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桥梁工程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桥梁工程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工学结合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以学校学习和企业顶岗劳动的形式相互交替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这种培养模式具备三个特点: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②以就业为导向;③提倡探索精神[2]。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的一项重大突破。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路桥专业”)从2005年开始进行省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围绕教学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专门进行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半工半读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努力形成有职业教育特色尤其是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启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试点

2007年我院路桥专业与中交第二航务局(以下简称“二航局”)合作,启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教学试点。“半工半读”实验班、“工学交替”实验班的组建主要是从2006级路桥专业的学生中,按照学生自愿申请、系部审核批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半工半读”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教学与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半工”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半读”。半工半读实验班实行“1.5+1.5”教学模式(一年半时间在学校、一年半时间在企业),工学交替实验班实行“1.5+1+0.5”教学模式(一年半时间在学校、一年时间在企业、最后半年回到学校)。为了保证实验班的顺利开课,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寒假期间组织骨干教师对“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实验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增大了学生专业实践的时间。

060118班31名同学成为我院路桥专业第一批“半工半读”(1.5+1.5)试点学生,一年半在学院内完成理论学习的任务后,在中交二航局昆广高速铁路的工地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毕业实习。060113、060117“二航班”进行工学交替“1.5+1+0.5”新模式,完成一年半的校内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后,分赴中交二航局京沪高速铁路施工工地、哈大高速铁路施工工地完成现场顶岗实习一年,再回到学校巩固提高专业知识半年。通过运行实践,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践行了“做中学、做中教”,加大了与企业的融合力度,有利于学生就业。2008年开始,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开始在学院其他专业推广使用。

二、形成多样化的半工半读教学模式,适应不同企业的需求

根据交通行业道路桥梁施工企业需求和湖北省气候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三种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半工半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企业的需求,合理安排“工”和“学”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不同的企业灵活多样的需求。同时对四种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见上表)。

三、加强管理,严格督导,搞好协调,保证教学质量

1.制定半工半读实施管理办法

制定一套半工半读实施管理办法,内容包括学生申请半工半读的程序和学院的审批程序,学生申请半工半读必须具备的条件,半工半读协议的签订与协议的格式,半工半读的成绩考核方法与管理,学生在工地现场的管理,学生的毕业与就业等。

2.加强现场教学管理

制定一套教师在工地现场教学的方法和教师现场教学的管理制度,针对工地现场教学的时间安排、课程安排、授课形式安排、授课人员安排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比如现场授课教师可以是学院委派的专职教师,也可以是学院外聘的专家或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的特点等统筹做出合理的安排。

3.学生管理实行“四管制度”

为加强施工现场对学生的管理,推行“四管制度”,即“学院主管、企业监管、学生自管、家长协管”。学院主管是指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实习工地巡视检查,配合学院学工处、教务处、系部做好学生管理和实习指导工作;企业监管指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配合管理学生;学生自管指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家长协管指对实习期间违纪的学生,及时通知其家长,使家长协助学院和企业对学生加强教育和管理。

4.加强教学督导

为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职督导员和道桥系教学督导员,负责检查督促各半工半读教学班的现场教学、学生管理工作,协调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 教师职业能力 “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U41-4;U44-4;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社会的变化发展,对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为更好顺应这种趋势,增强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析道路与桥梁专业教师队伍职业能力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就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提出改进和完善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启示。

1工学结合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

高职道路与桥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实践技能,顺应工学结合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任课老师为更好顺应新情况和新挑战,应该增强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推动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从而有效应对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挑战,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结合教师职业素养和人才培养需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就高职道路与桥梁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尽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次调查学校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5份,其中有效问卷391份,有效率为97.75%。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还与这些学校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老师及相关领导进行访谈,整理调查和访谈材料,归纳总结职业能力提升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为制定完善措施提供参考。

(1)具备职业能力提升意识,但面临很多不足。80.25%的老师认识到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并注重根据工学结合的时代背景,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这些学习和锻炼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但其中有71.50%的老师却认为,职业能力提升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他们认为这些阻力来自以下方面:对职业能力的构成内容认识不全面,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僵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积极性。

(2)具有职业能力提升规划,但指导工作不到位。调查显示,教师队伍普遍注重提高职业能力,有94.00%的老师具有职业能力提升规划,他们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需要,制定相应的提升计划,以便有效指导实际行动,促进职业能力提升。但有68.25%的老师认为相应的指导工作不到位,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方面,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规划,忽视加强指导工作,影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效果。

