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数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抹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办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台”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

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根据各学利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1)知识点切人策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

(2)情境激励策略。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3)自主探究策略。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面对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要知道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并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以学习资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这个阶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让他们能充分地探索,独立自主地查找信息,记录所找到的信息,以此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三、整合课中运用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策略的继承性。教学策略不是无源之水,它足在继承以往教学策略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并开始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尽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但其仍未脱离班级授课制的模式,因此.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许多教学策略稍加改造仍然适用,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也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教学实践中,无法将新生的教学策略与固有的教学策略完全割裂开来。

(2)教学策略的创新性。教学策略不仅具有继承性,同时也具有创新性。教学策略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育技术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现实情况的需要不容再像过去“那样教”,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面对教学实际,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研究当前“怎样教”的问题,因而,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便会应运而生,这就是教学策略的创新性。

(3)教学策略交叉性。事实上,任何教学策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少有人在一堂课中只用某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稍有教学常识的人都懂得这一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学策略的运用经常是交叉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整合课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多种教学策略的交互运用。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目标

篇2

【摘 要】北京市怀柔区电教馆从2006年开始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2009年搭建完成了“怀柔区数字办公平台”。本文是笔者多年思考与实践的归纳,其核心是要正确理解“深度融合”,即:服务学校主流工作,使应用平台贴近师生学习与工作实际。本文提出,建设区域统一应用云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并试图提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深度融合;泛在学习;碎片时间;区县聚合模式;教育应用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4-0052-03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词是“深度融合”,如何做到“深度融合”?一方面是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深度问题,另一方面是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和效果问题。介入得深,应用得好,即可谓“深度融合”。笔者作为怀柔区电化教育馆馆长,多年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此,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问题的思考。本文中所提到的“教育”一词,特指国民教育中的学校教育。

现代教育呼唤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现代教育为什么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主要是因为当前信息技术没有和教育深度融合,“浅融合”是有的,但是没有达到教育的本质需求和教育者的心理预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网络与网站建设层次不深,应用缺乏深度

怀柔区学校的校园网大多数局限在校园范围内,服务师生;家长的校外应用很薄弱,这对家校沟通、师生应用移动终端办公学习产生了制约;各级各类网站内容以宣传展示和资源提供为主,似乎做到资源共建共享就是优秀的网站,这样的网站也是有限度地服务于师生工作学习的某一方面,对于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活动,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等主流活动,或者说对于学校主流学习和工作的主要方面,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校园网和学校网站建设的层次还不够深。但是,由于校园网和学校网站又是教育深度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当前的教育应用也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

2. 对师生泛在学习、碎片时间学习和工作缺乏统一有效的引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泛在学习”即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已逐渐成为常态,“碎片时间”,即日常工作和学习之余的闲散、零碎的时间的利用率越来越高。这使IT行业的厂商、运营商迅速抓住了人们的需求,捕捉到了市场商机,为人们提供了相应应用产品与服务,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常态。从教育角度看,IT行业的厂商、运营商出于商业利益给人们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更多的是考虑服务于人,不会基于教育要求,提供以培养人、教育人为目的的产品与服务。如果要使教育内容更多地占领人们的碎片学习时间,特别是充斥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碎片时间,就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制定措施,正确引导。措施之一就是要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泛在学习的平台,把教育的触角伸向校内外的每个角落。可惜的是,在我们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这样的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

3. 恰切应用媒体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教师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基本上能用计算机备课,自制课件,课上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教学活动等。但是,不管多么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由于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反而束缚了教学行为的现象,比如:教师备课时进行了课前自我设计,课上利用课件教学,出现了按照课件设计教学,形成了“满堂灌”现象,这就违背了学习认知规律。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规律,适切地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屏的交互功能,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配合我们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与教育活动之中,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网络与网站建设层次不深,则失去了“深度融合”的物质基础,这对课堂教学和泛在学习应用都会产生制约性影响;对师生泛在学习、碎片时间学习和工作缺乏统一有效的引导,则失去了一块越来越重要的学习与工作阵地;适切应用媒体技术,这是教育管理、研究的永恒课题。上述问题的核心就是没有在较为明确的目的基础上,建设服务于师生学习和工作的应用平台,缺乏有效推动“深度融合”的建设与管理机制。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做起来更难。难就难在“有原则、无定法”。那么,我们至少理解上可以更加深入,要从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对此,笔者有两点理解。

