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专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工程专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employment;enterprise deman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183-03
0 引言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同时2015年就业季,估计将达到749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需求,却是就业市场的疲软。例如2013年赶集网的《赶集网2013应届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截止2013年5月31日,83.2%的应届生未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有88.2%的企业希望招收到应届生。这样的反差不经使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各位老师开始反思: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真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的培养方案是否适应企业实际的需求?
1 卓越计划与就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工程类教育人才需求日趋旺盛。同时我国所开设工程教育的高校也非常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
而近几年的就业季却凸显出了这样的矛盾:高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存在着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的情况,而社会的需求恰是看重实践能力。这种矛盾不断的凸显,导致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提升高校工程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在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2]。卓越计划的提出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该计划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两部分,通常为三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学习。通过这种“3+1”的模式,不仅使得高校的教育更贴近企业的需求,而且也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曾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了供需矛盾。
2 以企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2.1 企业因素
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其中“行业指导”就来源于企业。高校在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的考虑因素就需要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此外还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区域特点等因素[3]。
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云南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该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2.1.1 以招聘为导向的行业指导
企业时时刻刻都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他们对本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最为了解。此外企业在每年的毕业季中都会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招聘中所释放出的人才的需求信息(例如人才的层次、类型、结构和规格),都反应了该行业的最新信息。这些来自企业的反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指引。
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在每次的招聘中,学院都有专业负责人和就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充分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5、6年的累计,学院发现企业对IT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以下明显的变化:
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在过去几年中,来学院招聘的企业最开始需要的专业技能集中体现在Java和.Net方面。而最近2年,专业方面的需求扩展到计算机网络、安卓开发、前端设计,游戏开发和嵌入式等方面。
2.1.2 网络方向和电子商务的岗位增速较大
这两个岗位的迅速增加也反映出目前IT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和4G等技术的普及,来校招聘的企业更青睐于在计算机网络方向有专长的同学。很多企业直接希望学院能推荐网络方面的学生或者在招聘信息中指出有“网络工程师”或CCNA认证的同学可以免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也逐渐增多,因此在面试中企业的面试问题有50%左右偏重于用户体验、网站运营和商品推广营销等非专业技能的考察。此外,这两个行业的薪资水平都比其他行业高30%至50%。
2.1.3 政府事业单位对IT类人才需求增多
随着政府和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都需要大量IT类人才去开发和维护。这类岗位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符合了目前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热潮。
2.2 就业因素
截止到2012年,在194所参与“卓越计划”的学校中,“985”大学有27所,“211”大学有38所,普通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共计129所。这其中地方院校有138所[2]。由此可见,“卓越计划”更注重于普通院校、地方高校发挥出自己区域特色和学校的背景特色。
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的企业,89%都是云南的本土企业,在本土企业中昆明的企业占91%。同时学院的生源85%也来自于云南。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来自云南的学生绝大部分会选择留在本省就业。这些现状使得“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必须面向本土的IT企业,这样不但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3 学校因素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具有较强的林业背景,在地里信息系统,林业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此外云南省各州县都林业单位对林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学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林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服务于林业系统。
3 “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的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同时结合按照“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学院制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地方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以非同质化的理念为指导,同时突出学院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使工程教育的层次、类型、内容更加丰富[4]。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卓业工程师主要面向云南本土企业,以培养Java和.Net软件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为主。在与招聘企业调查与分析的过程中,云南本土的IT企业主要采用了Java或.Net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同时本土的很多从事网络工程和建设的企业也非常需要计算机网络的人才。这三个目标的确立强调了毕业生在软件开发领域专注擅长于Java或.Net或者是网络工程,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承担IT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职责。相比于“985”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通用类、科研强的毕业生,该培养目标更强调专一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虽然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会缺失部分科研能力,但可以获得更多的工程能力,使其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快速解决现实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2 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
