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服务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金融服务 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大部分国有银行都纷纷退出农村市场,这就给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为主。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广大基层农民的金融意识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金融意识的提高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太突出了新的要求。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的问题

资金问题是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制度较之其他的商业银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其存款业务难以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抗衡,这就导致农村的存款业务严重流失,信用社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结算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与各地都有着资金往来的情况,但是相对于其他的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往往以传统的结算形式为主,通存、通兑以及信用卡业务的普及型很小,除此之外,异地存款业务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这就导致存款流失,严重的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三)服务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金融服务非常单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严重的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农村的发展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必须从内部的体系为出发点,不断扩展新的金融品种,为广大的农村和农村中小型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理念的全面提升

农村信用社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提升现有的服务理念,为此,管理人员必须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导向,将广大的客户作为服务的中心点,全面的提升信用社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据有关数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工作群体中,其学历以专科和专科以下工作人员为主,这种学历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需求。为此,必须要做好信用社工作人员的培养及教育工作,帮助工作人员完成思想上的进步,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服务意识,在工作人员的心目中树立起客户为上帝的思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高水平、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入门标准,从根本上提高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除此之外,信用社管理人员还要注重内部企业文化的塑造,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保证农村信用社也已得到完善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信用社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在信用社的内部必须要建立起差别性的服务观念。这些优质客户主要包括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个人和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处于发展的阶段,在企业得到发展,资金实力较为雄厚之后,可以会脱离信用社与其他的银行合作,那么这就会出现一种恶性循环,企业依靠信用社的贷款得到发展,但是在发展之后又脱离了信用社,这就严重的制约着信用社的长期发展。因此,信用社的内部必须要树立好有差别的服务观念,为优质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在帮助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业务的增长。

(二)服务制度的改革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服务制度的改革也初见成效,但是与其他的商业银行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条件上,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制度的改革,促使其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三)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

农村信用社现行的人才引进制度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才机制不合理,人才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不高,那么农村信用社便无法得到完备的发展,因此,在信用社的内部必须制定好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实施阳光公平的人才招聘制度,提高人才的准入门槛,聘用有学历、接受过专业内训的人才,此外,还可以使用外聘的方式从其他金融机构聘请有能力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信用社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为了提高信用社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为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的不同,完善现阶段的职工绩效考核体系,按照实际目标的完成对职工进行全面的考核,此外,考核制度要与薪酬直接挂钩,对于表现优异,任务完成情况好的职工要予以适当的奖励,未完成任务、工作积极性差的职工则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全面提高员工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能力,制度的改革是其必然的发展道路,在未来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将会在人才引进、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相信通过个方面的努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将会步入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定军.对完善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探讨,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

篇2

论文提要:近年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为保证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而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明确外包战略,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并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其部分事务委托给外部机构或者个人处理。2005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金融服务外包》,对金融服务外包监管提供指引。该文件将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受管制实体在持续性的基础上利用第三方来完成一些一般由受管制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事务,而不论该第三方当事人是否为公司集团内的一个附属企业,或为公司集团外的某一当事人。”具体来看,金融服务外包不仅包括将业务交给外部机构,还包括将业务交给集团内的其他子公司去完成的情形;不仅包括业务的初始转移,还包括业务的再次转移(也可称之为“分包”);不仅包括银行业务的外包,还包括保险、基金等业务领域的外包。

从外包内容上看,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运营流程外包等。

一、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的服务外包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一些金融公司为节约成本,将打印及记录等业务外包。九十年代后,金融服务外包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外包业务扩展到IT部门及人力资源等更多领域。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了新一轮金融服务外包浪潮,在所有行业中,金融业外包规模已经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

(一)金融服务外包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当前,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以空前的速度实现跨国界转移,专业化服务出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金融后台服务(外包)行业正进入高速成长期。金融机构在全球IT技术的发展、成本压力,以及自身安全要求和转移风险等因素的驱动下通过将前、后台业务分离,将金融后台服务包括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服务软件及系统研发、金融灾难备份、清算中心、银行卡业务等外包来提高效率、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以增加其在全球金融领域中的竞争力。全球外包年会主席、美国著名外包管理专家迈克尔·科比特曾估算,外包市场在1998~2000年间增长了一倍。2001年全球外包金额达3.78万亿美元,2003年全球外包市场规模为5.1万亿美元,目前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

