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机化学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无机化学主要内容

篇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7章的第2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小节:第一小节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第二小节是《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第三小节是《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过实例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进行修正,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理论是不断被修正、补充而完善起来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解释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概念。(2)尝试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培养学生处理资料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概念。(2)基因频率的计算。(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五、教学资源及策略

多媒体课件展示及展台的使用,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基础,以情景探究学习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综合分析法等。

六、教学过程

1.复习达尔文进化论并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不足之处,指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修正的必要性,导入新课学习。

2.新课内容探讨

(1)引导学生说出种群的概念及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

给出实例,学生判断哪些是种群;

①研究变异性状就要研究基因组成;②新形成的等位基因可以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在整个群体中扩散开来,所以研究进化必须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和变化。

(2)探究活动1

基因频率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景1:

假如从某昆虫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要求计算A和a的基因频率;

②学生小组讨论基因频率如何计算A和a的基因频率,并写出计算过程。其他学生对投影的计算过程进行评价和纠错。

③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3)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①出示情景2:

每个果蝇约有104对等位基因,假设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一个中等大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要求计算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引导思考:基因重组在种群繁衍中有什么作用?

②总结: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学生理解突变和重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探究活动2:自然选择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①出示工业革命前后桦尺蠖的照片和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a.桦尺蠖生活的环境发生了什么改变?

b.树干颜色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学生阅读、讨论、报告计算结果,绘制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③通过探究理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课堂小结

引导归纳: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进化

4.课后作业

预习问题:思考桦尺蠖进化中有形成新物种吗?物种和种群有什么不同呢?物种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点基因频率的计算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重点,因此需通过练习当堂巩固,否则学生掌握不好。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需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我通过实践证实把课本中的数据转化为坐标中的曲线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八、板书设计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进化(实质)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篇2

关键词:微课;无机化学实验;自主性学习;开放式教学

无机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操作性强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实验的设计与严谨的科学精神。因此,无机化学实验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操作、无机化合物的制备、离子的分离鉴定、常见离子和化合物的性质等。然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基础差异较大,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开展较困难;学生预习不充分,对实验原理及内容不熟悉,导致实验操作能力差;实验内容多,演示实验耗时;缺乏安全实验设施及大型仪器设备,有毒实验以及性质研究实验难以进行等。以上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导致无机化学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微博、微信等信息产品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活当中,人类进入了微时代。无机化学实验的“教”与“学”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的课本资料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视觉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微课与物理化学[7]、生物化学[8]、天然产物化学[9]等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已有报道,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针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自身的实验教学经验,将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融入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将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到微课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设计进行展开。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通常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解与演示、学生实际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总结、教师答疑解惑等。结合学生基本状况、师资力量、实验条件、教学模式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如下。

1.1学生对实验预习的积极性不高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会提前预习,而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老师课堂讲解来了解一节课的实验内容。而对实验原理、内容的不熟悉又会影响实验的操作过程与实验结果。据了解其原因主要是实验课本携带不便,学生预习起来不太方便;课本多以文字形式来传递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不高。

1.2学时数少实验内容多课堂讲解耗时长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多数是性质实验,由于实验内容多、学时数少,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自主实验的机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将每个实验细节讲得很详细。一般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就需要20~30分钟,要想把实验讲的更透彻则耗时更长,这样学生实验操作时间就少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探索能力。

1.3最先接触实验操作能力差

无机化学在化学领域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大部分高校在制订教学方案会把无机化学实验放到最前边。而在中学中受到硬件条件及时间的限制很少开展实验课,无机化学实验通常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实验课。由于之前没有相关的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差些;并且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看得很清楚。因此,学生会存在操作的不规范或错误,导致仪器损坏、实验失败等现象。

1.4缺乏安全设备有毒的实验无法进行

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废液回收与处理困难、缺乏通风设备等,导致有毒实验无法开展。

1.5无机化学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差

目前对于大部分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离子的鉴定和简单化合物的合成。学生合成、制备出一个化合物来,只是通过实验现象来判断是不是目标产物,对化合物的纯度、性质通常不做太多的要求。当给学生一个研究方向时,学生由于缺乏相关实验设计、结构表征、性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差、科研严谨性和创新性不足。

2微课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

通过对以上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微课设计。

2.1实验内容多样传播提高学生预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

为了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学生提前预习至关重要。教师将无机化学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内容用具有观赏性的示意图、流程图、影音资料代替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并经过整理、概括、提炼做成微视频。学生携带方便并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预习;简短、精炼的短视频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10分钟左右);生动形象的微视频能够满足学生的视觉需求,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2.2规范性实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自主实验

由于学生人数多,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会,并且演示的过程比较耗时。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前将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做成微视频。借鉴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10],学生在课前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要领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方面,在实验课上学生将会有更多时间去动手操作和自由探索,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做更多的性质实验,提高实验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不用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上,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答疑、讨论,课堂真正成了师生互动的场所。这样能够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3实验内容可以反复演示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接收能力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接收能力也有所差别,基础好或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可能看一遍就行,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得看好几遍才能学会。在开放的微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对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反复演示,直至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全部实验内容,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2.4有毒实验的演示实验教学直观化

由于废液处理、通风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有毒性的实验一直难以开展(如一氧化碳、氯气的制备及性质等)。教师将实验过程、现象在课前录制下来。一方面,通过毒性实验的演示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视频演示的方法代替有毒实验,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微课教学可以解决毒性实验难以开展的问题。