相应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来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表1简略描述了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不仅继承了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保证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训课程的开展。
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理工科中必须的数学物理知识,也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入门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立主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工科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还优化整合了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尽早的开设专业课,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第三学期末,学院对学生进行一次卓越工程师班级的选拔,主要采取类似本科毕业设计的形式,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制定的项目。第三学期末,学生成了大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通识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两门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但是缺乏所学知识的整合和工程开发的能力。这次选拔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开发协助的能力。
相比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有明显的方向性区分:卓越网络工程师参考CCNA的认证和RHCE认证的要求,开设了网络路由技术,网络交换原理,Linux基础等课程。卓越软件工程师也按照学生兴趣和擅长,分别开设Java或.Net的高级课程,强化学生在Java或.Net方向的开发能力。
在实际环节中,分为校内的实训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校内的实训强调工程化的特点,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按照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的标准执行。实训环节以学生为本,推行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方试进行,教师只做一些指导工作,教授学生如何以工程化的思想标准来开展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等知识。通过该阶段的实训,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做好准备。
企业实践环节中,学院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这些项目都要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去,因此对开发时间、代码质量、系统的稳定和文档的规范都有严格的要求。学院与北大青鸟、达内和昆明浩辰等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大四时都进入这些企业直接参与项目开发。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的成果
虽然在2013年,学院才申请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但从2010年开始,学院就开始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准备。首先对2010级和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课程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将部分选修课提前开设,这样到大四时,学生有更多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第二,引入了校企合作,目前引入的企业包括云南新锐和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北大青鸟、达内、昆明浩辰和昆明天龙经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最后还引入了企业教师,昆明浩辰和北大青鸟的5位老师都在高年级开设了3门专业课。
经过改革,学院在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2011年和2012年的泛珠三角地区“安利杯”计算机作品大赛中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认证考试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从2010年通过CCNA认证考试的学生只有2名发展到今年毕业的2011级通过CCNA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学生达到8人。
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增强也提升了就业率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在2013年,就业率只有88%,但在2014年就业率就提升到92%。同时在2015年毕业生中,薪资水平也有大幅的提升:拥有网络工程师认证或CCNA认证的毕业生取得了4500元左右的薪资;签约电子商务类企业的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稍高,从5000到6000不等。
篇2
【论文摘 要】由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存在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多数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等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明确就业目标及方向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部分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专业人士认为主要是高等院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就业需求增长速度过小引发这样的后果。2007~2009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也迅速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名第2[1]。此种现象是否纯粹属于该专业毕业生过剩和就业需求不足产生矛盾的必然结果?经过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智联、中华英才网等知名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每一天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2]。是什么原因造成毕业生就不了业、而用人单位也招不到人才?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弱的原因探析