(3)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未能很好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调查显示,约有64.50%的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局限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应用不够,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对他们将来从事自己的工作也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学校的任课老师年龄偏大,约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一半,对高职教育和整个社会的需求不了解,缺乏与实训基地的联系,影响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4)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知识技能更新速度较慢。67.25%的任课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参与实践锻炼,通常局限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对道路桥梁工程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应该掌握的技能了解不全面,学校也忽视管理和培训,没有及时为教师创造实训机会,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并且知识更新速度慢,难以及时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影响职业能力提升。

(5)教师社会实践不足,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到考核方式、教学管理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教师队伍难以及时有效开展培训活动,有77.50%的老师未能参加社会实践,制约其实际技能提升。校企合作存在不足,不利于任课老师参加实践锻炼,制约教学活动和任课老师综合素养提升。

(6)培训工作已经开展,但培训效果有待提升。学校建立了教师培训机制,但资金不足,培训老师数量和技能未能很好适应具体工作需要,相应的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再加上一些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培训效果提升。

3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认识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存在的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指导和规划,注重“双师型”教师培训,让教师有效参与社会实践,并完善培训机制。从而更好推动教师管理培训顺利进行,提高职业能力,更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

基金项目: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路桥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2014年教研立项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课题编号:JTJZW2014-109。

参考文献

篇3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知识跨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将原本看起来没有关联的材料学、测量学、力学、结构学、经济学等许多专业课程得以有机关联,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地学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掌握施工要点。“实践出真知。”如果把学生关在校园里埋头读书,“闭门造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充其量不过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现代赵括而已,这对于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桥梁工程施工工程建筑来说,其不良后果,无疑是不敢想象的。从目前的教学实践观察,客观存在着教师抱怨学生难教,学生抱怨课程难学的现状,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教”与“学”两难的局面呢,实践证明,教师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中,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与上岗实践的有效整合,利用“做”中“教”,“做”中“学”,促进知识与技能的顺利“迁移”,使得高职毕业生更加契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本课程改革思路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一门涉及内容繁多庞杂,章节跨越度大,实践性强的重要专业课程,所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岗位的专业要求,通过单纯的知识传授获得书面知识,仅仅将工程技术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生,也不可能满足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定位。因此,作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者,应努力研究和探索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有效解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从而帮助学生在构筑坚实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能够学以致用。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职业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改革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比如,德国在职业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的改革上,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其改革思路是:第一步确定“行动领域”,即调研工作现场,调查工作过程中相关专业的典型的职业活动,以此确定“行动领域”;第二步确定“学习领域”,即在已经确定的“行动领域”的基础上,组织归纳专业教材内容,以此确定“学习领域”;第三步是确定“学习情境”,即在围绕“学习领域”的前提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此外,美国在职业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的教学改革模式则是一方面加强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有机整合,一方面加强职业生涯的实用指导。而澳大利亚则通过制作灵活实用的“培训包”等等辅助教学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在汲取国际职业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职业课程教学的项目化、模块化改革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改革思路如下:

1.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特点,从实际出发构建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

2.与当地相关企业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完善教学体系。3.专门编辑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主的实训资料与教材,将职业操作技术与理论知识模块相契合。

三、本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实施

在“城镇化建设”与“一带一路”等重大国策紧锣密鼓地开展之时,培养能够适应当前建筑行业所迫切需要的技术运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如果高职院校不能与时俱进,只会培养眼高手低的畸形人才,那么,从小的方面是误己,从大的方面就是误国了,因此,高职院校加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了。根据上述提及的改革思路,高职院校在进行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应做好下列工作:

1.加强行业调研,构建核心课程。项目化、模式化教学改革的落脚点,首先建立在市场调研上。即通过市场调研,分析桥梁工程施工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为教学计划的调整及核心课程的构建提供前提。为了确保行业调研的高质量,高职院校可有效协调和组织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行业专家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调研小组,对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而调研的对象,可以是不同地区的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行业,也可以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细分的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而“提炼”出施工技术专业中的典型的任务模块,例如,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质检员等。当调研小组各施其职分别调研之后,应定期召开调研会议,对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有机调整,从而使得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与安排更加合理,确保课程教学和工程施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要更加契合。高职院校采取灵活有效的一系列做法与策略,加强行业调研,有效促进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改革,从而为建设工程提供应用型实践人才提供了前提。

