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保障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保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的保障

篇1

社会保障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它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而社会保障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它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在保障民众基本生活、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充分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

社会保障;经济发展;互动作用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筹集保障基金,在社会成员患病、年老、遇到意外事故等情况下,给予救助和补贴,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三个方面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这五项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不仅在保障参保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所助等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而且给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谈几点浅见,以便我们能正确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调节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当经济发生危机时,职工的失业率就会上升,个人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这时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对失业职工经济上给予补助,有助于提高社会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复苏;当经济发展高涨时,职工失业率下降,不仅个人收入增加,社会购买力增强,而且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基金规模增大,能够减少社会总需求的膨胀,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因此,社会保障以支出为手段,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有效抑制经济过热或过冷现象,促进和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发展。二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长期积累,在保证基金安全的情况下,实行多渠道投资营运,不仅能使基金保值增值,而且有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三是社会保障把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特别是在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没有收入的情况下,给予资助,在维持其基本生活的同时,还通过生育保险、抚育子女和教育津贴等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适应市场用人需求。因此,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障措施,不仅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达到熨平经济周期的目的,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通常情况下,我们称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1.化解市场经济中的人生风险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风险,如生、老、病、死、失业、伤残和意外伤害等等,这些风险有的是我们一生不可避免要经历的或必须面对的,有的是不可预测的。这些风险对个人是一种困难或灾难,如果集中到社会上,则会成为诸多的社会问题,长期积累则可能引起社会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人们遇到的风险、遭遇的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可以起到化解作用。

2.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一般来说,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贫困低保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老百姓在年老或发生困难时能获得救助,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减少或降低了承担各种意外、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养老压力,消除后顾之忧、危难之忧,民心相对稳定,社会也就比较稳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民能有饭吃,生活有保障,不至于因为生计铤而走险,危害社会,则天下安定。

3.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以滨海县在本世纪初全面实施企业改制为例。当时,全县有200多家企业申请破产,导致3万多名职工下岗失业,2万多名退休人员拿不到养老金,长期积存的社会矛盾激化,曾有六七百名职工集体上访,围堵了县域境内的204国道,使企业改制举步维艰。县委县政府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并多方筹集资金,将下岗失业职工全部纳入失业保险,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2005年又将所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企业改制顺利进行。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保障,我县的企业改制是无法进行的,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没有保障,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可以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三、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

消费是整个经济链条上最后一个环节。有经济学家研究表明,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经济增长0.2%,而消费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经济增长0.8%,是投资的4倍。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收入,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了社会购买力。因为,低收入人群是公共消费的主体,对低收入人群实施救助,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消费,扩大公共消费,以致拉动经济增长。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适当提高社会保险支付标准,发挥其拉动消费的作用。正常情况下,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取决于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支付标准。根据大数法则,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不仅增强社会保障抗风险能力,而且能适当提高支付标准,使之与当地经济发展、收入增长、消费水平、财政能力、物价水平等相适应,使保障对象的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可以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提高购买力,促进消费需求。三是政府增加财政投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增强群众的消费信心。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政府应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适当提高社会保险项目的支出标准,增加群众收入,满足其消费需求。比如,我国已连续十一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标准,缩小了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差距,对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促进再就业

篇2

关键词: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技术支撑;制度

1广西西江经济带概述

西江起源于滇(云南),流经黔、桂粤4省(区)23个地区160多个县市,全长2,214公里,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西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直到广西、广东交界处的梧州汇桂江后始称西江。分布于西江流域两岸的各类矿藏达50多种,储量亿吨以上的就有煤、铁、钨、锑、铅、磷、锌、锰、石灰石、重晶石等20多种,西江自广西梧州向东流入广东省境内。西江运输通道主要以广(州)——梧(州)高速公路和西江航道为主,辅以一般公路和航空运输方式。[1]在广西,西江由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市的1,480公里内河水运主通道所组成,并涵盖流经桂林、贺州、河池、玉林市等地区性重要航道1,218公里。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出了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决策。2009年6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又从促进广西区域协调发展出发,提出要建设西江经济带,把西江经济带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协调起来,形成“两区一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明确指出“积极打造西江经济产业集聚优势”,把打造西江经济带提升到国家战略。[2]大力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低碳经济与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发展

2.1低碳经济概述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人类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环境的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终于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作为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因此,低碳经济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减少污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2.2低碳经济与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发展

2006年,南宁市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20.51万元[4],到了2008年,南宁市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802.75万元[5],虽然说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应该是有所减轻的,但事实却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为此付出的环境代价却在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西西江经济带存在高污染的经济增长之路。如果我们继续以牺牲环境、耗费大量资源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增长,那么终有一天,我们将会由于无法忍受恶劣的环境以及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失去任何发展的机会。而低碳经济以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目标,其发展必定可以为西江经济带获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创造条件。因此,低碳经济在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势在必行。

3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和制度障碍分析

3.1广西西江经济带的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有待提高

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广西西江经济带虽然在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技术不够先进。广西的能源资源禀赋其实是比较丰富的,西江经济带也是如此, 包括太阳能、海洋能等等,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技术限制,对于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并不高,以水能为例,广西是西电东送的输出地之一,堪称资源丰富,但丰水季节和枯水季节差异很大,季节性短缺非常明显,供应旺季用不完,供应淡季不够用,又以沼气为例,广西农村沼气池拥有率全国第一,但如何大规模地在工业上使用这种能源还缺乏研究[6]。要实现对绿色能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西西江经济带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仍需要提高。

3.2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有待推进

早在2004年,广西就已经公布了《关于我区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为广西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也为广西西江经济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清洁生产情况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百色平果县的广西百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三废综合利用产值1847万元,吨产品的水消耗下降了近百吨,二氧化钛回收率由76%上升到81%[7]。但是,由于研发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才,而广西西江经济带区域的很多企业规模并不大,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人才,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并不广泛,资源消耗比较高,污染比较严重,以制糖产业为例,位于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投入较大,因此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散布于西江经济带的许多小规模的制糖企业却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而存在着高污染、高消耗的问题。

3.3相关招商引资的政策在环境保护措施上仍有待完善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立,广西是我国唯一和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对广西产生重要影响,可以推动广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并且可以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这为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在招商引资的政策方面,环境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因此发展的过程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吸引了大量投资,其中包括产业转移,而在这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广西100万元以上利用内资中,化工、医药、制革、水泥等对环境破坏性和污染性项目均比上一年快速增长[8]。据广西水产部门调查,上个世纪80年代广西境内西江中上游干流有1,700多公里,流经20个县市,原有水产资源比较丰富,初步统计经济鱼类有近250种,但最近几十年来,由于渔业环境的逐渐恶化,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许多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已经难觅踪迹,鱼类资源呈现衰退的迹象,原因包括沿江地区鱼类的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和水工建筑等[9]。CAFTA背景下,广西西江经济带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关招商引资的政策在环境保护措施上仍有待完善。

