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

篇1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西方基于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的服装设计教学理念和模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序幕。发展至今,全国已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然而,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从形式到形式”的教学模式,即国际时尚体系上游的服装形式本土化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诸如发展历史短,国际时尚体系的制约,产业设计人才的要求等。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的30年里,培养了一大批“买手型”设计师,但是,在当今服装产业中买手型设计师大有人在。显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对称,但与中国创新型服装产业发展方向不对称。其对称性表现为:二者均存在设计实践结构的不完整,以及对设计理念的淡漠和摒弃。具体表现为“从形式到形式”,即对服装形态的杜撰和对国际时尚体系上游服装形式的修修改改。[1]出于国情考虑,这种被动务实的学习方式在当时社会亦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一务实的路径,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型产业建造,显然行不通,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二、人们认识与表现事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需要转型,但其转型过程不是盲目的,需要根据人们对事物循序渐进的认识及表达规律来对症下药。认识的过程一般由表象到结构再到本质,设计、造物则由本质到结构到表象。设计、造物从本质(被造物)开始,即从概念(文本)开始。从本质上讲,概念(文本)即是事物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设计对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理想价值。中国服装产业和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对设计概念(文本)的淡漠或摒弃,其实质是对事物本质和价值的摒弃。毋庸置疑,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在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领域,的确没有创建多少有价值的本质,因为我们从西方人那里拿来了本质、形式和价值。我们必须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造物的基本规律,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理念,实现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就是基于造物结构,健全课程体系,即创建新的、有价值的相关学科和知识,视觉化理念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生产营销的相关知识。升级就是提升学生文本(概念)创新的能力。

三、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基础,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的需求和教育思想,前者是实践的要求,后者是理论的要求。[2]培养目标需要满足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从历史角度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所培养的人才方能被社会所接受,为社会做出贡献。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内容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双重要求的满足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

1.系统、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服装设计是一门时尚的交叉性综合型应用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知识体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尚前沿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当今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要以其专业特质为依据,建立以跨学科、多维度、宽领域为原则的专业知识系统,使其更加注重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其他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3]服装设计专业的转型升级基础应该包括课程结构的优化,不同科目之间的横向渗透与纵向衔接,以及每一科目各单元之间、各项内容之间的协调。[4]首先,服装设计专业的时尚性要求其专业课程内容应当具有时代前沿性,其国际性要求该专业应融入先进的国际服装设计思想与理念,符合世界服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的技术手段,使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研究与解决现实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除专业知识外,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材料学、环境学、经济学、市场学及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知识,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伦理、环境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的关注[5],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还可进一步充实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架。其次,服装的文化属性要求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的理解与学习。正如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言:“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可见,要想实现中国服装设计教育转型升级,促使中国服装产业繁荣发展,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图1)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当在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国际化、时代性与前沿性的前提下,补充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其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结合现代审美方式,研究传统文化,增强人文修养,把握历史文脉,将人文内涵贯彻到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从而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在设计实践中产生符合新时代、新环境的“新思想”,创造新的“设计理念(文本)”和“切实之体(产品)”[6]。

2.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建立。服装设计专业的特质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服装设计者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后,还需要将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将其转化成可视的作品,从而完成整个创造过程。通过实践,设计者既能得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又能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也是在学习者、社会与专业学科三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与统一,构建一个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必然因素,用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社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新型专业能力。在实践课程内容上,增加与之相关的项目课程与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投身整个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亲身体验并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创造性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该类实践课程过程中,学习者还可有意无意间更多地接触他人与社会,通过融入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能力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从而提升其社会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夯实基础。隐形课程的开展亦是非常必要的。在完善丰富了服装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可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商品属性,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服装行业之中,进行市场调研,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服装市场,有意地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隐性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意识,培养其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设计头脑,促使其树立独特的专业设计理念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激发自身潜力,发现自身不同,实现自我教育,以此来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关键

