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材料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材料学习总结

篇1

关键词:建筑材料学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U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11-02

《建筑材料学》课程是目前广大高校中土木工程专业、交通(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然而由于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加上一些同学也不太重视,学习过程中往往不得要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本门课程,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1 建筑材料学课程特点

1.1 内容庞杂,系统性差,课时短

建筑材料学课程教学内容繁多,包括石灰、石膏、水泥、混凝土、砂浆、钢材、沥青、墙体材料、防水材料、建筑陶瓷等十几个门类上百种材料,且各类材料相对独立,各个章节连贯性较差[1]。学习过程中极易感觉到杂、乱、理不出头绪,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并产生厌学情绪。另外授课时数有限仅为32个学时,倘若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方面每节课的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只会越学越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疲于赶进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1.2 概念多,叙述性内容多,实践性强

建筑材料学课程中材料种类繁多,相关章节内容同样有三多:概念多、专业术语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课程中大多数是叙述性内容,主要是各类材料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且多数是定性,半定量的分析,缺乏逻辑性和理论计算分析。比如按照混凝土强度进行配合比设计中,水灰比的采用,单位用水量的选用等等,很多数据都是大量经验性的总结,没有一定实践经验为基础只能靠死记硬背。这些特点使得很多习惯于数学、物理等逻辑性强课程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甚至丧失学习自信心。

基于建筑材料学课程以上特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面上好这门专业课,适应无机非金属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产生自主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专心致志的学习毅力。“叶可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在课题难度性质在一定范围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学习动机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学生的精神需要[2]。

进入大三的学习阶段,很多同学开始对就业问题表现出莫大的兴趣,希望学有所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差别对待:课程对就业有用我就学,对就业没有用我就不学。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也常列举往届一个同学的真实例子,这个同学就职于商品混凝土行业并担任主管,他亲口说,就业后还经常把这门课的教科书拿出来翻,上课时没觉得有多重要,上班了就知道多重要了。通过这样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同学们知道这门课很重要,而且的确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渴望成功成才的内驱力,投入到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

另外一定要明确强调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合理选择与使用建筑材料。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是否恰当,会对工程的造价、质量、工期、功能等各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3-4]。通过介绍一些由于建材选择使用不当造成的工程事故实例:如1999年重庆綦江彩虹桥整体坍塌造事件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大部分的教学楼因材料使用不当而夺取了大量中小学生的生命;学生们在听了这样一些内容之后,往往感受震动很大,印象很深,加深了对这门课的重要性的认识。再如,世界各国的混凝土所面临的耐久性问题已相当严重,例如北京西直门旧立交因钢筋锈蚀导致部位不同程度开裂,维修耗时耗力。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若全部进行修复所需费用非常巨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和保证建筑材料耐久性的重要意义,学生既爱听,也易理解,因此积极性极高。

3 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3.1 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学课程内容繁杂而教学课时偏少,教学内容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太可能的,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有所侧重。考虑到本专业就业后主要是面向工程施工,对现场施工中应用较多的材料做重点介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有主次之分。该课程的讲授重点是基本性质、水泥、混凝土、沥青四章,其他如石灰、石膏、墙体材料可以做一般性介绍,砂浆章节可以看做细集料混凝土进行对比学习,木材及其他防水、绝热等建筑功能材料可以采取自学讨论的方式。在重点章节中也要突出主次,比如水泥一章中应把硅酸盐水泥、通用硅酸盐水泥作为重点,详细讲授硅酸盐水泥的熟料矿物组成、水化反应、硬化机理、水泥技术性质和标准要求、腐蚀及水泥品种的选用等。

3.2 教学内容要有条理性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有力武器,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高职的培养目标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掌握高新技术, 能参与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过硬、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应用、建筑材料的性能以及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技能等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如何根据《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统筹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符合当今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成为我们目前最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

建筑材料是指修建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如土、石、砖、木、金属材料、混凝土以及各种防水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等。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它的品种、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使用功能和耐用年限,而且也制约着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建筑材料》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是通往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以及毕业后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习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奠定基础。《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内容庞杂且散,其中讲述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涉及许多学科或课程,其名词、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各种建筑材料相对独立。(2)该课程中公式推导较少,而大部分内容以叙述为主,许多内容为实践规律的总结。这使得部分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这些逻辑性较强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方法转不过弯,不得要领,逐渐失去了学好《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信心。甚至有部分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同学干脆就不听,在玩手机,听歌,吃零食,睡觉,看小说,甚至讲话,教学效果不理想。(3)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好教学重点内容,科学地规划课时分配,在课时减少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得《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较高层次,它所培养的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群体,属于高中后教育形式。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原有《建筑材料》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教学大纲编写力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突出认真细致、创新意识,强调动手能力,内容翔实,实例丰富,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同时,应及时地了解有关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仍然采用课堂讲解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各类建筑材料的应用以及工程实际应用的建筑材料了解得较少, 进而使得部分高职毕业的学生不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任教《建筑材料》课程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讲些,学生要做到多做些。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熟。目前《建筑材料》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中高新技术含量低,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不断出现的今天,建筑材料品种多达几十类上百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施工中的工艺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进行泛泛地讲授,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根据《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 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 对教材中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部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2) 对教材中的传统材料与新材料部分采用讲授、参观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3) 对教材中的材料检测手段采用实验考核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 任教于《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师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的变化,在教学中重视以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为主,及时向学生传导新信息、传授新工艺,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行业需要的、够用的建筑材料知识,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专业技术特长。