3.4促进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还有待完善

在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中,广西确实已经颁布了一些相关政策,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例如前面已经提到的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的政策,当然还有鼓励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相关产业布局政策,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促进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还有待完善。以产业技术政策为例,对于鼓励企业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对污染物的处理方面,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不易获得;排污费返还,往往用于末端治理工程[10],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广西制订相关产业技术政策的实施细节。

4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研究

4.1构建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为了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平台式的技术支撑体系。平台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汽车实现大批量、流水线作业的时候。据有关学者考证,亨利·福特著的《现代人(Modern Man)》中有一章详细描述了组成汽车的各子系统,探讨了为提高汽车的舒适性、易使用性、耐用性而在公司内外出现的技术,其中就用到了平台的概念(Meyer and Seliger,1998)。[11]至此,平台概念被广泛地使用到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产品平台、技术平台等概念。其中,技术平台是指为了实现一族产品所共享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及生产制造技术等的整合。技术平台由不同的梯级所构成,其中处于最上层的是为实现某一产品族所必需的核心技术,如设计数字式处理彩电所必需的数字化处理芯片技术。处于最底层的是支撑其核心技术以使其能够转化为最终产品的基础技术,包括机械、加工、冲压、铸塑、成型、基础元器件制造等。两者之间的中间技术是连接基础技术和特殊技术的桥梁,它包括生产技术、组装技术等;同时还包括已被视为一般技术的过去的高技术,如彩电的彩色显示技术。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应是这三个层次的平台梯级的平衡整合[11]。鉴于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平台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如图1所示,体系的最上层是低碳经济的原则,也是系统的指导思想,所有的技术都要以这些原则为基础。处于中间的是清洁生产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核心技术,处于体系最底层的是将清洁生产技术运用于各个行业的具体技术,包括对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等。这个平台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以低碳经济的原则为指导,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柱,将清洁生产技术运用于各个行业,从而为广西西江经济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2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

为了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的发展,配合上述技术支撑体系,在制度方面,我们应该提供相应的保障。

首先,在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包括对于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等方面,除了要制订鼓励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相关技术的政策吸引和激励相关人才之外,还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进行技术研发的组织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激励各行各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减轻企业发展相关技术的资金压力,增加广西西江经济带企业投身低碳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广西西江经济带招商引资政策,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科学的结合。虽然为了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原有的招商引资政策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急需我们解决,今后在完善相关政策的时候,应该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出更严格的限定。

第三,完善现有的与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对于已有的政策法规,要对具体操作细节进行详细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修改以及补充,要不断的进行修订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第四,要科学选择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的健康运行。能源产业方面,要积极探索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农业方面,要大力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引导农户在资源使用和技术运用方面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问题,减少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 邓伟根,孙大斌,李娜.西江产业带理论溯源与构建探讨[J].珠江经济,2005(10).

[2] 黄志光.建设西江经济带与贵港打造西江航道枢纽中心的思考[J].广西经济,2010(6).

[3] 杨艳,袁磊,赵星.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石油公司的对策[J].石油科技论坛,2010(1).

[4] 南宁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年鉴2007[R].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322.

[5] 南宁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年鉴2009[R].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220.

[6] 王殿华.广西发展规模化储能新技术的探讨[J].广西节能,2006(1).

[7] 李寒蕾,杨力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J].今日南国,2009(2).

[8] 辛燕.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若干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例[J].特区经济,2010(5).

[9] 西江上游广西内河鱼类资源仍呈衰退迹象[EB/OL].GX.xinhuanet.com.2007-01-26.

篇3

中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历来推崇诚实守信、“一诺千金”,鄙视背信弃义、“食言而肥”。但是,当世界向更加文明的境界进发、中国及其企业信用日益增长之时,仍有不少人对信用文明有所轻视甚至忽视。在一些领域和一部分人心目中,诚实守信者竟成了傻瓜,“食言而肥”者却为一些人羡慕。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信用就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石。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信用低下则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信用危机则必然成为市场的“癌种”,信用缺失则必然成为企业败死主因。

[关键词 信用制度 市场经济 保障

一、市场经济与信用的关系

信用作为一种能利用的资源,可以进行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高度发达,信用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商品活动在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往往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风险直接来自于商品交换双方的给付行为与给付行为之间的时间差,即信用“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2](p492-494),它使得所期待的给付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信用的作用就在于使将来的给付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和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市场风险。信用越高,风险越小;反之,信用越低,风险越大。为了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市场安全,信用的这种价值特性使得它从一开始就成为商品社会的一个重要法律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信用制度并不特别重要,社会上所有信用都是国家给的,不存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个人和企业之间面临大量的经济交往,信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金融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核心,而金融正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它的初始是由日渐发达的市场关系派生出借贷关系,而借贷则以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失去信用,也就毁坏了金融的道义基础,从而也就葬送了它自身。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说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强化信用伦理。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是从市场经济制度的角度上而言的,信用经济是从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上而言的。所谓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要一个人兑现他的承诺可以用法律的手段,但如果时时处处都靠法律,那这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就会高得无法承受。因此,恪守信用道德对维系市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诚实信用属于市场活动的道德准则”。自从有商品以来,市场交易行为也就伴随而产生。无论市场交易行为有多么复杂的形式,共同一条就是必然也必须要遵守交易行为自身的要求:信用。我国自古就有“人无信不立”之说。市场经济是法

制经济,它需要有序地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平等、开放、统一的竞争经济,也是一种不断扩大的分工合作经济和一切合作主体、交易主体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归宿只能是守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经济关系,诸如商品、货币、买卖、支付、借贷、合同、证券等无不体现信用关系,市无信则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维持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信用法则不受践踏。

二、我国的市场信用现状

市场经济必须是全社会都讲信用的,用严密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各种信用关系的经济,必须是从政府到民间在一切管理、经营、交易等活动中都讲信用的经济。但事实上,我们迄今为止所建立的市场经济还远未达到以信用作基础的阶段,而信用观念弱化和信用体系残缺恰恰成了中国改革20多年以来一系列经济问题的重要根源。很多经济界人士对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三角债”问题至今得不到根除,甚至愈演愈烈的状况表示深深的担忧。盲目负债及负债后的逃债、废债行为,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泛滥成灾。近年来更有不少经营管理差且债务多的企业把破产、兼并、债转股当做逃债废债的机会,道德风险增大,信用环境更加恶化。

尽管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在现实社会中,市场交易行为的违法情况相当严重,其信用出现了严重危机。市场信用缺失严重困扰企业经营和金融市场秩序,成为目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

1.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在经营过程中不守信、不对外提供信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具体表现在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普遍存在账款拖欠现象,在市场活动过程中拒绝对客户提供信用支持等。这说明我国的企业缺乏信用意识,没有意识到信用是市场竞争中的理性选择。