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不代表具备一定的创新力,概念(被造物本质)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设计概念作为被造物本质的文本形式,是被造物体现的精神内容,也是设计的本质。怎样实现概念的创新,中间必须经历一个研究环节,才能实现现有认识—研究—深入认识—新的概念—实践—视觉化概念的整个过程。首先,创建有价值概念的基础是认识,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和概括,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认识面。概念的创新源于认识的深化,没有认识不能形成概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概念的形成。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产生变革,变革实现创新。所以,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在研究方面下功夫,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才能不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认识的深化,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概念。认识是基础,实践是推手,研究是关键,这也是理论、实践、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在。其次,概念形成的基础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挣脱原有认识与经验的束缚,实现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抽象、提炼、超越与升华,转化成新的、有价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有价值的概念,进而通过实践视觉化概念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我们所创建的设计概念不仅指向被造物本质,同时,它对于自然、特定的社会环境、企业和消费者生活应具有价值和意义,这是设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责任。如针对当今服装品牌高库存现象的研究,便于形成以降低库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结合市场营销学和市场管理学,搜集资料并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对品牌市场进行认真分析,了解服装市场现状及管理模式。例如,研究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几乎“零库存”的现象,发现其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与设计模式——基本款至上。(图2)简单的款式突破了年龄段细分的原则,适合任何年龄段的目标消费者,从而形成大的市场规模,且高比例的基本款降低了设计的犯错率,进而将设计师的精力放在基本款的设计及创新上,同时弥补了其他补充款式不足带来的销量问题。如此,有了设计的参照物,对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有的放矢,才能形成以降低库存、符合企业利益为导向的概念,完成设计的创新。又如图3,是国际时尚大师范思哲的印花作品。不难看出,作者将巴洛克、拜占庭、动物纹样等各种所能想象到的图案从它们各自的历史社会及图形的含义中抽取出来,摇身变成设计师自己的新的概念,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将经典与艺术混搭,风格难辩,加之极简的线条、大胆的用色,使作品不仅成为静止的服装,更是流动的风景,给人们带来绝美的视觉盛宴。概念的形成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深入研究,实现认识的深化,透过事物的表面了解现象的本质,通过实践环节将新的概念视觉化,有助于实现设计从形式到思想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综合型创新性服装设计人才。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没有研究这一关键方法做桥梁,没有实践这一物化过程,我们的专业知识、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同时拓宽相关知识领域,通过深入研究深化认识并综合运用是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者从他人知识框架的复制者转变为自我知识模式的构建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建立具有服装设计专业特质的新型意识与理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创新人才。

五、结语

篇2

一、服装设计教学与市场相结合的必要性

1.达到教学目的的需要

服装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对穿着的需要,跟绘画和雕塑等纯艺术行业不同,服装设计专业必须与市场相结合,所以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应该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师。正是由于服装设计专业这个特殊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设计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的现实意义。

2.适应服装市场竞争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化程度逐渐增加,服装市场亦是如此。因此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比较注重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采用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就遵照企业员工的工作模式,使设计的服装有一定的市场应用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企业的需求。

3.提高服装实践教学质量的需求

服装设计的最终结果是制作出受人们欢迎的服装,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学生能力强,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不仅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能够提高学校的声誉,因此必须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与市场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和质量。

二、服装设计教学与市场相结合的方法

1.合理设置课程教授顺序

职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服装教学的质量,就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的教授顺序。可以让学生先学习服装的立体剪裁,然后再安排一些平面结构设计的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对服装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服装设计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和服装企业没有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学生毕业后不能够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服装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跟企业之间的联系,才能够使服装设计教学打破课程教育的限制,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并且能够更好地了解服装市场的需求,培养自己对市场的把握甚至调控能力,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3.让双师型教师担任教学任务

很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没有经历过服装设计工作实践,基本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要求非常强,如果让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一个实践性较强学科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效果可想而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市场意识,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尽可能让双师型教师担任相应的教学任务。

4.教学内容改革

职校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目前职校大部分的专业都开展了学生就业职业规划,服装设计专业亦是如此。服装设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在以后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各不相同,例如男装和女装在设计时其结构和外观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追求服装设计的商品性,注重设计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追求设计能够转换为产品的价值,并且将其作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培养的一个目标。

服装设计在服装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目的的服装教学改革正在不断进行。为了使服装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加强跟企业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市场的变化,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1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引入服装设计教学中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从本质上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图纸教学,以三维的、动画的形式展现服装设计的各个元素。具体来说,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学习压力

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首先一点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还能避免一些人为失误造成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用手绘的形式绘制衣服服装设计图,那么几乎会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有了计算机技术,学生利用Photoshop绘制服装更加的高效方便,可以在电脑上快速的绘制出色调和背景颜色,即时出现了错误也能及时的更正。相比于手绘服装图,计算机技术绘制设计图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保证资源的存储和共享

计算机能够实现大容量的存储和快速查询,因此,对于服装设计教学来说,能够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图片存储在计算机内,也可以将学生完成的作业存储在电脑中,节省了因手绘图纸占用的空间。计算机可以通过建立同一局域下共享计算机功能实现教学资源和设计作品之间的共享和交流,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下载和上传。

1.3教学形式的改变与进步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形式的一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的冲击。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能够打破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寻求一种符合教学实际的育人理念。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同时也紧密结合了社会实践。因为现在企业都试图去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服装的设计和生产,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紧密衔接了社会实际状况,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角色探索

