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三 作文教学 原点思考 宏观安排
“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同事高考阅卷归来,带回阅卷现场信息和满分高分作文,教研组组织交流研讨,满耳便是这样的言语。是啊,高三作文教学的困惑本来就不少,而今耳闻阅卷现场、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
冷静想来,有两大问题始终制约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一是写作序列,有关“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的;二是评分规则,有关“写得怎么样”等问题的。这两大问题,在高三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前一问题,就“如何组织高三作文教学”问题做一阐述,后一问题将另文表达。
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文的。于是乎,对教师来说,“教”学生作文总是少不得的。当然,“教作文”的途径有千条百条。单就高三作文教学的安排来说,据我们研究,就有随意型(训练不作规划)、分块型(或按传统的块,或按作文题型,或按基础与发展等级训练)、高深型(设计诸如“掌握基本技法”专题的训练)、见风型(通过猜题押题来训练)、话题型(设计诸如“诚信”“自我”等话题的训练)等不同安排。
这些安排,代表着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学思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在学界倡导和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语境下,这些安排的视角都嫌偏窄,且均从单纯的“应试”出发,远离写作本真的“家”,忽视学情的分析和判断。
那么到底该怎样安排复习比较好呢?也许我们需要专家那样的思维!即要立足于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应具有的写作素养,从写作基本功的查漏补缺出发,尽最大可能做系统的、整体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这样五个原点视角。
一.从《课程标准》看,倡导“真写作”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原则底线
高考作文题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高考说明》。《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准则;《考试说明》则是《课程标准》下有关评价的指导性文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表达与交流”总有9条,其中前6条是关于写作的,转换到《考试说明》,就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
倡导“真写作”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课程标准》中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课程标准》第1条),就是对写作本真问题的表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思想和情感体验,是“真写作”的应有之义。忽视这一条,我们是否就该说这样的写作是“伪写作”。《萌芽》主编赵长天大声呼吁“学生作文应正本清源”,就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伪写作”而发的。
“真写作”是生活的表达,“真写作”需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第2条)。高三作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理会写作的本原意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学会自由地表达、真实地表达、个性化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赵长天语)。当然,由于两个文本的纲领性质,不具有直接的程序操作性,我们不可能据此做出训练序列的安排。但至少,作为教师自己应明白,并通过渗透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生活、生命的表达,拒绝假大空、八股文,这是高三作文教学应该坚持的。
二.把握命题趋势,为选择训练题型、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高三作文教学,其终点是现实的,那就是高考。作为高三语文教师,追问命题趋势,无可非议。把握命题趋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而相应的安排策略,也可由此派生。
1.命题形式的把握,可为我们选择训练题型作参考
这是最为直观的趋势把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题型依次出现四种类型:命题作文(含新命题作文,即材料+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题意作文(或称新材料作文)。各种题型各有长短,猜对明年考什么题型,并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此,围绕题型的训练,不可能作为主体。
但把握命题形式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训练题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题型,我们知道,2007-1011年的主打题型是命题作文、题意作文,而2012年除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的新命题作文外,其他均为题意作文。为此,高三作文教学,就不该选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训练,但也不能依据2012年对“命题作文”的冷遇,就放弃命题作文的训练。注意,新命题作文、题意作文均出现“材料”,需要加强材料阅读与审题立意的训练。
2.命题内容的把握,可为我们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卷,对于命题内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本地选用试卷的作文命题内容趋势。从全国整体看,其趋势有:(1)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2)取材越来越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3)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重视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材料的阅读和审题难度在加大。
有鉴于此,复习训练中,要重视观察周围人和事,关注人类和世界,思考社会和人生。尽管学生年龄轻,其生活阅历有限,多数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其生活积累不丰厚,但十七八的成长经历,不能说没有感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训练,提要钩沉。
从考场作文看,这正是近年来所欠缺的,如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陈建新教授所说:“一些考生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也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一看就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为此,可将积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让高三写作拥有快乐的寻找、哲理的回顾和畅意的表达。
