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使投入机制有了很大的变化,实行了新的分配办法,彻底打破了大锅饭。
政策的改革也使机制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结合的体系,保护了农民的既有利益,激发了农民的耕种热情,在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政策的改革实行了新的分配办法,取消过去的统派购制度,建立了最新的合同定购制度,大力的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使农业不断的增收,同时也保证了农民对土地承包所享受的各种权利,使过去大锅饭的发展方式得到了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真正意义上保护了农民的权益,为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思路,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加入创新的机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现了公平税负,加强了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加入了创新性的机制,使农民因素和政府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使农民和政府的关系更加融洽,并通过宏观调配的方式,使农民认识到现有机制的优越性,使农民能够主动协调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动配合政府的管理,不断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的热情,使生产得到了保障,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政府通过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不再为日后的生活担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生产,逐步带动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体现了国家的公平税负原则,使每一个纳税人所承受的负担和自身的经济状况相吻合,使各纳税人的负担能够保持平衡,从而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了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农民更好的发挥了服务功能,在不断生产中能够发挥自身的最大服务价值。同时也发挥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功能,使政府通过农村机制的改革和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把政府、农民、其它社会大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农村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社分社,政企分开,组织和开放城乡的集市贸易,废除不利于市场良性运行的各种限制和禁令。
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中要改革管理体系,使公社管理的弊端从根本上得到改革,使传统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得到处理,要实行政社分社方针,分清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政府主动调配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更好的体现政府的职能,也能带动社会组织的高效发展,逐步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并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坚持政企分开制度,要协调好政府和各企业的管理,要把政府和企业管理权限划分开,使政府和企业可以发挥最正确的作用,也使政府和企业能够实现既有的发展目标。要组织和开放城乡的集市贸易,通过加入集市贸易政策使生产的粮食能够及时的投放到市场中,不断提高粮食的流通效率,把粮食流通到各大城市内,使城市的群众也能够享受到粮食丰收的成果。政府要组织农民自发的组建成销售组织,定期到城乡集市进行粮食销售,把粮食销售到城市的市场,从而带动粮食的生产。政府要废除不利于市场良性运行的各种限制和禁令,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要限制政府禁止的市场行为,使粮食能够合理流通到各市场,为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改革提供市场和流通环节上的保障。
(二)允许和鼓励多种农业经济形式,要积极的引导和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政府要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形式,要把经济的发展方式向多渠道方向扩展,使各种形式的经济内容得到有效的反馈和利用,政府要协调好各经济形式之间的管理,积极的引导和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使各非公有经济组织能够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发挥自身对经济和市场的促进作用,要加大对生产渠道和销售渠道的管理,使公有经济形式和非公有制形式都取得最大的发展。政府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制度,通过对科技制度的推广,使农业发展有了科技上的保障,并得到制度上的支持,能够发挥科技对制度的促进作用。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把管理体系向科技化和服务化的方向扩展,主动发挥科技和服务的作用,政府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分层次进行管理,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采用最正确的服务政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
三、总结
篇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健全,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与前进。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本身规模较小,投入资金较少,且较为灵活方便,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客观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因为受到资金、人才、管理思想等多方面的限制,其经济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漏洞。本文将从中小企业的特点出发,分析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问题并探究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市场经济体制;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客观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健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其在经济管理模式上的问题与漏洞。在新的时期,中小企业只有立足于自身的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或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特点与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并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优化方案。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国际上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一般从实收资本,企业在职人数,一定时期的经营金额三个方面着手。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体制的差异,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认定也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即便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依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它相较于国有大型企业,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如经营规模较小、前期投入较少、较为灵活方便,加上所属员工较少,管理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两面性,中小企业也是如此,中小企业也存在资金流较少,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大型企业的排斥与制约等挑战。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
