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机质改良土壤
有机质改良是通过施加有机肥、氮磷钾肥等改善土壤质地。实验证明,施用矿质肥料能有效地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生物活性和惰性有机肥都可以作为阴阳离子的有效吸附剂,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土壤中有害盐类的浓度,有些有机质还可以螯合或络合部分重金属离子,提高土壤肥力及保水能力。Blaga等通过对露天采矿地的理化性质、矿质元素、生物特性分析,提出了施肥类型及其比例。美国Schoenholtz等认为有机肥改良能提供更加稳定的N源。Leiros等在Spain西北部露天开采煤矿土壤恢复试验表明,施用有机肥较无机肥有效,用牲畜肥处理的土壤,植物生长迅速,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大,土壤理化性质好。国内用城市污泥作为肥料改良煤矿废弃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植物改良通过植物使土壤性质发生改变,肥力增加。主要利用超积累植物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利用某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性,把土壤中的重金属由地下转向地上,使之与土壤分离。还可利用某些植物的固氮作用,改变土壤的养分组成,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澳大利亚通过对废弃地种草类型的研究,推荐建立豆科植物草场,使废弃地地表很快稳定,从而改变覆土的理化性质。
国内植物改良土壤也取得了明显成果,通过植物品种筛选,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筛选出来的植物再经过实验室模拟实验、现场种植试验、经验类比等,最终确定植物种类。
微生物改良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能够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者使有毒有害物质完全分解。微生物具有嗜重金属性,可以利用其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使之无害化。Shetty发现根瘤真菌可改变重金属离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根据这一反应,可用它来选择污染土地上复垦树种。美国学者Pflegr等研究了VA菌根真菌与植物演替及多样性关系。用VA菌根真菌接种后,复垦地上的植被生长量增加。澳大利亚在菌根技术研究中,把筛选品种的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匈牙利的Biro等也研究了根瘤菌在复垦中侵入的变化。国内毕银丽等人系统分析了煤矸石的基本理化性质,利用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煤矸石山进行修复。
煤矿废弃地综合治理
土地复垦是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中最有效的方法。煤矿废弃地土壤结构差,有机质与营养元素相对缺乏,植物难以生长,生态自然修复十分困难。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科学复垦阶段,70年代后期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课题。澳大利亚对煤矿废弃地的治理相当重视,其土地复垦管理工作主要由环境局负责,其复垦的技术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复垦的工程设计将土地修复与废弃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作为主要参照点,依托卫星遥感等高科技的指导与支持,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完成原有形态的恢复,采用效用--效率优化原则来设计复垦方案。法国对废弃地的土地复垦也有深入地研究,尤其是在露天煤矿的土地复垦方面。LaMartini煤矿所创建的土地复垦“脚坝”技术,成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很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对后期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美国,煤矿废弃地的治理有相关的法令和法规强制执行,3S技术和其他新技术、新理念在生态修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新墨西哥州西北部Farminton的LaPlatamine煤矿,2001年矿区的生态修复首次采用“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理念和技术。国外由于其人地矛盾不像我国那么突出,在复垦方面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露天煤矿和矸石山,复垦地主要用于植树和草地或作为湿地加以保护,偏重于生态恢复,主要采取植被恢复和重建技术。我国在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方面较发达国家晚,20世纪50、60年代个别煤矿废弃地才开始土地复垦工作,主要采用填埋、剥离、覆土等工程措施来达到将废弃地改造成耕地的目的,实现矿区土地农业耕种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后,废弃地的治理才真正被重视起来,国务院1988年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标志着我国土地复垦工作真正有了法制保障。现在在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方面,土地整理、土壤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
经过近30a的研究实践,研究出了一系列的实用技术,如“剥、采、复三位一体”,“挖深填浅”,“降酸培肥”,“恢复区生态农业建设”以及与之配套的矿山土地生态恢复规划与设计技术。平朔露天矿区采煤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技术框架包括土地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重建。其生态重建的效益分为三部分:减少破坏、清洁生产;初步建立生态系统雏形,包括排土场建设、地面整理、水土保持、土壤熟化、植树种草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生态系统动态平衡阶段。
篇2
关键词: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对策
Abstract: Coal is the main energy in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resource guarantee.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our coal resources protection knows inadequacy,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which bring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oal mining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oal mine, for reference only.
Key words: coal min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煤炭资源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煤炭企业自身加快改革的作用下,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煤炭市场总体上表现出供需平衡的局面。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仍然存在小型煤矿数量多、生产装备差、开采工艺落后等状况。特别是有一部分煤炭开采企业,眼睛只瞄着眼前利益,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不够重视,片面的追求规模,导致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利用率较低,资源损失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其原因主要是大量的小型煤矿开采工艺落后,并多以“采厚弃薄、采易弃难”追求产量,造成资源严重损失;二是煤炭资源的超强度开采情况普遍,无序开发现象严重,这种不合理的开采方式,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煤矿事故频发,加速了煤炭资源的枯竭,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三是煤炭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在市场竞争和地方发展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一些煤炭资源富集区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片面追求高产高效,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四是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恶化,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2 煤炭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破坏植被和土地资源。煤炭资源开发对地面植被和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井工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地面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植被生长,加速了土地沙漠化进程,塌陷还使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对矿区的植被、土地和人身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二是露天开采对植被和土地的破坏更为严重。其开采过程中直接挖掘地面,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三是煤矿开采中废弃物占压耕地或使植被遭受破坏,使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
2.2 污染水资源加剧水土流失。煤炭开采坑道抽排地下水,给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使其水位下降、供水紧张、水土流失加剧,农田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影响农田耕作、灌溉,导致农作物减产给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影响,同时由于造成水资源缺乏,使得土地逐渐退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2.3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采掘场、矸石自燃、煤层瓦斯抽放,矿井排风使大量的有毒有害、可燃性气体直接进入大气,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酸性气体随雨水返回地面,给农作物、植被、地下水及人身健康等都会造成危害。
2.4煤矸石地面堆放造成的污染。煤炭地下开采初期井巷及平垌的开挖产生部分废土石方,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井巷及平垌的开挖产生的废土石方一般可用于基础建设土石原料或工业广场场地平整,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而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堆放地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包括占用大量土地破坏地表植被,煤矸石堆随风起尘或散发出少量的废气。降雨时雨水冲刷煤矸石堆表层导致大量有害物质随雨水进入土壤或河流影响生态环境等。
