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

篇1

[关键词]生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生产外包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056-02

1 生产业的理念内涵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并认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的行业。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生产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Coffer(2000)认为生产业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

总体上来说,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2 服务供应链研究概述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供应链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从售后服务的角度来定义服务供应链的,称之为服务端供应链管理。认为服务端供应链是指保证产品售后服务顺利开展的所有支持活动,涉及维修用备件的计划、采购、运付,以及故障产品的回收、处置和维修。而另一种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则是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第三种服务供应链的界定是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应用于服务行业所形成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这种观点强调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区别。由于服务业的宽泛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业、物业管理服务业、酒店航空业和港口服务业等。

3 生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3.1 生产供应链的界定及其特征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供应链管理,也就是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来审视企业的生产外包活动。通过借鉴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生产供应链可以进行如下界定:所谓生产供应链管理,是指以生产为主导的,在生产外包过程中,针对服务的产生和交付所形成的,从最初的服务提供商到最终的顾客之间的对信息、服务过程、服务能力、服务绩效、服务资金进行集成化管理的模式。

3.2 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及分析

尽管服务供应链与制造供应链是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是在供应链的构建上有相似之处。基于对产品供应链常见模型的借鉴以及对服务外包特点的分析,构建了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型,它以间接服务提供商、直接服务提供商、集成服务供应商、服务发包方企业以及最终客户为主体,以集成服务供应商为核心,包括服务信息管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服务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交付管理以及现金流量管理,融合服务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型。间接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汇集到直接服务供应商,再由直接服务提供商汇集到集成服务供应商,由集成服务供应商将整套个性化服务传递给服务发包方企业,由其将合格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最终交付给顾客。

3.2.1 生产外包的理论基础

(1)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就曾探讨过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并引入了交易费用这个概念,科斯用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活动进行了解释。

(2)资源经济理论。Andrews于1971年在他的战略理论中提出了企业资源的概念,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直接或间接控制竞争对手所无法控制的资源,以提高对手的产出成本或是降低其使用收益。

(3)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它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环境中形成的竞争合力,其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3.2.2 生产供应链模式特性分析

各节点的服务的传递和汇集都依赖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整条供应链中流动的并非实物产品,而是服务,当然也有部分服务仍然要依附于产品的实体流,如物流服务,但我们的研究重点是针对服务的流动。制造性企业围绕产品生产各个环节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需求。制造性企业围绕产品生产各个环节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需求。生产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现实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服务是无形的并且难以测量,顾客常常会参与到服务的交付过程中,服务供应商和顾客要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服务供应链的结构相对产品供应链而言要简单得多,与产品供应链运营模式相比,服务供应链往往只有一种,即完全拉动和市场反应的,这是由服务的不可存储性和服务需求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3.2.3 生产供应链运行研究

在构建了一个通用的企业生产供应链结构模式后,提出生产供应链的设计过程模型。并考虑将生产产品按照其特点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服务,即一般常规,模块化选择和定制化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生产产品提出相应的服务供应链运行模式及运行策略。

3.2.4 基于服务供应链视角的生产外包供应商的选择及评价

在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服务外包供应商作为生产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制造性企业之间应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服务外包供应商的选择不同于产品外包供应商的选择,服务供应商的选择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条生产供应链的价值和绩效进而影响到制造性企业最终向顾客所交付的产品和服务价值。

3.2.5 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改进研究

什么样的服务供应链才是最有效、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不同于单个节点企业的绩效评价,也不同于普通的服务外包绩效的评价,服务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虽然与产品供应链管理内容有许多基本相似之处,包括现金流管理、需求管理、能力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采购与交付管理,但由于服务与产品之间内在的差异,导致具体管理内容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产品的需求通常是平稳的,可通过科学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和估计,产品供应链中的需求管理重点是预测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并试图通过生产计划、库存缓冲、外包及灵活的生产体系来达到能力和需求的匹配。然而,服务的需求通常是波动的、不确定的且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在服务供应链中需求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创造和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4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随着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外包的兴起,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在回顾了有关服务供应链管理的3种研究视角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给出了生产供应链的界定。分析了生产特性并借鉴了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模式,构建了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框架,并分析了其特点。由于生产业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未来的研究既可以开展对不同生产行业的服务供应链的共性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行业的实践。由于服务外包不同于产品外包,针对生产供应链管理,未来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对于服务外包需求方,如何编写一个有效的服务水平协议以防止服务价值的流失,如何在服务外包过程中选择服务供应商并对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和难以测量性,如何评价服务供应商的服务绩效进而如何评价和改进整个服务供应链绩效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00-106.

[2]袁航.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4):14-15.

[3]胡正华,宁宣熙.服务链概念、模型及其应用[J].商业研究,2003(7):111-114.

篇2

关键词:高职;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于20世纪末在日美等发达国家创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竞争力,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而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门核心专业课,了解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和内涵,对于学习新时期下的物流知识,对于今后组织高效率的物流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太弱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该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学科交叉。在实际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运用少,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知识的困难,老师也容易陷入“填鸭式”的教学中。

2.教学方法单一

在进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讲授法,对于一些理论和概念,由于脱离实际,就算讲授的再清晰,过程再缓慢,学生听起来也有如天书。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了教学效果很差,许多高职院校也因此误认为这门课程难度太高,不适合在高职开设,更有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将供应链管理从课程设置中取消了。

3.针对高职的精品教材太少

供应链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知识更新必须时刻走在管理的前沿。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最权威的教材是马士华教授主编的《供应链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但这本教材难度较高,主要针对的是本科阶段的学生,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有其区别于本科生的特点,而专门针对性的精品教材太少,而且有些在内容上也过于陈旧了。

4.考核方式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笔试为主要考核,笔试成绩占据期评成绩的大部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说,这本无可厚非,但也正因为理论性较强,供应链管理的考核往往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典型。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虽然拿到了比较好的成绩,但却不一定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5.教师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趋于理论化

许多教师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理解更多的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过程,应用结果缺乏实践了解。也就无法更生动的用现实中的案例教授给学生。

三、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增加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

由于理论知识点多,抽象性强,那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用更直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加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就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讲解需求放大效应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时,可以用啤酒游戏来代替理论教学,在讲解供应链的采购、生产、库存管理时,可以采用ERP物理沙盘或者ERP电子沙盘游戏来代替理论教学。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只是作为概念讲述的方法,除了讲授以外,还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才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例如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一个知识点就要求完成一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知识;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更好,更贴近知识点的案例,那么可以鼓励教师自编案例,尽可能的将同一类型的知识点,在同一个案例中体现,既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又能系统的,直接的学习知识;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或者角色扮演法,例如上文提到过的啤酒游戏和沙盘游戏;最后,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企业参观实践的课时,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中看看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的改变和效果,真正体会到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应用。

