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几年国内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回顾2008年的经济形势,从第二季度开始,尤其是在下半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受国内经济下滑的影响,国内一些企业的流动性趋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这里面既有2008年初宏观调控收缩流动性的因素,也有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影响加深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过去几年经济形势高涨时,企业自身存在盲目扩大、资金管理不严格等问题,这些问题被较好的经济形势所掩盖,但在经济回落时就显露出来了。在贸易融资领域也是如此,金融危机导致国外需求减弱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企业自身缺乏危机意识,不注重产品与贸易背景的匹配、放弃主业而在房地产与股市繁荣时期盲目涉足等问题同样突出。在此情况下,得益于近几年有效的金融监管,以及商业银行对自身的改革以及抗风险能力的加强,就整个中国金融体系而言,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程度并不深。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在我国银行业并没有触发大规模的不良资产,但是对于个别业务,特别是国际业务的影响程度还是非常大的。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一定程度上和我国对外贸易量呈正相关性,从2009年前5个月的数据看,进出口额逐月下降,并且降幅都高达20%左右。进出口量的下降,反映到银行业务上,直接体现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量的萎缩,国际业务收入下降。并且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量下降的幅度也和我国对外贸易量下降的幅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就光大银行本身而言,内外贸业务归为一体,由于采取了以扩大内贸补外贸的种种措施,因此从整体上看,业绩还是得到了保证。
通过本次金融危机我们也发现了以往我们在国际业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是对国外行过于依赖。以光大银行为例,有着上千家的国外行,但是在危机深化时许多业务与国外行都需要反复地交涉,当然主要原因不光是外资银行不敢拿中资银行的风险资产,他们之间也相互不持有,这就导致信用吃紧。其次,这次金融危机对各家银行的影响程度也因各银行在国际业务上的侧重点不同而不同。比如以出口业务为主的,或出口业务中消费品出口业务占比较大的银行的国际业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业务量萎缩得就较为严重。因此,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国际业务的结构问题。光大银行将内贸与外贸归在一个部门,以往国际贸易要占到贸易金融部业务的一多半,在国际贸易量萎缩时,及时以内补外从而避免了收入的锐减。因此未来对于贸易融资的内外结构如何安排,如何进一步认识国际业务和国内业务是需要思考的。在经济的全球化下,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要做的不是急于走出国门与人竞争,而是要紧紧抓住国内这个成长最快、最大的市场。就国际业务本身而言,也需要调整业务类别,控制资金流量等。三是调整客户结构。以往我们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上做的都是大客户,现在我们看到,尤其在中国的市场,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命力也很旺盛,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转换以往嫌贫爱富的思想,将这一主体纳入自身业务发展的战略之中。第四是转变体制。在体制改革上,国内有些商业银行是走得比较早的,比如有些银行探索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事业部制改革,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很好地整合银行的资源,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特殊性,进行网络的优化和产品的设计,区别于传统的点多、分散的特点。
从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看,我个人认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未来可能呈现经济波浪型上升的格局。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将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因为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都非常重视大宗商品的贸易,随着经济的回暖,石油、有色、钢铁的贸易量将有所上升,并且去库存化也将带动贸易额的上升。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应注意在经济的复苏过程中寻找机遇。
篇2
正如有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国内经济过热的程度根本就不需要争论更多的事情。安邦研究分析表明,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实质增长速度,达到了令人瞠目的11.9%。如果我们再把当季的CPI当成通货膨胀率对这一实质增长速度进行调整,那GDP的名义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6.3%。如果我们直接用现价统计的GDP总额来计算,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106768亿元,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914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速度高达16.8%。这样的名义增长速度,基本与2004年相当,并开始接近1992年―1996年中国发生恶性通胀时的名义增长水平。也就是说,当前国内经济不仅是过热,而是已经接近全面过热。还有,中国当前的经济过热还表现为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全国各地房地产普遍的快速上涨;二是中国式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无论对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对房地产的调控,政府的政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对于房地产来说,其政策越来越密集。但是,经过几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经过几年来政府“稳定房价”的房地产政策,尽管这几年来从政府公布的房地产价格变化来看,2003年―2006年全国房价上涨分别为4.8%、9.7%、7.6%、5.6%,2007年1-5月份上涨5.7%,但6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4%(涨幅创历史新高),而北海、北京、深圳的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上涨都超过9%,甚至于深圳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分别达13.9%和16.1%。也就是说,经过几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今年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仍旧迎来新一轮全面上涨的浪潮。特别是深圳成了新一轮房价上涨的“领头羊”。
据报道,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圳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房价狂飙:平均房价从2005年的7000元/平方米上涨到接近16000元/平方米,上涨了129%,仅2007年前6个月,房价就上涨了50%。一个楼盘的市值可买下整个伊利集团。有开发商私下坦承:“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在中介圈内,被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8000个炒家控制了深圳将近30%的二手豪宅”。从深圳到广州,从上海到北京,庞大的资金将一个又一个城市住房市场席卷而下,全国各地房价也出现一轮疯狂飙升。
正因为,全国各地实际房价快速上涨,不仅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连年加快,而且使得国内银行的资金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情况来看,2007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8.5%,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都在36%以上。从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情况来看,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达到26880亿元,比2005年同比增长25.6%。还有商品房的销售总额,2006年为20509亿元,同比增长18.5%;2007年1-5月份为8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全国建筑业总产值40975亿元,同比增长18.6%;2007年1-5月份为6708亿元,同比增长21.5%。
以上的数据信息表明,一是由于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银行进入房地产的资金并没有因为几年来的宏观调控有所收缩,反之,增长幅度越来越大。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一定会带动整个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产业就有50个之多);二是由于房价快速增长,而导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使得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在整个国内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先不谈由房地产带动的相关产业,仅是房地产与建筑业两大项,其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近三分之一。而且在目前这种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态势下,这个比重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如果以房地产的价格迅速推高而带动GDP快速上涨,那么中国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就会越来越大。三是由于房地产的价格快速上涨,在全国的土地供应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并没有由于土地供应的增长而让房价回归理性,反之,房价上涨幅度更快。也就是说,就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投资炒作的市场。在这个投资炒作市场,当政府对房地产价格隐性担保时,加上低利率政策及便利的银行信贷,这个市场供应增加最多,要改变房价上涨方向是不可能的。但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则是地方政府拉动GDP成长最好的方式与途径。
可见,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基本上是以房地产市场为主导,房地产市场又是以房价的变化为核心。如果房价快速飙升,房地产投资开发过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就不可能避免。而房地产的价格快速上涨,不仅使得其本身产值快速上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地增加,而且房地产是与50多个产业密切关联的产业,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带动整个经济投资过热。由此,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也就不可避免。因此,房价成了整个国内经济形势的风向标。同时,由于房价过高,房地产的问题也开始由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如果中央政府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是无法化解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症结的。