2.5 引发地质灾害。煤炭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因其分布广、种类多的原因,危害十分严重,比如地面塌陷、煤矸石堆积、瓦斯灾害、地质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3煤矿环境污染的防护措施
3.1完善相应的规范标准。完善、修改煤矿开采的有关标准、规范,使煤矿开采的环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规范,使矿山环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煤矿开采从勘察、建设、生产、闭坑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有法可依。实现煤矿开采环境的改变—破坏—恢复—重建的良性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就从源头避免、减少了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3.2建立采煤环境补偿机制。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这一体系应覆盖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对新上矿山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采矿山的环境保护和报废矿山的环境重建以及如何推进环境补偿机制,都应给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尽快研究、制订煤炭开采对环境进行补偿新办法,加速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3提供资金保障。环境治理和解决沉陷问题需要资金的保障。保护资源、环境治理、提高安全水平、解决沉陷问题和煤炭综合利用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可以对煤矿开采企业收取适当的资金用于专项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这种做法至少在环境治理上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3.4采用科学的开采技术。(1)清洁开采技术。在减少废弃物方面,改革巷道布置与支护,少开岩石巷多做煤巷,从总体上消除或减少矸石排放量;矸石井下处理技术(如宽巷掘进、沿空留巷、矸石充填等)。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方面,如实行煤层气预开发和井下瓦斯抽放等。(2)推行减沉开采技术。地表沉陷控制主要有两种技术途径。一是以支撑煤柱为核心的技术,二是以充填体为核心的技术。对支撑煤柱方案,主要原则是选择优化的煤柱留设方式,在容许地表下沉范围内最大限度采出煤炭资源。在我国,主要采用条带法开采,地表下沉系数为0.1~0.3。这一方案面临的问题是开采效率较低,难于实现综合机械化。房柱式采煤法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应用广泛,这种开采方法采用连续采煤机等现代装备,采煤效率较高,在适宜的条件下值得推广应用。对充填体控制岩层移动的方案,原理是充分利用上覆岩层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充填空间,注入充填材料,使充填体和岩层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稳定平衡结构,从而抑制岩层移动向地表发展。根据充填体所处的位置,可分为采空区充填和岩层内离层注浆充填。采空区充填即以充填材料置换煤炭,若充填及时、密实和工艺得当,可以使开采后上覆岩层不出现冒落带,从而显著减少地表下沉值。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是一项较新的技术,它是从地面通过钻孔向开采过程的覆岩离层注浆,具有不干扰井下生产,且注浆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这一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为地表沉陷控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矿井水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减少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首先要减少进入矿井的总体水量。如地面修建疏排水设施,减少地表水、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矿井的水量。留设防水煤岩柱、注浆构筑挡水帷幕等也是减少矿井水量的有效途径。矿井水的资源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煤矿的采选生产供排水沟系统,应尽可能采用循环系统,努力节约水资源,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
4防治对策发展趋势
4.1煤矿开采多目标动态规划。煤矿开采是牵涉到资源、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并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的复杂工程,应利用多目标动态规划原理,把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整体规划和长远设计,并实施动态管理。
4.2引入新理论与技术,优化防治措施。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GIS、RS、GPS等高科技技术,多角度、多侧面对矿区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评价、修复和治理。对修复技术进行设计开发时,树立“以废治废”的思想,将治理与利用相结合。
篇3
关键词:煤矿采煤 塌陷区域治理工程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113-01
经济发展带来了煤矿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造成了采煤区大面积的出现塌陷,这对农业生产、社会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相关部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采煤塌陷区域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根据煤矿采煤塌陷区域特点,对治理方式进行完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和谐发展,推动煤矿采煤塌陷区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 煤矿采煤塌陷区域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
1.1 煤矿开采之后缺乏必要的综合性统筹治理计划
煤矿采煤区域出现大面积的塌陷主要与采煤技术有着直接的联系,如开采方式的制定、技术方法的使用等都影响着煤矿采煤塌陷程度。采煤塌陷区域治理工程应该与开采方式相结合,对塌陷区域的治理应该制定完善的治理计划措施,治理工作与煤矿开采同步进行。根据煤矿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将会出现的塌陷区域进行统一规划。
1.2 缺乏统一的煤矿采煤塌陷地治理管理机构
煤矿采煤塌陷区域治理工程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进行工作实行。在我国主要是国土资源部进行管理,但是一些矛盾仅依靠一个部门很难进行妥善的处理,无法协调其中存在的矛盾,职能部门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 煤矿采煤塌陷区域治理工程完善措施
针对采煤塌陷区域进行的治理工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完善。
(1)当塌陷区域的水位出现较低的情况时,可以建立排水系统对塌陷区域的积水进行疏导,这样能够实现土地的重新利用。但是当塌陷区域出现较多的积水时,可以对塌陷区域进行挖掘,将挖掘出的土方填筑积水较少的地方,实现农业种植与水产养殖共同发展。对塌陷区域可以利用露天矿剥离物、江河湖泥等进行填充。采用填充的方式能够避免塌陷区域出现二次污染现象,煤炭塌陷区域出现的大面积沉陷积水可以进行养鱼或者养殖其它家禽。浅水位沉陷区形成的非积水丘陵直接采取不同形式修整方式,然后直接利用。
(2)当采煤区域地表没有形成严重破坏程度的时候,可以对将有可能出现破坏区域进行综合性治理。这种方式经过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煤矸石充填动态塌陷区治理成建设用地,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对采煤区域不稳定状态的土地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这种情况要进行全面的研究,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煤矿采煤塌陷区域治理工程的综合性发展,是系统完善治理方式的基础保障,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生态环境发展,避免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将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统一,控制土地资源出现恶化。对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煤矿采煤塌陷区域进行的综合性治理工程需要充分的考虑环境影响,明确造成水土流失的影响,建立以生态环境发展为主要目标,实现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在煤矿采煤塌陷区域进行的治理工程需要协调好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矛盾的有效处理将能够更好的利用塌陷区域土地资源。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制定优惠政策为治理工程的全面发展提供综合协调保障。
(3)建设矿山地质公园是对煤矿采煤塌陷区域进行综合治理的体现,主要的治理对象应该是处于临城靠厂的塌陷区,利用城市规划建立矿山地质公园。地表出现的多样化塌陷区域是矿山地质公园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的体现,但要注意的是塌陷区域面积相对较小时才能够实现。
(4)发展鱼塘养殖业主要针对的是大面积长期积水的塌陷盆地,建立以鱼塘为主,家禽养殖相结合的综合开发利用格局。在大面积长期积水的塌陷盆地内会形成大小不等的地表塌陷坑,这就能够在积水较深的区域形成养殖塘。在积水较浅的区域可以种植水产作物,周边地区可以作为蔬菜养殖基地。但是这种方式对气候的要求较大,主要是气候比较湿润、降雨量较大的区域
(5)结合历史条件,开发旅游资源是对煤矿采煤塌陷区域进行治理的新型方式。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生态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新模式,利用塌陷区域形成的自然环境营造湿地旅游景观将起到更好的环境保护作用。但是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开采塌陷区地表形成大面积较深积水区域实施。并且对相关地区的历史文化要求较高。形成以生态恢复治理为主,将塌陷区改造成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 结语
煤矿采煤塌陷区域治理工程是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实现采煤塌陷区域综合利用是对环境破坏进行的有效治理,强化建设项目效果的经济活动。对煤矿采煤塌陷区域治理方案的制定应该与城市化发展规划等相互协调,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实现煤矿采煤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瑞娅,邹勇,吴云,等.采煤塌陷深积水区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探讨[J].煤炭工程,2014(9).
