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食文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金项目] 西安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4W22):西安特色美食文化英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F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019-1
一、引言
中华美食历史悠久,派系庞杂,文化积淀深厚。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发达,交通工具先进,世界人民对了解境外文化,尝试体验异域美食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特色美食文化已经成为推进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有效窗口,特色美食文化英译就是一个必须的桥梁和纽带。
二、美食文化英译研究
翻译界在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的解码转换时讨论历时最长的是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是继直译意译之后提出的一对十分重要的翻译概念。最早提出归化异化设想的是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他在1813年6月《论翻译的方法》的论文中提出翻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让译语去接近源语;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让译语去接近译入语。前一种途径就是异化,后一种途径就是归化。根 据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理论所提出的文化认同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进行文化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源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被目的语的受众所认可和接受。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英译的《红楼梦》中的美食翻译是目前反响最好的译本,但是他的译本却受到国内翻译评论界的批评,认为他一味追求“归化”外国文本,有太多不忠于原著文化之处。2012年,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中国籍作家,翻译他作品的那些翻译作家们当然是功不可没。但是翻译他作品最多的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坦言在以后的翻译中他将更尽力忠于源文本。分析这样转变的原因就会发现,首先今日莫言已是诺奖大师,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国际影响都使翻译作家对莫言的认识和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其次翻译策略中的目的论对作品本身要坚持其原意的要求更加强烈;第三莫言的祖国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过多的“归化”翻译不利于本土文化的输出。
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视角下翻译的两种策略,虽然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但它们在翻译这种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却是不同的。归化是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所以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维持译入语的纯洁和巩固译入语文化的已有规范。但是因为归化是面向译入语的,所以它在沟通两种文化时并不着力向译入语文化引进异质文化,因此它在推动不同文化交流方面作用是有限的。而异化是面向源语的,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向译入语文化引入新的、异样的文化,所以它会丰富译入语语言和文化,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有稳定因素和变革因素,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该语言及其文化向前发展。归化促进的是译入语语言文化中的稳定因素,异化促进的是译入语语言文化中的变革因素。国际交流的目的在于了解和认同,在于多元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受所译内容、国际形势、源语国综合国力、译入语国国民意识形态与接受能力的预期等等多种因素影响,一定要根据翻译实际全面分析影响翻译实践的各种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符合既定翻译目的的翻译方法。
传统上国内英语翻译专家在进行涉及美食文化的翻译时,考虑更多的是英语国家受众在思维共性、心理习惯、信息需求和言语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可接收情况。这种完全或更多异化的翻译策略,很容易导致受众对其所要接受的新文化缺乏充分的认同, 不利于文化之间真正的交流 从而导致翻译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美食文化翻译方面要么只是做菜品翻译不注重理论提升,要么总结出了翻译的具体方法却针对面过窄不具有概括性。在做文化输出翻译时应该坚持翻译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美食文化的英译应该以目的语为主要依托,英译的英语语法、句法、词法都要符合英语使用规范。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出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特点,英语正逐渐成为新闻、公示牌、路标、产品介绍、城市介绍、企业宣传和旅游介绍等方面的主要外语,但是在英译中也不能一味依赖于归化策略,过度倾向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语言习惯,要在国际上闯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词汇和意象,推出更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世界人民从美食文化的角度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为此,在美食文化英语翻译时, 有必要在与民俗、典故和文化等主题相关联的翻译中注重异化策略的使用。
三、结语
特色美食作为一个特殊文化符号,既是形象硬件,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为人们提供服务,更是形象软件,反映着一定的服务态度和居民生活水平。随着全球化交往步伐的不断加大,特色美食文化英译是面向国际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英译输出美食文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华深邃文化的广泛传播,营造更好的国际文化氛围,提升国家的国际化形象,更好地融入世界。
参考文献:
[1]王颖.翻译方法及研究[J],现代交际,2011,(05).
[2]王爱莉.翻译及文化移入[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
[3]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宁.翻译中的文化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译学转向[N].中华读书报,2003.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到异化[J].中国翻译.2002,01.
篇2
[关键词]英美文学 跨文化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93-02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质文化,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街道、村庄等。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语言结构”,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其他等等(Deely,1986:xii)。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层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在众多研究目标中,文学宝库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顾嘉祖(2002)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对象。浏览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在语言学习者所学的众多科目中,英美文学属于有着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势必枯燥、晦涩难懂,这样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独到就无从领会。因此英美文学的学习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语文化的体现
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战后英国文学浮现出从写实到试验和多元的走势。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文学文本以外的各种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呈现着反映。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不再是英国文学的分支,美国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体裁上找到自我,进入20世纪更是日趋成熟,战后历经50年代新老交替,60年代的实验学说,7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多元发展阶段,形成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和特征。文学的发展趋势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沉淀。
(二)英美文学的认知功效、艺术价值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紧密
文学作品隐含对生命的思考、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西方人对其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艺术技巧,孕育着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有助于养成高尚的人格。同时英美文学是英语使用者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较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有的高雅、通俗,有的含蓄、明快,有的婉约、粗犷。这些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详尽的发挥。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略和感受英语富有音乐性的语调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词汇。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美文学就要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剖析,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懂得外国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启发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与此同时,更能品味异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消除交际障碍,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世纪多元化发展,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从而促进了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语言学习者蜕变为语言使用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的学多还依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教师往往罗列文学史实,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处于“千文一面”的尴尬境遇。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使文学课成为各种史料和纯理论的简单堆砌,使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生机。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会有多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
另外,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大多是讲授式,也就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主体,承担所有的解释责任,从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人物分析、意象等。这种教学使学生不能主动地与作品交流,而作品的生命力是读者和作者共同赋予的,如果读者不去更多地接触作品,只是聆听和记忆作品及其相关内容,那么再好的作品也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批评能力。
再者,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过多注重文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很在意学生是否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研习英美文学作品。这样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就有些单薄且略显晦涩。
针对上述英美文学课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新时期的文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改进方法:
首先,利用随机通达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进行“多角度切入”学习。随机通达教学是让学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使用这一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可避免抽象地谈文艺理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多角度意义探讨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
其次,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师者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然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客观,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侧重欣赏作品的方法讲解。课堂上教师重视作品阅读与分析,更多、更具体地向学生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适当介入到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刺激学生的好奇感,使其主动去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堂,恰当地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可以直观地领略西方文化,形象地欣赏文学作品。
最后在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上,应尽量减少甚至放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用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不同文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应多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读后感。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生若能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寻找、创造过程中,势必养成敏锐的感受力,掌握分析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英美文学的研究应包含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两个目的,从文学的性质上看,利用英美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习者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的学习者要不断地强化文化意识,才能成功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而且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能更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免受交际障碍的干扰,因此,英美文学的研究要有文化意识并逐步展开、深入。
【参考文献】
[1]Deely,J&B.Williams,F.Kruse(ed).Frontiers in Semiotics[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2]Hall,Edward,T.The silent Language[M].Doubleday:Anchor Press,1973.