1.经济管理思想与理念选择不合理。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小,所属员工少,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决策有着较强的主观性,个人决策的现象极为普遍。在这样的决策体制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经济管理思想就很容易出现偏差或不合理的安排,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市场的前景等诸多方面极不匹配,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身处危机,立于劣势。
2.中小企业经营思想与战略概念模糊。就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还处于低级竞争的状态,很多中小企业都希望以价格上的优势或降低劳动力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而没有立足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制定经营思想与战略理念来取胜。在全球化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突破与创新,确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明确自身的战略经营方案,才能不断成长与进步。
3.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地问题,即中小企业深受自身的发展限制,这种限制不仅表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也表现在管理机制与管理水平上。资金上的不足,技术上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或引入新技术。加上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很难真正得到落实与实践。
三、如何优化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
1.选择依据。任何新模式的引进或选择都离不开对其的分析与探讨,中小企业在优化自身经济管理模式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与自身经营环境是否贴合,当出现危机问题时,新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否有效应对。二是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能否获得双赢。三是企业的产品与技术创新速度能否得到保障,是否需预留一部分的创新管理资金。
2.具体优化措施。
2.1贯彻特色经营理念,解决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而中小企业要获得发展,要在市场竞争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对自身的经营范围进行审视,要将特色经营理念认真地贯彻到经营管理中去,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有别于一般产品的商品。同时,还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认真考量,发现其中的问题与漏洞并着手进行解决。要抛弃一人决策的传统决策方式,要保障决策的准确性,使得企业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
2.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来看,由于规模小、资金少,且缺乏健全的人才培养制度,加之企业管理者也缺少相应的人才培养意识,这就使得企业内部高素质的人才较少,经济管理模式自然较为落后,这大大阻碍了企业的长效稳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只有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让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得到优化并获得进一步的获得发展。
2.3政府积极扶持。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撑与扶持,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政府应该从多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积极支持。首先,政府应该收集多方的经济资料与情况,对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准确的预估,并利用投资或者政策对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引导,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预警制度,减少因市场动荡中小企业倒闭的情况发生。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在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发展。
四、结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了大量的国民财富,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力量。但是就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其经济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漏洞,这大大阻碍了中小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要破除这一问题,就需要中小企业不断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立足于自身实践,不断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管理机制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体育认识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认识较为局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正在朝着经济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校体育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与管理机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内容
要想了解和研究高校体育经济的市场和管理机制,首先要了解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内容,这是研究的基础和起点。由于高校体育不同于其他体育,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必须结合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形势,发展其市场运作能力和手段,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1、消费市场