3.鼓励自编教材

加强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制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精品教材。教材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从高职生的特点出发,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内容要丰富,有针对性的挑选内容,案例和课后习题要符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4.创新考核方式

首先是考核内容,供应链管理的考核内容应该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笔试试卷中,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应该有,但更要注重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应用,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次是考核方式,可以把笔试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起来,例如笔试成绩只占期评成绩的50%,另外的50%由一些实践成果构成,例如实训报告,研究报告等等。第三就是考核评分标准的多元化,针对实践成果,考核评分中应该适当增加成果完成过程的评分,例如团队协作方面,团队成员可以互相评分,评分结果也会适当影响到总分。

5.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对现代物流的现场运作了解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实行。在校教师要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企业实践经历。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中有经验的师傅请进校园,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高职学生。

综上所述,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诞生的学科,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因此,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不应该因为教学效果不好和教学内容理论化而被边沿化甚至取消,而应该用多种方法解决目前的教学困难。

参考文献:

[1]杨剑锋.供应链管理课程中ERP沙盘模拟教学模式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篇3

【关键词】供应链 绩效 物流 系统分析

一、引言

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大型的装配主导型企业争相与在零部件制造方面占有独特优势的中小型供应商合作,以得到更强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哪一个企业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综合能力。对供应链的认识和认可,使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物流和供应链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热点,一些企业将之提高到战略的高度,致力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有不少企业则寄希望于发展供应链来摆脱目前的困境。然而,物流业不是暴利行业,投资物流也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上。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评价供应链运作的绩效呢?在供应链管理执行过程中,就运作绩效而言,有哪些影响因素呢?我们又如何根据这些影响因素优化构建供应链管理系统呢?本文将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二、有关文件综述

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核心内容: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注重的是企业间的合作。

供应链管理涉及的主要领域有: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

供应链的主要内容包括:运输、实物分销、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企业内部之间物流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及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工作,跟踪和控制、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企业间资金流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然而,就算在物流发达的北美,尽管有91%的制造企业将供应链管理列入关键或重要管理活动, 其中只有2%的企业达到了世界级水平,差不多有75%的企业在平均及以下水平。主要原因有:(1)没有正规的供应链管理战略;(2)缺乏应用和集成技术的能力;(3)协调企业资源需要更高的权重;(4)改革关键流程的阻力;(5)跨职能的障碍;(6)缺乏有效测量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和它在实际运作中表现出来的绩效不成比例。

三、关于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价的思考

1、如何理性地评价供应链运作的绩效

(1)目的。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收益的不止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

(2)评价特点。与传统运作模式比较,在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下,企业绩效评价有如下特点:A、指标更为集成化:这种方法使企业能更好地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分析问题,而不单独从一个企业自身分析,从而反映整个供应链的优化;B、注重组织的未来发展性,加强绩效管理的前馈性;C、除了对企业内部动作的基本评价之外,还把注意力放在外部链的测控上,以保证内外在绩效上达到一致;D、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并重,供应链绩效关注供应链的长期发展和短期利润的有效组合,实现两个目标之间的有效传递;E、注重系统指标之间的平衡。

(3)评价原则。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出供应链节点企业运行绩效和该节点绩效对整体供应链的影响,还能反映出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关键性:评价指标应突出重点,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衔接性:要能反映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关系,注重相互间的利益相关性。评价指标要能反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流程上的衔接关系;实时性:应重视对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动态评价,要能够随时跟踪供应链流程运作,及时做出调整和动态优化;结合性:重视绩效指标的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企业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并注重相互间共同进步;协同性: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牺牲其它任何指标为代价,或能与其它绩效指标共同进步;长期性:供应链绩效评价要求重视对企业承包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潜力的评价。

2、影响运作绩效的因素

从涉及运作管理的4个指标而言,影响因素如下表。

3、根据影响因素优化构建供应链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对供应链应保持清醒的认识。为了优化构建供应链管理系统,我们应加强战略和战术上的规划。具体分析如下:

(1)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系统涉及的范围较大,重点可围绕以下6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组织战略。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合作企业间的协调问题,供应链企业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组织结构上进行重新设计,使之能够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运行要求。

第二,改革企业的经营思想。在经营思想上提高对它的认识,这样才能制造出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和供应链管理运行规律的战略。

第三,共享信息战略。供应链的优势在于使企业能够共享信息。通过共享信息,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及时做出或调整他们的生产策略,以便在市场上占据主动。

第四,利用先进技术的战略。为从供应链上获得优势,企业要从一些基本技术,例如物流过程自动化、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等做起,把先进技术作为支持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基础。

第五,绩效度量。科学的绩效度量能保持战略层和执行层迈向共同目标。

第六,供应库战略。为了保证企业具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与供应商建立广泛的关系。

(2)供应链管理的战术考虑。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基础。包括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监督激励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二是经理层高度重视。领导的高度重视是供应链管理有效实施的保证;三是有效的投资。包括各项硬件投资、扩大配送服务对象、开展商品配销业务、完善自身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完善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四是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把信息的价值提高到足够的高度来认识。建立销售情报信息系统、建立销售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供应商与分销商的合作协议;五是重视人才培养。跟进先进技术、提高决策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创品牌服务;六是维护渠道。包括:压缩供应链,消除时间、资源的浪费;通过战略联盟,获取优势,如增加产品的价值、改善营销运作、强化经营管理、增强技术力量、促进战略成长、增进组织能力、加强财务实力;加强人员培训,维护渠道形象;七是优化定价,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价值和绩效。

四、结束语

物流业本身是一个服务行业、一个微利行业,即通过提供高效快捷、物有所值的服务使供应链其它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同时自身也获得利润。

我国的物流市场刚刚起步,我国的物流市场很大、需求很多、物流市场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已经首次把物流作为新的产业列入“十五”计划。然而,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和物流市场的放开,外资物流企业加快了进入的步伐。我国物流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功能单一、实力弱,一开始就处于劣势。据统计,目前约60%的物流园区无货存储、40%的货运车辆无货可运,物流资源大量浪费,一些涉足市场不久的物流企业无奈关停并转。

国家应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市场价格体系,营造友好合作、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确保物流产业健康发展。例如:制定物流服务价格的政策法规,把握物流发展的正确方向;发挥物流行业协会在竞争中的主导地位;鼓励省市或地区先行制定物流服务收费标准以作试点;强调物流企业的诚信和自律等。

企业应当从战略和战术上高度重视供应链管理,深刻理解供应链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理性投资,科学评价,注重长期发展,在物流市场完全放开前尽快强健起来,以应对外资大举进攻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2] (英)安德鲁》伯杰,(澳大利亚)约翰.加托纳:《网际时代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3] 张继焦、葛存山、帅建淮:《分销链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

