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计划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市今年将启动实施“七大”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立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渔、苗木花卉及其它农网业“三个三分之一”的农业结构调整目标,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实现“五个加快(转变)”、“四个拓展”、“五个提升”: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升级,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加快转型,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方式加快创新;拓展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拓展,策支持保护水平,提升农村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突出设施农业建设和高值田开发,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做到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为载体的生产基地建设常抓不懈,以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为载体的规模特色农业常抓不懈,以新品种、新技术为载体的品牌效益农业常抓不懈,以市场开拓、产加销一体化为载体的现代市场农业常抓不懈,全市重点培植优质粮、瓜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大主导产业,集中培大培强有机蔬菜、泰山池藕、泰山系列食用菌、泰山中药材、泰山茶、新泰黄花菜、肥城桃、宁阳大枣个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有机蔬菜“亮点”产业,在全市形成—个在省内外有明显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个初具规模、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年内新发展设施大棚万亩,新调整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万亩,新增高值田面积万亩。以国家大型优质小麦基地建设和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向优质化、专用化发展,全市粮食总产万吨,增长;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万亩,增加万亩优质专用玉米面积达到万亩,增加万亩。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以强市兴企富民为目标,围绕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强市,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做到“四个加快”: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群体培优扶强。用足用好国家和各级有关优惠扶持政策,集中力量培植泰山亚细亚、肥城银宝、××复发中记、蒙牛乳业××分公司等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吸引创办发展一批生产带动型、加工拉动型、营销推动型龙头企业,集中培植一批多元化投入的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贮藏、包装、保鲜企业和组织,进一步增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快农业招商引资步伐。发挥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筛选一批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开发、休闲、观光等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引进一批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项目,靠项目带动加快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积极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强市。年内新发展投资过万元的农产品加工贮销企业家。三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扩规升级。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改造完善和扩规升级,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要求,组织具备条件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争创山东省和国家标准化批发市场和定点批发市场,通过—年的努力,力争每个县市区争创—家山东省和国家标准化批发市场和定点批发市场,使我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区域销售中心。四是加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办法,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扩大对拳头产品、主导产业、优势农产品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股份合作制农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带动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是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工程。以增强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计划”,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市、县和基地、市场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年内新发展有机蔬菜认证面积万亩,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万亩,新增绿色食品基地面积万亩。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万美元。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对有一定基础、规模、产品质量和信誉度较高的地方特色农产品,积极做好商标注册和申报原产地保护工作,努力争创省级、部级和国家级农产品名牌,年内力争每个县市区认定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个,努力打造××农产品优质安全绿色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以依靠科技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瞄准省内外、国内外先进水平,引导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开展协作攻关,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中的推广应用。采取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地农户双向选择、利益挂钩、技术承包、结对联姻等有效形式,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组织实施好良种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沃土工程、农业丰收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应用设施农业、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农作物免耕栽培、化学调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旱作农业、秸杆综合利用等重大农业实用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一批品质好、有特色、效益高的新品种、新技术,搞好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加快农业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力争全市粮食平均单产提高公斤以上,经济作物平均亩收入提高元以上。抓好青年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专题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实施,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和创业的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市、县、乡三级农业电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把各级农业网站打造成面向“三农”的综合平台,显著提高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进村入户率。

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以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水平为目标,围绕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坚持抓好常规技术培训的同时,整合社会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实施《农民工培训规划》,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增加阳光工程投入,扩大农民工学员受益覆盖面,加快我市农村劳务输出以“普壮工”为主向以“技能工”为主转变,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自主创业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坚持“整体转移为主,分散转移为辅”,外抓拓展,内抓挖潜,瞄准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鼓励支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服务中介组织,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搞好规划与引导,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小个体、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年内力争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万人。

篇2

一、总体工作要求:理顺枫木村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突出重点,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总结经验,注重宣传,体现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任务

1、深入枫木村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形成工作计划。(4月5日以前完成)

2、积极推进新村建设。年内要完成新村第一、二期工程,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发挥共对周边村屯的带动辐射作用。重点是要加强与责任单位、帮扶单位、新村项目工程承包人的沟通联系,采取措施,强力推进新村建设,认真把关新村住户立面装饰工程,督促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及沼气室建设等配套工程。