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领域的新生事物必然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注入新的教学元素。因此,如何定位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角色是运用计算机教学的首要任务。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工具价值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中的工具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服装设计的课件教学;二是,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诸如Photoshop,CAD,CoreIDROW等软件进行服装草图的设计、绘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多媒体教学的工具价值。多媒体技术将声、光、影等元素有机结合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注度。尤其是对于服装设计教学这门课程来说,需要对服装的造型样式、色调搭配进行全面的解剖,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直观的呈现出这些教学元素。同时,还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现学生优秀的作品设计,实现资源间的共享和交流。计算机软件的工具价值。教师和学生通过对Photoshop这样的软件进行学习和运用,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软件操作的技能。如运用Photoshop软件,学生可以制作服装效果图,提高自己色调搭配的能力,对局部的色彩进行调整。这种软件的运用增强服装效果的真实性和可视性,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资源流动的工具价值。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资源的流动,这种流向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甚至是网络状的流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载到域外资源,也可以将线下资源变为线上资源。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评审交流,也可以通过一对多的作品评审,还可以通过网络状的作品评审交流。

2.2计算机在教学中的纽带作用

有人说21世纪是计算机时代,谁掌握了计算机技术谁就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官方和社会都很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笔者认为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纽带,是连接高校教学和社会实践得到纽带。

2.3计算机教学中的局限性

谈到局限性并非否定其价值性,认清局限性正是认清事物本质的一个重要过程。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工具价值意义充分下的感性价值缺失。换句话说,计算机教学未能将教学的人文价值很好的展现出来。高校服装设计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造型的教学,而应该是艺术与工艺相结合的教学。服装设计教学是美术与工艺的结合,必然要求塑造学生美学欣赏的能力,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更多的是突出其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美学艺术理念的引导,培养学生美与技术结合的能力。

结束语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高校服装设计中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其工具价值,这种工具价值是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也是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所不可或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效率都作出了巨大的改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注意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

引用:

篇4

【关键词】培养 人才素养 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84-01

一 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服装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服装设计专业必须针对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 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人文素养

服装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设计者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抛弃了服装发展的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而远离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我们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随着生物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身的矛盾得以解决;天丝、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期处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服装新的风格和内涵,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随着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销售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契合,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各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国家历史、宗教、哲学等。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经济资源的共享,也必定带来文化的共享。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培养的学生要能设计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特色的中华服装。

三 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基本要求

1.丰富的生活经验

对于一个从事服装设计的人来说,丰富的生活经验尤为重要。熟悉并积累生活的基本常识,可以激发设计创意。深入生活可以帮助设计者得到意外的收获。

2.扎实的基本功

服装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对人体结构、人体活动规律的认识,对服装材料的了解,对服装制作工艺的掌握,以及一定的绘画、制图能力。

3.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美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销售学、市场学、美术史、服装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服装设计原理,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另外,服装设计人员还必须不断地从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吸取营养,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何智明、刘晓刚.服装画技法大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篇5

一、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及艺术价值

(一)直接形式的仿生表现

直接形式的仿生设计是指设计师将观察到的自然界生物,非生物的外形、结构的部分或全部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最终呈现出的服装作品带有明显的原始形态,这种形式也称为具象仿生设计。它以“再现”为目的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形象,使得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直观、生动和极具亲和力,也是服装设计师对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情感和美感寄托。如英国设计师亚历山大•麦克奎恩设计的高级定制礼服,五彩斑斓的花朵被重复组合在网纱之上,将自然界中“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的视觉效果移植到服装表面,使高贵的礼服更加令人惊叹,别具创意。

(二)间接形式的仿生表现

间接形式的仿生设计是指在直接形式的仿生中加入中间过程,将自然形态通过提炼、分割、夸张、变异、拼凑等设计手法将原有的具象形态逐渐变成单纯而抽象的形态,这种形式也称为抽象或意象仿生设计。经过中间加工的过程,最终呈现出的服装设计作品与原始形态相比差距较大,依稀可以看出原始形态的影子,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如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在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郁金香裙形,以及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为迪奥品牌设计的艳丽夸张的花卉造型连衣裙,将服装的廓形和内部结构进行了变化,增添了服装的趣味感,让人眼前一亮。

(三)服装仿生设计的艺术价值

仿生服装设计是在仿生学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它并不是简单地去模仿自然,而是探究自然系统背后的原理,并加以提炼和应用。自然界给予服装设计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人们在“师法自然”的同时,运用仿生设计手法,不断突破服装原有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在服装材料上进一步创新,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需求,同时也赋予服装生命力和文化特征,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将仿生主题教学导入服装设计课程教学