就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及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就业竞争力弱且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求人才;其次,各种计算机职业培训学校招生和就业十分火爆;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呈上升趋势,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作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强化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传授新知识和前沿技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且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主流计算机培训学校每18个月左右教材进行一次动态更新,教学过程融入主流的技术和产品,使学员掌握最新的技术;师资通常拥有5~6年的实战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然而据了解,为数不少的高校还在使用5年前出版的教材,有些课程甚至还基于Windows 95/98平台进行授课,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 也是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因素[2]。
1.2 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高校的扩招使得进入高校的门槛逐级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学资源配置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师资、实验和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加之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实践环节的考核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等众多原因,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不想招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正如摩根资本与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总裁刘建华曾说过:“我们不会轻易去用毕业生,因为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培养。应届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差,比如,像一些基本的办公技能,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都得手把手的去教。”[3]
2 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要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者多年主管毕业生实习工作和就业指导,结合在用人单位的反馈和,就学校和毕业生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2.1 及早进行专业和就业指导、明确就业目标和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本科学生大一入学就建议开始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通过课程和讲座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就业方向及所需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起就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及相应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进入大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倾向等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如程序开发、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等),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修,同时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也要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从而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
2.2 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
学校应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先进性,定期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发展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同时在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中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采用主流技术、方法和平台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
知识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做到学以致用。
2.3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内容,做到难易适中且实验任务不能过重,如果多数学生无法正常完成的实验就没有开设的价值。第二,加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重实绩和实效,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第三,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体系,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将极大督促学生动手提高操作能力。第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项目开发活动,提高科研和项目开发水平,同时也尽早了解社会需求。
2.4 认识不足、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然,计算机专业学生也需要看清就业形势,认识自身不足,有意培养自身道德修养、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能吃苦精神,加强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比赛活动,参加与专业及专业方向相关的主要认证考试(如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各种厂家或专业的认证考试)。
3 结语
总之,通过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强化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和就业指导,做到学以致用、紧跟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措施,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要不到所需人才的难题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
篇3
关键字:高职高专 计算机专业 校企合作 就业现状
中D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据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从2001年开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一路直升。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有114万,2016年上升至为65万,2017年预计达到795万[1]。学生人数的不断上升导致行业竞争力的上升、就业压力的增大。而计算机专业作为全国高校开设数量第二多的专业,随着高校连续多年的盲目扩招,高职高专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已不在是就业绿牌专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对专业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独立完成开放任务并能将技术转化成产品的应用性人才需求仍很大。这就导致了“人才供需结构错配”的现象。据调查分析,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出口的“毛坯型”人才不符合市场要求,所以,本文分析高职高专计算机毕业生如何去“毛坯化”就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高专计算机学生难就业原因剖析