高校体育的消费市场主要消费者就是高校学生。学生作为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比较强,这就促进了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高校体育满足了商品消费的全部特征。因此,高校体育经济市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商机。
2、竞技市场
近年来,体育经济比赛对消费者的吸引巨大,也创造了更多的商机。经济比赛在高校开展,一方面可以吸引观众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新的体育经济增长点。在市场运作中,有效的途径使得高校体育经济市场获得机会和资金,产生巨大效益。
三、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功能
高校的体育活动建立在高校这一特殊的单位之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资源由市场自发的配置,但是在高校体育中免不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因此,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功能不能完全由市场经济界定。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不同于市场经济以利益最大化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其仍然处于国家宏观调控之下,高校的体育资源受到计划的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活动的范围。综合高校的教育性质和面对的人群,高校经济活动的目的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功能也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其具有自我造血的功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费预算均在计划范围内,这就严重制约了其体育活动的创造性,由于受到计划经费的约束,很多活动只能在计划内进行,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对其长期发展也不利。但是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自我造血功能可以克服这一约束,实现突破。另一方面使自我服务功能。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下,加上体育运动的商品性质,其自我服务功能可以满足师生体育活动需求。
四、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
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主要是对经济活动结果进行预测并且加以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市场环境
高校体育经济的市场主要是指与体育相关的劳务产品和流通场所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目标确立,包括对本校的体育商品、体育资源、体育文化和校园师生的消费能力进行分析,明确法规法律要求,保障经济活动顺利进行。
2、明确经济目标
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还是获得经济收益,高校体育经济活市场策划要在分析市环境的基础上明确经济目标,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数据分析经济活动效果,并指导实践活动。
3、制定活动方案
在环境分析和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可以展开方案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者几项活动进行策划和设计,明确经费预算,人员安排和时间,制定出合适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体育市场的策划实行,需要市场的管理机制的完善。现代化的体育市场应该是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合理的经济活动。但是在目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对于高校的体育市场经济活动必须更加下功夫进行管理,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完善资金管理机制
高校的资金并不同于一般企业自负盈亏的资金,高校资金部分是专项资金,部分是针对产业项目获得的资金。因此,高校对资金管理要专门化。首先设置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监管,防止资金的不合理流出,确保使用效率。其次要增强高校体育经济活力,降低政治控制和计划管制对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制约,保障其蓬勃发展。最后,要端正认识,高校体育经济不完全与市场经济相同,要做到资金的合理利用,明确投入与产出关系,注重创新和发展。
2、运动竞赛的管理
体育比赛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回报。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式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引进一些经济效益巨大的体育比赛。在引进比赛时,一方面要考虑比赛预算的合理性,要对财务明晰,做到有理有据。另一方面,财务支出要进行审核,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减少浪费和无效,保障高校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活动场馆的管理
高校的体育馆成为活动的重要场所。很多重要的比赛都选择在高校的体育场馆内进行。因此,加强对活动场馆的管理也很有必要。首先,体育场馆的开放和使用以不影响学生正常教学为前提条件。其次,体育场馆要根据自身能力,合理承接适当体育项目,避免场馆的过度使用。最后,场馆要充分利用资源能力,使得高校体育经济能力充分发挥。六、结束语目前,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值得肯定,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从资金管理、运动竞赛管理和活动场所管理进行管理机制的探究分析,以期完善体育市场的管理机制,促进高校体育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
作者:刘业飞 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红绵,李涛.我国体育经济优先发展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05)
篇4
首先,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取代了计划经济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和单位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对自身进行改进。而对于医院来说,财务管理是其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保证,加强对于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有效节约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医院的稳定发展。