三.明确文体类别,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据近年来高考阅卷反馈看,“四不像”作文泛滥。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文体特征并不鲜明,且高分作文均为空泛的议论、抒情秀,怪不得师生齐声感叹“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此足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导向、高三作文教学的“高危漏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这与高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有关,这一导向的“误读”,使中学六年忽视基础文体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文体的表述过于笼统而又缺乏必要的专家解读有关。
1.《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文体表述的缺失
“文体”一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章的体裁”,按此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文体”还可以是“文学的体裁”的简称,按我国的传统划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从文体学这一角度看,《课程标准》的表述并不明确。在“课程目标”部分,“阅读与鉴赏”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表达与交流”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都是大类的文体概念,不足以指导写作教学,不利于作文复习的安排。
《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要求之二为“符合文体要求”。那么可写哪些文体呢?2008年及以前的版本,其总要求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文体表述还是清楚的。但2009年《考试说明》则表述为“能写实用类(包括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2011、2012年表述为“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与《课程标准》一致,而带给师生的困惑反比2008年前大了。
2.高考作文可选文体的辨定
进一步分析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一般认为,实用类文体包括传记、新闻、通讯(含特写、报告文学等)、科普文章及应用文(如启事、合同、广告、诊断报告、说明书)等,论述类文体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文学类文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将三大类文体拆分,文体种类是明确了,但这样的分类颇不利于写作复习训练,要解决作文“四不像”必将徒劳。为此,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实际,我们将高考作文可供选择的文体分为:记叙文(写人叙事)、抒情文(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哲理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说明文”的命题、写作难度都较大,一般多不选用。
为此,在考场只要熟悉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这四种文体就可以,这与《考试说明》不矛盾,足以应对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样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要求。
3.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种方法,鲁迅先生称之为“实物教授法”。
要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提供足为“文体特征鲜明”的样例。我们不主张以考场高分作文作为样例,更不主张采用书市上“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马纯上,因屡试不第,以给书坊选取八股文为职业)“高考满分作文秘诀”中的“范文”,正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能够作为学生作文样例的,最佳的还是教材内外的名家作品,个中之理无需赘述。在阅读复习、教材重温时,教师做些点拨,引导学生写作中借鉴之。在基础文体训练时,可以印发(并可点评)典型的样例给学生学习、揣摩,如:
记叙文:(1)朱自清《背影》;(2)汪曾祺《金岳霖先生》;(3)斯特林堡《半张纸》。
抒情文:(1)朱自清《荷塘月色》;(2)老舍《想北平》;(3)归有光《项脊轩志》。
哲理文:(1)劳伦斯《鸟啼》;(2)曹文轩《前方》;(3)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议论文:(1)《谈骨气》;(2)鲁迅《拿来主义》;(3)苏洵《六国论》。
如此明白高考可选的文体,通过针对性训练,补好文体这一“短板”。
四.引入评分规则,建立操作流程,强调读者意识
荣维东博士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1)基于写作就是“写文章”的“结果—文本”取向写作教学;(2)基于写作就是“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作者”取向写作教学;(3)基于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的“交流—读者”取向写作教学。他由此认为,应构建基于整合取向的写作课程。高三作文教学,确乎需要三种范式的介入。
1.关注写作的结果(文本),引入评分规则
这就是依据好作文的标准,评判某次习作的优劣。但是,传统采用教师评改法,在教学任务紧张、班额较大的今天,细批细改实不简单,更何况,学生对细批细改也并不领情。根据《课程标准》“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的要求,我们采用自改、互改和师批结合的方法。
那么如何实现自改、互改和师批在同一套话语体系(标准)下对话呢?我们引入表现性评价的方法,为四种基本文体制订评分量表,如记叙文可从“故事”(10分)、“叙述”(15分)、“情感”(15分)、“语言”(10分)和“常规”(10分)等五项分等评价,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可参考笔者发表于2012年第4期《基础教育课程》的《评分规则: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全程》。
2.关注写作的过程,建立操作流程
高考时,学生能用于写作的时间一般为60-7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为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可行的操作流程。这流程大致包括六步,即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流程的训练,可以采用集中训练(1-2次)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分散训练可与基础文体训练结合进行。
3.关注写作的语境,强调读者意识
第三种范式是“交流一读者”范式,即基于与读者交流的写作,它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话题、目的、读者、角色。这四个要素构成的语境决定着文章的中心、内容、选材、详略、文体和语言等。夏丏尊在上世纪曾介绍日本文章学家五十岚力氏的“六W说”。所谓六W者,就是写作当思考六个问题:(1)为什么做这文(why)?(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what)?(3)谁在作这文(who)?(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where)?(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when)?(6)怎样作这文(how)?