2.交易的规则遭到严重破坏。信用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经济活动主体是否选择违约,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的预期收益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时,经营者便会选择违约。而目前的状况是,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的制裁。如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已成为一个公开的“游戏规则”,但作假企业或中介机构受到惩处的仅是极少数,许多人和企业都从“失信”中捞到了好处,一些擅长做假账的人员还成了一些企业争相聘请的“人才”。在这样一个失信不受惩罚的环境下,“好人也会变坏”。要改变这一局面,一定要制定和推行使“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不敢冒失信的风险。

3.不正当竞争屡禁不止。不正当竞争是指违犯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社会上不正当竞争行为比比皆是,如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造成竞争秩序的混乱,从而影响市场经济机制功能的正常发挥。

信用环境恶化已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诸多危害:(1 )信用恶化地区的企业和资本外逃,经济严重倒退,造成投资环境恶化,使投资者望而却步;(2)信用缺失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3)虚假的广告宣传、营销人员信口雌黄、 产品夸大事实的说明介绍、质量保证的承诺使人眼花缭乱,但却让人屡屡上当,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使消费受阻,经济增长失去消费拉动或消费支持,阻碍资金合理流动,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形成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4)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滑坡;(5)增加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效益,使交易者丧失了信心。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它不仅是社会道德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应享有的权利。在一个社会中,不能真诚待人或被人真诚地对待,就会造成信任、信用、信誉的缺失,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就会为猜疑、猜忌所代替,其交流、交往、交易就难以正常进行,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就会发生混乱。信用的链条一旦断裂,企业交易不规范、财务接待不对称,所有的交易就难以发生,消费、投资就会停止不前,最后受到伤害的是金融系统。在信用奇缺的情况下,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政府赤字“超载”,最后重返计划经济的老路。在信用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减弱,银行所冒的风险就会加大。信用不足阻碍消费与投资,使国家财政和中央银行两个钱袋子缩水,政府推出的多项政策也会大打折扣。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建立和健全国民经济的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强化市场主体重承诺、讲信誉、守信用的道德信用观念也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营造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的需要。加入wto 将促进我国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它要求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突破一切市场障碍,纳入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市场中。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要向所有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开放,向国内外开放。市场交易和竞争要公平,对各类企业都应一视同仁。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我国经济的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将进一步结合在一起。而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面对加入wto 的机遇与挑战,在以信用为准则的国际市场上,不遵守市场规则者,就一定会被罚出市场的轨道。

三、创新信用制度和机制,重建市场信用体系

信用体现了最根本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识,体现了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加强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行为,强化全社会重合同、守信用的商业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信用还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良好信誉是宝贵的无形财富,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建构信用体系既要靠道德约束,要建立强大的舆论体系,同时又要靠法律约束,要建立严格的法规体系。

1.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树立全民信用意识。要使人们明白市场经济乃是信用经济,弄清信用伦理对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懂得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道理。要宣传普及信用、契约等市场经济观念。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维护社会信用的主体。要加快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把信誉当成企业的生命,合法经营,讲究信誉。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要通过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改革,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工商企业和银行运营的督导机制,防止银行和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通过信用关系进行舞弊和诈骗活动。

2.加强维护信用制度的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由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在市场经济的某些领域内还存在着“法律真空”现象,这就需要道德规范来调整,实现“德治”和“法治”的统一。“法治”和“德治”作为我国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们行为方式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道德在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但当道德规范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就需要适时地上升为法律,赋予其强制性。

3.强化信用管理。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没有健全的信用管理,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因此,在建立国际信用管理体系的初始阶段,应该强调市场竞争机制,强调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以便能够为国际同行所接受,开展国际业务。

4.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通行做法是,信用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在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中就能够给予优先安排,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价格;企业如果数次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被吊销营业执照。我国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制度和规则。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当注意奖励守信行为,惩罚背信行为,鼓励企业和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

四、市场信用还要依靠司法强制力来约束

市场纪律可以约束大多数人,但是总会有少数人违反市场纪律,这时就要用司法纪律来约束。所以,司法强制力是维护信用的保障。

在金融市场上,对于少数不讲信用的人,信用记录对他们不起威慑作用,例如,某些不讲信用的客户违反银行借款协议,或违反信用卡合同的约定,贷款到期不还,或信用卡恶意透支。这时,就要诉诸于司法强制力,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就会派律师到法院对他们。

在法庭上,这些案件没有复杂的证据证明过程,因为证据比较容易取得,也容易认证。所以,法院作出判决的时间是比较快的。如果有借款抵押或质押品的话,执行就更加容易。对于不自觉执行法律判决的个别人来说,法院的法警还可以采用强制手段来执行。

我们最近从新闻中看到,美国总统因为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小节问题,被独立检察官和大陪审团询问,还将询问的报告通过互联网络向全世界。这种作法实在令东方人吃惊。美国总统虽然有极大的特权,但是在法律上,却人人平等,他也不能豁免作证的义务。连总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这就是法律的力量,这就是司法纪律的学习过程。

篇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反映在利益关系调整的公平性上。由于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 他阐述了通过“看不见的手”来推动个体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共同增长。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差异造成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省际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省域层面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到底呈现什么样的协调关系?是不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就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就低?为了弄清以上问题,有必要从省域层面开展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事实上的参考和依据。

二、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概念,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构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

本文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覆盖水平以及待遇水平3个层面,使用10项指标来反映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其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借鉴了贾智莲的计算方法。通过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两大系统,共同构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见表1)。

2.综合水平计算方法

本文研究的时间序列为2003~2011年,由于这一时期是改革后第三次较明显的经济波动期,同时又是社会保障改革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2)、《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4~2012)和分省市的统计年鉴等。

为消除数据量纲不同造成的影响,需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是uij′=uij/Max(ui),其中uij′为标准化值,uij为实际值,Max(ui)代表不同年份或不同地区第i指标的最大值。各指标权重赋值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征询不同专家的意见,依据各指标代表的含义及重要性、基础性程度,综合权衡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及标准化的数据,通过逐级加权求和计算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计算公式为:

三、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分析

1.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时序耦合

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可以更清晰地揭示两者相互作用的阶段特性。如表3所示,2003~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45稳步上升到2011年的0.71,协调等级从轻度失调逐渐向良好协调演化,表明2003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保持良性互动,两者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

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从2002年的2632.2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109.4亿元,年均增长17.3%。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成果更多惠及民生,社会保障水平也大幅提高。从覆盖面来看,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3.2亿人、4.73亿人,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246.3%、481.8%、403.2%[20]。从待遇水平来看,2005~2012年,国家连续8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2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是2002年的2.8倍[21]。由协调等级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趋向协调适应,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得益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因此,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保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根本。