2.加强企校联系,构筑学习平台。在“学”中“做”,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做”中“学”,则可以提升实践水平,因此,高职院校与当地相关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与协调,建立多个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基地“顶岗”,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专业课程学习知识与现场工作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校外实习,从“做”中发现“学”之不足,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并能够针对性地继续学习,从而为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加强企校联系,进行模块化的就业岗位全真项目的系统实训,为同学们积极构筑顶岗实习的专业知识实习平台,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有效促进了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项目化、模式化的教学改革。

3.完善教材内容,构建项目化、模块化教程。教材内容不仅引导了教学方向,其核心内容也一定程度地决定了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改革中,非常重视教程核心的构建。

(1)充分体现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核心。所谓“充分体现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核心”,即教材内容不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从职业专业技术的实际需要进行编辑,确保教材的核心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而不是强调知识的所谓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等。“重视职业分析,忽略知识体系”,是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所出现的“核心课程”理念,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有效验证。

(2)体现项目化、模块化结构。当今是信息爆发的时代,也是超速发展的时代,学期之初下发的教材中的内容,也许很快被新知识、新技术抛在后面,如果教师仍然按照这样的教材“照本宣科”的话,那么,学生不仅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也不适应于毕业后的岗位工作环境。鉴于此,高职院校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适用性与实践可操作性,在教材中及时地体现当今最新的工程知识、技术工艺与方法。

篇4

关键词: 工程应用能力 教学模式 实践 改革 桥梁工程

1.引言

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当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地方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和服务地方的建设至关重要,尤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特殊性做出及时的调整和适应。地方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发展与服务地方的关系,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应引起高等院校自身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2,4,5]。从服务地方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合理调整各个专业内容的设置,及时应对当地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出现脱离当地建设的实际、针对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我校作为一所传统的工科院校,近几年来一直将服务地方策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地方发展和建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自2010年开始,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始准备住建部专业评估,土木工程学院启动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结合地方建设为特色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桥梁工程》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业务课程,是一门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课程,与工程实际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通过一定的工程实际锻炼,能用已学的知识理论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将关系到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结合多年的桥梁工程教学,笔者对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探讨和思考。

2.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桥梁工程》课程继土木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桥涵水文、道路勘测设计等课程学完之后,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一步运用力学知识和综合专业基础知识,解决桥梁实际工程问题。

近些年桥梁工程建设的增多,使得道路桥梁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层次要求产生了变化,我校桥梁工程课程理论教学增加到目前的88学时,注重了这门课教学的整体完整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改进之处。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由于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不够扎实,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未能按要求完成,且往往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不同老师讲授,导致桥梁工程学习中运用到已学过的知识理解新的概念、理论时不能及时掌握,随着课程的推进,新的知识点出现越来越多,学生学起来就感觉到困难,致使掌握程度浮于表面,甚至只是应付上课;(2)由于课程相对密集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和运用,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有效结合,导致接下来的课程设计环节无法进行,甚至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3)考核方式多为结合平时上课出勤情况,书本上理论知识点的期末试卷考核,这种评价体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无法全面对综合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因此不能很好地培养具备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与目前倡导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大相径庭。

3.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其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毕业后能够运用到实践工程工作中,在工作中遇到新的问题如何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处理和解决。因此,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要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工程应用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至关重要。

3.1理论课程学习模式的改革

桥梁工程课程的学习,一般学生常规的学习方式是进课堂集中听专业老师灌输式的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体现工程特色,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我校桥梁工程课程理论教学88课时,通过加大课时量,做到教学内容完全体现深化桥梁理论知识学习,加强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大部分章节以桥梁工程案例为依托,做到从工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增加学生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建立了一套工程信息资料数据库,如BIM建模与应用模块,实际桥梁工程施工、设计、监理、造价及管理资料模块,桥梁工程视频、动画模块,与桥梁工程有关的微信(筑龙路桥等)、论坛精品资料模块、实验室实践学习模块、工程软件学习实践模块,产学研实习模块等,将其穿插应用于理论教学的始终,突出课程教学的工程特色。通过结合学校周边近几年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桥梁工程课程的兴趣和爱好。

3.2课程实践训练环节模式的转变

以往我校的桥梁工程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通过虚拟一课题完成课程设计或大作业,进行设计一座预应力梁式桥或拱桥,并给出计算书和设计图纸。通过对几届学生完成情况的观察,在两周的时间内,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考设计计算实例完成,只是依葫芦画瓢地照搬参考书上实例进行计算画图,没有真正理解体会的完成一座桥梁的设计计算。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互相交流得知,导致这种情况是集中教学模式,加之实践中其他课程和实践环节过多,只有无暇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和认真去做。因此,最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上述的状况。

3.3建立课程工程应用能力考核机制

强度工程应用能力,并不是放弃量化的指标考核,建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使学生能够知道想学什么,要学什么,必须学什么。在考核中强度多元化的评价,如桥梁工程知识点的比赛,定期学生上台讲课汇报情况让学生自己解决同组或本班其他学生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加强平时考核,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量的测评,加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评价。总之,好的评价考核体系能够真正区分和识别谁是最好的学生。

4.结语

工程应用能力是工程师核心的竞争力,也是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中开设的专业课程要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训练,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教师要不断增强工程意识,做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意识、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学校、地方企业等参与到整个培养的过程中,为教学提供支撑条件,为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卓越工程师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喻梅,周水兴.《桥梁工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306-307.