高三作文教学,如能摆脱功利,如《课程标准》所说的“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也许可以引入这种范式,至少一点,就是强调作文的读者意识。“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法正好弥补了学生的这一思维缺陷。
五.切入写作学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支持
现在的学生写作学情如何,这是我们组织高三作文教学必须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收集学情,并依据学情寻找对策呢?以我们的实践,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来自考场作文的阅卷反馈;二是教师日常观察(包括问题征询、月考阅卷等);三是个性化诊断(面批作文、问卷调查)。这里重点说说后两条途径。
1.师生日常训练所遭遇的问题
从对我校重点中学的学生访谈得到的信息看,学生觉得作文之难,难在五个“不知道”:(1)不知道是否离题,总不能深入把握题意,提炼作文的主题;(2)不知道写什么,每看到作文题,大脑空空如也;(3)不知道什么体裁,一写就被指为“四不像”;(4)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5))不知道往哪儿用劲,以提高高三写作的效率。
究其原因,表层是表达能力的欠缺,深层则是思想、情感的贫乏。这与当今浅阅读(即使是教材中理当精读的文章也偏向浅阅读)有关,也与学生缺乏“闲心”观察和思考生活有关,与中学阶段写作训练量不足(《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有关。
对此,高三复习阶段,我们认为:(1)用好教材,会考复习不要放弃教材重温,重温时要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素材、语言等方面的积累;(2)用好阅读训练的材料,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阅读训练时,不要只是做训练题,要善于点拨可资借鉴的写作内容;(3)组织学生每周写一点随笔,鼓励学生记录高三的生活也为了“拳不离手”;(4)教师要精心策划每一次写作训练,要力求有收获,那种重复、低效的训练要少做。
2.学生个体写作情况的调查
就写作来说,人各有短长。朱自清曾这样分析自己:“我觉得小说非常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大作家如此,高中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允许学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原因所在。有选择的自由,相伴的是选择的艰难。高三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长与短,自然“不知道往哪儿用劲”,对这部分学生做个体诊断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规方式外,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通过一系列问题,调查三个方面:(1)擅写什么(话题与素材);(2)擅怎么写(表达方式与文体);(3)如何写出个性(发展等级的追求)。连用五年,颇受好评,篇幅所限,这里不作赘述。
六.基于原点思考的宏观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阐述了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等五个方面的思考,并逐一提出了解决之策。现在,需要统整这些对策,为整个高三作文教学作出可行的宏观安排。我们将整个宏观安排切分为6个模块:基础认知模块、写作积累模块、文体训练模块、写作流程模块、个性写作模块、限时训练模块。
1.基础认知模块。做任何事情,大处着眼,都可以从“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个方面发问,高三作文教学,教师、学生都需要明白“现在在哪里”的问题。这个模块,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1)了解《课程标准》《高考说明》有关写作的要求,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2)了解写作复习最核心的知识背景(题型、文体、题材);(3)填写《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的调查问卷;(4)确立自己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行动措施。
所以如此,一是知彼(高考要求,命题趋势,题型、文体、题材等基础知识),二是知己(素材优势,擅长文体,发展追求)。可以安排1-2课时的时间,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知己知彼”。当然,“知己”三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每次作文的诊断和一点点的改进。
2.写作积累模块。写作积累不仅仅是“素材积累”。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远不仅是“素材”问题,诸多复习用书所附的写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貌似“丰富”背后的“苍白”。因此,我们认为,写作的积累当包括:
(1)积累内容:立意(思想、情感)的积累;素材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2)积累途径:必修和选修课本;阅读训练;你的生活;你的课外阅读。
(3)积累方法:摘录和记录,定期整理,适时重温,写作训练时快速调用。
积累是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没有时间为积累而积累。积累除了记录自己当下的生活(包括社会上发生的事)之外,都可与阅读训练、课外阅读等相伴而行。
3.文体训练模块。前文已述,需要训练的文体类型主要就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而且提供他们经典例文学习揣摩。学生学习揣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知道某种文体怎样算好的,自己处在哪个层面。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再引入自评互评机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4.写作流程模块。可分建立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六步程序。重点的环节,如审题等,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或分散进行。更多则通过基础文体训练、月考作文、自选题作文等多种方式进行,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5.个性写作模块。在四种基础文体训练的基础上,从“写什么”“用什么文体写”两方面,培育自己的写作个性,做到既能写四种基本文体,又能在某一种文体上别有擅场。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轮复习中,结合流程训练进行。
6.限时训练模块。进入高三后,阶段考、模拟考明显增多,语文试卷一般都有作文,这是我们很好的实践演习,理应借此训练正确的作文程序和较快的行文速度。建议实践考场60分钟安排法:第一步,审题,约5分钟;第二步,立意选材,列出写作提纲,约10分钟;第三步,挥笔成文,40分钟左右(20字/分钟);第四步,检查,约5分钟。
篇2
