用化发展,偏离了原有职业教育要求的轨道。造成了我国旅游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没有层次上的区分度,也不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缺乏特色使得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相脱节[5]。

(三)缺乏实践教学

旅游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决定了旅游专业设置要以应用性为核心。而我国的旅游教育重视培养旅游研究型人才而忽视技能型人才,重视专业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技能教学[6]。因此造成我国的旅游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失,同时由于培养目标的混乱、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没有实践教学基地,实际操作经验的师资缺乏等问题使当前的旅游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实践课程或组织学生前往行业一线实习,往往只是开设几门如导游业务、酒店实务、茶艺等技能课程或是将毕业前实习作为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使得实践课程无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相补充,造成学生无法掌握实用技能,最终导致了我国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低。

三、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我国旅游行业协会要拜托固有理念,树立多元化融资和多渠道投资的新理念,打除仅仅依靠政府提供资金和拨款的陈旧观念,积极以市场为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组织、协调、监管的作用,同时与企业、学校积极合作,共同研究未来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我国旅游教育发展。

(二)人才培养多元化、规范化

继续完善从中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梯次模式,改变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状,努力建立相应的职业认证制度,推动旅游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运作。旅游企业应建立起完善可行的岗前培训、上岗培训及轮岗培训等基本培训制度,使行业技能培训朝着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政府也需构建一套高效、系统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各型旅游人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方面的供给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一种旅游教育模式就是以能力为前提的模式。我国的旅游教育可通过聘请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管、专家和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从旅游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明确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高校可以此来制定培养计划,调整相应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选择与之相配的教材,避免旅游教育的盲目性,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四)重视综合能力培养

旅游行业的实用性要求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因此我国旅游院校应当针对旅游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来确定技能性、实效性的实践培养内容。通过建立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专业的教学场所。目前实训基地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校内实训基地,如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茶艺室等,进行实际的案例教学,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准确把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第二类是校外实训基地,即高校与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餐饮企业等签订协议,由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各个旅游高校未来都应建立以上两类实训基地来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

(五)提升师资质量

从旅游教育的特点和性质出发,不仅要求旅游专业教师具备高职称与高学历,还应当掌握丰富的从业经验,从而更好地把握旅游行业职位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并且能够敏锐地捕捉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活泼并贴近实际。因此,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应当一方面引进或聘请旅游业资深从业人士任教;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业务培训,理应假期深入旅游企业上岗实习,掌握行业最新动态。

四、结语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随着2013 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更加预示着全民旅游大潮的到来。同时,这也对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新时期,我国的旅游教育发展必须克服教学目标、专业设置与专业实践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教育理念,从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合理设置培养层次与课程体系,加强师资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改革我国当前旅游教学与就业脱节的现状,从而建立一个市场为导向,教学、师资为抓手,实践为标准,就业为目标的新型旅游专业。

参考文献:

[1] 管婧婧,金碧倩.中法旅游本科学生专业感知比较及启示——基于中法两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2014(1): 90-94.

[2] 郭为,许珂.旅游政策、产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3): 7-16.

[3]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 24-45.

[4] Trevor Sofield,陈胜容.对中国学者旅游研究的反思[J].旅游学刊, 2014(2): 3-14.

[5] 金丽,王艳.研究性旅游教育的进入路径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30-132.

篇10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办学理念模糊不清,教学内容不合理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模糊不清,过于注重招生而忽略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品质。办学理念的模糊,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陈腐、单调,有些甚至还延续着中学阶段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另外,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及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教材的选用较为随意,教材中的知识理论更新慢,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一些院校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实操教学能力滞后。虽然大部分院校都会采取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酒店在接收到学生的时候会发现操作能力较差。

2、重理论轻实践,学时操作能力差

部分学校和酒店的深度合作意识不强,出现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脱节现象。现在大部分学校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采取的是校企结合的“2+1”模式,即前2年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1年去酒店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前后严重脱节。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学很容易变成了纯粹的理论教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到位,学生在校期间实习课时过少;另外一方面是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匮乏,拥有酒店管理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大部分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

3、学生实习期间酒店的指导管理欠缺

在酒店方面,酒店由于本身人才流动较大,常常是把与学校合作当成解决企业员工招聘不足的一个补充。顶岗实习生到岗后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力度欠缺,学生常常是无法顺利完成这种学校与酒店的环境迅速转换的过程。而且在酒店方面,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大部分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都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知识面过于片面和狭窄。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明确办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培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严格按照该方案执行。科学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借鉴国内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结合酒店行业的最新人才需求,设置较为科学、前沿的专业课程。应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及时推出诸如国际营销策略、国际化市场学、国际连锁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热门课程;同时,对一些传统的酒店管理课程,如营养学、客房、餐饮、市场学、心理学、信息等也要根据国际酒店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学校经常请国际著名企业的CEO来做讲座,给学生传达最新的理念、信息,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2、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

学校应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客房、前厅、酒水、茶艺等酒店相关实训室,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有机会接触这些酒店的基本内容,并与所学课程理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要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建设一个过硬的教师队伍。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比如瑞士的洛桑模式,定期派教师到高档次酒店进行学习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酒店行业的培训会议等,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技能。同时,倡导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可采用体验式、小组活动式、情景法、多媒体扮演、配对等直观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选择合作酒店,合理进行人才定位

目前高职院校与酒店的合作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合作或者说是初级层次合作层面上,并没有达到双方的预期效果。在学校方面,要主动寻求与知名企业的合作,选择档次较高的酒店进行长期的合作,同时要尽量避免频繁的更换合作企业。在确定了较高档次的合作伙伴的前提下,学校要具体合作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合作开发教材等方面与酒店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

首先要在实习前要与合作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制定实习计划,建立网络师生平台,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和标准。注意不要忽略学生实习期间的轮岗实习问题,努力使学生在实习的中能够学到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二是要灵活运用与酒店企业的合作资源。当遇到合作酒店有大型会议需要人员帮忙时,可让在校学生参加酒店会议帮忙,解决服务酒店临时用人问题的同时也弥补了院内的实训不足。学生到酒店后完全按酒店员工要求上岗工作,等学生返校后在机动时间内补上落下的课程。这样既服务了酒店的实际需求,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弥补院校在教学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