(一)仿生设计与服装设计课程教学

服装设计课程属于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内容颇多,从服装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训练,到不同类别服装的专题设计训练,全面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在服装设计核心课程中,可以将“仿生”作为主题进行知识结构的贯穿,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将仿生设计导入服装设计课程中,例如将直接仿生和间接仿生运用在服装款式设计上,从服装廓形和内部结构中体现;模仿大自然的色彩进行服装色彩及搭配设计;在实用装和创意装的设计中,以大自然为灵感进行仿生设计,让学生领会同一设计方式如何收放自如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师法自然”,与自然对话,遵循教学规律举一反三,为今后的个人设计提供创作思路。

(二)仿生设计与服装材料课程教学

服装材料是构成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包含了不同类型服装面料及特性、面料的加工工艺及其与服装设计的关系、服装面料肌理的基本再造手法等内容。国内众多服装院校在服装材料课程的教学中都加入了服装面料肌理再造的内容,虽然对此部分内容的称呼有所差异,但实质内容是一致的。服装面料再造设计的创作技法众多,一般将其分为构成性设计、破坏性设计、整合性设计、附加性设计四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面料的挤压、堆积、褶皱将二维平面面料变成各种立体形式;对面料进行剪切、撕裂、镂空等破坏性手法使面料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在原有面料上进行拼贴、刺绣、印染、手绘等附加性设计来改变面料的外观。将“仿生”主题导入服装面料再造训练中,从自然界中发掘创作素材,模仿自然界的纹理与色彩,如水的各种形态、岩石地貌、微观世界、动植物的生态肌理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学会运用各种面料将自然界的美丽形态展现出来,并融入形式美感进行设计创作。

三、主题教学中仿生设计创作的推行与存在问题

主题教学是当前国外许多高校设计专业广泛推行的一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任务驱动式的原有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更能体现出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将同一主题在不同专业课程中进行贯穿,要求教师在完成知识点的传授之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主题的认知理解。“仿生”这一主题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分别被不同专业课所采用,要想使其具有关联性,必须考虑课程的设置以及主题教学导入的具置。部分专业课程需要以群组的方式、由团队化授课教师对主题教学保持一致并高度执行。“仿生”主题单元的教学训练中的问题反馈与追踪,有利于推动主题教学的系统化和深化,也可作为导入其他主题辅助专业教学的依据,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服装设计;技术性;艺术性

引言

艺术与技术可以说是“艺术是情感化的技术,技术则是精确化的艺术。”二者之间在服装设计艺术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服装设计之美不但是物质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精神之美。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服装设计,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它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求,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步。无论什么时代,科学技术总是伴随着设计艺术的发展而展现出新的力量,新技术、新工艺促成了服装新设计的生成。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同时也缔造了更完美的服装设计产品。

诚如一件Giorgio Armani的男士西服,作为意大利男装的代表, 它的“西服”,不仅是合体舒适的外衣,更是穿着者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往往一件价值不菲的西服,不但包含了高科技的面料处理,而且还包括了国际一流服装设计大师和工艺大师的创新技术和艺术设计。当我们在选择一件商品时,除了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使用价值外,我们还同时购买了它所赋予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审美品位,也即是产品的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由此可见服装设计离不开艺术的感性美同时也离不开技术的理性美,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缔造服装设计中所具备的价值。

一、服装设计的艺术感性美

设计之美是对物的创造,其目的也即是为实现人与物之间的调和。纵然人在设计中仍占有主置,然而设计离不开具体的物,设计一旦离开了物,将不存在设计之美,其美是建立在现实的生活之中。

我国传统服装艺术的美学意境,也即是创作者将其物化为纹饰、色彩、造型等艺术形式并凝固于服装之上,力求创造出强烈的个性意识,以此来体现浓郁的意境或绝美的境界。以中国唐代女性的披帛为例,它模仿传统飞天的飘带,衣服外再加上一些或宽或窄的披帛,其服饰形象婉若行于空中,使穿着者犹如玉女一般。再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文人高士以模仿神仙形象为主要表现形态,追求飘逸之美,服饰形象更多创造追求以神仙风采。将球衣服肥大,形体清瘦,形成一派“飘然若仙”的景象。如服装设计师叶锦添先生为周润发在《卧虎藏龙》扮演的男主角设计的服饰,为素色且加宽的袍服,使演员衣袂飘飘,行走在如云的竹海顶上,整个场景美奂绝伦,将世外高人的形态特点表现的一览无余。凡此种种,皆通过服饰的艺术美来烘托其感性之美。