那么如何将高三语文教学同发展性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增强发展意识,成功预设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设计教案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变单一的口授言传信息传递方式为立体化、多层面的互动式信息传递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媒体设备或工具传递信息,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能力提高。
例如:在复习唐诗宋词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充分利用了网络材料《唐之韵》。首先上网精心选择了《唐之韵》中关于盛唐、中唐的一部分材料,然后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边看边记录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
放完一集之后,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写出感想,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积极。最后通过大屏幕展示出部分高考题,让学生结合讨论的内容,考虑高考题目是从哪几个方面命制题目的,高考题的答案是怎样分析出来的,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确了高考诗词鉴赏的命题角度、答题方法。
我们接着让各小组根据自己对所学诗歌的整体理解和对于命题角度的把握,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命制。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将教材中的诗歌模仿高考诗歌鉴赏题目及观看和讨论的结果命制了题目。题目命制结束之后,我们对题目进行了精心筛选,将比较优秀的题目设计成了讲义和幻灯片,又安排各小组的代表对自己小组所设的题目进行讨论研究,并且按照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进行了分类,制定出授课讲义,最后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和讲义对自己设计的题目进行了讲解。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了。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得非常积极,甚至很激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也将诗歌鉴赏这一板块进行了有效地复习。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知识的丰富,并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二、运用发展手段,激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运用各种发展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复习中学会创造。这样,语文课堂上就不再是机械地重复识记和克隆,而是不断地探究思考,不断地创造。如《归田园居》的复习,我们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在方圆十几亩的空地上,点缀着八九间简陋的茅草屋,房屋后面种植着枝高叶茂的榆树、柳树,在远离人世的村落里,飘着缕缕炊烟,还不时地从桑树树顶与小巷中传来鸡鸣声和狗叫声。画面配上声情并茂的诗朗诵,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特定的情景当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言基础知识复习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点如仿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文言文翻译、古诗鉴赏等,都是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当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某项书面表达任务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把几位学生的答案利用视频展示台投影到屏幕上,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会话交流,分析优点,找出不足,然后进行修改提升。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或分析比较,或讨论交流,或修改补充,或鉴赏评论,教师则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促使学生的会话、交流沿着高考要求的方向进行,最终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同学的讨论交流中完成意义建构。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实时讨论和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巧借发展理念,完善课堂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新观念,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增长,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运用发展理念,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的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的评价原则有以下几方面:
1.淡化过去重视分数与评比的做法,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功能
高三语文教学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将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提倡学生与课程标准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强调在多种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学生,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参与
高三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让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主体都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关学生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3.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客观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篇3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育即生活。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让教师充满思想,让学生充满情感,让课堂充满灵性,让生活充满审美,让教育充满智慧。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在学生的成就感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师形象,应是魅力四射的:热爱教育的不懈追求,奔放不羁的激情,渊深海阔的人文底蕴,儒雅谦和的性格。他的本色是总能对文学的语言敏感异常,他的创造是总能让平凡的课堂生机溢荡。这是一个高远的目标,但我愿尽一生努力去追求。