3、抓好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科技信息服务站的软硬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加到第三层,配备电视机、vcd、电脑、课桌椅等,实现“三电合一”(电视机、电脑、电话),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枫木村培训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农村种养科技知识,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服务平台。

4、组织举办科技培训班。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站的作用,组织举办3期以上农民培训班。一期党员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两期种养适用技术培训班,要围绕枫木村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桑蚕产业、畜禽水产等产业的发展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致富能力,使群众真正获得科技实惠。(12月底以前)

5、组织申报并实施《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科技示范》项目,要按要求,向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申报项目材料,项目立项申批后,要认真组织实施,推动枫木村资源产业的形成和科学发展。(4月30日以前完成项目申报材料)

6、策划包装枫木村部和科技信息服务站。室内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实内容、重新策划、设计、上墙;制作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片展板;科技信息服务站挂醒目的牌匾。

7、策划建造宣传窗。策划建造一个长10米,高2.5米的宣传窗,主要用于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以及枫木村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8、配合市镇党委、枫木村委抓两委换届选举及其他工作。

9、做好总结汇报和宣传。认真做好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结汇报工作,特别是总结好“1+1+1“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争取市日报社和市电视台有几篇报道。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局领导班子由韦乃伟副局长分管,具体由苏为民同志抓落实,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每月下村20天以上。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现状 长效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谋求发展,造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后继乏人,无疑成为加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既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一个锻炼平台;也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改善基层干部结构,为国家培养人才。本文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一、“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为他们传播了新知识,带来了新思想;推广了新技术,带来了新方法;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农村中不断地磨练自己,不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找到了事业的舞台。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打造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的新链条,增强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使广阔的农村成为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然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探索与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意见》,“大学生村官”属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人员。这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工人、农民、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这种模糊的定位使得大学生缺乏对工作的归属感,从而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认识不足。“大学生村官”这个新事物一出现反应最大的要数村干部,他们长时间当村干部,突然村里来了个大学生,而且还要在村里任职,虽然村官工资由财政拨款,但住宿是村里自行解决。一些明事理的书记还会乐意接受这个“新助理”,一些不懂政策的书记自然是敷衍了事。很多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他们是来抢饭碗的,并且忽视了对“大学生村官”处理村务能力的培养。

从村民角度来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世俗眼光的影响,“大学生村官”可能并不被当地的村民所认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要成为真正的村官,必须经过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产生。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多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重,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感性往往战胜理性,从而不能理性地选择真正能给农村带来发展的人选。

(二)“大学生村官”实践能力不足

在高等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一直以城市为指向,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建设和产业而服务的特点,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高校毕业生并不适合,也不愿意在农村就业。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尤其是文科大学生重视不够,加上学校的资金紧张和人员安排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与专业相应的社会锻炼,实践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自身方面,高校专业城市导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使得大学生不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大学生当村官态度不端正,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处理农村日常事务经验缺乏,问题暴露得比较突出。在处理农村及农民的各种矛盾时,特别是涉及农村家族矛盾、遗留问题和时,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实难适应,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难以应对,缺乏相应的技巧和经验,因此,工作不敢放开手脚,工作魄力也不够大。

在农村方面,因为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当代大学生由于专业不对口、实践经验欠缺,再加上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与适应上出现困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从事的工作较为单一,而所学的知识用不上,这必然会降低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无所事事。

(三)“大学生村官”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大学生村官”被乡镇领导“借调”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村官常年在乡镇或村里为领导从事打字、整理文件、写材料等日杂事物,或者把农村当成复习公务员考试的教室,而很少深入农村,为“三农”服务的热情不高,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机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其次,“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尚待完善。据调查,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更多的是乡镇领导的“授意”,不少“大学生村官”表示,被评上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都是经常在乡镇为领导服务的大学生,基层民众参与的热情并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能否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

再者,“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仍需健全。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长效机制的意见》,“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出路有五种:继续担任村干部、考取乡镇公务员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在调查中,目前“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里有四条直接地鼓励了大学生期满后离开农村,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开展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思考

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其优越性,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对促进大学生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事物的两面性也决定了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