[2] 吴鹏.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淮南市采煤塌陷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3(2).
[3] 杨飞.江苏省沛县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12(2).
[4] 郭红兴.论煤矿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J].科技与企业,2012(14).
篇4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63-0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矿山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主题,也是当今社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矿山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既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我国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多而复杂,综合治理的难度大,因此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必须突出重点,优先解决人口分布密度较大的矿业城市及其周边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临的困境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矿业大国,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与国外及先进地区相比,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资金、技术、制度3大困境。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
2.1地质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多数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在浅部,特别是厚煤层和中厚煤层的重复开采和放顶煤开采,开采后对地面地质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表现为地面建筑物斑裂、耕地大面积下沉、地表水沿裂隙向下渗漏等。这样就造成对地面表土及地下水源的严重破坏。还有矸石的排放,洗煤废渣的堆积、矿井水的外排等等。
2.2社会影响巨大
老的煤矿矿区有着相对密集的人口,采煤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经常引发一系列工农关系问题即社会问题,例如煤矿采空塌陷所造成地表耕地的破坏,桥涵、道路的破坏,村民建筑物的斑裂、倒塌,可以看出,煤矿矿区开采后地质环境破坏问题已不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人类生存的事情。搞好和加强采矿后地质境恢复治理工作,努力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以提高矿区居民的和附近村民生产和生活质量,这样才能打造和谐矿区、平安矿区,实现稳定发展及“安全优先、以人为本”的宏伟发展目标。
2.3欠账较多
我国的许多煤矿特别是山东省内的几大矿业集团所属煤矿,基本上都是70后期、80、90年代在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建设的,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加上受经济利益驱动,煤矿企业“重建设、轻治理、重开发、轻保护”的做法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对采矿后地质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认识不到位。国有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个体煤矿等各种经济类型的煤矿数量繁多,这些煤矿在开采之后或过程中引起矿区地表塌陷、水资源污染等地质环境破坏,根本没有进行恢复治理,目前山东境内的许多年产15万吨以下的煤矿已经被关闭,但关闭后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境坏问题严重。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对策
3.1建立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建立分级投入机制。对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前的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分级投入机制,国家和省要拿大头。同时,国家要对资源枯竭城市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要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进行矿山治理恢复,解决“老账”问题,就得拓展资金渠道。一是建立矿山恢复治理基金,从矿产资源采矿权价款和补偿费中拿出一定比例,集中农发资金、农重金,地方财政从矿山土地出让金中预留一定比例;二是征收矿业可持续发展金,标准不低于采矿权价款的5%,此项资金计入企业成本;三是提高恢复治理保证金标准,由地方政府征收,利息也由地方政府支配。
要创新投融资体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明确投资主体条件、实施单位、监管流程、验收标准、收益分配和优惠政策等,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给予投资者一定年期内拥有被恢复治理土地的利用权;如可以实施修复式开采整治,以开采余量资源的收入作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并可免交矿产资源补偿费用。
3.2严格准入条件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将地质环境资源消耗费用、地质灾害损失费用、污染损失费用与矿山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作为是否颁发采矿许可证的重要指标。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
3.3明确责任主体
首先,中央政府应承担环境遗留问题的主体责任。因为,资源低价是中央控制的,财政税收最终收归中央,区域发展不均衡是中央政府的宏观布局所导致的,另外,也只有国家财政能承担得起。具体建议是: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财政支持;应从宏观上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应提供更多的环境治理的技术支持;应完善与资源相关立法,重点进行矿产资源税费体制的改革,为矿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建立生态区域补偿制度,重点扶持资源枯竭城市。
其次,地方政府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环境治理责任。虽然资源型城市的地方政府已步入财政困境,无力承担所有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但是,为避免引发更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加快城市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环境治理。具体建议是:要制定和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分期分批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排查隐患点、危险点,并落实防控措施;要对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动态监测。另外,对于虽有责任人,但因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治理费用的原国有矿山企业,要积极协调上级配套资金,协助企业共同治理。
第三,现有矿山企业要履行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对于生产矿山和新建矿山,要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确保新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治理。
4.结语
我国矿业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枯竭和城市经济转型问题,而严峻的矿山地质环境形势是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障碍,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必须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为了规范矿业城市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合理有序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必须尽快编制矿业城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矿山土地复垦;问题;对策
一、矿山土地复垦的历程
1. 国外矿山土地复垦的历程
人类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新机器、新技术、新发明等不断出现,许多国家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采掘,这使土地遭到了大量的损坏,同时出现了一些修复采矿破坏土地的措施,这是土地复垦的萌芽。20世纪初,美国、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政府官员和学者们意识到土地破坏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对矿区废弃土地进行研究,提出了土地复垦及一些针对土地恢复使用的措施建议。早期的土地复垦工作比较简单,一般是对整个污染矿区进行覆土,或者是对废弃土地进行局部修复。
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各国对矿产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整个矿区大量的土地遭到损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矿区土地复垦因此被重视起来。这时美国、苏联、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开展了土地复垦工作的研究,提出土地复垦概念并在复垦作物选择上作了相关研究,法律法规开始出现,土地复垦技术有所提高,相继出现了土地平整、裂缝填充、植树种草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地关注,冲沟生态系统的要求受到重视,矿区损毁土地的复垦方向逐渐转为生态复垦。美国、前苏联等国相继修订和颁布了有关矿区土地复垦方面的全国性法规,有了相关法律的约束,土地复垦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2.国内矿山土地复垦历程