二、服装设计科学理性美

服装设计师必须熟悉和深入了解当代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精通服装设计的原理,同时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服装科技技术层出不穷。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当前一些服装企业已设计开拓出一些高科技服装产品,如适合冬天使用的保健、电热棉背心,适合夏季使用的节能环保空调服等。不但可以实现良好的热疗保健、降温等效应,且其实用性、经济性以及科学性均具代表着世界性的先进水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特殊人群使用的远红外电热迷彩棉背心等。有科学家预言,未来几年里,我们衣柜里将塞满各式各样的智能衣物;甚至一些能够自动实现音乐播放的外套;能够感知人体呼吸和心跳的“聪明衬衫”……目前一些知名的计算机行业巨头、知名服装公司等,纷纷研发能够实现电脑控制的“智能服饰”。这些服装不但具有超强的功能性,而且还兼具时髦的设计,非常符合当下年轻族群、专业人士以及运动爱好者等需求。

李维斯(Levis),世界著名牛仔品牌,率先推出一款音乐外套,这一音乐外套成了“智能衣服”的典型和开端。紧接着美国佐治亚州科技学院研发的“心率呼吸监测服”为医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应用价值。它被称为“读心术”服饰,可以通过相应的控制,实现对人体呼吸、心率及血压等医学数据的测量,被广泛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领域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除了运动技能竞技,更是运动服高科技的大比拼。如天然萃取成分微胶囊技术制成的全新的纤维面料做成跳水队员的服饰;技术性纺织品做成的高科技的“鲨鱼皮”泳衣;另外Nike Swift技术制成的超强吸湿排汗纤维应用在乒乓球队的比赛服等等,都是奥运健儿取胜的必备条件之一。从材料方面来看,目前国内已上市的大豆纤维面料、纳米面料、牛奶纤维面料、莫代尔棉面料等高科技新型面料,均给服装增添了全新的功能性。另外,各种服装的电子绘图机、数码切割机、CAD计算机辅助设备等高科技设备,以及现代科技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发现等,使得服装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关系。艺术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服装文明的快速进展。

三、艺术感性和科学技术理性的结合成就现代服装设计

设计美学具有边缘相互交叉的特点,设计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服装设计美学必然包含科学技术美。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基本体现。服装设计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有机结合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同样大有益处。服饰设计艺术设计以自然的形式为基础,以科学技术来表现设计细节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价值,最终追求的是规律和形式上的相互统一,以及细节和造型的相互融合。由此说来,现代服装艺术美是建立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根基之上,包含了科技进步和自然艺术的进步。

服装作为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以面料、色彩、款式等特点构成了所特有的艺术语言。迪奥将服装比喻成具有短暂生命的建筑作品。每件作品都是设计师们在通过不断的构造、雕塑以及绘画等过程,并最终得以实现。除此之外,服装还是人体艺术、环境艺术以及行为艺术的综合体。通过服装这种艺术语言,将科学技术进行外显,从服装的角度来深刻体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精神文明。

总而言之,服装的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是服装产品设计最重要的两个根基,二者之间相互融合,使我们的服饰更趋丰富多彩。艺术设计的过程必须遵从技术设计的基本规律,我们的服装作品必须依从技术设计根本的功能性要求,使最终设计、制作完成的服装产品,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而艺术设计作为服装设计创新的基本根源,通过借鉴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精华,将其科学技术合理的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来,以此来实现服装作品的推陈出现,从而繁荣发展我们的服装市场,只有艺术性和科学技术性完美结合才是现代服装设计最为理想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美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格里.库克林.服装设计师完全素质手册[M].吕逸华,王琪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篇7

(1)设计类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实践环节。设计类课程的设置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受到“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略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条化,讲述式、演示性教学方法多,生产性、工艺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少,同时又受到时间及条件的限制,实践性操作环节薄弱,阻碍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供求错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明显,导致失业与空位的矛盾越来越大。

(2)专业协同设施不足,技术支持不够。服装设计作为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需要与市场、产业结构密切结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装饰性和时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学过程中专业协同设施及技术支持严重不足。例如,大多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设施仅仅具备制作服装的基本缝制设备,没有比较完善的钉珠、烫钻、绣花、印花等提高服装审美和实用价值的服装基础工艺实验室,局限了服装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知识面的掌握比较单一,学生所学知识无法跟市场需求同步。

(3)设计类相关学科没有进行整合式教学,理论、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比较孤立,不够整体、全面,无法适应市场要求,导致“毕业即失业”或就业“适应期”太长的现象严重。学生应从市场产品设计要求入手,按企业要求进行款式、图案设计以及其他特殊工艺设计及加工,营造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整体全面地完成合格产品,把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工艺技能训练相互合理衔接来保证专业技能综合应用性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缩短毕业生在工作后的“适应期”,变“毕业即失业”为“毕业即就业”,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