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勇敢面对困难,真正“扎根”农村;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农村基层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实绩;如何实现对“大学生村官”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帮助其合理规划成长成才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宏观设计和统一考虑,更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农村基层组织和大学生自身等积极配合,发挥作用。

(一)稳步实施“大学生村官”引导工程

各地农村应该着重使本村的大学生回乡担任“村官”,着力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还有利于他们长久地扎根农村。其次,要将工作放手交给“大学生村官”去做,让他们有事可做,能够从完成工作中得到满足感。最后,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仅着眼于使用和培养,也要监督和考核,还要相应地建立淘汰机制和评价机制,增加“大学生村官”的干劲。

当地政府多管齐下,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村官工作,做好本职事情。一要率先引导大学生了解农村、农事和农民,给他们创造与农民接触的机会,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的现状。二要建立“导师制”,由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村干部、具有农业耕作经验的农民和党务工作者结对帮助“大学生村官”,使他们能够从工作方法、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等各方面不断成长。三要实施“大学生村官”团队组合,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原则的前提下,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大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工作团队,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作用。

广大村民,尤其是村干部,要提供包括村情村貌、村规民约在内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经验丰富的村干部要对“大学生村官”细心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村干部不太擅长的事务方面,要与“大学生村官”进行商量,并采纳“大学生村官”的合理化建议。不能在村民当中煽动情绪,要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和谐、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村领导班子。

(二)逐步完善“大学生村官”保障工程

就高校而言,作为向农村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娘家”,首先要把握好“大学生村官”的源头,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效果。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完善高校类型结构,推动高校布局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各类院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改革与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办出深受村民欢迎的特色专业。

高校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注重引入实践环节。首先,在坚持务实、弹性、自主选择等课程设置的原则下,结合农村的实际状况,设置有关适应农村管理的选修性专业,培训一批能应对农村管理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实践环节。同时也可以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尝试“模拟管理”,让有志服务于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与农民有更广泛的接触、交流。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农村优秀干部或专家来校讲座,使大学生借鉴成功经验。

在促进大学生积极投身“村官”工作方面,高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应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保障工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同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任职。比如可以通过设置有关奖贷学金、降分录取或者减免学费等方法,鼓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返回农村工作。

“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工作尤为重要。适时适宜、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尽早实现从在校学生向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和熟悉基层的工作环境,做好心理和业务上的准备,便于其顺利开展工作。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完成后,应以丰富的培训内容,活跃的培训形式,从思想和业务能力上加强对即将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毕业生的培训工作。

在“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建设工作后,应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的状态及遇到的困难,以便及时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其次,高校可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与技术优势,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在职培训,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智力支持,为他们提供学习平台,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再次,建立“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平台,帮助“大学生村官”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总之,政府应该从源头抓起,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并成为其坚强后盾,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安心扎根于农村,在服务农村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激励工程

一方面,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明确选聘工作程序和选聘条件,做到层层选拔、严格把关、好中选优,确保向基层推荐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组织上应成立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通过这个平台,高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报名、选拔、统筹分派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程序选拔“大学生村官”,使村官政策有章可循。大学生可以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的形式,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层层筛选环节,成为村委会的成员。

在现实国情下,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佳,大学生对“村官”待遇不满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可以向社会筹集资金,或通过募捐的方式设立“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基金”,支持在农村就业急需资金支持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当地实际状况,从财政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地方政府或者有条件的县级政府在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薪金,并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使“大学生村官”在经济上具备更好的保障。

在法律和行政上鼓励大学生担任村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关法律的规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合法选民地位,在村委会中保证大学生行政编制地位,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完善“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通过监督,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吸纳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对于基层领导必须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对于目前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基层领导看来,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并不指望能做出多少事情,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服从领导。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农村事务中,给以实权,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到农村,带来的不一定是技术,甚至可能仅仅是一腔热忱。作为基层的领导者,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不应怀有大学生到村带来的就是资金、就是技术、就是发展。“大学生村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高校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更需要大学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兆萍,罗文映.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2(2).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5).

