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2 01: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如日本东京)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如美国西雅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如美国波特兰),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
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笔者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了东京银座地区的环境改善规划研究工作。于1991至1992两年间对银座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对大量录像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与反复验证,发现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2)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3)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4)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5)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多为商店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两侧多为住宅和办公楼)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2一J、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82.5%,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笔者曾对日本和美国的若干城市继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地考查和调研,发现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H.Whyte在纽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5)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与街道的高低差越小越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下沉式广场和空中广场,所不同是。下沉式广场应与地下街空间。空中广场应与天桥系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保持较高的交通便捷度,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广场空间的可达性。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此外,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系统。其实更重要是,这一设计理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强化了所在地区的自然表态特征或称“地方感”、“场所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
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
随着人口、建筑及各类功能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多层面立体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很多城市得到普及。这一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缓解机动交通车辆对城市环境和功能的影响,大力发展客运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选择。由于普通道路层面的常规公共汽车线路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包括地铁、高架轻轨电车及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等多层面公共交通系统网络。
自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芝加哥、巴黎、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旧金山、北京、大阪、天津、横滨、上海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始地铁建设。到2000年。全世界已有近90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芝加哥。旧金山等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网,地铁在很多城市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东京、伦敦、纽约、巴黎和莫斯科地铁占城市客运总量达52%~7I%。同时,现代地铁线路和车站设计也有了长足进步。很多规划设计在有效利用和导入自然光、绿化、自然通风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架轻轨或单轨电车系统成为近年来开发建设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该系统除具备地铁系统安全、快速、运量大、对地面交通无干扰等优点外。与地铁建设相比投资较少。施工期较短,但缺点是对城市有一定噪声污染。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最近研制并投入运营的高架式单轨电车,在减少噪声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一般建在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鉴于城市中心地段道路拥挤,公共电汽车线路在中心地段通过转入地下,以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服务。这种专用道一般埋深很浅,具有投资小、工期短、可被多条线路兼用、有一定灵活性等优点。同时日常维护运营费用也较低,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的现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层面公交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强化各公交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换乘且安全、舒适。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看,车站距离一般为500~800米。各公交系统站点的联系日益紧密,车站设施向一体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车站已成为与大型服务设施相结合的的多层综合联运站。如地面层为公共汽车站、商场等,上层为高架轻轨客站、餐厅等,地下为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街。车站设施与商业(务)设施融为一体。
高架步道系统
最早的高架步道为过街天桥,它为交通繁忙的街道两侧步行道提供联系。减少人车间的相互干扰。伴随建筑高层化和人车交通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修建了可使街道两侧建筑直接相连的空中过街连廊,在很多中心城市的商业(务)区。还进一步规划建设了与周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办公建筑紧密结合的大型高架步道系统。这类高架步道一般是在建筑的二或三层高度,大多为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外连廊或独立的高架步道平台,与设于二或三层的建筑入口直接相通,以减少人与车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缓解沿街步行道的交通负荷。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有些甚至在建筑的高层部还修建有多层面空中过街连廊等空中步道系统。以提高建筑上层部分的交通便捷度。空中过街连廊~般还与建筑内的公共走廊有机连接,形成跨街坊的空中步道系统。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此外。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如距离车站较近的有顶或全天候步行道上。有些还设置了机械自动步道装置,便利使用。提高舒适度。
1990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日本和欧美一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廊道系统。即在建筑问数条横向廊道之间还设有连廊。横向廊道与地面间设有竖向电梯连接,组成复杂的、纵横交错的高架廊道空间网络,使建筑间各层面的空间联系建筑各层面与地面、停车场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更为方便。有些廊道还进一步发展为空中连接体或称空中建筑。
高架步道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街道层面的景观。很多实例表明,由于高架步道的结构梁柱等建构筑物,街道层面的景观和舒适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几年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城市已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从规划设计等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如高架廊道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对过街天桥底面进行造型处理,建筑和高架步道之间部分透空,高架步道边沿设置造型花坛和垂吊植物等。以减少结构梁柱等的负面影响。均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地下空间开发
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短缺。地价昂贵,对发展空间的需求量大。加之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地区。美国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把地下建筑作为节约能源的措施之一。加拿大城市地下街的开发还由于其冬季漫长恶劣的气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除机房和仓库外。很多都是开发为商业之用。如酒吧、冷热饮点、餐馆及零售商店等。另一类是地下街道的开发。
地下街最早出现在1930年代,初期的地下街是由人行过街地道或地铁人行道扩建而成。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地下街近800条,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大阪是世界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城市,地下街每天接待顾客高达350万人次;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几个地下商业街已经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高达8l万平方米,可谓世界最大的地下街,法国巴黎的莱斯可莱斯地下街总长1500米。共有四层,除商店、酒吧外,还有电影院和博物馆。
从总体上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向群体发展。设施功能也日趋齐全和综合。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的、分散的地下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必然逐步向群体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但需指出的是。地下街所需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在地质状况较羞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为困难,代价也更大。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应用也比较广。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街道宽度一般在6-15米不等,两侧设置有零售商店、生活服务设施和简易餐饮设施。
除地下防火、排烟、疏散等问题外。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克服没有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压抑感。最近新建的地下街在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巧妙利用地面的开口部分或开设大面积天窗自然采光。有些还与下沉式广场有机结合。出入口也常与绿地相连,把绿化和自然光引入地下。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地下街内还常布置有人造山水、色彩鲜艳的雕刻。喜阴的植物花草等,力求使人产生如在室外自然之中的感觉。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观念意识层面上,强调敬畏和尊重自然,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主张城市环境设计要结合地形,以现状为设计前提。一切人类的创造都必须尊重自然。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安排、市政建设、交通组织,特别是对人流交通均带来一些矛盾或负面影响。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与我们过去“愚公移山”式的城市建设方式恰恰相反,该设计理念强调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师、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直面的挑战。
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好的城市环境设计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结合,能在城市形态方面创造一种逻辑和秩序。使之方便于人、造福于人,并以此有效地解决城市用地不足、公共空问和绿化缺乏、人车交通矛盾等现代城市问题,创造出空间形式丰富的、有着强烈地方特点的城市环境形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换言之,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如何将改造地形的土方量减少至最小限度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功能需要,创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环境。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利用高低差有效进
行人车交通分流