4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培养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己任,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界同仁的共识。教学内容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庞杂且散、涉及方面多,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材的选择方面, 教材的选择要有专业针对性,要选择一本好的、适合高职教育层次的教材。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专业很多,我们不能为了贪图方便,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一本同样的《建筑材料》教材。适合的教材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自学。(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简单介绍其他一般内容。(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试验员、质量员和材料员。因此,结构材料知识的学习应以强度为主,墙体材料的功用以维护功能为主。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等发展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往往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不能适应建筑产业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需要。为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需求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要体现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反映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及工程技术发展动态,使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教学效果,即学生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能力,而且关注的是学生的水平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建筑材料》课程作为考试课, 期末一张试卷,即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一张试卷的考核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建筑材料》课程理论的掌握,忽视高职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查。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未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而且,考核形式单一、枯燥,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就必须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 即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突出技能考核;个人实训考核与集体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以及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结合起来。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技能上,把考核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中。考核方式采取突出能力、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理论性强的内容,采取学期末考试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操作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则对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试验过程的表现以及单项技能实际操作、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等综合方式进行考核。

随着建设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材料》课程建设还须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合力,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实践,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红芳,陈蓉琳.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改进措施及转变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4, (2):23―24.

[2]穆忠绵.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74―75.

[3]季 翠 华,吴 琛.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3,(15):25--26.

篇3

关键词:建筑材料;水利水电;教学改进

一、高职水利专业对建筑材料课程的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无论是在农业还是水利等领域都在兴利除害、造福人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必须高度重视其安全运行的使用年限和耐久性问题,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高职水利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有建筑材料类的课程。建筑材料在工程造价中的占比很大,有的甚至可以达到60%以上,而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和项目作用的充分发挥。由于建造环境非常特殊,水利工程有很多不同于普通建筑工程的特点,对其使用年限和耐久性等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材料在选用上也有偏向性,只有在教学中针对专业特点,有的放矢,才能切实让这门课程对高职学生起到实践指导的意义。

二、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建筑材料课程几乎在所有涉及到建筑和构筑物的专业中都有设置,并且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传统建材、新型材料和建筑装饰材料等内容。对于水利专业,这门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石,比如,《水工构筑物运营与维护》《水利施工技术》和《水利工程招投标》等。针对水利专业的特点,该门课程会适当缩减装饰材料的内容,而将其他内容的比例相应地调大。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并不是特别乐观,高职教育模式很久以来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从教学方法到教材有不少都类似于本科模式的压缩。针对这样的情况,也为了适应教育部制定的《2016年高职院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职业教育文件的要求,围绕并落实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紧跟新形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出几点教学改革思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目前的综合教学实践,水利专业建筑材料课程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1)讲述内容多,较枯燥。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多种建筑材料及其具有工程意义的实验性资料,概念性内容多,比较难于记忆和学习;(2)系统性欠缺,综合性强,涉及的拓展知识广。建筑材料有几十类上百种,内容繁杂,且各类材料特征性强,自成系统;(3)授课课时少,教学理论讲述多。针对上述课程特点,如果还是用老师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有疲惫感,从而产生厌烦情绪。每种材料都要讲到其性质、功能、应用、生产、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知识,导致课堂教学不够有趣和生动,实践性也欠缺。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建筑材料种类繁杂,课堂上每种都详细讲到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上讲课的关键是不要过多强调繁复的术语,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材料性质如何应用上,同时结合案例和工程实践。笔者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一条合理的思路,可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联系”。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判断和应用建筑材料,而应用的前提又是对材料性质的掌握。因此,“一个中心”就是以材料性质为中心。材料的组成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材料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些关系是掌握性质的“第一个联系”;材料在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外界环境会对其有一定影响,性质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第二个联系”。例如,讲解水泥这一材料的运输和储存时,首先重点讲解水泥的化学性质和成分,在应用中综合考虑环境因素,这样在讲水泥运输和储存要点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要严格防水,储存时间为什么一般是3个月等。

