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知识培训

篇1

心理是人脑的重要机能,涵盖了个性心理与心理过程。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实在知、情、意、行等许多因素的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下,个体的思想道德日渐形成与发展,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现如今在时代及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优秀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竞争。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除了加强管理,更应该注重给予职工更多参与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心理学中的一系列心理原则与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而且为事业单位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

二、职工培训中心理学应用的现状

(一)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不参加培训

部分领导没有把培训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错误地认为培训可派可不派,认为抽调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会影响工作,调班、请人代班增加了单位的负担,总是把眼睛盯在完成当前任务上,忽视职工素质的提高,以工作忙为由,不派职工去参加培训。同时他们认为,培训内容可学可不学,认为自学可以代替培训,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不必到培训中心接受专门培训。

(二)部分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责任心

一些职工认为,学习不学习无所谓,提高不提高没关系,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而是乘机放松休息。因此,培训期间部分学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经常迟到或早退,更为严重者在家休息不来参加。这充分体现了职工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岗位竞争意识,没有认识到培训其实是职工的一种福利,反而认为培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或者选择放弃。

三、心理学在职工培训中的应用

(一)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方案制定

良好的心理契约是培训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而培训需求分析阶段是缔结心理契约的关键时机。因此培训前双方就要明确相互的期望,了解各自应该在培训中担当的角色。尤其是作为培训提供者的单位,要深入与准确地分析职工的培训需求,定位清楚。现在常用的培训需求模型是McGehee与Thayer提出的三层次分析法,即通过对组织、任务和人员三个层次的综合分析,来客观、准确、系统地识别培训需求。

明确培训需求后需要制定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的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者、受训者、培训方法、培训时间、培训环境等。培训方案不能由单位单方面制定,以免影响到职工在培训实施中的参与兴趣;应让职工积极参与,经过充分沟通使双方的需求与期望变得明晰,共同制定符合双方需要的方案。

(二)培训实施中注意把握学习对象的特点

单位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培训具有成人学习的特性,培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人学习特点的把握。

一是成人学习通常是问题导向的,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成人学习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投入学习的,是为了应付当前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并希望尽快看到学习成效。作为培训师,要帮助职工认清现有知识技能水平与应有水平之间的差距,激发学员兴趣和动力,使职工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学习。

二是喜欢轻松愉快且有激励特点的学习氛围。成人喜欢受到尊重和重视,喜欢听到积极和肯定的评价。培训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成人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宽松、开放、友好的学习环境,培训效果更好。

三是具有独立思考、自我指导的个性,喜欢参与式的学习等。在培训方法选择上,宜根据培训具体内容灵活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管理游戏、辩论、案例法、实际操作等,使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水平,增强学习效果。

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及培训管理者都要注意与职工的互动沟通,密切关注职工的心理变化及要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方法、进度等,确保培训质量。

(三)注重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必须学以致用,否则就是资源浪费。培训结束后,员工需要有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企业要改变将培训等同于一种福利而忽视义务的观念,努力提供资金、设备、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持,创造有效转化培训成果的环境,使受训者尽快尽多地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工作中。

培训后的评估是监督与检查培训效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本次培训进行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必要手段。在我国,对培训效果评价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价模型,即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四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由于培训效果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因此给效果评估带来很多困难。相当多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只停留在第一、二层次而缺乏更深层次的评估,这对现在的企业培训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财力、精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评估。

培训效果是培训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体现,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培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心理学的应用在培训各环节上充分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契约是无形的,且始终处于变化中,难以确定与量化。这就首先需要管理者在整个培训流程中密切关注受训者的心理需求与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者,虽然心理学理论是无形的,但企业制度是有形且非常明确的,制度决定行为。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制度,它不仅使培训各环节都有制度保障,还能促进心理学的形成并全程加以维护。

(四)针对不同年龄段员工制定不同培训方案

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目标和关注焦点各有侧重,对各个要素的需求程度不一样。所以单位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职工,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年龄段职工制定不同的心理学培训方案。

第一,青年职工。对于18~29岁左右的青年职工,他们重点关注教育和家庭、发展人际关系、获得晋升和较高的薪酬回报。而青年职工一旦在某方面受挫,极易灰心丧气,因而乐观情绪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单位在培训中就要引导职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认知辅导;重点培养职工的决策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注重发展员工的沟通能力、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心理。

第二,中年职工。对于30~54岁左右的中年职工,他们比较关注家庭生活和个人财产的积累、职业瓶颈和职业晋升等。培训中,要让职工体验到他们的奋斗并不只是责任的迫使,更多的是为重要的人不断努力奋斗。单位除了认知培训外,还需要创造机会让职工与家人相处,让职工在工作中的奋斗获得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让幸福的时刻成为他们愉快奋斗的动力。此外,培训要对技能岗位和职能岗位有所侧重,兼顾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等的培养。