[2]冯丽.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以桥梁工程教学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9):89-91.

[3]吴鸣,熊光晶.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09-113.

篇5

1.1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本科生培养特色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课群组在人才培养的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桥梁工程课群组根据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教学资源、教师与管理队伍、校企合作形式等诸多方面不断改革,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诸方面的培养。在学校和学院政策措施的支持下,通过认真研究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使人才特色培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和充实。

1.2结合行业企业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深度

企业是行业新技术新科技新发展的风向标,社会的需求在企业里首先得到体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就会着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而,企业的参与可以大大加深人才培养的深度,为人才培养进行更精确的定位。为此,桥梁工程课群组多次和行业部门交流,结合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共邀社会各界企业人士商讨培养模式,定制培养计划。通过企业的参与,大大提升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大幅度改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桥梁工程课群组按照卓越计划要求,让企业全过程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优秀工程人才。

1.3注重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一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为我国工程教育提供总的培养思路和教育方向。桥梁工程课群组根据自身特点,实事求是地进行培养方案的调研、改革和创新。在以前的培养方案中,一般只注重专业基础和技能的培养,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但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背景,更具有相关行业知识的综合性复合人才。

2改革实践

2.1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培养思路

根据桥梁工程系多次专家会议讨论建议,桥梁工程课群组建议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培养思路。在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就读的学生来自祖国五湖四海,各有特色,专长不同,对同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桥梁工程系教授根据每位同学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课程设计,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鼓励学生按个性发展选择研究方向,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极大地发挥了每一位同学的自主能动性,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2.2不断健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本科生教学的重中之重,桥梁工程课群组不断改革课程结构,通过不断地调研对比研究,在本科生教学中不断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改革过时的教学内容,例如增加了《道路与铁道工程》和《桥涵水文》等专业课程作为必修课,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也不会有知识缺失。对于原有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了比重调整,使同学在灵活选择选修课的基础之上都掌握完整的桥梁知识,在发展个性的同时都有坚实的健全的专业知识背景,以满足学生日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3联合企业进行多元人才模式培养

篇6

关键词:桥梁;课程;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桥梁构造与施工课程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和核心课,本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该专业的教学水平,这对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都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透彻理解课程教学内容、达到教育教学要求,做到学以致用,是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二、当前教学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材更新不及时,与新技术脱节

尽管现行教材在知识面和深度上,均比以往的教材有所增加,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桥梁施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四新”成果发展得很快,而传统的教材由于编辑、出版、发行等原因,更新速度较慢,因此,造成教材相对陈旧过时,内容与日益发展的新技术脱节的现象。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校企合作力度不深入,在学习该课程时,进行相关性实践教学有一定困难,以至于实践性教学采用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而目前这种现状势必使学生实践训练不足,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任然没有很好的掌握构造及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3.教师施工实践经验缺乏

桥梁构造与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涉及施工面广,工程施工方法多,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实践经验,而目前,部分授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没有在施工单位中从事实际工程的实际工作经历,因此,这样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职业技术教学的要求。

4.授课方式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在单纯的学生听课和老师讲课上,这种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缺乏施工现场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缺乏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而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丰富,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措施又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途径

1.及时更新教材,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

对于新出现的技术、工艺,授课教师应及时进行了解,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教材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增加必要的典型施工案例,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桥梁施工技术,这样即使学生毕业后到单位工作,仍然能在实际工程中运用这些施工技术,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