第一,高校所“出口”的人才层次不符合社会需求。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迅速大众化,电脑已成为服务各类行业的一种基本辅助工具,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广为普及,其常规的文字编辑、表格数据管理与分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小型局域网的搭建与管理、中小型网站维护等都已算不上什么专业技能。而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方向,无法跟上信息行业主流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市场的技术革新,导致很多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毕业生毕业时属于“毛坯型”人才(所谓“毛坯型”人才就是毕业后不能直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需要专业再培训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上岗上线的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也仅限于电脑的组装与维护,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操作、小型局域网的组建与管理,及数据库、c语言、C++,JAVA 、PHP、ASP等语言等基本语法或简单实例的简单学习,很难应对IT行业知识的日新月异,很难适应当前市场IT企业所需要的厚基础、会实践、能创新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人才的发展趋势。这是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第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求知欲、探索欲亟需加强。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稍差,学习的积极性、钻研性和自律性不够。除了学生自身主观性原因外,如果学校对学生的就业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指导,也会造成很多学生浑浑噩噩地虚度三年时间。据调查发现,课堂教学很大程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学校下设的招生就业职能部门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却缺乏力度,认为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是毕业那一个学期才开始才需关注,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对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到底有何用处,以至于学习兴趣不高,很多时间在自我怀疑和缺乏动力中慢慢流失。学校的专业老师和招生就业的指导老师应该时常调查市场需求、了解计算机行业的主流技术及企业用人情况,甚至参加一些国家、省、市的培训,在学生入学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分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方向(比如网页设计、c++或java软件工程师、嵌入式编程工程师、App开发工程师等),并客观介绍该就业方向的前景及市场竞争压力,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感受市场的竞争压力,从而端庄自己的学习态度,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3.1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谋求自身专业发展、努力提高育人质量、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用人单位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一合作方式[2-3]。
校企合作模式必须改变思路,学校安排学生实践实习不是把学生“送出去”,而应该把IT企业“请进来”。IT企业基本上具有技术服务型性质,技术含量高但企业不需要复杂的生产设备,工作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嘈杂的机械噪音。高职高专院校把企业“引进来”的合作模式是一个双赢的模式。一方面,企业不仅减少了场地租赁、新员工培训的费用,而且更有利于办理税费优惠、申报国家或省市级课题、申评高新技术企业等。另一方面,院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通过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有利于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指引学生的职业发展
3.2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针对性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据调查,很多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固定为“2+1”模式,即2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训,短短的两年理论时间也仅仅是学完了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计算机类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日新月异。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可能面对的是形形的新硬件、新软件,越是新的知识就越没有人教如何使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从容的面对工作岗位的新挑战。
培养学生学会自学,要让学生乐自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作为培养学生的红线,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把学生培养分成兴趣开发、兴趣发展与巩固、价值认证三个培养阶段。兴趣开发阶段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以情镜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建立初步兴趣,利用网路上的教学网站和招聘网站为平台,在网路环境下开展自主性学习,拓展学生的个人兴趣。兴趣发展与巩固阶段以专业进阶课程为主,根据兴趣的不同(如网站设计方面研究大型门户网站的源码,软件开发方面需研究如图书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等),通过具体项目实例与进阶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学习,能够实现项目实例的仿制,并根据某些实际需求对样例进行改动能解决实际问题。从样例的仿制与完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以实现对专业学习的发展与巩固。价值认证阶段是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同部分,是学生通过兴趣能够创造财富实践转变,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比如参与校园网、数字化校园的设计与维护、参加学校所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的开发等。当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认同时,学生一定会乐于探索、乐于学习。
4.结论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去“毛坯化”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只有紧跟市场需求、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思路,学校才能办出专业特色,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引而出,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编著《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篇4
关键词:统计工作;数据质量实施考核
中图分类号:C37 文献标识码: A
一为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对数据质量进行监控:
1.统计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定期实施考核
企业有明确的计划统计管理制度与考核标准,计划统计管理制度写入企业管理制度汇编,同时公司制定了部门职能指标,根据工作内容不同,分为“关键项”、“重点项”、“一般项”,相应考核标准分值有所不同,而综合统计工作属于考核的“关键项”。企业考核领导小组每月月初对统计人员职能指标逐条进行考核,给统计工作打分,并与统计员和部门负责人的当月工资挂勾。这样,一是提高了统计人员依法统计的自觉性。二是统计基础建设和制度得到了加强。完善和落实了统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统计员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三是充分调动了统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统计工作质量。
2.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理顺统计渠道