在较为平坦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车分流设施,从经济角度看。往往会增加建设投资,从舒适角度看,很多人车立交处理都是以增加行人爬上爬下为前提的。令人“望桥兴叹”。巧妙利用高低差或周边建筑进行人车交通分流,可有效减少土建费用或土方量,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巧妙利用高低差的设计,还可减少行人不必要的往返上下交通。人流和车流路线更加便捷通顺。
营建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
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区,尽管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但由于土地昂贵,营建十分困难。但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城市。通过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使空间的多层面立体刊用成为可能。如一些城市利用周边高地势在高速公路或干线道路上部修建广场、公园,用斜地修建步道或台阶式广场等。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貌。发挥了富有变化的地形优势,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城市环境美化
具有高差的城市地形也为城市环境美化提供了竖向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利用自然高差的植物墙、层层叠落式花坛、喷水等。使城市美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性和情趣。
实例分析
东京
谈及立体化城市。自然会联想起美国费城、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地下街系统,以及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新新那提和英国伦顿的高架天桥系统。但在东京中心区。不单可享用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高架步行道系统。而且还可体验与地铁系统巧妙组合的四通八达的地下街网络。此外,除常规地面广场外,在城市新建的大型商业副都心或原有商业中心的改建中,还规划设计有空中(屋顶)广场、台阶状斜面广场、下沉式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开敞空间。这一全方位的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结构。在东京1100多万人口的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0年在地铁上野车站附近建成的第一条地下商业街,是由地下车站的通道扩建而成,以后又在日本桥和银座等处建设了地下街。较大规模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建设则多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1950~1970年代。如建于1957年的有近1.6万平方米的池袋东口地下街、建于1965年的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八重州地下街,以及建于1973年的有近3.8万平方米的新宿歌舞伎町地下商业街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1990年代末。东京中心区内已建成地下商城20处,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高架步道系统和空中连廊等也已遍布东京的各主要商业中心区。
东京大规模立体再开发多在铁道、地铁车站的站前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昂贵。从东京每年公布的城市建成区地价可看出,东京的地价大多以各铁路、地铁车站为价峰。离车站越近。土地商业价值越高、市场价格越贵。这一地价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经济化原理,站前再开发不得不向多层面立体方向发展。二是功能需要。站前地区是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类交通汇集的地区,同时,由于地段商业价值高,各行业设施云集,在这种功能高度集中的地区,站前立体再开发已成为解决道路交通拥挤等各类矛盾、满足对商业等各种空间需求的有效手段。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fMinneap0Ijs)是美国中北部的重要商业城市,约36万人。该市从1960年代起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在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空中连廊步行系统,该系统贯穿大小街坊共15个,街坊之间通过全天候过街天桥连接,空中连廊两侧为各类商店、银行、旅馆和办公楼入口。并与地下车库也直接相连。这一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不仅适合明市冬季漫长、多雪的自然气候特点。给市民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而且提高了街道两侧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及办公商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交通便捷度。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为恢复中心区活力的要因之一。同时。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明市还对包括主要商业街一尼古莱大街在内的中心区主要街道也进行了综合改造。如拓宽步道加大面积,重新进行道路铺装,精心设计公交站点、路灯、喷泉、花坛、休息座椅、自行车架和垃圾箱等,道路层面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和街道网络在多个重要节点还通过多层共享大厅有机连为一体。
拿波里
拿波里(Naples)是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城市。市政府从1980年开始委托丹下健三设计所在市中心的东部规划设计了拿波里新都心。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拿波里新都心总用地共110公顷。朝向老城中心区方向规划有三条主要轴线。即从左至右的绿化轴、市政中心轴及文化体育轴。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开发规划,利用北高南低的地貌,实行全方位的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在中心区转入地下,街道层主要为人行步道系统,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为停车场。为保证地下机动交通路和停车场有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沿街设有数十个大型采光井,采光井周边设计有植物和花坛。在大型采光井处还设有楼梯、自动扶梯等,使各层面有机联系为一整体。
西雅图中心区
西雅图是一个美丽的海湾城市,其中心区从南向北沿其西侧的Pugetsound海湾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面状发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中心区东西向的高低差起伏最大,而南北向高差相对较小。中心区东部的第7大街的地势最高。西侧的第l大街和沿海湾的阿拉斯堪大街的地势最低,整个中心区呈东高西低地形。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和市民的实际需要,西雅图在中心区沿东西方向规划设计了多条由自动扶梯、地下步道、台阶及天桥组成的与地表地貌有机结合的步行系统。每条步道系统均把从第7大街到阿拉斯堪大街的几个街坊,在东西方向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环境。利用地形特点而实现的这一交通系统,不但创造了一个较为经济的、与机动车交通基本分离的步行系统。而且强化了各街坊之间的有机联系、改善了通向海湾的便捷度和交通舒适性。在冬季多雨的西雅图,这一步行系统更加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取得良好效果。
多摩新城
15住区位于东京都多摩新城的西部,距都心约40公里。该住区地处丘陵地带。地势极不平整。高低差较大,因此,该住区利用这一地形地貌特点,规划设计了一个在一般居住区难以实现的立体人车分流道路系统。道路线型设计顺应自然地势,并在机动车路和步行道的交叉口处,巧妙利用自然地形高差设计成立体交差。根据地形和道路走向而形成八个集合住宅街坊,建筑布置和设计造型也适应各自的地形、用地大小及形状特点,形式各异多样,个性突出,地形利用也十分巧妙。如第2街坊的停车场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1层车库标高设定在南面道路,北面道路则可直通车库2层部分,大大提高了车库的使用效率,在第3、5和8街坊,结合北高南低的地形,巧妙设计有坡地台阶式住宅。并通过低、中和高层住宅的有机配置,创造了层次丰富的、变化多样的街区景观。
篇2
本文以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然后在分析目前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城市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可持续;城市环境;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在中国全面展开,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实现城市的历史、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和谐统一,是我们城市环境设计师们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于可持续城市环境设计相关问题的思考,在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
1、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扉页上写: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对我国实际情况来说: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加强生态意识,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城市经济情况,运用多种适宜技术,创造与环境共生的城市面貌,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还要重视对个人生活质量的关怀,为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设计满足不同需要的生活与休憩的空间。要整体全面地考虑城市内外自然和人文环境,创造经济实用又有人情味和良好文化氛围的城市环境。
2、对可持续城市环境设计的深入理解
城市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设计研究的中心是人类,环境则是指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从城市的层面看,城市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研究城市环境设计实质是研究城市环境与人的关系,即人与居住环境能否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具体的关系如图1所示:
1、对地形地段的保护不够
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要求尊重自然环境,城市环境设计应与自然地形环境相结合,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实践的角度看,在城市环境设计之前应对整个城市进行生态环境设计,使城市与环境共生。
但目前设计实践过程中,往往是城市规划设计与环境设计脱节,先盖楼再做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这时已无法作好环境设计了,充其量只是绿化设计。而城市在整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无论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都好像在一张白纸上进行规划,大挖大填,既破坏了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也增加了成本,且造成了部分环境的单一化。
2、追求“绿色”景观,忽视绿化的综合效应
由于“绿色”景观的直观效果,使人们过分关注城市环境“绿色”效果,而忽视了绿化的生态价值。一些城市设计中提倡种植大面积草坪,却只有几棵点缀的小树(图2)。为了四季常绿,经常引进外来草种,十分娇嫩,往往并不适应
当地气候,造成平日维护费用高,而草坪也不许进入,只能远看而己,使人们的活动范围缩小。城市主干道无行道树,造成夏日出行不便(图3)。
3、未考虑大众需求的景观环境
有些城市环境设计通常在大面积绿地,多姿多彩的水景及风格不同的雕塑小品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可供大众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数量少,面积小,舒适度不高等问题,没有根据大众的生活内容和行为进行专门的考虑。有的儿童活动场设置在两栋住宅之间,没有区分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要求,造成对周围住户的噪音干扰。有的城市景观设计模仿之风盛行,随意照搬西洋古典柱式和雕塑,而丧失了自身风格、内涵,更没有对地方文化的继承,大众身居其中,缺乏亲切感和场所感。有的城市景观被设置在居民小区内,将会吸引外部市民进入观看,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本小区原有的宁静(图4)。
1、创造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
选择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首要条件。就营造结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城市环境而言,生态学中的共生和再生原则就有了适应性,要求我们特别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同,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组合一切可以运用的元素,以顺应自然发展态势,减少人工痕迹,保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是创造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的最佳方法。
(1)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是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城市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作为不可替代资源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合理利用和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扩大绿地面积,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是生态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2)城市环境空间形态设计
城市环境受到城市文脉和地域的制约。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和传统城市环境设计具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与传统城市环境设计之间的差异是相当巨大的。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该是基于探索适应大众生活的基本和新的需求之上,探索新的空间形态。保护和发扬已有的文化传统,满足大众的新需求是设计和规划的基础。