谋求低成本是金融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参与其中的金融企业也的确获益匪浅。德勤咨询公司的《关于全球金融机构离岸外包2007》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外包节约了40%的成本,而这个比例在2003年大约只有33%;外包节约的成本从2003年的5亿元到2006年的90亿元。根据德勤公司的预测,从2005年起的未来5年内,世界前100家大型国际金融企业将要向外输出3,560亿美元的金融外包业务。为此,这些企业将至少能节约1,38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不仅如此,世界前20家大型金融企业还可以通过外包大幅削减2~3倍的经营成本。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内容逐渐深化。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服务外包起步于金融ITO,成长壮大于金融BPO,而发展趋势将是金融KPO。以前的金融服务外包主要是IT业务的外包,包括提供桌面协助、大型数据系统或网络的连接等服务。近年来,许多大型银行竞相将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业务派送到海外,离岸外包业务从一般IT服务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外包的商业模式也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目前,外包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即逐步转向KPO。一些专精特定业务的外包商目前很受市场欢迎。近年来,这些提供特殊专精功能的外包商为了保持其竞争力而不断加大外包业务的深度,正在大力开拓专家型外包业务,并配以高科技的智能应用,创造出新的知识资本,从而大力降低成本。

(三)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趋势不断扩大。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国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公司的利润率不断下降,同时客户提出更高要求的服务,这推动了各金融服务公司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要提高服务品质。最初,欧美的公司进行离岸外包是充分利用全球的劳动力差价进行劳动力套利,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降低了公司成本,使公司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2003年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2001年只有少于10%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离岸外包的行业,而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5%。据金融研究公司Tower Group的调查,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包括美国运通、GE 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四)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是主要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包方,而印度、爱尔兰等国是主要的接包方。美国公司占据全球离岸经营业务的70%。欧盟和日本占据剩余份额,其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商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标准化,为降低成本,将其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国外其他的服务公司运作。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最主要承接国是印度、爱尔兰等。科尔尼咨询公司研究指出,从金融结构、商业环境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取三个方面来考察离岸目的地国家,印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国、马来西亚、捷克等紧随其后。目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已经形成以印度市场为核心,同时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市场的整体格局。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对我国而言意味着两大机遇:一方面根据WTO协议,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外包服务中心,我国有望成为继印度等国家之后又一个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中心,为国内金融服务外包商提供了大的机会;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也将越来越多地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将非核心业务剥离,提高自身经营效率。

(一)我国金融业在开展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跨国金融机构较早在我国境内开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目前,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涉及数据处理、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部分操作性业务等。相比之下,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外包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的尝试,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相关业务、信用卡业务的外包。

以银行业为例,2001年7月深圳发展银行与GDS(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为期五年的灾备外包服务协议。2002年通过招标,国家开发银行将PC等设备外包给了惠普公司。2004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的外包协议,是国内金融界首家整体外包案例。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的IT外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系统运维、灾备中心建设与运维、项目监理、咨询等共七个类型的服务。200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将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外包给联想IT服务,项目引进全球ERP市场占比例最高的SAP公司的产品。2004年初,光大银行又将信用卡外包给了美国第一资讯公司,开创了国内信用卡系统外包开发的先河。同年8月,光大银行也签订了国内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协议,将信用卡业务外包于美国第一资讯公司(FDC)。 转贴于

我国金融机构近几年来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缩短新业务或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缺失,外包监控制度尚不成熟;(2)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欠缺,致使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缺乏;(3)外包业务范围狭窄。但是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主要集中于IT业,IT系统规模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外包服务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具有吸引力。

但从长远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金融机构也将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对外包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而国内IT行业、技术和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也会带动外包服务的增长;伴随着金融外包行业的成熟,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包商也将涌现出来。可以预见,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均会不断扩大。

(二)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并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我国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因此我国是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外包的首要选择。我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另外,在软件从业人员的薪资方面,我国也比印度等国更有竞争力。

然而,相对于印度而言,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还存在差距。有专家表示,中国在外包业务方面可能仍落后5~10年。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印度同行的一半,且外包服务部门零散,缺少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而且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中,硬件投入的比例偏高,服务投入的比重较小,与国外银行业偏重服务投入的做法差距明显。此外,印度拥有更好的语言优势、数量更多的专业人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较为严格。

三、推进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尚未出台针对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监管法规或指引文件。监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发展。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立足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框架和措施,参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的成果,尽快推出金融业务外包监管指引文件,为积极支持我国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2、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可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还应建立并完善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另外,政府可倡导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制定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规范发展。或由政府推动,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突出群体力量,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二)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1、明确外包战略。金融企业进行业务外包时,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将要外包的业务在整个经营战略中的角色以及外包将给本企业造成的影响,外包业务的选定应与整体战略相一致。

篇3

【关键词】小微企业 金融服务 融资难 商业银行 政府 改革措施

一、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经济联系密切,分工程度与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GDP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小微企业在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小微企业遍布长三角各地,具有很大经济活力。

但是,在如今受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以及外来产品冲击的影响,小微企业融资难、金融服务不健全的问题更加凸显,长三角地区许多外贸型的小微企业在外国市场上遭遇了滑铁卢,不得不把目光转到了国内市场,但是由于对国内的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改革整顿使得外贸型小微企业的战略转移并不是很成功。尤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信贷规模,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安全性、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更不愿意将资金投向小微企业。这些因素都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二、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一)从小微企业方面思考的内部因素