(4)课程考核评定标准不尽合理。服装设计类课程考核评定标准比较单一,基本都是实行的单独科目独立考核形式,以代课老师独自担任审核评定工作,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配置结构往往又缺乏“双师型”教师,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不足,致使考核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服装设计是个整体的、规模较大的、典型的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专业,应以市场需求的全方位的实用性人才为依据,打破课程界限,建立校企协同式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2服装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内容

当前中国服装行业正处在待转型时期,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改革要以实践教学法为出发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动力,以促进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广。

(1)服装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引入实践性教学法是完善传统教学法的突破口,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看作是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结合实践教学命题设计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实例化,对企业在线产品进行筛选,引入有实用价值、学生感兴趣和根据企业实际在线生产产品而精心设计的“典型实例”,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命题设计,以该“实例”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为动力,以综合实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将学校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融合,工艺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把所学专业知识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协调理论知识与实操知识内容的衔接与穿插,相互合理衔接,确保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满足市场对教学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要求。

(3)加大服装基础工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专业协同设施的配制。服装设计专业学科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学校需要为其创造实践平台,服装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扩充课堂以外的知识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为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服务,满足服装各种制作工艺的基本要求,营造实践环境,促进教育理论、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4)设计类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式教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与高校教学改革方向及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对服装设计类课程体系进行重组,打破课程界限,采用全开放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将市场需求及时介入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命题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实践教学,提高校企合作模式的力度,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加入典型的实践性综合性题目,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综合运用水平,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及学生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术能力。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服装行业;专业人才;人才培养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我国的服装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服装业成衣生产的制造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的竞争力较弱,品牌的附加值极低。市场经济证明,要在激烈的服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品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树立、把握、运作服装品牌的形象效应,不单是款式设计方面的问题。

一、服装行业现状

我国现今的服装行业可分为订单生产、品牌经营、批发加工等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从管理手段、技术设备到品牌价值含量差别都很大,企业的岗位按产品运作流程可分为产品企划、信息分析、面辅料供应、产品设计(款式设计、版型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策划、广告宣传、店面陈列等环节,就来样加工型企业而言,产品报价、成本核算的高低是能否抓住客户的首要关键,而成本核算与主辅料成本(供应渠道价格的差别)、加工成本,管理费用又是密切相关的,这些都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然存在的。所以,企业要求专业毕业生不光是理论中的纸上谈兵,必须是具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又能在产品运作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

我国在近20年的服装专业教育中,办学层次与特点较为模糊,毕业的专业人才能力单一,在专业实践中先天不足,专业上缺乏现代化的操作理念及品牌运作意识。通过社会调研与企业实践,我们不难看到现在国内的服装企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开始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中急需懂技本、动手能力强、把握流行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并能准确表达品牌定位风格的高级专业人才。

就服装院校而言,学生应该在业务上既具备准确地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又能在企业的变革中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及专业素质。突出模仿与创新的能力培养,将培养目标定为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服装专业教育是对人才的培养,走的是实用型路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培养供应什么样的人才。当今企业对服装设计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只会在纸上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或者空有一个美妙的构思创意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当今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发展,使企业、产品、人才和市场出现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变化。

三、培养手段

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多年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本专业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生的设计是准理念型的,思维无法拓展,市场应变能力差,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为此,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缩短或提前结束学生的这一磨合期,使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很快地适应和理顺设计与生产和市场。

目前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作为设计类基础课程。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

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法则和形式规律,以及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建立完整的服装设计体系概念。一般中小企业生产流程是设计稿――设计总监定稿――打样版――车样版――试衣――设计师修正――修版至符合设计意念――样衣编号――根据市场确定生产数量――采购面料大货――下单――销售――售后反馈,基本的这样一个流程进行着由一个理念转化成成品的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重点强调时装画的技法,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的,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作品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一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篇9

诸如此类的问题尚缺乏清晰的答案,远没有解决,“甚至连对创造力下一个统一的定义都很难。”即使如此,教育中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却从未停止。21 世纪人才竞争激烈,人才竞争的根本体现在创造力上。纵观法国、意大利等服装设计强国,无一不是在设计创新能力上具有突出的优势。因此,在我国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大力提倡品牌和产品创新以及北京市建设“时装之都”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服装设计人才,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建立创造力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我国的服装艺术设计教育虽然经历了 20多年的发展,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上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服装艺术设计是一种思维创意活动,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贯穿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国外服装设计教育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在设计人才创造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对国外服装设计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研究成果、培养模式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为我国服装院校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提供借鉴的经验。