篇4

一、加大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工作力度。

(一)我们以在xx村开展新民居示范村建设试点为契机,按照“科学规划、集约利用、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来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特色民居、加强生态保护,并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应x县实际的新民居建设道路,为全县铺开新民居示范村工程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以此来推动我县新民居建设、土地集约利用和新村建设形成亮点、创出特色、走在前列,成为新民居建设的典范。

(二)我们明年拟顺利完成xx二村整治工作。xx村xx年已投资3万元,完成村规划修编,土地政策处理、屋基安排都已落实完毕。明年内拆除所有露天粪坑;投资12万元建造公共厕所4座;投资60万元硬化两支横路xx米。xx村已投资5万元,完成村规划修编;明年内拆除所有露天粪坑、建造公共厕所;投资10万元,完成4000米排污管道铺设;自筹5元,完成村内供电线路改造。

二、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垃圾处理体系。

今年5月中旬,xx镇顺利展开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试点工作。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已实现了垃圾定点收集、定期清理,农户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垃圾处理率达100%,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较好地转变了农村群众的卫生观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是广大农民改变生活方式的一次历史性革命。目前我们就碰到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1、分捡不到位,垃圾量(不可降解)大;

2、垃圾降解速度慢;

3、管理机制不完善;

4、工资报酬落实不到位。

我们明年将继续完善试点经验,积极破解分拣场卫生、运作、标准等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通过走市场化与公益化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注重实际效果,坚持长期运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及时推广,创造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经验,推动农村卫生综合化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运作道路。

三、有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三强工程”。

xx镇今年上报了1400亩的xx村蛏苗养殖基地,明年拟上报xx村水产养殖、xx村柑桔基地。其中xx村xx路从村中通过,交通便捷,村两委决定明年在稳定现有养殖面积的基础上,追加投资30万元,发展虾塘120亩,滩涂200亩,产值100万元,增加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还发展示范户5户,从而有效带动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而xx村柑桔皮薄肉甜,每年采摘时都引来大批xx人争相来收桔。柑桔是该村的龙头产业,居xx镇之首,同时也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各农户都有自己的柑桔园,现在广大村民实行科学管理经济效益成倍提高。明年该村将投资14万元,发展种植规模,增加产值,发展示范户3户,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我镇明年重点发展养殖业,希望通过农业特色产业“三强工程”的实施为养殖产业强镇打下扎实基础

篇5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发展 文化建设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减少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基石,“基石”牢固与否是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步,但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是目前最薄弱、最复杂的一项工程。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有限的财产往往需要应用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文化事业投资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加之政府对农村与城镇投入政策的倾斜,对农村的投入总量远远落后于城镇投入总量。导致目前新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活动发展滞后,文化设施落后,文化资源严重匮乏不能满足现代农民的文化需求,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1]。目前,许多农村文化站建设受场地、经费的限制,文化建设的发展基本处于进展迟缓甚至停滞状态,造成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人民活动仍然仅限于扭扭秧歌,看看电视,翻翻报纸等传统单一枯燥形式。文化部门举办的舞台艺术进农村演出也不多见。新时期下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农村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重物质轻文化现象严重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生活。较低的文化水平制约了其对文化的需求。分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多数农民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对文化生活的消费投入极其有限,常常误把对订阅报刊、看戏看电影的投入费用视为一种奢侈与浪费;二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孩子成绩不好,就直接辍学打工,不再继续接受教育,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三是有些读书学历较高的人,基本都脱离农村而不会继续呆在农村扶持当地教育,从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后继乏人的状况。由此可见,当前的教育方式和农民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程度严重阻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致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备力量严重匮乏。

3.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农民尤其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科技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受落后观念的影响,基层宣传思想干部队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自身不加强学习,对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理解不准,开展工作时常提不出思路,抓不到要点。乡镇事业机构改革后所建的文化站处于无人负责境地。基层一些老的宣传文化工作者逐步退出队伍同时,新人员补充不及时,形成了宣传文化工作上的漏洞。即便有人在从事该项工作,往往也是身兼数职,难以把精力放在文化中。不少负责人下去包村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组织辅导功能,使农村文化活动处于散乱、无组织状态。因此,目前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基本上处于老化、弱化的状况。