其次,是提高医院知名度的有效方法。人们对于医院的认识,一是看医院的医疗水平,一是看医院的规模和管理。医疗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必须从医院的规模和管理出发,提高医院的知名度。而无论是提高医院的规模,对医院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或扩建,还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财务管理都是不可忽视的。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提高医院获得的利润,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也可以带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医院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二、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加强预算管理
医院预算管理指根据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段时间内医院的财务收支、结构以及资金主要来源渠道所进行的预测,将医院事业发展和工作任务以财务收支的方式表现出来,包含了医院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涉及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以责任和目标为表现形式,体现在预算管理体系中。
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必须强化意识,引导医院全员参与。医院预算管理关系医院全年的收支计划,是医院正常运营和发展的根本,管理人员和领导阶层必须充分重视,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同时,医院预算管理关系着医院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应该理解其深刻含义,高度重视,并且积极参与进来,维护医院利益的同时维护自身利益。
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定制预算管理计划时,必须结合实际,不切实际的预算将直接导致医院预算系统效率的下降,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加高,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结合前年度的实际收支情况,使预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立足医院的长期发展,为医院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最后,要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监督。预算管理并非制定计划,而是实施计划。科学的计划制定后,要针对其审核和修改,组成预算管理小组,做到专人负责;以财务处为中心,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建立起相关制度,并按照制度严格去落实执行,在执行中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预算管理计划不会成为一纸空文。要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
(二)完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医院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执行能力,进而实现医院相应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说它是决定着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绩效管理可以反映出医院的管理和文化理念,是医院立足社会的一大基础,对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就医环境,提高财政收入等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完善绩效管理,可以使员工感到压力,提高其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和形象,提高医院的财务收入,促进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院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一路一带”战略构想的制定实施,必然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完善建设的意见,具体有以下几点:
1.1精兵简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针对我国一些行政单位机构重叠,只能雷同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精兵检政,将一些类型相似进行合并,或者实行合署办公;而对于一些重点部门需要保留强化,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高其办事效率,转变政府职能。
1.2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对于经济的管理由原先的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宏观调控,将原先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转向为以经济、法律手段以及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手段,更加突出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以建设一个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管理环境。在政府调控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准备,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自身的调控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平稳。
1.3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
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行政体制,以巩固发展改革的成果。首先需要加强对于行政管理的立法,做到严格执法、带头立法、并依法行政,促进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规范化的办公制度和办公程序,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3]。
1.4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监督机制
政府机关需要制定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制度,实时地听取群众意见,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强政府干部“社会公仆”的意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公正廉洁行政。社会媒体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政府机关行政管理过程的监督,以强化对政府机关的监督管理。
2.结束语
篇6
1.1重视效益
企业真正目标就是盈利,实现发展,而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研究及计算生产制造及经营销售各个环节,降低一些不必要开支,进而降低成本,降低资源浪费,企业就能够得到特有价格优势,取得更大经济效益。
1.2系统规划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合理统筹规划,必然迷失前进的能力与方向。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将预算的制定到实施连接为一个整体,让各环节间能够互相依靠、互相配合。因为全面预算管理应该从各部门实况出发,且计算各个部门间的预算应用情况,能够检查各个部门间的预算关系。
1.3全面管理
所谓全面预算管理,即对企业之中各个部门及不同层级,主要包含了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而且该管理涵盖所有环节,全面管理生产体系。
1.4注重监控
根据传统的预算管理,重点在于制定预算的过程,却忽略了执行使用情况。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将预算指标分配给各部门及各员工,还会关注预算的使用情况,采用合理措施,监督各部门及员工使用预算是不是到位,有没有违反规定,是不是符合实际生产情况,优化预算的流程,增强预算管理的水平。