三、课程阻碍与授课方法改进

纵观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地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在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育的同时,还接受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而我们的职业教育恰恰在实践环节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填补的。(一)努力使实验报告贴近现实。现在不少教材和课堂的实验报告还是老模板,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工作后才发现新报告不会写。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学生实验报告应采用最新的标准进行编排设计,内容应尽量符合以后的岗位要求,这样才会让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满意。(二)分小组与团队完成任务。现在的学生在走出校园开始工作后,普遍会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团队协作能力差,欠缺良好的沟通能力,让用人单位普遍感到头疼。而这一素质是可以在学校中培养起来的。比如,在课堂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团队选出小组长进行组织并总结讨论结果,其他成员在发言时持续补充,这可以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树立团队意识,学会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三)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趣味性。高职学生本身有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等特点,这决定了教师一定不能只顾埋头在讲台上讲课,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降低其积极性。要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好玩有趣,生动活泼,教师除了要不断改进自身语言风格外,还应该不断增加新的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和教学录像等,通过直观的图形、声音和文字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于实验课的讲解,可以利用实验操作视频和录像,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分组动手合作进行试验,去发掘探索。比如,在讲标准水泥用水量时,可以给学生几个用水量阶梯,让他们自己去试验,使其通过试验找到标准用水量。再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工程案例,或者讲一些与材料相关的小故事。例如,在讲石材时,可以用校园里的石拱桥和石铺小路举例,还可以让学生去看看校园的石碑石刻,在讲防水材料的憎水性质时,可以拿一块防水卷材进行现场演示。(四)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来拓展学生知识面。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展览和会议,每年可以带学生出去参观会展,让学生直接接触一线企业,面对面交流和咨询,了解企业实际关心的问题,进行市场询价,了解市场行情和需求,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也能了解前沿技术和趋势,并且能直观地学习到材料都用在了哪里,是怎么用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在一旁补充讲解基础原理,并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时间虽短,但是学生会受益匪浅。(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目前的考核形式大多是考试或考查。平时作业和出勤占比在20%以内,其余是期末笔试成绩。这样的模式从实施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1)不够公平。过于关注学习结果而轻视过程,会让平时踏实努力的学生失去积极性,若考试再发挥不理想,就会得到一个不够公平的成绩;(2)评价片面。平时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容易被忽略,而过程正是学习的重要部分,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踏实勤奋,学习态度积极良好,最后的优异成绩是水到渠成的,若过于重视最后的笔试成绩,会让部分学生投机取巧;(3)引导偏差。误导学生只重视出现在考卷上的内容,而忽视其他知识点,产生知识盲点或模糊点。因此,传统考核模式在检查教学效果和督导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方面的反应不够准确。针对这个问题,建议使用全过程考核方式。全过程考核方式,是指考核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关注期末考试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跟踪并反馈学生在每个学习节点的真实情况,既要兼顾理论的掌握,又要兼顾实践能力的锻炼,而在考核中也要纳入包括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软性评价;成绩的最终评价也可以包括定性与定量两种方式。这样能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努力,有利于提高其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并且能更加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结果。

综上所述,建筑材料这门专业基础课的改进,既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暴露出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要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并且让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现代职业岗位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在实践与积累中不断改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时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作者:张佳丽 杨林林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建筑材料;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

当前,在中职学校课堂存在一些异常现象,教与学存在较突出的矛盾,如有些教师抱怨上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很困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上课不专心,理解能力欠佳,存在较普遍的厌学现象。中职学校课堂互动气氛很不活跃,或无序,效率低。特别是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更是经常开小差,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较薄弱。中职学校《建筑材料》是探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生产与加工方法和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产品质量检验极其如何合理应用的学科,它是建筑类专业学生重点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通过本课程教学,能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牢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且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也为今后开展建设工程实践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内容广泛、概念多、专业术语多,而且涉及相关学科也较多,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因而,要教好这门课程必须付出大量的辛劳和智慧,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训技能。教师要善于研究专业教材特色和学生特点,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能紧紧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认真做笔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教学中,就如何做好《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组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长时间的探索思考,总结形成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以讲授与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要讲究语言和表现艺术,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还要准备大量专业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以表现材料的震撼,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统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筑材料》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均很强的主干课程,教师倘若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课本章节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其结果肯定是平淡枯燥,难于让学生上课精力集中,也无法实现引起共鸣,其结果必然是激发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针对课程特点,教师课前一定要花大力气认真备课,大量搜集整理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准备教学文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第一节课,巧妙的开讲可以让学生感受学科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建筑材料》第一节课是绪论课,绪论课不仅要讲授课程的知识要点,而且要通过介绍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等专业特色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把《建筑材料》绪论课变成展示建筑材料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中地位、作用与贡献的窗口,可以举例说明建筑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起居离不开建筑材料,城乡建设、交通物流离不开建筑材料……一句话人类离不开建筑材料,从而提高学生对学好这门课程的意愿和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述建筑材料发展史的时候,很有必要举些著名建筑工程、材料趣闻轶事、建筑大师成长故事,让学生增加专业认同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给学生展示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安平桥以及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并告诉这座桥就位于我们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这尊石雕是座落于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举世文明的建筑工程影像资料,例子从介绍北京故宫谈到法国卢浮宫,从介绍上海金茂大厦谈到台北101大厦,从介绍埃菲尔铁塔谈到悉尼歌剧院,从介绍国家体育场鸟巢谈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工程实例,向学生展示了宏伟壮观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及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类型,让学生真实感受建筑材料和建筑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从课程学习被动、教材内容乏味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第一节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潜心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成效显著。

