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源管理的主要任务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能源管理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能源管理的主要任务

篇1

关键词:企业能源管理 能源统计 作用

企业能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自然存在并且能够转化成人们可以利用的电能、热能以及光能等能源资源,这些能源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物质基础。企业只有对能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并科学有效的进行配制,才能保证企业能持续的发展。能源统计工作可以说是企业能源管理的基础,通过科学的可算方法,对企业能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统计,给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一、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中能源统计任务以及统计对象

能源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要制定能源利用政策,并保证政策合理的实施,在国家进行能源计划和平衡能源供需时,要将企业能源统计作为其中重要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进行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必须要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运用合理科学的可算方法,使用精确的计量器材以及仪器仪表,及时发现企业利用能源上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找到原因及提出解决方案。

能源统计工作是企业能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能有效的为企业实现节能降耗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能源统计对象主要有: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计量管理等。在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方面,要求能源统计工作必须能够符合报表的制度,规范、合理的进行统计工作;在计量管理方面,其作为能源工作最主要的工作,必须保证计量所用仪器设备的精确性、科学性,保证计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合理,保证统计工作的完整性。

二、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中进行能源统计的方法以及步骤

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就是要将企业耗能系统看成混联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反映出企业利用能源的具体情况,比如耗能的流向和耗能过程,这样就能方便能源统计工作的进行。对于企业能源的利用,基于统计学原理,可以将其分成4个环节,即能源储存、能源加工转化、能源分配、终端使用。能源统计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企业耗能具体情况和相关规定,对能源统计的原始记录进行科学的整理、编排、核算、归纳、平衡,使能源管理实现档案化、系统化的管理,并以一定的周期建立能源统计台账,对台账进行网络化的管理。

企业能源统计工作的步骤一般为对企业能源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记录,然后再建立能源统计台账并进行网络化管理。

对于企业能源原始数据的统计记录工作,就是利用卡片、记录单据以及表格等方式,统计记录企业能源利用过程和企业利用能源实现成果的原始数据。比如:统计记录下进行能源购进所花费的成本,像企业部门对能源的领用、消耗等信息,领料单、退料单都能够反映出能源库存信息记录的单据。对能源库存进行定期结存和定期盘点,准确的掌握企业能源库存方面的确切数据记录。

对企业能源相关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将其转化成一定周期的能源统计台账,实施台账管理要经过对相关能源统计报表的填制、核算、以及编制。对于企业能源统计台账的编制,有以下几个类型:第一是能源管理台账,这种能源管理台账一般是根据企业的业务,对能源进行核算以及统计分析,再根据不同工作性质需求建立起来的企业耗能台账。如企业能源消耗台账以及节能台账;第二个类型是统计报表台账,这种台账一般为过渡型台账,就是把企业能源相关的原始数据转化成报表的一种形式;第三个类型是专项指标台账,顾名思义,专项指标台账就是专门为企业中某一项能源消耗专门建立的台账,这种台账常见的有产品单品消耗台账。

对于台账的管理工作,企业还要对历史资料台账进行具体的分析整理,收集与现有企业能源台账相关的能源资料,并将其归纳进台账中,进行企业能源消耗对比分析,找出企业在能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

三、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中的能源统计的作用

由于进行能源统计工作,可以建立统计报表台账、能源管理台账、专项指标台账,所以企业可以通过统计台账分析出企业的耗能具体情况,如耗能的流向以及耗能的多少,还可以检测企业采取节能措施所起到的成效,能了解能源消耗的流程,不但能反映企业整体耗能,还可以反映出企业某一项能源消耗情况。利用统计学原理对客观存在的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可以将能源统计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表的形式,比如柱形图、折线图以及扇形图表等,利用图表的形式就可以对企业能源系统以及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直观的反映,便于进行分析研究。企业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找出能源消耗的原因,设计调整,是能源消耗降低,这样就可以节约企业购进能源的成本费用;分析数据也可以找出企业能源消耗的薄弱环节,采用低污染、低耗能的机械设备,不但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还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进行能源统计可以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在企业发展决策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离不开对能源的统计,它既能反映企业耗能具体情况,并能及时的找出企业能源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给企业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所以,企业应该加大对能源统计工作的关注,合理科学的进行能源统计,实现企业节能降损目标,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沈晓秋.浅析能源统计在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企业管理.2013(12):171-171

篇2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天然气管道运行管理系统现状

1.1 在设计阶段,通常只是进行各年度输量工艺计算,在设计输量下进行工艺计算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其年耗电量,燃气消耗和能耗费用,以便进行工艺方案比选。但对如何设置在线能耗相关参数计量器具考虑不够充分,虽然目前有部分管道在实施新改扩建工程,增加了能耗数据采集,但基本上以站场总量计量为原则,对单体功能设备能耗仍然无法做到实时监测, 并未将能耗数据采集纳入行业标准。