2.中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格局

(1)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特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从图1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明显高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从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阶梯”分布格局。2011年全国人均GDP达到35181元。其中,天津、上海、北京3个直辖市位居前三,分别达85213元、82560元、81658元。东部沿海地区显示出强劲的经济实力,江苏、浙江、广东、辽宁等省份紧随之后,人均GDP水平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62290元、59249元、50807元、50760元。山东和福建的人均GDP水平也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省份的人均GDP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人均GDP水平高低排序的后10名省域单元中,西部地区占了6席,分别是广西、西藏、四川、云南、甘肃、贵州;中部地区占了3席,分别是河南、江西、安徽。其中贵州省人均GDP水平最低,仅为16413元,约占天津市的1/5。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特点,不同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2)社会保障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整体呈现了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分布格局——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中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从社会保障水平指数来看,东部地区平均值为0.547,东北地区为0.572,西部地区为0.505,而中部地区平均值最低,为0.458。其中,上海、北京、青海

社会保障

水平指数列居前三,达0.776、0.771和0.672。按照社会保障水平高低排序的后10名省域单元中,中部地区占了5席,除了山西外其余中部省份都在其中。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不匹配性,经济落后的地区,其社会保障水平并不一定低,比如西藏、甘肃等省区(见图2)。

从社会保障支出来看,2011年,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是经济不发达的青海,其次是西藏和甘肃,而排名靠后的则是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最高的也是青海,其次是辽宁和甘肃,而排名靠后的仍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鉴于中西部地区财力较弱,中央对中西部省份社会保障投入力度远远大于东部地区。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对全国社会保障的投入中,中西部所占比重保持在80%左右[22]。从养老金支付水平指标来看,区域之间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2011年,全国人均养老金为18700元,有一半省份的养老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个省份中,除由于近年西部大开发带动的人均养老金水平快速提高的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陕西五省份和中部省份山西外,其余9个省份都位于东部地区。从省际的比较来看,江西的人均养老金水平最低,为13831元。西藏的人均养老金水平最高,达到33106元,是江西的2.4倍。按照人均养老金水平高低排序的后11名省域单元中,中部地区占了5席,除了山西外其余中部省份都在其内。

总体来看,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在全国表现出不平衡性。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改革的步伐也最快,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成熟。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水平偏低,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偏高,大量就业集中在政府部门,因而,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较高。而中部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成“塌陷”态势。

(3)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类型划分。

将社会保障水平指数(SSL)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GDPP),采用Zscore法标准化处理,生成两个新变量数据列ZSSL、ZGDPP,ZGDPP表征样本点在散点图中偏离GDPP 样本的中心位置程度,ZSSL表征样本点在散点图中偏离SSL样本的中心位置程度,那么符号正负实际表征的就是两者偏离程度的协同性。以ZGDPP为X轴,ZSSL为Y轴,绘制出不同省份的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水平的象限图,如图3所示。

根据象限图,将全国内地31个省级单元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划分为4种类型,具体来看:①第Ⅰ象限,即高级协调型,以北京、上海为代表,该类型特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都比较高。②第Ⅱ象限,即社会保障过度型,包括青海、新疆、西藏等8个省份,该类型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社会保障水平较高。③第Ⅲ象限,即低级协调发展类型,包括除山西外的所有中部省份、广西、贵州、云南等13个省份,该类型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水平也较低。④第Ⅳ象限,即社会保障滞后型,包括广东、浙江等5个东部沿海省份,该类型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

从象限图来看,我国一些省份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不相匹配的现象,为了能够对我国各区域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选取典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低于经济落后地区,尤其在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和财政社保支出比重两项指标上,以青海和上海为例,2011年青海省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为14.6%,财政社保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16.9%,分别高于上海市5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GDP和财政支出总额大,导致了社会保障支出占比相对偏小;二是由于国家近几年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一定程度提高了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当然,经济落后省份的财政支出中用于

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很大,表明社会保障支出的财政负担也很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看,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为社会保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社会保障水平也不尽相同,为进一步明晰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从机制上揭示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耦合的规律性,本文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对2011年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情况做了进一步研究。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2011年各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绘制出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图(见 图4)。由图4可知,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具体特征如下。

第一,东部地区,除河北、福建、海南轻度失调外,其余各省均实现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但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北京、上海、天津达到良好协调发展类型;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类型。

第二,东北地区除了辽宁达到基本协调发展外,其余省份轻度失调;中部地区全部处在轻度失调发展阶段;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属于失调类型。除了内蒙古为基本协调,贵州、云南为中度失调类型外,其余均为轻度失调。

第三,从协调等级来看,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省域特征呈现“橄榄型”,良好协调和中度失调的省份较少,其中,良好协调的有北京、天津和上海,中度失调的只有贵州和云南;绝大多数省份属于协调等级的中间类型——轻度失调和基本协调。其中,属于轻度失调的省份个数最多,达到20个,基本协调的个数次之,有6个省份。从地域分布来看,基本协调及以上类型基本上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省份大部分属于轻度失调。

总体来看,2011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情况不容乐观:超过2/3的省份处在失调状态,除了贵州、云南为中度失调外,其余都为轻度失调;两者协调的省份基本上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北京、上海、天津处于良好协调发展,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达到基本协调。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角度研究了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03~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高,两者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第二,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从东部向中部、西部逐渐递减的“阶梯”分布格局;而社会保障水平整体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分布格局。第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如北京、上海等地区,但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不匹配性,如青海、甘肃、西藏等,尽管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社会保障水平并不低。第四,从耦合协调度看,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度的省域特征呈现“橄榄型”,即良好协调和中度失调的省份较少;绝大多数省份属于协调等级的中间类型——轻度失调和基本协调,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部、西部地区。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整体处在协调发展阶段,但从区域来看,大部分省份仍然处于轻度失调状态。长期来看,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的失调,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分析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以及两者的演变关系,本研究为各省份认识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推动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本研究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形成的机理尚未进行分析,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尹蔚民.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10,(9).

[2] 郑功成,蒋云龙.更可靠社保如何实现[N].人民日报,2012-11-26 (13).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12-120.

[4] 庇古.福利经济学(上卷) [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94-98.

[5] 穆怀中.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研究[J].人口研究,2003,(2).

[6] 杨翠迎,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1).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 谭伟,吴永求.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比较及原因分析[J].西北人口,2011,(3).

[9] 陈寿江,李小建.县域尺度下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

[10] 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 [J].经济研究.1997,(2).

[11] 陈颐.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J].江海学刊,2006,(6).

[12] 褚福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0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20.

[13] 谭伟.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及协调度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

.中国人口科学, 2012,(3).

[15] 贾智莲.财政分权与教育及民生类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6).

[16] 刘卫东.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历史过程分析[J].经济地理,1997,(2).