[3]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
篇3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统艺术;美学;设计;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43-01
一、视觉文化环境下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及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传统艺术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艺术美学与现代设计有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传统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观会在人们无意识中影响现代设计美学,与此同时,传统美学所具有的民族审美观也会受到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比方说,当前广告的目的即:一目了然及简单明确,让人在短时间内明白广告所想宣传的事物。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广告设计者通常会选择突出重点,省去次要环节,将不同的时间及空间内发生的事情组合在一起进行广告的创造。借助构图总结、恰当夸张及鲜艳色彩等方式,以收获最佳的宣传效果。在当今视觉文化环境下,现代设计所使用的此类手法与传统艺术美学所推崇的“以少用多”的精简等审美观是殊途同归的。
(二)传统艺术美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后现代景观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被消除了。艺术不仅仅是高端社会人士才能“把玩之物”,它已然成为了大众化及民主化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布尔迪厄所研究的审美趣味里的反思趣味必须给感官趣味让步。传统艺术美学于此种大众化及民主化的方式里也得到了彰显及强调,甚至变成了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总而言之,不管是安静地品味生活,抑或是动态的人际交往,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典雅古朴及韵味留香均时刻充斥于当今的视觉环境下。与此同时,传统艺术美学于此种环境下也彰显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与及艺术感染力。
二、促进传统艺术美学在视觉环境中应用的措施
(一)树立人文生态的思想
人文生态理想必须创建于生命本身的前提之下。存在即生命的意义,生命则属于意义的集合体,而此种意义即人的生命于其生存环境下的整合存在,属于一种自然的、与身俱来的归属及拥有。然而事实上,此种意义的整合却被各种生存环境给隔开了,被各类观念掩盖了,被各类束缚抹杀了。
如果从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来说,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和当代科技的实际功能原本都应该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拥有,事实上,二者的疏离及割裂并非其原本的形态,而是社会进程中的偏失导致的,属于生命异化形态的表现。所以,人文生态思想所倡导的正是应从本质上改变此种现实的偏失。白南准先生如是说:科学技术议题并非创作另一个科学玩具,而是怎样让高速发展的科技及电子媒介人性化。迈克尔・海姆也表示:就实质上来说,VR的本质并非存在于技术里,而是存在于顶级的艺术里。VR所承诺的并非搜寻更好的真空吸尘器,抑或更让人喜爱的通讯工具,而是从本质上搜寻改变及拯救人类研究的某类实际意识。在人文生态思想的创建中,传统艺术美学便是永远可以流出活水的源头,它能够帮助视觉文化摆脱现有困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引入艺术批评精神
批评精神系艺术的根本特征,是它成就了艺术,艺术的创新及发展都必须依靠此种批评的物质。然而,鉴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艺术设计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尤其是在数字世界里,艺术所具有的批评精神正慢慢减弱,某些艺术甚至公然表现出了媚俗的特性。在媚俗被看成时尚,被视为艺术生产及传播信条的环境下,为了更好地确保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理应将艺术的批评精神恰当地引入视觉生存当中。时刻保持对视觉文化环境下传统艺术美学存在现状的思想警醒系将批评精神引入艺术的根本目的。此外,人们还必须用艺术的批评精神看待从不可见转变成可见的视觉构架及看和被看的结构形成过程。
(三)培养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一词最早是由戴伯斯在1969年提出的。对于视觉素养的含义,戴伯斯如是说:视觉素养即人借助观看并同时使用及概括其它感知经验而获得的视觉能力。事实上,视觉素养不但属于一种能力,同时还与视觉生存的意义及精神价值有着莫大的联系,甚至还牵涉到了视觉性的内置及视觉素养的归途等。
当人们在进行视觉素养的创建时,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视觉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它们均牵涉到了一个本土的文化语境及文化生存环境的问题。换句话说即:当我们对当前的文化生存展开解说及探索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自己所处的文化根脉,明确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与文化环境,随后再进行视觉文化的探究。惟有如此,我们的探索才具有生命的根基及支持。也只有在此种情况下,传统艺术所推崇的精神才能得到较好地运用,传统艺术的土壤才能始终肥沃。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一种影响力特别大、影响范围非常广的文化,它对现代设计及人类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异常深远的影响。其所推崇的精神则属于一种生命的根植,属于一种生存的样态,更是一种对视觉文化环境影响至深的意识形态。因此当我们在进行视觉文化环境研究时,我们必须给予传统艺术美学应有的重视,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更具实用性,创新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族文化;艺术风格;衍生设计
日本与中国有着难舍难分的文化历史渊源。中国悠久历史沉淀出的风格逐渐影响并传播到日本甚至是南亚地区,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随着丝绸和香料、染色手工艺商路贸易开通之后才口耳相传到更远的西方国家。到了20世纪,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日本禅宗文化简洁而不多余的设计意境,不断地深入探索,日本人往往以禅宗为背景,多少年来在自然的变迁、火山、地震的影响下,更崇尚一种与自然同生的心理,谦卑而又有不确定性的忧患。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花期短暂,但花时渲染着整个日本,日本人只有在神社祭拜的状态下才会心无旁骛,这也代表着民族的一种慰藉。中国人对松树并不陌生,松树在中国象征着正直、高大,有不畏严寒的东方神韵。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水墨国画中以松柏的品格来加以点缀。不同民族的美学呈现的是不同于内在活动的一种拓展与表达。中国和日本作为影响力最大的两个亚洲国家,对本民族的“宅”“食”“服”有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如各具代表性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结构。
1“宅”
在亚洲,日本被明显的海洋气候包围,日本人喜爱甚至是崇尚轻薄、简约、素色,这也是日本的地域性给他们带来的历史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海洋以静为色。不同于日本的荫翳之语,中国领土辽阔,人们大部分生活在温带,自然而然使民族意识保持着自信与稳定的心理状态,“心悦宏伟,崇尚对称”。中国石窟宽厚而又博大,佛教艺术印证了中国发展所显示出的壮观与宏大。龙门石窟也是书法魏碑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象征。中国泥塑艺术“宅”的安详心理对建筑上的对称比例影响深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建造坚固建筑以抵挡自然的侵蚀,往往是出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而日式的“宅”则是对自然的一种向往之情,日本因为自然灾害,延续着传统的和式建筑,用看上去没有那么坚固的木头和浆纸来抵御地震,以平矮保持平衡,使建筑的体型保持不变。现代文化往往相互影响,日本的建筑文化深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影响,随着禅宗的流入,标志性的日式禅宗建筑表达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禅意,除了大量使用原木清晰的木材外,许多庭院将石块粗糙的肌理外露,日本人不喜用太光滑的材料。接受新鲜事物也是日本在现代设计中的一部分。去过丰岛美术馆的人一定被其空旷的外形所吸引,临海、伫岛,远看则像掉落在山坡的雨滴,天然和谐。具有代表性的“榻榻米”所代表的席地而坐,没有了混凝土、钢筋、玻璃这样的建筑,虚实结合,阳光与阴影的和谐,使人挣脱束缚,为人带来了享乐。