[4] (美)里克.卡什:《供需新规则》,中信出版社,2003年。

篇4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商;供应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面向二十一世纪全球性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者已经认识到,要想取得竞争优势仅靠单打独斗已是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于是,供应链管理就成为企业决策者关注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模式。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产品,都有不同的竞争特性,如何根据竞争特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供应链节点上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供应链的概述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需方向供方流动,如订货合同、加工单、采购单等)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供方向需方的物料流及伴随的供给信息流,如提货单、入库单、完工报告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横向一体化”,即把原来由企业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外包出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于是就跟这些企业成了一种水平管理,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横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何加强合作、加强对资源的协调运作和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撑,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

供应链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最首要的目标是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即做到将正确的产品或服务,按照合适的状态,以准确的数量和合理的成本费用,在恰当的时间送到在指定地方的确定用户。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主要在于:

(1)供应链管理能有效地消除重复、浪费与不确定性,减少库存总量,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2) 供应链管理能优化链上成员组合,快速客户反应,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3) 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成员企业之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能力,创造竞争的整体优势。

三、供应链下的供应商管理

1.供应商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在企业中,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可能有超过60%是来自外购的原料和组装件,从这个角度出发,需要进行成本控制的企业,对采购这个发生成本的最大领域,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必然会高度关注采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积极的供应链管理的最重要的要素是理解企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真正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企业和消费者。创造和管理企业合作关系将对企业竟争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与供应商的合作双赢伙伴关系。供应商己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砝码。

2.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合作关系

由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可知,供应链的本质之一就是合作与分工。在分工不断细化的情况下,企业不需要追求大而全,而要实行在某一领域或某一环节的精益求精的策略,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从敌对转为合作,提倡一种双赢机制。在这一情况下,供应商关系体现出与传统关系不同的特点:

(1) 以企业协作为基础,共同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而长期的持续合作关系意味着供需双方共同的发展、互相的信任以及高度的可靠与忠诚。

(2) 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实现部分的信息共享。这种信息共享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主动的去分享战略方面的信息,以便共同制定最佳的计划及采取最有效的手段来满足需求。

(3) 对供应商的选择不再只是以价格为标准,而是从供应链总体成本出发,与供应商配合做出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的努力。

(4) 从自由竞争、招投标的方式逐渐转为将采购量集中于固定的少数几家战略性供应商,采购方主动要求并帮助供应商改善其企业生产状况。

(5) 企业与供应商实时互动,共同捕捉市场需求,并且进行敏捷的协同产品创新,从而获得扩大市场的机会以及获取高额利润。

3.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的类型与特点

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实际运作中,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

各类供应商的描述特点如下:

(1)有影响力的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对制造商来说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但其竞争性却较弱,其特点为或是供应商数量众多,但其本身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率。

(2)竞争性/技术型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属于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采购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难以替代性,因此采购这些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普通供应商

此类供应商不仅对制造商来说具有较低的增值率,并且供应商数量多,通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采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

(4)战略供应商

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价值较高,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采购方的产品和流程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采购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4.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意义

实施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即技术层面和战略层面。

(1) 技术层面

1降低成本。成本是企业“永远的痛”,据美国调查显示,在美国制造业中采购成本占到了产品单位成本的40%-60%左右,采购成本比例将随着核心能力的集中和业务外包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因而供应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最终成本。

2提高产品质量。Willis和Huston1990年的研究表明,30%的质量问题出在供应商方面,良好的供应商管理能有效地改进产品质量。

3降低库存。减少库存压力使制造商将前端库存转嫁给供应商,这样不利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供应商管理可以进行协调库存管理。

4缩短交货期。80%的产品交货期是由供应商引起的,缩短产品交货期应从源头做起。

5集成制造资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制造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实现信息技术的实时传递与交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2)战略层面

1集成供应链。供应链是由节点企业组成的,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职能分工和合作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增值过程。

2提升核心竞争能力。随着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及核心业务的开拓,从外部获取资源通过供应商参与的新产品开发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有助于新产品的开发。让供应商参与到企业新产品开发中来,有助于企业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

5.供应商关系管理的策略

合作双赢关系已经成为供应链企业之间运作的典范。因此,要在采购管理中体现供应链的思想,对供应商的管理就应集中在如何和供应商建立双赢合作关系以及维护和保持双赢关系上。

(1)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

信息交流有助于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促进重要生产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加强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经常进行有关计划、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实施并行工程。制造商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这样供应商可以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性能和功能的要求上提供有关信息,为实施QGD(质量功能配置)的产品开发方法创造条件,把用户的价值需求及时地转化为供应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与功能要求。

3建立联合的任务小组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由双方的有关人员共同组成,解决供应过程以及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供应商和制造商工厂互访。供应商与制造商采购部门应经常性地互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各自在合作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便于建立良好的合作气氛。

5使用电子数据(EDI)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快速的数据传输。

(2)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使供应商和制造商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

(3)合理的供应商评价方法和手段

要进行供应商的激励,就必须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通过评价,把结果反馈给供应商,和供应商一起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四、结束语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供应商管理,其目的在于降低原材料及成品库存、提高对市场的应变速度、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实现制造商与供应商的一种双赢,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管理

1 企业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企业物流管理的使命是计划和协调所有活动,以便在达到期望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因此,物流管理必须作为连接市场和供应的基础。从原料管理到最终产品送货,物流深深渗透到企业中。从下图可以说明这点:

从系统的视角出发,物流管理它要求协调物流和信息流以扩充市场,也要求企业跨过供应商直接进行操作。与传统企业所遇到的典型问题相比,现代企业要想达成横向一体化的目标,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定位策略。举例说明,多年来营销和制造在企业中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单独存在。制造重视效率:大规模生产、较少的组织结构变化和产品标准化。而营销重视的则是:由多样化带来的竞争优势,包括服务品质和多样化的产品。最好的状况也只能是两者并存,最坏的状况就是两者的矛盾难以调和。在当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营销被广泛地接受了,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制造和营销活动再各自为政,就无助于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了新的内涵,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因此,从本质上讲, 物流管理就是一体化的概念,这一概念要求从系统的角度审视企业。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后勤学管理。后勤学首先使用在军事方面。二战以后,美国公司为了高效地管理材料采购、储藏、交通和设施地点规划,首先将后勤学引进工业领域。在面临今天全球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重新审核进入和流出的供应渠道,以及相应的操作价值和管理策略。有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企业投资改进供应链管理。高效管理供应网络是对全球市场的顾客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的前提。