第三,即将退休的职工。对于55~60岁左右的职工,他们比较关注个人健康、退休、休闲和社区活动,为此单位要通过培训让他们在即将退休时感觉到幸福。首先,要在认知方面进行培训,培训中要让他们认识到老年期的到来,这种退出是一件正常的、合情合理的事情,应该给更强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要为职工提供相应的活动项目,为职工提供长期保持发展的人际关系的纽带。

篇2

20XX年6月8日-6月19日,我有幸参加了出国留学网组织的第二期兼职教师培训班。通过本次培训,不但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技巧,同时认识了许多的教师朋友们。

本次兼职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是:

兼职培训教师培训的技能与技巧。其主要培训内容为:

一、兼职教师能力模型。

二、授课技巧的提升。

三、培训基本理论。

四、培训组织实施。

五、培训方法。

六、技能操作训练技巧。

七、教师职场礼仪与形象塑造。

培训中心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的课有极大的容量和丰富的内涵,有很强的启发性。他们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紧密结合兼职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他们把一些道理用浅显的方式娓娓道来,既容易理解,又让人记忆深刻。

短短十多天的时间,我们了解了很多先进的东西。

比如:培训就是投资,培训就是管理的手段,通过培训可以把公司的思想潜移默化深入员工心中,并落实到其行动上。

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有教学的愿望,要得意忘形,要心花怒放。哈哈!说得对极了!

再如,教师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激励他人的能力,要全方位学习。要博采众长,要向评书演员学习,向易中天等人学习,向传教士和传销人员学习他们激励人的方法。既要缜密思考又要虚心请教。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

篇3

按照组织安排,我参加了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定向培训班的学习,经过五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很深。

在五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了培训要求和纪律,细致听讲,认真学习并做好笔记,老师们精彩讲述,通俗易懂,丰富的学习内容,紧凑的课程节奏,让我的思想得到了提升。特别是经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交流讨论,让我从先进典型身上看到了差距,找到了不足,指明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在培训班上,通过xx教授对基层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精彩讲解,让我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主要抓好乡镇党建重点工作任务,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严格做好基层党支部双化建设,掌握各党支部工作。xx教授做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解读,深入浅出,剖析入理,让我影响十分深刻,对于我学习掌握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有非常大的帮助。叶林教授关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三化”分析,为基层城市治理提供了指导,对我今后进行基层治理提供努力方向。xx教授对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精彩讲解,使我深刻认识到创新驱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基层治理需要智慧创新不断提供内驱动力。xx教授对城市社区治理难点及其突破的分析,深入剖析了城市治理的重难点,用实际案例和浅显易懂的讲解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突围”的方向和策略。xx专家在讲解城市治理中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当上,通过深圳治理经验,结合南雄实际,在面对突况时提供的清晰的解决思路,并分享了深圳治理过程中提前预防的有效措施,很好的提供了解决类似突发事件的化解路径。xx处长针对基础依法民主治理的深圳实践--以街道办事处为例进行了分享,全面分析基础治理过程中民主治理的重要性,让我收益良多。培训期间还组织了相关现场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深圳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先进经验,使我内心得到深深的震撼,也更加坚定了我朝着城市治理现代化方向的步伐。

篇4

关键词:位置服务;移动学习;教师培训;情境感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7-0082-04

一、研究背景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信息技术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形成校本网络研修的模式,该模式旨在借助网络研修平台,在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学习共同体等理念下,改革与创新教师的教研与培训,打破传统教研培训活动的时空局限与资源交流的限制,将面对面研修活动与在线研修活动密切结合,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1]当前,网络研修依然是以在线学习的形式进行,此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校本研修,有了很大的改进,相对于灵活的移动学习,又存在许多限制和不足,尤其是在碎片化学习、微型化学习和情境化学习的理念下,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工学矛盾,有必要开展移动学习在教师网络研修中的应用研究。[2]

作为一种有效的非正式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基于位置的“学习空间”的变化,即在移动学习研究中,地点(位置)与学习任务(事件)、人物、时间构成了移动学习活动的四个维度。而位置服务技术能有效地感知当前学习用户的状态,尤其是学习信息的交互,对其共性特征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挖掘,从教育大数据的角度出发,这无疑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和网络研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通过自主设计的移动学习平台,结合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工程的教材,探索位置服务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其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撑。

二、研究现状

1.位置服务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位置服务(英文简写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俗称定位,它是由移动通信网络、空间定位和分布式计算等多种技术,结合坐标、经纬度等信息,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通过相关智能终端定位用户的实际位置,再通过软件或网页等方式为用户呈现并提供其它相关的位置服务信息。[3]

1996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要求在911紧急呼叫业务中能精确定位用户所在的方位,以便及时提供救援。再者就是全球定位技术,如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共同构成全球四大卫星导航,囊括了商用、军用和民用等多个方面。