1.2 在管道运营阶段,能源管理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从能耗数据采集看,由于沿线调压站采集的能耗数据不够全面对压缩机能耗和能效缺少科学的能量输入和输出计量基础数据。由于仪表失效、通讯故障等各种原因,所采集的能耗数据失真,质量较差,使得以此为基础的能源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从工艺数据和能耗数据中均无法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提高管输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其次,能源管理工作缺乏系统考虑,未能将能源管理工作有效融入到管道运营计划、调度方案、运营操作等各个环节,仍然停留在事后统计分析阶段,无法对能源进行主动计划管理、过程监测、实时优化、统计分析及自动评估。

1.3 在能耗统计分析方面,评价指标和对比方法过于简单。对天然气管道能效分析和评价主要凭借调度人员和能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 使用由综合单耗、生产单耗、电单耗及气单耗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对管道能耗进行环比的对比分析和评价。该方法效率低、科学性差、可靠性差,不足以直观全面地反应复杂管道的能耗水平,不便于开展进一步的技术分析与节能挖潜,无法满足管道优化运行和节能降耗的要求。

1.4 对调压站、压缩机能源利用率,尤其是瞬态工况下效率重视不够,不仅无法对天然气管道系统节能降耗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技术指导,即使对调压站和压缩机也无法准确掌握其各种条件下的能源消耗情况,大大制约了压缩机节能效果,其实际用能水平远未达到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2 天然气管道运行管理的气质控制、监控及自动化

天然气长输管道系统的气质控制指标主要包括:①水露点、②烃露点、③H2S含量、④硫醇含量、⑤总硫含量、⑥机械杂质含量、⑦惰性气体含量等共计7个主要部分。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天然气消费国都先后制订了符合本国实际的管输气质标准。在国外一些先进的输气系统进气点都配备了在线气质监控装置,如若发现气质不合要求,监控体系会自动关闭进气阀门。在这些检测体系中H2S的含量、硫醇及总硫含量是几个主要的控制指标。

当前用于天然气管道运行系统能效评价指标难以识别管道系统各组成单元或设备的能耗情况和节能潜力,并且单位周转量生产能耗的计算方法还不确定,电耗与输量比、电单耗和气单耗以及气耗与输量比等指标仍然无法独立,把它们应用于能效评价不能达到最优。

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中压缩机作为一个复杂的实体,它的特殊性对管网优化的影响至关重大。一般而言,管网结构越趋于复杂,同一个管网中压缩机数量就越多。此外,在管网系统中还存在不少的阀门和各种调节器,若再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问题将更加复杂。当前,尽管针对运行优化问题国外学者已经研究了多年并且取得了相应的一些成果,但整体来讲它们的适应性都比较差。鉴于此,国内应进一步加大天然气长输送管道系统优化管理问题的研究力度。对于整个管网系统运行优化,现存的优化算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进行混合优化技术研究或许是未来的一个新方向。

3 天然气管道运行管理的动态模拟、预测和优化

根据行内经验,运行模拟与预测通常也分为稳态和非稳态两个类别。但是由于输气系统很难达到稳态状况,所以在运行管理中一般都必须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通常根据输气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是否与模拟的时间进程相一致,又可分为离线模拟与实时模拟。离线模拟比较适合预测未来工作状况,离线模拟还可以让运行管理人员对系统未来的运行状况了然于胸。实时模拟实质上是指模拟过程与管道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一致。实时模拟的主要任务是追踪运行的工作情况,如果实际工作情况和实时模拟结果的差别高出合理的范围,一般暗示着运转系统中存在意外情况,常见的比如设备故障、管线地漏等。

输气系统优化运行是指在给定的条件和最优准则下采用最有利的运行方案,使得工作状况在满足给定条件的前提下接近或达到最优准则的要求。所谓给定条件就是系统运行必须满足的一切内、外部条件,例如管网结构、调压站的设备配置及性能、各气源的供气条件、各用户的需求气量等。最优准则是评价运行方案优劣的标准,需根据优化运行的目的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以系统的运行能耗最低作为最优准则。

伴随着川气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的陆续建设与投产,一个覆盖全国的超大型输气管网系统正逐步形成,工程性质对天然气长输送管道运行过程中调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前,中国天然气长输送管道系统的运行管理仍然是依靠经验多,科学研究少。虽然在多数情况下现有的运行方案具有可行度,但很难保障方案是最优的,尤其在复杂管网中各站压比的选择、压缩机的组合选择、非常态事故的处理,一般的调度员很难凭经验作出准确或最优的判断。伴随着管网系统的不断扩大,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调度显得尤为重要。