1. 信息技术要服务(融入)于教育常规工作

“教育常规工作”并不深,为何信息技术服务于并不深的“教育常规工作”却是深度融合了呢?这就要从教育本身的特性上去寻找规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等一切活动,恰恰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常规工作”,这是学校教育的主流工作,之所以要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就是因为目前的信息技术对学校主流工作的服务不到位。差在哪?至少差在还没有搭建相对成型的学生学习、教师工作、干部管理的学习与工作平台,这也是目前呼唤“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根源之所在。使信息技术更加贴近、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贴近、服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贴近、服务干部的教育管理,这才是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

2. 信息技术要推动教育创新

信息技术是否与教育深度融合,要看是否推动了教育创新。一种新技术的充分应用必然冲破传统模式,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更加自主的课堂学习模式,深化泛在学习模式,提升自主管理、科学管理水平。这是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检验标准。

因此,如果我们在理解或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与工作时,没有把握上述两点,必然就失去了重心,甚至偏离了方向。

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1. 深度了解教育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学校教育对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服务的需求没有止境。出于自己学习、工作层面的需求,一线的师生、学校管理人员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技术上怎样实现就未必清楚,我们需要把他们的需求进行整合、归纳,提出有系统、有条理的教育需求体系。那么,怎样深度理解学校教育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笔者认为,要把握三个原则:在应用需求上抓共性;服务针对性上抓主流;服务面上对全体。在学校的教书育人和培养社会合格公民中,发挥信息技术特有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信息技术要在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

2. 必须搭建满足教育需求的应用平台

笔者在搭建怀柔区统一的教育应用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中体会到,要想实现信息技术深度满足教育需求,就必须搭建一个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应用平台系统,着重建设Web网页形式的“教育云应用”系统,这样的系统应用更方便、更广泛,更能贴近师生的学习与工作实际。

(1)搭建怀柔区教育应用云平台的事例简介

从2006年起,怀柔区电化教育馆着眼于全区教育应用需求的共性,以建设“数字化区县”为理念,研究建设区域数字化学习、办公平台体系。以区县行政区为“域”,整合教育需求,整合教育网络和平台应用功能,建设并形成统一的技术与资源服务内核,以及通过网络和综合平台系统对全体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区县聚合模式”。通过几年的不断研究和探索,2010年,正式命名为“教育应用云平台”模式,即基于怀柔教育区域,搭建的跨区校两级应用的综合应用的“网站”与“区域数字办公平台”的总和;着眼区域整体教育需求、建设和应用的平台。

在同一建设理念下,2013年建设了怀柔区教科研中心网站和怀柔区教科研中心办公云平台系统,即:前台是“网站”,后台是“办公云平台”。

(2)教育应用云平台的特色

①实现了“网站”与“办公”两平台的融合。网站完全公开,办公平台只对内,并按“权限”应用,但是,办公平台需要完全公开的内容可以直接推送到网站相应栏目,实现数据联动,两个平台系统使用同一个数据库,不仅节省数据库空间,还方便了两大平台各个栏目的数据调用或推送,为栏目和功能扩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减轻了网站管理的工作负担。实现单点登录,多点漫游,使登录便捷、高效。

②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消除了学校“信息孤岛”。学习、办公资源上传可以分为个人独享、校内共享、区内共享等几个级别,通过资源上传和应用记录统计,激发师生的积极性。这样促进了区域内的资源与信息交流,打破了“校际围墙”壁垒,消除了学校“信息孤岛”。

③实现教育网络和应用云平台的集中管理。为了建设教育应用云平台,反过来也要求教育网络更加集中化管理,在区域内建设形成网络集中运维管理中心,应用云平台和应用技术提供中心,资源集中存储中心、技术服务和保障中心。