[17]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2).

篇5

关键词:湛江;循环经济;执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F127;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303-02

2004年,湛江市制糖企业、湛化股份公司开始发展循环经济;2012年湛江市调顺电厂中水回用工程正式投运;2013年东海岛发展“隔墙经济”,把钢铁、石化项目的排放物如废水、废渣、废气、余热等互为利用、循环使用,循环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但近几年湛江市也发生了很多严重污染事件:2007年湛江市东海岛附近海域发生重油污染;2012年霞山观海长廊附近海域严重富营养化;2012年华德力化油汽厂夜晚偷排刺鼻废气;2013年作为湛江市饮用水源地的鹤地水库被省环保部门挂牌督办。现在落户湛江市的钢铁、石油炼化、造纸、火电厂等都是重污染项目,只采用末端治理无法解决问题,唯有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由于行政执法天然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在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一、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执法保障现状

湛江市是海港城市,循环经济执法主体除了环保部门外,还有海事、渔政等部门。自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湛江市循环经济行政执法工作逐渐地展开。湛江市环保局在2011―2012年做出行政处罚46件,但从2013年至今未作出任何行政处罚决定,执法机关的不作为使其在百姓心中公信力下降。另外,湛江市环保执法信息公开不充分,行政执法依据没有及时更新,无任何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信息;湛江市废气自动监控、废水自动监控形同虚设;无法查询,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污染源监测、总量控制、污染防治、排污费征收、监察执法、行政处罚、环境应急等更查询不到。海事、渔政部门官网涉及循环经济执法的信息也很少。

二、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执法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为提高GDP,湛江市引入了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石化项目。在GDP作为领导政绩的唯一指标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更追求经济效益,有时会对环保部门施压,干预环保执法,致使环保机关把关不严。很多企业虽然购置并安装节能减排设备,但为了降低其使用成本,这些设备并未真正投入使用,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工具。一些行政执法部门不能有效督促企业开展清洁生产,非但没有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得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行政执法保障作用难以实现。

(二)执法水平低、执法手段单一

排污企业与执法机关“躲猫猫”,排污企业能事先获取执法机关现场调查的时间,在执法机关实地现场检查时关闭或隐藏排污设备,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但检查过后又继续排污。也有企业排污管道隐秘,用一般方法根本查不出污染源,导致执法机关明知其排污但苦于没有证据,无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更有企业暴力抗拒阻挠环保执法,致使出现执法取证难、执行难。因目前违法成本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不少企业一再违法排污。而到2015年之前,环保部门不能直接对企业进行查封、扣押、行政代执行等强制措施或开大额罚单,导致循环经济执法机关面对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循环经济执法主体职责界定混乱

我国在循环经济执法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体制。执法主体林立、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容易造成执法混乱,环保部门除行使环保执法权外,还要对环保、渔政、海事、公安、林业等其他多个部门的环保执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无法弥补的执法空挡;其他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不愿履行环保执法职责,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1],导致相互扯皮,争权推责,严重影响了循环经济执法效率和效果,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执法保障不力的原因

(一)执法依据操作性不强

循环经济法大多是倡导性、方向性、概括性、原则性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和技术型规范。如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燃气和热力,符合城市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入网技术标准的,经营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企业应当接收其入网。但如何鼓励,以何种方式鼓励,鼓励额度为多少,国家和地方的立法都没有明确标准[2]。虽然循环经济相关法律规定了哪些是违法行为,但由于未规定或规定较轻的法律责任,使执法机关无法可依,导致法律无法实施。

(二)缺乏对执法人员培训考核、监督、追责机制

循环经济执法需要专业人员,湛江市急需此类人才,最现实的途径是内部培养,但在循环经济执法内容上无培训、无考核,造成循环经济执法水平无法提高。虽然目前有一整套对循环经济执法者的监督体制,但除了上级循环经济执法部门监督和政府监察部门监督有效外,其他监督很多无法到位:人大基本不监督;本地新闻媒体大多是官方媒体不敢监督;社会大众监督是大多只能发发牢骚;法院对循环经济行政诉讼往往不予立案或驳回;即使通过循环经济问题得以赔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几乎无人受到行政处分。

(三)缺乏高效的循环经济执法高效联动机制

当环保部门责令企业关闭时,工商部门可能未吊销营业执照,导致排污企业关而不停;当环保部门可能遭遇暴力抗拒执法时,如果公安机关不及时到场,环保部门的执行力将受挫。虽然2010年湛江市环保、工商、城管、国土等七部门曾创新建立过环保执法协调新机制,但后来并未持续发挥作用。而且湛江市是港口城市,循环经济违法行为往往需要更多执法部门如海事、渔政联合执法,循环经济执法只依靠单方面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随着东海岛各生产建设项目的开发,环保执法部门单一执法显得越来越显得单薄,建立稳定长效的联动共责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

四、完善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执法保障的对策

(一)增强循环经济执法依据的可操作性和强制力

循环经济法律应在新环保法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循环经济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措施和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环境污染违法成本,无论是对循环经济违法的企事业单位,还是对负责管理监督的政府部门,都应更加清晰地明确其责任及处罚办法,循环经济立法还需在信息公开、公益诉讼、政府职责以及行政处罚方面作出更为细致的规定,以提高循环经济法的执法透明度、精确度和执行度[3]。

(二)完善对循环经济执法主体的培训和考核淘汰机制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执法保障的主体需要具备深厚的循环经济相关专业知识、丰富的循环经济违法调查经验,而目前湛江市循环经济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此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所以需要对他们开展相关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准予其行使执法权;对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参加培训,直至考核合格。而且这种考核需要是全国统一的考核,避免流于形式。考核与循环经济执法机构工作人员的收入(奖金和补贴)挂钩,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执法人员予以淘汰,不能从事循环经济执法工作。通过此种方式提升环境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4]。

(三)完善对循环经济执法主体的追责机制

循环经济执法保障是否有效,取决于执法机关是否有动力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执法活动,完善的追责机制会提高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动力。现行的循环经济法律鲜有关于循环经济执法主体违法时的追责机制的规定,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首先,对引咎辞职制度进行具体细化的规定。新环保法虽然规定了引咎辞职制度,为向循环经济执法机关追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引咎辞职”是形式性的还是永久性的等问题,法律没有进一步规定,应尽快出台细则加以完善。其次,引入民法的连带责任制度。当循环经济联合行政执法有违法行为时,各执法机关及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连带责任,防止各执法机关互相推诿、逃避责任。最后研究杜绝地方政府对循环经济行政诉讼的干预的机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行政诉讼的异地审判制度,降低循环经济行政诉讼驳回和不予立案的比例。

(四)完善长效且高效的循环经济防治联动机制

2014年修改的环保法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湛江市位于两广交接部且是海港城市的特征增加了防治联动机制健全的难度。这种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如何建立,目前虽没有实施细则的规定,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循环经济执法联动机制。根据行政服务中心的设立思维,并结合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契机,建立网络循环经济执法联动平台,环保、海事、国土、渔政、工商、公安等部门都安排专人负责,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各执法部门同时了解情况,同步反应,迅速沟通出台解决方案。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责任机制。循环经济执法机关对环境违法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后,要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无缝对接,保护循环经济执法机关的执法尊严。

参考文献:

[1] 李玉基.论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J].法学,2011,(4).