在城市环境设计上, 空间形态的探索是首要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环境设计创作的具体表现,但它决非凭空而产生。空间形态的核心是人,是人的使用需求。因此,城市环境设计形态应该以人为本。在空间形态的探索上,要符合大众的生活习俗、行为轨迹和营理制度的规律性、方便性。
2、利用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既是其他生物所须能量的提供者,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就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言,绿色植物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绿色植物能起到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空气温湿度、防噪、防风、保持水土的作用,有些植物还能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如树木和草地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及氟等有毒气体和尘埃有一定的阻挡和吸收作用。植物越稠密,净化作用越大。因此绿化是改变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此外绿色植物还对人类有一定的心理功能使人舒适愉快。
(1)提高城市环境的绿化覆盖率
发展立体绿化就是使城市及其环境能绿化的尽量绿化,使城市建设后比城市建设前的绿化面积少损失不损失甚至增多。如利用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架空层绿化、窗墙绿化、散水绿化等措施。日本的“环境共生建筑”中,屋面种植了地锦类植物和蔬菜等。瑞典、德国则出现屋顶绿化热。这些不仅提高了绿化率,还加强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防止热辐射改善了室内环境,而且能中和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发散氧气,还能保存水分。屋顶花园还解决了游憩场所的不足,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可持续城市环境设计的要求。(如图5)
(2)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因子。绿地中的植物需要水灌溉,水体不仅因景观功能受人们的欢迎,且水面和植物共同组成的绿地综合效益更强。自古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以得水为佳,水面可产生氧气,并有降温增湿的作用,对改善小气候起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城市水景设计以喷泉,或大水池为主,维护费用高,水污染严重,生态效果差。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应提倡浅水原则、水――绿结合原则和水的自净原则。
浅水原则:在城市环境生态空间中,水不在于深度而在于水与空气接触面积。面积越大,周边的环境舒适度越高,反之亦然。而且浅水更适合儿童游戏。
水――绿结合原则:水面可以通过蒸发和渗透为周围的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使植物更茂盛;岸边植被能阻滞泥沙、净化雨水,水中植物能净化水质,带冠的落叶乔木在夏季的遮阳作用,及其树冠对水边吹来的凉空气的“保持”效果,对城市环境均产生有益的作用。水――绿结合组成的绿地具有更强的生态功能。
水的自净原则:据研究,当水面超过1000平方米、水深超过1.5米时,水体可作到自净。还可以利用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抵御水体污染。对于土质堤岸坡度宜小于l:4,应覆盖茂盛植被,不露裸土,并禁止践踏。在大众活动频繁的地方应采用人工铺装,池岸宜贴近水面,以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岸边成片树林及高大建筑离池岸距离应满足22度角控制要求,以便水面有充足阳光和通风。对无法流动的小面积水面,应采用低造价低维护费的水体净化技术,使形成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3、创造经济的居住环境
(1)资源节约设计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应通过节地、节水等措施达到降低造价的目的,极大限度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节地的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建筑少占地以增加绿地面积。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用地集约度,为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住区生态环境;以多层、中高层为主,适当建造高层,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同时减低建筑密度;因地制宜,多利用零散地、坡地。
节水措施包括:作好土壤保持,以减少草地和花园灌溉用水量;选择耐旱植物或野生植物,如美国许多社区运用当地耐旱植物、灌木、地被等,替代用水量大的草坪,可节水30%~80%,还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采用高效灌溉设备,并采取合适的灌溉次数和水量;设置中水系统,利用中水浇洒道路、灌溉、补充水体保持景观和作为消防用水等;充分利用雨水,利用建造屋面、地面或地下蓄水池、渗水槽等雨水储留设施和雨水渗透设施,如人行道、停车场和活动场所等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铺装。
此外还有节能。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2)材料的选择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应选择合适的材料,包括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和地方植物,即节约造价又有利于创造地方特色。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材料的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轻质、高强等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可利用废旧建筑的砖、瓦或其它废旧无毒材料等作环境小品、铺地和儿童游戏设施。
【参考文献】
【1】何宇飞.住宅间距与小区庭院空间的控制.建筑学报,2010/06
【2】邵晓光,王平易.重构亲密邻里模式的先决因素研究.建筑学报,2010/08
【3】陈燕萍,卜蓉.对交通规划指导模式的反思.建筑学报,2010/08
【4】宋春华.小康社会初期的中国城市建设.建筑学报,2011/01
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计;美学分析;批判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根据建筑理念、城市既有自然环境等知识,设计出相应的城市环境,为人们带来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从美学角度来讲,融合建筑理念、人文理念等内容的城市环境设计存在多种不同的美感。
一、城市环境设计
1.城市环境设计的概念
城市环境设计是指,基于照明、自然及人文景观等要素形成的一种利用包含建筑内部设计、建筑外部设计的整体化设计类型。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城市环境设计看成是这座城市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而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而言,城市环境设计质量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当城市环境设计与人们的审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当人们在向他人介绍该城市时,更容易产生负面的评价1。
2.城市环境设计的特点
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设计主题地域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城市环境设计的主题选用是在尊重并融合当地地域性特征的基础上完成的。(2)设计理念完整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设计师在设计城市环境的过程中,是从整体角度入手,通过完整设计理念的应用,使得城市环境设计成果体现出良好的美观性、实用性特征。(3)设计形象时代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形象与当前所处时代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对于本土民众或外来参观者而言,城市环境设计的形象时代性特点使得其能够很快将该城市环境设计成品所处的时代识别出来。当时代特征发生变化时,城市环境设计的外在形象也需要进行变更调整2。(4)设计元素参与性特点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是基于设计要素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将设计元素向城市环境设计的参与,看成是城市本身价值体现的一种重要前提条件。当当地政府部门或公众产生更新城市形象价值的需求时,该目的可以通过调整其设计工作中设计参与设计要素的方式实现。
二、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族方面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民族美主要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产生的。以九朝古都洛阳为例,其城市环境设计中对白马寺、龙门石窟、牡丹园等景点的遗留和修缮,充分体现了城市环境设计的民族美。从美学角度来讲,城市环境设计的民族美具有唯一性特点。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居住体验。
2.人文景观方面
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人文景观美是通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合理融入产生的。以杭州为例,当提起这座城市,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并不当地的小吃,而是先想到西湖,随即联想起那个不断被提起的断桥边,持着一把伞立桥上等人的清秀许仙,和那个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善良温柔却被镇压在锁妖塔中五百年的白素贞。虽然这个故事是人为编造出的,但它的影响力已经不啻于真实事件。因此,杭州城市环境设计充分利用了这一要素,通过其向文化型旅游景点的打造设计,实现人文精神的合理传播3。
3.自然方面
从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整体情况而言,大部分城市在设计自身环境的过程中,都将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在这种原则中,设计师通过人工建筑或设施的合理布设,及对既有自然风光或景致的突出,使得自然之美得到了良好的发挥。这种城市环境设计方式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环境设计质量,还促进了人们对城市环境满意度的提升。
4.地域文化方面
从本质角度来讲,地域文化与城市特征密切相关。当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当提起这座城市时,人们会将这种地域文化与城市特征混为一谈。基于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设计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保留了这种地域文化。例如,上海的外滩特色使得其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4。
三、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批判
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美学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盲目模仿问题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城市环境设计工作的开展时间相对较晚。出于急于求成、高标准要求的目标,使得部分城市的设计工作盲目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城市环境设计,将不符合我国城市特色和实际设计需求的技术或外部要素应用在城市环境设计工作中。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城市环境设计与城市内涵的一致性水平,还对我国的古典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虽然古典美学的要求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当代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求,但其维持时间的长久性使其有必要应用并体现在城市环境设计工作中5。
2.审美价值缺失问题
审美价值是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成果质量的重要体现。而从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经验来看,审美价值缺失现象较为明显。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例,城市改造工程的进行使得大量文化古迹遭到毁灭性破坏。如南京的明孝陵,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使得这座埋葬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皇家陵墓黯然失色。这种不尊重城市既有设施或名胜古迹的环境设计方式,使得南京从此失去朱自清笔下的那种随处可寻秦淮艳迹、放眼可瞧王谢风流的文化风骨。
3.视觉艺术强化问题
城市环境设计被当地政府作为一种改善城市形象、吸引人气的重要方法。基于这种前提条件,在当地政府的保守性设计要求、设计师设计能力缺陷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当代部分城市环境设计存在较为严重的强化视觉艺术问题。这种过分这种先进设计工具,以为人们带来视觉冲击效果为原则的设计理念,使得城市环境设计成果与人们的实际审美需求之间形成较大偏差。
四、结论
从当前情况而言,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主要体现在自然、地域文化、人文景观以及民族等方面。美感的产生使得城市环境设计充分契合人们的宜居性需求和审美需求。除此之外,从美学角度来讲,我国部分城市环境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视觉艺术强化问题、盲目模仿等。我国城市环境设计质量的提升建立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
注释:
1.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
2.李东遥.当代中国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批判[J].艺术教育,2015(3):32-35.