2“食”
我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我国地域辽阔,饮食文化包含了各地区和各民族的菜肴。日本料理也代表着他们民族的“日式美食”。中国菜系的“满盘”,盘子多以圆盘为主,盛宴全席,日本料理则是既要照顾如何配色,还有在白盘中的“留白”,以便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之美。经过日本厨师不断地改良与加工,日本料理特色鲜明,他们在食物方面追求精致。日本的茶师与中国的不同,中国的茶道与佛教结合,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佛学观念以此来招待宾客。在制作上,中国大多数茶叶多用炒制杀青,泡出来的茶香突出。日本茶叶多为蒸汽杀青,再阳光下晒干或者手工焙干。中国人注重饮茶本身、茶叶的地域环境以及品质等级。同样是饮茶,日本人偏向学习一种礼仪的独立“茶道”行为艺术,繁复的方式使得最后喝茶的环节尤为珍贵。日本的茶师品茶参禅,“茶禅一体”,与之相配合则是陶茶具,陶艺器皿的流行与日本的茶道相连。中国饮茶的人注重对茶的理解与享受。中国人偏爱瓷,瓷器多以青碧色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日本人制作陶器的同时认为陶质地厚重,颜色朴素,造型粗糙,陶器可以与料理同时出现。日本整体文化的“和风”表现了日本的风格倾向。
3“服”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服装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演变,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不同天然毛皮的衣料、天然饰品,中国服装样式数不胜数,汉服配合着中国茶道、礼乐的整体审美意识。和服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服装标志,日式服装受唐朝服装的影响更深,制作一套和服需要花费数月之久,和服的“友禅染”是日本独有的染布技术。中国的旗袍与日本的和服都是两国的服装国粹。中华民国初期女子寻求思想独立和女权解放,旗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改良,审美追求不断提升。中国的团扇流传到了日本并进行改造,又传到了中国。现在我们走在日本的街道上,仍然可以看见穿着和服的日本人。日本在艺术、文学、设计方面都有带动世界发展潮流的人物,服装也是与他人交流的一部分,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逐渐向往极简风格,喜欢用麻料或者丝绸追求与自然的“肌肤之亲”。其艺术设计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在追求艺术的同时,给平常生活增添了艺术色彩。
4结语
世界各国的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审美意识依附于现实社会生存,如影随形。设计师前瞻性的构思是设计创新的来源,是人类必须依赖的生命力与原动力。设计应保持各民族的个性,同时不失风格原貌。创新其实就是人们描述未来远景的一种方式,尽管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传统文化带给现代设计灵感。设计是属于时代的,这当然与本身的气质分不开。
参考文献:
[1]…伍斌.和风禅味[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赵忠.暧昧的日本人[M].九州出版社,2010.
[4]…曹瑞林.日式设计美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篇5
一、建设科学的企业哲学
每个公司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哲学方面、精神方面、企业的道德、展示出来的形象等软实力的综合,煤炭企业文化就是指煤炭企业在长久的工作生产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代表企业的符号。要是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建设好企业文化,应该着眼于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上。找出问题,研究并解决,最后总结归纳出一套理论体系,用这套理论体系来管理和指导企业员工的工作,拉高企业经济的经济效益。“哲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煤炭企业里也是,它是企业自身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以此来指导总的工作方向。
(一)价值观。价值观是煤炭企业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反映了这个企业在倡导什么、目标是什么,基础是什么,允许什么,反对什么等等。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煤炭企业的工作行为规定和企业精神,还有公司大的一个发展战略。价值观是由企业背景、经营内容和方式形成的特殊的经营理念,除了对自身发展提出要求,也关照了对社会、国家的服务和造福人民。
(二)煤矿生产中的安全哲学。生产活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生产方面也有专属的哲学思想。首先要辩证地看问题,主要是两个关系。第一个是采掘关系,要坚定采区为掘进服务的基本思想,做到采掘衔接顺利完成。第二个是采掘和别的工作的关系。采掘生产是所有工作的基本,所有工作的目标都是要保证煤矿的稳产和高产。企业可以多组织一些工作技能比赛,争取突破本来的水平,引导员工提高工作生产能力。还要注意安全问题,煤炭工作条件艰苦,隐藏危险比较多,必须要加强对安全的重视,“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从安全,一切服务安全,一切优于安全,一切保证安全”的观念需要不断加强,切实做好安全防护,不要让这句话成为一句空的口号。公司可以组织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竞赛来不断进行强化训练。
(三)公司的运营哲学。在煤炭企业经营、销售的过程中,煤炭企业的经营之道,有的可以说是企业的秘密。煤炭企业不但要生产好煤炭,还有进行煤炭的销售、资金的回收,然后进行公司规模的扩大,进行下一步生产计划还有销售过程中,如何做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如何销售的更好,指导这个整个过程的就是运营哲学。
(四)员工的人生哲学。煤炭企业员工考虑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个人问题,所以要通过营造温馨积极的工作氛围帮助员工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领导要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员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还有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增多娱乐文化活动,改善员工的精神面貌。
二、总结独特的煤炭企业精神
一个鲜明独特的煤炭企业精神,是企业重要的灵魂核心,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源泉。1、要抓住煤炭企业的工作特点,那就是重视工人阶级的历史背景,把它和企业的工作目标相结合,继续在新时挥工人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等。但是在新时代就要有新时代的特色,要抓住进步的最新经营理念,更新经营机制,迎合新时代新形势。2、煤炭企业精神的树立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的争取职工的建议,然后进行总结提升,成为企业的精神内涵。并且要坚持实践出真知,企业精神应该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不能脱离实际。
三、树立煤炭企业的道德精神