2.增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桥梁施工具有工程规模大、工序繁杂、工期较长等特点,一两周的实习时间常常很难参观学习到桥梁施工的整个过程,由于时间和经费原因,实习常常又不能到太多和太远的工地实习,使得有些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针对这种状况,可采取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及时购置材料、仪器、设备,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工程,了解工程一线具体的操作技能。根据课程设置,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工程一线的测量放线、施工技术管理等具体项目实践,增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教师下企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在传统桥梁施工技术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假期下企业实践活动,获得桥梁施工技术的新知识,同时将施工一线实际应用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接触到的科研成果与探索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去,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本门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目前桥梁施工技术建设中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存在的实际技术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理论水平起点,深化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跟上了桥梁施工技术学科新进展的步伐,并紧密联系施工一线的实际施工情况,促进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4.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课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原本比较直观的内容变得更加抽象化,导致学生很难牢固掌握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互联网、电子教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多媒体应用于施工类课程的教学,能将死板的专业知识动态化、直观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进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深化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现场图片、录像、动画直观地体现在学生眼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对学习施工过程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这一问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建设快速发展,桥梁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和数量将不断增加,这将迫切需要大量的桥梁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能人才。“桥梁构造与施工”作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积极探索科学合理、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激发广大热爱路桥施工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及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都将有着重要意义。

参与文献

[1]张新军,彭卫兵.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6):72-75

[2]郭红梅,李美东.基于工程素质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66-68

[3]张省侠.高职《桥梁工程》课程发展及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3-15

篇7

(一)教育内容改革

从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贯穿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使内容完整连贯、重点突出。同时也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在这方面,高校土木工程教科研组织可以以目前桥梁工程建设基本要求作为标准,结合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确定该课程的教学体系。

(二)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增强桥梁设计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部分进行实践。所谓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形式运用专业基础课上所学知识。使其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对桥梁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并且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桥梁设计问题。实践教学主要可以从课程设计实践和桥梁模型设计竞赛两方面展开。

1.课程设计实践

桥梁实践课程是培养桥梁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与增强创新意识都有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它也可以了解学科的最前沿知识,更新教材知识。工程实践作为夯实理论知识、养成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关键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桥梁结构理论的分析能力和简单设计能力有重要作用。课程设计应结合已经学过的材料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书,并且尽量选择常见的梁形。教师提前准备任务书和指导资料,以便学生提前预习,进行全面的桥梁设计。此外,教师也应监督辅导设计过程。

2.桥梁模型设计竞赛

为增强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熟练运用和理解,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桥梁结构模型设计竞赛。桥梁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需要参赛者对选择结构、计算、制作工艺等多种知识熟练的掌握和应用。结构合理的受力形式对模型承载力的大小有重大影响。学生需要了解掌握各种桥梁结构形式,并了解其受力特点与传力途径,准确计算其受力情况,以找到最佳的结构。此外,设计制作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材料也十分重要,不同的材料结构导致的破坏形式也有所不同,这也要求学生掌握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并进行选择。通过参加桥梁结构模型竞赛,参赛学生在对桥梁结构形式、受力分析、结构整体性和稳定性,以及细部构造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巩固了力学和材料学等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选择结构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桥梁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温习。除了材料和结构的选择之外,制作工艺对结构能否达到预期的受力设计也有很大的制约。为了防止由于制作工艺而导致结构模型的承重受到影响,参赛者必须细致处理细小构造与节点,使之与计算结果吻合。制作工艺既是学生对结构受力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也提高了学生对桥梁构造的理解。

(三)课程考核改革

对考核方式的改革要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比重。以桥梁工程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为标准建立一套符合人才选拔的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要使考核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更侧重对综合能力的考察,而不只是局限于只是记忆方面的考核,成绩评定更全面,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作业、课上表现、论文以及资料阅读等多个方面在成绩中的比重,而不局限于最后的卷面成绩。力争使考核形式向着多样化、多种形式、多阶段的方向发展。

1.改革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改革是为了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针对传统考试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笔记,以及老师划定的范围重点等缺点进行改革。克服传统考核方式偏重知识记忆、缺乏对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察而导致上课记笔记、课下抄笔记、考核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情况出现。改革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为标准,考核偏重学生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减少单个知识技能考核,增加对创新应用与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

2.改革考核形式

现行的考试在形式上多以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为主,内容以教材理论知识为主。改革考试形式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开卷、闭卷、开闭卷相结合、实践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模型制作、答辩以及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并且将考核分散在平时测验、期中期末、课堂课外多阶段。改革制度多样化发展。鼓励学生在课外学习,提升作业、课上表现、论文以及资料阅读在成绩中的比重。最终达到提高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结语

篇8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养护

近些年,随着我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快速提升,各种管理措施的加强、管理制度的完善,当今桥梁工程对于施工质量的要求越发严苛。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施工监理的失职、一线作业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突变的恶劣天气、施工材料的错误选用等情况,而导致工程出现各种不同的质量问题。优质的施工质量,其来源于合理、科学的施工技术,以及对施工期间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以下本文简要列举几个桥梁施工的常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养护措施。