我国土地复垦最早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起步比较晚。当时,由于矿区土地紧张,一些矿区自发地在排土场、尾矿库上垫土种植粮食和蔬菜,用以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吃粮问题。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所以早期的矿山土地复垦主要是将废弃地改造成为可耕地,采用填埋、剥离、覆土等简单措施。我国早期的复垦没有相关的理论指导,矿山土地复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复垦率很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矿产资源大肆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我国政府开始重视矿区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原煤炭部等先后制定了与矿区土地复垦、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等。其中《土地复垦规定》明确提出了“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使得土地复垦工作有法可依。这些法律法规颁布以后,一些地区开展了一些土地复垦工作,其中由白中科教授亲自主导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方工程为我国以后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树立了榜样。这期间,一些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引入了一些生物、化学等技术。2006 年国家《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指出应该加强土地复垦的前期管理工作;2011年3月5日《土地复垦条例》公布,明确了土地复垦责任主体,敦促他们自觉履行土地复垦义务,加强了对土地复垦义务人的监管;2011年5月20日《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为指导和规范土地复垦义务人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履行土地复垦义务、落实土地复垦责任提供了技术依据。
二、山西省矿山土地复垦的现状
1.复垦面积大
近几年,在山西省,虽然一些大型的国有煤矿集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复垦,效果很明显,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山西省还有许多中小煤矿被关闭、兼并重组以后复垦义务人没有确定下来,所以山西省矿山要复垦的土地面积还很大。
2.土地破坏严重,复垦率低
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最新的一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有754处,影响面积14万亩,而地面塌陷更是多达2976处,影响面积100多万亩。全省累计堆存矸石山10多亿吨,矿山采空区超过5000平方公里。山西省的煤矿以大同、晋城、阳泉、吕梁、太原、临汾等为主,但是这些地区的土地复垦率只有10%左右,并且复垦周期长,平均需要30年。山西省的4个大型国有矿区已治理矸石山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4,煤炭矸石综合利用率还不到总量的30%,山西省的土地复垦工作任务艰巨。
三、山西省矿山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
1.土地复垦法律法规不健全
最近几年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不少土地复垦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复垦条例》等,完善了我国土地复垦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不足,为我国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山西省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尤其是煤矿资源的储量非常大,每年因矿山开采破坏的土地面积相当大,与之配套的矿山土地复垦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矿山企业土地复垦意识不高
随着我国《土地复垦编制规程》的出台,凡是新建煤矿和已经开采的煤矿都必须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否则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和进行采矿证年检。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获得采矿证和进行采矿证年检,请一些中介公司为自己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有的负责人都不知道土地复垦是干什么用的,他们对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中的土地复垦服务年限、土地复垦质量、土地复垦投资等一点都不了解,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
3.土地复垦方案不科学
随着山西省最近几年煤矿兼并重组工作的胜利和后续五项工作的开展,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成了后续五项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农业、地质、林业、财务等许多专业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有掌握不同专业知识的人共同完成。一些中介公司为了及时完成矿山企业的任务,编制人员到矿山企业只进行粗略的调查就进行方案编制,并且方案的编制往往由一个人来完成,缺乏专业的知识。这样难以保证编制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复垦方案,不利于土地复垦的实施。
4.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
大部分矿山企业编制完土地复垦方案以后,对后续的土地复垦资金提取和复垦报告的实施缺乏足够的重视。矿山企业没有设立专项的账户,对土地复垦资金进行有效的提取。一方面由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重心的原因,加上人员配备少、机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土地复垦工作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要进行矿山土地复垦的实施,如对土地复垦的设计、土地复垦工程的组织实施、复垦后的土地验收等,这些工作都需要一些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但是这些专业的机构比较缺乏,国土行政主管部门也没有精力开展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进一步影响了土地复垦的开展。
5.土地复垦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落后
最近几年,山西省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理论落后于实践。没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只是进行单一用途的土地复垦,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导致土地复垦缺乏一定的盲目性,如一些地方塌陷以后,进行简单的填埋,然后种上单一的树种。还有就是土地复垦技术研究注重工程方面,在生物技术方面缺乏充分的研究,导致一些复垦的土地质量低,土地肥力恢复比较慢。
四、完善山西省矿山土地复垦的建议
1.完善土地复垦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可操作性
山西省政府应结合地方特色,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下一步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结合国外先进国家在土地复垦工作中的经验,如对土地复垦资金的提取、复垦后土地产权处理、土地复垦工作的监管等,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为土地复垦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矿山企业的土地复垦意识
土地复垦工作最终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矿山企业,他们是复垦工作的执行者,所以必须提高矿山企业土地复垦的意识。首先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土地复垦法律的宣传,使矿山企业意识到土地复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其次应加强对矿山企业在土地复垦方面的培训和提出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在土地复垦方面的业务知识,也可以提高矿山企业土地复垦的积极性。
3.加大评审力度,提高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的质量
为了提高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水平,一方面国土主管部门应聘请在土地复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针对土地复垦涉及的各个方面对中介机构的编制人员进行培训,增加编制人员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对完成的方案进行评审时,专家应该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结合矿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土地复垦方案涉及许多如环保、采矿、地质、财务等不同的专业知识,中介机构应该聘请一些不同专业的人才,每个人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编制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这样方案的质量就提高了,为后续土地复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加强对矿山土地复垦的监管
土地复垦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在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进行一系列的监督和检查,建立一整套的资金保证制度,确保复垦资金的合理使用和专款专用。从省到县,在国土部门中设立专门的监督执法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进行土地复垦的矿山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土地复垦专项执法活动,使土地复垦的管理工作日常化、经常化。
4.加强土地复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土地复垦的质量和效果取决于土地复垦技术的水平,要从根本上改善矿山企业土地复垦的现状,必须加大土地复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矿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应更加重视生物技术的应用,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考虑草种和树种的抗寒性、耐贫瘠性、生长发育速度和土壤改良作用,选择一些适合当地生长发育的植物。同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土地复垦的经验技术,如微生物复垦技术、土壤培肥技术和3S技术等。
参考文献:
[1] 刘树序,汪文生.我国冶金矿山土地复垦形势与对策[J].金属矿山,1998(05).
[2]白中科,郧文聚.矿区土地复垦与复垦土地再利用:以平朔矿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05).
[3]包沙妮,叶宝莹,白中科等.ARCGIS在矿区土地复垦的应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9(06).
[4]畅功民,李建华,张强.山西省工矿区土地复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09).
