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园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园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发展生态农业符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现代农业新跨越的有效载体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市场化运作为动力,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的。在现有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精品农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为各级政府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必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
2.1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保护环境的示范区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农业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桔杆还田、畜牧粪便和生活污水沼气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使园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2.2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使园区成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试验基地,实用技术示范基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2.3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优质种子、种苗、种畜繁育基地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积极开展优质种子、种苗、种畜引进,试验工作,筛选出适合当地种养的新品种,使园区成为优质种子、种苗、种畜的繁育中心和供应基地。
2.4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基地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技术开发,以大中城市农贸市场“农改超”为契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改进农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使园区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2.5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城市居民农业观光旅游景点
园区要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开阔视野,加大农业观光旅游设施建设,把园区建成集生产、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载体,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生活,寓教于乐的需求。
3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求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生产条件
园区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具备道路畅通、土地平整、田块成方、沟渠配套、排灌自如、用电便捷、安全,有一定的大棚配套,生产管理用房配置合理,加工检测设备齐全,污水处理系统完备并运行正常。
3.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园区科技含量
园区必须在科技应用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结合点,最新科技成果的试验点,高新适用农业技术应用的示范点,科技创新和高效农业的模式点。
3.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园区内的主要农产品以及加工产品都要有自己的商标和生产标准,所有食用农产品必须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积极参加各级农展会、农博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3.4实施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园区要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行,主要农产品都必须实施产业化经营,经加工包装后上市,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园区要逐步建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
4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4.1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生态农业发展
在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决策下,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制定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扶持办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参与生态科技园区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参与农业发展等。
4.2加大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鼓励农业
企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食品证书的企业给予奖励,严厉打击农业违法行为,维护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保护生产者利益。
篇2
基于多元统计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对数据的采集具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做好数据全面、充分的采集,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为了更好的对基于多元统计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以某省份为例,利用多元统计评价方法探讨其范围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在开展评价工作的时候,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采集,本次评价共选取数据类型13类,分别为该省市农村基层组织情况数据、农业机械总动力数据、乡镇过去力数据、农业现代化情况数据、农业机械拥有量数据、主要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数据、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数据、主要热带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数据、水果与茶叶的面积和产量数据、集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数据、水产品产量数据、牲畜与家禽的饲养数据以及畜产品产量数据。在以上数据中,所涉及的变量有近100个,而该省份的县市数量却只有17个,这样一来,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关阵的极大相关性,给主要成分的科学分析带来困难。所以,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就必须重视对变量的科学选取,基于多元统计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在对变量进行选择的时候,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将有缺省值的变量删除(2)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性较高的变量,只需选择一部分变量作为评价指标即可。