[2] 王爽.中日循环经济合作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影响力

一、经济发展的内容与含义

经济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利用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来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不断提高与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过程。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以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为基础,将人民从贫困中解脱出来。所以,经济发展所涵盖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经济增长,涉及的范围已经延伸到社会与经济的各个领域。

当代经济发展与诸多因素有关,不但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提高经济产能,同时还要看国家经济增长的活力。由此可见,当代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总量的增长,指的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销售情况与劳务情况反映出总体经济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2)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结构方面的调整,已达到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目标。经济结构包含有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技术层次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结构等。(3)经济活力与经济质量的提升,能够表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状况、经济效益的水平、公共卫生事业的改善、自然与生态的平衡以及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的现代化进程。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不能简单的视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作用力

经济发展能够明显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两者呈正比趋势,即社会保障水平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地区财政更加富足,将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到社会保障性支出当中,进而积极带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同时,社会保障这种再分配制度,是国家对市场分配的合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使社会的公平性得以体现。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要依托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立足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与策略

(一)保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协调

虽然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支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社会保障性支出方面要进行合理的控制,这一方面能够使保持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另一方面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也有保护作用。目前社会保障性支出主要是社会公共保险方面,其主要有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在这些社会保障支出中,医疗保险的支出过高,要对这些社会保障支出进行合理优化,避免由于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到经济增长,因而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对社会保障支出合理优化要对诸如医疗保障支出等项目支出进行限制,协调社会保障各项支出中的比例,控制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进而在结构上实现社会保障内部的合理优化。

(二)提高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水平要循序渐进

在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当中,政府需要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加财政支出,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养老及医疗保险的支出,实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同时要注意避免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对发放和到账资金及时核对。同时,政府中政策分割与利益分割的现象严重,财政部门、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等政府机构由于利益分配问题容易产生矛盾,使得收入与支出的分配不合理,只有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才能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更好的落实到位。总之,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通力协作,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效率与所占比重,进而更好的为社会保障服务。

(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证养老保障资金落实到位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使社会保障支出形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拓展募集资金的渠道,尽量降低社会保障支出,尤其是养老保险支出的风险性。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仍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其主要从现金流量缺口与制度转换成本两个方面有所体现。社会保障资金可以通过政府、基金、雇主、雇员等渠道获得,因而在社会保障资金方面需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的募集资金用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可以包括:(1)在盘活国有资产的大趋势下,可以对相对落伍的资产进行减持与转让,用以弥补养老资金的缺口。(2)国家可以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通过发放社会保障基金福利彩票的方式进行募资。(3)适当放宽养老基金在证券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养老基金能够保值与增值。

在募资后需要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管,以此保障基金的具体落实,严禁挪用养老保障资金。对此,可以委托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养老保障资金的运作,在经济市场中保值并增值,形成劳保保障资金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社会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政府拥有更多的财力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化与系统化。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只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使两者形成良性的发展,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两者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利用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参考文献:

[1] 李静.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J].经济与科技,2007 (12):4950.

[2]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民营经济;服务和保障;途径与方式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22-01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不但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发展民营经济,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战略任务,对推动社会发展,尤其是城乡扩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应当与时俱进,转变执法观念,为经济建设大局服务,积极探索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1 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概念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民营企业”的概念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民营或民营经济的概念则是“约定俗成”的[1],从经营层次上而言,指的是以民为经营主体的经济。因此,只要不是具有国营或官办的经济,全都是民营或民营经济。在民营经济中,既包括全部私有制经济,也包括除了国有国营以外的其它公有制经济,例如乡镇企业,合作社经济,基金会所有制经济等。

2 民营经济的发展概况

被誉为“经济大使”的经叔平先生曾经说过:“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国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2]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家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和肯定,对非公有制经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从法律的角度规定私有财产合法化,受法律的保护,进一步确定了民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民营经济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民营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规模都达到了历史新高。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目前,民营企业超过了84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87.4%,占GDP的贡献率从最初的1%发展到目前超过了60%。[3]

3 检察机关保障服务民营经济的途径与方式

3.1 转变思想与观念,增强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意识:民营经济从发展初期至今,克服了设备落后、技术改造滞后、承担着高风险等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的劣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向发展中期转变,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保持着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民营经济正向着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根据中国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增长点,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力军,吸引了75%以上的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地位,对社会发展、扩大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在服务民营经济方面,国家的各职能部门或者政府各工作部门对待民营经济与公有经济的态度截然不同。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体现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认为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二是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民营经济只是补充,所以在服务态度上对待公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有很大的差别待遇。

因此,检察机关要转变思想,不仅将为大局服务、为经济服务作为开展各项检察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且明确为经济服务包括为公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服务。无论公有经济还是民营经济一样的重视,同样的保护,不搞差别对待,才是真正的为大局服务、为经济服务。

3.2 加强交流与沟通,明确服务重点:转变思想只是检察机关做好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思想保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民营经济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需要深入了解,通过研究才能实际地解决问题。

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检察机关要做好民营经济的服务工作,就应当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了解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将需要检察机关给予帮助的内容提上议事日程,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更好的提供帮助和服务。如何加强交流与沟通?笔者认为可以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相结合的方式。

所谓“请上来”,就是将各行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主要经营者或者管理者请到检察机关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听取各企业代表对企业发展的内部声音,了解各行业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听取各位代表对检察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以便更好的做好检察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民企。

而所谓“走下去”,则是主动到企业调研和送法到企业。首先要成立组织机构,负责对民营企业服务的日常事项。其次要深入实地调研,为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再次是送法到企业,宣传、预防一起抓。主动到大的煤矿企业、房开公司等开展法律讲座和警示教育,宣传法律知识,让领导层和务工人员学会遵纪守法,同时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3.3 发挥检察职能,营造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第一,严打各类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是检察机关的职能所在,也是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不会直接转化为经济的增长点。比如检察机关积极配合公安、法院打击企业周边的盗窃犯罪、涉及民营企业的诈骗、职务侵占等犯罪行为,确保民营企业的财产安全,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二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民事、行政检察职能部门要优先受理、处理民营企业申诉到检察机关的不服法院的民事、行政裁判案件,对于存在适用法律条款错误或者认定事实不准的,一律提请上级检察机关抗诉。在控告、申诉方面,利用检察机关的控申接待窗口和检察机关参与的政府组织的联访接待窗口,为民营企业的合理诉求提供沟通、协调的平台,及时有效的处理民营企业的诉求。

3.4 加强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执法工作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的是一个单位的形象。因此,要加强队伍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处理事件的能力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通过专项教育规范、端正执法思想,遵守检察职业道德,保持队伍自身的廉洁性,倡导文明接待、文明办案、文明执法。

目前,中央充分肯定了贵州的经济发展情况,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而毕节实验区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同时这样的发展机遇是空前的,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服务,是检察机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为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和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检察工作与时俱进,深化机制改革,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2005年11月单成繁《“民营经济”称谓将约定俗成》.