2.5与科技前沿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及科研创新的能力

大部分学校实验课教学陈旧、精密仪器数量难以满足实验需求的现状,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与当今的科技前沿相结合,让学生接触材料制备方法、表征手段以及功能应用,并以功能为导向让学生设计实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调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在课前将化合物的合成、表征、数据分析等过程录制下来,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仪器表征的原理、讨论实验结果。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实验趣味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的严谨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3结束语

微课与无机化学教学相结合,以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视频来呈现知识,学生乐于学,老师乐于教。一方面,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预习积极性不高、演示实验效果不够理想、毒性试验难以开展等问题;另一方面,易与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前沿、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此外,微课能够实现自主、开放的实验教学,对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斌 王晓红 刘宗瑞 段莉梅 白锁柱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5]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学导报,2013(10):17-18.

[6]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73-75.

[7]陈欣,翟翠萍.微课在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7),230-231.

篇3

高师院校的学生职业定向主要是教师,从这点意义上讲,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需要以及未来师资的人才素质。中学化学四分之三的内容都来自于无机化学,因此,高师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是培养未来合格中学化学教师的关键环节。无机化学与无机化学实验相辅相成,理论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实验课的学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这点意义上讲,化学实验课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此,高师院校应该注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注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2高师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师院校课程教育需具备专业化的特点,即在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注重师范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根据这一目标,我院无机化学教研室近年来针对目前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活动,主要包括:

2.1教学内容改革

在总结实验教学的基础之上,我们重新整合和调整了相应的实验题目。主要内容包括(1)保留基础性和验证型实验。考虑到大一新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或很少接触实验训练,为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最初安排的实验应该要简单。因此,我们保留了“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训练”部分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室常规仪器如离心机、电子天平、容量瓶、滴定管等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物质的沉淀与分离操作等。通过这些实验的反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继的实验打基础。(2)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有利于将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在实验的过程中融入实验的先进性、趣味性、应用性,有助于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使他们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开设了具有实用性的实验如“粗盐的提纯”,综合型实验如“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与性质”。这些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试剂的选择配制、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的设计,每一步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因此这类实验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运用并灵活掌握各类实验操作技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开始研究型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创新研究能力,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增设了研究型实验。由授课教师从自己的整体科研计划中抽出小课题,或者组织学生参与“重庆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学生通过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分析、撰写论文等过程全面的综合型科研训练,有利于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开设绿色化实验。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化学实验教学,是21世纪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崭新课堂。无机化学开设的实验所涉及的试剂一半以上有毒或无毒但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绿色化学与实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与绿色环保意识。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教研室除了采取减小试剂用量,还专门开设了“多用滴管和井穴板的操作”的微型实验。

2.2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师本教育”问题,教研室进行了如下的改革。(1)强调学生的实验预习。以往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前实验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示范实验操作,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最后再让学生按教师设定好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结果使得刚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对实验教师产生了依赖性,实验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养成了实验“找单抓药”的习惯,实验操作技能较差,对实验原理常常是一知半解。教学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弄清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对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操作过程要有明确的认识,此外,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对实验的结果具有初步的推测,大胆的猜想。实验指导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的方式包括检查实验预习报告或提问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断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和求真欲望。(2)转换教学角色。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变革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也是我们教研室近年来开展的教学活动之一。课堂上,我们打破了完全依赖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讲解与积极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作为师范生应具备的重要的口头表达能力。

2.3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们把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实验教学课堂。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提供的大量素材资料,配以各种模型、实物图片,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尤其是易出错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可以通过特写镜头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同时也是实施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种最佳选择[4]。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实验过程中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问题,同时还有效避免了有毒、有害的试剂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真正在实验过程中贯彻了绿色环保理念。

3结论

篇4

关键词 无机化学 双语教学 难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i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 of Inorganic Chemistry

YANG Qin

(Basic Depart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Academy, Langfang, Hebei 065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our kinds of difficulti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of inorganic chemistry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including: heavy workload of teacher, different reflections of students, unsuitable text and shortage of class hour. The reason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inorganic chemistry; bilingual education; difficulties

0 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外语作为获取信息、交流合作的工具,其作用也愈加重要。与之相应,我国高校的教育方针越来越趋于国际化,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学也在逐渐接轨,培养学生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尤其是专业外语。在21世纪这个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掌握专业外语可以使我们从网络上更快、更广泛地获得各种信息,为从事专业研究以及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双语教学应运而生。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的教高[2011]4号文件明确提出“本科教学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①

双语教学通常是指在非外语专业(以理工类为主)的大学课程中,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同时用外文和中文讲授某一课程,目前使用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我国有许多高校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名牌大学。②在我院,无机化学作为消防工程和消防指挥系的专业基础课,与消防专业知识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无机化学课中开展双语教学非常必要。笔者从2004年开始在消防工程系学生无机化学课程中尝试进行双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题。