比如说,在"主要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这一类数据中,有关水稻的面积有早水稻面积和晚水稻面积两种,这个时候,评价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变量即可。而对于"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机械拥有量"两个数据的变量选取,如果运输机械和农用载重汽车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097,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个即可。(3)如果在诸多变量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所表示的实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类似,而且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有很大的改进,那么我们在选取变量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变量合成一个变量。比如说,甘蔗、油料、花生以及橡胶等四种主要工业加工对象,可以将他们合为变量y1。但需要注意的是,合为一体的变量必须都具有一定的可加性。(4)根据地区农业评价的根本需求,对原数据进行分组,分组的标准和形式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来具体设定。对各组的变量进行筛选,并做好主成分分析,使得变量尽可能少,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尽可能好。(5)将第四步中所取变量集中在一起,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结果对所选变量进行调整。
2数据结果与分析
做好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数据的相关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变量和主要成分分析,相关阵的特征值如附表所示:第三个特征向量的累计贡献率达77.1%,能够比较全面的将最初的信息反映出来。通过附表中的相关数据,我们对变量主成分的分析如下:第一主成分:Prin1=0.2072×6+0.2932×35+2004×26+0.1158×39+0.2047×36+0.2049×72+0.1841×78+0.1992×89+0.1882×82+0.1386×84+0.1476×85+0.2678y1+0.1858y2+0.1739y3单独说明原始数据标准变异的59.996%。它的各个系数都是正的,而且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均匀,反映各个地区的总体发展规模。第二主成分:Prin2=-0.1118×6-0.1176×24-0.1568×28-0.1927×36-0.0074×72-0.0115×78+0.3851×89+0.03139×82+0.3149×84+0.3542×85-0.0058y1-0.0907y2-0.1289y3在第二主成分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其中,总收入、净利润、固定资产净值和年末占有流动资金的系数均在0.31-0.49之间,而且都大于-0.24,这表明,该省各地区集体企业的发展程度。第一主成分和第二只成分共同说明原始数据标准变异的68.19%。第三主成分:Prin3=-0.0719×6+0.0727×24-0.0042×26+0.3518×39-0.1671×36+0.1376×72-0.1301×78-0.0642×89-0.2926×82+0.3756×84+0.0998×85-0.3178y1+0.00885y2+0.1519y3根据上述三个主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第一主成分的得分越大,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就越高;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越大,则说明该地区集体企业发展就会越好。从该省各个地区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有3-5个县的总体规模相对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都很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有2个地区的集体企业发展比较突出,依靠这一方面的优势,其总体发展效果也相对较高,但是与一些整体发展较好的地区来说,这些地区的发展却具有单一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等不足之处,因此,还有待对其发展进行进一步完善。但与上述地区相比,该省还有部分地区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由于受到环境因素和气候的限制,导致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从而直接影响了该省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所以,结合当前该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发展水平进行不断完善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聚类和判别分析
聚类和判别分析也是基于多元统计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和对数据处理的结果分析我们已经对该省的农业发展总体情况有了一个简要的了解与掌握,从整体上来看,该省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在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说看,如果我们用各观测值的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用类平均法average),在要求聚四类的情况下,该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第一类,只有少部分地区属于第二类,甚至还有几个地区需要单独将其划分到第三类和第四类中。以prin1为横坐标,prin2为纵坐标,将各观测值所类别作如下描点:对这第一和第二两类进行判别分析,可知没有发生误判情况。进而,进行交叉判别(即将任一观测值取出,再判断它来自哪一类),同样也没有误判发生。具体计算过程就从略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如上选取得变量进行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是比较理想的。
4结语
篇3
1 背景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休闲农业正是这样一种科技含量较高、有产业支撑和现代经营理念引领的,有别于传统的农产品供应型农业的新型现代农业形式,它的发展壮大正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改造和创新。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拓展农村市场、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实现城乡经济优势互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脱贫致富,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2 开发条件分析
大连市发展休闲农业已具备了四项客观条件,即:都市化社会的出现、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2.1 都市化社会的出现
发展休闲农业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居民的意愿,因为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城市居民,他们对休闲农业的意愿取向直接关系到该产业的生存。大连市现有非农业人口347.83万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有度假休闲的需求。曾有人调查,90%以上的中青年都有“乡村休闲游”的愿望,城市规模越大,前往郊区休闲旅游的城市人口基数越大,郊区休闲旅游也就越容易发育。而且城市规模越大,城乡景观的空间差异就越大,城郊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出行率就越高。