1.小微企业在预防、抵制风险方面的能力较弱

在和大中型的企业争夺银行信贷资金的过程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收益不稳定的因素使得违约风险加大,商业银行出于增加资金安全性的角度,偏向于将资金贷给大中型企业而不是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有更好的财力支持,这是小微企业难以改变的现状。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遍布,即使商业银行准备一定量的资金用于扶持小微企业,也要从众多小微企业中选择恰当的放款对象,这就导致了长三角地区有许多小微企业得不到完善的金融服务。

2.财务信息失真和不对称

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比较混乱,小微企业也不用向社会公开自身的财务状况,财务监督处于空白的状态。为了取得银行的信贷资金,甚至擅自修改财务状况,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根据小微企业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商业银行出于降低风险性的考虑就不会向这些信息不充分的小微企业进行贷款业务,这就让金融服务在小微企业这部分显得不足。

3.信用程度欠佳,没有必要的担保品来帮助小微企业获得贷款资金

小微企业没有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大多以私营企业为主,很多私营业主不重视信用的作用,经常会出现拖欠贷款的现象,有的业主在小微企业濒危绝境的时候甚至会卷走企业资金躲避银行贷款,这些情况损害了小微企业的可信程度和企业形象[2]。商业银行的贷款以抵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所占的份额少之又少,信用贷款主要是针对信用程度极高的国有企业等单位而不针对小微企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以抵押贷款为主,但是小微企业又没有足够的资本担保品向银行进行抵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可能性,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在小微企业这方面存在不足与缺陷。

(二)小微企业除外的外部因素

1.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保持流动性、降低风险性和增加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会深入贯彻这三大原则。出于保持资产安全性、降低资产风险性的考虑,商业银行往往不愿意将信贷资金投向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抵押能力不足,担保公司也不愿意为其申请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这就降低了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的几率。

2.银行贷款原则与程序的制约

商业银行的贷款项目要报与上一级审批,为了保证审批的通过率,通常会报一些担保品充足、信用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而不是小微企业。在层层审批的贷款程序中,小微企业很有可能在贷款项目中被淘汰,融资难的问题依旧严峻。

3.商业银行的利率歧视现象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资金所收取的利率要高于基准利率,这就意味着小微企业要偿还高于平均水平的本息,小微企业有可能迫于资金压力而逃避债务,违约违信的可能性较大。除此之外,利率歧视现象会迫使小微企业退出向银行融资的平台,导致小微企业享受的金融服务不充分。

4.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

为了追求经济增速,政府往往偏向于鼓励、支持、引导龙头产业和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小微企业得不到政策上的青睐与眷顾。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大中型的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增速的提高。为了快速提高经济增长率,政府希望银行等可办理贷款的金融机构将资金贷给龙头产业,模报酬递增的产业,这就挤压了小微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空间。

三、完善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改革措施

(一)小微企业应做出的改革

1.建立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化

信息失真问题阻碍了小微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等金融服务,因此,小微企业必须对此作出改革,完善财务管理,加强会计监督和财务监管,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让会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更为准确的反映,除此之外,还可以实施相应的手段降低管理成本,在收益不变的情况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会计人员要秉承会计职业道德,坚决不做假账,以真实透明的账目帮助小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得到完善的金融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聚集,小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2.不断创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重视技术在提高收益上的重大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小微企业更是如此,自主知识产权可以缓解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压力。尤其是在当下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小微企业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入到自己的创新团队,在资金安排上要充分保证创新团队的需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鼓励技术创新。小微企业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人才聚集的优势,吸引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的人才加入,推动产品质量的升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壮大自身的实力。经济效益好的小微企业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享受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融资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3.提高信用程度,重视信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小微企业的信用达不到贷款机构的要求是其融资难的重要原因,有些小微企业忽视信用的重要性。因此,小微企业要加强信用监管,重视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尽可能地提高企业形象。信用水平较高的企业有更大的几率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享受切实的金融服务,有更充裕的资金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各类问题,带动企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做出的改革

1.加快金融机构组织形式的改革,增设新型金融机构

逐步加大对众多金融机构组织形式的深化改造,增设分支机构、提高运行效率,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于小微企业占多数的地区。长三角地区经济繁荣,小微企业众多,资金需求的缺口比较大,需要设置更多的金融机构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担保公司可以向小微企业提高信用保证,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可能性。小额贷款机构的设置增加了小微企业可贷资金的数额。由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更好地适应小微企业的需求,所以,必须对业务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产品的标准化设计,在贷款流程和贷后管理方便做到灵活快捷、简化程序。