当前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的发展推动了位置服务的发展,在定位追踪的同时,加入了情境感知功能,即通过智能移动设备计算用户所处的环境实体的信息,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和活动等信息,以此描述用户当前的状态,并依据该状态信息为用户提供适合当前任务的服务或资源。在这方面的研究,不管是技术开发或是应用,都已经相当成熟,比如来自europe media lab(欧洲媒体实验室)的Deep Map系统,除了具备位置信息感知功能,还整合了语音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该技术将情境感知的范围扩展到用户的语音;[4]国内学者则给出了移动情境下位置感知服务体系结构框架,包括了用户的概要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信息和服务内容等方面。[5]

2.位置服务的教育应用价值

在位置服务教育应用方面,尤其是在移动学习过程中,通过收集学习者的移动学习历史数据,比如学习资源(Resource)、学习行为(Activity)、学习位置(Location)、学习时间(Time)等,并使用相P的标准进行规范化表达,尝试以此来描述当前学习者学习情境及其状态,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算法挖掘一些共性特征,发现其中的偏好模式,进而有针对性推送学习资源,这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有教师的继续教育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学习需求分布,辅助教育决策

基于位置的数据,可以将其转换为经纬度数据,再通过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的在线应用――云麻点图,将经纬度数据展示在地图上,通过此方法可以对位置数据进行可视化,初步了解学习者的地理位置分布,通过此地理位置分布,结合学习者的学习数据统计,就可以初步了解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对不同技能或知识的需求,构建基于地理位置分布的学习需求分布,如图1所示。

(2)基于位置服务构建个人知识地图

国内广州大学廖宏建提出通过位置服务技术构建基于位置或情境的个人知识地图。一方面,通过位置与情境的相关性,由系统为学习者提供相匹配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就是获取隐性知识或间接知识,即学习者通过其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6]

(3)位置服务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智慧校园,成为各大高校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智慧校园是在当前校园网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远程管理与监控校园环境(宿舍、教室、实验室等),并对教学资源(图书馆、多媒体设备等)和教学服务(课程管理、学籍管理等)进行信息化管理。[7]其中,环境感知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视频或传感器随时感知、捕捉和传递相关人员、设备的信息,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包括学习活动(Activity)、学习位置(Location)等。[8]国外American University提供的Campus Connect Service,学生通过移动手机使用该服务可以获得智慧校园般的体验,包括校园导航(Rave Guardian)、朋友圈(Rave Groups)、校园情境感知(Rave Academics)、校园广播邮件(Rave Email)等。[9]

综上所述,位置服务教育应用主要在于移动学习、图书馆服务、校园网建设等方面,但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方面的应用,却是寥寥无几。以关键词或主题词“位置服务”在知网进行搜索,再以关键词或主题词“培训”和“远程教育”进行“结果中检索”,检索结果中直接相关的研究为零,但间接相关的研究则是基于移动学习开展的,而且是偏向于系统平台开发方面。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此次实践是基于某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教师培训实施的。该工程根据国家教育部2014年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制定了相关的培训课程标准,并指出要通过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10]

实践过程中采用了本文设计的学习资源与移动学习App。在移动学习过程中,随着时间序列的发展,教师学习位置的动态变化导致了学习发生时所处的场景也是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而移动学习App则在后台记录这些随着时间序列发展的学习数据,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智能手机联网时的IP地址,通过该IP地址标记学习者的位置,尝试以此位置去关联各种学习数据,并通过数据去量化移动学习下影响学习者学习的相关因素,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最终要知道如何去为学习者提供或推荐相关的学习服务。

2.立体化学习模式设计

在混合式培训过程中,现场集中讲授作为培训的主要方式,该方式现场授课时间短,内容量大,学员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而网络研修可以弥补该不足,方便学员在现场集中培训之后继续学习,专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继续跟踪学员的学习情况。

其中,网络研修在移动端,二维码将现场集中培训的纸质教材与在线学习资源进行同步关联,二者的结合如图2所示,①是学习者学习纸质教材,②是学习者基于移动终端学习数字化教材,③是纸质教材的配套数字化教材,纸质教材上每一节内容都配有对应的二维码,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纸质教材上对应的数字化资源(微视频),即为④部分。通过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即可将数字学习资源、在线学习平台以及纸质教材进行关联,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模式,实现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纸质教材的同步。

3.基于位置服务的培训App功能设计

与其他学习App的区别在于,一方面是不限制学习者群体,即不设置注册登录的功能,泛在学习应该是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学习者;另一方面强化了情境感知功能,通过GPS和网络等方式对学习者所处的情境及其访问的学习资源进行监控。主要功能有情境感知、视频学习、签到、求助和分享等。