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通过巧设课程案例与课堂讨论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事物的本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课程实际内容巧妙地运用实际工程案例,由教师引导介绍、分析和设计,接着让学生参与,在分析具体工程案例的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学生针对所给的案例材料主动思考,进行比较、分类、分析、归纳与综合,特意安排案例让学生独立思考,透过工程现象看本质,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成功与否在于课程案例的设计,应以工程实践所用建筑材料为主线,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巧妙的构思,编制出具有实用性的工程案例。例如,在讲解《建筑材料》中石灰这一章节时,教师但凡设计这样一个案例:教室里使用石灰砂浆抹面的墙面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网状裂纹,有甚于此,在个别部位还发现凸出的放射状裂纹。据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出以下问题:(1)出现网状裂纹的原因是什么?(2)出现发射线裂纹的原因又是什么?之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5至6人分组讨论效果较佳。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表达看法,最后由教师一一点评,进行答疑解惑,告诉同学们出现网状裂纹的原因是石灰在凝固过程中蒸发游离水引起尺寸和体积的收缩,而出现发射线裂纹则的原因则是配制石灰砂浆时所用的石灰中混杂了火石灰。这2个问题学生明白了,又提出新的问题,如石灰砂浆抹面的墙面除上述问题外,还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以后,教师又可刨根问底,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在使用石灰时通常必须掺入砂、纸筋等填充材料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陷入深思,引导学生从石灰的硬化原理中找答案。采用诸如此类的案例教学,师生互动,不断地演绎出许许多多专业问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直接感知与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通过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参观教学、实训教学、直观演示等方法。《建筑材料》课程牵涉知识面广,涵盖了十多个系列上百个材料品种,内容繁杂抽象,概念多,很有必要导入实践教学,建材实验和实地参观能够形象直观地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课程知识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一要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是《建筑材料》课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把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加深他们对建筑材料性能的理解,有力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试验技能。譬如,在水泥试验中,通过试验测定建筑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然后检验水泥的安定性和强度;通过直观的混凝土试验,学生容易掌握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试样制备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定方法和步骤;在沥青试验中,学生掌握了石油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等三大技术指标及其测定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科学安排实验是学生学习建筑材料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重视参观或实训教学。百闻不如一见。

学期初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水泥厂、混凝土预制厂、建材市场、建筑工地,使之对建筑材料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对今后的深入学习将大有益处。在学期末可再次组织参观,使得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往往能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建材知识。如果条件许可,应安排学生到实训工厂或建筑工地跟班学习实践,这样能把课堂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通过专业实训使学生加深对建筑材料与施工、工程质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理念和建筑安全意识。三要重视能工巧匠的经验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筛选在某一个门类有特殊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带着建筑材料实物来课堂现身讲解,结合自身工程经验,增加学生对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实用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尤其要用好多媒体教学,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所安排的教学计划,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合适而强大的教学媒体。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于口述模式,教学信息量有限,教学效率不高。与其相比,多媒体教学容易表达一般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内容,能够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取代抽象的概念,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直观动态画面,非常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简单易懂,使得教学过程事半功倍。《建筑材料》课程具有内容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而且涉及到各式各样的建筑材料,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看到全部实物,比较缺乏清晰的感性认识。

与其相比,多媒体课件可采用大量的图片信息来弥补这方面不足,例如教师尽可能多地展示各种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石材、墙体材料、屋面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实物照片,吸引眼球,可以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认识庐山真面目”,十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材料性能的认识和掌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讲授硅酸盐水泥与掺混合材硅酸盐水泥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观看一个实例:在建造某水塔时,原设计应用硅酸盐水泥进行滑模施工,意外情况发生了,施工过程因硅酸盐水泥用光,施工负责人不加思索地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代替,更为糊涂的是,没有及时放慢施工速度,这一严重错误的施工方法导致施工中水塔倒塌、人员严重受伤的事故。从这个多媒体视频案例表明: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材料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建设质量与使用功能,也关系到人们健康安全问题。因此学好建筑材料这门课对今后从业相当重要,无知将导致安全隐患或事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发展迅猛,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如雨后春笋。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建筑材料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工程实例,补充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全力以赴使《建筑材料》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刚.建筑材料课教学新方法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2005,24,(3):227-229.