二、新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构建的措施

充分理解农村文化对于立足研究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构建的问题逐步得到我国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高度发展的农村经济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产生的了较强的文化冲击力,使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步从温饱即满、闭关自守转变为面向市场、勇于竞争,大批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出现偏差。适时更新传统建设理念,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能使农民物质生活丰衣足食,而且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以提高[2]。而如何合理构建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正是当前农村工作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农村文化长效机制:

1.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逐步增加农村服务的资源比重。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电影、农村远教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作用,积极发挥宣传思想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确保信息传播“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

二是对邻近村舍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高效利用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使其定时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

2.建立良好的文化教育机制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扩展培养新型农民的内涵,强调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挖掘与发挥农村知识群体的灯塔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文化建设[3]。

一是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使中小学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实现有机结合,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体制与制度的保障。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此外,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室,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力,引导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之路。

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师资保障和教学环境。并重点建设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法制教育和家长学校六位一体的乡镇文化中心,形成开放式的社区教育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3.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建设

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培养一支有高度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文化骨干领路人[4]。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与考核,以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要形成制度,制定出计划,常抓不懈。

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建立健全和拓宽农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渠道,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才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面向社会广纳贤才,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建设一支对农民群众感情深厚、长期扎根基层的文化组织者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培养文化骨干,解决文化事业单位干部青黄不接问题。以确保各层面工作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二是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农民文化骨干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实行社会群众监督制,力促村干部改进作风、干事作为、创先争优。此外,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5]。积极宣传农村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之,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是中心,文化建设是关键。健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面力量,不断深化改革,使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性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文化发展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着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品位,使大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更好地建设出广大农民群众深受教益的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郑风田,刘璐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112-115.

[2]阳耀芳,孙静.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43-13844.

[3]陈冲,李新中.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职教研究.2009,12(1):65-68.

篇6

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工作中的重点,做好三农工作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农村经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就成为发展三农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考虑的问题。文章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的建设新农村。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

随着我国建设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各区域政府部门都开始加大了对三农事业的重视程度,进而有效推动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完善。然而现阶段各地政府虽然对惠农政策以及保护制度进行了制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应的执行力还所有欠缺和不足,不能有效对农业体系、技术装备以及科研水平等进行有效的管控,使得农业综合生产、抗风险能力等都没有得到良好提升,这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之间存在严重不符。因此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优化,是新农村建设所必须要进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1阻碍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

1.1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首先,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土地依旧使用小规模种植的经营模式,因此这样以来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作业模式的要求。加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逐渐减少,他们开始进入到城市中务工,这样就导致从事农业生产作业的都是一些留守老人以及妇女,并且他们在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受到制约,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受到土地承包制度的实际影响以及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农村土地经营权不能流转到有意愿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种植户手中,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升[1]。其次,各地区农业生产带头企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了严重制约。现阶段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的农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因此他们在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形成共同分享利益,分摊风险的机制,所以这些问题的实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带头企业的发展,抑制了地域农业生产集中化模式的推广和实施。

1.2产销机制与产业金融体系的建设没有较高的效能

首次,由于农村金融产业系统化水平的不足,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正从以往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过度,所以想要实现转型,就必须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水平发展还相对较为缓慢,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真正的能效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金融资源流失问题也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优化。其次,现阶段,农业经营者没有对农业产业进行良好且长远的规划,使得农业产业技术不能有效推动农产品产销联接以及增加农民实际的经济收益,进而对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制约。

2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有效途径

2.1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制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有效创新。根据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出现转移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村流转工作的创新力度,确保在有效进行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规来构建符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的制度体系。同时基层政府要尽最大限度的对农村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加快农村征地制度的完善,对纳入城乡建设用地的农村土地进行规范化管理,有效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各项制度的完善[2]。此外还要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提升土地信息的管理水平以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成效,进而保障农民整体的合法权益。其次,各地区政府一定要在相关规定以及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对农户流转土地进行规划化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发展速度,推动农村闲散资金的有效集中,为农业带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进而推动社会规划化效益水平的提升。