④办公云平台成了学习、办公平台。办公云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要满足学习、办公需求,它服务于教育主体的学习、办公工作,是学习、办公工作的“工作平台”。由于人们对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保障的需求永无止境,办公云平台的建设也就没有终点,永无止境。

(3)在搭建教育应用云平台中的探究与思考

①搭建区域的教育应用云平台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按照“数字校园”的思路,无非是把小的“信息孤岛”变成大的“信息孤岛”而已,对于共建共享和区域内教育均衡化没有明显促进,不能实现区教委、区教研机构实施跨越围墙的纵向管理。这就需要着眼全区去“顶层设计”,建设从学校应用的共性需求入手,通过用户的“权限管理”实现个性化的应用,通过资源存储级别,保障个性化的信息安全。也就是把“数字校园”的概念扩大到“区域数字化”的理念,建设一个满足区域内所有教育需求的学习、办公应用云平台。这样,不仅不会削弱“数字校园”建设,还可以把区域管理、研究功能加入到教育应用云平台中,实现区教委、区教研机构实施跨越围墙的纵向管理和研究体系,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打破了校际间的信息壁垒,消除了以校园为单位的“信息孤岛”,推动了区域内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②搭建区域化的教育应用云平台必须建设好架构基础。由于区域内教育办公云平台是要把所有教育服务集于一身,所以它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建设完善。教育应用云平台必须搭建好基础架构,目的就是要把不同时期、不同开发商的应用产品和“云平台”有效对接。在基础架构中,要把不同数据转化为标准数据,建设统一的“用户身份管理”和“应用权限管理”系统,建设统一的数据库系统等。

③用教育应用云平台实现教育深度应用,占领“泛在学习”阵地。教育应用云平台是以Web网页形式呈现的,教育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师生的学习与工作,创新了师生传统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学习从纸质教材看到信息向网上搜索信息转化,备课从过去的纸质备课为主转向以电子备课为主,实现学习、课程、教学和管理的全面融合。教育应用云平台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也正是教育应用云平台以Web网页形式呈现,各种移动终端设备都可以访问,用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办公,为“碎片时间”学习和办公提供了保障。可见,搭建教育应用云平台可以实现教育深度应用,并以正面的方式,占领了“泛在学习”阵地。

3. 推动教育应用平台和媒体技术的深度应用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 整合 应用文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 of practice writing cours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 Juan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tudy on how practice writing combines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hot point of course reform. In this thesis,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 combination, we offer a kind of teaching scheme based on study, which can make best use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decrease the defaul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practice writing. And this scheme takes a good effort on the course in our school.

【Key words】Teaching methodInformation techniqueCombinationPractice writing

信息技术(包含多媒体和通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广泛,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整合来促进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理念方式的转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2]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学科、课程、教学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应用文作为一门基本课程,同样面临着革新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文课程整合方案,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案具有很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信息技术整合与应用文写作特点

1.应用文写作的特点[3]

应用写作的规范性和程式化比较强,内容相对比较单调枯燥,尤其与有意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语言优美、感情充沛、有韵味的文学作品相比,二者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明显差异,加之落后的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经验的局限性,造成了学生“学无趣”、教师“教无味”的现象。学生在中学时期,没有接触过应用文,对应用文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足,只能从书本上获得有限的理论知识,书本内容有限,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师的资料搜集手段原始,或从收音机、电视中获得有用信息,或留心报纸杂志加以剪贴、拼凑,或到书店、图书馆查阅资料,种类不全,费时费力,使教师掌握的信息量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应用写作教学只能围绕教材所介绍的理论知识,以“布道式”的讲解、传授、灌输为主。久之,就形成了“以书为本,以讲为主”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悖。所以对应用文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信息技术整合

广义课程整合通常是指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教学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诸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达到自然和潜移默化的程度。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加强课程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协调、和谐的整体。[4]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改革,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是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应用信息技术来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的方式,实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达到最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应用文教学整合的策略