[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0-01.

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11-02

教育部2015年10月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一线教师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从未停止,近年来自下而上发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就成为了关注点和热点。

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知识类的基础性课程运用更为广泛,但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互相穿插,有较多实验活动开展的课程应用较少,而《建筑材料》正是这样一门课程。本文旨在根据教育部有关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的导向,基于对翻转课堂应用要求的分析,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特点,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应用的可行性,以提升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应用及其要求

(一)翻转课堂的应用

自2012年起比较成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并逐渐引入国内,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均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它是一种课下进行知识传递,课上完成知识消化吸收的教学模式。主要特征体现在:教学流程的重新构建;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改变。

(二)翻转课堂运用的要求

根据翻转课堂特征不难发现,除受具体课程的特点影响外,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并充分发挥优势要求教师具有相应能力并配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条件和资源。

1.教师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知识分布及授课对象特点,分析斟酌组织形成符合学习认知的层次性知识点分布,确定适合课前学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升华的内容;同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教学程序设计,不但要针对具体环节如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进行组织,更重要的是实现课前、课堂和课后活动的良好衔接;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互动和交往能力。她不仅仅只是师生互动,还应该包括活跃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思想碰撞;交往能力则侧重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课堂,师生建立平等的基础,除相应的心理素质外,也要求教师针对对象的特点,在课堂内外以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方式、语言和行动进行交流,保证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顺畅和有效;再次,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除目前广泛使用的ppt以外,还要求教师可完成视频录制、剪辑供学生课前学习;熟练使用网络通讯软件或教学平台等进行师生互动等。

2.教学条件和资源方面。教师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制作、加工学习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而学生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进行学习和分享、交流;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除课堂阶段外均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和网络进行。

如果说软硬件是实现有效翻转的工具,那么完善的课程资源就是实现翻转的载体。翻转课堂需基于相应的教学资源,在翻转课堂应用较为广泛的美国,正是有包括“可汗学院”在内的公益性组织及教师自己开发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使众多的翻转课堂得以实现。而且,学习资源不仅有“微课”类的视频资源,还包括实践性课程的实训条件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

二、《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一)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土木类专业均开设《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结合专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结构基本相同。以笔者所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课程内容包括: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建筑砂浆、混凝土、钢材、墙体材料等,涵盖了主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材料。课程内容涉及建筑实体的方方面面,综合性较强,同时各种材料之间性能及应用相对独立,知识的系统性较差。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目前有关建筑材料性质、应用及检测仍通过理论部分进行讲授,再通过实验掌握部分建筑材料的检测技能并加深对材料性能的理解,根据学校实践条件差异,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课时分配不尽相同。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相对独立,对应某一种建筑材料或者材料的某一方面性能均有对应的实践内容,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穿插的。

(三)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工程实际亦结合较为紧密,因此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较好,该方法是一种让学生在情境和任务中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方法,其与《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吻合,应用效果较好,且取得了不少教改成果。

但由于该课程综合性较强,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未能实现知识及应用融会贯通,限制了“任务驱动”等教学法效果的发挥。特别是在任务驱动的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协助学习采用传统模式实施效果欠佳,资料收集和信息分析方向难以明确,效率较低。因此综合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好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形成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了可能。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应用于建筑材料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教师的分析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点,教师不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也合理组织教学程序。通过对课堂理论讲授和材料性能检测实验进阶衔接的教学设计,教师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故同时涉及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特别在实践操作部分,目前常规采用的是教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再实际操作的模式,不论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实操过程,师生之间均需要通过大量的交流互动保证实验过程安全、操作正确和结果合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积累了良好的互动能力。

经历多次课改以及各院校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均具备了较强的ppt课件制作能力,资源检索、多媒体资源的获取和开发也具备一定基础,部分教师甚至已开展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尝试[2]。

(二)教学条件和资源的分析

目前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教师均拥有智能手机、计算机,学校亦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开发软件;学生均拥有智能手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渐提高;学校及城市网络覆盖良好,具备了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条件。

就课程资源而言,《建筑材料》课程的相关资源非常丰富,该课程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建筑材料应用案例资源充足,主要实验均有指导视频,大多数院校亦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实训条件或精品课程网站,通过教学团队针对性地补充和延伸,课程资源可以满足翻转课堂教学需求。