4 天然气管道运行管理的维修、可靠性和安全性

天然气长输送输气管道的维修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国外,各大输气公司一般都配备有专业化的维护人员或者维修队。当下国内外常用的线路维修手段包括:①现场衬里法、②环氧树脂套管法、③带压开孔法、④液氮冷冻土堵法等。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维护方法是:在智能清理和管理检测的基础上按照故障树分析的方法逐步确定线路发生事故的概率以及由事故引起的相关经济风险与安全风险,并且把风险评价的结果作为具体管道修复方案产生的重要决策依据。

天然气长输管道系统承担着把天然气从气源一端安全输送到用户末端的任务,于此同时还要协调气田生产的连贯性、平稳性和用户末端使用过程中的断续性和不均衡性二者之间的矛盾。选择合适的运行压力,对于确保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适当的运行压力是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按照业内经验,管道运行压力的选择一般都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⑴ 首先选定并建立输送管道正常运行的压力范围;⑵出现运行故障时,尽最大努力做到上下游统筹兼顾;⑶ 事先确定不同岗位允许控制的压力区间范围。另外,天然气输送管道运行压力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不可抗力如台风等、设备故障等因素。天然气管道输送企业进行的运行压力局部调节作用是相对有限的,为了尽快跟上天然气产业化的快速,可以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从生产到最终用户的高效、可持续的协调机制。

5 结束语

运行管理的宗旨是保质、保量、按时、高效率、低能耗的向用户终端供气,尽而使输气行业或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天然气长管道输送管网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在现有已知的气源条件下,需要准确确定系统中压缩机的“开或关组合”,以及天然气管道中各站点的压力与流量分配,使已选择的目标函数达到最优,最终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建立从生产到终端用户的快捷、高效的协调机制是保障天然气产业链条正常云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3

一、现状和问题

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两化融合技术在原材料工业已得到广泛使用,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60%,两化融合开始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提升、整合创新阶段迈进。宝钢、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正逐步向智能化转型。

但也要看到,我国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深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投资不足、关键核心软件装备受制于人、复合型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缺失、政策标准建设滞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战略,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必须下大力气、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尊重规律、分类施策,完善标准和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原材料工业的突出问题和两化深度融合的薄弱环节。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全系统智能化。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原材料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18年底,标准引导、平台服务、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的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初步形成。生产过程控制优化、计算机模拟仿真、电子商务、商业智能等应用基本普及。研发设计、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环境管理、集成应用、协同创新等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两化融合深刻植入企业,成为企业战略决策、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常态。

――行业引导工作明显加强。列入试点单位的122家原材料企业全部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制定300项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推广10套以上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设6-8个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8-10个第三方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4-6个工业云服务平台,3-4个大数据平台,以及稀土、农资、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管理平台。

――示范普及工作稳步推进。培育打造15-20家标杆智能工厂,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80%,先进过程控制投用率超过60%,关键岗位机器人推广5000个。

四、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发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作用,加快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及评定工作,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制定完善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等分行业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开展年度测评工作。建立企业贯标工作、年度测评工作推广和跟踪反馈机制,通过企业贯标和等级评定,推动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不断向更高阶段跃升。

(二)建立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技术标准体系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行业组建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做好标准体系研究及技术归口工作。将原材料工业信息化标准列入行业标准制修订重点,围绕材料性能和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物料管理和产品流通、数字化研发和服务等,加快制修订一批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及接口标准,信息安全标准,智能监测监管标准,电子标签编码及应用标准,以及稀土、危险化学品、农资化学品识别、定位、追溯通用规范,实现物料、产品、设备编码和各种接口标准的统一。

(三)研究推广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研究选择成熟自主的行业解决方案,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加大推广使用力度。重点推广基于钢铁冶炼、轧制及深加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备集成与模拟优化、设备故障在线诊断与预测维护、能源管理的钢铁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针对乙烯及其衍生物、芳烃等炼化主装置的模拟仿真、优化控制、调度计划、故障诊断和维护、资源与能源管理等技术方案;基于石化化工生产过程的HSE(健康、安全、环保)解决方案;基于装置侧线、反应罐釜、进出厂点等关键节点的数据计量及实时采集,实现物料跟踪及物料平衡、能源监测及精细管理的石化化工生产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建材生产物料消耗、质量检测、设备运行、能源管理、环保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监测与管控集成解决方案;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公共服务能力的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方案;具备灾害预警、安全管理、智能采选功能的数字矿山解决方案。