2.2 闲暇时间的增多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三个“长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节),2007年12月又对现有法定假日制度进行了调整修订,“五一”由3天调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1天,国家法定假日全年达到115天(含周六周日)。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不仅使我国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同时使广大居民得到更多的休息和出游时间,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尤其是法定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出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会激发更多的工薪阶层加入到休闲农业旅游队伍中来。
2.3 居民收入的增加
2008年,大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00元,比上年增长15.8%,年人均消费支出14101元,比上年增长16.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市场机会。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但主要是观光性旅游的需求。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2008年大连市人均GDP折算后约为9099美元,对休闲农业的需求旺盛。同时,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只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需求,久居城市之中的人们日益向往郊外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林果、开阔的田野,大量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自然,走进农村。
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休闲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大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创建特色休闲农业乡镇、休闲农业专业村工作,连续2年将此项工作列入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实事并跟踪督办。
项目建设以蔬菜、果树和苗木观赏示范为主要功能,将成为大连市这个美丽旅游城市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3.1 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政府政策为依托,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企业为载体,充分利用三十里堡东升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注重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和项目主题创新,突出参与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拓展农业的教育、游憩、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同时,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观光旅游服务意识及品质,内联外引,优势互补,着力把休闲农业培育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三十里堡现代农业与自然资源景观、历史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3.2 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回归自然、体验农味和休闲观光为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内涵,建成点、线、面综合布局,内部景区相互协调、错落有致,集生产、观光、休闲、科普、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在大连市、辽宁省都享有一定声誉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地。
4 规划的原则
龙口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坚持“生态保护、和谐开发、凸现特色、生产和休闲融合、区域整合联运发展”的原则,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
4.1 生态保护原则
要正确处理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的分配制度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生态保护原则,确保在有效保护培育的基础上实施适度开发。要合理运用边缘效应、循环再生、趋利避害、因地制宜、效益协调等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充分发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力求生态环境优美,整体协调和谐,实现良性循环。
4.2 和谐开发原则
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和休闲农业资源的特点,注重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地就势、尊重历史、包容传统、入境随缘,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当地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建设相结合,强调和谐开发、达到景观、生态、产业动作上的和谐统一。
4.3 凸现特色原则
特色是核心竞争力,是生命力所在。东升村发展观光农业项目,除应具有自然生态景观可供观赏外,还应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及农业科技可供参观体验,有当地特色农产品可供销售,有独特的农业文化、民间艺术、民俗和风土人情资源可供赏阅,要在奇趣、天然、精品、规模等方面多作文章。
4.4 生产和休闲融合原则
休闲农业具有双重产业特点,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农业的生产特征,将参与性、体验性贯穿于农事活动、农技展示中;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旅游产品,还要将观赏性、知识性、文化性、娱乐性和休闲性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与休闲娱乐相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体验乡村情趣的消费需求。
4.5 区域整合联动发展原则
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考虑农业休闲旅游资源的特点,区域布局上做好四个“相结合”:与现代农村建设规划结合,与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结合,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结合,与当地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建设结合,从而推进区域景观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到资源互补、设施共建、市场共享。
5 功能定位与项目设计
5.1 功能定位
5.1.1 生产经济功能
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本质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区,农产品生产是其基本功能。本项目生产出的农产品不是一般的农产品,而是最新品种、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优质精品,通过生产这类农产品、扩大产品销售能力,将显著提升三十堡区域农产品竞争力。