企业道德是规范企业行为的准则之一,是企业精神的内涵。一个企业有了道德核心,对市场、对合作伙伴、对客户都会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也是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之一。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煤炭经济形势影响着整体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在煤炭企业工作十分光荣、重要,也就要求所有煤炭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煤炭企业的一线工作是十分辛苦危险的,所以万事都要安全第一,时刻注意自主保安和互助保安,在吃苦耐劳的同时绝对保证工作安全性,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企业制定的工作标准,不要违规操作,实现安全生产。实现煤炭企业道德文明建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设置文明示范岗、工人先锋号,评选出模范榜样员工,鼓励大家争做模范,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
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闽东畲族文化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11-0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了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措施。在畲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高科技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让畲族文化信息的覆盖面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这就对畲族文化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闽东地区重要的畲族聚居地,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宁德地区有关部门较为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媒体时代闽东畲族文化的传播措施进行探究。
一、新媒体影响下的闽东畲族文化传播现状
在畲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官方网络平台的建构,已经成为了传播畲族文化的有效方式。针对畲族文化的传播问题,福安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通过构建《福安畲族网》这一网络平台的方式,对当地的畲族文化进行传播。从这一网站的应用效果来看,《福安畲族网》的建立,对展示畲族地区的特色风貌、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意义。除了构建官方闽东地区部分城市的政府官网也成为了传播畲族文化的主阵地,例如宁德市人民政府通过在政府官网开辟专栏的方式,让进入政府官网的网民对畲族文化进行了解[1]。福安市穆云乡人民政府的政府网站也是人们了解畲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除此以外,以百度贴吧为代表的民间网络传播渠道也成为了传播畲族文化的重要方式,百度贴吧中的畲族吧就是与畲族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畲族文化网络传播渠道。
二、新媒体时代闽东畲族文化的传播措施
1.通过编制畲族舞剧的方式对畲族文化进行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畲族舞剧的出现,成为了对闽东地区畲族文化进行传播的有效措施。福建宁德地区编制的畲族舞剧《山哈魂》成为了传播闽东地区畲族文化的重要工具。《山哈魂》是以畲族歌王钟学吉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舞剧。该剧通过对钟学吉的传奇人生,表现出了畲族人民的忠勇团结、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整个舞剧主要由半月情缘、畲山凤祥、风雨民生和白露霜冷四个部分组成,展现出了大量的原生态畲族歌言等文化元素[2]。在演出过程中,该剧先后获得了福建艺术节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类优秀剧目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且代表福建省参加了2016年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这一系列成就的获得,对闽东地区畲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除此以外,宁德市涉足歌舞团创作的大型舞蹈诗《太姥畲家情》、《祥瑞畲乡》歌舞作品的创作,也对畲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编制畲族舞剧,是促进闽东地区涉足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
2.利用电视专题节目对闽东畲族文化进行传播
除了利用畲族舞剧对畲族文化进行传播以外,通过电视节目传播畲族文化的方式,也是对闽东地区畲族文化进行传播的有效措施。福建宁德电视台打造的《多彩畲族》栏目,就是借助电视专题节目对畲族文化进行传播的有效措施。通过对《多彩畲族》栏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栏目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传播畲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视专题节目。该栏目主要通过现场采访、访谈、以及展示历史文物和相关图片等方式,对闽东地区的畲族历史风貌,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进行了展示。从这一栏目的播出效果来看,《多彩畲族》栏目不仅是促进各地畲族同胞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平台,也为全国的观众展示了多彩的畲族文化,这就对闽东畲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电视专题节目是提升畲族文化知名度的有效措施。
3.通过文化保护措施对畲族文化进行传播
福建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出台,让畲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为了福建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一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以构建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核心内容的畲族文化保护工程,是影响福建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闽东地区为中心构建起来的畲族文化保护区,这就使得文化保护措施成为了对闽东地区畲族文化进行传播的又一有效方式[3]。在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宁德市艺术馆,宁德市福安市所辖的溪塔、凤阳及坂中中心小学等多个村镇单位成为了畲族文化保护示范点。这就对畲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文化保护措施的发展,以畲族民俗为核心的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成为促进畲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从福建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畲族民俗文化风情园项目的建设,是通过发展旅游业的方式促进畲族文化传播的一种表现,因此,闽东地区也可以通过发展民俗旅游的方式,对畲族文化进行传播。以宁德地区为例,当地的畲族民俗旅游资源主要由以畲族民居建筑、畲族生产生活习俗、畲族饮食文化、畲族婚俗文化、畲族山歌、畲族舞蹈为代表的体验性民俗旅游资源;以上金贝农业观光园、猴盾村为代表的休闲类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上金贝寺、建文帝墓为代表的历史类文化旅游资源和以上金贝原始自然景观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旅游资源组成。在对畲族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当地可以通过利用畲族节庆活动为平台的方式传播畲族文化,也可以通过对畲族传统表演艺术传承者进行培训的方式,让畲族传统艺术传承者扮演一个涉足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结论:畲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在借助网络资源对畲族文化进行传播的基础上,畲族舞蹈的编排、电视专题节目的构建和文化保护措施的出台,也是对畲族文化进行传播的有效措施,因此,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对畲族文化进行传播,是新媒体时代闽东地区畲族文化传播的可行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赞琴.新媒体时代闽东畲族文化传播的思考[J].东南传播,2010,10:11-13.