其中,情境感知包括访问者的IP地址记录、访问时间、访问的知识点内容以及在线交流的文本等,这些内容都将构成后期数据分析的基础。

视频学习。为了帮助学习者快速确定想要学习的内容,对视频资源进行三级结构化。比如一级标题可以是微课制作、PPT课件,或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那么二级标题则是对一级标题的进一步细分,比如可以是PPT支持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的可视化、PPT课件的微课制作等,三级标题最为具体,相当于项目活动的实施层面。学习者只要用手机扫描纸质教材上三级标题对应的二维码即可观看对应的微视频。

求助和分享。在视频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向其他人求助,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上传的方式呈现解答问题的过程;分享则是通过自拍,将照片或视频上传,该方式更可以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获得好的学习体验。

4.基于位置服务的培训课程资源设计

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是我国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如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如何有效整合线上数字化资源和线下纸质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大部分学习资源是针对线下纸质教材进行立w化建设,如以传统纸质教材、配套习题集和学习指南等形式构建教学包,或者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多媒体课件、学科网站或教学信息系统等多媒体资源,以此构成三层的立体化教学资源。[11]而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新的学习需求,一方面,传统的数字化资源有必要重构;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学习资源的可定制化特性及其服务体系的建设。[12]

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构建立体化的学习资源,一方面是实用,即切合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纸质教材与线上资源需要同步关联。因此,我们将学习资源细分成三级结构,如表1所示。将教材进行模块化,每个模块下又包含不同的技能点。为了便于视频管理,也为了记录一线教师浏览视频的数据,我们对每个视频进行编码,如表1所示。

四、研究结果分析

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浏览的视频,即视频编号,它与学习资源设计中的三级标题是一一对应的;二是是学习者在线学习时的IP地址,将IP地址转换为对应的经纬度,可以粗略地定位学习者的位置;三是学习者登录学习平台的时间。

截止到2016年四月初,App后台收集到了1069条数据记录,除去无效数据99条,得到948条有效数据,如图3所示。对其中的IP数据,通过调用百度地图的IP定位Api,可以粗略地定位学习者的位置(县级位置),如http:///location/ip?ak=’’&ip=’’&coor=’’,其中包含了三个参数――ak、IP和coor,其中ak是在百度地图上创建应用时生成钥匙,用于访问百度地图应用的依据,即access key;IP则是百度地图定位学习者位置的参数,在实践过程中,IP地址则是由学习者访问移动学习App时后台记录的数据;coor则是调用百度地图api时返回的坐标格式。那么通过上述链接访问百度地图api之后,所返回的数据包括address(吉林省长春市)、city(长春市)、district(区县)、street(街道)、point(经纬度)等。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IP地址定位的结果精度较差,因此笔者再通过百度地图提供的Android定位SDK,该SDK可以通过GPS、基站、Wi-Fi等多种方式定位,提高定位的结果精度。[13]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定位精度精确到县级层次,即以县级为范围,了解并获取各县对教学资源中的PPT技能、Word技能和Excel技能的相关视频的学习频率,如表2所示。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确实存在个别县的学习者会集中地关注三者技能当中的某一种,如南宁横县的学习者,关于PPT技能的视频的学习次数,相对另外两种技能的视频的学习频率要高,因此,是否可以认为横县的学习者可能更加需要关于PPT技能的学习资源,是否可以向其推送关于PPT技能的学习资源呢,是否又可以此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学习需求的分布呢。另外,由于数据量的问题,在这个结果中不能说明该县级的地理位置对该技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但从某种程度上思考,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趋势,因此有必要在培训过程中增加这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技能本身的学习资源、与技能相关联的内容。

五、结论与展望

基于位置服务的培训,其最大特点是基于“位置”的学习数据跟踪。从个体层面看,通过情境感知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从宏观层面看,可以了解区域内关于培训内容的整体的学习需求,即基于某个地理位置构建其W习需求分布。但不管是个体,抑或是宏观,关键的地方在于位置的准确性,难点在于数据量,要想发挥位置服务的作用和特色,就必须提高位置的准确性及其关联数据的分析。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包括几个方面:①提高位置服务中学习者定位的精度;②完善位置服务下信息感知功能以及移动学习App的学习支持功能,争取获得更多不同方面的信息;③拓展和重构相关的学习资源,以期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学研究;④增加问卷调查功能。以期为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提供更好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2]姚红静.移动学习技术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融合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2).

[3]“Permanent Reference Document SE.: Location Based Servic”, GSM Association[DB/OL].http:///wiki/Location-based_service.

[4]RAINERM[DB/OL].http://geoinform.fh_ mainz.de/zipf/aims2000-IntegrationSmartomponents.pdf 2001.

[5]周玲元,段隆振.移动情境感知服务系统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8).

[6]廖宏建.移动学习中基于位置服务的个人知识地图及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4(6).

[7]JM Kahn,RH Katz,KSJ Pister.Next Century Challenges: Mobile Networking for “Smart Dust”[J].AcmMobicom,1999:271-278.

[8]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9]AU Campus Connect Service[EB/OL].http://american.edu/oit/software/AU-Campus-Connect.cfm.

[10]教师厅函[2014]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Z].