我们在构建应用文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情况,以学生的专业学习、自觉学习和终身学习为中心,按照知识、能力和技能关系理论,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能力。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欢迎学生从各种现实问题的角度切入到应用文内容,也鼓励学生将应用文教材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1.模块的结构设计

在结构设计中如图1,采用了以“学”为中心的应用文教学结构。[5]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新精神与思维,适合探究形的教学方式。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教学系统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为核心来驱动学习,学可以是应用文中写作的各种问题,项目实例、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强调以“学”为中心,各种教学要素作为广义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引发学习者提出或确认在写作中的某一问题,使学习者迅速地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利用问题刺激后续的学习活动,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保证了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提供专题性的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使学习者在设计的活动中应用多种自主学习策略,并使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性学习。

2.主要模块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如图1)是以学生的问题、案例、分析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等环节而展开。

(1)教学目标模块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与内容,包含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有关的多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从学习者所需要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安排中确定,有着学科本身和学习者认知的内在逻辑体系。在应用文教学中,强调对各种应用文格式和种类的理解,能够根据事情的内容、对象、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妥善的表达,并遵守约定的现行格式,以达到切合实用的目的。

(2)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向学习者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在应用文写作中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特定格式的写作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提出。通过大量的格式实例建立自主的学习方式。设计学习任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因素:

在应用文教学目标基础上提出了系列问题,而问题又分为主问题和子问题,这样就形成树状结构,增加了学生对问题的整体理解。应用文的写作具有格式的确定性。所以设计时考虑了在特定条件下的具有多解或者无解的特征非良构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设计学习任务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如是中学生还是大中专生。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课程问题和工作量。不能过多地超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深入了解任务领域。

(3)教学评价

评价不能仅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还应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进行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生参与度的评价等,通过完成一个真实的学习或研究任务来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由于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但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尚没有形成用于分析和设计学生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由于只强调学生的学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4)学习情境设计

应用文是一门文科学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接近真实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完成对特定写作格式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5)学习资源的设计。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利用资源和利用什么资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这里我们设计了如下的资源和学习途径: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提供专业化的搜索引擎、视频广播、视频点播、WEB教材、多媒体课件、BBS论坛、E-mail等。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应用文教学的改进方案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可以忽视,尤其对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的大中专学生来说,为了让学生不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教师必须是个好的舵手,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信息,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53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7

3 夏京春主编.新编应用文写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 张筱兰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7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整合研究

每一个孩子处在幼儿阶段的时候,都是有很大的好奇心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幼儿愿意去探索,这时期是学习新事物最快的阶段,幼儿需要通过一些生动的形象的感觉来了解知识和世界,但是传统的幼儿教育远远满足不了。信息技术的引进,让孩子们可以通过观看影像和图片等等,深刻的感受到新鲜的知识和事物,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一、信息技术融入幼儿教育的好处

(一) 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幼儿才愿意去学习和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呈现出新鲜的事物才会让幼儿更加集中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的融入正好符合了这一点要求,信息技术中的图片和影像以及声音的刺激,可以把原本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模式变的丰富多彩,让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件的整理和讲解。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讲解过程中,老师也会觉得比较轻松,对于课件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给其他的老师。

案例:在老师对幼儿进行《祖国河山》的教学中,老师就利用信息技术整理一些关于中国山川河流的图片和影响,在老师点开视频以后,幼儿的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在视频看完以后小朋友们积极的讨论,各说各的想法,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老师也不需要再费力的进行讲解。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幼儿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二)帮助解决教学难题

在幼儿教育中很多的事物对于年纪还小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遥远的,根本无法想象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孩子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只是单纯的依靠老师语言的描绘,或者是拿出一些相应的图形,但是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对于幼儿来说根本提不起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把幼儿平时接触不到的事物和知识,用图文和影像的形式表达出来,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案例:在老师讲解“我们的城市”一课程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对于幼儿来说根本没办法去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他们的认知还是比较浅显的,单纯依靠老师语言的描绘根本没办法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城市的美好。运用信息技术以后,可以把整个城市的图片放给大家观看,大家就一目了然了。这样不仅让孩子对于课程的内容比较深刻,对于教师来说也减轻了教学的难度。