1 教师工作量大

实施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1)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必须精通所授专业课程内容。这里所说的“精通”,不仅仅是自己精通专业内容,更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教学艺术,擅长课程的安排设计,知道怎样容易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2)授课教师必须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高手。这里所说的“高手”,当然不只包括读和写,更要包括听和说。长期以来,大学里对非英语专业教师的英语要求只限于阅读和翻译,并不太重视其听、说水平,多数教师英语口语较差,难以清楚地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已准备好的课件,不能与学生用英语交流,特别是对待学生用英语提问题时,不能准确回答,则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要做到:专业词汇丰富,读音准确优美,语法正确无误,语言简洁流畅。其中最困难的是读音和会话问题。尤其是专业词汇的读音,如果没有在英语国家学习、生活的经历,就必须要仔细核对每一个词汇的读音是否正确。而且,教师用英语进行教学,会话、发音必须准确,否则将导致以下后果:(1)一些英语程度稍差的学生,由于不能分辨正确与否,很有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继而损害到学生的正常英语听说能力;(2)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察觉到教师发音或语言不准确,会对教师产生不信服的心态,进一步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1)多读:读专业英文资料;(2)多听:听英语广播或视频;(3)多译:进行英汉或汉英互译;(4)多学:向英语教师学习,向外教学习。无形中双语教师工作量远远超过了其他教师。

2 学生反应不一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接受者,是学习的主体,其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个省份,虽然现在都是一本学员,而且我们总是挑选基础相对较好的消防工程系学生进行双语教学,但因为不同地域教学水平不一,招生分数线相差几十到一二百分,所以学员的文化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化学基础上,也表现在英语水平上。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如青海、等地,学生本身的化学基础就要差一些,即使用中文授课,有些学生也很难完全掌握无机化学课程内容,更何况双语教学。其他大部分学生的差别经常是体现在英语水平上。由于思维方式不同,男生和女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有着明显的差距。多数女生的英语要好于男生。而男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别较大,有些学生英语水平总体要差一些,而有些则是典型的“哑巴英语”,听说能力差于读写能力。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别首先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信心。所以当他们得知无机化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时,出现的反应通常会有以下几种:兴奋,跃跃欲试;纠结,犹疑不定;畏惧,唉声叹气。学生这些反应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效果。第一种学生带着极高的积极性去学习,学习更为主动,乐于与教师交流,各种能力提高很快,这种成就感会刺激他们更加努力,但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太大;而第二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出现一些分化,积极或者消极,这与教师对他们的关注程度直接相关;其余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则因学习任务重,思想压力较大,自信心受挫,不可避免地对无机化学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在最后的问卷调查中,有些学生建议干脆取消双语教学,认为不如直接用中文授课学习效果更好。鉴于学生这些差别,对于每个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必须有所区别,这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的选择。

3 教材难于选择

合适的教材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在化学双语教学的作用举足轻重。③既然是双语教学,不是英语教学,所以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缺一不可。我院学生使用的中文教材是大连理工大学主编的《无机化学》,和其他非双语教学班学生教材相同,可以保持同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英文教材是美国Ralph H. Petrucci,William S. Harwood, F. Geoffrey Herring编写的《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s Eighth Edition》 影印版。《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s Eighth Edition》英文地道、通俗易懂、讲解详细、插图丰富、内容全面,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并有相关内容的学科应用,在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一个“Summary”和“Key Terms”,这是它的优点;如它与中文教材的章节编排顺序有所不同,学生在英文教材上常常找不到与中文教材对应的内容,如《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s Eighth Edition》书中,氧化还原这一章,方程式的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与氧化还原主要内容所在章节前后相隔几百页,如果不仔细寻找是不可能发现的,学生不通读此书,可能就认为本部分内容不存在了。另外,教材的知识涵盖面不完全适合我国的课程教学要求,比如,英文教材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基础性,但我国国内学生中学基础较外国要好,所以有些内容学生觉得过于简单,占用篇幅却很大,使书本厚重,有1200多页,难于携带。其他几本外文教材有的是知识深度不够,有的是语言讲述不够详细,只列出基本知识点,都不适合作教材使用。所以我们只能参考多本英文教材,参照中文教材的内容和难度,从多本原版或影印教材中摘选相关内容,编写与中文教材内容对应的英文教材。

4 授课学时不足

本校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班的授课学时与其他非双语教学班完全相同,但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对比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双语授课比中文授课进度几乎要慢一倍,原因如下:(1)补充的内容多。如,无机化学中有许多专业词汇,教师需要讲授专业词汇构词法,介绍化学物质的命名法;无机化学理论中有许多计算内容,教师需要讲授一些常用数学符号的读法;在化学中进行双语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听”,而且还要“用”,所以要教授学生文献的查阅方法、英文摘要的写法。(2)重复的次数多。专业词汇需要经常重复,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讲述经常重复,以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听懂。(3)练习的时间多。除了与正常的授课内容相关的练习之外,双语班还要进行英汉互译练习。从以上原因不难看出,双语教学相当于在无形中又添加了一门无机化学专业英语课,所以原定的学时非常紧张,有些内容不得不挪到课下进行。当然,学生的学习任务比其他非双语班更繁重。

以上总结了在无机化学双语教学中经常存在的四个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在学校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建立适合我们自己的双语教学体系。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教高[2001]4号.