5.1.2 示范、推广功能
本项目作为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主要是引进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现代农业新技术、先进设施,使现代休闲农业园区成为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示范的好样板,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和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5.1.3 集聚、扩散功能
本项目作为区域农业生产力新的制高点,具有较强的向外辐射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作用。通过集聚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使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育与成长的源头,并向更大范围辐射、扩散。
5.1.4 研发孵化功能
以农业科教单位与专家学者的有关成果、专利为基础,通过实验和研究开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把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本现代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
5.1.5 旅游、观光功能
本项目建设的生态农业园区,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又有新型农业设施的现代气息,加上生态化、精品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名特优蔬菜、水果等作物的栽植,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人地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通过现代农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浓郁的田园风光、现代生产设施与科学技术及安全优质的生态产品吸引城市居民来此休闲旅游。
5.2 项目设计
5.2.1 蔬菜科技示范园区
设计现代化日光温室区,用于栽培和展示各种新奇特蔬菜以及瓜菜采摘和劳动体验区;露地蔬菜展示区,栽培1年生蔬菜及多年生木本和草本蔬菜;绿色观赏长廊,用于栽培各种观赏瓜类。
5.2.2 果树科技示范园区
设计果品观光采摘区、苗木繁殖区、苹果生产示范区、梨园、大樱桃园等。
5.2.3 娱乐配套区
设计关东大院,用于办公区建设和旅游住宿;科研中心,用于项目生产所需技术研发;酒厂,用于生产自酿酒;豆腐坊,占地50平方米,用于生产餐饮所需豆制品。
5.2.4 餐饮区
利用现有的几户餐馆,增加发展,形成餐饮一条街,以农家院形式为主。
5.2.5 龙口公园
建设游艇码头、主题雕塑、观赏树、绿地等。
5.2.6 新垂钓区
在原有垂钓区基础上进行扩建,形成新垂钓区。
篇4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量 农业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291-01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J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气候变化影响已经是当前科学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之一。王绍武等和丁一汇等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基本一致。
在大环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三原县1972年-2014年的常规气象资料,经过统计分析了三原县气温、降水量气象的变化特征。并总结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差生的影响,以期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选取三原1972年―2014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趋势统计分析。四季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季);冬季(12至翌年2月)?,从而统计出年及四季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特征。
2 气候因子变化特征
2.1 气温
2.1.1气温年、月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三原1972年―2014年平均气温为13.5℃,趋势率为0.0247℃/10a的趋势上升,增温幅度低于全国0.226℃/10a ,70-80年代平均气温13.3℃,趋势变化率为-0.0276℃/10a,呈现缓慢降低趋势,90年代初到本世纪平均气温13.7℃,气温趋势变化率0.0444℃/10a.,增温较为明显。
2.1.2不同年代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三原县1972年―2014年,除80年代为负距平外,其它为正距平。80年年平均气温为,13.1,比历年平均气温偏低0.4℃,2000年-2010年平均气温13.7,比历年同期偏高0.2℃,本世纪冬季增温最多,比历年同期偏高1.8℃,各季气温均出现上升趋势,尤其春季气温上升较为明显,其趋势变化率为0.0572℃/10a;最暖年份2006年,年平均气温15.3℃,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8℃,最冷年份是1993年,平均气温12.6℃,比历年平均气温偏低0.9℃。
2.2 降水量变化特征
2.2.1年降水量及月降水量变化趋势
1972年―2014年三原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01.7mm,降水量趋势变化率为-0.3380mm/10a,降水呈递减趋势。与我国平均降水趋势减少相同,年最多年降水量为823.9mm,出现在2004年;最少年降水量为295.9nn,出现在1997年,四季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率,春季、秋季是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4295mm/10a和-1.5772mm/10a,以秋季减少较为明显;冬季、夏季是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1899mm/10a和0.7963mm/10a,以夏季增加较为明显。
2.2.2不同年代四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不同年代年降水量,除80年代降水量为正距平外,其它年份均为负距平,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比历年总平均降水量偏少11%。8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比历年降水量偏多10%,不同年代季降水量:70年代年春季、夏季,90年代秋季、本世纪春季降水量均偏少, 70年代秋季、80年代夏季秋季、90年代春季降水均偏多。
3 气温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3.1 冬季气温升高,暖冬明显
温室气体显著增加,尤其近年来,冬季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1.8℃气温升高,导致浮沉、大雾天气增多。
3.2 春季回暖加快,春旱加剧
趋势变化率为0.0572℃/10a,高于其它季节,气候变暖加快了春季回暖加剧,春季缩短,提前今日夏季,初终霜日期缩短,由90年代前的年平均78天缩减到90年代后的73天,其趋势变化率为-0.1418日/10a。随着冬季变暖和春季气温回暖速度加快,春旱秋旱程度不断加剧。
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1 发展设施农业
由于气候变化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三原县逐渐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种植规模,以顺应气候变暖的趋势,大力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目前已新建日光温室5000亩,大型拱棚10000亩。使全县蔬菜总面积达到26.9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7.3万亩,蔬菜总产96.8万吨,产值16亿元。