2.扩宽服务对象,做到谨慎选择

小微企业是非常具有活力的经济体,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金融机构要改变传统上重点针对大型企业的做法,在向大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不能忽视小微企业的存在,尤其是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具有很大的活力,小微企业促进了GDP的快速增长,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思想,重视小微企业的作用,可以开发主要针对小微企业的新型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风险程度,加强风险管理是个永恒的难题。目前的货币市场,尤其是在小微企业的融资市场上,需求远大于供给,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选择资信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进行资金援助,这样既可以降低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提高收益率,又可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

3.存款机构应当适度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在中央银行确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外,大多数的存款机构会提留超额存款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存款机构应当适当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贷款资金的数额,将资金贷给资信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将小微企业当做重要的贷款对象,在促进双方提高收益率、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又可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安定,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长三角地区的存款机构若做出此类的改革不仅会促进该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更将推动全国性的存款机构的改革。

4.深化贷款方式的改革,创新担保方式

传统的贷款模式以抵押贷款为主,小微企业必须提供充足的资本担保品,这种抵押贷款方式存在诸多的弊端,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在贷款担保方式上做出改革,可以采用抵质押、专业担保公司提供信用保证、一般企业保证等贷款方式,做到贷款方式的创新,有效化解小微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劲,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完善,有实行担保方式多样化的基础,做到担保方式的创新。

(三)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

1.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协助民间借贷运行机制步入正轨

即使民间借贷的利率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民间借贷依旧是小微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民间借贷市场组织混乱,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的制约,因此政府需要加强立法、保证执法,使民间借贷市场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打压遏制高利贷的存在。对于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纠纷,要依据法律制度的规定,妥善解决金融案件,合法合理地解决纠纷,为民间借贷市场提供司法制度的保障。长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和立法司法机构可以率先做出改革,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不断积累经验,为全国性改革措施提供模板和经验。

2.引导、鼓励金融机构重视小微企业

对于专门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要给予保护、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同时也要鼓励大型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不能忽视小微企业。除此之外,政府机构还可以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政府机关可以指定一些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交给政策性银行贯彻实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志锋,张晨.小微企业融资创新制度安排[J].理论界,2012(08):22-26.

[2]祝健,沙伟婧.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小微企业银行融资创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42-46.

篇4

【关键词】网络金融 现状 趋势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不少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网络运营商等非传统金融机构不断跨界探索金融服务,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金融创新力量。同时,传统银行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努力推动传统金融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移动化,打造立体化、多元化服务体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两者相得益彰,推动了我国网络金融的跨越

性发展。

二、网络金融的界定

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指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在国际因特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因特网(Internet)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包括金融安全、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三、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大量的互联网公司结合原有的互联网思维来改造新传统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如果从主体政策、发展形势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很难完整的对现状进行全面的描述,本文将从现如今各主要网络产品的角度分析,具体如下:

(一)网络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

1996年,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美国诞生,随后美国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迅猛发展,形成了以Pay Pal为代表的一大批第三方支付公司,如: Amazon Payments、Yahoo Pay Direct 等。在我国网络支付的典型模式是互联网支付按照主要经营领域以及是否存在物理介质来划分,大体可以将国内互联网支付分为以银联商务、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为代表的线上支付模式,以及以拉卡拉、盒子支付等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结合支付模式。前者完全利用第三方机构的网络客户端进行操作,后者则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一定的物理介质,如手机刷卡器等。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互联网支付迅速拓展至移动支付领域,并积极布局线下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其他支付服务市场,互联网支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31日,央行发放了五批次共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经过几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格局己基本划定。来自wind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随着市场监管的规范和市场细分的深入,互联网支付规模增长逐步趋于稳定。统计数据显 示,2012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额为36598亿元,同比增长76%;2013年达到53729亿元,同比增长46.8%。在此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己然成为中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易观智库2014年第3季度非金融支付机构综合支付交易份额占比统计,银联商务、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以38.27%,31.72和6.81%的占比位居前三。

(二)网络融资模式

(1)P2P借贷。P2P概念起源于网络点对点下载服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服务行业的进步,P2P又被人们赋予了新概念----person to person。是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网络两端的放贷人和借款人之间搭建一个平等沟通的桥梁。全球最早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是2005年3月在英国运营的Zopa网站。2008年传入我国,2010年以后逐渐成形,并有部分企业开始拓展P2P网贷市场。

(2)众筹模式。5年前,众筹概念在国外开始流行。众筹得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人出资很少量的钱,然后大量的小额资金汇聚在一起而形成数量可观的资金,利用资金去完成某件事,由发起人、平台、用户三部分构成。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与了众筹模式高速发展的空间,发起人或者团队,利用网络平台创意以及产品设计方案,然后有用户决定是否要支持该项目,支持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而支付过程全部利用网络金融模式完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京东众筹。

2014被业界称为众筹元年”,国内众筹募资总额在1.88亿元,共有1423起众筹项目,参与人数超过10.9万人。从数据可以看出,众筹行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将会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方向并且众筹这种零散化的网络金融交易方式,让用户能够花费最少的钱得到最大的收益,因此可以说众筹模式的火爆使得网络金融的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四、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普及境外电子商务服务