(三)翻转课堂与任务驱动结合的分析

1.以“任务”作为主线。把握《建筑材料》课程的主线:以“(钢筋)混凝土”技术性质和检测作为总任务目标建立框架,根据“(钢筋)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性能要求,将总任务分解为石灰(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砂、石、钢材等技术性质和检测的子任务,同时覆盖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性材料等相关知识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相应地细化至各子任务,而子任务作为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载体,应通过在创设的情景中下发、分析、完成和评价,达到相对应的教学目标,进而完成总任务实现课程的教学总目标。

2.以“翻转”凸显主体。不论是任务驱动还是翻转课堂教学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后者更是将该要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翻转课堂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运用,可用于材料性质的理论部分,亦可用于实验操作的实践部分。就课前而言,对前者按照常规课程的要求,合理确定课前学习知识要点及范围,针对性地制作或搜集相关课件、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对于后者除上述内容外,可结合课程特点增加材料检测交互实验(动画),在学习材料基本性质和检测仪器操作要求基础上课前完成材料检测交互实验。而课堂以及课后再对知识、操作技能予以完善和深化。通过上述形式实现对课程学习的翻转,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以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不是“任务”和“翻转”的简单拼接,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课程总体教学设计以“任务”为主线,在任务实施阶段结合子任务的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翻转”:任务下发后,学生分组对任务目标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自主开展学习并分组交流,再完成材料性质知识的学习和检测交互实验,最后由教师释疑并检查、评价学习效果。对于实验实践部分,对于操作简单的实验可实现“完全翻转”即:学生通过课下自主学习,课上直接完成实验实训再由教师检查评价;对于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可采用“有限翻转”即学生通过交互实验演练并经教师释疑检查后再进行实验实训,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语

任务驱动和翻转课堂教学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学生基于任务情境开展学习,利用任务实施有限或完全翻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形成求知的良性循环。而且,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所需教学资源等条件已经具备,将其作为《建筑材料》课程丰富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建筑材料与检测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1.引言

《建筑材料与检测》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水利水电施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教师从工程应用出发,通过关注新材料的应用进行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调整,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保管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

2.课程特点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此时还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的学生虽然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浓厚,但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广、建筑材料种类多性质特点各异,课程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任务较重,如果不及时做好归纳、总结的教学引导工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容易导致学生从开始的好奇、热情逐渐失去耐心、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3.1理论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从教学方法上看,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师讲授、专题介绍、案例讨论、学生上讲台等方式;除按教学大纲讲授课程,还将科研成果作为专题,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的眼界;每章授课内容完成后,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通过思考题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并复习本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阅读参考书、查阅科技文献资料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及研究动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互动式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安排少量学时作为讨论课,比如选择常见的建筑材料石灰、水泥在工程中应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3.2实践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场教学、实验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效果。

3.2.1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对不同情况分析的指导,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实验结果与操作技能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了解掌握基本实验知识、基本操作原理、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材料的最新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内容,并且要求独立思考,独立做实验。这样,学生不仅能明显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而且能发现自身的知识差距。从而主动学习,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可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生产现场,在现场观摩工人师傅拌制砂浆、配制混凝土、加工钢筋等工作;观察工程师在实验室如何鉴定材料的过程,并请他们讲解相关材料的质量标准。这样,既可使学生在实践中正确选用与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又可引导学生分析已竣工工程项目由于材料质量问题带来的质量缺陷。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和教师、同学、建设方、监理方和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等进行人际交往,通过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学生也学会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专业热情,确立专业奋斗目标。

3.2.2学生主导实验。

实践教学前做好教学预习安排、实验小组任务划分等准备工作,在实验准备阶段,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有关实验装置的安装、仪器的调试等工作,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的全过程,进一步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实验老师只是启发和引导。从设计实验到数据结果分析全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帮助和指导作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可以向教师请教,但主要是自己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安排学生主导实训的实验任务,一方面可提高他们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从外界不断吸取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独立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3.3教学手段现代化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电教化、多媒体等)来增强教学效果,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提升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4.教学与考核

篇7

1.1严格遵守建筑材料进场三证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材料

进入施工现场所有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首先要根据设计要求对材料的性能参数进行检测验收。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建筑材料,都提前要进行审批,才能应用到施工现场。在日常材料质量检查工作中,质监员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建筑材料进场的复验上来,对进入施工现场建筑材料的型号、品种、规格、编号进行检查,看是否与要求的一致。必须要求不同厂家、不同种类、不同批号、不同品种的建筑材料分类堆放,不能混淆。还要安排专职工作人员管理,无关人员不能随意接触建筑材料。