篇5

一、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学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它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等等。此外,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实验教学条件欠缺。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2007、2008、2009级学生)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2)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3.增设自学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篇6

关键词: 药物分析化学 学习 技巧

药物分析化学是研究药物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地质普查、矿产勘探、冶金、化学工业、能源、农业、医药、临床化验、环境保护、商品检验等领域。它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鉴定药物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药物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药物的化学结构。根据分析化学任务可分为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根据分析对象可分为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根据分析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根据操作方法及用量可分为常量、半微量、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根据分析目的可分为常规分析和仲裁分析。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们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些人会感到越学越难,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结合自身的学习及教学经验,粗浅地谈一下如何学好药物分析化学。

一、学习前知识的积累

药物分析化学是建立在前期无机化学学习的基础上的,课程要求学员对化学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有较深的认识,因此在学习药物分析化学之前,每位学生首先要温故以前所学的无机化学的知识,要掌握好四大平衡的反应原理,比较复杂的是配合反应和氧还反应,必须对以前的无机化学知识概念清楚,思路活跃,才能着手药物分析化学的学习。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对知识的整体感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每堂药物分析化学课之前,学生都要将知识点,课后习题,教学资料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成问题提纲,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教材上寻找答案。在读问题的过程中也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要敢于在书本上圈圈点点,最好还能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带着问题学习一遍比不带问题学习五遍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就能知道课程的内容、问题,对已经理解的部分,就拿自己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差异在哪些地方,由此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

三、上课认真听讲

听课的目的是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要点,为了抓住教材的要点就必须得认真听课。因为有些要点书上可能没有,或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书中的难点、要点时教师可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见解,同时在听课时还可对预习时碰到的难题征求教师的意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老师在讲课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严防上课"走神"。课堂上认真听讲40分钟比课后认真看书2小时效果还要好,要时刻提醒自己向课堂中的40分钟要效益。

四、知识要“堂堂清”

“堂堂清”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考场上一样紧张地学习,当堂能理解、记忆的知识力求不把问题留到课后,要想达到堂堂清,学生必须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要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当堂课学的知识,该会背的都会背,该运用的都运用,做错了的都要更正。要达到两个过关:一是知识点要过关。二是能力要一一过关。包括例题能口述、习题都会做、做错的都会更正,最后熟能生巧,准确无误,灵活运用。

五、常复习,多做题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药物分析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要掌握药物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譬如药物滴定分析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一条线:滴定条件-化学计量比-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滴定终点的显示(指示剂变色或者电位突跃)-滴定计算,一定要掌握好这一滴定的过程。要学好药物分析化学,不但要记住知识点,更要会用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大量做题来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真正的为己所用要多做题目。尽量多做习题是学好药物分析化学的前提,做习题重在理解掌握解题思路。大量习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习题要比较有权威性、覆盖性、重点性,要把习题同书本内容结合起来看,这样可以加强记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篇7

[关键词] 应用型高等院校 食品质量与安全 教学新体系

应用型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内大学的主要群体,它们明显区别于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这类大学无论是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一般都不如重点大学,如果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不但形成不了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且会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大浪费,因此应用型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条件和服务对象,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医学、食品科学及农学、管理科学等,是由多学科理论、技术与工程原理综合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而庞杂,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学科。必需掌握与化学有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与生物有关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有关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工厂设计,与医学有关的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与食品科学有关的食品原料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剂、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关的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等学科科知识。

显然,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因此对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革新,树立起应用型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新观念,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邵阳学院是一所多学科性的地方本科学校,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是对邵阳地方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专业之一,本研究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对象,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项改革,构建一个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教学新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根据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

2教学新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2.1 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食品学科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整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减少教学中陈旧的内容及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特色教材。

2.3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基金项目:教育部食教指委([2006]第1-7-10),邵阳学院教改专项(2009JG13)。

2.4 按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管理模式,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得到与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实践锻练。

2.5 采用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三赢”。

3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既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在生物科学、化学、药学、工程学、食品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加和,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某一学科的倾向,又要防止形成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通过深化改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重新组合,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构建由两个基础课平台和三个专业方向平台组成的“2-3学科教学平台”:

①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在内的通识课程平台;

②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③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质量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专精的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3.2.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制订符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

①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精选反映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的教学内容替代教材中陈旧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使教学内容起点更高、适应性更强。

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加强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④对部分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2.2教材建设

严格教材选用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技术课程全部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

3.3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独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在学习、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新体系。

①独立实验课。打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岗位技能,按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实验构建三层次合理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改进补充实验内容,强化实验技术训练,通过将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课等措施,提高实验课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②实习教学体系。根据教学进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程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等原则,构建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重视层次性和系列化,构建了从基础课课程实习到专业课程实习、由单元实习到综合实习,由工程实习到创新实习,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四级实习教学模块,即:

基本技能实习模块:由无机化学课程实习、有机化学课程实习、分析化学课程实习、仪器设备拆装与操作四个子模块构成。采取精选实习内容、提高实习项目的综合性,让学生掌握试剂配制、常规分析及常用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主要内容,达到规范操作、熟练使用、结果准确的目的,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专业基础课课程实习、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五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单独开设的以产品检测及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习、工程原理设计、食品检测机构及企业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由研究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激情,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产品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技术应用模块:由企业职工短期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术成果转化三个子模块构成。充分发挥学校设备、人才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与国家培训中心和邵阳市劳动保障局合作,向学生及有关企业提供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外审员、化学分析师、微生物检验师、食品检验师等资格培训与考核;组建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③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开放制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①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采取综合考证制度和奖励优秀实践学生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全部学生获得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和HACCP证书,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

②实行综合评分办法。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由学习态度、实践项目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如果单项成绩不合格,则不记总成绩,促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认真参与各个实践环节。

3.4 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工程模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室,实现“三性”实验达到80%以上,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功能。