伴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普通消费者和外贸企业对于跨境支付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跨境支付业务有望成为行业竞争的新蓝海。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易宝支付、易支付等机构已经涉足跨境支付领域。近期央行已批准两家外资机构进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虽然目前业务范围仅限于预付卡业务,但可以预计,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机构在中国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是必然趋势,跨境支付将得到极大发展。2012 年移动支付标准逐渐走向统一,移动支付通过不断创新,主动引导、迅速融入主流消费趋势,为超常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易观智库预计,2015 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元。

(二)多元化发展网络金融业务

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的革命性的冲击,代表着一个新的金融时代的到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传统金融业中并不存在的业务显露出了冰山一角,而通过技术应用探索和挖掘这些潜在的业务可以说是目前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最初的网络金融业务只是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模拟传统金融业务的流程,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但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网络金融不仅将传统金融业务迁移到网上进行,而且通过对不同渠道、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组合匹配,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态。

(三)网络金融服务专业化

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的革命性的冲击,代表着一个新的金融时代的到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传统金融业中并不存在的业务显露出了冰山一角,而通过技术应用探索和挖掘这些潜在的业务可以说是目前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最初的网络金融业务只是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模拟传统金融业务的流程,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但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网络金融不仅将传统金融业务迁移到网上进行,而且通过对不同渠道、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组合匹配,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态。

(四)完善网络金融监管环境

目前,中国网络融资还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和行业规则,P2P、众筹融资等平台良莠不齐,风险事件时有发生。2013 年以来,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为网络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对网络融资的规范,以及网络融资的巨大市场潜力必将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一方面,诸如腾讯、阿里巴巴等拥有庞大客户基础、具备风险控制能力网络运营商的机构而言,其在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必将彻底颠覆行业现有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网络融资的冲击,必然会积极运用在资金来源、客户资源、风险管理、数据处理及运用、市场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对现有发展模式、业务流程进行革新。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网络金融发展形势整体良好,但在线上、线下信息的交流以及服务融合方面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各传统行业与新兴互联网公司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寻求双赢的发展路线。促进金融行业进一步快去发展,跟随发展趋势,完成线下金融机构向线上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的过度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孔繁强.新经济形式下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22).

[2]钱进.我国网络金融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J].现代营销,2015,(3).

篇5

关键词 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数据库系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131-03

Database System’s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 Outsourcing Professional//Wang Yanling, Lin Xiao

Abstract For the High personnel training issues in the current financial service outsourcing,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the database system required the outsourcing for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s and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database system. First, the status of financial services outsourcing and database system was analyzed; second, the database system experimental reform of outsourcing for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s was proposed.

Key words outsourcing of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 database system; experimental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Luoyang Normal College,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22

“如今,以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为主的金融后台服务与金融机构前台经营分离,正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使金融业务进一步摆脱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为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流程重组和实现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业内专家通过对信息科技在金融业深入应用趋势的分析,得出上述论断[1-2]。正如专家所言,随着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的蓬勃兴起,在中国试水多年的金融服务外包有望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未来10年将是中国金融行业变革发展最集中的一段时期,金融服务外包业必将大有所为。

在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中急需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教育部、商务部于2009年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号召高校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员素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对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及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数据库系统课程在金融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目前在金融外包服务专业中所开设的数据库系统课程为普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没有突出其为金融服务的特性,因此急需根据金融行业中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来对数据库系统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从而更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本文先讨论金融外包服务的知识特点和发展趋势,后讨论数据库系统课程目前的实验体系,最后针对金融外包专业对数据库知识的要求重新进行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 金融服务外包

1.1 金融服务外包的知识特点

金融机构在业务流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书面和电子形式,而且通常要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相关服务,其数量巨大,覆盖范围宽,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服务作为支撑。金融业务与IT技术的融合是金融服务外包的特点。

1)除了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一般知识外,还需要网络技术,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处理(采集、备份、恢复等)、视频处理、系统开发和维护、IT项目管理等。

2)与金融和保险相关的知识,包括货币银行、保险、基金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1.2 金融业务外包发展趋势

从目前业务发展情况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越来越专业化,但主要是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金融后台服务作为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领域,正在细分市场上向更深、更专业化的领域拓展。

金融灾难恢复作为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金融外包业务。

2 数据库系统课程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管理与创新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鼓励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小微型企业获得飞速发展。相应地,商业银行也逐渐地加大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就商业银行而言,服务小微企业也成为高频词汇[1]。但是,现如今的经济发展状况,却对于商业银行在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中的管理与创新有着更大的挑战。小微企业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情况,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经营规范性较差、财务透明度不高等。其金融需求的变化趋势难以把握,而融资需求却是日益增高,迫切需要新资金的注入。同时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和丰富的经验,对小微企业的担保品依赖过于严重,对于大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方式反而给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造成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原本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用小微企业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创新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事务。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现状