1 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1 桥梁上部

在预制T梁的过程中,倘若未能严格遵循低松弛预应力筋的拉张程序,其往往造成预应力管道两侧出现较大的偏差;而在拉张完成后,易导致梁身出现弯曲。然而,若没有施加初应力而直接达到百分之百,持荷时间太短,压浆时压力过小、稳压期不足,从而将造成二次补浆。而横隔板的模板间距不标准、控制不严格,易导致架设完成后的全桥横隔板不够顺直。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其桥面系统往往存在:由于伸缩缝平整度较差而造成的跳车现象;30m防撞墙内部断缝过少而引起的防撞墙无规律断裂;桥面砼施工前,钢筋网保护层不合格、与相关规定不符。此外,在安装T梁的过程中,支座与梁底往往不够贴合,从而造成上部分的载荷分散在支座的几个点上。在一孔梁架设安装完成后,其横隔板的连接工作不够及时,而在其焊接前又未能仔细复查,导致支座的位移。

1.2 桥梁下部

在进行桩基础的施工时,往往存在:由于未能严格控制泥浆的比重,或是泥浆的使用不够科学,而造成的塌孔、沉淀超标等现象;在进行泥浆的灌注时,由于塌落度过小而引起的导管堵塞现象,以及衍生的断桩现象;由于埋置导管的位置过浅,将造成混凝土面脱节,从而导致断桩。

1.3 立柱、承台

隐蔽工程其质量与外观,一直是工程施工过程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清洗基底的工作不够彻底,从而导致承台钢筋骨架同基底间的保护层,难以满足设计目标,由此影响承台结构的承受力。此外,倘若清理桩基顶面的工作不够彻底,将导致装机混凝土与承台混凝土脱节,从而使承台与桩基间的抗拉力能力降低。在进行立柱钢筋骨架的整体预埋时,由于固定不够及时或不够牢固,其将直接影响到立柱钢筋的保护层。

1.4 桥梁施工裂缝

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因素均会引起混凝土裂缝现象,以混凝土浇筑为例:在混凝土的分段以及分层浇筑的过程中,接头连接不妥当,易导致在施工缝与新旧混凝土之间产生裂缝。混凝土在分层浇筑时,后浇混凝土由于某种因素,没有在前浇混凝土开始凝固之前浇筑,层面之间易产生水平裂缝。分段现浇过程中,先浇混凝土的接触面清洗不足、凿毛,新旧混凝土不够黏合,或是后浇混凝土的养护不足,引起混凝土收缩产生裂缝。

2 加强工程管理,控制施工质量

桥梁工程施工,在施工设计、技术、方法、材料等硬性条件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还需优化人员配置,科学的加强工程管理,严格、合理的控制每个施工阶段,从而才能够有效保证施工质量。

2.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桥梁工程的上级管理人员、一线作业人员、施工监理人员以及项目法人等,其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的优劣。上层管理人员只有加强专业知识、提高管理意识,才能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并实施;施工作业人员只有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增强责任心,才能避免不规范的操作,并保证其技术能力能够满足工程需要;而监理人员需要充分掌握各个单项工程的专业知识,由此才能对施工过程的每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因此,针对工程相关人员展开教育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2.2 加强施工监理

施工监理人员,应充分行驶其职责,严格监督每个施工工序;对于施工作业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应及时给予纠正、指导;组织、核查每个单项工程的交底工作,从而将监督覆盖整个过程,将审查细致到每一个角落,由此避免工程隐患,保证施工质量。

2.3 构建施工质量保障体系

桥梁工程在施工前,应建立有效的施工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落实施工安全责任制,组建施工安全管理部门。针对施工期间的各个环节,应细化管理制度,分别编制安全教育制度、施工交底制度、奖惩制度、质量检查制度及验收制度,由此保障施工质量安全,规避不规范操作等现象。

3 桥梁施工中混凝土的养护

3.1 高温环境下的养护

较高的温度、干燥的空气将加速混凝土中的水分流失,造成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质量安全。对此,应采取降温、保湿等手段进行养护。例如,在混凝土入模前,可将冰块掺入拌和水内,从而降低温度;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前,可将模板充分湿润,其不仅能够降低模板的温度,同时还可有效避免混凝土中的水分被模板吸收。