3.5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2~3个省级以上优秀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6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实施 “青年教师导师制”、 组织教师到各级质量与技术监督局、食品检测中心、食品生产企业兼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

4.1 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既要贯彻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又要体现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素质全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借鉴和总结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

4.1.1课程设置遵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内涵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双原则。不仅按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体系的要求设置化学学科、生物学科、工程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学、食品安全监管、食品企业认证等特色课程。

4.1.2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所有的实验课全部从理论课中分离,按照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课三层次独立设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4.1.3构建了工程模式的实习教学体系。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现状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独立的实习教学体系。基本实验技能、工程技术实验、生产现场实训和科技创新活动四个教学平台。

4.2 构建完成了基础课学科平台

通过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研究,构建了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保证平台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平台课教学“四统一,一分离”的原则,即统一学时、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教考分离,从目前已完成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虽然教学时数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但教学效果较以前反而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有机化学,我们采用的是中南大学试题库的试题,考试难度比较大,但考试的最高分达96分,9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1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我们认为成绩比较理想。

4.3 已完成了能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科学性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来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在综合兄弟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师资条件拼接而成,没有特色,课程间的科学性也不严谨,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因人设课,因爱好设课的现象也偶尔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为此我们以教育部专业认证要求为指南,根据既重视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原则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同时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课程内容优化的主要原则是: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确定每门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理顺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做到课堂讲授少而精,对有些章节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4 形成了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围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06年~201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共主持教改课题12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4项,校级7项,年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形成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教学团队探讨了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以湖南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邵阳食品检测中心、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湘窖酒业等单位为试验对象,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食品检测、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评价、食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单独指导或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熟悉相关岗位要求,熟悉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评价、食品企业申报、食品企业认证及主要生产工艺。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 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最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从2006年至2010年上半年,共有32位同学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广东微量元素科学》、《食品科学》、《中国酿造》等专业期刊上。

4.6 新模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食品教学团队成员共主持教改课题22项,获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高等学校系列教材10部,其中,主编4部,国家十一五规范教材3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邵阳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有4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年新增产值3亿多元。食品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产学研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产学研示范基地,新教学模式由于强调了应用,引导教师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化研发上,教学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放银.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3-4.

[2] 赵良忠,蒋盛岩,余有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思考[J].海峡科技,2007,(9):50-51.

[4] 包国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提升学校办学能力[J].交通职业教育,2005,(3):12-13,26.

[3] 张剑锋,郑岳青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CHINA SCIENCE EDUCATTON,2007,(14):35-36.

篇8

中成药是我国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的精粹。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上,也发挥着较大作用。随着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与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中成药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行业稳步发展。本文试图根据中成药临床使用效果,并且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有效推广中成药的使用。

【关键词】

中成药;使用效果;质量;把控;前景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制成的,有丸、膏、丹、散等不同制剂。在现代医学发展进程中,西医和西药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医药由于见效慢,生产费时费力,应用不便慢慢丧失了它原有的地位。现代医学药品,主要是西药,新药研发难度日益加大,毒副作用也难以把控。因此医药研发的视角转回到传统中医药的研发。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医药的区别,正确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在中成药临床使用情况探讨的基础上,并且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有效推广中成药的使用。

1 中成药和西药的区别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制成的,有丸、膏、丹、散等不同制剂成品。除了中成药之外,中药还包括传统中药材。中药包括中药材和中成药,还有特定药效功能的酒。中成药是一旦药方确定,那么在药物成分以及药量上都有固定的标准,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制成的,有丸、膏、丹、散等不同成品制剂。传统中草药则是按副抓的草药,需要根据病情和自身特征,自己熬制而成的。

中医相对就有西医,那么中药就和西药相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西药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它包括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常见的西药有青霉素、止痛片、阿司匹林等。

中西医虽然都是帮助人们接触病痛,恢复健康,但是它们的医学原理有很大不同,因此中药与西药也存在差别。首先从最基础的药学成分来讲,中药大都是由动、植物和部分矿物质进过现代工艺加工的活性物质群构成,而西药主要是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其次,通过药品构成成分和医学原理可以得知,西药追求见效快,治标,中药要从根本上解决病症,见效较慢,治本。中、西药各有差异,只是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好病症对症下药,急性病用西药控制,慢性病就用中药调理。总的来说,西药是各个击破,直达病灶;中药是要整体调理,达到整体上的和谐。

2 中成药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在临床使用上,中成药也发挥着较大作用,但是,关于中成药的普及度和适应病症、治疗效果等问题缺乏系统的临床调查。因此笔者对本地区多家医院中成药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是基本资料情况的收集,随机选取本地医院2013年1月到2013年11月这11个月中药的出库数量,使用中药制剂的病人情况以及使用人数,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共计使用样本800个,男480例,女320例,平均年龄40岁。

本次样本分析采取的是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如果对于问卷中回答不准确之处需再次进行核实。调查主要内容是:医院是否采用中药制剂,有的话,主要是什么方面的药物;使用的中成药剂型是什么,对中成药使用的建议与看法;自己所在医院中成药使用的效果如何。本次主要是调查了本地8家医院,基础的中药种类100多种,共发放80份调查问卷,回收70份,数据都有效,总体有效率达87.5%。