篇7
关键词:茶艺文化;新媒体时代;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研究
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成熟,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已经实现了实质性改变。视觉设计对人们的吸引力也进一步增强,而传统的视觉设计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人们的兴趣,同时也不能满足信息传达的具体需求和内涵。在技术创新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对媒体传播形式和内涵实现了重要突破。正是传统媒介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需要我们在进行视觉设计时,要注重形式到内涵的创新和发展。新媒体时代,视觉设计艺术日益朝着综合化、多样化、内涵化方向发展。
1茶艺文化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分析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国家,随着饮茶习惯与传统文化融合性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内涵独立、体系全面的茶文化。通过对茶艺文化进行体系化认知,可以看到茶艺实际上是在人们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茶艺作为当前一种文化体系,其形成基础是汉族文化,同时在形成过程中,也充分有效融入和借鉴了其他文化体系的内容,尤其是对其他文化艺术形式进行了有效融合吸收。茶艺文化中包含了茶叶品尝以及用艺术手段操作泡茶过程,同时也有对品茶环境的有效品味等。而选择不同的背景,其都有风格完全不同的茶艺形式予以展现,想要领略到茶艺文化的内涵,必须选择合适的环境,因此茶艺文化实际上是精神内涵与文化表现形式的全面统一。茶艺文化中融入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美学理念,在茶艺文化形成过程中,其全面完善的融入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和精神寄托。因此,如果想要全面了解茶艺文化,就需要在了解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了解其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实际上,总体来说,茶艺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茶艺文化是将茶与艺术的体系化融合。茶艺文化的基础就是人们通过使用茶道规范,结合艺术加工,从而将普通的饮茶习惯展现为一种技巧,从而将普通的饮茶习惯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从而有效丰富了饮茶的内涵,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整个饮茶过程中所具备的美感。其次,茶艺也是一种生活艺术,整个茶艺文化体系内容多样,充满各种情感,其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客观上提升了我们生活的艺术化品质。此外,茶艺文化,还是一种具有独立魅力的表现艺术,想要给予品茶人具体的艺术情感,就需要借助一定表演,通过视觉上的吸引力,增加人们的具体了解。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茶艺文化中更重要的在于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理念,可以说茶艺文化就是人生品味的过程。对人们来说,想要感受到茶艺的内涵,那就必须细细品味感受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通过品味茶艺,从而实现自身心灵的有效升华。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茶艺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在形成过程中,通过充分有效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同时也对其他文化艺术体系进行了有效借鉴,并且随着发展应用不断完善,茶艺文化体系逐渐成熟,其也对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当前新媒体时代对视觉设计的全新要求
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时代正在到来。实际上,新媒体只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统称,其内涵是不断变化的。当然与无线、移动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媒介相关联的技术都可以成为新媒体。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媒体。新媒体时代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承载容纳的信息极其丰富、信息传播过程倾向碎片化、整个信息传播是在虚拟化环境下实施,以及其信息传播过程极其迅速及时。而在新媒体影响下,无论是消费者的视觉需求,还是其视觉影响都有着重要创新。在新媒体时代,其对视觉设计有着重要突破,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视觉设计已经成为新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视觉设计过程中,其主要通过的是数字技术和电子媒介,因此要想赋予整个设计应有的生命力和内涵,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应有的价值。因此,需要我们先弄清设计美的具体内涵,从而有效指导新媒体时代的视觉设计工作。事实上,我们通常认为设计是一个创造性活动,通过围绕某一目的,从而制定相应设计理念和方案思路,进而实现具体设计。根据设计的具体内涵,可以认为设计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情感的有效表达。而整个设计活动,不仅要满足应用目的,也有融入人们的情感内涵,同时随着人们对设计的期待值不断提升,赋予设计活动的艺术价值和美的内涵也极为必要。在设计活动日益细致成熟的今天,人们关于设计美学内涵的认知也更加完善。关于设计美的认知,事实上是在设计理念不断成熟、持续发展的表现。所谓美感,实际上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主观认知。设计美不能割裂来看待,其美感是在设计活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设计活动开展的初期,其更在意的是实际应用,一直到当前注重设计形式美与内涵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效融合,可以说人们对设计美的认知也进一步成熟,设计美的细节也进一步成熟。随着新媒体时展不断成熟,加上设计活动日益完善,人们对设计美的期待从简单的形式美感发展为整个设计功能属性应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具体美感。同时,人们也在尝试去挖掘和探究这一设计美感背后所具备的价值和情感,探究设计美的本质和内涵。设计活动不仅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将实用性需求与艺术性特点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设计活动作为艺术形式的展现方式,其有着自身独立的境界内涵。总体来讲,设计境界中包含了满足应用需要,具有形式之美和情感内涵等。而这一内涵与茶艺文化的美学内涵实际上是一致的,无论茶艺文化如何展现,其基础是品茶,这一根源不能背离。而整个茶艺文化中也具有相应的观赏形式,同样,在茶艺文化形成过程中,也融入了丰富而成熟的价值理念。随着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是整个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的期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将茶艺文化融入其中,不仅符合时展特点,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视觉设计美学内涵的期待。
3新媒体时代茶艺文化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而完善的茶艺文化,尤其是在人们对茶文化认识进一步成熟的今天,应用茶文化,融入茶文化,极为必要。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各种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人们对视觉设计美学有着更高期待。茶艺文化与视觉设计有着融合上的可行性,其不仅符合新媒体时代对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的要求,同时也将有效提升视觉设计的整体水平。当前整个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下,其整体正在发生变化。技术创新发展直接催生的是新事物,直接影响的是设计理念的丰富和完善。可以说现阶段新媒体艺术设计形式不仅出现,而且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整个新媒体时代视觉设计中,不仅要注重的是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结合,同时也需要将新技术与整个设计活动相结合。而且,还要让人们通过观赏设计内容,产生实质性感受。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其视觉设计美学内涵的感知更多是设计者与观赏者之间的互动,因此设计不仅要有视觉美,还要有真实感受。在新媒体时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整个社会的物质元素也实现了极大发展,而茶艺文化的展现形式也可以更为直接。相对于以往的文字记载或者图片阐述来说,在新媒体发展应用日益成熟的今天,可以通过更为全面和体系化的方式来引导人们感受整个茶艺文化中所包含的美学内涵。而对于视觉设计美学形态来说,茶艺文化其不仅要展现出茶艺技术的美,还要融入必要的观赏美和艺术内涵的美。而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内涵。也就是茶艺文化可以展现三种美学内涵的层次性融合,从而在展现其观赏效果的同时,整体提升其设计境界内涵。当然,通过新媒体途径所展现的茶艺文化,还需要展现出茶艺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这是其美学内涵最深层次的表现。基于新媒体时代特点,评判茶艺文化的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的标准有很多。尽管新媒体时代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在认知其美学形态时,仍然会使用一些传统的观念,而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理念也会出现全新变化。其中不仅会融入新的价值理念,同时也会对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自然环境等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有效考虑。在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赋予视觉设计全新价值内涵和美学理念,尤其是整个视觉设计认知更注重人性化。通过对茶艺文化进行认知和理解,可以有效融入观赏者的情感,从而形成美的共鸣。因此,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通过茶艺文化展现形式更加注重体验,其表现途径更加丰富,其美的情感内涵更容易被人们认知。
4结语
随着当前新媒体逐渐替代传统媒体,整个社会媒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其整体视觉设计和人们的美学期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人们来说,不仅对色彩搭配应用有了更期待,同时也希望整个设计过程中,具备相应文化内涵。因此,结合新媒体时展趋势,探究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研究极为必要。实际上,在新媒体时展过程中,人们对美学内涵的认知和理解从以往的实用性发展成为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体系化内涵。但是当前多数视觉设计并没有适应这一需求。因此,将茶艺文化融入到新媒体时代,整个视觉设计将更具有内涵,同时也会吸引消费者感受到相应价值情感。
参考文献
[1]杨东娜.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12(12):176-182.