1.2规范检测取样环节,必须建立起规范严格的材料送检体系

要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还应该组织相关检测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能熟练规范地操作各项检测设备,掌握科学的建筑材料取样方法,并能熟知各种因素对建筑材料检测准确性的影响。还有要让所有的检测人员树立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各项检测工作都精益求精,认真完成好每项检测工作,保证检测结果规范准确。

1.3建立规范的作业指导书和程序文件,并根据其对材料进行检测

建筑材料所有的检测项目在完成检测之后,要根据相关的要求建立规范的作业指导书和程序文件,严格遵守程序文件和指导书进行材料检测。此外,在进行检测时,还要注意样品因素、人为因素和设备环境因素的影响,避免出现误差。同时,检测单位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测程序,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如:对检测仪器进行改进,使检测过程实现流水化和自动化;要建立起完善的数据自动采集处理系统,及时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检测单位还要保证检测的公正性,出具检测结果时,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检测的实际结果,不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1.4进行必要的强制性检测

对于某些设计要求和性能参数,要及时地进行强制性的项目检测,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达到施工要求,这样才能避免材料的一些主要指标不出现问题。强制性质量检测的项目包括:成品、半成品检测,钢筋的数量检测,瓷砖的性能检测,混凝土试块检测,水泥的质量检测以及有机污染物含量检测等。对于这些项目的检测要坚持不定期的抽查,每次检测都选取不同部位的样品。

2总结

篇8

(浙江省金华市建设技工学校,浙江 金华 321017)

中图分类号:TU5-4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138-01

摘要:通过分析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课程特点来探索对《建筑材料》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并提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根据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文章结合¬¬¬¬¬金华市建设技工学校实际改革情况,探索了建筑材料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建筑材料;学时;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2007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明确指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因此,改良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我院的改革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尝试,对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建筑材料课程

1.课程学时少

根据大纲要求,理论教学需50学时,实验教学需25学时左右.而目前高校的建筑材料课时普遍偏少,达不到大纲要求.如:浙江工业大学56学时(其中实验占l2学时),武汉大学52学时(实验占l0学时),兰州大学40学时(实验占l0一l2学时),南昌大学60学时(实验占l0学时),有的甚至因为总学时少而不做实验,只是带学生参观一遍实验室,看一眼主要的仪器设备.有的因结构、建筑、给排水、道桥、工民建等几个专业都有建筑材料课,但师资不足,也只能不断压缩总学时,过少的学时连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有困难,更不要说作高一步的要求。

2.综合性强,系统性差,涉及知识面广。本课程包括几十类上百种材料,有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机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内容繁杂,且各类材料自成体系,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学习中无条理可循,易感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

3.实践性强,逻辑性差,叙述性内容多,理论计算少。本课程主要内容是各类材料和工程密切相关的实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概念多,经验性内容多,缺乏理论计算分析,难记、难学,这使得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最终甚至放弃。

4.授课时数不断减少,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若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只会越学越累,很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感觉也很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课程教学方法现状

1. 教学安排不合理

当前高职《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共安排54个学时,其中实验课只有6个学时。教学课程学时数由最初的72学时缩减为现在的54学时,课程安排得比较紧,要系统而细致地阐述各类材料的性能、结构、生产、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解决这一矛盾,必然要求教师合理分配授课学时。实验课安排的比例相对较小,同时,在当前教学中,往往是先以理论教学为主,当所有的课程结束之后,才由教师安排实验,实验的进度和教学进度不一致,这种安排极不合理,反映了当前教学中对实验的重视不够。

2. 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解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筑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依靠课堂讲解和课外实验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缺乏感性认识,使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知识不符,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各类材料的应用知识以及工程实际材料的应用了解得很少,尽管理论知识掌握得不错,但一旦深入工地,并不能针对现场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更谈不上综合应用所学的材料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 课程缺少内容上的创新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2l世纪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教材编写时就要用现代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用超前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收录教学新内容,要有较强的创新意念。教材的编写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以一种积极活跃的思维,不断地修订和添加最新的内容,能够使这门课程的内容更新更准,是培养2l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但是当前所使用的高职《建筑材料》教材的思想相对显得有点滞后,并不适合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没有从当前土木工程实践出发,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不能预见各种材料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引入课堂,开发和利用具备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功能的课程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形象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教学达到简单明了、学生易懂的效果。同时,课程网络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助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真正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案例分析教学法,以实际建筑工程中出现的案例为载体,针对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关于该建筑材料的工程问题,引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某工程实际施工中,石灰砂浆粉刷过的墙壁出现了鼓包开裂现象,分析原因是由于过火石灰引起的,可以通过对石灰进行陈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引导式教学法,由于建筑材料在教材和教学中的叙述性很强,为了增加趣味性,应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掌握学习要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从被动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例如,某大体积的混凝土工程,浇注两周后拆模,发现挡墙有多道贯穿型的纵向裂缝,对于这种质量问题进行引导,从所使用的水泥人手,发现熟料中C3A和C3S含量高,导致该水泥的水化热高。