(三)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事物。

二、信息技术融入幼儿教育将会面临的问题

(一) 幼儿过分关注课件,忽略了课程内容

很多老师在进行课件的整理和制作的时候太过重视课件本身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忽视了课件本身的内容的讲解。对于幼儿的好奇心比较重,在看课件的过程中,也只是关注课件的色彩和声音,没有真正的学习到课件的内容和本质,在这个过程当中,幼儿根本没办法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那这个课件就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课件信息量大

信息技术的优点就是信息含量大,但是这对于幼儿教育也是一个弊端,幼儿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但是很多幼儿教师的课件内含有的信息量和数据太多,幼儿根本没办法记忆和思考。老师在播放课件的时候速度相对也是比较快的,对于幼儿的记忆很不利。孩子的记忆都是相对临时性的,对于日后学习的积累也很不利。

三、如何解决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超过学生的理解范围,那样根本起不到教学的作用。教师本身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专业性。教师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还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不能误导幼儿。

结 语

幼儿教育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如今,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使用,幼儿教育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模式,课堂学习变的更加的生动有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兴趣。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是需要教师和学校关注的,教师不要为了让自己轻松,对于课程的讲解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只有优化我国的幼儿教育,从小开始培养,才能塑造出有价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篇5

中学阶段是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专业化学习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而且具有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体育教学在中学教育环节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现阶段信息技术支持下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细节性问题有待解决。首先,体育教学往往多重视户外体育锻炼,而相对忽视理论知识的实质性讲解环节,导致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其次,教师在多媒体应用方面的技术水平相对有限,导致许多体育教学内容的教授无法有效结合信息技术来实现,致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最后,片面注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导致一些学校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引发了教学形式机械化堆叠、忽略核心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二、中学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策略分析

1. 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认知

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完善是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前提和保障,将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应该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一是从学校管理层角度出发,切实提高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在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要实施有倾向性的重点扶持和帮助措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完善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和空间。二是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出发,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主动拓宽学习渠道,接触、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备课、教学课堂实践等方面做到游刃有余,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开发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中巧妙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创设方面同样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日常实践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其中以多媒体技术在情境创设教学法中的使用最为典型。例如,在对足球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为学生播放经典赛事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充分感受足球运动的激情和生命力,调动学生对足球运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师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让学生对足球运动形成初步的认识。最后,在学生对足球运动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PPT课件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足球运动的动作技巧说明,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和个别学生一同进行现场动作示范,让学生在静态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态的多维度教学氛围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足球运动,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3.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视野,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

体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但学校的教学时间、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和空间都相对有限,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体育课堂上融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认识和学习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多种教学方案的策划和准备,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和设置,在优化课堂结构的同时为学生挖掘更多的体育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对体育资源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既充实了校园生活,同时也对体育精神的培养大有裨益。

4. 注重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体育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教学活动有着积极引导和合理调节的作用。教学评价是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及时反馈,也是对体育教学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思考和规划。信息化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评价多媒体教学课堂带给学生的切实学习感受和心理体验,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反馈;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应始终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另外,还应注重评价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实效性与协调性、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现代教育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活起来,要让原本‘阴云密布’的课堂洒满阳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语文教学。那么,信息技术又是如何实现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呢?我们不妨认真探究一下:

1、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钥匙。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能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上运用的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例如《云房子》一课,教师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制作了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画面: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白色的云朵,它们各具形态:有的像大冬瓜,有的像大礼堂,有的像花朵……让学生感觉到云房子变化的奇妙。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2、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如一年级识字教学当中,教师一改以往让学生认读生词卡片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棵苹果树,树上每个苹果藏着一个字。并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读生字帮助小猴子摘苹果。学生就开始积极主动地去认这些生字并试着记住它们。整个识字过程就变得开心有趣,而且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3、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好助手。“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东西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詹天佑》一文,对于学生来讲,了解京张铁路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意图及其运行过程,是相当有难度的。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以下动态的画面:一列火车在陡坡上急速行驶,并突出显示青龙桥到八达岭那一段山路。接下来,又演示了人字形线路的铺设过程,以及火车是如何通过的过程。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学校;课程整合;网络技术

注:此文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通信运营服务专业建设成果。

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课程相整合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同时也对传统教育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即实施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一是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二是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三是信息加工的能力。将已获信息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四是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五是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六是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从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未来人才规格的要求,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已经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再靠单纯的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已经落伍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我网络技术课堂上来,使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整合,是应时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的,这样才能把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成功!