2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炭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2.1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
许多煤炭企业只重视安全生产,而忽视其他的事情。许多管理人员根本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极难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甚至一些员工把全面预算和财务预算视为一体,认为预算属于财务部门的事情,和其他的部门无关。有一些还将预算当成预算编制,导致全面预算管理仅仅用来控制各个部门费用支出,对全面预算实施认识不全,极难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2.2对预算编制调研不足
从现实来看,许多煤炭企业的预算管理的目标并不完整,只包含生产规模及各项费用等,而编制预算仅仅针对公司的分配任务,主要体现在自上而下编制预算上,并没有充分调研自身实况确定出准确预算的标准,导致预算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对执行与控制预算造成影响。而且编制预算时,不重视长期发展战略,过于重视眼前经营活动,造成各时期的编制预算极难衔接。编制之时,根本不考虑到经济活动中各种不合理因素,也没有考虑未来的变动因素,有一些甚至照搬之前的预算数当成预算数,和市场经济体制脱节,根本不能够实现预算管理之目标。
2.3预算调整不规范
预算管理要求编制预算时具有刚性,一旦完成编制之后就需要执行,不能够随意变动。因市场时刻在发生变化,必须要依据实况及时调整与修改预算,才能够让预算满足企业生产实况,发挥其作用,如果必须要调整预算就要及时进行修订。在实况中,一些部门就以各种特殊情况增加投入理由,各种要求改变预算计划,而且煤炭企业中大多是领导批复之后就能够改变预算外的投资,不仅违反了预算管理制度以及预算的批准程序,同时也影响到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导致预算在计划和实况出现两种模式,必然会影响到预算效果及企业整体利益。
2.4预算执行与考核不到位
因煤炭企业具有高风险性,因此预算的执行力才最为重要。虽然企业领导者是推行预算之人,但是在执行预算时许多领导喜欢依据自身意愿调整预算,执行预算成了管理者说了算,而失去了真正编制的意义。煤炭企业中安全属重中之重,如果预算与安全存在冲突,必然把安全作为第一位,导致一些领导采用安全生产掩盖预算考核,从而影响准确性。
3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3.1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全面预算管理的范围广、层次多、关系复杂等各种特征,包含了每个部门。而且全面预算管理就要以人为本之思想,必须要通过宣传让人们改变传统看法,要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并非财务部门以及业务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每一个员工不但是预算管理之主体,还是预算管理之客体,直接决定着预算工作好坏。而且全面预算管理涉及许多人切身的利益,因此要更加尊重涉及的人,让员工尽力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预算管理之中。
3.2加强预算编制准确性
首先要在各个部门设置预算核算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预算员,让全面预算管理深入基层,将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转变企业中财务部门代为编制预算方法,要指导各个部门编制出本单位预算。在基层设置预算员,充分调研企业中历史数据。也只有真正掌握了企业的历史数据,剔除历史数据中偶然因素,同时要考虑到长期发展目标。并且和市场动态相结合,制定预算标准,让预算数据具有价值。最后要依据业务性质差异制定不同编制方法,增强预算编制准确性、科学性。同时还要控制预算业务,尽量简化,降低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重点控制预算业务,使用详细预算编制法,例如构建数量金额预算表格,尽可能细化预算项目,才能够真正结合实况,发挥预算的作用。
3.3完善预算调整的审批制度
其一,要确保预算调整能够有序、正常的开展,充分发挥企业的三级预算管理作用,进一步细化预算调整方法,确保预算调整及下达和执行预算的过程。其二,增强预算编制准确性,尽可能降低发生预算调整,按照全面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编制的方法及程序等。其三调整预算要和业务急切相连,依据发生预算业务投入相应资源,让业务和预算同时发生,即使业务不在也没有预算。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调整进行审核后,还必须要提交出支出理由。假如支出理由不合理,即便预算尚余许多也不应批准;其四把增加预算归并到预算的总额之中,统一管理,核算与比较,绝对不能以安全作为幌子,绝对不能够出现越权审批与预算之外的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够控制预算调控,才能够从源头上去控制预算资源的浪费。
3.4加强全面预算的执行和考核
篇7
“九五”以来,凌钢通过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了“三少三多”的重大变化,即:人员减少了,效益增多了。人员由1.6万人减到9000人,利润由300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生产线减少了,产量增多了。淘汰了小高炉、小电炉、小焦炉、小热带等落后生产线,钢产量由46万吨增长到80万吨;负债减少了,资产增多了。资产负债率由52%降低到48%,资产总额由20亿元增长到40亿元。凌钢因此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企业管理红旗单位、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凌钢董事长、总经理高益荣被朱钅容基总理称赞为“不带引号的企业家”,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被选举为九届人大代表。
坚持推行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
几年来,凌钢始终把加强管理作为企业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着力点,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推行管理创新,实现了“三个较变”。一是由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转变为按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靠机制管理。在内部核算上实行“按质论价”,每道工序向下转移产品,都是几个标准几个价,体现了市场原则。在内部利益分配上实行“按利提奖”,各单位都是以上一年实际实现的利润为基数,按照统一的比例从所新增利润中提取奖金,突出了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二是由定性管理转变为定量管理。班组核算创立了“日清日结”模式,每个班组当天的产量、消耗、成本、利润当天核算清楚,上墙公布,使职工当天知道生产、效益情况和个人奖金的得失,及时采取调整控制措施,强化成本的预算和过程控制。技术改造实行保质量、限投资、限工期、限期回报的“一保三限”方针和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和工程监理制,使1997年以来大小十几个技改项目全部做到建一个成一个,投产一个达效一个。即使对主要是社会效益的环保项目,也要讲回报,要考核其减少多少排污量。三是由实物形态的管理转变为价值形态的管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产品、半成品、风水电气、运输劳务全部实行有价转移,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市场链。通过市场法则理顺了各方面的管理,从而使各项内部管理达到定量、可控、可考。