其次,我们再来讨论CPI问题。对CPI,目前大家关注比较多。但是,由于对CPI的理解不同,从而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迥然不同。比如,国家统计局在在公布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时,CPI作为一个滞后性月度指标,但政府在7月份公布CPI数据时,强调的是上半年CPI上涨3.2%,而不是6月份CPI上涨4.4%。因为,在他们看来今年的CPI上涨,核心因素分别来源于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这两类价格同比上涨达7.6%和3.94%,对CPI上涨的贡献分别为78.5%和17.81%。特别食品价格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他制品上涨20.7%。考虑食品类价格、居住类价格上涨持续和前期的翘尾因素以及其他结构性因素,因此,当前CPI的上涨并不足以成为政府启动新一轮宏观经济紧缩的理由。在此,我们只好作一些基本的分析。
什么是CPI?一般来说,CPI指数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居民的消费品及服务的平均变化值。它是通过一个十分复杂的指标体系来测算的。对于这个指标,尽管目前各国都是根据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来设立,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水平、各国的消费文化传统等不一样,尽管各国使用的是同样的概念体系与框架,但各国CPI体系的实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人认为,目前国内CPI上涨较快,就在于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如果中国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用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分析,那么目前中国的CPI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如果以核心CPI来看中国物价指数问题,目前中国的核心CPI变化应该是很平稳的,因为上半年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果。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中国CPI指数体系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下的CPI体系是有差异甚大的东西。而且就目前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制的国家来说,近年来一些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央行已经纷纷把货币政策目标从核心CPI转向了整体CPI,即使美联储也是如此。
还有,如果用两个不相同的指标体系作比较,意义不会太大。比如说,在CPI中,美国食品类及能源类所占权数比重仅有18.6%,而中国这两类消费品所占权数却达40%。如果中国使用美国核心CPI概念,那么中国的CPI权重就不足60%。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因素不说,中国CPI指数的意义肯定会弱化。更何况,尽管食品与能源在居民的生活中通货膨胀率的测算随时间变化的差别性不大,但它们作为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把它们删除掉来得出关于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增长的中长期结论,应该是危险的。如果我们再以中国与美国的CPI内容及体系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差别更大,两者在概念上是相同,但实际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
目前,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其构成权重分别是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在此,我们再来看看美国2006年的CPI指数的分类与权重构成。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从以上的分类来看,两国CPI各大类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差异性不会太大,但是实际上有区别。而且更大的区别是不同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权重构成。如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两者所占的比重仅及美国的38%;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还有,中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确定、修正是不透明、不清楚的。而美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是通过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在早两年买了哪些东西而确定的。这些权数每两年要修正一次,以使得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消费偏好相符合。比如说,美国2007年1月的CPI中各个类别的权数就反映了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美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或模式。但是,仅这点而言,中国CPI指数与美国CPI指数体系就有天壤之别。
比如说,从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质量来看,问题重重。如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所公布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看,其中的数据与居民生活的脱节无可复加。如2006年城市居民的居住消费为904元(包括房租、水电、物业费、房屋修理等与居住有关的消费,自己购买房子也要算虚拟房租,比如有深圳居民告诉笔者,他一月的房租就2900元,光房租一项一个月就大此三倍,一年就得大于三十倍了。而这样一个费用还不足在北京郊区租一间民房)、交通和通讯1147元(包括个人汽车消费、出租车费、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费用,手机、家用电话、上网、短信等),在此,不要说现在国内CPI体系的权重不合理,以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居民消费支出来计算CPI,得出什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还有,在中国没有公布核心CPI指标的情况下,中国央行更为关注的是整体CPI,但也会关注构成CPI的各个细项价格的变动。因为,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依然较高,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约为1/3,从历史数据看,它是导致CPI波动的主要力量。因此,对食品价格变动央行会给予足够重视,而不是剔除出什么核心CPI。因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这也就说明了,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必然会带动整个CPI的上涨。
但是,正因为中国CPI指数体系的质素问题,如果我们仅是以一般的CPI指数体系的表面形式或概念体系来讨论中国经济问题,不仅容易误导民众、企业及政府,也是会漏洞百出的。比如,为什么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会出现所谓的“高增长、低通胀”?现实并非如概念所描述的那样好,比如房价快速上涨、居民对物价上涨感觉与政府公布的数据背离、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比不上政府公布数字的增长、长期的低利息政策等,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与中国CPI指数的质素不高及非科学有关,中国的CPI指数没有真实的反映居民消费行为及模式的变化。用这样一个远离现实的CPI指数体系是无法说明中国经济现实的。所以笔者比较赞同国内有人提出的“中国式通货膨胀”(即用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来推高资产的价格及基本生活品价格的飞涨)这个概念。只有用“中国式通货膨胀”才能理解与说明中国现实问题。但是,只要中国的低利率政策不改变,“中国式通货膨胀”就会持续,而且会越来越强化。
篇3
关键词:义乌 仿真饰品 出口 现状 对策
仿真饰品是指以贱金属、树脂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供个人佩戴的小饰物,区别于金银、钻石、珍珠等昂贵珠宝首饰。仿真饰品行业是从珠宝首饰、工艺礼品行业中分离出来综合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义乌仿真饰品行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义乌的支柱产业之一。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依托义乌市场的优势,义乌仿真饰品出口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口量逐年增加。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义乌仿真饰品出口产业的发展,一些制约因素也逐渐显现,限制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义乌地区仿真饰品出口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义乌仿真饰品出口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出口现状
1.出口企业情况
目前,义乌地区向检验检疫部门报检的仿真饰品出口企业233家,其中出口免验企业1家,实施一类管理企业2家,二类管理企业53家,三类管理企业177家。
2.产品出口情况
2012年度,义乌检验检疫局共受理出口仿真饰品检验21868批,货物数量20461.61吨,货值20528.06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批次、数量和金额分别增加了23.99%、59.22%、16.42%。这些仿真饰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出口仿真饰品的品种主要包括合金饰品、塑料饰品及其他材料饰品。
3.质量情况
2012年度,义乌检验检疫局共检出不合格出口仿真饰品268批次,货值88.6万美元,其中生产企业出口55批,货物数量33.01吨,货值32.65万美元,其余为市场采购出口不合格。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义乌市场采购出口仿真饰品处于流通领域,目标市场不确定,而各国对仿真饰品的技术标准要求不一,导致检测不合格的情况发生;二是由于部分企业出口高峰期订单量大,自身来不及生产,将订单任务外发给其他饰品厂进行加工,因此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是仿真饰品行业原辅料品种繁多,很多配件直接从市场采购而来,并且没有做到批批检测,使得最终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在出口企业及各有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义乌地区仿真饰品出口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口的数量和金额逐年增多,有力地促进了义乌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制约因素逐渐显现,给出口产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影响。
1.欧美等国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对我国仿真饰品等产品出口不断设置严苛的技术壁垒。以欧盟为例,欧盟早在1994年就颁布了94/27/EC指令,对某些与人体有直接和长时间接触的物品中镍释放量做出严格的规定,要求不得超过0.5?g/cm2/周。随后欧盟又通过出台新的指令对镍释放量要求进行调整,目前,有关镍的指令要求已被欧盟REACH法规(EC1907/2006)附件ⅩⅦ规定替代。2012年欧盟委员会在官方公报上了836/2012号条例,将铅的限量要求添加到这个附件中。该条例规定若珠宝产品的任何单个部件的铅含量大于或等于0.05%(重量百分比),则不得投放市场或者在市场使用。这些新的技术壁垒导致仿真饰品等产品出口周期延长,出口成本增加,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