篇6
海拉尔煤矿位于陈旗煤田宝日希勒矿区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谢尔塔拉镇。距海拉尔区约25km,距宝日希勒镇约5km。自1995年开始建设,先后建成10对立井,生产规模为30万t/a,属小型矿井,开采面积0.3km2,于2004年全面关停。
二、地质概况
海拉尔煤矿位于陈旗煤田宝日希勒勘探区东部详查区的东北部,处于向斜北翼东端,地层较平缓,倾向西南,倾角4°~6°;无岩浆岩活动,构造属简单类型。区内地层简单,上部均有第四系覆盖,中部为含煤地层,下伏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上统的变质岩。第四系十分发育,广泛分布于煤系地层之上。主要由冲积、洪积的更新统和湖沼沉积、风积的全新统组成,厚度在19.35~32.90m之间。含煤地层为扎赉若尔群大磨拐河组(K1d5)的含煤段。含煤段主要由黑褐色煤、炭质泥岩、灰—深灰色泥岩、灰—浅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砂质砾岩等组成。井田内煤层自上而下发育有5层,其中21+2是该矿井开采煤层,最大可采厚度17.00m,最小7.46m,平均12.16m,结构简单;埋深在28.56~78.84m,平均55.39m。
三、自然环境
矿区地处呼伦贝尔草原深处,周围均是天然草场和耕地,地势较为平坦,地表被碱草等草原植被覆盖。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寒冷,植被再生能力低。
四、塌陷区现状及危害
4.1塌陷区现状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系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地面塌陷往往伴生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具有发生面积大、危害性大的特点。海拉尔煤矿10对立井隶属于海拉尔煤炭开发总公司,生产规模小,开采煤层距地表距离28.56~78.84m。由于开采煤层距地表比较浅,采空区易塌陷,同时矿井在生产期间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实行掠夺式开采,采富弃贫,乱采滥挖,越界开采,这些无序、不合理开采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自2004年关闭后开始塌陷,在整个采区及邻近的区域内,形成了大小数十个塌陷坑和地裂缝,规模不等,一般塌陷坑直径约25m,深20~30m,最深的塌陷坑用肉眼看不到底。塌陷坑造成矿区内原有的建筑坍陷。虽然采区四周设置了围栏,但牲畜掉入坑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周围的村民和牧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造成威胁。
4.2塌陷区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2.1水资源的危害
当地下煤矿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范围,地层移动将引起地表变形,使地表产生大面积塌陷,从而导致塌陷区的水系遭到破坏,引发农业地质环境的变化,导致生态变化。周边大量耕地农作物不能得到及时灌溉,产量大面积减少,给农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塌陷区内存放的大量矸石,在风化作用下粉碎,并随着雨水的冲刷,通过塌陷坑和地裂缝灌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
4.2.2土地资源的危害
地下煤炭开采,常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特别是大面积采煤塌陷区,破坏地表形态,使周围环境结构与土地功能发生改变。一方面占用和毁坏了土地资源,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土壤成分,使植被面积减少、生物环境破碎。生物多样性受损,造成土地贫瘠化,特别是对耕地的破坏,造成土地地表流失,加剧土地干旱;另一方面,煤矿开采时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堆放矸石,矸石污染土壤,直接导致土地生产能力的丧失。
4.2.3草原及植被资源的危害
塌陷区周围的地表产生裂缝,周边的草原植被生长环境被破坏,植被明显减少,地表产生张口裂缝、塌陷、漏斗,造成大量土层松散,加剧水土流失,破坏植物生长环境,加剧风蚀和沙化。煤矿地下开采过程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均衡,使植物的生长明显受影响,甚至死亡,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致使草原沙化。
五、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5.1矿山企业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海拉尔煤矿是在我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经济背景下建设的,企业只顾经济利益,生产中重开发、轻保护,对保护地质环境意识淡薄。开采过程中造成矿区地表塌陷、水体污染、土壤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根本不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5.2矿山环境治理投入不足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往往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目前,该矿井停产遗留下来的矿山环境问题,由于资金投人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展缓慢。
5.3矿山地质环境状况不明
该矿井在开采过程中,没有专门的地质环境专题调查和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所以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情况、采空区和采掘巷道位置布置、地面塌陷状况等没有详细的技术资料,不能为编制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提供所需依据,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带来了技术困难。
六、治理措施
采煤塌陷区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多项措施,恢复和治理塌陷区的地质环境,修复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
6.1加大治理力度
煤矿虽已关闭,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原则,应投入一定资金,完成历史欠账。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多方努力,加快治理,恢复该区域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6.2做好环境地质调查和勘查
在治理前必须对本区域进行测绘等工程勘查工作,对地质、水文地质进行调查,查明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埋深、厚度,查明塌陷区的分布,预测采空区塌陷发展的趋势,为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6.3充填复垦
根据塌陷区无积水、塌陷坑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情况,可以采用“一填、二平、三复垦”的措施。“一填”是利用建筑垃圾、原有的矸石、采矿弃土,填埋治理区内塌陷坑。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随坡就势,不要求治理区内按统一标高整平。这一过程中注意选用填充材料不要有污染,防止二次污染。“二平”是回填后要平整,使塌陷区地较平整并充分压实。“三复垦”是在整平的地表上覆盖0.3~0.5m的腐植土,给填埋区地表植被创造一个生长的环境,然后人工种草或种植易生长的农作物或林木栽植,这样可以逐渐改善塌陷区地质环境,恢复这一区域自然生态环境。
6.4资源回收,废地利用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程、标准,深化合规达标创建,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大标准实施指导检查与监督,促进非煤矿山科学开采、高效利用、安全生产、绿色环保、矿地和谐,着力提升非煤矿山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为非煤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全市非煤矿山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达到下列6个方面18项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矿山生产建设依法合规。证照齐全,程序完善,遵纪守法;
2、矿山生产经营高效有序。管理规范,运转高效,安全环保。
(二)开发利用。
3、矿产资源开发按照核准(备案)内容和批准的开采设计实施;
4、矿石开采和选矿加工工艺、设备先进适用,能耗达标,资源开发利用“三率”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5、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采选加工方式,开发与保护并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6、保护和充分利用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各类废弃资源。
(三)生态环境保护。
7、废气、噪声、作业扬尘防治措施合规达标;
8、固废、废水等废弃物放置、处置、排放合规达标;
9、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措施,开采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
10、落实露天采场、排土场、废石场、尾矿库、塌陷区、采空区的覆盖、绿化、充填等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发生;
11、积极创建绿色矿山。
(四)安全生产。
12、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常态化;
13、安全生产系统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
14、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等级巩固提升;
15、按矿山设计规范组织建设生产,无边建设边生产、不验收合格投入生产、超能力生产行为;
16、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有效防范一般事故。
(五)科技创新。
17、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现代化、开采机械化、选矿加工自动化、关键流程数控化、生产与安全管理信息化;鼓励有条件矿山提升采选智能化水平。
(六)矿地和谐。
18、企业诚实守信,加强职工人文关怀,矿地共建共享。
三、重点任务
重点从提升企业基础能力、深化对标达标、组织开展标准化活动等方面,扎实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
(一)提升企业基础能力。
1、严格依法合规办矿。全市非煤矿山行业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严格遵守矿产资源、规划建设、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行业管理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升非煤矿山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2、不断提升矿山硬件条件。新建和改扩建非煤矿山必须符合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要求。现有矿山要加大升级改造,提升矿山技术装备及标准化水平。及时淘汰非煤矿山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和工艺。不具备改造升级条件,达不到相关强制性政策标准要求的,依法通过资源整合、关闭等市场或行政方式有序退出。
3、夯实矿山标准化管理基础。进一步完善非煤矿山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按要求配备采矿、机电、通风、地质、测量、爆破作业等专业技术力量,完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管理,加强员工培训,强化作业现场管理,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参照《非煤矿山企业标准框架体系参考目录》(附件2),建立健全并实施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大标准体系所构成的矿山企业标准体系。
(1)加强技术标准化:突出技术标准在企业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各种类、各层次技术标准的贯彻和实施。通过技术标准化管理,在标准化管理的科学方式和正确思维指导下,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内部统一协调的技术管理系统,促进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全面贯彻、实施,实现管理目标。
(2)加强管理标准化:重视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考核,实现企业管理标准化。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矿山自身实际、切实可行、便于考核的管理标准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管理标准化的绩效进行考核,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及时纠偏;克服以往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忽视管理标准化的倾向,保证矿山技术标准化管理得以持久和有效,杜绝管理中的非规范化行为的出现。
(3)加强工作标准化:结合矿山实际,研究规定各岗位、各个具体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尽的职责和应有的权限,对各岗位工作的量、质、期以及考核要求做出规定,科学制定工作标准;认真组织实施工作标准;对工作标准的完整性、贯彻情况、取得的成效进行严格考核。
(二)深化对标达标。