3.2 常规环境下的养护

桥梁施工期间,混凝土在正常环境中的养护较为简单。以覆盖保湿法为例,其就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利用塑料薄膜、土工布、草袋等材料覆盖至混凝土表面,同时定期对其进行洒水,从而使混凝土附近的湿润度满足硬化要求。一般情况下,桥梁结构都有一定的外观质量要求,针对墩身、立柱等结构体的混凝土养护,应选用吸水性能相对较强、稳定性较高、洁净的土工布进行包裹,在此期间需指派专人进行定期的洒水工作,从而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度,养护时间为十四天,此外应保证养护用水不含有害物质。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桥梁工程规模逐渐扩大、结构越发复杂,为保证桥梁施工安全与使用安全,在施工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前提下,加强施工管理、有效控制工程质量,是桥梁工程建设不变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波,唐文阁.桥梁工程中施工技术质量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7,(15) .

篇9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桥梁工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培养工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体现素质教育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充实课程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1.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不断充实课程内容由于本课程只有48学时,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取舍,精简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重点掌握基本桥型的基本构造原理和设计计算方法,对于大跨度桥梁着重讲构造原理和施工方法。如在讲解悬索桥时,引用具体的工程案例(如日本明石海峡大桥),重点讲解悬索桥的构造特点和常用的施工方法,对于悬索桥的设计计算只做一般性的了解,这样使教学过程难点减少,也符合我院该门课程学时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不断充实课程教学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桥梁工程建设技术不断革新,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当今桥梁工程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发展成果,定期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新内容,紧跟国内外的先进的施工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此外,教学内容还应与教师的科研成果紧密结合,教师应把科研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见解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自豪感。2.加强工程资料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的工程内容,包括工程图片、工程图纸、工程案例和工程录像等内容,突出课程的工程特性。[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一些工程案例或一些国内外着名的桥梁予以详细讲解,再适当穿插一些桥梁施工过程的照片或播放施工过程的视频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桥梁构造和施工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方式,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工程实例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弥补了缺少实践环节的不足,使教学内容得以拓展,大大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3.倡导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入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由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2,3,6]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机械、死记硬背式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在讲授“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当需要的跨径大于40~50m时,还能否应用混凝土简支梁,会出现什么问题;面对桥梁大跨度的需求,有哪些解决途径。这样可启发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4.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有效延伸课堂教学除课堂学习外,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建立了桥梁在线网络课堂,并建立了课程网站。将基本教学资料,如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及模拟试题等挂在课程网页上,学生可以随时阅读和下载复习。同时将各类桥梁的图片、施工动画及视频资料等在校园网上,这样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反映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同时,还开辟课程答疑、讨论专区,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完成习题的练习和答疑,并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网上留言、学生提问、学生自答、教师解答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

    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能独立思考和解决各种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就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只重分数而轻能力的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建立一种新的考核方式,在强调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核,力争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桥梁工程”课程成绩评定时主要考虑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的考核,见图1。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及理论考试等。课后作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课后的手算作业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传统的桥梁设计计算方法,加深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个层次为综合应用题,需要学生运用相应的桥梁计算软件(如桥梁博士、Midas等),用电算的手段来完成,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也让教学更贴近行业发展与工程实践,缩短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对于理论考试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型的考题,增加综合性、灵活性大的题目,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考核主要包括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及科技活动等。课程论文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一些探讨性较强的小论文,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锻炼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读书报告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要求每个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2~3本桥梁工程相关书籍的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科技活动的内容主要是指依托我校的学生科技周活动,开展桥梁设计大赛、专题讲座、桥梁摄影等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其中桥梁设计大赛涉及结构的选型、计算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做模型,学生既掌握了桥梁结构的构造特点,又加深了对桥梁结构计算理论的理解。因此,设计大赛既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也是学生进行实践的一次机会。在科技活动中还可以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一些学者、专家、教授,向学生传授先进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根据我们构建的“桥梁工程”成绩评定系统,改变以往单一的试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将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及科技活动情况等方面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其中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20%,作业完成情况占30%,读书报告占20%,课程论文占20%,科技活动占10%。课程的最后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和理论考试成绩(占60%)组成。

篇10

【关键词】桥梁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质量评价;管理和控制

我国的公路桥梁建设工作目前正飞速发展,桥梁是公路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桥梁的质量对整条公路的使用情况起着直接性作用。质量是桥梁工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确保质量管理和调控是确保桥梁质量的关键。以下对影响桥梁工程质量的几种常见问题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1桥梁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1桥梁结构几何控制不到位