2.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给义乌仿真饰品出口带来新的冲击:一是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欧美经济复苏前景依然不明朗,而仿真饰品不是生活必需品,经济形势紧张将直接降低市场需求;二是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影响,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30%,削弱了我国仿真饰品等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企业的出口意愿;三是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的融资成本高,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些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义乌仿真饰品的出口前景。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仿真饰品行业的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首先,从国际竞争来看,我国出口仿真饰品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从世界仿真饰品贸易来看,我国仿真饰品出口额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出口量占比远远超出出口额占比。而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出口净重不到1%的仿真饰品达到7%及以上的贸易额,我国仿真饰品竞争力之弱可见一斑。其次,从区域竞争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仿真饰品行业形成了义乌、广东、青岛三个中心,这三个区域在仿真饰品出口方面各有优势和特点,相互间充满激烈竞争。最后从企业之间的竞争来看,当前义乌仿真饰品企业的产品雷同率较高,同质化严重,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4.企业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
义乌仿真饰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了“新光”等知名大型企业。但企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企业规模、研发能力还是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整体上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营销、质量管理等方面整体水平不高:一是经营上还是保持着“前店后厂,看样订货”的传统模式,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影响下的新市场;二是对品牌建设缺乏足够重视,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出口企业不多;三是缺乏设计、研发等专业性人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只能采取压低价格的竞争方式,使得出口仿真饰品行业持续存在恶性竞争的局面。
三、对策
解决当前义乌仿真饰品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努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扩大义乌仿真饰品出口,保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
针对欧美国家在仿真饰品上设置的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结合义乌仿真饰品出口实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加以应对:一是要积极关注相关国家的检验检疫要求的最新动态,对国外新的法规标准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二是加强与进口商的沟通与联系,共同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合力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挑战;三是检验检疫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加强宣传,使企业及时了解国外要求的变化并积极引导企业加以应对;四是企业应根据国外新的要求,及时更新生产工艺,使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的最新要求,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2.多措并举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
出口仿真饰品企业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采取多项措施应对不利的经济形势:一是在利用好义乌国际商贸城这一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国际上的相关展会,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加强市场开拓,重点是南美等新兴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保持和促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三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效降低成本。
3.提升义乌仿真饰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当前国内外仿真饰品行业竞争激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行业竞争力:一是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信贷、用地等方面给予仿真饰品行业充分支持,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二是明确义乌出口仿真饰品的定位和特色,结合自身优势,保持区域竞争优势;三是政府部门间加强协作,加强质量监管,为仿真饰品企业提供出口便利;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恶性竞争,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氛围。
4.苦练内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出口仿真企业应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重视研发设计人才,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端研发设计人才、与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二是拓宽出口渠道,改变销售观念,更新销售理念,突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尤其是在电子商务运用方面,应加大投入;三是加快转型升级,饰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降低劳动力的使用,降低成本的同时稳定产品质量;四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力争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仿真饰品企业,引领义乌饰品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前.浅析义乌饰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10):83-84.
[2]刘崇华,黄理纳,邢力,等.出口仿真饰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安全要求及检测[J].检验检疫学刊.2011,(05):28-31.
篇4
完整意义上的经济新闻应该包括政经新闻、产经新闻、财经新闻和消费新闻。反观我们晚报都市报,记者分兵把口,从经济职能部门获得一点信息,算得上是政经新闻。跑跑市场,关心一下价格变化,查查假冒伪劣,算是消费新闻。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呢?我们的产经新闻似乎还没有真正破题,我们的财经新闻大量地被银行、保险、券商的广告软稿所替代。而且,我们仅有的经济新闻被分割在各个板块,形成不了规模效应。
经济新闻的大爆发是因为受众对经济新闻所蕴涵的实用价值的迫切需求。“新闻创造价值”,这是经济新闻树起的一面大旗。但是不专业的经济新闻创造不了价值。都市类报纸要做好经济新闻,当务之急是,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要加强专业化、职业化修炼。
一个职业化的财经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一是胸中有大局。什么是大局?就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和地方的经济政策。不仅要关心、积累,而且要理解、领会。要真正懂,能说出个一二三。比方说,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影响中国的?中国的一揽子应对方案是怎么回事?彼此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山东是怎么落实的?效果怎么样?如此等等。不懂大局,就不会有对新闻的发现力和判断力。
二是笔下有故事。新闻是“事学”,严格来说,没有事就没有新闻。所谓的调查、对话、述评,都是围绕事件展开的。记者了解政策,并非抽象地报道政策就完成任务。政策总是作用在人身上,变化总是体现在具体的事件上。许多财经新闻不生动、不鲜活、不可读,都是因为没有扑下身子去寻找反映变化的具体人、具体事。梁衡说,记者要善于寻找春风中破土的草芽。如果说政策是春风,故事就是草芽。有没有故事,不单单是技巧的问题,更是作风问题。
三是对话有底气。做经济新闻,免不了要采访财经官员、企业家。心中没有底气,对话可能就变成单向灌输。不是引不起采访对象的交流兴趣,就是容易被对方忽悠。底气来自哪里呢?来自对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来自对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熟悉,来自对所在行业、企业的提前了解。这些功课有些可以临时抱佛脚,有些非得平时积累不可。
四是调查有方法。调查是采访的基本形态。从什么地方着手调查,循什么思路调查,用什么方式调查,这些都直接影响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直接影响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公众关心房地产市场是否回暖,如果记者只是问几家售楼处,很可能被售楼小姐忽悠。如果记者再调查几家银行,看看房贷有没有增长,到房管局看看交易登记,甚至晚上去完工的小区数一数亮灯的窗户,调查结论就更有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记者熟悉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各主管部门的职能。这同样需要积累。
篇5
一、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对企业经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纵观全球经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的持续震荡下行,时至今日美国经济仍难以摆脱危机全面复苏;欧洲经济还在债务危机中艰难跋涉短期难有建树;日本经济虽然通过各种办法进行刺激,持续多年未见起色。全球经济市场基本处于不景气的状态,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市场整体需求下降,而市场需求降低必然导致企业间的竞争压力加大和价格战的日益加剧,这对大部分企业都是极大的挑战。交通运输企业的状况可以通过这几年波罗的海指数(BDI)的走势可以明显反应出来。
几大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出现明显放缓的迹象,经济形势目前也不乐观,经济增速逐年下降已经从两位数到现在的8%左右,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减速更加明显,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企业倒闭潮和经营困难,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感受经济寒流带来的寒意;在国内经济明显减速的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这几年国内人工成本呈现明显增加,交通运输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的整体提升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其压力可想而知;国内经济环境的不乐观对大部分的交通运输企业也是极大的挑战。