4.2 干旱加剧,大力退关地膜覆盖技术
由于春、秋季节降水偏少,气温增温明显,蒸发加快,春播秋播底墒不足,春播、秋播不能顺利进行,为了解决春秋干旱问题,三原县大力膜覆盖技术,阻止土壤水分大量蒸发,确保播种水利进行。
5 总结
三原县气候变化与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基本一致,目前仍处于暖期,增温最明显是冬季降水量的变化是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春、秋季降水量减少明显。
参考文献
篇5
一、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务农者减少,农业出现了萎缩,国内农产品自给率逐年降低,农产品供给出现了不足的局面。日本政府为解决国内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从80年代后期开始,放宽了对外国农产品的进口的限制。在此背景下,日本商社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增加对国外资金、技术的投入,用以开发、生产、进口适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日本把这一农产品贸易形式,称之为农产品的“开发输入”。
中国的农产品供给状况与日本大不相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相对剩余。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农业发展战略。中国的这一农业发展战略恰恰迎合了日本的农产品“开发输入”,并且,中国农业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有力地吸引了日本商社从中国开发进口农产品。从90年代初开始,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逐年增加,日本的贸易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总金额是28.8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73.9亿美元,10年间增加了2.6倍。特别是生鲜蔬菜进口增长十分迅速,由1992年的2.9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36.3万吨,8年间增加了12.5倍。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也在增加,特别是种子出口,从1997年的58吨增加到2000年的207吨,3年间增加了3倍多。日本在中国的农产品“开发输入”,不仅促进了中日农产品贸易量的快速增加,而且,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我们过去的研究证明,日本在中国的蔬菜“开发输入”,对中国的农业技术进步、生产效益的提高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中日农产品贸易开发与农业资源配置效益
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形式是出口国将农产品出售给进口国,贸易双方是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并不涉及生产领域里的合作。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日本从中国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开发进口,则是双方为了贸易展开了生产领域里的合作,形成了贸易与开发生产一体化的贸易新形式。这种贸易形式主要有3个基本特征:日方商社以订单形式向中方企业订购产品,日方提供生产订购产品的生产资料及生产技术;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日方的技术指导进行,产品质量标准必须完全符合日方要求;所生产的合格产品全部由日方商社进口到日本。
日本在中国开发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有:肉食加工品、面食加工品、蔬菜(包括蔬菜加工品)等。其中,蔬菜的开发进口量约占从中国进口蔬菜总量的70%。在蔬菜的开发进口中,日本大葱是鲜为人知的产品,2001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3.7万吨大葱中有90%以上属于在中国开发生产的日本大葱品种。
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还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都是从分析一国资源优势与生产要素配置人手,阐述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而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贸易双方形成了贸易与生产开发有机结合的跨国经济体系。在此情况下,仅仅考察一国的资源优势与生产要素配置,显然已经不能正确解释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因,中日间的农产品贸易开发亦是如此。为此,我们用中、日生产日本大葱的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实际,考察中、日生产日本大葱的资源配置效益,揭示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动因。
(一)日本大葱在中国的开发生产过程
日本大葱以脆、甜为其特点,适合日本人的食生活习惯,是日本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全国年消费量超过50万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大葱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基本保持平衡,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程度低、手工劳动量大的大葱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日本大葱生产量减少,价格开始走高,在此情况下,日本农产品商社开始把目光放在海外开发生产上。1996年以前,日本的大葱“开发输入”主要来自于台湾、韩国,1996年日本大阪一家农产品商社与中国山东省安丘市的一家蔬菜加工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开始了日本大葱在中国的开发生产。合同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日方公司与中方公司合作开发生产日本大葱,日方公司为中方公司提供所需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提供生产技术指导,中方公司提供土地、劳动力、生产设施等,按照日本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第二,双方公司合作开发生产的产品,由日方公司按合同价格全部收购出口到日本,中方公司无权自行处理。1996年日本大葱在中国开发生产成功后,由于日本大葱与普通蔬菜相比生产效益好,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同时,由于开发生产的产品质优价廉,受到了日本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进行开发生产的公司不断增多,开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开发进口量由最初的1千吨增加到2000年的3万多吨,短短的4年间增加了30倍以上,这种旺盛的贸易生命力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二)中日两国日本大葱生产中的资源效益比较
表1是中国及日本生产日本大葱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日本生产大葱的产出价值是中国的2倍多,但由于日本的劳动力资源紧缺,生产大葱投入的劳动力价值皇中国投入劳动力价值的近15倍,所以,日本农户生产大葱低于中国农户生产日本大葱的收益。不过,如果是中国农户生产中国大葱,其效益并不能达到生产日本大葱的效益,原因是日本大葱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品质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大葱种子技术含量高),品质好带来了高价格、高收益。当然,效益好的原因还有国际市场的因素。但是,中国开发生产日本大葱所取得的高收益,可以说是日本的农业技术资源与中国的土地、劳动力资源跨国优化配置的成果。
(三)日本大葱在中国开发生产的效益分析