(四)加快建设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原材料工业龙头企业、行业自动化研究院所、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工业软件开发企业、高等院校等,针对原材料工业生产流程化、基础产品大宗化、高端产品个性化、资源能源消耗高等特点,搭建开发及实验平台,开展产品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与优化、智能化操作与无人值守、生产运行管理、工业机器人、计算机仿真、智能仪器仪表、能源管控系统、移动应用等信息系统与专用装备的开发,突破一批高效安全、自主可控的关键共性技术,有效缓解目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熟适用系统缺乏、行业应用价格昂贵等问题。

(五)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单位成立原材料工业云产业联盟,建设安全可靠的原材料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推进工业软件、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围绕原材料工业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控制与优化、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定制、购买租赁、咨询服务等多层次的云应用信息化服务,解决企业投入不足、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不高、高端人力资源匮乏、个满足度低等行业共性问题。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云服务平台,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型企业。

(六)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

支持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持大型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公共平台转化。鼓励行业协会、电商公司、农资生产企业联合建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原材料工业大宗商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危化品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增强原材料工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

(七)大力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

支持原材料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推动大数据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实现产品、市场和效益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决策科学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商业智能系统(BI)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提升生产制造、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及服务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

(八)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

建立稀土矿山开采监管系统,实现对稀土矿区非法开采、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情况的长期动态监控。建立覆盖全国的履约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重点监控化学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的在线监测和管理。依托重点单位,建立稀土、化肥、农药、危险化学品等产品追溯系统,采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物品编码等信息技术,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追溯产品来源,杜绝假冒伪劣、来源不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提升企业品牌效益。

五、重大工程

(一)数字化设计工具开发应用工程

开发符合原材料工业特点的产品配方建模、产品性能分析、虚拟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设计等数字化设计工具。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大推广力度。到2018年,大中型石化、钢铁、有色、建材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90%、95%、85%和80%。

钢铁行业重点发展用于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针对炼钢、连铸、热轧等工序的工艺参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CAPP),冷连轧机轧制过程动态仿真及控制优化技术等,实现在线、全自动、多工艺路径的智能化设计。

石化行业重点发展炼化关键主装置及工厂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与模拟仿真、优化控制和调度计划技术等,对工厂生产全流程实现安全可视化管理和控制。在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发展协同一体化技术,建立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体系,实现工程数字化设计和交付的标准化管理。

有色行业重点发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技术的碎磨、选别、分离、冶炼设备的建模研究,实现三维可视化的过程和装置模拟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开发球磨机、浮选机、冶炼炉、电解槽等选冶关键工艺设备的虚拟样机,形成选冶主体工艺及调度的数值模拟设计能力。建立有色金属加工机床、部件、原料、环境等数字模型,对工件切削、锻压等微观、宏观过程进行参数化表达,实现加工效果、刀具磨损情况等快速评估。

建材行业重点发展关键生产装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综合集成,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研发设计和集成应用。加快推广水泥回转窑控制系统在线仿真技术,在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领域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应用系统,开展创意设计和产品定制生产。

矿山行业重点发展地质采掘优化设计系统,动态指导采掘过程和设备应用。采用动态闭环集成控制技术,将产品质量、产量、成本和利润等综合生产指标与底层设备控制动作相联系,实现选矿过程全流程控制和动态全局优化。

(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工程

普及推广可编程逻辑控制(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基础自动化技术和系统,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生产装置及生产线,基本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的全面覆盖。开发应用先进过程控制技术,进一步突出实时控制、运行优化和综合集成,大幅提升原材料工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装备智能化水平。到2018年,石化化工和钢铁行业先进过程控制(APC)投用率达到60%,主要有色金属选冶、加工环节的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75%,水泥行业应用优化控制系统生产线达到50%。

石化化工行业重点在炼化、化肥、农药、氟化工、氯碱等领域,针对原料属性不确定、物质转化机理复杂、过程多重循环等特点,积极开展全流程建模、先进过程控制(APC)、实时优化和调度、以及故障诊断与预警系统的实施和建设,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轮胎行业重点推广芯片集成技术,实现轮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钢铁行业重点推广选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烧结机智能闭环控制系统、高炉专家系统、全程自动化转炉炼钢、智能精炼控制系统、加热炉燃烧过程优化技术、核心轧制控制系统、基于图像检测的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等。

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推广振动磨机负荷检测系统、矿浆粒度分析仪、矿物加工专用图像分析仪等选冶工业在线智能检测分析装备,氧化铝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铜富氧熔炼控制系统、粗铅富氧强化熔炼控制系统、铝电解高效节能控制系统.湿法炼锌优化控制技术、高性能铜(铝)板材轧制数字化控制成型技术等。