整体经济环境不理想的背景下,我们也应该发现新的市场空间,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市场竞争更加惨烈的同时所带来的以更低价格兼并优良资产的机会等都是新的机遇。在当前经济下,我们的企业如何度过难关、规避风险、发现机会,每个企业各自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可能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战略调整、业务模式调整、加强产品创新、加强成本控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都非常重要,本文重点讨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全球几大物流巨头都在中国加大了投资力度,交通运输行业中尤其是航空货物运输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目前整体经济环境不佳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取得竞争优势,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惟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在目前经济环境下打造核心竞争力更显重要。
良好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引导、激励、规范、凝聚作用。通过不断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各种生产要素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增强企业活力,最终形成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著名企业家张瑞敏曾经说过“海尔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的文化,海尔的什么都可以复制,惟有海尔文化是竞争对手所复制不了的”,海尔品牌目前在全球的影响力足以证明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竞争中产生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整体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时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企业文化鼓励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进行创新,不断的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勇于创新的企业扮演的是行业领头羊的角色,引领着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市场环境恶劣时,勇于创新的企业能够迅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找到应对的策略确保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而缺乏创新的企业只能是被动接受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全球瞩目的苹果公司依靠不断的创新取得目前市场霸主的地位,而曾经的市场龙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企业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苹果公司和乔布斯的文章和研究很多,结果我们不难发现,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是苹果公司的制胜法宝,也是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能否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评价企业文化优良的标准之一,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渡过艰难时期。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响亮的口号,而是持之以恒的实践精神。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指导企业在优势条件下取得辉煌经营成果,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和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劣势条件下能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取得最终成功。
任何企业都基本不能改变环境或者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在目前经济环境不景气、市场环境低迷的困难时期企业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要把全体员工牢牢的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共同度过难关。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企业就像一盘散沙,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强的凝聚力量,也是企业各个层面员工最好的粘合剂,通过企业文化的感染能够使得企业员工个人思想感情与企业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产生对企业深刻的认同,愿意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使得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能够转化为员工个人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动力,这种凝聚力产生的爆发力足以应对任何困难和阻碍,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是企业应对困难时期的利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到,“人力资源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惟一的区别就是它是人”,它具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它具有自我利用的特性,如何利用每一个员工的自我利用特性提升其价值增值是我们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物质激励是基础,对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维持比较短的实效;优秀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够让员工产生被尊重、被关心的感觉,能够在企业员工中形成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意愿。在满足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带来更大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使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更加深刻持久的激励作用。企业要想长期平稳发展、永续经营,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物流企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对于物流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发挥一定的规范作用,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一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这也是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趋同的,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企业道德规范,对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避免决策失误和工作失误。交通运输行业中中国远洋就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中国远洋在前几年对市场和环境评估不充分,采取盲目扩张的策略,在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出现严重亏损,陷入经营困难的窘境。如果企业能够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类似的决策失误就有可能避免;另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企业正常发展成长的保证,从根源上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上海圆通公司的员工没有按照企业制度对所承运货物进行严格的检查,造成企业发生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巨额的损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最后撤销公司的相关资质,这是一个惨痛教训。从这个事件的根源上分析,企业的风险意识、企业质量控制机制及员工培训等都是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深刻反思。
四、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的思考和建议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我们企业更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具体到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从企业战略层面抓起。
面临新的经济形势、既有挑战也有机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树立“利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的理念,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充分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完成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必须要有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支持,营造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强企战略,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在企业的战(下转第197页)(上接第195页)略层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在企业的制度建设和生产规范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从而使得企业文化能够融入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促进整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二,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管理层尤其是高管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或者管理团队意志和理念的升华,所以企业家和管理团队应该是企业文化形成和创新的倡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行者。这就要求各级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起到带头作用,树立领头羊的榜样,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全员的力量投身企业文化建设。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要落实到实处。
篇6