日本大葱在中国的开发生产项目,虽然比一般作物投资大、成本高,但由于所生产的产品品质好,并且全部销往日本市场,所以,其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国内普通种植业生产项目。表2是我们对日本大葱生产基地农户不同生产项目的收益情况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土地收益率或者是劳动收益率、资金收益率,日本大葱生产比粮食生产、中国蔬菜生产都成倍提高。这种土地、劳动、资金收益率的提高应该说是日本大葱的贸易开发,促进了大葱生产资源及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优化配置,产生了国际资源优化配置效益。
篇6
棚室蔬菜、特色瓜果、生态观光、多种经营……几年来,临江市按照“服务城市、发展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原则,着力在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让生态农业这篇特色文章更加出彩。
发展特色农产品经济带。临江市从产业整体推进的高度入手,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借助沿江良好的气候特点,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产业做专做精。发展四个特色农产品经济带:即以桦树、六道沟等高寒山区乡镇为主种植人参、高山红景天等中药材的经济带;以花山、闹枝、蚂蚁河等半高寒山区乡镇为主种植甜玉米、绿色食品的经济带;以苇沙河、大栗子、六道沟等沿江乡镇为主种植山葡萄的经济带和以城郊为主种植蔬菜的经济带。通过四条经济带建设,重点建设棚膜蔬菜、参药、菌食、林蛙、山菜、果林六大规模生产基地。新增蔬菜保护地面积200亩,新发展山参5000亩,中药材2000亩,食用菌200万袋,山野菜保护面积1万亩,新发展果树1000亩。扩大生产范围,强化认证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培育一个绿色产业示范园区,认证5个“三品一标”产品。
建设特色示范园区。临江市把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工作重点,立足传统农业优势,突出培育蔬菜、五味子、葡萄、人参、草莓、甜玉米、香菇、黄烟等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优势产业。根据这些特色产业,临江市积极打造四个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大栗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该园区是集绿色果蔬生产、生态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园区总规划建设面积1150亩,计划投资1.56亿元。园区建成后,年可直接实现产值3412万元,预计利润2157万元,直接带动300户农户增收致富,间接提供500个工作岗位;并且项目建设可带动运输、包装等相关行业共同发展,间接增加农民收入1000多万元。四道沟村棚膜蔬菜产业园区。基地规划面积93亩,园区内大棚实行果、菜间作,温室主要以食用菌、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要作物。长白山生态产业园。该园区总体规划面积359.89公顷,园区计划总投资30亿元,打造以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业为主体,以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培育和扶持长白山生态产业园香菇多糖灰树花多糖项目、长白山林蛙精深加工项目、人参皂甙提取和橡栗精油提取项目。重点开发天然食品、保健品、绿色饮品、休闲食品、山野菜等系列产品,形成具有规模经济效益、核心技术支撑和长白山健康品牌优势的国内一流的长白山生态产业园区。葫芦套农业生态产业园。该园区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凭借鸭绿江冲积滩地,土质疏松、土壤肥沃的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实现生产标准化、品种精细化、加工系列化、销售配套化,全力打造“绿色蔬菜生产+休闲旅游农业”的农业产业园。园区建成后,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覆盖率达95%以上,年产绿色无公害蔬菜1万吨,年加工蔬菜1千吨。
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临江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已发展到77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3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户,白山市级龙头企业8户。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多创品牌,临江市共打造了5户符合要求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是临江市宝健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健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江市金豹木业有限公司、中食集团临江春达酒庄有限公司、吉林省利生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临江市围绕产业建基地,着力打造龙头企业“第一车间”,在原有三大产业即:绿色食品产业、中药材产业、特色养殖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自然风光、环境资源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产业”,最终形成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继续发展和扩大产业基地和“一村一品”建设,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利用银信资金增加投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带动功能,努力促进临江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推广特色精品畜牧业。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加速特色畜牧业健康发展。重点推广“无公害特色猪的综合配套饲养技术”和“长白山无公害肉牛综合饲养配套技术”,主要推广长松黑猪品种、饲养技术、围栏放牧技术,推广面覆盖4个乡镇的8个村、38个养殖户。推广基地存栏肉牛3237头,预计年出栏无公害肉牛达3300头,每头平均增加效益380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生猪14.3万头、牛7.7万头、家禽110万只、鹿3000头,肉类总产量1.37万吨,禽蛋总产量0.82万吨。
篇7
AAXX农业产业园基地简介
AAXX农业产业园由AA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3年07月成立,10月投资兴建,注册资金2000万元。由BBB担任公司法人代表,产业园位于XXXXXXXXXX,占地面积2790多亩,预计总投资约5800万元,一期已投资2000万元,主要用于二代棚体、水产养殖基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已投资1800万,主要用于二代棚体及特种养殖基地建设。三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基地建成后,其核心示范区占地2000亩,绿色蔬菜新品种示范区占地1000亩。其中复式日光温棚700亩,2015年又新建2600平方米蔬菜集约化育苗连栋大棚,并配套完善相关育苗设施。基地常年种植有辣椒、西红柿、豇豆、毛豆、有机花菜、西兰花、韭菜、网纹甜瓜、冬瓜、莴笋、黄瓜、樱桃番茄、西瓜等果蔬,同时园区有各种鱼、虾、泥鳅等水产品精养区、虾稻混养生态养殖区近1000亩。
园区严格按照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标准建设,目前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防虫网等各项绿色防控技术在基地蔬菜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园区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体系,为产品质量安全做好一切保障。