依照传统思想,大多数企业把自身看作一个独立整体,认为必须同其他企业竞争才能生存。这多是受到达尔文“适者生存”概念的影响,然而,如果因竞争反而导致相互间不可预见的合作,那么该理论就不攻自破了?这里因有一个不同的理论,即供应链一体化。

2 企业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必须认识到供应链的概念不仅是“物流”的简单扩展。物流管理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最优化,而供应链管理则认为仅仅实现内部一体化是远远不够的。下图说明了一体化是如何逐步达成的。

第一阶段,各商业职能如制造、采购等彼此间是孤立的,它们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例如,为了优化制造成本,制造部门在长期生产运作上下功夫,不考虑是否增加库存,不关心库存空间的需求状况,更不在意对运作资金的影响。 第二阶段,企业认识到了相关功能间最为基本的一体化要求,如配送和物料管理或采购和实物控制。很自然的,第三阶段就是要建立和执行端到端的计划框架。第四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一体化,是第三阶段的进一步扩充。在这一步协调好上游至供应商和下游至消费者的关系。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3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

伴随供应链竞争时代的来临,出现了很多指导管理者的理论。总结起来,就是“4R”――快速响应(Responsiveness)、可靠性(Reliability)、弹性(Resilience)和互相关系(Reliationsships)。

快速响应:在这个要求“及时制”的世界,能以较短的时间窗响应客户需求是企业一项重要能力。为了企业必须以需求推动生产而不是依靠预测进行生产,及应依靠敏捷来进行交易。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努力的就不只是公司自身,而是整个供应链。

可靠性:提高物流可靠性的要点之一是提高供应链可视性。设法令供应链更开放,使端到端一路清晰可视。

弹性:当今市场的特点之一是多变。商业和经济环境既不确定又不连续。结果是,供应链容易中断,商业的连续性受到威胁。以往,供应链的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是成本最小化或服务最优,现在则是“弹性”。弹性具有更好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富有弹性的供应链有许多特征,其中最主要是在它最易受到伤害的地方投入更多的关注。

相互关系:竞争优势可以来自一种双赢的模式,既同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相互之间的依存度越高,竞争者就越无法打破它们的链条。

快速响应、可靠性、弹性、互相关系的四个理论为成功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基础。

4 优化的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电子商务把过去分离的业务过程集成起来,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部过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外协加工和组装、生产制造、销售分销与运输、批发商、零售商、仓储和客户服务等,实现了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一步到位的全业务过程。这需要在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都选择最优秀的公司并与之合伙,还需要建立新的商业系统和流程以使得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更为有效。在公司的内部供应链关系被理顺后,被调查的公司将迅速与关键顾客和供应商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供应链和物流等方面的评估体系,对服务与质量进行评价。为公司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计划与策略。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将供应链中的各环节进行协调、集成。比如在企业内部,采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制管理)等强调各部门合作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企业外部,采用外包制并减少零部件供应商数目,并与它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共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另外,将顾客需求纳入企业管理系统内部,采用柔性制造系统(FMS),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

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全部目的在于,保证供应链成本增幅较小的,同时,按客户要求提供服务。以市场制定物流战略,要能够用持久的、成本效益高的方式实现“服务完美度”。

只有事先确定好标准,才能有效地控制服务绩效。从根本上讲,服务标准只有一个,就是100%满足客户期望。为此供应商需要清楚、客观地理解客户需求,同时要使客户期望的服务形象化。也就是说,供应商所愿提供、所能提供的服务应与客户期望完全匹配。

由客户指定的标准最为有效。因此需要进行客户调查和竞争性标杆研究,以便设计出每一种市场细分的客户服务标准。某些重要领域必需制定标准:订单周期、库存可得性、订单规模限制、订单便捷性、送货频率、送货可靠性、文档质量、索赔程序、订单完美性、技术支持、订单状态信息。每一项标准都可定量衡量客户需求。不仅如此,它们也都用于与竞争性绩效比较。

5 对未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者的启示

要成为成功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者,对7种商业转变应具备管理技能。下表列举了管理者对7种商业转变所应具备的技能。

这些虽然只是一些代表性的技能,但它也充分说明,在信息系统和变革管理等领域,企业建立正规的教育和培训已经势在必行。因为这些技能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和自身慢慢地融会贯通就可以获取的,而必须通过适当的管理教育项目的培训才能牢固掌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JIT、供应链管理、物流、丰田

自从JIT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很多汽车制造企业纷纷效仿日本丰田实施JIT管理,结果却总是离丰田JIT有很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丰田JIT“曲高和寡”,成为制造业的一个神话?其实很多企业对JIT的理解只停留在制造现场的看板管理等操作层面,而丰田却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考虑JIT的。在这些年里围绕JIT的思想,丰田的很多管理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在丰田的海外工厂,看板管理已经被E―Kanban所取代。因此,在了解JIT实现的具体方法的同时,更需要了解丰田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一、丰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丰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就是一个PDCA循环,如图1所示。下面一一详述。

1 供应链的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思想

丰田供应链设计的思想体现为一个中心(JIT),四项基本原则。(见图2)

(1)整体最优

每条供应链都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有一个非常强势的核心企业,这个核心企业能掌握和控制整个链条的各环节:二是核心企业在打造和改善供应链时要进行系统性思考,以供应链整体最优为导向。(见图3)

整车厂在设计供应链时往往选择分阶段设计的方法,在各阶段之间设置在库,并在各阶段内达到最优。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商品车物流对应的是销售,厂内物流对应的是制造部门,厂外物流对应的是采购或生产管理,由各部门管理各自阶段的物流既能体现专业性,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②各阶段物流对象的特性不同,关注的目标也不一样,分阶段容易协调管理;⑧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很长,要实现一体化管理,需要很大的系统投入和强大的掌控力。

但是如果要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就必须是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其特点就是没有或尽量降低中间在库。当然,要做到像丰田一样在生产和销售阶段都不设库存,在L/T(Lead Tlme)方面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2)平准化和小批量多频次

平准化是JIT实现的最基本前提,它对供应链有以下好处:①在库降低;②对上游的能力要求平准,便于组织生产和运输;③现场作业强度均匀带来品质的提升。

实际上,销售的平准化通过提高销售的预测水平比较容易实现,但零部件有好几千种,涉及供应商好几百家,如何在零部件的采购管理上实现平准化呢?丰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①基于精确的时间管理(按照车辆顺序和组装位置确定单品的使用时间并管理订货,而非传统的预测订货是通过批量计算并结合在库基准来管理订货);②推拉结合(预测+调整)的订单管理方式。