教师的幸福是身心的健康,是精神的高贵,是心灵的丰盈,是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
董瑞庚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他用他特有的方法和魅力深深影响着我和我的学弟学妹们,让我们念念不忘,终身受益。
我与董瑞庚老师的人生轨迹相交于1998年7月。当时他还不到而立之年。夹着教案,走上讲台时,他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放下教案,他是我们的高三班主任。课堂下,他文质彬彬,积极乐观;讲台上,他意气风发,情志昂扬。他声音洪亮,富有穿透力;他语言幽默,饱含感染力。在他的课堂上,你只能用心听,眼睛随着他的手势和表情移动。董老师说,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是唤醒学生人格心灵的一种方式。那种情景,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依旧让人觉得温暖。在他身上,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有一种激情在燃烧,他的生命饱含着一种向上的力量。
董老师的这股“向上”精神,并不囿于书声朗朗的教室之内,而更倾注在处处风声雨声的社会现实之中。那时,他常常鼓励我们看《中国青年报》和《杂文选刊》,因为这一报一刊常常针砭时弊、述恶扬善。身为语文教师,他深知语文课除了作为培养学生读书识字的工具性手段,肩负的更重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作出独立的判断。
在教学和生活中,董老师本身也是一个尽量把工作做到完美,追求“至善”的人。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在潜意识里无法不受他的言行影响。只是,不仔细省察,我们很难直观地发现这些影响的痕迹。这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董老师那种“如水”的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方式。水的力量,在于包容和从容,董老师对此一定有独到的认识,否则他当年不会对我那样宽容。在晨读课上,我也阅读高三语文课本。但更多的时候,我捧读的是一本已经发黄的《唐宋词选》,另一本是《余秋雨文集》。每当如此,董老师俯身看一眼便会转身离去,不会像有些老师那样将书没收。他的这种容忍和信任,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促进,无形中会提高自觉性。老师,其实不需要讲得太多。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得当,自然会像水流一样静静流向台下的学生,并长久停留于学生的心底,滋润他的学生们以后的道路和人生。这样的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也终将为人所称道。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是如此吧。
这就是董瑞庚老师――“向上”是他的生活态度,“至善”是他的人生追求,“如水”则是他的工作方式!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 波)
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可以把鲜活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扩大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涵。社会生活中有无数具体、生动、形象的例子可以丰富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恰当地选择一些实际例子不仅可以使所教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关注生活的兴趣,从而掌握语文知识,丰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可使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例子系列化、规律化,从而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并可培养学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走出教室,走向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真正建立起大语文观,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恰当地引入广告语、歌词等让语文走出“课堂”,扩大学生视野。我们在教学《〈诗经〉两首》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 “《诗经》六义”的有关知识,需要引入“兴”这一《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概念。我们可以先讲宋人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所给定的含义,“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其次,可以从《伐檀》诗中找出例子加以解说,全诗三章,每章第三句“河水清且涟漪”,运用了“兴”的手法,在清清的河水这样优美的景色映衬中,伐木者的艰辛更让人记忆深刻,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兴”的手法,写河水的“清且涟”、“清且直”、“清且涟漪”都是为了创设情景,以引起联想,从而叙事抒情,让人触景生情,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这样分析述说后,按理说可以就此打住了,因为这里有理论,有实例,有分析,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兴”这种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但是,如果此时再引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拓展应用,效果会更好。比如我们举出一个常见的广告“太阳最红,长虹更新”――长虹电视机的广告词,它就属于运用了诗歌“兴”这种表现手法来做广告的典型例子。广告人的本意并不是说“太阳最红”这个最普遍的真理,而重心恰恰在由这“最红的太阳”所创设的美景中引出广告人所要宣传的产品“长虹更新”――长虹彩电。再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领导咱打江山”等歌词,也是生动的例子。还如“车脏了,我们用水洗;地脏了,我们用水洗;水脏了,我们用什么洗呢?”若采用这些例子将以上所讲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学生会更轻松地消化吸收,并且会长久不忘。因为学生在看到长虹彩电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之后,马上就会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以加深印象,并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类似的语句。