[2]谭旭红.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影响[J].东南学术,2013(4):229-235.
[3]程笑君.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3(15):76-81.
[4]陈振平.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趋向[J].艺术教育,2014(21):222-226.
篇8
关键词:煤矿;安全文化;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了推进安全生产“五要素”到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方略,“五要素”:即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这一方略首要就是安全文化建设。
作为煤炭生产单位,煤矿安全文化在煤矿生产及经济活动中起到了保护人的健康、尊重人的生命的作用,是煤矿安全生产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煤矿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只有掌握专业安全文化的生产力、具有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安全管理才能理顺,才可能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建设安全文化,把煤矿安全文化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渗透到煤矿生产的全过程,从而营造良好的安全风气,建立良好的群体安全意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途径。
1煤矿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推动社会稳步、持续发展以及做好各行各业(组织)安全生产和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进步和工业文明生产的源泉和动力。然而煤矿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安全愿望、安全心态及其在制度和企业形象上的反映,它最终能够有效地塑造和规范员工队伍的安全行为。其内涵包括:①客观性,安全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生产实践活动而产生的;②主体性,安全价值理念和安全愿望不仅要领导者持有,而且要全体人员共有;③可塑性,培育安全文化关键在于塑造和规范员工和团队的安全行为。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价值理念的倡导与渗透;二是安全行为的规范与养成。理念建设是先导,行为养成是落脚点,两者的纽带是制度。
2当前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安全文化建设浮于形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企业都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甚至形成“文化热”。但是,就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尽管在各种会议中、红头文件上讲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但现实的情形是仍有不少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形式化明显。另外,有些企业的表层安全文化和中层安全文化建设比较到位,但没有内化为全体员工的习惯和行为准则,企业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还一定程度地停留在纸面上或口头上,没有完全变成职工头脑里的观念,也就是说深层的企业安全文化相对薄弱。
2.2偏重理论,缺乏整体规划
相关学者对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许多论著内容相近,有的论述仅限于表面,理性的多,可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多是煤矿一线工作者,研究基本上是经验式的,不太注重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其次,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大多数煤矿企业没有设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和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推行安全文化建设过于简单,甚至等同于一般的安全教育。
2.3安全理念普遍较淡薄
理念是指导员工实现共同愿景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的精髓,目的是让所有执行制度的人都能接受它,最终形成一种人人自觉遵守的安全观念。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煤矿职工的安全理念普遍较为淡薄,基本上处于从属和被动“要我安全”的状态,遵守规章制度大多是因害怕被处罚,安全第一和安全自律的意识还比较模糊。
2.4未形成有效的评估测量体系
由于文化的“软”特点,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评估和测量。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任务,它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包括安全文化评价指标集的建立、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结果的测量等。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完善,虽然有学者建立了煤矿安全文化初步的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一些对煤矿安全文化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定量方法,但是其可行性与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2.5偏离人本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是“人本文化”,它渗透在人们一切生产生活当中,并以有形或无形的渠道,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传递给每一名成员,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而当前有不少煤矿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现象依然严重,尤其是一些地方小煤矿,甚至就没有安全文化建设的意识,即使有也多体现在制度、管理、说教和口号等形式上,没有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本质。
3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文化说到底就是煤矿工人的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结果的统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对造就优秀的行为结果至关重要。煤矿安全文化离不开矿工的认知、努力和奋斗。而煤矿安全文化,既可以肯定矿工的价值观念,也可以改变矿工的价值观念。因此,建设煤矿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激发矿工自发的主观能动性,把保证生产安全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确保生产安全的目标。
(2)完善安全机制,提高安全意识。人的行为的养成,一靠教育,二靠约束。约束就必须有标准,有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健全安全管理法规,让矿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关键在于落实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和每个员工的安全责任制。其次是要在管理上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从煤矿到工区、班组建立一套层层检查、鉴定、整改的预防体系,煤矿成立由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的安全检查鉴定委员会,每季度对煤矿重点装置进行一次检查,并对各采区提出的安全隐患项目进行鉴定。同时,重奖在工作中发现和避免重大隐患的员工,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安全预防体系,从而堵塞安全漏洞,防止事故的发生。
(3)悬挂警示标语,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不仅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彼此关爱,更体现了集体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体贴。在煤矿生产区队内、围墙四周,到处悬挂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标语口号,提炼出了富有个性和人性化的警示标语。只要进入矿区,无论身在何处,这些标语牌、警示牌,时时提醒你,处处警示你,必须注意安全。