在实现平准化的基础上,丰田通过小批量多频次的物流,并在物流过程中应用逐级减少批量的方法,最终实现JIT。

(3)三化的贯彻实施

三化即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大规模机械制造过程中被广泛使用的原则,运输车辆、包装器具、仓储货架等“三化”的贯彻实施是高效、高品质物流实现的前提。

(4)快速响应

JIT要求供应链各环节尽可能消除异常的发生,而异常一旦发生要能做到快速响应。丰田采取的具体方法有:①供应链信息高度集中于整车厂;②异常信息要求及时反馈;③制定异常发生时采取对应操作的标准手册。

2 供应链的运行管理

丰田十分重视过程管理。丰田相信,好的过程不一定会产生好的结果,但不好的过程肯定不能产生好的结果。因此,在现场的作业管理上,丰田尤其重视作业流程和作业指导书,以及对作业者的培训教育。丰田对外包方的管理也体现着这一思想,例如,丰田对其生产零件承运商每年都会实施TPS管理体制的评价,涉及安全、品质、交期、环保、风险等五方面的体制管理项目共计61小项,全都是非常具体的要求。

3 供应链的监控

(1)最大程度的可视化

a过程的监控――异常反馈/改善的定期确认

丰田供应链的运行管理者对供应链的日常运行监控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信息集中管理且做到共享及时。丰田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度比较强,要求能随时掌握各环节的物流状态(时间、地点、种类、数量等),这样可以根据运行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可视化的异常提示。对于各物流阶段的在库、L/T、交期等设定基准值,对超出基准值的异常情况进行预警提示。这些可视化的信息可以根据物流过程的特点选择为日报或实时主动提示。

第三,各级异常的及时反馈机制。对于不能进行警示参数设定的过程,比如安全、品质等项目,通过建立标准的异常标志,做到能及时把握异常情况。

b.结果的监控――KPI管理

丰田供应链管理除了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外,也对运行效果进行监控。通过对各物流阶段的运行指标(安全、品质、成本、交期、在库等)进行月度统计,建立各指标数据的KPI(KeyProcess Indicator)。这样不仅可以将KPI数据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横向对比,还可以通过月度间的KPI对比分析找出改善点。

(2)对待问题的态度

丰田TPS创始人大野耐一先生有一句名言: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因此丰田把问题看做是改善的动力,在碰到问题时员工和领导都会很坦然。为了避免有人担心出现问题后被追究责任而逃避或故意掩盖问题,丰田向员工贯彻“报告・联络・相谈”的思想,问题一旦出现只要立即报告领导就可以了,如果知情不报反而会被追究责任。因此无论是生产线的作业人员还是系统操作者,即使是出现人为的错误,都不必惧怕问题出现。大家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采用有效预防的方法去防止这类问题再次发生。

4 供应链的改善

丰田认为,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产品更新频度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有善于打破惯性、具备自我改善的供应链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供应链,才能保持供应链的持久竞争优势。要达到供应链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供应链中各层人员的共同努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创意工夫制度――全员参与

创意工夫制度是丰田员工自主改善的管理制度。作业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是供应链的执行者,他们对供应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最深切的感受,他们的提案也是改善的主要来源。因此需要有一套公平、可评价的激励制度来确保作业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提出和实施改善提案。当这种提案活动成为一种习惯后,改善就

成为了企业供应链文化的一部分,员工也就具有了自发的改善动力。

(2)QC活动――课题小组

区别于创意工夫这种个人改善活动,QC活动是针对比较复杂或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自发成立的团队改善活动。小组成员集合智慧,运用分析手法对问题进行分解和尝试,逐步达到改善目标。QC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不仅可以彰显活力,也能增加员工的凝聚力,是供应链改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项目改善一高层推进

企业高层的视角很广,他们提出的改善指示必定会影响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项目改善就是由企业高层提出和推进的供应链改善活动。从内容上看,一般是借鉴同行业的优秀做法,或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项目改善的特点是时间跨度长、参与部门多、投资较大,但改善效果明显。

(4)推进服务商的改善

改善不只是核心企业要做,要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这样改善的“蛋糕”才能越做越大。丰田推进服务商的改善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①教育指导活动或者是通过检查服务商的管理体制,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点,要求其改善。②改善的沟通。通过改善事例交流会,共享各服务商的优秀改善方案,推动各服务商共同进步。③再评价活动。在综合评价服务商管理体制、管理实绩和成本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份额的方式对服务商实施奖惩,激励服务商主动改善。

二、丰田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综合以上丰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具有很强的供应链掌控能力。这一方面来自品牌优势:另一方面来自对供应商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选择单一供应商,将供应商视为合作伙伴,与其共同改善,共同发展,中途不轻易变更供应商:二是建立合理的供应商体系,将供应商按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分类,不同程度地参股关键供应商,以加强对供应商决策的掌控。

2 入厂零件物流、厂内物流、销售物流三者在设计和管理方面都融入了一体化的思想,做到了整体最优,实现了JIT,确保了供应链较低的在库水平。

3 平准化使上游供应商以及上下游物流承运商之间更好地组织生产和安排运输,确保了高品质。

4 切实实施PDCA,通过核心企业实施的多层次改善活动以及对服务外包的管理体系(交流+指导+份额评定),推进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发展。

三、实现丰田供应链管理的必要前提

丰田供应链管理有以上诸多优势,企业要推行丰田供应链管理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前提:

1 供应链管理要有一个强势的核心企业,它对供应商具有绝对的掌控力。

2 由于整条供应链是一体的,在实施JIT的前提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突发异常,其他环节都会受影响,调整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求供应链的各级管理人员深刻理解丰田的TPS思想,各个供应商/物流商都必须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执行力。

3 从整条供应链最优出发,其流程设计和系统设计会非常复杂,系统整体投入及相应的维护费用会非常大。

4 在达到平准化的前提下,为了节省资源,需要对物流器具和生产设备的“三化”做出明确规定。比如,包装容器的设计要满足多种规格的零件、生产线各工位的设计要满足多种车型混线生产等。

篇7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为有效的帮助制造企业对自身的供应商管理风险的控制进行正确的认识,亩提高供应商管理质量,推动制造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管理控制,完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保障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等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结合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对制造企业不同类型供应商的定量化分类方法,并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1 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型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的制造企业起步晚、发展粗放,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供应商管理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供应商的管理工作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也不够完善,最终限制了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一贯采取高压和竞争的态度,且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开展方面的力度明显不够,不能对供应商管理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2 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和风险进行了简要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同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供应商选择的优劣对采购物料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自身产品的质量,据数据统计,产品质量问题中与供应商责任有关的占比达30%,所以说一个好的供应商合作伙伴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综上,通过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的分析,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规划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有着足够了解。在大多数日资企业里面的做法是,任何一个材料它只选择一家供应商,跟其建立伙伴关系,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协助供应商建立各种运作体系,以便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当供应商的品质有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去协助供应商解决问题,而不是抛弃重新选择另一个供应商。当供应商提供的材料价格没有竞争力的时候,他们会派相关的人员到其供应商工厂对产品的成本进行分析,并协助供应商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以增强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核心供应链当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互联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缩短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SAP系统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可以协同MES等信息系统共同构建全方位、全流程的信息化应用网络。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该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并依此合理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吸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实施相关培训,培养其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3 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策略