建材行业重点推广水泥生产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技术、窑头和筒体温度检测控制系统、窑尾加料控制技术,平板玻璃原料配料控制系统、三大热工(熔窑、锡槽、退火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自动切割分片系统,陶瓷原料制备、窑炉控制、压机控制等系统,玻纤池窑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稀土行业重点建设冶炼分离智能化生产系统,通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视频监控系统、企业网络及数字管理系统,加快物料、生产、质量控制等业务整合。

(三)智能工厂示范工程

针对石化、钢铁、有色、稀土、建材等行业生产工厂的不同特点,分行业制定智能工厂标准。加强专业智能工厂软件的研发和设计,围绕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辅助决策等6个方面开展智能化应用,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实现企业生产运营的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建成一批生产装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生产经营智能的智能化工厂。

石化智能工厂。选择4家先进石化化工企业,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突破一批石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石化企业感知、预测、协同、分析、控制和优化能力。通过建立新型的生产和营运管理模式,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优化,提高资源配置和物流管理水平;通过生产过程智能化的优化控制,提升操作自动化和实时在线优化水平;通过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在线优化,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通过对可燃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存储、运输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控、自动报警,提升安全环保水平;通过关键设备的到期预警与预防性维修,提高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关联性分析与预测分析,显著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钢铁智能工厂。选择4-5家先进钢铁企业,建设基于网络平台的实时生产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开发针对产品质量、能耗和设备状态进行软测量的模型技术,以及通过工序互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能耗的智能决策技术。推广示范铁钢轧工艺过程信息横向贯通、全流程高级计划排产和质量一贯制闭环控制技术,物质流和能量流综合协同优化技术,在线设备诊断、预测与维护技术,过程控制、生产管理、企业营销规划信息纵向融合技术等,强化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闭环的自动化控制与智能化管理。

有色智能工厂。选取铝、铜行业3-4家先进企业,以大数据和工业网络为基础,建立生产信息服务云架构,形成信息、知识、智能决策的数据和计算支持能力,通过物料关联与跟踪的智能物联网,实现对重要物料的标识、追溯和成份配置,开发基于先进生产工艺条件的高效节能控制技术,建立生产过程的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操控、决策、管理和服务,建立全过程能效优化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决策体系。

建材智能工厂。在水泥行业选取2-3家先进企业,建设基于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等先进技术的智能水泥生产线,实现原料配备、窑炉控制和熟料粉磨的全系统智能优化,并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等危险、重复作业环节应用机器人智能操作。开展具有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质量管理、能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的商业智能系统应用(BI)。

轮胎智能工厂。依托生产装备的高度信息互联和数据系统的实时采集,融合物联网、自动化仓储物流、数据挖掘、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等先进技术,建设轮胎生产仓储物流、关键岗位机器人和生产信息管理三大系统,全面覆盖轮胎制造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设备、生产信息、过程管理、企业决策的纵向交互和生产过程各工艺流程的横向交互,打造纵横贯通的综合集成优化的现代化轮胎制造工厂。

(四)数字矿山示范工程

金属数字矿山。以铁矿、铜矿、金矿为代表,建设3-4个智能矿业示范工程。加快信息通信技术(ICT)与矿业的融合,将井下无轨车辆、大型采选设备与先进物联网、模式识别、预测维护、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结合,推动矿业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数字化。继续推广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井下紧急避险、矿井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立混合型智能生产物联网,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搭建具备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等要素的自动识别、信息共享、自发协作、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实现采选过程动态可调可控,增强企业对矿石性质变化及外部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满足精细化生产管理的要求。针对矿山分布较为分散与偏僻的特点,建设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利用上下游供需信息的高效协同,实现经济库存。

稀土数字矿山。依托大型稀土集团,在赣州、福建等稀土重点矿区建设2-3家稀土数字化矿山示范工程。利用数据库技术、储量动态计算技术和矿山三维数字建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稀土矿山储量和生产过程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稀土储量动态管理、生产智能化控制及地质灾害监控等,提高稀土资源利用率和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

数字服务平台。依托国内大型矿冶科研院所,建立矿山云系统通讯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服务标准,搭建云服务平台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业务中心和网络前台。集成黄金、铜、铅锌、镍等典型矿业集团的海量生产数据,开发矿冶生产智能运营决策系统,形成生产装备远程在线维护、工艺过程故障智能诊断、分析仪器自动标定维护等远程工业服务能力,到2018年在国内3-5家大型矿业集团推广应用。