现如今,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商业银行也逐渐意识到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及对自身持久性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政府也在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来促进其发展。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服务不但是符合国家政策的行为,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要求。

1国家政策引导促进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

最近几年以来,国家根据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与趋势,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力度,支持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指导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一方面政府财税政策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给予税收优惠;二方面监管部门在银行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发行、风险资产权重计算、存贷比考核及监管评级等方面实施了差异化监管政策;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对小微企业客户的分类、分层研究,准确把握客户特征和诉求,从客户需求角度设计金融产品、营销方式、服务模式和风控措施,改善客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并为小微企业全面提供开户、结算、理财、咨询等基础性、综合性金融服务。

2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成功案例众多

随着小微企业的发展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众多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政策的号召,成立的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部门,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作为自身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都纷纷设立小微贷款中心等形式的专营机构,为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带来中极大方便,商业银行自身也取得较大成功。从这些银行的成功案例,我们看到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管理与创新的希望和动力,也更多的后来者提供了借鉴的资料。

3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不足

在国家、银行、社会等共同努力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初见成效,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管理模式和创新仍然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的商业银行还未能在服务于小微企业方面走上正轨,经营理念与管理制度未能完全匹配,应对风险的措施还不够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仍不足以满足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品与小微企业的发展阶段不适配;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不到位;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阻碍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这些因素成了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管理与创新的最大障碍,使得小微金融服务难以继续向前迈进。

二、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管理与创新的措施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按照世界贸易组织附件的内容,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包括下列类型机构:保险及其相关服务,还包括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广义上的金融服务,是指整个金融业发挥其多种功能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说,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业务活动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投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和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增强金融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金融制度建设,改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增强金融业竞争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微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弱势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就业的主渠道、企业家成长的平台,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难、发展难。[2]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了市场经济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无论是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管理、创新策略迫在眉睫。

1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树立创新意识

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是相互合作、相互影响、互利共存的关系。小微企业的持续性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转型,同理,商业银行也要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发展的趋向,从而决定银行对于企业如何进行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时候,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银行要提供的信贷业务自然也要不同,仔细分析企业所需,提供不同的信贷业务,让企业可以得到最想要的结果。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数量较大,而每一笔业务的款额并不像大型企业那么多,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手续,简化业务审批流程,提高金融业务的效率。以前对于大型企业的管理措施对于小微企业有很多不适用之处,因此,商业银行要敢于进行大胆的创新,采用可靠的担保,让企业能够在一定的前提下,得到更多接受资金投入的机会。商业银行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理念需要进行创新,把金融服务做到全面、系统化,为小微企业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加强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合作,真正地了解企业究竟需要何种资金投入,而银行能够为企业提供怎样的金融服务,银行与企业双方达到一个共同的平台,才能够让银行的金融服务适合于企业所需,为企业的发展解决燃眉之急。

2根据小微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实施差异化的服务

小微企业的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发展程度就会有所不同,那么,对于信贷服务的需求就会有所差别。在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趋势更难以预料,也更难以把握,找出小微企业的发展规律,才能够根据其发展所需,及商业银行所能承担的风险,针对企业的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程度的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的发展初期,规模小、资金较少、承担风险能力弱,商业银行要确认企业有足够发展能力或增加较强的担保方式,才能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否则应引导其寻求风险资金或政府扶持。而在成长期的企业,企业已进入技术转化为成果阶段,实力不断增强,可能开始引入战略投资者,银行对于这类企业可考虑给予一定的信用免担保融资,并帮助企业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对于成熟期的企业,企业技术与产品成熟稳定,可以大力拓展市场,进入产业化阶段,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发展目标多为改制上市,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转向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此时银行的服务项目更多的应该是投行、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服务。而对于衰退期的企业,已经无法在市场中站稳脚步,因此,其偿还贷款及承担信贷风险的能力非常低,商业银行对于这一时期的企业则需谨慎介入。

3根据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提供金融服务

当今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需要根据时势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思路。商业银行应该把握小微企业发展特点,随着小微企业的转型,进行创新性的金融服务,转变管理方式,针对其资金信贷的需求,提供合理的服务。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数量较大,而每一笔业务的款额并不像大型企业那么多,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手续,简化业务审批流程,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

4加强自身管理,降低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必然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承担风险。小微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自身经营的不规范性,加重了银行规避风险的难度。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从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出发,做好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部门,建立一个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的管理体制。通过专门的管理人员,收集企业各方面相关资料,充分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及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降低风险程度。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应当适用于企业的资金需求,考虑企业的承担能力,制定合理的融资政策。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进行更为精细的管理,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减少因为管理不当,为银行带来的风险。