另外,在此基础上重点强化了财务、质量、设备、现场四项管理。首先是用以财务计划为中心的管理取代了过去以生产计划为中心的管理,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把生产经营的物流、资金流全部纳入财务计划,通过价值形态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经营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质量管理坚持以用户满意为标准,注重实物质量的提高,强化对管理者的责任与考核,几年来使14项主要产品、 半成品的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100%。设备管理全面推行点检定修制,提高设备运行周期内安全运行和经济运行水平。现场管理从提高职工人生价值高度出发,以建设花园式工厂和推进绿色冶金为目标,塑造现代企业的文明形象,使凌钢成为辽宁省花园式工厂和国家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坚持推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机制
第一是激励机制。通过把生产经营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头,使个人收入与劳动效果和企业效益挂钩,让每个职工真正有责可负、有家可当、有财可理、有利可得。同时坚持实行“两否决”,即利润否决工资,成本否决奖金。几年来,先后有56个厂(次)被否决过奖金,有5个月否决了全公司职工30%工资。由于体现了按劳动效果分配,有力地调动和保护了职工的积极性,换来的是企业效益的稳定提高。
第二是竞争机制。在人员管理上,我们结合机构调整和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在全公司中层干部、管理、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中推行了业绩考核,末位淘汰制度,优化组合,竞争上岗。4年来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均精减1/3,全公司减员4000多人,剥离3800人。使全公司每个单位、每个层面在每一个年度都有量化的流动、淘汰比例,人人都处在不进则退的环境中,建立了量化动态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淘汰、流动、竞争机制,大大增强了每个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真正把市场的压力变成了动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倍。在物资采购和技术改造上,我们也引入了竞争机制,对原燃材料、年需要量5万元/年以上的设备备件采购、大小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包括技术改造方案和发展规划,也是通过招标请6家设计研究院参与,优中选优才确定下上来的,从而使比价采购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经营管理活动做到了公开、透明,有效地杜绝了腐败、营私现象的发生,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和工程造价。几年来通过招标节省采购和工程费用2亿多元。
第三是约束机制。一方面按照强化市场经济体制、弱化计划经济体制、突出制约关系的原则,增设了一些有利于制约关系的部门。比如,增设了预决算审核中心、招标办公室,成立了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质量、价格、经济往来渠道三个监督办公室,通过关口前移,对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权力和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实现对管理的再管理,对监督的再监督。另一方面在供应与销售之间建立升降价挂钩联动考核;在供应采购处室与分厂之间,生产上下工序之间全面建立内部质量保证合同,出现问题按市场法规索赔处理,从而形成了全方位的约束机制,使过去那种由上向下的制约变为平面的环与环之间的相互制约,使集中的权力分散化,隐蔽的活动公开化。
坚持技术创新,深挖内部潜力,调整结构,努力增产增效
一是采取一系列技术进步措施,增加效益。先后上了高炉喷煤,连铸高效改造,小球烧结改造、溅渣护炉等一系列新技术,使企业连续四年成本降低10%,可比能耗2000年比1995年降低108公斤标煤,利润由1995年的30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亿多元。二是在技术创新中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项目承包制,进行指标上台阶攻关,极大地激活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几年通过指标攻关累计为企业创效6000多万元。三是在产品结构调整上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淘汰了小高炉、小电炉、小焦炉、小热带等落后工艺,全部实现了一火成材。通过围绕中宽带生产线和连轧棒材生产线进行整体规划和技术改造,使凌钢形成了以中宽热带和连轧棒材为主的产品结构和转炉全连铸――热装热送――连轧先进的工艺流程。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篇8
一、采取以计划控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式实施调控
改革开放的概念主要是在三中全会中提出,这一概念也一直为主要的经济调控方式执行。在其执行期间,我国的经济主要采取计划控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调节方式,以此实施宏观调控[1]。在此期间,对于社会中一些资源的合理分配主要通过计划手段进行,即一些行政手段。然而,针对一些经济领域内的活动,若行政手段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控,在此基础上才会使用市场调节的形式进行调控。在此之前,我国主要采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控,使用这种调控手段,社会中的经济活动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难免造成经济落后的现象。
当决定采用以市场调节为辅的调控方式时,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当时,我国农村已开始实行,在此基础上城市也开始不断扩充企业的经营规模,以此达成企业在营运的过程中开放自主权的发展目的。一些个体经营的企业经济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渐得到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中外合资的企业也进入我国市场经济中开始实现跨国经营,在较短时间内便已成功吸引到外企的资金支持。由此可知,经过采用市场调节为辅的调节方式后,我国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逐渐进行了改革。然而,在随后的十二大报告中,对计划控制的概念与实施进行了确定,确定采用以计划控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调节方式进行调控。该种调控方式所具备的优势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第一,将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进行分别管理,以此从根本上避免了重复交叉管理的现象,也体现了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当计划经济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时可以使用市场调节的方式;第二,该种调控方式决定了计划控制占据最为主要的管理地位,市场调节位于从属地位,如果在经济调控的过程中,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之间出现冲突,在此基础上,市场调控要为计划调控让位。
二、将市场调节与计划调控进行融合
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调控方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发展途径,并且确定了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二者进行融合,以此对经济进行调节。在此期间,所涉及到的管理体制与调控方式,其变革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在十三大召开之前,当时所实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性的商品经济,而非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经济,在此期间,受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主要存在于一些小商品或服务行业中,在这些行业中,尽管涉及到的国民经济比例较小,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阶段仍然将市场调节作为一种辅调节手段,只将市场调节的政策放宽[2];其二,自十三大至20世纪初,我国开始使用计划经济调控与市场调节融合的调节方式,这意味着经济体制管理时代的来临,在此期间,我国完全将计划与市场进行分离式管理,基本上实现了结合。