[11]余朝文,张际平.基于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

篇5

关键词:员工培训;心理学基础;必要性

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一郎曾说:“丰田的超级推销员、超级工程师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培训出来的。”目前企业对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视、对员工培训的重视,认识到了学习、培训的重要性,“培训员工赢得竞争”已成为企业的永恒主题。这却并不等于企业就能组织好员工的学习、做好培训工作。如何让员工愉悦地参与培训?如何让培训达到预定的目标、体现培训效果?如何组织管理、降低培训成本?企业要解决好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培训有实效性,就要从理念、制度、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构建。明确员工培训的心理学基础无疑给这个系统工程提供了科学化依据。

一、“培训”的内涵

现代研究对员工培训的内涵给出新注解,拓展了培训的空间,阐述了员工培训的新特点、新趋势。因而培训中的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也越加凸显。张一驰编著的《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中指出,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培训是指公司有计划地实施有助于雇员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或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行为。”培训从广义上来看应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无论从理论还是操作的角度定义“员工培训”,均显示出培训的本质是员工的学习过程,它是通过人的心理来研究人的行为的;它同时属于“广义教育”(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体、思想等的一切活动)的范畴;它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而教育活动均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进行有效性培训,体现培训的内在本质与终极目标,实现培训的应有价值,把握心理学原理及人的学习活动规律和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训工作要求离不开心理学知识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管理的工作与内容,又是管理的途径与手段。泰勒(F.Tarlor)把管理定格为“人”的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是重“人才强企”。这也正是培训工作要求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原因所在。现代员工培训的工作内容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制订培训计划或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实施培训计划或方案并进行管理、评估培训的效果及成果的转化等。要完成它们,就要求职能部门和人员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见下表。

据调查,假如两种人参加应聘,一种是单纯人力资源管理者,而另一种是有心理学背景者,招聘方最终会对第二种人更感兴趣,并且在人力资源培训当中也越来越关注心理学原理方法的介绍。亚洲战略投资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张红女士说:“员工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困难是避免不了的,如果这些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工作的进程,人力资源管理就要起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有心理学基础的人从事此类工作会更得心应手。”

三、现代培训新的特点与趋势

从内容上看,培训内容也突破传统而拓宽,“由于培训已从特定的岗位技能、知识扩展到自我认识、自我创新、团队共享、团队互助的新阶段,因而其课程充满了新意,其内容充分发展了员工的综合能力”。

从方法上看,培训技术不断更新,如电脑、互联网的使用,促进了员工进行自学、互相交流、讲师教学等不同形式的共生、共融。从理念与操作上更加关注参与者的沟通和成人心理特点与需求,强调员工学习动机激发。

从系统的角度看,现代培训把开发纳入培训中,强调个人学习与组织发展的互动和一致性,更加注重员工的自主发展,注重员工可持续性学习与发展。这都进一步提起我们对心理学的重视和运用。如“完整的培训内容包括人格训练、心理训练、能力训练。首先人格训练是基础,对员工的训练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其次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自信心、意志力、专注力、成就欲等;最后训练他做事的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结合,才能使培训真正有效,达到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的目的”。从发展的角度看,培训逐步趋向规范化和标准化。这就意味着对培训的终身性、制度性、科学性的要求不断上升,而心理学基础正是培训发展的科学化前提。

四、心理学知识在培训中的价值

社会心理、教育心理、发展心理等心理学知识,都已不断在国内外员工培训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颇有成效。“讲师的课程内容要符合学员的需求,这是让学员产生自然反射。而铃声相当于培训现场给学员的,或讲师给学员的某种‘刺激’,讲师通过这些‘刺激’,和学员脑子里固有的对学习的理解或某种经验呼应起来,于是导致了学员学习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把员工培训建立在学习心理的理论基础之上,以促进培训的科学性及培训效果与收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参考文献:

[1]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篇6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现代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精神与大脑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也指将在各种人类活动场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包括解决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二、人力资源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促成人际协调、人事匹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人的各种工作活动,实现组织目标。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借鉴了很多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绩效理论,它还借鉴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

三、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1.心理学与职位分析。职位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职位分析可以有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可以获取有关工作方面的信息,诸如工作标识、工作职责、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一系列内容;二是可以获取有关人员方面的信息,即该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包括行为举止、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等内容。心理学与职位分析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任职要求上。传统任职要求注重个体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等素质,未能把有关个体积极心理状态的素质要求纳入其中。基于心理学的职位分析应该尽力挖掘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积极心理状态素质,并予以分级量化。

2.心理学与招募甄选。招募甄选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心理学与招募甄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员选拔与配置上。传统的招募甄选对员工心理学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没有注意和重视员工的心理资本,在选拔过程中主要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二是缺乏有效测量员工心理资本的技术手段或方法。