篇8

关键词: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路径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越发凸显了其重要性,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既有利于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也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需要深刻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更是要确切地将这一工作有效开展起来,促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研究对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产生借鉴意义。

1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促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本身具有的价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就业来显示,促使充分就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配置的一个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而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配置,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因此,要使人社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就有必要大力开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具体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在当前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背景下,要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对劳动力的技能结构自觉进行调整,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中重视职业教育,对劳动者进行素质技能的提高训练,将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第二,紧跟城镇化的发展步伐,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作用的发挥,做到科学地、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控。就当前发展形势来讲,合理调控人力资源重点在于优化结构和激发活力,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及第三产业、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力资源转移,从而使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得以加快。

第三,各地具体开展人社工作时,也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完善相应的就业政策,并对就业问题及形势予以持续关注,这有利于促使各地区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

2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凝聚正能量,促使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

政通人和,人和业兴,足见人之于社会协调、之于国家安稳的重要性。而人社工作也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工作,调配人力资源,管理人的事务,改善民生,为人民的发展谋福利。因此,在开展人社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因素,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行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并凝聚社会正能量,这有助于促使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具体工作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将统筹兼顾始终作为落实工作的基本方法。人社部门在发挥其职能优势的同时要积极做到统筹多个方面,比如社会保障与城乡就业、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等,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将这些方面进行统筹运作,从而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l挥,进而将人们干事创业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要不断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求,社会各项事业各个部门都需要创新,工作机制也一样。落实国家相关会议的精神与要求,在人社工作方面深化改革,对工作机制积极进行创新,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具体人社工作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也要适时转变职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人社部门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职能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对存在的不良作风进行整改,以便于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社工作的内容、方式以及各项环节等进行适当调整,这有利于使人社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凝聚正能量。

3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生始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人社工作是保障并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深化落实人社工作,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就当前我国开展的民生保障和完善工作来看,各个地区在取得不同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人社工作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并依据具体情况不断对公共服务进行改进,抓住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根本的民生问题,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懈努力。

第一,就业是当前相对严峻的一个民生问题,保障民生需要从就业问题着手。在有效推进人社工作开展时要将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相关部门要将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形势,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于使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只有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才能使人社工作得到推进和深化。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将城乡居民囊括在内的全方位覆盖。在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的同时,还需要依照可持续的方针,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流动适应性和公平性。多做城乡居民的思想工作,鼓励参保续保,并确保社会各项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使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社会保障服务。

第三,也要顺应时展需求,建立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这就需要对基层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有效建设,建立起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强人社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4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公平正义,这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人社工作的开展既是对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对公平正义的有效维护,因而通过坚持开展公平公正的人社管理工作,有助于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在具体开展的人社工作中切实行动起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在人社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做到依法行政。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行使职权,对不正之风进行严格追查和打击。尤其是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问题上,一定要对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予以提升,对损害劳动人民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打击。

第二,人社工作的开展要注意维护社会公平。人社工作不仅范围比较广,又确切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及承受能力,从而使出台的政策更加公平公正,保证每个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第三,规范权力的运行,并推进政务的公开。在人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有利于保障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此外,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让群众放心,也让人社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和积极。

篇9

关键词:经济增长;保险发展;协整;预测

中图分类号:F240;F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26-03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金融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保险业作为金融业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考察理应成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Ward、Zurbruegg(2000)研究了OECD 9个成员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国家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不一样。谢利人(2009)同样从C-D模型出发,指出财产险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相反,人身险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饶晓辉、钟正生(2005)基于VAR模型提出经济增长才是促进保险发展的原因。孙健、张春海(2010)也提出经济增长是保费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但是保险发展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不显著。以上观点皆是来自于对全国保险市场的观察,对地方保险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仅有张连刚、李兴(2008)的《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成都市的实证分析》,高树棠、周雪梅(2009)的《甘肃省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和任善英(2011)的《青海保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等为数不多的几篇。

广东省作为中国保险第一大省,目前以香港的保险业作为赶超目标,以发挥保险业为经济良好运行保驾护航的作用,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本文以广东省作为研究案例,分析经济大省广东的保险业与经济增长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证分析

1.指标及数据选取

为了研究广东省保险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本文采用保险密度作为保险业发展指标,以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水平,选取《广东统计年鉴》1985年至2010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消除数据波动和异方差性,对保险密度和人均GDP数值取对数后再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记为ln ID和ln GDP。ln ID和ln GDP关系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ln ID和ln GDP序列具有相同的趋势特征,说明两者在长期具有强烈的相关性。

2.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虚假回归对时间序列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序列做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C,T,K)表示ADF检验方式是否含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期数,I(1)表示在5% 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该序列为一阶单整。

结果表明,ln ID和ln GDP序列的原序列是不平稳的,只有经过一阶差分后才拒绝非平稳的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过程,故ln ID和ln GDP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

3.协整检验

对以上一阶单整序列,选取ln ID做为自变量,ln GDP作为因变量,做回归方程:

作为对比,选取ln GDP作为自变量,ln ID作为因变量,拟合回归方程:

从回归结果来看,两个方程的R2=0.975876,意味着回归方程具有十分良好的拟合精度和显著性。上述两个方程的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方程(1)的ADF值为-2.510小于5%的临界值-1.955,即残差序列具有良好的平稳性。同样,方程(2)的残差也没有单位根,二者都是零阶单整。根据上述检验可以判定,所选取的变量数据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所拟合的回归方程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文得到广东省保险密度与GDP的长期均衡关系,为了判定二者间内在的相互推动关系,需要进一步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最优滞后期为6,表明自1985年以来,保险业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而GDP增长对保险业并无明显的推动作用。

5.误差修正模型

在上文中,协整结果和方程证明了广东省GDP与保险密度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稳定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中不断调整的基础上维持的。根据Grange(1987)的表述定理推广,对于协整的人均GDP与保险密度,其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表述。另一方面,方程(1)的DW值较低,存在正的自相关。为此,笔者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剔除协整方程中存在的自相关问题。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经过多次筛选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其中,Δ表示一阶差分,ecmi-1为误差修正项。结果如表4:

各变量的T统计量对应概率值均小于5%的显著水平,说明方程系数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DW值为2.1988接近于2,可知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模型的统计检验效果良好。由模型参数可得:在短期内当保险密度上升1个百分点时,人均GDP将上涨0.14个百分点,误差项的修正系数为-0.254395,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6.基于VAR的动态预测模型

上文整理得到的协整方程揭示了ID与人均GDP之间的因果关系,笔者在求得方程的基础上采用VAR动态预测模型模拟2011年到2020年lnID与ln GDP的数值, VAR动态预测模型如下,根据AIC及SC最小化原则选择滞后期为3的模型,则可得:

利用建立的VAR进行动态预测:

(1)对1985-2010的动态模拟结果为:

(2)利用上述VAR模型对lnID及lnGDP未来9年数据进行动态预测,可得未来9年lnGDP与lnID趋势图为:

将lnGDP和lnID转化为人均GDP和ID的绝对数,即二者未来9年的预测值如下:

由图所示,lnGDP动态预测值与lnGDP回归预测值基本吻合,因此,VAR动态预测模型模拟的数值具有可取性。

预测模型下2012-2020年lnGDP和lnID的发展趋势趋于一致。但是二者的距离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在预测模型中,GDP在未来9年的增长速度约为8%,这符合中国在未来9年内放缓经济发展的预期,因此动态预测模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根据动态预测模型,未来9年中广东省保费收入仍能以每年平均11%的速度发展。这说明若广东省保险业按照当前的模式继续发展,只能保证保险业的平稳发展但无法缩小差距,相应的经济地位无法得到提升。如果保险行业能够不断创新品种,改变发展模型,那么保险行业一定能够增强保险渗透力,以超过11%的速度发展,从而增大对GDP发展的贡献。

三、结论

本文对广东省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进行了实证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广东保险业的发展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大于短期内的推动作用,即在长期内广东省保险密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平均增长0.63个百分点。在短期内保险密度上升1个百分点时人均GDP将跟随上涨0.14个百分点。这反映保险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在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广东省的保险行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系数有待加强。

第二,广东保险业基础薄弱。保险业起步低,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广东省的保险业ID增长的速度一部分源于其起点低,理应具有更快的速度才能缩小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距离。

第三,根据模型的预测值,广东省在未来9年保险密度和人均GDP的关系趋于良性的发展,无论是目前或未来,保险业的发展都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广东省保险业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在已有政策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加品种,增强对GDP的渗透力,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GDP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饶晓辉、钟正生.保险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08).

[2] 曹乾、何建敏.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理论假说与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6,(03).

[3] 谢利人.保险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 (10).

[4] 张连刚、李兴蓉.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成都市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02) .

[5] 高树棠、周雪梅.甘肃省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篇10

1优质水的标准

1.1清洁度是指肉眼观浑浊度,肉眼看无混悬物,清澈透明,无杂质,无藻类,无泥砂,浑浊度在3以下,如果有杂物会使水浑浊,孳生病毒、细菌、产生有害毒素物质,不能用于动物饲养饮水。

1.2水中无异味标准的水是无色、无味、无臭;如水带咸味是盐多,带苦味是硫酸锰及铁多,从颜色看红色水含铁多,绿色水含铜多,污水带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长期使用污水喂鸡,会使蛋重减少,体重减轻或中毒停产,用于养猪会使猪肉带有异味,无法食用。

1.3pH值得标准pH值1代表酸性,pH值14代表碱性pH值6~7是中性,喂猪,养鸡用中性最好,8.5以上是偏碱,少量可被胃酸中和,大量可引起碱中毒;酸,也是同样的低于pH值3~4会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甚至中毒是猪牛死亡。水的酸根是水的pH值表现形式,据测定水的酸根是决定水质的决定族,一般的水中存在着硫酸盐、碳酸盐、盐酸盐、硝酸盐,硫酸盐过多会引起下泻,卫生指标应在250ml/mg以下,硝酸盐的含量应在20ml/mg,易引起中毒死亡的是亚硝酸盐,其含量则不应超过4ml/mg,因为水中的少量硝酸盐也会被肠道中的微生物转化为亚硝酸盐进入血液抑制红血球释放血红素携带氧引起中毒,盐酸类主要是氯化钠,正常的含量钠是50ml/mg,氯是250ml/mg,以生理盐水的浓度为标准过高细胞自动调节加大饮水量,加快排泄,排泄不及时会引起水肿严重也会中毒,用氯处理后的水,如次氯酸钠,又叫漂白粉水的pH值属碱性,用于接种疫苗,会引起免疫失败。

1.4水的硬度指钙(Ca)、镁(Mg)、磷(P)、硫(S)、氟(F)、铁(Fe)离子含量,这种水的钙镁离子浓度偏多,能与其它水容物发生离子竞争,又叫电离失去平衡,在温度的影响下,这些离子会使蛋白凝固,化学变化结晶沉淀碳酸镁、磷酸钙、碳酸钙和碳酸钠等,其含量超过110ml/mg,易形成结晶和沉淀物阻塞水管饮水器,还会影响防疫降低疫苗效价分解消毒药,在养鸡喂猪养奶牛用的饮水,应当先处里硬水变软水,改变自然条件才能对养殖无害。

1.5水中的矿物质水的硬度与矿物质有密切的关系,以TH滴定法为标准,30F值最好,小于10F为软水,大于60F值为硬水。每种矿物质是动物体生长生产必须的营养,种类越多越好,主要的是钙、磷、镁、铁、锌、铜、锰、锗等。镁是泻剂,要求指标在125ml/mg以下,锰是0.05ml/mg,铁是在0.3ml/mg以下,铜是在1.0ml/mg,锌的要求量为1ml/mg,特别注意的是在每升水中测定铁的含量超过0.3mg,称为危险的水,不能用于饲养家禽家畜包括奶牛。

1.6水中微量的有害毒物及杂质主要有氯化物低于250ml/mg,氟化物1.0ml/mg,氰化物0.05ml/mg,砷0.05ml/mg,镉0.01ml/mg,钡1.0ml/mg,铬0.05ml/mg,氟2.2ml/mg,铅0.05ml/mg,硒0.01ml/mg,银0.05ml/mg,氰化物0.2ml/mg,长期饮用超出这个限的水,就会引起家畜及家禽生长停滞或中毒。

1.7其他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有好多类,有益的很少,有害的却很多,特别关注是致病微生物,有大肠杆菌群,沙门氏菌群,巴氏杆菌,枯草杆菌,寄生虫类,根据污染水的特点有滋养嗜好的差异,温度决定其生长和繁殖速度,常用畜禽饮水中的大肠杆菌群标准,每升不得超过3个,细菌数不得超过100个,由此可见,在饲养中用水的温度是越低越好越低细菌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