5完善立法支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针对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健全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法律体系,实现以法规形式对小微企业及其金融服务予以保护。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有效经验,切实做好跟踪调研,紧密结合我国小微企业实际状况,在未来几年逐步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扶持相关立法,形成类似《小企业法》、《小微企业投资促进法》、《小微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借贷促进法》、《小企业融资法案》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法规体系;对现有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典当等相关立法及时予以完善,实现既用法律手段巩固金融扶持小微企业已有成果,又用法律手段解除小微企业融资诸多“瓶颈”,促进小微企业资本形成并方便其进入信贷市场[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小微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迅速,不但数量逐渐增加,对于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小微企业的发展动态难以掌握,融资风险也难以预料。商业银行对其金融服务要进行良好的管理,并且要创新,降低小微企业业务的风险。根据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具体情况,实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促进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骏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几点做法[J]金融经济2012(16)

篇7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主要国家河地区金融业务和监管体系的发展和演变》《金融参考》2000年第4期

篇8

1 趋势一:综合支付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业务上的多元化趋势明显,产品竞争优势不再单单来自技术和产品驱动,用户需求推动作用将占据主导地位。从用户需求出发,更好的解决用户的支付问题,提升广大用户的支付便利性和支付效率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支付解决方案,力求一站式满足企业的各种支付需求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如银联商务,由最开始的基础性银行卡收单和专业化服务到现在的基于各类终端、各种新兴渠道的支付服务,包括为银行提供ATM专业化服务、便民缴费终端布放、个人手机支付,并在互联网业务的基础上开拓了POS终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多元化支付业务。

随着大数据与泛金融时代的到来,各类业务发展的边界亦趋模糊。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挖掘更多的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服务,以创新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支付只是客户服务环节中的某一环,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将支付作为一种手段,为客户提供包括金融服务、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会员管理、库存管理等在内的更为多元化、立体化的一揽子服务。

2 趋势二:金融增值服务是支付行业新蓝海

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为客户提供支付业务,可以掌握客户的经营状况、现金流状况、风险状况等。在掌握企业的交易和资金流信息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使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具有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因此,在技术脱媒和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结合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与创新,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已开始基于支付服务切入更多金融服务领域。

“支付+金融”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重要战略方向。拥有企业客户资源的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为客户提供资金转移通道的优势,通过叠加供应链融资(汇付天下、易宝)、保理业务(快钱)、小额贷款业务(阿里金融)、POS贷业务(环讯等)等业务开始为企业客户直接提供信贷和理财类金融增值服务。互联网新进入者已经在银行的个人金融(如国际汇兑、跨境支付、理财产品代销及虚拟信用支付等方面)、公司金融(如阿里小贷和快钱供应链现金管理等)、综合经营(如“三马”合资筹建众安保险)和跨境服务等领域发展新的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的边界,降低服务的门槛,提升服务的黏性。因此,除了需要高资本消耗支持、高深金融技术运用或者特殊行政许可之外的金融服务,理论上都有被技术脱媒或者互联网脱媒的可能。

3 趋势三:移动支付进入快速发展期

篇9

(1) 经济全世界化发展是其发生的原动力

二0⑵一世纪,跟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经济全世界化趋势的进1步加快,金融行业也进1步融入到了1体化的过程中。在此违景下,以美、日、德为代表的世界各国纷纭通太重组金融机构、完美金融法律法规、放松金融管制、提高资源配置效力等手腕不断推进全能银行的建设。在此进程中,通过金融业的互相分享客户资源,广泛应用因特网等手腕,金融业间的充沛合作患上以进1步发展,成为网络金融发生的。

(2)电子商务及网络经济的深化是其发生的推进力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电子商务模式的进1步立异以及改革,进而催生了以网上银行以及支付宝为代表的网上支付以及结算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的出生,1方面对于银行系统提出了请求,请求传统的商业银行要研发能适应网上环境的支付系统,另外一方面也对于传统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请求,请求银行要不断提供相适应的虚拟金融服务。在两方面的作用下,网上支付系统的发生进1步推进了金融立异的力度,从而使患上传统金融机构患上以在网络环境中追求新的增长点,从而推进了网络金融的发展。

(3)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其发生的技术基础 跟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金融行业也发生了深入的变革,使虚拟的网络金融网点成为现实,并推进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无人化、虚拟化。主要表现在下列3点:1是推进了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简化了以往纸张办公的繁琐以及漫长等待时间;2是使患上虚拟网络金融营业网点成为可能,其实不断丰厚了网上所能展开的业务种类;3是也大幅度晋升了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

2、网络金融的发展历程 伴同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金融也大体阅历了辅助传统业务、电子业务、网络金融早期3个阶段。