二、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网络课程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更好地整合,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授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有层次,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的方式,主动学习。

1.教学策略的改变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的现代信息技术有着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资源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点,非常适合当代学生的年龄和认识事物的特性,也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我以网络为依托和平台,把所学内容及课件(基础知识),全部以网站形式呈现给学生。

2.工作改变教学内容及内容的呈现形式

针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层次化设计,从深度、广度上下功夫,分为基础内容、基础知识拓展内容、关联内容、前沿知识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最大程度的知识收获。在网站的组织形式上,大致分为如下几个主要栏目: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等。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通过网络技术本身去学习网络技术,改变面对面的、单调的学习方式,扩充获取知识的渠道,通过多种形式接受知识。

篇8

一、信息技术与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问题直观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动态问题过程化,归纳总结对比化,知识查询快速化,解答问题现场化,实验过程模拟化,这样就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识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信息技术与教材重、难点的突破

“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占25%,听觉占15%。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极高,可达66%。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看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掌握一项“会学”的手段,将使学生终身受用。这样,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化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例如,硫酸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建设上都有广泛的用途,教材以接触法制硫酸的基本化学原理和生产流程、典型设备等,第一次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化工生产知识,使学生学习化学理论跟化工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采取了实物、标本、模型或图表措施,学生还是觉得比较空洞。我们采用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形象逼真的画面,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它设计动感强,易引起学生注意,讲解步骤清楚,层次分明,板面清晰,提示、过程、结论完整;图像形象、生动、直观。哇!沸腾炉真的沸腾起来了,生成的二氧化硫经过热交换器,直奔接触室,摇身一变,变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进入吸收室洗了一个浓浓的“硫酸浴”,出来一缸热气腾腾的发烟硫酸。与此同时,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典型的练习,更是画龙点睛,错对一目了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掌握了工业制硫酸的全过程。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一些较复杂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介绍晶体类型时,将各种晶体的典型结构通过计算机三维动画展示。如NaGl型晶体:每个Na+同时吸引6个Cl-离子,每个Cl-同时吸引6个Na+,Na+与Gl-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1:1;金刚石:最小的环为非平面6元环,每个C被相邻4个碳包围,处于4个C原子的中心等这比口头讲要形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很快或很慢的化学过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布朗运动等;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加快或减慢化学变化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室验观察的能力,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重视并发挥形象思维的独特作用,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中和滴定实验,尽管学生在实验室做了该实验,但对其操作要领及误差分析仍掌握得不太好,于是我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从中不但学会了操作,还通过图文并茂的电脑演示分析,彻底弄清了滴定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即:诱导思维,探索研究。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个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其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是: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基本组成要素观察和思维,灵活地加以组合,将指导思想与信息技术整合,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英语学习;多媒体技术;高效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英语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创建高效课堂为素质教育服务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也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为素质教育服务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下是我在这几年的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都知道的。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高中的英语学习是很枯燥和无聊的。单词多知识复杂,每单元有几十个知识点,单纯用课本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不用说学生不愿意学,甚至好多老师自己都不愿意教,因为太没有新意了。于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复杂平白的知识用有新意的方法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人教版选修八第一单元A land of Diversity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利福尼亚的风土人情,土著居民的发展足迹,还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加利福尼亚的历史演进路线。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对有效教学的展开式很有帮助的。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讲解新课时,要让学生突破某一教学难点,非常困难,带上一堆教学挂图,还要写上几大黑板,弄得汗流浃背。而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可以利用动画、图形及图象变换的功能,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多媒体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计算机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把抽象的空间转换以简单明了的视觉形象展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先以伴音的形式反复播放,在这个听力难点顺利突破后,然后去掉声音,让学生为画中人物配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意境,从而掌握了问路及指路这一语言项目,进一步学习了句型。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直观、形象的声画资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三、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密度,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我们没有语言环境,要想学好语言我们必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而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是枯燥无味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高密度,大信息量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更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在教学的新授阶段,可以让学生反复听,反复模仿而达到熟练程度,学生在大量听的基础上通过模仿而得到理解,把语言项目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练习阶段,制作一些画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同时配有习题性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进行质优量多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在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也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做小结。小结虽短,却是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和知识点的重新总结,可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声形并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四,多媒体教学对高考的促进作用。