通过调查显示,本地8家医院基本上都在使用中成药,但相对于医药的应用范围来说,中成药使用比例明显偏低,没有一家医院开设有专门的中药房。目前医院的中成药主要用来治疗传染性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等,对心血管疾病等应用较少。中成药虽然目前应用范围较窄,但是在各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对传染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效果最好,相对来说泌尿系统和皮肤病效果一般。

目前,从部分医院的临床使用结果来看,中药的发展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为了促进中医药的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质取胜,在质量和药效上下功夫。

3 中成药质量严格把控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制成,传统中药没有严格的限制。以往中成药大都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对于如何辨认药品质量则显得十分困难。只能从形状、颜色、味道上进行初步把握。但是要想从根源上提高药品提高,发挥药品药效,必须从基础做起。

1)控制中药材质量。从中药材的生产源头进行严格监控,到药材的栽重、加工和制作等配套环节都进行严格监控,进而规范药材质量。

2)中药成分测量方法研究。为了确保中药的优良度,必须尽量测定量的标准,使之符合中医药理论内质要求。现有的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高效毛细管电泳;气相色谱法和裂解气相色谱法等其他方法。

3)中成药质量方法新研究。中成药的质按基本都局限在药材的组织结构显微鉴定和某味药材中某种单一有效成分的薄层色谱斑点定性上,这个定性必须对中成药中每味药做出定性鉴定,而且要判断每味药之间量比关系与处方的关系。中成药质量方法新研究的代表是色谱峰值定比法,用此方法可以很好控制中成药制剂的质量。

中药成药制剂一旦药方确定,那么在药物成分以及药量上都有固定的标准。因此成药制剂没有传统中草药的煎剂方药来得灵活,这使成药的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中成药的制作和质量检测还存在很多未确定因素,因此要使得中成药制剂同西药现代化生产还有待发展。

4 中成药发展前景

现代医学药品研发难度日益加大,毒副作用也难以把控,医药研发的视角转回到传统中医药的研发。现有医药市场数据显示,中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产业的优化整合,促进行业稳步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医药的区别,正确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在中成药临床使用情况探讨的基础上,并且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有效推广中成药的使用,促使中药现代化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凯红.中成药临床使用现状探讨[J].海南医学,2003, (06)

篇9

关键词:化学教育 教育方式差异 学科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17

1 引言

化学,是社会基础学科之一,关系到国家国计民生的工业发展和科技力量的体现。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础学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能力的锻炼和科学创造精神的培养。化学学科最早出现于西欧国家,经过多年的不断进步及整合,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我国最早的化学活动是从道士的炼丹开始的,但那种雏形尚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的形成,更谈不上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进入新时代之后,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项大型化工、材料科研项目都需要大量的有创造性的化学人才培养和储备。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下,培养出了大量的学生,但是如何培养出优质的学生,是当今化学教学乃至全国教育的一个重点探讨的课题。

2 国外化学教育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国外对于化学课程的设置,一般往往采取课程分层的教育结构,即是将化学教学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和我国的专业设置很不一样。这种分层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档次,以这样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课程,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国外,以德国的Halle学校为例,化学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基本与理论讲授的时间相当。在大学的化学教育中,基础实验的课时甚至达到了理论讲授的2-5倍[1]。

实验课程教育中,中高级的教学设备齐全,教学资源比较充沛,确保了每一位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达到一定的标准化小时数。而且对于有创造力和想法的学生,学校的资源都是无偿提供使用和鼓励使用的。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动手难的问题,还大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程自成体系,与原来的无机、分析、有机等实验课程分离。不以具体分支作为实验的设定类别,而是采取初级、中级、高级三种的实验课程设置模式[2]。

3 我国化学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分析

我国在化学教育的课程改革上推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让有较大的差别。

我国化学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3],内容陈旧,教学的方式依然是采取自上而下的传授式教育为主。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创造力不活跃。主要还是以死记硬背为主。同时,由于缺乏优秀的讲师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以致使化学教育内容愈发落后陈旧,无法和当前的发展和最新成果接轨。

教学的内容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由于资源的不足和课时的安排不合理。我国化学教育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往往不到化学教育总课时的1/3[4]。大部分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仍停留在纸张上,缺少实际的操练和体验,就更谈不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此乃最大的弊端之一。

我国化学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造成了依然是以简单经济的实验为实验课程的主要设置内容,对于一些复杂,耗材较多的实验,根本无法开展或者无法设置。造成了我国学生在实践感官上和国外的学生相比较,眼界的开阔性大大受到限制。学生们一般只能按照指导书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像走流程一样完成毫无意义的化学实验[5],而根本没有机会自行设计实验,思考实验过程等机会,这对于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4 国内外化学教育方式的比较

我国化学教育在实施方法上,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理论传授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追求分数的考核。而国外注重的是创新型的思维和个人对学科兴趣爱好的培养。

在化学实验设置方面,国外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在老师的指导和提示下完成个人的创造性思考过程,并投入较多的资源在实验器材和资源在实验课程上,实验课程与理论不完全挂钩。中国的化学实验教育模式是,将实验当成学科分数考核的一部分,学生的学部分是追求分数,而不是培养兴趣。由于教学资源的紧张而造成的实验器材不足,不得不采用较为简单的实验过程为主。