公司已注册“和蕙园”品牌商标,“绿色食品”及ISO9000已顺利通过认证,2015年已经顺利通过“国家级蔬菜标准园”验收,获得2014-2015年度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称号,公司与其他同行企业成立五联蔬菜种植销售有限公司,为产品销售提供了保障。
基地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发展净菜加工配送,在XX京、XX、XX、XXX等周边大中城市开设蔬菜直营店。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年纯收入达2000万元,可解决当地1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5000多元。
篇8
一、科学布局渔业生产
围绕渔业基本现代化考核指标,确保如期实现渔业基本现代化目标。全镇将新建3个以上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场)或示范村,从而以点带面来辐射带动全镇渔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到总体布局科学合理,建设水平达到渔业基本现代化。
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2014年是定义全市农机时代的一年,我镇将围绕全市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巩固提高粮油生产机械化为立足点,以加快渔业、畜禽业和园艺业生产机械化为主攻点,以平安农机和农机组织化建设为支撑点,以财政补贴大型农机具推广开展镇级匹配补助为保障点(具体将与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同等补助标准执行),努力使全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超87%,力争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三、扎实开展持证农民培训
今年全镇持证农民培训计划人数881人,各村要结合本村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及早排出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体系,探索农业生产经营准入和农民持证上岗制度,年内全镇持专业证书的职业农民占务农劳动力的比重达35%以上。
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日常检测与检查体系以及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协调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今年各行政村要配备兼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1名以上,“三品”认证企业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编码、产销档案等。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监管意识,提高农产品快速检测站检测能力,发挥示范效应,实现农产品产地检测全覆盖。
五、积极申报农业产业园区
篇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区发展生物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加快构建我区生物农业体系,使生物农业成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增长点,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原则是: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农业企业、农业园区联合科研单位建设生物农业产业化合作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有利于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
(二)坚持自主创新与政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的生物农业创新机构的政产学研合作,培育科技创新制高点,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重点农业企业、农业园区为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生物农业产业领军型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吸引多元资本投入生物农业建设。
(三)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推进对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农业生物关键技术的攻关,从而辐射带动全区生物农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四)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要以规划为先导,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发展趋势为导向,科学合理布局,分阶段、分目标扎实推进,建设一批生物农业产业示范工程。
二、发展目标
根据《市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引进国内生物农业领军型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生物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区发展生物农业的总体目标是: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农业技术,全面提升产业化水平,建设特色鲜明、科技领先、效益显著的现代生物农业示范区。2010~2012年的具体目标是:
2010年:全区培育生物农业企业4家以上,引进生物农业项目6个,推广示范生物农业产品20个。引进生物农业领军型人才2名,实现生物农业销售收入2亿元,培育生物农业规模企业1家。
2011年: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引进生物农业领军型人才3名,引进项目8个,实现生物农业销售收入3亿元,培育生物农业规模企业1家。初步建立我区生物农业产业化体系。
2012年:全面推进生物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与创新,形成特色鲜明的生物农业发展体系。引进生物农业领军型人才4~6名,引进项目10个以上,实现生物农业销售收入6亿元,培育生物农业规模企业1家。全区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率达到80%以上,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三、发展重点
根据我区生物农业发展基础和自身产业特色,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着力实施生物农业研发中心、生物农业产业基地、生物农业创新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一)生物农业研发中心建设
以生命科技产业园为载体,挂牌成立“生物农业研发中心”,将生物农业发展纳入园区重点规划目标。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及省内知名院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展生物育种、生物食品工程、生物(动植物)反应器、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农业环境控制和生物信息的技术研发,全力打造生物农业研发高地。
面向国内外著名生物农业企业开展一系列招商活动,争取引进一批技术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成立生物农业创新研发平台,打造生物农业总部经济,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力量,把握机遇,带动对生物发展关键技术的攻关,打破产业发展瓶颈。建设综合服务楼和各种配套设施,配备国际标准化生物化学实验室单元和符合GMP标准的生物医药制造用房、实验动物用房等设施,努力建成高水平的生命科技、生物农业创新载体,使之成为我区生物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以高端技术研发为先导,着力建设生物农业产业孵化基地,形成集技术转化、产业孵化、生产制造和交易展示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充分实现生物农业项目、人才、基地、资本等要素的有机整合,重点培育发展生物反应器、生物育种、生物制剂、生物食品工程及生物饲料产业。