2.2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优化

第一,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一定要有效对农业产业机构进行合理优化,打破以往农业生产侧重粮食作物种植的管理现状,而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实际经济收益的提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实际收入,就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确保农业产业的多元化,进而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各地政府还要对相应地区的优势进行研究,引导相应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的扩大,加强绿色农产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而增加地区的综合竞争性。其次,相关人员还要尽可能的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水平,进而保证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众所周知,生产和销售初级农产品而获得的实际收益是有限的,因此想要提升农民收入,就需要不断扩大和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和数量。并在相应的企业中推广先进性的农业技术,降低农产品在运输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损耗,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自身的质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价值水平,相关部门和人员还要为农产品企业发展进行加油助力,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进而提升区域农产品加工的水平以及综合竞争能力。此外,还要对农业产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进而保证农业生产可以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3]。

3结论

总而言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各方面完善的切实需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缺失,因此其自身重要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上升,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更好的推动三农发展。

作者:肖姗姗 单位:绥棱县克音河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秀萍.关于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4(12):136-136,138.

篇7

1. 建设新农村,必须提高农机化水平

1.1发展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是主导因素 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先决条件,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保障了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1.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农业机械化起保障作用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增收及生活水平提高都有着密切关系。农民机手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诞生了大批新的市场载体,有利于农业从各个环节实现市场化,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强有力的发展。

1.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农业机械化是有机载体 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用,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中解救出来,使农民有机会从事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和产业。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用,也可促使农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进一步丰富了业余生活,使农民有精力和时间从事业余文化活动,有利促进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2. 建设新农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遇

2.1农业机械化作用已经得到政府认同 政府非常注重农机化工作:一是加大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作物生产环节和粮食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三是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补政策。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深受欢迎;四是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

2.2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渴望日益迫切 当前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特别是春耕、水稻插秧和秋收等关键农时季节,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现象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劳动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迫切希望通过农机化来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分享现代文明进步的成果。

2.3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机跨区作业、农机合作社等各种组织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模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实现了农机共同使用,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机作业市场日臻成熟。

3.新时期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大农机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 建议国家和省级部门还要加大对新农村扶持力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市、乡(镇)两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从政策、资金上扶持农机推广、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发展,将农机执法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及执法服务设施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财政和信贷资金的整体联动,发挥两种资金的整体效益,对农民、农机服务组织购机和农机企业技术改造给予优惠信贷支持。

篇8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新农村 农业现代化 持续发展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的前提

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和保护,旨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它包含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和资源环境现代化等基本内容。农业现代化的物质装备应该是以农业机械为主体的,所以农业机械化必将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建立现代农业,要用先进的机械装备农业。目前吉林省农机作业结构不平衡,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玉米机械化水平低,这种状况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大力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和配置农机资源。农机作业要由目前的作物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扩展,由种植业向农林牧渔各业推进。

2.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现代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可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进传统耕作制度的变革,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从我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际情况看,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保护性耕作对减少土壤流失、减少大风扬沙、培肥地力、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作业工序和促进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农机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年探索,在大量试验研究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多种典型的技术模式,初步建立了适应不同地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3.农业机械化是城镇化的助推器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推进城镇化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基础建设高峰,如城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等将促进大量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些目标和任务,对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1农业机械为广大城乡大规模基础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目前城镇化进程已经起步,基础建设、公用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正是农业机械发展的大好时机,农用建筑机械设备、农用交通运输设备等都可以大展身手。

3.2农业机械积极地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大批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提供物质技术支撑 要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传统的手工操作已不可能,就必须向农业机械要生产力、要效率,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3.3开展转岗就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技能 发挥县农机培训学校的作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获得一技之长,或成为熟练的农机修理工,或成为技术熟练的农用车司机、联合收割机手、车工、电工等其他多种多样技术工,为农民离土、进城、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4.农业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4.1农机销售、农机修配、农机作业服务三大市场的发展既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篇9

(邹平县长山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山东滨州256206)

[摘要]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通过阐述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作用,分析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257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入,村级政务公开举措逐步加大,由村级为构成单位的农村会计也正不断迈向职业化发展道路。村级会计人员管理长期以来均为农村管理的重要难题,其涉及农民的切实经济利益,倘若处理不当便会对党群、干群关系构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研究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作用

1.1为基层群众民主权利需求提供保障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能够逐步改善农村会计管理水平,强化村民对于村会计的监督能力,从根本上对基层群众民主需求予以贯彻落实,提升村领导工作透明程度,进一步确保村民民主权利。此外,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还能够改善农村会计管理水平,强化村民对于村财务的监督能力,从而培养起村民民主参政意识,强化村民身为新农村建设下主人翁的精神。