同时,我国的物价上涨率也从2012年5月降到了3%以下,从此之后在1.7-3.2%之间波动。尤其是2013年10月以来,中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上涨率不断下跌,到2014年4月降到1.8%,达到了18个月以来的新低。
物价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双双达到近期的最低点,这引发了人们对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就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的基础。
对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今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如何。
从年初到现在,我国的出口增长率逐渐恢复,5月份出口增长9.5%。但这一增长率与以前相比并不算高,只能算是温和恢复。尽管美国和欧洲经济在恢复,但前景并不明朗,风险依然存在。所以我国的出口虽然在改善,但对其可持续性不好判断。
消费是总需求中相对比较稳定的部分。2014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比2013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3月和4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分别比2013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这说明今年消费的增长情况可能比上年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居民收入的增长率却比去年同期高:去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真实增长率是6.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率是9.3%;今年一季度,两个数字分别为7.2%和10.1%,均比去年高。消费增长率和收入增长率背道而驰,说明今年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比去年有所降低。因此,不能期望今年下半年消费增长率会有大的反弹。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去年1-4月份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7.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
今年投资的增长率也不乐观。首先,在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经济中缺乏好的投资机会。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其次,房价走低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下滑。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8%。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5.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7.2%。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不容乐观,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下滑几乎已成定局。第三,利率将维持较高位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目前中国没有市场化的利率只剩下存款利率。但由于各种理财产品的出现,存款利率实际上已经开始迅速市场化,这将导致中国存款利率的上升,提高了银行和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
综上所述,要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政府必须采取一些扩张性政策。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金融业进入的门槛逐步降低,大量小金融机构出现,必然需要资金,这就导致资金需求量的上升,也将推高利率。
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选择
从根本上说,宏观调控的目标不是保增长,而是保就业。就中国而言,目前宏观调控是多目标的,即“调结构、转方式、保就业、促改革”。因此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就业,还要考虑别的因素。我们应主要考虑保就业和调结构两个目标。
1、为了更快地调整产业结构,在保障就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低越好
中国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保就业。今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应该足以保障就业,所以不需要过度刺激。实际上,如果撇开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不管的话,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是相当好的。一方面,经济增长率保持着7.5%左右,即使二季度以后增长率下滑到7.0%,就业也能够保证。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处于理想区间,预计今年的CPI上涨率会处于2%-3%之间,不高不低,十分完美。全年增长率7%以上、通货膨胀率2%-3%之间,这一运行状况实际上是非常完美的组合。
由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并不高,所以存在进一步刺激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空间。实际上,在目前中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国实现8%的经济增长率都不是不可能的,只要中国愿意承受更高的通货膨胀,以及更大程度的产能过剩。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选择应该基于以下原则:在保障就业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应该越低越好。中国经济目前除了保就业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长期目标,就是调结构。而调结构的重要一环是淘汰落后低效产能。而要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政府命令,比如我国以前的限产压锭、近几年的强制关闭一些落后产能等等。这个手段简单、有效,但也显得武断、粗暴,所谓的落后产能由政府人为认定,而不是市场认定,为一些人留下了寻租空间,同时容易引起社会矛盾。第二种手段是通过经济手段淘汰这些产能。经济危机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有效办法,但经济危机会导致严重的失业,所以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如果能在保障就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经济的总量刺激,从而使得经济增长率维持在最低状态,这就对落后产能构成了严峻的生存环境,迫使它要么退出、要么升级。经济增长率不宜过高,否则就是保护落后产能。
2、经济政策不要大起大落,要微调、精细化管理
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处于非常完美的区间。只是由于年初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才需要采取措施。如果经济增长目标本身不是必须实现的,其实甚至都不需要刺激措施。在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经济运行的状况是可预期的,因此不需要大规模的刺激措施。大规模的刺激措施会使得经济大起大落。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结构急需调整,就更不能采取大规模的总量刺激措施,否则只会给落后产能留下苟延残喘的空间,不利于结构调整。
因此,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总的倾向是:不要大起大落,在目前经济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不要采取大规模的扩张措施,代之以由多种小剂量刺激政策构成的“微刺激”政策体系,实现宏观调控的精细化。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采取的“微刺激”、定向宽松措施是非常合适的。大规模刺激会救活落后产能,同时可能使得资金流向资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加剧。定向宽松政策有助于经济增长,能够调整经济结构;同时能够控制资金流向,避免资产价格泡沫的加剧。
3、目前的宏观调控应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
目前,在保就业问题不大的情况下,实现其他目标尤其是“调结构”就成为值得考虑的目标。这就要求中国的宏观调控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需求管理用于保增长和就业,而供给管理既被用于保增长和就业,又被用于调结构。这是因为“调结构”本身就是供给管理,它调整的就是供给的结构,一方面要刺激一些产品的供给,一方面要减少一些产品的供给,二者都是供给管理。调结构的首要手段就是不能让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否则过剩产能就难以被顺利淘汰。
4、目前可以选择的供给管理政策
首先,是减税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当然最好是定向的。比如对小微企业、涉农、高新技术、特定地区(用于调节经济的区域结构)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尽量减少对传统产业尤其是产能过剩产业的刺激措施。
其次,加速改革。加速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加速财税改革,促进税负公平,切实减少企业税负;加速司法体系、行政体系改革,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使经济运行更为流畅、平稳、简单、有效;促进反垄断、强化公平竞争、降低各个行业准入门槛,让所有行业对民营企业开放,通过公平、充分的竞争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加强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国先进技术、管理、自然资源和其他资源,同时扩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效率;加速金融体系改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等等。
第三,利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调节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5、目前可以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同样应坚持保就业、调结构的目标。
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定向性的财政政策,对教育、科学研究、企业研发等活动予以支持,对小微企业减税来刺激投资。
在货币政策方面,应继续坚持保就业、调结构的目标。因此,货币政策的倾向是:(1)不实行全面降息,甚至也不实施定向降息。降息刺激出来的往往是低效投资,对经济安全不利。(2)在不降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定向货币数量扩张的方式刺激需求。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定向购买等措施均可考虑,但以定向降准优先,少采用定向再贷款,尽量不采用定向购买。
6、应该适时调整房地产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我国目前房价出现松动。应该注意的是,房价不论是大起还是大落,对经济都不是好事情。目前我国的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泡沫已经相当严重,但泡沫严重并不意味着需要房价大幅度下跌来挤出泡沫。一方面,房价大幅度下跌会拖累经济增长,因为房地产投资在总的投资需求中占比很大,房价下跌会导致投资需求下跌;另一方面,房价大幅度下跌可能会导致银行坏账增加。
随着房价趋稳甚至下跌,这是以前采取的行政性调控措施,比如限购等退出的良机。逐步取消这些行政性调控措施,使房价调控逐步回到主要用经济手段调控的道路上,摆脱行政性调控措施带来的各种扭曲。
总 结