1、深化非煤矿山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关于非煤矿山建设工程管理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认真贯彻落实《省非煤矿山管理条例》,按照《省铁矿等十四个矿种采选行业准入标准》(皖经信非煤〔2018〕32号)、《省非煤矿山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定》(皖经信非煤〔2015〕301号)、《省非煤矿山采矿工程初步设计编写大纲》(皖经信非煤函〔2010〕909号)、《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生产技术规程》(DB34/T2317-2015)等要求,进一步提升非煤矿山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2、深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非煤矿山企业要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安监总办〔2014〕49号)和相关要求,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等级。
3、强化非煤矿山作业扬尘防治。按照《省非煤矿山管理条例》和相关标准,深化矿山开采区、矿石加工区、矿区专用运输道路、成品料堆场、排土场等重点区域和剥离、穿孔、爆破、铲装、破碎、筛分、堆存、运输等重点作业环节的综合防尘措施,实行全过程有效防治管控,从源头上减少扬尘污染。生产矿山防尘措施覆盖率达到100%,矿山主要运输道路,矿石加工区道路及作业场地基本实现全面硬化。
4、推进非煤矿山绿色发展。按照《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2017-2020年)》,对照国家、省、市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标准和要求,以绿色矿山创建为抓手,推进非煤矿山的绿色发展。新建非煤矿山要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要求。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指导检查非煤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三)开展标准化活动。
企业标准化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非煤矿山企业应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标准化知识普及宣传和重要标准的宣讲、培训;开展标准化绩效评价、问题研讨及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职工标准化知识的积累和自觉践行标准化的意识,使企业标准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方法步骤
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总体时间安排为2年,至2021年底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4月底前)。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现状,制定本地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活动的目标、主要工作任务及实施步骤。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要精心组织进行动员部署,向非煤矿山企业宣讲行动方案,使其明白行动内容、标准和时间节点要求,从而自觉的做好自身工作。各县区的实施方案请于2020年4月底前报我局。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5月—2021年10月)。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围绕提升行动的目标要求,督促矿山企业对照《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重点对标目录》(附件1),认真梳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和具体改进计划,以提升企业基础能力为出发点,深化对标达标,开展标准化活动,有计划、按步骤的加以推进。要充分发挥非煤矿山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和调度,确保提升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各县区辖区内非煤矿山企业自查填写《市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表》(附件3),并于2020年9月底前汇总报我局。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1年10月—11月)。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认真总结本地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的情况,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各县区总结材料于2021年10月底前报我局。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增强行动自觉,积极宣传国家标准化的方针、政策、法规,把组织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作为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全过程抓紧抓细抓实,确保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扎实开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过程管理。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多措并举,指导非煤矿山企业全面查找标准化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专项行动的具体内容、目标要求、工作措施、进度安排等要素,制定问题清单,建立整改提升台账,保障矿山标准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调度指导,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的督查,督促企业逐条逐项推进落实。
篇8
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各环节进行干预或调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性政策和措施的总和。政府通过制定资源管理政策,可以有效弥补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实现矿产资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的手段可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三大类型。
(一)直接干预
直接干预是指政府通过矿权划定、审批制、政府直接投资经营等方式直接干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各个环节,纠正矿产资源开发中出现的各种与政策目标相违背的经济行为,以保障矿产资源产业顺利发展。
(二)间接诱导
间接诱导是指政府通过提供行政指导、信息服务、融资支持、关税保护、财政补贴、税率调整等方式,诱导矿产资源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情况下调整自身经济行为和选择,实现矿产资源产业政策目标。
(三)法律规制
法律规制是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指通过立法方式来严格规范矿产资源企业行为、政策执行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以保障矿产资源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内蒙古矿产资源管理的现行政策措施分析与评价
在配合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的前提下,在国家相关政策、条例的指导下,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矿产资源管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999年颁布的《矿产资源管理条例》,2002年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2007年颁布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试行)》,2008年颁布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及各个时期的相关规章和文件等。
这些政策是随着内蒙古矿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对内蒙古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与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政策为近些年内蒙古矿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政策效果显著。
(一)矿业权布局明显合理
在矿业权设置上,在全面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基础上,按照自治区总体方案和各盟市重点矿种、重点区域的整合方案,全面完成了非煤矿业权的整合,使矿产资源矿业权布局整体明显合理。
(二)矿山企业及结构明显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一系列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截至2010年底,共整合关闭煤矿近800处、煤炭采矿权由原来的1300余个减少到598个,采矿权平均生产能力提高到120万吨/年,资源回采率提高30%以上,年均节约煤炭资源超过4000万吨,实现新增产能近两亿吨。关闭各类非煤矿山1600多处,自治区铁选厂及非金属下游加工企业在2006年的基数上减少30%左右,有色金属及贵金属选矿厂减少20%左右,综合回收共伴生矿种能力提高10%。
(三)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在相应政策和整顿方案作用下,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条件明显好转。矿山生产企业全部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合法生产,因矿山开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如我区在2011年开展了非煤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水平。
(四)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经过一系列工作,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矿山废弃物得到集中贮存、处置,污染物得到集中治理并达到排放标准,重点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三、内蒙古矿产资源管理现行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业经济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 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方面
尽管矿业权管理从交易层面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目前在矿业权形成和矿业权行使阶段还未通过市场手段进行管理,导致矿业权的交易受到了各种行政手段的影响,炒矿风盛行,地质报告质量总体呈下降态势;勘查和闭坑复垦等政策的制定与采矿政策联系不够紧密,未起到切实作用;矿业经济的发展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波动大;目前对矿业企业的管理采取的更多是行政手段,缺乏切实有效的经济手段来规范和引导企业的勘查、开发利用和闭坑复垦行为。
(二)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政策方面
目前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展不平衡,非煤矿山企业生产力布局小、散、乱的问题尚未全面解决;矿业及相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状况仍需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开发整体上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利用水平低的问题还很突出。
(三)在金融支持政策方面
目前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基金尚未有效建立并运转;对于一些具有战略性地位的优势矿产资源,还没有建立起战略储备机制;特定优势矿产品(如煤、稀土等)的专业交易市场尚未建立,严重制约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市场化运作。
(四)在财政税收支持方面
矿产资源税和补偿费征收标准低,没有真正体现矿产资源的稀缺属性;按销售量提取的资源税并不能起到级差收益调节的作用,无论资源税额标准多高,都只能起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不能发挥抑制资源浪费的作用,甚至加剧了矿山企业采富弃贫、浪费资源的行为。
目前矿产资源税费的分成比例不均衡,留在地方尤其是资源富集地区的分成比例较低;尚未成立资源保护专项基金,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仍未有效建立起来。
四、内蒙古矿产资源管理的措施
(一)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政策措施建议
为了促进内蒙古地区矿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既考虑经济发展又同时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政策体系。因此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提出以下具体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矿业权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在巩固目前矿业权交易市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弱化矿业权形成和矿业权行使中某些环节的行政手段。
2.矿业权出让应实行分类、分级、分阶段的管理。矿业权的形成有着不同的途径,随着国家投资形成的矿业权的减少,风险投资形成的矿业权的增加,完全以招拍挂出让矿业权将不符合实际状况。因此矿业权出让应该参照国外的做法,实行分类、分级、分阶段的矿业权受让制度。