1.2对农村集体资产展开调控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集体资产由土地资产、一系列集体收入构成。现阶段,大部分农村面临村领导擅自卖农田建设工厂,私吞政府粮食补偿经济款项,极大地破坏了村民的利益,给党、政府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鉴于此,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全面强化农村会计管理水平能够对农村集体资产展开调控,加强党、政府在农村村民心中的公信力,进一步积极促进全面建设我国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目标得以实现。

1.3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脚步不断深入背景下,摆脱城市农村二元体制、拉近城市农村距离俨然转变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2]。为了进一步切实建设起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各项利益需求的新农村,其中最为基本的要点便是强化农村会计管理水平,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能够自资金角度发挥对村级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监督管理的作用,确保每笔费用均花在农民头上,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2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

2.1农村会计工作不受重视

现阶段,我国农村会计工作不受重视,而且农村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处于弱势地位,各方面会计事务均通过村级领导一人经手,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无法有效展开;还存在部分农村资金开支未配备专人核准,长期不进行记账、结账、交账工作,对农村会计管理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尽管存在部分地区配备有专人对会计工作进行管理,然而往往受会计制度不规范的影响,引发村级会计账簿不完整以及账目设置不规范等不良现象。

2.2农村会计人员团队不牢固

现阶段,我国农村村支部书记、主任均可获取国家公务员薪酬待遇,但农村会计薪酬则通过农村内部发放,受经费紧张的影响,薪酬待遇并不十分可观,会计人员权衡自身切实利益问题,均不愿到村委工作。此类因素致使农村会计人员团队出现不牢固局面,对农村会计工作开展造成不利影响,村级会计工作开展不到位进一步导致国家集体资源形成损耗,相关人员贪污等引发负面影响。

2.3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

现阶段,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未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工作展开监督管理。现存农村会计人员聘用并未形成一定的体制化、法律化,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意识,任人唯亲的长期传统管理理念,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科学性、合理性构成严重负面影响[3]。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很大程度上对农村会计开展科学性、合法性及系统性构成了制约。

3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热点关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3]。如何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强化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认识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入,村级财务会计工作势必会被提出职业化发展的严格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学习相关法规制度,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重视力度。经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农村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是管理好农村经济行为、强化农村会计管理工作的必经之路;使农村群众深刻认识到,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及自身监督所能够起到的作用[4]。

3.2规范农村会计管理体制

自规范农村会计管理体制角度出发,提升农村会计团队管理力度,充分对农村财务予以公开,达到农村财务管理有序开展的目的。现阶段存在一些农村采用会计兼职体制,这一方法虽然能够为农村会计管理带来便利,但是其某种意义上是在降低农村会计的专业职能。为了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可实施会计机制,构建会计委托、委派体制,通过农经站对外招募、考核上岗及择优聘请的前提下,构建起一个专业的会计团队,为聘请的农村会计综合管理使用,给予农村科学到位的会计服务。

3.3健全农村会计管理制度

从不同农村的实际情况着手,结合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各农村的村级会计管理制度展开有效健全。在对农村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健全期间,可实施会计相关人员岗位职责制度,充分厘清会计管理人员责任,清楚认识管理职责,同时严肃、严格追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对一系列经济行为活动予以明确的规定,包括资金管理、财会账目管理以及会计档案信息管理等,积极促进农村会计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5]。

4结论

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6],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作用[7],全面分析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不断钻研,“强化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的认识”“规范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健全农村会计管理制度”等[8],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会计向职业化方向发展[9]。

参考文献:

[1]陈建中.村级会计委托制实施情况与完善对策——来自浙江乡村的情况调查[J].会计之友,2011(11).

[2]张笑涓,丁佳俊,万嫱.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8).

[3]师高康,黎阳.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在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中稳步发展[J].农村财务会计,2019(6).

[4]徐翾,康胜.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会计事务的创新发展探析[J].科技与经济,2011(9).

[5]黄明哲.对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多样化形式的思考[J].江西农业经济,2012(2).

[6]许所芬.陇川县城子镇村级会计委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6).