根据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如果政府不采取更有力的刺激措施,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难以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率都比去年将有所下降。虽然外贸可能改善,但一方面净出口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另一方面,外贸改善的幅度也不会有多大。所以总体来说,经济的自然走势不符合增长目标的要求。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是7.4%,低于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在政府采取了刺激措施后,第二季度的经济形势有所改善,PMI(商务活动)从2月份的50.2提高到5月份的50.8,非制造业PMI也从年初的53.4提高到55.5。因此只要这种扩张措施持续下去,并保持其力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7.5%以上并实现全年7.5%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篇7
关键词:财政;货币;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货币政策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通常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纵观我国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历程,从建国后一直奉行的“双松”政策到1998年底起开始施行的历时近七年之久的“一积极,一稳健”的宏观政策,再到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奉行的“双稳健”政策,我国政府正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际经济动态的转变,审时度势,成功地完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当前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逆转以及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我国经济增长率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将有所缓和。同时,出口增长将回调,但幅度有限,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持续作用下,银行的流动性虽然比去年有所缓解,但仍然比较充裕,货币信贷仍然处于比较宽松的环境。在此背景下,继续实行“双稳健”组合似乎是我国2007年继续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选择。
其次,工业的过快增长引起的产能过剩问题。当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向金融机构流入,另一方面是社会消费增长速度又远远慢于工业品的生产增长速度。
再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起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差距呈现全面扩大的趋势,既存在城乡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也存在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消费不足实质是结构性消费不足,主要表现为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当前,我们面临的矛盾是,一方面,城镇的收入分配在向高收入群体集中,而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在不断下降,他们将越来越多收入存在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民边际消费倾向高,但他们却无钱消费。如何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公平地分配到不同收入群体,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民身上,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并增加消费,这是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的关键所在。
从经济运行角度看,如何避免或消除经济运行中储蓄过剩、产能过剩和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不仅是近期宏观调控需要面对的,而且也是国家长期政策和制度安排需要考虑的。因此考虑到情况的变化,我们应该奉行“总体稳健、适度微调”的思路,在目前政策姿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在力度上调整当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
研究结果:
一是调整货币政策。首先,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调控仍有空间,适当时机还可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相应提高贷款利率;其次,金融机构应尽快调整资金使用结构,不断调低投资贷款比例,相应提高消费贷款比例,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汽车、家电消费贷款、教育贷款、婚丧贷款等,鼓励居民贷款消费;再次,为了缓解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另外,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以代客境外理财的形式加大投资国际金融市场,以此缓解流动性过剩和因贸易盈余及FDI流入给央行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压力。
二是调整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应从目前的偏紧(压缩国债发行规模、压缩赤字规模)状态向灵活状态调整,适当扩大政府的投资和消费。一方面,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增加用于城镇低收入人群的贫困救济支出,进一步扩大救济覆盖面,继续提高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政府职员工资水平,并继续向有利于消费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推动农民消费。专项基金从三方面筹措:其一,从每年财政增收部分中划出一定比例(比如财政增收的10%)的资金;其二,每年发行一笔新农村建设专项国债(比如每年500亿元);其三,从每年土地出让金中切出一块资金来。将这三块资金捆成一起,组成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并支持农业、农村生产能力建设,降低农民生存和发展成本,增加他们的收入,以刺激消费。
三是国有及控股企业每年要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上交财政。近几年,在企业储蓄存款中,有很大比例是国有企业存款,这些存款绝大部分来自利润。目前,在现有体制条件下,许多国有企业的赢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原有财政投资和行业垄断形成的,这些赢利全部归企业,明显地形成了过多的企业储蓄,为进一步投资创造了源泉。
四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城乡居民预期支出。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储蓄倾向偏高,与我国教育、医疗、养老、失业扶助、贫困救济以及住房制度改革都有密切关系,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医疗、就业扶助、贫困救济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提高政府对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扩大城乡居民的受益范围,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是必须着手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由长期问题引起的,仅仅靠短期调控是不够的,还必须着手解决长期问题。因此,要解决投资过热、产能过剩、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还必须从长期制度安排方面入手。同时,在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高度警惕和监管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国内,防止恶意炒作人民币,干扰我国汇率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马晓河.国家发改委研究院.
篇8
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速低位运行。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3.2%,贸易增长2.5%,分别低于2011年0.8个和 3.5个百分点。我国对发达经济体贸易额增长放慢或负增长,2012年我国对欧盟、日本外贸额分别下降-3.7%和-3.9%,增速比2011年分别下降22个和19个百分点。国内经济在外部宏观环境趋紧和内部结构调整双重影响下,增速呈放缓走势,从2010年2季度起,连续10个季度累计增速呈下滑发展趋势,同期我国外贸额和港口(指规模以上,下同)货物吞吐量季度累计增速均呈现明显回落态势。2012年,外贸额增速跌至个位数,增长6.2%,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7.2%,分别低于GDP增速1.6和0.6个百分点。港口吞吐量增速是新世纪以来第二次低于GDP增速(第一次是2009年)。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7.7%,低于预期,工业生产、国内消费增速放缓,外贸额增速连续4个月下调。1~5月份,我国外贸额增长10.9%,5月仅增长0.4%;我国对主要贸易体的贸易额累计月度增速均出现逐月放缓走势,其中,1~5月份我国对欧盟、日本、印度和巴西贸易额分别下降2.8%、8.9%、7.0%和5.2%,1~4月我国港口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仅增长1.6%。但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总体仍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5亿吨,增长9.8%,比去年同期增加2.2亿吨,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1~5月港口吞吐量增长9.0%,比一季度有所放缓。当前港口吞吐量仍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投资、消费等带动,内贸货物吞吐量较快增长;二是我国大宗能源原材料进口仍稳步增长,并保持相当规模;三是去年基数相对较低影响。
2013年,IMF最新预测全球经济、贸易增速分别为3.3%和3.6%,与2012年相比分别回升0.1个和1.1个百分点。考虑当前国内宏观政策和经济运行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略高于去年,国内工业生产、消费需求仍能保持稳步在增长,外贸额增速与去年基本持平。结合各权威机构对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初步预测我国GDP增速仍能保持在7.5%以上。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国际大宗能源原材料物资价格不会明显上涨,我国大宗物资外贸进口仍将稳步增长。虽然,国内外宏观形势比较严峻,但考虑内贸因素和外贸大宗能源原材料物资进口的带动,我国港口仍能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增速与2012年相比将基本持平或略有回升。基于港口与经济、贸易关系计量模型测算,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将与国内GDP增速基本一致,全年为7.5%左右。
珠三角区域经济在转型升级中有所回升
在金融危机中,作为经济外向型水平最为发达的地区,珠三角地区受到危机的影响较为明显。2008年、2009年广东GDP增速明显下滑,两年下滑5.2个百分点;2010年区域经济有所回升后,又开始连续两年下滑,广东省两年期间GDP增速下滑4.2个百分点,2012年GDP增长8.2%;2010-2012年,广东省外贸额增速分别为28.4%、16.4%和7.7%,呈逐年下滑走势。