有好多年长的老师可能会有这种顾虑:多媒体教学给多是表演性的,学生热闹过去之后什么也学不到。高中教学中家长和社会还是要求升学率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会耽误了孩子。尤其是在讲解非常难的高考知识点时多媒体个根本用不上,还是传统的“小米加步枪好使”。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关键是你对如何设计和编排你的课件,看你对多媒体的驾驭能力。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我把恢复高考30多年以来的试题都放到自己的电脑上,而且对于相同的或类似的考点进行归类,例如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非谓语等考点进行细分。而且在日常的学习中碰到哪个重点的词组,我就会搜索出高考出过什么题,平时就让学生逐渐的去接触高考题,这样将理论与演练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平时的学习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做大量的高考题,当然这种做题是以比较轻松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讲名词性从句时,通过多媒体将几个易混考点it,that,what呈现后,接着把最近两三年的高考例题一PPT的形式梳理,让学生当堂解答,随时点评,这种高密度大范围的做题,学生并没有感到多累,因为是在课堂上大家和老师共同解答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答案是错的,我们还会让学生一起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自己以后尽量少出类似的错。

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技术融合;实践平台;电力信息

0引言

在电力企业中,发、输、配、变、用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这一方面给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带来个人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为了适应行业的需要,通常是开设一些行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如电力行业概论、电力系统分析等。2006年,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电力企业信息化方向”的本科培养方向,该方向于2011年纳入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经过近10年来的建设,我们在卓越型电力信息人才的定位、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进行大量有益的尝试,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全国电力行业输送了大量掌握电力信息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

1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师的能力分析

根据市场调研以及电力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标准,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具备电力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分析能力,分析和设计电力专用算法的能力,开发和集成电力软件的能力,电力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挖掘和创新的能力。

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人才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备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跨行业解决问题能力,涵盖电力企业弱电应用、计算机硬件、数据库、网络、信息安全等不同的理论、技术和产品,跨越理论研究、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软件应用和维护等不同的阶段。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电力企业信息化为主线,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学习并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从系统总体角度分析、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全面提高学生对电力信息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开发与应用水平,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从系统的角度而不是从局部的角度,分析和解决电力信息系统中面临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电力企业,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级跨行业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卓越型电力工程师教育的模式

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师具有很强的跨行业特性,培养过程中要求实现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了实现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通常有3种模式可以选择,分别是计算机为主电力为辅、电力为主计算机为辅、计算机与电力同等。在对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办学特色,我们确定计算机为主电力为辅的培养模式,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但在培养过程中与通常的做法有所区别。以往的跨行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大多是通过开设几门跨行业的课程如现代电力技术课程,以期待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达到跨行业的技术融合。上海电力学院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实现现代电力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上都贯穿学科意识融合和教学内容融合的设计思想。

在理论课程体系中,为了避免电力和计算机类课程互不关联、理论教学与科创实践相分离的问题,针对现代电力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及其相通之处,我们提出学科意识融合和课程体系优化,构建电力特色鲜明的计算机类理论课程体系。①培养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这不是简单地增开几门现代电力技术课程,重点在于在计算机技术的理论教学中融入电力技术的精髓,关键在于两门不同学科意识的深度融合,在原有计算机思维中融入电力技术的意识,形成电力信息技术意识,落实到电力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以提高电力信息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②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电力技术的融合。如今的电力企业中,计算机技术贯穿在电力应用的整个过程,包括发、输、配、变、用电各个环节,同时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涉及计算机科学下的各个学科,包括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通过前期归纳梳理,我们发现实时数据处理和非实时信息处理是两大应用主流,由此开设电力实时信息系统和电力信息系统两门新课,涵盖计算机技术在电力行业的两大主要应用,使学生能掌握电力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③优化设计电力信息化专业课程。根据在电力信息化应用方面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科创的现状,优化设计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电力信息化专业课程,既有计算机技术中融合现代电力技术的电力实时信息处理技术、电力信息系统等课程,又有现代电力技术中融入计算机技术的电力调度信息技术、配电自动化信息技术等课程。