1.发展生物反应器产业。引进和培育兰诺生物等一批生物反应器生产企业。以基因表达、体细胞克隆、转基因等核心技术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扩繁、重组蛋白分离提纯技术体系,打造地区生物反应器研发、制造高地。
2.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以华日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为载体,加快珍稀特种水产等的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和开发,加速优质新品种的选育,积极推广良种畜禽、水产品种。
3.发展生物制剂产业。开发先进的动物疾病诊断试剂、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环境监测试剂、新型酶制剂、微生物制剂、蛋白质产品、核苷酸产品、绿色水产药品、小分子抗原抗体、基因重组抗原抗体等生物化学制品。以安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完整的抗原、抗体、试剂盒、试纸条、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研发和生产的平台。
4.发展生物食品工程产业。以开发“安全、营养、多功能、生态”食品需求为重点,加快发展生物食品工程。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重点开展食品酶制剂、功能食品等生产技术攻关,开发淡水和海水混合鱼糜、鲍汁小鱼丸风味重整等一系列新型食品加工项目,培育生物食品工程产业基地。
5.发展生物饲料产业。大力发展植酸酶、木聚糖酶、蛋白酶等新型饲料添加剂,建立饲料安全质量控制、添加剂和饲料安全配置、转基因饲料等技术体系,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开发畜禽饲料添加剂,分解粪臭素,抑制氨气排放,阻断粪臭素生成,最大限度减少畜禽的臭味,降低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
(三)生物农业创新示范园建设
以阳山水蜜桃科技园和区精细蔬菜产业园为核心,组建生物农业创新示范园,重点试验、应用与推广先进生物农业技术和产品,提高水蜜桃、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
1.生物肥料推广应用。根据土壤种类和作物类型,推广功能型生物肥料,有效缓解土壤酸化、结构变差,阳离子交换能力降低,蓄水保肥能力下降,作物病虫害加重,产品质量降低的矛盾,逐步解决土壤酸化问题,克服连作病害问题。
2.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推广虫害性诱技术,运用生物学原理,通过物理手段控制虫害发生;继续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发酶工程甲素生物农药技术项目,进行生物灭鼠课题研究;在阳山水蜜桃科技园和精细蔬菜产业园推广高效、广谱生物杀菌剂、生物杀虫剂,延长农药有效控制时间,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减少化学农药中有毒物质在农产品中的残留。
3.农业环境控制技术推广应用。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开发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利用畜禽粪便、蔬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添加有益菌种,进行无害化处理、生物发酵,最终生成种植业生产所需生物有机肥料。找寻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处理新模式,切实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降低碳排放。
4.生物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突破农业专用传感与识别技术、农业传感网、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发物联网技术、GIS技术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培育一批农业信息相关新兴产业。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成立区生物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委组织部、农林、发改、经信、科技、人社、教育、农办、商务、规划、国土、财政、各镇(街道)、开发区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林局,具体负责组织推进、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统一协调推进相关组织工作。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主要负责对生物农业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服务;区农林局负责生物农业发展组织推进、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区发改局负责人才引进涉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与管理;区科技局主要负责生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区财政局负责生物农业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筹措管理;区经信、教育、农办、商务、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落户生物农业企业的综合服务与管理;各镇(街道)、开发区负责生物农业企业落户。
(二)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宣传发展生物农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广泛宣传我区生物农业的规划布局、产业基础和发展政策,营造全区生物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10
林皋镇北依方山森林公园万亩绿海,南傍林皋湖景区一汪碧水,境内还有国家级保护文物前赵主刘曜父之墓永垣陵,属关中百镇之一,陕西省重点镇,今年8月又被确定为陕西旅游名镇,是白水倾力打造的县城副中心,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
如今,这个小镇已从单一的苹果产业发展为旅游、苹果、设施大棚多业并举的明星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已从2007年小城建建设之前的2062元增加到2012年底的7950元。
文化特色镇区建设是林皋实施最早的工程。他们起步的大手笔就是投资2600万元,完成了1公里富林大道和1.1公里秀水路建设。林皋还投资1.1亿元建设了白水首家乡镇农民居住区——润林苑小区,预计可安置500余户进镇落户农民。
在新区建设欣欣向荣的同时,林皋的老镇改造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人在镇中,镇在景中。居住在镇上的人们最能感知建设带来的改变,并充分享受着这种改变带来的实惠。
相对于文化特色镇区的建设,白水对核心景区林皋湖的提升完善更花费心思。
林皋湖位于镇区西南1公里处,是一个由灌溉为主的水库衍生而成的旅游景点。围绕这一方湖水,白水计划总投资5.9亿元,规划建设80平方公里的林皋湖休闲观光产业园。并制定了“近三、远三”的中长期开发规划。“近三”即开发林皋湖景区、农业产业园区和休闲镇区;“远三”开发林皋休闲度假区、云台山、方山森林公园,把林皋和相邻的云台山风景区、方山森林公园连接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旅游环线,拉大景区框架。
2013年初,林皋湖休闲度假区正式从规划转入建设阶段。此前林皋湖入口处只有六、七米的普通公路,东挨山峁西接深沟,狭窄而危险。进入景区,只能坐船才能到达对岸,游湖仅有乘船一种方式。湖岸深处的春花秋色只能自开自谢,无法上岸游览。
核心景区提升工程启动后,首先对景区入口进行改造,原来狭窄山道变成了开阔缓坡,双向六车道宽30米长1公里的入口大道直通湖岸。之后开建的环湖公路,结束了沿湖几个村庄隔水观望无路可通的局面。景区品位大提升的同时,给湖边焦段河村的村民焦天社也来了新的增收渠道。
焦段河的四十多户村民就住在林皋湖边,因为没有出村的公路,村民们的苹果、玉米运不出去,好果子只能卖个差价钱。今年开始修建环湖路,村民的摩托车直通镇上,还有几户新购卖了汽车。今年修路时自己给工队打工扫路,多挣了六七千元。
- 上一篇:有色金属元素分析
- 下一篇:医院行政后勤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