5 小结

取长补短,一直是我国教育方式的发展和取舍的方向。由于我国国情和长久以来的教育思想的影响,造成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和国外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不尽相同。在提倡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前提的教育方式下素质教育是未来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才储备的战略性规划。虽然国外的以创造为引导的,以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化学教育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和经验。但是在基础普及教育上,却存在着科普工作滞后,学生整体化学理论知识掌握率较低的情况。因此并不能一味地照搬吸收国外的教育模式。我国的化学教育模式虽然依然没有脱离过往填鸭式般注重知识背诵的教育模式,重记忆、轻实践、注重考试分数的现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制约学生化学创造力发展的,并非完全是单一学科教育模式的责任,而是中国整体教育制度的制约所造成的。另外,我国采取的这种化学科目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整体受教育的学生的科学普及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对于整体的素质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并非一无是处。

展望未来,国家之间的综合实力的较量,到最后都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较量。这些说到底都是科学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较量,我国在教学规模上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在化学教育方面,可以大胆引进一些外国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试点探索和教学改革,以此来推动我国化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敏,邢春阳.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2).

[2]梁德荣.创新教育与教学评价――以化学教学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08,(1).

[3]贾婧.浅谈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创新教育[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4]刘晓宇,明霞,王洪来.浅论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篇10

关键词:铸型材料基础;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有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114-05

“铸型材料基础”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京江学院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众所周知,铸造是材料成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机械行业最基A的产业,而铸型材料又是铸造工艺中最基础的内容。因此,对材料成型专业的学生来说,努力学好“铸型材料基础”课程、增加相关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在“铸型材料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配合本科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将系统总结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从而达到及时吸取教学经验、巩固教学成效的目的,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有效教学方法的引进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特点、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对“铸型材料基础”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应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此,在实际教学安排中除了课堂授课外,还设置了专门的实验教学环节。教材采用李远才编写的《铸型材料基础》一书。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铸型材料的类别、特点和发展趋势,熟悉铸造用硅砂的基本性质和性能、技术指标以及预处理方法,掌握典型黏土黏结剂砂、无机化学黏结剂砂和有机化学黏结剂砂的原材料及其配方、性能、制备工艺以及常见铸造缺陷的产生机理和防止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硅酸盐学、矿物学、陶瓷学、无机化学、高分子材料、有机合成、精细化工和铸造工艺等诸多学科,远远超出了单纯铸造专业的知识范围,是多学科结合的产物,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课程主要内容是以造型和制芯工艺的不同为依据进行分类介绍,如黏土黏结剂砂分为湿型砂、干型砂和表干型砂,有机化学黏结剂砂分为热硬砂(包括覆膜砂、热芯盒法砂和冷芯盒法砂)、自硬砂和气硬砂,不同类型的工艺中铸型材料的选用、配方等也完全不同,知识点分散,难以把握重点。此外,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少有具体实例,而实验教学环节则主要针对个别的造型工艺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的整体感性认识较为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较大难度。以上这些可能是造成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效果差的根本原因。近5年来,对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材料成型专业的145名学生进行了“铸型材料基础”课程学习难度和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课程学习困难的学生占55.17%,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高达75.86%,如图1所示。

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在近几年来本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就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式调整等方面一直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首先必须要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铸型材料基础”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如果和其他基础理论课程一样只注重对教材中理论知识内容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而忽视结合实际问题或实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剖析,就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另一方面,单纯就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来说,其涉及面非常广泛,知识点较为分散,铸型材料的类型及规格很多,且应用于多种不同的造型和制芯工艺,工艺条件不同,对铸型材料成分、配比和性能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如果简单地按照教材提纲讲解,不仅会很枯燥,而且很难抓住重点。为此,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专业培养需要和课程特色,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优化。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重点内容,提高效率

由于课程内容很多,而课时又很有限,因此教学时应当将每一章节中基础性的内容和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作为重点讲解,以便提高讲授和学习的效率。例如,第一章绪论中将“砂芯的分级”、“砂芯黏结剂的分类与选用”作为重点,第二章型(芯)砂用骨干耐火材料中确定“铸造用硅砂的性能”和“原砂的预处理”为重点内容。讲解时的侧重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深刻印象,能很快抓住学习的重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调理论基础,促进理解

课程中理论基础部分往往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也是与相应造型工艺和质量控制直接相关的内容,不能弱化,而应当作为难点深入讲解。例如,第三章黏土黏结剂型(芯)砂中“黏土的结晶特征”作为理论基础部分,涉及到晶体结构理论,而且直接决定着普通黏土和膨润土不同的黏结机理、性能和应用场合,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晶层结构和键合方式等进行化学式的推导和结构特点的剖析,帮助学生明确普通黏土和膨润土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和融会贯通。

(三)适当增补内容,拓展思维

鉴于教材中有些重要内容遗漏或阐述不够透彻,导致教学内容组织上出现不连贯性,教学时思维容易受到局限,因此适当地增加补充了一些内容。例如,教材第四章无机化学黏结剂型(芯)砂中对钠水玻璃砂的硬化机理仅略有提及,学生难以抓住其本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了“钠水玻璃中的平衡反应”,从化学反应和基团形成的角度进行讲解;第五章热硬树脂黏结剂型(芯)砂中对热塑性酚醛树脂黏结剂的性能一笔带过,学生对如何评价其性能感到很迷茫,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酚醛树脂的主要宏观性能”,从定义、要求和测定方法方面向学生介绍酚醛树脂的聚合速度、软化点和流动性等性能评价指标。