在实践课程体系方面,教师可以建立以“接触一了解一应用一综合”为特征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电力企业信息化软件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了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建立分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全部实践课程划分为4个阶段:①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包括认知实习、Java语言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编程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实际应用进行需求分析和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②专业能力训练阶段,包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主要是结合各个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完成各项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课程中一些核心概念的应用,巩固理论教学内容;③工程实践训练阶段,包括软件技术工程实践,就是在软件工程理论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背景进行软件开发过程训练,体验完整的软件开发全过程;④综合训练,包括软件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通过布置面向现代电力技术的综合性电力企业信息化课题,要求学生实现现代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信息化系统,帮助学生体验如何在解决电力信息系统需求的过程中,正确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并进行实践经验总结,对原有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

跨行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难点一般都在于学校的实践平台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样,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实践教学的难点在于实践平台的构建。目前,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都是建立于普通的局域网系统,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很难真正体现现代电力技术对人才特有的要求。这样的实践平台与电力企业实际应用的电力信息系统存在较大的鸿沟,缺乏联系,不符合电力信息化工程型人才能力培养要求。为了构建电力特色明显和真实反映电厂电网信息化运行现状的电力信息工程实践平台,学院可以在利用中央和地方共建电力网络安全实验室时,坚持与国家电网下的电力信息网络专业公司合作,在分析现有电厂信息系统硬件平台和电网公司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的基础上,模拟真实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平台搭建电力安全实验平台,使电力信息工程师实践平台具备电力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的典型架构;同时,从全国众多电力信息网络架构中提炼出几个典型的电力信息网络架构和经典产品,将典型电力信息网络架构移植到实践平台中,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逼真的环境。另外,根据各类电力信息系统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学的需要,将教师主持开发的电力信息项目依照培养目标重新提炼和归纳,进行“教学化”再开发,组织成不同的实践体系。目前,我们已将曾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的“市级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进行“教学化”再开发,构建了电力管理信息实践平台;根据电力实时信息系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需要,将蓄能电站信息系统、实时数据库、通用电气公司的电力专业软件移植到实验室,建立电力实时信息实践平台;根据电力决策系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的需要,以“电厂电力市场辅助决策系统”为原型,构建电力决策系统实践平台。

在创新创业平台方面,教师可以坚持以培养学生个体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认知实习接触电力和计算机技术,通过课程实验了解电力和计算机技术,为专业发展打好基础;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软件的工程意识,培养团队合作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电力行业的实际问题;开展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力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电力信息化应用和发展中典型工程型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实践教学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和参与创新性题目的研究,使他们打好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研究问题的层面,面向未来,让学生避免只“实践”而忽视研究,避免在同一个水平上重复。

3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中电力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电力企业信息化是电力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因此最佳的电力与信息融合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电力信息科研项目,但科研项目仅针对科研和工程而并不符合教学规律,需要把教学的意识融入科研项目,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规律对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和教学化再开发。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将教师主持的市级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等5个电力信息系统进行分解和教学化再开发,把分解后的项目内容融入7门课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电力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得教学更贴近于电力信息技术实际。电力信息化项目融入计算机课程一览表见表1。

在课程实验内容的设计中,也可将电力信息化的项目融入进来,使实验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与电力信息化项目结合。课程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电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见表2。

课程设计在密切学科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整合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注重系统性、设计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具有比单独课内实验更有效和直接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更有效地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课程设计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更加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和集成能力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电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典型任务和工作项目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