3.建立包含社会发展和环境因素的利益分配体系。改变我区目前只考虑经济发展,没有考虑社会发展和环境因素的利益分配体系,建立包含社会发展和环境因素的利益分配体系,使得从矿产资源所获得的利益补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二)矿产资源型产业政策措施建议
为解决“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等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以及产业集中度过低等问题,需要出台以下产业政策:
1.编制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建议国土资源厅、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按照矿产资源赋存规模、地质条件等编制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方案,加强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察,科学确定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优化矿业权设置,重新划分矿区范围,确保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采矿权;
2.优化矿山企业规模结构,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通过联合重组、投资入股、兼并收购等市场手段整合矿山资源,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大幅度提升产业集中度。
3.提升矿产资源产业开发利用水平。到2010年底,使地下开采的金属矿产回采率达到90%以上,露天开采达到97%以上,各类矿产选矿回收率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
(三)矿产资源管理的财税政策措施建议
1.将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合并为矿产资源税,并逐步调高征收标准,体现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同时矿产资源税征收随着资源状况调整,尤其应大幅提高优势矿产资源的征收比例。
2.建立矿产资源税与矿产品价格挂钩的调控机制,制止国家资源收益流失;这样矿产资源价格才能真正体现矿产资源的稀缺程度,也能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
3.改革资源税的分成比例,提高对少数民族资源富集地区的分成比例。这样可以提升少数民族资源富集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水平。
4.在矿产资源产品出口方面,采取降低出口退税、逐步提高矿产资源产品出口关税等办法,控制资源性矿产品出口。
(四)矿产资源管理的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建议
1.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我国已经颁布了的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并未对矿区负责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责任人做出明确的规定,政府仍然承担着负责生态环境治理者的角色。
2.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并且从中预留生态补偿费用,用于遗留矿山的生态治理。
3.矿业公司应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前提交环境影响说明书和缴纳环保保证金。详细说明矿业活动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制定采矿后恢复原貌的计划。缴纳环保保证金可以保证企业在没有能力进行矿山复垦时,由政府利用这笔保证金对矿山进行复垦。
篇9
1.1煤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
在煤炭开采和加工洗选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矸石、矿井水、瓦斯等伴生资源。这些伴生资源具有很高的自身价值,合理利用煤炭伴生资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极大提高社会效益。2010年我国矿井水综合利用率59%、煤矸石综合利用率61%、瓦斯综合抽采利用率38.5%,远低于其它先进产煤国家。我国每年无偿排放矿井水21亿m3,处理后可以满足9000万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或66万hm2农田灌溉用水;年排放煤矸石2.4亿t,相当于6000万t标准煤发热量,可满足3500万kW的电力装机需求。在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节能减排任务异常严峻的背景下,提高煤炭伴生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煤炭大量开采造成矿井采空区地表塌陷和地下水破坏,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环境。针对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我国长期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造成企业在煤炭开发过程中重生产、轻治理,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据统计,我国煤炭开采万吨煤造成土地塌陷面积平均0.20~0.33hm2,每年因采煤破坏土地以3~4万hm2递增,至2010年底,全国采煤塌陷面积能源技术与管理累计达55~60万hm2,由土地塌陷诱发滑坡、水土流失、建筑物塌陷和迁村移民等一系列生态与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破坏地下水资源,打乱地下水秩序,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恶化水系生态环境,使矿区干旱缺水局面更加严重,加剧土地荒漠化。据统计,山西省吨煤开采排放矿井水0.87t,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4.2亿m3,而全国采煤破坏排放地下水约60亿m3/a。
1.3安全生产事故频发
我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是长期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健康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国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百万吨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约20%。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2000年的5.71下降到2011年的0.564,下降了90%,但仍远远大于其他主要产煤国家。据统计,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42.2倍,南非的14.8倍,印度的7.7倍、波兰的7.0倍、俄罗斯的6.2倍。我国煤矿安全问题突出既有煤炭产量大、煤炭地质条件和自然禀赋差、高瓦斯矿井多等客观因素,也有管理体制上的因素和技术上的因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不足和安全生产意识的淡薄。切实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企业安全意识,加大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是今后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2转型方向
未来,我国煤炭企业将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深度高效开发为主线,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统筹区域经济与煤炭发展,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煤炭开发,统筹煤炭生产、转化与输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概括为“:安全高效、优质集约、循环发展、环境友好”。安全高效: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素质和水平;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科学确定建井规模,推进煤炭规模化开发;合理布置采煤工作面,优化采煤工艺和方法;依靠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煤矿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构建安全、高产、高效矿井。优质集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煤炭洗选比例,优化煤炭产品结构;根据煤种煤质,宜电则电,宜化则化,进行煤炭深度转化,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加强资源管理,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强化节能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企业生产综合能耗。循环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目标,加大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力度,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培育煤层气产业;提高煤炭洗选比率,以洗选副产品为主要燃料发展煤矸石发电,利用掘进矸石、粉煤灰和炉渣发展建材,构建煤-电-材产业链;加大矿井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力度,提高污水重复利用率;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环境友好:以清洁生产、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为重点,加强矿区环境保护,促进矿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积极引进和推广煤炭的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技术,在煤炭生产和利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矿区三废治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余热的梯级利用水平,不断改善矿区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积极制定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方案,对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及时进行治理。
3评价指标体系设
科学设计评价煤炭企业转型成效的指标体系,实现对企业发展的动态跟踪和考核,从而发现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保障我国煤炭企业发展方式顺利转型至关重
3.1设计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对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内涵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反映,包括经济效益、生产效率、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民生改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从而从不同角度对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成效进行全面、综合地考核和评价。系统性原则———煤炭企业通过生产活动向环境获取能源,又通过生产和消费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而资源和环境质量状况又影响着人们的获取与排放,这些活动构成了煤炭企业发展的四大系统即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将四个系统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设立一系列指标,考察煤炭企业是否达到四个系统的相互协调,衡量协调发展的程度,从而综合反映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成效。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仅需要反映企业转型发展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针对企业转型发展的某一纬度,拥有若干可以选取的表征指标构成,但其具有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不同,要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认可度和说服力较强的表征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可测性原则———指标体系指标含义明确,计算指标所需的数据资料便于收集、计算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对于既可用定量指标又可用定性指标表征的情况尽可能选择定量指标,对于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需通过专家综合评价确定指标取值。可比性原则———指标的确定应该满足可比性的原则,即具有相同的计量范围、计量口径和计量方法,指标取值宜采用相对值,尽可能不采用绝对值;指标评价标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设置客观、公平的评判标准。
3.2指标体系设计
3.2.1建立指标项系统根据煤炭企业发展转型方向,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Ai),每个一级指标又分解为若干二级指标(aij)。最终形成评价指标项系统如表1所示。3.2.2确定权重系数根据每个指标项在评价指标系统中的重要程度,设置相应的权重系数(Wij、Mi)。它表示在其它指标项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每个指标项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各指标项的权重系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规定。3.2.3划分等级与标准评价过程中,需要采用等级划分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而等级的划分就必须设计一个比较基准———评价标准(Tij)。文章采用数值计算和文字描述两种方式对煤炭企业转型指标评价标准进行设置。对于可以进行测算的定量数值指标,可以设置一值域,凡进入该值域则可归属到某一等级之中,并赋给每个等级的分值;对于非数据性的描述指标,可采用文字描述对每个不同要素进行等级划分,并赋给每个等级的分值。