统计基础工作是搞好统计服务的有效保证,企业统计工作分工明确、报送统一。从企业组建以来,企业的统计工作对内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专业统计、分析,从不同层面为领导提供咨询决策信息;对外,则由相关部门根据报送要求进行汇总、审核、报送。就集团现状来说,单位的统计工作大概分为生产统计、质量统计、安全统计、劳资统计、财务状况统计等专业统计,分别依其性质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具体统计工作。如生产统计,由企业市场部进行,结合企业的生产计划进行分析评价监控;质量、安全统计,由工程部进行统计;劳资统计,则由综合部进行,对职工情况、职工工资总额情况及其构成进行分类汇总,全面了解、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这样按专业部门职责分工进行的统计,可以充分发挥专业部门的专业知识,以数字这种简洁明了的方式反映现象、问题、为各专业部门的工作提供评价和改进方向,有利于各专业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为单位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比如,单位的生产计划、生产统计工作统一归市场部负责,根据统计报表及时检查计划完成情况,调整下月生产计划安排,从计划完成情况中发现问题,确定需重点监控、检查的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对外统计报表的报送分别由各专业部门负责对外统一报送。统一报送,一方面可以使全企业对外部报表的报送有一个通盘的了解和严格的把关,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数据在各部门之间流转过程中造成的人为失误和避免大量重复工作。比如一个企业可能需要对多个主客部门报送数据,而各个部门的报表表式、报表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当不同部门要要求的数据在基础数据上有同一性时,有专站部门统一报送则可大减少工作量。
3.加强基层统计建设
统计数字来自基层,提高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可靠性关键是加强基层统计建设,基层统计是企业统计的基础,也是各种统计资料的源泉。
企业始终围绕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这个根本,从各个部门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检查小组,亲自去工地现场,对基层的统计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对工作量、形象进度、质量情况都作详细记录,查阅统计台帐,将实际情况与所上报的统计报表相核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统计工作做到实处。、
对基层所报统计报表,严把数据质量关。对报表数据进行逐一审查核实,做到先审再汇,汇完再审,这样通过两次的审核,保证了数据质量。对填写有问题的单位重新进行落实,不符合数据质量要求的报表,坚决返工,直到报表通过审核。针对当月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告诉基层企业,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查明原因,让企业下次报表时不再出现此类问题。
在报表处理过程中,做到一丝不苟,确保数出有据、科学合理、不错项、不漏项、不虚报、不瞒报、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与市统计局取得联系进行请教,取得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从而确保了在发现问题、反馈情况、解决问题的严谨工作程序中,使统计工作得以逐步推进、提高、完善。
4.统计资料管理台帐化、档案化、现代化
原始记录是统计报表的基础,是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的第一手资料,统计台帐是系统整理和积累统计资料的重要工具。企业要求本系统各报表单位必须要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做到登记要及时、完整,数出有据,字迹清晰、工整,台帐数字与其他专业统计方面的数字完全一致,具有连续性。要求原始记录也必须执行国家统计的计量标准,做到项目合理,记录真实,填报及时,手续完备。各种台帐和原始记录既要能满足统计业务工作需要,又要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不仅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而且能及时为企业领导及上级领导掌握情况、制订决策提供可靠数据。
企业统计资料采取分级管理办法。公司综合统计人员负责管理上级报表底稿,各专业统计人员保管本专业的统计资料。年终统计资料整理两份,装订成册,原件上交综合部档案室保管,以便于历史资料的随时查阅。
企业配备统计工作专用微机,统计月报、季报、年报资料随时录入,按不同表号分别建立文件夹,统一管理各项基本统计资料,系统地完整地整理各个时期的统计资料,使公司的统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自动化、现代化。
5.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队伍素质。
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统计专业知识更新加快,统计报表变动较大,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统计报表的质量。多年来,企业从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入手,抓好统计人员培训,促进统计人员不断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接受再教育,以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和统计工作的需要。利用年报会对企业统计人员普遍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结合平时报表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按照统计制度要求进行重点讲解,做到有的放矢,使企业统计人员真正掌握填写报表的要领。对于企业中无统计上岗证的人员还要进行上岗培训,使统计人员掌握统计基本知识,为完成好统计报表工作奠定基础。组织企业统计人员参加市统计局举办的各种统计业务知识和统计法规培训,利用贯彻报表制度和统计检查之机,以会代训,互相学习、促进。针对具体情况对新上岗人员采取以老带新、亲自面授或集中培训的办法,使他们尽快的熟悉业务,以适应统计工作的要求。培训内容由浅入深,通过培训考核,使企业的统计人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统计工作发展。
二、建筑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1.完善建筑业统计范围
统计范围不全是建筑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对全社会的建筑业企业进行全面报表即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需要对小型建筑企业或乡镇建筑企业进行抽样调查,以解决建筑业统计口径不全的问题;同时要充实和完善建筑业统计内容,如完善装饰装修业统计内容,逐步建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统计,使建筑业统计发展为一个全行业的统计。
2.确立新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满足宏观管理、市场经济和国际接轨的需要。
完整的建筑业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基本状况统计、建筑产品统计、劳动工资统计、建筑机构设备统计、建筑材料统计、财务指标统计、景气指数统计、建筑业价格指数统计、建筑业科技活动统计、建筑业市场统计等。新的建筑业统计指标体系,应针对国家、行业、企业等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宏观、中观、微观的统计资料。
3.按照企业统计的发展目标,逐步建立国家综合制度和企业报表制度。
企业制度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为主,统合统计制度以满足国家和行业管理需要为主,以此解决现行制度不能同时满足宏观、中观和微观需要的问题。在统计指标体系上,可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确定不同的调查内容,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
4.积极稳妥地推进抽样调查方法,实现多种调查方法的运用。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逐步建立建筑业重点企业直接报告制度。全要房地产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已为我们改变统计工作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为建立建筑业重点企业直报制度的设想提供了参考,这将成为建筑业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小结
- 上一篇: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
- 下一篇:大学生村委会毕业实习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