基于心理学的招募甄选,首先要开发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的心理资本测评量表;其次要对招募人员进行心理资本甄别培训;再次要注意心理资本与岗位的匹配。目前,对于心理资本的测量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我报告法,即通过编制心理资本测量量表对员工进行施测,例如,路桑斯等编制了一份24 个条目的心理资本测量问卷,并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借鉴。但是,运用到招聘甄选中,这种测量方式可能存在严重的社会赞许效应;二是专家观察法,即请有关专家通过观察员工的日常活动来评价其所具备的心理资本状况;三是效果变量间接测量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员工的效果变量进行施测,由此推测员工的心理资本的状况。另外,实验法也是测量员工心理资本状况的非常好的方法。人才测评专家通过设置合理的实验情景(与真实工作情景一致),让应试者处于情景中,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据此推测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

3.心理学与培训开发。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员工工作业绩并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开发关注的是员工短期效益,集中体现在对员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由于对绩效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诸如知识技能等门槛素质,而是诸如自信、乐观等员工积极心理状态。因此,传统的培训开发工作经常忙而无效。

基于心理学的培训开发,首先要认识到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的,但培训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是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与一些难以改变的人格特质(如气质)相比,心理资本并非是遗传的,难以改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具体措施得以改善和提高的。然而,与知识技能相比,心理资本的培训开发不像前者那样直接和快速,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呈现出培训周期较长,发挥作用缓慢,但影响力度较深的特点。其次要开发具体的心理资本干预措施。心理学的培训开发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开发是有差异的,不能直接套用后者的具体措施。

4.心理学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由绩效计划、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评估以及绩效反馈4 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基于心理资本的绩效管理应该有助于保持和提升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

基于以上观点,第一,绩效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一般而言,设置的工作目标应该是比较具体的,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可以测量和评价的,使得员工在绩效的起步阶段就树立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第二,绩效执行阶段,管理者应与员工定期沟通,为员工扫除目标道路上的障碍,从而稳定员工积极的心理状态。第三,绩效评估阶段,管理者对绩效结果的评价首先要确保公平,避免员工负面情绪的出现;其次,要引导员工对绩效结果形成良好的归因,如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因,把不足归于环境和任务等外因,从而激发和保持长期的自信和乐观。第四,绩效结果反馈和应用阶段,要把职业晋升、薪酬和价值分配等与绩效考核结果相挂钩,要使员工清楚认识目前的绩效状况,并帮助其进一步改善提高,从而确保员工的希望不被破灭,工作激情节节高升。

5.心理学与报酬管理。报酬是指员工从企业那里获得的、作为个人贡献回报的、他认为有价值的各种东西,一般可以分为内在报酬(工作本身所获得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收入)和外在报酬(员工获得各种货币性收入和实物)。基于心理学的报酬管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进行有效的工作设计,例如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等给员工带来心理满足感,从而塑造员工的心理资本;

(2)增加心理资本作为报酬评价要素。一般而言,报酬要素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工作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条件等方面。考虑到心理资本的作用,在确定报酬要素时,也可把心理资本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家与国家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重心表现在人力资源上,而人力资源的竞争又集中体现在心理资本上。因此,如何获取和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已是当前社会和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对国外观点的介绍和引用较多,理论研究远多于应用研究,甚至概念界定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论,至于心理资本的测量、培训和开发更是少有涉足,因此,心理资本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人员关注和涉足其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研究只是对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探索,提出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3):482~487

[2]徐 媛.论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674-1145(2009)05-0140-02

[3]王积俭.管理心理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夏国新.心理规律在管理中的应用[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6]张光泉.人·心理·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 高职 能力探析

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必须针对高职院校心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提升高职院校心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主要对现今我国高职心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心理教学专业标准,以此来提升高职心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1]

一、高职心理教师存在的问题

1.心理教学专业标准缺乏实践性

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来说,我国的中小学以及中职教师的教学专业标准都已经出台,而且很多院校都开始了对于高职教师教学专业标准的开发。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因此还没有相对完整的专业标准。相关学者提出,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标准的制定,仅仅是依靠一些理论性的原则,缺乏实践性,同时也没有对各个学科进行全面的分科研究。所以在研究时十分困难,没有目标。另外,对于教师教学标准的制定,必须要能够依照实际情况,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制定。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学而言,其专业标准的制定一定要能够以高职院校的教育性以及职业性为主要核心基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教师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二者结合,从而来提升高职心理教师的心理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标准的内容不具备阶段性,在国外的很多国家,对于教师教学标准的制定都是基于教师自身的能力而定,会根据不同的教师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从最初的阶段一直到最后的成熟阶段。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教师教学标准的制定缺乏相应的阶段性,并且其内容主要是停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局部,没有在整体上进行思考,最终导致制定的标准缺乏阶段性。教师教学标准缺乏职业性是我国现今主要存在的问题,在国外很多国家,对于教师教学标准的开发有很多方式,并且主要是利用一些方式对各个专业的教师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出适应其教学的标准。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却没有进行全面的审查了解,对各个专业教师的教学特点没有一个完整的头绪,最终导致了制定的教学标准不适合一些专业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心理学这门十分复杂高深的学科,必须要有其专业的教学标准,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现今我国高职院校在这一点上,具有很大的缺乏性。[2]