(五)供应链协同管理促进工程

推动原材料龙头生产企业,与原料供应商,装备、汽车、建筑、家电等主要下游用户建设上下游协作管理系统,按照供应商提前介入(EVI)、准时生产技术(JIT)等模式,统一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企业业务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规范,通过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实现物料协同、储运协同、订货业务协同以及财务结算协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在内的全部产业链条的集成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钢铁行业。选择3-4家先进企业开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建立和完善客户个性化订单条件下的基于产品使用特征的钢产品标准规范体系,推广以订单为核心、多品种、小批量、快速灵活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实现钢铁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需求。推进生产管理系统升级,推行日计划生产模式,实现以销定产和产销高度衔接,进行客户订单的全程追踪,推动钢铁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建立连接钢铁生产企业和用户的数据系统,推广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推广应用和持续跟踪改进的研发设计模式。针对钢铁行业原料大宗特点,建立生产企业与上游铁矿石、煤炭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预报模型提高库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石化行业。选择2-3家企业开展面向客户需求驱动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通过物流的智能感知、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行业的敏捷供应链,促进生产企业上、下游的快速决策和协同优化,提高资源和能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企业柔性生产制造,减少消耗和降低成本。初步建立石化工程协同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平台,完善石化生产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实现面向石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运营,减少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成本。

有色行业。选择2-3家铜、铝、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上下游协同生产和协作管理系统,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建立自动识别、信息共享、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平台,实现有色金属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财务的协同,消除任务等待与积压、信息传递延时与失真等管理瓶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管理。

(六)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

鼓励机器人研发单位和原材料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应用一批专用工业机器人,到2018年累计新增机器人应用5000台。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化工企业等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基本实现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在陶瓷行业施釉、制砖行业码垛、铝锭浇注搬运、锌锭码垛包装、剥锌机组等重复繁重劳动岗位,推广普及机器人作业。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为重点,研发并推广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连铸自动推渣机器人、板坯自动清理机器人、铸锭扒渣机器人、阳极操作机器人、铜铝板材表面处理和抛光机器人、原料分拣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喷漆(油)机器人等。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精确性为重点,推广应用表面缺陷判定、产品自动标识、图像自动识别等机器人。以提高采矿机器人的机构可靠性、避障设计、通讯能力以及防爆设计等为技术开发重点,在复杂矿床开采等环节,研发推广地下金属采矿、应急救援等智能机器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原材料工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鼓励重点行业协会成立推进两化融合的专门机构,组织开展标准制定、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企业评估、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企业应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两化融合专项规划,明确两化深度融合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保障资金投入。推动信息技术提供商和行业应用方组建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推进联盟,加强联合互动,开展共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提高针对原材料工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物联网等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工厂、公共平台、技术推广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鼓励各地设立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加大对两化融合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项目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探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鼓励建立专业化产业投资基金,集聚社会资本,主要投向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领域。鼓励企业通过金融租赁方式租用智能装备或软件系统。

篇4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通信技术;内涵;存在问题;具体应用

通过现代电力通信技术,创建新型的智能电网,提高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与经济性,最大化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用电需求,是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的主要任务与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扶持智能电网的建设。但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电力通信技术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也可以说,电力通信技术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物理基础,它对智能电网建设与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智能电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与电力通信技术相融合,以电力通信技术为支撑,才能真正落实。

一、智能电网与电力通信技术的内涵

所谓智能电网其实就是电网运行各环节中进行电网管理与电网控制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将现代新型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电力运行的各环节中,利用新技术进行电网管理与电网控制,进而实现配电系统与电力监控系统的自动化运作。创建与不断完善智能电网是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的首要发展目标。电力通信作为连接电力系统各部分的重要环节,可以安全、高效地将电能合理分配到我国的各个用电地区。也就是说通过电力通信技术,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电能进行集中管理,并依据实际用电需求统一调度电能。通常情况下,电力通信一般主要为电力商业化运营,电力自动化输送以及电网商业管理服务。它作为电力系统发展的时代性标志之一,能够实现电力系统运营的商业化、电能运输的智能化和电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二、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一般情况下,之所以会出现安全问题,其最主要的的原因就是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缺少健全完善的系统化管理体制,不能将各项电力工作有效落实到各个责任人。诚然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智能电网建设非常重要,但是与此同时,电力企业也不能忽略电力生产的各种安全问题。各种电力通信设备在长年累月的应用中,其应用性能会逐渐降低,这时就非常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如果此时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安全问题,会阻碍智能电网的建设进程。