变形是桥梁工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因为它不与施工材料的高级、施工方法的科学性成正比,即使你选择的条件都是最好的,变形也同样会发生。因此,几何控制是影响桥梁质量的最不能忽视的因素。把握不好几何位置,造成施工位置与实际位置产生偏差,变形、弯曲等就比较容易出现,使实际建设与预期计划不一样,也就失去了设计最基本的意义所在,桥梁也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1.2桥梁的受力情况是影响桥梁质量的另一个方面

受力情况一般由桥梁自身重量与施工负荷载下的应力两部分组成。桥梁结构的自重与自身应力的控制范围大体一致,都为5%左右。

1.3稳定性对桥梁的安全性有着紧密的联系

保证桥梁的稳定性对任何一次施工都尤为重要,如果桥梁因稳定性不好而发生重大事故将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所以,稳定性是桥梁施工中不可小觑的一个重要问题。

1.4桥梁质量工程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上的弱点,这些弱点对桥梁质量存在着潜在威胁 第一,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就会对桥梁建设监管不力,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整个工程中对质量要求起着重要作用,导致出现很多质量问题;第二,所有的施工人员并非都是专业人员,会有一些工人的操作达不到要求,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实际操作能力低,但是因为工作量繁重,他们就会只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导致桥梁出现严重问题;第三,在如此飞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一些不法商贩会卖劣质材料,因为成本低,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谋利就会购买这些不达标的材料,导致桥梁工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桥梁工程质量的好坏与施工人员、材料好坏、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周围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确保这些方面达到工程要求桥梁的,桥梁质量就会得到一定的保障。

2.桥梁工程质量的预防措施

桥梁建设虽然是个复杂繁重的工程,且投资量大,技术要求高,但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事故的发生往往在不经意之间,但是损失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应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由于桥梁施工的特殊性,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因此成为桥梁施工的着重点。

2.1要有一套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制

通过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制,要求所有人员都必须遵守并付诸实施。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里,桥梁的施工要求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求质量,对美观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对施工技术、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大增加了了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完全按照质量管理体制进行施工,是确保桥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增加桥梁的使用寿命,更好的服务我们。

2.2施工准备是质量保证的前提

在桥梁的施工中,生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也很重要。预防为主的施工策略是质量管理的另一准则,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顺利开展质量控制的前提,控制好对工程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的技术及管理的人员。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把完工后的安全监测变为提前调控,把更合理的策略实施到整个工程建设中。

2.3质量防治的主要方法

第一,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是确保桥梁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成为防止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施工人员是整个工程中的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施工人员成为质量安全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全方位、科学性的培训,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使其强烈的安全意识,是桥梁安全的重要保证。同时施工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在进行施工任务前,一定要对其

一次全方位、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普及,使他们拥有一定的自主操作权,对操作技巧,机械的使用以及从材料的用途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又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施工的质量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第二,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之前必须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小组与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使施工单位能有一套明确的要求,保证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从经验总结得出,拥有这样一套规范,安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可以使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顺利的进行,确保施工质量。

第三,一定要制定一套科学性,可实施性的施工方案。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质量要求,有利于计划的顺利进行,也容易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是保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第四,施工材料的选择与设备的选择将会对质量安全起着直接性影响。所以,选择优良的材料及合适的施工设备对施工环节的进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4熟练地使用统计技术

桥梁施工存在着大量从复兴的工作,但是存在着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波动。如果能正确的使用统计技术,就能找到影响波动的因素,从而能进行很好的控制,这种方法是对施工准备工作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2.5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质量监督在工程实施中存在着尤为重要的原因。因此,每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应严格把关。每一个工程可能需要很多种原料,设备,并对工程质量起着重要影响。因此,质量检测人员应该严格把好质量的关卡,不适用劣质材料,而且要定期检查施工设备的安全。其次,要明确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还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督促施工人员进行科学性的学习。

2.6 做好工程评价

工程质量是评价整个桥梁质量安全的重要证明。有些桥梁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是因为桥梁完工后的质量监测评价不准确。如果在完工后的质量监测评价中发现问题,就可以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对于已经存在的问题,不仅要遵照质量监测评价标准,还要适时的进行合理的改进。现在大多数的桥梁建设质量控制都是以数理统计为基本方法,因此可以采用新的技术方法对桥梁进行评价。

2.7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管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多数行业都采用了信息化管理,当然,桥梁工程也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完善信息资源,并且即将建立一个可以共享信息资源的全方位的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3小结

现在,我国公路交通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桥梁工程的建设,桥梁工程的质量也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因此,完善桥梁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就要靠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监理工程师等的共同合作,把我国的桥梁工程质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张震.桥梁工程质量问题与防治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