一、关于创造力及创造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美国学者 Feldhusen 和 Westby[1]提出,所有创造力的产品和想法都包括以下元素: 新奇性、有效性。新奇性,有时也被称为原创性,指的是脱离熟悉性。有效性,指的是有创造性的作品能得到某种美学性、艺术性、精神性或物质性的结果。有创造力的作品必须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任何有创造力的作品都会处于一个衡量创造力的连续坐标上,这个连续坐标的一端是作品对于作者是新的、有价值的,而另一端是作品对于一个社会的大部分群体来讲是新的、有价值的。这就是说,创造力是有不同水平的。教育者的任务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通过与服装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访谈,美国研究者 Tracy Jennings[2]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供同行借鉴。

( 1) 学生和教师对“创造力”概念的不同理解会导致课堂上的误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需讨论什么是“创造力”并详细讨论怎样评价和评估创造力在学生作品中的应用。

( 2) 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习一些技巧而加强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热情、思路开放及自信心会对创造力有帮助,而胆怯和缺乏主观能动性是创造力发挥的障碍。由于创造力是与知识范围有关的,对服装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是获得灵感、提高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 3) 场合及物理环境对创造力的发挥有显著影响。作业应尽量少设限制,并给予足够的要求说明; 教室应宽敞并有各种设备供使用,颜色应是中性的; 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独特学习方式,适当提供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的作业和环境。

( 4) 学生与自己的作品有强烈的情感上的联系并渴望得到承认,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作品多参加时装会和时装设计竞赛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Wright、Cushman 和 Nicholson[3]在 2002 年做了一个调研,旨在发现服装设计工业雇主与服装设计工业教育者们对评价服装设计本科毕业生的成功因素有什么看法。研究发现,两组人士都认为,一些感性特征,包括个人能量、对服装设计的热情及创造力对服装设计毕业生的成功很重要。由此可见,刚出校门的服装设计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知识外,创造力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时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关于服装设计课的创作过程到底有没有明确的理解? Murray[4]在加拿大怀雅逊时装设计专业学生中做了一个调研,其中有一个问题是: 学生是否可以明确地阐述创造过程的存在和本质? 为了找到答案,在完成了一个时装设计的各个环节工作之后,34名学生按照 Murray 的要求来回忆并描述他们的创作过程。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都表示经历了一个多步骤的创作过程。具体步骤包括:产生创意、收集信息、整理选项、细化选项、头脑风暴、实施创意、简化创意、想象完成产品、考虑细节、重新组合、考虑各种可能性、提问、定稿、反思、实验及制作,这些步骤大多与文献记载吻合。没有一位学生经历了所有的步骤,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要知道他们如何具有创造力,什么时候有创造力,并且什么会激发创造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创新性。

二、国外服装设计教育创造力培养的模式和特点

1. 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清晰的定位

从对国内外多所服装院校的考察调研看,无论是北美、欧洲等地区还是日本、中国,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都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这种多样化或许与产业需求、大学整体目标和定位有关,不论是什么类型的院校或处于高等教育什么层次,各院校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清晰的培养定位。这也是这些院校能长期适应环境变化并确立在服装教育领域地位的原因。不同类型的院校都为服装产业培养了所需要的设计人才,满足了产业界对设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各院校的培养目标中普遍强调的。具有代表性的如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 MMU) 提出的六点服装设计教育培养目标中,第一点就是“全面开拓学生的创作能动性”,其他五点包括: 培养学生的理解认知与评判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能力以及寻找相应解决方案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将之与实际工作结合的能力; 逐步加强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我批判与评价的综合能力。著名的日本文化女子大学提出的目标则是: 以培养涉及服装时尚产业界各个领域的世界认可的优秀人才为宗旨,“创造全新的美与文化”是其办学的精神。

2. 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良好环境

国内外知名服装院校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这与各院校所处的产业环境、培养目标和定位是相适应的。从考察的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看,虽然各自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大部分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学体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在课程设置上由基础到专业,而且强调设计、技术和市场的紧密结合,强调与服装设计过程各个阶段的对应。也就是说,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自由和想象的空间,但更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训练和专业知识积累。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服装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其教学计划中提出的目标为: ( 1) 设计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制图等案头工作外,传递设计时的听、说、写等技能也应考虑在内; ( 2) 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能够独立地进行严谨的分析判断以及自我批判的工作; ( 3)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 4) 通过全方位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我积极扩展学科视野的意识。良好的环境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国外院校不仅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形成了激发学生设计创作灵感的氛围,而且博物馆和图书馆等也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或资讯。