(二)电网建设不稳定

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用电设备的增多,我国各行各业的用电量普遍加大,电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用电需求,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许多电力企业开始创建智能电网。由于智能电网的大量密集,电力通信系统的平衡点被打破,电网功率变得不稳定,这样就影响了整个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降低了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

(三)电力通信技术人才不足

电力通信技术人才是确保电力通信技术能够被广泛科学地应用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基础,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离不开电力通信技术人才的支持。但是因为我国的电力教育事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所以我国的电力通信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那些集技能与学历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端电力通信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许多电力通信技术人才对电力通信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入,操作技能也有待提高,又普遍缺少实际的操作经验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三、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配电方面的应用将现代电力通信技术应用在智能电网的配电环节中,能够形成新的智配电网技术,进一步优化配电系统,促使配电系统不断向互动化、集成化、兼容化方向发展。

(二)在输电方面的应用

就智能电网的输电领域而言,一方面,它可以进行远距离、低耗能、大容量的电力运输。另一方面,智能电网还可以通过各种可再生的新型清洁能源,优化电力能源的跨区域配置,以此来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与稳定性。但是在具体配置运输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一定要从地区实际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跨地区电能输送能力与电网运行监控状态,以确保电能运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比如,电力企业在对各个电能运输线路进行通信监控时,必须科学选择适当的通信方法,以方便电力企业全方位准确地掌控整个电力系统线路状况、实际运行状况和具体的基础终端情况等等。然后依据这些不同的电力监测信息,研究出针对性强的有效处理方法。

(三)在变电方面的应用

智能变电站建设作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可说是现代智能电网存在与运行的物理基础,它自始至终地为智能电网的运行提供各种监控数据设备以及明确的控制。所以我国要大力发展电力事业,就不能忽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工作。在建设智能变电时,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和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全景实时监测变电站内的情况,自动化控制变电站内各种变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并依据实际运行需要,对变电设备进行智能调节,由此确保智能电网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四)在新能源方面的应用

通常自然界中的能源依据其自身性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所谓可再生资源就是那些可以在较短周期内能够得到补充,再次产生的能源,比如风能、海洋能、太阳能与水能等等。而非可再生资源则是那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无法在较短周期内再次产生的能源,比如石油、煤碳以及天然气等。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主要目的就是转变传统电网对各种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作为电力生产的主要对象。这就要求智能电网建设的相关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在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应用与控制各种新型可再生资源的有效方法,以尽快推动新能源在电力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与顺利入网。首先,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相关技术电力通信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实际的并网需求,制定合理的电力通信接口,准确接入新能源。其次,电力通信系统应该能够自动调节电网运行中的电能功率、供电质量与电能电压。最后,在新能源发电过程中,电力通信系统必须能够对其启动、停止以及生产出的电能功率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进而在成功创建成一套如图1所示的较为完善成熟的新能源管理系统,这也是现代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它能否在智能电网中被顺利、广泛的应用,直接影响着智能电网的建设进程。现阶段,我国的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还不完善,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应用现状。为此相关的电力通信技术人员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策略,同时国家也要加强对高端复合型电力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以此来推动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进程,最终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对策

一、做好旅游支柱产业的科学定位

本溪市共有208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赋予了本溪山、水、洞、泉、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几乎拥有中国全部的景系、景类和84%的景型。河流200余条,5公里以上的100多条,水库20多座,库容量60亿m3。森林覆盖率745%,原始森林7处,古树名木6000余株,洞穴20多个,冷热泉8处,地温异常带2处,风景河段4处,瀑布9处。旅游资源可谓高品位,可开发性强,因此充分利用好本溪市旅游资源,做好本溪旅游产业定位至关重要。在2009年,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政策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用战略性和支柱产业来定位旅游业,可以说是目前对各类产业定位中最高的之一。旅游业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产业的民生特性,以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为目标。这种定位,对本溪旅游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实现旅游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最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即将旅游业简单看作是吃喝玩乐,把旅游作为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并非必需品和基本需求,这种观念对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形成全社会崇尚休闲度假旅游的生活方式。要通过设立本溪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公务员在带薪休假期间,首选本溪景区休闲度假。领导带头升华现代旅游观念,把鼓励支持员工旅游休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红色旅游、健康旅游等方式,净化员工的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凝聚队伍,和谐人际关系。同时营造出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的整体社会环境。

三、注重内涵式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

到2015年,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旅游市场。我市要坚持以国内游为重点,通过发展入境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满足老百姓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行交通的服务质量。在具体措施中,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等相关硬件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四、强化管理服务上的制度建设