2.高职心理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其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逐渐加大。现今各大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对心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但是这种培训仅仅是重知识、轻态度。首先,在进行培训时,仅仅是注重教师开展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培训,从而忽视了对于心理教师教学个性化以及价值观的培训,最终导致了高职心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并且,有些培训虽然起到了效果,但是仅仅是表面性的、暂时性的培训。其次,高职院校在进行培训时,仅仅是注重共性培训,缺乏个性化的培训,各大高职院校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根据相应的课程内容,来实行统一培训,没有注重教师的个性发展,没有针对各个教师具体的指导方案,导致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没有得到挖掘,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教学质量无法提高。最后,各大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缺乏了相应的系统性以及连续性。高职院校没有对培训进行完整的组织,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最终导致了培训持续性很短,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没有很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很低。

3.心理教师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生动性

现今,对于一些心理教师而言,在日常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心理是一门十分复杂并且博大精深的科目,主要是对人们的心理进行研究分析,但是对于现今的高职心理教师而言,在教科时,十分的单调枯燥,无法提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最终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教师无法经常性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了解学生心中对学习的看法,这样会导致教师无法设计出适应学生们的教学方案以及计划。同时日常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少,导致了学生对教师态度的冷淡,在心理上反对心理学科。高职心理教师在进行教课时,没有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设施,无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法提高,教学效率低。

二、增强高职心理教师教育能力的措施

1.制定合理的心理教师的教学标准

高职院校必须要制定合理的心理教学标准,一定要以学生的个人心理发展以及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基础,在追求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心理学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能够根据心理学的教学特色,对高职心理学教师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心理学教学标准。对于教学标准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阶段,追求个性发展,以心理健康为基础,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教学与考核形式,利用团队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并且要进行阶段性过程考核;师资力量,加强心理教师能力的培养,引进校外专业的心理学家,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学,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另外,对于高职心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情怀三个方面着手,根据心理教学的职业性、发展性以及差异性等特点,进行全面周全的考虑,从而促进高职心理教学制度的改革,使教学标准更加科学合理。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讲,主要是与心理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这些知识能够与课外相互联系,掌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必须要能够掌握心理沟通的基本方法以及相应的技巧,同时也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对于专业技能来说,主要是对于一些教学活动的管理,以及相应教学设计的策划,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必须要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注重整体,尊重个体,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也需要设置一些比较温馨的环境,健康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师的专业情怀主要是指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自身的人格素养,以及自身的职业道德等,心理学教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教导。

2.高职院校加强对心理学教师的培训

各大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心理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首先,必须要做好培训需求的分析,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其状况是否真正满足标准,同时也要以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为主要基础,根据不同的现象进行不同培训计划的制定。其次,高职院校必须要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不同,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师设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挖掘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从而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然后,各大高职院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培训方式影响培训结果,因此必须要根据不同素质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实践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来增强培训的效果。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组织一些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培训的质量,使心理教师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心理知识的印象逐渐加深,并且可以引导教师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改正,同时教师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兴趣,增强自身的信心,增强自身教学的质量。

3.心理教师要能够丰富自己的课堂

高职心理教师在进行教课时,必须要能够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设施,来增强自身教课的丰富多彩性,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心理学科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事例来为学生讲解心理问题,并且,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从而来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课下,教师要经常性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心中所想,从而针对学生的想法,制定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并且经常性的与学生沟通,可以有效的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以及尊敬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喜欢上心理学科,教师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结语:

高职院校要加强心理学教师教育能力的培训,并且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核心。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高职心理学教师的胜任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银.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熊建辉.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基于国际案例的视角[D].博士论文,2010.

篇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一决定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发展。所谓双证书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不但能够获得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还能通过接受实践教育与技能培训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我国的《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涉及到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与工种,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只有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才能持证上岗。近两年来,由于简政放权的需要,我国行政管理部门逐渐废止了一些制约创新与创业的职业准入许可与资格认定证书。但是,对于教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涉及到重要公共利益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依然得以保留。而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都有直接联系。这种背景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双证书制教学模式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基础。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施双证书制的可行性

关于本科院校是否需要向实用技能教育转型的争论,从当前综合教育改革来看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结论。2014年以来,教育部开始引导并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型转变,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技能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即使是学术型高等院校也可以有一部分专业转向应用技术型专业。作为一级学科的心理学科通常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门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心理问题的应用性学科。解决问题、面向实践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当前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培养单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基础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差别不大,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是只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把相关科研实践与专业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导致大部分应用心理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对自身专业提不起兴趣,又或是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导致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力弱、就业率偏低、专业不对口等。