3.陆津.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J].山海经,2015(14):103-104.
4.蒋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美学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素;设计方法
1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氛围,如何将城市与环境有机的完美结合,是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生态环境的提出更是为城市与环境建设提出了良好的素材,文章主要从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以便参考。
2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
2.1 建筑
建筑作为城市重要的建筑标志之一,在整个城市发展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发展作用,人们只有先解决住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城市环境的复杂性,使其建筑群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建筑物作为物质基础,它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建筑的功能更是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人们在保证居住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获得身心的满足与愉悦。所以,在建筑设计者在设计的同时,不仅仅要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加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独特环境以及人们的需求,只有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完全符合一个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2.2 水体
水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体现,可塑性效果极强,对于建筑物,植被,雕塑等有机组合是一种极强的吸引力,也是近年来,新型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集中体现,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不断的被使用。
2.3 道路
城市环境艺术特色的又一特征就是城市道路的发展现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道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传统意义上讲,“要想富,先修路,”这个作为城市环境艺术建设最基本的保证。道路发展的顺畅,连续将带动整个城市意象组织的发展,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脉络的发展构造,道路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将充分体现每个城市独有的文化气息与理念。
2.4 造型
造型是设计意图的具象化,具有造型形象的艺术品点示环境中的视觉中心,与建筑一起构筑了城市的形象,成为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整体化要素,更好的表现了城市的特色、品质、性格。众多的城市雕塑都是在城市环境中展开的。
2.5 绿化
绿化景观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的发展,从而提出的一种软物质建筑的理念,绿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排放,改善空气中的环境质量,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湿度对于空气净化的能量。此外,它还能降低噪音污染,满足人们的视觉体验。
3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手法的倾向
3.1 观赏性以及标志性倾向
从传统城市环境设计理念这方面而言,城市空间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在很多城市将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的识别标志,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由于一些雕塑环境艺术设计小品居于很强的标志性和观赏性,因而大多数都放置在城市的重要位置,如城市出入口的地方,绿地的中心等而观赏性与标志性并重是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手法的两种基本倾向,而这种倾向也体现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两大趋势。以独特的造型、醒目的色彩厚重的质感以及特殊的肌理等特征作为城市的背景屹立于城市的一角。
3.2 实用物装饰化以及艺术化倾向
从城市环境设计的角度来说,环境景观的实用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说,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仍旧以实用物本身作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素材,例如,道路树木的设计树木底盘的色后记铺地绿化的设计以道路水筛的设计,这些实用物的设计细节更加突显了整休城市空间的风格,体现了城市环境的品味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实用物也朝着装饰化和艺术化的倾向发展一方面,为了打破现代城市枯燥繁琐的生活状态,实用物越来越需要突出艺术感和装饰,为人民的生活注入一些新的活力与激情,调动人们的情绪。例如:布尔斯广场为了缓解城市中心交通的压力,改善拥挤的交通运输,对交通铺地的材料也进行了细致地考虑选用了六种规格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的饰面材料,铺地的中心是灰色的片麻岩,紧接着是花岗岩,然后边角则是扑上色彩鲜艳的粉红色花岗岩,色彩错落有致,变化也有规则,尤其是在雨季的时候,受到湿润环境的影响,休现出了石块图案和色彩纹理的变化,给人美好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享受。
3.3 复合功能化倾向
现代化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标志化观赏化实用化艺术化和装饰化等倾向必然会导致环境艺术设计复合功能化的倾向环境设计中既要突出实用功能,也要满足人们的观赏功能、艺术审美功能、装饰功能,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由著名艺术设计师朱迪。麦基设计的经典雕塑“铜猫长凳”,其基本原型是座椅,突出了作为座椅的实用功能,同时又以猫作为装饰,突显了艺术性和装饰性,是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功能复合化倾向的优秀典范。
4 建立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4.1 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在未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将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自古以来,就有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理论依据,重视两者之间的平衡,时至今日,更是如此,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有效的将人与自然完美的结合,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的发挥设计者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共创建美好城市家园而努力。
4.2 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人类的发展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的条件下,充分的开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达到人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贯彻这一思想,要本着以“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的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思想内涵和品位,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合乎整体、合乎生态、合乎美学、合乎时代、合乎本土、合乎大众的审美要求。
4.3 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趋势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将朝着生态化、人性化的未来趋势发展。在设计中充分的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同时在设计中也要考虑上山水等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艺术的依托关系,无论是山地、平原,还是河滨、湖滨,建筑依山近水,相互陪衬,绿树葱郁,环境协调,构成宜人的内外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协调设计,也是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设计,它引导着环境艺术设计与人的生活联系的紧密联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念必须建立在对现代人多方位分析的基础上,引导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方向。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环境设计得到深入发展。现代化城市在满足人们居住的舒适、环保、健康要求的同时,开始注重利用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优越的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贤淑.浅谈城市环境艺术设计[Z].2012.
[2]侯佳文.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符号[J].中国轻工教育,2011.