(一)采用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图对供应商进行分类。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是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多数制造企业对供应商基本上还是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即便有的企业认识到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可是在判断供应商类别时,往往只是依靠定性的判断和主观经验,因而不能清楚地识别出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也就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一般可根据供应商的产品对公司影响力大小(包括供应商物料价值的高低和供货风险的大小),分为战略供应商、一般供应商、瓶颈供应商、辅助供应商。

(二)对各类别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根据上述对供应商的分类,制造企业可结合自己对供应商的需求实际情况分别给予评分,根据Y轴和X轴的得分在矩阵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类型,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总之,对于制造企业,供应商的管理是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在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管理措施,也是论述重点。同时,指出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供应商的产品对公司影响力大小确定了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并把供应商分为四类,通过评分可以定量化的确定制造企业供应商的类型,并简要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 陈海涛.企业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与战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4(7).

篇8

关键词:供应链;可持续旅游;旅游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079-02

虽然旅游业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但也会导致诸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废物排放、文化异化、泛滥、等消极影响。可持续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方面。旅游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使旅游企业间协作非常必要。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是单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涉及所有上下游利益相关者的供应链问题。

人们已认识到供应链在可持续旅游中的作用。但是很少人关注过企业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整合旅游供应网络,实施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政策和战略。本文提出可持续旅游供应链概念模型,分析可持续旅游供应链整合特性和组成结构。

1概念模型提出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企业应该共同合作,构建旅游供应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就像其他行业的供应链,旅游供应链覆盖诸如原材料、加工、制造、销售、零售、客户使用和最终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

旅游影响来源于其产品的所有方面,包括原材料使用、加工生产,以及产品运输和销售。理解每个旅游产品的可持续性意味着回到生产它的原材料、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等源头,确保公司全部运作满足可持续发展标准。

旅游供应链像其他行业的供应链一样,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运作。供应链管理通过改善供应链中每个供应商的运作方式,提高可持续性绩效和财务绩效。旅游供应链和其他供应链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包含高效服务的成分。

可持续旅游供应链不但涉及住宿、交通和短途旅行,而且还涉及酒吧、餐馆、工艺品、食品生产、废物处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旅游业整体的可持续性依赖于旅游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的绩效。

根据供应链和旅游可持续性特点,笔者构建了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在模型中,旅游信息、产品、服务从供应商流出,通过旅行社、旅游商或其他中介机构,流向游客或反向流动。资金只从游客流向供应商,信息和物流双向流动,但资金单向流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或设计贯穿整个供应链。

在概念模型中,旅行社扮演核心企业角色。核心企业是指那些支配或控制供应链与客户签订合约的公司。因扮演核心角色,旅行社要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对话,把具有不同看法和利益的地方政府、私营部门、民间团体和非政府组织联合在一起。

2集成特性

为使旅游供应链敏捷和可持续,它应包含几个层级的高度集成。

2.1系统集成

如图2所示,为实现可持续目标,可持续旅游供应链整合了生产、消费、回收、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子系统。

上述五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旅游供应链可持续性将无法实现。

2.2目标集成

传统供应链目标只包括时间、质量、成本和服务。随着人类生产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人们已意识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资源目标和环境目标被纳入到供应链管理,且在目标系统中占据至少同等优先的位置。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目标之间的集成关系如图3所示。

R、T 、S、C、E和Q分别代表资源目标、时间目标、服务目标、成本目标、环境目标和质量目标。箭头表示人们追求的变化方向,即最短响应时间、最高产品质量、最低生产和服务成本、最好服务、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和最低能源消耗。虚线暗示着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3流程集成

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的基本原则在于整合供应链中所有参与者基本流程,以创造出独特、有价值和难模仿的资源。如图4所示,可持续旅游供应链把设计、采购、材料使用、生产、包装、物流、营销、消费和循环流程集成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图4中,箭头表示循环流程。九个子流程围绕旅游可持续目标,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无缝连接系统。旅游可持续目标包括资源、时间、服务、成本、环境和质量等方面的目标。可持续旅游供应链强调创建反馈、不断学习和持续改进的反向物流流程。

3管理系统构建

如图5所示,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管理系统包括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维度和管理技术。

3.1管理目标

如图2所示,除传统质量、时间等目标外,可持续旅游供应链把资源和环境目标摆放在与其他目标同等或更重要的位置上。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管理要不断追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和谐,尤其强调旅游发展中最小化负面环境影响和最大效率利用资源。

3.2管理对象

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管理对象涉及旅游运营商、机构、物流运营商、回收者、消费者,以及食物、衣物、住宿和其他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实现可持续旅游,不仅需要关键企业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可持续目标和政策,而且需要上下游企业和客户等相关者都这样做。因此,在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管理中,评估和选择合作伙伴尤其关键。

3.3管理维度

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管理涉及设计、采购、原材料选择使用、生产、包装、物流、营销和消费等多个方面。

这就要求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和服务的副作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采购时,把环境指数整合进采购政策,并严格遵守它们;在原料选择使用时,考虑环境保护及生态特征;在生产时,强调采用技术技能、路线和解决方案减少环境污染;在包装时,使用无污染、可回收利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在运输时,充分使用各种物流资源,尽量减少其副作用;在营销时,同时满足游客和社会持续发展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消费时,企业引导游客绿色消费。

3.4管理技术

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管理需要各种技术作支撑。除了供应链管理技术,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管理更强调回收利用技术、废物处理技术等环境管理技术。可持续旅游供应链管理涉及供应链管理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和旅游管理技术等三类技术。

4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旅游业副作用已成人类关注的焦点。可持续旅游已成为学术及产业界的热点话题。旅游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供需之间更好的合作。为实现旅游可持续性,人类应该从供应链视角重新审视旅游供应网络。

4.2 建议

为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企业和政府应采取一些不同于传统的做法。企业应从供应链视角构建合作关系,评估和选择合作伙伴。政府应该从供应网视角制定调节政策,鼓励兼并收购、战略联盟和特许经营,刺激企业内外组织流程再造,同时清除供应链集成的行政壁垒,促进旅游企业的联盟和合作。

参考文献:

[1] Seuring S.,Muller M.Westhaus M.,Morana R.,Conducting a literature review:the example of sustainability in supply chains.In:Kotzab H.Seuring S.Muller M.Reiner G.editors. Conduc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example of sustainability in supply chain. Physica-Verlag HD.2005:91-106.