(4)进行安全排查,消除事故隐患。安全检查是寻找问题所在,与生产中一切不安全隐患作斗争。从系统论观点看,系统内各要素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及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下,常常出现各种不安全隐患,隐患的出现表现为信息差异。检查是为了得到这些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分析系统的结构、要素和功能,采取有效措施,便可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但是,如果没有了自我的责任意识,隐患就不能及时发现,信息就会受阻。安全的责任主体意识贯穿于安全检查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5)要加强矿工安全文化的培养。煤矿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充分阐释传播、系统灌输和认真实践煤矿安全文化,使广大职工树立起安全质量管理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保障意识、不提升就是倒退的进取意识、不创新就是落后的超前意识、不落实就是欺诈的实干意识、不严格就是失职的责任意识等“五种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建立一些有益于增强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知识的艺术性较强的宣传标志,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逐步形成企业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
4结语
安全文化建设对于煤矿企业来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复杂工程,安全文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敷衍了事,要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动画;影视动画;视觉形象
动画的视觉形象能够创造出奇异绚烂的审美形态,具有较强的审美张力,呈现出和谐、均衡、精致、典雅秀丽等审美素质。
一、 影视动画审美心理过程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感觉,按心理学的分析,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等的感官印象,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构成审美经验最主要的基石,就是人们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活动。这些动画审美心理要素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奇妙的审美体验。同样在欣赏动画过程里,对动画的感知、情感、理解、审美、想象构成了动画审美经验。
动画审美经验主要是动画感知,动画感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具有对动画角色、场景、情节的选择性与探索性。对动画艺术的视觉经验越丰富,动画感知就越敏感。动画艺术里,动画的角色形式、画面效果触发感知,成为动画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动画想象,是指在影视动画作品里,大自然的美景、个性的角色和卓越的艺术形式往往富有感染力,唤起人们愉快的心情。这是想象被激发的结果。当然,丰富的体验和经历是想象的源泉,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促使想象升华的动力。动画情感是动画审美产生的重要原因。人们在欣赏影视动画时,审美体验时把自己的人格和情感投射到对象物当中,与对象物融为一体。内心的结构同外部事物的契合,是人类进化实践的结果。影视动画审美中的感知因素是导向影视动画审美经验的出发点,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
二、 影视动画艺术审美的意义
影视动画片具有文化传播意义是因为主流观众是儿童和青少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文化知识信息,是传统动画创作的基本模式,宣扬人文精神和赞美大自然是主流动画片创作的思想基础。动画片以美术的手段刻画形象,以电影的技巧表达思想、创设情境、塑造性格。动画片创作在传达积极健康的主题思想时,潜移默化地净化了观众的心灵。动画作品的主题立意的高度与创作者的文化素养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是动画艺术家的崇高目的和文化底蕴创造了《幻想曲》、《种树的人》、《风之谷》、《小魔女》、《幽灵公主》等永恒而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文内涵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是,也有些技术高超的动画片却不能让观众喜欢,原因是缺乏文化的见地与思想深度。要让观众有兴趣阅读你的故事,从中受到感动,动画艺术家就必须要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
官崎峻的作品能够获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主要是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的生命力,即由主题立意和故事内容引发的艺术形式感――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这主要来自他对文化形态的理解,来自对历史的情感、对人类文化的关怀、对社会及自然知识的兴趣,可以说他的动画片创造性地表现了多元文化的意境。动画片可以表现悲壮的、史诗式的重大主题,也可以表现带有装饰色彩的浪漫题材以及具有通俗文化特点的现实故事。无论什么样的主题和故事,影视动画创作的艺术形式常常赋予影片独特含义。
影视动画的形式符号所产生的奇境远远超出了故事本身的含义,例如,《磁性玫瑰》的视觉符号反映了欧洲文化信息;《埃及王子》的视觉符号折射的是古埃及的自然形貌与人文背景;《大力神》的视觉充满了古希腊建筑与手工艺特色;《白雪公主》是美国式的童话;《狮子王》暗示了生态文化的含义;《风之谷》的形象符号传达的是神秘文化;《龙猫》表现的是魔幻文化;《小魔女》体现的是巫术文化;《幽灵公主》创造的是超自然文化境界;《萤火虫之墓》呈现的是人类悲剧文化;《梦幻街》反映了现实生活文化等等。影视动画创作的审美包括情感的审美、视觉的审美以及听觉的审美,动画语言可以集中所有的令人愉快的艺术元素,有意思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流畅的运动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力与电影语言的魔幻术让观众愉快地欣赏故事意境。
三、 影视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体现
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先从知觉的印象到形象的分析,再到内在精神的感悟,然后在心灵上获得审美的愉悦。首先我们在视觉上,强调形象对视觉感官的刺激作用,让观赏者从知觉印象转换到视觉认知。首先,运用离奇的视觉形象和动画意象,体现夸张、变形的视觉审美张力。人们面对正常的客观形象往往熟视无睹,而对怪异的形象或变态的事物则容易产生好奇。动画中出现的人物、动物也是动画艺术吸引人眼球的原因之一。人们对鸭子、老鼠动画经典角色的审美切入点、表达方式以及视觉形象也常常出乎人们发展的意料之外。其次,明亮的色彩,卡通化的造型以及画面强烈的“动感”。这是动画最显著的画面形象特征,让人们在感官上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视觉,感官刺激越强烈,视觉感染力就越强。
四、视觉形象的审美特征动画艺术的最根本特性是假定性
动画片擅长表现夸张、幻想、虚构的题材,它的假定性的特点并不局限于拍摄“活动起来的画”,即使是活动起来的真人表演也是符合假定性的特点。真人活动的假定性不依赖于题材的非现实性的幻想,而是由逐格拍摄、挖格技术的处理,或者由电子计算机来实现的。其他影视艺术中,假定性也是其基本特征,但是对于动画艺术来说,假定性有更为特殊的地位,因为动画的根本特性就是假定性,这种假定性是多重的、全方位的。
五、结语
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具有社会属性,是对现实有限性的一种超越。给视觉形象注入生命的意识、生命价值,将社会现实的情状通过主观的形象塑造转而投射到动画的虚拟情境里,能够运用典型的视觉形象去唤起观者内心的责任和使命感,才有可能使形象具有深度,从而进入到动画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达到观察和感悟人生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冲击,以至于出现了文化的失传和断层,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艰巨责任。本文运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这一载体,寻求美术欣赏教育与中华文化的吻合点,基于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解读和体验,借助美术欣赏这一载体,使幼儿了解中华文化,走进中华文化,旨在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重放光彩。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幼儿 美术欣赏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不仅生存于文化之中,创造着文化,同时也为文化所塑造。①幼儿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必将了解其生存的社会文化,融入社会文化,成长为一名健全发展的社会人。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是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之一,美术欣赏教育使幼儿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知美、理解美,得到美的享受,但美术欣赏并不仅仅涉及到幼儿对美术作品形式美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透过美术作品的欣赏还涉猎到其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美术欣赏这一有效教学途径,根据特定年龄阶段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以幼儿生活和已有经验为基点为幼儿选取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绘画美术作品,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在幼儿获得美的提升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与创造中华文化。
1 不同文化美术作品与幼儿的切合