今年一季度,珠三角区域经济出现积极回升迹象,广东省GDP增长8.5%,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外贸额增长37.7%,比去年同期高出34.4个百分点;1-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18.8%、比去年同期提高9.8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同时也应高度关注,近期随着海关总署加强内地对港套利贸易的查处力度,广东省外贸进出口额增速面临快速下滑风险和压力。1-5月份,完成进出口完成4755亿美元,同比增长26.9%,增幅同比提高21.9个百分点,但比1-4月回落8.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697.5亿美元,增长23.4%,增幅比1-4月回落7.7个百分点,进口2058.0亿美元,增长31.8%。5月当月进出口总量均有所减少,出口同比减少2.5%,进口同比减少2.0%。
从2013年全年看,珠三角地区将继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和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步伐,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一体化”特征明显,特别是粤西、粤东和粤北山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比如从投资结构看,1-5月,珠三角地区完成投资4960.50亿元,增长17.0%,增幅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粤东地区完成投资652.88亿元,增长26.0%,增幅同比提高30.8个百分点;粤西地区完成投资496.85亿元,增长42.1%,增幅同比提高24.3个百分点;粤北山区完成投资636.48亿元,增长23.3%,增幅同比提高 10.6个百分点。预计2013年广东省GDP增速与去年相比,将略有上升,其中,外贸进出口额增速将会比一季度明显放缓,与去年相比不会出现明显回升。
珠三角港口货物吞吐量进入个位数低速增长期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珠三角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进入个位数低速增长区间。2012年区域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3亿吨,增长5.5%,为新世纪13年以来的第二最低增速(2009年为3.8%),比2010年、2011年分别放慢11.6个和2.0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比2007-2012年期间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速低2.5个百分点。分季度看,2010年以来的13个季度,珠三角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季度同比增速只有四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季度增速均值低于全国2.9个百分点。珠三角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港口吞吐量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为11.3%,2010年为11.2%,2012年为10.5%,2013年一季度为10.0%。
2013年一季度,珠三角区域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5亿吨,同比增长6.4%,比去年同期净增吞吐量1500多万吨,增速比去年同期放慢2.3个百分点;1-5月份,区域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3亿吨,增长5.7%,增速比一季度略有放缓。考虑当前宏观环境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态势,同时考虑去年基数影响,预计二、三季度港口吞吐量增速变化不大,四季度有所回升。结合区域港口吞吐量结构性变化特征、季节性因素影响,预测二、三、四季度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完成2.8亿吨、2.8亿吨和2.9亿吨;2013年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9亿吨,同比增长6 %左右,增速与去基本持平,全年净增吞吐量6500万吨左右,比去年净增量略有增加。
作为区域综合性枢纽大港――广州港和深圳港,201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4亿吨和2.3亿吨,同比分别增长0.9%和2.2%,两港货物吞吐量占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例为64%,近几年这一比例逐年下降。因此,从对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的贡献来看,上述两港的贡献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虎门、珠海等港口对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2012年广州和深圳两港对吞吐量增长的贡献度仅为16%,与2011年、2010年的34%和56%相比,大幅下降,同期虎门和珠海两港的贡献度由2010年的27%大幅提升至2012年的55%。区域港口吞吐量增长的推动力正在发生较大变化。
2013年一季度,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亿吨,增长4.1%,比去年同期放缓2.2个百分点,1~5月份完成货物吞吐量1.8亿吨,增长3.4%;深圳港完成货物吞吐量0.55亿吨,增长3.2%,比去年同期放缓3.2个百分点,1~5月份完成货物吞吐量0.96亿吨,增长3.4%;一季度两港对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的贡献度为38%,贡献度比2012年有明显提升。考虑到去年两港后三个季度吞吐量基数相对较低影响,预计今年二三四季度同比增速会略有回升,2013年全年预测两港货物吞吐量将分别达到4.54亿吨和2.36亿吨,分别增长4.4%和3.6%,对区域港口吞吐量增长的贡献度约为40%,贡献度与2012年有明显回升,但远低于2010年水平。
珠三角区域港口依托的主要腹地经济,经济外向度和工业化程度高,石化、电力工业发达,能源物资缺乏,大部分靠外部调入,其中原油主要靠外贸进口解决、煤炭靠北方港口煤炭下水满足;同时,近两年外贸煤炭呈先较快增长势头。煤炭、石油及制品、金属矿石和集装箱吞吐量占货物吞吐量的比重始终维持在三分之二左右,且近几年这一比例基本维持不变。2012年,区域港口完成煤炭、石油及制品、金属矿石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1.9亿吨、1.0亿吨、0.26亿吨和0.42亿TEU,四大货类占总吞吐量的比重为65%,对区域总吞吐量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5%、-14%、6%和52%。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石化工业下游需求不振等影响,油品运输需求不旺,在外贸原油进口仍保持增长的同时,石油及制品吞吐量出现负增长,使其对总吞吐量的贡献度为负值。
2013年一季度,四大货类吞吐量占总吞吐量比重约为64%,其中集装箱对吞吐量增长的贡献度由2012年的52%下降至25%,主要是由于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呈现负增长,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明显放缓。去年该区域煤炭总吞吐量仅增长1.5%,对吞吐量增长贡献度较小,主要是去年宏观经济放缓明显、电煤需求增速持续走低所致。受去年后三个季度基数相对较低影响,加之国内经济有望稳步复苏,预计今年后三个季度煤炭吞吐量增速会稳步小幅回升,全年增速比去年有所加快。受钦州港原油水上过驳导致广州港、湛江港为钦州港中转的外贸原油接卸量减少等因素影响,区域石油及制品吞吐量出现负增长,预计全年吞吐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不会有明显增长。金属矿石吞吐量规模相对较小,受国际铁矿石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考虑国际矿石价格走势,预计全年仍能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3年全年预测,区域集装箱吞吐量增长4%左右、煤炭吞吐量5%左右,石油及制品吞吐量与去年基本持平,金属矿石吞吐量增长10%左右。
2012年,长三角区域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3.9亿吨,增长6.7%,比货物吞吐量增速高出2.2个百分点,其中,集装箱外贸吞吐量占区域外贸货物吞吐量的比重为40%以上。2012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和煤炭外贸进口量对区域外贸吞吐量增长的贡献超过60%;2013年一季度,贡献度进一步提升至97%,成为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预计2013年全年,受区域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几乎停滞不涨和煤炭外贸进口量增速有所放缓影响,两大货类贡献度与一季度相比会有所下降,但仍将是区域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贡献度预计超过三分之二。
近几年,长三角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明显放缓。2009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0.32亿TEU,2012年为0.42亿TEU,年均净增330多万TEU。2013年一季度完成集装箱吞吐量0.10亿TEU,同比增长2.7%,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3.7个百分点,1~4月份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0%。分航线看,2012年国际航线、内支线和内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分别为0.1%、33.7%和5.3%;2013年一季度分别为-0.8%、51.0%和-1.8%。
结合区域经贸发展环境和集装箱航线结构性变化,预计2013年全年,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速仍将在在零附近徘徊,内支线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内贸航线增速稳步增长。预测2013年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4370万TEU,净增150万箱左右,增速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
港口亟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展望2014年,珠三角区域港口生产面临的国内外内宏观环境仍较为严峻,外需不振、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国内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从国际看,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美、日量化宽松政策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日本经济长期增长动力略显不足,美国何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波动风险仍在,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贸易低速增长态势不会明显好转。IMF在2013年4月份预计,2013年、2014年全球经济分别增长3.3%、4.0%,高于2012年3.2%的增长水平,但均未超过2011年水平;全球贸易增速分别为3.6%、5.3%,高于2012年2.5%的增长水平,但均低于2011年6.0%水平。
从国内看,一方面,2013年是贯彻落实十重要精神的第一年,各地建设与发展热情较高,基建投资增速将快于去年;考虑基建投资的滞后效应,由此引起的需求将陆续在今明两年释放。外贸形势虽未明显好转、但增速总体呈回升趋势。另一方面,国内产能过剩严重、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加大、外贸形势难以明显好转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经济持续增长和长期转型升级压力依然较大。综合预计,2014年我国GDP增速与2013年相比有所回升,预测2013年、2014年GDP分别增长7.8%和8.0%左右。