篇5
关键词:景观设计;环境设计;优化路径
Abstract: the urban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gle to further elaborates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for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Environmental design; Optimiza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们人类居住的城镇都有景观,不过不是所有城市之景观都是漂亮美丽的以及都能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的。伴随时间的推移,城市景观也有所变化,更给城市留下深深的印记。
1问题的提出
(1)景观设计及环境设计市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以前的规划设计大多数是控制整体布局,很少考虑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园林设计师、建筑师、室内装璜设计师和造型艺术家们大都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进行耕耘,各专业间缺乏有机的结合。
(2)街道景观历来就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城市中突出的矛盾市交通阻塞,城市道路环境恶化,交通混杂。城市街道绿化比较单调,缺少公共活动广场及街道小品设施。
(3)城市环境恶化。河流污染,天空少蓝天;房屋建设失控。垃圾杂物遍地,有些居住区缺乏同意管理,到处出现用废砖旧料私搭院墙小房,绿化无人养护,环境面貌杂乱无章。
(4)城市风貌失调。近年来模仿抄袭的“一窝风”盛行,文化一条街、食品一条街、商业一条街等。原有旧建筑只是简单的保存;新的建筑又是随意地插入,没有考虑新旧建筑与环境协调问题。
2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改进趋势
(1)提高道路景观和道路环境的舒适性
消除道路环境恶化的因素,提高道路景观及环境的舒适性市今后道路规划建设的重大课题。道路环境的舒适性应以安全、便捷、优美与景观相互协调为目标,规划设计时,道路必须与周围景观谐调。
2.1.1道路必须实行人车分流,拓宽人行道,创造和谐、亲切的空间。
2.1.2步行道路面景观的好坏对行人影响较大,因此,在颜色、材料、设计等方面要创造出适合步行者的空间气氛,修建不行方便并与建筑物相互谐调的路面铺装。
2.1.3进行道路美化规划,改善道路景观及环境。道路设施的景观,要确保空间的开放性。
电线杆、照明灯、路标、电话亭、广告牌等设施应整理合并,地上架空线改成地下电缆,使道路由一个开阔的视觉空间,整洁的景观。
2.1.4无论新道路的建设或旧道路的改造,绿化和雕塑小品这两个层次都要经过精心设计,道路绿化以行道树为主,同时应配些雕塑小品、活动花盆等。树木配置,往往见缝插针,这些大大小小的“绿点”与现代化建筑物的光洁墙面形成质感、色彩、动静的对比效果。
(2)要重视建筑单位与城市环境的协调
我们要重视在更大尺度上将建筑单位与城市环境当作整体来考虑。建筑单位不是孤立存
在的,而是处在城市群体化境之中,当人们漫步在城市街头广场,实际是置身于连续的、流动的建筑空间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空间景象是渐次变幻,步移景异,而非静止凝固的。概括地说,城市景观是城市建筑连续流动空间的体现。应着重研究人在空间活动中所得到的变化着的视觉效果。一个良好的建筑单位,不仅本身是完美的、而且它的建筑体形、体量、形象、色彩等方面,都必须寻求与外部空间--形体环境上的完整性,与周围环境很好地协调起来。
(3)要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在人际交往中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八小时以外,邻里之间老人们彼此聊天、下棋,儿童成群嬉戏,学生更要相互交流帮助,而家庭主妇也要时常交换各种生活信息,可见住宅区规划设计,不仅应满足人们家庭生活的需要,还应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提供人们交往的群聚性需要。
人市自然之子,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在北方农村,人们看到绿树掩映下的黄泥农舍,充满了乡土气息,感到十分亲切。在南方水乡,小溪畔的青瓦粉墙,被几簇翠绿的修竹包围着,风景如画,使人不禁陶醉神往,可见人类的生存发展永远依赖于自然环境。现代都市粗暴地割断了人与自然的纽带,在砖瓦、混凝土的包围中,看不到绿叶红花,听不见松涛流水,环境污染,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十分容易疲惫,引起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可见,创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景观,应该是住宅规划设计的极重要的内容。居住区规划负有改善生活环境的责任。国内外时间证明,在缺乏社会服务和经济出路的情况下,在拥挤、嘈杂、污秽的恶劣居住环境中,人性受到排斥,道德观念淡薄,犯罪率上升。这些社会问题虽不可能通过城市规划来完全解决,但从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反馈作用来看,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活动和促进社会风尚的好转。
亲切的生活环境、人情风尚均需由社会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来相辅促进。环境的文明整
洁,富有生活气息,必将亲切宜人,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4)要重视新旧建筑的和谐
城市景观范围很广,除建筑、道路、绿化等外,城市的社会秩序、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居民生活场所,以至商店橱窗、人们衣着、照明灯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筑,它是直接映入人们眼帘最为突出的形象。一个城市景观面貌优美与否,除了自然环境以外,还在于它有丰富的并能与环境和谐的建筑,只有新建筑与自然环境和旧建筑间艺术处理得协调,城市的面貌才能丰富多彩,新容与旧容易达到相得益彰,这个城市的特性就会显示出来,这样的城市往往能够体现出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的双重特点,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深度与美感。
我认为这种城市的整体和谐是最高的完美,反映了规划建设、建筑文化水平的提高。我
篇6
本文对环境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先对环境设计原则理念和精神传承本质的进行了分析,接下来论述了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做出重要作用,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环境设计在具体城市建设中实例,最后指出了环境设计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本文可以对环境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一定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环境设计;城市建设;建设应用
作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一部分,环境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景观设计,还具有科学的综合设计特点,以及在文化方面和实用方面的趣味性实际性。其作为社会与自然连接的纽带,环境设计,一方面,从微观上看,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度与密度。另一方面,从宏观上看,又加快了人类精神文明建筑方面的发展进程。从而使得,环境设计变成了现在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城市现代建筑也在人类精神文明建筑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现代化科技的大前提下,作为设计原材料的工艺与材料,在建筑设计者的不断挖掘下,在发展的道路上,给环境设计带来的新的生命力,使其前景得到充分保障。除此之外,城市建筑在时间和历史的打磨下,去糙取精,成为了人们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载体。
一、对环境设计原则理念和精神传承本质的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从人类的角度出发,也是环境设计应该遵守的基本条款。环境设计,作为一种空间设计艺术,其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供更优越,更合理的生存空间。但随着人口指数的爆增,空间条件的受限,以使用为价值的空间设计,就更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所以能否将人类自身需求与环境设计紧密结合,是能否体现空间设计价值的标准之一。而对城市建设而言,其主要宗旨,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简单而言就是从人类为基础出发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改造工作。作为设计体现的基础单位,设计者应当以实践作为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说,设计者要在自身实践工作的不断积累中进行更深层次的经验积累和方法思考,以此在众多设计者中脱颖而出。而在这种不断提升中,往往会出现一种循环现象,比如水平较高,有一定造诣的设计者常常会被一些平凡的设计方式和平庸的思维,产生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和情感波动,而这种循环,更是另一方面的创新,也是,人作为一种感性动物不断从思想方面提升自己的有力证明。所以,环境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环境设计应当以人为本。
2、注重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作为传承至今仍生生不息的环境设计,对于古老元素文化的吸收与革新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历史一分子的环境设计,难免会被烙下历史的烙印。在时间和文化的洗礼中,能够保存下来的文化设计元素和观念,必然有他可取之处。由此观之,我们不能完全舍弃历史文化,而应当将其作为环境设计的特色,传承下去。但又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因为不产生革新的发展是会被淘汰的。所以环境在注重历史传承的同时,应当作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革新,才能保证环境设计长足的生命力。环境设计是一种有着良好的优良传统的技术,很多环境设计者在很大程度上不注重环境设计的传统方面,而导致了环境革新的失败就典型的说明了,环境设计革新离不开对传统的吸收,很多情况下,人们对环境的偏爱或者对环境的适应,已经成为人们的内在的生活习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这个程度上讲,人们已经很难再对传统产生任何偏见。从这个论述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革新总是抱有着让革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接合起来,如果一定程度的革新没有传统的因素,人们往往很难接受这样的革新,所以,环境设计一定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与革新的衔接。
3、环境设计中应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
再流于外表的我国环境设计的大环境下,思维和风格的创新越发显得难能可贵。而流于外表的环境设计,则忽略了人类对环境设计的需求,而变得流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够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环境设计的需求。这使环境设计缺失了原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从实际出发创造出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环境设计作品,才是现在环境设计者们的当务之急。前已述及,创新性与创造性一定要建立在对于传统的良好的吸收的基础上,没有对传统的吸收,创新性与创造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就无从谈起。很多环境设计的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不注重在传统的基础上谋求发展的思路,而是仅仅注重一味地、没有逻辑地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害了创新,抹杀了创造力。
4、环境设计应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环境设计是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以求达到美观科学的效果。那么在这种改造中,对环境的改变是必不可免的。但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家园,若过度的破坏自然环境,破坏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整体性,那么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也会给我们带来难以估量的生活损失和经济损失。由此观之,环境设计,以环境为基础,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这也是环境设计科学性的体现。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对于作为个体的设计师的要求是,在材料和能源方面尽量选择新型和环保,以求达到,环境亲和性的目的。这样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二、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做出重要作用
1、体现设计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环境设计基本单位的环境设计者们,在完成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会不断体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长此以往,国民人均设计水平和创造能力将会显著大幅度提升,由此观之,这将作为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环境设计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建筑功能方面和审美诉求方面,都会产生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实现,从整体和细节上的完美掌控。设计者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是设计者在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种思维训练,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一定要对设计者进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其创新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又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水平。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也就是说,建立在理论水平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创新思维,也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创新思维。