这样就将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言是社会文明的剪影,也是社会进步的外显性标志。生活中广泛运用各种标语,从它的内容和变化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富于人情化凸显亲和力的标语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和提升文明素质,具有持久而独特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语言文字“润物细无声”的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标语的巨大潜能,编写正面激励温馨的标语,为提升每一位学生素质增添力量。文明标语在让人记住标语内容的同时默默影响着人的行为。构思巧妙、语言亲切的文明标语总能叫人眼前一亮,久久回味。比如“车让车,让出一分秩序;人让车,让出一分安全;车让人,让出一分文明”,这样的标语总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在心间。因为这条标语没有禁止、告诫、强制的生硬无情,而是充满引导善意亲切温馨尊重的味道,倡导广大交通参与者以实际行动理解、支持、参与城市交通文明建设。在以后的交通参与过程中,始终牢记这条标语的内容,始终坚持“让”的理念,忍一忍就过去了,让一让就安全了,自觉做到文明交通,安全出行。生活的给力,语言的魅力,课堂的活力,会因恰当的结合而倍增影响力、生命力。
联系生活实际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而这两种能力的考查往往又以对文段的理解为重点,这就要求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思维灵活。这一切都直接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积累和关注、思考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对学生介绍必要知识的前提下,我便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文段,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正确含义,并能根据特定的语境、画面辨析词语的意义。这在新课程标准中都有较为详尽的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力求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语文能力的提升,适当在教室里练习固然重要,但若一味地做训练题而忽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会事倍功半。对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核心就是要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用社会生活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实语文教学活动。比如在练习辨析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时,我们可以引入这样一句广告词:“南方黑芝麻糊,抹不去的回忆”――先介绍广告画面,再介绍广告词,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抹不去的是关于什么的记忆?让学生用不到20个字来作答。学生因为这个题目新颖并且广告语大家都熟悉,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最后可以综合学生们的发言情况加以引导。这样一来,学习效果会得到明显增强。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用自己的话说)这样一句推销自行车的广告词“我的路靠我的脚踩出来”的妙处所在,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实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材料,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很多乐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以上所举例子都是众所周知的广告词,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唯一纽带是广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只要细心观察寻找,都可发现它们与语文教学的切合点。就连现实生活中洗衣服、晾衣服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好。曾经和学生一起为画面添加标题,一张衣架上挂满衣服的图片,可以设想多少个题目。其中之一可以是“阳台上的爱”,妈妈的爱总是无处不在,阳台上有,客厅里有,厨房里有,到处都有,让人充满体验,充满感动。还可以是“牵挂”,还可以是“衣衣不舍”。那挂在阳台上的衣服,可以舍去阳光的温暖,却无法舍去妈妈的爱。那是晾衣绳对衣架的牵挂,是衣架对衣服的牵挂,更是妈妈对儿女的牵挂。阳台上的衣架,阳台上的爱!在关注日常生活场景的同时进行语文教学、进行情感熏陶。比如,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的书信、电报、通知等应用文,在语文教学中都可以互相参证。又比如,在讲解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方位与尊卑等知识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座位表尊卑的习惯加以解说印证。再比如我们在介绍古人的称谓习惯时,可以结合影视剧中错用的称谓现象,如孔子自称“仲尼”、刘备自称“玄德”的错误,让学生真正明白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真正明白古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道理,加深对古人修身养德、敬人正己的认识。更不用说什么山川日月、季节更替、阴晴圆缺等自然景观天体运行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带来魅力了,因为它们都可以用来丰富你的课堂,激发学生的灵感,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在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度”、“量”、“真”三个原则。所谓“度”,就是要掌握住分寸,选择那些可以给学生讲而不至产生坏影响的实际生活作例子;所谓“量”,就是要注意对所引入的例子进行精选。一般只举一两个例子加以印证、解说,切不可喧宾夺主,忘了主次;所谓“真”,就是所举例子、所引述的社会生活,一定要真实可信,不可为追求效果而闭门造车,哗众取宠,一定要举大多数学生都熟知但又理解不深的实际生活实例。也就是说,我们的原则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取得良好效果,才能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增长、巩固学生们的知识。
我推荐的书
《爱弥儿》,(法国)卢梭著,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给教师的建议》,(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4
十年前,十堰市郧西县第三中学可谓“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到高考放榜时,其它学科捷报频传,唯独语文寂然无声,似乎“鸡立鹤群”, 黯然失色,其他学科老师不解,满怀期待的领导不快,我们语文组饮泣吞声……
怎么办?