当前,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外需不振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制约。但由于广东省粤西、粤东和粤北山区经济发展的后劲较大,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粤港澳合作试验区建设势头良好,南沙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和产业双向转移战略深入推进,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回旋余地较大,区域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力。初步预计2013年、2014年广东省GDP增速将会保持在8.5%左右,与2012年相比略有回升,外贸额增速将在5%以上,与2012年基本一致。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计量预测模型,预计2014年珠三角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1.6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4.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570万TEU,增速分别在6%、5%和4.6%左右,增速与今年相比总体上略有回升。
面临严峻环境,建议珠三角区域要加快港口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区域港口协调、有序发展。
一是充分认清当前港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港口转型升级。珠三角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开始步入个位数低速增长区间,特别是广州、深圳两港下一步要加快港口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和提升,加快与香港港口合作,加大航线资源、管理技术等共享。建议广州港充分依托粤港澳试验区建设契机,发挥自身土地、资源等优势,主动与香港对接,实现互补发展;深圳港、广州港与香港港在集装箱运输发展上,加强沟通、协作和协调,优化航线配置,形成港航发展共同体。
篇9
实体经济包括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开发、石化冶炼、交通运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2008年后,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疲软,加剧了实体经济生存的困难。在成本上涨、需求放缓、利润下滑等多重压力之下,部分企业进入了不行动、不退出、不注销的冬眠状态;一些企业则主动收缩产能、变卖机器、出租厂房,转向虚拟经济或投资性行业;更有甚者,近年来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以价格获取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不少企业主更是将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抽离,用于炒楼、炒股、炒艺术品,甚至放高利贷……也正是从这时起,中国的虚拟经济开始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的“空心化”。
这注定是一场无法持续的游戏。当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之际,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灰色金融也屡现崩盘。实践证明,一国经济要想屹立不倒,就必须有强大的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拉动。放眼欧洲,德国能够在欧债危机中一枝独秀,基本未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从来没有放弃过制造业和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也没有离开过革新创造,所以德国的经济能够始终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不论是国外教训还是国内经验均表明,实业强,则国家强。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其前景更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还将日益加深,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近来民间关于回归实业的呼声可谓此起彼伏。中央政府高层更是审时度势,凭着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准确研判,包括国家总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等领导在不同场合均强调金融机构要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正式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发展实体经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极其重要的战略新议题。
综合目前的情况来看,坚持和鼓励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仍然是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引导过去抽离实体经济用于投资、投机的资金再回归并专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窃以为,发展实体经济,就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创造一个真正公平的营商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与此同时,要从整个国家的产业链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价值分配比例上进行优化,特别是要从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着手,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的鼓励和扶持,让民间资本在实体经济中能够获得合理的盈利和具有吸引力的回报;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
最近几年以来欧美出现的金融危机,说到底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发展出现“异化”;迟迟走不出危机,也是因为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CPI;物价上涨;原因;对策
近年来,连续上涨的CPI指数已经预示着我过通货膨胀的压力愈来愈大。而究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严峻的通货膨胀现象,通货膨胀又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以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从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政府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愈发严峻的“通货膨胀”现象。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首先,什么是通货膨胀?从经济周期理论的需求管理出发,通货膨胀为实际产出超出潜在产出的缺口。所谓经济周期,就是实际产出在潜在产出的标准上下波动的过程。而中国是一个半市场经济,半社会主义经济的复杂经济体,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再加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造成了中国经济问题错综复杂的必然性。对于中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也是众说纷纭。而我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因素共同造成的。
1.货币的过量供给。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造成货币过量供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政府连年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由AD-AS模型我们得知,在短期内货币扩张可以使利率下降、产出增加,但是在长期内,名义货币量的增加完全反映在价格水平的成比例增加上,而对产出没有影响。(图1)所以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了几年后,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我国目前的需求过度情况明显可以从投资过多表现出来。在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聚集了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投资,包括交通、能源、灾区重建等;与此同时,这些资金带动了大量民间投资,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而由AD=C+I+G+NX可知,投资的大量增加势必会导致总需求过度,整个方式呈现一个泡沫状,物价上涨压力巨大。
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升推动整个物价上
涨。传统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在我国呈现投资和出口占GDP比例逐年上升。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4.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近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国际热钱不断涌入,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上涨,这些都加大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根据理性预期理论,通货膨胀预期最终会实现为通货膨胀,即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会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这在一方面也促使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二、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会导致商品的原材料价格上升,从而增 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不利于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加工贸易产品和劳动密集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据很大比重,其中绝大部分又是贴牌生产,导致这些产品在国际上只能低价销售。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这些产品的提价空间更加有限,国内企业只能更多地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国家的优惠政策,而无法进行产业升级。(2)通货膨胀会造成居民生活水平下降。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政府又会采取一些价格管制的办法来控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这些限制措施却降低了市场效率,削弱了经济的活力。(3)最后,通货膨胀不利于促进劳动者努力工作。工人会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增加工资,若得不到满足,将影响生产情绪,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政府应对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居民之所以对物价上涨反应敏感,根源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居民价格承受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微弱。因此建议政府应该继续改善民生,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处理好基本生活必需品涨价的负面影响,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2)除了采取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以外,还可以通过汇率政策进行调控。根据国际金融学理论,汇率上涨会降低进口品的价格,从而有利于降低通胀。
参 考 文 献
[1]余斌.中国式通货膨胀-我国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