国务院提出要保障国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双证书制度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这为解决应用心理学专业所面临的学生培养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即使是在学术研究型高等院校,其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实践也可以借鉴并实施双证书制培养模式,让本专业学生在获得本科学历与学位的同时,掌握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技能(如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教师教育技能、广告策划、市场营销等),进而提升其职业竞争能力,使毕业生减少专业不对口的抱怨。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通过四年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往往能够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但由于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实习情境和工作机会,所以一旦面临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通常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加以熟悉应用和发挥,难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真实问题。此外,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所从事专业方面的职业道德素质上往往有待提高,职业道德不仅包括对职业角色规范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职业角色行为的实践,毕业生在前者往往不存在认知问题,但具体行为经常未能很好地遵循规范。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图书室等资源匮乏是导致学生缺乏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无法从仅有的枯燥理论中培养出对学科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期待。本专业学生可以在学校对双证书制度政策执行过程中获取更多资源储备与实践机会,进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块敲门砖,使自身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尽管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无法做到游刃有余。在实行双证书制后,学生严格按照国家执业资格评定标准和各相关工种的资格评定标准,结合已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实地操作动手练习,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踏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就能减少与新工作的实际磨合期限,进而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概述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应用心理学专业作为实践应用型学科,其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特点

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实践教学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在很多方面具有改进提升空间。教学内容泛化与专业贴合度不高致使学生难以形成统一的知识脉络体系。学生对学科重点知识的把握出现偏差甚至导致学习避重就轻的现象出现。教学方法与理念单一落后导致学生缺乏课堂积极性并降低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期待,教师也会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出现倦怠授课等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的低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失衡而造成教学真实性和公平性缺失。学生在填写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过程中的虚拟填写,导致学校无法获取真实的教学效果反馈意见,致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科改进工作举步维艰。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内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经过四年本科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同时也要完成相应实践教学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1.心理学试验。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测量仪器,对某些特定的心理学变量进行操控,从而得出某些心理学现象及其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心理学实验是以实验室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真正达到符合专业技能实践标准的一项科学实验。

2.心理学实训。即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学生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活动。学校主要通过心理学实训增强学生基本应用服务与数据分析能力。

3.科研活动。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性地参加各类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参加科研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途径手段,并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科学意识的目的。

4.专业见习和实习。学生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观或从事实际工作的一种实践活动。专业见习和实习阶段是真正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核心环节,使学生达到专业应用技术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二者的融会贯通。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方法

篇9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篇10

关键词 幼儿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卫生

“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重视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及相关幼儿心理卫生的常识及技能。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中指出通过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和提高他们将来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成为与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但没有提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幼儿心理卫生的鉴别与诊断等相关知识。为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笔者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做法。

一、总体思路

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幼儿教育。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心理学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 (《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 的理念。整合现有幼儿心理学大纲,增加中职生心理健康知识及幼儿心理卫生知识,让幼儿心理学课程覆盖面更广,更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紧迫性。指导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的方式方法,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自信心,微笑面对人生。

二、具体做法

(一)整合课程,适时添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所使用教材划分为四个模块,讲授幼儿心理学一般问题模块时添加心理健康的标准、评定及测定,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等知识;讲授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模块时添加相关心理训练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幼儿的记忆”内容时,除了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外,还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 如“ 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等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的训练, 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记忆能力的方法;讲授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模块时,添加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知识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女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情感强烈,富有热情和激情, 容易走极端,同时其心理具有闭锁性 ,一旦产生消极情感,自己不会排除,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讲解“幼儿情感的发展” 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改进教学,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外, 还特别重视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教给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添加了中职生恋爱心理辅导,教会学生分清爱情和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讲授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模块时,添加角色扮演的心理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个体在不同游戏中的不同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此外还要适当添加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的幼师心理学教材及幼儿卫生学教材中对于幼儿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在见习和实习中也反映经常会遇到个别幼儿有一些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但因缺乏幼儿心理卫生的知识而无法对其行为进行鉴别,更无法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和预防。因此,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要求幼儿心理学教学教师给学生讲解关于幼儿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鉴别、心理护理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幼儿心理卫生常识作为独立章节添加,重点讲解关于幼儿“多动症”、“自闭症”“幽闭恐惧症”,“习惯性咬指甲” 等常见行为问题的常识及保健知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知识,为学生实习和见习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中职生正处于个性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完善自我,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讲述第三模块“气质”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气质类型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学会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气质,扬长避短,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在讲述“性格”时,教育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会学生克服不良性格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形成挫折意识,学会采用积极的方式,总结经验教训,变挫折为动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丰富课程内容

在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和拓宽知识面。诸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幼儿园教学视频、优秀心理学讲座、音乐、动画等,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又学习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班级凝聚力,同时也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采用课前班级演讲(心理故事、励志故事等)、幼儿心理学知识竞赛、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并能学以致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要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