2、环境设计有助于城市和谐建设
别具一格的环境设计,将给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而拒绝中庸化平凡化,是城市建设带有各自独特的色彩与标签。长此以往,城市建设将会达到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理想境界,这就需要基础设计者们,在环境设计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创造思维,不断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够完成城市建设与人文生活的和谐统一,从而进一步达到,人与自然合一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达到了环境设计的最初目标。环境设计从更深层次上来说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实际上也就不言而喻了。在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当今的社会发展对人们的社会发展提出的一项挑战,同时这也是环境设计的一种挑战,环境设计只有遵循这种规律才能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3、环境设计可以提升人类的视觉美感
环境设计是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协调发展的产物,对环境的设计基本原则是应保持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由此观之,高水平的设计师所设计的环境设计产品,能够体现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符合人类的基本审美,能够赋予人类充分的美感体验。在自然山水中生活,是环境设计的理想境界,也是其最终奥义。
三、环境设计在具体城市建设中实例的对比与分析
1、擎天柱式广告牌差异
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在高速公路两旁伫立的擎天柱式广告牌与泰国的广告牌相对比,优劣一目了然。中国的擎天柱式广告牌,由于建筑长度过高,建筑视野范围不合理,常常会导致宣传力度不够,达不到预期,宣传效果并且有失美观。公路过往的司机,由于专注于眼前的道路和行进目标,往往不会将视野投及于更高的地方,而在可以看见广告牌的远方,又受限于广告牌宣传标语字数的大小。几种因素综合来看,中国的擎天柱式广告牌往往达不到宣传的效果,是投入的资金得不到有力的回报。反观泰国,态势擎天柱更注重产品的宣传,设计者往往会实地考察,从而确定擎天柱的高低以及字体的大小,并且同时会考虑各种不同的天气情况,配以相应的灯光,从而保证在各种不利环境条件下,如夜晚或者暴风雪,都能保证擎天柱的宣传效率达到具有价值的辨识需求。综上所述,在擎天柱的设计上,我们更应借鉴泰式擎天柱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
2、人流密集地区停车场设计差异
面对人口骤增以及私家车的占有量迅速提升的现象,商场机场等人流密集地区,设置足够的停车位成了商家必须考虑的元素之一。不同于由于我国停车场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车辆拥堵现象,在泰国商场酒店等市内繁华区,其产业主导者往往会建造多层立体式和半封闭式停车场。这样的停车场,一是保证了空间垂直高度上的利用,二又保证了私家车辆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提供了消费交通的便利。一举多得,更好地促进泰国经济繁荣发展。并且不同的营业机构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停车场规划,如酒店,一般会将自己一至十层的部分设为停车场,而建筑的剩余部分,则作为酒店的居住区和消费休息区,充分利用格局又减少营业面积与营业成本。而不同于酒店作为商场来讲,往往会建立1/3左右面积的封闭式停车场,这样能够满足消费者方便出行的基本需求,真正做到了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综以上两点来看,推而广之,可知在曼谷的街道上车辆很少出现拥堵乱停现象的原因。这种合理的设计方式,也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部分。
3、店门招牌环境设计差异
在我国内随处可见店面门牌上都有自己设计的招牌,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店面招牌在店内宣传中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招牌设计特点为,独立性和杂乱无章性。独立的商家希望通过自己的招牌凸显个性,往往忘记顾及到所在街道所有商家的整体性和美观性,给人以廉价和拥堵之感。而泰国的店面招牌,虽然也有个性化的设计部分,但从大体上来讲,会遵循整体风格,以保证整条街道的美观性和整体性。这样的设计既不失个性,又给人以简洁大方之感,从而保证消费者的消费心情,激发消费欲望,保证经济繁荣。
四、环境设计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1、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以全球闻名的花园城市新西兰为例,作为资源匮乏的海上之国,新西兰在发展初期,前途是迷茫的,但其正确的选择了环保设计这条道路,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以及环境资源,成功打造了世界上有名的花园城市。由此观之,通过一定的环境设计,加以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发展。环境设计,既是一种人文情怀的熏陶,又体现着一定经济利益的收获。所以适当的环境设计,能够完成与经济发展的,相辅相成。
2、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的文化发展事业不仅仅包括人文文化,还包括自然环境文化,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近期的发展过程中将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城市的环境建设应当是和文化建设相互配合,彼此协调的发展项目。城市的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宣传,更需要践行与落实,需要在具体领域上加以行动落实,而环境的建设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落实与体现部分,因此城市的环境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附于文化建设而存在的。
3、促进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仅包括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基于市民良好的心情、放松的生活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谐的自然环境,这都是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到保障的有利支持。通过环境建设的方法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这样的做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典型的代表城市温哥华,政府通过规划自然环境,改造居住区和林区结合,使得温哥华的城市建设依附于海滨和林区,被评价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这不仅仅是地理条件的良好,更是加拿大和温哥华市政府努力进行环境建设设计的结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设计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既受到局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借鉴优秀的例子,在不断学习进步中改正自己原有的错误与缺点,遵守基本的原则,保证环境设计的生命力,从而更好的保证环境设计为人类生活献力。将环境设计与城市建设塑造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带来人文环境的幸福感。体现着环境设计,在未来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阳.生产性景观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04:84-86.
[2]田鸿喜,范利飞.城市地域文化在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04:6-8.
[3]褚海峰.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以桂林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例[J].艺术百家,2010,S1:85-88.
[4]任倩岚,蒋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63-65.
[5]朱坦,吴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01:29-34.
篇7
关键词:环境设计;城市建筑;分析
0前言
景观设计在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中体现了其环境功能的优越性与其中融入文化的长久性、综合设计的科学性、文化性、趣味性,它将社会与自然联结起来。环境设计不仅能加强人们交往,更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建筑的发展,使环境设计文化在城市现代建筑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现代化科技指导下,工艺与材料的不断挖掘与发展带来了环境设计新的生命力,而城市建筑经历着时间与历史的洗礼,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1环境设计应注重以人为本
作为一种空间设计艺术,环境设计旨在提供人类所需生存空间,但空间的价值在于使用,这就将人的自身需求与环境设计紧密联系起来。优秀的环境设计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进行设计。城市建设的主导即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应充分按照人的意图设计。设计者提升自身水平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理解、思考,使自己摆脱中庸。有趣的是,有一定水平造诣的环境设计者往往会被一些普通平凡的东西深深吸引,引发思维的转变,陷入循环。这种循环正是人作为感性动物、被生活不断感动、在感动中捕捉思想的有力证明[1]。当今我国的环境设计大多只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忽略了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为设计而设计”,使其停留在设计的表面上。好的设计应充分服务于市民,这方面泰国做的比我国环境设计更具有实际与新意。是城市间的广告牌,亦或是街头巷尾的门面广告,均能体现其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巨大贡献与整体水平。
2环境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对比运用分析
2.1“擎天柱”式广告牌差异
在中国,高速路边经常出现类似“擎天柱”式的广告牌,但在泰国,这种“擎天柱”会根据不同产品、尺寸的要求,以简单统一的设计遍布于快速路与城市中。泰式“擎天柱”更注重对产品的宣传作用,在设计版面上普遍比中国的大而醒目,加之对灯光的人性化设计,满足了夜晚或天气状况差的情况下对“擎天柱”上内容的辨识需求。由此可见,在“擎天柱”的设计上,泰式的比我国的在设计上更加人性化[2]。
2.2停车场环境设计差异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攀升,汽车成为每个家庭的基本需求。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汽车数量也在集聚扩张,这就使环境建设中停车场成为最急需的建筑。以我国北京与泰国曼谷为例,两地均是国家首都,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车辆也相对较多。北京的停车场环境设计大多是地下停车场或沿路停车位,地下停车场不超过两三层,对地上建筑面积不会有过多的侵占。但这种设计职能满足“有”停车场,而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停车需求。在泰国,机场、商场、室内繁华区、大型酒店、园区等地,大多建有多层立体或半封闭停车场。酒店一般将停车场设置于1-10层,以上为住宿区。而大型泰国商场将三分之一的面积运用与半封闭式停车场。这样能真正方便人们出行,满足了人们对停车位、停车场的使用需求。这也是曼谷的街道上很少出现乱停、乱放、开罚单的现象的原因。
2.3店面招牌环境设计差异
在我国的店面招牌中,各个招牌都有独特的特点,但放在一起却杂乱无章,这种缺乏美感的环境中夹杂着恶俗的店面招牌,毫无整体设计可言。而泰国的店面招牌虽然也有个性化的设计,但整体风格十分统一,防止一起看简洁大方又具有整体美感。招牌虽多,却不影响整体上的整齐度,甚至能看出整条街对环境中店面招牌的设计十分用心。
3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环境设计是设计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学习能力的过程。但我国的环境设计中对认真态度的缺失,对整体与细节上全科考虑的缺失,使现阶段我国环境设计无法满足人们对建筑功能与审美诉求的双重考量[3]。环境设计能让城市建设摆脱平凡,在符合整体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的特点,使整体城市建设简约而不简单,这需要设计者在环境设计过程中注重思维的转换,不断完善城市空间的环境设计。
4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设计不仅是将城市个性化充分表达出来的有效手段,更是城市文化内涵的直观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科技的发展为环境设计与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些正是现阶段城市建设中时代赋予的新科技手段。让环境设计满足于人们对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与审美心理诉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城市建设中完善环境空间的必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覃小燕.城市历史环境中新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手法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梁静.建筑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建筑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2.