将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进行融合,其主要目的是着重体现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认识到行政手段是立足于宏观的角度进行调节,例如对市场中的价格及税收等进行宏观调控,因为当时所用的经济体制尽管经历了变革也有实践经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因为相关部门进行经济调控的同时,过于依赖经济杠杆形式,其中甚至包含一些行政手段,所以尽管起到了经济调控的作用,但行政手段的运用却在经济调控过程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例如因为当时物价增长速度迅速,农业已经逐渐实行专营,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控购的手段,销售量过高的产品需要凭借票据进行购买,与此同时将一些生产资料进行冻结处理,从中不难发现一些行政性质的调控手段,由此表明,当时的资源配置及市场经济性活动在调控方面,主要受经济机构影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管理以及调控方式方面,要对其进行改革。
三、对市场调节的同时进行调控方式的研究
在20世纪初召开的十四大会议,已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宏观调控下进行资源配置的意义。所谓经济活动主要是受价值规律及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并且利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浮动及竞争关系,实现资源的良好配置,进而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利用市场的竞争特征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3]。若将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的调节功能在主导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为此,我们仍然要对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由此可知,现阶段市场调节逐渐替代了计划控制,进行计划调控的同时也要对市场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
对经济管理体制以及调控方式进行改革,具体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将产权管理理清,全面实现政企分离,恢复企业的自主权;其二是加强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力度,全面开放房地产等市场,进一步实现我国市场的统一。经过一段时间改革,在市场调节及经济发展上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同时也为我国市场调节机制增添了灵活性,推动我国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不断变革。
篇9
决定企业命运的是市场综合实力不是“所有制”
在讨论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二者关系的时候,特别是在讨论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二者关系的时候,要淡化“所有制观点”。不能孤立抽象地对二者进行“退”与“进”的判定。实际上,在真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其经营结果,都会有盈有亏,有得有失,有的企业发展壮大,有的企业亏损破产,有死有活,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是其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的综合实力。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制度创新能力。在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很不合理的情况下,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制度因素,即受制于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决定经济运行机制,经济运行机制决定企业活力。
说得具体点,企业活力,决定于企业的动力机制与压力机制,是动力与压力的结合。而动力机制与压力机制,是由经济管理体制决定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市场主导资源配置
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的,是怎样加快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而不是抽象地去争论,到底是应当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还是人为地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甚至用行政手段,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规划,层层落实,命令国有经济从部分市场竞争领域“退出”。
当前,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采取应急措施,对付世界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特别是财大权大的央企,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巨大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的特殊支持政策,来源于无所不在的行政垄断权力。这种不正常情况下发生的“国进民退”现象,是很不公正的。这样的“国进”这样的“民退”,折射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在做大做强有国经济的口号下,计划经济体制,重新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计划经济“进”了,市场经济“退”了,这才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所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国有经济运行出现弊端根源是政企、政资不分
但是,应当明确,当前国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这种种弊端,特别是行政性垄断,其根源在于政企不分,在于政资不分,在于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不是国有经济本身。
篇10
(如东县运输管理处,江苏 如东 2264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拓展,我国公路运输业面临着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带来的严峻考验。公路交通运输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必须努力实现其自身的良性发展。当前,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序列中占主导地位,公路运输业只有认清自身所处地位、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经济化管理、市场化经营。本文将结合我国公路运输的重要地位,阐释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进行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经济管理的发展举措。