篇9

供应链管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还方兴未艾,之前业界在这个领域中更多的是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角度进行研究,从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的视角进行探讨的并不多。近年来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专业性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不断涌现,像UPS、联合利丰、怡亚通、年富等企业的创新实践正在改变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并推动该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如何在全球化产业分工、横向整合等大背景下,结合国情,在参与产业链分工,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供应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作为公司的战略基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并能长期为用户创造特殊价值的技术或技能。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供应链时代,供应链成为跨企业整合所有商业活动的管理集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的竞争。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规划、管理生产及流通过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相关企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客户价值。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分工与协作、共生共赢,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信息交换,以达到总成本领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最好的目的。这种管理思维,已经在国内外许多企业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将运输成本下降5%-15%,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费用下降10%-25%;采用供应链技术,可以使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10%以上,绩优企业的资产运营绩效提高15%―20%;缩短企业订单处理周期,可以使平均订单处理周期缩短25%-35%;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可以下降10%-30%;北美和西欧的经验数字表明,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外包可以使现金周期分别缩短19.6%和26.7%;可使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订单处理周期缩短25%―35%。

供应链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充分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是无法轻易复制的。

供应链价值体现

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品牌、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性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中的非核心业务或低附加值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以此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产业链体系。其他上下游企业则往往利用自己的专项优势,如特殊技能,单项专利技术、特别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加入到产业链的分工体系中,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节点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供应链的相关企业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而增强核心竞争力,但各个企业之间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则变得更为复杂,从而导致交易成本的大幅上升。同时,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仍比较落后,制约了中国产业的升级进程。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付出努力,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发展和完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体系。

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以及供应链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的一批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供应链公司)正在从后台走向前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的业务范围涵盖了从消费需求开始,一直到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分销、进出口、物流、财务、客户服务等过程,在整个供应链条的多个环节上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和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利用外部供应链管理与服务资源来提高竞争优势,将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重要的管理策略之一。

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大格局中,能否敏锐感知和响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机遇和挑战,及时把握先机、凝练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最佳实践,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战略要素,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本人的实践与研究,认为国内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经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好的商业模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和基本保证。供应链服务企业的经营业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服务,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与选择上,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以顾客为中心,将供应链服务的价值转化为顾客价值,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同时在顾客价值实现过程中,可以识别和改善顾客价值实现的薄弱环节,提高顾客价值实现的效率和质量。

利丰集团从一个传统的中介贸易商逐渐演变成优秀的全球商贸供应链的管理者。它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好的设计师、最好的原材料供应商、最好的加工厂,以合理的价格按时向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真正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

深圳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方式,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的满足了覆盖企业生产和分销过程的金融需求。

深圳市年富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供应链管理及服务创新和实践的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深刻理解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国情,紧紧围绕客户的财务供应链需求,依据价值创新、资源整合和专业化运作的理念,为客户量身定制供应链解决方案,并通过自身的专业化高效运作平台,整合所需的资源和技术,为客户提供集合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财务供应链服务。

服务能力。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的服务范围,涵盖了供应链的全过程,包括供应链金融/财务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关务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供应链咨询与服务方案提供,以及其他增值服务。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公司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或"镶入式"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产品,使企业外包环节与非外包环节无缝链接,最大限度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与客户共同成长,实现客户与公司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全球性的外采和外包可以降低实物产品的成本,但跨国多方交易可能涉及的额外税费、运输、生产延误、流动资产积压、金融监管,融资成本、汇率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以及核心企业往往通过推迟对供应商的付款或加快向分销商转移库存而形成对上下游的资金挤压,从而给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带来风险。另一方面,企业非常注重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但目前融资难、资金紧张仍然是困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该环节属顾客价值实现的薄弱环节,但同时又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近年已有一些先知先觉的金融机构或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商,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提供定制化的供应链金融或财务供应链管理及服务。

实践证明,为供应链成员提供贸易融资、采购执行、生产融资、分销执行、存货/应收账款融资,以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或金融增值服务,由于能够加快流转速度而改善现金流,能够使得企业在合理控制财务成本之下更快地发展业务,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内容。

虚拟生产是近期发展起来的另一种高端供应链管理与服务。该服务包括接受客户委托,整合设计方案,提供从采购原料、外包加工、生产、配送成品到最终使用者的全面性供应链服务。

信息管理技术是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重要的服务手段。不论是为客户提供订单处理、物流、通关、JIT运作管理、VMI供应商管理库存,还是金融、财务管理支持,都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便满足内部快捷高效的管理,以及与客户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和协同运作的要求。电子商务下的高效供应链,能提升企业之间无缝的、持续的价值链协同水平,使企业间建立起共赢价值链生态圈。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将会更为先进、互连和智能。

资源整合能力。供应链企业要向客户提供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服务,需要在整合能力上下功夫,因为供应链公司不同于传统的物流、商贸等服务公司只提供单一的服务,其服务已经涵盖了供应链各环节的相关服务,单一企业不太可能具备所有的能力或资源,因此需要整合包括仓储、运输、贸易、关务、金融、保险、生产制造、法务、IT、咨询等各方面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比如物流可以外包,仓库可以租用。另外,供应链服务一旦涉及到商流和资金流,就可能涉及到大量的资金的运作,因此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要有良好的信誉与融资渠道,整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源,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

另外,供应链公司在整合不同服务供应商的过程中,不应把它们看作一般的生意对象,而是应该把它们定位为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以合作、共赢的理念,融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形成利益、品牌共同体,合作创建符合客户需求的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

风险管控技术。由于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常常涉及复杂得多节点、全流程业务运作,或大量的资金和高值的货物运作,供应链融资还广泛涉及权利转让和资产支持的法律问题,面临着各种经营、运作、财务、投资、安全、汇率、法律、道德、政策、信用、社会责任等风险,必须结合不同行业及产品的特点和可能的风险特征,建立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创新性的利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的风险控制技术,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应链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事实上仍有许多情况并不适合商业银行的这种方式,比如松散型的供应链或行业就不适合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而且银行在对特定行业的了解深度、对物流的控制力度,以及一旦需要将货物变现时候的法律界定及时效性等方面并不一定有优势,因而需要整合第三方服务商或由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公司来组织并提供一体化的金融/财务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在这样的业务背景下,对供应链金流服务的风险管控将是企业面临的难点和重点。