[7]韩立红,魏根良,冯志平.辛集市多措并举培训农村财会人员效果显著[J].河北农业,2015(3).

[8]李红.加强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6).

篇10

关键词: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

二十一世纪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经济高度知识化的时代,实施农业科技信息化是我国农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广大农村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和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科技意识,使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得以转化,从而增加粮食单产和质量,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将科技知识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也就是如何通过信息化这一载体的有效实施,全面加强农村科技工作,推动农村迅速奔小康,这是农村面临的首要问题。“农村要致富,先修科技信息路”。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对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在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在科技服务、示范、推广网络建设和解决农村科技下乡入户问题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如何作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与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什么是农村科技信息化?

农村科技信息化是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全过程的科技化、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装备现代农村产业,以数字农村作为核心和主要表现形式支持农村经营管理,以信息科技服务体系作为依托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腾飞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信息化为科技插上了翅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智力支持和快捷、畅通的信息高速路。

二、如何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

信息化对农村来说,是一项全新工作,如何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化,进而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首先,加强领导优化环境。

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行政推动和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实现建设目标。将“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建设”列入经济建设大事之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其次,以农村科技信息化为核心,打造科技综合服务体系。

通过几年来一些地区的实践我们体会到,铺架产学研合作之路,提升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档次,必须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及功能完善的科技示范网络,才能实现技术到位、示范到位、推广到位;只有科技信息真正落实到生产第一线并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才是科普和成果转化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围绕财源抓经济、突出项目求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科技进千家万户为重点,打造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再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全面实现农村科技信息化。

要想真正长期持续、稳定有效地将科技信息输入农村,只有实现农村信息化,才能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1.科技信息网络基础条件的建设

一是硬件建设。首先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各涉农部门及乡镇与县、市信息网络平台的连通,使农村科技信息化具备硬件基础,使农民长期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得以拓宽,农业科技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是应用软件。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网、电子政务网站、信息数字化管理通用系统软件、信息网络内部的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数据库系统等。

三是网络连接。实现省、市及各级行政部门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横向联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小学校,下联各乡镇,外联互联网的广域网络,实现政务信息网、国际互联网、内部城域网络相互融合、“三网合一”的信息网络。

四是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内容。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从科技信息指标体系标准化、科技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两方面入手,解决科技信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的兼容与共享,模块划分、系统安全、数据校验及出错处理等过程和方法的规定。

2.农村科技信息网络要实现的目标

农业科技信息化工作主要是以搭建完成的信息网络平台为网络基础,建立农业产供销信息平台、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服务热线、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及农业预测预报系统,同时建立农田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组成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工程的主体框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各技术部门的统一服务平台。

3.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具体内容

3.1农业信息网络系统

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系统内部的各乡镇、村屯、农场生产队,可以在网络内部实现远程查询,田间肥力、墒情、苗情、杂草及病虫害监测,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2农业信息化中心平台

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各种系统软件的服务器,通过认可协议对系统进行查询,对专家系统进行咨询,以及各种数据库的建设。

3.3农田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地理背景、本地调查、实时农田采集、以及经济的数据。

3.4农业产供销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的产供销信息。

3.5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方面的相关信息。

3.6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3.7农业预测预报系统。实现农业生产、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等信息的预测和预报。

3.8乡镇、村屯终端。在农民集中的乡镇、农场设立一个电子触摸设备,让农民免费得到信息;同时为无力购买计算机的农民设立电子查询室。在每个村屯至少设立一个信息点,配备一名信息员、一台计算机以及相关的配套设备,对每个信息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使信息员承担信息收集和信息传达的双重任务,让农业信息化工程真正的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

4.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的制约因素

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一是由于资金不足因素,乡镇通村入户及相应配套设施还无法解决;二是农村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尚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须对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重复投入造成的浪费;四是农民的科技培训具有长期性和必要性的特点。

目前,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的同时,进行工程建设。在解决村屯终端及入户问题上,优先发展有条件的村屯及种植大户,可由财政实行先投后收、给一定补贴刺激的鼓励政策,使工程逐步得以实施。

通过保障体系及网络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化从内容、到实质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农民将增收,农民生活必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村必将会快速奔向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建设特色之路.湖北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