美术欣赏活动内容的选取必须与幼儿生活经验、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相切合,才能确保美术欣赏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远古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美术作品,有着无数的美术宝藏,但并不是所有的美术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幼儿教师必须对这一时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可接受性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美术作品供幼儿欣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美术作品是丰富、多样的,但幼儿的眼睛往往注意到的是与其日常生活、性格特点相接近的东西,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基于其欣赏水平和兴趣点的不同,其所关注的美术作品也是不同的,年龄小的幼儿一般关注色彩清晰、明快,有动感的作品,喜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基于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选择齐白石先生的《虾趣》、《烛台三鼠图》,吴作人的熊猫、金鱼等美术作品给幼儿欣赏,同时还可通过视频、实物、图片等方式增强幼儿的切身感受,也可转换教学方式,使美术欣赏活动充满趣味性,游戏化。大些的孩子喜欢描写现实生活的美术作品,作品人物、情境等容易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切合,能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的扩展,其所能理解的作品领域也愈加宽广,教师可抓住不同时期幼儿所接触的事物或结合其他活动的开展,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同时将中华文化渗透其中,进而增加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2 选取不同时代经典美术作品
艺术的时代风格往往是一定社会精神的反映,美术作品以其独有的方式勾勒出历史的轮廓,给后人讲述着先辈关于思想信仰、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历史事件的故事,记录着人类进步的脚步。时代不同,作品风格也不同,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淳厚质朴,博大深沉,唐宋时期社会发展繁荣,其绘画作品豪华灿烂,奔放热烈,而清代绘画则是气韵苍润,简约清秀。幼儿教师要善于从博大的美术世界中选取适合幼儿欣赏的不同时代经典的作品供幼儿欣赏。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华夏祖先在漫漫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美术文化。原始社会的陶器作品《人面纹盆》、《鱼纹盆》、《鸟纹壶》等,陶器艺术是我国艺术史辉煌的篇章。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传递出华夏儿女对龙凤文化的信仰。汉代时期的美术作品也很辉煌,西汉壁画《鸿门宴图》、《赵氏孤儿图》,东汉墓室壁画《乐舞百戏图》,这些作品给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划时代的艺术大师,有卫协、曹仲达、顾恺之等优秀画家,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极具欣赏价值,透过这些作品,可使幼儿了解这一辉煌历史时期的相关文化。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涌现出大批著名画家和画作,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均获得超前发展,隋朝画作《游春图》、唐朝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古代帝王图》、唐朝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朱耷的《荷花小鸟》。以及近现代著名画家的名作均可以通过多媒体等适宜方式呈献给幼儿欣赏,基于幼儿处于特定阶段,难以理解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但教师可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初步了解,使幼儿知道有这样一幅作品,知道画中的事物,透过画作对其历史文化略作了解。
3 作品题材类型多样化
美术欣赏包含多方面题材的欣赏,幼儿美术教师可选取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引导幼儿欣赏。而中国画是中国美术作品中夺目的明珠,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画、情景交融的山水画、充满诗情画意的花鸟画,幼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宝藏中这些丰富的美术欣赏教育资源,给予幼儿美的感受与文化的陶冶。
中国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有壁画来刻画人物,人物画的造型以线条为主,用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变化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外貌,特别是对人物神态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强调传神,表现人物柔媚、豪爽、刚强等各类神态。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现代的徐悲鸿等都擅长人物画。历代名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明代仇英的《烈女图》、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丰子恺的《饮水思源》等。在欣赏人物画时,可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引导幼儿从画中人物的服饰及其背景等方面推导出画中人物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画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你们觉得画中人物哪些地方是美的?”“你从哪里看出画中人物是古代人呢?”“画中人物的头发和服饰是什么样的?”
山水画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中国山水画不是照描自然,追求自然的风貌,而是经过提炼,概括景物的内在精神,特别是情与景的融合,山水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达到自然与精神的合一,陶冶个体对自然美的认识,提升个体审美情怀。我国山水画著名画家颇多,古代山水画家吴道子、王维、李思训等,近现代的张大千、李可染等。在欣赏山水画中,引导幼儿通过画面感受山水意境的怡心、宽阔,山峦的层次重迭、树木的葱郁灵气、江河的磅礴大气,作品中表现出的自然之美,进而升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为丰富幼儿对山水画的感受,可通过多媒体先呈现给幼儿一些山水风景的视频、图片等,再展示给幼儿名家的山水名作。引导幼儿观察和欣赏:“你看见了什么?”“画中远处的景色和近处的景色有哪些不同?画家是怎么用颜色表现它们的不同的?”“你爬过祖国哪些名山呀?”教师可扩展幼儿对祖国山水的认识,由画作引导幼儿所知道的中国名山、明景,还可让幼儿自己谈论其去过祖国的哪些著名景点,景点有什么迷人之处。
花鸟画,我国传统绘画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鸟兽、虫鱼等为绘画主题。唐代出现诸多花鸟画画家,且各有自己所画之物,薛稷画鹤,李泓画虎,卢弁画猫,张旻画鸡,张立画竹等等,五代时期徐熙的《豆花蜻蜓图》、黄荃的《写生珍禽图》、《雪竹文禽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清朝朱耷的诸多花鸟画作品等,现代画坛,吴昌硕、齐白石大师的出现,使花鸟画创作成为高峰,吴昌硕的金石、齐白石的虾、老鼠、蔬果等,皆造诣颇深,而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李可染的牛等各自有其独特造诣之处。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幼儿欣赏大自然中的花、鸟、树林等,储备相应的经验,为欣赏活动做好准备。在欣赏活动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讨论,加深对作品的欣赏。“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你从画中能观察出这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画中的事物给你什么感觉?”通过引导幼儿对作品的欣赏,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幼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世纪,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文化推广和发扬作为提高国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把美术欣赏和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引领幼儿通过美术欣赏进入文化的天地,博采中华文化之精华,使幼儿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转贴于
注释
① 王海英.学前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
参考文献
[1] 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孔起英,王绪兰主编.幼儿园主题式美术教育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 上一篇:活动策划预算方案
- 下一篇: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