贯彻“实境育人”的教学理念,课堂讲解与分组实践交叉进行,实现交互性教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将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讲讲练练,练练讲讲,边学边练,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练”来实践,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达到“教学练”的紧密结合。

四、结束语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多而杂,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仅应该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教学改革方案,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课件,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模式等,争取使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应将课堂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围绕课程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松.对(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探讨[J].甘肃科技.2003.6

篇9

1.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该课程作为考试课,期末一张试卷,即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考核方式直接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把理论考试作为最终考核方式,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考核,那么学生学习的重点自然就在理论学习上了,对实践就不加重视,由此最多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不符。

2.教学方法落后目前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旧停留在讲台上教师口头讲授“、满堂灌”的层面上,而该门课程的特点本身就是知识体系比较零散,概念多,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具备工程实际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因此有些知识仅凭课堂理论只能是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二、建筑材料课程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既然该门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在编排课程内容体系时就要淡化理论教学,对理论知识应做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而在实践教学上强化技能培养,一定要使学生学会“怎么做”。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结合我院示范建设成果,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行整个教学在实验室完成,课程学习不进教室,即把课堂搬到实验室来。学习时针对具体材料,在材料展示室先让学生观看材料实体,然后结合学生所了解的知识讨论该材料在工程中的主要用途以及主要技术性质,教师加以总结,针对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质,重点就是学习材料主要技术性能的检测方法,对材料性能检测时教师先是对基本的理论进行讲解,紧接着就是教师现场示范,示范过程中详细讲解每个仪器的操作步骤、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之后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完全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学习“水泥”一章,显然学生对水泥的用途都很清楚,对水泥基本物理性能检测学习时,教师先针对实物进行理论讲解,之后就是动手演示,比如水泥标准稠度需水量,教师先对其概念、用途和测定方法进行理论讲解,之后就开始示范操作,操作完之后,学生提问,没有问题,就是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达到了高职教学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教材滞后的现象,我院结合示范建设的成果,课程教学团队重新编写了《建筑材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在教材的初稿上就选用了最新的规范,并且根据目前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以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求。同时为了跟上新规范的要求,我们联系出版社定期对教材进行修改,以适应新规范的要求。教师通过网站、协会等各种渠道及时获取新的规范,并贯穿于平常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内容的时效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一张试卷考核模式,很难体现出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筑材料》课程考核就要采用以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考核是全面考核,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包括学生平时上课态度、作业、试验过程表现情况等。最终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我们在考核时不仅有理论试卷的考试,还有实践操作考试,实践操作考试时编写了25套实操试题,随机抽取,抽完了即自行操作,根据学生操作规范程度评分。学生最终成绩是各模块考核分数按权重汇总的结果。这种全程性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操作学习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其他方面

为了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我院每年都开展混凝土配合比竞赛,通过近两年的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建材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另外,建筑材料课程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跟其他后续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每学期都有各种项目的技能鉴定。比如坝工混凝土试验工,通过这些技能鉴定工作的辅导和考核,也使学生的检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10

1992年10月,我被xxxx建设公司聘用,成为公司的一员。对于刚刚迈出校门的我来说,一切都需要重新认识和学习,通过在工程中的实践体验,我深刻认识到工作的艰辛,并不断告戒自己努力进取。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全面深入施工现场,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从中增长自己的施工经验。

进入公司后,我被调入xx染料厂热电站工程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由于该工程为电站车间厂房,层高为6米,总高度为36米,对于刚进入建筑行业的我来说,由于技术及经验的欠缺,只能抱着学习的态度进行工作。我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与工人进行交流,并结合相关施工规范进行检查,指出不合格的地方并督促整改,从中受益匪浅。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使得该工程在1995年3月顺利竣工。

1995年6月在重庆市xx中学教师宿舍楼建设中担任质检员.由于来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经验不是我现有的知识能所及的.所以在尽职完成我的本职工作之余,我认真学习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建筑各项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做到学用结合。严把质量关,跟班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周工作例会,检查总结施工实施情况,布置、纠正、防患下一步质量、安全工作。

2001年12月xx工程开工,2003年3月竣工。该工程建筑面积20351平方米,楼高18层,纯住宅小小高层建筑,短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建筑总高61.10米,挖孔桩基础,核心筒为筏板基础。xx工程作为xx主城区北大门的花园式住宅小区,直接影响着整个江北房地产资源开发。公司抽出精干力量,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了严密细致的施工组织设计,健全了严格的各种管理制度。拟订了工程质量进度及目标,要求高、任务重。在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使工程在2003年3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同年被xxx质量协会评为优质结构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