(四)做好阶段总结,帮助记忆

由于每一章节包含的教学内容很多,课堂信息量大,容易导致学生一边学一边忘,因此采用阶段性总结的方法,帮助学生重复性记忆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具体来说,在多媒体课件上按照每一小节讲课的内容列出总结清单,每一阶段讲课结束时空出5分钟对清单进行总结说明,强调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下一阶段讲课开始时再用5分钟对前一阶段的讲课内容进行回顾,结合对重难点部分提问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记忆。

三、课堂教学方法改进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常规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特点。实践表明,通过多媒体课件授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2008年以来,笔者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自行制作了“铸型材料基础”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其后又经过了多次的修改、调整、补充和完善,力求使其外观精美,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进行第一章绪论的学习时,并没有直接按教材内容讲解砂型和砂芯的制造方法,而是先通过图片展示铸造生产车间的实际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也摆脱了单纯文字描述枯燥无味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媒体课件为道具,还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前认真组织教案、规划授课方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被普遍采用,但其“灌输”性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因此还应适当配合一些其他的有效教学方法。近几年来笔者在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也进行过一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授课教师提出问题开始,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为基础,引发学生生疑和思考,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讲解,以解除学生的疑惑。“铸型材料基础”课程内容虽然专业性强,但也是以物理、化学等理论为基础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基于理论的启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来分析问题,获得新知。例如,在第一章绪论中讲解“型砂的结构”时,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中毛细现象思考型砂具有的毛细管,多孔隙特色有何好处和不足,结合润湿理论考虑如何弥补其不足,并配合彩色示意图实时给予点拨;在第六章自硬冷芯盒树脂型(芯)砂中讲解“自硬呋喃树脂用催化剂”时,引导学生根据催化剂酸性的强弱判断其催化效果,根据催化剂与水亲和力的大小分析其适用范围。由于有已学知识或经验作为基础,因此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也是始于问题,是指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为前提,围绕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启示诱导下,使学生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从而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同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亲身体验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怀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式教学中的关键是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做好准备。在本课程第三章黏土黏结剂型(芯)砂中介绍“黏土属型的鉴别方法”时,先列举生活中不同材料吸水性不同的实例,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能否通过观察普通黏土和膨润土与水混合后的黏度差别来鉴别它们?”由此就引导他们进入了自学探究环节。在第四章无机化学黏结剂型(芯)砂中介绍“钠水玻璃胶凝时间的测定”时,先以化学中溶液配制为例说明加料顺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配制钠水玻璃与酸液的混合液时应当如何考虑加料顺序?”学生在进入自觉学习和探究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前面学习的“钠水玻璃中的平衡反应”等理论知识的理解。适时采用这种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培养。

(三)对比式教学法

对比式教学是指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相近或相似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内容的共性和个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它是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能将各部分内容关联起来,举一反三,达到自行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对比式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以全面掌控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前提来实现。笔者在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铸型材料基础”课程中具有相似性和对比性的内容整理出来,在课堂教学时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帮助他们抓住本质和重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紧实率”和“紧实度”都是黏土湿型砂的性能指标,字面上学生很容易混淆,但其含义和测定方法上有极大的不同,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介绍;有机黏结剂中“热塑性酚醛树脂”和“热固性酚醛树脂”都是由甲醛和苯酚合成的,但其特性和应用场合完全不同,可以从合成条件和固化条件的区别上进行对比讲解;“胺自硬酚脲烷树脂砂工艺”和“酚脲烷/胺法工艺”采用相同的原材料,同属于冷芯盒法,硬化反应机理相似,但前者为自硬法,采用液态催化剂,而后者为气硬法,采用气雾态催化剂,因此在具体工艺方面又有较大的差别,可据此进行系统性的比较。总的来说,这种对比式教学法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摆脱了面对新知识时的陌生感,提高了学习效率,使他们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更牢固地掌握这些专业知识。

(四)习题讨论式教学法

习题讨论式教学与通常的主题讨论式教学有所区别,它是由教师将教学内容中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基础理论、疑难问题等)精心设计成练习题,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课堂讨论和解答,从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习题讨论式教学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的同时,能够真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2013年根据“铸型材料基础”课程中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套题库,包括了200余道不同类型的习题,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在习题讨论时,根据课堂掌握情况和学生作业反馈,明确学生错误的共性问题后,从题库中精选部分针对性和关联性强的习题,供学生讨论和解答。例如,在讲解原砂颗粒组成的符号表示和平均细度计算时,学生普遍感觉文字表述枯燥且抽象,理解起来困难,在习题讨论时通过给出不同符号表示和平均细度计算的实例,将其趣味化和具体化,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参与解答和讨论,既纠正了他们以前理解上的偏差,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扩展,还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四、课程考核方式调整

课程考核应当避免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偏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目标。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顺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也不容忽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考核成绩构成、期末考试题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考核成绩构成方面,除了平时考核(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外,还增加了实验考核,突出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也符合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期末考试题型方面,2013年以来以教案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尤其是习题讨论课的增设)为依据,在原来只有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填空题、判断题和名词解释题三类题型,使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更广、分布更科学合理,更容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题型。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实,教学内容上的优化、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以及考核方式上的调整确实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图2为对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材料成型专业的学生近5年来“铸型材料基础”课程考核成绩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2011-2015年考核成绩为良好和优秀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分别为31.82%、46.43%、50%、74.19%、58.83%,表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