篇8
1.风水学因素
原始社会时期,大自然作为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为人们提供生存的食物,由于人们生产工具、生产力等水平低下,对自然界充满敬畏和恐惧心理。在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探索下,模仿自然中的景观元素,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打造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居住环境。如村落的选址常常背山面水、藏风聚气,坐北朝南可地域冬季寒冷的西北风,由于人们心中水具有灵性,被神化后作为人们生活的源泉,而靠水而居,视野开阔,在整体上使村落形成自然山水的环境格局。这样的风水环境是现今景观设计的一种艺术追求,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灵慰藉,自然式的环境打造模式常被运用于现代城市居住景观环境中,为人们打造宜居生态的居住环境。
2.“天人合一”的思想因素
古代由于人们知识匮乏,常常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对生存环境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或事物加以神化,人们在对居住环境进行打造的时候受自然神灵崇拜的影响。认为人在打造家园环境的同时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实现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体现人最初的本性,在大的生态环境里,以自然为基础,打造与自然相和谐的居住环境,山、水、树、石等自然景观元素都应以自然形态进行设置,形成有规律、生态的景观环境。
3.君子“比德”的思想因素
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经济、政治等许多因素,部分文人不得志,文人常借助园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愿望、品德等,从而出现一种叫“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其中“比”即象征或比喻,“德”即人的思想品德,比德即借助山水林木等自然山水景观之美,赋予人的道德情操,将自然环境元素人格化后从中感受和表现自己的人格美如以山、竹、松、水、梅、菊等元素,利用其自然的规律特性赋予人高尚的品格,进而对环境进行打造。这种君子比德德思想促进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作为审美理念的文化影响因素之一,至今仍影响着许多文人大师居住环境的设计。
4.“神仙”的思想因素
在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受炼药师、风水师以及道家学说的影响,追求神仙长生不老的生活方式,许多神仙思想在上流社会广为流传并引入园林设计中,常在较大的山水园林景观中虚构出神仙的生活环境,并在山水空间格局中建造方丈、蓬莱、瀛洲三座神山,强烈表明了山与水的美学关系和对神仙居住环境的向往。神仙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山水结构对后来的园林景观审美的打造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也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二、我国传统环境审美观
1.传统环境审美观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中国园林历史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造园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环境审美观,中国传统环境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概括为从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创造适合人类发展的空间环境。其中,每一个阶段环境的审美意识反应出这一时期园林的发展,以下三个过程分别说明了不同时期环境设计中审美观的形成特点。首先,环境审美观起源于两汉及以前的时期,人们依靠最原始农业生存发展,对自然环境充满崇拜和依赖,认为不能征服自然,应顺应自然而发展,从而形成对环境向往自然美的观点。其次,环境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魏晋、唐朝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环境审美意识越来越高。但由于战争统治使得生活环境不安定,人们对自由、安逸、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充满向往,所以,这期间的环境审美观以体现对田园自由生活和自然山水的喜爱为主,从思想上追求哲学美。最后,环境审美观从宋朝至明清时期有了较大的飞跃式发展,人们从物质追求过渡到精神追求,不但追求环境外在美,而且强调用环境美来表现内心美。从环境的每一个细节利用诗词、寓意或美学形态等进行设计,追求环境的意境美,使环境在增加景观趣味的同时,丰富环境空间的文化内涵,从心灵上想象并感受环境所营造的意境空间。
2.传统环境审美观
通过对传统环境审美观的形成过程的了解,根据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把我国传统的环境审美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审美观以天然山水的自然美为主,传统环境打造遵循自然法则,在模仿自然真山真水的基础上追求“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普遍将山水的自然美作为审美标准,从而融入大自然,陶冶个人情操。如苏州拙政园的环境打造,以理性的思维将个人感情寄托于园林,从精神上获得解放并感受环境带来的怡然生活。第二层次审美观以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美为主,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理论等都客观的阐述了环境、人之间的生存关系,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主要主宰者,天、地、人合一是传统环境美学思想特点之一,尊重自然,形成人与环境相生相克的和谐发展模式,构成虚实、均衡的艺术审美空间。第三层次审美观以追求环境的意境美为主,意境作为美学的概念之一,从诗词歌赋到水墨山水画的鉴赏,“意境”作为主要评价内容,逐渐形成的美学法则被运用于山水景观设计中。具有“意境”的环境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情感交流的载体,从而形成了“寄情于景”“景中情”的环境艺术评价标准,使环境在情与景融合的同时充满人文情感气息,让人在环境空间中感受美的体验。
三、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1.传承传统环境审美的设计手法
虽然传统环境从自然美、人与环境和谐美、意境美等追求层次不同,景观中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根据设计中美的相通性,可以总结出环境设计手法的相同点并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现今城市景观类型丰富,如滨水、道路、居住区、广场、校园等,其景观审美设计原理与传统环境设计相类似,景观追求大同小异,在景观设计时常以山水画中虚实、对称、均衡等审美原则,结合传统环境中借景、框景等空间营造手法,强调景与人的和谐统一进行整体打造,传承我国环境审美观,运用现代材质进行形态设计,凸显社会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艺术性生活环境。
2.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性设计
由于现代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问题已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回归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当今城市环境设计时,应遵循传统环境的设计原则,以自然为基础,顺应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设计回归自然的城市景观环境,在对城市景观设计时应做到:(1)尊敬自然,保护当地物种。因为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景观设计时,减少外来物种的引用,利用当地乡土物种进行景观打造。(2)从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景观设计,如利用地形设计自然管道排水,减少工程造价,打造景观效果较佳的天际线景观。(3)遵循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传承传统环境,遵循自然审美观进行景观的打造,如根据植物四季不同的变化特征打造四季不同景观,模仿自然,从花开到花落观看景观不同时间的景观效果。
3.追求以人为本参与性设计
我国传统环境审美观的设计以服务于人为主,在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后,提高环境的审美品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如此,以人为本,注重人参与性,合理的设置景观节点空间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如树荫下设置乘凉座椅,小区里设置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和休憩设施等。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现代城市建设;作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design of city, also can promote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landscape quality, this paper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n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The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rol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进程也在加快,城市作为多元化社会的体现,其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城市不仅仅是人们的居住地,还是历史文脉、旅游之地、经济价值及人文价值的重要体现,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丰富城市所蕴含的内容,让生活更为多姿多彩,让城市建设、环境与人类之间达到和谐状态,有效推动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及丰富人类的生活质量。
一、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通常包含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包含着法律、政治、文化、经济及艺术等环境,而物质环境包含着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从设计角度来看待环境,环境设计所指的是在现实生活里人们所处的各空间场所,也可以说成,在整个物质空间里,若干人工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活里面的人互相作用,以人类生存为主的环境。环境艺术是现代艺术设计里的一门学科,能够运用艺术设计法进行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及规划,而环境艺术设计所指的是给人类创造生活及生存空间的活动,它是个有目的及有意识的行为。人类存在以来经过不断协调及改造自然对自然和人类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并完善及提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显示出了人类本身的能动性,城市建设作为人类生存及生活环境主要活动地之一,对其物质方面的功能需求及精神方面的空间环境需求都提出了要求,并使这两者均能得到满足,让人、自然和社会间的情感进行有效和谐沟通,实现人类美好生存家园的建立,从而达到和谐统一及友好共存的发展局面。
二、环境艺术设计状况
1.环境艺术设计中公众参与力度欠缺,并且时代风格及地方特色缺乏
在我国的环境设计中,其景观绿化设计、建筑设计、雕塑展示及公共室内设计等,均是由单位及个人进行设计施工的,这样就在人民意见及想法上存在欠缺,致使很多的环境设计成为了设计者个性宣泄场所及长官意志的产物,可环境艺术复杂性及整体性决定了进行设计时应该多方协调和共同参与。近些年,我国很多城市建筑中的帽子工程及玻璃幕墙,还有广场绿化中的简单大草坪设计,让人们认识到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没有艺术特色设计,其设计观念比较陈旧,我国很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貌的尴尬现象,每个地方均差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环境设计中的地方特色体现、历史文化继承及现代科技运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改善我国仅一味追求现代化、方格楼及高层建筑等现状。