供应链管理与服务的高效性同时伴随着高风险性,虽然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只要做好充足的防范措施,风险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的。在供应链管理与服务这样的特定行业中,鉴于风险管理技术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力,本人认为,风险管控不单是一项重要的经营管理技术,而且是一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生产力。

篇10

云计算作为一种IT技术,是最近在软件行业引起最多讨论的话题,围绕这项新的技术该如何在应用中落地,始终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争论声中,JDA并没有像更多的系统提供商那样选择跟随战略,其最近的一系列举措都在向业界传达一种态度:JDA已经做好了漫步云端的准备。

2013年2月11日,JDA宣布:JDA云服务已经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

IEC)20000和IS0/IEC 27001认证。作为国际公认的机构团体,ISO专门负责制定、实施、维护和记录业务标准流程规范和准则,通过其认证,一方面证明了JDA云服务的实用性,同时也认可了JDA云服务的信息安全性。这也就意味着,JDA已经准备好在云环境下为用户提供实施、维护等一切服务项目。

2013年4月11日,JDA eight正式面市。笔者拿到的新闻稿显示:JDA eight将30多种产品整合到同一平台上,为企业提供一个综合框架,以应对扩展供应链中关键业务流程时面临的挑战:包括预测与计划、采购计划、促销、运输管理、生产计划和排程、网络和库存优化以及供应商协作等。最为关键的是:JDA eight能够通过云部署,“将云服务中关键供应链功能(从预测到运输)与内置的决策支持分析能力结合起来”。

显然,JDA已经为云环境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做好了手段和工具两方面的准备。2013年4月11日当日,记者在上海采访了JDA软件全球总裁兼CEO Hamish Brewer和JDA软件大中华区副总裁李谦明。

CAD杂志:关于JDA的云服务和JDA eight,我的理解是:JDAeight是一款供应链管理的工具产品,而JDA云服务是JDA eight的实施方法。这样理解正确吗?

Hamish Brewer:完全正确,就是说:JDA eight是我们的软件产品,云服务则是一种交付的平台,来帮助客户通过云服务平台去使用我们的产品。

CAD杂志: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JDA eight也是可以非云端使用呢?

Hamish Brewer:你说的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的策略还是希望说服所有的客户去上云,因为通过云服务去使用JDAeight,可以部署得更快,成本更为经济,风险更为可控,并且品质更有保障。

CAD杂志:对于JDA来讲,这种基于云部署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提供方式是给客户另外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提供方式的变革呢?云与非云这两种方式会同时存在吗?

Hamish Brewer:应该这么说,目前我们为用户提供的供应链系统部署方式包括云和非云,但是我们,或者说我个人大胆地预测: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会主动转向云。但是我们并不会强制要求客户去上云。

CAD杂志:您认为,从客户这个角度讲,基于云的应用和非基于云的应用对于他们最大的区别在哪?仅仅是使用了云技术这样一种新的IT技术吗?

Hamish Brewer:从客户的视角来看,其实云服务或者云平台并不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而是一个纯粹绩效导向的概念:可以帮助客户更快地实现目标绩效。举个例子,一位潜在的JDA用户,其企业通过收购等方式,规模越来越大,以至于IT部门疲于奔命,但仍然跟不上业务的成长。如果这家企业使用了JDA的云服务,那么这套系统就可以帮助他们,风险将更加可控,而且可以节约部署供应链管理相关解决方案的时间。不仅如此,这还可以帮助用户实现轻装上阵:不需要应用企业自己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计算设备、网络部设备以及软件,也不需要进行维护或者为系统打无数的补丁……这些JDA完全可以帮助客户来完成,而用户要做的,仅仅是围绕业务的战略和业务的结果去专注于业绩的提升。除此之外,JDA的云平台还能提供一项非常独特的服务:云优化。云优化服务是指:JDA会提供一个供应链管理的专家队伍专门来帮助用户提供教练式的指导,以优化其日常的供应链管理决策。也就是说,不管是涉及到需求预测,还是产品定价,或者是原材料的采购、商品的采购,甚至生产或者分销,JDA的专家团队都可以帮助用户在决策层面去实现优化。以上这些,都是直接与业务运营相关,与技术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除了这些服务上能够给客户带来的巨大增值以外,其实技术性更多地是体现在JDA本身后端的IT基础设施上。JDA通过了ISO/IEC的一些相关认证,这些认证解决的是后端建设的世界级的机房、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以确保我们每天都能够给用户提供符合服务水准协议的服务。所以在流程、规则方面,我们完全能够符合认证机关和认证单位所制订的标准。JDA推出基于云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是基于用户的需求。试想,JDA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用户大量分布在零售业、制造业等,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在于怎样把货品交付到最终消费者手上。他们不是IT公司,我们才是IT公司,我们能够更好地帮他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对客户来说,价值最大。

CAD杂志:管理软件除了直接与技术相关,其价值也同时体现在服务方面。我想知道,如果把供应链管理统部署在云端的话,您认为用户所面临的服务风险有多大?相对地,对于系统提供商来讲,这种服务风险来源于哪些方面?您想好应对策略了吗?

Hamish Brewer:其实我们觉得云服务的风险是大大小于非云服务的风险。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客户如果是遇到软件或者是应用程序相关问题时,他们都会打热线寻求支持。通过统计我们发现,经过云部署的客户所反映的问题要远少于通过传统方式部署解决方案的客户所遇到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向客户做出更为郑重的承诺和保证,我们可以按照我们承诺的服务水平去服务那些通过云部署的客户。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相当大的信心。

CAD杂志:云服务落地需要一个很强大的数据中心,要有一个专业的技术团队,也许还需要有一些本地合作伙伴。不知道JDA在中国市场上如何落地,这些条件是否具备?

Hamish Brewer:首先,目前尝鲜使用JDA云服务产品的客户总共是200个左右,通过这样的一个强劲的起步,我希望JDA的云服务能够迅速扩大。云服务在扩大的时候势必将会兴建数据中心,并且我相信随着今后中国客户在云服务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在中国建设数据中心完全有可能。第二,在团队方面,我们早已配备好了云服务的相关团队在中国为客户提供服务,所以这点毋庸担心。另外,JDA全球数据中心的布局,应该说确实目前在中国地区还没有数据中心,但是部分已有客户已经在使用我们中国以外的数据中心来实现云服务。在合作伙伴的合作机制上,我们只是在项目上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也就是说,在客户的获取,以及在销售和最终的软件安装等方面是有着项目上的合作,但是在云服务上面则是完全由我们自己来进行。从另外一个方式来讲,我们的全球合作伙伴其实也是我们JDA云服务的用户,他们可以将JDA的云服务嵌入到他们给客户所提供的软件套件当中。

CAD杂志:JDA一直在做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否请您谈谈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