(1)辅助传统业务阶段 跟着在二0世纪六0年代以计算机联机利用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生,使患上金融机构患上以在内部展开总部与分支机构、营业站点之间的相干存、贷、汇等联机业务,并患上以在外部展开通存通贷等联行业务。在八0年代之后,以水平式金融信息传输网络,电子资金转账(EFT)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患上以使传统金融业务的票据处理速度、支付效力以及资金管理质量患上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提高了安全性,节俭了开支,这是应当是网络金融初期发展的主要作用。

(2)电子业务阶段 从二0世纪八0 年代的后期⑼0年代后期,以银行动主体的金融行业逐渐实现了业务的电子化操作阶段,其实不断研发出了与电子业务相适应的终端服务体系。以在线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系统(POS)、企业银行(FB)、家庭银行(HB)为代表的网络金融服务为更多的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大大简化了传统人工业务的繁琐性,也给客户带来了粳稻的便捷体验。

(3) 网络金融早期阶段 患上益于电子业务的优良发展,从二0世纪九0年代开始,传统金融业开始向网络金融业转变。依然以银行这1金融主体举例来讲,在一九九五年一0月一八日,世界上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1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成立,而在一九九九年末,拥有网络性质的银行已经到达一00多家,到目前为止,不但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在亚洲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国家也接踵兴起了网络金融服务。跟着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日趋成熟、网络金融服务商的日趋增多以及强大,传统金融服务向网络金融转移势必是金融立异发展的主要趋势。

3、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篇10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市场化 必然趋势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的背景与必然性

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银行业改革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存贷利差的缩小,使得长期传统存贷业务为主要经营模式的银行业,面临着严峻考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的同时,按照金融企业的标准实现了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改革至今,己十年有余,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自身竞争能力较弱农村信用社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的“失亲之痛”,另一方面是存贷利差收窄的“切肤之痛”。农村信用社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积极进行战略转型,拓宽盈利渠道,创新盈利模式,实施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化多元化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二、提高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的措施

(一)完善收入多元化渠道,提高支农效率

1、把握涉农贷款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功能的拓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型农业主体开始迅速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农业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信用社要及时调整经营思路,把握涉农贷款发展趋势,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贷款,在保证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为其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在做好汇兑、结算等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加快保险、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网上银行等新型业务的发展,不断满足各类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增强农村客户群体瓢性,增加多元化收入来源。

2、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点建设,以发展普惠金融、满足“二农”金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效率为重点,科学布放现代化电子机具。加强电子机具功能的宣传培训,引导农民使用电子机具,充分提高使用效率,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支付服务格局,发挥电子机具的支农作用,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多元化的占比。

(二)拓宽业务多元化来源,提高盈利能力

1、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型

农村信用社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调整经营思路,根据资产规模和自身特点,通过提供差异化多元化金融服务,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培育优势竞争。加快发展复核功能银行卡、理财、外汇等中间业务,积极开展债权承销、资金托管等资产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利用富裕资金,大力开展资金融通业务,拓展同业拆借、买入返售等资金市场业务。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保函、承诺、担保等业务,增强盈利能力。

2、加快经营理念的转变

农村信用社应抓住新常态经济下的客户的新需求,为客户提供立体化服务。针对战略性大客户,应着重体现经营的专业水平,量身设计个方案;针对数量众多的中型客户,应着重体现服务的效率和速度,感受到普惠金融的实惠,体现出“短、频、快”的服务效率;针对覆盖广泛的小型客户,应着重增强服务的可获得性,使各类小微经济主体能在第一时间内满足相应的金融需求,获得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3、提升全面创新能力

创新是业务发展的支撑,是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强科技创新,稳步推进核心操作系统转型升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实践应用,全面提升一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加强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推出一批具有农村信用社特色、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和服务。加强管理创新,全面开展流程银行建设,加快推进网点硬件环境、营销模式、业务流程、考核机制四个转型,实现网点由交易结算型向营销服务型的转变,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多元化经营监管,降低经营风险

1、注重风险防控

金融产品创新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漏洞,风险本身也日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因此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产品创新、应用、推广各个环节,尽量减少风险对于产品创新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首先,要充分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使风险管理成为业务发展的有利保障。其次要树立大风险观念,实现从风险资产管理到资产风险管理的转变,从单一的信贷风险管理到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在内的大风险管理转变。再次,努力防范和及时化解由金融创新产生的金融风险。

2、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随着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大也迅速增长,涉农贷款业务也是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增加了农村信用社利息、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与贷款业务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但同时,由于粗放型信贷管理,客户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不良贷款有前倾后增趋势,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坚定市场定位,强化小额个人贷款的管理,做好中微企业贷款管理,提高公司类贷款营销管理水平;调整优化担保占比,进一步提高抵质押贷款占比,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促进专业化营销,推动组织和管理架构优化,适应发展要求。

三、结束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信用社市场化的背景以及利率市场化对信用社经营带来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信用社市场化的发展提出了完善措施,研究结果对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经营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振宇.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风险、机遇与应对措施[J].金融经济,2013,22:36-39.