2.监管机制对我国环境设计的艺术品质起到了限制
在环境设计中,会涉及到城市的各方面,我国现在现状是,城市绿化主要由园林部门进行管理,建筑设计是由规划及城建部门进行设计管理的,道路交通是由市政部门进行管理,而环境场所则是由环卫部门来维护管理等。我国的这种纵向管理模式让城市的公共空间的环境自设计及日常管理不能做到协调统一,这就造成了一些城市环境艺术品质不是很高,其整体性也比较差,对城市艺术水准及品位不能有效反映,城市环境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并且对环境治理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管理提出有效的针对措施,在城市建设中,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对城市环境进行统一管理及设计,更有利于自身特点形成。
3.环境艺术设计中涉及的自然因素不够
环境艺术设计对我国的公共环境设计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在我国的园林设计中一直比较崇尚自然,可在我国很多的滨水空间设计及河道治理中,大多采用的是混凝土砌筑护堤,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排污及防洪功能的需要,可很多类似设计仅注重了其功能满足以及简单化倾向,并未考虑环境整体人性及自然属性,这有违生物多样化原则。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环境艺术设计满足了城市建设功能需要
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及生活功能需要,而环境艺术设计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及生活需要,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更加满足及丰富人们的生存及生活功能需要,像上海新天地建设,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以及城市文脉的继承,并且在具有文化气息的同时,还带来了良好的商业价值及经济效益,还有像毛家菜馆、知青饭店、老转村及老三届等商业建筑,在里面虽有粗木桌椅、树木及玉米棒等设计,但它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商业价值而建设的;还有河道及滨水等旁的混凝土护堤主要是为了排污及防洪的需求,可并不是仅仅为了以上需要的,因此,在环境艺术进行设计时,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功能性需要。
2.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减少,人们对环境的重视性越来越高,并不断寻求着一种合理设计理念及方法来进行城市建设,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换进艺术设计在满足了人们实际功能需求之时,还能够达到与自然的和谐。这主要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上,一是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在设计中,进行生态优先及尊重自然是环境设计中的基本内涵,它的观点是主张打破人类为中心的狭隘思想,而是认识到人类仅是自然中的一份子,要建立新环境伦理观念,对环境有破坏变为尊重,并由掠夺变为珍惜共存;二是其环境设计理论还是以整体为优先的思想,这就使得局部利益在整体环境框架中进行考察,从实行利益变为持续性利益,这种设计理念是和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观相吻合的,也就会促进城市向着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三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包含着集约化观点,这种集约化,要求城市建设由粗放型向着高效集约型发展,有着高效空间追求,这对城市建设中的有限土地资源问题带来了解决办法,为城市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让现代城市建设里的地上、地下及地面有效连接成协调发展立体网络,这样通过环境设计的来研究人们行为及心理特点来合理安排空间及各种空间关系,以提高其利用率。进行环境设计还能够对生态平衡及环境节能进行平衡,让城市建设中的各材料及资源消耗进行降低,对被动式的设计及有机建材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3.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提高城市建设的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精神追求
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把人文、自然及艺术进行协调融合,这是符合城市建设大环境要求的,在环境设计中,对人和自然间的和谐相融进行了强调,这样就尊重了人的听觉、视觉、心理、触觉及物理等方面,在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等基础上,对植被、道路及上水等因素进行综合,从而进行自然和谐环境的创造,像西安具有很多传统建筑,人文环境也比较浓厚,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就应该体现出这个古城历史特点,同时融入历史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特点,从而将生活与艺术进行统一,让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不仅得到物质上的丰富,还能满足人们精神层次的追求,使其更具有审美情趣。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且逐渐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它所应有的作用,在进行环境以设计时,能够保存城市良好生态环境,对原有不良环境进行改善,增加城市居民的审美情趣及愉悦心情等精神层次的追求,从而保证城市可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旭,安晓月,杨艳华.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
篇10
关键词:环境设计;思政元素;思政育人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1],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
1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多数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教育。环境设计专业90%本科生为艺术生入校[2]。据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课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色彩、图形敏感,但对数字计算等较抵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自带大量思政元素,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匠精神”“生态环保”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排序(见表1~4)。
2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
2.1专业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要求掌握造型基础、形式基础、透视与解剖、专业速写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环境设计表达相关技能与方法,包括徒手艺术表现和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
2.2应用能力
掌握建筑构造、园林工程与植物、装饰材料与预算、家具与陈设、模型制作等环境设计的相关技术与工艺;具备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
2.3人文素养
掌握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律等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能够应用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良好文学素养,能够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与行业发展动态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3思政育人具体策略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梳理主要课程对接思政切入点(见表4),例如“环境设计概论”结合室内陈设设计典型案例,从文化创新与人文氛围营造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及文化创新意识[4]。“CAD绘图”引导学生了解AutoCAD软件在中国环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研究中国园林设计思想及图纸表达,探索现代景观园林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及使命感。“建筑构造与造型”结合案例说明建筑构造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意识、环保节能意识和设计责任意识。结合中国传统的砖墙组砌方式和工艺,弘扬“工匠精神”。“设计制图”结合工程图样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自觉执行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结合作图实践中的各种线型、尺寸标注和图面质量等,要求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室内空间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家居室内空间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对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文化自信。从家具空间功能布局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建立合理流线,增强设计服务意识。“园林工程与植物应用”针对园林河道工程存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施工材料及工艺方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意识[5]。结合中国绿色环保典型案例解析,培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结合中国假山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案例解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人体工程学”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与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城市空间环境实习”倡导学生用环境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弘扬主旋律,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城市空间环境空间处理手法知识的讲授。通过案例解析、作品创作及总结答辩等环节,体验、领悟中国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工匠精神”、优良传统和服务社会意识。中外造园艺术比较,中国园林为世界园林之母,结合中国名园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园林与诗词、绘画、书法、戏曲关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分析中国园林文化传承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模型制作”通过特定比例模型制作,在设计中提高学生精确的设计意识,进而增强“匠人精神”。
4结语
如何使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是环境设计专业高校教师应重视的课题。本研究探究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主要课程思政育人具体策略。所提出的思政导学方案还需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打磨,以期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优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
[2]盛佳依.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76-77.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1):102-107.
[5]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