痛定思痛后,我们语文组终于爆发一声:突围!
自2003年至2013年,我们的语文学科高考一直走在十堰市同类学校的前列。十年间,在全市高考综合评价中,除2006年为第二名,其余均获同类高中第一名,我们组终能笑傲枝头!
我们的语文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优秀集体。语文组涌现了一个个省市优秀语文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也层出不穷。十年来,这里为其他岗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从这里走出的有:兢兢业业的范平老师,激情飞扬的幸晓艳老师,勤恳耕耘的夏琳老师,年青干练的王曦老师,治学严谨的闻冠军老师,多才多艺的钟学铃老师,任劳任怨的黄显平老师,乐趣横生的熊敬平老师,踏实能干的陈志强老师,貌美艺高的苏和平老师,浪漫隽逸的王甫老师,妙语连珠的凡华录老师,温和敦厚的王清明老师……
一批批金凤凰就这样奋力高飞,三中语文人才的流动速度惊人!
怎么办?
“当初我们如何突围,现在我们就如何死守!三中语文大旗不能倒!”
这是我组旗帜式人物王德彩的声音!当初喊出突围的也是她!
她十几年来一直战斗在高三教学前沿,一直担任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她曾获湖北省语文学科优秀教师、市师德标兵称号。她对教育充满激情,她奉献着,快乐着。即便她身体抱恙,从不懈怠,不忘学生。她的随身小包装的不是纸巾,不是钱,是试卷!她常年多病,但从不因病误事,2013年她忍住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坚持奋战到高考后才去手术。她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总是以一个大我的姿态引领我们组,钻研传递最好的教育理念、教学精髓。她完全可以金凤凰般奋力高飞,但她选择了坚守。她说三中这个集体是她的依托。
不仅她坚守着,还有一批人也默默地坚守着,如洒脱不拘的王祥冰老师,博学多识的张茂卉老师,认真负责的王琴老师,教改先锋洪幸福老师,教学新秀张在玉老师等。时下他们仍默默地在这里奉献着火热的青春。记得王德彩老师曾对我和张茂卉老师如此戏说:“二位张呀,陪着我在三中慢慢变老,三中会记住我们青春的容颜!”
正是这些无声坚守的人传递着三中语文的精魂。这无声坚守者中,还有我们的教务主任余修清老师。他身为教导主任,还身兼两个班的语文课,以身示范,成绩率先。说到我们的主任,我油然想起我们的寇章国校长,他是校长,但在我们眼里更是语文人,他本是语文名师!他来三中以后,既以一个语文内行的身份引导着我们,更以一个校长的大伞荫庇着我们。有人说,因有校长,我们语文组成了近水楼台,语文组得天独厚了!这话有道理:他懂我们,他信任我们,他厚爱我们!我们,是他手下的兵;他,是我们组内的人!