旅游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自律,更需要依赖各种制度的规范。(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二)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五)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六)健全旅游资源环保制度。政府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和指导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确保本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做好与旅游业相关的设施建设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论是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还是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必须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建设和完善各旅游景区的通讯设施和设备,逐步实现主要景区和黄金旅游沿线无障碍通讯和通讯无盲区,确保旅游景区信息畅通、快速;(三)推进节能环保建设。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六、突出本溪旅游的多样化与特色化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是无止境的工作。(一)加速发展大众旅游消费产品,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建设1~2个大型主题公园,利用好本溪境内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好道教、佛教等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三)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七、转变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

旅游业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引起物价上涨等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遏制旅游业发展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其正面效应服务于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业尚属于蓬勃发展时期,为此,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一)“政府不主干”、“政府不主财”,“政府不主宰”。准确界定“政府主导作用”的内涵,应体现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制、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政府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三)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八、创新旅游传播和市场推广的手段

篇6

智慧园区信息化趋势

当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处于更新换代的重大变革期,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走向以光网、无线宽带为主的新阶段。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所有人或物的联通。随着光网和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各项信息化应用开始向更多领域延伸,拓展到社交、娱乐以及商业活动中,提供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网络服务。

电子政务的普及促使了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由注重履行政府职能,向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转变,更强调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无缝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园区政府信息化以政务网络为依托,建成园区统一的网站编辑平台和平台,在继续加强园区门户网站的建设的同时,完善多语种网站服务,注重服务效果的提升。通过网上政府,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面向政务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实现对整个业务链的一体化管理,从而极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政府信息化实现无线招商门户,开办招商引资网络洽谈会,创新数字化招商引资途径。通过园区公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承载基础地图数据,在各有关单位设远程工作站建立基础数据与应用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园区管理“一套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整合共享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形成园区便捷高效的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政府信息化工作重点向服务转变,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为园区居民提供及时、虚拟化的生活服务,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园区社会氛围。

随着园区信息化需求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园区的信息化节点很多,有的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政府体系内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公安、一站式服务中心、进出口口岸等,另外还有企业、电信运营商开发运用的网络。但这些独立封闭的节点相互间能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多。在这种构架下,不同业务信息系统可以与上级条线联通,但不利于一站式服务,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互联不畅和资源浪费。电子政务方面,园区政府各局办、直属单位按照业务属性和有关规范标准,分别做好网络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建成集政府信息与查询,在线办事咨询、交流、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站群系统。园区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接收、数据安全、数据质量等数据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统一的数据接收、存储和机制,实现对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实时交换与共享。同时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目录,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满足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实现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交换模式。加强与市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逐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支撑业务协同。进而整合园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园区数字中心,联合企业机关的计算资源,建设具有高性能计算、存储能力的、面向园区企业、组织开放共享的云服务数据中心,开展计算、存储、备份、咨询、托管、测试等多种业务,使有效整合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智慧园区建设中,随着园区管理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园区工作重点从事务向服务逐渐转换,企业信息化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智慧园区建设抓住“两化”融合的契机,不断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试点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和产业升级。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的便利沟通,实现园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同步发展,帮助园区建立起基于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提高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智慧园区的竞争力。园区管理机构将重点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途径,加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企业合作、企业管理,推进云计算服务和支撑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着力提高智慧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研发孵化平台、多元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企业建设管理服务系统和网络销售系统,培育智慧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智慧园区总体架构

当前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是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园区的典型应用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园区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不足,IT预算有限,无法体会到昂贵的IT设备和应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如今,云计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企业级的技术与设备,价格则相对可承受,使用起来也更加简单便捷。一方面,由园区政府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首先,云计算能够为中小企业节省IT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其次,云计算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还可以为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享平台,通过投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渠道,开放网络数据通讯、数据中心、软件构件库、安全服务、软件评测、在线与离线培训、集成电路设计服务、软件出口、嵌入式软件技术服务、多媒体软件技术服务等服务或功能,支撑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的普遍需求,提供共性的技术和服务。

以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为例,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功能是在创新过程中,开展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专业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群体。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其典型应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电子认证公共技术服务。以国家电子签名证书策略为核心,搭建证书策略体系实现框架和技术方法;在证书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经过认证的数字证书之间的互信和互认;建立电子签名证书资料备份库,为电子认证行业监管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数字证书和可信数据电文统一验证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行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平台,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质量检测平台、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的案例库、缺陷库、标准规范库、政策法规库、开发资源库、质量信息库、软件版权库和技术人才库,相关资源库以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窗口对外提供服务。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充分体现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大量整合了云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封装成不同类型的服务提供给相关企业。从用户体验角度划分,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应用层SaaS,三层相互独立,提供的服务不同,面对的用户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