关键词 :市场经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分类号:1000-8772(2015)08-0032-01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花国林(1978-),男,江苏如东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公路运输行业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公路交通运输网已经遍布城乡,可谓四通八达。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便捷,能够带动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路运输的发达与否,代表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拓展,我国公路运输业需要切实加强经济管理体制建设,逐步走入科学高效的发展轨道。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路运输
健全公路运输经济化管理,就必须先认清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公路运输的现状,为更好地探寻发展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1. 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中国俗语并不是空穴来风,公路运输已经成为带动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如今,公路运输在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稳定的主导地位,是维护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并不能改变其基础地位。
2. 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动作用明显: 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这五大现代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道路最为发达,几乎可以通达全国各个角落。所以,公路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公路运输速度较快、运量大且运输价格适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动作用明显。
3. 公路运输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而现今我国公路运输业的相关资源配置还未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尚未形成完善的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因此公路运输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打造完善的公路运输市场。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在市场深化经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公路运输业在管理模式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公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经济管理改革,已经不只是公路运输业内部的需求,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健全的运输市场是公路运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如今,以市场为导向的公路运输体系尚未完善,公路运输市场的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改革为基础,以改革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飞速提升,公路运输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否则将难以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匹配。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路运输的基础性作用,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指导与完善。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具有进行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发展措施
结合当今公路运输发展现状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探究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举措应该从体制改革、成本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求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1. 加强和改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公路运输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条,管理体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须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交通运输部门要在充分结合时展前景的基础上,做好产业长期发展规划,预先设计可行的公路运输发展轨道,最后,公路运输业的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因此公路运输部门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为管理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坚实基础。
2. 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首先要从内部管理入手,只有解决好内部管理问题,有效控制成本,才能为构建最优化管理模式奠定根基。[4] 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一方面要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及时制定最合理、最高效的预算计划,将预算成本书面化、透明化,为管控成本设立第一道防护网。另一方面,公路运输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着力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从而节约成本。
3. 市场行为与行政管理有效结合: 公路交通运输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而且是关乎人民生活的公共设施。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公路运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兼顾其公益作用、服务作用等。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还要有政府行政手段进行适当干预,以减少市场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险,实现经济效益与公共效益的双赢。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公路运输,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绝对不能盲目跟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要注重由内而外地深入改革、锐意创新,努力打造一流的公路运输市场,为服务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