3. 重视学习过程

如果说国外各院校在培养目标和定位、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上有区别的话,但在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点上却相当一致,这也是目前国内院校最缺乏的。强调过程教学的原因是: 设计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其结果自然会随着过程的演进而不尽相同。设计结果固然重要,但却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对整个设计过程进展的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过程的每一步都记录下来,做成 Portfolio( 作品集) 。教师对学生完成作品的每一步表现都有评价,而不是根据最终结果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认为,一个设计师的才华是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终的效果图只是那个时间段里的作品,没有未来性,而过程中的草图、图片、面料小样收集、颜色分配等才能体现设计师的亮点和创新点。

4. 注重个性化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个性的鼓励和自由的氛围,这也是国外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中所强调的。正如我国院校的服装设计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而法国等院校则更强调学生自由个性的设计能力。后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主动性。如法国的服装专业课程中,“记忆”和“发展”构成了重要的两部分。它们有一个相当长的关于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服装款式发展历史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绘制出每个阶段的数百款服装式样,并努力记忆下来。这门课程的设置原理很简单: 只有掌握了很多优美的词汇,你才有可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发展”是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个人能力的一种发掘。无论是对于在校学生还是已经从业的或者成名的设计师,设计的原创精神是最被推崇的,甚至对于某些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原创性是他们的职业生命。在学校里,学生的创作热情虽然得到鼓励,但是在设计课程上,教师却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怎样从历史的材料或生活的片断中来发掘灵感,而不提倡无理无据的妄想。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是教师的工作重点,但是学生在创意过程中思维的连贯性则会被一些教师忽略。法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就非常注重这种思维连贯性的培养,认为这种连贯性是一个成熟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三、启发与借鉴

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服装产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从对国内几所院校的实地调研考察看,在服装设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特别是一些院校通过频繁的国际交流或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或借鉴国际先进的服装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应该看到,我国服装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加之教育体制和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服装设计教育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创造力方面,与国际知名院校尚有一定的差距。

( 1) 国际知名服装院校都有清晰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定位,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而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历史较短,有些院校尚未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作出切合实际的定位,或培养目标的描述较笼统、概念化,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而服装设计人才创造力培养的有效性需要在清晰的目标和定位下获得,不同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在创造力培养的连续坐标上找到自身的位置,形成自身的特色。

( 2) 国际知名服装院校注重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一致性,注重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形成了与服装设计过程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国内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仍需要通过改革,加强与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一致性; 需要基于服装设计过程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加强专业课程间的衔接,使学生掌握设计过程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3) 国际知名服装院校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互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等,都被证明是服装设计创造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国内服装设计教育差距最大的应该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多数教师没有产业实际工作经验,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够灵活,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等,导致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甚至是教师“讲设计”、学生“听设计”,而不是在教师指导下“做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积极引进有业内工作经验的教师,扩大国际交流,开拓教师视野,鼓励教师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设计创造力的关键。

篇10

选择“生态与童趣”为赛事主题

此次大赛以“生态与童趣”为主题,旨在提升我国儿童生态服装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发掘和培养童装设计人才树立中国生态童装新形象,搭建童装产业上、下游互动平台。倡导纯真,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对生态童装和给予童年天真无邪,活泼健康文化的关注。

大赛面向全国广聚人才

中国有3.8亿儿童,近40万家童装企业,但却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童装品牌。国内童装之所以缺乏竞争力,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专职童装设计师数量不多,很多设计师主要以成人服装设计为主,对于童装只投入极少的精力,童装整体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此次设计大赛面向全国(包括港澳台)童装企业设计人员职业服装设计师及服装院校。艺术院校师生征稿,就是意在挖掘和培养服装设计人才,搭建产业集群地和设计人才的桥梁与通道,让更多的童装设计人才参与进来,推动国内童装设计水平。

时尚精英出任评委

评委方面,大赛聘请了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专业院校知名教授和童装行业及时尚界权威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制订大赛评审办法和作品评审。全国政协委员,国内知名服装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吴海燕女士担任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

大赛决赛地选定织里

湖州市织里镇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第一家“中国童装名镇”。“织里”已成为中国童装的代名词织里镇委书记陈鑫堂表示:“织里作为中国三大童装产业集群之一,要实现童装产业的“5・5工程,即打造生态型、规模型、品牌型,科技型、外向型的产业形态,将织里建设成为:生态童装先进制造中心;引领中国童装设计中心;中国童装品牌聚集中心;童装的营销中心;童装产业的信息中心。使得织里成为中国最大的童装品牌聚集地,并在国内外市场创造巨大的影响力。

本次大赛将帮助织里童装产业集群地成功转型,成为具有创意型、环保型的品牌产业集群地,开启一个时尚创新、绿色健康与商业价值完美结合的童装时代。

中国织里童装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家利先生说,中国童装城作为本次大赛的冠名单位,是为了选拔优秀的设计师,帮助中国童装产业从产量优势发展到设计优势。同时也为织里童装城的品牌提升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供有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