齐奏拼搏奉献之曲
教书,是良心工作,视生如子的老师没有一个不奉献的,可我们组的老师奉献拼搏精神常让我动容。每当校内其他学科个别老师说“语文还不好教”“谁个不会教”“年年考第一,没什么了不起”,我心乍不平静,我们的付出有谁知,静心而思后很淡然,人们常只看到萤火虫它发着光,却没有看到它身后拼命扇动的翅膀……不求他人肯定,只求问心无愧。
常想起那一幕幕:上班时,一直埋头批阅,无暇闲话的,是我们语文老师;课余里,诲人不倦,身边总簇着一群学生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没有闲暇搓牌品茶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灯光下,孜孜以求,不知倦怠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星光下,迎着星辰,引领学子吟咏朗读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语文组老师的拼搏奉献非同寻常,因为我们组多数是女的。俗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咱们把女人的嫉妒心升华为超强的进取心,戏台上的我们都是一个个精彩的角儿。我们的嫉妒不是黑格尔笔下曾言的“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不是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而产生憎恶、愤怒与怨恨、造谣、攻击之心。我们是看到别人比我们强时,心生羡慕,不服输,向往之,赶超之。在我们女同胞的感召下,男老师也不甘人后,成了名副其实的敢拼乐拼的勇者。人人不服输,个个向前冲!我们已经让嫉妒心催生奋发的动力,把嫉妒转化为赶超别人的内驱力,升华嫉妒情为姐妹情,印证了英国蒲伯的一句话:妒忌奴役着卑微的小人,却唤起学者或勇者的竞争。我不敢称我们是学者,但我坚信我们是拼搏者,是奉献者。
正是我们一群拼搏者,奉献者,用我们的拼搏奉献精神共同谱写着郧西县第三中学语文组十年不败的辉煌。
诠释精诚合作之魂
精诚合作是我们语文组的精魂。我们语文老师用行动诠释着这一精魂。我们知晓,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必然是团队的成功。荣辱与共,精诚合作,是我们组的共识。十年前,靠着精诚合作,我们曾走出了独落后腿的困境;靠着精诚合作,我们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辉煌之歌。语文组,并肩作战,携手并进;在这里,只有“我们”,没有“我”,收获了,大家说:“我们成功了!”失败了,大家说:“我们失败了!”那种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在我们面前,在集体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那种脱离团队的个人的成功,往往缺滋少味。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需要团队精神的当下,更见其理。正是如此,我们人人争当第一,不愿给团队摸黑。我们精诚合作,向集体要质量,不断向集体备课要质量,向观课、评课要质量。
集体备课,是我们向集体要质量的第一步。在这个备课过程中,集体意识得到突出,大家都各展所长,认真研究各个专题,将自己对教材、资料的理解处理以及教法都在组内进行交换,大家相互切磋、讨论,扬长避短,直至达成共识。可以说,每一份教案,都是多方借鉴集体合作的智慧。这样集体合作,集思广益,既节省了时间,又深入了课题,达到了效益的最优化。
有了聚集体智慧的教案,不一定就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常把目光跟踪到课堂,随机听课,火速评课,不走形式,不讲客套。直言不讳,该扬则扬,该抑则抑。通过听课评课,大家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不断提升。
为了提高集体的战斗力,让年轻刚上岗的老师成长更快,让年长的老师多些活力,我们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年轻教师和老教师更好地交流学习,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了经验和方法,老教师从新教师那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彼此受益匪浅。
同舟共济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在强烈的集体责任感的昭示下,我们组屡创佳绩!
笑迎课堂改革之风
为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实用、有效的课堂,寇章国校长在三中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法指导,让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可习惯传统授课方式的其他组老师,多少不适应,略带抵触,抱怨调动学生太累,不如教师一人讲轻松。面临改革,咱们语文组老师,更费心更劳累更富挑战,笑迎课堂改革之风,咱们组总是用心聆听学校邀请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语文教学模式。我们的目标是语文学科集体攻关,坚决打破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模式,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这一理念,珍惜学校为我们搭建的每一个成长平台,组内年轻教师远赴襄樊、荆州观摩教学。走出去,吐故纳新,开阔眼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改观了,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了。在教学中,老师们实实在在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教学中,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为让咱们组的课改持续有效,组内积极参加达标课和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开展“优秀教师”和“教坛新秀”评选活动。组织竞赛,以赛促改,比教学,练真功,切实优化了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效地促进教师成长。
在课改新风中,咱们组教师潜心课改,新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人人比学赶超,教风学风为之一变。2013年高考评估中,我校在同类高中遥遥领先,位居第一,我们的语文学科也跟着位居第一,不乏教改之功。
回忆过往的十年,我们付出了,也收获了,十年辉煌啊,不容易,不寻常!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三挑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