4说明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得分判断煤炭企业的转型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企业发展需要关注和改善的重点。值得说明的是,该评价体系的指标及指标判断标准的设置并非绝对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增加或减少指标数量,修改指标判定标准。例如内蒙古地质条件好,适合采用自动化机械装备,所以相对于南方地质条件差的地方,“机械化水平”指标的评价标准就应该高一些。
5政策建议
企业是市场主体中最基本单位,以逐利为基本动机,任由发展,企业会只关心内部成本,而忽视外部成本,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对于煤炭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规范、引导企业转型发展,使之由外部被动型变为企业内在的发展要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5.1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改革完善矿业权出让方式,采用“招拍挂”的市场方式直接出让采矿权。对于以前靠行政划拨无偿取得的矿业权的企业,按照有偿使用原则,一律补缴矿业权价款[4]。
5.2提高煤炭企业办矿标准
新井建设将以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优先建设露天煤矿、特大型矿井,采用先进技术装备,设计和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对具备条件的老矿井,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进现有矿井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结合各地实际,完善小煤矿退出机制,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5.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提高煤矿企业安全投入标准,加强对安全费用的足额提取与使用监管力度;奖优罚劣,把安全生产指标作为考核企业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加大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力度。
5.4鼓励企业加强节能管理
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节能技术、工艺的创新研究,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投入,鼓励企业节能技术和设备的运用及改造;制定具体的节能考核指标,把节能指标完成情况纳入企业业绩考核和行业评先树优的基本条件,将节能降耗指标纳入企业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5.5推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
鼓励支持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配套建设相关服务设施,使矿区循环经济融入到城市大循环之中;在项目审批、融资信贷、产品价格、财政补贴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支持煤炭企业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根据煤炭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矿井水、煤矸石、瓦斯等伴生资源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考核指标。
5.6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按照“谁开发谁收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提高对煤炭开采中环保基金的征收比例,保证提取足额的环保治理资金,加强对环保基金支出和使用的监管,确保基金使用落到实处,保证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理和修复;加强“三废”排放管理,推动矿区内锅炉脱硫技术改造,实现矿区污水集中处理,全部达标排放,对未利用的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采取保护措施,避免造成周边环境污染。
5.7积极探索建立职工利益和企业效益的联动机制
篇10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新建本科院校要在未来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首先抓好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探索高效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关键切入点,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发展提供借鉴[2]。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西部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围绕新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部署及新疆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为新疆地区培养适合地方发展的优秀环保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疆跨越式发展模式对环境专业建设的要求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新疆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缓慢状态驶入高速时代,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下,新疆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前进,中西部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然而,新疆地处半干旱区,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弱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新疆跨越式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挑战,环境现状已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2009年,新疆废水总排放量达到77200万吨,是2000年总排放量的1.7倍;2002年以后废气排放量也逐年上升,2009年废气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5031.28亿m[3]。另一方面,固体废弃物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处于不稳定变化状态。从总体上看,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新疆的水环境、大气环境整体质量处于不断下降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疆环境质量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环境质量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
2.生活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境问题不仅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化的急速进展对环境也同样产生很大的影响,新疆的城市生活环境问题亦不容忽视。特别是生活污水在废水排放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2009年达到70.3%,这也是新疆废水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烟尘排放量比重虽然在2000~2009年间有所下降,但比重仍在30%左右[3]。从上述数据来看,新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生活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现,需要尽快加以抑制和改善。
3.绿洲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改善与局部恶化并存。在不断改善城市生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绿洲的绿洲-荒漠过渡带以及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质量仍有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土地退化严重,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形势仍较严重;林地、草地总体面积少,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生态服务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绿洲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等。除以上较为突出的生态问题外,还有大量农用土壤的地膜污染、矿藏开发和重大工程行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等突出问题。
针对新疆跨越式大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市场对环保人才有其综合要求。因此新疆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紧跟市场,有的放矢,制定适应新形势下新疆环保事业发展的环境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和区域要求的合格环保人才。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能够发挥一般高校环境专业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环境在线监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外,应更侧重于生态环境的评估和修复以及环境遥感等方面的培养。特别是针对新疆干旱区的气候特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和修复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对乌鲁木齐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或流域大范围的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以环境遥感和自动控制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水质水量实时监测设备,实现水环境要素的实时、多源、高效、高精度的在线监测,并对相关环境监测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表达、评估等。
二、新疆煤炭行业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
除了新疆特殊的发展模式和特殊的自然资源环境所带来的特有生态脆弱问题外,新疆特殊的行业大发展也必将带来对环保人才的大量需求。新疆新建本科院校应抓住机遇,把握市场脉搏,为新疆环保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长期以来,国家将新疆定位为我国适度开发的自给区和能源供应的战略后备区[4]。“十一五”期间,新疆的煤炭开采量创历史新高,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3942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大约1亿吨左右,5年来累计生产原煤3.42亿吨,年均增速达到20%,比全国平均高出近14个百分点。2010年,中央文件,对新疆能源发展作出明确定位: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2011年1月,中央又把新疆正式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建设的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纳入国家能源和煤炭发展规划[4]。新疆煤炭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随着新疆煤炭开采战略的实施,因煤炭开采和深加工而造成的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5]:
1.煤矿区水污染严重,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大多数流经复杂的地质层,含有多种污染物和悬浮物,个别废水因流经含硫铁矿的煤层而酸性很大。新疆地区的煤矿大多数远离居住区,一些小型煤矿因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肆意排放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将严重影响当地的地面水体,最终污染农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煤炭开采造成地下水形成漏斗的现象在全国的采煤区都是普遍存在的,而新疆作为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区,这一问题就尤为严重。因地下水被大量抽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因补给地下水而干涸,从而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饮用水短缺,
- 上一篇: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
- 下一篇:茶艺课程培训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煤矿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